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交叉学科研究报告

考研交叉学科研究报告

考研交叉学科研究报告
考研交叉学科研究报告

考研交叉学科研究

报告

1

考研交叉学科:人参果OR金苹果?

曾几何时,“交叉学科”成为了研究生专业领域的热门词汇,许多学校都在打通学科门类界限,努力争取打造“大学科平台”。“合作实验室”,“联合培养”等新模式雨后春笋般在211学校中间纷纷建立。一批“交叉学科”的新专业也出现在研究生学科招生目录上,成为许多学子的目标对象。

“交叉学科”到底仅仅是“看上去很美”,还是真的含金量十足?神通广大的孙猴子上天入地才求得了医治人参果树的灵丹妙药,特洛伊王子把光彩夺目的金苹果判给了美神却挑起了人间大乱。交叉学科专业是不是值得许多人跨系、跨学科报考?是不是看似光鲜却隐藏着隐患?新嫁衣可试,但专业选择却只有一次。冷静分析,细心思考,交叉学科专业的魅力与误区是什么?来听一听考研教育咨询专家曹先仲老师的分析,有心人自会做出适合自己的判断。

【交叉学科名片】

横跨两个一级学科门类的专业

“交叉学科”其实是个很早就出现的名词,并不新鲜。由于现有的学科是人为划分的,而科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根据人们的认识水平,过去只有天文学、地理(地质)、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六个一级学科;而经过20世纪科学的发展和交叉研究,又逐

渐形成了新的交叉学科,如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现在的学科被划分为哲学、理学、工学、文学、医学、教育学、历史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数个一级学科。而我们这里所说的“交叉学科”专业,指的是横跨两个一级学科门类的专业,或者兼顾两个方向明显有区别的二级学科。比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可是学位颁发管理学;传媒经济专业,名为经济,其实是文学硕士;科学技术哲学,是哲学分支,但主要在理工类学校开设,以自然科学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更多的其实是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等复合性学科,以技术结合为导向的居多。

【风险分析】

得失之间要靠自己综合权衡

选择交叉学科专业的学生,并非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信息可供参考证明其前景光明与否。人参果好吃,要使用专业工具来采摘,还要有专人看护,还得不能放置时间太长,如此麻烦,想一劳永逸也难;金苹果好看,至于好吃不好吃就说不准了,可是留下无穷后患确是肯定的。有利也有弊,有收益自然有风险,得失之间,要靠自己综合权衡。首先说说交叉学科本身。

正说交叉学科:新颖多样朝气蓬勃

从跨考服务过的学员来看,许多同学跨考这些专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改变自己的学位,从纯理论型专业向应用型专业,从纯文科专业向经管结合型专业转变。比如许多理科专业的本科同学,诸如物理学、应用化学、计算科学、力学等同学纷纷向电子、化工、软件、航天、船舶等工科专业跨考;中文、历史、哲学向对外汉语、新闻、旅游、文化管理方面跨考。虽然说文凭并不能定终身,可是在申请大企业校园招聘的时候,网申就是非常难对付的一关。在专业的那一栏,许多专业比如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专业,即使在食品工程方面很有特长,最后还是要填教育学;人力资源公司、公共关系公司和心理咨询公司对心理学专业情有独钟,可是偏偏许多心理学专业颁发的也是教育学文凭。这也让许多同学在本科时候打定主意要改变自己的学位现状。

面临金融危机、经济前景不明朗,做两手准备似乎更加明智。特别对于一些缺乏技术排她性的专业,能够在不同领域都搭上关系仿佛是上了双保险。考研本身就是个很复杂的艰难过程,费尽周折,当然希望利益最大化,能够在未来面对职场时迎接不同产业的挑战。还有的同学觉得即使是要继续攻读,也不想让硕士阶段就把自己的专业限死,博士阶段还想继续观望一下,选择更符合自己特点的方向。比如政治学的同学选择国际经济合作研究、中国对外经济研究等方向,拉近与经济学的距离;矿业工程的同学选择数字矿山及计算机应用、安全技术与工程计算机应

用、人工智能与仿真安全技术等方向,拉近与自动化、系统工程的距离。这样的想法普遍存在,许多希望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知识的同学也为之心动,也为跨考创造了机会。

