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纲辨证见习内容

八纲辨证见习内容

八纲辨证见习内容
八纲辨证见习内容

八纲辨证病案分析题

1、某。时值夏季,患生热病。医初投以银翘不效,见其有烦躁,

治之以栀、豉,又不效,约余往诊。余见其高热自汗,口干舌绛,大渴欲饮,周身肤红,扪之肌肤热甚。自汗湿手,烦躁不安,小便

黄赤,六脉洪大而数。写出八纲辨证的结论。

2、郑某,男,70岁。

素嗜酒,并有慢性气管炎,咳嗽痰多。时在初春某日大吃酒肉饭后,即入床睡眠,翌日不起,至晚出现神志迷糊,询之瞠目不知答。三天后邀余诊,见其满口痰涎粘连,两目呆瞪直视,四肢厥冷,舌淡白,苔厚腻垢浊,脉沉迟有力。写出八纲辨证的结论。

3、李某,女,24岁。患者发热、咳嗽三天,伴头痛,微恶寒,汗出,鼻流浊涕,咳吐黄痰,口渴咽痛,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4、某男,38岁,农民

两天前因食糖萝卜过多,食后受寒,胃痛剧烈,不思饮食,胃脘胀痛拒按,怀抱热砖,侧卧于被中,语声低微,偶有呻咛,舌苔白满,根部略显微黄,脉弦滑

5、患者,男,65岁。患者半年来每日清晨必腹泻一次,便意急迫,下利清谷,而且便后头晕乏力,肛门重坠。伴有食欲不振,腰酸腿软,头晕目眩,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弱

6、伤寒九日以来,口不能言,目不能视,体不能动,四肢俱冷,皆

曰阴证。适材诊之,六脉俱无,以手按腹,眉皱作楚,两手护之,按

其趺阳大而有力,乃知腹中燥屎也,与大承气汤,得燥屎六七枚,口

能言,体能动矣。故按手不及足者,何以救此垂危之证耶

7、

病因辨证病案分析题

1.王某,男,28岁。天气突然变凉,初起恶寒,头痛。现咳嗽发热,不恶寒,气喘胸痛,口渴舌红,脉滑数。其原始病因与辨证之病因各是什么?

2.谢某,男,23岁。于抗洪抢险中突然昏倒,发热,汗出不止,经抢救神识已清,但觉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脉虚数。现为何证?并请分析之。

3.钱某,男,51岁。最近到干燥之地出差,感身热,恶风,咳嗽,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并见血丝少许,口鼻干燥,舌尖红,脉浮数,请写出证名,并分析之。

1. 因初起恶寒,故原始病因为寒邪。

分析:热邪内盛,故发热。热邪壅肺,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则咳嗽,气喘胸痛。热盛伤津,则口渴。舌红,脉滑数

均为内热炽盛的表现。

诊断:实热证

2.分析:因暑性炎热升散,蒸腾津液,故见发热,汗出,尿黄,舌红。暑邪伤津耗气,则见口渴喜饮,神疲,脉虚数。

证名:暑伤津气证

3.分析:燥邪外袭,卫表失和,则身热,恶风。燥邪犯肺,肺失清润,肺气上逆,则咳嗽,痰少而粘,不易咯出。

燥邪化火,灼伤肺络,可见咳血丝少许。燥邪伤津,

肺系失润,则口鼻干燥。舌尖红,脉浮数为燥邪外袭

之象。

证名:燥邪犯肺证

气血津液辨证病案分析题

1.陈某,女,27岁。因分娩大出血,突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而致晕厥,舌淡,脉浮大而散。诊为何证?试按气血津液辨证分析之。

2.万某,女,40岁,3年前因流产失血过多而致头晕,心悸,失眠,多梦。久服镇静剂无效,而头晕反增,入夜心增恐惧,白昼则头晕。感神疲乏力,动则汗出,气短懒言,食欲不振,月经2年未至,面白无华,舌淡而润,脉弱。本案应诊为何证?试按气血辨证分析之。

3.张某,女,28岁。平素五志过急,复因情志所伤,而致经漏,血色鲜红,身热夜甚,烦躁不寐,小腹不适,舌红苔黄,脉数。诊为何证?试按气血辨证分析之。

4.李某,女,21岁。咳嗽胸痛10天,午后发热,咳痰粘稠,入院后体温38~39℃,经检查及胸透诊为“渗出性胸膜炎”。抗炎治疗一周,体温虽降但胸痛不减,故转中医治疗。症见胸胁胀闷作痛,咳嗽气喘,并有牵引疼痛感,舌苔白滑,脉沉弦。诊为何证?试按津液辨证分析之。

1.证候分析:气血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大量出血则气无所附,而随之外脱。气脱阳亡,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不能温煦四肢,则手足厥冷;不能温固肌表,则大汗淋漓。神随气散则晕厥。血失气脱,舌体失养则舌淡。阳气浮越外亡,故见脉浮大而散。

证名:气随血脱证。

2.证候分析:因流产失血过多而致血虚。心主血脉而藏神,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滋养则失眠。血属阴,夜间阴气为用,血虚故人入夜心惕恐惧。白昼则因血虚,清窍失养,故头晕,久病血虚及气,元气亏虚则气短懒言,神疲乏力。气虚卫外不固,又因劳则耗气,故动则汗出。血虚经血乏源,故闭经。面白,舌淡润,脉弱均属气血两虚。

证名:气血两虚证。

3.证候分析:素体肝火内炽,复因五志过急,致使内热伤及冲任,迫血妄行,故见经漏,血色鲜红,小腹不适。卫阳之气夜行于内则有助于血热加重,故身热夜甚。心主血而藏神,热则血沸神蒙故烦躁不寐。苔黄舌红,脉数,均为热征。

证名:血热证。

4.证候分析:胸胁为气机升降之道,饮停胸胁,气道受阻,络脉不利,故胸胁胀闷作痛。饮邪内阻于肺,肺气上逆,可见咳嗽气喘,并有牵引疼痛感。饮为阴邪,故苔见白滑。脉沉弦,为水结于里之候。

证名:饮停胸胁证(悬饮)。

脏腑辨证病案分析题

1.张某,男,16岁,患者于1周前出现心烦多梦,口渴,口角溃疡糜烂,便秘,小便时感灼痛,色赤。舌尖红赤,脉数。

要求:①写出主诉;②作证候分析;③病性辨证;④确定证名。

2.李某,女,38岁,半年来失眠多梦,头晕耳鸣,心悸气短,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要求:①写出主诉;②进行辨证分析;③病性辨证;④确定证名。

