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人口规模首位度

城市人口规模首位度

城市人口规模首位度
城市人口规模首位度

收集你所研究省、市(县)的城市人口规模分布资料,计算该省区的(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

1.河北省城市人口规模统计表(2005年)

河北省的首位度指数,四城市指数,十一城市指数

2xx指数S2=P1/P2=1.36

4城市指数S4=P1/(P2+P3+P4)=0.537

11城市指数S11=2P1/(P2+P3+…+P11)=0.525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所谓正常的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而两城市指数应该是2。首位度指数偏小,为1.36,4城市指数低,只有0.537,说明较大的城市发展比较均衡,很难形成以一个大城市为核心、若干中小城市配合的城市群落。从11城市指数来看,其值也很低,为0.525,说明城市体系中较大城市发育,但众多的中、小城市的人口规模却较小,因而与高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差距较大,而且在中、小城市的人口规模之间也有较明显的差距。

2.xxxx首位度

据统计,2008年末江苏省总人口数达到76.5万,比上年增加75.6万,增长0.73%,其中户籍人口为7317.7万人。城镇和乡村人口比为51.9:

48.1,男女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0.1。全省每平方公里人口数达到741人,比2006年末每平方公里736人增加了5人,继续名列全国各省、自治区的首位。

多年来,江苏一直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1982年人口普查时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0人,1990年为654人,2000年末达到714人。自2000年以来,由于总人口持续低速增长,人口密度增加速度放慢。2001年末为717人,2002年末为719人,2003年末为722人,4年间人口密度年均增长1.4%。

xx名

xx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

xx4664

xx11571

xx4375

xx8848

南通8001

xx7444

xx10030

xx14983

xx6638

xx3843

xx6029

xx8660

2xx指数:

S=P1/P2

xx11571

xx14983

由计算得

4xx指数:

S=P1/(P2+P3+P4)xx11571

xx14983

南通8001

xx88470

946.86

358

630

778

468

530

810

470

275

505

525

946.86

810

946.86

810

778

630

由计算得S=946.86/(810+778+630)=0.427 11城市指数:

S=2P1/(P2+P3+…+P11)南京

无锡

徐州

苏州

南通

连云港

淮安

盐城

扬州

泰州

宿迁6598

4664

11571

8848

8001

7444

10030

14983

6638

6029

470

946.86

630

778

468

530

810

470

505

525

S=946.86X2/(629+470+630+778+468+530+810+470+505+525)=0.3255

城市规模扩张预测方法评价

预测方法评价: 单要素预测: (1)一元回归预测法:该方法具有应用简便、快捷的特点,但是建设用地需求变化量较少呈典型直线或曲线回归函数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局限 (2)定额指标法:该方法是按照国家规定的各类建设用地定额指标,测算未来某一时期用地规模,该方法简单、易操作,但是调整幅度小、灵活性不强 (3)趋势预测法:该方法是根据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但是要求指标是连续性渐进变化的,因而当遇到指标值某一年发生较大变化,结果往往会有较大偏差 趋势预测由于将现在的发展趋势向未来做延伸,而对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而言,未来建设用地需求量增长速度要高于当前的建设用地需求量增长速度,所以趋势预测法所得的结果可能偏低,应将其预测结果作为最低参考方案。 (4)马尔科夫预测法:该方法是利用某一变量的现在状态和动向去预测该变量未来的状态及其动向的一种分析手段,但由于理论较为抽象,数据处理较烦琐,测算应借助计算机软件,难度较大。 (5)灰色系统模型:精度较高,在长期预测中与实际情况非常吻合。该方法适用样本数量较少、时序较短、波动较大的数列,能够解决无经验又缺少数据的不确定性问题,但难以反映建设用地需求量在各个发展时期的特征和波动趋势。 双因素预测法: 该方法相对单要素模型能科学和准确的预测未来,但是由于影响建设用地需求的因素有 很多,所以仍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多要素预测: 多元回归分析法:确定预测值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函数关系,该模型的前提是各种要素的规模报酬不变,在现实经济运行很难实现。该方法是一个因变量与多个自变量在数量关系上存在的线性关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预测的精度较高,但是操作过程比较复杂。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具有高度的非线性映射,特别适用于需要同时考虑多因素或条件不精确的非线性信息处理问题,较适合研究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中国一二三线城市划分标准

