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位未来的机器人工程师,能够建造出在技术上非常高超的机器人,它可以说话、走路以及从事其他复杂的任务。你可能会根据特定的目的建造每一个机器人,并将它的能力调节到适应其预期的功能,如机器人警察会有武器,机器人服务员会有托盘。你还可以针对特定的环境条件设计每一个机器人,例如酷暑、极寒或水下的环境。但现在你正在奉命设计一些机器人,你不知道它们需要执行什么功能,或者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工作。那你要如何建造一个适应能力超强的机器人呢?

答案是,你将把每个机器人都设计成可以动态发展,这样它就能根据所处的环境来调整其能力和功能。如果遇到水,它将发展出防水功能,而如果它需要从火中救人,它就会发展出阻燃能力。因为机器人是由大量集成零件组成的,所以你还需要使机器人的组件能够在它们发展的过程中彼此交互,从而使每个零件都功能正常并良好协作。例如,防水性能不会干扰其手臂或腿部的运动。

也许未来的工程师可能会获得这种设计能力,而由于进化的作用,植物和动物已经这样做了。生物体是通过基因与环境之间的无数相互作用发展而来的,所以能够构建极其复杂、高度集成的机体,不仅运作良好,而且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当然,我们不能随意长出新器官,但许多器官在生长时如果遭受到压力,就会使它们的能力适应这种应对压力的需求。例如,如果你在儿童时期跑动比较多,那么你就是在给自己的腿部施以负荷,于是它们就会长得比较粗壮。其他一些调节机制在一生中都会对环境压力产生动态响应,即使在成年期也是如此。如果你在接下来的几周里经常练举重,那么你的手臂肌肉就会感到疲劳,接着会变得更粗大、更强壮。相反,如果你卧病在床数月或数年,你的肌肉和骨骼也会萎缩。身体能应对环境压力,从而调整其可观测特征,即其表现型,这种能力的正式名称为表型可塑性。所有生物的生长和运作都需要表型可塑性,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家参与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发现的实例也越来越多。如果一个人的皮肤比较容易晒伤,那么他的肤色在夏天就会变得较深;然而,当关键的环境信号消失、减弱或异常时,就会导致失配。当从冬天进入春天时,我的肤色通常会变黑,

这样可以防止我的皮肤被晒伤,但如果我在冬季乘飞机前往赤道地区,那么如果没有衣物或防晒霜的隔离保护,我的皮肤就会在转眼之间被晒伤。

人体的进化论观点提示,因为在近几代人的时间里我们改变了自己赖以生长的环境条件。并且有时这种改变是自然选择没有为我们准备好的,所以当前的失配现象比以前更常见了。这些失配可能是有害的,因为它们有时出现在生命的早期,却在许多年后才引起问题,而此时要纠正这个问题已经太晚了。

为什么大自然不像工程师建造桥梁一样建造人体:把安全系数提得高高的,这样我们就能适应各种条件呢?对这个问题,主流的解释是权衡取舍。一切都涉及妥协:一样东西多了,别的东西就会相应减少。例如,较粗的腿骨比较不容易折断,但它们运动起来就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黝黑的皮肤能防止皮肤晒伤,但它又会减少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

自然选择的选择机制使得表现型会根据特定环境进行调节,从而帮助人体找到不同任务之间恰当的平衡点,并达到恰当的功能程度:足够,但又不会太过。有些特征,比如肤色深浅和肌肉多少,在人的一生中都能调节。然而,大多数特征不能根据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如腿的长度或脑容量,一旦发育完成后就无法重组。对于这些特征,身体必须在发育早期,往往在子宫内或生命的最初几年,使用环境信号——压力,来预测出成年期组织的最佳结构。虽然这些预测能帮助人体根据特定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是在幼年时没有接受过适当刺激的组织可能最终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遇到的条件。

综上所述,进化使得人体能够“用进废退”。因为人体不是工程师设计出来的,而是生长和进化而来的,所以在发育成熟期间,为了正常发育,身体会预期碰到某些压力,而且也真的会面临这些压力。大脑中的这种相互作用广为人知:如果你剥夺了孩子的语言或其他社交能力,那么他的大脑将永远不能正常发育,而学习新语言或小提琴的最佳时机就是儿童时期。其他与外界密集互动的系统,如免疫系统,以及帮助人体消化食物、维持体温稳定的器官等,也都是借由类似的重要互动形成的。

从这个角度看,当人体不能接受到自然选择给它们匹配好的足够压力时,我们就能预测许多失配性疾病的发生了。这些失配中有许多在人体发育早期就会显现出来,但另一些,如骨质疏松,要到年老时才会显现。但有证据表明,这种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进化的作用,植物和动物已经具有可以动态发展的能力,不仅运作良好,而且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

B.表型可塑性是所有生物的生长和运作都需要的能力,这一能力可以体现为人经常练举重会使手臂肌肉变得更粗大、更强壮。

C.从人体的进化论观点来看,当前的失配现象比以前更常见的原因之一在于近几代人的时间里我们对自己赖以生长的环境条件进行了改变。

D.在发育成熟期间,为了正常发育,身体会预期和真的面临某些压力,与外界密集互动的系统也都需要借着大脑中的重要互动来形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前两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可以动态发展的机器人能根据所处的环境来调整其能力和功能,但设计者事先并不知道其要执行的功能或所处的环境。B.“他们发现的实例也越来越多”中的“实例”,也可以是如果一个人的腿或手臂比较容易骨折,那么他恢复后的骨骼就会变得较厚。

C.“一切都涉及妥协”“足够,但又不会太过”,可见自然选择的选择机制能直接帮助人体进行调节,达到恰当的功能程度。

D.从人体的生长和进化中可以发现,大多数特征不能根据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我们要重视赖以生长的环境条件,特别是用好生命早期的压力。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不给所见的每件物品消毒,也不过度使用抗生素和其他类似药物,因为某些微生物和虫类在帮助给免疫系统施加适当压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B.人类天生就拥有数以百万计的汗腺,但当你觉得热时,实际上分泌汗液的腺体比例,受到的是幼年时经受暑热程度带来的压力的影响。

C.用磨碎的柔软食物喂养的实验用猪和猴子,由于压力不够,会发育出形状异常的颌骨,牙齿在其中排列异常,不能很好地对齐。

D.身体的正常运作需要大量的钙,饮食中永久性缺乏钙的动物和人,骨骼发育都会比较薄弱,抗压力差且在年老时会较快地流失骨量。

4.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避免人体“失配”?

5.作者是如何得出“进化使得人体能够‘用进废退’”这一结论的?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我魂魄(节选)

电话是资料室的管理员打来的。“那张照片的作者找到了,他叫穆易。”

“是不是去柬埔寨的那个穆易?嗨,要他的照片可真难。”

管理员在电话那头笑了起来。

“他就在这儿,你来一趟吧!”

资料室在地下室。宽阔深邃的大厅里排满了20世纪60年代那种深黄色的木柜。一上了年纪的男人站在书柜的中间,和管理员说话。我站在那儿等了一会儿,从塑料夹子里取出那张照片,我猜想这个人就是穆易。

他转脸看见了我。他脸上有一种沧桑的、聪颖的神情,这种特别的气质使他与众不同。如果一个人经历了几十年里发生的几乎所有战争,他一定会有什么变化。“这是1942年拍的,没错。”他把照片翻过来,上面有一行变成黄色的钢笔字:培蕊,1942年5月,太行山,年17岁。

①“这些字是,我写的。”

我们走到书柜后面,那里有一张书桌和两张单人沙发。

“她是鲁艺的文工团员,唱歌的。”他非常肯定地说。“如果照片已经无法送给本人,我就会记下来姓名、地址等等。”

培蕊,1942年5月,太行山,年17岁。

这些字迹确实散发着伤感的气息。

“我是那年5月遇见她的,当时我是晋察冀军区的报道员,去太行山采访,回来的时候在山下遇见了鲁艺文工团的一大群女孩子。其中一个对我说:‘嗨,记者同志,给我留个影吧!’

她就是培蕊。很年轻,她回头招呼别的人,②那些人笑着不过来,她也在笑,她的笑容很灿烂。

我的底片已经用完了,但是还有我们称为‘尾巴’的一小块空白,我决定试一试。我问她:‘要是照片洗出来了,怎么给你?’她笑着招招手说:‘到前线见!’我也说:‘前线见!’那时我们非常年轻,非常快乐,觉得生命很长,③而且会充满许多快乐的相见。”

“她死了,是吗?”