1.主诉――心烦多梦,口角糜烂疼痛1周余。

病性辨证――实证,热证

辨证分析:患者心烦多梦,是因心火炽盛,内扰于心,身不

守舍所致;火邪伤津,故口渴,便秘,尿黄;心

火上炎则口角糜烂,舌尖红赤;血行加速,则脉

数。

证候诊断:心火亢盛证

2.主诉——失眠多梦半年

病性辨证――虚证,热证

辨证分析――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为阴虚内热之征;失眠多梦,心悸气短,为心之阴血不足;头晕耳鸣为阴虚清窍失濡的表现。舌脉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证候诊断---心阴虚证

病案分析题

1.某患者身体素盛,三天前气温骤高,汗出当风,次日即见咳嗽,发热微恶风寒。今日上症加剧而来门诊。症见咳嗽,咯痰黄稠,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咽喉红肿疼痛,口微渴,少汗,舌尖红,苔薄

黄,脉浮数。

要求:(1)写出主诉、病性辨证;(2)辨证分析;(3)证候诊断。

2. 某患者五天来高烧不退,咳嗽胸疼,伴头痛不食,腹部不适。今日就诊,症见恶寒高烧,日晡尤甚,口干思饮,大便干,小溲赤。来院体检:右肺中部有实变征及啰音,心腹正常,胸透为大叶性肺炎。白细胞10.2×109/L。舌质赤,苔薄黄,脉滑数。

要求:(1)写出主诉、病性辨证;(2)辨证分析;(3)证候诊断。

1.主诉——咳嗽伴发热、微恶风寒3日

病性辨证——热实

分析——汗出当风,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犯病;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咳嗽,咯痰黄稠,鼻塞流涕,咽喉红肿疼痛;风热袭表,卫气失和,发热,微恶寒,少汗,口微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名——风热犯肺证

2.主诉——恶寒高热,咳嗽胸疼5天

病性辨证——热实

分析——痰热雍阻于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咳嗽,胸疼;里热炽盛,蒸达于外,故发热,热邪灼伤阴津,则见口渴,便秘,小便黄赤。舌质赤,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内盛之征。

证名——痰热雍肺证

病案分析题

1.姜某,男,28岁。患者于10天前割禾时,暴雨淋湿全身,当日自觉头身困重不适。因忙于农作,并未在意。1周前又添发热,烦闷,汗出少而粘,脘腹痞胀,纳食不香,泛恶,厌食,继而全身发黄,小便如茶色,大便稀糊不爽,遂来求医。检查:发热(体温38.2。C),面色黄垢,白睛及全身皮肤发黄。心肺(—),腹软,肝肋下可触及2厘米,质软,肝区叩击痛(+),脾未及。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要求写出主诉;证候分析;确定证名。

2.江某,男,16岁。患者今天上午踢足球回家后,自觉非常闷热,故大量进食西瓜、冰绿豆、冰激凌等冷饮食物,食后腹胀不适,继而突然胃脘部紧束冷痛,恶心呕吐,吐后胃痛有所缓解,口不渴,舌苔白,脉紧。

要求写出主诉;证候分析;确定证名。

1.主诉:发热烦渴,神倦厌食,全身发黄1周。

病性辨证:热证,实证

辨证分析:患者10天前,适值劳汗之时为暴雨所淋,且淋后见有头身困重不适之病症,应断为风寒挟湿表证。因其农忙无闲未能及时治疗,寒湿郁久化热,而导致湿热蕴脾,肝胆失于疏泄,蕴而发黄。届由感受寒湿外邪,郁久化热,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故脘腹痞胀、厌食泛恶;脾主肌肉,湿性重浊,脾为湿困,则头身困重;湿热交阻迫下,则大

便稀糊不爽;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则见身、目、尿发黄;

湿热郁蒸于里,则烦闷、汗少而粘、面色黄垢。舌红苔黄腻,脉

弦滑数为湿热内盛之象。

证候诊断:湿热蕴脾证

2.主诉:胃脘部挛急冷痛、呕吐2小时。

病性辨证:寒证,实证

辨证分析:患者于劳累之后,暴饮生冷,寒邪犯胃,寒凝气滞,故食后腹胀不适,继而突然胃脘紧束冷痛;寒伤胃阳,胃失

和降,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吐后寒食有减,故胃寒也有所

缓解;不渴、苔白、脉紧均为寒邪内盛之征象。

证候诊断:寒滞胃脘证

病案分析题

1.患者张某,男,65岁,头痛、头晕6年,近10天来症状较甚。

见头目胀痛,眩晕,面色如醉,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痠软,步履

不稳,如踩棉絮,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要求:(1)写出主诉、病性辨证;(2)辨证分析;(3)证候诊

断。

2.患者杨某,男,35岁。胁痛反复发作2年余,昨天因饮食不

状有加。症见胁肋胀痛,口苦,纳呆腹胀,泛恶欲呕,大便不调,小便

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要求:(1)写出主诉、病性辨证;(2)辨证分析;(3)证候

诊断。

1.主诉:头痛头晕6年,加重10天。

病性辨证:热证,虚实夹杂证

辨证分析:肝肾之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上亢,气血上冲,

则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面色如醉;肝性失柔,故急躁易怒;亢阳扰

及神魂,则失眠多梦。肝肾阴亏,筋骨失养,故腰膝痠软。阳亢于上,

阴亏于下,上盛下虚,则步履不稳,如踩棉絮。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为肝阳亢盛,阴液不足之象。

证候诊断:肝阳上亢证。

2.主诉:胁痛反复发作2年,加重2天。

病性辨证:热证,实证

辨证分析: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常,气机郁滞,故胁肋胀

痛。胆气上溢,则口苦;肝木横逆侮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故纳

呆腹胀,泛恶欲呕,大便不调;湿热循经下注,则小便短赤。舌红苔

黄腻,脉弦滑数,皆为湿热内蕴之征象。

证候诊断:肝胆湿热证

病案分析题

1、头晕眼花,腰膝痠软。自幼体质较差,长大后记忆力不好,时有头晕。因个性好强,凡事努力去做,半年来感神疲乏力,耳鸣健忘,发脱齿摇,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要求:(1)写出主诉、病性辨证;(2)辨证分析;(3)证候诊断。

