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用学教程期末复习资料修改版

语用学教程期末复习资料修改版

语用学教程期末复习资料修改版
语用学教程期末复习资料修改版

语用学教程

一、绪论(填空)

1.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首先提出了“语用学”这个术语,他于《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了符号学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句法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

语义学: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

语用学:研究符号和解释者的关系。

1939年,于《美学和符号理论》一书中,将“解释者”改为“使用者”。

2.1954年,巴尔希勒尔提出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指引词语(指示词)。

3.1955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哈弗大学《论言有所为》系列演讲中提出“言语行为理论”。

4.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于1969年出版《言语行为》、1975年出版《间接言语行为》,至此,“言语行为理论”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5.1975年,格赖斯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合作原则”及其包括的四条准则: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6.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发行是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的新学科得到承认的标志。

7.80年代,语用学得到进一步完善的具体表现:列文森的《语用学》(堪称第一本比较系统、完整的语用学教科书)和利奇的《语用学原则》(优秀的语用学教材)的出版。(二者代表了80年代出语用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8.1986年,国际语用学学会成立,并把《语用学杂志》和《语用学和其他学科》作为学会的学术刊物。

9.1987年,列文森提出“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

10.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是索绪尔(区分语言和言语、区分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区分共时状态和历时演变)。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理论开创了20世纪的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几个主要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布拉格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使语言分析高度形式化。

11.1966年在波兰召开“国际语义学讨论会”。

12.从结构主义到转换生成语法,存在两大明显的缺陷:忽视语言运用研究。语义研究薄弱。

13.现代汉语最显著的特点是:从以词为中心的语义研究(词学)扩展到句子意义的研究和话语意义和语篇意义的研究。

14.利奇指出:关于语义学和语用学之间的关系的争论可以概括为三种逻辑完全不同的观点:①语用学应该归入语义学。②语义学应该归入语用学。③语义学和语用学是互不相同但又互相补充的研究领域。

15.语用学的定义:列文森在《语用学》一书中谈到了了9个定义(见书10-13),

语用学的新定义: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16.语用学的研究方法:纯语用学、描写语用学、应用语用学。

17.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六个方面:语境、指示词语、会话含义、预设、言语行为、会话结构。

二、语境

(注意掌握:语境的名词解释和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一句话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

1.1923年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琳诺夫斯基提出“语境”这一术语,把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

情景语境: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境

2.“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斯创立了比较完整的语境理论。把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由语言因素构成)、情景上下文语境(由非语言因素构成:参与者的有关特征、有关事物、言语行为的效果)

3.韩礼德在语境的基础上提出了“语域”(1964)术语,并把“语域”分为三个方面:

话语的范围:即言语活动涉及的范围,如:政治、文艺、科技、日常生活等

话语的方式:即言语活动的媒介,如:口头方式、书面方式

话语的风格:指交际者的地位、身份、关系等。

4.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进一步发展了语境学说,他把语境归纳为八个部分: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与者、目的、音调、媒介、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范。

5.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于1977年在论述话语的合适性时归纳出构成语境的六个方面的知识:

①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自己在整个语言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

②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语言活动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③每个参与者必须能明辩语言活动情景的正式程度。

④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对特定情景来说,什么是合适的交际媒介。

⑤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怎样使自己的话语适合语言活动的话题,以及话题对选定方言或选定语言(在双语或多语社会中)的重要性。

⑥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怎样使自己的话适合情景所归属的语域。

孔颖达在《春秋大传正义》即“数句”是“一字”的语境。

刘勰《文心雕龙》从字、句、章、篇的互相关系来说明上下文(语境)对话语意义的表达和理解的重要作用。

6.陈望道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提出了“六何”说,即:“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这六何说构成了语境的基本要素。

7.语境的定义: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

这个定义指明:①我们研究的是运用自然语言(而不是人工语言)进行的言语交际;②言语交际有成效地进行(即说话人恰当地表达话语意义和听话人准确地理解话语意义)必须依赖言语环境。因此,我们认为“语境”是指言语环境,而不是语言环境。

语境包括:①上下文语境(口语的前沿后语、书面语的上下文)②情景语境(客观因素:时间、地点、话题、场合主观因素:交际参与者(身份、职业、思想教养、心态)③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价值观)。

8.研究语境的理论意义和使用价值:

①修辞学中,语境起着重要作用

②语义学、语篇学、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语言学的学科,都重视研究语境。

③语用学,尤其重视语境。

④研究语境对语言教学,如教学法有重要作用。

9.语境的作用:

(1)从说话人角度:①根据交际目的,确定说话的大体内容②根据交际场合,确定说话方式③根据交际条件,确定交际渠道

(2)从听话人角度:①确定指称对象②消除歧义

(3)③充实语义

三、指示词语

(注意指示词语的名词解释、指示词语的用法、常见指示词语)

1.指示词语的语用含义:“dexis”这个术语来源于希腊语,原意为“指点或指明”,指示词语就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

2.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于1954年发表《指示词语》一文认定指示词语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提出指示词语是指“在不知其使用语境时就无法确定其所指语义的指示词或指示句。”

3.现代英语中,离开了语境就无法确定其意义的词语是指:人称代词:I You

指示代词:this that 定冠词:the 时间副词:now today yesterday tomorrow 等地点副词:here there等。

4.指示系统一般地说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的方式组织起来的。

5.指示词语的指示中心一般是:

①中心人物是说话人

②中心时间是说话人说话的时间

③中心地点是说话人说话时所处的地点

④语篇中心是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位

⑤社交中心是说话人的相对于说话对象的社交地位

6.指示词语的不同用法:(指示用法和非指示用法)

指示词语是指主要用作指示的语言成分,但不可忽视指示词大多还有非指示的用法。

(1)菲尔默把指示词语的指示用法分为两种:身势用法和象征用法

①身势用法的指示词语只需要知道言语事件的实在的听觉、视觉、触觉才能理解。

如“这是真货,这是假货”必须以看到这货为基础

②象征用法的只是词语只需要知道言语事件的基本时间空间参数就可以理解。

如“这座城市真美”,只要你在北京,无论具体哪个位置,都可以知道“这座”指的北京。

(2)指示词语的非指示用法分为照应用法和非照应用法。

①照应用法:一个词语的所指对象跟前面的出现的别的词语的所指是同一对象。

如“约翰走进来,他点起了火”“约翰”与“他”是照应的。

②非照应用法

如“我在那一天遇到了这么一个古怪的家伙”,“这么”无照应对象。

注意:一个指示词语可以同时用作指示和照应

7.指示词语的分类:依据菲尔默的《指示词语讲义》和列文森《语用学》的归纳指示词语分为以下五类:

①人称指示②时间指示③地点指示④语篇指示⑤社交指示(传统分法只有前三者)。

(1)人称指示(指交谈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

人称指示的基本语法区别是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是不可缺少的,但第三人称可有可无。

如“我们去看电影吧”

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有包括式和排除式之分,在普通话里,“咱们”是包括式,“我们”多为排除式。在英语里,let us的缩略let’s只适用于us 作包括式理解。

