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形成战略联盟之探讨

关于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形成战略联盟之探讨

关于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形成战略联盟之探讨
关于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形成战略联盟之探讨

关于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形成战略联盟之探讨

摘要:针对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建立的原因背景及现状。系统分析了现有的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战略联盟发展所必要的关键因素和存在的合作风险,阐述了建立战略联盟的可行性,论述了其建立的重要意义,并总结了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战略联盟的多种形式,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对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的战略联盟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战略联盟

1. 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的发展状况

1.1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

国外的公共事业组织有许多种不同的指称,包括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非营利机构(NPI)、第三部门、公益组织(PSO)、志愿者组织、公民社会、公益慈善团体等等。其中非营利组织(NPO)的概念在西方发达的国家是指那些“以推进科学、教育或慈善事业,不是以赚钱为目的的私人机构。”

它的原义,指的是由私人为实现自己的某种非经济性愿望或目标而发起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机构或组织。不仅包括基金会、慈善筹款会等公益类中介组织,也包括社交联谊、互助合作、业主和专业协会等公益类组织,还包括私人创设的学校、医院、社会福利服务机构、艺术团体、博物馆、研究机构等服务类组织,。美国甚至把教堂也归入非营利组织。1973年,美国学者T

列维特(T.Levitt)首次使用第三部门(Third

Sector)这个名词,用以统称这些处于政府和私营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

[①]此后这个概念在美国被频繁使用,并且流传到全世界。

根据社会结构理论,现代的社会组织分为政府组织、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三大类型。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不以营利为自身活动目标的社会组织,它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70年代至80年代兴起的通讯革命,将全世界包括最偏僻的地方都连在一起,第三世界成人教育水平和识字率有了显著提高,这些因素都使得民众的组织和动员比以往容易多。过去的几十年间,非营利组织的数量、规模和范围与日俱增,他们并不局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广泛存在于全球各地,并且在跨越全球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的地位。根据国际社团年度报告,

在1997年,国际承认的这类组织的总数已经超过16000个 [③],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1994年在南半球(经济部发达地区)从事活动的地方非营利组织大约有50000个

[④],

这还不包括在社区活动的草根组织。这个部门国家一级规模以美国为最大,1996年美国大约有150万个非营利组织,其中包括在政府登记的341000个宗教团体

[⑤]

。而目前我国约有130万个事业单位,另有70多万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依法登记的近13万个社会团体,约5.62万所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46753个可划为非营利组织的社会福利机构,380家注册的社会公益团体。这些组织都将社会公益作为机构的性质。

以美国为例,早在1985年起非营利组织的从业人员就已经占到全国就业人员的25%,拥有国民私人财富的15%,私人的非营利组织占全美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体企业的52%,其中包括10000多家非营利性的医院和疗养院,4600多所研究院与学院,100000多所私立或公立的初、中级学校,350000多所教堂和数以千计的慈善组织和服务组织。据统计2000年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从业人数占该年度全部从业人数的44.2%,而同期在经济部门从业的人数占全部从业人数的74.6%。与国际其他国家比较,我国非营利组织从业人数的比例与奥地利(45%)和西班牙(45%)接近。如果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从业人数增加1个百分点,就会增加700多万个就业岗位,如果达到英国1995年的水平(72%),就会增加1266万个就业岗位,如果达到荷兰1995年的水平,就会增加5820万个就业岗位。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个充满就业机会的领域,发展这个领域可以为解决就业寻求新的途径。与此同时,非营利组织的改革与发展还可以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个发育完善的社会,对于保证人民的福利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从根本上说,经济发展从来就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且只有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才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

非营利组织也在解决和缓解社会矛盾过程中会发挥重要作用。社会保护的主要对象是当前在向市场过渡过程中处于不利状态的人们和社会群体,包括失业者、贫困人口、残疾人、老年人等。在当前我国的转型时期,扩大就业、消除贫困、采取措施迎接老龄社会的到来,合理安置流动人口显得尤为突出,同时还要关注妇女、儿童、残疾人和其他社会边缘群体。因此,社会保护在外延上已经远远超出了通常意义上的社会保障的内容。

自1990年开始,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莱斯顿.萨拉蒙教授为了对全球的非营利组织的活动进行研究,主持了一个非营利组织的全球比较研究项目。据该项目在26个国家的调查,90年代中期,这些国家的第三部门的支出总额高达112000亿美元,在这些国家第三部门工作的雇员相当于3100万全职雇员,这大约是非农业劳动力的6.8%。在西欧,有三分之二的雇员集中于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领域,在中欧和东欧,这三大行业的非营利组织雇员比例为40%左右,

在拉美,第三部门的雇员集中于教育领域。第三部门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服务收费和会费,而不是慈善捐款,政府拨款仅次于服务收费。据25个国家1995年的统计,服务收费、政府拨款和私人慈善捐赠平均分别占到总收入的51%、39%和10%。但是以上的统计没有记入志愿者捐献的劳动时间的价值,如果记入这部分价值,则服务收费、政府拨款和慈善捐赠占总收入的平均比例就改变为28.1%、30.5%和41.4%。

[⑥]

1.2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通过对这些的非营利组织的有关研究,总结出了非营利组织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2.不以营利为目的;

3.非营利组织并非不能有营运节余,但其节余不能“分红”。捐赠者不能享受任何形式的投资回报,非营利组织的志愿待遇不能超过处于相似情况、履行相似职责、执行相似任务的其他人员的待遇;

4.非营利组织经常得到优惠的税收政策,包括减免所得税;

5.非营利组织受到社会和政策的严密审视,有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

6.财产处置的特殊性。非营利组织的所有权不是私有的,其财产不能在市场交易,不能被勉强兼并,但可以自愿联合、合并。对产权的归属问题的明确约束。具体来讲,是对“个人营利”、“团体营利”及“税法”的约束

1.3非营利组织的不足之处

发展中国家非营利组织的崛起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非营利组织常常被涵盖在“非政府组织”的概念之内,主要是指与公共福利目标有关的慈善组织、教会发展机构、学术思想库及其关注人权、性别、健康、农业发展、环境、土著、社会福利等问题的组织,其它如私立学校、医院、宗教团体以及准自治非政府组织

[25]均不在此列。

当然,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要达到这些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还要走相当长的路,但是至少说明,发展这个领域可以为解决就业寻求新的途径。与此同时,非营利组织的改革与发展还可以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个发育完善的社会,对于保证人民的福利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从根本上说,经济发展从来就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且只有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才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

非营利组织也在解决和缓解社会矛盾过程中会发挥重要作用。社会保护的主要对象是当前在向市场过渡过程中处于不利状态的人们和社会群体,包括失业者、贫困人口、残疾人、老年人等。在当前我国的转型时期,扩大就业、消除贫困、采取措施迎接老龄社会的到来,合理安置流动人口显得尤为突出,同时还要关注妇

女、儿童、残疾人和其他社会边缘群体。因此,社会保护在外延上已经远远超出了通常意义上的社会保障的内容。

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必然暴露出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国家包办依然是我国事业单位的一个基本特征,事业单位主体的国营化,既扩大了政府的事业职能,也增加了财政负担,又抑制了社会办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单一与事业单位活动的国家包办与拨款,这就从制度安排抑制甚至禁止了私人及其他社会团体兴办这些非营利组织的可能性,造成了事业单位主体的国营化。国家包办一切是计划传统体制下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传统计划体制的基本特征,即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计划化和行政化。最终结果是国有事业单位结构僵化,缺乏活力,政府负担加大。变过去国家包办一切的事业为国办、民办、社会办等多元主题办事业的格局,实现事业主体多元化,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必然的选择。

