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完整word版,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完整word版,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是教育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领域。教育目的观可分为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等几种类型。

⒈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从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它认为教育目的就是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发展。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福禄培尔和康德、瑞典的爱伦.凯、美国的帕克、马斯洛和法国的萨特等

⒉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因此,在教育目的中主张应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教育目的不应从个人本位出发,而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决定;个人只是教育的加工原料,发展必需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个人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发展依赖于社会。主要代表人物有涂尔干、那笃尔普、凯兴斯泰纳、孔德、赫尔巴特等

⒊文化本位论

其理论来源是文化教育学,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目标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其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等。

⒋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和我国的陶行知。

杜威教育目的观

关于杜威教育目的观 ——无目的乎?有目的乎? 关于杜威,有太多可讲。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界有深刻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将杜威看作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创始人,认为其以儿童、经验和活动为教育教学中心的“新”三中心思想,打破了打破了赫尔巴特所确立的教师、教材和课堂为教育教学活动中心的“旧”三中心思想,视其教育思想为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分水岭。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文中得到充分的阐述和展开。我国教育界对杜威其人其书给予极高的评价。但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对予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存在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杜威是个教育无目的论者,也有人认为杜威的教育不仅是有目的的,而且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种说法各执一端,无所平衡。现采撷两方之论,一一过招。孰是孰非,各位各取所需即可。以下是集教经管22位同学的集体聪明才智的以及发挥本人的苦干巧干的成果。 一、杜威教育目的观的历史渊源 1、哲学渊源 西方哲学史上,古典工具主义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典工具主义是一种“目的—手段”型的思维方式,它重目的轻过程,,把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看成是实现某种终极目的的手段。但逐渐地,产生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重视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轻视事物发展的结果。并且从自然哲学领域发展到认知哲学。旧哲学思维方式逐渐向新哲学思想转变。利用这种哲学观思考教育问题时,杜威不再把教育仅仅看成是实现某一目的的工具,教育更是儿童不断生长的过程,是经验的不断改造的过程。因而,其必然的逻辑结果就是,教育的过程成为杜威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教育的目的也在教育过程中,无须在教育过程之外寻找一个教育过程。 2、民主思想与教育目的 充分理解杜威的教育目的观,还必须结合杜威的社会思想。杜威“所关心的是民主主义社会及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他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实现民主主义的教育。他认为,民主主义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这种社会生活方式既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也为个人的行为提供一种道德标准,促进个人的发展。他试图通过教育来改造人们的社会生活,实现他的民主主义理想,虽然“教育不是唯一的工具,但它是第一的工具,首要的工具,最审慎的工具”。“教育目的应该是建立在学生活动和需要的基础之上;教育目的应该有助于学生的 相互合作;教育目的应该是具体的、直接的。所以在“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 到教育过程以外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 二、初识杜威教育目的真风采 1、精彩片断:教育的应用(教育的目的) 教育者也是这样,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如果家长或教师提出他们“自己”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当目标,这和农民不顾环境情况提供一个农事理想,同样是荒谬可笑的。所谓目的,就是对行使一种职责——不管是农业还是教育——所要求进行的观察、预测和工作安排承担责任。任何目的,只要能时时刻刻帮助我们观察、选择和计划,使我们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就是有价值的目的;如果这个目的妨碍这个自己的常识(如果目的是从外面强加的或是迫于权势而接受

王道俊《教育学》 课后习题(教育目的)【圣才出品】

第4章教育目的 1.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实际,谈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现实意义。 答:关于人的发展问题,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做出了全面的科学的解释,并创立了科学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一学说是他全部理论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社会实践的历史,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人不断走向解放的历史。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现实。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人的发展,实际上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现阶段发展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拓宽了道路。 (2)要依据我国的特点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4)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必须和谐统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在继承和发展历史上有关理论基础上的新的探索和科学概括,是人们制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在今天,为人们确立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并向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目标过渡,这一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争对于人的培养与成长有何重大意义? 答: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

