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高考2023届高三全国第五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2023届高三全国第五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2023届高三全国第五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文学在从古典向现代发生转型变化之际,就在创作中显示了自身的特色。近代发生的文学变革,虽然以"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相标榜,但其创作带有很深的传统文学印记。五四文学革命,结束了这种新旧杂糅的状态,但新文学最初的创作尝试,仍免不了要经历一个“小脚放大”

的蜕变过程。这期间,所谓中国特色在创作中的最初表现,是从中国文学的母体中带出来的鲜明胎记。

五四文学革命之后,中国文学受外来影响渐多,取法于外渐成一时风气,但新文学并未就此泯灭中国特色。只要祛除阐释的遮蔽,就不难看出,在这些新式的外衣下,各体文学创作,仍然具有中国文学的特质。以鲁迅的小说创作为例,笔者曾把鲁迅的小说分为以下几类:承袭古人“发愤”著书的传统,如“忧愤深广”的《狂人日记》;以古仁人之心,关切民痰,悲天惘人,而以写实笔法出之的《祝福》等;直接继承清代讽刺小说的传统,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冷嘲热讽”的《孔乙己》和《阿Q正传》等;受“诗骚传统"和古代散文影响,如"诗化""散文化"的《故乡》和《伤逝》等;化用笔记文体,而以"油滑”之笔出之的《故事新编》等。这些都留有很深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传统印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因为有“革命文学”的提倡和左翼作家的实践,成长期的现代中国文学,在接受传统浸润的同时,又自觉地开发民间资源,汲取民间滋养,逐渐在民族化、民间化的方向上,凝聚自身特色。到四十年代的根据地、解放区文学,“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就成了这期间及此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文学追求中国特色的主要方向。李季等人的长篇叙事诗创作、赵树理等人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榜样。他们的作品在改造民间曲艺方面所取得的宝贵经验,是这期间的文学锻造中国特色的主要表现。同样缘起于根据地、解放区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长足发展的"革命历史演义"和"新英雄传奇"创作,是中国特色创作追求的又一重要成果。这种由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转化而来,又融进新的观念和手法的新兴文类,是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中国小说。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各体文学在中国特色的方向上,都做出了不懈的探索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及其后兴起的文学革新,在一个时期虽然再度把探索的目光转向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文学,但在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行程之后,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又在一种更高的意义上,以一种更新的姿态,回到这一方向上来。

(摘编自於可训《创作经验是文学理论建构的基础》)

材料二:

现代世界的生成,能够让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中的人民意识到同处于这个世界上,文学是最好的沟通桥梁。据严家炎先生的研究,陈季同的《黄衫客传奇》是中国人最早用法文写的文学作品,虽然这部中篇小说来自对唐传奇《霍小玉传》的再创造,但严家炎认为它加入了许多富有时代感的新内容,人物性格和追求爱情的主题都有新的发展。而且可以看出陈季同在浓郁的风俗画色彩描写方面明显受

到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虽然缓慢,却持续不断,由最早的涓涓细流,经过百年的顽强走向世界,终于成就当今的气候和阵势。

现代中国要自强,要新生,要创造全新的中国,这是几代仁人志士的渴求。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趋于保守。从另一种视角也可以看到:世界上任何民族在任何时期,都没有像现代中国人这样顽强地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传统中国尊崇祖训,“敬德宗孝”,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价值,不管是治国方略还是家庭伦理,都以"三纲五常"为上,"四书五经"则是文人学子的文化基础。但在思想文化的创造革新方面,中国文化又具有兼容并包的精神。在西方各民族因为宗教打得你死我活的情况下,中国则可以完成“儒道释”三位一体。中国文化始终有勇气有胸怀吸收外来文化,兼容不同的思想。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则是统治阶级的政治策略,并非文人学子的排斥异己。唐宋古文运动,虽然强调“文起八代之衰”,但也是借古之名,托古革新。直至近代“桐城派”之复兴古文,也适应时代变化,不断革新语言。连胡适也承认,"桐城派"的古文为现代白话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确实,中国几千年社会之稳定,其政治上的制度性保守是显而易见的,这也使中国能够进行五千年文明传承而不中断;但中国文化始终有兼收并蓄创化革新的活力,这也是事实。唯其如此,在展开现代转型时,才能如此热烈地敞开胸怀,容纳世界各种优秀文化进入中国,为中国完成现代社会的创造所用。

(摘编自陈晓明《面向世界的中国现代视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四文学革命前,中国文化界提出了“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等口号。

B.中国现代文学成长过程中,曾提倡创作“革命文学”,左翼作家是“革命文学”的践行者。

C.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李季、赵树理等人创作的民间曲艺作品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D.陈季同的《黄衫客传奇》受法国文学的影响,也在唐传奇《霍小玉传》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近代发生的文学变革不仅完成了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而且坚持了自身的特色。

B.经历五四文学革命后,中国新文学虽然占据了文学创作的主体地位,但仍然有古典的印迹。

C.鲁迅先生受外来文化影响,以写实笔法创作的《祝福》体现出关切民痍、悲天悯人的思想。

D.传统中国有很多诸如"敬德宗孝"之类的糟粕,但"四书五经"给文人学子奠定了文化基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主张的一项是(3分)

A.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白居易《醉中对红叶》)

B.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李唐《题画》)

C.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

D.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曹植《当欲游南山行》)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4分)

5.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说:"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根据两则材料,我们应怎样“拿来”?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敢在鬼子头上跳舞的人(节选)

衣向东

划归运河支队的那个新四军营里面就有胡剑龙的儿子胡爽,胡剑龙跟儿子胡爽成了不折不扣的父子兵。自然,胡剑龙心情舒畅,走路时腰杆挺得笔直,很有总司令的派头。

胡爽虽然才二十二岁,却已当了一年连长。小伙子长得挺帅,打仗有勇有谋,在战士中威信很高。有人私下赞叹,说虎父无犬子,胡爽确实是胡剑龙的儿子。

这天上午,胡剑龙和支队几位干部闲聊着走在大街上,胡爽恰好从对面走来,忙给几位领导敬礼,喊了一声“首长好”,然后步幅很大地走去。胡剑龙身边的王真理忍不住扭头去看胡爽的背影,对胡剑龙说:“胡支队长,大家私下里都议论,说胡爽确实是你的儿子。”