2.吴××,女,28岁

患者曾流产2胎,经西医诊断为“习惯性流产”,本次停经2月,“早孕”试验为阳性。近2天来,阴道流血,量少,色红,无血块及粘膜样物,自觉头昏,腰酸,小腹隐痛并有下坠感。

检查:面白,形瘦,神疲,舌淡,苔白,脉细弱。

要求:(1)写出主诉、病性辨证;(2)辨证分析;(3)证候诊断。

3.闫某,女,23岁

患者2天来,发热,腰痛,有时恶心,尿频,日行十余次,尿道灼热涩痛,尿黄且短。

检查:舌红,苔薄微黄,脉滑数。体温38.8℃,尿检:蛋白(++),脓细胞(+++),红细胞(++)。

要求:(1)写出主诉、病性辨证;(2)辨证分析;(3)证候诊断。

1.主诉:头晕眼花,腰膝痠软半年

病性辨证:虚证

辨证分析:禀赋不足,元气不充,故自幼体质较差。肾生髓主骨,其华在发,齿为骨之余,肾精不足,无以充髓实脑,生发养齿,故而头晕耳鸣,健忘,发脱齿摇;腰为肾之府,精亏骨失充养,故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均为肾精亏虚之症。

证候诊断:肾精不足证

2.主诉:阴道少量流血2天

病性辨证:虚证

辨证分析:患者年届28,本应肾气旺盛,却流产2次,可见其肾元亏虚,不能维系胞胎,导致习惯性流产。肾气不足,又流产失血,血不上来,故头昏、面白、舌淡;不能养神及充养形体,故神疲,形瘦;腰为肾之府,肾气不足则腰痠;肾虚失于固摄,任脉失养,胎元不固,故阴道流血,小腹隐痛有下坠感等流产先兆。综上分析,可见本案之病机为肾气虚弱,任脉失养,肾失封藏,胎元不固。

证候诊断:肾气不固证

3.主诉:发热,腰痛,小便赤热、涩痛2天

病性辨证:热证,实证

辨证分析:湿热蕴结于膀胱,气化不利,则尿频、急、痛、黄。湿热袭于肾府,经气不利则腰痛。发热、舌红、苔黄,脉滑数均系湿热内蕴之证。

证候诊断:膀胱湿热证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地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作者/渡舟 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他的说法和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基本相似。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围。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两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一、阴阳

《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太阳病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阳明病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少阳病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六经为病,皆有阴阳两方面的问题。于此用对立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则叫做二分法的思想。夫能分则能辨,由此也才能统摄六经,进而辨清表里、寒热、虚实等证。 由上述可见,阳经之病,多发于六腑,因腑为阳,气血充盈,抗邪有力,故以各种热象为特点;阴经之病,多发于五脏,因脏为阴,气血虚寒,

论六经与八纲 胡希恕

论六经与八纲 《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后世注家因有六经之辨只限于伤寒的说法。其实六经即来自于八纲,乃万病的总纲,为便于说明,以下先从八纲谈起。 一、八纲 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表、里之中还应有半表半里,按数来论本应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涵有半表半里在内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之为八纲,今依次说明于下。 表、里和半表半里:是病情反应的病危。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表证;里,是人体的极里,即由食管、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里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里、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人体诸脏器所在之地,则谓为半表半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需要说明的是,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应,即是说,不论什么病,就其病位反应来说,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亦有时其中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不出三者之外。这里必须强调:这里所说的病位,是指病邪反应的病位,不要误认为是病变所在的部位。就是说,即使是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体表,即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同理,虽病变、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人体里位,即称之为里证,抑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余则同此,不再赘述。 阴和阳:指病变的性质。阴即阴性,阳即阳性的意思。人若患了病,正邪相争,未有不影响人体功能的改变,尤其首先是代谢功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如其不及,则患病人体亦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一系列不及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阴证。如其太过,则患病人体亦必有相应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一系列太过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阳症。故疾病虽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为阳,便为阴。 寒和热:疾病从症状的性状来分类则有寒热两种,寒即寒性,热即热性的意思。若患病人体反应为寒性的证候者,即称之为寒证;反之,若患病人体反应为热性的证候者,即称之为热证。 基于以上阴阳的说明,则寒为不及,当亦阴之属,故寒者必阴;热为太过,亦当阳之属,故热者必阳。不过这里要特别指出,寒热是一具特性的阴阳,故若泛言阴则不一定必寒;若泛言阴则不一定必热。过病有不寒不热者,但绝无不阴不阳者。 虚和实:虚指人虚、正气虚。实指病实,邪气实。病还未解而人的精力、正气已有所不支,人体的反应显示出一派虚衰的形象者,即称之为虚证。病势在进而人的精力、正气并亦不虚,人体的反应显示出一派充实的病症者,即称之为实证。 基于以上的说明,则虚实当和寒热一样,同是一种具有特性的阴阳。不过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寒热有常者,即如上述,寒者必阴,热者必阳,在任何情况下永无变异之谓。但虚

八纲辨证歌诀全篇

八纲辨证歌诀全篇 八纲辨证总纲领百病有因各不同脏腑辨证是核心气血津液辨分明外感热病层次辨判断疾病证侯型八纲辨证-表证表证邪犯肌表证鼻塞流涕头身痛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发热恶寒有无汗咳嗽苔白脉浮升里证里证表传或内生病位深在于内中脏腑气血病属里凡非表证皆包容寒证寒证感受寒邪证阳虚阴盛寒内生恶寒喜暖四肢冷面色苍白便溏清口淡不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迟紧绷热证热证感受热邪证或为阳盛阴虚成躁烦口渴喜冷饮发热喜凉面目红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黄脉数洪虚证虚证正气虚不足机体抗病能力低形瘦神靡泛力气气短懒言眩晕悸汗出欲卧便溏利舌质淡嫩脉虚细实证实证邪气有余盛正气未衰能抗争呼吸气粗语长重胸腹胀满拒按痛热烦便秘尿赤涩舌老苔厚脉实雄阴证阴证闭目羞见明神静懒言气微轻喜热恶寒四肢冷大便自利小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虚寒盛虚寒征阳证阳证开目欲见明神烦多言气粗宏壮热恶寒渴饮冷便秘尿赤面目红舌红苔黄脉洪数阳气亢盛实热征阴虚证阴虚形瘦眩失眠口燥咽干五心烦颧红唇赤潮热汗脉搏细数舌绛干阳虚证阳虚神疲乏力气口淡不渴便溏利畏寒肢冷蜷卧睡面白舌淡脉迟虚亡阴亡阴阴液衰竭征汗多粘湿手足温渴喜冷饮气粗急舌红绛干脉细频亡阳亡阳

