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及其作用初探

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及其作用初探

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及其作用初探
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及其作用初探

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及其影响作用初探

车松虎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长春130012)

[摘要] 城市是人口与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城市产业布局是产业在城市范围内进行的空间组合,是产业结构在城市空间地域上的投影。城市产业布局的发展与变化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论文在对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与基本特征进行提炼归纳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城市产业布局对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社会建设、城市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四个方面的作用与影响,以期对我们科学认识城市产业布局,更好的发挥产业布局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上的积极作用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 城市产业布局;概念;影响作用

一、城市产业布局概念的提出及其基本特征

在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以及产业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内,有关产业布局的研究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产业布局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合理布局生产力。生产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能否合理利用和能否保持生态平衡,影响到生产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自然具有很强的现实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全球城镇化浪潮的涌动和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日渐提高,国内外有关城市产业布局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兴起,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但是,理论界关于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至今尚未形成共识。研究城市产业布局,首先就要明确城市产业布局的内涵,在明晰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的从城市产业布局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研究其形成演变规律,探讨符合城市发展要求的产业布局优化思路与对策。结合城市的地域结构特征与一般产业布局的基本概念,我们认为:所谓城市产业布局,即城市产业在城市行政辖区内的分布与配置,也就是产业生产力在城市行政辖区内的空间分布。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看,某种产业在某一地区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比重或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二是从产业供给能力的形成来看,某种产业供给能力相对集中于某一地区,该地区成为该产业总供给

的主要来源地。城市产业布局主要反映了城市产业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城市区域间的横向经济关系。

城市产业布局以城市空间为依托,因此,除了具有一般产业布局的客观性、战略性、变动性和继承性等普遍特征外,还拥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中观性。企业布局是城市产业布局的微观基础,而城市的产业布局又是国家产业布局的重要构成,在整个国家产业布局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城市产业布局是处于国家产业布局和企业布局之间的中观层次。

(2)统筹性。城市产业布局是建立在微观的企业布局基础之上的,其过程是对城市辖区内所有企业的整合,反映城市行政辖区内企业整体的布局状况。

(3)历史性。现有的城市产业布局是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是城市产业布局进行调整和优化的基础。城市产业布局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很快变化。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产业布局要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与优化。

产业布局作为一种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在实现资源的空间配置过程中对对城市整体发展具有极为重要而深刻得影响。各次产业选择或变迁到不同区位时,将会对城市发展带来不同影响,产业布局科学、合理,符合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正常运行、协调发展的规律,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高,就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反之,产业布局不合理,不能带来丰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城市发展的效率必然就低,阻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我们就将从城市产业布局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产业布局与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产业布局与城市生态环境以及城市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四个方面系统分析城市产业布局的作用与影响。

二、城市产业布局与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经济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运行也是一个复杂的运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客观上存在着各种输入—转换—输出的运行过程。作为城市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产业,其空间布局的调整必然涉及到土地、资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各种要素在城市空间区位上的变动,而城市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能够促使流入的生产要素与原有要素或流入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发生亲和作用,并形成质的交融,使生产要素流入的产业实力得到提升,保证城市产业源源不断地创造出社会财富。因此,城市产业布局的合理规划和调整,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学领域,效率常被用来反映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效果,它可以表明资源或劳动价值的实现程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经济发展本质上来说就是城市效率的提高,城市产业布局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城市劳动生产率和城市资本效率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作用于城市经济发展。

(一)城市产业布局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优良的城市产业布局可以使城市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达到最优的效果。城市产业密度表现了城市产业在城市内部各地段土地利用的程度,是不同地段产业经济活动聚集程度的反映。城市产业空间的密度往往存在两种倾向:集中主义和分散主义。超过城市产业空间密度的边际收益的过度密集,会造成消极的影响,增加企业交易成本,带来城市土地开发成本、供水成本、能源输入成本等聚集要素的投入成本的上升,产生一系列城市问题和负效益。如公用设施服务质量的下降、宁静幽雅的城市环境被破坏、方便通畅的交通被阻塞、住房困难等,从而导致整体利益的损失,给城市的管理增加复杂性和难度。然而,城市产业用地盲目扩张,城市产业空间密度过低、过分分散,将无法发挥城市产业的集聚功能,单位建筑将会耗费更多的土地面积,松散的城市产业空间需要更长距离的连通路径,不仅容易造成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同时造成生态环境被污染扩散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当城市土地的利用程度推进到相当程度时,即土地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土地利用达到该地的密度边际。超过这一定点,再增加土地利用的密集度,则每增加一个产量单位,边际成本必大于边际收益,这种增加是得不偿失的。而低于此限度,则没有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

如果城市产业布局不合理,土地功能分区不明确,相当多的低效、能耗高、污染大的工业用地和副业单位用地(行政办公、军事、文教卫生用地)占据了城市中心区及高价地区,长期造成“优地劣用”或“围而不用、空置浪费”的现象,使城市中心的土地配置难以优化,黄金地段的土地价值被大大压抑。另外,如果工厂群中夹杂着居民点,居民点中分布着污染重、扰民大的工厂,二者互相限制、互相制约。交通和其他城镇设施因居住分散而投资成本极高,浪费了有限而宝贵的土地资源,则难以取得应有的聚集效应。若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城市经济要素的合理布局,从而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产业布局分散,交通联系不便、信息闭塞等,无法形成集聚经济效益,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创造出的国民生产总值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达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城市产业布局影响城市劳动生产率

英国人文地理学家朵琳·麦茜(D.Massey)于1979年首次提出劳动空间分工这一术语。

1朵琳·麦茜认为,“透过劳动空间分工可以看到产业格局,而产业格局是反映来自于产业本身的空间差异的一种强有力的力量,并被这种力量投射到景观上,进而可以看到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2艾伦·斯科特(AlienSCott)在探究现代城市是如何成长和发展时,也将劳动空间分工作为其最重要的分析工具,他认为,“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以及与当地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演变所形成的合力己经渗透到了整个大都市空间格局的根基。”3由此,从劳动分工的视角看,城市产业布局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城市劳动空间分工的过程。

城市的产业功能分区既是城市产业布局存在的重要体现,同时又是产业布局调整的对象。通过对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从企业的角度说,可以使各功能分区内的企业充分利用其在区域内获得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将其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较少的方面,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生产熟练程度,使各种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和有效合理的使用,创造更多的社会产品。因为产业功能分区的专业化,为产业服务的辅助性行业,诸如提供工具、原材料和运输服务的行业等,通过专门化得方式为企业提供了低廉的配套服务,从而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竞争能力。

从劳动力的角度来看,因为城市内部各功能区产业职能的不同,所以其主导产业和发展重点也不尽相同,存在着差异,不同的主导产业和发展重点使得各个功能分区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也很不相同。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较为高效的专门的劳动力市场,从而有利于专业技术的传播和扩散和集中培训专业技术人员。

(三)城市产业布局影响资本效率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资本是一种稀缺性的资源,要促进城市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就要保证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能够获得增值。所谓资本效率,主要是指“资本利用效率和资本总体配置效率。”资本效率的来源在于资本的持续的周而复始的价值运动,当资本的流动性较低时,其效率必然低下。在资本价值增值的运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的主要问题就是投、融资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矛盾。

合理的城市产业布局有利于资本效率的提高。因为合理的城市产业布局能够使得城市产业在分工协作、产品配套、原材料供应、技术服务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降低整体的商务成本,加速资本的流动,进而保证投资者能够获得良好的收益,这样资本投入就会在更高的层次上运行,刺激潜在的的经济要素重新组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力,进而促进城市经

1Massey D.In What Sense A Regional Problem[J].Regional Studies,1979(13):233-243.