竟是应注重满足人的个性发展需要,还是应注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由此,构成了教育目的选择上的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争对于人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个人本位论把个人的自身的需要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种思潮的兴起和盛行时期,正是欧洲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时期。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发展资本主义,不仅要在经济上反对沉重赋税,在政治上反对封建特权;同时,在教育上也要反对宗教神学对于人的思想禁锢,反对封建专制强加于人的教育要求,提出要让人的个性得到解放,要尊重人的需求、人的价值,教育要从人的自身需要出发,这些方面都有其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2)社会本位论者从社会需要出发来选择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无疑是看到了教育的社会作用,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生产高度社会化的时代,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有借鉴价值的。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今天应该比过去的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教育必须满足社会对受教育者所提出的要求,并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3)两者之争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如果只强调个人的需求与个性的发展,而一味贬低和反对社会的需要和发展,那是片面的、极其错误的;如果只是站在社会的立场看教育而完全抹杀了教育在发展和完善个人上的作用,并以此来排斥教育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不正确的、必须避免的片面的思维方式。教育既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要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

第9章教育目的

总体要求: 1、掌握教育目的的理论(选择题); 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半部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要求;(出材料分析题、辨析题) 3、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出材料分析题、辨析题)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一)教育目的概念与结构: (A)概念 教育目的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 1、广义的教育目的: 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或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 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2、狭义的教育目的:(一般讲的指狭义的教育目的) 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 规格和标准要求。 3、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 心发展的状况而确定。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 宿,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主要依据。各级各类无 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的 要求。因此,教育目的对所有学校都具有(指导作用、调控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 用)。 (B)结构 教育目的有层次结构与内容结构之分。 层次结构(重要):宏观到微观:(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 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各育);(3)教师的教学目标(各育教学结果的总设想/在各门 学科的具体化/分课时); 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分为两部分:教育对所要培养的人 的身心素质的要求;教育对人的社会价值的规定。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思考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思考 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内涵 价值取向是指人们根据自身需要而对事物所做出的评价与判断.教育目的的确立往往带着某种价值取向的痕迹,价值取向又可以算是一个价值判断与价值倾向的系统,它对整个活动的发展轨迹和前进方向起着调控、制约作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①.因此,可以说教育目的制约并指导着整个教育过程的发展,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就调控、制约着教育目的乃至整个人类教育事业发展方向与趋势.纵观历史,横看中西,人们习惯上将教育目的分为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以及试图平衡两种价值取向的中间派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是从人本身出发,通过人自身,为了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其最终目的在于使人之为人的本性及人的一切能力与潜力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强调的是个人的价值,主张先有人的发展,而后有社会的发展.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倾向于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的目的,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先有社会的发展,再有个人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把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即人是服务于社会,人的培养也应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之间,还存在着中间形式,这种目的观试图平衡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的目的既要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能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2我国当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在各个时代的目的是各不同的,但是无论怎样表述与确定,它都是与特定的历史与阶级相一致的,都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背景和阶级的呼声,都是某些阶级的价值取向与偏好.我国现代的教育目的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反映的也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素质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 1、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2、内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学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三、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四、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改革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素质教育的运用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 价值取向的区别:素质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为培养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而应试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为考试成功。 教育方针的区别:素质教育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应试教育背离党的教育方针。 六、“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1、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

的道德的发展。 2、基本内容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七、“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八、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1、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2、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九、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1、教师职业的责任 a.教师职业的责任是指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b.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c.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青一代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d.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2、教师职业的价值 a. 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教师职业对他人、集体、国家、社会和人类都有巨大的贡献,能够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提供精神财富,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承担着文明传承的重任。

教育目的观心得

我的教育目的观 爱因斯坦曾说过:“善于宽容,是教师修养的情感问题,宽容中蕴含的理解、信任、平等,表明教育者对自己和教育对象积累了足够的信心,也渗透了一种与事业、与孩子们的诚挚和热爱。 教育目的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总而言之,教育的结果必须使受教育者符合社会需求,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能与社会相融,在社会价值中体现着个人价值。教育目的可以对整个教育做出导向作用,为培养适合的人才做向导。 首先,教育目的应当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准,同时要因材施教,培养个体的发展,使个体发展不被摧残且适应社会。个人各方面的素质发展都依赖于社会,受制于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适合社会需要,否则培养出的人才不能为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且造成人才过剩,形成社会问题。 另外,教育目的要适应人的变化发展。其目的,就在于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成不变的东西,教育自然也不例外。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教育,当然也就没有永恒不变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之所以是变化的,首先就在于教育最终为社会服务是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在于教育直接为之服务的人也是不断变化的。教育目的是变化的,但变化的依据是社会和人的变化,因此,教育目的只能在不断适应社会和人的变化中变化。 并且,教育的目的要培养个人的发展,不应该只为培养适合社会的人才而磨灭个人的人性,本性。以瑞士的裴斯泰洛齐为代表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教育目的的提出,要使人的天性和谐发展,与社会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除此之外,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知识,还要使学生在能力上真正提高,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使学生在受教育中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相辅相成。

