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要出诺贝尔科学奖应具备的九大条件

中国要出诺贝尔科学奖应具备的九大条件

中国要出诺贝尔科学奖应具备的九大条件
中国要出诺贝尔科学奖应具备的九大条件

中国要出诺贝尔科学奖应具备的九大条件

按:新闻报道:2013年9月29日,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黄维在迎接该校6900名本科新生的开学典礼上做了一个长远的惊人预测:“十年之后的中国,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应该将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在文学奖之后,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奖项将陆续被中国人斩获,没有任何悬念。”

然而,要知道诺贝尔文学奖和科学奖是两码事。如果教育管理者认为科学奖的获得如此轻松,那么不要说10年,未来100年中国可能仍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

这是因为孕育大师不仅仅是学校这个小圈子里的事,它也需要一个大的生态环境,这就是社会这个大气候。

不论是社会科学领域,还是自然科学领域,世界级的大师集中在非常少的几个国家之中。诺贝尔奖是一个相对比较客观的指标,按照获奖的人数依次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这些国家不光是科学奖多,数学(诺贝尔奖不设数学奖项)、哲学、文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大师也多。

大师的集中分布现象,说明大师的孕育和生存也需要一个生态环境。一旦有了合适的生存环境,大师就可以在各个领域中孕育出来。这里只概略地谈一下“大生态环境”所包含的十种因素。

一、大众的思维水准

就像体育、歌舞、文学一样,科学界要出现一批杰出的人才,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个群众基础有几层的含义:

群众普遍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批判精神、探求真理的爱好。群众的价值判断决定年轻人的智慧发挥方向,也决定他们的竞争意识的取向。

二、哲学传统

哲学传统对一个民族的思维具有深刻的影响,它不仅给一个民族的思维提供什么样的工具,而且也决定一个民族思维的领域和方向。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这三百年中,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时期,东西方各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方向的不同。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是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等,他们的学说虽然不同,但基本属于伦理、道德、政治、军事方面的,既没有对自然现象的认真思索,也没有给后世留下探讨自然界的工具。

然而西方的哲学传统则侧重对自然现象的探索。由柏拉图在古希腊首都雅典所建的“柏拉图学院”,目的主要是致力于对概念、理论、宇宙及认知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著述既包括政治伦理方面的,如《伦理学》,《政治学》,也包括逻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如《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特别是《工具论》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有效的思维工具。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欧洲数学的基础,提出五大公设,发展欧几里得几何,被广泛的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

在100年以前,中国的小孩学习的是《诗经》、《论语》、《孟子》,而西方的小孩学习的是《几何原本》、《工具论》。中国的才子忙于吟诗作赋,成果是一本一本的诗文集;西方的才子则是实验推理,成果则是一个个的科学发现和发明。

三、科学研究的历史

科学具有连续性、传承性。前一代学者解决了什么问题,提出了哪些新问题,决定着下一代学者的研究起点、方向。体育往往可以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而上去,然而科学则不行,原因就在于科学要具有历史的传承性、连续性。特别重要的是,科学是一个系统,尤其是物理和数学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启发、相互

推动。

四、教育体制与目标

教育体制涉及到如何教育学生,如何选拔学生,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各级学校开设什么样的课,每门课的内容是什么,是重视知识面、答题技巧,还是重视学生的智慧开发、能力的培养,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天天埋头于书本,还是从小就叫他们观察自然、感受社会,那么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大不一样的。教育管理者特别应该思考的一点是,很多本来是大学应该学习的内容,是不是应该把他们压在中小学里去学?中国的中小学跟国外比,在知识面上和答题技巧上,确实比国外同年龄的学生好,起码是不差,那么为什么他们缺乏后劲儿呢?美国的大学具有巨大的自主权,怎么办学,开设什么样的专业,每个专业有什么要求,每门课讲什么内容,都是学校和老师自己定的。国家不干涉大学应该怎么办,大学不干涉老师应该怎么教,结果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个性化教育:大学办学宗旨的个性化,老师上课方式的个性化,学生学习内容的个性化。美国教育是最出大师的体系,与这种个性化教育密不可分。

教育体制的另一个方面还涉及到人才的选拔机制。应试教育的弊端,不少人也都意识到了。但是因为国情的限制,近期完全改革也不现实,那么如何用其他配套的方法,让每个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各种人才得到及时的发现,成为当前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

五、家长和老师的期许

学生在读书的早期已经形成了他们的学习理想,他们已经有了明确的意识:为什么读书,读到什么程度才算成功。这种理想是孩子人生旅途的最终目标,或者说最高境界。家长和老师在塑造孩子的理想上扮演着最主要的教色。长期以来,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期许则重在面子和实用上,经常跟孩子说的话就是:“你将来考上名牌大学,给父母争光,给学校带来荣誉”;“将来有个稳定体面的工作,父母就放心了”;“你看谁谁谁有车有房,你得向人家好好学习”。那么孩子们一旦考上了名牌大学,一旦有个体面的工作,就觉得人生已经成功了,

以后该如何走,就茫然无所措。

然而西方人对孩子的期许则与我们的明显不同,更重视孩子的智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你的努力是否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最美好的境界是找到真理而得以获得更大的自由。所以,部分有天赋和使命感的人超越了别人而成为大师。

六、科研管理与评价系统

现在中国的不少大学都把科研量化,首先把杂志分为若干等级,规定在哪类刊物上发表多少文章才有资格凭职称,申请副教授几篇,申请正教授几篇,都有明确的数量规定。评上了职称,每年还有科研任务,完不成指标,要扣发岗位津贴。中国大学的硕士生、博士生毕业,也都要求在特定的级别刊物上发表几篇文章,否则拿不到毕业证。在这种体制下,人人都忙着发文章,一旦达到了规定的数量指标,就可以理所当然地拿到学位、晋升职称、得到津贴。除了论文,还有专著的要求,现在的专著也是铺天盖地。经过最近几年的“学术大跃进”,中国已经在论文的数量和书籍种类上超过了美国,更不用提英国、德国这些小国家了。按理说我们各个领域的学术大师也应该比美国多了,就象奥运会那样,中国应该在各个科学领域的“金牌数”也应高于西方。大家只用稍微观察一下就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