2石崧,宁越敏.劳动力空间分工理论评述.经济学动态.2006(2).

3Scott A.J.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A Geographical Agenda[J].Annals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86.76(1):25-37.

济的发展进步。现今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越来越注重相关服务的配套情况,因此城市的产业布局一定要高度重视行业的配套和产业链的合理安排。科学合理的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对于有效地加快资本流动,促使城市源源不断的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四)城市产业布局影响城市交通效率

人们对一个高效率交通系统的最基本要求是以最短的时间、最佳的速度包括安全性、舒适性等因素在内到达最理想最远或最多的目的地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环境负效应、最小程度地占用和消耗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即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发展的。

交通难的城市往往会抑制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城市交通是保障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直接并显著地影响着城市交通效率。合理的城市产业布局,不仅可以减少大量的无效交通需求,而且可以使有限的城市空间得到有效利用,从而有利于城市交通的发展,使城市交通系统建立在一个相对低的成本之上,减少能源的消耗和交通造成的环境污染,从而使城市交通效率达到最优,保持城市交通与经济、环境、资源的相互协调发展。

三、城市产业布局与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适应性和开放性系统,城市中各种要素如土地、人口、建筑、交通、环境等在空间上相互组合和作用,形成多元化、综合性、多层次的城市空间结构实体。城市空间结构是一种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系统的结构与能量在直接受到新物质、新能量和新信息的刺激下不断发生变异,城市结构随之演变。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适应性过程,而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产业的空间性,即城市产业布局,4城市产业布局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一)城市产业布局影响城市产业结构

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与优化伴随着城市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土地等主要生产要素在时间空间上的重新整合,将有助于老城区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城市的产业结构水平。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使得城市的功能逐渐由生产型向管理型和服务型转化,从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产业结构向以服务业为主导转化,推动城市整体经济的发展提升。

城市产业布局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发展和结构优化的方向是城市产4郭鸿懋,江曼琦等.城市空间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业向各类开发区转移和聚集,各类开发区形成了对老城区产业的强大的接纳能力,为中心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提供了置换空间。

(二)城市产业布局影响城市空间功能的提升

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将带动城市原有的各类功能和新生功能进行空间替换和转移,使得原来原来高度密集、混合布局的单中心城市形态有机疏散,逐步向多中心的城市形态转变。城市功能的有机扩散,避免了城区“摊大饼”式的蔓延扩展,使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与经济密度大大降低,能够有效的缓解中心城区交通、用地、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必然伴随着城市产业的转移、集聚和整合,城市新区统一规划建设各种公共设施,建立起功能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极大的优化了城市的产业承载能力。

(三)城市产业布局影响城市人口分布

城市产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因此,城市产业的发展及布局的调整,对城市人口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产业布局调整在空间上主要体现为城市功能地域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城市功能地域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产业部门的区位指向性、集聚效应和土地竞租能力的共同作用下,各种生产要素在城市空间里流动组合,促进城市产业空间分布格局演化的结果。依据城市当前阶段产业的部门构成状况与空间布局结构,根据未来城市产业结构整合的目标,在城市的不同地区实行支持性或限制性等措施改变城市空间区位属性,即可引导产业布局的变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整合。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可能导致产业和人口的空间集聚过密,导致城市核心区(老城区)交通拥挤、人口密度高、用地紧张,环境质量差等问题凸显出来,并产生一系列不经济现象,从而迫使某些产业向城市边缘疏散。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调整的结果,势必连锁性地引发城市就业结构的变化。城市空间快速扩张,不仅为安置容纳新增和外来经济活动提供了场所,也为疏解老城区过密的人口及过重的功能负荷提供了可能。随着工作地点的转移和居住空间的变化,逐渐引发城市人口流动、人口结构、人口数量及人口分布的变化。

(四)城市产业布局影响郊区城市化进程

城市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心城区的产业不断向城市外围迁移,在城市周边形成工业园区或开发区。由于各类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的功能集聚和优化与周围空间产生“位势差”,将吸引周边经济要素向园区内聚集,从而带动城市外围空间等功能分化与整合。依托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这一新的增长极核,周边地区将会逐渐发展出卫星城镇或与中心城区平行的新城

区,进而促使城市由单中心结构向多种新结构形态转化,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改善城乡差距。

四、城市产业布局与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系统和区域景观格局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在不断演替和变化。城市的产业空间布局演化驱动着城市地区生态系统和景观格局的演替,从而改变城市地区能流、物流、信息流和人流的循环和空间态势,进而影响着城市及其影响区域的自然过程、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对自然和生态环境造成冲击。生态环境恶化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它实质上是一个产业经济问题。如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模式,使城市地区的生态系统向着良性的方向演化,以最大的可能减小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城市可持续化发展的目标。

(一)城市产业布局影响城市产业生态化

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内容与动力,其形态与结构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持续、健康、高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高效、永续利用。产业生态化是指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按物质循环、生物和产业共生原理对产业生态系统内的各组成部分进行合理优化耦合,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产业集群生态链的建设为主要手段,以实现建立高效率、低消耗、低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目的。

实现产业生态化目标要求按照产业生态化需求调整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将城市地域内的山水等自然因素统一纳入产业布局空间规划,利用自然因素营造生态基质,架构城市生态产业布局,实现对地理条件的合理利用,使城市产业布局与大自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互惠共生,为人类提供优美的生态居住环境,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城市产业空间结构形态要因地因时制宜,根据城市形态采取块状、带状或环状、星状、组团状等。同时,协调城市工业、交通、商业、居住等建筑用地与城市绿地系统,通过城市各功能区、功能轴的有机整合,使城市地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协调有序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二)城市产业布局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城市的开发与扩展必然对城市环境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城市产业布局必须要处理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工业化是城市发展的原始动力,城市的发展一般都要经过工业化这个过程,城市第一次快速发展也是正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城市空间扩展及其结构变动。而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使被加工的物质尽其用,生产剩余物易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因此从从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看,工业产业的