由此可见,交叉学科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

名字响:首先,名称更有“说服力”。别小看专业名称的“字面含义”,传统的专业往往给人沉闷刻板的形象,而新出现的交叉学科专业似乎更符合现代商业社会的用人“口味”。在人们印象中历史、中文、数学、物理学、教育等专业一直以来都似乎与“教师”、“公务员”挂钩,许多用人单位面试时候,常常开门见山地问这类专业的学生为何不选择当老师或者考公务员,这种专业上的小小偏见似乎对毕业生很不公平。但不可否认,缺少应用性,缺少专业的上的排她性,传统专业在现代职场上相对缺乏竞争力。本科找工作的时候,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往往会比会计学最先得到落实,其次可能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比起这些交叉学科专业,经济学专业的就业表现就相对不容乐观。

万金油:能具备两个甚至多个学科的特点,“复合型人才”是不是更抢手?新闻学毕业生面临的一大竞争压力就是许多经济类、计算机类、外语类人才的挑战,因为有专业背景作支撑,只要稍微表现出一些文字的敏感性就很容易击败科班出身的她们。在强调专业化分工的年代,有一技之长往往能克敌制胜。证券公司、咨询公司在招收行业分析人员的时候一般注明以下条件:硕士或者博士,IT、医药、电子、机械等相关专业毕业或者由相关

考研交叉学科研究报告

考研交叉学科研究 报告 1

考研交叉学科:人参果OR金苹果? 曾几何时,“交叉学科”成为了研究生专业领域的热门词汇,许多学校都在打通学科门类界限,努力争取打造“大学科平台”。“合作实验室”,“联合培养”等新模式雨后春笋般在211学校中间纷纷建立。一批“交叉学科”的新专业也出现在研究生学科招生目录上,成为许多学子的目标对象。 “交叉学科”到底仅仅是“看上去很美”,还是真的含金量十足?神通广大的孙猴子上天入地才求得了医治人参果树的灵丹妙药,特洛伊王子把光彩夺目的金苹果判给了美神却挑起了人间大乱。交叉学科专业是不是值得许多人跨系、跨学科报考?是不是看似光鲜却隐藏着隐患?新嫁衣可试,但专业选择却只有一次。冷静分析,细心思考,交叉学科专业的魅力与误区是什么?来听一听考研教育咨询专家曹先仲老师的分析,有心人自会做出适合自己的判断。 【交叉学科名片】 横跨两个一级学科门类的专业 “交叉学科”其实是个很早就出现的名词,并不新鲜。由于现有的学科是人为划分的,而科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根据人们的认识水平,过去只有天文学、地理(地质)、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六个一级学科;而经过20世纪科学的发展和交叉研究,又逐

渐形成了新的交叉学科,如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现在的学科被划分为哲学、理学、工学、文学、医学、教育学、历史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数个一级学科。而我们这里所说的“交叉学科”专业,指的是横跨两个一级学科门类的专业,或者兼顾两个方向明显有区别的二级学科。比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可是学位颁发管理学;传媒经济专业,名为经济,其实是文学硕士;科学技术哲学,是哲学分支,但主要在理工类学校开设,以自然科学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更多的其实是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等复合性学科,以技术结合为导向的居多。 【风险分析】 得失之间要靠自己综合权衡 选择交叉学科专业的学生,并非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信息可供参考证明其前景光明与否。人参果好吃,要使用专业工具来采摘,还要有专人看护,还得不能放置时间太长,如此麻烦,想一劳永逸也难;金苹果好看,至于好吃不好吃就说不准了,可是留下无穷后患确是肯定的。有利也有弊,有收益自然有风险,得失之间,要靠自己综合权衡。首先说说交叉学科本身。 正说交叉学科:新颖多样朝气蓬勃