2.战略联盟的出现

战略联盟本身并不是一件新生事物和新的概念。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军事上的同盟与外交上的结盟,已经屡见不鲜。但是作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战略结盟及其构成,的确是一种带有战略意义的合作模式的新尝试。其中成功的典范是早期的“欧共体”和今日的“欧盟”。

战略联盟作为一种重组,是介于硬性资产重组与软性技术重组之间的一种紧凑型的合作模式。它的基本特点是既具备了资产重组的某些优势,又不为可能存在的人、财、物的闲置所拖累;既有软性重组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又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法律约束。所以说,随着市场经济运作及其机制的日益深化和对WTO规则的日渐理解,战略联盟作为一种“做大做强”和效益共享的重组整合方式,将是新时期众多生产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新一轮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运作模式,也是地区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催化剂。

目前,战略联盟已经成为企业优势互补、拓展竞争地位、超常规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作为一种很好的竞争手段,已经在很多领域兴起。正是因为战略联盟可以快速地实施又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所以它符合了市场环境中对注重发展速度和控制成本的要求。有关数据表明,至2004年,战略联盟的价值可能达到全球生产和服务产出的市场总值的16%--25%,达25--40万亿美元。

就联盟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未来的战略联盟将呈现两大趋势:

(1)与以前的互补性联盟不同,未来会有更多与竞争对手的联盟,也就是所谓的“竞争合作”。经过多年的自由竞争,很多行业逐渐发展成熟,市场趋于饱和,每个竞争者从对手抢夺一点市场份额都很难,必须联盟共同把市场做大,形成“多赢”。

(2)将来会有更多的国际联盟。中国本土企业要想在国际联盟中受益,需要搞清楚未来的国际合作伙伴大体上奉行的是“全球战略”还是“全球地方”战略。此外,需要将品牌或分销权等重要的无形资产加以长期保护。最重要的是要事先想清楚联盟的目的。人们经常把联盟比作婚姻,但一个成功的联盟不一定要长期存在下去。成功的标准不是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

3. 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的背景

3.1 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的双向选择

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的优势主要取决于三个最基本的方面:达到战略目标;在增加收益的同时减少风险;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这种优势具体表现为:

1协同性,整合联盟中分散的各类资源凝聚成一股力量;

2提高运作速度,尤其是当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联合时更是如此;

3分担风险,使合作双方能够持有较大的胜算;

4加强合作者的技术交流,充分发挥各自领域的优势;

5 通过联盟可获得重要的市场情报,营利组织可以顺利地进入新的市场。3.1.1 非营利组织选择与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的原因

首先,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相比存在许多不足与不成熟之处

1.在管理上,非营利组织缺乏营利部门所具有的底线,非营利部门必须具有一个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并且必须把这些抽象的目标变成可操作的目标和可以实施的行动方案。当然,如果营利部门没有明确的目标,也会陷入混乱,他们的努力也会付诸东流。但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资金底线内,营利部门可以混乱,缺乏目标。非营利部门则不可这样,否则,它马上会陷入混乱,非营利部门必须不断重申自己的使命,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非营利部门依赖于捐赠者、志愿者,或者兼而有之。它的发展需要借助营利组织现代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因为营利组织无论在企业战略、市场战略、人力资源培养、财务制度等方面,已形成一整套的管理体系,这正是非营利组织所欠缺的。就目前来说,我国非营利部门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决策。在中国年轻的非营利组织中,常常以创始人的个人魅力作领导,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和制度。而且,非营利组织的低待遇难以吸引到有知识、有经验的高素质的人才,而且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相对不固定,缺少系统的培训和技能,导致人力资源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营利组织可以对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做出迅捷的反应,而非营利组织的运行和操作容易缺乏效率。对于还不成熟的非营利组织来说,最大的压力就是从社会有效地筹集到所需要的资源。

2.在激励机制上,营利组织设立较丰厚的物质回报,而非营利组织必须屈从经济利益之外找到激励。

3.在监督机制方面,营利组织的投入是个组织的创始人或股东,其投入的主要目标是获取利润回报,因而他们很关心该企业的运行发展情况,由此注重对企业的监督和控制活动。而在非营利组织中,其资金来源是一些热心公益事业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他们通过非营利组织投入与社会,不计回报。这样既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管理和规范对投入资金的渠道和力度的控制,以提高非营利组织的效率。

4.在服务对象上,营利组织中的服务对象是消费者。营利组织经过专业研究和分析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人群以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获取经济利益。而对非营利组织来说,它的服务对象是“社会”或“大众”,考量后的研究结果仍存在限制性,说服力不强。

其次,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政府投资日益减少,成本增加,捐赠和资助减弱;竞争加大,商业公司通过自身努力正在进入社区服务领域,非营利组织征寻求拓展新资金的来源。

非营利组织如果有意与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就不能等待营利组织的上门联系,应采取积极的策略主动出击。非营利组织应明确的分析出自己能给合作者带来的巨大价值。非营利组织首先要知道营利组织与自己联盟绝不是在进行慈善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双向选择”,为使联盟建立得更加稳妥,非营利组织应摆正自己在联盟中的角色。为了吸引营利组织应先对组织的社会形象、知名度及非营利组织对合作对象的受关注程度有准确的定位,具体划分出非营利组织的目标群体、作用区域等,还有本组织是否有能力极丰富的经验来参与到联盟中去。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站在合作对象的角度,对本组织社会形象进行一个全新视角的评估。具体在以下方面进行评估:

(1)组织的社会形象。即社会大众对其的认可程度。如果已经有颇佳的社会声誉,则它将使众多公司合作的目标。如果组织本身在社会口碑不佳,只有先调整好内部,提升自身形象,再考虑与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2)组织从事的业务。营利组织都希望非营利组织能为自己提供必要服务。例如许多大公司在之名大学设立奖学金和举办各种合作项目。另外一些服务对公司也会有吸引力。尽管公司从非营利组织得到的好处是间接的,但从总体上看,双方的合作还是有必要的。虽然几乎每个地方的慈善机构都致力于改善当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但并非任何一家当地公司都能成为它的合作伙伴。最佳的公益事业战略联盟,需要双方有着相辅相成的目标和利益。

(3)组织的目标群体。如果非营利组织的目标群体与大量的潜在消费者,往往会倾向与非营利组织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比如,生产儿童服饰的企业通常会选择服务儿童事业的慈善组织进行合作。

(4)组织推广事业的迫切性。最具迫切性的公益事业往往带给营利组织较高的收益,而被公众认为次要的公益事业给公司带来的回报则较低。

所以,非营利组织要想吸引营利组织成为合作对象,必须对自身的情况有准确的定位。

3.1.2 营利组织选择与非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的原因

随着日益增多的营利组织以低利润目标进入公共事业传统领域,会员型的社会服务组织也迅速发展起来。营利组织开始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战略性慈善活动。如福特对Komen基金会的赞助,他想通过赞助乳腺癌防止来改变福特过于男性化的品牌形象,牢牢占据着汽车业独家赞助商的位置。营利组织把捐赠集中在某一项慈善事业或某一个备受尊崇的非营利组织身上。因为这样的做法远比以往散乱的企业捐赠活动的效果好。如果选择得当,就可以把公司形象与选定的某一非营利组织合作伙伴或公众事业的崇高形象联系起来,从而提升了营利组织的声誉。里贾纳.E赫兹琳杰(Regina.E.Herzlinge)认为,“非营利组织必须运行良好。因为我们托付给他们的是最重要的社会职责----启迪心智、升华灵魂、保护健康和安全”,她认为非营利组织不应排斥营利行为,关键是要在剩余索取权上加以限制。公众业应对非营利组织运行加强监督。

一个组织要想生存发展,提供的产品必须让别人有兴趣,非营利组织应将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计算进去,这属于事物正常发展的趋势。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Osborne