合理布局就显得格外重要。

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在城市的落位,工业企业在城市某一区位的过度集中,忽视城市地形地质条件和气候规律的企业设置,有污染的工业企业与城市居民稠密区相交杂,这些工业产业布局问题都严重的影响了城市环境质量,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业产业布局必须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工业企业的性质与“三废”排放情况,组成不同类型的工业区,进行科学布局。如何根据各地区的环境容量特点,合理地确定有污染企业的布点及集聚程度、城址的选择与规模大小、功能区划等配套问题,对于防治污染保护城市环境意义重大。城市工业产业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工业三废和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也有利于减轻、控制和消除污染,创造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

(三)城市产业布局影响城市资源利用

城市资源问题是由于城市人口过于密集以及对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如浪费、污染、分配不均等),造成城市的资源短缺,直接影响了生产和生活,例如用地紧张、地价上涨、住房困难、供水不足、清洁空气稀少等实际上都是资源短缺的表现。而城市产业布局作为城市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方式,对城市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必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能够实现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提高城市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能够带动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的功能定位,引导城市人口的合理流动,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这些都是城市产业布局优化城市资源利用的具体体现,节约、高效的城市资源利用方式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的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城市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组织日益复杂,同时也不断分化,导致城市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的功能分工,这就促进了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密切的联系。5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极核,城市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城市产业布局也对区域经济发展逐渐发挥重大影响。

(一)城市产业布局调整影响区域竞争力

城市不是孤立存在的,城市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区域产业的支撑,通过区域产业链条与区域的产业紧密连接在一起。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区域产业链总是要求链上不同的价值环节在集聚的基础上分散到生产和交易成本最低、产业配套环境最适宜的地理空间,使产业链5姚士谋,帅江平.城市用地与城市生长[M].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的延伸和扩展的需求获得满足。而作为区域产业链核心的城市产业,其布局自然就成为影响区域产业链形成与优化的关键因素。

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可以使得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其他中小城镇根据各自不同的资源和要素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推动区域内的城市集聚与产业集聚,形成区域内的强大的产业分工合作网络框架,增强区域的整体产业竞争力,为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依托。如果城市产业与区域其他中小城镇产业分工与协调整合不到位,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条,就有可能出现产业空洞化的城市,使得城市所在区域因为缺少产业经济支撑而丧失竞争力,最终在区域竞争中走向失败。

城市产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布局的协调,是“以最有效率和效益的方式将区域内外多种可得的资源和要素高效组织起来,从事某种对区域来讲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产业空间的组织方式。”城市产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布局的协调整合,可以增强区域内企业与城市的分工协作,使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范围和市场深度获得扩大与增加,提高城市所在的区域的整体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优势。由城市产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布局的协调而成的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其他区域无法拥有或模仿的。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二)城市产业布局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

城市产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布局的协调,将有力地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可以迅速提高区域内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减少第一产业劳动力人口,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加速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会推动第二产业结构的升级、布局的优化、实力的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将一般加工制造业向周边地区转移,主要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周边中小城镇承接中心城市转移出来的加工制造业的全部或部分产业链条,也提高了自身的产业层次。通过产业链和城市链的衔接与延伸,在区域内形成了从高端到低端的产业结构、由外向内层层升级的产业梯度布局。城市产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布局的协调发展也为第三产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将有力推进研发设计、工程设计、软件开发、总部经济、金融、保险、法律、会计、创意、管理咨询、营销结算、电子商务等生产型服务业,以及娱乐、医疗、物业社区服务等居民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等生活型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区域经济中的比重。

城市产业与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可以提高区域的要素承载和资源整合能力,有利于统筹城乡和工农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作用,吸纳更多的

城乡就业,促进城乡要素互流、产业互动、市场对接,推动工农和城乡一体化,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城市产业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还会产生一种聚集效应,带动区域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从而形成一种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城市产业布局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

城市产业布局和区域产业布局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统筹区域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转变增长方式,发展节能经济、循环经济,合理开发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追求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生态环境指标的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产业和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可以有效的提高区域资源的利用率,集中治理区域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社会建设。区域内的企业总是在寻找最佳的资源利用途径,使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的资源消耗降至最低、单位资源产出率达到最高。通过合理的进行布局,使区域内的企业以工业园区和开发区为依托,形成地理上的高度集中,将有利于对污染的统一治理与循环利用,大量节约治污设施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城市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联动和整体协调布局与各自为政,分散布局相比,将使得基础要素利用更高效,污染控制更有效率,能够节约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避免分散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减少城市运营成本。

六、结论与启示

城市作为人类聚集的主要社会形态,首先是以产业的发展为前提的。一个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是难以想像的。产业布局是城市空间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依托城市空间而存在,城市产业布局相较于一般产业布局,便具有其特殊的概念与基本特征,我们只有立足于城市的独特视域,才能将城市产业布局从一般产业布局的笼统研究中分离出来,提炼出城市产业布局的基本概念,从而为更进一步的研究城市产业布局形成与演变的动力机制提供有力的支撑。

所谓城市产业布局,即城市产业在城市行政辖区内的分布与配置,也就是产业生产力在城市行政辖区内的空间分布。城市产业布局不仅是城市规划、城镇建设和城镇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也是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的基础,是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由于对城市产业布局的理解不同、思路不同,往往形成了

城市之间在经济发展、整体形象、功能品质乃至城市竞争力方面的重大差异。因此,在充分认识城市产业布局对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生态环境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基础上,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对城市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合理的规划,不断优化城市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积蓄能量,是城市管理者与城市研究学者们必须认真思考的关键问题。

石家庄市产业布局规划

2010—总体规划 石家庄市产业布局规划 (2010—2020) 石家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0年8月

石家庄市产业布局规划 (2010—2020)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0年8月

目录 一、面临形势 (1) (一)国内外经济发展新趋势对产业布局提出新要求 (1)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对产业布局提出新的要求 (2) (三)现代产业发展新趋势要求调整产业布局 (2) (四)城市发展新理念要求调整产业布局 (3) 二、规划基础 (3) (一)产业发展现状 (3) 1、经济总量显著增长 (3)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4) 3、主导产业加速发展 (5) 4、块状产业集群初步凸显 (6) 5、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7) (二)存在主要问题 (8) 1、产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经济实力相对下降 (8) 2、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 (11) 3、主导产业不凸显,整体技术水平较低 (13) 4、产业发展与布局总体呈非均衡状态 (15) 5、都市区集聚辐射能力不强,与省会的功能定位不相 适应 (16) 6、产业分布“宏观集聚、微观分散”,与城市空间发展 战略不相适应 (17)

