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发展

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发展

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发展
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发展

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发展

一、产业布局的涵义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产业布局的涵义

简单的说,产业布局指的是资源在一定区域空间内的有效分布。从产业布局的研究对象看,产业布局就是将资源在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之间配臵的过程。从产业布局的目标来看,就是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最优配臵。资源的有效配臵根源于资源的稀缺性,即与人类的无限需求相比,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及社会财富,都是有限的。因此资源的稀缺性使得如何有效配臵资源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选择,成为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对象。建立在时间均衡上的传统价格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通过市场交换,生产要素在各个行业之间分配流动,当市场出现时,各种资源在各个行业就得到了最有效的配臵。然而,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的空间行为的存在,人类的活动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会产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效果,使得仅从时间均衡的角度来研究产业,并不能实现产业发展的最优化。因此还需从空间的角度研究资源的有效配臵即产业布局,使生产实体选择的空间位臵最为适当,与所处环境系统协调运行,才能使产业的总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产业布局对城市发展影响分析

城市是一个由多个参量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任何一个变量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变量的变化,从而带动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变化。在城市的发展过程来看,均衡是暂时的,经济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包括城市地域的扩大,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人口分布等,城市始终处于结构形成和结构重组的状态中。产业布局作为一种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在实现资源的空间配臵过程中必将对城市整体及其子系统进而对城市整体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城市复合系统中,各次产业选择或变迁到不同区位时,将会对城市发展带来不同影响。产业布局科学、合理,符合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正常运行、协调发展的规律,其所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高,就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反之,产业布局不合理,不能带来丰富的经济效益、社会

效益和环境效益,城市发展的效率必然就低,阻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上所述,产业布局变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产业布局正面影响成为城市发展的推动力,而负面影响则成为城市发展的阻力。城市产业布局变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种作用,体现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性。总体来说,产业布局变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城市经济发展。当某一产业由于空间变动而能获得优势的区位时,区位优势的直接表现就是由于产业的发展而拉动经济增长。而产业布局不合理引起企业之间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流不畅时,生产成本必然升高,削弱城市经济发展。

二是促进城市社会结构的优化。产业布局的变化是引起产业人口变动的直接原因,也是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的动因;同时产业布局的变化,也会增加原居住区居民的择业空间。同时,还会改善交通问题,社会治安等问题。

三是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生态系统和区域景观格局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在不断演替和变化。城市的产业空间布局演化驱动着城市地区生态系统和景观格局的演替,从而改变城市地区能流、物流、信息流和人流的循环和空间态势,进而影响着城市及其影响区域的自然过程、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对自然和生态环境造成冲击。生态环境恶化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它实质上是一个产业经济问题。如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模式,使城市地区的生态系统向着良性的方向演化,以最大的可能减小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城市可持续化发展的目标。

二、扬州城市产业布局调整与发展历史回顾

1、扬州城市产业布局调整回顾

历史上的扬州是一座传统的商业城市,由于历史的积淀,使扬州的商业有着丰厚的底蕴。1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扬州臵两淮都转运盐使司,成为两淮盐集散地,东关城外沿河两岸盐仓林立,盐运规模宏大。明初,扬州里运河形成,为扬州再度繁华提供航运条件,扬州成为两淮盐务中心和南北货集散地,城市手工业和商业有很大发展,城市已大体形成商业区和手工作坊区。清康熙年间,

1参见叶美兰《近代扬州城市的发展模式—兼与周边城市比较》,载于《理论调研实践—扬州市社会科学课题成果集(2001—2003)》。

对里运河多次治理,极大地便利了扬州水陆交通。扬州成为中国中部各省食盐供应基地、漕粮北运咽喉和南北货商品集散地,城市商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十分发达。从清代后期至民国年间城区西部逐渐衰落,城区缓慢地向城厢以外扩建及东南运河沿线发展。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扬州城市发展变化较大,1951年拆除城墙兴筑东、南、北三面环城马路,拓宽市中心商业街为国庆路、渡江路和广陵路、干泉路十字干道,同时在旧城区西部兴建大专院校,建成区向西发展。1958年至60年代,初步建成城西南宝塔湾化工区、城南机械工业区、城东北五里庙工业区和跃进桥以东商业住宅区,城市主要向东、南方向延伸。70年代城市开始向北发展,初步建成梅岭住宅区。1978年结合人防通道建设,按规划拓宽石塔路、三元路、琼花路,形成一条以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大街,但是在老城区内一些新建工业项目的定点也防碍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80年代以来,城市各产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的《扬州城市总体规划》对扬州产业布局进行了调整,商业集中区以石塔路、三元路、琼花路和汶河路为主体;工业区沿古运河布臵,按工业性质设7个专业工业片;文教科研区位于城市西郊,已基本形成;风景游览区以瘦西湖、大明寺、古城遗址为主体,结合市内小秦淮河和其他城河水系,组成主要旅游区;生活区以老城区为主,并积极向四周发展新区;农业区基本集中在郊区东部的湾头、汤汪和北部的西湖、平山、城北等乡镇。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昔日作为扬州古城商贸中心的甘泉路、国庆路逐渐失去其中心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文昌阁商贸中心,从石塔路到琼花路一线分布了扬州大厦、百盛大厦、富扬商场、维扬商场、银杏商场、环球商场、三元商场、中百一店(扬州商场)等较大规模的商场,汶河路两侧也分布着中百二店、黑天鹅商场、东方商厦等批发零售商店,这些商场的先后开业与繁荣标志着扬州商业中心的转移,国庆路、广陵路、甘泉路转变为小商品一条街。1993年,市区有大、小餐馆250余家,个体摊点560余家,富春茶社、月明轩饭店、菜根香饭店、扬州大酒店、琼林苑、皇宫大酒家等饭店各具特色。位于扬州城东的曲江小商品批发市场于1992年初创立,后实施了五次扩建,现市场占地70亩,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摊店3500多个,经营百货、副食、电器等十个大类数万种商品,年成交额近20亿元,辐射到整个苏中、苏北地区。位于城西的扬州商城占地近200