& Ted

Gaebler)著名的《政府再造》中直接指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通过在公部门、私部门与非政府部门这三个部门服务提供者中,培养竞争机制来阻止各项公共服务,不仅耗费公共资源,而且导致公共机构过分矿长职能降低服务质量与效果的趋势,结果当然是更多的效率,更多的回应性以及一种奖励个新的环境”(登哈特Denhardt,2003)

因此,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可以理解为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理性让营利组织不断追求更大的利润目标的同时不忘记得到社会形象,奠定了品牌文化的基础。如福特在中国出资举办“福特汽车环保奖”,以表彰位中国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除设“自然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奖项以外,还特别增设了“青少年环境项目”奖,在少年儿童中推广环境意识和行为。还有洛克菲勒捐钱创立了芝加哥大学、福特基金的设立等等都属此类。这样,营利组织才愿意克服自我保护本能,追求更加高贵的目标,最终赢得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而真正的战略性捐赠活动瞄准的正式与竞争环境相关的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贡献出其独有的资源和专业化,从而使企业和社会两者都受益,使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达成一致。

3.2 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的决定因素

非营利组织一旦对自身的实力和不足做出了评估,而且将自己引入到营利组织的公益事业的联盟项目,它就应该列举出若干潜在的合作企业,并开始逐一调查。

非营利组织的调查者们应该与尽可能多的人交谈,确认哪些营利组织可以带来较大收益,最后选出最合适的合作对象,与之建立良好的战略联盟关系。其中选择合作伙伴的首要因素是自己的公益事业营销行为是否与营利组织的目标相辅相成,营利组织能否最终增长公司的利润。同时应该考虑的其他因素还有:

(1)价值

公司必须清楚的意识到公益事业营销活动可能带来的价值。这样,非营利组织才能相对容易地将合作的意向推销给公司。

(2)辅助公益事业的首要性

即其推广行动应该是营利组织一定时期内营销战略中最基本的、最合乎逻辑的部分。合作关系如果不能适应某公司的战略,或是与它的中心兴趣相距甚远,将使联合行动流于形式。

(3)坚持组织宗旨

确保营利组织不从事与组织宗旨背道而驰的商业行为。非营利组织要与营利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必须尽力了解对方的道德标准,以及它支持这样标准的严格程度。公司不得强加给非营利组织不合理的限制或干涉。

(4)营利组织的高层管理者的高度热情否则,联盟不可能维持长久。

(5)地理方面的就近性

许多营利组织倾向资助与它位于统一区域的非营利组织。

(6)营利组织以前有过支持类似项目的经验。例如有些公司致力于慈善事业、教育事业、表演艺术、博物馆、医疗事业等方面已取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可。

把握好以上因素,使非营利组织更加全面、深入的考虑索要合作的对象,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和时间,精力及资金上的浪费。这样,才能保证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的战略联盟一举成功。

4.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的可行性分析

以万通地产为例,2004年3月28日,万通地产举行隆重仪式与著名环保组织“地球村”结成公益战略合作联盟,致力于建立中国首个“绿色社区标准指标体系”,

万通地产此次行动,旨在将公司的长期的公益策略规范定位到“绿色环保”上,并提升到“公司战略”的高度,充分显示公司对公益活动的重视与热忱。对于企业而言,通过参与建设绿色社区,是体现其社会责任,为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做贡献的良好方式。同时也是提升公司威信,树立企业形象的大好机会。可以说,这次万通与绿色环保组织

“地球村”结成战略联盟,共同致力于绿色环保事业建设,既是前瞻性地思考,又是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将商业行为与社会责任高度统一起来。

4.1 战略联盟对非营利组织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战略联盟能够帮助非营利组织创造发展机会和机构业务,确定如何利用机会克服机构内部存在的不足而形成发展的合力;战略联盟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非营利组织领导人的视野,发挥机构的优势、避免劣势;战略联盟为非营利组织勾画出一个合作框架,改善每项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第二,战略联盟能够使一个非营利组织的不利条件和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达到最小;战略合作不断推动机构的主要决策者更好的支持和实现以建立的战略目标;使机构的机会选择御侮哦投入的时间和资源安排相匹配;在战略实施阶段使用较少的资源和很少的时间专门用于纠正错误或做出正确的行动计划,以实现机构的战略目标。

第三,战略联盟能够为扩大非营利组织在人际之间协调和交流的范围,帮助机构的美味志愿为机构的宗旨和长期目标而努力奋斗,战略联盟将为机构的每位职员设计出明确的责权,适当鼓励更多的职员超前思考,为机构的未来发展出谋献策。

第四,战略联盟为非营利组织的全体职员提供互相合作和顾全大局的机会,鼓励每位职员面对外部的变化环境采取积极的姿态,寻找一个适合非营利组织进行管理的规范和程序。

4.2战略联盟对营利组织的影响

营利组织选择与非营利组织联盟的关键即非营利组织的公益形象。这样可以帮助营利组织努力摆脱目前单一重复的广告竞争、价格竞争的局面,所以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可以起到开拓新的营销途径,建立新的营销理念,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以美国运通信用卡公司为例。该公司在旧金山地区发行了一种运通卡,用户每使用一次该卡公司将提取5美分捐献给几家艺术类组织。此外,该地区每增加一名运通卡用户公司就提取2美分作为捐献。这个营销活动为期不长,但极为成功。仅3个月,美国运通卡公司就捐献出10.8万美元给艺术类组织,自己的业务也有很大增长。公司还发现,与使用运通卡的商业人士的关系加强了,各地还有更多的人决定使用运通卡。在美国运通卡公司取得了成功之后,雅芳(Avon)、美洲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宝丽来(Polaroid)、沃尔玛连锁店(Wal-Mart

Stores)等著名大公司也纷纷效仿,与全国性的非营利组织建立了协作关系。在我国国内,公立大学、非营利性医院、各类体育协会及其他非营利组织也纷纷开始建立与营利性组织的联盟。

5.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的主要形式

目前两者主要的联盟形式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与交易关联的公益推广活动。在这种类型中,公司奖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以现金、食品或设备的形式捐赠给非营利组织。例如:农夫山泉在一段时期内每出售一瓶纯净水,就从中抽取1分钱将其捐给希望工程。

第二种形式是共同主题营销。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在商议后,共同除具有公益性质的商业活动。通过分发产品和宣传资料以做广告等方式共同解决某个社会问题。例如:<案例>

联盟的第三种形式是非营利组织在收取一定的费用或提取部分收入的条件性批准营利组织使用其名称和商标,合法许可证的方式进行营销。例如,在佳洁士的广告中注重强调该产品是经中华医学会验证并推广使用的。大大提升了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6.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的风险分析

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的战略联盟同其他联盟一样存在着风险。美国斯坦福大学J.格雷戈里.迪斯(J.Gregory

Dees)教授警告说,“非营利组织商业化面临着许多危险”,“如果出现计划的情况,奢华经营有可能葬送(公共事业)组织的社会服务宗旨”,“当非营利组织变得更加企业化时,会受营利组织竞争者的抵制。竞争者认为,非营利组织在税收优惠、低劳动成本、资本和供应等方面占据了优势是不公平的竞争。如果竞争继续升温,营利组织竞争对手将向政府施加压力,使它重新考虑非营利组织享有的免税优惠。”

而且,我国现有的规范非营利组织行为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联盟在非营利组织的环境中创建一个营利组织,即在一个文化实体中在建立另一个文化实体,这中间是存在风险的。因为营利组织在商业行为中所承受的风

险是为了谋求最大利润,这是营利组织与之建立联盟的推动力。而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文化差异较大,非营利组织最主要的价值观念是吸引本机构成员为其工作和赢得外部支持的因素。因此,可以说非营利组织带有双重基本目标,既有社会使命的责任,又有经济利益的负担。而且,同一个机构内非营利组织活动和营利组织活动两者同时并存的情况下,他们的目标和经营方式也存在互相混淆的风险。