7、区域产业定位与分工尚不清晰,与市域一体化发展 不相适应 (18) 8、优化产业布局的配套环境不完善,与产业集聚发展 的趋势不相适应 (19) 三、产业发展定位与发展重点 (20) (一)产业发展定位 (20) (二)产业发展重点 (20) 1、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20) 2、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23) 3、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26) 4、集约发展现代农业 (28) 四、产业布局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28) (一)指导思想 (28) (二)总体目标 (29) (三)基本原则 (30) 五、空间布局 (32) (一)总体布局 (32) 1、功能分区 (32) 2、总体布局 (33) (二)提升都市区功能 (34) 1、功能定位 (34) 2、中心城区 (35)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调整规划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前言 “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首都抓住奥运会举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提升“四个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提出了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的重点任务、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及若干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是首都“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主要编制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一、回顾与展望 (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五”规划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经济总量显着增长,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总量显着增长。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57美元,突破5000美元。第三产业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工业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05年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一产业进一步优化,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2005年增加值为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和%,变化为2005年的%、%和%。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显示、集成电路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领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已初步形成。 3.重点产业加速发展。 以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软件、汽车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成长迅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多领域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按照2004年经济普查统计,金融业主营收入超过4100亿元,商务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1100亿元,信息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537亿元,软件业主营收入实现313亿元,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50亿元。

区域经济学第五章:产业布局

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 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是区域中的企业。企业在区域内部的空间分布,形成产业布局;产业布局又是区域结构空间的基础。所以,产业布局理论是区域经济研究的出发点。 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 一,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的区位选择问题。区位选择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成为区域的区位因素。所谓区位因素也就是在特定的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 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之上,区位理论对于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成本最低的选择,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和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1.成本最低。区位选择要达到成本最低,首先考虑的是寻求运费的最低点。在一个市场和多个原料,燃料来源地的情况下,运费的最低点可以从区位三角形和区位多边形当中去寻找。其次是寻求劳动费的最低点,因为劳动费对某些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影响,超过了运费的影响。因此,当劳动费的影响增大是,企业可能会离开运费的最低点,转向寻求劳动费的最低点。 2 .市场份额最大。把占有市场作为生产的目的,区位选择为占有市场服务,是实现生产的利润最大的原则。廖什认为,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除了原材料运输费用等因素之外,市场因素,竞争因素,历史因素和政府作用等都十分重要。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产品的销售范围,生产者之间存在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在企业之间划分市场范围。 3 .聚集效应。聚集是成本和市场两个因素的综合反映。所谓聚集效应是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主要是通过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扩大生产规模等方法来实现表现为联合化和协作化,在有些情况下,聚集所带来的效益要大于由于偏离运费最低点和劳动费最低点所增加的运费和劳动费。 二,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

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及其作用初探

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及其影响作用初探 车松虎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长春130012) [摘要] 城市是人口与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城市产业布局是产业在城市范围内进行的空间组合,是产业结构在城市空间地域上的投影。城市产业布局的发展与变化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论文在对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与基本特征进行提炼归纳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城市产业布局对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社会建设、城市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四个方面的作用与影响,以期对我们科学认识城市产业布局,更好的发挥产业布局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上的积极作用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 城市产业布局;概念;影响作用 一、城市产业布局概念的提出及其基本特征 在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以及产业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内,有关产业布局的研究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产业布局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合理布局生产力。生产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能否合理利用和能否保持生态平衡,影响到生产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自然具有很强的现实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全球城镇化浪潮的涌动和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日渐提高,国内外有关城市产业布局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兴起,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但是,理论界关于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至今尚未形成共识。研究城市产业布局,首先就要明确城市产业布局的内涵,在明晰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的从城市产业布局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研究其形成演变规律,探讨符合城市发展要求的产业布局优化思路与对策。结合城市的地域结构特征与一般产业布局的基本概念,我们认为:所谓城市产业布局,即城市产业在城市行政辖区内的分布与配置,也就是产业生产力在城市行政辖区内的空间分布。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看,某种产业在某一地区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比重或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二是从产业供给能力的形成来看,某种产业供给能力相对集中于某一地区,该地区成为该产业总供给

我市产业布局现状分析

我市产业布局现状分析 二00八年十一月 一、产业布局发展变化及现状 我市目前的产业结构主要是沿袭计划经济时期东北老工业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改造而成的。计划经济时期主要强调的是:产业门类齐全、自成体系。但我市比较突出的还是造纸、农机、纺织等产业,尤其以轻工业为支柱,长期占我市工业产业比重的60%以上。由计划经济向计划经济转轨期间,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主题。但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际是一场被动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转轨时间,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宠儿、强者,转变为鸡肋和包袱。这期间政府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进行项目操作和国企的补救工作。但都不尽如人意。项目操作上不成功比例过高,尤其是在一些大项目上失误较多。环氧乙烷项目、佳西热电厂项目、八万五箱板纸项目等的失败造成我市在这阶段的成功项目上出现严重的断层,造成了我市工业增长乏力,迅速拉大了与其它地市的距离。在国企改革初期,补漏多,彻底改革的少。佳纺、亚麻、友谊糖厂牵扯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国有企业已经成为扶不起的阿斗。 但近几年我市已经认识到如何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提出了很多全新的思路,并有了一些大的举措。 我市的基本思路是基于财源建设和发挥优势基础上的

引导和调控,强调政府应该由具体项目操作转变到项目操作和发展管理并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选择和市场竞争的基础上培育重点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城市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努力促进招大商、发展大产业。先后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 在处理国有企业的问题上,下定决心国退民进。使佳纺、糖厂等一批国有企业破产,有效资产被重组,形成了新的机制。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仅仅要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而且要调整工业布局结构。作为整个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布局的调整能够保证和促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顺利实施。 目前我市的产业结构已经有明显的变化: 一是轻重工业的比重变化凸现我市产业结构变革的方向。 轻、重行业比重一向是评价区域产业布局的重要指标。而我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程中,经历了轻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以重工业为主导。比较我市1989年、2000年和今年1-9月份轻、重工业比重的变化:由1989年的1.47:1,到2000年的0.87:1,到今年0.58:1。轻工业由占总量的60%,下降到36.7%,而重工业由40%,上升到63.3%。轻工业的下降主要是造纸和纺织行业受资源和地缘负向影响逐渐萎缩。而装备制造业是拉动我市重工业比重大幅度攀升的主力军。 1、造纸业失去龙头地主,取代的是装备制造业。造纸

温州市产业布局规划(2003-2015年)

市产业布局规划(2003-2015年) 市产业布局规划 课题组成员 顾问:金凤君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 召集人:卓高柱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组长:蔡永进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副组长:祖新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处长 王钢市经济建设规划院院长 俞洪新市经济建设规划院高级顾问 成员:姜永柱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师 善武市经济建设规划院经济师 高文芳市经济建设规划院经济师 王仲锋市经济建设规划院经济师 雪明市经济建设规划院高级工程师 目录 一、产业布局现状 二、功能定位和布局原则 三、产业总体布局 四、农业布局 五、工业布局 六、服务业布局 七、中部都市产业区布局 八、南部轻工拓展区布局

