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与死

生与死

生与死
生亦是死,死亦是生!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只不过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的消亡过程,无可厚非、无可伤心。人出生本身就是遗憾,早死者不必为一生无为而死不瞑目,晚死者也不必为做过一些事而含恨离开。人在出生时为什么会哭,不是因为生理的反映,也不是因为他不愿意来到世上,而是他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上要面临的一切,大都是一些事与愿违,不如人意的作为,所以提前悲哭而已。不是悲哭自己,而是悲苦世人,是向天相地而哭,是向向鬼神而泣。让鬼神远离之,惊天而泣鬼神也!世间轮回,人之生死早有天命,躯体只不过是一幅臭皮囊而已。
我曾经在大学写一篇关于《美的本质》的论文时提到过有关生与死的一些看法,寻问,美的本质是什么?无非为三个字“真、善、美”。要做到这三个字谈何容易,那就像物理上提出的永动机一样,只是理论上可以做到。所以“生于死”便有了发生于消亡的阶段,有了它本我兴亡的价值。我国道家代表人物庄周曾经在《庄子》一书中提到过生死,当他夫人离世时,并不是我们想象或是觉得应该那样做,有或无的用“悲伤”二字占据心灵。当他的朋友前来吊唁时,庄子本人不是悲伤,而是自己在一旁敲锣打鼓的欢迎朋友们,嘴里面说着与世人完全不一样的话,死得好之类的话。今天听来观之完全是一副欢快节日的景象,哪有一点办丧的氛围。朋友们很是不解,其实,常人心态是无法理解庄子的做法的,人生死早有定数,万物发展皆是如此,又为何去违反与违背。大道无为,道法自然。
中国人一直对死者办丧一件大事,认为是行孝或孝与不孝的表现。其实认真看来,孝的本质并不是那样。在《论语》一书中记载着孔子对“孝”的看法。“色难”,就是说要长期的坚持做一件事和脸色对待老人永远保持微笑那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还提到,孝不是单方面的,不是晚辈对长辈的赡养;也不是长辈对晚辈所因该的,而是双方的,分为父母对儿女成年之前的责任义务和长大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义务。说这些,我并不是要说孝与不孝,而是在于人死不必看得太重,一切随缘。
所以,生即是死,死亦是生。幻生幻死,幻死幻生,是谓大象。
我本不愿写,但我看世人的迷茫,或悲或伤,无也!众多众少,高中几位同学的离世,以及在地震极重灾区所经历的那些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心中不免有些感慨,人的生命在自然灾害是那么的脆弱,无力。但,人的力量又是那么的强大和精神的坚定。经历了太多的生与死,才知道它真实的意义。是那些从来就没有经历或长期生长在

大荫下的80后以及那些被泡沫经济中孕育长大的90人。
然,我看生死,是谓死生,是谓无谓,无事死,不事生。
注:庚寅年六月望日,吊唁离世同学有感而作,余此长眠。
从破 刘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