目前国内常被提及的所谓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房地产市场,现在已演变成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划分。专家介绍说,常规的划分指标包括: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发展与规模(建设水平、人口、面积等)、辐射带动力与影响力、对人才的吸引力、信息交流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交通通达能力等许多层面。 简单来说,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城市规模、区域辐射力是划分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主要标准。 一线城市是指对本国的经济和政治具有重要作用的大都市。在城市规模、基建、财政收入、消费、对人才吸引力等各层面,一线城市一般均领先于其他城市。在商业活动中,企业也会将具有重要市场地位的城市称为一线城市。 同时中国最常被提及的所谓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概念起源于房地产市场。常规或主要的指标包括经济地位、城市规模(人口,面积等)、城市级别、影响力、辐射力、知名度等。 排行依据: 1、政治地位; 2、经济实力; 3、城市规模; 4、区域辐射力。 一、一线城市: (一)一线强——北京、上海(一个政治文化中心,一个经济中心,无

争议)等; (二)一线——广州、深圳(南粤双雄,实力旗鼓相当,公认一线)等; (三)准一线——天津(原本属于二线强,近几年国家重视、发展极快,步入准一线)。 二、二线城市: (一)二线强——南京、武汉、沈阳、西安、成都(都属于区域中心城市)、重庆(直辖市)、杭州(经济发达、副省级)、青岛、大连、宁波(三个经济发达的计划单列市)等; (二)二线中——济南、哈尔滨、长春(剩下的三个副省级城市)、厦门(计划单列市、规模小所以只能是二线中)、郑州、长沙、福州(经济发展较好的三个非副省级省会城市)、乌鲁木齐、昆明(国家重点发展的边疆国际化城市)、兰州(西北重工业城市、兰州军区)、苏州、无锡(最发达的两个非省会地级市)等; (三)二线弱——南昌、贵阳、南宁、合肥、太原、石家庄、呼和浩特(七个实力相当的省会城市)等; (四)准二线——佛山、东莞(两个制造业经济强市)、唐山(环渤海经济圈重工业大城市)、烟台(环渤海经济圈重要港口、经济强市)、泉州(闽南经济中心城市)、包头(重工业大城市)等。 三、三线城市: (一)三线强——银川、西宁、海口、洛阳、南通、常州、徐州、潍坊、

城市人口规模首位度

收集你所研究省、市(县)的城市人口规模分布资料,计算该省区的(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 1.河北省城市人口规模统计表(2005年) 河北省的首位度指数,四城市指数,十一城市指数 2xx指数S2=P1/P2=1.36 4城市指数S4=P1/(P2+P3+P4)=0.537 11城市指数S11=2P1/(P2+P3+…+P11)=0.525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所谓正常的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而两城市指数应该是2。首位度指数偏小,为1.36,4城市指数低,只有0.537,说明较大的城市发展比较均衡,很难形成以一个大城市为核心、若干中小城市配合的城市群落。从11城市指数来看,其值也很低,为0.525,说明城市体系中较大城市发育,但众多的中、小城市的人口规模却较小,因而与高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差距较大,而且在中、小城市的人口规模之间也有较明显的差距。 2.xxxx首位度 据统计,2008年末江苏省总人口数达到76.5万,比上年增加75.6万,增长0.73%,其中户籍人口为7317.7万人。城镇和乡村人口比为51.9: 48.1,男女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0.1。全省每平方公里人口数达到741人,比2006年末每平方公里736人增加了5人,继续名列全国各省、自治区的首位。 多年来,江苏一直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1982年人口普查时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0人,1990年为654人,2000年末达到714人。自2000年以来,由于总人口持续低速增长,人口密度增加速度放慢。2001年末为717人,2002年末为719人,2003年末为722人,4年间人口密度年均增长1.4%。 xx名 xx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

2017年注册规划师4门全过注规法规笔记

第一章行政法学基础 1.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法律广义指国家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狭义指法律,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2.法律的外部特征:(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则,人们的行为规则在法学上统称为规范,规范分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社会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社会团体规范)(2)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3)法律是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社会关系的(4)法律是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的规范,违反法律,就要受到国家的制裁,这是法律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和技术规范的重大区别, 3.完整的法律规范3 个要素:假定(适用条件)、处理(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和制裁(主体违反承担责任) 4.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利的授予、行使以及对行政权利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作用:行政法保障了行政政权的有效行使;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民主与法制的发展/行政法调整的对象是行政关系,调整对象: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法制监督关系;行政救济关系;内部行政关系/法的渊源形式:制定法、判例法、习惯法、学说和法理/有权法律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行政法的作用: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监督行为法;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一般行政法(行政组织法、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特别行政法(经济行政法、军事行政法、教育行政法、民政行政法);行政规范的性质:实体法(地位、资格、权能)和程序法(权利和义务)

