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用学

语用学

语用学
语用学

语用学

题目: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姓名:

班级:

学号: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正文:20世纪初,西方出现了研究语言学的热潮。英国哲学家奥斯丁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其中一项重大的突破。他认为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词和句子,而应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美国语言家赛尔系统地修改了语言行为理论,除了认同言语行为是语言的最小单位,还发展了奥斯丁的观点,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约翰·兰索·奥斯汀(J. L. 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著作和核心理论。奥斯汀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换言之,语言不仅是描述和陈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奥斯汀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了了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着三种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或表述性言语行为(I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或施为性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 act )和以言成事或成事性言语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继奥斯汀之后,其弟子—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J. K. Searle)在继承和批判他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以言行事行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系统化、严格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 。

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结束语:言语行为理论改变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已成为语用学中的基本理论,无论是对语用学、语言研究,还是对社会语言学、语言交际学以及语言的习得研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塞尔系统地发展了奥斯丁的言语行为思想,并把它放在更大的哲学背景下加以论述: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条件,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塞尔为语用学研究开辟了视野。

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

Speech ac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It was originated

with the British philosopher John Austin in the late 50’s of the 20th century.According to speech act theory, we are performing actions when we are speaking.According to speech act theory, a speaker might be performing three acts simultaneously when speaking: locutionary act, illocutionary act, and perlocutionary act.。

a) A locutionary act is the act of uttering words, phrases, clauses. It is the act of conveying literal meaning by means of syntax lexicon and phonology.

b) An illocutionary act is the act o f expressing the speaker’s intention; it is the act performed in saying something.

c) A perlocutionary act is the act performed by or resulting from saying something; it is the consequence of, or the change brought about the utterance; it is the act performed by saying something.

American philosopher-linguist John Searle classified illocutionary acts into five general types. Each type has a common, general purpose.

a) representatives: stating or describing, saying what the speaker believes to be true eg:I have never seen the man before. / the earth is globe.

b) directives: trying to get the hearer to do something

eg:Open the window! /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picnic with us?

c) commissives: committing the speaker himself to some future course of action

eg:I promise to come. / I will bring you the book tomorrow without fail.

d) expressives: expressing feelings or attitude towards an existing state

eg: I’m sorry for the mess I have made. / It’s really kind of you to ha ve thought of me.

e) declarations: bringing about immediate changes by saying something

eg: I now declare the meeting open. / I fire you.

Important remark:All the acts that belong to the same category share the same purpose or the same illocutionary point, but they differ in their strength or forth.

参考文献:

1.Austin,J.L.(1966)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语用学概要》何兆熊第三章言语行为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第一版

3.《语用学教程》索振羽第六章言语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4. 百度文库百度百科@baidu

关于语用学

浅谈违背合作原则产生的儿童笑话 摘要:格赖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做了三次演讲,提出了合作原则这一有关人类交际的总原则,但同时他又指出,在现实交际中人们并不都严格遵守该原则。说话人有意无意地违背该准则,产生了各种会话含义,其中也生出了不少幽默笑话。 关键词:合作原则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幽默 Abstract: Grice had given three lectures at the Harvard University in 1967, set forth “cooperative principle” that is a principl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but he also pointed out that people not always observe this principle in communication. Innocently, speaker deviates from this principle, which will lead to variou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and humor jokes. Key words: cooperative principle Quality Maxim Quantity Maxim Relevant Maxim Manner Maxim 一,引言 幽默是一门艺术,也是人生的智慧之花,它体现一个人的乐观积极的处世方式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幽默也可以说是日常交际的一种调节工具,可以活跃会话气氛,通过风趣的语言委婉地批评别人,还可以巧妙地为自己开脱尴尬局面等等。其中,也因孩子的童真童趣而产生了不少的幽默笑话,下面将从违反合作原则来分析一下儿童的幽默笑话。 二,合作原则 格赖斯与1967年在哈佛大学做了三次演讲。他指出,为了保证会话等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合作原则。这一原则包括四个范畴: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从理论上讲,言语交际双方都试图遵守合作原则,尽力相互理解和配合,以保证会话顺利进行;但是由于谈话双方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智力高低以及特殊语境的影响,说话人可能会因为某种现实需要而违背某一原则。当听话的一方察觉到对方有意违反合作原则时,它会结合语境去推断说话人表面违反的意图,推出隐含意义。热幽默往往会在这种意料不到的会话含义中产生。 三,下面简略地分析因违背合作原则而产生的幽默笑话的具体情况。 1,因违反“质量准则”而产生的幽默 在日常交际行为中,质量准则显得尤为重要;但说话者为了某种目的,有意违反这一准则,向听话者传达了缺乏依据的信息或是不符合事实的话时,幽默就产生了。 有一天,两兄弟在睡觉。弟弟对哥哥说:“哥,今天蚊子好多哦~” 哥哥说:“把灯关了,蚊子就看不到我们了。” 后来弟弟真的把灯关了。忽然间一只萤火虫飞了进来,弟弟很紧张的说:“哥,惨了!蚊子提着灯笼来找我们了……”。 质的原则要求说话人说话要根据真实情况,有根有据,故意夸张或说些没有依据的话会被视为是假话,违反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原则。蚊子是不用眼睛来发现人类的,而是借助于它的触须和三双腿上的传感器发现人,在睡着时,人不断地呼出二氧化碳气,蚊子就慢慢地沿着这气味找来,它在人的头上嗡嗡地飞,是用它的近距离传感器测定人的汗水湿度、温度以及所含哪些成分,以便决定你是否是一个合适的攻击对象。所以,蚊子提着灯笼来找那对兄弟是不符合真实情况的,因此,违反了质量原则。 2,因违反“数量准则”而产生的幽默 违反数量准则有两种情况,交际的一方提供的信息不足或是信息过多,从而出现言外之意,出现语言偏差。 (1)信息量不足 如,小妹参加妈妈同事的聚会,妈妈上司问“小姑娘,你叫什么?”(问名字)小妹看了看菜谱说:“我叫羊肉拉面”(点菜)。