九、北部旅游产业区布局 十、西部生态产业区布局 附表一:市产业布局主要指标表 附表二:市产业布局用地表 附表三:市农业布局表 附表四:市工业布局表 附表五:市服务业布局表 2007-11-01 20:51:32 来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浏览次数:125字号:【大中小】市产业布局规划 产业布局指生产要素、主要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的优化组合,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为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编制《市产业布局规划》,重点就主要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规划,规划年限至2015 年,是调整产业布局的实施性规划,是引导行业布局的指导性规划,是平衡专项规划的协调性规划。 一、产业布局现状 (一)陆域资源条件 我市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港口资源丰富,但陆域自然资源极为有限,人均拥有量低,开发程度已达相当水平。全市陆域总面积11783.5km 2 (约占省的11.6% ),其中平地面积为2059km 2 ,仅占17.5% (省为23.2% )。2002 年底全市总人口约740 万人,人口密度达627 人/km 2 (省为440 人/km 2 ),平原地区更高达800 人/km 2 。 (二)产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20 多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得到明显提升。2002 年实现国生产总值1060.9 亿元,人均国生产总值达14357 元,三次产业比例为 5.3 :56.6 :38.1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为28.7 :32.3 :39.0 。效益农业、开放型农业、订单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轻工产业总产值达1396.01 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1.4%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累计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2 家;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产业分布现状及特点

最全城市产业支柱

市支柱产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制造业)

市支柱产业(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

市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金融业,和文化产业)

市支柱产业(工业、电子行业、汽车业、装备行业、轻纺行业) 工业布局 都市功能核心区 重点发展工业设计、电子商务、金融结算等生产性服务业 都市功能拓展区 重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建设电子信息、汽车和高端装备等支柱产业研发和总装基地,要集聚全市80%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70%的汽车产业产值。 城市发展新区 大力发展装备、化工、消费品、电子配套等战略性、支柱型产业,建成全市工业经济的主要承接地和川渝、渝黔区域合作的产业密集带,要聚集全市90%的化工产业产值、70%的装备产业产值、70%的材料产业产值。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区 要依托区域资源禀赋,着力推进特色产业,到2020年要聚集全市50%的消费品工业产值和60%以上的清洁能源。 工业定位 都市功能核心区: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发展工业设计、电子商务、金融结算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工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都市功能拓展区:要以两江新区为龙头,其他片区竞相跟进,重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建设电子信息、汽车和高端装备等支柱产业研发和总装基地,要集聚全市80%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70%的汽车产业产值。城市发展新区:是先进制造业的主战场,要大力发展装备、化工、消费品、电子配套等战略性、支柱型产业。

两大生态区:即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区,要依托区域资源禀赋,着力推进特色产业,到2020年要聚集全市50%的消费品工业产值和60%以上的清洁能源产值。 市九大主城区功能定位及产业布局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第三节战略抉择 第四节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 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 第九章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

第一节土地和土地利用 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 第四节优势区规划 第五节土地保护 第十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第一节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第二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 第三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第四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 第十一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 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

第五节区域电力规划 第六节区域电信规划 第十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第三节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五节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 第十三章区域环境规划 第一节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 第二节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 第三节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第四节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 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军事战略指对战争全局的谋略和谋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略研究已超出军事的范围,被引伸到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等领域。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著作出版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亦广泛开始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战略这个概念,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战略研究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战略研究具有如下特征: (1)全局性。研究对全局发展有指导意义的规律和影响总体目标实现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2)长远性。不仅要研究全局整体的发展方向,而且要研究自始至终的整个发展过程。 (3)综合性。任何一种战略谋划都不是单一的,都必须综合考察社会经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如科技、经济、社会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问题,整个发展潜力问题等。 (4)层次性。事物系统结构的层次性,决定着为其发展服务的战略研究具有结构层次性,对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应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因此,一个战

3.一文读懂:全国10大核心城市城市产业布局重点!

一文读懂:全国10大核心城市城市产业布 局重点! 【招商引资内参正文】 01一线城市 北京 北京市是我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交通、旅游和国际交往的中心,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最集中的城市,不仅有众多的大学,还有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中国教育学会等权威的机关和机构,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等高水平的研究所。北京市的高校很多,普通大专高校就达到了87所,其中“211工程”就有22所,北京的教育资源是全国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北京明确了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 1、城市定位 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对做好北京发展和管理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了重要指示,指明了新时期首都工作方向。中央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确立为重大国家战

略,制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首都未来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和光明前景。 2、支柱产业 在北京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可以找出北京市行业发展的重点,当前北京市的支柱产业以第三产业为主,其所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GDP总量的70%,北京市的发展重点在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包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金融街、北京商务中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临空经济区、奥林匹克中心区。

(1)中关村: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文化创意等八大产业集群,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高地。(2)金融街:定位为金融管理中心和电信指挥中心,重视建立金融业发展市场服务体系,召开首都金融发展论坛、首都国际金融文化节以及举办金融新产品推介会和开展国际交流等形式,提供信息互动与交流的平台。 (3)北京商务中心区:简称北京CBD,形成以国际金融为龙头、高端商务为主导、国际传媒聚集发展的产业格局。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包括普华永道、麦肯锡等200余家世界级高端服务业企业,聚集了惠普、三星等近百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是最大的服务外包承接区和需求提供区域;聚集壳牌、丰田、通用等近5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聚集文化传媒企业1800余家,包括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风凰卫视等大型传媒企业,还包括阳狮集团、电通广告、WPP集团等全球知名传媒集团,聚集华尔街日报、VOA、CNN、BBC等国际传媒机构。区域内国际化资源聚集,集中了北京市约90%的国际传媒机构169家,约80%的国际组织、国际商会110家,约80%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0家,约70%的世界500强企业160家,约70%的国际金融机构252家,约30%的五星级酒店17家1。 (4)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移动通讯产业集群、显示器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汽车制造产业集群、生物制药产业集

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发展

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发展 一、产业布局的涵义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产业布局的涵义 简单的说,产业布局指的是资源在一定区域空间内的有效分布。从产业布局的研究对象看,产业布局就是将资源在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之间配臵的过程。从产业布局的目标来看,就是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最优配臵。资源的有效配臵根源于资源的稀缺性,即与人类的无限需求相比,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及社会财富,都是有限的。因此资源的稀缺性使得如何有效配臵资源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选择,成为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对象。建立在时间均衡上的传统价格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通过市场交换,生产要素在各个行业之间分配流动,当市场出现时,各种资源在各个行业就得到了最有效的配臵。然而,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的空间行为的存在,人类的活动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会产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效果,使得仅从时间均衡的角度来研究产业,并不能实现产业发展的最优化。因此还需从空间的角度研究资源的有效配臵即产业布局,使生产实体选择的空间位臵最为适当,与所处环境系统协调运行,才能使产业的总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产业布局对城市发展影响分析 城市是一个由多个参量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任何一个变量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变量的变化,从而带动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变化。在城市的发展过程来看,均衡是暂时的,经济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包括城市地域的扩大,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人口分布等,城市始终处于结构形成和结构重组的状态中。产业布局作为一种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在实现资源的空间配臵过程中必将对城市整体及其子系统进而对城市整体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城市复合系统中,各次产业选择或变迁到不同区位时,将会对城市发展带来不同影响。产业布局科学、合理,符合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正常运行、协调发展的规律,其所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高,就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反之,产业布局不合理,不能带来丰富的经济效益、社会