5.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调整的结果,行政关系是行政法调整的对象/构成行政主体的要件:依法成立的组织;具有法定的机构编制、职权与职责,同时必须在法律上拥有独立的行政职权与职责;能以自己的名义对外实施行政行为;能依法独立承担法律后果/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具有恒定性,行政法律关系具有法定性/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特征:行政法律关系内容设定单方面性;行政法律关系内容的法定性;行政主体权利处分的有限性/法律事件天灾和法律行为人祸/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以相应的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条件,以一定的法律事实的出现为直接原因 6.行政法的原则:政治原则和宪法原则:它规定行政法的发展方向、道路和根本性质;一般的行政法原则:即基本原则,位于政治原则和宪法原则之下,产生于行政法并指导所有的行政法律规范;行政法的特别原则:这类原则位于基本原则之下,产生于行政法并指导局部行政规范/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对行政主体的要求依法行政(核心:行政执法),依法治国由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和依法监督组成,依法行政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也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行政法的作用:①行政法治原则可以指导行政法的制定、修改、废止工作②行政法治原则有助于人们对行政法的学习、研究及解释③行政法治原则可以指导行政法的实施,发挥执法者的主观能动性,防止发生执法误差或执法偏差④行政法治原则可以弥补行政法规范的漏洞,直接作为行政法适用, 7.行政合法性原则是以法制、民主和人权原则为基础的/内容:行政主体合法:行政主体合法是依法行政的基础,也是依法行政必不可少的条件;行政权限合法;行政行为合法;行政程序合法:程序合法是实体合法、公正的保

注册规划师门全过注规法规笔记完整版

注册规划师门全过注规 法规笔记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一章行政法学基础 1.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法律广义指国家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狭义指法律,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2.法律的外部特征:(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则,人们的行为规则在法学上统称为规范,规范分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社会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社会团体规范)(2)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3)法律是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社会关系的(4)法律是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的规范,违反法律,就要受到国家的制裁,这是法律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和技术规范的重大区别, 3.完整的法律规范3个要素:假定(适用条件)、处理(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和制裁(主体违反承担责任) 4.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利的授予、行使以及对行政权利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作用:行政法保障了行政政权的有效行使;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民主与法制的发展/行政法调整的对象是行政关系,调整对象: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法制监督关系;行政救济关系;内部行政关系/法的渊源形式:制定法、判例法、习惯法、学说和法理/有权法律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行政法的作用: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监督行为法;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一般行政法(行政组织法、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特别行政法(经济行政法、军事行政法、教育行政法、民政行政法);行政规范的性质:实体法(地位、资格、权能)和程序法(权利和义务) 5.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调整的结果,行政关系是行政法调整的对象/构成行政主体的要件:依法成立的组织;具有法定的机构编制、职权与职责,同时必须在法律上拥有独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

可编辑 UDC CJ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P CJXXXXX—XX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 Code for urban population forecasting (讨论稿) 200X-XX-XX 发布200X-XX-XX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 Code for urban population forecasting CJXXXXX—XX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200X年X月X日 中国×××出版社 200×年北京

前言 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函[2005]84号)的要求,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被确定为《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的主编单位,并会同哈尔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共同编制完成。 在本规范的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在深入总结国内城市规划中有关人口预测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进行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人口统计标准,预测方法的选取、使用和表达、成果的校验和表达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注意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寄交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红荔西路8009号规划大厦4楼东,邮政编码:518034)。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北京大学 中山大学

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规范措施分析

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规范措施分析 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的规范措施分析摘要: 城市人口预测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首要工作,合理的预测城市人口对于城市合理的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了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中应进行规范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 人口预测是指以人口现状为基础,对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提出合理的控制要求和假定条件——即参数条件,从而获得对未来人口数据提出预报的技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精神生活同步提高,人口不断的向城市集聚,致使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因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与城市人口规模密切相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主要是根据城市人口规模来确定的,因此,人口规模预测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 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预测的不准确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目前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对其中人口规模预测的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评定以后主要概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基本概念不统一 一般来说,提到城市人口规模,往往会涉及到两种概念:人口概念以及空间概念。从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的案例来看,两种概念的 运用出现不规范、不统一的现象。就人口概念来说,就有总人口、常住城市人口以及非农人口实际居住人口、暂住人口、户籍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等概念。就城市空间范围的概念来说,就有规划区、市区、主城区、建成区、中心城区、市域等多个概念。那么将人口概念与空间概念相结合以后,组合起来的概念就更加复杂,而就目前的城市规划而言,“城市人口”的概念非常的笼统、模糊,在人口规模统计中常常会出现很多的分歧,由于运用的不一致,与统计部门的数据结果缺乏相应的统一。统计口径不一致,基础数据误差较大除了运用的概念过多、过于复杂、不统一所导致的概念的混乱之外,还存在统计口径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同一城市的不同部门统计出不同的数据。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第一,现行的统计口径的设置主要是以行政区范围为主要标准,但是行政区范围常常将非农业人口包括在内,这样的话就与城市建成区人口统计有分歧;第二,农业人口以及非农业人口的统计问题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果只将非农业人