儿童商业广告文案

儿童商业广告文案 篇一:童装经典广告语 童装经典广告语 让宝宝一出世,就能享受到“向阳“温暖! 向阳牌童装向阳童装,天使风采,儿童用品,向阳独佳! 向阳牌童装艳丽毛衣,送给靓丽的女孩! 童的梦牌童装 欢笑伴童年! 童的梦牌童装 童装要穿“童的梦“! 童的梦牌童装 梦蕾娜儿童服装,新一代儿童的追求. 梦蕾娜牌童装 妈咪的爱! 志兴牌儿童套装 过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 志兴牌儿童套装 一件心爱的志兴童服.一个甜美童年回忆的开始! 志兴牌儿童套装人生之路,童装起步. 志兴牌儿童套装舒儿纸尿布------宝宝穿的开心,妈妈选满意. 舒儿纸尿布让小宝贝在“凯尼“中幸福成长吧. 凯尼童装 篇二:20xx六一儿童节促销广告语集锦 20xx六一儿童节促销广告语集锦 01.商场六一促销词 六一快乐果,幸运来摘取 六一儿童大会,折扣真的实惠 玩具促销,进店送礼,10000个气球免费大派发! 有学有玩欢乐无限

02.儿童家具六一促销词 缤纷六一,兴利绿色爱心装,限时抢购 健康家园,快乐成长 环保儿童家具首选xx 健康成长,有xx陪伴 03.童装六一促销词 留住美好童年时代的亮彩 扮靓你的宝宝 花一样的六一,花一样的宝宝 人生之路,童装起步 艳丽毛衣,送给靓丽的女孩! 04.其它六一促销词 欢乐童年精彩无限 开心六一奇瑞温馨相随 六一大放“价” 篇三:儿童用品广告语的语用分析 摘要:聚焦中国语境中的儿童用品广告语,从语境关系的顺应和语言结构的选择两个维度探析其语用特点。语境顺应上,存在两大受众心理:“安全优质”和“个人情感”,“安全优质”由物理世界的产品安全危机引发,“个人情感”由社交世界中父母爱孩子的社会文化引发。语言结构上,顺应儿童语言特点,叠音词较多,语言简单,同时拉近与家长

