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证券法信息公开义务违反及司法救济研究---兼论证券民事赔偿机制的现行缺陷及补正(刘 峥 秦 瑜)

证券法信息公开义务违反及司法救济研究---兼论证券民事赔偿机制的现行缺陷及补正(刘 峥 秦 瑜)

证券法信息公开义务违反及司法救济研究---兼论证券民事赔偿机制的现行缺陷及补正(刘  峥 秦  瑜)
证券法信息公开义务违反及司法救济研究---兼论证券民事赔偿机制的现行缺陷及补正(刘  峥 秦  瑜)

证券法信息公开义务违反及司法救济研究(上)

---兼论证券民事赔偿机制的现行缺陷及补正

刘峥秦瑜

上传时间:2006-9-6

我国自证券市场建立伊始,即极为关注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1990年11月27日发布的《上海市证券交易管理办法》、1991年5月15日发布的《深圳市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办法》都对发行股票的公司的信息公开作了规定。国务院于1993年5月颁发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下简称《股票条例》)设专章规定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明确了公司发行股票时所应披露的文件。1993年6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简称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细则(试行)》(下简称《信息细则》),首次较全面规定了信息公开的内容、标准、披露方式及时间等问题,从而使该细则成为规范信息公开的“蓝本”。而自1993年开始中国证监会陆续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i](下简称《内容与格式准则》)对我国证券市场信息公开的进一步规范起到了推动作用。1998年12月29日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下简称《证券法》)规定了更为详细的上市公司若干信息披露义务及义务违反之相应规制措施,克服了原效力层次不一的行政法规对信息公开规定的散乱与内容局限性,我国证券法之信息公开制度得到初步完善。但在实践中,上市公司信息公开意识缺乏、信息披露不真实、发布或散布虚假信息、不及时披露信息等违法现象突出,围绕信息披露环节所生的证券欺诈行为亦屡禁不止。究其成因,虽有证券市场发育成熟程度等历史原因,制度构建之疏漏亦难逃其咎,尤以责任体系上司法救济缺陷为突出。[ii]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12月26日发布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虽对此有所弥补,但囿于虚假陈述仅为信息公开义务违反的一种形态而不能辐射至其他违法行为之民事责任承担。本文拟通过诠释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及立法选择等支撑信息公开的各具体法律制度之构建,探讨公开义务违反时民事赔偿机制的尚存缺陷与补正,以期利于正当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证券法信息公开义务违反之界定

(一)证券法信息公开制度涵义及相关概念明晰

信息公开,亦称信息披露,是指发行证券(包括股票和债券)的上市公司依法定要求将自身财务、经营等情况向证券管理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公告的活动。信息公开制度,或称信息披露制度、公示制度,是指上市公司为保障投资者利益而依法律规定必须公开其有关信息和资料,使投资者能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投资决策的一系列制度,是规定信息公开的内容、时间、方式、程序、法律监管等事项的法律规范的总称。[iii]换言之,信息公开制度即证券发行公司于证券发行与流通诸环节中依法公开与其证券有关的真实信息,以供投资者参考而为证券投资判断的法律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既为上市公司证券价格的形成机制构筑了科学可行的法制基础,又使内幕交易等证券欺诈行为的扼制获得了制度保障,从而保证了证券市场信息资源分配的均衡与公平。为全面界定信息公开涵义,有必要对其与虚假陈述、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关系相明晰。

1.信息公开与虚假陈述

虚假陈述是指单位或个人对证券发行、交易及相关活动的事实、性质、前景、法律等事项作出不实、严重误导或包含有重大遗漏的任何形式的陈述,致使投资者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作出投资决定。[iv]证券法上的信息公开要求证券发行人依法公开相关信息,而虚假陈述是严重的信息公开瑕疵情形,因此,各国证券立法对虚假陈述都予禁止并辅之以严格责任承担,其目的即为促使进入证券市场者遵守信息公开原则及标准。虚假陈述制度的构建为信息公开提供了制度保障,信息公开制度是虚假陈述法律监管的制度基础。

2.信息公开与内幕交易

内幕交易是指内幕人员利用其特殊地位获取上市公司尚未公开的内幕信息而获利的行为。[v]内幕交易与信息公开极度对立,是利用信息资源优势而生的证券欺诈行为,背离了信息公开制度为投资各方提供平等决断的目的。信息公开意图使证券市场信息资源分布均衡,及时有效的信息公开及法定强制公开制度可对内幕交易起到抑制作用。

3.信息公开与操纵市场行为

操纵市场行为是指行为人利用其资金、信息优势或滥用职权影响证券市场价格,诱使他人买卖证券并从中获利,扰乱证券市场秩序的行为。[vi]内幕交易是利用现存真实未公开信息为已牟利。而操纵市场是人为制造某种情势为已牟利,实践中,既有信息公开义务人借信息公开之机进行误导性陈述,也有非信息公开义务人通过散布流言而达到价格操纵目的。信息公开的经济原理在于通过市场供求与证券价格间的互动关系,使资金配置合理化,投资者享有依真实信息自由选择、判断的权利。而操纵市场行为是对信息公开这一构建基础的背离。综上可知,虚假陈述行为、内幕交易行为、操纵市场行为皆属证券欺诈行为,与信息公开制度的基本精神相逆。它们与违反信息公开行为的范围并非包容关系,而是交叉关系。如操纵市场者除利用谣言外还有资金优势滥用等行为方式。但是当公开原则成为证券立法准则而对各具体制度进行指引时,信息公开制度作为证券法上一重要制度,为证券欺诈行为的法律规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制度平台。

(二)信息公开有效基准之违反

信息公开制度的有效基准即信息公开的衡量标准。为使公开的信息客观上能为投资者所信赖和使用,实现信息公开的内在价值,应有具体可操作的公开标准,并以之作为公司应公开信息范围的适法性和信息公开法律活动合法性的判断标准。本文拟将信息公开制度的实现标准界定为信息真实原则、信息准确原则、信息完整原则和信息及时原则,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即为信息公开制度的有效基准。[vii]判断责任人是否违反证券法信息公开义务即应参照信息公开有效基准进行。

1、信息真实原则。在实践中确立公司所公开信息是否具有真实性,一般应从客观性、一致性和规范性三方面判断。[viii]客观性是公司所公开信息的内容反映的事实必须是公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一致性乃指公司所公开信息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规范性是指公司所公开的信息必须符合证券法所规定的对不同性质的信息的真实性的不同判断标准。公司信息有描述性信息、评价性信息与预测性信息三种。描述性信息反映公司经营活动中的既存事实,是对已发生或正存在的客观事实进行陈述,以及必要时对事实原因进行的解释。对这一信息的真实性判断因有客观事实参照较易得出结论。容易发生争论的是对于评价性信息与预测性信息

如何判断。前者是对既存事实的性质、结果或影响力的分析和价值判断,是信息发布者在公开公司经营状况时加入自己的主观认识,因此它不是客观事实,最多只是一种逻辑事实。为了便于投资者作出投资判断,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证券法律规范允许上市公司公开盈利预测。但勿庸讳言,上市公司的这种盈利预测往往并不可靠并甚至会被利用来作为误导市场的工具,所以法律应予规制而防止上市公司利用盈利预测的或然性来规避信息公开的真实原则。主要措施有:①合理假设的说明义务。盈利预测应该在一般经济条件、营业环境、市场情况等基础上进行合理假设,按发行人正常发展速度作出。信息公开者应在公开文件中对该假设的合理性作出说明。②盈利预测的说明义务。公开盈利预测信息的上市公司,应对盈利预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作出说明,我国法律规定本年度报告中的盈利预测应经过具有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阅并发表意见。③“重大差异”的说明义务。即上市公司年度实际经营成果与盈利预测差异重大的,应对差异产生原因进行详细分析与说明。

2、信息准确原则。具体判断信息准确度,首先应确定理解或解释公开信息内容的尺度。当法律对信息公开有明确的标准如会计准则,上市公司应按法定标准公开信息。如无法定标准,上市公司应按语言文字的通常涵义公开信息。在公开信息的发行者与接受者之间即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因行业归属、文化水平、语言习惯、经验能力的差异,对公开信息内容准确度的判断也有区别。但信息公开旨在方便投资者进行投资判断,所以对公开信息内容的理解与解释,以一般投资者素质为基准即可。[ix]其次,公开信息内容的准确度还内含了公开信息时正式信息与非正式信息的呼应问题。因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了解,并不完全通过其依法正式发布的信息,上市公司非正式发布的信息如广告,或者非上市公司发布但与上市公司有关的信息如媒体报道,亦会成为投资者判断依据。所以正式信息与非正式信息内容差异会导致使人误解的结果。法律救济中规定上市公司有责任保证自己发布的非正式信息与正式信息的一致性,对于非上市公司发布但与其有关的信息,如足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判断,则上市公司应负有及时说明的法定义务。《若干规定》第17条所指的误导性陈述包括通过媒体的陈述方式即为参照信息准确原则。此外,为兼顾准确性与易解性,上市公司公开信息时应对术语作必要解释,更应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表达方式,以保证一般投资者的理解。从一定程度而言,立法者意图以信息真实促进投资判断的公平性,而信息表达准确是信息真实的技术保障。

3、信息完整原则。信息完整原则指所有足以影响投资者判断证券投资价值的信息皆应予公开。也可称之为公开信息的全面性要求。如上市公司在公开信息时有重大遗漏(如在年报中将呆帐坏帐不予披露等),即使已公开的各个信息遵循了真实原则而具有个别的真实性,也会造成已公开信息的整体的虚假性,因此信息公开时遵循的完整原则成为真实原则的保障。因此各国立法都采取例举加概括性的立法方式,详列应公开的重大信息。[x]但不可讳言,在贯彻完整原则的过程中,各方对于信息重大性和充分性的认识仍不可避免地因利益或认知水平差异而产生分歧。如何使完整原则的实现过程淡化主观色彩,凸显规范化制度化要求即成为证券立法和证券实践的一个首要问题。一般而言,可从公开信息的质、量两方面归纳具体的操作标准。首先,完整公开的信息,在性质上必须是重大信息。证券法上的“重大信息”,是指能够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信息。要求上市公司公开信息时恪守完整原则,并非要求上市公司将根本不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一切信息公开,否则既会增加上市公司公开信息