2018-2019-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全文-范文模板 (1页)

2018-2019-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全文-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全文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进行了调整,明确了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下是《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全文。 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 国发〔201X〕5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数量和规模都有了明显增长,原有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已难以适应城镇化发展等新形势要求。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实施人口和城市分类管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现将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为: 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新标准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实施。各地区、各部门出台的与城市规模分类相关的政策、标准和规范等要按照新标准进行相应修订。 国务院 201X年10月29日

浅议城市中心区合理人口规模估算讲解

浅议城市中心区合理人口规模的估算 ——以锦州老城区更新规划为例 王向坤 Wang Xiangkun 【摘要】通常情况下,城市合理人口规模估算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均为增长型模型,较适于大范围的人口总量估算,此类推算方法虽然保证了较强的实用性,但不能通 过合理人口规模来指导规划对城市用地功能结构的调整,是基于居住用地现状 的一种妥协方案。而对于城市中心区等过密疏解型人口规模测算,则较缺乏相 应的理论模型支撑,本次规划将尝试通过中心城区用地空间约束、生态环境约 束以及近几年对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来预估锦州中心 城区的人口规模,以求较明确的锦州市中心城区人口发展目标。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人口规模疏解估算 1)背景综述 辽宁省“五点一线”构想的提出,给锦州市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滨海新区的发展建设如火如荼,而中心城区作为锦州市的核心功能区,因人口密度过大及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大量城市问题,使其已无法适应未来城市的快速发展。2005年3月16日,辽宁省专门出台了《全省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将辽宁省棚户区改造推向了高潮。面对全新的历史机遇,如何巩固和强化辽西五市传统中心城市优势,锦州市中心城区的更新发展尤为重要。 2)研究方法 针对锦州市中心城区人口发展现状,基于多种单因子约束分析,估算适宜人口规模,并通过

多种方法及指标校核,最终判定锦州市中心城区合理人口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寻找适宜的人口疏解及调配方案。 3)两种疏解型人口规模估算方法:空间用地瓶颈约束法;环境品质瓶颈约束法。 4)两种人口规模校核方法:社区规模校核法;就业岗位校核法。 5)人口现状 a)人口构成 锦州中心城区共含两大区12个街道。两区为凌河区和古塔区,凌河区下辖5个街道,分别为凌安街道、龙江街道、菊园街道、榴花街道、锦铁街道,人口约22.5万人;古塔区下辖7个街道,分别为站前街道、保安街道、天安街道、饶阳街道、北街街道、南街街道和士英街道,人口约17.5万人。两区总面积约12.7平方公里,其中规划范围面积约10.16平方公里,规划区内总人口约39.03万人,18岁以下人口约5.2万人,18-35岁人口约9.2万人,35-60岁人口约18.1万人,60岁以上人口约6.6万人。 b)人口分布 规划区内实际人口密度为3.84万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高的为古塔区天安街道,达到7.04万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低的为凌河区菊园街道,但也达到了1.7万人/平方公里。规划区内人口密度超过4万人/平方公里的共有8个街道,人口密度在4万人/平方公里以下的有四个街道。(表1、图1)

城镇总体规划人口及用地规模预测实例演示教学

城镇总体规划人口及用地规模预测实例 一、人口与城镇化现状分析 (一)镇域现状人口 1、户籍人口数 截至2012年底,XX镇户籍人口总数共31059人,其中户籍农业人口28761人,户籍非农业人口2298人,户籍户数共8321户,户均人口3.73人。 2、登记暂住人口 截至2012年底,全镇登记外来暂住人口共154人。 3、镇域人口总数 截至2012年底,XX镇域总人口共31213人,其中户籍人口31059人,全镇登记外来暂住人口数共154人。 XX镇历年人口变动情况一览表(单位:人)