目前,存在着“只有原则法律规定,而无具体界定标准,限制性规定及实施细则;有关法规的原则规定本身不明确、不严密、不具体或自相矛盾,有的还与税法有关规定相抵触;原则性法律规定与国家政策相矛盾等许多问题”。在实际操作中,非营利组织背负着更大的风险。<案例>因为非营利组织是公益、慈善的化身,它从事着人类最为神圣的事业。非营利组织的任何违规行为不仅直接影响国计民生,还影响着公众的道德观。失去公众的信任,非营利组织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甚至非营利组织滥用公共资源的恶果比其他机构的违规操作更令人发指。所以,非营利组织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营利组织无端利用,成为不法经营者的非法营利的工具。加强自身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不做任何有损非营利组织形象的事情。

7.建议

为确保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时能够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下去,成为一个成功的战略联盟,我认为需要着重强调以下方面:

(1)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流。选择合作伙伴时都需要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后,方能提出合作意向。合作的项目有准确的定位及其预计达到的目标。如果一开始对合作项目双方领导者想法差异较大,就无法正常进行。因为,即使非营利组织对潜在的合作公司做了多么细致的研究,又如何成功的推销了自己,合作双方如果开始时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公益事业的营销联盟就很可能失败。为了确立一个互利的联盟,双方首先言明各自的目标和期望,最好写入合同,如列明合作计划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加以衡量;公司是该组织唯一的合伙人或是某一行业的唯一合伙人;各方提供多少资金以及各自负责哪些方面等等。

(2)开展试点。在计划项目开始之前,可在局部地区或短时间内进行试点。合作双方必须定期会面并记录进展状况。双方都要尽可能诚实地看待结果。评价项目进展状况的指标有:自身形象的改善与否,顾客忠诚度,职员和顾客的满意度等。

(3)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非营利部门应该在法律的框架下运作,政府应当为社会团体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法律环境,在法律之外不要再给非营利部门强加什么框框,或者是更多的约束。

(4)诚信。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要树立自己的诚信形象,在此应强调指出:在战略联盟中建立相互信任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双方对评估的结果都能诚实相待,合作关系就会持续下去。Lewis(1990)指出,在选择伙伴、缔结联盟以及联盟建立之后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一套经常性的、持续的内部评估和审核分析体系对每一个合作伙伴和所创建的联盟的市场结构属性、联盟的性质、行为机制、选择者的风险偏好等具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双方均要表现出对合作方的充分信任以及自身的可信度。联盟成员必须在交往过程中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提高行为的透明度。只要联盟双方长期注意沟通的改善,关注高层管理人员在计划等方面的默契合作,以及个人之间的密切关系的建立,那么联盟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紧密,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程度也会加强。

(5)加强联盟基础建设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非营利组织目标管理基础上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人与非营利组织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有效融入营利组织成功的管理模式,对非营利组织加大薄弱环节的管理,适时进行可行的创新管理。最大潜力的开发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让人的力量充分发挥到组织中去。使其使命和目标不仅局限于解决社会问题,而且能逐渐扩展到谋求和维护行业的利益方面。

(6)对战略联盟实施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是指对联盟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信息资源,及时地把握机会,做出决策,增进运行效率的过程。例如可以创建联盟专属的互联网站,介绍联盟的建立宗旨,加大宣传力度,使活动深入人心。提高对所获得的反馈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分类、加以分析的效率和可靠性,使联盟管理的决策科学化。

(7)合力构建联盟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完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从而有助于增强联盟的应变能力。在发生危机事件时,能够通过严密的监督机制找到解决方法。

(8)建立相关的辅助管理平台。进一步整合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的各项资源或服务要素,以提高非营利组织的服务效率和管理效率。使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顾客或消费者之间信息共享。搭建广泛的交流空间,获得与战略联盟相关的实用信息,定期对实际成果与预期目标进行分析。组织建立绩效评价报告监控组织。及时找出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使联盟的各项活动有序的进行,更好的符合战略规划的要求。如果缺乏相应的预算执行体系的分析评价,或者忽略对非财务指标的分析,只注重水平分析,而不注重结构分析和因素分析,就会使绩效考核缺乏预算的配合。所以,构筑良好的辅助管理平台,有助于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战略联盟的科学发展。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随着社会公共事物日益复杂和繁重和新的政府治理理论的出现及新一轮的政府行 政改革的进行,政府的职能定位必然发生变更;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发展 ,以社会管理 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管理主体体系的构成和格局也必然发生变化。在社会管 理主体多元化进程中 ,非营利组织的力量和作用越来越突显 ,它成为公共管理中一个不 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非营利组织同政府、企业共同构成现代社会三大支柱 ,因此非营利组织对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有着特殊意义。正如著名学者王绍光所言“忽视非营利 部门的发展将是一个战略性错误”。但是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与强大政府和愈加繁荣的企业相比 ,非营利组织仍然显得那么无力与弱小。 一、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概述 非营利组织,也称为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公民社会、市民社会等,在我国统称为“社团”。长期以来,专家学者将社会组织归纳为第一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第二部门(提供私人产品的企业)和第三部门(相对独立于第一、第二部门的社会领域,即非营利组织)。 由此可见 ,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缺乏一致性 ,侧重点各有不同 ,但其内涵都是指 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社会机构 ,只是对这些机构所涵盖的范围不同而已。我们一般认为 , 非营利组织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所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 ,承担政府与私企“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事务的公共服务组织。因此,我国绝大多数社会团体、 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和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自治性社区组织都符合这些条件。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现状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社会。国家掌握了社会中的绝大数资源的 控制和配置权,政府长期扮演着“全能政府”的角色,突出表现在政府化和调整 ,各类社会组织的功能面临新的分化和定位。在这种新的环境下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的非营利组织 还很不发达,不仅先天不足,而且缺乏动力,尚处于一个艰难的创业时期。我国非营 利组织的发展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中都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外在环境:政府、社会支持不够(二)内部因素:自身各方面存在不足四、解决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因此,我们寻求解决 问题的方案必须从多角度出发,并设计可行的方案。

非营利组织管理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 学习指导书 韩恒编

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1.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非营利组织概论,二是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在非营利组织概论部分,着重介绍非营利组织的界定、非营利组织兴起的背景、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理论、西方非营利组织的概况、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背景及现状、政府管理非营利组织的策略等内容。在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部分,本课程将结合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实际案例,着重介绍非营利组织的使命、愿景与战略管理、非营利组织的项目管理、非营利组织的募捐管理、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 2.基本要求 在知识学习上,要求学生理解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理论、了解西方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理解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背景及现状、掌握中国政府监管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体制,以及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管理等相关知识。 在能力培养上,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非营利组织的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对身边的非营利组织进行调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交往能力、调研能力等。 在品德养成上,要求学生了解慈善、了解公益;关注慈善、关注公益,并力所能及地参与慈善、参与公益。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 章节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学习指导 专题1非营利组织界定 2学时 1.掌握非营利组织本质属性(5个特征) 2.理解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类型 专题2 非营利组织兴起 的背景3学时 1.理解非营利组织兴起的宏观历史背景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背景分析 专题3 非营利组织的相 关理论1.理解掌握有关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理论 2.运用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理论解释社会中有关非营利组织各种现象 专题4 西方的非营利组 织1.了解西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 2.西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模式 专题5 中国的非营利组 织1.了解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背景 2.掌握社团、民非、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 专题6 政府管理非营利 组织的策略1.理解政府管理非营利组织的控制策略和发展策略 2.理解政府管理策略遵从的内在逻辑 专题7非营利组织的使 命、愿景与战略 规划 1.理解使命愿景对非营利组织的重要性 2.掌握战略规划的制定 专题8 非营利组织项目 管理1.理解项目实施中的影响因素 2.掌握如何实施项目设计 专题9 非营利组织的募 捐管理1.了解募捐的重要性 2.掌握募捐的模式