阳气已衰竭汗多冷清肢冷厥口淡不渴气微弱舌质淡润脉微绝病因辨证-六浮病辨证伤风发热汗恶风喉痒咳嗽头晕痛伤风病证舌苦薄白脉浮缓风疹时发时隐踪或皮瘙痒无定处或为游走关节痛寒邪病证表寒发热恶寒风无汗头身骨节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直中吐泻腹冷痛暑邪病证(1)暑温暑温高热烦渴汗头痛气粗短赤便舌红苔黄脉洪数或为短气神疲倦或为抽搐牙关紧或反张弓神昏谵(2)中暑中暑感受暑邪病突然发生头晕痛胸闷恶心时呕吐口干渴饮体倦松甚则昏仆不省人发热烦渴大汗生或身无汗肢厥冷或兼抽搐反张弓湿邪病证湿侵头重肢体倦二便不爽口中淡胸闷纳少腹胀满关节疼痛重着酸舌苔白腻脉濡缓或为浮肿女带缠燥邪病证(1)凉燥凉燥恶寒热无汗头痛不渴口鼻干舌淡苔白脉浮弦鼻塞咳嗽少有痰(2)温燥温燥发热微恶寒鼻咽干燥口渴烦舌红苔黄脉浮数干咳稠粘带血痰火证壮热恶热烦口渴尿赤大便干舌红苔黄脉实数吐衄便血昏发斑七情病的辨证-喜伤证喜则气渙伤心气神不守舍人自迷精神恍惚举止乱语无伦次脉虚细怒伤证盛怒伤肝气上逆头晕目眩面目赤甚则昏厥或呕血怒后情志多抑郁胸胁胀满脉弦硬急燥易怒善太息忧伤证忧愁过度伤肺脾情志沉郁乏力气纳少便溏脉虚缓少气咳嗽痰清稀思伤证思则气结伤心脾食少便溏乏力气失眠健忘心惊悸形体消瘦脉沉细悲伤证悲则气消心肺虚意志消沉常哭泣面色惨淡脉

八纲辨证题(汇编)

八纲 275.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是( ) A.表里B.寒热C.虚实 D.阴阳E.气血 277.热证临床表现不包括( ) A.恶热喜冷B.口渴欲饮C.小便清长D.舌红苔黄E.脉数 278.虚证的形成不包括( ) A.外邪直中B.饮食失调C.思虑太过D.悲哀卒恐E.过度劳倦 279.半表半里证可见( ) A.恶寒发热B.但寒不热C.寒热往来D.表寒里热E.表热里寒 280.亡阳的汗出特点是( ) A.汗冷味淡B.汗冷味咸C.汗热而粘D.汗出如油E.汗出恶风 281.根据汗出辨别亡阴亡阳的特点是( ) A.汗之冷热B.汗量多少C.汗出原因D.汗出时间E.汗出部位 282.亡阴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 A.汗热味咸B.汗出如油C.神情淡漠

D.虚烦躁扰E.口渴欲饮 283.下列对“辨证”的认识哪项不对() A.是对疾病全过程特点的认识B.是通过现象对疾病本质的认识C.是医生的主观对客观的认识 D.是对疾病当前病理本质的认识E.是对病因.病性与病位的认识 284.关于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点,错误的是() A.表证一般脉浮,里证一般脉沉 B.表证病程较短,里证病程较长 C.表证病情较轻,里证病情较重 D.表证恶寒为主,里证发热为主 E.表证苔薄,里证舌苔多有变化 285.下列类似于半表半里证概念的是() A.肝胆病证B.少阳病证C.气分病证 D.中焦病证E.厥阴病证 287.热证的临床表现一般不包括下列哪项() A.便溏臭秽B.口干口苦C.面红尿清 D.舌苔黄腻E.脉细而数 289.“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主要含义是() A.营血相对亏虚B.正气必定亏虚C.正气相对亏虚D.阴液必定亏虚E.经络相对亏虚 290.下述哪项最应归属于阳证() A.表实寒证B.里虚寒证C.肾阴虚证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 何谓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通过对四诊收集的资料(病史、症状、体征),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病位、病性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八纲是辨证的总纲 脏腑辨证是辨证的基础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脏病辨证 ●腑病辨证 ●脏腑兼病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心居胸中,心包络围护其外。 ●其经脉下络小肠,与小肠互为表里。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志。 ●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心病以心主血脉的功能紊乱与心主神志的功能异 常为主要病理变化。

●故心病的常见症状有:心悸、怔忡、心烦、心痛、 失眠多梦、健忘、神昏谵语、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一)心气虚证 含义:心气不足,心脏功能衰弱的病理变化。 病因:久病体虚,年高体弱,禀赋不足,汗下,失血过度。 证候: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面白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 辨证要点: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加剧,加上一般气虚证的表现。 证候分析 ●心气不足,鼓动乏力,心动失常——心悸、怔忡 ●心居胸中,心气亏虚,胸中宗气运转无力——胸闷 气短 ●心神失养——神疲乏力 ●动则气耗——活动劳累之后诸症加剧 ●汗为心液,心气虚,卫表不固——自汗 气虚运血无力,气血不充——面色淡白、舌淡苔白(二)心阳虚证 含义:指心阳衰,温煦不足的病理变化 病因:由心气虚弱,气损及阳进一步发展而来

证候:心气虚的症状, 兼见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质淡苔白 辨证要点:心悸,胸闷,心痛,加上一般阳虚证表现。(心气虚证+阳虚寒象+心脉瘀阻表现) (三)心血虚证 含义: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病因:思虑劳神耗血太过,久病伤血,慢性出血,或脾虚生血不足 证候: 心悸,失眠,健忘多梦——心血不足,心失濡养,心神不宁;头晕眼花,面淡白无华或萎黄,唇爪色淡,舌淡嫩——血虚证 辨证要点:心悸,失眠,健忘多梦,加一般血虚证的表现 (四)心阴虚证 含义:是指心阴亏损,虚热内扰的病理变化。 病因:热病、久病耗伤阴液;劳心太过,心阴暗耗。证候:心悸怔忡,心烦失眠——心阴不足,心失所养,心神被扰;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颧红,咽干,盗汗,舌红少苔少津,——阴虚证。 辨证要点: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加一般阴虚证的表现。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刘渡舟 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二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一、阴阳 《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 太阳病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 阳明病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 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 少阳病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 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 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六经为病,皆有阴阳两方面的问题。于此用对立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则叫做二分法的思想。夫能分则能辨,由此也才能统摄六经,进而辨清表里、寒热、虚实等证。 由上述可见, 阳经之病,多发于六腑,因腑为阳,气血充盈,抗邪有力,故以各种热象为特点;