资料来源:XX派出所(二)镇区现状人口 至2012年底,XX规划镇区范围内共有人口约0.6万人。其中: 1、XX居委人口2298人。 2、登记外来暂住人口154人。 3、镇区周边与镇区呈连片发展、联系紧密的部分自然村人口(包括XX村、^),约3500人。 二、镇域人口规模预测 (一)镇域户籍人口增长预测 XX镇户籍人口数据具有较好连续性,假定户籍迁入迁出制度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等影响户籍人口增长外部环境不发生较大变化,我们采用多种数学方法对2003-2012年的户籍人口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综合确定户籍人口预测结果。 1、线性回归模型 P t = a + bt 式中 P t:第t年末的人口 t:年份 将2003-2012年的户籍人口资料输入EXCEL软件,通过软件的趋势分析功能,建立人口与时间变化之关的线性回归公式:P t = 321.43t -614695.73

根据线性回归公式,预测XX镇户籍人口2020年为3.46万人,2030年为3.78万人。 2、对数回归模型 P t = a*Ln(t) + b 式中 P t:第t年末的人口 t:年份将2003-2012年的户籍人口资料输入EXCEL软件,通过软件的趋势分析功能,建立人口与时间变化之关的对数回归公式: 4876743.35 P t = 645305.51*Ln(t)– 3、指数回归模型 P t = a*e bt式中 P t:第t年末的人口 t:年份 将2003-2012年的户籍人口资料输入EXCEL软件,通过软件的趋势分析功能,建立人口与时间变化之关的指数回归公式: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计算方式参考

参考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2002 年版)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讨论稿) 第一步,确定人口容量 可行性较强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人口容量=建设用地面积/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值 2人口容量=规划范围内的居住用地总面积/人均居住用地面积 3人口容量=规划范围内的居住建筑总面积/人均居住建筑面积 4土地承载力法 根据建设用地潜力和有关人均用地标准预测人口规模,按下式计算: t t t l L P /= (4.3.1) 式中:P t ——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 L t ——根据土地开发潜力确定的预测目标年末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l t ——预测目标年宜采用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5环境容量法 根据规划期末城市生态用地总面积,选取适宜的人均生态用地标准预测人口规模,按下式计算: t t t s S P /= (4.3.3) 式中:P t ——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 S t ——预测目标年生态用地面积; s t ——预测目标年人均生态用地面积。

第二步,根据人口容量确定所需的配套公建,配套绿地查《居住区设计规范》,有千人指标控制的计算方式。 第三步,依据国家规范和地方标准核算各项指标。 表 3.0.2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表3.0.3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 (m2/人)

现有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千人) 表6.0.3 注:①居住区级指标含小区和组团级指标,小区级含组团级指标; ②公共服务设施总用地的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0.2规定; ③总指标未含其它类,使用时应根据规划设计要求确定本类面积指标; ④小区医疗卫生类未含门诊所; ⑤市政公用类未含锅炉房。在采暖地区应自行确定。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

总则 1.0.4与本规程相关的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有:《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另外,有关部颁规章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和《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国统字(2006)60号)。 2 术语 2.0.1~2.0.2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故根据需要本规程对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概念进行了说明。 2.0.3规划范围:是本规程专门规定并使用的一个术语,是指对应于人口规模统计的一个基本空间范围;是因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具有不同的规划空间范围,而规程表达中又需要一个统一的说法而设;曾想用规划区,但又唯恐造成与城市规划区概念的混淆,故而采用了规划范围这个概念。 2.0.5关于流动人口,目前我国规划界和人口学界有不同的理解,区别在于流动人口与暂住人口之间是否有包容关系。为了统一概念,这里采用的是人口学的定义,即流动人口中包含了暂住人口;或者说暂住人口是流动人口的一部分。 在公安人口统计上,暂住人口通常按照不同的暂住时限进行统计,如有一年以上、半年以上、三个月以上、一个月以上等不同的暂住人口。2.0.6关于常住人口,目前规划界和人口界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关键也在对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及流动人口之间关系的认识不同。规划界一直把常住人口、暂住人口、流动人口作为三个并列概念,认为三者之间是没有交叉和重叠关系的,而在人口学研究以及现实的人口统计上并不是这样。这里采用的基本上是人口统计上的概念;但结合城市规划的需要,在居住时限上做出了“半年以上”的具体要求。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法》中,采用的是“非农人口”的概念,目前我国一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 (城乡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筑部分) 1 标准体系的表述 为准确、详细地描述每部分体系所含各专业的标准分体系,用专业综述、专业的标准分体系框图(附图 1)、专业标准体系表(见本附件附表)和项目说明四部分来表述。 1)各专业的综述部分重点论述了国内外的技术发展、国内外技术标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现行标准的立项等问题以及新制订专业标准体系的特点。 2)城乡规划、城镇建设和房屋建筑三部分体系所对应包含的专业,按表1划分分为17个专业。在每个专业内尚可按学科或流程分为若干门类。目前,在专业分类中暂未包含工业建筑和建筑防火。 3)每部分中各专业标准体系表(见本附件附表)的栏目包括:标准的体系编码、标准名称、与该标准相关的现行标准编号和备注4栏。体系编码为四位编码,分别代表专业号(与部分号并列组合)、层次号、同一层次中的门类号、同一层次同一门类中的标准序号(附图2)。 4)体系对应城乡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筑三个部分的强制性条文分篇,按表1分为17 个专业。在每个专业内尚可按学科或流程分为若干门类。目前,在专业分类中暂不包含工业建筑和建筑防火。 5)各标准项目说明中重点说明了各项标准的适用范围、主要内容及与相关标准的关系。