最新论非营利组织改革和发展资料

论非营利组织改革和发展 2014春行政管理 刘征东 非营利组织自发展以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加强政府和民众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合作管理,还能集约社会资金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运用。然而中国非营利组织由于自身发育不完善、自创性收入缺乏,而国家的财政补贴又有限,导致活动经费匮乏,近年来随着一些负面事件的影响,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下降,各种存在已久的问题凸显,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悠久历史传统的公益事业在现代得到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接纳市场经济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公民社会现出雏形,这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土壤。但,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思想和社会的禁锢,加之市场化带来的人们思想和行为、心理的不利因素的影响,非营利组织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要使它健康成长,还需要政府、社会、公民个人在制度建设、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个人修养上为之付出努力。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并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个政策导向为非营利组织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市场机制越来越成熟,政府职能逐渐被替换,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社会和经济领域发挥

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反映了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然而,从中华慈善总会发票事件到中国青基会中非希望工程事件,从“郭美美事件”到河南宋基金事件,无论是组织机构工作人员的违背基本公德的言行,还是一系列的令人费解的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孰是孰非的争论,对我国社会组织的慈善事业的长久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果。这些都加重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危机。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是否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 非营利组织的英文简称为NPO,是以从事公益事业(活动)为目的不分红的组织的统称。它不是法律概念,多义、复杂,是对从事各种不同的公共目标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代称。它由私人发起,各种活动不断起伏变动着各种机构松散的集合,是公民社会的个人组织,是民主社会合作网络的关键部分。 一、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1、组织性。 它必须是一个机构性实体,有自己的组织章程、组织的运行规则、工作人员和其他相对持久的指标。 2、独立性。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组织分离,有自己独立的决策权,不为政府所控制,自己监控自己的活动,有内部治理程序,不受制于政府也不受制于私营企业或其他非营利组织。在这个意义

美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经验及启示

[内容提要] 本文就美国非营利组织的内涵、种类、运行方式和在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中扮演的角色及在公共服务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等方面作了深入的分析。本文认为,必须进一步转变我国各级政府职能,加快公益机构改革步伐。为此,需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严格控制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总量,大力发展中介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增强公民“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 美国非营利组织 公益机构改革 启示 一、美国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运行方式 1.举办主体的社会化。美国的公益机构基本采取社会主办、政府少办、联邦不办的举办方式,因此,社会力量成为举办非营利机构的主力军。美国的大多数医院和学校都是社会创办的。如著名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是私人创办的;在全美5764医院中,企业法人和私人创办的非营利医院占3000家,企业法人创办的营利医院占790家。 2.发展方式的市场化。美国的非营利组织,一般都按照市场化办法运作。除少数有巨额资产的基金会无须筹集资金外,绝大多数非营利组织都没有足够支持全年开支的固定收入,都必须以良好的工作成效来争取社会的捐献和政府的项目资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如果他们的工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就筹不到足够的资金来维持组织的运转,就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困境,政府不会出手相救。 3.资金筹措的多元化和资金支出的自主化。美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自主经营收入,二是社会捐赠和资助,三是政府的项目资助。据统计,目前在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中,有20%来自企业、个人捐赠及基金会赠款,50%来自自主经营收入,30%来自政府的项目资助。非营利组织的经费开支结构采取自主化的方式,即人头经费、宣传经费、项目经费等各占多少,由非营利组织自行确定,政府不作过多干预,政府只是采取合同管理的方式,在资助非营利组织的项目合同中,明确项目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4.内部管理的企业化。美国非营利组织法人治理结构采用企业管理制度,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行政执行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监事会监督行政班子的工作。董事会通常由相关行业比较有影响的人物、客户代表及一些政府官员组成(政府官员不能主导非营利组织)。董事会成员的工作均为义务,没有报酬,但对组织中出现的问题要承担责任。与企业不同的是,非营利组织中没有股东,不设股东大会。由于美国的非营利组织跟企业一样,拥有高度的管人管事管财自主权,所以机制灵活,富有活力和主动性、创造性,工作效率高,社会效益好。 二、美国非营利组织在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中扮演的角色 非营利组织在美国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大多集中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福利、社会帮扶救助等公共服务领域,为公众提供的公益性服务十分丰富且又贴近普通大众需求,服务质量好,效率高,很受公众欢迎。 2.搭建了公众管理社会和参政议政的平台。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十分致力于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如青少年不良行为、公民道德教育等),他们积极参加社区建设、地方自治、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等公共管理过程,也勤于向政府反映公众的意见和需求,在普通大众与政府之间搭起了沟通的平台,因而,起到了社会安全阀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安定稳定。 3.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美国,非营利组织是一个充满就业机会的领域。如马里兰州,2006年该州非营利部门的就业增长率为37%,企业等营利部门的就业增长率为30%,政府部门的就业增长率为30%。 由于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服务和管理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美国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比较省力,很少直接举办和管理社会福利、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 美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经验及启示 廖世铢 51 2008年第12期《发展研究》

东财《非营利组织管理》在线作业题库(附答案)

东财《非营利组织管理》在线作业题库(附答案) 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 1. 除了分析项目偏差的责任外,还要分析项目偏差的根源,以下不是项目偏差根源的是() A. 项目设计的原因 B. 项目测算的原因 C. 项目方案设计的原因 D. 项目计划的原因 正确答案:B 2. 非营利组织区别于企业的根本属性是() A. 志愿公益性 B. 非盈利性 C. 非政府性 D. 非营利性 正确答案:D 3. 关于20世纪初到1949年阶段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情况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包括互助与慈善组织、学术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文艺性组织等 B. 多数由官方组织发起 C. 具备一定的自治特性和独立地位 D. 多数由民间团体和个人自发组织 正确答案:B 4. 项目投资决策前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的项目阶段是() A. 项目可行性分析 B. 项目选择 C. 项目遴选 D. 项目设计 正确答案:A 5. 实际的花费小于计划的花费是偏差中的() A. 合理偏差 B. 正常偏差 C. 正向偏差 D. 负向偏差 正确答案:C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 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指的是() A. 不得将组织的资产以任何形式转变为私人财产 B. 不能进行剩余收入分配 C. 不以盈利为目的 D. 不以营利为目的 E. 属于独立自主的自治组织

2. 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有() A. 绩效评价的特殊性 B. 培训过程的特殊性 C. 素质要求的特殊性 D. 激励方式的特殊性 E. 惩罚方式的特殊性 正确答案:ABCD 3. 为了有效地利用服务营销实现组织目标,非营利组织应该针对自己的特点对市场进行细分,再对下列哪个方面进行研究,以制订和实施科学的服务营销战略。() A. 服务有形化 B. 服务差异化 C. 服务品牌 D. 服务标准化 E. 服务公关 正确答案:ABCDE 4. 非营利组织选择使用兼并战略时应该考虑以下哪些因素() A. 非营利组织的文化 B. 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机制 C. 机构的地域和业务的规模 D. 进行风险投资 E. 非营利组织的宗旨是否一致或相似 正确答案:ABCE 5. 投资风险是指证券投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其风险种类主要有() A. 财务风险 B. 利率风险 C. 公司风险 D. 市场风险 E. 购买力风险 正确答案:ABCDE 6. 下列哪种分析属于非营利组织组织分析的范畴() A. 战略资源评价 B. 行业与竞争分析 C. 利益相关者分析 D. 组织结构分析 E. 管理与组织能力分析 正确答案:ABD 7. 按照品质管理理论的演进顺序将其阶段排序,依次为() A. 现代质量管理阶段 B. 6σ质量管理阶段 C. 传统质量管理阶段 D. 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E.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非营利组织管理读书报告