胡剑龙愣怔了一下:“这话,这话说的,不是我的儿子是谁的?”众人哄笑。

邱正勇接了王真理的话头,说道:“走路都跟你一个姿势,脚下带着弹簧呢。”胡剑龙自豪地笑笑:“他就是一头小倔驴。”"那你呢?"王真理很快地跟了一句,众人又笑起来。

胡剑龙尴尬地笑笑,瞪了王真理一眼:“哎,王真理,你今天对我有意见啊。”王真理顺坡滚驴说:“对,有意见,你把骑兵连放在一营李振生那里,我就是有意见。”运河支队改编后,根据形势发展决定成立一个骑兵连,放在一营,营长是李振生。王真理曾跟胡剑龙请求,想当骑兵连连长,没想到被任命为二营教导员。胡剑龙建议大家一起去骑兵连,看他们这两个月的训练成果。

一块平坦的荒地,成为骑兵连的训练场,成片的荒草已被马蹄踩踏得稀烂,官兵们三五人一组,在教官的指导下,或练习骑术,或训练“三十二路刀法”。李振生看到王真理来了,似乎故意显示自己的本领,骑着一匹高头大马,从王真理面前飞驰而过。

王真理看到一匹匹奔腾的战马,心里痒痒,跟一位教官请求,要感受一下骑马的滋味。教官四十多岁,曾在国民党军队当过骑兵班长,他经不住王真理的缠磨,挑选了一匹最温良的枣红马,一手抓住马缰绳,一手扶着王真理上了马背。老班长本想牵着束红马绕场地转一圈,让王真理过一把瘾就行了,没想到王真理上了马鞍,学着身边战士的样子,两只脚拍打了马肚子,枣红马突然挣脱了老班长手中的缰绳,飞驰而去。

王真理慌了,禁不住惊叫两声,两腿夹紧马鞍子,左手抓紧马鞍子的把手,右手抓紧了马缰绳。枣红马绕着训练场跑了一圈又一圈,似乎越跑越快。

众人一片惊慌,追在枣红马身后奔跑。王真理双手猛地拽紧马缰绳,枣红马两只前蹄腾空跃起,长啸一声,将王真理抛下了马背。

王真理趴在地上一动不动。胡剑龙飞奔过去,一把抱起她,急切地问:“摔哪啦?你没事吧?”

王真理眯着眼睛,好半天才慢慢站起身子。胡剑龙搀扶着她,让她活动了一下身子。她挣脱了胡剑龙的手,拧巴着身子走了十几步,然后又弯腰走回胡剑龙面前。"我要到骑兵连……"她战牙咧嘴地说。

王真理并无大碍,大家都松了一口气。邱正勇吓坏了,瞅着王真理想发脾气,最后还是冲着老班长说:"你怎么让她骑马?简直胡闹!"

老班长吓得面色如土,僵硬地站在那里。李振生揶揄地说:“你只能骑一头小毛驴。”

王真理气愤地瞪了李振生一眼,又对邱正勇说:“政委,我要到骑兵连,我就要骑这匹枣红马!”

胡剑龙恼怒地对王真理吼了一嗓子:"回去!"

胡剑龙和邱正勇回到支队部,地下交通员老赵匆忙走进屋子,不等胡剑龙和邱正勇问话,就说道:“韩庄的小鬼子有动作,根据可靠情报,伊藤大佐要带着小鬼子倾巢而出,明天凌晨包围黄邱山套根据地,跟运河支队决一死战!"

邱正勇听了,略一思忖,说道:"当前我抗日军民已经进入局部反攻阶段,伊藤大佐自知难逃失败的命运,要做垂死挣扎。”

胡剑龙兴奋地说:“好呀,他不找我,我还要找他呢,来得正好!”

夜幕降临时,运河支队将驻地几个村庄的群众转移出去后,分别隐蔽在周边的庄稼地里。凌晨四点多,伊藤大佐带着两千多日伪军,包围了运河支队的几处驻地,发起攻击后,才发现村里空无一人,慌忙撤出。这时候,早已埋伏在村外的战士们,把日伪军切割成一个个包围圈,打得他们抱头鼠窜。

天亮时分,战斗结束,运河支队消灭了一千多个日伪军,剩下的逃进了枣庄和台儿庄的日军据点。伊藤大佐无法向上司交代,在庄稼地里剖腹自杀。

运河支队牺牲二十几名官兵,有四十多人受伤。牺牲的官兵中,就有胡剑龙的儿子胡爽。

按照惯例,每次战斗结束后,胡剑龙都要亲自查看牺牲的官兵。这一次也不例外,他走到摆放的一排尸体前,掀起盖在尸体上的白布,跟他们一个个告别。然而掀到儿子胡爽时,他停住了手,不忍去看,对身后的警卫员小滕说:“你看一下,子弹从哪儿打进去的。”

警卫员小滕刚要去掀白布,被王真理挡住了,她慢慢地弯下腰,小心掀开白布,查看了胡爽中弹的伤口,然后站起来说:"子弹从前额打进去,击中要害部位……"

胡剑龙松了一口气,说道:“嗯,子弹从前额打进去,那就不是逃兵,是条汉子!”说完,他挺直腰板,气昂昂地大步朝前走去。王真理看着他的背影,眼窝里的泪水忍不住流了出来。

因为打了胜仗,运河支队放假一天,晚上各个伙房都有肉吃。王真理吃晚饭的时候,没见到胡剑龙,就直接去了他的住处。门关着,夜幕还没有降临,屋里却亮起了油灯。她有些疑惑,从窗户窥视,发现胡剑龙手里拿着一件衬衣,抚摸着,最后将衬衣贴在自己脸上,突然把衬衣举到油灯的火苗上。王真理飞快地推门冲进屋里,一把将衬衣夺下来,使劲儿甩了几下,将衣服上的火星拍打掉,衬衣已经被烧了一个大窟窿。

胡剑龙慌张之后,对王真理说:“烧掉吧,我不想再看见……”王真理什么也没说,拿着衬衣走出屋子。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剑龙是运河支队的支队长,不断壮大的运河支队是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一个缩影。

B.王真理一心想任骑兵连连长,她在骑兵训练场的表现反映了年轻干部不成熟的一面。

C.政委邱正勇冲老班长发火,是不忍心再责怪王真理,表现了他对年轻干部的爱护。

D.胡剑龙亲自查看牺牲的官兵,既是跟战友告别,也能通过伤口来推测战斗的情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胡剑龙的儿子胡爽得到众人赞叹,让父亲为其骄傲,增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B.“脚下带着弹簧呢。”政委邱正勇用比喻形象称赞胡剑龙父子脚步坚定有力的英武形象。