(2)时间指示(指交谈双方用话语传递信息时提到的时间,在交际中,时间指示是以说话人在说话的那一刻作为参照来计算和理解的。

编码时间(CT):指说话人将其想要传递的信息进行语言编码的时间

接收时间(RT):指听话人收到说话人所发出的信息的时间

注意:英语里,today,tomorrow,yesterday这些指示词有“先用权”,即优先使用这些词之后就不能再用表示历法等绝对时间的词语指同一时间。

如“我星期四(thursday)见你”。如果是在星期三说的,由于“tomorrow”有先用权,“thursday”就只能指下一个星期四了。

(3)地点指示(是指明言语事件中相对于指示中心的方位,人或物的空间的确定必须以其他的人或物为参照点)

英语中,纯地点指示词常见的有:方位副词here(近指,靠近说话人的地方)\there(远指,远离说话人的地方);指示代词:this、that表示地点指示的词:come、go

礼貌的观点转移:即说话人不以自己为参照点,而把参照点转移到听话人所处的方位上去,以示礼貌。如:I’m going变为I’m coming

(4)语篇指示(即用词语指语篇的某一部分,而所用的词语就包含在这语篇的话语中。)

①用时间指示词语,如last,next,preceding,following等指示语篇的一部分

②用地点指示词语,特别是指示代词this,that指示语篇的部分

③在语篇中用来表示前后话语之间关系的一些词和短语。(但是)(最后)

如:“下一段,我将告诉你”“你一定没听过这个故事”

(5)社交指示(社交指示指语言结构中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和相处社会地位的那些词语和语法范畴。)

涉及一下三个方面:

①言语交际参与者的身份

②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相对的社会地位

③说话人和所谈到的人(第三者)之间相对的社会地位。

四、会话含义

(注意:什么是会话含义(名解),会话含义的分类,会话含义怎么推导)

1.会话含义是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首先提出来的的,它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格赖斯于1957年《哲学评论》上发表《意义》一文,正式提出了“非自然意义理论”意义:自然意义、非自然意义

非自然意义特征:S发出U,具有非自然意义,当且仅当:

(i)S发出U,试图在H那儿引起某种效果Z

(ii)通过H认可S的意图而使S的愿望不折不扣地实现。

S代表说话人;H代表听话人;U代表由语言符号构成的话语;Z粗略地代表在听话人那儿产生的信仰或意志力,或做出的反映。

3.合作原则

(1)定义(名解):即在参与交谈时,要使你说的话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的或方向。

(2)四条准则及相关次准则:

量的准则:指所提供的信息的量

①所说的话应包含为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

②所说的话不应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

质的准则:所说的话力求真实,尤其是:

①不要说自知的虚假的话;

②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相关准则:在关系范畴下只提出一个准则,即所说的话是个、相关的。

方式准则:清楚明白地说出要说出的话,尤其要:①避免晦涩;②避免歧义;③简炼;④有条理

(3)四种可能不遵守准则的情况:

①说话人宣布不遵守合作原则以及有关准则,如“我不能说更多的话了”“无可奉告”

②说话人可以悄悄的,不加声张地违反一条准则。如“说谎”

③说话人可能面临一种“冲突”的情况,即为了维护一条准则而不得不违反另一条准则。如“xx住哪?湖南某个地方。(违背量。但没违背质)”

④故意违反或利用某一准则来传递会话含义。

4.会话含义(当说话人违反了这些准则或次准则的时候,听话人就迫使自己超越话语的表面意义去投诉领悟说话人所说话语的隐含意义。这种话语的隐含意义就是“会话含义”)

(1)分类:

一般性会话含义:不需要特殊语境就能推导出来的含义。

特殊性会话含义:需要依赖特殊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含义。

(2)会话含义的推导(大题)

I利用“量的准则”推导的会话含义

①故意违反“量的准则”的第一条准则:“所说的话应包含为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以使听话人推导出会话含义”。

如:某教授为谋求哲学工作的学生写推荐信。“某同学精通英语,经常出席讨论会”。

②故意违反“量的准则”的第二条准则:“所说的话不应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以使听话人推导出其含义。即指除了回答必要的答案外,还讲一堆废话。

II利用“质的准则”推导会话含义

①故意违反“质的准则”的“不要说你自知是虚假的话”这条次准则,而故意说些不符合事实的话,让听话人推导出会话含义来。例如:说反话、隐喻、缓叙、夸张、掩饰等。

②故意违反“质的准则”的“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这条次准则,而说一些不诚实不负责任的话,

从而使听话人推到出来某种含义。

III利用“相关准则”推导的会话含义

如:高雅的茶会上。A:某某是个丑八怪。B:今天天气真好。即避开不文明的话题,另换话题。

IV利用“方式准则”推导的会话含义

①故意违反“方式准则”的第二条次准则:“避免晦涩”,而A跟B说话故意晦涩,使在场的第三者听不懂,以此传达不可告诉第三者的含义。如:外国父母在谈到不要给孩子吃巧克力时。不是说“巧克力”这个单词。而是拼出它的每个字母。避免让孩子知道。

②故意违反“方式准则”的第二条次准则:“避免歧义”,而故意使用歧义句来产生会话含义”

如“i sought to tell my love”。这里的“mylove”即可指我的爱情,也可指我的爱人。(道是无晴却有晴)

③故意违反“方式准则”的第三条次准则:“简练”,而说出啰嗦话。

如“某某费一百九十九块五。这个星期的汽车费七十六块五···”

④故意违反“方式准则”的第四条次准则:“有条理”,而说出杂七杂八无条理的话。

比如:A:现在是原子时代,大家都在研究原子、电子····。B:这个我懂,原子、电子、离子、包子···

5.会话含义的特征:

①可取消性②不可分离性③可推导性④非规约性⑤不确定性

“合作原则”的三种态度:弃之不用、另立新原则、接受、修正、发展。

6.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列文森三原则

A列文森于1987年发表的《语用学和前指代语法》的论文中提出了列文森会话含义“三原则”,即:

⑴量原则(Q-原则)

i说话人准则

在你的知识范围允许的情况下,不要说信息量不足的话,除非提供足量的信息违反信息原则。

ii听话人推论

相信说话人提供的已经是他知道的最强信息

运用举例:{all、some},即A“all of them are student”和B“some of them are student”。在这里,A蕴涵B,如果说话人说B。表示他知道说A是不符合事实的。

(2)信息原则(I-原则)

i说话人准则:最小极限话标准,尽量少说。

ii听话人推论:“扩展规则”

如“玛丽买了一条新裙子。拉链坏了”则推导其会话含义是“玛丽的新裙子有一条拉链坏了”

iii信息原则的推导:

常理型推导、联系型推导、联袂型推导、隶属归类型推导、条件完备型推导、模式型推导

(3)方式原则(M-原则)

i说话人准则:不要无故使用冗长、隐晦或有标记的表达形式

ii听话人推论:如果说话人使用了一个冗长的或有标记的表达形式,就会有跟使用无标记表达形式不同的意思,这种情况表明:说明人尽力避免无标记的表达形式带来的常规性联想和做出信息含义的推导。如“约翰打开了门”和“约翰导致门开了”。前者推导表示为正常的开门。后者则有标记成分,暗示约翰不是按照寻常方式开的门。