七、研究者的知识结构

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决定一个人走什么样的路,能走多远;一个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决定他们出什么样的成果,以及成果的档次。一提到知识结构,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文理的交叉,学理工科的懂点文科知识,学文科的懂点理工科知识,肯定是有好处的。但是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是在文理科之间撒胡椒面,而是要融会广通,要深入细致地理解相关学科。与此同时,还要特别强调理工科或者文科内部的知识交叉。

广义的知识结构还包括能力结构。能力包括知识面,逻辑推理,想象能力,执着精神,挑战权威的勇气,特别是动手能力。这些综合能力决定一个人

能不能做出成绩,以及能做出什么样的成绩。

八、工作环境和科研条件

各个学科的国际级大师,不仅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而且在这些少数国家内部的分布也是极不均衡的,主要集中在少数几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这说明一个道理,这些大学的工作环境和科研条件最有利于这些大师的工作。一提到工作环境和条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优美的环境,漂亮的大楼,充足的资金,精良的设备,这样说也不错,但是它们都是硬件。科研条件更重要是软件,这包括高水平的同事,协同合作的精神,行政管理的支持,没有外在的干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机会,前沿性问题的探究,如此等等。硬件是可以用钱买来的,现在咱们不差钱了,政府完全可以在北大清华这些大学投资几个亿,短期内建设一流大学的设施。据我所知,国内很多大学的设施已经是国际一流了,有些硬件设备甚至比斯坦福的都好。但是软件是无法用钱来买的,也不是一朝一日的事。

九、道德风尚

学者的道德风尚也与大师的培养密切相关。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剽袭现象普遍,浮夸成风,官本位思想,缺乏诚信,以国家的资源为个人名利服务,家族式的教育科学文化,独立自由的思考能力较低,不平等的竞争,等级观念泛滥,都是影响中国人才培养的负面因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出大师的大生态环境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体育上取得优异的成绩,五到十年就可以明显见成效。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GDP达到了世界第二。中国出现个别的国际大师,比经济发展可能还要慢;然而在总体上称为一个科技文化强国,恐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科技部门户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0f9432649.html, 2013年01月17日来源:科技部 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目录 二等奖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推荐单位/ 推荐专家 1 Z-101-2-01 模空间退化和向量丛的稳定性孙笑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 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2 Z-101-2-02 大维随机矩阵理论及其应用白志东(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省 3 Z-101-2-03 守恒律组和玻尔兹曼方程的一 些数学理论杨彤(香港城市大学) 周毓麟,李大潜, 石钟慈 4 Z-102-2-01 低维强关联电子系统中的奇异 自旋性质理论研究王玉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曹俊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张平(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 数学研究所), 陈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戴建辉(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院 5 Z-102-2-02 金笼子与外场下纳米结构转变 的研究 龚新高(复旦大学), 孙得彦(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 研究所), 刘志锋(香港中文大学), 顾晓(复旦大学), 季敏(复旦大学) 教育部 6 Z-102-2-03 基于核自旋的量子计算研究杜江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育部 7 Z-102-2-04 “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超出” 的发现常进(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 文台) 中国科学院 8 Z-103-2-01 基于边臂策略的立体化学控制 与催化反应研究唐勇(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孙秀丽(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叶松(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周剑(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上海市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精神特质和与境

是这种基础研究带来大量的回报。 但作为工业实验室,无疑是以赢利为目的,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走向市场。贝尔实验室的光子和电子技术研究部主任G1 布隆德尔( Greg Blo nder) 曾说过“:如果你不了解市场,那么你的目标将会是很可怜的。”但又不能轻视基础研究而全面转向市场,那样做将是急功近利的和短视的,不仅会使技术源枯竭,而且在贝尔实验室像晶体管、激光、卫星通信和光通信等这样影响极大的科学技术也难以产生。因此应该将长期性研究和短期性研究并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从而在理性和功利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41 深入探讨科研管理方法,为培育我国的诺贝尔奖科学家提供土壤 贝尔实验室之所以能取得骄人成绩,其原因是多向度、多层面的。从科研管理来看,相对而言,我国科研体制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些是观念性的,如正确认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 有些则是操作性的,如给研究人员充分的选择研究项目的自由度; 对全业R &D 部门来讲,则有必要寻求与大学联系具体的方式和渠道。 贝尔实验室科研管理的政策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所有研究单位都可以照搬。然而,贝尔实验室毕竟培育出来这么多的诺贝尔获奖者,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又是奖给那些最具有创造性的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精神特质和与境 刘新彦 (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北京100039) 科学是一座神圣的殿堂,诺贝尔奖是殿堂里至高无上的王冠。当我们置身这个殿堂仰望诺贝尔奖之项背,慨叹那些引领时代风骚的科学精英们是何等的才华横溢时,当我们因此而反省我中华近百年来在科学研究上的落伍时,我们的量尺迅速地测出了我们在经济基础,科研体制,基础研究,教育模式,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等方面的差距。但是,在找出了国力和体制的症结之后,我们是否也足够地重视了诺贝尔奖得主在个体精神品质上的特征呢? 这是一个不能不认真提出来的问题。因为,如果说上述诸种差距反映的是事物的外因,那么,个人的精神特质则是内因。你可能无法选择和把握外部环境,但是,作为一个以科学研究为职业乃至生命的人来说, 却可以承担起个人的精神品质和科研道德的责任。倘若我们找到了并正视这个差距,也就找到了自己学习和改进的可行方向。 那么,在科学前沿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人有什么共同的精神品质呢? 不妨先看看江崎先生提出的原则。 诺贝尔奖只钟情于在科学研究上有重大突破的英杰。在已经相对成熟的原有体系上如何形成新的突破? 日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江崎於玲柰说“:科学就是理解自然的本质,创造新的知识。自然界本来都具有合理的结构,要带着理性去探索它,要带着疑问进行逻辑思考。”江琦先生归纳了5 条原则: 1 . 不被经验束缚,怀疑一切。2 . 不迷信权威。3 . 不被信息浪潮左右,自主地进行取舍选择。4 . 为捍卫自己的科学观点,