“你听说过八路军总部被袭事件吗?”

穆易看见我一脸茫然,就说,“1942年5月,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调集了三万精锐部队包围了八路军总部,被包围的人都是机关、后勤、学校、文艺团体的人员,培蕊的剧团也在其中。”

“我至今都不知死了多少人,”穆易说,“很多人都跳下了悬崖,那条很深的峡谷里到处是人和骡马的尸体,后勤人员在跳崖的时候把骡马辎重都拉了下去,什么都不愿落到日本人手里。”

“我再也没有听到过她的消息。但是这些被包围的人,④特别是那些女性,都从悬崖上跳下去了。”

为了报道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在6个月的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在历史材料中打滚,但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件事。

“你可以查一下资料,”穆易注意到我的神情,“新华社华北分社在这次战役中死伤惨重,肯定会有记载。”

穆易站在窗口吸烟,他说话的时候目光炯炯,一点儿也不像年过古稀的老人。我和穆易顺着地下室黑暗的甬道往外走,他突然问我:“你为什么会对这张照片感兴趣?”

“我不知道,”我老实地告诉他。“关于抗日战争的纪念报道已经结束,你知道,我们总是这样,热闹一阵,然后风平浪静。可是我忘不了这件事,这可能是职业的兴趣。”

穆易点点头,表示理解。他随手掏出一张纸,用笔写了几个名字交给我。他说这几个人都经历过八路军总部的突围战役,可能对我有点什么帮助。

穆易的话的确没错。关于八路军总部的突围战役,史料记载很少,即使有,也是一笔带过。在山西辽县志中,这样写道:

1942年9月18日,辽县、辽西县合并,正式更名,为左权县,纪念在本年5月“反扫荡”战役中英勇牺牲在辽县麻田的左权将军。

显而易见,这不是一场胜仗,八路军总部在这次战斗中吃了大亏。没有一份材料能够表明,被包围的八千人中,到底有多少人牺牲,我唯一能肯定的是,那绝不是一个小数。新华社有关资料是这样记载的:

1942年5、6月间,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纠集3万多精锐部队,突袭我八路军总部,进行“铁壁合围”。新华社华北总分社,40多位同志在突围中英勇牺牲。

新华社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共有110多位新闻工作者殉职,但在八路军总部突围中就死了40多人,将近二分之一。我已经可以想象这次战争的惨烈。其中,对一位女记者黄君珏的记述引起了我的注意:

黄君珏,女,湖南湘潭人。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1942年在八路军总部突围战中跳崖牺牲,英勇殉国。

对黄君珏简单的介绍中,附有她的爱人王默磬的一封给其岳父的信,这封不同寻常的家信记述了妻子殉难的过程。王默磬也是新华社的工作人员,当时他身负重伤,奄奄一息,就倒在离黄君珏不足50米处。侥幸的是,他活了下来,成为八路军总部突围中唯一见证这惨烈史实全过程的人。

他在给他的岳父黄友郢老先生的信中这样写道:

夜九时,敌暂退,婿勉力带伤行,潜入敌围,寻到遗体,无血无伤,服装整齐,眉头微锁,侧卧若熟睡,然已胸口不温矣。其时婿不知悲伤,不觉创痛,跌坐呆凝,与君珏双手相握,不知所往,但觉君珏亦正握我手,渐握渐紧,终不可脱!山后枪声再起,始被惊觉,时正午夜,皓月明天,以手掘土,暂行掩埋。

吾岳有不朽之女儿,婿获贞烈之妻,慨属民族之无上光荣!

当天晚上,我定了去山西的火车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写“我”与穆易会面的情景,介绍了穆易的部分战斗经历,由此引出对培蕊照片的描写。

B.照片背面的字迹“散发着伤感的气息”,源于照片已经无法送给本人,与年轻的培蕊留影形成张力。

C.穆易给培蕊拍下照片,“我”对培蕊的照片感兴趣,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我”去山西是迫切和坚定的。

D.在新华社有关资料的记载中,女记者黄君珏的形象分别通过官方资料和家书呈现,充满家国情怀。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这些字是”后面断开,与“我写的”形成区分,使回答更加肯定和郑重。

B.句子②中“那些人”的笑和“她也在笑”,虽然同为笑的动作,但表达的意味不同。

C.句子③中的“快乐”,是对未来憧憬的体现,因对胜利充满希望而满怀前线见的期待。

D.句子④表达出的强调意味,与前文“培蕊的剧团也在其中”形成照应和强烈的暗示。

8.文中“我”使用了大量真实资料进行叙事,这种叙事方式有什么效果?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会谈·记忆·追寻;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女记者黄君珏。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真宗时,马知节、韩崇训皆以检校官签书枢密院事。知节为人质直,真宗东封泰山,车驾发京师,上及从官皆蔬食。封禅礼毕,上劳宰臣王旦等曰:“卿等久食蔬,不易。”旦等皆再拜。知节独进言:“蔬食者,惟陛下一人而已。王旦等在道中与臣同次舍,无不私食肉者。”又顾旦等曰:“知节言是否?”旦再拜曰:“诚如知节之言。”

材料二:

马知节,字子元。父全义,国史有传。全义,太祖深念之,知节方七岁召见,特授供奉官。少感慨自立未冠监彭州兵有老成风。景德三年签书枢密院事,迁副使,大中祥符七年罢。天禧元年知枢密院事,二年罢。以疾除节度观察留后,求外任,授知贝州。既而上悯其癯瘁,止命归镇,而上党、大名之民争求迎之。卒年六十五,赠侍中,谥正惠。赋性疏直,遇事敢言,不少自屈。所与游皆时之贤士,居常以方略自任。初监兵潭州,何承矩为守,颇以文雅饰吏治。知节慕之,故折节读书。雍熙间护博州兵,时刘廷让败于君子馆,知节完城缮甲,储积刍粟,僚吏皆不悦。既而虏果至,以有备引去。李顺之叛,诏与王继恩同讨贼。继恩恶其不附己,遣知彭州,付以羸兵扞贼。贼十万众攻城,知节力战,适兵至而贼溃。知秦州,州尝质羌酋支属二十余人,逾二纪矣。知节曰:“羌亦人,岂不怀归?”悉释之。羌怀其德,讫终更不犯塞。知益州,始请以省校代乡户运舟,自是蜀人免破产之患。在延州,戎寇至,方上元,遂张灯启关,宴乐累夕,虏不测,因引去。诏发澶、魏六州粮输定武。时虏方内寇,知节守镇州,曰:“粮之来,资寇

也。”止令于舟车所至收之,虏无所得而遁。知节所至,皆以威爱临下,而事无不济。特疾恶太过,不能无怨也。

1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少感A慨自B立C未冠D监E彭州F兵G有老H成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封,指帝王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昭告天下太平。因泰山在东,故名。B.自屈,指委屈自己,“不少自屈”与“句读之不知”的句式特点不同。C.患,指忧患、祸患,与《屈原列传》中“惠王患之”的“患”词义不同。D.不测,指难以预料、揣测,与成语“变幻莫测”中的“莫测”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知节凭借先人余荫年少为官,后因仰慕何承矩而改变志趣,学习诗书。他所交往的人都是当世贤士,但过于嫉恨坏人坏事,也招致了一些怨言。

B.刘廷让在君子馆战败,马知节在博州赶紧修缮城池,整治武器,储备粮草,属官对此都心生不满。不久敌人果然到来,因无隙可乘只好引兵退去。

C.秦州将羌人首领的很多亲属作为人质,长期不放他们回去,马知节担任知州后,心生不忍,将他们全部释放。羌人心怀感激,很久不再侵犯边塞。

D.在延州任职时,正值元宵节前后,戎寇突然而至。马知节于是张灯结彩,为引诱敌人入内而大开关门,接连几夜宴饮作乐,戎寇后来自动离去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继恩恶其不附己,遣知彭州,付以羸兵扞贼。

(2)知节所至,皆以威爱临下,而事无不济。

14.从材料一的事例中,除可看出马知节“为人质直”“赋性疏直”的性格外,还可看出他的哪些优良品质?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中寻梅

莫遣扁舟兴尽回,正须冲雪看江梅。

楚人原未知真色,施粉何曾太白来!