C.“那你呢?”王真理追问胡剑龙的话运用暗示手法,风趣地调侃胡剑龙也是“倔驴”。

D.小说以胡剑龙的活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叙事紧凑,激烈的战斗描写扣人心弦。

8.作者衣向东为作家、编剧,这篇小说具备影视剧本的某些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刻画胡剑龙这一革命英雄人物避免了形象的扁平化,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别而类,破吾家。苟可噪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咸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请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带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靖郭君辞不得,三日而听。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注】①靖郭君: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孟尝君田文之父。“靖郭”是封邑,指古薛城;“君”是封号。②昭阳:楚国令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B.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C.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D.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靖郭君善齐貌辨”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B.“咸王薨”中的“薨”字与“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的“崩”字含义相同。

C.“且先王之庙在薛”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庙”字含义相同。

D.“动于颜色”与“颜色惟悴”(《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颜色”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貌辨虽然有缺点,很多人都不喜欢他,但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救人于危难。

B.齐貌辨面对齐宣王的讥讽,从容不迫,讲述了靖郭君的两件往事,便打动了齐宣王。

C.靖郭君不惜门客们不满而离去,甚至不听儿子孟尝君的劝告,对齐貌辨优待有加。

D.靖郭君审时度势,从薛地回到都城后,韬光养晦,谢绝了齐宣王请他任国相的好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4分)

(2)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4分)

14.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带其剑”有何用意?(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泊晚

陆游

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邻舫有时来乞火,丛祠无处不祈风。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鸦戍蝶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设喻贴切,直接入题,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说自己长期辗转于道路,似随风飘转的蓬草。

B.第二句写赴官巴东,不直说其事,而托以“作梦”,既说出了目的地,又表现了复杂的心情,构思巧妙。

C.领联遥想此行前程的苦难,写三峡蜀道之难行,是万死一生的险地,自己将步入那千峰百嶂之中。

D.颈联写泊船时邻舟乞火,又写乡间庙宇有船夫们祈祷顺风,通过一事一景来为尾联蓄势。

16.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实,并由此得出“ ,”的结论,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

(2)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写女子盛装丽服、笑语盈盈、暗香浮动的观灯情态的句子是,。

(3)《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多次描写月亮,烘托气氛。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常常,太阳还高悬在天上,大片大片的云朵也在肆意游走,大雨却① 。在天空的一个角落,厚重的乌云下面,形成一根奇特的雨柱,仿佛天空被谁无意间戳了一个大洞,汪洋大海瞬间倾泻而下,重重地砸在草原上。牛羊马匹顺从地接纳着瞬息万变的草原,不去逃避,也无处逃避,在空旷的大地上,低头承受着这一场夏日的突袭。俯首是它们在大地上永恒的姿态。

好在,草原上的风雨总是②。不过半个时辰,一切倏然停止。雨后的草原,仿若刚刚从大地母亲的子宫里诞生的婴儿,散发着迷人的芳香。每一寸土地,每一株野草,每一条河流,每一处纹理,每一丝褶皱,都闪烁着恒久的生命之光。所有的喧哗忽然消失,只剩这片温柔起伏的草原,用③ 的美,将途经此地的人们,瞬间击中。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能否改成“无处逃避,也不去逃避”?请说明理由。(4分)

20.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作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学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种体裁,谚语通常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此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传。它虽然是普通民间百姓创作的韵语短句,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活哲理。我国领导人在演讲时就常用朴实简练的谚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谚语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现。毛泽东在其讲话和著作中引用了大量的民间谚语,如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写到“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这句话启发我们要有“_______”的信心。习近平在讲话中也常常引用一些谚语,使得表述生动又接地气,如“______”,意思是我国的发展要朝哪个方向需要贴合人民群众的选择。在对外交流活动中,习近平也常用国外的民间谚语来缩小与对方国家的距离,如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引用了新西兰毛利谚语“_____ ”。

21.把下列谚语依次填入文段,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车到山前必有路②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③当你面向太阳,阴影终将消散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22.请依据文段内容,用一个单句介绍“谚语”。不超过5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刺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工艺,历史悠久。因刺绣多为妇女所做,故又名“女红”。最初,刺绣靠手工一针一针地刺;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开始尝试用缝纫机来提高刺绣效率;近二十年来,电脑绣花技术普遍应用,绣花效率大幅度提高,传统刺绣因效率低而渐渐失去市场。如今,很多年轻的姑娘已经不会拿绣花针,能够拿起针的只剩下一些民间刺绣老艺人。

一家刺绣店铺里,手工刺绣出的《七仙女》《麒麟送子》《九狮图》等工艺品上,人物、动物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但店铺的主人老方说:"这是我最后一批手工刺绣工艺品,今后也准备转用电脑绣花了。”

以上材料令人深思。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1

广东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广东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正像杜甫是生活在一个艰难的时代里,杜甫在诗歌的风格上,也带有那经历艰难而出现的痕迹。盛唐诗人大都凭天才作诗,近乎自然流露,所以诗歌也通俗易晓;杜甫是除了天才之外还要加上苦功的,他以“沉郁顿挫”的风格自许,要求自己的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在诗上所下的功夫乃是“晚节渐于诗律细”“新诗改罢自长吟”的,这些也就是后人为什么称杜甫为“诗圣”的缘故。杜甫的诗一般说来比较需要解释,这是由于杜甫在表现上要求更有力,更集中,例如他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说:“一洗万古凡马空。”这样的诗句是不是需要一点解释呢?多少是需要的;是不是表现得非常有力呢?当然是的。杜甫在这里是把诗歌语言表现的奥妙展示给了人们,我们虽需要克服一点困难,但我们所得到的实在是更多。杜甫出现在整个诗坛行将落潮之际,他是要将那盛唐之音坚持到最后一刻,因此所要克服的诗歌语言上的困难就远较其他盛唐时代的诗人多,因此我们读到杜甫的诗时也要分担到这一部分的困难与努力;然而这种困难并没有阻碍了杜甫的表现,相反的,他表现得更有力,更集中。杜甫完成了这个艰巨的工作,便成为唐代诗歌语言的大师。他诗中的名句是美不胜收的。 (摘编自林庚《中国文学简史》)材料二: 杜甫的贡献并不限于“集大成”。集大成之说容易使人误解杜甫只是融会前人的成就,而杜甫在继往之外,更多的是开来。他的最大本领是善于把慷慨述怀、长篇议论和具体的叙事、细节的描绘、用典的技巧以及对重大社会内容的高度概括,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艺术结构中。开合排荡,穷极笔力,深厚雄浑,体大思精,便是他那些五言古诗、五言排律、七言歌行等以咏怀为主的长篇诗歌的共同特色。这类诗是盛唐之音中的洪钟巨响,也开创了在诗歌中大发议论的先例。恳切淋漓的议论不但抒写了诗人浩茫的心事和深广的忧愤,而且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为诗歌增加了磅礴的气势和排山倒海的力量。 与李白全力创作旧题乐府和六朝风味的歌吟相反,杜甫最重大的创新是继承《诗