第七章 八纲辨证--中医诊断学

中篇辨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中医学应有的、独特的内容,它是治疗时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无论疾病病种是否明确,辨证论治都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处理,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医学对疾病的处理能力。 临床辨证的一般思维规律,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要素(简称“证素”),然后概括为完整的证名。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属于纲领证;病性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性质,属于基础证;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结合病性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也是中医学辨证分类的方法。 第七章八纲辨证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它能把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分别概括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再进一步归纳为阴证、阳证两大类。就是说,对于任何一种证候,从大体病位来说,总离不开表或里;从基本性质来说,一般可区分为寒与热;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主要反映为实与虚;从病证类别来说,都可归属于阴或阳。因此.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纲领,是用于分析各种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在诊断过程中能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纲辨证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辨证思维的特点。虽然八纲辨证主要将各种证候概括为四对纲领性证候,每对证候的双方都有与另一方区分的临床表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把临床上各种证候只是划分为八个孤立而毫不相关的、界限分明的区域,而是八纲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相互错杂。因此,对于八纲辨证,既要掌握八纲的基本证候,又要熟悉八纲之间相互组合形成的各种复合证候类型。 《内经》虽无“八纲”这一名词,但却有八纲具体内容的散在性论述,并且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辩证关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已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如方隅曾在《医林绳墨》中说:“仲景治伤寒.着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无出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已。”到了明代,八纲辨证的概念与内容,已为许多医家所重视和接受,如陶节庵《伤寒六书·伤寒家秘的本》中说:“审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真切,复审汗下叶温和解之法.治之庶无差误。”王执中《伤寒正脉》亦说:“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八字不分,杀人反掌。”张三锡《医学六要》也说:“占人治病大法有八,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曰寒、曰热、曰虚、日实。”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专设《阴阳篇》、《六变篇》,对八纲作了进一步论述,并以二纲统六变,日:“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明显地将二纲六变作为辨证的纲领。因此.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者作为辨证的纲领,实际上形成于明代。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说:“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电,古昔医工观察各种疾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归纳于八种纲要,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这是“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中医学院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于是八纲辨证的内容得以在全国普及。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中医八纲辨证歌诀

中医八纲辨证歌诀 八纲辨证总纲领百病有因各不同 脏腑辨证是核心气血津液辨分明 外感热病层次辨判断疾病证侯型 八纲辨证-表证 表证邪犯肌表证鼻塞流涕头身痛 发热恶寒有无汗咳嗽苔白脉浮升 里证 里证表传或内生病位深在于内中 脏腑气血病属里凡非表证皆包容 寒证 寒证感受寒邪证阳虚阴盛寒内生 恶寒喜暖四肢冷面色苍白便溏清 口淡不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迟紧绷 热证 热证感受热邪证或为阳盛阴虚成 躁烦口渴喜冷饮发热喜凉面目红 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黄脉数洪 虚证 虚证正气虚不足机体抗病能力低“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

形瘦神靡泛力气气短懒言眩晕悸 汗出欲卧便溏利舌质淡嫩脉虚细 实证 实证邪气有余盛正气未衰能抗争 呼吸气粗语长重胸腹胀满拒按痛 热烦便秘尿赤涩舌老苔厚脉实雄 阴证 阴证闭目羞见明神静懒言气微轻 喜热恶寒四肢冷大便自利小便清 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虚寒盛虚寒征 阳证 阳证开目欲见明神烦多言气粗宏 壮热恶寒渴饮冷便秘尿赤面目红 舌红苔黄脉洪数阳气亢盛实热征 阴虚证 阴虚形瘦眩失眠口燥咽干五心烦 颧红唇赤潮热汗脉搏细数舌绛干 阳虚证 阳虚神疲乏力气口淡不渴便溏利 畏寒肢冷蜷卧睡面白舌淡脉迟虚 亡阴“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亡阴阴液衰竭征汗多粘湿手足温

渴喜冷饮气粗急舌红绛干脉细频亡阳 亡阳阳气已衰竭汗多冷清肢冷厥口淡不渴气微弱舌质淡润脉微绝病因辨证-六浮病辨证 伤风发热汗恶风喉痒咳嗽头晕痛伤风病证 舌苦薄白脉浮缓风疹时发时隐踪或皮瘙痒无定处或为游走关节痛寒邪病证 表寒发热恶寒风无汗头身骨节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直中吐泻腹冷痛暑邪病证(1)暑温 暑温高热烦渴汗头痛气粗短赤便舌红苔黄脉洪数或为短气神疲倦或为抽搐牙关紧或反张弓神昏谵(2)中暑 中暑感受暑邪病突然发生头晕痛胸闷恶心时呕吐口干渴饮体倦松“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 甚则昏仆不省人发热烦渴大汗生

中医学八纲辨证和脏腑辩证期末总结和病例分析题含答案

八纲辨证总结 八纲辨证概述 ★(二)证、病、症的区别 1、证:即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本质的反映。提示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为论治提供依据。如:肺炎的热邪壅肺、肺阴虚证 2、病:是病因作用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等演变过程。是对疾病整个病理过程的概括。如:肺炎、脑炎、胃溃疡、高血压 3、症:症即症状。包括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是疾病证候本质的外在表现。 自觉症状——是指病人自我感到的异常变化如:头痛、头晕、胸闷、恶心、腹胀、耳鸣 他觉症状——医者通过四诊获得的异常特征如:面红目赤、下肢浮肿、舌苔黄、脉数 (四)八纲定义 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根据病位、病势、病性及邪正力量对比情况,八纲可归纳为四对纲领。即:表里辨证(病位、病势) 寒热辨证(病性) 虚实辨证(邪正力量对比) 阴阳辨证(前三者的综合) 一、表里辨证 表与里是辨别病位和病势的两个纲领。 表里辨证主要应用于外感病证,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浅深、病理变化趋势。 广义表里与狭义表里 ? 广义表里概念具有相对性: ◇躯壳与脏腑——躯壳为表,脏腑为里 ◇脏与腑——腑为表,脏为里 ◇脏腑与经络——经络为表,脏腑为里 ◇三阳经与三阴经——阳经为表,阴经为里 狭义表里则是一个确定的概念: 皮毛、肌腠、经络——为外,为表 脏腑、骨髓、气血——为内,为里 (一)表证(Exterior) 是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 正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 ★临床特点:发病急病情轻病位浅病程短感受外邪 ★1、表证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或恶风) 主症舌苔薄白