列文森指明:

量原则、信息原则、方式原则这三个原则的运用是有顺序的,总的来说是:量原则>方式原则>信息原则。具体说明如下:

i符合“荷恩等级关系”的表达形式实行量原则的推导先于信息原则的推导

ii其余情况则由信息原则得出特定的理解,除非:

iii并存两个意义相同的表达形式,一个有标记,一个无标记。无标记的由信息原则推导其会话含义,有标记的由方式原则推导出无法应用恰当的信息原则推导出来含义。

标记性→无标记

↓↓

有标记荷恩等级关系→无

↓↓↓

方式原则推导有信息原则推导

量原则推导

7.得体原则:

得体原则的三个准则:礼貌准则、幽默准则、克制准则

我们所说的“礼貌准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紧密相关

“礼貌原则”是利奇在他的《语用学原则》中把它作为“合作原则”的“援救”原则提出来的。

8.利奇“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

(1)得体准则(在强制和承诺中):①最小限度地使别人受损②最大限度地使别人得益

(2)宽宏准则(在强制和承诺中):①最小限度地使自己得益②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受损

(3)赞誉准则(在表态和断言中):①最小限度地贬低别人②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

(4)谦虚准则(在表态和断言中):①最小限度地赞誉自己②最大限度地贬低自己

(5)一致准则(在断言中):使对话双方的分歧减至最小限度②使对话双方的一致增至最大限度

(6)同情准则(在断言中):使对话双方的反感减至最小限度②使对话双方的同情增至最大限度

注意:准则①和②分别关注未来行为对人对己的损益,准则③和④分别关注说话人对人对己传递的某种或好或坏评价的程度。

9.“礼貌准则”有关的次准则:赞誉次准则、谦虚次准则、一致次准则、同情次准则、宽宏次准则、恰当次准则

(1)赞誉次准则:有点过分但不太过分的赞誉,是一种礼貌

①因听话人为说话人办了有益的事,说话人赞誉听话人。

如:“老赵,你了不起,真有民主精神,将来准做大总统”

②因崇敬听话人,说话人赞誉听话人。

如:你是我心中的英雄,梦中的白马王子

(2)谦虚次准则:有点过分但不太过分的谦虚,是一种礼貌。

①自我谦虚,以此赞誉听话人。

如:没想到我这篇稿子也能有稿费,要不是您给我修改,估计都不可能登上去”。

②受到别人的赞誉,听话人自我谦虚。

如:a:(夸赞)。B:不要这样说,我不过是一个平常人,跟你一样的人。

(3)一致次准则:减少分歧或对立,力求一致,至少达到部分一致。

(4)同情次准则:减少反感,增进谅解,加深情谊。

①说话人同情听话人。如“某某,真是辛苦你了”

②交谈对方互相同情

(5)宽宏次准则:得理让人,给别人留面子。

(6)恰当的称呼次准则。如“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年轻的朋友们”

10.礼貌准则的三个特征

(1)级别性:在语言交际中,礼貌准则具有不同礼貌级别。

A、依据使他人得益,使自己受损的不同程度区分礼貌级别。

B、依据不同的语言手段区分的礼貌级别。

(2)冲突性:指礼貌准则中的某些次准则在同一话语中可能发生冲突。利奇把礼貌准则中的某些次准则在同一话语中可能发生冲突现象叫做“礼貌的语用悖论”。

(3)适合性:运用礼貌原则时,一定要依据语境的要求选用礼貌级别。

A、依据不同的交际内容选用恰当的礼貌方式

B、依据不同的交际对象选用恰当的礼貌方式:要注意听话人的身份、亲疏关系。

C、依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用恰当的礼貌方式:要注意区分正式和非正式场合。

11.幽默准则

(1)定义:“幽默”外谐内庄,它引人发笑,不轻浮,它语言含蓄,话里含哲理,存机智,是一种具有诉诸理智的“可笑性”的精神现象,是语言使用者的思想、学识、经验、智慧的结晶。

(2)幽默具有一下三大特征:

①不协调性(首要的、不可或缺的特性)

②情趣性(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特性):会心的笑、甜蜜的笑、苦涩的笑、顿悟的笑、嘲人或自嘲的笑。

③适切性(一个重要的特征)

如何创造幽默?

(3)幽默的六条次准则:岔断次准则、倒置次准则、转移次准则、干涉次准则、降格次准则、升格次准则。

①岔断次准则

特点:话语语义的逻辑发展突然中断,结局在意料之外,然而在情理之中,造成一种顿悟式的笑。

表达方式:

A、衬跌:是幽默的常用手段之一,应注意:a衬的级数应越升越高,这样才能形成明显的方向动势,才能跌出理想效果;b在“衬”的过程中要严守秘密,“跌”,要跌得干净利索,这样才能使听话人发现变化的奇妙,引出笑声来。

B、顿跌:指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故意把一句话拆开来,先说一半,“顿”一下,暗示出发语义发展方向,使听话人产生误会,然后再把后一半说出来,而造成“顿悟式”的笑。

C、歇后:由“引语”和“说明语”两部分组成。

②倒置次准则

特点:话语中先肯定一个内容,随之再跟前面相似的语言形式中“装入”新的内容,变成对前面肯定内容的否定或对立,造成语义逻辑发展方向的颠倒而引发笑声。

倒置的四种情形:主客关系倒置、因果关系倒置、事物逻辑关系倒置、轻重关系倒置

③转移次准则

特点:在话语中,词语的言语意义转移,违拗了其语言意义,造成了主体语言经验、审美观念与现实话语矛盾冲突,从而产生幽默情趣。

转移分为:转移基本意义,如:反语,飞白;转移附加意义,如:易色、降用

④干涉次准则

A、双关(利用词语的多义或同音现象,故意使话语具有双重意义,以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造成幽默情趣,包括借义双关和谐音双关)

B、矛盾(指人们对同意事物又肯定又否定的矛盾态度而形成的幽默情趣)

C、精细(在言语交际中,如果在可用概略数据表述时,说话人偏用精确的数字作精细的表述,从而产生一种不和谐,就会造成幽默情趣)

⑤降格次准则

具体表达方式:比喻、比拟、夸张、自嘲

⑥升格次准则

歪解、妙答、归谬

(4)幽默的基本功能:增添欢乐(主要功能之一)、消除隔阂、缓解矛盾、显示超群才智、摆脱困境、回敬挑衅

12.克制准则

克制准则也是得体原则的一个准则。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由于种种原因不直言不讳地训斥他人,而采用克制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不满和责备。

克制视语境不同,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别。

①讽刺挖苦②指桑骂槐③说谎话

五、预设

1.预设(名解):近代第一位探讨预设问题的哲学家是德国人弗雷格,他说:在任何问题中都有一个明显的预设——使用的简单或复合的专名是有所指的。(两个句子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即第二句是判断