的成本,也会增加投资者信息选择的难度。但何种信息可称之为“重大”?法律虽有列举,但并不能穷尽一切事项。为此所用的概括性条款仅起预防功效,而非具体可操作的标准,实践中以信息不重要为由规避公开义务的现象也广泛存在。如何界定信息之“重大”性因而具现实意义。对此本文认为可从以下二方面进行理解:(1)该信息是可能还是必然引起证券价格波动?各国立法皆未明确,但美国在判例中采用了“可能性”标准。[xi]即在判断某一信息对证券价格的影响时,只需考虑信息对投资者的投资判断可能产生的影响即可,而不必考虑该信息所涉及的事情在以后是否真正实现。因为某一信息能否引起价格敏感,主要在于投资者对该信息的感受,而不是该信息实际上会达到此种结果。(2)由于这种价格影响是可能的而非必然的,即仅具或然性,所以当某一信息公布后,证券价格未受影响,只说明投资者的信息选择未予认定。而证券监管是监管当局实施,所以当局不能以此缩小信息公开义务人应予公开的信息范围。其次,已公开的重大信息必须在量上达到一定标准,才足以使投资者在通常市场情况下据之作出合理投资判断,这种量的积累过程为投资者的逻辑推断提供了物质基础。那么,如何协调信息量的充分性与交易经济间的关系?可通过证券法明确界定信息披露豁免范围进行。我国曾在《股票条例》中将商业秘密、证监会在调查违法行为过程中获得的非公开信息和文件以及法定不予披露的其他信息和文件界定为信息公开义务的排除情况。[xii]这意味着上市公司有权选择不予公布的重大信息范围仅限于该信息与商业秘密有关。但是,我国《证券法》对《股票条例》的这一规定未置一辞,致该规定的效力受损。

4、信息及时原则。[xiii]判断信息公开及时与否,具体标准是:①公司以最快速度公布其信息,即公司经营和财务发生变化后,应立即向社会公众公开其变化状况;②公司所公开信息应一直保持最新的状态,不能给社会以过时的和陈旧的信息。[xiv]证券法上信息公开及时与否应是一种法律上的而非事实上的判断。投资者是否就上市公司的信息作出及时利用与回应不是判断信息公开及时与否的标准,但信息公开的可利用性却是立法对于信息公开及时原则的程序上的要求,旨在使公众投资者能以最简便方式获取公司的有关信息。由于券商利益与一般公众投资者利益可能存有冲突,双方对公开信息利用程度理解也会有异,因而各国证券立法多明确规范信息及时公开之方式,以确保信息被接近、利用的简便性及内容公开的周知性。我国《证券法》第64条亦作相应规定,即公开信息的有关公告应在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报刊上或专项出版的公报上刊登,同时将其置备于公司住所、证券交易所,供社会公众查阅。《若干规定》也明确将信息披露义务人未在适当期限内公开披露应当披露的信息界定为不正当披露行为。

上述四原则侧重于对信息内容上的要求,及时性要求中只略微涉及公开方式的问题。而如果公司及时公开了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却没有主动创造条件让投资者方便地获得,信息披露目的未能达到,该信息披露行为不能称之为有效。故有效披露成为信息披露的程序性要件,是正当法律程序这一现代法治原则在证券法领域的体现。具体而言,这一程序要件对信息公开有以下基本要求:①披露的信息便于投资者查阅、复制;②让投资者能方便地查阅、复制公司历史上披露的信息;③不得加重投资者获得信息的经济和时间负担;④所披露的信息便于保存;⑤尽可能使用最先进的媒体。

违反信息公开制度的责任主体

二、违反信息公开义务的责任构成

(一)违反信息公开义务的责任主体

1、发行人(发起人)。如何理解发行人的范围,在我国理论研讨中随立法实践而出现一渐进过程。《证券法》对发行人范围未作明确规定,但《股票条例》第7条规定发行人是指具有股票发行资格的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已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和经批准拟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有观点认为经批准拟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尚未登记领取法人执照,实为股份有限公司筹办组织或曰发起人组织、设立中公司,而不应称之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据此推论我国法上发行人概念不包括发起人。笔者认为从《证券法》第17条的表述而言,并不能得到发行人不包括发起人的推论,区分发行人与发起人仅产生义务违反之责任承担的法律意义。[xv]此外,将发起人包容于发行人中也是各国证券立法的惯常表达。如台湾地区证券交易法第5条明确规定,发行人包括募集及发行有价证券的公司或募集有价证券的发起人。[xvi]美国1933年《证券交易法》规定发起人指每一个发行或将发行证券的人。[xvii]此处“人”指个人、股份有限公司等,范围颇广。[xviii]《日本证券交易法》规定发行者为发行有价证券或将要发行有价证券者。由引可见,上述立法中发行人概念均包括了发起人。《若干规定》第7条第(1)项和第(2)项将发起人与发行人分列,一定程度上避开了上述理解上的纷争。

2、中介机构。指为证券发行出具有关文件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单位等专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我国《证券法》第13条第2款规定:为证券发行出具有关文件的专业机构和人员,必须严格履行法定职责,保证其所出具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xix]《若干规定》第7条第(5)项也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的责任主体地位。因为专业人员及其所在机构出具的报告中附载了对投资公众的承诺,即其所出具的专业文书证明所公开的信息是真实完备的,不具有虚假陈述。投资者常依专业中介机构的专业意见而为投资判断。所以专业人员及所在机构承担信息真实保证义务的基础是其行业特殊社会信誉和行业特权。

3、证券承销商。证券发行依其是否通过证券承销商发行可分为间接发行和直接发行。直接发行是证券发行人自己承担发行风险,办理发行事宜的发行方式,在我国仅用于私募。[xx]间接发行又称证券承销,指发行人委托证券承销商发行证券。承销发行中承销商与发行人(包括公司发起人)均属发行主体。承销商包括主承销商和承销团其他成员。由于承销商的商誉及其为所承销证券所作宣传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影响重大,所以各国法律都对承销商行为有所规制。我国《证券法》第24条规定,证券公司承销证券,应当对公开发行募集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发现含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不得进行销售活动;已经销售的,必须立即停止销售活动,并采取纠正措施。[xxi]日本大藏省证券局要求,证券公司从事投资劝诱时,为有助于投资者判断,应向投资者提供证券性质、上市公司情况等信息。提供的信息应具有客观性。如未尽勤勉义务而作虚假陈述者视为违法。[xxii]

4、发行公司的重要职员。包括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在文件上签章的职员。我国《证券法》第63条规定发行公司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经理应对信息公开瑕疵所致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xxiii]这表明上述重要职员也是信息公开义务的承担者。赋予董事、监事、经理等保证信息公开义务源于此类重要职员对公司的勤勉义务。[xxiv]就董事而言,“他”必须以合理谨慎之人在相似情形下所应有的勤勉,谨慎履行其职责。如未尽合理勤勉义务,则

应对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具体到证券发行事务中,董事应保证公司行为合法,即谨慎履行其制作、申报公开文件的职责,保证公开信息真实无误。此外,有学者提出一个与信息公开义务人相联系的概念“信息公开执行人”,即对公司信息公开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是使公司信息公开得以实现的行为人。并认为公司信息能否及时、准确、有效地公开,关键在于执行人义务承担与否。[xxv]日本公司法在“公司会计”部分明确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由董事制作并由董事公开。德国股份法第78条规定董事会在法律和法律外的各项事务中代表公司。而我国公司法第156条、176条仅规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公开财务会计报告或将其置备于本公司,即只规定了义务人而未确定执行人。对此,笔者认为,纵然在立法中确定董事的执行人地位,其信息公开真实保证义务仍同时存在。

上述四类责任主体范围在各国立法例中均基本相同。此外,《若干规定》对虚假陈述行为责任主体又规定了实际控制人和上市推荐人。其中,实际控制人主要指发起人和控股股东,发起人实为一级市场的发行人中的控股股东,而二级市场上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即为控股股东。[xxvi]而上市人在《证券法》和《股票条例》中均未涉及。《若干规定》对《证券法》规定的责任主体范围的突破也招致法源性依据不足的批评,[xxvii]但从未来司法解释铺垫和立法完善角度而言亦未尝不可。[xxviii]

(二)违反信息公开义务的行为

违反信息公开义务的行为有以下两种形式:

1.违反程序性规定的行为。包括未交付公开信息文件和交付行为滞后两种情形。其中,我国证券立法列举的该类行为主要是:发行证券未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公告公开发行募集文件;证券上市未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公告上市公告书;证券上市后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按时公布公司年报、中期报告等定期公告文件和临时公告文件。

2.证券欺诈行为,是证券发行、上市和交易过程中在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公司定期年报和中期报告、公司临时报告中作虚假陈述、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的违法行为。主要表现为:①发行人、证券经营机构在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公司报告及其他文件中作出虚假陈述、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②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专业性证券服务机构在其出具的法律意见书、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及参与制作的其他文件中有虚假陈述、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③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或其他证券业自律组织作出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的虚假陈述、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④发行人、证券经营机构、专业性证券服务机构、证券业自律组织在向证券监督部门提交的各种文件、报告和说明中作出的虚假陈述、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⑤在证券发行、交易及相关活动中的其他虚假陈述、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xxix]

(三)义务违反与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判断及民事归责原则

阐述此问题之前,需先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此处所指损害事实可以是因证券跌价而造成的购买者的现实价格损失,也可以是因虚假信息公开后产生的证券跌价给证券购买者造成的未来潜在价格损失。其二,此处对因果关系的分析,是下文对义务违反者追究民事责任时应考虑的一个因素,而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承担时因果关系的界定会有较大不同。

因果关系是连接责任主体与损害的纽带,是责任主体对损害承担法律责任的基础和前提。判断不实陈述、信息隐匿与损害事实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证