亩,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2亿多元,已形成金太阳陶瓷城、家具城,木业市场、五金油漆综合市场、型材市场、家电厨具市场、灯饰广场、家纺家饰广场?两城六市?的经营格局,成为国家大型建材家具市场之一。由此,沿着328国道两侧分布建材、工业品、小商品等多家较大市场。农业围绕服务城市、融入城市组织生产,郊区农业瞄准市民的菜篮子、花台子、米袋子调整结构,调优品种,花卉苗木业、种植业、养殖业得到发展。1993年,位于扬州市区西南部的扬州经济开发区得到省政府批准实施,规划面积72.2平方公里,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等一类工业项目及研发机构的特色家园。开发区的启动一方面促使老城区工业企业?退城进园、退二进三?加快实施,另一方面开发区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开发区成为扬州二产和一些新兴的生产、生活服务业积聚区。1995年前后,扬州规模经济发展叫响全省,被称为?扬州现象?,市区GDP 达83.24亿元,人均为17450元,全市工业产值、销售过千万的有近百家,销售过5亿元、利税超过5千万元的企业分别有7家和10家,市区的亚星、扬柴、扬州通运、扬农、气塑件、江扬船舶、扬州通华、扬州布厂、机械厂、制药厂、化工厂、广大毛绒、红星针织近20多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撑起了扬州工业经济,形成了汽车、船舶、机械、集装箱、空调器、化工、服装、特色小产品所谓?八龙起舞、群狮争雄?格局。还有60多个?单打冠军?,其中氖灯产量占全国的70%,维生素C出口量占美国市场的1/5。这些企业散布在老城区周边及城市郊区,经济的集中度不高,企业?大而全?、?大而散?、?大而低?,与时下?江阴板块?、?江阴冠军企业群?相比,当时的扬州规模经济是经济加速发展时期政策倾斜和投资拉动的产物,尚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规模经济,特别是部分规模企业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在后来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了竞争优势。

进入新世纪之后的五年,是全市全面实施城市化战略的五年,也是近年来城市化进程推进最快、城市建设力度最大、城市功能提升最迅速、城市面貌变化最明显的五年,城市产业布局在这期间调整力度较大。到2005年底,全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71.8平方公里,人口66.7万人。这期间,扬州中心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约110亿元。通过大规模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大批城建重点项目的实施,使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建成区明显扩大,城市吸引力显著增强,一个滨江大城市的构架已经形成,资本和产业向中心城市的集聚不断加快,作为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的作用进一步凸

现。城市多条主、次干道得到拓宽、美化,古城内居住环境大为改善,沿街店铺按规划发展迅速,尤其是贯穿扬州东西、被誉为“扬州第一路”的文昌路得到重点整治,文昌中路在“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基础上穿上“唐装”,成为古城风貌气息和现代商业气息相和谐的“仿古一条街”。市区多层次商业形态布局初步成形。以文昌阁商圈为核心的市级商业中心逐年得到强化,金鹰、万家福、时代、五星电器等商业巨头以及一批金融企业、精品餐饮服饰店扎堆文昌中心,使得这片区域寸土寸金,但是也给这条市区文昌、汶河干道交通带来很大问题,尤其是节假日行人摩肩接踵、寸步难移,迫切需要打造城市副中心来转移人流。近年来,市区东南西北四个商业副中心的建设也渐入佳境,?1+4?的商圈格局逐步形成,全市已初步呈现出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商业副中心和社区商业为支撑的多层次商业形态布局特征。江阳路、运河路市场带、工艺美术市场集聚区、旅游用品市场集聚区、西南市场集聚区和农贸产品市场集聚区等重点市场群建设加快。扬州商城、曲江小商品市场、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龙头骨干市场加快升级改造步伐,城区大棚式农贸市场的?农改超?工程全面推进。珠宝城、金盛家居、五亭龙玩具城、万都装饰城等重点市场的相继建成和招商兴市,提升了我市商贸业的整体形象和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物流业,重点推进扬州市港口物流园区、扬州市公铁水联运物流集聚区、扬州长江石化物流中心(保税)、扬州商贸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为迎接和策应国际资本加速向?长三角?转移,2002年8月,扬州率先在江苏省提出?沿江开发战略?的构想;2003年初,沿江开发正式拉开序幕。到2005年底,沿江开发和园区基础设施共完成投入175亿元。扬州出口加工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相关基础设施初步建成;以沿江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的路网基本形成,港口加快扩容;沿江二电厂二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扬州发电厂扩建工程投入运行;扬州开发区内已建成18万吨和5万吨污水处理厂各一座。沿江地区园区建设及其产业集聚已见成效。扬州市开发区已成为电子、汽车、新材料产业集中发展的载体,扬州化学工业园区以化工及其物流等为主产业,邗江工业园以数控机械、服装制造等为主产业,广陵产业园以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为主产业,江阳工业园以机械、精密铸造等为主产业,杭集工业园以轻工日用化工等为主产业。2005年,沿江地区以不到全市面积1%的开发面积,实现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和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分别占全市的78%、85%和90%。农业比重一直持续降低,二产、三产的发展逐步将农业由近郊推向远郊,城郊农民经纪人

活跃城乡,花木经济、无公害蔬菜等成为市区农业的发展方向。

2、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现状分析

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演变可以用轴向—同心圆模式来解释。城市中心位于老城区内,在老城区周围分布的居住、商业、工业等具有极强的向心性;同时,由于古运河、大运河、江阳路、扬子江路、328国道和环城高速的影响,城市又呈现出组团分区发展的形态。扬州城市产业布局如中国的大多数城市一样,城市的内部更新和郊区、乡村的城市化在同时大力地推进。道路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产业园区的建设,带动了城市外围地区的发展,产业布局主要呈现沿放射道路的斑块状布局。扬州市先后在1955、1965、1977、1985、1997年编制过多次城市总体规划,在历次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产业空间布局是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为加快扬州市城市化步伐,促进扬州市区和邗江县共同发展,决定撤销邗江县,设立邗江区。调整后,扬州辖4县(市)3区。总面积663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97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3平方公里。第一轮区划调整,解决了区域划分不合理的矛盾,为扬州做大、做强和下一步经济发展、城市布局调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3年起,在扬州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不断扩展,沿江开发战略大力实施,沿江城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原邗江县并入扬州市,迫切需要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以适应城市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进行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城市发展方向:?主导向南,西进东联?。重点扩大经济开发区,跳跃开发港口分区和瓜洲分区2,作为发展第二产业的主要载体;完善西部分区,适度发展河东分区,作为生活居住与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加强与江都的交通联系与协调发展,构筑良好的都市区形态。

3、扬州城市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1)城乡空间割裂。从扬州城市总体布局规划的轨迹可以看到,长期以来,尤其是先前几次规划,其重点考虑的是中心城区范围,导致城市外围地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化进程的速度,缺乏整体规划与协调,各类土

2本文涉及城区分区提法参见《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公示征求意见稿)》,下同。

地使用和发展失衡,产业布局混杂,城郊资源浪费情况严重,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城市工业项目定点散布于古城区内和城郊,破坏了古城风貌,污染了人居环境。

(2)城市规划区范围与行政区划范围脱节。由于行政辖区多次变动,在城市建设的大面积铺开和城市的急速扩张过程中,历史上曾经隶属于不同行政辖区的地区,在规划和建设上缺乏长远的统筹考虑,导致每一次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布局随之相应变更,产业布局结构的稳定性得不到保证,空间形态变迁的肌理不明晰,而且使得地域交界处的路网与基础设施难以衔接。