语用学研究现状谈

10 F L C J a n . 2006V o l .3 N o .1 (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 N o .9) 2 语用学研究现状谈 向明友 同济大学 可以在语言的所有层面上展开。 语用学理论发展的第三个方向体现于关注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大脑神经等的关系以及语用研究的方法论。对语用学作各种跨面和不同视角的分析,从而兴起了集中研究语言在社会的使用情况的社会语用学 (societalpragmatics)、研究文化与语言使用关系的文化语用学 (cultural pragmatics)、研究人们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用问题的跨文化语用学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运用民族志方法 (ethnomethodology) 研究语用问题的民族志语用学 (ethnopragmatics)、以神经生理科学为基础探讨言语使用过程中大脑作用的神经语用学 (neuropragmatics)、专注两种及其以上语言的语用差异的对比语用学(contrastive pragmatics) 及将西方经济学成熟的理论用于语用行为分析的经济分析语用学(econopragmatics)。此外,优选论、决策科学等在语用研究中的运用也呈蓬勃之势。语用理论的应用 随着语用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语用学理论,尤其是关联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已成为译论中的显学;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文学批评与赏析,形成了文学语用学 (literary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语言习得及语言教学研究形成了习得语用学(acquisitional pragmatics)、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 和教育语用学(pedagogic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法律活动形成了法律语用学 (leg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对语言的历时演变的研究形成了历史语用学 (historic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形态学研究形成了形态语用学(morpho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计算机科学,尤其是机器翻译领域形成了计算语用学 (computational pragmatics) 和工程语用学(engineering pragmatics)。此外,语用学理论还广泛运用于话语研究、广告学、文体学等领域,并显示出强大的解释力。 除上述论及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外,语用学对礼貌、言语行为、指示语、前提及会话结构等传统议题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从事语用和语义界面及语用和句法界面研究的学者也大有人在。 1 20世纪80年代初,胡壮麟教授首次较系统地将语用学介绍到国内。此后语用学研究逐步为国人所认识、接受和偏爱。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定期会有学者就语用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撰文评述。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语用学一直沿着完善理论体系和拓宽应用领域两条轴线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对当前国际、国内语用学研究状况的描述也将由此入手。 语用理论的完善 传统的语用学研究植根于语言哲学,脱胎于语义研究。Levinson (1983) 所勾勒出的语用学研究的基本轮廓内的几项核心议题,如指示语、会话含义、前提及言语行为理论等也都是对语言使用中的意义的研究。因此,当前语用学理论体系的拓展和完善是在不断深化传统的语言哲学范式下的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沿着以下3个方向朝纵深展开。第一:从认知、心理实验及博弈论等视角出发,尝试为意义研究另辟蹊径;第二:突破英美语用研究传统,将语用学具体化为一种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整体角度对语言现象的综观,坚持认为语用学涉及到的是语言性行为的全部复杂现象,反对将语用学与音位学、形态学、句法、语义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语言学分支并列,从而形成与英美传统对垒的语用“综观论”;第三:在继承英美语用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将语用学研究从传统的有关意义的研究扩展到对整个话语及言语交际过程的多视角研究,并着力尝试语用研究方法论的革新,不再将语用学局限于语言哲学的定势。 在语用意义研究方面,继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研究之后兴起的以关联理论为核心的认知语用学 (cognitive pragmatics)、以心理实验为基础的实验语用学 (experimental pragmatics) 和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的博弈语用学 (gametheoretical pragmatics) 突破传统语用学以语言哲学为基础的意义研究模式,大大拓展了语用意义研究的视角和空间。 比利时学者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论”认为不可能给语用学指派一个基本的分析单元,也不可能鉴别出一个具体的相关对象,语用学是对语言各层面的功能性综观,语用研究

语用三论

《语用三论: 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评介 张运桥, 严敏芬 (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 文章介绍并简评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用三论: 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该书摒弃了传统语用学经典课题, 向读者展示了当今语用学研究理论中具有前沿性的三种理论, 是一本非常有特色的著作, 它有益于语言学专业学生作进一步具体的专业化研究, 也有助于对语用学感兴趣的自学者提高言语理解能力。 关键词: 语用学; 关联论; 顺应论; 模因论; 评介 20世纪70年代, 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确立, 至今仅有30多年的历史。然而, 语用学研究的发展却极为迅猛, 它已经成为当今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领域。随着语用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国内外语用学研究的优秀学者和语用学著作教材不断涌现。暂不算国外的语用学著作,仅是国内出版的有影响力的著作就有二十多种,如熊学亮、何兆熊、姜望琪、严辰松、冉永平、何自然等学者都著有一定水平和影响力的学术作品, 而其中何自然编写或主编的语用学著作及教材居多, 如《语用学概论》、《语用学与英语学习》、《语用与认知: 关联理论研究》、《语用学讲稿》、《当代语用学》、《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等。[ 1 - 12 ]这些语用学专著有力地推动了国内语用学研究的发展。 2007年12 月, 由何自然主编, 谢朝群、陈新仁两位学者合作完成的语用学著作《语用三论: 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以下简称《语用三论》) 诞生了。[ 13 ]与以往国内的语用学著作相比, 该书并没有沿袭诸如指示语、语用含义、前提关系、言语行为等语用学经典课题的讨论,而是紧扣当今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集语用学理论中具有前沿性的三种理论于一书, 取名为《语用三论》, 让人耳目一新, 可谓独具匠心, 值得一读。 一、著作的理论来源 随着语用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语用学的研究内容也随之日益丰富, 除了探讨指示结构、会话结构、语用预设、语用隐含等常规议题外, 还探讨特定民族中程式性言谈的社会特征及功能、习语的语用理据与功能等。语用学与诸多学科之间存在不可分离性, 因此, 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跨面研究也不断涌现, 如认知语用学、社会语用学等。毋庸置疑, 语用学领域中的相关理论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各种新理论的涌现为语用学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丰富了它的发展。而将西方理论引介给中国读者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但作者们没有知难而退, 而是紧扣当今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集语用学理论中具有前沿性的三种理论于一书, 可见其在学术问题上知难而进、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一) 关联论: 认知语用学的核心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万方数据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作者:王燕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刊名: 大众商务(下半月) 英文刊名:POPULAR BUSINESS 年,卷(期):2010(7) 参考文献(4条) 1.Sarcevic,S New Approaches to Leagal Translation 1997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1997 3.何自然语用学讲稿 2003 4.何自然Pragmatics and CE/EC translation 1992(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刘俊冰从语用学的视角研究翻译[期刊论文]-剑南文学2010(6) 2.秦毅.QIN Yi语用学理论之于翻译等值[期刊论文]-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1) 3.容曙翻译中语用学理论的应用[期刊论文]-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z1) 4.郭光霞浅谈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9) 5.马骁骁.庞亚飞.MA Xiao-xiao.PANG Ya-fei从语用学理论探讨翻译的本质[期刊论文]-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5) 6.曹宏伟.CAO Hong-wei翻译中应遵循的语用学原理[期刊论文]-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18(3) 7.薛雁.戴炜华语用视野下的翻译[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 8.任丽丽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1(12) 9.赵艳丽语用学框架下的语境分析对翻译准确性的影响[期刊论文]-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3) 10.盛婧从语用学角度看等效翻译[期刊论文]-科教文汇2008(27)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1213871506.html,/Periodical_dzsw-tzb201007174.aspx