券购买者购买证券的决定是否因信赖不实信息而作出,即是否存在交易的因果关系;二是投资者损失是否因不实信息而导致,即损失的因果关系。对第一个问题,传统英美法都规定一个受害的投资者必须证明他是受到不实陈述的诱引才购买证券的,即他信赖该信息,才能使作出不真实说明的人承担责任。只要该不实信息是引诱购买证券的因素之一即可,毋需强调是否唯一或是否重要。如果某公开文件中确实有实质性或疏忽性错误,而该投资者从未读过此文件,仍以自己名义购买了证券,此时如不要求证明信赖性,则文件制作者可能会变成所有遭受损失的投资者的担保人,这显然不公平。因此英国1948年公司法规定原告应负举证责任,证明他因信赖被告不真实陈述而投资。[xxx]但具体案件中由证券交易特点所决定,原告在证明损害所在及损失与被告行为间因果关系时困难很大,原告一般都不会认为自己事先未受信息瑕疵的影响,所以判断是否存在信赖也较困难。因此,在实践中,各国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举证责任倒置或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如美国证券法一般不要求原告证明其投资信赖的存在。如果被告负有确定的披露义务,因出于引诱投资者购买证券而未向投资者披露重大事实,此时原告毋需证明他的信赖,举证责任应在被告。[xxxi]即如被告无反证证明投资者的损失是其他原因造成,则推定该因果关系存在,被告承担民事责任。这为善意投资者主张权利提供了便利。交易因果关系被证明后,如何证明损失的因果关系即迎刃而解。各国对证券赔偿责任也多采用过失推定原则。当当事人心理预期难以判断时,举证责任倒置使实质正义要求得以实现。《若干规定》对投资人损失与虚假陈述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采用了各国公认的“市场欺诈”理论和“信赖推定”原则,作出了有利于投资者的因果关系推定的规定。即虚假陈述行为欺诈的是整人证券市场,投资人因相邻证券市场是真实的及证券人格公正而进行投资,无须证明自己信赖了虚假陈述行为才作的投资,其只要证明所投资的证券人格受到虚假陈述行为的影响而不公正,即可认为投资人的损失与虚假陈述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同时,《若干规定》吸纳了先进立法经验和学界理论成果,针对各类虚假陈述人根据共在虚假陈述中所担负的义务和责任不同而确立了不同的民事责任归责原则。其中,对发起人、发行人和上市公司确立的是无过错责任,即一旦发生虚假陈述民事赔偿诉讼,此类虚假陈述行为人即应对其虚假陈述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除非这些被告人举证证明投资人存在《若干规定》第19条关于投资人损失与其虚假陈述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事由或者投资人提起的诉讼已过诉讼时效等。对中介机构、证券承销商、发行公司重要职员等主体规定了过错推定责任,此类虚假陈述人只有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或者尽到了应尽的职责,以及能够证明投资人损失与其虚假陈述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事由或者投资人提起的诉讼已过诉讼时效等方能免责。对以《证券法》禁止性条款规定的其他虚假陈述行为人如上市推荐人等规定了过错责任。因果关系推定及归责体系的建立无疑具有极大先进性,但因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和欺诈客户行为而致的侵权损害赔偿中,投资者仍要依一般侵权原则承担较重举证责任。因此上述规定能否在未来证券立法中得以承继对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非常重要。

证券法信息公开义务违反及司法救济研究(下)

─兼论证券民事赔偿机制的现行缺陷及补正

刘峥秦瑜

上传时间:2006-9-6

三、违反信息公开制度的责任形式

(一)民事责任

由于证券发行行为和证券上市交易行为具有民事行为的特质,所以对证券发行交易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民事制裁是当然之违法后果。违法进行信息公开的民事责任具有补偿损失、预防违法等一般民事责任的功能。但事实上,各国立法虽大多规定了多种责任形式,但一直以公法手段为先即强调追究违反义务者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而对于民事责任承担、囿于举证责任、损失计算等困难而被忽略。我国曾在一段时期内对违反信息公开义务的行为没有规定民事赔偿责任,从而使因违法行为而遭受损失的投资者无法得到经济上的补偿。《证券法》第63条对民事责任的规定也因其过于简略及诸如诉讼方式缺位等配套措施的缺乏而频致责难。《若干规定》对民事责任的规定虽限于因虚假陈述行为所致责任承担,但因其规定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而被视为我国证券欺诈行为司法救济措施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文件。

1.未公开信息的民事责任。指未依法交付并公告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及临时公告。信息公开目的在于确保投资者充分占有信息以准确判断投资,通过信息公开来获取信息是投资者的基本权利,信息公开人不履行公开义务即构成对投资者权益的损害,应当承担相应民事责任。但我国目前关于未公开信息的民事责任的规定尚不充分,仅《公司法》第210条、《证券法》第175条规定了未经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审查批准擅自发行证券的,责令停止发行,退还所募资金及银行同期存款利息。未经批准意味着或未依法申报或申报未经批准,即不能依法向投资者交付招股说明书,更不可能在法定的公开场所或报刊公开公告其招股说明书。纵然这一逻辑推断具有合理性,其民事责任方式仍不够周密。而且这一规定显然与未交付信息公开文件的关系并不紧密,当证券发行经过批准却未公开相关文件时,信息未公开的民事责任如何承担?因此我国法律虽对信息公开及文件交付作了规定,但对违反此义务的民责责任未予涉及,这一立法空白会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对此,本文主张借鉴国外相应立法:美国1933年证券法规定,“对于未依法交付并公告的法定信息,出售证券的人应向从其购买证券的人负民事责任,后者在有管辖权的法院请求返还价金和利息,减去自该证券所得的收入而交回该证券;如已经不再持有该证券时,可请求赔偿损失。”出售证券者应包括发行人和证券承销商。

2.公开信息虚假陈述、严重误导或重大遗漏的民事责任。法定信息不公开,固然使投资者无投资判断的信息依据,但如果履行公开义务时有虚假陈述、严重误导或重大遗漏,也会使公众投资者不能作出正确投资判断而遭受损失。因此各国多对公开信息的内容、格式进行严格规定,并规定违反者给他人造成损失的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美国1933年证券法第11节规定当注册报告的任何部分在生效时含有对重大事实的不真实陈述,或漏报了规定应报的为使该报告书不致被误解所必要的重大事实,任何获得这种证券的人(除非被证明在获取证券时已知这种不真实或漏报情况)都可根据法律或衡平法,在具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得到赔偿。日本证券交易法第17条也规定,公开说明书的重要事项有虚假陈述,或缺少应陈述的为防止产生误解所必要的重要事实,或使用其他表述诱使他人取得证券的,应对取得证券的人受到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我国《证券法》第202、207条规定,公司股

票发行公告或公司债券发行公告和上市文件,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公告招股说明书、公告债券募集办法、财务会计报告、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致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承销商应承担赔偿责任。公司与承销商的董事、监事、经理应承担连带责任。同时,《证券法》第202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和其他有关机构参与上述违法行为的,就其所应负责的内容承担连带责任。

在民事责任承担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是如何确定赔偿金额。从理论上讲,因义务违反而导致的投资者损失应为受害者进行证券交易时的价格与当时证券的实际价格之差额。但由于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波动,证券在某一时点的实际价值很难确定。美国对此问题在理论上与实务上运用了四种计算方法。[xxxii]①股票编号法:即计算利益时,以股票编号之实际买卖价格计算利益。②先进先出法:即以先买价股票之价格与先卖出股票价格互相计算利益。③平均成本法:即以买进各笔股票总金额与卖出总金额间之差,计算其利益。④最高卖价减最高卖价相配,计算其利益。目前在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多采用第4种计算方法。《若干规定》所采用的基准日计算法对虚假陈述案颇具实践意义。但因虚假陈述行为所致损失一般以投资人实际发生的损失为出发点,而对于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往往以其获得非法利益的最高限额作为民事赔偿的考虑,所以 在我国实践中,对证券欺诈行为提起民事损害赔偿是否能一律以《若干规定》的方法为准尚难预料。自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虽已发生数十起与信息公开瑕疵有关的证券纠纷,股民遭受损失者亦不在少数,但迄今为止,尚无个人赔偿讼求得到满足之先例,制度配套方面的原因即难逃其咎。制度完善尚需时日,但本文涉及此,意在表现法律事前预防性的精神,并认为证券市场中责任主体面对不可知权利人的赔偿请求权时,民事责任阻却违法之功能将超过公法救济手段。

(二)行政责任

美国证券法规定,如SEC发现发行人提交的注册申请文件有不完全或不准确之处,可要求其予以修订,否则可不允许注册报告书生效。在注册文件已生效后的任何时间,如果SEC认为该注册报告书在有关实质性事实上存在不真实陈述或重大事实遗漏,可发布命令终止该注册报告书的有效性,当该报告书根据终止令予以修订后,SEC可撤销该终止令。我国《证券法》第175条规定未经法定机关核准或审批擅自发行证券的,或制作虚假发行文件发行证券的,责令停止发行,处以非法所募资金金额1%以上5%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要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第177条规定,经核准上市交易的证券,其发行人未按照有关规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的,由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对发行人处以30万元以上6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上述发行人未按期公告其上市文件或报送有关报告的,由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对发行人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第181条规定,为证券的发行、上市或者证券交易活动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提供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专业机构,就其所负责的内容弄虚作假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并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该机构停业,吊销直接责任人员的资格证书。上述行政责任承担者分别是发行人和专业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证券法》规定,证券公司

承销证券,应当对公开发行募集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审查。当证券公司违反审查义务时,《证券法》第177条仅规定了发行人的民事赔偿责任,却未规定相应行政责任,这显然不够完善。事实上,承销商和发行人是证券发行的共同行为主体,没有理由不同发行人一样承担相应责任。在《证券法》颁行前,《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第15条规定参与虚假陈述的证券公司可单处或并处警告、没收非法所得、罚款、暂停证券经营业务或吊销证券经营业务许可证。这一规定应仍具适用性。