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饕亦自如。

正是花中巢许辈,人间富贵不关渠。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遗”二句紧扣题面,反用典故,写出了诗人踏雪寻梅的高雅兴致。B.“楚人”二句批评宋玉,江梅洁白的花瓣如同施粉一般,何曾太白呢?C.“幽香”二句化用林逋的咏梅名句,又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江梅的精神。D.“正是”二句将江梅比拟为隐士巢父和许由,暗寓着诗人自身的形象。16.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很高,这两首诗刻画了江梅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即使不善奔走,只要借助舆马,就会出现“”的结果;即使不善游泳,只要借助舟楫,也会出现“”的结果。(2)杜牧笔下的阿房宫宏大宽广,以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气候冷暖不齐,其中描写温暖的两句是“,”。

(3)小明画了一幅江水图,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有想好。王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唐宋诗人成句,比如“,”就很好。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国家卫健委提出开展“减糖”专项行动,要求中小学校及幼托机构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食堂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供应。那么,减糖A ?

根据世卫组织的建议;①人们需要控制摄入量的“糖”是游离糖,而非传统认知里的食糖——②甘蔗或甜菜为原料制取的糖。相比于食糖,游离糖的范围更广。简单来讲,③游离糖指的是游离状态的糖。因此,④游离糖通常不包括天然存在于食物中的糖。主要原因在于,⑤完整食物中的糖由植物一层细胞壁包裹,在人体中消化起来相对缓慢,⑥不易在长时间内产生较高热量以致形成多余脂肪,⑦因而对人体健康带来的风险相对较小。此外,食用天然食物还有不少好处。⑧比如水果、蔬菜对唾液流动的机械刺激的影响,⑨有助于减少糖对人体带来的潜在风险。

与游离糖相接近的一个概念是添加糖,它指的是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

B 。添加糖与游离糖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不包括鲜榨果汁中以游离状态存在的果糖,这部分糖的摄入量只占日常游离糖摄入量的一小部分。因而,添加糖和游离糖的概念通常可以被视为是等同的。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19.文中第二段带序号的小分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勤地不懒,出一分劳力就一定能有一分收成。验证不远,不出十天八天,你留心那平整湿润的菜畦吧,就从那里会生长出又绿又嫩又茁壮的瓜菜的新芽哩。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①暮春,中午,踩着畦垅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稠,中耕得深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②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或者不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谈话间歇的时候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芫荽在散发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擦擦、谈谈、咯咯罗罗”,请说说它们和“擦、谈、咯罗”相比,在语意上各有什么不同?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2.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结构大体相同,请简要分析二者在修辞手法上的异同。

(1)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2)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阅读经典小说,使我们仿佛置身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社会生活之中,目睹各式各样的人生故事,探寻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感受多种多样的文化风貌……经典小说,魅力深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2.C3.B4.①避免关键的环境信号消失、减弱或异常;②尊重自然规律,接受自然选择给人体匹配好的足够压力。5.①以建造适应能力超强的机器人进行类比说理,引出由于进化的作用,动物和植物具有对环境压力产生相应的能力的介绍;②进而从人体的进化论观点和自然选择机制等方面进行例证和假设,深度阐释其学理;③最后得出结论并再次强调压力对人体成长的重要性。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需要借着大脑中的重要互动”错误,原文为“其他与外界密集互动的系统,如免疫系统,以及帮助人体消化食物、维持体温稳定的器官等,也都是借由类似的重要互动形成的”,是借着“类似的重要互动”,不是“大脑中的重要互动”,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直接帮助”错误,原文为“自然选择的选择机制使得表现型会根据特定环境进行调节,从而帮助人体找到不同任务之间恰当的平衡点,并达到恰当的功能程度”,可见不是直接帮助,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三段观点是“人体许多器官在生长时如果遭受到压力,就会使它们的能力适应这种应对压力的需求”。

B.汗腺在儿童期即其生长时受到压力,所以如今它的耐热能力是和童年期所受的压力程度密切相关的。符合文段观点。

其他三项都不涉及前期压力和后期能力的关系。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结合“当关键的环境信号消失、减弱或异常时,就会导致失配”可概括出,避免关键的环境信号消失、减弱或异常;

结合“当人体不能接受到自然选择给它们匹配好的足够压力时,我们就能预测许多失配性疾病的发生了”可概括出,尊重自然规律,接受自然选择给人体匹配好的足够压力。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如果你是一位未来的机器人工程师,能够建造出在技术上非常高超的机器人,它可以说话、走路以及从事其他复杂的任务。你可能会根据特定的目的建造每一个机器人……由于进化的作用,植物和动物已经这样做了”可概括出,以建造适应能力超强的机器人进行类比说理,引出由于进化的作用,动物和植物具有对环境压力产生相应的能力的介绍;

结合“如果一个人的皮肤比较容易晒伤,那么他的肤色在夏天就会变得较深;然而,当关键的环境信号消失、减弱或异常时,就会导致失配。当从冬天进入春天时,我的肤色通常会变黑,这样可以防止我的皮肤被晒伤,但如果我在冬季乘飞机前往赤道地区,那么如果没有衣物或防晒霜的隔离保护,我的皮肤就会在转眼之间被晒伤”“人体的进化论观点提示,因为在近几代人的时间里我们改变了自己赖以生长的环境条件。并且有时这种改变是自然选择没有为我们准备好的,所以当前的失配现象比以前更常见了”可概括出,进而从人体的进化论观点和自然选择机制等方面进行例证和假设,深度阐释其学理;

结合“人体不是工程师设计出来的,而是生长和进化而来的,所以在发育成熟期间,为了正常发育,身体会预期碰到某些压力,而且也真的会面临这些压力。大脑中的这种相互作用广为人知:如果你剥夺了孩子的语言或其他社交能力,那么他的大脑将永远不能正常发育,而学习新语言或小提琴的最佳时机就是儿童时期”可概括出,最后得出结论并再次强调压力对人体成长的重要性。

6.A7.C8.①表现抗战英雄的真实和抗战精神的不可磨灭,使主题更加深刻;②突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故事细节,使文章具有历史纪实性,更加真实动人。9.示例:甲组:①本文以“我”与穆易的会谈为主体,讲述穆易的记忆;②以人物的记忆引出历史资料中的相关记载,个人和时代的记忆相融合;③整篇文章中,“我”作为追寻者,不仅仅追寻战争的亲历者穆易,同时也在追寻培蕊、黄

君珏等先烈的事迹与精神,从而指向缅怀英雄、牢记历史、民族魂魄永存等主题。乙组:①女记者黄君珏虽然在文章后半部分出场,但她与前文的培蕊都经历了“八路军总部被袭事件”,且都是女性,与前文情节一脉相承;②关于黄君珏的记述材料使得家信内容和新华社的有关资料形成照应,丰富了故事情节;③与文中“我”每天翻阅历史资料的设定相一致,对黄君珏的记述材料进一步促使“我”去山西追寻英雄们的事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留下悬念。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

A.“介绍了穆易的部分战斗经历”说法错误,文中没有体现穆易的战斗经历,当时的穆易“是晋察冀军区的报道员,去太行山采访”。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相关句子含义的能力。

C.“因对胜利充满希望而满怀前线见的期待”说法错误,句中的“快乐”表达的是对生命中未来相见的憧憬之情,没有体现“对胜利充满希望”。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叙事方式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在山西辽县志中,这样写道:1942年9月18日,辽县、辽西县合并,正式更名,为左权县,纪念在本年5月‘反扫荡’战役中英勇牺牲在辽县麻田的左权将军”“新华社有关资料是这样记载的:1942年5、6月间,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纠集3万多精锐部队,突袭我八路军总部,进行‘铁壁合围’。新华社华北总分社,40多位同志在突围中英勇牺牲”分析,文中使用山西辽县志、新华社有关资料的记载,叙事了1942年5月八路军总部的突围战役,表现抗战英雄的真实和抗战精神的不可磨灭,使主题更加深刻;

结合“黄君珏,女,湖南湘潭人。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1942年在八路军总部突围战中跳崖牺牲,英勇殉国”“他在给他的岳父黄友郢老先生的信中这样写道:夜九时,敌暂退,婿勉力带伤行,潜入敌围,寻到遗体,无血无伤,服装整齐,眉头微锁,侧卧若熟睡,然已胸口不温矣。其时婿不知悲伤,不觉创痛,跌坐呆凝,与君珏双手相握,不知所往,但觉君珏亦正握我手,渐握渐紧,终不可脱!山后枪声再起,始被惊觉,时正午夜,皓月明天,以手掘土,暂行掩埋。吾岳有不朽之女儿,婿获贞烈之妻,慨属民族之无上光荣”分析,文中通过黄君珏丈夫的家书,突出文中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故事细节,使文章具有历史纪实性,更加