(完整版)语用学

语用学概论 (1)丈夫:我去办公室啦。 (2)妻子:老公,今天是星期天。 (1)父亲:今天哪儿也不想去。 (2)女儿:老爸,今天是星期天。 (1)下午踢球去吗? (2)晚上还有考试。(昨天把腿拉伤了。) (1)小王:怎么样? (2)小李:资料都拿走了。 (1)老师:现在几点了? (2)学生:路上自行车没气啦。 第一讲什么是语用学 一、语用学的起源 ?“语用学”术语的提出 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在著作《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中首次使用了“语用学”这一术语(Pragmatics)。这个术语是莫里斯参照pragmatism(实用主义)和pragmaticism(实效主义)创造出来的。 符号学(semiotics)包括: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三分。 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 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 语用学(Pragmatics )研究“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Morris,1938) 《符号、语言和行动》(1946 ) 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个部分,它研究符号的来源、应用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或效果。 ?语用学与符号学 ?语用学与语言哲学 自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皮尔斯、莫里斯和卡纳普等把语用学作为符号学的一部分,其研究仅限于哲学,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希勒尔、奥斯汀、塞尔和格赖斯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对言语行为和会话含意理论的探索,使语用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奠定了语用学的理论基础,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此时的语言学研究仍限于哲学范围内。正式因为哲学家对语言的探讨,为70年代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准备了条件。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学刊》以后,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才得到确认。 ?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标志: ?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发行; ?1983年由列文森(Levinson)所编著的第一部语用学教科书《语用学》问世; ?1986年“国际语用学会”正式成立。 (沈家煊,1996) 二、语用学的发展 ?1、语言研究发展历史: ?20世纪初:结构主义语言学—50年代后期:转换生成语法理论—70年代初:语义学研究(引入语 境概念,为语用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归纳为:形态——句法——语义——语用几个阶段。 ?发展缘由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_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2002年第3期总第110期  外语学刊 FOREIGN LAN GUA GE RESEARCH 2002,№3 Serial№110 收稿日期:2002-02-22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戈玲玲 (南华大学,衡阳 421001) 提 要: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旨在探讨翻译标准中的顺应性解释及顺应性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翻译的标准放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中其实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将这些不同的内涵具体化,既有利于翻译实践,也有利于翻译标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顺应论;语用翻译;翻译标准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2)03-0007-05 11 导言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它研究的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即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从语用的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翻译界的关注。翻译创作中,翻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很有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Wilson的学生Gutt在他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关联翻译理论将翻译看成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原著者与译者构成了交际的双方,交际手段是原著,译者通过关联推理,构成对原著的认知心理图式;译者与译文读者构成另一交际双方,译者通过译文将自己形成的认知图式与译文读者进行交流,因而完成翻译交际。利奥?希金(Leo Hickey)汇集的论文集《语用学与翻译》从语用的多层面探讨了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并提出了语用学有助于“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等值(pragmatic equivalence )”,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的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2 schueren在他的新著《语用学新解》(1999)一书中提出的“顺应论”(Adaptability Theory),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语用学。他认为语用学讲语言的使用,那是讲语言的选择过程,而语言的选择则指从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动态地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而作出的某种顺应。“顺应论”对语用翻译及翻译标准会有哪些启示呢?本文从顺应论的观点出发,旨在探讨翻译标准中的顺应性解释及顺应性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21 语用翻译的发展 随着语用学的不断发展和其对翻译领域的层层渗透,语用翻译理论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学者们在他们的研究中开始从语用学的角度多方位地探讨翻译问题,从而赋予翻译研究新的深度和广度。语用学研究实际使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它已跨越出传统的语言学理论框架,开始对语言进行动态的,同时也是更具有实际价值的研究。语用学派认为翻译是信息交流活动,它注重语言交流中的运用效果,强调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的同等效力。中外翻译家在阐述自己的译论时,都往往要涉及到对翻译等值的探讨。术语equiva2 lence(等值或等效)也成了20多年来争论的焦点。对翻译等值概念作出较为全面论述、影响较大的应该是奈达(E. A.Nida)。早在1964年,他在《翻译科学探索》中就提出了形式等值(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等值(dynamic e2 quivalence)。