(三)刑事责任

世界各国均认为信息披露不真实、有严重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的即构成证券欺诈,是一种犯罪行为,应承担刑事责任。美国1933年证券交易法第32条(a)及106-5规则规定,在上述情形下,对犯罪人可处以不超过5年的监禁,或不超过1万美金的罚金。日本证券交易法规定上述情形下,可处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100万日元以下的罚金。我国台湾地区证券交易法也规定,对于作出虚假陈述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以1万元以下的罚金。我国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对此也作了规定。其中,第179条规定,在招股说明书,认股书,公司、企业债券募集办法中隐瞒重要事实或者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发行股票或者公司债券、企业债券,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非法募集资金金额1%以上5%以下罚金。单位犯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第181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严重损害股东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

四、我国现行证券民事责任赔偿机制的缺陷与补正

综观我国信息公开义务违反之法律责任承担,目前仍存在过分倚重行政责任,甚至连行政责任都予摒弃而靠行政手段斡旋使信息公开义务违反行为所致纠纷得以解决。这种任意性较强的处置方式,不仅难以替代立法所赋予的稳定的市场预期,而且破坏了证券立法对信息瑕疵行为进行规制的强制性与统一性。同时,由于立法理念的偏差,民事责任作为投资者寻求法律救济的现实有效的重要途径,其规定却在《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未受充分重视,存在民事责任范围过小、可操作性差的弱点。《若干规定》的施行一定程度上对这一突出缺陷进行了修正,扩大了因虚假陈述而产生的民事赔偿责任案件受理范围、诉讼主体类型,明确规定了虚假陈述的认定、归责原则、损失计算、举证责任等内容,使我国证券民事责任制度从原则性的法律条文走向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司法实践层面,也为证券法除虚假陈述以外的其他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制方法提供了范本。但在诉讼机制功能定位和诉讼模式的选择等方面,学界还是较多从批判角度对《若干规定》展开评论[xxxiii]。对此,本文拟对我国现行民事赔偿机制在实体救济和程序救济的制度设计现状作一分析。

1、法律责任设置失衡。一般而言,《证券法》中比较完整的民事责任条文,是第63条关于虚假陈述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证券法》虽还规定禁止操纵市场、内幕交易行为,并对违反者处以警告、没收、罚款和市场进入等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却没有规定对投资者造成损失进行民事赔偿的条款。2002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

知》)和随后发布的《若干规定》,选择虚假陈述作为突破口对民事责任进行清晰界定,赞同者认为这有仅丰富了我国证券民事赔偿责任的救济措施,而且对其他各类的证券侵权行为可起到一定遏制作用。[xxxiv]而反对者认为这恰是将多数证券欺诈行为的民事诉讼拒于千里之外,[xxxv]将证券欺诈侵权损害赔偿囿于虚假陈述这一种违反公开义务的行为,无法对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客户等行为的规制起到示范作用,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所能受到的保护仍然十分有限。

2、诉权限制有悖法理。《若干规定》第6条规定的前置程序一定程度上仍是重刑轻民立法理念的延续和反映,使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受到极大限制。虽有观点认为这一规定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市场现状,可防止诉权滥用,避免产生负面社会效果,[xxxvi]但如出现行政机关怠于行使职责或行政机关不作为、过轻型或含混型处罚不当等情形而违规者采用放弃异议权、行政诉讼权的策略时,中小投资者合法民事权利之实现均会落空。此外,行政机关的处罚仅依据行政程序进行,其并未遵循民事诉讼程序下的严格程序规则和证据规则,故行政程序中的事实认定与民事诉讼程序中的事实认定不可同等看待,认为前置程序可使法院专业性判断能力不足缺陷得以校正的论点[xxxvii]实际上背离了法院居中裁判的立场和职责。同时,在民事赔偿诉讼当事人的范围上,承担行政或刑事责任的当事人与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并不等同。前者可能只是《若干规定》第7条所提及的7类证券民事侵权行为人中的某一类或某几类人,而在民事诉讼中,投资人起诉的可能会超出承担行政或刑事责任的当事人,甚至会与处罚的当事人完全不同。因此以前置程序来遏制可能出现的诉讼爆炸的做法不恰当地限制了投资者的正当诉权。有观点认为在诉讼未发生前,仅凭臆测而推断的结论并不可靠。以美国为例,其80%以上的公司有被诉的经历,但频繁的诉讼非但没有使美国证券法律规则受到扭曲,反而日益完善。[xxxviii]

3、技术规则尚存争议。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其一,在赔偿范围的界定方面,《若干规定》采用实际损失规则,赔偿范围仅限于实际损失,且仅指直接损失而不包括可得利益损失(第30条)。至于佣金、印花税、利息损失、为投资证券而支付的交通费、通信费、误工费以及为诉讼而支付的必要费用等示被明确计入损失,这无疑会增加投资人的诉讼成本。有观点认为佣金、印花税等属于投资成本,而虚假陈述影响的股价导致的是差额损失,并未造成股票价值全部灭失,故不应扩大赔偿范围而加重虚假陈述行为人的民事责任。[xxxix]对此持异议者主要主张系统风险应计入赔偿范围[xl]和主张引入惩罚性损害赔偿。[xli]本文虽不完全赞同惩罚功能由刑事、行政责任制度实现一说[xlii],但亦认为结合国外先进经验,[xliii]如将实际损失范围扩及可得利益损失及必要性支出,纵不引入惩罚性赔偿原则,也可改善我国证券民事赔偿诉讼中投资者诉讼缺失而致的利益失衡现象。其二,在证券民事赔偿案件损失的计算方式上,《若干规定》对于连续交易情形下的利息损失计算方式有待明确。[xliv]《若干规定》对基准日的确定方式确为我国市场条件下的较为科学的制度设计,[xlv]但其第33条第(1)项规定所指的“可流通部分”数量可能因红利转配股而出现不同的计算基数。此类尚待明确的条款增加了实践操作难度。其三,在因果关系认定上,《若干规定》第19条第(4)项规定当被告证明原告损失或部分损失是由证券市场系统风险等其他因素导致时,应认定虚假陈述与损害结果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此条款易为侵权人所滥用,从而增加该类案件审理难度。因实践中混合风险较单一风险更为常见。其四,还应兼顾《若干规定》与此前证券立法

的衔接问题。前已述及,《证券法》及国务院发布的《股票条例》均未对证券欺诈行为的归责原则及举证责任作出有利于受害人私权救济的制度设计,《若干规定》在归责原则、举证责任倒置、因果关系推定等方面作出的有利于受害人获得民事救济的制度设计尚需通过立法或发布司法解释的方式来逐渐置换原证券欺诈民事责任规定。

4、诉讼程序有待完善。中小投资者可采用何种方式提起证券民事赔偿案件,在学理上存在不同意见。有学者主张参照美国集团诉讼模式[xlvi],主要为达到诉讼经济和诉讼效率的目的。也有观点主张建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xlvii]《若干规定》采用单独诉讼或共同诉讼方式,将共同诉讼方式作为证券民事赔偿诉讼的基本方式,从效率角度而言,此规定能否满足或适应大规模、人员众多的证券民事赔偿诉讼要求显然差强人意。诉讼机制缺陷将是制约我国证券民事救济效能发挥的最重要因素。首先,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5条虽然规定了多数人诉讼制度,但由于立法的单薄,该制度在实践层面的操作性不强。而在证券诉讼成本较高、实际损失赔偿可能不足弥补诉讼费用时,该规定可能会形同虚设。其次,因我国民事判决没有扩及效力,同一事件中受害而未参加登记的权利人无法直接适用法院的判决而只能重新提起诉讼。因此《若干规定》所及的人数确定的共同诉讼反而会导致法院讼累。第三,最高人民法院对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认可尚不足以消弥该制度规范的缺漏。如我国《公司法》未明确规定股东有权代表公司向董事会及相关董事等侵害人索赔,更遑论对提起诉讼的股东进行补偿。因此当上市公司受到来自大股东的侵害时,公司董事会不会自主追查自身责任,而小股东既无动力亦无法定权利代表公司诉讼。诚然,集团诉讼的优点是提高司法效益、避免重复诉讼和作出相互矛盾的判决,但在我国目前诉讼立法情势下,引入集团诉讼模式作为解决证券欺诈诉讼机制可能会因遭遇较多制度层面障碍而导致不经济的后果,故本文更赞同通过完善代表人诉讼制度来实现诉讼经济和受害人利益救济。[xlviii]

在规则设计和制度操作层面之外,尚有观点认为,在目前证券民事赔偿规则体系中举足轻重、具里程碑意义的《若干规定》还存在法源性依据欠缺[xlix]和民事赔偿保证实现机制欠缺等问题。[l]对此,本文认为前者当务之急是通过修改《证券法》吸收现有司法解释合理内核以解决其正当性问题。对后者,可通过建立证券市场赔偿基金[li]以及确立民事赔偿优先于公法责任原则予以解决。

--------------------------------------------------------------------------------

[i] 其中,准则第一号《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试行)》1993年6月3日发布,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试行)》1997年1月18日发布,准则第三号《中期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试行)》1994年6月23日发布,并经1996年6月20日、1998年6月18日两次修订。

[ii] 如PT红光案、大庆联谊案、PT水仙案、亿安科技及银广厦案等民事赔偿诉讼皆未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得到满足。

[iii] 参见孙琬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实务全书》第406页,中国法律年鉴社1999年版。另有学者称之为“企业经营内容公开制度”,见黄教范《日本“企业经营内容公开”制度新展开》,载《万国法律》(台北)1990年第4期。