脉浮 头身疼痛 次症鼻塞流涕或喷嚏 咳嗽气喘 (寒、热、痛、塞、咳) 表证——舌苔薄白 表证——脉浮 表证——咳嗽头痛鼻塞流涕 2、表证的病因病机 病因是感受了外来的邪气。 外邪侵袭,正气抗邪,正邪相争—发热 卫气受遏,不能温煦肌肤——恶寒 邪气在表,未伤及于里——舌苔薄白 正气抗邪,脉鼓动于外——脉浮 表证辨证要点: (1)感受外邪,为外感初起。 (2)以恶寒发热并见为必有症状。 3、表证的治疗 表证的治疗原则是解表法。 (即八法中的汗法) 风寒表证——疏风散寒——麻黄汤 风热表证——疏风清热——桑菊饮 表虚表证——调和营卫——桂枝汤 益气解表——玉屏风散 取微汗避风寒慎饮食 (二)里证★Interior Syndromes 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病变所反应的证候。 多见于内伤杂病,或外感病中后期。 临床特点:病位深病情重病程长 1、里证的临床表现: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常见:壮热、大汗、口渴、心烦、脉洪大或痰稀色白、肢冷乏力无恶风恶寒脉象不浮多有舌象改变,寒热单见病程长,脉象不浮舌异常 舌红苔黄 舌淡白边齿痕 面白无华 舌苔厚腻边齿痕 2、里证的病因病机 里证成因有三: (1)病邪由表入里,邪气渐次入内, 侵犯脏腑 (2)外邪直接侵犯内里而发

(完整word版)中医病案分析

病例分析题 八纲辨证 1.张××,男,34岁,职员。04年11月2日初诊。 患者咳嗽日久,久治不愈。入秋来咳势加剧,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干口燥,尤以夜间为甚。每日午后开始,自觉热从骨髓蒸腾而出,并伴有腰膝酸软,心烦不寐,睡中汗出,遗精,语言嘶哑,两颧发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要求:⑴做出八纲辨证的结论; ⑵症状分析; 2.王某,女,38岁。 患肺结核2年,近2月来经常咳血,咳嗽、潮热骨蒸、盗汗音哑、形 体羸瘦、喘息气短、形寒恶风自汗,食少便溏,面浮肢肿,舌光淡红裂纹 少津,脉沉微细。本病应诊断为何证?并作证候分析。 3.张某,女,29岁。 患者二个月来时常发热,热势或高或低,波动于37.3~38℃之间, 午后发作,并于劳累后加重,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常自汗出,易感冒, 纳差便溏,本次发热已持续3天。舌质淡白,苔薄白,脉弱。请写出主诉,八纲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主诉:反复发热2个月,本次复发3天。

4.赵某,男,48岁。 患者五年前患肝炎,虽经治疗,但症状时轻时重,纳差,胁痛。三 个月来,腹部胀大,腹围90厘米(原81厘米),脘腹撑急,如囊裹水, 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黏滞不爽,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数。请写出主诉,八纲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主诉:胁痛、纳差5年,腹部胀大3月。 5.林某,男,56岁。 患者一年前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经抢救,神志清醒后现左半身上下 肢运动不便。嗣后大便秘结不通,二三日一行,虽有便意,但临而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痛苦难耐,面色苍白,神被气怯,舌质淡嫩,苔薄白,脉虚无力。请写出主诉、八纲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主诉:左侧半身不遂,大便秘结一年。 6.安某,男,34岁。 数日来见食物心中泛泛欲吐,进食少许即行吐出,吐势较猛,不能参加劳动。嗳气,胃脘不舒,胸闷胁痛,上身,烦热,下肢觉冷,夜不安寝。舌尖红,苔薄白,脉弦。请作出八纲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7.韩某,男,39岁。 咳嗽十余年,初时咯痰色白,痰出咳平。现咳痰质地较黏稠,有时痰 中带有血丝,咳声不扬,甚则音哑,口汤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皮 肤干燥,舌红而干,脉象虚数。请作出八纲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8.王某,男,40岁。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护。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以脏腑,外络于肢节” 人体于自然界的统一,与四时,昼夜等 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何证。 施护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扶正祛邪 ?护病求本 ?标本缓急 ?三因制宜 预防为主 ?中医护理程序 ?1、中医护理评估 ?2、中医护理诊断 ?3、中医护理计划 ?4、中医护理实施与评价 中医护理计划。包括: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药物应用护理及特殊护理等。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所以,明确了某一证候,即是对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争的强弱、阴阳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况的概括。 辨证的过程,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等理论为依据,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判断、辨明其内在联系,以及各种病变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症”是指单个的症状,中西医认识是一致的,如头痛,发热,咳嗽,心慌,恶心…等。 “证”,即证据、证候的简称,它不单纯是症状或主观感觉,而是一组征候群,也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证”是一组特定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并包含着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概念。“证”是从分析症状和体征着手,归纳成为比症状更能说明疾病本质的概念。 中医辨证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其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纳,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纳挈领作用。 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都可以归纳于八纲之中,疾病总的类别,有阴证,阳证两大类;病位的深浅,可分在表在里;阴阳的偏颇,阳盛或阴虚则为热证,阳虚或阴盛则为寒证;邪正的盛衰,邪气盛的叫实证,正气衰的叫虚证。因此,八纲辨证就是把千变万化的疾病,按照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这种朴素的两点论来加以分析,使病变中各个矛盾充分揭露出来,从而抓住其在表在里、为寒为热、是虚是实、属阴属阳的矛盾,这就是八纲的基本精神。 [编辑本段] 一、表里 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一般地说,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一)表证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刘渡舟 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二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一、阴阳 《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 太阳病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 阳明病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 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 少阳病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 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 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六经为病,皆有阴阳两方面的问题。于此用对立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则叫做二分法的思想。夫能分则能辨,由此也才能统摄六经,进而辨清表里、寒热、虚实等证。 由上述可见, 阳经之病,多发于六腑,因腑为阳,气血充盈,抗邪有力,故以各种热象为特点;