浅谈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分析与优化建议

浅谈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分析与优化建议 论文摘要:产业布局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论文首先概括了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现状,然后具体分析了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区域产业布局的战略构想,最后提出了产业错位布局,培育大滨海地区,实施“点—轴—网络”开发战略,实现产业布局战略东移等对策建议。 京津冀地区是一个面积约18.5万平方公里,京津二市被河北省环抱怀中;拥有600多公里的海岸线、海陆兼备的特殊地理区域。因此,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优化的问题,是一个区域内产业协调、海陆产业协调布局的问题。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布政工论文发表https://www.doczj.com/doc/1017821965.html,/gcslwfabiao/局现状近年来京津冀地区致力于一体化发展,区域产业布局呈现优化发展态势,表现在(一)四大临港经济区初具规模,临港产业加速集聚目前,津冀沿海四大临港经济区已初具规模,临港产业加速集聚。天津滨海新区被国家“十一五”规划纳入了全国总体发展战略,2006年被国家批准为区港联动试点,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型石化基地、冶金基地,成为继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经济增长极。曹妃甸临港工业区先后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河北省“一号工程”,“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目前工业区各项工程建设突飞猛进,依托大港口、大钢铁、大电力、大油田,产业集聚加速形成。2007年7月,沧州渤海新区正式成立,以港城、黄骅——中捷、南排河——南大港、海兴等四个城市组团为基础,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能源电力和港口物流四大产业为主导,正在全力构建沧州渤海新区临港产业群。2008年4月,黄金海岸保护建设管理区成立,黄金海岸新区将以黄金海岸西部滨海新城为核心,南戴河旅游区、七里海旅游度假区为依托,以科技研发、总部经济、文化创意和旅游休闲等产业为支撑,努力构建由滨海至内陆的滨海休闲带、近海生活带和内陆产业带。 (二)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成为优势产业的主要载体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如北京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软件产业生产基地、信息产业、汽车产业基地等;天津的中海油能源生产基地、航天产业基地、临港化工产业基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河北省软件产业基地、动慢产业生产基地、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唐山国家钢铁材料产业基地、精品钢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陶瓷产业基地、安国现代中药产业基地、保定新能源产业基地等,这些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的形成,成为地区优势产业的载体,使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三)日趋完善的交通体系成为产业带形成的加速器北京申奥成功后,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席卷了京津冀地区。京津高速公路、津蓟高速延长线等相继通车,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加上正运行的京石高速、京津塘高速、京沪高速、首都机场、天津机场航空枢纽,这些交通大动脉将京津冀城市距离拉近,时空距离缩短。“都市交通圈”带动了“都市经济圈”,极大促进了这一地区产业的融合。近年来,河北省借机着力打造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京津冀地区旅游产业进一步融合。河北一些城市发挥毗邻京津的优势,主动承接京津的技术辐射和产业转移。在2008年河北省“5?18经贸投洽会”上,29个“京字号”大项目落户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钢研院新材料产业园和航天科工集团工业园项目先后落户河北涿州市。日趋完善的交通体系,成为了环京津产业带形成的加速器。 二、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一)产业布局与地区功能定位不相匹配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自身地位为“国家首都”、“国际性大都市”、“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然而受历史上发展经济中心的影响,市区却法律论文发表https://www.doczj.com/doc/1017821965.html,/fllwfabiao/集中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天津市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然而经济中心

城市总体规划专题研究-产业城区

静海县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居住用地) 第一部分 静海县概况 (该部分内容不少于1500字,各组独立完成,应概括总结。各组之间重复率不应超过30%,同时应插入相应图片及统计表格,插入方式如文中示例) 1.1县域概况 静海县位于… 1.2县城概况 静海县城所在地… 第二部分 专题研究部分(以县城研究内 容为主,每组选择自己的专题) 2.1县域(人口、用地布局、道路交 通系统、居住空间布局、产业空间布局、 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市政公用工程系统、 城市绿化景观系统)研究 示例,县域人口构成 县域人口… 与人口相关的其他情况介绍……(可引述相关内容),可加分析图、示意图。 2.2县城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2.21“十一五”发展成就(2006-2010年) 1.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全镇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强劲势头。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85亿元,五年增长148%;税收从2005年的8595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8亿元, 图1-1 天津市静海县城乡总体规划(2008-2020年)土地利用规划图 图片来源:

五年增长109.4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7125元增加到2010年的11873元,五年增长66.63%;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从“十五”的12.49亿元增加到“十一五”的28.73亿元,五年增长130%;三次产业比例从2005年的5:48.5:46.5调整为2010年的2.6:62.5:35.0。 2.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到“十一五”末,招商引资内资实际到位36.6亿元,外资到位额170万美元。新引进项目22个,其中5000万元以下的6个,5000万元以上的7个,1亿元以上的9个,成为全镇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1.5亿元用于北环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实现了供水、排水、供电、道路、通讯、宽带、蒸汽、天然气和场地平整等“八通一平”标准。园区从2003年开始建设时的占地2平方公里,到2009年被市政府批准为示范性工业区,园区控制面积扩大到4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1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已达50多家,协议总投资额37亿元人民币,逐步形成了黑色、有色金属制品、汽车、摩托车配件、不锈钢制品、橡胶、建材、农产品加工及物流等多种行业。截止到2010年,园区固定资产投入已达37多亿元,北环工业区已成为推动全镇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3.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从“十五”末的5: 48.5: 46.5,发展为“十一五”末的2.6:62.5:35.0。工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技术改造,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全镇工业逐步向现代制造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十一五”期间,工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从“十五”末的46%上升到62%。第三产业显著升级,商贸物流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逐年加快,中介组织、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迅速发展,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保险市场迅速发育、房地产加大开发,为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0年三产实现增加值69600万元,年均增长13.20%,三产业对全镇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5%。农业结构向精品农业、高效农业、高科技农业发展。围绕优质化、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目标,大力发展优质农作物。蔬菜、果树、水产养殖逐年增加,畜牧养殖已初具规模,特种养殖业也在不断增加。到2010年底,农业增加值达到5100万元,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十五”末的7143元增加到11873元,年均增长10.8%。 2.22“十一五”末存在的的主要问题 1.新型工业化水平较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还很重。 2.经济总量偏低,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知名品牌较少。 3.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不明显。 2.23 “十二五”面临形势(2011-2015年) 京津冀区域迈入同城化时代。镇北环工业区升级为天津市区县示范工业区,全镇经济社会将进入一个新的上升期。 2.24 “十二五”战略目标