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国外的教学模式 1.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教学模式 3.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 4.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5. 加涅的信息加工教学模式 6. 塔巴的归纳教学模式 7.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8. 布鲁纳等人的探索发现式教学模式 9.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模式10. 约翰逊兄弟的合作教学模式 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概念 国内的教学模式(1) 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教育过程组织方式做的简要表述。从大到小,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分三个层次来研究教育模式:宏观模式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构建的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战略模式;中观模式是指由学校根据本校特点构建的办学模式;微观模式是教师根据某一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的教学模式。 国内的教学模式(2)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 该教学模式包含以下几个要素:①指导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②主题:是教学活动进行的线索,主导着教学模式的形成。③教学程序:是完成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也使得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另外还有几个隐含的因素:④目标:任何教学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目标,使主题具体化,也是主题或教学活动前进的方向。⑤策略:不同的教学模式会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目标。⑥内容:不同的教学模式有适合自己的课程设计方法。⑦评价:不同的教学模式因其主题、目标、程序等因素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教学模式的大致分类 1. 信息加工教学模式 2. 个性教学模式 3. 合作教学模式 4. 行为控制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是运用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呈现、传递、加工和处理信息的技术。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几种教学模式 1. WebQuest(基于资源的研究学习模式) 2. MiniQuest 3. “情境(问题)探究”模式 4. 基于专题学习网站共建的任务驱动型学习模式 5. 抛锚式教学模式 6. 基于英特网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模式 W ebQuest WebQuest是一种“专题调查”活动,在这类活动中,部分或所有与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根据这一意思我们可以把它译为“网络专题调查”。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Web”是“网络”的意思,“Quest”是“寻求”、“调查”的意思。 根据完成时间的长短,WebQuest可以分为短周期和长周期两种。 1. 短周期的WebQuest一般一至三课时完成,其教学目标是获取与整合知识,学习者需要处理大量新信息并最终形成对这些信息的意识。 2. 长周期的WebQuest一般耗时一个星期至一个月,其教学目标是拓展与提炼知识,学习者需要深入分析“知识体”,学会迁移,并能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对知识的理解。 组成:一个WebQuest必须包括绪言(Introduction)、任务(Task)、过程(Process)、资源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在我自己这一段学习的过程中,我有许多许多的疑惑,也有过许多的思索。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精英教育是一种过多强调社会本位论,过分强调社会发展而忽略自身的发展。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指出在制定教育目的以个人为出发点,强调发展自我;社会本位论,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为出发点;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即先培养人,人从属于社会时为社会服务。 人本论教育目的应该考虑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要培养自然人。 个人本位论者反对用社会来制约人的发展,如果对个体的发展是好的,则该中教育目的是好的,而对社会发展的教育目的不一定是好的。 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得到自然而然的发展;社会本位论强调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柏拉图认为: 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的发展要符合社会的需要,他提出要培养哲人王,只有哲人王才能来统治这个社会。 个人的发展永远依赖于社会,社会的目的才是真正的目的,个人就是为实现社会目标的工具。 这过分强调社会作用,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1 / 7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观点: 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是相一致的(从事什么活动,你的发展会达到什么程度);旧分工是造成人全面发展的根源(人的片面发展到一个极端就叫做异化,被自己单调的职业而定型了,没得到全面的发展);脑力和体力应该得到全面的发展: 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社会化大生产决定了人的职业必然要有变更,也决定了人必然要全面发展);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要做到真正的全面发展,应该是把劳动作为一种分工,而不应该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途径。 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对立的原因: 没有认识到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 当人们处于一个混沌无序的状态下,大多数思想中推崇社会本位论,以个人来推翻社会;当社会很富足时,大多数思想家推崇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价值性,以社会对人进行改造,制约作用。 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论争无非在于人的价值与社会需要孰重孰轻,何者更具有优先性的问题,但问题的本质并非在此。 教育的目的――受教育者被期望的理想状态,即人(类)之存在的最佳状态,应以合乎自然规律的事实为标准。