1969年,他在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一文中又写道:“翻译主要是指接受语复制原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语言学研究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王 宏 军 (嘉兴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摘 要:语用学介入翻译,为翻译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本文就语用学的几个主要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加以论述。语用等效理论是一种避免翻译尴尬且力求等效的新理论模式。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是在翻译语用意义时牵涉到的两种语言的语用原则,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其语用原则不尽相同,它们有助于推导语用意义。而关联理论认为,译事是一种三元关系的语用等效翻译。无论在翻译中使用哪种理论,其语用含义是由语境决定的。可见,意义的决定在于使用,而使用的重要因素是语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语用翻译的探索将是无止境的。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翻译;语用等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语境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7)01-0063-04 引 言 Nida 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他说“翻译就 是交际”。Newmark 也曾指出“交际是翻译的职 能”。这种交际是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一种行为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双向的心理过程。按语用学原理,这是作者与译者之间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译者的解码过程实际上就是翻译的过程。语言学家把语用学看作是研究语言问题的一种新方法,这就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和诠释。 一、语义与翻译 人们对意义的研究有着不同视角和出发点,意 义不仅属于语言学的范畴,而且还属于逻辑的、哲学的、认知心理学的以及社会文化学的范畴。这就将意义切分为纯语言意义观和语用学意义观。对翻译理论而言,这两者都有着重要的价值。Newmark 曾说,语义学的所有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语义学研究的是语言体系中的符号意义,或称规约的意 义,也就是语言结构本身的意义。语义翻译只是将 目的语的语义直接译成母语,力求在句义上的等价。人们一般认为语义翻译似乎忠实原文,它能将目的语的词义准确地译成母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使用语言的规约也各不相同,由此会产生理解和翻译上的失误。我们说“失误”而不说“错误”是因为某个词或句译出的含义与目的语的含义不同,因而只能说是母语表达不符合原作者的用意而已。 二、语用与翻译 Levins on 说:“语用学是非语义学的语义研究”。 语用翻译是译者将原作与译作在语用用意上的等价翻译,能用母语恰如其分地表达原作的用意。语用学的意义观着重语言成分的用义,即词语在实际运用时所含的意义。语用含义是用义的表现,指一种依赖于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意义,这种推导出来的语句的含义是一种话语意义。而语用学则研究语言使用时的说话意义,也就是语言结构在语境中所表达的实际含义或非规约意义,即语用含义。如:Shall 收稿日期:2006-12-25 作者简介:王宏军(1962-  ),男,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用学。第3卷第1期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N o 11,20072007年3月 Journal of X i π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erial N o 16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小说人物的态度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小说人物的态度 摘要:合作原则是语用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强调会话的参与双方要遵循某些合作性的原则以求会话得以顺利进行。常与会话原则共同出现的还有礼貌原则,它更细致地解释了人们在对话中所要遵循的准则。但是小说中的对话并不完全遵循这两种原则,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例,尝试从会话原则和礼貌原则角度分析小说主人公之间态度和看法的转变,讨论小说人物如何通过违反会话原则和礼貌原则展现他们关系的变化,推进情节的发展。 关键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傲慢与偏见》人物态度 1 简述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1967年,格莱斯在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基础上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简称CP。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目,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他将这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归纳为几种准则,分别是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在现实会话中,参与者常因某些目的而违反这些准则。说话人以违反这些准则为代价,表达超越字面意义的隐含意义,但是我们可以将双方配合的态度视为在

另一种意义上遵守了合作原则。在格莱斯之后,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合作原则的补充。他将语用原则分为“人际修辞”(interpersonal rhetoric)和“篇章修辞”(textual rhetoric),礼貌原则属于人际修辞的范畴。礼貌原则很好地解释了人们为什么故意要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个准则来产生“会话含义”,礼貌原则共包含有六条准则,分别是策略准则、慷慨准则、称赞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 2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人物态度的转变 小说中的会话含义,常常与字面意义不同,这为我们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这部小说提供了可能性。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安排了大量富有戏剧张力的会话描写,这些会话赋予了该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整部小说以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的态度和看法为主线,经历了初步印象的形成,误会加深,偏见形成和偏见消除几个阶段。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看法的转变在二人的对话中也都有迹可循。 在开篇的舞会上,宾利极力请达西,但达西用“在这样的舞会上跳舞,简直是活受罪”为借口拒绝了他,这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和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不难看出他对朋友生硬直接的态度。宾利打算把“坐在达西身后的那位可爱美女”介绍给他做舞伴,达西明知宾利所指伊丽莎白,却反问到“你指的是哪一位?”,他这样违反了合作原则中