附图 1 ** 专业的标准分体系框图示意[*]*. *. *. * * 部专层门标 分业次类准 号号号号序号 附图 2 体系编码示意图

表 1 专业分类表 专业号专业名称专业号专业名称 [1]1 城乡规划[2]9 城市与工程防灾 [2]1 城乡工程勘察测量[3]1 建筑设计 [2]2 城镇公共交通[3]2 建筑地基基础 [2]3 城镇道路桥梁[3]3 建筑结构 [2]4 城镇给水排水[3]4 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 [2]5 城镇燃气[3]5 建筑维护加固与房地产 [2]6 城镇供热[3]6 建筑室内环境 [2]7 城镇市容环境卫生[4]1 信息技术应用 [2]8 风景园林 注:①专业编号中, [1]为城乡规划部分,[2]为城镇建设部分,[3]为房屋建筑部分; [4]为信息技术应用,为[1]、[2]、[3]内容部分共有。 ②村镇建设的内容包含在各有关专业中。 ③建筑材料应用、产品检测的内容包含在“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专业中。 2 各专业标准体系附表 1)城乡规划技术标准体系 [1]1表 [1]1.1基础标准 体系编码标准名称现行标准备注 [1]1.1.1 [1]1.1.1.1 术语标准 城乡规划术语标准 GB/T50280-98 [1]1.1.2 [1]1.1.2.1 图形标准 城乡规划制图标准 在编 [1]1.1.3分类标准 [1]1.1.3.1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1]1.1.3.2 城市用地分类代码CJJ46-91 [1]1.1.3.3 城市规划基础资料搜集规程与分类代码 [1]1.1.3.4 村镇规划基础资料搜集规程

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要求规范

1 总则 1.0.1为提高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的科学性,合理配置和布局城市各项公共设施用地,集约和节约用地,创建和谐、优美的城市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设市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及大、中城市的城市分区规划编制中的公共设施规划。 1.0.3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分类,应与城市用地分类相对应,分为: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和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1.0.4城市公共设施用地指标应依据规划城市规模确定。城市规模与人口规模划分应符合表1.0.4的规定。 城市规模与人口规模划分标准 1.0.5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应符合表1.0.5的规定。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 1.0.6各项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应根据城市的性质和人口规模、用地和环境条件、设施的功能要求等进行综合协调与统一安排,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发挥设施效益。 1.0.7有专项发展要求的特色城市,其相应的公共设施规划用地标准若突破本规范的规定,需经论证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但不得突破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 1.0.8城市公共设施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城市公共设施用地city public facilities land use 指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社会福利共七类用地的统称。 2.0.2行政办公用地admini strative office land use 指党政行政机关、党派和团休等市属机构,以及非市属的行 政管理机构和其它办公设施用地。 2.0.3商业金融用地commercial and financial land use 指城市居住区级以上(不含居住区级)的商业和服务业、金融和保 险业等设施的用地。 2.0.4文化娱乐用地cultural entertainment land use 指城市各类文化和娱乐设施用地,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和出版类、图书和展览类、文化艺术和游乐类等设施的用地。 2.0.5体育用地sports land use 指市级和区级体育场馆及训练场地等设施用地。 2.0.6医疗卫生用地medical and sanitary land use 指医疗、保健、防疫、康复、急救、疗养等设施用地。 2.0.7教育科研设计用地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land use 指有固定校址和用地范围的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研 和勘察设计院所、信息和成人高等培训学校等设施用地。 2.0.8社会福利用地social welfare land use 指为孤儿、残疾人、老龄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所设置的学习、 康复、服务、救助等设施的用地。