《非营利组织管理》读书报告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事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仅仅依靠政府难以解决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为了保证社会各项事务的有效运行,人们在政府组织之外成立了一大批不同于政府的的组织,这类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向社会提供类似于政府提供的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随着大量非营利组织的出现,很多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理论也随之产生。这方面的研究学者既包括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也包括萨拉蒙和后来的赫茨琳杰,当然很多国内的学者也致力于这方的研究。虽然我过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了这几年的发展还是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很多研究非营利组织的国内著作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我认为由黄波,吴乐珍和古小华主编,经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这本《非营利组织管理》是关于非营利组织管理的一本比较好的著作。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分别讲述了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理论基础,中外非营利组织的介绍,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以及非营利组织的的营销和评估。同时作者认为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在内涵和外延上是一致的,只是非营利组织侧重的是与市场的区别,而非政府组织侧重的是与政府的区别。 一,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特征和出现的原因 (一)非营利组织的概念 对非营利组织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国际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他们提出了当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那就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森大学教授莱斯特.萨拉蒙的观点认为非营利组织是同时具有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自愿性五个特征的组织。 2,美国的彼得.德鲁克在《非营利组织的经营》一书中认为,非营利组织既非企业又非政府机关,其目的人与社会的变革,是向社会提供服务的部门。1 3,在欧洲国家非营利组织被定义为,包括合作社、互助会在内的社会经济组织。 4,日本学者重富真一认为非营利组织是同时符合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发性、持续性、利他性、慈善性六个条件的的社会组织。2 5,日本学者川口清史认为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以及提供服务的民间组织。3 而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主体是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还包括其他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各种非营利性和非政府性的社会组织。在我国官方将非营利组织分为社团法人、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未登记转让的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 纵观以上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作者在本书中提出自己的关于非营利组织的观点,非营利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二)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尽管上述的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自己关于非营利组织的观点和特征,但是本书 1[美]彼得.F.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管理》,日本经济评论社,1997年版,第5页 2[日]重富真一:《日本的NGO(2000)》,明石书店,2001年版,第17-19页 3[日]川口清史:《非营利组织与合作社》,日本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37页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作用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作用 (文法学院行政管理08-2班毕崇明 0801070901) 摘要: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在近几年已成为世界性话题。小到社区的邻里纠纷垃圾分类,大到各种国际纷争和区域冲突,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几乎都涉及到这些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企业的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在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和影响也渗透到了千家万户。本文将在中国国情下探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作用。 关键词:组织非营利发展作用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非营利组织是英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的中译,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1]。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非营利组织都并非是一个具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术语,各个国家和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侧重,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较为流行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Lester Salamon)教授提出的所谓五特征法,即将具有以下5个特征的组织界定为非营利组织:(1)组织性;(2)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这一定义被用于萨拉蒙教授主持的对全球42个国家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后来常为人们所引用。在这一定义的5个特性中,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被公认为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组织性被视为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定义中国非营利组织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属于非政府体系的社会组织,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但并非面面俱到,需要客观而动态地加以观察和理解。在当前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历史条件下,较宽泛的界定标准将有利于更好地推动相关社会组织的发展。 二、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相比较于发达国家的还很不成熟,但是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也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和特色。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 1、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在这一阶段,由于中国社会力量复杂,出现了大量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诸如行业协会、各种互助与慈善组织、学术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文艺性组织以及一些比较隐蔽的“会党”或者秘密结社,如洪帮青帮等。 这一时期,为了规范民间组织的管理,1932年10月,国民党曾公布过一部名为《修正民众团体组织方案》的法规。这大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非营利组织的专门法规。 2、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 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后,根据社会主义原则对民间结社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和整顿。在整个过程中,有两方面的变化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是一部分民间组织的政治化,另一方面是一部分民间组织被加以取缔,包括反动帮派和封建落后的组织等。经过这次整顿,中国的社会团体在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较为迅速的发展时期。据统计,1965年全国性社会团体由解放初期的44个增加到近100个;地方性社会团体发展到6000多个。 然而,“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中断了社会团体在法制基础上的健康发展。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很快反映到民间组织的发

关于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形成战略联盟之探讨

关于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形成战略联盟之探讨 摘要:针对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建立的原因背景及现状。系统分析了现有的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战略联盟发展所必要的关键因素和存在的合作风险,阐述了建立战略联盟的可行性,论述了其建立的重要意义,并总结了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战略联盟的多种形式,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对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的战略联盟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战略联盟 1. 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的发展状况 1.1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 国外的公共事业组织有许多种不同的指称,包括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非营利机构(NPI)、第三部门、公益组织(PSO)、志愿者组织、公民社会、公益慈善团体等等。其中非营利组织(NPO)的概念在西方发达的国家是指那些“以推进科学、教育或慈善事业,不是以赚钱为目的的私人机构。” 它的原义,指的是由私人为实现自己的某种非经济性愿望或目标而发起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机构或组织。不仅包括基金会、慈善筹款会等公益类中介组织,也包括社交联谊、互助合作、业主和专业协会等公益类组织,还包括私人创设的学校、医院、社会福利服务机构、艺术团体、博物馆、研究机构等服务类组织,。美国甚至把教堂也归入非营利组织。1973年,美国学者T 列维特(T.Levitt)首次使用第三部门(Third Sector)这个名词,用以统称这些处于政府和私营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 [①]此后这个概念在美国被频繁使用,并且流传到全世界。 根据社会结构理论,现代的社会组织分为政府组织、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三大类型。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不以营利为自身活动目标的社会组织,它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70年代至80年代兴起的通讯革命,将全世界包括最偏僻的地方都连在一起,第三世界成人教育水平和识字率有了显著提高,这些因素都使得民众的组织和动员比以往容易多。过去的几十年间,非营利组织的数量、规模和范围与日俱增,他们并不局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广泛存在于全球各地,并且在跨越全球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的地位。根据国际社团年度报告, 在1997年,国际承认的这类组织的总数已经超过16000个 [③],

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非营利组织在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 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组织数量和志愿人员人数与日俱增,活动领域也日趋广泛,日渐成为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利领域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但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都切实存在着对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为了保证志愿者人力资源运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应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过程——工作分析、人员招募、人员培训、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等来探求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目录 1.前言 (1) 2. 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的现状 (1) 3. 志愿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3.1结构松散性影响提升 (1) 3.2激励因素复杂 (2) 3.3绩效评估的困难 (2) 3.4培训与开发较为缺乏 (2) 3.5体制特征与实际工作中的矛盾 (2) 4.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改进方向 (3) 4.1工作分析 (3) 4.2人员招募 (3) 4.3人员培训 (4) 4.4激励机制 (4) 4.5评估 (5) 4.5.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5) 4.5.2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 (6) 5. 愿景 (6)

6.参考文献: (7)