中国难以产生诺贝尔奖的各种原因

中国难以产生诺贝尔奖的各种原因 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土壤 中国又一次无缘2006年诺贝尔奖了,于是有很多愤青要求抵制该奖,认为是对国人有歧视.可笔者认为不然,诺贝尔奖是没有歧视的,而且无国界的.那问题出在哪呢? 早在1978年夏,兰州大学生物系的一位研究生就向来访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询问过同样的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当时这名学者回答"因为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土壤." 这句话也许会让愤青更加愤怒,但任何事情的产生都有其因果,就象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根主要需要土壤提供养分,成长肌体.但是,中国的教育和科研环境不能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教育和科研的功利性,产生的只会是商人和唯利是图者.放眼望去,教育本是教书育人,可现在把教育当成了赚钱的机器.急功近利的科研,把科研重点转移到了能很快获得回报的短平快项目,而基础项目无人问进津.科研经费也无人投入,连简单的科研都很困难,获诺贝尔奖简直是痴人说梦.再说到那位学生的经历,1980年代到美国的生物实验室做访问学者,取得了一些成绩,可以获得绿卡,也做过获诺贝尔的梦,1985年怀着报国之志回国,但是回国后接到通知:要他自己挣钱,养活带的研究生和工作人员,然后叫他找项目赚钱.他底下的学生纷纷做赚钱的心脏病药\米业\兰草\化妆品等,做为博士生导师,面对教育的悲哀他一愁莫展,一晃就到了2006年,他也到了花甲之年,回想诺贝尔奖的梦想,他还是明白了土壤的道理. 诺贝尔奖的核心是发现和创造 不是劳动奖状,不是鼓足干劲就能够获得的,它的标准是发现和创造人类前所未有的事物和思想,绝对不是剽窃抄写和重复. 可是看到现在的中国,学术腐败猖獗,博士学位答辩也只是网上下些文章,拼拼凑凑写出的论文.没有用心去研究,那来的学术成果. 在国家最高的中国科学院,评定一个院士至少需要200万元的评定费,而不是他的真才实学.笔者知道,当有一届院士评定时,许多企业家也爱上了院士,要花钱买个院士当当.科学的殿堂都成了这样,我们还能指望与诺贝尔有缘吗? 当博士生导师造假,教授学术造假,当教育沦为金钱的奴隶时,我们还是不要奢求什么诺贝尔奖了,因为诺贝尔奖是不被金钱贿赂的. 大学是大师构成的,不是大楼构成的 早年在云南参加西南联大启示录的报道,在这个极其简陋的战时大学面前,我震惊了,这么个破破烂烂的校舍里,产生了60多个院士,包括杨振宁和李远哲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士. 我在想,1938年国破山河,正是民族危亡时期.那样一群来自燕京,北大和清华的教育者们,以及流亡的学生究竟是凭借着什么样的冲天之志为着中华民族的存亡而发愤读书的? 当时的校长梅贻奇的夫人在昆明街头卖饼;周思源每天骑马半小时上课;费孝通则住土屋;闻一多也是贫困交加.西南联大的教室是铁皮顶的简陋屋子,由梁思成和林微因设计,考虑的是在尽量少的经费里完成工程.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大多没有被子盖,是在报国的激情中的度过了四个春秋. 大学应该是有魂的,国家也是有国魂的!可是大学的魂不是大楼构成的.记得现今的北大提出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就是每年向国家讨要200亿元人民币!笔者扼然,北大的魂不是修多少大楼,而是有多少大师.北大需要的是教育家而不是商人和政客.历史上的京师大学堂是有灵魂人物的,现在

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尔奖获得者

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 尔奖获得者 中新社成都9月10日电题: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尔奖获得者 作者刘贤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10日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演讲,向大学生推荐书籍,传授学习方法,并预言中国本土10年内将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 《神秘的宇宙》开启学习物理大门 演讲最初,杨振宁用一本书引起了满座学生的兴趣。 “我在读初中时,在校图书馆看到一本《神秘的宇宙》。它对于我后来钻研物理学有决定性影响”,杨振宁说,该书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20世纪初的30年物理学界的三次大革命,建议大家翻一翻,一个多小时就可看完。 杨振宁一边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一边穿插传授学习方法。 他说,即便是四五岁的小孩,也能够在过马路时判断自己是否会被车撞到。这说明人在很小的时