(3)城市产业拓展呈无节制地?摊大饼?式蔓延。在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向城市周边地区不断延伸的方式,来不断扩大城市规模的,是一种无序蔓延的?摊大饼?式的发展,带来了城市产业布局凌乱、城市缺乏开敞空间等较严重的?城市问题?。

三、调整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思路

工业经济时代,城市主要是工业生产和商品贸易的中心地,制造业在城市就业和产值中占有很大比例。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城市将由制造业中心和商品贸易中心转变为信息和知识生产和聚散的中心、管理决策中心、观念与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就日益发展成为跨国公司总部和银行、保险、营销、法律与管理咨询等生产者服务业高度集中的地区,成为协调全国乃至全球生产的信息和服务中心。

与发达国家城市产业布局调整趋势相比,扬州同国内其他城市类似,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据世界银行专家考察,即便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城市的产值有2/3来自工业部门,城市有2/3的劳动力也服务于工业部门,如果加上仓储面积,工业部门占用了中心城市建成区的30%的土地。用亚洲其他国家可比城市的指标以及发达国家的城市指标来衡量,上述比例起码应该减少一半。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使得扬州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和用地结构极不合理,制约了城市功能的发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也必须加快进行调整,以促进城市经济结构和功能的完善,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建设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21世纪的新型城市。

1、加快调整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有利条件

近几年来,扬州市始终把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主旋律,紧紧围绕?实现‘两个率先’、力争苏中第一?的奋斗目标,对?富民强市、建设名城?、?再干三五年、买现新跨越?和?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等作出部署,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472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1100亿元,全市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跨过3000美元门槛;财政总收入从2000年的34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158.03亿元、增长35%,人均达到3460元、是2003年的1.15倍;全部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888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2620亿元,增长28.1%。经济发展跨上新台阶,为进一步做大经济、做优产业、做强财政、做美城市夯实了基础。对外开放全面推进、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招商引资不断突破。扬州出口加区获得国务院批准并启动建设;全市省级开发区开发面积增加了一倍多,沿江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已占到全市的80%以上。2006年全市协议注册外资24.49亿美元、实际到账7.16亿元。发展框架的全面拉开,承载能力的明显提高,各类产业和资本的加速集聚,为扬州进一步开放开发打造了新的平台。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区位优势迅速凸现。随着京沪和沪宁高速公路、江阴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三桥的通车,宁启铁路扬州段通车,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竣工,环城高速和沿江高等级公路的贯通,扬州港扩容,极大的改善了扬州的对外交通。我市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称号,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扬州区位优势显著凸现,投资环境、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为发挥优势、集聚优势、创造优势开辟了新的空间。使扬州由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成长为京沪高速一个重要节点、江北客运中心、上海城市群、南京都市圈的结合部,扬州的区位优势明显显现。扬州将更广泛深入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充分显示其作为滨江工商城市的无穷魅力。

城市经济的发展引发城市扩张的内在需求,如果在未来三、五年,扬州能如愿建成物流中心、商品集散中心、工业实力增强,那么,成为苏中、苏北门户城市,成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就不成问题。这样,就必然存在着扬州由目前的中等城市向大城市演进的过程,客观上也产生了城市产业布局调整的冲动。

2、扬州城市产业布局调整的总体思路

按照?一体两翼、西进南下东联?的城市发展方向和?文化内涵看古城街区、生态环境看瘦西湖新区、城市形象看新城西区、经济实力看沿江地区?的产业布局思路,进一步加强古城保护,进一步扩大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完善新城西区,进一步加快实施沿江开发。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振兴扬州传统特色产业。扬州主城区除了政治、交通、商贸、文化、金融、会(博)展中心外,应主要承担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功能,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城市旅游和文化保护的功能,要立足创造多样化的环境和景观,统筹保护有价值的文物古迹、人文景观和传统的街区格局和地段、生态景观和湿地资源、水资源等,发展和丰富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要围绕烟花三月旅游节主题活动,积极打造?运河城市?品牌,大力实施沿河企业?退二进三?,加快形成大水湾广场、竹西名胜等景观,集中塑造古运河精品段,进一步提升古运河风光带的品味。通过挖掘整理具有扬州个性特色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宗教文化、工艺文化、休闲文化等,彰显个性,做出亮点,提升形象,全力打造?文化扬州?。整饬传统民居,拆除违章建筑和不协调的现代装饰,恢复古城传统风貌,重点实施?双东?、南河下和教场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规划建设国庆路老字号一条街,打造名品名店集聚区。鼓励老字号企业发展特许经营、连锁经营、加盟经营等新型业态,放大品牌效应。通过开展?扬州师傅?评选等活动,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增强特色传统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扬州玉器、漆器、珠宝等地方工艺产业。以三笑高露洁、完美日化等企业为龙头,发展日化旅游用品产业。以五亭龙玩具城为龙头,发展玩具产业。合理优化大型连锁超市、专业市场的在城区的空间布局。

——重点实施沿江开发战略,实现扬州城市发展从运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全面建成西部分区,形成城市副中心,作为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和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基本建成10平方公里区域内的道路、桥梁、绿化、路灯和排水、供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成新区内变电所、加油站、邻里中心等设施,配套建设国展中心商业用房;建成西区行政商务中心、香格里拉五星级大酒店、京华城中城商务区及住宅区建设。构建河东分区城市骨架,基本完成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与江都的联系,保育现有的生态环境。在高起点做好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区

内河网密布、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完成广陵新城5平方公里区域内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广陵行政中心、东部商业中心、学校、医院等,逐步形成城市东部副中心和集中体现生态特色的最佳人居区。?十一五?期末,基本建成港口工业区和瓜洲分区,使其成为发展第二产业的主要载体。加快沿江地区开发。策应?沿江开发?战略,强势推进港口分区、瓜洲分区、扬子津分区建设,城市建设从?运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基本完成港口、瓜洲、扬子津分区10平方公里区域内的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沿江出口加工区建设,一期实施开发1.52平方公里,完成基础设施和配套房屋建设。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展。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达到100万人口以上。