[iv] 参见《禁止证券欺诈暂行办法》第11条。

[v] 参见《禁止证券欺诈暂行办法》第6条。

[vi] 参白建军:《证券欺诈及对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页。

[vii] 学者对信息公开制度的实现标准曾有不同归纳,其中,六要件说认为信息公开制度的衡量标准为:信息的全面性、资料的真实性、时间的时效性、空间的易得性、内容的易解性、形式的适法性(参见孙琬钟:《证券法实务全书》,中国法制年鉴社1999年版,第859页)。四要件说强调信息真实性、全面性、时效性和可利用性(孔祥俊主编:《民商法热点,难点及前沿问题》,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290页)。二要件说则将信息公开的有效基准从效力要件与伦理要件上分述,其中效力要件主要指信息的真实性、现时性与可利用性,伦理要件指信息的公正性(王保树:《发行公司信息公开与投资者的保护》,《商事法论集》第1卷第283页)。本文认为六要件说中的信息全面性即信息完整之义;资料真实即信息真实,时间时效性、空间易得性、形式适法性可概括为信息及时的要求;内容易解性是信息准确原则的一个方面,却远不及准确原则涵义之丰富。四要件说的可利用性实质上已内涵了时效性的要求。二要件说的伦理要件当为信息公开的社会效果,不是信息的静态特征体现。

[viii] 《交易有矩,法行市兴——证券法关于证券交易规章的解读》,载《上海证券报》1999年1月19日。

[ix] 王保树:《发行公司信息公开与投资者的保护》,载《商事法论集》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页。

[x] 参见我国《证券法》第62条。

[xi] 此判例内容为:美国一石油公司依合同有权在若干地区探测是否有石油及石油储量。1984年5月,该公司一份测试报告称上述某一地区储藏有石油;W因工作关系知悉这一信息,并于该信息公布前在证券市场上买进该公司股票。SEC认为W构成内幕交易。此信息为重大信息。而W辩称该消息并不重要,因为该信息未明确这一地区的储油及油量,测试报告仅为初步结果,纵然该消息公布,投资者也不会作出不同决定。而SEC认为,即使该地区开采石油机会只有25%,任何一个理智的投资者,在知悉该项消息后,都会对该公司股票价格重新估价。据顾肖荣:《股票内幕交易认定中若干争议问题》,载《政治与法律》1994年第2期。

[xii] 参《股票条例》第64条。

[xiii] 信息公开能否及时,关系到众多投资者利益,所以各国证券法都对此作了规定,我国证券立法也不例外。《证券法》第60、61、62条分别对中期报告、年度报告、重大事件报告的公告时间进行规定,尤其以重大事件报告时间要求严格。但在我国信息公开制度具体实践过程中,市场各行为主体往往更关注信息公开的完整、准确、真实,而严重忽略信息的及时性要求。

[xiv] 同上。

[xv] 发起人是设立公司时的公司代表机关。因为设立中公司无独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发起人代表公司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对公司负有诚信义务。作为设立中公司的代表机关,发起人是公司股票初次发行的申请文件和招股说明书等文件的制作者和申报、刊登者。证券法基于发起人的这一地位而规定发起人承担信息公开真实保证义务。在公司成立后,发起人在公司设立中的行为后果由公司承继,公司未获成立时则由发起人共同承担责任,如因信息欺诈而致投资者损失应由发起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xvi] 赖源河:《证券管理制度之研究》,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92年第3期。

[xvii] 见美国1933年证券法第2条“定义”(4)。

[xviii] 见美国1933年证券法第2条“定义”(3)。

[xix] 《股票条例》第18条也有类似规定。

[xx] 见《股票条例》第20条,《证券法》第21条。

[xxi] 《股票条例》第21条规定与之类似。

[xxii] 杨志华:《证券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xxiii] 《股票条例》第17条规定与之类似。

[xxiv] 勤勉义务乃普通法上名词,与大陆法之“善良管理人义务”范围相当。

[xxv] 王保树《发行公司信息公开与投资者的保护》,载《商事法论集》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04页。

[xxvi] 参贾纬《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见中国民商法律网。

[xxvii] 参傅长禄主编《证券民事赔偿诉讼》第17页,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xxviii] 同26。

[xxix] 见《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第12条。

[xxx] 见1948年《英国公司法》第43条。

[xxxi] 孔祥俊主编:《民商法热点、难点及前沿问题》,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318页。

[xxxii] 赖英照《证券交易法第157条之利益计算》,载《证券管理法》(台)第2卷第3期。

[xxxiii] 参见郭锋《我国投资者民事诉讼面临的主要问题》,2002年投资者保护国际研讨会论文。

[xxxiv] 参见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律网。

[xxxv] 参见陈洁《证券欺诈侵权损害赔偿研究》第2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xxxvi] 参李国光、贾纬编著《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赔偿制度》第27页,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xxxvii] 同上。

[xxxviii] 参见陈洁《证券欺诈侵权损害赔偿研究》第22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xxxix] 参贾纬《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见中国民商法律网。

[xl] 参刘俊海《论证券市场法律责任的立法和司法协调》,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1期。

[xli] 参傅长禄主编《证券民事赔偿诉讼》第108页,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xlii] 参贾纬《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案件的赔偿范围》,载《人民司法》2002年第11期。

[xliii] 多数国家以实际损失规则为主。参陈洁《证券欺诈侵权损害赔偿研究》第201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xliv] 同33。

[xlv] 参李国光、贾纬编著《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案件赔偿制度》第27页,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xlvi] 参胡永庆《证券纠纷集团诉讼制度研究》和陈洁《证券欺诈侵权损害赔偿研究》第24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xlvii] 参陈洁《证券欺诈侵权损害赔偿研究》第24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xlviii] 具体途径可以是:扩大代表人诉讼适用范围(即将诉讼标的同一或同种从宽理解为只要有共同的“事实问题或法律问题”)、当事人范围确定方法改目前的权利登记制度为“申请退出制度”、当事人意见可采用当事人事先授权来防止不便征集以及建立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完善代表人诉讼支持机制等。参陈洁《证券欺诈侵权损害赔偿研究》第243至24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xlix] 如《若干规定》第7条将证券上市推荐人和实际控制人列为证券民事责任主体,即突破了《证券法》和《股票条例》的规定。

[l] 参陈洁《证券欺诈侵权损害赔偿研究》第25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li] 在民事赔偿的具体落实上,有学者主张设立公益性“证券市场投资基金”或“证券欺诈损害赔偿基金”,作为投资者维权与损失补偿基金,为投资者维权提供物质保证。

证券市场基本法律法规易错知识点-01

1.根据《公司法》第45条的规定,董事任期由公司章程规定,但每届任期不得超过3年。 董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董事任期届满未及时改选,或者董事在任期内辞职导致董事会成员低于法定人数的,在改选出的董事就任前,原董事仍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履行董事职务 2.证券公司从事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融资融券业务,销售证券类金融产品,应当按 照规定程序了解客户的身份、财产与收入状况、证券投资经验和风险偏好,并以书面和电子方式予以记载保存。 3.限定性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资产投资于业绩优良、成长性高、流动性强的股票等权 益类证券以及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的资产,不得超过该计划资产净值的20%,并应当遵循分散投资风险的原则 4.证券交易活动中,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该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 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为内幕信息。下列信息皆属内幕信息:①公司分配股利或者增资的计划;②公司股权结构的重大变化;③公司债务担保的重大变更;④公司营业用主要资产的抵押、出售或者报废一次超过该资产的30%;⑤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可能依法承担重大损害赔偿责任;⑥上市公司收购的有关方案;⑦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认定的对证券交易价格有显著影响的其他重要信息。 5.根据《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第71条的规定,发行人出现下列情 形之一的,中国证监会自确认之日起暂停保荐机构的保荐机构资格3个月.撤销相关人员的保荐代表人资格:①证券发行募集文件等申请文件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②公开发行证券上市当年即亏损;③持续督导期间信息披露文件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6.根据《公司法》第45条的规定,董事任期由公司章程规定,但每届任期不得超过3年。董事任期届满, 连选可以连任。董事任期届满未及时改选,或者董事在任期内辞职导致董事会成员低于法定人数的,在改选出的董事就任前,原董事仍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履行董事职务。 7.公开发行债券的发行人应当于本息支付日前10日内.就有关事宜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报刊上公告3次。 8.主办券商的主办业务发布的关于所推荐股份转让公司的分析报告,包括在挂牌前发布推荐报告.在公 司披露定期报告后的10个工作日内发布对定期报告的分析报告.以及在董事会就公司股本结构变动、资产重组等重大事项作出决议后的5个工作日内发布分析报告.客观地向投资者揭示公司存在的风险9.证券公司或其分支机构未经批准擅自经营融资融券业务的.依照《证券法》第205条的规定处罚,即 没收违法所得,暂停或者撤销相关业务许可,并处以非法融资融券等值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

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一二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法是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二条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实行计划生育。 第三条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第四条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第二章结婚 第五条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第六条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结婚: (一)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二)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第八条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

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 第九条登记结婚后,根据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 (一)重婚的; (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 (三)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四)未到法定婚龄的。 第十一条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受胁迫的一方撤销婚姻的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第十二条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自始无效。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对重婚导致的婚姻无效的财产处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当事人的财产权益。当事人所生的子女,适用本法有关父母子女的规定。 第三章家庭关系 第十三条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 第十四条夫妻双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 第十五条夫妻双方都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一方不得对他方加以限制或干涉。 第十六条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新证券法中董监高对信息披露的“保真”义务

新证券法中董监高对信息披露的“保真”义务 近期,有一家上市公司披露2019年年报,公司在任的全体董监高(包括5位董事、3位监事和4位高级管理人员)均发表异议声明,称无法保证公司年度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并不同意承担个别或者连带责任。投资者看到新闻时或有疑问,上市公司董监高如果发表了“不保真”的异议声明,是否就免除了自身责任呢?答案是否定的,上市公司董监高发表“不保真”的异议声明,不代表已勤勉履行职责,不等于其可以免除责任。 2020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证券法增加了第82条第4款,也有人将其称之为董监高“异议免责条款”。该款规定:“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无法保证证券发行文件和定期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或者有异议的,应当在书面确认意见中发表意见并陈述理由,发行人应当披露。发行人不予披露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可以直接申请披露。”对于上述规定,应当理解为对第82条原有第1、2、3条款的补充,是对董监高投反对票时的披露要求。董监高对公司的年度报告具有强制保证义务,源于证券法及相关规则的强制性规定。 根据证券法第82条第1、2、3条款“发行人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对证券发行文件和定期报告签署书面确认意见。发行人的监事会应当对董事会编制的证券发行文件和定期报告进行审核并提出书面审核意见。监事应当签署书面确认意见。发行人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当保证发行人及时、公平地披