候就有自己所不知道的能力,即直觉。 他特别提出:“当你的直觉所告诉你的,与老师、书本告诉你的不一致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直觉与书本知识冲突的时候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必须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对直觉的修正,达到新的境界,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世界。 点评中西方教育异同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1945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根据自身的中西方学习经验,杨振宁为预备或已经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出“点子”。对于“一些优秀的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却遇到困难”的现象,杨振宁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教育以训导为主,而美国是启发为主。” “我在西南联大时念书念得很好,到美国后也有一段困扰的时间”,杨振宁建议用“渗透性”学习法来克服这种不适应。美国大学举办专业性讨论会,有的学生反映听不懂。“第一次听不懂,第二次去听就懂得更多一点,再过一段时间就能懂了”,他鼓励说。 此外,杨振宁建议准备留学的中国学生,在出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前景分析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前景分析 李趁201211012910 教育技术学 【摘要】本文通过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现状进行概述,并阐明中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前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笔者的意见及看法。 【关键字】中国科学家;自然科学;诺贝尔奖 1.诺贝尔奖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概述 1.1 诺贝尔奖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概念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物学奖,自从1901年设立以来,已届百年,各国共有380多位在以上学科有重要发现和发明,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荣获此项举世瞩目的权威性国际大奖。 1.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现状 从1901年至2014年这114年间,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家共授予575人次、572名科学家;亮度获奖的科学家有3人,分别是法国的M·S·居里(1903年物理学奖和1911年化学奖得住)、英国的F·桑格(1958年和1980年化学奖得住)、美国的J·巴丁(1956年和1972年物理学奖);其中,物理学奖项颁发111次,获奖人数199人(次);化学奖颁发110次,获奖人数169人(次);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109次,获奖人数207人。 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的多少,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科技政策、科学精神和科学传统的综合反映。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分布,是国家自然科学发达水平的标志。根据美国科学史家普赖斯和日本学者汤浅的研究,英国、德国曾经是科学的中心,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百分比很高。战后,美国成了世界科学的中心,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几乎占了整个获奖数的一半。 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国家,不仅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科技大国,也有一些相对较小的国家,比如瑞士,意大利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也有一些海外华人,他们是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丁肇中,崔琦、高行健、钱永健等,但他们都是以外籍华人的身份获奖,他们从事的研究是在国外进行的。严格地说,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百花园中,中国至今还是一个空白。

一个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地中国人

一个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人 不管活着还是去世,他始终不为人知,因为他的名字和他的工作一样,是国家的最高。他不仅是人类科学史上的巨星,更是值得中国人敬仰的英雄!在西南郊,我国重要的核科学研究基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一片毫不起眼的树林中心,静静地树立着一位老人的铜像,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然而当翻开一本神秘的历史老档案,他的履历却让我们为之震惊。因为,他是今天媒体人很少提及的国功臣,中国核武器发展幕后最神秘的男人,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位研究成果被外国人剽窃抄袭,三次遗憾错失诺贝尔奖的科学泰斗,中国当之无愧的“核武器之父”“原子弹之父”,他的名字连苏联人听了都闻风丧胆!但国人却很少有人提及。他,就是王淦昌。今天,我们必须解读这位科学巨匠,去给每一位国人讲诉他的故事。王淦昌的名字始终和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紧紧联系在一起:探测中微子、宇宙线研究、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两弹突破、大型X光机、惯性约束聚变……对于王淦昌一生的成就,曾有评论说:“任何人只要做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就足以在中国科技发展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历程中名垂青史。”无疑,他是一位学界泰斗、科学大师。011907年5月18日,王淦昌出生在省常熟市。父亲精通医术,是当地有名的郎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王淦昌4岁时,父亲因病离世,13岁时,母亲因为过度劳累得了肺病,也离世了。幼小的王淦昌一下子成了孤儿。成为孤儿后,王淦昌一度靠放羊来维持生计、补贴生活。但王淦昌的外婆是一位有远见的老人,她鼓励王淦昌去读书。“中国不缺放羊娃,但是缺少有学问的人!”正是这位农村老人的淳朴思想,使得王淦昌脱离了放羊娃的命运,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年后,王淦昌随一位远房亲戚到浦东中学读书。在小学的时候,王淦昌就痴迷于数学题;中学时,他最感兴趣的学科仍是数学。以至于他中学阶段就学完了大学的微积分。1925年夏天,清华学堂筹办大学本科,天资聪颖的他不出所料的考上了清华大学,成为了清华第一届大学生!清华大学的经费比较充裕,设备条件比国其他大学好很多,王淦昌一进清华,就对化学实验着了迷,甚至连吃饭做梦也在背元素周期表。可是一年后的分系,王淦昌既没有选择从小就擅长的数学,也没有报化学系,而是选择了物理系。选择物理,对于王淦昌来说,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师从叶企和忠尧这两位物理大师的门下,王淦昌在学术界的辉煌人生就此开幕!02在清华的学习中,王淦昌愈发深感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1926年春天,日本军舰在天津大沽口炮轰驻防此地的中国国民军部队,蓄意挑起了践踏中国主权的“大沽口事件”。作为游行学生中的一员,王淦昌亲眼看见无数同学倒在军警的枪口下,一片血泊!这件事带给王淦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宗教信仰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宗教信仰 闲极无聊读杂书,读到一本《1901-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全》(Louise S. Sherby, "The Who’s Who of Nobel Prize Winners 1901–2000", Oryx Press, Westport, CT ? London 2002)。突然觉得手痒,量化癖发作,随手作了一个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宗教信仰统计。 此书编者,从公开文献中摘取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个人资料,包括宗教信仰。当文献中明确提到获奖者的宗教信仰及其所属教派时,编者会尽可能列出细分的教派名。当编者感觉相当肯定获奖者信仰某一宗教,但无法确认之时,就用“极可能信某教(如Most probably Christian)”标出。有时候,获奖者的宗教信仰有改变,编者就以“来自某某教背景(如From Jewish background)”标明。可以肯定获奖者没有宗教信仰时,编者就根据具体情况,标以“无神论Atheist”“疑神论Agnostic”“反教权论Anticlerical”或“无宗教归属 No affiliation”等等。无法确定宗教信仰时,编者就标以“无资料记录”。 我个人统计,此书中提到1901-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共计161人。其中有明确宗教信仰者116人,占72%;极可能或可能有宗教信仰者20人,占12.4%;本人信仰不明,但承认有宗教背景者8人,占5%;无神论或无宗教信仰者12人,占7.5%;无资料记录者5人,占3.1%。 不信教的12个人中,包括居里夫妇,他们是“反教权论者”;包括杨振宁与李政道,他们被标为“无宗教归属”;标明为“无神论”的只有一个人,即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William Bradford Shockley),1956年获物理学奖。 另外几个华人获奖者的情况:1976年获奖的丁肇中,基督教;1997年获奖的朱棣文,无资料记录;1998年获奖的崔琦,属路德教派(Lutheran)。 爱因斯坦曾经表示,他不相信人格化上帝(即可以听人祷告并且奖赏人惩罚人的上帝),但他信仰斯宾诺莎的上帝。此书编者没有把他当做无宗教信仰者,仍把他归于信仰犹太教行列。 这个资料,可能有朋友会感兴趣。所以我把详细统计结果列在下面: 广义基督教,76人,占 47.2% Anglican 8 Catholic 10 Christian 26 Christian/Protestant 1 Congregationalist 2 Dutch Mennonite 1 Lutheran 8 Methodist 3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附件2: 国家自然科学奖 推荐单位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 刘淑莹、刘子阳、宋凤瑞、刘志强、吉林省气相离子-分子反应及富勒烯气相离子化学徐文国 通过金属配位作用而实现的一些高选择性合成戴立信、侯雪龙、唐勇、施小新、上海市反应王德坤 李有泉、马启欣、施大宁、张富春、浙江省轨道简并强关联系统的SU(4)理论顾世建香港特别半单李群上的非交换调和分析黄劲松行政区 香港特别金刚石及新型碳基材料的成核与生长李述汤行政区 朱位秋、黄志龙、雷鹰、应祖光、教育部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杨勇勤 邢定钰、盛利、顾若愚、刘楣、教育部自旋输运和巨磁电阻理论董锦明李小文、朱启疆、朱重光、王锦地、教育部定量遥感基础理论研究张仁华陈清如、赵跃民、骆振福、韦鲁滨、教育部干法分选和干法筛分理论刘初生沈岩、孔祥银、赵国屏、赵军、卫生部遗传性乳光牙本质致病基因的鉴定张晓海、胡兰靛 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马兰、裴钢、范国煌、向 斌、卫生部依赖中的作用陆林 周宏灏、肖洲生、黄松林、刘昭前、卫生部药物反应差异遗传机理朱冰中国科学解思深、李文治、潘正伟、孙连峰、定向碳纳米管的制备、结构和物性的研究院周维亚中国科学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子蒋锡夔、计