隐喻的语用学解读

隐喻的语用学解读 侯国金 四川外语学院 摘要:本文先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两种虽不统一但颇具影响力的假说,即隐喻是一种语用现象的假说,认为隐喻是可以也应该教和学的。然后本文介绍了辨认隐喻的一些方法,最后对隐喻的理解和推断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隐喻;语用;互动;辨认;推断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Abstract: P roposing some ways of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the paper highlight s with a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inference 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reading pr ocess. Key words: metaphor; pragmatic; interaction; identification; inference 0. 引言 现代隐喻理论对隐喻的本质的认识上升到认知和语用的层级上,认为隐喻是认知现象、语用现象和两个语义领域的互动。 传统隐喻理论把隐喻当成语言现象或修辞现象,而Lakoff & Johnson 把隐喻看成“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的方式。[7] 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原始的典型思维是身体化活动或“体认”( 2.1.15 ),即把人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既然人有头、腰、脚、冠、身等部分,于是我们创造出“山头”、“山腰”、“山脚”、“树冠”、“树身”等。语言学的历史其实也就是不同语言隐喻的更替。19 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一种生物体,有生老病死。20 世纪初Saussure 把语言看成一盘棋,个体的价值决定于它在系统中的位置和与其他棋子的关系。50 年代Chomsky 把语言看成是发展蓝图。人的周围潜在着生命,生活中无处不涌动着生命,人们要表达它们就得借助熟悉的描述人本身的词语和方式,于是就有了隐喻。再者,抽象概念也要借助于隐喻,如

孔乙己语用学分析

《孔乙己》语用分析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罗云) 摘要:语用学也叫语言实用学或语言使用学,是语言学中新开拓的一个领域。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具体运用及其规律,尤其注重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用语用学的理论去关注文学作品可以使我们队作品的理解更为深入。本文将运用合作原则和面子理论解析《孔乙己》。 引言:本文通过运用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与会话舍义、礼貌原则以及面子理论,分析了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的人物对话,剖析了其中丰富的的会话含义,分析了人物有意违背合作原则的原因,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 关键词《孔乙己》会话含义合作原则面子理论正面面子负面面子 一、《孔乙己》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和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与黑暗。本文选取了《孔乙己》中典型的对话,并从语用学的合作原则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作品。 二、会话含义理论及其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理论是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提出的。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1】换句话说,“合作原则”就是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正是交谈者的这种合作使得他们能够顺利地、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 ①数量准则 ②质量准则 ③相关准则 ④方式准则 三、面子理论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样违反合作原则的很大部分原因是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问题。研究合作原则我们常常联系到面子理论来进行分析。 Brown & Levinson (1978)在Goffman 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成熟的面子理论,力图将面子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来研究。他们认为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self-image)。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希望彼此维护对方的面子,并随面子威胁程度的增大而采用较高程度的礼貌策略。面子威胁程度的计算取决于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社会权力(social power)的差别以及特定文化对具体言语行为强加程度的认定。【2】Brown & Levinson将面子区分成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

研究生语用学学习参考书目

语言学基础 1. R.H. Robins General Linguistics (外研社) 2. F. de Saussur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3. R.H. Robins 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 4. George Yule The Study of Language 5. Stuart C. Poole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6. Andrew Radford Martin Atkinson David Britain Harald Clahsen Andrew Spencer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7. H.G. Widdowson : Linguistics (外教社) 8.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屠友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9 语言论布龙菲尔德商务印书馆 10 语言要略Dwight Bolinger 原著(汉译本)外研社 11 普通语言学基础王钢湖南教育出版社 12 语言学教程王振昆谢文庆外研社 13 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王宗炎外教社 14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15 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戚雨村外教社 16 语言问题探索王宗炎外教社 17 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戴炜栋束定芳周雪林陈夏芳外教社 18 西方语言学流派刘润清外研社 19 许国璋论语言许国璋外研社 20 语言学新解熊学亮复旦大学出版社 21 语用学教程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 22 美国语言学简史赵世开外教社 语言学分支,流派,应用及交叉学科 1 语义学导论伍谦光湖南教育出版社 2 语义学Geoffrey Leech 外教社(汉译本) 3 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John Lyons 外研社 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A. K. Halliday 外研社 5 当代句法学导论温宾利外研社 6 英语语体学程雨民外教社 7 文体学概论秦秀白湖南教育出版社 8 语用学概论何自然湖南教育出版社(修订版何自然冉永平)9.新编语用学概要何兆熊外教社 10.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何自然外教社 11.语用学探索何自然世界图书出版社 12.语用学教程索振羽北京大学出版社 13 认知语用学概论熊学亮外教社 14 语用学讲稿notes on pragmatics 何自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5 语用学文献选读何兆熊主编外教社 16 话语理解的语用学文旭四川辞书出版社 17 语用与认知何自然冉永平主编外研社