脏腑辨证歌诀

脏腑辨证歌诀 这是前人写的五脏辩证歌诀,又经过三个月的时间编写完成,以肝-心-脾-肺-肾为顺序。今再次修改,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望朋友们不吝指正。脏腑辩证在临床中举足轻重,此歌诀有主症,舌脉,主方等等,临床非常实用。特贡献出来供同道们研习,为中医事业付出一点微薄之力。 1《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 2《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 3《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 4《肝胆湿热》 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 5《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面目红,口苦咽干耳鸣聋,头痛眩晕烦易怒,胁肋灼痛耳流脓,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龙荟用之雄。 6《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头晕眩,耳聋耳鸣口咽干,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涩舌红脉急弦,麻震天麻钩藤饮,晕眩杞菊地黄丸。 7《肝风内动总歌》 肝风内动分四种,肝阳热血阴虚风,眩晕欲仆兼抽搐,手足震颤为特征。 (1)肝阳化风: 眩晕欲仆头胀痛,语謇肢颤头摇动,手足麻木履不正,卒然倒地人不醒,舌红白腻弦有力,镇肝熄风便有功。 (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手足抽,颈项强直目上勾,角弓反张牙关紧,高热神昏躁狂求,弦数有力舌红绛,羚羊安宫可解忧。 (3)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肢体麻,手足震颤面无华,眩晕耳鸣肉瞬动,肝血亏虚不荣甲,舌淡苔白脉弦细,阿胶鸡子最容恰。 (4)阴虚生风: 阴虚生风两病源,外感热病阴液干,内伤久病肝阴虚,筋脉失养病势缓,外感卫气营血辨,内伤肝阴虚内观。

中医诊断学试题-八纲辩证

中医诊断学试题-八纲辨证 一、单选题 1.下列哪项不属表证的症状:() A.恶寒发热 B.鼻塞喷嚏 C.脉浮苔薄 D.咳嗽吐痰 E.头身疼痛 2.区别表证与里证,最主要的是:() A.表证脉象浮,里证脉象沉 B.表证为新病,里证为内伤久病 C.表证较轻浅,里证较深重 D.表证寒热并见,里证寒热独见 E.表证起病急,里证起病缓 3.关于里证的特点,错误的是:() A.病情一般较重 B.无表证特征证候 C.都是慢性起病 D.病程一般较长 E.以脏腑证候为主 4.寒热辨证是:() A.辨病因的纲领 B.辨虚实的纲领 C.辨病位的纲领 D.辨病性的纲领 E.辨标本的纲领 5.寒证的临床表现一般不包括:() A.经常畏寒 B.不渴不饮 C.恶心呕吐 D.腹痛便秘 E.脉象沉紧 6.阳虚证最主要的症状是:() A.面色淡白 B.口淡不渴 C.无汗或少汗 D.大便稀溏 E.畏冷肢凉 7.心悸,失眠,盗汗,颧红,手足心发热,脉细数,舌红少苔。为:() A.表实寒证 B.表实热证 C.里实寒证 D.里虚寒证 E.里虚热证 8.新起恶寒,微发热,无汗,咳嗽气喘,舌红苔黄白相兼,脉浮数。为:() A.表里实热证 B.表实寒里虚寒证 C.表寒里热证 D.表热里寒证 E.表实寒里虚热证 9.烦热欲去衣被,胸腹温,尿清长,头晕咽干,面浮红如妆,下肢厥冷,舌淡脉弱。为:()A.寒热错杂证 B.真热假寒证 C.真寒假热证 D.表里实寒证 E.表寒里热证 二、多选题 1.热证的形成原因:() A.阳邪致病 B.阳气偏盛 C.阳气亏虚 D.阴液亏虚 E.寒湿郁久 2.表里辨证的意义有:() A.辨别病位的浅深 B.提示病情轻重 C.提示邪正盛衰 D.辨别疾病的性质 E.提示病变趋势 3.里证形成的原因有:() A.六淫外袭 B.情志内伤 C.外邪“直中” D.表证传里 E.饮食所伤 4.证候真假的所谓“假”,下列哪些认识不正确:() A.并非虚假的症状体征 B.与疾病本质相符之症 C.不合常规认识的症状 D.与疾病本质相反之症 E.既为假症便应当舍弃 5.临床常见的证候相兼有:()

中医诊断学_八纲辨证(完结)

第六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得概念与源流 一、八纲辨证得概念: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 运用八纲分析综合 病位深浅——表里 各种辨证得总纲领, 四诊所获得病情 病理性质——寒热 最基本得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 邪正盛衰——虚实 辨别归类 病证类别——阴阳 执简驭繁 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一)何谓表里: 表——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气血阴阳(二)何谓表里辨证:辨别病位内外深浅得一对纲领。 (三)表里辨证得意义: 1、辨别病位 表证——病较轻浅 外内浅深 里证——病较深重 2、辨别病势得进退——外感病 病邪由表入里——病渐深重,为势进; 病邪由里出表——病势减轻,为势退。 (四)表证: 1、定义: 六淫 疫毒 所表现出表证证候得概括,主要见于外感病初期阶段。 2、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恶寒(恶风),发热(①体温升高,②体温虽无升高,但自觉发热), 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2)伴有症状: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气喘。 3、病机要点: 卫气受遏,不得宣发——恶寒

外邪客于 皮毛肌腠,经气郁滞不畅,不用则痛——头身疼痛 正邪相争于表,脉气鼓动于外——脉浮 卫气内通于肺—肺失宣发 肺气失宣—咳嗽,气喘。 肺窍不利—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苔薄。4、表证特点: (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得因素可查; (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 (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 (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5)表证就是正气抗邪于外得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得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 皮毛得病变就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5、常见证型: (1)风寒束表证(表寒证,风寒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表热证,风热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疼痛,有汗,苔薄白(黄),脉浮数。 (3)风湿遏表证(风湿表证): 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酸痛,舌苔滑腻,脉濡缓。 (4)燥邪犯表证(外燥证): 恶寒发热、口鼻咽干燥、干咳、痰少而粘、苔干、脉浮。 (5)暑湿袭表证: 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6)风袭表疏证(太阳中风证、表虚证): 发热恶风,汗出,鼻塞喷嚏,咳嗽,苔薄白,脉浮缓。 (五)里证: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 的关系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作者/刘渡舟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两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一、阴阳