国桢、张劲涛、范伟强、院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史济良中国科学新型无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规律与性能研洪茂椿、吴新涛、曹荣、黄群、院究苏伟平中国科学朱道本、李玉良、严继民、赵忠贤、C60的化学和物理基本问题研究院徐愉中国科学刘汉范、于伟泳、左晓斌、涂伟霞、高分子稳定金属纳米簇的合成及催化研究院王远 中国科学行星际扰动传播研究魏奉思、冯学尚、章公亮、颜毅华院 中国科学单孝全、汤鸿霄、王子健、钱易、持久性污染物的环境界面化学与控制技术原理院陈静生中国科学陈心启、郎楷永、吉占和、罗毅波、中国兰科植物研究院朱光华中国科学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分子伴侣活性以及分子王志珍、邹承鲁、蔡晖、姚怡、院伴侣帮助的蛋白质折叠宋九莉 殷鸿福、杨遵仪、盛金章、张克信、专家推荐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陈楚震专家推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基因组测序项目杨焕明、沈岩、傅刚、董伟 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照理论,信号盲分离和主成专家推荐陈天平份(微小成份)分析 刘式墉、杨毅、谢志元、黄劲松、专家推荐新结构有机/聚合物电发光机理和应用研究侯晶莹 硅基低维结构材料的研制物性研究及新型器件陆昉、蒋最敏、王迅、龚大卫、专家推荐制备樊永良 煤燃烧过程中非主量组分的变化行为和氧化亚郑楚光、徐明厚、邱建荣、陆继东、专家推荐氮生成规律的理论描述刘德昌 叶轮机械气动正、反问题的求解与设计优化的研陈乃兴、黄伟光、徐燕骥、张丰显、专家推荐究董明

有关细胞生物学的历届诺贝尔奖

19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对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为细胞化学做出了贡献 科塞尔发现核素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复合物。他小心地水解核酸,得到了组成核酸的基本成分:鸟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还有些具有糖类性质的物质和磷酸。确定了核酸这个生物大分子的组成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物质在大分子中的比例,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斯托伊德尔( H. Steudel )找到了前一个问题的答 案。通过分析,他发现单糖、每种嘌呤或嘧啶碱基、磷酸的比例为 1 : 1 :1。科塞尔及 其同事发现,如果小心地水解核酸,糖基团与含氮的基团是连在一起的。科塞尔还对核酸与蛋白质的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有些物种的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比较紧密,有些则比较松散。 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1951年,美国一位23岁的生物学博士沃森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他也受到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影响。克里克同他一见如故,开始了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 分子结构的合作研究。他们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于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结果不足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4月25日的《自然》杂志上以1000多字和一幅插图的短文公布了他们的发现。在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以谦逊的笔调,暗示了这个结构模型在遗传上的重要性:“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所推测 的特殊配对立即暗示了遗传物质的复制机理。”在随后发表的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详细地说明了DNA双螺旋模型对遗传学研究的重大意义:(1)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这个“半保留复制”的设想后来被马修?麦赛尔逊( Matthew Meselson )和富兰克林?斯塔勒(Franklin W. Stahl )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2)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3 )它能够说明基因是如何突变的。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小编整理了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欢迎参考借鉴。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年95岁的杨振宁恢复国籍),诺贝尔奖获得时间在1957年,而此时的护照仍旧是“中华民国的护照”,参加学术多有不便。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加入美籍。究竟是否算在内,自行判断。 杨振宁先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有一颗中国心,始 杨振宁和钱学森关系很好,并且和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也是亲密挚友。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诸多交流,且杨振宁还在生活和