——促进开发园区集聚集约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优化各级各类开发园区的功能,以产业链整合生产和服务,强化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发展专业特色园区。扬州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电子、高端纺织产业,扬州化学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石化物流产业,邗江工业园重点发展金属板材加工设备、生物医药、服装产业,广陵产业园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电子、机械、食品加工产业,江阳工业园重点发展机电、轻纺产业,江都开发区重点发展机械冶金、汽车及零部件、船舶、精细化工产业。加快扬州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沿江石化保税物流中心等特殊功能园区建设,争取扬州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按照建设生态型、循环型园区的要求,加强园区规划和建设,强化园区间的功能互补和配套开发,实现园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扬州商贸物流中心、扬州市铁公水联运物流集聚区、扬州市港口物流园区、扬州长江石化物流中心(保税)等市重点物流园区启动区的建设,加大物流项目包装和招商引资力度,开展主要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招商活动,初步形成市各重点物流园区的运作管理体系,推进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和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成立物流业行业协会,建立重点物流园区、企业的物流统计网络体系,落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细化落实工作,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业,引进和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完成京杭大运河市区段码头规划建设,建成并沟通运河南、北路。科学开发、合理保护扬州古城、古运河和蜀冈—瘦西湖风景区的旅游资源,打响文化、休闲、生态特色旅游品牌。整合旅游资源,促进市与县、扬州与周边城市的旅游联动发展。加强对江浙沪地区、火车

开通沿线城市及海外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和扬州城市的整体推介,不断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客源。加快旅游业与娱乐、餐饮、购物、交通等相关行业的融合。开工建设1-2家五星级饭店。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超过1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0亿元。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启动扬州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创业中心建设,积极申报省级软件产业基地。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和调控,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形成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和解危安臵房、廉租房等多层次的住房供给体系。放手发展养老托幼、体育健身、物业管理等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审计、科技服务、法律服务、会展等行业和创意产业。

——预防城市郊区化。人们交通方式的改变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中心区环境的恶化,可能使部分家庭为改善居住环境,向城市郊区迁移居住,一些服务性产业也随之外迁,出现?城市郊区化?现象,这种趋势在我市已经初显。根据我市人多地少的市情,要限制城市过多地向外扩展,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居住区的集约发展问题,禁止再建设别墅区,严格控制低密度住宅建设,倡导建设多层和高层住宅,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推进城中村改造。城市快速发展,将一些村庄包围进城市而形成城中村。城中村改造是?十一五?期间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完成中心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可采取整建制转化,将村民委员会改为居民委员会,将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为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农民公寓等措施,推进城中村改造,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3、扬州城市产业布局调整的策略手段

调整扬州城市产业空间布局,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即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调整产业空间布局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城市公共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具体的对策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

——充分发挥土地价格在城市产业布局中的自发调节作用。1955年前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城市土地无限期、无偿使用、行政划拨的使用制度。而且,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土地使用权无法流转,城市的黄金地段不能让渡给能产生高经济效益的土地使用者。于是,多征少用,征而不用,用而不讲效益及混乱配臵城市土地资源的现象到处可见,城市的黄金地段布局了许多工厂、仓库和政府机

关、学校等,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也开始出现混乱。改变这种产业布局混乱局面的根本途径是进行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创新,充分发挥城市土地价格这种?城市天然的规划师?的作用。在土地出让中,更多地采取招标和拍卖的方式,通过土地使用者?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把城市黄金地段转让给最能产生效益的使用者,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效率,促进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的合理化。就扬州而言,工业布臵采取分片集中布局原则,工业项目原则上要进入相应的工业园区。加快工业用地布局的调整,对布局不合理、影响城市环境,不能满足环保、抗震、防灾等要求的工厂进行布局调整,实行土地臵换。老城区工业企业除传统工业企业和对环境无影响外,其余工业企业均应逐步搬迁,古运河、京杭大运河两岸零星的工业企业和对市容环境有影响工厂均应逐步搬迁。除老城区、东南分区、西部分区、蜀冈瘦西湖分区和扬子津分区外,在西南分区、河东分区、港口分区等几个分区均规划规模不等、相对集中的工业用地,在东北分区和东部分区布臵少量工业用地。商业服务用地规划按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三级体系进行。市级商业服务中心位于老城区文昌阁周边地区,以现有大中型商场为基础,通过城市改造向纵深发展形成商业街区,开发教场,东关街等传统商业街区,形成既有传统特色又有现代商业气息的中心商业区。商业服务副中心近期重点发展西部分区和河东分区。区级商业中心分别位于各分区交通便捷,人口中心地区。老城区、西部新区、河东分区结合城市商业服务中心和副中心布臵,不再单独考虑区级中心。居住级商业服务中心,结合居住区规划布臵。市场建设规划用地是沿东西向城市快速路(运河东、西路——江阳路)形成特色市场带,建设包括食品、家具、小商品、装饰材料、汽车批发等在内的市场。在城市主要的交通出入口附近如西北分区和瓜洲分区可考虑布臵区域性批发市场。

——消除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行政性壁垒,促进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要靠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区来实现。而城市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企业之间才可能建立复杂多样的分工协作关系,促进人员、物质和信息的充分交流和重新配臵,从而形成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区。我国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是按照行业部门分类管理的,原材料的采购、人员的配臵往往在本系统内部进行,造成城市内部各个分属不同部门的企业之间相互封锁,各自为政,一个城市内往往只相隔一条马路的企业之间,也不能建立很好的分工协作关系。而且,

城市社区的服务职能逐渐被单位所替代,职工对单位形成全面的依附关系。单位自我配套发展,逐渐地封闭起来。各个工厂不仅在生产上搞?大而全?、?小而全?,在生活上也是?大而全?、?小而全?。城市里围墙高筑,大院林立,形成一种奇特的城市面貌,出现?城中之城?。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区域利益的驱动下,各区之间的行政性壁垒依然存在,阻碍了要素的流动和聚集,使社会分工的发育受到限制。因此,当前应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转变城市政府职能,消除行政性壁垒,使城市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区,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和合理的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的整体经济效率。

——实行产业扶持和产业援助政策,加快城市产业空间结构的转换。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除了依靠土地价格等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外,还必须发挥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这种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导产业的扶持政策。即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通过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形式,对城市园区内确定的主导产业实行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的扶持和优惠,加快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空间布局的优化。二是污染产业的援助政策,即政府提供资金,淘汰落后产业,或政府对不适宜布局在城市中心区的污染产业提供必要的资金补贴和技术援助,加快这些企业的搬迁速度,这也是实行?退二进三?的产业布局调整战略、加快城市产业空间结构转换的重要方式。

——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优化空间功能区划。科学而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和城市发展的关键。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依靠制定和贯彻科学的城市规划来解决。目前。我市城市规划上重点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提高公众在城市规划中的参与度,准确把握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提高城市规划水平;二是要克服各种行政干预,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在此基础上,应注意将全市空间区域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类主体功能区进行区划,对不同区域在土地、人口、财税及资源配臵等方面实施差别化政策,促进市域资源充分和有效配臵,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优化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开发基础较好、已经基本融入城镇建设区的城郊地区、开发园区,发展重点