第一句真假的先决条件)预设是一种特殊的语用推理,它跟逻辑含义或蕴涵不同,它是从指别词语的使用规约得出的一种推理。即蕴涵之外再增加一种新的性质截然不同的语义关系:预设

2.蕴涵:是指两个句子之间有这样一种关系:第二个句子的真必定取决于第一个句子的真实(S2真是S1真的一种必要但非充分条件;而S1真是S2真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3.预设与蕴涵的区别:

蕴涵预设

S1 S2 S1 S2

T T T T

F F -(TVF) F

F TVF F T

怎样区分蕴涵和预设:“否定测试法”:把句子否定之后,未必真(可真亦可假)的推断是该句子的蕴涵,把句子否定之后,仍然真的判断是该句子的预设。(见书130页)

4.预设触发语:引发预设的某些特定的词

(1)定指描写(也叫特指描写)(约翰看或没看见有两个头的人<即存在一个两个头的人>)

(2)叙实动词(能够预设其宾语真实性的动词,如知道、明白、懂得;非叙实动词:认定、打算、说、告诉、发誓、后悔)(保存该动词后面句子为真)如:约翰不后悔或后悔喝了自家的陪酒<喝了自家陪酒是真>

(3)含义动词(预设暗含的意义是事实,如manage,forget)

如:约翰忘了/没忘记锁门—暗含意义是—约翰本应该或打算锁门的

(4)状态变化动词(如:开始、结束、离开、进来、停止)

如:约翰停止/没停止打妻子——约翰过去一直打妻子。

(5)表示重复的词(如:再次、又、也、依然、不再、回到等)如:飞碟又来了/没再来了。

(6)判断动词(指责,责怪,谴责)如:约翰指责她剽窃——(约翰认为)剽窃不道德

(7)时间从句(之前)如:在他出生之前,约翰就注意/no到某事——他已经出生了

(8)分裂句(强调句)跟约翰接吻的是他或不是他——有人跟约翰接吻了

(9)带重音成分的隐性分裂句(被强调的部分是信息中心,没被强调的部分是预设)

如:约翰约翰参加/no奥运会的比赛—预设—约翰参加了某种比赛。

(10)比较和对比(比)如:他是/no比约翰更优秀的教师——约翰是一名教师。

(11)非限制性关系从句。

(12)违反实际的条件句(如果-那么)如:如果你高考考了六百分,你就不会在树达了—你没600. (13)疑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问句、特殊问句)如:师大的那位语用学老师是谁?—师大某人是语用学老师

5.预设的分类:语义预设、语用预设

(1)语义预设:使这种预设的语义理论遭受失败的因素是预设表现的两个基本特性:可取消性和投射的特殊性质。

①可取消性

预设显著的特性之一是在一定的语境里会消失,导致预设消失的语境因素分为两种:语境中的语言因素和语境中的非语言因素

语言因素的例子:A约翰没有能通过考试—预设—约翰试图通过考试。但如果把“约翰没能通过考试”放入下面的语境中:“B约翰没有能通过考试,事实上他都没有试图去通过考试”。在这语境中,A语境中的预设就被取消了。

非语言因素的例子:A:约翰在完成他的论文之前哭了。—预设—约翰完成了他的论文。

B:约翰在完成他的论文之前死了。(由于死人不能做事。所以A的预设在B中消失了)

②投射问题:

第一方面,预设在语境中保持而蕴涵消失,预设保持而蕴涵消失的最明显的一类语境是否定句(例句见P137)除否定句外,还有别的语境:

如:A:警察逮捕了三个人。B:存在一个警察。C:警察逮捕了两个人。

预设B并蕴涵C。如果否定A。使之成为D:警察没有逮捕三人。那么预设B保留,但蕴涵C消失。其一,模态语境,即嵌入像possible(可能),there’s a chance that (有可能)等模态词的语境。其二,这组语境是由连词and(和),or(或者),if...then(如果...那么)及其对应词构成的复句。卡图南列了一份清单,把叙实动词、模态词、否定词等,这类词叫做“渗漏词”,因为它们允许各项预设向上渗漏到整个复句,但使蕴涵受阻。

第二方面:预设在语境中消失而蕴涵保持

最直接的情形发生在句子的预设在并列句中被公开否认。此外,预设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荷恩称之为“终止”。

如:“约翰不后悔得了一个无用的语言学博士学位,因为事实上他从来没有得过。”这样,预设(约翰得了一个语言学博士学位)就被公开否认了

利用一类有更多正义的语境是某些表达命题态度的动词例如:want(想要),think(认为),believe(相信),imagine(想象),dream(梦想),以及所有表示说话的动词,卡图南称这类动词叫做“堵塞词”,因为跟渗漏词不同,它们堵塞低层句子的预设上升为整个句子的预设。

能够允许某些预设通过,同时又阻塞其他预设的连词叫“过滤词”

(2)语用预设

能准确地预测预设的表现并能较好地解释可取消性和投射问题的正规模式有两种:

六、言语行为(大题)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奥斯汀开创,由塞尔补正、完善的。

奥斯汀(施为句理论、言语行为三分说、施事行为的分类)

(一)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

1.施为句理论

区分“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

言有所述:话语是可以验证的,即或真或假二者必居其一。(有所述之言)如:“昨天犯人逃走了”

言有所为(施为句):施为句的功能是“以言行事”。(有所为之言)如:实施某种行为:结婚、打赌。施为句分为:显性施为句和隐性施为句

A显性施为句

(1)语法标准

①必须有一个施为动词

②该动词必须是现在时

③该动词的主语必须为第一人称单数

④句子在形式上是主动态陈述句

如:I bet you five dollars it will tomorrow。

(2)奥斯汀提出必须用词汇手段配合语法标准来检验施为句,即依据句子的动词能否跟副词hereby同时出现来划分是不是施为动词

(3)检验显性施为句完备的标准为:

①句子在形式上是主动态施为句

②必须有一个施为动词

③该动词必须是现在时

④该动词的主语必须为第一人称单数

⑤该动词的间接宾语是“你”(如果有间接宾语)

⑥该动词之前能加副词hereby

⑦该动词之后有一个间接引语小句(省略情况除外)

(注意:边说边示范,是一种报导正在进行的动作,不是施为句)

B.隐性施为句

(1)语言手段包括:语气、语调、副词、语助词

如:“shut it”“it is goingto charge”

(2)“言有所述”实际上也是一种“言有所为”

施为句存在的问题:一、没有找到区分施为句和叙述句这两类话语的句法形式上的过硬标准。

二、隐性施为句的提出和确认,扩大了施为句的范围,而叙述句可以被看作隐性施为句。

2.奥斯汀言语行为三分说

三分说:

①叙事行为:言有所指②施事行为:言有所行③成事行为:言有所成

(1)叙事行为:在常规意义上,把“说某种事情”的行为叫做完成一种叙事行为。

叙事行为包括:

①发声行为(仅仅发出某种声音的行为)②发音行为(指特定语言的音。包含词汇、语法及语调)③表意行为

区分:完成一种发音行为必须完成一种发声行为,但发声行为却不一定是发音行为。例如猴子发出的类似go的音,但它不是一种发音行为。

(2)施事行为:完成一种施事行为就是完成在某种事情中所存在的一种行为,这类行为都有一定语力,如:命令、警告、通知等

施事行为的功能是:以言行事(公式:In saying x I was doing y )

X=我明天会来,Y=许诺。代入公式。译为:在说“我明天会来”时,我在作一个许诺。

说明语言的不同类型的功能的学说叫做“语力说”。

(2)成事行为:说某种事情会经常地、甚至常规地对听话人或说话人或其他人产生一定影响,影响他们的感情、思想或行动,我们把这种行为叫“成事行为”。(“以言成事”公式:By saying x and doing y ,i did z)

如:X=我明天会来,Y=许诺。代入公式。译为:通过说“我明天会来”时,我在作一个许诺。使我的朋友放心。

3.施事行为五大类:

①裁决型(acquit、convict——本质上是对事实或价值做出裁决)

②行使型(appoint、dismiss——作出反对或赞成的一种一定行为的过程或者为其辩护的决定)

③承诺型(promise、contract——使说话人对一定的行为过程承担义务)

④行为型(apologize、thank、welcome—说话人对别人过去和当前的行为、命运表明态度)

⑤阐释型(affirm、deny——阐述观点、引导争论、说明用法和范围)

(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是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继承、修正、发展和系统化

A、赛尔言语行为四分说:

①发话行为:说出单词、句子的行为

②命题行为:由指谓和表述所实施的行为

③施事行为:陈述、命令、提问、许诺等

④成事行为:对听话人的行动、思想、信念等方面产生影响的行为

制约规则:对己存行为或活动实施制约

构成规则:能创立或规定新的行为形式并对它们实施制约。

B、赛尔对施事行为的分类,而不是实施动词的分类:

①断言行为(相当于阐释型,如陈述、报告、提示、抱怨等)

②指令行为(指向听话人,邀请、建议、要求)

③承诺行为(指向说话人,许诺、发誓、担保)

④表态行为(相当于行为型,thank、apologize)

⑤宣告行为(相当于行使型)

C、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实施另一种施事行为的方式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施事行为。塞尔把表达说话人真正目的的施事行为叫做“首要施事行为”,把说话人为了实施首要是会死行为所实施的另一种施事行为叫做“次要施事行为”。

(1)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指对“字面语力”做一般性推导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

六种情况:

①第一类:涉及听话人实施A的能力的句子。(can you)

②第二类,涉及说话人希望听话人实施A的句子(would like/should)

③第三类,涉及听话人实施A的句子(will you/are not you )

④第四类,涉及听话人实施A的意愿的句子(wounld you be willing/do you want)

⑤第五类,涉及实施A的理由的句子(you should must you )

⑥把上述形式中的一种嵌入到另一种中去的句子,以及在上述的一种形式中嵌入一个显示性指令性实施动词的句子。

(2)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要依靠语境和说话双方的共知语言信息来推导。

塞尔指出:说话人和听话人表达或理解间接言语行为的依据可归纳为以下四条:

①共同具有的背景信息(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

②听话人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③言语行为理论

④会话合作的一般原则

七、会话结构

会话分析是由一群社会学家如萨克斯、谢格罗夫、杰弗逊,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方法论者”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开创的。

研究方法:应该采用以经验为基础的归纳法,从大量的会话素材中找出反复出现的模式,归纳出规律,提炼出理论来。

转换关联位置:一个人从说话的开始到结束叫话轮,一个说话人最初被分派给这样的一个单位(话轮),这个单位的终止就可以变换说话人的位置,叫做转换关联位置

1.轮流说话

(重点)轮流说话的规则(C-当时说话人,N-下一个说话人,TRP-一个轮流结构单位的可识别的终止位置)

规则1:应用于第一个TRP(不论从哪个话轮开始)

(a)如果C在当时一个话轮中选择N,那么C必须停止说话,N必须接着说话,转换出现在选择N之后的第一个TRP。

(b)如果C没有选择N,那么任何其他的参与者都可以自我选择,谁先说话谁就获得说下一轮话的权利。(c)如果C没有选择N,也没有其他参与者按(b)作自我选择,那么C可以(不是必须)继续说话(即要求获得继续说下一轮话的权利)。

规则2:应用于以后的每一个TRP

在C已经应用规则1(c)后,规则1(a)-(c)适用于下一个TRP,并反复适用于下一个TRP,直接实现说话人的转换为止。

(5)轮流说话的特点:

①在一次会话中的一个时间里一般只有一个说话人

②如果发生两个人说话交迭,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交迭的位置可以预测,或发生在竞相开口说话的场合,这是规则1(b)所允许的。

解决交迭;

①首先,交迭一旦发生,一般是有一个说话人立即停止说话;

②其次,在一个说话人停止说话后继续说话的人一般要重复由于交迭而未被听话人听清楚的那些话;

③如果没有人立即停止说话,则会有人通过增加音强、减慢速度、延长元音等方式竞获发言权。

2.相邻对(什么是相邻对,常见相邻对有哪些)(重点)

(1)定义:是一前一后两轮话,这两轮话是邻接的、由两个说话人分别说出的、分为始发语和应答语、有一定的类型,即始发语要有特定的应答语相匹配。如:问/答,问候/问候,提议/认可或拒绝,道歉/抚慰等。

(3)优选结构

相邻对中所有可能跟始发语配对的应答并不具有同等地位,有一组优选结构在起作用,即各种可能的应答语中至少有一类是“合意的”,(即听话人的应答能满足说话人发话的期待)。有一类是“不合意的”,(即应答不是说话人发话的期待)

3.修正机制

(1)修正机制的特征:它在一个至少由三个话轮组成的序列中有规律地提供几个空档(社会)可以在这些空档里进行修正或促使对方修正(T1表示第一话轮,T2表示第二话轮,T3表示第三话轮)

四次修正机会

T1(包括可修正的话)=第一次机会:主动自我修正。(A:他们今年都走了,我是说这个季度。)

T1和T2的过渡间隔=第二次机会:主动自我修正。(“我只顾说我出生月日时了,可忘了说哪一年!那是有名的戊戌年啊!戊戌政变。”)

T2=第三次机会:对方主动修正或促使对方在T3作自我修正。(A:听、鸽子。B:是鹌鹑,我觉得)

T3=第四次机会:在T2对方的促使下作自我修正(A:我国申请加入wto。B:什么?。A:wto,是世贸组织)

(2)修正机制也是一种优选结构,优选的等级次序是:

(a)在第一次机会作主动自我修正

(b)在第二次机会(转换位置)作自动自我修正

(c)在第三次机会促使对方在下一轮话作自我修正

(d)在第四次机会在对方促使下作自我修正

4.预示序列(名解+填空+简答)

定义:是说话人在以言行事之前用以探听虚实的一类话语。是为表达“邀请”“请求”等语力的最典型的会话结构格式。

预示序列的分类:

①邀请预示序列:1:你在干嘛?。2:没干嘛!。1:那就来喝一杯。

②请求预示序列:1:有果酱?。2:有。1:好,给我一些行吗?