《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太阳病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阳明病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少阳病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六经为病,皆有阴阳两方面的问题。于此用对立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则叫做二分法的思想。夫能分则能辨,由此也才能统摄六经,进而辨清表里、寒热、虚实等证。 由上述可见,阳经之病,多发于六腑,因腑为阳,气血充盈,抗邪有力,故以各种热象为特点;阴经之病,多发于五脏,因脏为阴,气血虚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1《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 2《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 3《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 4《肝胆湿热》 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 5《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面目红,口苦咽干耳鸣聋,头痛眩晕烦易怒,胁肋灼痛耳流脓,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龙荟用之雄。 6《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头晕眩,耳聋耳鸣口咽干,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涩舌红脉急弦,麻震天麻钩藤饮,晕眩杞菊地黄丸。 7《肝风内动总歌》 肝风内动分四种,肝阳热血阴虚风,眩晕欲仆兼抽搐,手足震颤为特征。(1)肝阳化风: 眩晕欲仆头胀痛,语謇肢颤头摇动,手足麻木履不正,卒然倒地人不醒,舌红白腻弦有力,镇肝熄风便有功。 (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手足抽,颈项强直目上勾,角弓反张牙关紧,高热神昏躁狂求,弦数有力舌红绛,羚羊安宫可解忧。 (3)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肢体麻,手足震颤面无华,眩晕耳鸣肉瞬动,肝血亏虚不荣甲,舌淡苔白脉弦细,阿胶鸡子最容恰。 (4)阴虚生风: 阴虚生风两病源,外感热病阴液干,内伤久病肝阴虚,筋脉失养病势缓,外感卫气营血辨,内伤肝阴虚内观。 8《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卧不宁,痰热乘胆是病情,失眠眩晕且惊悸,口苦呕恶兼耳鸣,胸胁胀痛苔黄腻,黄连温胆最有灵。 (脉弦滑略数) 9《胆热壅滞证》 大柴胡汤胆热壅,往来寒热便不通,尿黄口苦呕不止,两胁拘急并且疼,舌红苔黄脉弦数,少阳发热此方宗。 10《肝胆虚烦不寐》 肝胆虚烦难入睡,视物昏花气力亏,易惊多梦口干苦,总由肝阴血气亏,舌淡苔白弦细数,酸枣仁汤可入寐。 11《寒滞肝脉》 寒滞肝脉见寒疝,少腹冷痛牵睾丸,阴囊收缩得热缓,晄白唇青形肢寒,舌苔白滑脉迟弦,当归四逆暖肝煎。 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 心气心阳阳虚脱,心悸心慌自汗多,胸闷气短动尤甚,倦怠乏力共性和;面白舌淡脉虚弱,此是气虚养心瘥;

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 试运用中医学基础知识分析如下的病例: 李某,女,67岁,退休工人。2006年9月2日诊。多年来身体虚弱,稍有饮食不节即胃脘不适、精神不振。常因忧思恼怒而诱发。2天前,因和家人吵架生气,出现腹胀腹痛,故来门诊求治。诉脘腹和胸胁胀满闷痛,嗳气频发,善太息。小腹腹胀肠鸣,矢气频多,大便多有溏泻。舌质淡红、苔薄,脉小弦。 整体情况:该病患多年身体虚弱,稍有食欲不节就会引起胃脘不适、精神不振。常因忧思恼怒而诱发。 发病原因:与家人吵架生气,属于情志内伤。 症状:腹胀腹痛;诱发原因胃失和降,脾失健运,胆气亏虚。 舌质:舌质淡红、苔薄;此种舌质多为正常舌质或疾病初起。 脉象:脉小弦;如按琴弦;主病肝胆病、痛病、痰饮,原理: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致使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痛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故也见弦脉。 其他症状:脘腹和胸胁胀满闷痛,嗳气频发,善太息。小腹腹胀肠鸣,矢气频多,大便多有溏泻。 病例分析:通过阴阳五行、病机、病因、藏象、诊法等方面对该患者的疾病进行分析,该病患本身多年身体虚弱,稍有食欲不节就会引发胃脘不适、精神不振。就阴阳来说,胃阴阳兼有。六腑中,胃居胳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肠,与脾以膜相连,同在中焦。根据五行学说,胃为燥土属阳。胃与脾以膜相连,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关系。胃有主通降,以降为顺的生理特征,胃失通降,一则饮食物停滞于胃,可见胃脘胀痛、纳呆厌食或嗳腐吞酸等症;二则胃气上逆,则可出现恶心、嗳气、呕吐、呃逆、口臭等症。因此,该患者的胃脘不适,多是因胃失通降,导致食物停滞于胃所造成。另外,胃与脾成表里相合关系,胃失通降,会影响到脾的运化与升清,会导致出现纳少脘痞、腹胀、便溏、泄泻、嗳气、呕吐等脾胃纳运失调等症。患者在描述其症状时,说道大便多有溏泻,表现其症状原因,或为胃失通降导致脾的运化失常。脾与胆又有着密切关系。脾主运化,须胆汁的协助,脾气虚久可导致胆气亏虚,引起胸胁隐痛不适、乏力神疲、少气、惊悸虚怯、失眠多梦等症。患者素有精神不振,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这是一种胆气亏虚的表现。胆与肝又表里相合,肝气助胆汁排泄,胆气亏虚必与肝气运行不当相关,肝与胃又密切关联,肝气郁结可导致胃失和降,产生患者所出现的一些症状。 从病因角度分析,患者引发疾病原因多是情绪所致,其为内伤病因中的七情内伤,诱其发病的情绪多为忧思怒,忧伤肺、思伤脾、怒伤肝。思则气结,病因病理学术语。气结,指脾气郁结。脾主运化,忧思过度,则脾气郁结,运化失常,出现胸脘痞满,食减纳呆,大便溏泄等症状。《素问·举痛论》:“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参思伤脾条。怒则气上,情态病理之一。出《素问·举痛论》。指郁怒、暴怒可致肝气上逆或肝阳上亢。出现头痛头晕,面红目赤,胸胁气满,呼吸急促,甚至呕血等症。因此,我们便可以解释出患者为何会出现胸胁胀满闷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