非营利组织,简称 NPO,又称“第三部门”,是一个自美国发源并向世界流传的新名词。在国外,这类组织的人力资源构成主要包括:有酬员工和志愿者。志愿者,又被称为义工、志工等,是志愿精神的实践者,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不计报酬,主动帮助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主要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几大类构成。国内学者一般将其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在非营利组织构成中,人力资源是很重要的构成要素,而志愿者又是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一些公益类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就是组织的生命源泉。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类组织竞争加剧的挑战,非营利组织如何站在战略高度,科学地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管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对志愿者的管理将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目前,笔者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关于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的现状 当前,在中央精神的指引和2008年奥运会的推动下。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迅猛发展。首先是打造了一批如西部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扶贫接力、环境保护、海外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援志愿者、亚运志愿者、奥运志愿者等精品项目,既发挥传统志愿服务项目的优势,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志愿服务项目的新领域。其次,为适应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已有商务部、团中央和中国红十字会以及山东、福建、河南、黑龙江、吉林、宁夏、湖北、浙江、北京、天津等18个省市制定了志愿服务的条例、规定、办法,还有多个省市正准备对志愿服务进行立法或将志愿服务立法纳入2008年立法计划。再次,对志愿者组织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 与此同时,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也大大提高:志愿服务,从不被理解的“前沿话题”转变为“80后”青年的“生活时尚”;志愿者主体,从系统职工和大学生延展到整个青年群体;志愿服务项目,从临时活动逐渐形成有延续性接力机制的事业,从“人人能为”的普通服务逐渐转变为专业性、技术性越来越强的专业服务;志愿服务领域,从过去单一的社区服务,已经逐步延伸到了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国际交流、为大型赛会服务、应急救援、环境保护等领域;志愿服务区域,由原来的城市社区已经发展到整个城市建设,并逐步向农村蔓延,现在志愿者已经跨出国门,足迹遍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特别是,西部计划、海外服务计划、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一批优秀项目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 2.关于志愿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志愿服务活动的特点,给志愿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相应的难题: 2.1组织结构的松散性影响组织效率的提升 志愿服务的自愿性特点,使得志愿组织带有较强的松散性与个体倾向,权力与依附感的缺乏使得组织中难以形成传统官僚制下的权威与效率。参与越是志愿,行动越是自由,组织的效率就越是建立在个体情感的基础之上,效率实现的条件就越苛刻,即组织的大多数成员对于组织及其

国内现在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情况的现状

国内现在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情况的现状,方式,频率,公众接受程度,以及一些建议。 信息披露的意义,作用一、 非营利组织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其组织目标,它通过吸收政府资助、整合①社会捐助来达到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增进; 其组织机构中不具有像营利企业中所有者性,组织自身利益与组织成员及捐②赠者利益相关程度较低; 财务管理中,其所占有的财产不能够在其组织中进行分配;③ 非营利组织具有非营利性,没有赚取利润的压力,其披露的信息由自己掌握,④并且有其特殊的制度背景、宗旨及使命,管理层不必担心自己管理的非营利组织被收购或者兼并,必然存在追逐私利的可能; 路易斯●布《他人的金钱》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电灯是最有效的警察。——)Brandeis兰戴斯(Louis.D. 这些方面决定了其信息公开比营利组织的信息公开更具有现实意义。 从组织自身来讲,好的完善的信息披露,有利于提高公信力,增加获得资源⑴的竞争力;管理自身组织的运行,内部治理机制的运行评价; 从捐助者来讲:明白自己的捐助资金的去向,为自己的捐助资金选择捐助对⑵象,考核非营利组织“会不会,能不能”将其获得的资源用于实现其宗旨。 社会公众来讲:监督其职能的行使,非营利组织外部治理机制作用。⑶ 非营利组织无法言说的痛——丑闻二、 万元彩票公益金投资股票2787年间擅自挪用20062000国家体育总局因在年— 而被审计署查处。 亿元被判死缓2自然科学基金会会计贪污挪用公款 多万元被判无武汉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李海婴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总额达1400期。 年“小金库”治理的通报,教2009根据广东、山西等地的纪检监察部门对当地

育系统的“小金库”事件占相当比例,成为小金库重灾区。 年无法言说的痛。10中国青少年基金会 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 河南宋基金投资房地产失败,巨额亏损。 几个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状况三、 、青少年发展基金会1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互联网来披露信息信息披露方式: 网站上面主要是关于组织服务宗旨、机构介绍、项目介绍以及与组披露内容:织相关的信息披露。其中最主要是财务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审计报告、年检报告、管理制度、年度报告 一年一次信息披露的频率: 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其收入总额的增加上,因为非营利组公众接受信息的情况:织的收入是一种竞争性资源。 年份收入合计年增长率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摘要:就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探讨其所面临的问题,深入分析我国非营利性组织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非营利性组织;现状;问题;改革 综合有关资料,非营利性组织可以界定为:具有法人资格以公共服务为使命,享有免税优待,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盈余不分配给内部成员,并具有民间独立性质的组织。非营利性组织有大家公认的非盈利性、中立性、自主性、使命感、多样性、专业性、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1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非营利组织是介于政府和营利组织之间的中间部门,即“第三部门”。这也就意味着非营利组织超脱于政府和私营之外,因此非营利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可以弥补“政府失灵”。在我国,因各个方面改革的全面展开以及改革自身的风险性,致使我们处于一种日益变化的生活环境之中,灾害的不确定性和破坏性也威胁着我们的生存与发展。在应对发展中的问题时,如应对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问题时,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承担全部责任:我们在强调政府、个人、企业三者的作用时,不应该忽视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从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保障的实践来看,由国际慈善组织、国际志愿组织、红十字会、中国抗灾救灾协会等非营利组织募捐形成的基金已成为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营利组织承担了以往应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责任,解决了公共财政资金对于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合理优化了资源配置,这有利于推进我国的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构建真正的公共财政体制。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弱势群体,如农民、进城务工者、下岗职工、失业者、退休人员、老弱病残等,他们不仅需要增加福利,更需要维护自身的权益,与此相伴的是贫困问题、失业问题、环境问题、流动人口问题、老年问题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有一些公益性的社会组织来承担一部分责任以弥补政府成本的不足,而非营利组织具有互助、互惠、利他的特点和公益精神,其恰好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进而必然会对增进社会容忍、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产生积极意义。另外,非营利组织的广泛发展会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形成一种有效的制衡和监督,从而有利于政府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避免出现权利寻租等腐败现象。 经济社会中,有必要形成非营利组织来维护分散的利益主体的利益。如分散的企业需要通过专业协会与外界交涉,以维护自身利益;农民为了使农产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卖出好价钱,需要建立农产品协会等组织来维护自身利益;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需要依靠农民工自己的组织来解决。尤其是现在我国加入WTO,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贸易摩擦加剧,需要通过行业协会等非营利组织维护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整体利益。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近二十多年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发展迅速,救助对象较广、涉及公众较多、影响较大。但其发展的制度环境却相当滞后,相关制度的缺陷和缺失已成为我国非营利组织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第8章 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

第8章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公共服务的提 供 英国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源地,改革的内容广泛而全面,改革的重大举措包括雷纳评审、下一步行动、公民宪章、竞争求质量运动和合作政府运动等。新公共管理运动开始以来,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不再由政府独揽,而是逐步市场化和合同化,非营利组织逐渐成为社会公共服务提供的主要力量。通过非营利组织的参与,提高了社会公共服务提供的质量和效率,扩大了公众享有公共服务的选择性,降低了社会公共服务提供的费用,创新了社会公共服务提供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8.1 历史上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社会公共服务是指在社会发展领域中的公共服务,主要指以满足公众基本需求为主要目的、以公益性为主要特征、以公共资源为主要支撑、以公共管理为主要手段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等内容。 英国是一个慈善传统悠久的国度,长期以来,非营利组织都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支柱。早在12、13世纪,英国就出现了500多家民间慈善机构。1601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慈善法,该法不仅划定了慈善机构的范围,强调了这类机构所具有的公益性、慈善性和民间性等特点,而且提出了政府鼓励和支持民间慈善事业的法律框架,制定了进行各种形式社会募捐以筹措公益资源的法律依据。该法对于英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8世纪以后,伴随英国工业化的进程,社会分化不断加剧,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为救济那些没有钱的人或家庭提供了制度化的体系,也促进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英国最有历史名望的一些慈善组织都是在这段时期成立的,如:Barnado’s、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Children(国家防止虐童社团)、the Salvation Army (救世军)等。据说当时伦敦一地的慈善经费就超过许多欧洲国家的政府收入。19世纪后半期也被认为是英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近半个世纪,英国的政府公共部门、私人企业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的地位、关系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二战以后,随着福利国家政策的推行,通过推行“国有化”,将原来由许多非营利机构提供的社会公益服务接管成为政府公共服务,非营利组织的功能被弱化。20世纪70年代上台的保守党撒切尔政府,针对政府公共部门低效率和机构臃肿等问题,又开始大力推行“私有化”政策,非营利组织重又得到很大发展。1997年工党重新上台,布莱尔政府推行公共部门“现代化”改革,重新定位政府公共部门、私人企业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在改革中推行“政府与志愿及社区组织关系协定”(COMPACT)。这一措施极大地激励和促进了英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加强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