真实动人。

9.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文学短评思路的能力。

本题给了甲乙两组关键词,考生可任选其中之一拟写。

(1)如果选甲组提出的关键词:会谈·记忆·追寻。

考生要结合文本内容指出“会谈”是指“我”与穆易的会谈,这是文本的主体;“记忆”是指穆易的记忆;“追寻”是指“我”的追寻。

“‘这是1942年拍的,没错。’他把照片翻过来,上面有一行变成黄色的钢笔字:培蕊,1942年5月,太行山,年17岁”“我是那年5月遇见她的,当时我是晋察冀军区的报道员,去太行山采访,回来的时候在山下遇见了鲁艺文工团的一大群女孩子。其中一个对我说:‘嗨,记者同志,给我留个影吧!’她就是培蕊”“我问她:‘要是照片洗出来了,怎么给你?’她笑着招招手说:‘到前线见!’我也说:‘前线见’”穆易……说,“1942年5月,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调集了三万精锐部队包围了八路军总部,被包围的人都是机关、后勤、学校、文艺团体的人员,培蕊的剧团也在其中”“‘我至今都不知死了多少人,’穆易说,‘很多人都跳下了悬崖,那条很深的峡谷里到处是人和骡马的尸体,后勤人员在跳崖的时候把骡马辎重都拉了下去,什么都不愿落到日本人手里’”“我再也没有听到过她的消息。但是这些被包围的人,特别是那些女性,都从悬崖上跳下去了”,据此理出思路:以人物的记忆引出历史资料中的相关记载,个人和时代的记忆相融合。结合“他在给他的岳父黄友郢老先生的信中……当天晚上,我定了去山西的火车票。”构思,整篇文章中,“我”作为追寻者,不仅仅追寻战争的亲历者穆易,同时也在追寻培赏、黄君珏等先烈的事迹与精神,从而指向缅怀英雄、牢记历史人民族魂魄永存等主题。

(2)如果选乙组提出的关键词:女记者黄君珏。

考生结合“新华社有关资料是这样记载的:

1942年5、6月间,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纠集3万多精锐部队,突袭我八路军总部,进行“铁壁合围”。新华社华北总分社,40多位同志在突围中英勇牺牲”“其中,对一位女记者黄君珏的记述引起了我的注意:黄君珏,女,湖南湘潭人。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1942年在八路军总部突围战中跳崖牺牲,英勇殉国”“对黄君珏简单的介绍中,附有她的爱人王默磬的一封给其岳父的信,这封不同寻常的家信记述了妻子殉难的过程”“他在给他的岳父黄友郢老先生的信中这样

写道:夜九时,敌暂退,婿勉力带伤行,潜入敌围,寻到遗体,无血无伤,服装整齐,眉头微锁,侧卧若熟睡,然已胸口不温矣。其时婿不知悲伤,不觉创痛,跌坐呆凝,与君珏双手相握,不知所往,但觉君珏亦正握我手,渐握渐紧,终不可脱!山后枪声再起,始被惊觉,时正午夜,皓月明天,以手掘土,暂行掩埋。吾岳有不朽之女儿,婿获贞烈之妻,慨属民族之无上光荣”理出思路:女记者黄君珏虽然在文章后半部分出场,但她与前文的培蕊都经历了“八路军总部被袭事件”,且都是女性,与前文情节一脉相承。关于黄君珏的记述材料使得家信内容和新华社的有关资料形成照应,丰富了故事情节。

结合“关于八路军总部的突围战役,史料记载很少,即使有,也是一笔带过”“这不是一场胜仗,八路军总部在这次战斗中吃了大亏。没有一份材料能够表明,被包围的八千人中,到底有多少人牺牲,我唯一能肯定的是,那绝不是一个小数”“新华社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共有110多位新闻工作者殉职,但在八路军总部突围中就死了40多人,将近二分之一。我已经可以想象这次战争的惨烈”“当天晚上,我定了去山西的火车票”分析思路:与文中“我”每天翻阅历史资料的设定相一致,对黄君珏的记述材料进一步促使“我”去山西追寻英雄们的事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留下悬念。

10.CDG11.B12.D13.(1)继恩憎恨他不依附自己,派(他)守卫彭州,将疲弱的士兵交给他带领以抵御贼寇。

(2)知节任官所至之地,都凭威严、仁惠治理下属,事情没有不成功的。14.①表里如一。

②忠心耿耿。

③遇事敢言。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少时情感激愤,自持自守,不到二十岁时,监督彭州军队,有老练成熟的风范。

“感慨自立”指情感激愤,能自持自守,这是对马知节少时精神、品行的描述,至此语意完整,故应在“自立”后断开,所以第一处断在“C”处;

“未冠”指不到二十岁,放在此处做时间状语,需单独成句,所以第二处断在“D”处;

“彭州兵”是“监”的宾语,故应在“兵”后断开,所以第三处断在“G”处。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文言句式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句式特点不同”说法错误。“不少自屈”与“句读之不知”都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两者句式特点相同。句意:不肯稍微委屈自己。/不了解句子的断句。

C.正确。“惠王患之”的“患”解释为担心。句意:自此蜀人免除了破产的祸患。/惠王担心这件事。

D.正确。句意:敌寇不知底细。/事物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为引诱敌人入内而大开关门”错误。马知节“张灯启关,宴乐累夕”其实是故布疑阵,迷惑敌人,让戎寇不知虚实,不敢贸然进攻;“启关”的目的并不是“引诱敌人入内”,恰恰是将其拒之于城门之外。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恶”,憎恨;“附”,依附;“羸”,疲弱、瘦弱;“扞”,抵御。

(2)“威爱”,威严、仁惠;“临下”,治理下属;“济”,成功。

1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材料一“知节独进言:‘蔬食者,惟陛下一人而已。王旦等在道中与臣同次舍,无不私食肉者。’又顾旦等曰:‘知节言是否?’”可知,其他“从官”对蔬食的要求都阳奉阴违,只有马知节表里如一,与皇帝一同始终坚持蔬食;他不愿皇帝被臣下欺瞒,说明他对皇帝忠心耿耿;他敢冒大不韪揭露宰相等人欺君罔上的行为,表明他遇事敢言。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真宗时,马知节、韩崇训都以检校官身份签书枢密院事(即担任枢密使副官,掌管办理军事文书事宜)。知节为人朴实正直,真宗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从京城出发,君臣一律素食。封禅典礼结束后,真宗慰劳宰相王旦等人说:“你们长久食素,不容易啊。”王旦等人都两次下拜。唯独知节进言说:“食素的人只有陛下一人而已。王旦等人在途中与我同宿,没有不私下食肉的。”又回头问王旦等人:“我说的话对不对?”王旦(对真宗)两次下拜,说:“确实是知节所说的那样。”材料二:

马知节,字子元。父亲马全义,国史中有传记。全义(殉国后),太祖很怀念他,知节才七岁时就受到皇帝召见,破格授予供奉官。少时情感激愤,自持自守,不到二十岁时,监督彭州军队,有老练成熟的风范。景德三年签书枢密院事,升任枢密副使,大中祥符七年罢职。天禧元年主管枢密院事,二年罢职。因病授予节度观察留后(三品武臣寄禄官,无实际职事),请求到京外做官,被任命为贝州知州。不久真宗怜悯他瘦弱憔悴,只让他回镇(疗养),而上党、大名的百姓已争相迎接他。享年六十五岁,赠官侍中,谥号正惠。(知节)天性坦率正直,遇事敢言,不肯(因迎合别人)而稍微委屈自己。所交往者都是一时贤士,平时常以谋略自许。起初监督潭州军队,何承矩担任太守,很能以文雅整饬官场风气。知节仰慕他,因此改变志趣阅读诗书。雍熙年间统领博州军队,当时刘廷让在君子馆战败,知节修缮城池,整治武器,储积粮草,属官都不高兴。不久敌人果然到来,因见(博州)早有防备才引兵退去。李顺反叛时,(皇帝)下诏命(知节)与王继恩一同讨伐贼寇。继恩憎恨他不依附自己,派(他)守卫彭州,将疲弱的士兵交给他带领以抵御贼寇,十万贼寇攻打城池,知节奋力作战,恰好援兵到来,贼寇因而溃败。担任秦州知州时,州中曾以羌人酋长的二十余名亲属作为人质,超过二十四年了。知节说:“羌人也是人,难道(他们)就不想回到故里吗?”(于是)将他们全都释放。羌人感念他的恩德,直到他任期终了都不再侵犯边塞。(直到知节)担任益州知州时,才奏请用省校代替富民用船运送(物资),自此蜀人免除了破产的祸患。在延州任职时,敌寇到来,正值元宵(前后),(知节)于是张灯结彩,大开城门,连续几夜宴饮作乐,敌寇不知底细,于是引兵退去。(皇帝)下诏将澶、魏等六州的粮食输送定武。当时外敌正在入侵,知节守卫镇州,说:“粮食送来,只是资助了敌人。”只令在车船所至之地收取(粮食),敌人一无所得,只好逃走。知节任官所至之地,都凭威严、仁惠治理下属,事情没有不成功的。只是过于痛恨坏人坏事,不能不招致怨言。