专题一 城市人口规模研究

城市人口规模研究 一、市域人口现状 湖州市域地处东部沿海,是上海经济区的直接腹地,属经济发达地区。区域人口流动性大,市域总人口构成主要包括两部分:有本市户籍的在册人口(本文简称户籍人口);非本市户籍的外来暂住人口(本文简称外来人口)。 (一)户籍人口现状 1.户籍人口在册数据 根据公安局年度统计口径,2002年底湖州市户籍总人口为257.05万人,与1998年的254.81万人相比,5年共增加2.24万人,年均递增0.45万人。全市户籍人口变动情况详见下表: 各年份户籍人口变化表 2.户籍人口变化特点 由于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是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自九十年代以来,湖州的人口自然增长日趋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稳定在 1.39—3.00‰之间;而根据“五普”资料,湖州市人口再生产类型已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老年型人口类型(表2、表3)。因此湖州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今后会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全市机械增长基本稳定,迁入迁出人口相对持平。近几年中所出现的年度人口负增长,主要因为城市经济正处于调整时期,此外由于高校扩招,大量学生外迁就读也有一定影响。从统计的在册湖州户籍人口变化情况来看,目前变化相对稳定,主要增长来自于自然增加。

湖州市人口再生产类型划分(“五普”数) 国际人口再生产类型划分表 (二)外来人口现状 1.在册暂住人口现状 据公安部门统计,2002年湖州市登记在册的暂住人口总量为23.02万人,居住一年以上的为8.38万人。市区暂住人口总量为12.74万人,居住一年以上的为4.61万人;长兴暂住人口总量为3.9万人,居住一年以上的为1.66万人、安吉暂住人口总量为1.5万人,居住一年以上的为0.08万人;德清暂住人口总量为4.87万人,居住一年以上的为2.04万人。 各年份暂住人口变化表 2.外来人口现状 由于统计困难、人口流动性大及涉及费用等一系列问题,公安部门对暂住人口统计容易漏报,根据周边城市的情况及统计经验,公安部门的暂住人口统计数一般为实际暂住人口的50%左右。根据抽样调查,湖州市暂住人口中85%为外来

城市人口规模划分新标准

千龙网讯日前出版的《中小城市绿皮书》依据目前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现状,提出的全新划分标准为: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这意味着有一半以上人口将工作和生活在城镇。我们应当遵循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抓住城乡人口结构转折的重大机遇,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城镇化战略格局。” 如何划分界定大、中、小城市,厘清城市概念对于研究中小城市城镇化进程、推进大中小城市发展,其意义不言而喻。 按照我国目前的城市发展理论,城市从规模体系上总体分为五个类别,也就是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巨型城市。 198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大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上、不满50万的城市,小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20万的城市。但是这部规划法已于2008年1月1日废止,而同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没有设定城市规模的条文。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尚未从立法的层面对大中小等城市规模概念进行定义。 日前由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组委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出版的2010年《中小城市绿皮书》对划分界定大中小城市提出了新标准。 中小城市绿皮书指出,近年来,中国城市飞速发展,城乡人口流动频繁,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之间的界限模糊化,城市人口规模迅速膨胀,许多县级城市(包括县级建制市和规模较大的县的中心城镇)的市区常住人口已经达到或超过20万、50万的临界值。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使原有的城市划分标准已经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我国中小城市数目已达2160个,56%的地级以上城市为中小城市。为此,绿皮书依据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现状,提出的全新划分标准为: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 按照全新标准统计,中小城市绿皮书指出,截至2009年底,中国有建制市655个,其中地级以上287个,县级建制市36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市辖区常住人口均超过百万;省会城市中,除银川、拉萨外,其他城市市辖区人口也超过百万(也就是说,省会城市中只有银川、拉萨属于中小城市);地级城市的情况则较为复杂,东部地区的地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大多超过百万,以山东省为例,15个地级城市中,只有滨州、德州、威海、东营等四个城市城区人口低于百万。与此相对应,中西部地区的多数地级城市市区人口均未超过百万。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数量以及市辖区常住人口低于百万的地级以上城市数量,在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162个城市属于中小城市,占比56%。