③宣告预示序列:1:我忘了告诉你我今天两件好事了。2:两件什么?。1:数学得了一百分,体育也得奖了。

5.总体结构:开端、本体、结束语。

特点:非终止性,不可重复性,制约关联性。

结束系列,前置结束系列、话题界限系列。

2016-英语语言学期末试题练习-+答案

英语语言学练习题 Ⅰ. Matching Match each of the following terms in Column A with one of the appropriate definitions in Column B. Column A 1.displacement https://www.doczj.com/doc/9a10843740.html,ngue 3.suprasegmental feature 4.deep structure 5.predication analysis 6.idiolect 7.pidgin 8.mistakes 9.interlanguage 10.motivation 11.arbitrariness https://www.doczj.com/doc/9a10843740.html,petence 13.broad transcription 14.morphology 15.category 16.errors https://www.doczj.com/doc/9a10843740.html,ponential analysis 18.context 19.blending 20.culture 21.learning strategies 22.selectional restrictions 23.phrase structure rules 24.culture diffusion Column B A.Learners’ independent system of the second language, which is of neither the native language nor the second language, but a continuum or approximation from his native language to the target language. 9 B.Learner’s attitudes and affective state or learning drive, having a strong impact on his efforts n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21 C.The rules that specify the constituents of syntactic categories. 23 D.Through communication, some elements of culture A enter culture B and become part of culture B. 24 E. A personal dialect of an individual speaker that combines elements regarding regional, social, gender, and age variations. 6 F. A special language variety that mixes or blends languages and it is used by people who speak different languages for restricted purposes such as trading. 7 G.The kind of analysis which involves the breaking down of predications into their constituents- ---- arguments and predicates. 5 H.They refer to constraints on what lexical items can go with what others. 22 I.The structure formed by the XP rul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ead’s subcategorization properties. 4 J.The phonemic features that occur above the level of the segments. 3 K.The study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and the rules that govern the rule of word formation. 14 L.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shared by all the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2 https://www.doczj.com/doc/9a10843740.html,nguage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contexts removed from the immediate situations of the speaker. It is one of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1 N.Learner’s conscious, goal-oriented and problem-solving based efforts to achieve learning efficiency. 10 O.The total way of life of a people, including the patterns of belief, customs, objects, institutions, techniques, and language that characterizes the life of the human community. 20 P.The common knowledge shared by both the speaker and hearer. 18

语义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作为语言学一个分支的语义学 语义学的建立以法国学者米歇尔·布勒阿尔1897年7月出版《语义学探索》为标记。 该书1900年翻译为英文“语义学:意义科学的研究(Semantics: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 这本专著材料丰富,生动有趣,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全书共三编:1,讲词义变化的定律,介绍变异、扩散、类推等概念;2,讲如何确定词义,介绍释义、比喻、多义、命名等;3,讲词类、词序、组合规则等,涉及语法意义。 除了语言学的语义学,还有逻辑学的语义学,哲学的语义学,还有心理学家对语义的研究。 a,逻辑学的语义学是对逻辑形式系统中符号解释的研究,又称“纯语义学”,对象并非自然语言的语义。 b,哲学的语义学围绕语义的本质展开涉及世界观的讨论。“语义学”或“语义哲学”又是本世纪前半叶盛行于西方的至今仍有影响的一个哲学流派的名称。 c,心理学家研究语义,主要是想了解人们在信息的发出和接收中的心理过程。 d,语言学的语义学把语义作为语言(乃至言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语义间的关系等等。 布勒阿尔的书给语义的发展以重要地位,声称研究语义的变化构成了语义学。同时它把语义限制在“词语”的意义上,主要是词义上。这两个特点一直贯穿在他以后半个多世纪的若干代表性著作里。 继布勒阿尔之后,一部有世界影响的语义学专著是两位英国学者奥格登和理查兹合写,1923年出版的《意义的意义》(The Meaning of Meaning)。这两位学者还曾共同创制了后来遭到各种非议的“基本英语”(Basic English).

中国语言学必读必备书目400种

中国语言学必读必备书目400种 北京大学语言学院推荐 (英)The Categories(范畴):亚里士多德 (英)THE DEVIL’S DICTIONARY(魔鬼词典)-- AMBROSE BIERCE(阿姆布诺斯·比尔斯) (英)The Foolish Dictionary(愚蠢的词典)-- Gideon Wurdz(吉顿·伍兹) (英)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美]塞尔[Searle,J.R.] (英)词汇、语义学和语言教育[英]哈切(Hatch,E (英)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习得 (英)当代句法理论通览 (英)当代语义理论指南--[美]拉宾(Lappin,S.)著 (英)德里达--诺利斯 (英)汉语方言的连续变化变调模式--陈渊泉 (英)话语分析入门:理论与方法[美]吉(Gee,J.P.)著 (英)会说话的哺乳动物:心理语言学入门 (英)剑桥语言百科词典 (英)交际语言教学论 (英)句法:结构、意义与功能 (英)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法[美]斯科隆(Scbllon,R.)等著 (英)历史语言学 (英)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 (英)乔姆司基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英)人类语言学入门 (英)认知语言学入门 (英)社会语言学教程 (英)言语的萌发:语言的起源和进化 (英)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美]塞尔(Searle,J.R.)著 (英)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英)英诗学习指南:语言学的分析方法[英]利奇(Leech,G.N.)著 (英)语法化学说 (英)语料库语言学 (英)语料库语言学入门[新]肯尼迪(Kennedy,G.)著 (英)语言和人 (英)语言类型学与普通语法特征--Croft (英)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Sapir (英)语言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美]奥德林(Odlin,T.)著 (英)语言心理学[美]卡罗尔(Carroll,D.W.)著 (英)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 (英)语言学教程--Radford (英)语言学课题:语言研究实用指南 (英)语言学理论:对基要原著的语篇研究 (英)语言学入门[英]普尔(Poole,S.C.)著 (英)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中的错误:错误分析探讨