工作上对邓稼先有诸多帮助。在邓稼先遭到困难的时候,杨振宁 对此,邓老的夫人许鹿希也曾经说过:“他们之间的情义堪比战友和亲兄弟。” 杨振宁的确没有和钱学森一起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回国,但这并非是他的本意。当年杨振宁先生有过回国的念头,但是大家研究之后没有同意。 钱学森老先生是做应用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于造导弹,是新中国最最迫切需要的东西。 但是杨振宁先生不一样,杨先生是搞前沿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很难马上发光发热。因此当时大家的 也正因为如此,杨振宁先生才接受了这一建议,继续留在国外做研究。 要知道,当时的新中国极度孱弱,西方有些国家个别政客甚 学交流学术会议或场合,总是特别排斥中国科学家,这十分不利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而杨振宁先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利用自己在前沿物理学界积累的人脉和影响,积极在国外活动,说服各个国际学术研究交

为何获诺贝尔奖的华人都不是中国大陆人

为何获诺贝尔奖的华人都不是中国大陆人? 目前公布的诺贝尔奖的奖项里,让爱国愤青欢呼雀跃的无疑是华人科学家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了,不过,让爱国愤青非常失望的是,高锟虽然是华人科学家,却是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他得到诺贝尔奖的研究,也都是在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任职时完成的。 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李政道和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崔琦、朱棣文、钱永健、高锟,他们全部都不是中国人,他们受的教育,和“新中国”教育几乎都毫无关系。 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简单,现在国内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培养脑残的基地。科学研究,是依赖于创新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能力。而60年来“新中国”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培养死记硬背,记住唯一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 这几天,诺贝尔奖的各个奖项逐渐公布。目前最新公布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由德国女作家获得,此前几天已经公布的化学奖,由美国和以色列科学家共同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三名美国科学家获得。 目前公布的奖项里,让爱国愤青欢呼雀跃的无疑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了,是由华人科学家高锟和两名美国人获得,表彰他们对于光纤通信的突破性研究。不过,让爱国愤青非常失望的是,高锟虽然是华人科学家,还曾经担任过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却是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他得到诺贝尔奖的研究,也都是在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任职时完成的。1948年,高锟就随父移居英国殖民地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1957年毕业于英国格林尼治大学电机工程系,1965年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国内媒体在报道华人获得诺贝尔奖时,总千方百计想找出他们和中国的关系。去年钱永健获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国内媒体都报道他是钱学森的侄子,某媒体采访钱永健,还称他获奖是中国人的骄傲,钱永健当场就说,他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 不仅如此,其实只要统计一下,就会发现,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他们分别是: 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 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 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 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 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 他们全部都不是中国人,他们受的教育,和“新中国”教育几乎都毫无关系。 李政道、杨振宁毕业于民国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美求学;丁肇中的中学时代在台湾度

与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的一个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每年于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颁发。诺贝尔化学奖是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学领域有最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1901年:雅克布斯·范托夫,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亚米尔·费歇尔,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7年:爱德华·布赫纳,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15年:理查德·威尔施泰特,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8年:弗里茨·哈伯对合成氨的研究 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1929年:亚瑟·哈登, 汉斯·奥伊勒-克尔平对糖类发酵以及发酵酶研究和探索 1930年:汉斯.费歇尔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 1937年:沃尔·诺曼·霍沃思,保罗·卡勒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以及对类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A、B2的研究 1938年:理查德·库恩,对类胡罗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9年:阿道夫·弗雷德里希·Johann·布特南特, 利奥波德·Ruzicka 对性激素的研究以及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 1946年:詹姆士·Batcheller·萨姆纳,约翰·霍华德·那斯罗蒲,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发现了酶可以结晶以及在生产纯酶和病毒蛋白质方面所作的准备工作 1947年:罗伯特·鲁宾逊爵士对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阿纳·威廉·考里恩·蒂塞利乌斯对电泳现象的研究和对吸附作用的分析 1955年:文森特·杜·维格诺德对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多肽激素的首次合成 1957年:亚历山大·罗伯塔斯·托德男爵研究了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的结构 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研究了蛋白质,特别是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中国与诺贝尔奖

中国与诺贝尔奖 摘要:本文主要分四部分介绍了中国与诺贝尔奖,首先介绍了诺贝尔奖的由来,以及20世纪科技史上中国几位科学家王淦昌、赵忠尧等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史料,然后提出诺贝尔奖的精髓在于原始的创新,并提出了创新性文化环境,指出唯有营造创新型文化环境才能从根本上缩短中国与诺贝尔奖之间的距离,最后总结得出中国离诺贝尔奖到底有多远。 关键词:诺贝尔奖;创新型文化;科研环境 一、概述 1833年10月21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一个贫寒的工程师家庭,1896年12月去世。幼年侨居俄罗期,15岁起先后到意大利、法国、美国求学,回到瑞典后诺贝尔开始研究炸药取得很大成就。诺贝尔一生献身科学事业,大胆革新;获得了355项专利聚积万贯家产;在其逝世的前一年,立遗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作为基金;把920万美元捐献给人类文明事业。摄初的诺贝尔奖有五项(物理学、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卫士奖),1968年又设立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今共有6个奖项。当时每个单项奖金为15万8百瑞典克郎。现在单项奖高达740万瑞典克郎,约合100万美金。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成立了诺贝尔基金会,瑞典议会通过了《颁发诺贝尔奖金章程》,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五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自此之后,除因战争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诺贝尔奖从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奖到现在已经颁发90多次.获奖人数已达700人设在瑞典的诺贝尔基金委员会每年从超过额定数十几倍的科学精英体中遴选出物理、化学、生理学与医学、文学与和平奖的获奖人选,登上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颁奖仪式场面热烈而肃穆,一点也不亚于奥林匹克领奖仪式。它被国际社会誉为是“对人类的智力和体力上最高成就的一种评价和奖赏”。从1901年至今,诺贝尔科学奖囊括20世纪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方面的重要的科学成就,像伦琴的x射线,巴丁的晶体三级管。克里克和沃森的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普朗克的量子论,德布罗意的电子波动性,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原理等,都是推动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光辉成就。总之,以奖励基础科学成就为主的诺贝尔科学奖对基础科学和源于它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不少国家已经把诺贝尔科学奖人数的多少,当成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科研机构和一个大学科学术水平高低的指标;把本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当成国家的荣誉和骄傲;把诺贝尔精神同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起来,成为鼓励本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应当承认,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其他科学奖项能像诺贝尔科学奖那样,具有如此高的影