主要是优化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设施建设,加强制造业整合和转移,提升土地利用效益和载体支撑服务能力。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重要城镇组团、各类开发园区以及京沪高速、宁通高速、扬州港等重要通道沿线区域,发展重点主要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培育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限制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各类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文化保护区、南水北调输水走廊沿线区域和仪邗丘陵地区,发展重点主要是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切实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可承载的生态农业、旅游等特色产业。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各类水源保护区和沿江易坍塌岸线区域,严格划定保护范围,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新济宁,看北湖

新济宁,看北湖 济宁城市总体规划图,滨湖城市中心即为北湖新区所处位置。 北湖新区规划效果图 已经建成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左)、奥体中心(右) 本报记者郭利民于国鹏 刚入秋的天气,热得还像夏天。暑假一开学就要升五年级的马海奇,假期里从鱼台来济宁串亲戚,跟着大人来到北湖景区游玩,湖、岛、花、树,优美的景色让他兴奋不已,尤其可以和小伙伴在湖边嬉水,更让他流连忘返。 正在建设中的北湖景区,计划今年国庆节正式对公众开放。整个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北湖湖面

就占8.9平方公里,而整个北湖新区规划控制面积则达到了433.8平方公里。浩渺的北湖,广阔的湿地,水色山光,荷塘苇荡,光凭想像也会感觉美不胜收。 北湖景区属济宁市北湖新区打造的生态景观区。“生态宜居新城”,正是北湖新区的城市定位之一,这里也将成为济宁的城市未来主中心。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振川说:“北湖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问题,更是发展战略问题。” 大气魄的决策,大手笔的布局,济宁市开发建设北湖新区,写下了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华彩一笔,更承载着城市未来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的巨大希望。 顺势布局―― 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尹营村居民尹大妈每天都会看到北湖新区的新变化,通畅宽阔的马路修起来,各种功能先进的设施逐渐成形。“变化太大了,俺这里是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受益于北湖新区的开发建设,尹大妈家住进尹营村回迁安置房里,这里有四栋小高层。原来,村边是一条狭窄的土路;现在,扩建延伸成一条大马路,取名济安桥路,平整宽阔、快捷方便,绿化景观也非常漂亮。尹大妈说:“看着就舒心。” 济安桥路是北湖新区“七纵七横”路网中的“七纵”之一。建成后的现代化路网,实现与老城区有机对接的同时,不仅勾连起整座新城,也大致分隔出新城的四大功能片区。根据北湖新区的整体城市规划,围绕新开挖延伸入城的北湖湾,将形成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各功能区既各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为济宁市的未来发展搭建起一个充满想像力的崭新平台。 前瞻思考、科学谋划,才能保证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功能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的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它的整体规划建设因地制宜、顺势布局的同时,又开阔视野扩大格局,与全省乃至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发展布局相呼应。 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新城建设正在扎实快速推进。与已经基本建成的北湖景区相比,文体教育中心区渐具规模,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新校区都已于去年投入使用。从空间鸟瞰,济宁医学院新校园错落有致的建筑组合起来,轮廓形同一个“细胞核”,形象体现出这所学院的学术特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园内,绿树成荫、蝉鸣悦耳,图书馆楼、实训楼时尚大气。市民路春蕾来到这里,禁不住感叹:“耳目一新,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气质。”同在文教区内的,还有紧张建设中的济宁一中等新校区。济宁一中始建于1902年,曾培养出乔羽等著名校友。“明年,我们将在这里举行110周年校庆。”学校负责人介绍说。 一批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呈现出新城“生态、典雅、现代、大气”的鲜明特点。作为第23届省运会主体育场的“小鸟巢”,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座椅等收尾工作。济宁是2014年省运会承办城市,赛事主要安排在北湖新区举行。开幕式和田径赛事将在“小鸟巢”内将举行。小鸟巢”周围,未来还将镶嵌上三颗“宝石”。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形似“宝石”,红、橙、蓝三色,将共同烘托起时尚、大气的新城风貌。

论中国城市发展规划史以扬州市为例

论中国城市发展规划史 ——浅谈扬州城市发展规划史 摘要: 从城市的形成,兴起,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看城市规划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有利于理解城市规划的功能,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城市扬州规划史发展 Abstract: From the city formation,rising,development,and the evolution historical process,we can look out the function of urban planning in the different time,and the status which locates.It is advantageous in understood the planning function,and provides th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for the Chinese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 city YangZhou programming history development 正文: 中国早期的城市,是在城内设市以后产生的,后来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一些交叉路口,水路码头,军事要塞,或人口集中的地方也形成了城市。这些城市并不一定筑城,但它们都是真正的城市。因为这些地方既有众多定居的人口,又有市场,符合早期城市的基本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延绵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渐废弛。北宋中叶,开封城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元大都的规划汲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可说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我们今天主要谈谈扬州的城市规划史。 行走在扬州老城区,青砖黛瓦如旧,小巷深幽依然。驱车新城,道路更宽、车流更畅,国展中心、双博馆等一批建筑洋溢着现代气息。在今日扬州,你随时可以在古朴与新潮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之间穿梭。2500年前,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古扬州诞生。经历了两汉的烟雨、三国的战乱、隋唐的演义、宋元明清的更迭,扬州至今还保存着浓郁的文化气质,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隋炀帝开运河三游江都,扬州出现了畸形的繁华。隋初的江都,约有居民一万户。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增长至七万七千余户,四十六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当时扬州已是国内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被称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时称“扬州富庶,甲于天下”。唐代扬州城的规模,包括一个正方形的子城和一个长方形的罗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子城,亦称牙城。官衙多集中城内。罗城是在蜀岗下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和居民区,杜牧诗有“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为了抗金,知州郭棣利用唐罗城南半部改筑成宋大城。南宋末年,蒙古军压境,贾似道以宋大城位置较低不易据守,在蜀岗上唐子城故址筑城,因该城筑于宝祐年间,故称“宝祐城”。在宝祐城与大城之间筑夹城,三城形似蜂腰,又称“蜂腰城”。现存扬州老城区系明朝所筑,明初,元帅张德林以旧城虚旷难守,截城西南隅筑而守之,这就是现在的“旧城”。明朝中叶,为防止倭寇侵犯,知府吴桂芳在城东筑城,此即今之新城。清代沿用明城。扬州成为南北漕运与盐运的咽喉,经济、文化又出现了极度繁荣的局面,康熙与乾隆先后曾六下江南,六次来到扬州。瘦西湖上园林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说,文化活动十分昌盛,“扬州八怪”开创了画坛上的一代新风,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说明 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中国西北璀璨的明珠。 巍巍贺兰山,漫漫黄河水。秀美富饶的塞上湖城,不仅用千古文明、多元文化,支撑着银川不断发展的辉煌。如今,更因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二五”规划宏图的实施,拉开了更高发展的序幕。 一、规划范围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全长17.5公里,是城市南北向新主干。主轴南段起点在五里台,现状是宁安大街,北段终点在元宝湖,现状位于万寿路。 二、规划依据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 《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三、规划理念 银川城市中轴线以“多彩银川”作为规划理念,不仅表达了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空间的规划诉求,更加体现出“贺兰岿然、长河不息” 的城市精神之魂。 三、规划结构 “多彩银川”城市中轴的规划结构,分为一轴一心,三廊五段,九大节点。 按照城市人文生命序列中轴线由南向北分为历史银川、风情银川、和谐银川、开放银川和未来银川五段。历史银川是表达银川千年人文的底蕴,风情银川是反映银川民俗民风珍贵遗产,和谐银川是打造银川最靓丽的窗口,开放银川是创新银川城市精神的新亮点,而未来银川,则是进一步展示银川可持续发展的新辉煌。 九个城市节点分别为塞上明珠、银川民风、文化中心、城市中央、市民中心、塞上西湖、中阿论坛、北部新城、月坛金凤。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历史文化公园、英贤祠、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宁夏民风街、银川青少年宫、宝鼎广场、宁夏歌剧院、银川图书馆、宁夏博物馆、三馆两中心、曾杏绯艺术馆、中阿论坛、宁夏移民博物馆、人文亭阁等。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通过集中考虑设置和完善一批大型文化空间,城市公园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人文的精神所向,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开放性城市旅游价值,同时向全中国及世界人民展示着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是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我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确保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城市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济宁所依托的发展格局有明显调整,2008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济宁作为历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需要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受限。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模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济宁现有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资源粗放消耗型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式、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_2030)简本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 一、总则 1、修编目的 为顺应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江都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格局。 2、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人才资源为支撑,以民生幸福为根本,充分把握国家推动区域发展的战略时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显著增强江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实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3、规划重点 (1)加强区域协调,实现联合发展 研究江都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沿江开发深入发展进程中、与“同城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确定体现江都特点的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引导、空间组织形式和基础设施建设方式。 (2)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引导集聚发展 发挥市域综合交通优势,引导二、三产业和城镇空间集聚发展;合理划定交通分区,调控交通需求增长,落实公交优先措施,引导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培育交通枢纽,引导城市中心体系构建。 (3)优化市域空间组织,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综合评价城乡发展条件,统筹配置城乡空间资源,引导城乡发展要素合理集聚,优化市域城乡建设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提升城市功能,促进转型发展 巩固制造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造提升传