15.C16.①刻画了江梅冰清玉洁、芬芳淡雅、傲雪凌寒、蔑视名利的花中高士形象。②江梅花瓣洁白,散发幽香,疏影横斜,在漫天风雪的侵袭之下,镇定自若。她正像花中隐者,对于世俗富贵毫不在意。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夸张”错误,应为“拟人”。“雪虐风饕”指风雪交加,形容严寒。虐,暴虐;饕,贪残。这是将风雪比拟为人。“亦自如”是说江梅在这种严寒环境下镇定自

若,这是将江梅比拟为人。全句没有夸张。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饕亦自如”,刻画了江梅冰清玉洁、芬芳淡雅、傲雪凌寒、蔑视名利的花中高士形象;

“施粉何曾太白来”,意为:江梅洁白的花瓣如同施粉一般,何曾太白呢?描写江梅花瓣洁白;“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饕亦自如”写江梅散发幽香,疏影横斜,在漫天风雪的侵袭之下,镇定自若,突出了江梅傲寒斗雪的坚强的精神。“正是花中巢许辈,人间富贵不关渠”,运用典故,将江梅比拟为隐士巢父和许由,赞美江梅正像花中隐者,对于世俗富贵毫不在意,这暗寓了诗人洁身自好的自我形象。

17.而致千里而绝江河歌台暖响春光融融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致、暖、融。

18.示例:A.到底该减什么糖B.被添加进去的糖19.示例:②修改:以甘蔗或甜菜为原料制取的糖;⑤修改:完整食物中的糖由一层植物细胞壁包裹;⑥修改:不易在短时间内产生较高热量以致形成多余脂肪。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此处提出“减糖”的概念,而且针对这个概念提出了一个问题,由后文“人们需要控制摄入量的‘糖’是游离糖,而非传统认知里的食糖”可知,这是对“糖”的理解,可推知答案是:到底该减什么糖?

B.此处也有一个概念是“添加糖”,“它指的是”是对概念的解释,顾名思义,就是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被加进去的糖。可推知答案是:被添加进去的糖。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甘蔗或甜菜为原料制取的糖”成分残缺,缺少与“为”搭配的介词,应在最前面加上“以”;

⑤“由植物一层细胞壁包裹”语序不当,“植物”应放在“一层”后面;

⑥“不易在长时间内产生较高热量”不合逻辑,“长时间内”改成“短时间内”。

20.①“擦擦”与“擦”相比,显得程度要轻,说明额头的汗不多,劳动的强度不大;②“谈谈”与“谈”相比,显得更为随意,表达出谈话时的轻松心情;③“咯咯罗罗”与“咯罗”相比,显得更为热闹,说明交谈时气氛较为活跃。21.示例一:①两个逗号使长句变为短句,与整个语段以短句为主的句式特点相符;②“暮春”“中午”成为独立成分,更能突出时令的美好和气候的宜人,给人愉悦之感。

示例二:②两个逗号使长句变为短句,与整个语段以短句为主的句式特点相符;

②“夏天”“夜晚”成为独立成分,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夏夜的凉爽和劳动后的轻松之感。22.①同:两句都运用了比喻(暗喻)的修辞手法,分别将“一棵新芽”比作“一颗珍珠”,将“一畦菜”比作“一首诗”;②异:第一句只运用了比喻(暗喻)的修辞手法,第二句还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擦擦”,可以理解为“擦一擦”,暗含所擦之物不需要大规模清理之意,与“擦”相比,显得程度要轻,此处说明额头的汗不多,劳动的强度不大;

“谈谈”接近口语,与“谈”相比,显得更为随意,表达出谈话时的轻松心情;“咯咯罗罗”反复呈现声音,与“咯罗”相比,显得人多,更为热闹,说明交谈时气氛较为活跃。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第一句,从语境上看,两个逗号使长句变为短句,与整个语段以短句为主的句式特点相符;从表达效果看,“暮春”“中午”各自单独成句,能引起读者注意,更能强调表达的意思,突出时令的美好和气候的宜人,给人愉悦之感。

第二句,从语境上看,两个逗号使长句变为短句,与整个语段以短句为主的句式特点相符;从表达效果看,“夏天”“夜晚”各自单独成句,代入感强,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夏夜的凉爽和劳动后的轻松之感。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同:两句都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第一句本体是“一棵新芽”,喻体是“一颗珍珠”,比喻词是“是”;第二句本体是“一畦菜”,喻体是“一首诗”,比喻词是“是”。

异:第一句只运用了比喻中暗喻的修辞手法,第二句“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还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23.例文:

经典常伴深蕴浓

人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正是精神或思想的拥有,让人类区别于其他的生物。而人的精神的独属性,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在自己的精神世界精耕细作,让其变得更加丰盈厚重。要达成所愿,把经典作为生活和人生的伴侣,时时在其间思接千载,心游万仞,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经典,从狭义的角度说,就是灿若群星的文化典籍中的精粹,从远古的《诗经》漫溯,到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再到当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盛的文学作品。对社会世情投注不一样的眼光,就有了不同的文学书写,随之也就有了不一样的因寄所托。通过它们,我们可以完成时空穿越,回到经典描述的时代,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感受那年那月的人情冷暖。

社会世情是即时性的,对历史的回望,如果没有经典牵引,就大大消解了其中的兴味。在经典的世界里漫步,倾听人生故事、探寻心灵世界、感受文化风情,不经意间情性受到浸润;沐浴在经典中,感受边关塞漠的宏阔,体验小桥流水的温婉,心性潜移默化中被浸染。

既然“文学即人学”,那么文学的经典更是对生命本体细如发丝的透析。品读经典,在了解写作者借助文字书写对生活和人生感喟的同时,我们的情感和心性会情不自禁被植入到作品之中。从经典描写的世情风貌、阐发的人生哲理中,不仅能够找寻到一些与自己紧密关联的共情点,还可以在作品的因寄所托中获得启示。如果说“以史为鉴,可以明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那么“以文为鉴,可以醒心性”。