幼儿园课程论 期末复习材料

教案1 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词源 汉语当中“课程”一词最早见于唐代。 在英语当中,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1859年)。 二、课程几个最有代表性的定义 (一)课程就是学习的科目和教材(教材说)。 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远,最代表传统课程的一种观念。一般认为,课程是“科目”、“学科”或“教材”的代名词,课程可以指一个科目或所有科目。也有的人把教材看成是课程的具体体现,认为课程可以是一本教科书、一套教科书、教科书的内容等。这种定义的实质,是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二)课程就是儿童在学校获得的全部学习经验(经验说)。 学习经验是学生在和学校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生成物,不仅包括学生学校生活中获得的认知方面的经验,同时心理生成物还包括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体验,对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的一种感悟,一种体会等等,所以,把课程理解成学生的学习经验,最大的好处是能扩大教师及研究者的视野,转化他们注意的中心,使老师从过去的主要关注我教什么,到现在开始关注为什么而教,怎么教,就是我教这个东西,对于学习者有什么价值,同时也要关注我怎么教才能够让学生获得更有价值的学习经验呢?相同的教学内容,我用这种方法教和用那种方法教,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三)课程就是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活动说)。 儿童的学习经验,是通过儿童和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主动的行为产生的。而活动是儿童和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因此,儿童采取什么行为,获得了什么学习经验,取决于他参加了什么活动。因此,认为课程就是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 (四)课程就是教学计划(计划说)。 这个观点把课程看成是一个培养人的蓝图,一个计划。计划通常包含了多种要素,如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等。把课程看作是教学计划,既然是一个计划,是一个培养人的蓝图,它必然包含“培养什么样的人(课程目标)、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课程内容)和如何组织这些经验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课程的组织),以及如何去检验育人的意图是否达到(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与决策。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我们通常所说的课程的几个基本的要素,是比较全面的。既不局限于科目、教材(克服了教材说的窄视野),计划所提供的经验也是经过选择的(克服了经验说定义太宽泛),并且是经过缜密思考计划的(克服了活动说的太表浅) (五)课程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课程的重心应该是“教学目的”,也就是指“希望学习者通过课程而获得的学习结果”。有了这样一个预期的目标后,我们就可以围绕着这个“预期的目标”去选择内容、组织课程,同时,这个“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又是我们监控、评价教育过程的标准。 第二节幼儿园课程概论 一、什么是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教育部“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幼儿园课程政策研究》课题组经反复讨论认定的。 二、幼儿园课程的性质 (一)基础性(二)非义务性(三)发展适宜性 第三节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幼儿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我国幼儿园课程经历了由产生到发展的过程,其间经过了3次较大的改革。

语言学基础期末复习提纲(整理版)

题型:填空题10,20%;选择题10,20%;判断4,20%(3句话解释原因);简答3,18%(四句话作答);论述1,22%(1/4页纸作答)。 导论 1、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在传统语言文学的研究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2、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主要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和训诂之学,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 3、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不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观点,语言学从此成为一门现代学科。 5、理论语言学,也称普通语言学,是关于语言的一般规律的理论研究。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紧密联系。 2、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 3、如果一个病人大脑左半球发生损伤,他尽管说不出医院的名称、病房、床号,却能找得到。相反,如果大脑右半球受损,尽管能找到医院的名称、病房、床号,却找不到,能说出家的位置却找不到,这说明语言功能存在大脑左边。 4、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考察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一条很好途径。 5、儿童语言的习得一定具有先天生理基础,也离不开外界的社会条件。 6、儿童语言能力的开发还有时间的限制,最迟到十二三岁,如果在此之前没有机会学习语言,那么之后其语言习得和心智发展的潜能就失去了。十二三岁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之一临界期的分工时间也是一致的。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1、符号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能指形式,形指意义,符号构成的两个方面,语言学上通常用形式和意义来表述。形式也叫能指,是符号的外壳,是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感知的,因而形式具有物质性。意义也叫所指,是符号形式所代表的内容,也就是现实现象事物。) 2、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是没有本质上、自然属性上的必要联系,在这一点上符号和隐含某种信息的自然的征候不同。 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20世纪初瑞士的语言学家家得·索绪尔作为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提出来的。 4、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 5、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结构中各个成分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符号在结构中就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第三章语音和音系 1、语音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从自然属性出发,针对所有人类语言的语音研究,属于语音学的研究;从社会属性出发,针对语音在某一个具体语言的系统中其什么作用的研究,属于音系学的研究。 2、音系学的出发点在于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组织方式,属于语言学的核心部分。 3、以语音的自然属性和人类语言共性为研究对象的语音学,把语音最小的线性单位叫做音素。以语音的社会属性和语音在具体语言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的音系学,把语音最小的线性单位叫做音位。

语言学参考书籍总汇汇总

语言学参考书籍总汇 总结了包括语言学、语用学、翻译、跨文化交际、二语习得、测试、教学法等方向的参考书籍 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外教王德春2000 对比语言学概论上海外教许余龙2000 语义学上海外教李瑞华2000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上海外教王寅2001 国俗语义研究上海外教吴友富1999 当代西方语法理论上海外教俞如珍2000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上海外教胡曙中1999 美国新修辞学研究上海外教胡曙中1999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外教李瑞华2000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外教李自俭1999 现代修辞学上海外教王德春2001 辞格与词汇上海外教李国南2001 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 上海外教张美芳2001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外教黄国文2001 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上海外教朱永生2001

现代语言学丛书上海外教 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外教桂诗春2000 心理语言学上海外教桂诗春2000 语言问题探索上海外教王宗炎2000 生成语法理论上海外教徐烈炯2000 美国语言学简史上海外教赵世开1999 汉语的语义结构和补语形式上海外教缪锦安2000 应用语言学上海外教刘涌泉2000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教胡壮麟2000 神经语言学上海外教王德春2000 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上海外教冯志伟1996 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上海外教戚雨村2000 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上海外教王宗炎2000 语言系统及其运作上海外教程雨民1998 模糊语言学上海外教伍铁平2000 汉英对比语法论集上海外教赵世开2000 语言共性论上海外教程工2000 语义学教程上海外教李福印2000 教学篇章语言学上海外教刘辰诞2000 英语语言学纲要上海外教丁言仁2001 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上海外教徐强2000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上海外教朱永生2001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1-6章期末复习

ChapteroneIntroduction 1.1什么是语言学 语言学Linguistics Linguistics isgenerallydefinedas thescientificstudyoflanguage. scopeoflinguistics语言学分支必考P2

⑴arbitrariness Thereisnologicalconnectionbetweenmeaningsandsounds.

P.Sthearbitrarynatureoflanguageisasignofsophisticationanditmakesitpossibleforlanguagetohaveanunli mitedsourceofexpressions ⑵Productivity Animalsarequitelimitedinthemessagestheyareabletosend. ⑶Duality Languageisasystem,whichconsistsoftwosetsofstructures,ortwolevels. ⑷ ⑸ Context- Message- Contact- Code- ChapterTwoPhonology 2.2Phonetics(语音学) 2.2.1定义 Phonetics:thestudyofthephonicmediumoflanguage:itisconcernedwithallthesoundsthatoccurintheworld’s languages. 是指对语言的语音媒介进行的研究,它关注语言世界中的所有语音

语言学各门课程教材及推荐书目-(简明版)

课程名称:语言学流派 刘润清(编著),1995,《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蓝纯(主编),2007,《语言导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课程名称:语义学 Saeed, J. I. 2000. Seman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Lyons, J. 2000. 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课程名称:认知语言学 Evans, V. & Green, M. 2006.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课程名称:语音学与音系学 Carlos Gussenhoven, Haike Jacobs. 2011. Understanding Phonolog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Peter Ladefoged. 2009. A Course in Phone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课程名称:语用学 Rose, Kenneth R. & Gabriele Kasper. 2001. 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erschueren, Jef.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 text that reconsiders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pragmatics, i.e. regarding it as a perspective into language and language use.) 课程名称:文体学 王佐良,1987,《文体学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张德禄,2005,《语言的功能与文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语义学和语用学练习1