杜威“学校即社会”观点与我国现代教育目的观的分野

杜威“学校即社会”观点与我国现代教育目的观的分野 文章阐述了杜威“学校即社会”观点的主要内涵,并分析了这一观点对我国现代教育目的观的可借鉴之处以及不合理之处,得到一些启示来促进发展更加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教育目的观。即教育目的观的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的平衡;教育目的观取向应灵活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目的应多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素质培养。 标签:学校;社会;教育目的 从古至今的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教育目的指引和指导,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正确合理的教育目的观才能真正促进教育事业和教育改革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教育目的观的取向也受到了广泛地关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学校即社会”观点旨在在学校这个雏形社会中培养儿童的技术技能以及学生的职前准备。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克服杜威“学校即社会”这一思想中的局限性,对其中的合理之处加以借鉴来促进我国现代教育目的观的合理取向。 一、杜威“学校即社会”观点的内涵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经济发展会对教育如何培养人才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到19世纪末期,美国经济的逐步迅速发展在客观上更加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能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的劳动者。然而,美国当时的教育状况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相脱节,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杜威看来,“我们有了这样一个通常的教育概念:这种概念忽视学校教育的社会必要性,把教育和传授有关遥远的事物的知识,和通过语言符号即文字传递学问等同起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这一观点是为了克服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理论中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弊端。当时美国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杜威提出“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当学校能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引导和训练儿童成为社会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工具,我们将有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的最深切且最好的保证。”按照杜威的观点,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技术技能和职前准备,而不在于间接经验知识。 在杜威“学校即社会”的观点中,他的教育目的观偏向实用主义。杜威强调学校教育是为社会发展进步而服务的,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而且学校是一个社会机构,具备社会的典型条件。杜威还十分强调学校里各项实际操作作业(如缝纫、烹调)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培养儿童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得儿童能多方面发展;另一方面各类作业也为儿童提供深入了解社会和与他人共同完成活动并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他主张学校要把教育和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教会学生如何适应目前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而不只是为将来社会做准备。杜威还提出“如

关于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及影响

关于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及影响论文关键词:现代人文主义自我实现整体性创造性论文摘要: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对美国以及世界的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秉承西方历史悠久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深受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现代人文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总体来看,它经历了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新人文主义教育和现代新人文主义教育这四个发展阶段。古典人文教育强调把理智的发展当作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儿童的情感和理智进行陶冶。人文主义教育的出现是针对中世纪封建神学泯灭人性、压制人性,其核心是恢复人的地位。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个性自由和发展,强调用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心性、启迪智慧,但是对自然科学却持冷漠态度。新人文主义教育的最高原则是发展个体的自由,强调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成

果来陶冶和教育人。 二、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融合了众多教育流派的体系。广义上说,进 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 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都可以称为现代人文主 义教育。从狭义上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特指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 的一种人本化教育思想。 总的来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 初产生的新人文主义教育倾向。它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继续和 发展,具有尊重历史文化及调和发展的特点。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 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产生是由于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异化为物的现象逐渐加剧。人类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 面临着外部价值体系的瓦解,随之转向内心世界寻求价值目标。 三、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5见代人文主义^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在人性论、认识论之上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核心内容是“人的存在”》同时,把人的存在视为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此外,现代人文主义把丰富发展人的情感生活看作是人整体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贝尔提出的著名的“我与你”关系理论重视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培养,认为情感发展主要得益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心理学基础