露信息,所披露的信息要真实、准确、完整”,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首先应依规召开会议,审议相关文件,并签署书面确认或审核意见。其次,签署书面确认或审核意见,即意味着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此外,董监高如有异议,应当充分履行信义义务,在书面确认意见中就应发表。换言之,做好定期报告等编制、审议和披露工作,是上市公司董监高的法定义务。上市公司董监高对年度报告行使异议权,并不当然免除其勤勉尽责义务。 从广大中小投资者更易理解的后果角度来看,如董监高发布披露但不保证真实性的声明,即可免除勤勉尽责义务,那未来市场中必然会充斥类似行为,信息披露制度和董监高信义义务将不复存在。 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市场的基石。新证券法施行前后,个别公司董监高出于免责考虑所作出的“不保真”的异议声明,显然违背了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破坏了信息披露秩序,最终会受到监管机构的依法严肃查处。 (来源: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

一些证券法基本原则

《证券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一是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又称三公原则);二是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三是自愿、有偿、诚实信用原则;四是守法原则;五是禁止欺诈、内幕交易和操纵证券交易市场原则;六是证券业与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原则;七是统一监督管理证券市场的原则;八是自律管理与监督管理结合的原则;九是审计监督的原则法 浅谈证券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证券法》自1998年虽几经修定,但在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目的上,仍是始终如一的。2005年修定的《证券法》更加明确了证券法的基本原则,该法第3、4、5、6、7、8、9条分别相应规定“三公”、平等自愿有偿和诚信、分业经营管理、集中统一监管等原则。证券法明确上述原则,不仅在于确立原则的权威指导价值和作用,更重要的是归纳总结了证券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 立法者对法律原则的认识也是一般理论上的,不能要求过于具体,因为如果法律能够规定很具体,相关原则就具有规则的特性而不再属于原则。法律如果不能完全归纳总结成功的实践经验,上升到法律一般性要求,体现法治一般原则,这种立法价值就值得怀疑了。证券法把该法的基本问题放在总则予以明确,并规定了证券法的基本原则,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证券法基本原则特性 证券法基本原则来源于证券发行、交易、服务、监管的活动领域的归纳总结,可表述为贯穿于整个证券法领域,在证券市场起着核心的指导性意义的准则、规则,是证券市场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要求和体现,也是证券法律制度内容的核心和重点。它对证券法起着指导和核心的作用,表现为既要在制定证券法律制度时,以之作为证券法所有具体内容的指导思想和精髓,又要在证券法体系中,将之置于总则之中,使其不仅对证券法具体内容进行约束指导,而且还要要求其他证券立法活动,也不能违反和抵触该原则。 我国证券法的基本原则,也具有如下特性: 一是证券市场的相关性。证券法基本原则离不开证券市场,它与证券发行、交易、服务、监管等活动具有密切相关性。证券法基本原则可以说是缘生于证券市场,证券市场的所有活动和行为经过多年实践总结,逐渐归纳概括上升到准则、原则,是来之于证券市场的实践。诸如“三公”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几乎是所有国家证券市场具有的共性,它紧密结合着证券市场中发行、交易、登记、服务、监管等实际活动。总结其成功经验,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明确其具体做法及措施,使“三公”原则在指导证券市场健康良性运行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法律知识机制证券法中的民事责任及其实现

证券法中的民事责任及其实现机制 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证券法自1999年7月1日实施以来,对于规我国证券发行与交易行为,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障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证券法中民事责任制度上的诸多缺漏,致使证券法未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遏制行为、规证券市场发展的功能与目的,我国证券市场的完善也因此缺乏一套自我发展、自我改良的机制。可以肯定地认为,当前建立与完善我国证券法中民事责任制度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证券法中民事责任概述 所谓证券法中的民事责任,是指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中介机构等证券市场主体,因从事虚假述、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反证券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禁止性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依法应当承担的损害赔偿等民事责任。 笔者认为,证券法中的民事责任必须是违反了证券法规定的义务而产生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此种责任主要包括:发行人擅自发行证券的民事责任;虚假述的民事责任;幕交易的民事责任;操纵市场行为的民事责任;欺诈客户的民事责任。 (一)发行人擅自发行证券的民事责任

证券法第一百七十五条规定,未经法定的机关批准或审批,擅自发行证券的,或者制作虚假的发行文件发行证券的,责令停止发行,退还所募资金和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并处以非法所募资金金额1%以上5%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该条中提到,退还所募资金和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但此种责任在性质上仍然是行政责任而不是民事责任。因为此处所说的退款,并非是指由证券持有人依据不当得利请求返还,也不是指由证券持有人直接向发行人提出请求或提出诉讼,而是由行政机关责令发行人向证券持有人退还所募资金和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可见,该条并没有对民事责任作出规定。由于擅自发行证券的行为完全可能导致实际买卖证券行为的发生,而由于擅自发行证券的行为被宣告无效,必然会出现善意的证券买受人所持有的股票既被宣告作废,其已经支出的费用也不能得到补偿的局面,因此,需要通过民事责任的办法补偿发行的证券的善意买受人所遭受的损害。 (二)虚假述的民事责任 根据证券法第六十三条之规定,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公告招股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述或者有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的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经理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是目前证券法规定得比较完整的关于民事责任的条款。信息披露的目的就在于使证券的真实价值能够为投资者了解,维护证券交易的安全。就信息披露而言,披露人主要不是对合同当事人负有披露义务,而是对广大公众负有披露义务,发行人与股票的最终买受人之间,通常并没有合同关系,尤其是由于信息披露义务是一项法定义务,保证披露文件真实性的披露担保也是法定担保义务而并不是合同义务,所以不能完全以合同义务来确定责任,而应当对虚假述的行为规定侵权责任。但该条规定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如责任的主体不完全、对请求权的主体没有作出规定等。 (三)幕交易的民事责任 证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证券交易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交易幕信息的人员,在涉及证券的发行、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的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买入或者卖出该证券,或者泄露该信息或者

应用文-关于中国证券法中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

关于中国证券法中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 '\r\n\r\n \r\n\t\t\t\t\t\t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自1999年7月1日实施以来,对于规范我国证券发行与交易行为,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障证券市场健康有序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证券法中民事责任制度上的诸多缺漏,致使证券法未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遏阻违法行为、规范证券市场发展的功能与目的,我国证券市场的完善也因此缺乏一套自我发展、自我改良的机制。当前,建立与完善我国的证券法中民事责任制度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完善证券法中民事责任制度的必要性 第一、民事责任制度通过对受害人遭受的损害予以充分的补救,从而能有效地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在各种法律责任制度中,只有民事责任具有给予受害人提供充分救济的功能,然而由于我国证券法中缺乏民事责任的规定,因此在 中,对有关的违法违规行为一般都采用行政处罚的办法解决,但对受害人却没有给予补偿。例如,实践中已经发生的多起证券欺诈案,如苏三山事件、琼民源虚假等等,没有一起对无辜投资者遭受的损害给予补偿。这种忽视对受害人补救的方式,显然是不妥当的。在证券市场中,只有广大投资者才是市场的真正主体,如果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因不法行为而遭受损害,其受害的利益不能得到充分补救,投资者就会减少投资甚至因丧失信心而拒绝投资,这就必然会阻碍资本的流动,影响证券市场的正常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事责任的建立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保护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发展的大局。 第二,民事责任尤其是损害赔偿责任可以有效地制裁不法行为人,预防与遏制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某些行为人为追求巨大的利益而从事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尽管也可能会面临承担行政处罚甚至是刑事责任的风险,但由于刑事责任毕竟只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产生,而行政责任对行为人的处罚又往往与其获得的利润不相称(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很难找到准确的标准来确定处罚的数额)。如果处罚过重,则害怕影响上市公司的业绩,如果处罚过轻,则不能从根本上对不法行为人形成一种震慑的力量,因此很难把握处罚的力度。从实践来看,有关证券监管部门对不法行为的人处罚力度明显不够,使不法行为人承担的行政责任与其所获利益并不对称,导致法律责任和制裁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证券市场中违法违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如果推行民事责任,允许投资者可以针对上市公司董事等知情人员的内幕交易行为提起损害赔偿诉讼,无疑会在经济上对不法行为人施加较为沉重的负担以制裁不法行为人,剥夺行为人获得的利益。这不仅可以遏制内幕交易行为的再次发生。并能对其他行为人起到一种杀一儆百的作用,以有效地打击、遏制证券市场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第三,通过完善民事责任制度,通过股民的监督方式,可以有效地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以及对违法行为的惩罚。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起步与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个市场仍不成熟,各项规则和制度皆不健全,在此情况下,强化政府机构的公共执法固然必要,但完全依赖于政府来监管市场是不现实的。政府并没有足够的能力监控一切,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民事责任的方式动员广大的投资者来参与监控,利用民事赔偿的方式来惩治违法行为,保障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尤其应当看到,民事责任是一种成本很小的监控措施,政府不用投资,但可以调动大量的投资者进行监管,提高监管的效率,及时纠正违法违规行为。这种做法只是由不法行为人为受害人掏腰包,国家并不须动用纳税人一分钱。 第四,通过强化民事责任的作用,也可以充分发挥司法在最终解决纠纷中的功能。