鲁迅先生说:“人类与世界相处,需要解决的就是三个问题:一是生存,二是温饱,三是发展。”这里的发展,从某种意义说就是要进行精神修炼,让自己脱离低级趣味。要实现这样的人生蜕变,与经典不离不弃必不可少。当在曹雪芹的“红楼世界”看花开花谢,观云卷云舒时,一曲《好了歌》会让我们对世事人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当我们在托尔斯泰的经典世界里漫步时,反复咀嚼“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的思维和视线会不知不觉地被拉回到现世人生。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也有诗意和远方。”成长的路上以深蕴的经典为伴,就不再孤单!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 歌德说:“如果有人不相信莎士比亚的伟大多半要归功于他那个伟大而雄强的时代,他最好想一下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令人惊奇的现象在1824年的英国,在今天报刊纷纷闹批评,闹分裂的这种日子里,能否出现呢? 产生伟大作品所必不可少的那种不受干扰的、天真无瑕的梦游症似的创作活动,今天已不复可能了。今天我们的作家们都要面对群众,每天在五十个不同地方所出现的评长论短,以及在群众中所掀起的那些流言蜚语,都不容许健康的作品出现。通过各种报刊的那种低劣的,大半是消极的挑剔性的美学评论,一种“半瓶醋”的文化渗透到广大群众之中。对于进行创作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妖氛,一种毒液,会把创造力这棵树从绿叶到树心的每条纤维都彻底毁灭掉……” 歌德说:“《维特》这本书直到现在还和当初一样对一定年龄的青年人产生影响。我自己也没有必要把自己青年时代的阴郁心情归咎于当时世界的一般影响以及我阅读过的几部英国作家的著作。使我感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进行创作的,导致产生《维特》的那种心情,毋宁是一些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情况。原来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 “至于人们谈得最多的“维特时代',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它当然与一般世界文化过程无关,它只涉及每个个别的人,个人生来就有本能,却处在陈腐世界的窄狭圈套里,要学会适应它。幸运遭到阻扰,活动受到限制,愿望得不到满足,这些都不是某个特殊时代的,而是每个人都碰得着的不幸事件。假如一个人在他的生平不经过觉得《维特》就是为他自己写的那么一个阶段,那倒很可惜了。” 材料二: 文学活动从总体上说是三大活动,即文学的创造活动、文学的传播活动、文学的接受活动。从作为文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来看,文学批评属于接受范畴,主要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理性评价活动;从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来讲,它又超越了接受范畴,它对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甚至包括自身在内都要加以分析和评价。 首先,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进行评价,意味着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

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摸底测试卷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摸底测试卷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报道,以前科学家推测,银河系将于39亿年后与仙女座星系相撞,但一项新研究表明,这两者将于45亿年后相撞,这意味着,银河系的寿命“被延长了6亿年”。 来自美国巴尔的摩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罗兰德·范·德-马瑞尔领导的团队,利用欧洲“盖亚”卫星提供的观测数据,得出了上述结论。“盖亚”项目科学家蒂莫·普鲁斯蒂并没有参与这一研究,不过他表示:“这一发现对我们理解星系的演化和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盖亚”于2013年12月发射升空,旨在帮助研究人员创建有史以来最佳的银河系3D 地图。该航天器一直在精确监测大量恒星和其他宇宙物体的位置和运动。研究人员希望,在“盖亚”闭上其敏锐的“眼睛”前,可对超过10亿颗恒星进行追踪观测。 “盖亚”所注视的恒星大多在银河系内,但也有些恒星身处附近星系内。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追踪了银河系、仙女座星系(M31)以及螺旋状的三角星系(M33)内的一些恒星。小组成员说,这些邻近星系距银河系250万至300万光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范·德-马瑞尔说:“借助‘盖亚’卫星于2018年4月发布的一系列数据,我们得以探索星系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从而揭示了它们的生长和演化历程,以及是什么创造和影响了它们的特征和行为。” 最新研究使他们首次确定了M31和M33的旋转速度。而且,利用“盖亚”衍生的调查结果以及对档案信息进行的分析,他们确定了M31和M33过去如何在太空中移动,以及未来几十亿年它们可能会前往何处。 研究显示,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的碰撞将发生得比此前预期的晚,且这种碰撞更像是擦身而过而非正面相撞。 (摘编自中国科技网《银河系寿命被‘延长”了6亿年将于45亿年后与仙女座星系相撞》)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位未来的机器人工程师,能够建造出在技术上非常高超的机器人,它可以说话、走路以及从事其他复杂的任务。你可能会根据特定的目的建造每一个机器人,并将它的能力调节到适应其预期的功能,如机器人警察会有武器,机器人服务员会有托盘。你还可以针对特定的环境条件设计每一个机器人,例如酷暑、极寒或水下的环境。但现在你正在奉命设计一些机器人,你不知道它们需要执行什么功能,或者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工作。那你要如何建造一个适应能力超强的机器人呢? 答案是,你将把每个机器人都设计成可以动态发展,这样它就能根据所处的环境来调整其能力和功能。如果遇到水,它将发展出防水功能,而如果它需要从火中救人,它就会发展出阻燃能力。因为机器人是由大量集成零件组成的,所以你还需要使机器人的组件能够在它们发展的过程中彼此交互,从而使每个零件都功能正常并良好协作。例如,防水性能不会干扰其手臂或腿部的运动。 也许未来的工程师可能会获得这种设计能力,而由于进化的作用,植物和动物已经这样做了。生物体是通过基因与环境之间的无数相互作用发展而来的,所以能够构建极其复杂、高度集成的机体,不仅运作良好,而且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当然,我们不能随意长出新器官,但许多器官在生长时如果遭受到压力,就会使它们的能力适应这种应对压力的需求。例如,如果你在儿童时期跑动比较多,那么你就是在给自己的腿部施以负荷,于是它们就会长得比较粗壮。其他一些调节机制在一生中都会对环境压力产生动态响应,即使在成年期也是如此。如果你在接下来的几周里经常练举重,那么你的手臂肌肉就会感到疲劳,接着会变得更粗大、更强壮。相反,如果你卧病在床数月或数年,你的肌肉和骨骼也会萎缩。身体能应对环境压力,从而调整其可观测特征,即其表现型,这种能力的正式名称为表型可塑性。所有生物的生长和运作都需要表型可塑性,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家参与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发现的实例也越来越多。如果一个人的皮肤比较容易晒伤,那么他的肤色在夏天就会变得较深;然而,当关键的环境信号消失、减弱或异常时,就会导致失配。当从冬天进入春天时,我的肤色通常会变黑,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距今3万年前的大冰期,即更新世冰期,陆地上是硕大的哺乳动物盘踞的世界。当时的北美大陆正处于貌似现代象的乳齿象、浑身披毛的猛犸象和佛罗里达洞熊的统治下。但是,它们的命运却和恐龙相同,短短的几千年间,就有33属大型哺乳动物全部死光。令科学家们长期迷惑不解的是,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群,尤其是北美的大型哺乳类为什么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 科学家们于1800年前后首次提出,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与气候的变迁有关。今天,科学家们又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考虑气候变迁对北美洲哺乳动物所施加的严重而广泛的影响:动物的生境遭到毁坏,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锐减,从而被迫往北迁徙。气候变迁必然也杀害了不少新生的幼仔,因为幼仔比成年的动物在抵御天气突变方面的能力要弱得多。 依照气候变迁学说的两位著名的倡导者——美国地质学家小伦德略和古生物学家格雷厄姆的说法,气候变迁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在动物生境方面。若气温变化相当急剧,植物——对于动物的食物源和栖居地均极重要——势必受到严重打击。由于植物不能很快地迁往气候适宜的地方,许多种植物就得死亡,随即代之以突然涌现的变种植物。动物不适应这些新的混合植物食料,被迫迁徙。然后,像剑齿虎这类以食草动物为生的食肉动物随即转移。譬如,在北美洲以杉树嫩叶为食的乳齿象,当气候转暖,导致杉树林大片死亡,而代之以阔叶落叶林时,必须迅速选择新的适宜环境。于是,原在蒙大拿州圣路易斯附近的杉树林中生活的乳齿象,不得不迁往相当于今日新英格兰的这个地区去寻找适宜生存的场所。 为了生存而迁徙必然带来许多新问题。譬如,原先共享一处生境的几种动物会朝着不同的方向转移。如果有某种动物本来依靠另一种动物为食,迁居后可能发现新生境中没有吃惯了的食物而难以生存下去。与此相反,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两种或几种动物被迫迁居到一处,有一些动物将会染上由别的动物携带来的疾病——它们未曾得过的传染病,这就要求它们具有超常的抗病能力。 这个学说的提出者列举理由来阐明大哺乳动物所遭受的气候变迁之害。大哺乳动物比小哺乳动物食量大,进食次数多,所以迁居新生境后所遇到的气候变迁的影响也比较严峻。同时,由于大哺乳动物繁殖的孕育期比小哺乳动物的长,因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乃含蓄之美。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中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强调含忍,说白了,说明了,就不美。而现代的审美观念,是外露的、张扬的、包装的。曲解的广告、张扬的建筑、直露的喊话等等,使我感到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多么不合时宜,我似乎在说一个古老的梦幻、那个曾经存在过的审美事实。 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而曲线则最富优美感、运动感。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具有和西方不同的意韵。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当然,隐不等于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讳莫如深,欣赏者一头雾水,便如坠五里云中。我们说,隐而不露,藏而不显。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关键要有味,要启迪人想象的空间。 婉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曲的小径、澹荡的清池,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它的境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的。曲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造园就是造曲的艺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记北京城东有曲水园,园中的漏云透月轩、掩山楼、宜雨亭、住秋阁,都在曲,含蓄蕴藉,一个唤起你更多想象的引子。园林的曲景在云墙和回廊的设置上体现最为充分,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 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这是以“永”字的八笔来说明中国书法运笔的方法。在我理解,永字八法透露出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但在其深处暗藏机锋。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反对直露,认为直露一览无余便没有韵味。如颜真卿的藏头护尾,颜体可以说是藏的典范。起笔裹锋,没有裹锋,平平地写,那就太露;落笔回锋,没有回锋,一笔送出,就没有意思。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点必隐锋,波必三折。书法无往不复的道理,是《周易》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09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研究欧洲某处的地震记录时发现,地震纵波的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他认为这是地质结构在此处急剧变化所致。后来人们证实。该突变面在全球普遍存在,并将其命名为“莫霍面”。界面以上的区域称为地壳,界面以下的区域称为地幔。 随后几十年间,关于莫霍面的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再无革命性的研究发现。当下,科学家已无法压制对地底世界的好奇…… 1957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们在会议中提出了“打个洞,直抵莫霍面!”的想法。会后,“莫霍计划”正式启动策划。考虑到大陆上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而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仅7千米,策划组织判断,要想钻穿地壳,到达地幔,就得在水下开展。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虽然只是打洞,但钻穿地壳这件事没那么简单,莫霍计划打一开始就难题不断。 面对重重困难,科学家决定先定个小目标——在海底戳几个浅洞,找找感觉。他们改装了一艘钻探船,于1961年在太平洋西海岸靠近墨西哥的海域钻了5口深度不超过200米的井。该船返回时,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致电祝贺。称之为科学史上“历史性里程碑”。 遗憾的是,这几口浅洞几乎是莫霍计划的全部直接成果。莫霍计划的预算不断增加,取得的成果却寥寥无几,让人感觉很没盼头。毕竟,在20世纪60年代那会儿,美国还有非常重要的航天事业要发展。1966年,美国国会砍掉了拨款,莫霍计划搁浅。 莫霍计划的初衷是钻穿地壳,虽然这个目标没实现,但科学家通过这个项目发现,在海底钻凿采集地质数据和样品,无疑是一种新颖又直接的“窥探”地球的手段。1968年,美国四大海洋所共同提出“深海钻探计划”,这也开启了已延续数十年的、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迄今,该计划经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多次更名、扩建、重构,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1971年和1975年,钻探船两次进入地中海,从海底以下取出岩芯。科学家惊讶