文化翻译与语用学

第7卷 第1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7 No11 2007年2月Journa l of Hebe i Polytechn i c Un i 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on)Feb.2007 文章编号:167322804(2007)0120144204 文化翻译与语用学 王幼军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文化;翻译;语用学 摘 要:翻译作为一种语码的转换活动,实际上是将一种语码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用另一种语 码表达出来。从文化和语用学角度探讨翻译的实质。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一 文化内涵与翻译 “文化”一词最早来自德语kultur,原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的栽培,后来指对人的身体,精神,特别是指艺术和道德能力和天赋的培养。“文化”的含义非常广泛,从人类文化学的观点看,文化有两个意思:一是正式文化,包括文化学,历史,哲学,政治等;另一个是普通文化,即普通的社会习俗和惯例。现代文化社会学家认为,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语言学家赫德森指出: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所谓翻译,就是借助语言这一多功能符号体系,进行各种文化信息之间的转换。因此,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王佐良)。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翻译。 二 文化转换 由于两种文化差异的存在,为向译文读者忠实地传达原文语用信息,有时要作适当的文化转换。双关语是个典型的例子。例如, 1 Separate pear,separate pair1分梨,分离。 前一部分是将梨分开,第二部分暗指夫妻天各一方。原文与译文,无论是从形,从音还是从义,都是非常贴切自然,犹如天造地设的一般。 2 I’m thrice a waiter:waiting f or f ood,wait2 ing for sleep and waiting f or death1 我是一个三等公民:等吃,等睡,等死。 本句可能是说某些自我调侃的人,因终日无所事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多余的人”,甘愿把自己看作“三等”公民。这与实际意义上的三等“third class”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从时间或做事顺序方面讲,后者则是指政治上的地位。此译文借助谐音,使人从严肃的话题中读出了几分诙谐和幽默。 3 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样一句对话: Romeo:W hat has thou f ound? Mercutl o:No hare,Sir1 上句是该剧第二幕第四景中Mercuti o讥讽老乳母为娼妓时说的一句话,句中的hare一语双关,既指野兔,又寓指“娼妇”,但我们暗指此义时用“野鸡”不用“野兔”,鸡同妓谐音,梁实秋先生熟练地驾驭两种语言,处理此句时巧妙地传达了两种语言的双关效果,使得语用意义在语法平面上,语言文化上,文字结构上和行文风格上达到了形式对等,曲尽其妙。 4 再看夏威夷大学魏莉莎和丈夫刘丹翻译的京剧《凤还巢》中的两句独白: 程雪雁:咱们两人可以称得郎才女貌。 朱焕然:我看是豺狼虎豹。 Xue yan:The t w o of us will p r ovide a shining ex2 a mp le of“fe male beauty at home and male service t o the state”1 Zhu:It l ooks t o me more like“fe male authority at home and male service t o his mate”1 收稿日期:2006203210

语用学推荐书目

1.语用学研究 H030/32/1 馆藏复本:6 可借复本:4 中国语用学研究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中文图书2.语用学视角下的广告语言研究 F713.80/193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杨永和, 周冬华, 鲁娅辉著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 西文图书3.Pragmatics = 语用学 / H030/H874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1 Huang, Ya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2009. 中文图书4.顾曰国语言学海外自选集:语用学与话语分析研究 H319.3/145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顾曰国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中文图书5.新编语用学概论 H030/33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1 何自然, 冉永平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中文图书6.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学之路 H059/165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侯国金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8 中文图书7.语用学的多维研究 H03/43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曾文雄编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西文图书8.Pragmatics :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 H030/C971(C)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Cummings, Louise.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中文图书9.英语习语研究:语用学视角 H313.3/138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彭庆华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中文图书10.语用学翻译研究 H059/124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曾文雄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中文图书11.语用学纵横 H030/20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冉永平, 张新红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中文图书12.语用学:现象与分析 H030/18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冉永平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中文图书13.语用学 H03/38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1 严辰松, 高航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西文图书14.Pragmatics :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 语用学 : 理论及应用 / H030/J61 馆藏复本:1 可借复本:0 Jiang, Wangqi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西文图书15.Pragmatics = 语用学 / H030/Y95 馆藏复本:11 可借复本:10 Yule, George,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语言学整理资料.docx