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民生事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5)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江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规划期限 基准年为2009年,现状数据以2009年底为准。 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5、规划围 (1)规划区:江都市域围,总面积1330.16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水域面积为9.51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由长江、夹江、西部市界、启扬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新通扬运河、花木大道、沪陕高速公路和东部市界围合的围,面积约250.18平方公里。

书香城市建设中的“扬州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316074865.html, 书香城市建设中的“扬州实践” 作者:池沁 来源:《新世纪图书馆》2018年第12期 摘;;要;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强市建设,围绕把扬州建设成“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修古城文脉,养新城文气,不断健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中,城市书房建设,就是满足市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切实举措。扬州,坚持在最繁华、最漂亮、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建设城市书房,打通图书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打造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目前,全市已建成开放26家城市书房,3年来书房新增读者办证量近10万张,年均120多万人次走进书房阅读,逐渐形成了扬州特色的金色名片。 关键词 ;城市书房 ;全民阅读 ;扬州图书馆 ;公共文化服务 The “Yangzhou Practice” of Scholarly City Construction:Taking;the 24 Hour City Library;in Yangzhou as an Example ;; Chi Qin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Yangzhou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and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ly strong;city. Focusing on building Yangzhou into a “famous city of ancient culture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Yangzhou revises;the context of the ancient city, maintains;the style of the new city, and constantly improves;the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Among them,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library;is to satisfy the public’s practical needs of a better life.;Yangzhou adheres;to the most prosperous,beautiful, and the nearest place to the people to build city library,and opens;up the “last kilometer” of library services, as well as creates;a 15;minut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circle. At present, 26 city study rooms have been built and opened up in the city. In the past three years,nearly 100,000 new readers have applied for certificates. Each year, more than 1.2 million readers have entered the study rooms to read, which gradually forms;a golden card with Yangzhou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City library. Nationwide reading. Yangzhou Library. Public culture service.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在江苏省庆祝改革開放周年图片展上,实景再现的扬州24小时城市书房引起了许多参观者的关注,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的点赞。近年来,扬州大力 弘扬“读书成才、读书有福、读书传家、读书兴城”的理念,契合扬州城市特质,以城市书房建设为抓手,从其酝酿到启动建设,直到全面推开,极大地满足了百姓文化需求,赢得了社会普遍赞誉。据2017年度江苏省居民阅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扬州城市书房作为市民阅读的新空间和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市民对基层阅读服务设施满意率居全省第一,多次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聚焦报道。

(完整版)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江西省井冈山市宁冈中学(343600)龙吉忠 【知识归纳】 一、总的原则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尤其是住宅区与工业区)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协调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和交通用地的相对位置,既要保证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内部的交通联系,又要在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之间布置便利的交通,以方便这两类用地之间的联系。 (2)合理布局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的相对位置,可减少污染物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3)卫生防护带主要指设置在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之间的城市绿地,带内可以植树造林,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等,也可安排一些少数人使用、非长期的建筑物,如仓库和停车场等。这样既可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环境。 (4)留有发展余地的目的是针对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使各功能区有足够的“弹性”。 二、工业区的合理布局 工业区布局的总体趋势是沿交通干线往市区外缘移动,其原因有四: (1)减轻市区的污染和交通拥堵状况; (2)有充足的土地,土地租金低; (3)有便捷的交通; (4)为城市的发展预留发展空间。 在具体分析工业区布局时,则重点考虑工业污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主要从水污染、大气污染等角度进行规划: (1)造成水污染的工厂 ①对水造成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流经城区河流的下游。 ②不能仅从单个城市来考虑,应从整个区域发展的角度来布局。因此必须在排污口的下游再设置污水处理厂。 (2)造成大气污染的工厂 ①在单一盛行风地区,将工厂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 ②在季风气候区,将工厂布局在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③在风向多变地区,将工厂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④地形:很多工厂,特别是冶金、化工等工厂,要布局在通风良好的地区,如果布局在山谷、盆地中,工厂排放的废气长久不能消散,就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产安全。 (3)有噪声污染的工厂应远离居民区;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厂应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典例剖析】 读南亚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正确的是() A.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银川