备考收藏!2023高考语文全国卷五大新题型及权威解析

备考收藏!2023高考语文全国卷五大新题型及权威解析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应体现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要求,4套试卷中推出了多道新题型,以更好考查学生。试题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考查内容与语文教材相衔接,作答难度适中。以下是5道具有代表性的新题(含答案)及其简要解析。 试题一:新课标I卷文言文阅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②:“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 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2022-2023学年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

语文试题 第1页(共11页) 语文试题 第2页(共11页) 2022—2023学年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风音乐”以传统文化为基调,结合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音乐歌舞等,经过不断的发展磨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古风歌曲曲目一般分为以下三类。感伤情歌类。在古风歌曲中,爱情元素占了优势。这类歌曲满足了多数人对真爱的憧憬,呈现的是个体自我意识萌发后的内心渴求。爱而不得的情感表达符合现实生活中多数人的情感常态。作为情感折射,孤影难成双、劳燕亦分飞的场景在古风歌曲中比比皆是。如《虞兮叹》讲述的是霸王别姬的故事。“与君共饮这杯中冷暖,西风彻夜回忆吹不断”“含悲、辞君、饮剑,血落凝寒霜,难舍一段过往,缘尽又何妨,与你魂归之处便是苍茫”.《虞兮叹》以哀而不伤的氛围渲染赋予了这段传奇以新的魅力。作为一种情感宣泄的途径,时长三至五分钟的流行音乐无须在有限的叙事空间里讲明故事的来龙去脉,而更多的是通过场景气氛的展现去激发听众的共鸣。体悟人生类。除了纯粹歌颂爱情之外,古风歌曲更多的是把爱情作为其中一个元素来表达生命意识,通过诗词化的语言去书写个体生命体验,表现群体性精神感受。如2021年的古风歌曲《骁》,融合了经典唐诗意象的歌词迅速引起人们的共鸣。在激昂的音乐中.听众跟随英雄豪杰的步伐走遍边塞荒漠,呐喊着“自古英雄豪杰当以仁为先”,激发出对英雄豪杰的赞美和对大好河山的热爱。意象转化类。古典文学中的意象,往往烙印着一个民族的共同情感和记忆。年轻一代既有在现有语境中对已有意象进行体认,如红豆代表相思,剑酒代表江湖,纵马意味自由等;更有在原本概念上的转化与再次安置,即所谓“拼贴”,使其成为一种有社会意义的产品,并再次赋予含义且“同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拼 贴”一词借用了人类学和结构主义的概念,即在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里把物体重新进行排序和语境更新,以此来产生新的意义。网络时代的话语权自由对文化传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而网络化创作途径却给予了传承更多可能。 古风歌曲所代表的艺术新特征,是审美日常化、大众化的一种表现。诚然,贴近生活的艺术表达更容易流行,但必须认识到,过度泛滥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流俗的弊端。 首先,同质化趋势明显。唱法、戏腔是最多见的植入,几成标配;旋律上,相似度极高,宛如复制粘贴般.很容易唱成“串烧”;主题上.江湖中的爱恨情仇被反复呈现。大量古风歌曲歌词选择古典文学中耳熟能详的故事、意境进行解构再造,但由于创作者无法跳出个体感悟的桎梏,展现出的就往往只能是爱情欢愉的一个片段,或者是爱而不得的难以忘怀,最终导致相似的主题和雷同的表现方式不断被复制,从而影响了古风歌曲本该独树一帜的个性化呈现。其次,意象过度堆砌,拼贴式表达。古风歌曲中随处可见文言表述和古代典故,如“卧龙凤雏”“庭有枇杷树”“乱石穿空”等。这些典故的确可以快速被听众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但不能忽略的是.古典文学式的诗意表达,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基础。元素拼接可以扩充内涵、渲染氛围.契合更广泛人群的审美需求.但“拼贴”起来的元素如果不能有序组合,就会呈现碎片化状态,反而会阻碍听众更好地体会歌词意境。比如“霜华满天”“折断月光”“难舍美观”等生拼硬凑的词汇,初听惊艳,细想却不明所以。最后,原创力不足。古风歌曲频频冲上热榜,让更多创作者跃跃欲试。然而古风歌词创作对于文化积累的要求程度相对较高,也正因如此,古风歌曲的原创力不足的问题日渐凸显。目前较为流行的古风歌曲中,雷同、模仿,甚至抄袭者并不鲜见。简单迎合公众需求,选择爆款的主题和旋律进行复制或简单加工,以期形成新的爆款,这种做法对于艺术的发展无异于饮鸩止渴。以拼贴或生拼硬凑的语词实现表达上的“拟古”,非但不能实现对古典意境和美感的呼应,反而加大了传播难度。 “古风音乐”是符合当下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求的音乐体裁,其文化内涵是当代中国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但如何让“古风音乐”成为国人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时引以为傲的资本,成为中国将文化输出给世界的一座桥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摘编自武玥《拼贴与重塑——文化视域中古风歌曲歌词创作之我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古风歌曲中,爱情元素占优势,爱而不得的感伤情歌符合现实生活中多数人的情感常态。 B.古风歌曲的过度泛滥带来了流俗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同质化明显、意象过度堆砌、原创力不足等方面。 C.创作者只展现爱情欢愉的片段等,导致无法跳出个体感情的桎梏,创作出的古风歌曲辨识度不高。 D.古风歌曲一再被模仿、抄袭,暴露出创作者文化积累不够,以致出现拼贴或生拼硬凑语词等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全国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联考语文试题(全国乙卷)