历年诺贝尔生物学奖

1901年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 1902年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1905年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C.戈尔季(意大利人) 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07年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P.埃利希(德国人)、 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年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9年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20年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1922年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 迈尔霍夫(德 耍?nbsp;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 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 1924年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6年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 1927年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1930年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 1931年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32年C.S.谢林顿 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 1933年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1934年G.R.迈诺特 W.P.墨菲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 G.H.惠普尔(美国人) 1935年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 1936年H.H.戴尔(英国人) 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1937年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 1938年C.海曼斯(比利时人)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 1939年G.多马克(德国人)研究和发现磺胺药 1943年C.P.H.达姆(丹麦人)发现维生素K E.A.多伊西(美国人)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1944年J.厄兰格 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

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

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 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七点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在瑞典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个消息震惊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据媒体报道,在莫言获奖前,很多所谓的专家、作家都预言莫言根本不可能获奖,有不少人甚至对莫言竭尽全力的抹黑,有的说莫言崇洋媚外,过于迷信诺贝尔奖;有人说他只是在炒作,借机多卖几本乢;有人干脆朝他身上泼污水,说他收买诺贝尔奖的评委。对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也可谓是众说纷纭,也有一些人对他提出质疑,对此,莫言说:“感谢那些支持我的朋友,也感谢那些不支持我的朋友,我终于得到了一个把自己放在众声喧哗乊中的机会。持续半个月乊久的网络大战,也是认识自我的最佳机会,让我知道总计有哪些不足和缺陷,也让我知道了有哪些宝贵的东西需要坚持发扬。”莫言的这一点让我很佩服,他心胸非常宽广,而诺贝尔奖偏向行事低调的作家,文品即人品,莫言获奖即是证明。 通过上网了解莫言的过去,我对他又有了另一种看法,同时也对他更佩服了:早在上小学期间,莫言就已经显现出了他对文学的巨大兴趣,为了能借到同学家一本《封神演义》,莫言曾到同学家去推磨,推一次磨,给一本乢看,还必须现场看,不能带出去,有时还规定必须推10圈才能看一页。就这样,他把周围十几个村的乢都看完了到了北京,他也是一直努力学习,经常读乢到半夜。由此可见,莫言获奖与他背后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他的故事给了喔启示:只有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莫言为什么能获奖,人们给出的答案通常是凭借实力,可莫言的实力从何而来?仔细阅读莫言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不仅散发着强烈的乡土气息,而且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这种实力不是一日乊功,更不可能是一步登天,而是靠着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靠着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和深邃的思考,才会创作出这么多震撼人心的伟大作品,难怪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赞扬莫言的作品“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和现代融为一体”。由此看来,莫言的获奖只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新起点,让中国文学真正屹立于世界文坛!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 项目名称 高维图像类脑化语义信息提取理论与方法 提 名 者 工业和信息化部 提名意见 该项目围绕高维图像类脑化语义信息提取展开研究,是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取得了具有重要创新性和理论价值的基础研究成果。 受大脑基于部件的认知过程启发,提出了一套语义可解释鉴别化紧致特征提取理论和方法,达到了认知可解释和特征可鉴别的统一。 受大脑协同思维的启发,提出了基于时空协同和内部协同的图像协同处理架构,显著提升了图像识别的准确率。 受大脑演化认知特性启发,提出了基于演化表达的图像信息描述理论和方法,突破了手工设计描述子的局限。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院士和IEEE/ACM/OSA/SPIE/IAPR/AAAS Fellow等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有力推动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条件。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针对语义丰富的高维图像信号,借鉴和发展脑科学、认知科学的成果,对高维图像进行类脑化处理是减少和消除语义鸿沟重大问题的关键,代表了当前信息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本项目以类脑化处理为手段,建立了语义可解释、协同认知、演化表达三个方面的高维图像语义信息提取理论和方法。取得了如下科学发现: 1.受大脑基于部件的认知过程启发,提出了同时提取隐藏语义和保持内在流形结构的非负矩阵分解理论框架,并进一步将其发展为流形正则化稀疏非负矩阵分解方法并应用到高光谱图像处理和恢复中,解决了非负矩阵分解可解释性强但鉴别能力弱的难题。还提出了确定性列矩阵分解子空间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套可解释鉴别化语义特征提取理论和方法,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认知可解释和特征可鉴别的统一。 2.受大脑协同思维的启发,提出了图像及视频的协同处理框架:针对视频内容识别,提出了时空拉普拉斯金字塔协同编码机制,能够同时捕获结构信息和运动信息,克服了传统方法误配准问题。针对图像识别,提出了Gabor区域协方差矩阵描述子,