Chapter 5 Semantics Ⅰ. Decide whether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or False: 1. Dialectal(方言的)synonyms(同义关系)can often be found in different regional dialects such as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but cannot be found within the variety itself, for example, within British English or American English. F 2. Sense is 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nguistic element and the non-linguistic world of experience, while the reference deals with the inherent meaning of the linguistic form. F 3. Linguistic forms having the same sense may have different reference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T 4. In semantics, meaning of language is considered as the intrinsic and inherent relation to the physical world of experience. F 5. Contextualism is based on the presumption that one can derive meaning from or reduce meaning to observable contexts. T 6. Behaviourists attempted to define the meaning of a language form as th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speaker utters it and the response it calls forth in the hearer. T 7.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the sum total of the meanings of all its components. F 8. Most languages have sets of lexical items similar in meaning but ranked differently according to their degree of formality. T 9. “It is hot.” is a no-place predication because it contains no argument. T 10. In grammatical analysis, the sentence is taken to be the basic unit, but in semantic analysis of a sentence, the basic unit is predication, which is the abstraction of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T Ⅱ. Fill in each of the following blanks with one word which begins with the letter given: 11. Semantics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meaning. 12. The conceptualist view holds that there is no direct link between a linguistic form and what it refers to. 13. Reference means what a linguistic form refers to in the real, physical world; it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nguistic element and the non-linguistic world of experience. 14. Words that are close in meaning are called synonyms. 15. When two words are identical in sound, but different in spelling and meaning, they are called homophones(同音/形异义词). 16. Relational opposites are pairs of words that exhibit the reversal of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tems. 17. Componential(指数)analysis is based upon the belief that the meaning of a word can be divided into meaning components. 18. Whether a sentence is semantically meaningful is governed by rules called selectional restrictions, which are constraints on what lexical items can go with what others. 19. An argument is a logical participant in a predication, largely identical with the nominal element(s) in a sentence. 20. According to the naming theory of meaning, the words in a lan-guage are taken to be labels of the objects they stand for. Ⅲ. There are four choices following each statement. Mark the choice that can best complete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材料,复习绝对有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填空题: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一书,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2、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的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3、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问世,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4、美国学者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 5、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 6、课程的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7、制定课程目标的三种基本依据是社会的需要、学科的需要和学习者的需要。 8、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三大现代教学理论流派 苏联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结构教学论,德国以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 9、教学评价的历史阶段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考试阶段、测量阶段、评价阶段。 10、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1、根据所依据的标准与解释方法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12、有效的学绩测验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这是学绩测验编制的主要技术要求。 13、质性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表现性测验评价和成长记录袋评价。 14、、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应用: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名词解释: 1、课程: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课程是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2、学科课程:是指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成为学科课程。 3、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类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学生的生活本身为课程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取得直接经验,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发展个性。 4、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一般概要地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它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 5、儿童本位课程:是指课程教育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从儿童心理发展逻辑出发,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价值的课程论) 6、知识本位课程: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出发,强调知识自身的价值的课程论。

英语专业英语语言学期末复习总结.doc

英语语言学一、名词解释 第一课 共时性 : Said of an approach that studies language at a theoretical“point\A kind”inoftimedescription. which takes a fixed instant (usually, but not necessarily, the present), as its point of observation. Most grammars are of this kind. 语言 :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shared by all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任意性 : One design feature of human language, which refers to the face that the forms of linguistic signs bear no natural relationship to their meaning. 第二课 音位 : Phonology is concerned with the speech sounds which distinguish meaning. The basic unit in phonology is called phoneme; it is a unit that is of distinctive value. 音位变体 : The different phones which can represent a phoneme in different phonetic environment are called the allophones of that phoneme. pair 最小对立体 : When two different forms are identical in every way except for one sound segment which occurs in the same place in the stings, the two words are said to form a minimal pair. 第三课 形态学 : Morphology is a branch of grammar which studies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and the rules by which words are formed . morphemes派生词素: Some morphemes which change the category or grammatical class of words are ca lled morphemes 曲折词素 : Some bound morphemes which are for the most part purely grammatical markers and signify such concepts as tense, number, case and so on. 第四课 语法句法: A branch of linguistics that studies how words are combined to form sentences and the rules that govern the formation of sentences. categories 句法范畴 : Words can be grouped together into a relatively small number of classes, called syntactic categories. structure 深层结构 : Formed by the XP rul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ead’ s subcategorizationrties,iscalledprope deep structure or D- structure. structure 表层结构 : Corresponding to the final syntactic form of the sentence which results from appropriate transformations, is called Surface structure or S- structure. 第五课 指称 : Reference means what a linguistic form refers to in the real, physical world; it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nguistic element and the non-linguistic world of experience. 同音异义 : Homonymy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that words having different meanings have the same form, . different words are identical in sound or spelling, or in both. 上下义关系 : Hyponymy refers to the sense relation between a more general, more inclusive word and a more specific word. 第六课 语用学 : Pragmatics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how speakers of a language use sentences to effect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话语 : a sentence as what people actually utter in the course of communication. meaning 话语意义 : Utterance is based on sentence meaning; it is realization of the abstract meaning of a sentence in a real situation of communication, or simply in a context. act 言外行为 : An illocutionary act is the act expressing the speaker it is the’acts performedintention; in saying something.

研究生语用学学习参考书目

语言学基础 1. R.H. Robins General Linguistics (外研社) 2. F. de Saussur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3. R.H. Robins 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 4. George Yule The Study of Language 5. Stuart C. Poole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6. Andrew Radford Martin Atkinson David Britain Harald Clahsen Andrew Spencer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7. H.G. Widdowson : Linguistics (外教社) 8.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屠友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9 语言论布龙菲尔德商务印书馆 10 语言要略Dwight Bolinger 原著(汉译本)外研社 11 普通语言学基础王钢湖南教育出版社 12 语言学教程王振昆谢文庆外研社 13 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王宗炎外教社 14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15 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戚雨村外教社 16 语言问题探索王宗炎外教社 17 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戴炜栋束定芳周雪林陈夏芳外教社 18 西方语言学流派刘润清外研社 19 许国璋论语言许国璋外研社 20 语言学新解熊学亮复旦大学出版社 21 语用学教程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 22 美国语言学简史赵世开外教社 语言学分支,流派,应用及交叉学科 1 语义学导论伍谦光湖南教育出版社 2 语义学Geoffrey Leech 外教社(汉译本) 3 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John Lyons 外研社 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A. K. Halliday 外研社 5 当代句法学导论温宾利外研社 6 英语语体学程雨民外教社 7 文体学概论秦秀白湖南教育出版社 8 语用学概论何自然湖南教育出版社(修订版何自然冉永平)9.新编语用学概要何兆熊外教社 10.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何自然外教社 11.语用学探索何自然世界图书出版社 12.语用学教程索振羽北京大学出版社 13 认知语用学概论熊学亮外教社 14 语用学讲稿notes on pragmatics 何自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5 语用学文献选读何兆熊主编外教社 16 话语理解的语用学文旭四川辞书出版社 17 语用与认知何自然冉永平主编外研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