全国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联 考语文试题(全国乙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学有几个主要范畴,如比兴、情景、意象、意境等。它们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是一以贯之的系统。从比兴范畴出发,或可将几个范畴贯穿起来。 所谓“比”,是类比、比附之意,一物与另一物基于功能、形貌的相似而相互对应。所谓“兴”,是起兴、感应之意,物与人互相触动,相互作用,引起主体的情感有所反应即是兴。比是内在情意先涌现出来,后寻找外在物象以表达,带有更多的理性安排,可以形成重复的修辞技巧;兴是外在物象引发情意,只能先言他物以起所咏之物,至于物象与情意的关系却是无意识的、隐微的,难以把握。 比兴虽是不同手法,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系统。比是相互对应,兴是相互感应,对应的事物相互感应,感应的事物相互对应。比中有兴,有所感兴,才能形成比拟,这就是把爱情中的男女比作蝴蝶、鸳鸯的原因;兴中有比,可以类比之物,才能感兴,所以《关雎》中的水鸟对鸣感发男女思慕之情。某种情感总被比作某时,看到某物,就会引起某种情感;看到某物,总引起某种情感时,自然也将某种情感比作某物。于是风花雪月是比,也是兴。作为情感的比附物,是比;作为情感的诱发物,是兴。汉人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就是对比兴的最好诠释,事物与人世之间是互相连通、层层对应的。 情景论作为传统诗学的重要范畴,所要揭示的正是主客物我的关系。首先,情感是在某种场景中产生的,而人在任何场景中总伴随某种情感状态,或情以景兴,或情融景中,情是景之情,景是情之景,不存在与场景无关的情,也不存在无法引起情感的景。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比兴与情景的融合还表现在情与景的固定组合中。边塞诗的场景描写与怀乡情感相互映衬,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闺怨诗中伤春惜春的场景描写与女性的思夫之情搭配,如王昌龄《闺怨》。送别诗将送别的场景与依依惜别的情感融合一体,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咏史诗中文物遗迹或历史场景与当下的古今之感互相感发,如杜牧《赤壁》。不同诗中,具体的景或情或有些许差异,但基本的情景组合或母题模式却是稳定的,在同样的情景里,便有同样的情感;而同样的情感总是产生于同样的场景中。 什么是意象?简而言之,即情意中的物象。以杜甫《登高》为例,诗中出现了急风高天、清渚、白沙、飞鸟、落木,长江,霜鬓、酒杯等物象。这些物象不仅是对外在风

广东省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联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界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颇热,有些学者过度夸大了人工智能的“自主性”,把智能机器看作是一个超人“物种”,人类的“机械公敌”。有些学者对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有过高的期望,无论是“超人”的想象,还是技术乌托邦主义者的“超级智能”,都不是科学、客观地看待人工智能的态度。 “人工智能”是一个1950才出现的概念,古代的自动机械“木牛流马”和近代的自动化机械手臂都不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I)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56年。人工智能的目的是通过“智能计算机和计算机程序的编写,以某种方式模仿或者复制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可见,人工智能是和智能化、自主学习技术联系在一起的,它早已广泛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包括下棋、解决数学问题、理解书面语和口语、辨认图片内容。 人工智能的技术基础是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大约每 1.25年翻一番。大数据是一种信息搜索方法,其工作方式主要是搜索、推荐和挖掘。Alpha Go打败了李世石,不是Alpha Go有多么聪明,而是Alpha Go在和人类棋手对弈的时候读取了海量的数据,它每秒能搜索8万个位置,通过大数据搜索,分析出落子的最佳策略。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的另一个技术基础。一台智能机器的学习速度大约比人类快100万倍甚至更多。Alpha Go在和人类棋手对弈时,自主学习了几十万张棋谱,掌握了围棋艺术的规则和模式,并通过大数据算法分析每一个落子点可能导致的结果,从中选取最有利最快捷的落子点,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它是站在上万个一流围棋高手的肩膀上,没有大数据和自主学习技术,Alpha Go几乎什么也做不了。 人工智能引起的最大争议就是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它究竟是模仿人还是取代人?在有些生产领域和服务行业,人工智能早就以智能机器的形式取代了人类。近年来,人工智能开始频频进入大众视野,在文学、绘画、音乐创作等方面展示了不凡的实力。然而,它却引发了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追问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人工智能能进行艺术创造吗?人工智能能在非逻辑、非“科学”算法的审美领域比人类做得更好吗? 艺术创造活动并不只是单纯的技术学习和训练,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即使普通人经过一万小时的钢琴练习,他依然不可能变成莫扎特。人工智能的“创作”主要还不是一种基于“感性”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是一种基于情感直觉和想象力的“自由游戏”,而是学习、模仿人类思维算法的结果。在与世界的互动、理解人类的语言、感性直观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想象力上,人工智能还看不到有任何超越人类的可能。人工智能,它只能在人类既有的知性和经验范畴内进行创作,我们很难想象会有和人类一样思考的机器,它有感觉和情感,它会为电量不足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会与另一个智能机器陷入爱河而“心有灵早一点通”,会因为遭受生离死别而“此恨筛绵无绝期”。 (摘自刘健平《人工智能及其挑战》) 材料二: 如今,人工智能来了,AI歌曲《每分每秒每天》,让你元气度过生活,发现更多美好;AI画作《空间歌剧院》夺得艺术比赛一等奖,拓展了人们的审美认知;

2023届高考全国卷地区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高考全国卷地区高三年级5月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4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专项治理工作自2022年8月启动,2023年12月基本结束,给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制定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在农村,过去剃头酒、搬家酒、满月酒、喜事、丧事······不仅家家都要办,还会讲排场、比阔气,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沉重的负担。经过多方治理,各地围绕移风易俗等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绩。

但是也要看到,在很多地区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依然甚嚣尘上。 对此,《工作方案》提出了四个治理重点,从高价彩礼陋习,宣扬低俗婚恋观,索要、炫耀高价彩礼,媒婆、婚介等怂恿抬高彩礼金额,彩礼金额普遍过高等问题,到人情攀比陋习,人情礼金名目繁多、数额过高,甚至为了敛财举办“无事酒”,农民群众“人情债”负担沉重等问题;从厚葬薄养陋习,不履行孝道义务,丧事时间过长、丧礼中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和开展低俗活动,豪华墓等问题,到铺张浪费陋习,婚丧喜庆举办宴席时间过长、规模过大,盲目攀比追求档次,造成严重浪费······抓好这四个治理重点,对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精气神积极向上,保障乡村振兴行稳致远意义重大。 整治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一件要事。《工作方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通过大力推广文明积分、道德超市、红黑榜等做法,发挥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正向引导,对农民群众的文明行为给予相应的精神、物质奖励;严格落实农村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等事宜报备制度;集中开展“农村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活动,等等。创新治理方式、形成长效机制,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厚植新风正气,要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移风易俗。在农村,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对违反移风易俗规定的党员、干部进行相应处理。管好了党员干部这个关键,群众工