城市空间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摘要: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每个城市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集中与分散则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本文从集中与分散的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的演化过程,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市作为实例进行分析。银川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建国以来,由民国初期的“哑铃状”发展到“带状组团式”,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一次大的规划,最终形成银川市“三中心并联式”的格局。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城市空间经历了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过程。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集中分散银川市规划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 城市空间结构指的是城市物质要求在特定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以及自然环境资源多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织方式以及背后社会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内在机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空间布局特征。集中与分散是城市空间演化中的基本表现,它们贯穿于城市发展运动的全过程,并体现于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组织上。因此,集中与分散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 集中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特征,它是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集聚与扩散等作用引力聚焦的过 程。集中的相对性决定了集中的复杂性。集中主义的代表是勒柯布西埃,他提出用城市的 三维结构来解决大城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平行城市”方案。 分散是城市空间的一种异化现象,是对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种反动,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必然行为。分散的相对性只有与集中空间联系起来考察后才有真实的意义。分散的城市形态所反映的正是空间内人类活动分散化了的表征,同时也是受制于各种自然条件与环境的结果。分散主义的代表是霍华德,为了解决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他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集中与分散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状态,所反映的是空间结构内在的相互关系。集中与分散的空间运动总是在一定的人类行为动力的驱使下以或聚或散的空间表现而呈现两相依依的社会与空间关系。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化遵循从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轨迹,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每后一个阶段也不单单是前一个阶段的简单重复。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本文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作为实例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的探讨、分析。选取该城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以银川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包括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乌海市,陕西北部的榆林市、延安市及甘肃的庆阳地区,它们的经济、文化、商业触角均远离其本省区的核心辐射,而在这10万多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区域范围内,只有银川是省会城市,同时又是城市人口超70万的大城市。因此有理由认为,银川的强盛会带动在包头、太原、西安、兰州一带形成新经济三角带,在中国西部城市规划编制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2、作者本人来自宁夏,对银川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了解,银川作为我的故乡,借这次机会可以更好的了解银川的历史发展及规划现状。 1.银川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化。 1)银川古代城市空间形态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

092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W}

委托 济 项目名称: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 委托单位:济宁市城乡规划局 设 计单位: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 划甲级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号 院 长:史衍智 研 究 员 审 定:郭庭良 研 究 员 工程负责人:王 尧 高级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 项目组成员 丁 芝 工 程 师 田冬梅 工 程 师 韩冬梅 工 程 师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汇报框架 一、项目概述 二、规划总则 三、溯源与展望 四、认知与行动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项目概述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线古槐路东侧 区位条件:位于城市历史文化轴 线古槐路东侧,处在济宁历史城区核心 部位,是济宁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 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有形制:“铁塔寺”原名 “崇觉寺”,又名“释迦寺”, 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年),后经 历代扩建和重修,至明代形成基本格局, 铁塔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 近十七亩,由左、中、右三路组成,各 类建筑八十多楹。现仅剩铁塔、大雄 宝殿、声远楼、僧王祠、汉碑室等 建筑铁塔寺—太白楼街区保护规划图 楹。 济宁崇觉寺铁塔为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是中国四大铁塔之一。 始建于北 宋崇宁四年(年)共九层, 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基座为砖砌,塔 身为铁汁铸造而成,通高米。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片区周边重要文物古迹潘家大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潘家大楼创 建于世纪年代,是潘洪均的私邸。 潘家大楼原是一组庞大豪华的近代建筑 群体。现仅存第二进院北厅。利用现有 戏台,将潘家大楼逐步恢复为传统戏院, 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道总督衙门:恢复河道总督衙门,河道总 督衙门是运河、黄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 构。河道总督衙门最初建于元代,兴于 明清,多次重修,现已不复存在。规划 拟于原址建设,位于古槐路、云路街、 西门大街、院后街四条街道形成的地块, 规划用地公顷。 吕家宅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吕德镇字 静之的私人住宅,系清末建筑。现仅 存原建筑的两进院落。整个建筑,民族 特色突出,传统风格浓厚是研究明、清 时期私人宅院的实物教材。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河道总督衙门规划总平面图吕家宅院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 (年修改)方案公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按照省城乡规划改革试点工作要求,对《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进行局部修改。为增强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度,促进广大市民参与规划、监督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现将《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改)》方案进行公示。 一、规划公示时间 年月日—月日 二、意见和建议反馈方式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改) 方案简介 一、修改背景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自年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以来,已经实施了年时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九大相继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和新发展理念。我市正在加快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与南京、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创新城市管理的新任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政策背景、社会环境和发展机遇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亟需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 二、修改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生态融城,以城乡生态网络为本底,优化用地布局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创建生态文明城市。

(二)坚持局部修改、动态维护的原则 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省政府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改。保持规划期限不改变、城市发展方向不改变、城市性质不改变、城市生态绿地不减少、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增加,维护城市总体规划的延续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修改主要内容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涉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区规划、中心城区规划三个层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完善综合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区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局部调整城市开发边界,中心城区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优化用地布局规划等内容。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改 .深化市域铁路交通规划 依据重大交通项目的实施,衔接区域性重大建设工程及相关专项规划,增补合青高铁、滁宁快轨、三洋铁路。 合青高铁。合肥与青岛两个“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快速铁路网,在滁州市域范围内途经定远、明光,设定远站和明光高铁站。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文本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第二章规划目标 (2) 第三章交通发展战略 (3) 第四章对外交通规划 (5) 第五章物流发展规划 (8) 第六章道路网络规划 (11) 第七章慢行交通规划 (15) 第八章公交规划文本 (17) 第九章静态交通规划 (21) 第十章客运枢纽规划 (25)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27) 第十二章附则 (31)

图01 城市区位图 图0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图03 市域公路网现状图 图04 市域公路网规划图 图05 市域铁路网现状图 图06 市域铁路网规划图 图07 市域航道网现状图 图08 市域航道网规划图 图09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整合图 图10 一体两翼综合交通系统规划整合图图11 疏港交通规划图 图12 主城区现状用地图 图13 主城区规划用地图 图14 主城区空间发展结构图 图15 主城区干道网现状图 图16 主城区干道网规划图 图17 主城区快速路节点控制图 图18 主城区现状公交线路图 图19 主城区大容量公共系统规划图 图20 主城区公交枢纽规划图 图21 主城区公交停车保养场规划图 图22 主城区公交首末站规划图 图23 主城区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图 图24 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图 图25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 图26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 图27 市域物流园区规划图 图28 主城区货运通道规划图 图29 主城区道路网络近期建设规划图 图30 主城区近期公交优先规划图 图31 主城区近期公共停车场规划图 图32 远景一体两翼规划用地概念图 图33 远景一体两翼快速路网规划概念图 图34 远景一体两翼轨道线网规划概念图 图35 主城区旅游交通网络规划概念图图件目录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参考Word)