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价值取向的意义

2012年第0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1期) Total No .301 收稿日期:2011—10—18 作者简介:王瑜珲(1965—),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姜宏波(1963—),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价值取向的意义 王瑜珲,姜宏波 (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高职院校是适应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而兴起并迅速发展的高等学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实践能力强、职业道德好、创新精神突出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只有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坚持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技术教育;价值取向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141—02 目前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必将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教育理念上等各个方面造成全方位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适应经 济全球化的多样价值观挑战具有深远的意义,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思想与品德教育是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基础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我国的经济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经济形式的多元存在带来了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些观念给高职院校的思想品德教育 注入了新的生机, 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迅 猛发展, 形成了一个新思想文化阵地,各种思想得以迅速在网上传播,对于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有利于社 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而其中的文化垃圾,没落的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传播,给学生的价值选择带来了新的挑战。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学生开放进取意识的形成,使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面临多样化的选择,学生不仅要面对国内竞争的压力,而且要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原则在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巨大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同时,也诱发了学生极 端利己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在缺乏积极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不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 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诱发了学生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倾向,引发少数学生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追逐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致使道德滑坡。高职院校只有通过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国家至上的理念,增强他们的民族自 尊心和自信心, 培养并强化他们的国家自豪感和荣誉感,使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的 发展和未来联系起来,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使学生在受教育期间以及走进社会特别是进入外企工作的过程中,既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又能注意吸收全人类的文明与技术成果,旗帜鲜明地反对资本主义一切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应该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居于首要的地位,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价值取向方面的导向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人文素质教育中健康心理与人格培养决定学生价值取向的完美实现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社会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使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加强对青年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 1 41

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述评论文

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述评论文 摘要:文章论述了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的伦理学基础、教育目的的构成。他认为教育 的最高目的是完满人格的实现。文章最后对其教育目的观进行了简要评价,这对我们当前 的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训育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eh Herbart。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学派”的创始人。他是第一个试图把教 育学建立为独立学科的教育理论家,在教育学史上享有“科学教育学之父”的美誉,同时,他也被美国教育家杜威称为“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目的观是他的教育思想的 重要组成部分。 赫尔巴特讲:“教育的主要部分,常被认为是训育”,那么根据他的见解,训育是指“有目的地进行的培养”,旨在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这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 1 教育目的的伦理学基础 赫尔巴特说:“教育学透过教育者之目的概念而与实践哲学相结合,透过手段与障碍 之探讨而指向心理学。”还说:“科学的教育学是依存于实践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前 者表明陶冶之目的,而后者则指示其方法、手段与障碍。”可见,赫尔巴特把伦理学作为 教育目的的基础。 他的伦理学源于康德的道德哲学。他注重价值和意志自由,认为道德与不道德的行为 只能根据意志来判断,意志之善并不依据意志所成就的行为的程度,行为的价值只依存于 意志的纯真程度。 但是他又不是完全的康德伦理学,他反对康德的“绝对命令”,认为以此作为道德的 根本是错误的,应该以“先验”作为伦理学的起始。此外,他试图以“美的判断”作为道 德终极的原因,并以“美”为基础展开了其内心自由的伦理学。 2 教育目的观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以我之见,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摆脱偶然的游戏,若出现为人 所不容的无把握性,那么就根本不要去想对年轻人进行有意的教育;因为,偶然的事情比 起父母和教师的极其细心的工作来所起的教育作用要强得多。教育因其教育计划的可靠性 才具有自身价值;教育总是在无把握的时候就用高概率来预测自己的成功与否;在非常情 况下,教育的成功与否若纯是些可能性而已,就会终止教育。”可见。教育的目的对教育 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三

上海市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三 一、判断题 1.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 )P5 (× 2.诊断性评价可以通过查阅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日常观察记录分析等非正式渠道进行。 (√) P249 3.在处理教育活动时,教育法规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P244 4.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成熟状况,不能走在发展的前面。 )P120 (× 5.清政府于1905年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P9 6.存在主义认为,教育要维护个人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强调个人对自己的选择 负责。 (√)P72 7.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P111 (× 8.在一个不存在公共法律和道德的社会里,人的个性很难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P81 9.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学和活动中心‖。 (√)P24 10.国家通过教科书的编写和发行来影响教育的发展,这主要体现了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 用。 ) (× 1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P76 (× 12.传统的学科课程是―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 (√)P131 1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 14.德育内容规定了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哪些品德。 (√)P199 15.在教学中,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直接经验。 )P174 (× 16.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关于课程的概念是作为名词使用的。 (√) 1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教育。 )P2 (× 1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P203 19.布鲁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P117 (× 20.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是人格平等和共同探究的交往。 (√)P173 21.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P41 22.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学习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进行的,正常 的学生不需要诊断性评价。 )P249 (× 23. 《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P27 24.绝对评价也就是目标参照评价。 (√)P250 25.国家课程的开发采用―实践—评估—开发‖这种自下而上的―问题解决‖模式。 )P161 (× 26.德育过程不同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P205 27.中国的私学发展始于战国时期。 )P3 (× 28.能否培养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能否为未来社会培养未知的新人,这 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P81 29.所谓教材的心理化是指将教材上包含的逻辑经验还原为儿童的心理经验。 (√)P138 30.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做到合而为一是完全不可能的。 )P150 (× 31.研究性课程在内容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与不确定性。 (√)P165 32. 《学记》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P27 (× 33.综合课程的组织方式基本上属于课程的横向组织。 (√)P149 34.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 (√)P49 35.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P51-52 (×