浅析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的激励方式

浅析对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的激励方式 一、非营利组织的现状与困境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其基本属性包括三个方面: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1]如今,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和企业界的私部门(第二部门),形成第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但我国的志愿服务主要依靠政府部门进行自上而下的发动,并借助行政手段由官方系统逐步向社会各层面推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市场经济完善,中国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获得迅发展并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社会组织之一。 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38.7万个,比上年增长9.3%,其中社会团体21.2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7.4万个。[2]它们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劳动等领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填补了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空白。尤其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来自民间自发的志愿者提供的无偿服务和高达400多亿的资金捐助是政府和其他组织不能替代的。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功能发挥也面临着诸多困境:缺乏竞争机制、家长制作风严重、目标意识淡薄、资金不足、社会公信度不高、财务管理状况混乱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发挥和优秀人才的引入。 二、志愿者(在非营利组织中)的作用 非营利组织与志愿者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志愿者加入非营利组织主要是因为非营利组织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平台,一个表达自己意愿并向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的途径。同时,非营利组织以公益为使命,并在多种领域内进行活动,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除依靠专职员工外,主要是通过志愿者来完成的,志愿者成为组织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志愿者服务的普及不仅可以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而且从根本上改善人类活动,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正如,彼得·德鲁克曾指出,非营利组织不仅从功能上代替政府解决了许多社会问题,同时,因为非营利组织的效能是政府的2倍,也削减了政府的赤字。非营利组织之所以能创造这样的效能跟其具备崇高的志愿精神、拥有庞大的志愿者队伍是分不开的[3]。这番话无疑展现了志愿者对组织的活动开展、功能发挥所起的推动作用。所以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前进的重要动力,志愿精神也应该成为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精神内核。那么非营利组织首先就需要唤醒人们的志愿精神,使此精神深深地扎根在每位公民的心中以及中国的土壤中。而唯有人才具有精神的力量和主观能动性,所以如何激励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者,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成为必须解决优先的难题之一。 三、激励对志愿者的作用 麦克利兰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有三种主要需要,包括: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归属需要[4]。马斯洛也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是从低级的基本生存需要向高级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发展的。个体通过参加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服务,来提升素质和知识技能,并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激励则是激发人去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第一,激励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让志愿者全身心的投入到志愿服务中来,以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第二,激励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掘人的内在潜力,进一步激发其创造性和革新精神,满足其成就感、荣誉感等内在需要,从而出色的完成公共组织目标。第三,激励可以使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职能完善并提高其效力

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及对 策分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非营利组织,简称NPO,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组织的总称。美国学者塞拉蒙认为非营利组织应具备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共性6个要素。目前在我国国内,对非营利组织的还没有严格统一的界定,存在“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公民组织”、“社会组织”等多种称呼。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主要兴起于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小政府、大社会”行政改革的提出,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非营利组织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各种社团、事业单位或者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形式,他们在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权益保护、社区服务、扶贫、慈善救济等领域为社会公益提供服务,他们在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决定性作用。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促进我国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然而由于起步较晚,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建设方面的不完善,公民社会的发展更是刚刚起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费不足 非营利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有收费、公共部门的拨款、社会慈善捐赠等。其中收费包括会员费、服务收费、投资和出售产品、服务的所得。公共部门的拨款主要是指来自于政府部门和准政府机构的资金支持和补助。社会慈善捐赠主要包括个人捐赠、 私人基金会、企业等的捐赠。但是政府迫于财政压力,不愿在经费上给予非营利组织较大的支持,同时非营利组织本身不思进取,他们努力的方向在于争取更多的公共部门的拨款,而不是主动向社会提供更优质的的产品和服务,导致组织收入减少。同时

《非营利组织管理》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

xx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本科《xx组织管理》期末考试 模拟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至少有一选项是正确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衡量一个组织是否具有非营利性的指标主要有()。ABC A.组织的宗旨是否以营利为目的 B.组织的利润是否用于成员间的分配和分红 C.组织的资产是否可以转变为私人财产 D.组织和政府的关系是否密切 2.非营利组织所体现出来的()等都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产品供给效率,促进经济发展。ABCD A.互相信任 B.团队精神 C.平等 D.参与 3.公共物品所具有的()的特征使得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是无效的。CD A.不可再生性 B.稀缺性 C.消费的非竞争性 D.使用的非排他性 4.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职责包括()。ACD A.社会团体的筹备申请、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前的审查 B.任命社会团体的领导人 C.指导社会团体依法并根据章程开展活动

D.负责年度检查的初审 5.下列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的表述正确的是()。ACD A.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由国务院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 B.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由国务院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 C.地方性的社会团体,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 D.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由所跨行政区域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 6.下列关于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的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CD A.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目标强调公平,甚至为此牺牲利润和效率。 B.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目标往往比较清晰,不会相互冲突。 C.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受环境条件约束,比如其资产的利用是否高效率、合理会受到相应的监督。 D.非营利组织的战略具有公开、透明的特点。 7.非营利组织战略规划的过程包括()。ABC A.准备阶段 B.确定组织的愿景与使命 C.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 D.战略实施 8.按照战略评估主体来划分,非营利组织战略评估可划分为()。CD A.事前评估 B.事后评估 C.自我评估 D.外部评估 9.非营利组织在办理各项事业支出时,既要保证组织目标和事业发展计划的需要,又要坚持勤俭节约、提高效益的一贯方针。为此,必须做到()。ABCD A.坚持按照批准的预算和计划办理

中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中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背景资料 非营利组织在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福利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对于缓解社会矛盾,改善公共服务质量,集中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有重要意义.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目前的发展空间和可用资源很有限,而且缺少相应的政策扶持,难以得到与事业单位同等的地位,从国外发展的经验来看,很多国家在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有广泛的非营利组织参与,而不是像我国这样以事业单位为单一的提供机制.通过比较,反映出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因此当前应该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充分发挥它们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和优势.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存在问题及原因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弱质"主要表现在:无论在组织规模、活动能力,还是作为非营利组织基本属性的主要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同时非营利组织发展所需要的法律制度、社会支持、文化背景和经济基础等,相对来说还不健全。外在环境的政府、社会支持不够;内部因素的自身各方面存在不足。细化来看,当前具体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社会资源不足,公益产权基础薄弱。 根据对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1。7%的非营利组织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资金短缺问题居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之首,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很多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瓶颈. 1)慈善捐款吸纳能力弱.有些学者认为非营利组织作为志愿性组织,其主要经费来源是成员会费和社会捐赠。不过这个问题不仅在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上出现,国外的情况也并不太乐观。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目前非营利组织开展活动所需的经费和其所得的捐助相差甚远.美国私人捐助不到资源总量的1/5 ,瑞典非营利组织2/3经费来源于政府,政府财政支持也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政府资助有限,而且其支持重点可能随时转移.这是一个相当普遍和严峻问题,在一些调查资料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处于严重资金不足状况,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其中有不少组织处于名存实亡“休眠状态”。也有一些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