2023年全国普通高考全国卷地区高三年级5月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2023年全国普通高考全国卷地区高三年级5月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A项,“这说明各地围绕移风易俗等问题进行的探索收效甚微”错误,由原文第二段“经过多方治理,各地围绕移风易俗等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绩”可知,并非收效甚微。B项,“抓好《工作方案》提出的四个治理重点, 就能够彻底……”表述过于绝对。C项,“严格落实农村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 庆等事宜报备制度”是开展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要求,而不是是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移风易俗的表现。) 2.A(A项,“点明《工作方案》给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制定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这一中心论点”曲解文意,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移风易俗保障乡村振兴行稳致远,而不是《工作方案》给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制定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3.C(C项,“是为了通过出台约束性措施使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错误,“充实 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移风易俗内容”是通过细化村规民约使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4.B(B项,由材料一第三段“究其原因,有的是场景化问题……有的是当代化 问题……有的是生活化问题……”可知,“是因为场景化、当代化、生活化这三大问题都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曲解文意。) 5.D(A项,“现在每逢端午等传统节日,却相当冷清”错误,由材料一可知,端午节冷清是几年前的情况,而现在情况已经有了显著改变。B项,“越来越多的 文化选择导致传统节日备受冷落,让人们产生了传统文化可有可无的感觉”强加因果。C项,由材料二第二段“人们纪念屈原,当然不只是因为他的艺术造诣,更是因为他伟大的灵魂和深沉的爱国之情”可知,“是因为屈原拥有伟大的灵魂和深沉的爱国之情,而不是因为他有深厚的艺术造诣”曲解文意。) 6.①重视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发展,开展各种形式的庆祝传统节日的活动,让年轻人参与到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活动中来。②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和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激发人们内心深处与传统节日文化精神内核的相通之处。 ③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传统节日文化的“场景化”“当代化”

江苏省新高考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大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新高考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大联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代戏曲这个概念有两重可能的含义:一是作为一个中性的概念,仅仅用于显示当代戏曲与传统戏曲形态有别,“现代”只是指其与传统的差异;二是作为具有价值内涵的概念,认为传统戏曲在新的时代行将被淘汰且必然被淘汰,因此要追求“进步”,使之演变为现代戏曲。在多数相关的论述中,“现代”都包含了对变化的鼓励与对传统的批评与否定。 从艺术角度看,在现代戏曲这个口号的背后,始终隐含着一个魔障,那就是从社会达尔文主义转化而来的文化达尔文主义——将自然界生物进化的模式平移到艺术的发展变化中,认为艺术也必将不断“进步”,新的艺术必将战胜和取代旧的,而且新总比旧好。 在这种思潮的支配下,戏曲曾经多次遭遇死亡威胁,许多致力于戏曲“现代化”的人声称,如果戏曲在题材选择和思想意识等方面不做根本的改造,戏曲就将终结其生命,因为新社会的观众审美趣味变化了,传统戏曲“必定”会被时代淘汰。现代戏曲的倡导者就像传统戏曲命运的预言帝,他们不止拥有“观众审美趣味变化”这个想当然地虚构出来的唯一利器。对传统戏曲各式各样的“历史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描述,在此前提下对传统戏曲各种弊端的激烈批判,都成为戏曲需要“现代化”的理由。 对传统戏曲的批评,也产生了不少影响,戏曲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当代戏曲已经彻底完成了从广场艺术为主,辅以少量厅堂艺术的多形态,向剧场艺术这单一形态的变化。相对隔绝、封闭的和性能单一的剧场成为戏曲呈现的主要场所。这样的变化不仅发生在城市里,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民营剧团在广场环境中的演出形态。 戏曲的剧场化倾向还有另一个观察维度,就是戏曲舞台呈现的精致化。从创作到演出的每个环节都精心雕琢,力求完善,尽可能使之成为一个完美无瑕的有机体,这是当代戏曲作品包含着丰富内涵的新趋势。传统戏曲固然在每个细部都不乏力求精致的努力,但是全面与始终如一的精致化诉求,却是近代以来戏曲转化为剧场艺术后的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五大新题型及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应体现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要求,4套试卷中推出了多道新题型,以更好考查学生。试题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考查内容与语文教材相衔接,作答难度适中。以下是5道具有代表性的新题(含答案)及其简要解析。 试题一:新课标I卷文言文阅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说明:“具臣”“诬说”两处原题为“加点”处理;“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原题为“波浪线”处理。 参考答案 10.C E G 11.B 14.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试题一分析: 2023年新课标I卷的文言文试题材料变以往单一文本为复合文本。 第10题文言文断句无法依靠答题技巧得分,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理解断句。考生要在“可断可不断”与“非断不可”之间要做出正确取舍。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第11题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进行考查,A、B两项与统编教材中内容衔接,C项可通过上下文推测得出,D项与现代汉语常用语相比较。 第14题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子鲋在批驳韩非时,抓住其论述的关键漏洞,即使用了虚假的事实。试题要求考生进行比较阅读、批判性阅读。 试题二:新课标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给儿子 陈村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答案示例 甲组答案示例: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

山西省2022_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联考试题

山西省2022~2023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联考试卷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侧重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呐喊》作品集中收录的《孔乙己》《药》《明天川风波》《故乡》《社戏》等篇目,塑造了多位儿童形象,且始终将家庭作为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药》中的少年小栓的病亡原因不可排除家庭中父辈母辈的愚昧因素。尤其是《故乡》和《社戏》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经典叙事范式,更提供了家庭生活如何构成儿童成长的发生装置的典范。《故乡》《社戏》中的小闻土、窗儿、水生、双喜、阿发等儿童形象因成长于重视人情物理的乡土中国农民家庭,与少爷“我”非但没有阶级隔阂,反而以自然之子的淳朴天性接纳了少爷“我”。但是,《呐喊》中的儿童毕竟成长于近现代之交的中国社会,他们成长的过程既是告别儿童自然天性的过程,也是重复他们父辈活法的过程——或如中年闰土一般变成“木偶人”,或如中年“我”一般变成漂泊者,进而形成“两端”——儿童的自然性与成人的社会性"相互对照"的故事结构。 《呐喊》作品集之后,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落潮,鲁迅的“立人”观念处于矛盾的摇摆状态,鲁迅的儿童成长观念也同步地增加了晦暗的一面。《彷徨》作品集中的《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孤独者》等篇目中的儿童形象,不仅失去了《故乡》《社戏》中的符合儿童自然天性的家庭生活,而且呈现出成人的社会性。尤其,《彷徨》集中的《幸福的家庭》讲述了那些貌似接受了新文化影响的新式家庭生活如何与封建旧家庭一样令人窒息、如何以新手段压制儿童成长的复杂过程。《幸福的家庭》中的家庭看上去是一个年轻现代新家庭,但这个家庭中的小女孩儿非但没有享受到新型童年幸福,反而成了母亲的旧式"出气筒"。 “五四”新文化落潮后,鲁迅的精神冲突在《野草》中厮杀得极为激烈,这一点同样体现在《野草》中的家庭生活与儿童成长的关系上。当然,《野草》是写给鲁迅自己的,而不是专门写给儿童的,但《野草》中的少量散文诗仍然讲述了儿童成长的故事,且仍以“取其两端、相互对照”的故事模式进行讲述。《风筝》中的家庭叙事似乎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汹涌,倘若从家庭生活与儿童成长的关系进行解读,便会发现《风筝》中的家庭生活作为儿童成长的发生装置,甚至令人“细思极恐”:在这个家庭中,“大哥”当家,“小兄弟”只能听大哥的。其结果是“大哥”先在无意识里压制了10岁内外的“小兄弟”的飞翔之梦,继而使得成年后的“小兄弟”在无意识里遗忘了童年的飞翔之梦。 不过,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也呈现出浙东水乡家庭生活的人情事理对儿童成长的温暖支撑。事实上,家庭生活作为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是一个复杂的构成。鲁迅虽然批判了家庭生活对儿童成长的压迫性力量,但同时肯定了家庭生活对儿童成长的多个面向的教育性力量。例如《朝花夕拾》中的家庭生活对儿童成长就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不只是《二十四孝图》中的孝道教育,还有《五猖会》中的“父亲”让“我”背书的蒙学教育,更有《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对“我”的民间文化教育、《狗·猫·鼠》中的同情教育、《父亲的病》中的死亡教育等等。经由这些家庭教育,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成长得以呈现。 (摘编自徐妍《家庭,作为鲁迅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材料二: 在鲁迅的小说中,记忆中的"孩子"总是美好的,记忆中的故乡总是在夏夜的月色下闪着