2023-2024学年高三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 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提出的,二者根本的区别就是各自所遵循的逻辑不同。西方是资本逻辑,以资本为中心;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逻辑,坚持人民至上。资本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轴心,也是各种矛盾危机的原因;与之相反,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学内涵。 何谓“人的逻辑”?简单说,就是人的发展规律,包括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发展的推进方式、发展的实现条件等。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按照人的逻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很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人发展的逻辑主线。依据这个逻辑,现代化建设与人的生活密切联系,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使经济发展更适合人的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正因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把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而现代化的推进就是要不断解决这一矛盾。当然,讲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注意需要的合理性。这里涉及内在、外在两个尺度,分别看的是需要的提出和满足是否符合人的正常生存发展,并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是否从实际出发,以现有条件为前提。两大尺度的确立,事实上提出了需要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问题,以及二者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规律,又突出人民至上,从而形成了一条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人的发展逻辑是渐进的,现代化的全面建设也需要稳健推进,那就又涉及到如何看待人是目的还是手段的问题。应当肯定,人在现实的生产、生活和各种关系中,始终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和目的,“人是目的”的价值指向和基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武)李(陵)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最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并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珍重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

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新高考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新高考专用)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从2012年的1.21亿辆迅速上升至2021年的3.02亿辆,这在极大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细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及多环芳烃等多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大气能见度和地球辐射平衡产生重要影响。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发达经济带,汽车尾气对PM2.5的贡献能达到30%以上,是雾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增长十分显著,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1990-2021年间,我国交通领域的碳排放由9400万吨增至9.6亿吨,增长了九倍。其中,公路运输是交通领域碳排放的重点,占总排放的80%以上,重型货车和乘用车占比排名前二。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双碳”政策下,交通领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减排压力,推动交通领域深度减排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 在国际减排大环境的驱动下,新能源汽车以其低排放的特点得到了很多政策扶持,发展十分迅猛,搭配上风头正盛的人工智能,已然成为当下最受资本追捧的香饽饽。一度被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标杆的特斯

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数据正在成为组织的财富和创新的基础,大数据在催生一个更加智能的社会。那么,又该如何理解我们正在迈进的这个智能型社会呢? ②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信息、知识还是智能,在我们这个时代,都是以数据为载体存在的。信息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智能的基础,当电脑、网络能够利用某种知识作出自动判别,采取行动为人类服务的时候,机器智能就产生了,这些过程都依赖数据分析。 ③目前,人类记录周围世界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过去,我们是决定记录什么;现在及将来,我们要进入决定不记录什么的时代。数据分析的能力不断增强,这将加快我们迈向智能时代的步伐。智能时代的特点,是无处不在的计算机和网络将像有智商的人一样为人类工作和服务。换句话说,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环环相扣,齿齿吻合,日常管理通过数据更加优化,各种任务、合作可以无缝对接,社会运行的成本可大幅降低。 ④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生了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中央领导人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卷含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王静安(王国维)的“境界”说重视感受作用在作品中具体之呈现,严沧浪(严羽)的“兴趣”说重视感发作用本身之活动,王阮亭的“神韵”说重视由感发所引起的言外之情趣,其重点虽各有不同,然而如果就这三种诗说产生之时代背景而言,则他们却都是因为有见于当时诗歌中属于兴发感动的这一种质素之逐渐消亡,因此才倡为种种诗说的。 沧浪之兴趣说,乃是针对当时盛行的江西诗派之“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补偏救弊之言。阮亭之“神韵”说,则是针对当时格调派的模拟因袭之风气的一种补偏救弊之说。至于静安先生的境界说,则是针对清代词坛之宗法南宋,重视工巧堆垛之风气的一种补偏救弊之说。 从以上的论析来看,中国历代诗论虽有各种不同的流派和主张,然而其兴衰更替的变化,却隐然是有着一线脉络可寻的。其实在中国诗论中,除了重视声律格调用字用典等偏重形式之艺术美一派的各家主张外,其他凡是从内容本质着眼的,盖无不曾对此种兴发感动之力量,有所体会和重视,只是因为不同之时代,各有不同之思想背景,因此各家诗论,当然也就不免各有其偏重之点。周秦两汉之际,在儒家思想笼罩之下,于是遂有“比兴”“言志”之静论,虽然也曾注意及“心”与“物”之感发的作用,然而其重点却全以政教感化之实用的价值为主。如孔子论诗之从“可以兴,可以观”,到“可以群”“可以怨”以及“事父”“事君”之说,和《毛诗·大序》之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到“美教化,移风俗”,这种种说法都可以做为此一派诗论之代表;至于魏晋以来,则儒学既已逐渐式微,于是一般文士遂对于文学之独立性有了普遍的觉悟,于是当日之诗论,遂亦对“心”与“物”之感发作用,有了纯艺术性的体认,如陆机《文赋》所提出的“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及钟嵘《诗品》所提出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等种种说法,便都可以做为此一派诗论之代表;及至佛学盛行之后,其禅宗一派渐与中国固有之道家思想相融汇,因此对于“心”与“物’之感发的作用,遂又有了另一番新的体认,因此对诗之品评,乃又形成了一种玄妙的喻说之方式。严羽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认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的社会思潮,它通过偶然性历史事件解读历史、摒弃崇高、拒绝神圣、嘲笑目标、丑化追求,以偶然遮蔽必然,抽离掉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的精神追求。 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有意识地从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践活动,大张旗鼓地想要实现某种政治诉求,比如明目张胆地发表和从事否定革命、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行,这是一种属于实践层面的显性历史虚无主义;二是有意识地从事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活动,主要借助思想研究和文艺表演等形式以碎片化、微观化、主观化的隐性方式叙述历史,表达出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进步的否定。理论层面的历史虚无主义以更加隐蔽的形式拉拢民众认可其错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与实践层面的历史虚无主义相互印证,这种隐性的历史虚无主义即软性历史虚无主义。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这种思潮披着思想文化传播的外衣而不断为历史虚无主义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撑,是从历史虚无主义发展出来的极具迷惑性和欺骗性的变种。不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使用何种障眼法,我们都要透过现象剖析其本质和特点,认清其危害。 第一,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关注的议题和领域更为广阔。显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表达比较直白,关注的领域主要有近代以来的救亡图存史、革命史、党史和国史等,议题和领域都较容易识别。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议题设置全面转向社会底层,不断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容易被理论文艺工作忽视的边边角角延伸,目前有效识别这种具有广泛性、日常性的议题确实存在一定困难。 第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更为隐晦。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主要借助公众娱乐消费平台,这种相对难识别的传播手段更容易“吸引和俘获”普通民众。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主要通过学术研究、文艺表演以及宗教渗透等绵里藏针的形式传播:学术研究打着“学术”“学理”的旗号,借助学术论坛、学术期刊等载体,将个体的偶然性事件表达得淋漓尽致,其终极目的是扭曲正确