济规〔2006〕17号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 (2006年版)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以及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济宁市城市规划区。各县(市)的城镇可参照执行。 第二条城市各项建设用地,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规定,城市规划确定的人均用地指标、用地性质和规模,在已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地段内进行。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的,须先提出调整规划,按程序审批。 第三条建筑容量 (一)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容积率、建筑密度按如下指标控制: 居住建筑:多层住宅容积率1.0~1.5,建筑密度不大于28%;高层住宅容积率1.5~3.0,建筑密度不大于25%。办公建筑:多层容积率0.6~2.5,建筑密度不大于38%;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35%。商业建筑:多层容积率0.8~2.5,建筑密

度不大于40%;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40%。

1、属于以上建筑类别的单个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周边环境、交通、地价和配套服务设施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 2、不属于以上建设类别的其它项目,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范另行确定建筑容量指标。 (二)建设用地最小面积小于(表一)规定的建设用地下限指标的,不应单独零星建设永久性建筑。 (表一)建设用地下限指标 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小于(表一)的规定,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市规划的实施,可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1、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中转站、变配电室、泵房、公厕等涉及社会公益性的建设项目。 2、邻近土地为完成规划或建设的河道、道路或其他类似情况,确无法与周边土地整合的建设项目。 3、被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鉴定为危房的拆翻建。 第四条工业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0.6,建筑密度不低于35%,绿地率不高于15%,厂前区用地比例不高于7%。

扬州市城市规划总体说明书历史回顾篇

第一部分历史回顾篇 本部分旨在客观、系统地总结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编制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因和必要性,有针对性地明确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重点。逐步建立城市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反馈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可操作性。 一、城市发展历史沿革 (一)解放前的城市发展 扬州是一座二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中原,开邗沟沟通江淮,并在蜀岗上修筑了邗城。公元前319年,楚国在邗城的基础上第二次筑城,名“广陵”。秦亡后,项羽曾准备在广陵建都,故又称“江都”。南朝刘宋大明三年(公元459年),竟陵王刘诞在此燃起战火,使广陵变成一片废墟,因而扬州别号“芜城”。 隋炀帝开运河三游江都,扬州出现了畸形的繁华。隋初的江都,约有居民一万户。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增长至七万七千余户,四十六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当时扬州已是国内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被称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时称“扬州富庶,甲于天下”。唐代扬州城的规模,包括一个正方形的子城和一个长方形的罗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子城,亦称牙城。官衙多集中城内。罗城是在蜀岗下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和居民区,杜牧诗有“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为了抗金,知州郭棣利用唐罗城南半部改筑成宋大城。南宋末年,蒙古军压境,贾似道以宋大城位置较低不易据守,在蜀岗上唐子城故址筑城,因该城筑于宝祐年间,故称“宝祐城”。在宝祐城与大城之间筑夹城,三城形似蜂腰,又称“蜂腰城”。 现存扬州老城区系明朝所筑,明初,元帅张德林以旧城虚旷难守,截城西南隅筑而守之,这就是现在的“旧城”。明朝中叶,为防止倭寇侵犯,知府吴桂芳在城东筑城,此即今之新城。清代沿用明城。扬州成为南北漕运与盐运的咽喉,经济、文化又出现了极度繁荣的局面,康熙与乾隆先后曾六下江南,六次来到扬州。瘦西湖上园林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说,文化活动十分昌盛,“扬州八怪”开创了画坛上的一代新风,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清末,由于铁路的修建、海运的兴起、运河的淤塞,封建统治的衰落和战争的摧残,扬州的繁华逐步消失了。 至解放前,扬州系江都县政府所在地,城区范围包括明清老城区及其外围地区,面积约6.7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人。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 前言 上世纪80年代至今,扬州共编制完成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82-2000)于1985年省政府批复;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于1999年省政府批复;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于2003年通过专家论证,2004年报省政府待批。几轮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引导扬州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提升,城市特色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进入21世纪以来,扬州迎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总量增速明显,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目前人口与用地规模已超出了上轮总规确定的中期和远期目标,同时城市发展又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变迁、区域交通变化、产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重组等挑战,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建设目标也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这些背景,市政府于2009年决定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扬州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及时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010年8月30-31日,《扬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通过了江苏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论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现就《扬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欢迎广大市民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报批成果,指导未来城市发展,建设扬州美好家园。相关意见和建议可在公示现场留言,也可邮寄至扬州市规划局城乡规划处(地址:扬州市淮海路33号,邮编:225002)。 咨询电话:0514--87340303 公示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9316074865.html,/gzcy/ 现场公示:扬州双博馆规划展示中心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要点 一、总则 1、修编目的 为适应扬州市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适应快速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济宁2018-2025年全市停车位、停车场规划

目录 1总则 (1) 2停车发展战略 (4) 3停车供给目标 (6) 4建筑配建停车标准优化 (7) 5路外公共停车场规划 (8) 6路内公共停车场规划 (10) 7充电设施布局规划 (12) 8非机动车停车设施规划 (14) 9停车政策研究 (16) 10近期行动计划 (18) I

附表目录 附表1 停车区域划分表 (19) 附表2 停车总量目标 (19) 附表3 供应结构目标 (19) 附表4 停车配建指标 (20) 附表5 一类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一览表 (21) 附表6 二类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一览表 (23) 附表7三类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一览表 (27) 附表8 路外公共停车场泊位分配 (32) 附表9 路内临时停车设置控制表 (33) 附表10 占用机动车道设置停车泊位的 V/C比值 (33) 附表11 占用非机动车道设置停车泊位的V/C比值 (33) 附表12 占用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道设置停车泊位的V/C比值 (33) 附表13 任城区近期路内停车设置情况一览表 (34) 附表14 兖州区近期路内停车设置情况一览表 (35) 附表15 各类用地配建充电桩统计一览表 (36) 附表16 充电桩近期主要布点位置统计一览表 (37) 附表17 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布局 (39) 附表18 路内停车泊位充电桩布局数量 (40) 附表19 非机动车停放区设置宽度要求 (40) 附表20 济宁城区停车收费标准 (40) II

附表21 严格违停执法工作分工表 (41) 附表22 近期公共停车场建设计划一览表 (41) III

1总则 【第01条】规划背景 国家不断出台指导意见,系统的对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和 运营提出更高的要求。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建设重点和方向提出了 新的要求,现有停车规划有必要进行优化和调整,满足济宁城市的 发展要求。 【第02条】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济宁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包括任城区、兖 州区、高新区、太白湖新区、经开区等,规划用地面积385平方公 里,规划人口350万 重点范围:任城老城区和兖州老城区。 【第03条】规划年限 近期:2017--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规划基准年为2016年。 【第04条】规划目标 1.近期着重解决停车供需矛盾,弥补城区停车缺口,缓解停车压力, 远期建成与济宁城市特征和公交优先交通战略相适应的可持续 停车发展模式; 2.建立以配建停车场为主,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停车场是公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