浙江省2021-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五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浙江省2021-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五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 解析)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学年第二学期五校联考试题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命题:杭州学军中学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燕京八景”中有“蓟门烟树”一景,意指北京前身蓟城的古城墙上树木蓊(wěng)郁,如雾如烟,古都残存的旧岁遗风,几近泯(mín)灭的明清趣味,在其身上都有。 B.一个农业产业能够发展起来,背后是创业者的筚路蓝缕、开拓者的不懈奋斗;能够成为知名品牌,凝结的是大众的心血(xuè),靠的是群众胼手胝(zhī)足,日夜付出。 C.近年来,网络谣言新伎俩(liǎng)不断涌现,网信办表示将建立溯源机制,加大对首发谣言信息平台和帐号的惩(chéng)处力度,这些举措无疑具有强大的震慑力。 D.当“碳水脑”“糖瘾症(zhèng)”等夺人眼球却又似是而非的概念纷至沓来时,戒瘾商品接踵(zhǒng)而至,这些半真半假的鼓躁反而容易使人们更加焦虑,无所适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能力。 A.“泯灭”的“泯”应读mǐn。 C.“帐号”的“帐”应为“账”。 D.“鼓躁”的“躁”应为“噪”。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香菜是一种有强烈气味的草本植物。【甲】对香菜的爱憎,赤裸裸地写在食客的脸色上,外卖的留言中,火锅的蘸料里。有人觉得,香菜是美食的“灵魂”,任何一盘平平无奇的凉拌菜只要撤上些许立刻就会惊艳无比;有人认为,香菜是料理的“黑手”,“不要香菜!不

要香菜!不要香菜!”少说一遍都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或是如痴如醉,或是避犹不及,两派在美食江湖上可谓“势不两立”。 【乙】“无香不欢”还是“逢香寡欢”,这是每个人“舌尖上的选择”。而当天壤之别的喜好遇到瞬息万变的市场,任何关注和猎奇的点都有可能转化为噱头和商机。瞄准消费者味蕾的,有香菜薯片、香菜饼干、香菜冰淇淋;关乎消费者日常的,有香菜古龙水、香菜面膜、香菜沐浴露,【丙】“香菜星人”顶不住了,“买买买”就是对香菜最大的敬意;“反香菜星人”更顶不住,“一口入魂”是假,“一口惊魂”才是真!结果只有商家顶住了,收割了香菜爱好者的钱包,收获了香菜嫌恶者的关注,可谓两头赚!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势不两立 B.天壤之别 C.关乎 D.结果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误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答案】2.B3.A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A.势不两立:意思是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这里形容爱香菜和厌香菜的人的矛盾,可用。 B.天壤之别:指天与地相隔很远,比喻差别极大。这里不用作定语。应改为“大相径庭”。 C.关乎:关系到,涉及、牵连。这里讲与消费者关系,可用。 D.结果:某个阶段事物发展到最后时的情形、状态。这里表示结论,可用。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食客的脸色上”“外卖的留言中”“火锅的蘸料里”是并列宾语,用“、”连接。 故选A。

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2-2023学年高三5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2-2023学年高三5月大联考语文 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下,不管是从诗人队伍的规模、诗歌创作和阅读的数量,还是诗歌朗诵、诗歌分享等各类活动的举办情况等方面考察,诗坛内外都清晰地感觉到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没有一种文体能像诗歌这样,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被寄予如此盛大的厚望。但是我们也能清晰地感觉到,当下也没有一种文体能像新诗这样,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大相径庭的评价,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论。 好在,在融媒体时代,我们正在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最为有效的途径和速度凝聚共识。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从精神内核上,诗歌与融媒体是一种高度契合的关系,融媒体是实现诗歌经典化、促成诗歌共识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互联网共享、互动、协同的理念,与诗歌的传播规律和精神实质遥相呼应。融媒体已经深刻影响了诗歌创作、评价、阅读和传播体系,在客观上已经优化了诗歌经典化的路径,让其变得更加便捷和准确。这种“路径优化”的首要因素,还是融媒体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能够准确地“计算”出诗人、评论家和读者之间最大公约数,把在传统传播环境中需要反复试错、迂回的诗歌鉴赏趣味凝固稳定,迅速发现最为贴近同时代人内心情感的诗意。 在传统传播媒介下,诗歌经典化的三个重要环节是选本、批评和文学史著作。在融媒体阶段,诗歌经典化的路径发生了重要变化,效率也大大提高。首先,融媒体诗歌选本的覆盖面远远大于纸质的出版物,编辑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在融媒体环境中,可以更好地汇聚专家意见,在履行编辑的职能(选择、优化和推荐诗歌)时更加准确地反映诗坛主流声音,形成选本的权威性。其次,在融媒体时代批评功能呈现了更强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更加有效地实现了批评的意义,对批评的质量和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互联网出版率先打破的是批评的门槛,真正实现了人人可以参与的文学作品传播流程,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诗歌批评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流失。最后,互联网超文本链接可以丰富文学史著素材,颠覆性地提高了作品的检索性,使文学史著在诗歌经典化过程中的主张更加具有说服性。总之,融媒体时代,诗歌经典化的速度和效率相比于传统手段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使得我们同时代人能够更好地辨别出那些优秀的诗作。