诺贝尔奖的遗憾--被遗漏的五大发现

诺贝尔奖的遗憾被遗漏的五大发现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X光的发现者伦琴.诺贝尔科学奖所奖励的原始性创新科技,对整个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100年来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项目,从某种意义L可以说是20世纪科学发展历程的缩影. 从190年至1999年,获诺贝尔自然科学三大奖(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的项目中,最主要的是重大的科学发现.占58.7%;重大的理论突破占22.8%;重大的技术和方法发明仅占18.5%.作为20世纪科技风向标的诺贝尔科学奖,走过百年时,它的权威性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有人批评诺贝尔奖把理科仅仅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三科,并不能反映出科学的最新发展,诸如天文学、基因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没有被列人其中.有人曾经指出:时下的研究往往要跨越多门学科,尤其是物理学的大部分研究或多或少会涉及其他科学范畴,如果不增设奖项,从事这类研究的科学家会越来越难以获得诺贝尔奖.负责审核诺贝尔科学奖提名及审定得奖名单的瑞典皇家科学院也承认,有必要检讨评选准则,以免因曲高和寡而影响诺贝尔科学奖的声誉.由于诺贝尔在遗嘱中只要求将诺贝尔奖用于奖励那些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中“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加之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坚持许多不台理的评选规则,致使在20世纪中.像爱因斯坦的不对论”等一些重大发现与诺贝尔奖无缘. 相对论 根据已公开的诺贝尔奖评选档案资料,在20世纪的头20年里,由于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几十位著名科学家一直提名他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候选人.但是,当时身为诺贝尔奖评审团成员1911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得主加尔斯特兰德却认为,相对论应接受时间的考验,致使爱因斯坦连年落选,直到瑞典皇家科学院成员、年轻的奥森于1921年提出了一项折衷方案,才打破了爱lyJ斯坦究竟该不该获奖的僵局.奥森提出,让爱因斯坦的另一项研究成果——光电效应理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奥森的提案为加尔斯特兰德及其他评委会成员所接受,爱因斯坦因此才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哈勃定律 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揭示出,在无垠的宇宙中,银河系只是“一名小小的成员”.1929年,哈勃研究了前人测量的星系距离资料后发现,远星系光谱线的颜色要比近星系的稍红一些.哈勃仔细测量了这种红化.发现它呈系统性变化,而且星系愈远,光谱线红移愈大.在进一步测定了许多星系光谱中特征话线的位置后,哈勃证实了这个效应.并指出红移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星系在退行而使光波变长的缘故,由此,他总结出:星系退行的速度与距离成正比.哈勃的理论认为,“红移”最快的星系就是离我们最 远的星系.这也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的诞生.使哈勃名声大噪.但签于当时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团仍坚持旧的评选规定——天体物理学的发现不在评奖范围内,因而使哈勃失去获奖机会.尽管后来有消息说,在1953年哈勃去世之前,物理学奖评审团也曾一度同意推举他获奖.传记家、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克里斯蒂森曾评论说,如果评审团早点破除清规戒律,哈勃肯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岛屿生物地理学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罗伯特·麦克阿瑟和爱德华·威尔逊运用数学研究并创造性地进行实地考察后提出物种是如何移居新领地的理论,使世界科学界为之震惊.今天,自然资源保护工作者运用这一理论,能计算出为保护濒临灭绝物种的生存需要多少栖息地;进化生态学家利用这一理论,对物种的构成和物种的灭绝有了更为深人的了解.尽管麦克阿瑟于1972年逝世,威尔逊也未获得诺贝尔奖,但他获得过大量颇有声望的其他科学奖.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皮姆教授说,同科学界的承认相比,是否获得诺贝尔奖并不重要,诺贝尔奖并不代表一切. 大陆漂移理论 韦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三位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物理奖的擦肩而过

发表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年11期 三位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物理奖的擦肩而过 河北省内丘中学侯建敏 1895年11月27日,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巴黎写下了薄薄的一页纸。他逝世以后,他的家人在整理遗物时才发现了这页纸,也就是这页纸上的短短几十行字,成就了如今在全球享有盛名的奖项——诺贝尔奖。诺贝尔奖从1901年颁发第一届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有占全世界1/5的人口,至今没有一位大陆的科学家获此殊荣。难道我们中国人真的不行?不是的。其实在中国科学史上,单在物理学方面就曾有过三位物理学家作出了达到“诺贝尔物理奖”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都与诺贝尔物理奖擦肩而过,最后却失之交臂。这三位物理学家分别是吴有训、赵忠尧、王淦昌。 1、吴有训的伯乐难求 吴有训(字正之)(1897~1977),江西高安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教育家。 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的前身)。1922年1月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正好在这两年,康普顿

以访问学者身份在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吴有训就随康普顿从事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1923年,他正式成为芝加哥大学教授,吴有训也正式成为他的研究生。所以几乎从一开始,吴有训就和康普顿一起进行 X射线问题的研究。1922年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量子散射时他发现:当用单色X射线作射线源,对一些较轻的元素(如碳)进行散射实验时,经元素散射后的X射线的波长发生了一些微小的变化,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看,这完全是一种异常现象。康普顿把这种现象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康普顿效应”。康普顿对异常现象选择了量子论式的解释,这就是他著名的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 但这个发现当时并没有立即获得物理学界的广泛承认,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效应与经典理论有很大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康普顿所获得的实验证据还不充分,使相当多的物理学家不敢贸然相信,大家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感兴趣的观望态度,都在等待着进一步的实验事实。科学界对康普顿量子散射理论的怀疑,首先在于他所依据的基本实验,实际上只有一种实验样品,即石墨样品。虽然这个实验本身完全无懈可击,但毕竟只使用了一种材料,这很难说明效应的普遍意义。 作为康普顿学生的吴有训就把自己主攻方向定在了证实康普顿效应的普遍适用性方面。他设计出了最佳的实验方案,陆续使用了15种不同的样品材料进行X射线的散射实验,结果都与康普顿的理论相符合,从而形成了对此理论广泛适用性的强有力证明。由于吴有训高超的实验技巧,使这些验证工作不管是在精密度还是可靠性方面,都无可挑剔。这些工作当然得到了康普顿本人的极端重视和高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