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 A语言的特性: 一、任意性与规约性 1. 任意性:语言符号的形式与所表示的意义没有天然的联系。 2. 规约性: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是约定俗称的关系。 二、二层性:指拥有两层结构这种特性,上层结构的单位由底层结构的元素构成,每层都有自身的组合规则。(有限手段无限使用,人类交际最显著特征) 三、创造性:指语言的能产性,这来源于语言的二层性和递归性。 四、移位性:指人类语言可以让使用者在交际时用语言符号代表时间上和空间上并不可及的物体、时间和观点(好处:使得我们有可能用抽象的概念来交流或思考) B与动物语言区别:由于喉部结构的差异,不适合吐字发音。但可使用手势语言 C语言的效用:信息效用人际效用施为效用感情效用寒暄交谈娱乐效用元语言效用 D语言学的发展脉络: 一、传统语言学: 1.从哲学角度思考(名实之争):区分主语、谓、宾等逻辑成分概念、对语言起源问题的讨论 2. 语文学习角度研究(梵文):为阅读理解古代经典文献服务的 3. 历史比较角度(主要比较印欧语系):试图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配合母语(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二、现代语言学(20c,结构语言学)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提出语言的线条性、任意性、“能指”(符号可感知)与“所指”(符号所代表的内容)、“组合关系”(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按照线性顺序组合的关系)与“聚合关系”(某一位置能够互相替代) (区分历时)更强调共时研究,重视排除历史干扰而对语言现状进行现实的描写 区分“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认为语言学首先要进行语言系统和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研究。 E当代语言学三个主要流派的基本思想: 生成语言学派:语言是人类内在化的能力,人类语言虽然差别很大但遵循的原则相同。强调语法的天赋性、自主性,着重探索人类语言的机制、共性,同时探究各个语言的参数差异,即在探索人类语言共性的基础上探究各个语言的特点。 天赋假设:语言是天赋,儿童生下了就有普遍语法,婴儿言语获得过程是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转换-生成语法:关于语言能力的理论其研究目标是回答人类为什么会说话以及如何了解新的句子。语言能力(潜意识)根据转换规则可生成句子 效用语言学:“效用”指语言的交际效用。基本观点:语言的交际效用既是语法研究的出发点,也是语法研究的归宿。基本问题:语言为什么是这样的。答案:由语言的交际效用所决定。也研究语言的共性,认为人类各语言只存在蕴含性共性。 主要思想:重视语言的社会学性质;认为语言是做事的一种手段不是知识的一个表现形式;注重对个别语言以及个别变体的描写;用“连续体”这一概念来解释众多语言现象;依靠对各种语篇的观察和统计学的手段来验证;把系统范畴作为核心。 系统语法;效用语法:概念、人际、语篇 认知语言学:观点:语言乃人脑心智和人的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世界不是直接对应于客观的物理世界,而是有一个主观的心理世界作为中介,主观的心理世界就是人的认知域。意象是语言结构被赋予认知内容的基本手段。各种语法结构的类型,都可以视为不同意象所造成的不同结构类型,并均有理据性,均可验证 基本观点:语法不是任意性,自主的形式化系统,是概念化的现实的符号表达。 体验性:“体验主义”的语言观;研究人的思想以及语言不能脱离人的体验性。 第二章:语音 A发音:人类的发音器官分三部分:动力源(肺),发音体(声带),共鸣器(口腔/鼻腔/咽腔—统称声腔)。共鸣器部分主要作用是调节气流,许多不同的音素就是这一部分的变化形成的。由主动的发音器官接触或靠近被动发音器官,从而发出声音 B元辅音的差别:根本区别在于气流在口腔和鼻腔是否受阻,元不受 C区分不同元音和辅音的要素: 元音:舌位前后+舌位高低+唇形圆展 辅音:发音部位、阻碍方法、声带状况和气流节制 D英汉中元辅音差别: 元: 1.除了央元音/?/之外几乎没有一个处在相同部位的。英语中的元音都是舌面音,没有舌尖元音和卷舌元音。 2.英语元音分布比较均匀,而汉语元音分布不够均匀,高元音居多。 3.英语中的元音有长短的差别(如beat和bit,fool和full),而汉语没有。 4.英语前元音没有圆唇音,而后元音多为圆唇音。 5.汉语中的元音元音基本上在极限位置上,而英语中的语音并非如此。 6.汉语还有鼻化元音。 辅音: 1.英汉辅音在发音部分方面虽然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的发音方法和发音机制有着细微的差别。 2.英语辅音有清浊之分,而汉语辅音的区别并不全在清浊,除了几个个别的浊音,如鼻音、边音,其余的擦音、塞音和塞擦音的区别在于送气与否。 3.此外,英语辅音时长较短,单念时不允许延长;汉语辅音无论是清是浊,无论送气不送气,单念时听起来较长,似乎后面跟了一个短暂的/?/音 E音位和音位变体 音位:某种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效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音位变体: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个音素叫音位变体。音位变体就是音位在语音环境中的实际发音 划分音位的方法:最小对比对测试 音位变体现象:音位随位置不同出现读音差异的现象 自由变体现象:音位随方言或个人习惯出现读音差异的现象 F音系规则的描述方法 带音擦音→不带音擦音/___不带声音 斜线表示变化产生的环境,横线(焦点线)表示目标音段的位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