证券市场基本法律法规及金融市场基础知识大纲

2015年7月起将会对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科目进行调整,由原来的5门考试科目变为2门,具体详情请参考2015年证券预约式考试公告(第2号) 第一章证券市场基本法律法规 第一节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 熟悉证券市场法律法规体系的主要层级;了解证券市场各层级的主要法规。 第二节公司法 掌握公司的种类;熟悉公司法人财产权的概念;熟悉关于公司经营原则的规定;熟悉分公司和子公司的法律地位;了解公司的设立方式及设立登记的要求;了解公司章程的内容;熟悉公司对外投资和担保的规定;熟悉关于禁止公司股东滥用权利的规定。 了解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熟悉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制度;熟悉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权;掌握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相关规定。 掌握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方式与程序;熟悉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熟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发行;熟悉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的相关规定及对上市公司组织机构的特别规定。 了解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义务和责任;掌握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的基本要求和内容;了解公司合并、分立的种类及程序;熟悉高级管理人员、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关联关系的概念。 熟悉关于虚报注册资本、欺诈取得公司登记、虚假出资、抽逃出资、另立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虚假记载等的法律责任。 第三节证券法 熟悉证券法的适用范围;掌握证券发行和交易的“三公”原则;掌握发行交易当事人的行为准则;掌握证券发行、交易活动禁止行为的规定。 掌握公开发行证券的有关规定;熟悉证券承销业务的种类、承销协议的主要内容;熟悉承销团及主承销人;熟悉证券的销售期限;熟悉代销制度。 掌握证券交易的条件及方式等一般规定;掌握股票上市的条件、申请和公告;掌握债券上市的条件和申请;熟悉证券交易暂停和终止的情形;熟悉信息公开制度及信息公开不实的法律后果;掌握内幕交易行为;熟悉操纵证券市场行为;掌握虚假陈述、信息误导行为和欺诈客户行为。 掌握上市公司收购的概念和方式;熟悉上市公司收购的程序和规则。 熟悉违反证券发行规定的法律责任;熟悉违反证券交易规定的法律责任;掌握上市公司收

信息披露义务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

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 上市公司名称: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上市地点:深圳证券交易所 股票简称: 白云山A 股票代码: 000522 信息披露义务人:蒋菲 通讯地址:绍兴市人民东路263号绍兴商务电视有限公司 股份变动性质: 减少 签署日期:二○○八年七月二十二日

声 明 一、信息披露义务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收购办法》)、《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5号—权益变动报告书》(以下简称《15号准则》)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的有关规定编写本报告书。 二、信息披露义务人签署本报告书已获得必要的授权和批准,其履行亦不违反信息披露义务人章程及内部规则中的任何条款,或与之相冲突。 三、信息披露义务人的持股变化无需取得相关部门批准,并不附加其他特殊的生效条件。 四、依据《证券法》、《收购办法》的规定,本报告书已全面披露了信息披露义务人在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云山”)拥有权益的股份变动情况。 五、截至本报告书签署之日,除本报告书披露的信息外,信息披露义务人没有通过任何其他方式增加或减少其在白云山拥有权益的股份。 六、截至本报告书签署之日,信息披露义务人尚持有白云山无限售条件流通股17,506,400股。

目 录 第一节 释义 (3) 第二节 信息披露义务人介绍 (4) 第三节 信息披露义务人持股目的 (5) 第四节 信息披露义务人权益变动方式 (6) 第五节 前六个月内买卖挂牌交易股份的情况 (7) 第六节 其他重大事项 (8) 第七节 备查文件 (9)

证券法名词解释 简答题 论述

一名词解释 1.证券:表示一定权利的书面凭证,记载并代表一定权利的文书P2 2.证券权利:证券所表彰的权利内容,包括债权和股权及少量衍生类投资权益P3 3.公开原则:证券发行、交易都必须遵循重要事实的公开原则,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披露与证券交易和发行及证券价格有关的各种重要信息,不得虚假记载、误导陈述或重大遗漏,公开原则的核心是信息公开和透明P54 4.持续信息披露:证券发行人,证券发行人主要股东和有关当事人披露与证券交易和证券价格有关的重大信息P82 5.实质监管:对发行人及上市公司是否符合法定实质条件的监管P91 6.证券发行:创设证券权利的复杂行为,包括劝导投资、投资者认购、发行人分配证券、接受资金和交付证券在内的各项行为P109 7.证券募集:本身包含有劝导、兜售之意,即向投资者发出出售证券的意思表示P110 8.超额配送选择权:在稳定股票市场价格的特别措施,被视为安定操作的特殊形式P150 9.操纵市场:行为人以不正当手段,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证券交易量,扰乱证券市场秩序的行为P334 10.内幕交易: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知情人或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在内幕信息公开前买卖相关证券或泄露该信息,或建议他人买卖相关证券的行为P310 11.善意收购:上市公司收购的动机或意图符合目标公司股东或管理层利益的上市公司收购P262 12.恶意收购:上市公司收购的动机或意图违背目标公司或管理层利益的上市公司收购P262 13.要约收购: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一定比例以上的股票时,应当通过向被收购公司全体股东发出要约的方式来继续收购的一种法律制度P267 14.协议收购:投资者通过与上市公司特定股东签订股份转让协议的方式购买其所持上市公司股票的收购制度P276 15.虚假陈述:特定主体在证券发行与交易过程中,违反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义务,采取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和不正当披露等形式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P289 16.征集表决权:征集人出于控制公司或改组公司董事会进而调整公司经营策略的目的,将记载必要事项的空白授权委托书交付公司股东,劝说股东选任自己或第三人代理行使其表决权的行为P278 二简答 1 上市公司收购的特征和本质P259 本质:证券买卖,具有证券交易的性质 特征:上市公司收购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上市公司收购客体的多样性 上市公司收购场所的特定性上市公司收购目的的多重性上市公司收购之规制的严格性 2 内幕交易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P319:内幕证券内幕信息内幕人内幕交易行为 3 证券法中首次公开发行债券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P118 ●主体资格:发行人应当是依法设立且合法存续的股份有限公司 ●独立性:发行人应当具有完整的业务体系和直接面向市场独立经营的能力 ●运行规范:发行人应当依法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董事会秘书制度相关机构和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

证券法中的民事责任及其实现机制发展与协调

公司诉讼 理由 是什么? 证券法中的民事责任及其实现机制 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证券法自1999年7月1日实施以来,对于规范我国证券发行与交易行为,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障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证券法中民事责任制度上的诸多缺漏,致使证券法未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遏制违法行为、规范证券市场发展的功能与目的,我国证券市场的完善也因此缺乏一套自我发展、自我改良的机制。可以肯定地认为,当前建立与完善我国证券法中民事责任制度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证券法中民事责任概述 所谓证券法中的民事责任,是指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中介机构等证券市场主体,因从事虚假陈述、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反证券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禁止性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依法应当承担的损害赔偿等民事责任。 笔者认为,证券法中的民事责任必须是违反了证券法规定的义务而产生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此种责任主要包括:发行人擅自发行证券的民事责任;虚假陈述的民事责任;内幕交易的民事责任;操纵市场行为的民事责任;欺诈客户的民事责任。 (一)发行人擅自发行证券的民事责任

证券法第一百七十五条规定,未经法定的机关批准或审批,擅自发行证券的,或者制作虚假的发行文件发行证券的,责令停止发行,退还所募资金和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并处以非法所募资金金额1%以上5%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该条中提到,退还所募资金和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但此种责任在性质上仍然是行政责任而不是民事责任。因为此处所说的退款,并非是指由证券持有人依据不当得利请求返还,也不是指由证券持有人直接向发行人提出请求或提出诉讼,而是由行政机关责令发行人向证券持有人退还所募资金和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可见,该条并没有对民事责任作出规定。由于擅自发行证券的行为完全可能导致实际买卖证券行为的发生,而由于擅自发行证券的行为被宣告无效,必然会出现善意的证券买受人所持有的股票既被宣告作废,其已经支出的费用也不能得到补偿的局面,因此,需要通过民事责任的办法补偿违法发行的证券的善意买受人所遭受的损害。 (二)虚假陈述的民事责任 根据证券法第六十三条之规定,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公告招股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的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经理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是目前证券法规定得比较完整的关于民事责任的条款。信息披露的目的就在于使证券的真实价值能够为投资者了解,维护证券交易的安全。就信息披露而言,披露人主要不是对合同当事人负有披露义务,而是对广大公众负有披露义务,发行人与股票的最终买受人之间,通常并没有合同关系,尤其是由于信息披露义务是一项法定义务,保证披露文件真实性的披露担保也是法定担保义务而并不是合同义务,所以不能完全以合同义务来确定责任,而应当对虚假陈述的行为规定侵权责任。但该条规定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如责任的主体不完全、对请求权的主体没有作出规定等。 (三)内幕交易的民事责任

证券从业考试必备 法律法规数字 记忆

1.有限责任公司由50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 2. 股东会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定期会议应当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按时召开。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提议召开临时会议的,应当召开临时会议。 3.自股东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60日内,股东与公司不能达成股权收购协议的,股东可以自股东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9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募集设立时发起人认购的股份不得少于公司股份总数的35% 5.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成员为5至19人。 6.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会定期会议,每年度至少召开两次,每次应于会议召开10日以前通知全体董事和监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会议应有过半数的董事出席方可举行。 7.监事会由监事组成,其人数不得少于3人。监事的人选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构成,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1/3 8.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1年内不得转让。 9上市公司在1年内购买、出售重大资产或者担保金额超过公司资产总额30%的,应当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并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通过。

1.股票发行数字条件: ①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不少于公司拟发行的股本总额的35% ②在公司拟发行的股本总额中,发起人认购的部分不得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 ③向社会公众发行部分不少于股本总额的25%,公司职工认购的股本股本数额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10%;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向社会公众发行部分最低不少于公司拟发行的股本总额的10% ④发行人在近3年没有重大违法行为。 2.债券发行数字条件: ①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不低于6000万元 ②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 ③最近3个会计年度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不少于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 3.代销、包销约定时效不得超过90日。 4. 拟公开发行股票的面值总额超过人民币三千万元或者预期销售总金额超过人民币五千万元的,应当由承销团承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 释(三) 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2011年7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5次会议通过) 为正确审理婚姻家庭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对人民法院适用婚姻法的有关问题作出如下解释: 第一条当事人以婚姻法第十条规定以外的情形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驳回当事人的申请。 当事人以结婚登记程序存在瑕疵为由提起民事诉讼,主张撤销结婚登记的,告知其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条夫妻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不存在,并已提供必要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不存在一方的主张成立。 当事人一方起诉请求确认亲子关系,并提供必要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一方的主张成立。 第三条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拒不履行抚养子女义务,未成年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请求支付抚养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四条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请求分割共同财产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有下列重大理由且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除外:(一)一方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等严重损害夫妻共同财产利益行为的; (二)一方负有法定扶养义务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医治,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关医疗费用的。 第五条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证券法的基本原则