2023年10月山东省高三语文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联考卷附答案解析

2023年10月山东省高三语文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联考卷 2023.10 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元宇宙的概念源于国外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其思想源头最早可追溯到1981年科幻小说作家弗诺·文奇教授的代表作《真名实姓》,小说中黑客们可通过脑机接口将其意识映射进虚拟网络世界。1992年,尼尔·斯蒂芬森在小说《雪崩》中创造了一种和物理社会紧密联系的三维数字空间——Metaverse,现实世界中地理位置彼此隔绝的人们可以通过各自的“化身”(Avatar)进行交流娱乐,元宇宙“Metaverse”和数字化身“Avatar”的概念就此诞生。21世纪以来,科幻电影中不断出现的机器人、梦境交互、VR 游戏等场景丰富着人们对元宇宙的认知和想象。直到2021年,随着元宇宙第一股Roblox上市,字节跳动、脸书、百度等科技巨头纷纷发布元宇宙战略,彻底引燃元宇宙热度,2021年也被称为元宇宙元年。目前来看,元宇宙作为综合大数据、数字孪生、区块链、人工智能、通信、交互等一系列DICT技术的集大成者,将同时影响作用于科技、经济、社会等多个纬度,因此不同领域对于元宇宙的认知及观点也各有侧重。 目前业内针对元宇宙尚未形成公认定义,但对于元宇宙关键特征的认知基本形成共识。形成以下六大核心特征。 全方位的沉浸体验:沉浸体验是衡量下一代人机交互性能的重要指标,元宇宙的沉浸感,不仅是传统3D 图像空间或故事世界的沉浸感,更多的是社交沉浸感以及基于此而激发互动和创造内容的沉浸感。 数字孪生与数字原生:元宇宙可以映射物理世界、可以基于物理世界混合改造,即通过数字孪生,综合运用感知、计算、建模等信息技术,感知物理空间全要素数据,完成多穴度高精度3D建模及驱动渲染,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虚实交互,塑造描述、诊断、预测、决策智能认知全过程,构建元宇宙虚拟世界。元宇宙也可以塑造一个独立于物理世界的数字空间,即数字原生,用于在数字空间中探索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社交体验。 虚实结合的空间:元宇宙是体验逼真的虚拟现实,现实的体验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还原,虚拟空间给平台、企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创造性空间。 数字创造:元宇宙中,用户既是消费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创造者。 数字身份:元宇宙是下一代互联网的表现形式,进入虚拟空间时要建立一个账号并创建一个虚拟形象(数字身份),所有的操作基于该“身份”进行,即通过数字身份记录网络的行为与数据。 数字资产:用户创造的相关数字化资产。如何对数字资产进行“确真、确权、确价”以及流通交易,是元宇宙非常重要也极有前景的领域。 元宇宙阶段,信息主体由人扩展到智能体,使得信息创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未来元宇宙的信息将主要由智能体通过信息自生的方式产生,信息数量将呈现指数级增长,承载的信息量将得到极大丰富;同时得益于元宇宙无处不在且几乎无时延的网络、超高性能的算力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DICT技术,海量信息将得以高效处理并实时分发共享,使得信息传递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另一方面,元宇宙虚实融

福建泉州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质量检测+文+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福建泉州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质量检测+文+语文试题 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泉州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五) 2023.05 高三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技术的驱动下,河南卫视的系列节目打破了时空、类型的局限,上演了虚实结合、穿越古今的“综合艺术”表演。舞蹈《唐宫夜宴》使用AR技术将观众带入了如画般的博物馆奇妙空间,扮演唐朝少女的舞蹈演员们在虚拟的妇好鸮樽、莲鹤方壶、贾湖骨笛以及《簪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等文物中随意穿梭,带领观众沉浸其中。《龙门金刚》《少林.功夫》《广寒宫》等节目通过实景拍摄、VR技术让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月球表面成为“舞台”。 晚会节目作为综艺的一大分支,在内容上常常是以“小品+歌舞+相声+戏曲”为主体,在形式上则是通过主持人串场集合起来的节目综合表演。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凸显“泛”综艺概念,相较于其他晚会节目的一个重大革新就在于取消了主持人的角色,取而代之的是由剧集、漫画、动画、游戏演绎的戏剧化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述将不同类型的节目呈现在观众面前,增强节目的连续性、故事性,将传统文化以更有亲和力的形式进行了呈现。 节目组通过技术的运用、视角的改变将传统晚会的“演节目”变为了现在的“演故事”,观众也从单纯的“看”节目变为了“体验”

2023届新高考高三全国第五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新高考高三全国第五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学在从古典向现代发生转型变化之际,就在创作中显示了自身的特色。近代发生的文学变革,虽然以“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相标榜,但其创作带有很深的传统文学印记。五四文学革命,结束了这种新旧杂糅的状态,但新文学最初的创作尝试,仍免不了要经历一个“小脚放大”的蜕变过程。这期间,所谓中国特色在创作中的最初表现,是从中国文学的母体中带出来的鲜明胎记。 五四文学革命之后,中国文学受外来影响渐多,取法于外渐成一时风气,但新文学并未就此泯灭中国特色。只要祛除阐释的遮蔽,就不难看出,在这些新式的外衣下,各体文学创作,仍然具有中国文学的特质。以鲁迅的小说创作为例,笔者曾把鲁迅的小说分为以下几类:承袭古人“发愤”著书的传统,如“忧愤深广”的《狂人日记》;以古仁人之心,关切民瘼,悲天悯人,而以写实笔法出之的《祝福》等;直接继承清代讽刺小说的传统,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冷嘲热讽”的《孔乙己》和《阿Q正传》等;受“诗骚传统”和古代散文影响,如“诗化”“散文化”的《故乡》和《伤逝》等;化用笔记文体,而以“油滑”之笔出之的《故事新编》等。这些都留有很深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传统印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因为有“革命文学”的提倡和左翼作家的实践,成长期的现代中国文学,在接受传统浸润的同时,又自觉地开发民间资源,汲取民间滋养,逐渐在民族化、民间化的方向上,凝聚自身特色。到四十年代的根据地、解放区文学,“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就成了这期间及此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文学追求中国特色的主要方向。李季等人的长篇叙事诗创作、赵树理等人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榜样。他们的作品在改造民间曲艺方面所取得的宝贵经验,是这期间的文学锻造中国特色的主要表现。同样缘起于根据地、解放区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长足发展的“革命历史演义”和“新英雄传奇”创作,是中国特色创作追求的又一重要成果。这种由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转化而来,又融进新的观念和手法的新兴文类,是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中国小说。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各体文学在中国特色的方向上,都做出了不懈的探索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及其后兴起的文学革新,在一个时期虽然再度把探索的目光转向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文学,但在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行程之后,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又在一种更高的意义上,以一种更新的姿态,回到这一方向上来。 (摘编自於可训《创作经验是文学理论建构的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