广州市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规划

广州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 2007-12-21 14:55:08国家信息中心 为适应“十一五”时期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根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对“十一五”时期全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进行宏观指导。 一、“十五”时期广州工业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一)总量大、增速快 广州工业经过“九五”时期的调整,“十五”时期特别是后半段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5年,工业总产值6770亿元,比2000年增长1.3倍,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五年净增产值3670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净增量的2.7倍;2001~2005年年均增速18.3%,比“九五”时期年均增速加快2.6个百分点;尤其是“十五”后半段工业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后三年合计新增工业总产值约3000亿元,相当于前两年新增额5倍左右,基本相当于“九五”末期2000年全年工业总产值。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867.53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以上,年均增速16.5%,比“九五”时期加快2.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经济增速2.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5%,比2000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4.4%。 (二)结构日趋优化 1.广州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五”以来,在汽车等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增产带动下,重工业生产不断加速。2004年2月,全市重工业产值首超轻工业,标志着全市轻重工业结构调整出现了里程碑式的变化,工业化进程步入重化产业为先导的新经济周期。2005年,全市轻重工业比重为41.6:58.4,重工业比重较2000年大幅上升了15.2个百分点,工业重型化态势明显。 2.支柱产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目前,汽车等机械装备、石化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钢铁、制药、轻纺、新材料等全市七大重点发展产业的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化、电子信息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年均增速约31.3%,高于同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28.0%上升到42.8%,同比提高了14.8个百分点,三大支柱产业所占份额不断扩大。2005年,支柱产业实现利润232.0亿元,占全市工业利润比重超过六成,充分显现其强有力的龙头带动作用。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我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710.4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5.3%,比2000年提高了9.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

烟台市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布局分析(1).

烟台市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布局分析(1) 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定位是区域产业机制高效运行、区域经济合理化以及区 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分析了烟台产业结构的特点,提出了“一中心、两个 产业带、三大产业板块”的产业布局,在此基础上根据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从 宏观上提出了烟台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同时以需求收入弹性指标的方法确定了 除了继续发展四大支柱产业之外.还需培育和发展的其他重点产业。 从产业结构分析看,目前烟台市经济发展正在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根据 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工业化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 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 一、烟台市产业结构及其变动特点 (一)总量与增速分析 1.烟台市经济规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差距在逐渐拉大。在1997-- 2003年间,烟台市GDP总量在全省的排名始终为第三名,到了2004--2006年 间,上升为第二名,与全省平均GDP的差距由1997年的286.1亿元,拉大到 2006年的l 006.2亿元;1997--2006年十年间,烟台市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13.9%,高于全省12.3%的平均水平,但是全市人均GDP的排名1997--2005 年一直是第六名,到了2006年上升为第四名,说明烟台市经济实力的发展水平 较高,具有优势,但是人均GDP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发展趋势来看,正在向好 的方向发展。 2.烟台市第一产业的GDP总量增长缓慢,增速波动较大,比重逐年下降。 第一产业的GDP总量除了1998年有较为强劲的增长以外,其他年份的增长速度 均远远低于当年的全市GDP增长率,甚至在1997年和1999年出现了负增长。 需强调的是,第一产业在全市GDP中所占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直到2006 年为止。以上这些都充分反映了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下降,或者说, 正是由于第一产业的相对缓慢的增长,从而衬托出第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是 比较快的,这也体现出了这些年来产业调整的某些政策效果。 3.烟台市第二产业的GDP总量增长较快,但比重保持的比较稳定。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GDP总量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并且历年第二产业GDP的增长 速度均高于当年的全市的GDP增长率,在2004年甚至高出当年全省GDP增长率5.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在全市GDP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平均在54.6%, 但历年的比重值自2003年以来变化较大。以上这些反映出第二产业是烟台市产 业结构中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它的快速、稳定发展对烟台市的经济发展 至关重,所以必须在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选择中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或 者说,我们对未来主导产业的选择至少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确保第二产业的

第二章 区域产业布局

第二章区域产业布局 一、名词解释 1、杜能农业区位论 2、韦伯工业区位论 3、产业布局 4、原料指数 5、地域生产综合体 6、布局指向性 二、判断题 1、区位地租是仅仅由于土地的位置差异而出现的超额利润。() 2、韦伯的原料指数只能大于或等于1,不能小于1。() 3、交通枢纽尤其港口城市也是工业的最佳区位之一。() 4、自然因素只对农业和矿业布局有影响,对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布局没有影响。() 5、人口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对产业布局具有双重影响。() 6、杜能和韦伯区位论的核心都是寻找成本最低区位。() 三、简答题 1、简述杜能农业区位论及其应用。 2、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及其意义。 3、简述影响产业布局的社会经济因素。 4、简述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及其特点。 5、简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理论标准。 四、论述题 1、试述战后西方国家的现代农业布局理论及其在我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布局中的应用。 2、试述胡佛经济区位论及其在我国产业和城市布局中的应用。 3、试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理论缺陷以及战后西方国家学者的补充和改进。 五、案例分析 昆明钢铁公司是二十世纪50年代在安宁富藏铁矿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钢铁工业规模扩大以及长期开采,安宁铁矿石资源已经远不能支持昆明钢铁公司生产的需要,目前昆钢公司的铁矿石主要来自四川攀枝花和玉溪鲁奎山,煤矿来自曲靖和禄丰。试问昆钢公司现在的区位合理吗?为什么? 第二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德国经济学家杜能从成本最低的角度,分析了运输成本等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和土地利用格局的深刻影响,以此建立起农业布局与区位选择理论。 2、德国经济学家韦伯从工业生产总成本最低的角度,抽象出影响工业布局的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并通过数学模型演绎出工业布局与区位选择的理论。 3、根据产业布局的有关理论,通过分析影响产业活动区位选择的因素,并确定合理产业活 动区位的过程。 4、由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提出,指地方性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表示工业区位是趋 向于原料地或市场地。 5、是前苏联在经济建设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地域生产组织形式,指以某一大型联合企业 为核心,将与该联合企业有紧密技术经济联系的辅助和外围企业布局在该联合企业周围,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综合体。 6、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 二、对错判断 1、对 2、错 3、对 4、错 5、对 6、对 三、简答题 1(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核心是寻找成本最低的农业生产区位作为最佳区位。(2)决定农业生产利润的主要因素是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成本和运输费用,杜能据此推导出区位地租概念。(3)土地区位地租、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和农产品价格决定了不同农产品的最优区位,形成杜能环。(4)区位地租概念不仅应用于农业生产布局,也应用于城市内部产业活动布局,是城乡土地利用优化的基础理论。 2、(1)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将成本最低区位作为工业布局的最佳区位。(2)影响工业布局的一般因素可归纳为运费、劳动成本和集聚经济,寻求运费最低是工业布局的最基本指向,劳动成本和集聚经济只是对运费最低区位的补充和变形。(3)韦伯工业区位论思想长期以来一直影响我国工业布局活动,要求我们在工业布局和工厂选择时必须考虑尽量降低工业营运成本、提高效益。 3、(1)影响产业布局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等。(2)人口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性,从而对产业布局产生不同影响。(3)资金及投资对区域经济具有乘数效应,由于它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出现马太效应。(4)能否便捷地进入市场是现代产业布局必须首先考虑的重要问题,从而加大了市场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吸引力。(5)空间