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测试语文答案

高三入学调研 语文答案 1. 【答案】D 【解析】A项“门槛”在材料中不等同于“水平”;B项表述的内容与材料“从严格意义上说,只做点赞动作很难说是批评,只能说是一种欣赏”不符;C项表述过于绝对,“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的表述不合逻辑。 2.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微众批评大多数是非专业的、即兴的批评”,并非表示所有的“文艺批评是即兴的,非专业的”。 3. 【答案】B 【解析】B项谈论的是“境界说”,不能证明材料二的观点“从事文学批评要进行文本细读”。 4. 【答案】①微众批评主体是多元化主体,是一种“在线交互主体”,批评者之间可能有多次、多层的互动,从而不断产生新的意义。②微众批评在文体上的特点是破体化,简短化,零散即时,语言幽默讽刺。③微众批评的活动动机呈现出多样化与复杂化的特点。 5. 【答案】①在“微”时代,提倡专业性与非专业性的融合才能实现“新媒介文艺批评的新专业化”。要调和数字文化背景下的粉丝批评家和学者批评家身份,实现“粉丝学者化”和“学者粉丝化”。②学院派批评家要承认微批评存在的合理性与现实性,向微众批评中的优秀者学习,积极介入媒介分众化时代,适应微众的文化与审美需要。③微众批评中的非专业批评者,要学习专业化批评,增加学养,细读文本。只有专业化,文艺批评才能走近艺术、推进艺术。 6. 【答案】A 【解析】小说并非要体现她爱慕虚荣的性格。 7. 【答案】D 【解析】“第一人称”有误。 8. 【答案】不一样。①前三个“这样的”意义相同,指香雪在深夜独自走在大山中看到的景象时独特的感受。“闪闪发光的盒子”给了她战胜恐惧的力量,这些景物随她的心情变得异常美妙起来;②后一个“这样的”指香雪自己想象的变化后的台儿沟的情景。铅笔盒带给她信心和勇气,香雪由关注自我到关注自己生存的世界,表达了她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和对台儿沟未来的美好憧憬。 9. 【答案】①青春的香雪心中充满了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她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 ②年轻的孙少平不想安于现状,他有着青春的激情和冲动,渴望走出乡村,实现人生价值。 ③青春就应该追求梦想。香雪和孙少平为了追求梦想,不畏艰难,勇敢前行,所以入选。

唐山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演练语文试题及答案

唐山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演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当今世界的自然资源保护模式中,发端于美国的“国家公园”被广泛地认可为世界各国保护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国家公园在现代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国家公园在美国的起源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由于自然资源破坏而滋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发展的结果。然而,仔细考察美国早期国家公园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会发现,美国国家公园的起源具有明显的非生态导向。 “Ecology”(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生物学家厄恩斯特·赫克尔在1866年创造,其内涵是指“对自然环境,包括生物和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的研究”。尽管从殖民地时期开始,林奈、巴特罗姆、梭罗、缪尔等博物学者便对北美的动植物资源和环境进行过研究,但美国专业化的“生态学”则诞生于20世纪初。作为“将生态学引入美国学术界的第一人”,弗雷德里克·克莱门茨于1916年出版其代表作《植物演替》。美国生态学会成立于1915年,并于1920年创办了首份生态学学术期刊《生态学》。总体而言,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美国生态学还处于初创阶段,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理论还在形成过程中,其主要影响仅限于科学界,社会大众则鲜有生态学意识。 从当时国家公园倡导者的观念看,他们更看重国家公园的旅游价值,认为这些新发现的荒野景观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应该属于任何个人,而应该将其保留下来,作为供世代美国人旅游娱乐的“公园或游乐场”。例如,1872年黄石国家公园得以建立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社会精英看中了荒野景观的旅游价值,于是将其保存起来“免于定居、占据或出售”,作为“国家游乐场”。这种观念也被落实到了法律之中,《黄石公园法》明确指出,将黄石地区保留为一个“公园或游乐场”。黄石公园作为“国家游乐场”的形象和价值,对此后美国诸多国家公园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建立的约塞米蒂、红杉、格兰特将军、雷尼尔山、火山口湖、冰川、洛基山等国家公园都延续了黄石公园的模式。尽管有学者认为“生态学的兴起在另一个维度为美国创建国家公园提供了理由”,但从美国国家公园发展的历史进程看,生态学并未对美国早期国家公园的建立产生实质性的重要影响。

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做香囊、包粽子等亲子活动备受欢迎,龙舟、桨板、皮划艇等多样化水上活动颇受追捧……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各地文旅产品供给充足,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浓郁的节日氛围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推动了健康文明过节,使健康文明过节成为新风尚。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央领导人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推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节庆活动,有助于我们真切感受文化力量,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时代,从乡土社会转为城市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为传统节日注入许多新的元素。原有节日仪式的简化、转化,并不意味着节日文化内涵和价值会彻底改变。传统节日不断融入生活,就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 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潮流。文化发展自有其规律,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最近几年的端午节,内涵丰富的具有端午文化特色的线上科普、文艺演出、民间游戏、特色旅游等活动接地气、有人气,让人们得到文化的滋养。再如,“云观展”、沉浸式体验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让文化传承创新获得强劲动能,开启无限空间。以文化创意、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节日文化,发展好多种文化业态,有助于提升大众参与度,增强审美趣味,提升美育素养,也有利于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们的节日文化,总在传承发展中别开生面。除夕守夜的年俗,从围炉夜话到一起看春晚,再到边看春晚边晒年夜饭,形式越来越丰富;端午节不少地方推出读诗、赛诗活动,诗意过节过出清新感。从更广视角看,中华文明的浩荡长河,既有深沉厚重的历史积淀,也有大浪淘沙的实践再造,还有奔腾澎湃的创新汇流。因为坚守正道,所以敢于推陈出新、海纳百川;因为主动求变,所以时代气息更浓、生机活力更足。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我们说,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这样说,并不排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是有主次之分。 唐代,推动茶艺美学成型的,除了小时在寺院生活、后又成为学者的陆羽外,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行者,借用现代的说法,是有一个“文人集团”或“文人群体”。当时,一些刚正率直并深存抱负和学识的人,诸如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张志和、耿讳、孟郊、戴叔伦等,都对茶表示出来厚的兴趣。大诗人元稹、白居易等都有茶诗名作问世,特别是卢全以一首吟颂“七碗茶”的诗句光耀千古。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而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纷纷把饮茶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描述和品评,这些是在唐代完成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茶寄诗情,品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创立茶室,墨写茶事,终于成就了茶艺美学的构架。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民间的普及、简易化,宫廷的奢侈、精致化。而在两极中间的文人,依然崇尚风雅和自然。与唐代不同的是,那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而宋代则各领风骚,文人保持着独有的率真并与自然契合。所以,宋代虽以贡茶名世,但真正领导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是文化人。宋代文人的性情、茶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中看世界”。与焕然一新的茶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相适应,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与此同时,士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明朝前期文人的沉湎于茶事,并非是闲情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著《茶谱》的朱权就明确表示,饮茶并非只在茶本身,而是“神栖物外”,表达志向的一种方式而已。 到了晚明至清代初期,茶艺风尚和美学追求又是一变。自万历、天启到崇祯末年,以小品为代表的文学,在游山玩水、起居日用中追求自我,沉湎物趣,以达雅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