证券法的基本原则 证券法的基本原则 证券法的基本原则是证券法的立法精神的体现,是证券发行、证券交易和证券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它贯穿证券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始终。 (一)公开原则 公开原则是证券法的核心和精髓所在。公开原则不仅是证券发行和交易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有效手段。美国法官布兰迪斯有句名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街灯是最好的夜警”,形象地说明了公开原则对于证券市场的重要性。由于证券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大多数投资者只能依靠从公开渠道所获取的与证券有关的信息作出投资决策判断,只有依法将与证券有关的一切真实信息向公众公开,投资者在从事证券投资时,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信息公开既是投资者作出科学投资决策的前提,也是对证券发行人进行监管的有效方式。 证券法的公开原则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凡是与证券和证券市场有关的一切活动与信息都应当公开。既包括与证券发行、交易行为有

关的各种信息公开;也包括与证券发行、交易有关的规则公开;既包括证券发行人及其有关的信息公开;也包括市场其他参与者的信息要公开,如大股东持股信息,中介机构的承销信息,监管机构的监管行为与信息等。就主体而言,所有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包括发行人,中介机构,投资者,监管者都应当遵循公开原则。但主要对象则是上市公司和监管机构。 根据证券法的公开原则,要求公司和有关单位所披露的信息必须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充分、及时和可利用,不得有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从公开的过程来看,包括发行公开、上市公开、上市后其信息持续公开。从公开的内容看,主要是公司招股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财务会计报告及经营状况和其他影响证券交易的重大事件。 (二)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是指在证券发行和证券交易中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法律待遇平等、法律保护平等,以及所有市场参与者的机会平等。在证券发行和交易活动中,机会平等更为重要,它体现为公平的市场准入和市场规则,每个当事人的机会和条件都应当是相同的。如证券发行人有公平的筹资机会,证券经营机构有公平的经营机会,证券投资者有公平的交易机会。对所有的证券市场参与者实行公平的市场规则,

《证券法》作业(2012-2013-2)滨法10

证券法作业(ZML独立完成,仅供参考) 作业要求: 1、写作业时,可以不抄题,只写答案。 2、考试前(考试当天),学习委员将作业收齐统一交给任课老师。 3、写作业时可以不用作业本,只用学校的横隔纸。 4、作业要写清专业、年级、学号和姓名。 5、作业成绩计入平时成绩中,占学期总成绩的10%。不写或不交作业没有此项成绩。 第一次作业 C 1、依据《证券法》的有关规定,证券交易所的总经理由何机构任免 A.证券交易所的理事会B.国务院 C.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D.证券业协会 A 2、下列哪些人员不得招聘为证券交易所的从业人员? A.因违法行为或者违纪行为被开除的证券交易所从业人员 B.证券从业律师王某因违法被撤销证券从业资格已满6年 C.张某因故和某证券公司解除劳动合同 D.已辞职原为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李某 B 3、依据《证券法》的规定,对采取溢价发行的股票,其股票价格应如何决定() A.应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决定 B.由发行人与承销的证券公司协商确定 C.应由股票发行人与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商议决定 D.应由股票发行人和承销的公司协商确定,并报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C 4、为股票发行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有关专业人员在哪个期间不得买卖该种股票?() A.在该股票承销期内 B.在其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法律意见书等文件成为公开信息前 C.在该股票承销期内及期满后6个月内 D.上述文件公开后5个工作日内 D 5、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证券票面总值超过多少的,应当由承销团承销? A.3000万元 B.1500万元 C.6000万元 D.5000万元

D 6、某公司申请其首次发行的公司债券上市交易,下列选项哪一个不符合公司债券上市的法定条件() A.该债券的期限为1年 B.该债券的实际发行额为6000万元 C.该公司的年资产额为1.5亿元 D.该公司最近3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的10个月的利息 C 7、为股票发行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专业机构和人员,在该股票承销期内和期满后()内,不得买卖该种股票。为上市公司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专业机构和人员,自接受上市公司委托之日起至上述文件公开后()之内,不得买卖该种股票。 A.3个月、15日 B.3个月、10日 C.6个月、5日 D.6个月、10日 D 8、依照《证券法》,以下关于公司公开发行新股的条件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前一次发行的股份已募足,并间隔一年以上 B.公司预期利润率可达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C.三年连续盈利,并可向股东支付股利 D.最近三年内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 B 9、依照《证券法》,以下关于公司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条件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三千万元{来源:考{试大} B.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四十 C.最近三年连续盈利 D.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筹集的资金,用于弥补亏损和非生产性支出 二、多项选择题 ABCD 1、公司依法作出的各项公告,下列哪些机构或人员在公告之前不得泄露其内容? A.证券监督管理机构 B.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证券交易所、承销的证券公司的有关人员 C.证券交易所 D.承销的证券公司 CD 2、强力公司是一家股票上市交易公司,它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的上半年结束之日起2个月内,向()提交中期报告,并予以公告。 A.财政部 B.审计署 C.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 D.证券交易所论 ABC 3、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业务人员与委托人的下列约定,哪些为证券法所禁止? A.受托人随时提供对指定股票的分析预测,并按委托人指示买进或卖出 B.受托人优先获取委托人将要公开的经营信息,并用于对其他客户的咨询服务 C.受托人从委托人依据咨询意见进行投资交易所得利润中提取10%作为奖金 D.受托人对于委托人根据咨询意见进行投资交易所受的损失不承担赔偿责任

证券期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

证券期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为了规范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行政处罚的实施,维护证券期货市场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证券期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本办法规定实施。 第三条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实施行政处罚,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效率原则,依法、全面、客观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 第四条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处罚适当。 第五条中国证监会设立行政处罚委员会,按照规定对调查终结并向其移交的证券期货违法案件进行审理,提出审理意见,由中国证监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按照规定对证券期货违法案件实施调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第六条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涉嫌违反证券期货法律、法规和规章,符合下列条件的,经批准后应当立案调查: (一)有明确的违法行为主体; (二)有证明违法事实的证据; (三)法律、行政法规、中国证监会规章规定有明确的行政处罚法律责任。 第七条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通过文字记录等形式对执法全过程进行记录。对容易引发争议的执法过程,按照规定进行音像记录,被调查的单位和个人不配合的,执法人员可以中止记录,并进行文字说明。 第八条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执法人员必须忠于职守,依法办事,公正廉洁,不得滥用权力,或者利用职务便利牟取不正当利益;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不得泄露案件查办信息,不得泄露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九条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进行案件调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出示执法证和调查通知书等执法文书。执法人员少于二人或者未出示执法证和调查通知书等执法文书的,被调查的单位和个人有权拒绝。 执法人员原则上应当当面出示执法证和调查通知书等执法文书。对于负有信息披露义务的被调查单位和个人,可将调查通知书等执法文书直接送达。当面出示或直接送达的,执法人员应

试析《证券法》第63条对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民事责任的规定

试析《证券法》第63条对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民事责任的规定——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相关规定 投资者的积极参与是证券市场得以存在并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动力,因此必须给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以尽可能多的保护。然而,现阶段,证券市场上XX行为层出不穷,尤其是证券发行人等证券市场主体在信息披露过程中的不实陈述行为。对此,我国《证券法》第63条设置了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责任主体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这无疑是立法上的一大突破,但该条文的规定有不合理、不明确之处,缺乏可操作性,笔者在文中将就条文本身及相关问题展开分析论述。 关键词:信息披露不实陈述民事责任最高院通知 一.引言 信息披露作为现代证券市场的核心原则之一,要求在证券的发行、上市及交易过程中,有关主体公开的资料或信息在内容上必须符合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要求,不得有虚假、误导或重大遗漏。其目的主要在于向投资公众提供公平合理的投资判断机会,使其免受证券发行的不实陈述行为的危害,所以各国证券法都规定,违反信息披露义务,有关主体必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XX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以前的证券法规规章片面强调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因此,在琼民源事件、红光事件中,进行虚假信息公开、严重侵害投资者利益的责任主体,虽承担了相应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但其受到的法律制裁并不能弥补受到欺诈、作出错误判断的众多投资者所遭受的损失,从而挫伤了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因此,在已有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民事责任制度及相应的赔偿机制以稳定证券市场是当务之急。于是,我国《证券法》第63条突破性地设置了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责任主体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 《证券法》第63条规定:“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公告招股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的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经理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分析这一条文,笔者想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二.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民事责任的性质 追究民事责任的前提在于明确责任的性质为何。民事责任可以分为违反合同义务的民事责任(即违约责任)及侵权的民事责任。同为民事责任,两者的不同之处有:(1)责任产生的基础不同。侵权责任,是根据侵权损害的事实,依法律规定而产生。而违约责任,是以违反合同的事实为根据,当事人原本就存在合同关系。前者为新生之债,后者为既存之债。(2)适用的归责原则不同。侵权责任广泛地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违约责任普遍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3)涉及损害内容不同。侵权责任即涉及财产损害也涉及非财产损害;违约责任只涉及财产损害,不涉及非财产损害。(4)承担责任人的X 围不同。侵权责任承担者,不限于本人,也不限于有民事行为能力人。违约责任则主要由违约人自己承担。1笔者认为,可以在对信息披露行为分阶段的基础上分析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民事责任的性质。 首先,在证券发行阶段,信息披露行为是证券发行人的一种契约行为,证券的募集和认购的过程就是一个合同的成立过程。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招股说明书中,根据《中华人民XX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15条的规定,公开的招股说明书具有发行人向投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