城市产业生产力空间布局的若干问题

城市产业生产力空间布局的若干问题 发表时间:2010-05-10T14:22:58.140Z 来源:《城市观察》2010年第1期供稿作者:石峰 [导读] 城市发展史以及城市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城市,尤其是现代城市乃是一个多功能复合体。 摘要:本文分析了城市产业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基本矛盾,提出了城市产业生产力空间布局优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针对城市产业生产力空间布局实践中存在的若干关系问题提出了处理意见。 关键词:城市产业生产力空间布局 城市发展史以及城市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城市,尤其是现代城市乃是一个多功能复合体。但是,无论这个复合体多么纷繁复杂,其经济功能则始终居于基础性的支配地位。换言之,城市经济功能的每一次深刻变化、重组以及创新,都将直接决定着城市整体形象和功能品质的新旧更替。而城市经济功能的发展变化,在本质上也是城市产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所以,城市经济功能的重组或创新,也必然要求对其产业生产力的空间布局给出科学的合理的定位,而产业生产力的空间布局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功能的优劣,进而影响到城市的功能品质与整体形象。在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由于对城市产业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设定的理解不同、思路不同,导致城市经济功能的运行效率存在着较大差异,进而造成城市的整体形象、功能品质乃至城市竞争力的重大差异。当前,正处于五年计划更替时期,各个城市正在酝酿新一轮五年计划。正确认识城市产业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基本矛盾,确立科学的城市产业生产力空间布局观,对于我们做好新一轮五年规划,更好地优化城市经济功能,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功能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产业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基本矛盾 城市作为人类聚集的主要社会形态,首先是以产业的生产力发展为前提的。一个没有产业发展的城市,是难以想像的。而其产业生产力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就是城市的空间布局的演变过程。作为一种空间现象,它始终必须面对着以下无法回避的三对基本矛盾: 1.城市产业生产力发展的无限性与城市空间的有限性的矛盾 科技无限,创新无限,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是无限的。人类社会总是在产业的无限发展与创新中追寻着新的、更高的需求目标;新发明、新产品层出不穷,是社会生产力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城市产业生产力的发展永远处于动态的变革与积累过程之中,这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城市是一个空间、地域、边界范围相对确定的区域,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城市不可能无限地膨胀下去,因而其所能容纳的企业、产业也是有限的。一旦产业、企业发展达到一定数量、规模,超出了城市空间所能容纳的限度,企业、产业的发展也必然要受到遏止。这就是城市产业生产力发展的无限性与城市空间的有限性的矛盾。 2.城市产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动态性与城市产业生成的相对稳定性的矛盾 城市产业生产力的发展始终处于传统与现代、朝阳与夕阳的不断更替过程中。例如,在第一次产业技术革命时期,蒸汽机制造业堪称当时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第二次产业技术革命时期,电力、汽车制造业、钢铁冶炼业等堪称当时的高新技术产业。今天这些早已沦落为“传统产业”、“夕阳产业”,取而代之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则是电子信息、通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海洋技术,等等。在产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更替过程中,今日的“高新技术”总是被明日的“更高更新技术”所替代,由此沦为传统产业或“夕阳产业”,这是产业发展的一个永恒规律。但是,另一方面,在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内,某一产业在某一地域一旦生成,就存在着相对稳定性和静止性:产业本身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能力、生产条件(如厂房结构布局、设备配置、基础设施等)将维持不变。这就是城市产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动态性与城市产业生成的相对稳定性的矛盾。 3.城市产业功能分区的确定性与城市产业、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的矛盾 随着对现代城市功能认识的深化,城市规划与建设正在逐步摒弃过去存在的产业布局零乱、生产与生活混杂、工业与商业不分的弊端,用产业集群的理念谋划现代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其中,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就是近年来兴起的重要城市生产力空间布局现象。城市空间区划、功能分区、产业布局一旦确定和实施,就存在着相对稳定性,如厂房不能随意拆除,供排水设施不能随意改道,等等。但是,另一方面,城市的产业、企业的生长、生成存在着许多偶然性因素,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一般而言,对于城市某一个产业区域而言,何种产业、何类企业入驻,何时入驻,往往不由城市规划者自身意志所控制,而是受产业自身的生成条件和规律以及城市一系列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此形成城市产业“规划”与“产业实际发展”不协调的矛盾。这一矛盾还表现在规划和基础设施投入在先,而产业、企业的入驻和产业的实际发展滞后所引起的超前投入的问题。一旦企业、产业的实际发展偏离了预先“规划”的轨道,就会造成基础设施投入的浪费。这就是城市产业功能分区的确定性与城市产业、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的矛盾。 二、城市产业生产力空间布局优化的基本原则 城市产业生产力空间布局存在的三对无法回避的矛盾决定了城市的功能分区或空间区划必然始终处于动态的变革之中。因此,如何使城市产业生产力布局既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更有效率,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尽可能减少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就成为城市规划建设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总体而言,城市产业生产力空间布局优化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城市产业生产力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优化相结合,促进城市功能的整体优化与创新。城市作为一个多功能复合体,集中了人居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等等。城市产业生产力空间布局是城市功能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脱离了整体的部分无论如何优化,都会对整体形象造成破坏。因此,城市产业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不能就事论事,必须站在城市功能优化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进行系统地谋划,立足于整个城市功能优化与创新来确定城市产业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与区域分布。 第二,当前与长远结合,为未来产业的发展留下充足的空间。城市产业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基本矛盾的存在必然要求城市产业生产力空间布局不能只顾眼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竭泽而渔。而是要充分把握城市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大趋势,为未来产业的发展留下充足的空间。否则,就必然会陷入改造、不适应、再改造、再不适应的循环往复怪圈,并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三,集中与分散结合,着力于城市生产力的均衡分布。城市在本质上是人口、物质、信息、资金、知识等社会经济要素在空间上高度聚集的结果。各种社会经济要素的均衡配置,是城市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城市运行效率得以最大提升的必然要求。因此,在进行城市生产力的空间布局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城市生产力要素(包括物资、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等资源)的流动与配置在空间上的均衡性,提高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推动城市各个方位经济的均衡发展。 第四,专业化与功能化相结合,实现产业的集群发展。城市在产业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上,不是杂乱无章的简单堆积或板块式的简单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