第四章教学目标:能说出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价值取向

1.能说出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功能; 2.能描述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布卢姆、加涅、巴班斯基、奥苏贝尔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并分别做出简要评析; 4.能用自己的话阐述我国教学目标的分类; 5.掌握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原则和一般步骤; 6.能准确陈述教学目标,并能把握陈述时应注意的问题; 7.自选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制定一份教学目标; 8.掌握教学实践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误区及其改进策略。 人的活动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马克思说过:“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教育是一种目的性活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因此,教学也是一种目的性活动,即每一次教学活动,每一堂课,甚至每一个教学言语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目的,这就是教学目标。 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认为:目标就是预期的结果;2.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R.E.Tyler)认为:形形色色的行为方式的变化,就是教学目标; 3.有学者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教和学双方都应共同遵循的,对教师来说这是教授的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的目标。 4.有学者认为: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

可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上的,以具体的教学活 动为依托,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 理解这一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二是教学目标是在当下的基础上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三是教学目标以一定的教学活动为依托。四是教学目标是一种更加具体的、微观的概念,有些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从概念可以看互联网,教学目标是在当下基础上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因此,教学目标具有预期性的特点。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该在学生现有水平基础上和学生能达到最高水平之间进行教学努力。 教学目标虽然是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测,但是,这种预测并不是一成不变、固定僵死的,而是在对教学结果有个大概的预测框架内保留一定的生成空间。教学目标一般分成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两类:预设性目标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预计要实现的目标,是规划好的。如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书写5个英文单词。生成性目标指在在教学活动之前没有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冒”出来的目标,是非预期性的。如学生在学习书写规定的5个单词时,某学生发现这五个单词有共同的特点,教师借此机会进一步与学生讨论了这个规律,并表扬这个同学善于观察,结果大学都多学到这个知识点,这个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了浓厚兴趣。新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事实,只有作为整体而存在的教学目标才是教学目标的真实状态。 举例:冷漠背后(《读者》2005年第16期):在南方某个城市,小学四年级要考试数学了,同学们忽然发现,班里数学成绩最棒的那个女孩子没有考试,同学们正奇怪,老师说她的爷爷去世了,她请假了。同学们听后立即一片欢呼声,说她数学之所以考第一,因为她爷爷是个数学教授,我们没有办法超过她,现在

教育学教育目的 题库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4)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能,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A)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解析:个人本位论主张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4)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与社会生活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和社会所必需,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这表明教育具有(A) A.永恒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生产性 解析: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其中永恒性是指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与人类共始终。教育的永恒性是教育本身的职能所决定的。 23.辨析题: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其中,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此外,教学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学活动的任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B) A.素质教育理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创新教育理论 D.生活教育理论 解析: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2.辨析题: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确定教育目的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等。因此,题干将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简化为人的发展需求这个单一因素,说法错误。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22.辨析题: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不代表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31.材料分析题:小美很喜欢唱歌,从小就希望自己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在她还没有确定是否报考音乐学院前,她在众人面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歌声。她确定报考音乐学院后,学习更加勤奋努力,希望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在音乐学院的专业课面试过程中,由于她极度渴望有完美的表现,结果事与愿违,不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而且比平时更差,导致面试失利。这个

完整word版,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是教育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领域。教育目的观可分为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等几种类型。 ⒈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从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它认为教育目的就是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发展。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福禄培尔和康德、瑞典的爱伦.凯、美国的帕克、马斯洛和法国的萨特等 ⒉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因此,在教育目的中主张应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教育目的不应从个人本位出发,而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决定;个人只是教育的加工原料,发展必需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个人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发展依赖于社会。主要代表人物有涂尔干、那笃尔普、凯兴斯泰纳、孔德、赫尔巴特等 ⒊文化本位论 其理论来源是文化教育学,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目标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其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等。 ⒋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和我国的陶行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