人口预测与分析的方法

城镇规划中人口规模分析与预测 王炜1, 纪江海1, 冯洪海1, 王广和1, 陈会云2 (11河北农业大学城建学院,河北保定071000;21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畜牧站,河北迁安063000) 摘要:结合我国当前形势,对城镇规划中的人口规模进行了分析与预测。指出了人口规模的预测决定了城镇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合理的人口规模能促进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城镇人口规模预测是极其重要的,同时分析了我国现状城镇人口规模预测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镇人口规模预测的几个实用方法:平均增长法、带眷系数法、剩余劳动力转化法和劳动平衡法。这些方法简明,易于使用,在实践工作中,常以几种方法同时应用,并互相校核,对于工业污染比较严重的城镇,还应以城镇环境容量进行校核,最后方可确定合理的城镇人口规模。关键词:人口规模;分析;预测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Theanalysisandforecastinthescopeofpopulationontownplanning WANGWei1,JIJiang2hai1,FENGHong2hai1,WANGGuang2he1,CHENHui2yun2 (11CollegeofUrbanandRuralConstruction,AgriculturalUniversityofHebei,Baoding071001,China; 21AnimalDepartmentofQiananTownofHebeiProvince,Qianan063000,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sedandforecastedthescopeofpopulationontownplanning,combiningwitht hecurrentsituationofourcountry1Itpointedoutthatthescopeofpopulationdecidesthescopeoflandan din2frastructure1Thereasonablepopulation’sscopecanpromoteeconomy,societyandenvironmentoftowncoordi2nately,whichshowedthatthesc opeofpopulationisveryimportant1Thisarticleanalysedtheproblemincur2rentscopeofpopulationan dputforwardseveralpracticalmethodsofforecastingthescopeofpopulation.Thosemethodsareconcis e,practicalandcanbeappliedandcheckedseveralmethodsatsametime,soastodefinereasonablescope ofpopulation1 Keywords:thescopeofpopulation;analyse;forecast 人口规模的分析和预测是城镇规划中影响全局的关键问题。进行城镇规划之前,必需在搜集基础资料 的基础上,比较准确合理地预测出城镇的人口规模,才能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的快速发展阶段,许多外地人口到城镇中定居或暂居,使城镇的人口规模迅速扩大,但外来暂住人口是很难掌握的因素,在预测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增大了科学预测城镇人口规模的难度。因此,探索新形势下城镇人口规模预测的简便方法,成了我们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1 城镇人口规模预测的重要性 城镇人口规模决定了城镇用地规模,也直接影响着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如果城镇人口规模把握不准,预测规模偏低,就会造成城镇用地紧张,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欠账,影响城镇正常有序地发展。但如果城镇人口规模预测值偏高,片面追求人口多、楼层高、贪大求洋的倾向,就会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使部分基础设施闲置或利用率很低,造成极大的浪费。此外,城镇人口规模预测还关系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发挥。在社会效益方面城镇人口规模与公共绿地的面积、道路铺设率的程度、电话普及率、自来水普及率、燃气使用率的状况以及小学、托幼、文化站、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水平和城市化的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经济效益方面,目前城镇中主要存在乡镇工业布局分散、规模小、粗放经营、产值较低,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尚不完善,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还比较低等问题。中央最近提出发展经济要变粗放型为效益型,经济总量的增长不能单靠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而要靠增加技术含量和提高效益。这要求我们在预测城镇人口规模时要注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在研究城镇人口量的同时,还要研究人口的质,考虑人均产出问题[1]。人口规模预测与环境也有极大关系,城镇人口的过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讲解

前言 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函[2005]84号)的要求,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被确定为《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的主编单位,并会同哈尔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共同编制完成。 在本规范的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在深入总结国内城市规划中有关人口预测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进行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人口统计标准,预测方法的选取、使用和表达、成果的校验和表达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注意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寄交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红荔西路8009号规划大厦4楼东,邮政编码:518034)。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北京大学 中山大学 主要起草人: 1 总则 1.0.1 为规范我国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人口规模预测,提高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促进城市规划人均指标的规范化与合理化,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总体规划阶段的人口规模预测。 1.0.3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应坚持科学和合理的原则,充分研究城市人口发展特征和存在问题,深入分析未来人口变化的影响要素与发展趋势,在基础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选取和使用、结果确定和表达上做到规范和有据可依。 1.0.4 在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过程中,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 术语 2.0.1市(县)域 City (County) Administrative Are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