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高虹孙忻刘颖陈皓明 摘要本文从交叉学科发展对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出发,对激励和规范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些可能做法进行了探讨。 20世纪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出现了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环境、资源、经济、人口、健康甚至和平安全等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在不断给我们提出单一学科的知识所不能解决的复杂课题,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与渗透,涌现出众多的新兴交叉学科,并使得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应运而生。这种学科发展趋势对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建立有利于高质量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探索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规律,营造有利于交叉学科人才成长的环境,建立有利于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机制,使得在学科交叉领域做出高水平创新成果的同时,培养造就一批满足国家经济、科技、国防需求,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交叉学科的创新人才。 一、当前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交叉学科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知识的交融和来自多学科专家学者的参与,因而具有复杂和综合的特色。这种特点使得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需要特殊的学术环境和管理模式,需要观念上的转变和政策上的支持,更需要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来保证。然而,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目前还面临不少问题。 1.学科专业设置上的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叉学科的发展,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研究生教育后,学科专业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50年代建立起来的体系,这些专业设置曾经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大量出现,一些领域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已不能适应科学的发展。虽然经过学位授权点的大调整以及一级学科授权点的不断增加,使得学科专业培养口径得到扩大,但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一些学科特别是与产业密切相关的工科专业仍普遍存在着专业口径窄的问题,而且大部分学科还沿用按原有二级学科培养的模式,加上多年来专业限制形成的教师研究方向偏窄的现象,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远远不能满足“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广博专深协调统一”的要求。因此,研

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

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 “在经历连续两年报名人数的下跌后,XX年度研究生报名人数出现明显反弹,部分省市甚至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这是中国教育在线24日在京发布的《XX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所显示的。《报告》还显示,研究生招考各学科报录比不均衡,在计划报考的10个最热门专业中,7个是社科类专业;名校所招录的研究生中,推免生比例大幅度上升。 报名人数回升 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报考群体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态势,从XX 年起,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出现下降,保持多年的考研热持续两年“降温”。XX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为176万,XX年下降至172万人,到XX年再减少至164.9万人。 《报告》显示,XX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出现明显反弹。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介绍,统计显示,今年考研报名人数超过170万,北京、河北、辽宁、江苏分别增长6.8%、8.4%、11.7%、11.12%。 XX年北京市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达24.3万,比XX年增加15448人,增幅约6.8%。XX年江苏省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达116039,比XX年增加11617人,增幅达11.12%。 是什么导致今年考研人数的“突然反弹”?陈志文分析,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激增,与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有关,“近几年本科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就业压力增大从而催生‘考研大军’”。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调查系统数据显示,3000余人的调查群体中,有43%的考研人群因“增加就业竞争力、提升毕业后薪水”选择考研,暂时不想就业而选择考研的人群占13%。“部分毕业生工作以后对薪酬的满意度较低而选择考研,提升自身水平、改变工作环境成为往届生考研的重要原因,这也拉高了XX年整体考研人数。”陈志文说。 各学科报录比不均衡 《报告》显示,全国普通高校理工类研究生的招生人数明显高于社科类研究生,但实际上,理工类专业的报考情况并不乐观。 中国教育在线全国研究生志愿采集系统收集的32万条调查数据显示,社科类专业在研究生计划报考专业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最热门的十大考研专业中,仅管理学和经济学就占据约70%。 浙江大学XX年硕士研究生报录数据显示,经济学报考728人,录取86人,报录比为8.4:1,而工学报录比为4.9:1,理工类与社科类的报录比相差近2倍。中山大学XX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报录数据分析,教育学报考人数71人,录取8人,报录比为8.9:1;工学报考1083人,录取334人,报录比为3.2:1,各学科之间的录取比例极不平衡。 《报告》显示,过去3年,伴随研究生录取人数增长,报名人数下降,研究生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的趋势明显。 陈志文介绍,从教育部公布的《XX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考研分析报告

成都东软学院应用外语系2014级考研初试分析报告 院系:应用外语系 专业:英语商务英语 年级:2014级 一、总体情况 英语和商务英语专业参加2018年国家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同学总计12名,其中英语专业8名,商务英语专业2名。最终进入复试要求的同学总共4人。 2014级英语一班 XX同学成绩 400 2014级英语二班 XX同学成绩 345 2014级英语二班 XX同学成绩(学生本人不愿意透露) 2014级英语三班 XX同学成绩 352 整体上来看,14级英语和商务英语专业考研情况不容乐观,值得反思。 二、成绩分析 本届学生考研的专业不一,有考翻译硕士的,也有考教育教学类的,也有选择跨专业考研,如图:

就参加2018年考研同学的初试成绩来看,相比去年有小幅度提升,以下已单科科目的成绩进行分析: ①政治: 政治成绩70分以上的学生3人,占比达24.9%;在60~70分的学生7人,占比达58.33%;60分以下的学生2人,占比达16.67%。通过以往的政治国家线来看(56~59之间),此次考研学生的政治成绩普遍较好,甚至还有高分的出现。 ②二外/专业基础 这部分将二外英语和翻译硕士专业基础一起进行了统计,80分以上的学生3人,占比25%;70~80分的学生4人,占比33.33%;60~70分的2人,占比16.67%;60分以下的学生3人,占比25%。据了解

学生考的二外多为英语,翻译硕士的专业基础也是考的英语,但从统计的情况来看作为英语或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考取的分数并不十分理想,大多在70~80分之间,甚至还有3名学生英语成绩60分以下。 ③专业科目1 由于同学考的专业不一,所以只能进行粗略的统计。专业课1总分150分,成绩在70分以下的占比25%,80~90分之间最多,占比41.67%,在90分以上的占比33.33%。整体上来看专业课1成绩不理想,虽然很多过了国家线,但并不具备竞争优势。 ④专业课2 从图表可以看出,专业课2的成绩普遍在70~80分之间,占比达50%,还有60分以下的同学,专业课2的成绩差,考点掌握不足,复习不够扎实。

专业发展报告

专业发展前沿总结 数学科学是研究数、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个庞大科学体系,它包含纯粹数学、应用数学以及这二者与其它学科的交叉部分。它是一门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和创造力与想象力于一体的学问,也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巨大智力资源。数学为其它科学提供语言、观念和工具,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紧密结合产生了可直接应用的数学技术,成为许多高、新技术的核心。按照马克思的看法,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应用了数学的时候,才算是成熟的科学。数学也是一种文化,在人类理性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古时候起,数学就被当作了人类文明的一个智力顶峰。数学的传播与发展对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们的分析与决策能力、推理与创造能力至关重要。数学研究本身则造就出一批富于创新精神的科学研究人才。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既来自于内部,即解决自身的问题,也来自于外部研究现实世界提出的模式。当今,数学科学包含了许多分支与丰富的内容,其发展的主要趋势为:数学各分支的融汇;与其它科学更加深入的交叉;以及更加自觉地扩大数学的应 用范围,使它的触角伸向几乎一切领域。 现代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 定义:现代控制理论是建立在状态空间法基础上的一种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理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控制理论中,对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主要是通过对系统的状态变量的描述来进行的,基本的方法是时间域方法。现代控制理论比经典控制理论所能处理的控制问题要广泛得多,包括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单变量系统和多变量系统。它所采用的方法和算法也更适合于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现代控制理论还为设计和构造具有指定的性能指标的最优控制系统提供了可能性。 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现代控制理论实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迅速兴起的空间技术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以解决诸如把宇宙火箭和人造卫星用最少燃料或最短时间准确地发射到预定轨道一类的控制问题。这类控制问题十分复杂年,苏联科学家庞特里亚金提出了名为极大值的原理综合控制系统的心方法。1960~1961年,美国学者R.E.布什建立了卡尔曼-布什滤波理论。因而有可能有效地考虑控制问题中所存在的随机噪声的影响,把控制理论的研究扩大,包括了更为复杂的控制问题。到60年代初,一套以状态空间法、大值原理、动态规划、卡尔曼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新的运力和方法已经确立。 现代控制理论所包含的学科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方面有:线性系统理论、非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理论、随机控制理论和适应控制理论。 线性系统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中最为基本和比较成熟的一个分支,着重于研究线性系统中状态的控制和观测问题,其基本的分析和综合方法是状态空间法。 金融和高科技中的数学建模、计算与运筹决策 计算科学是伴随计算机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科学。利用计算机的计算(或模拟或仿真) 来揭示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复杂运动和现象。计算与理论和实验一起成为人们研究的三大手段。计算科学包括科学与工程计算以及高性能计算系统研制相关的数学问题。从学科内容来讲有三部分:一是包含了各科学领域内的计算性质的学科分支,如计算数学,以及与相关学科相结合的计算分支学科。二是包含了不同工程技术领域在实验与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大型计算。第三部分是与计算机科学有关的数学分支。计算科学是计算机科学、数学与相关学科相交叉融合的边缘性学科。其基础是数学,以计算(或模拟) 方法、算法以及与计算系统相关的优化问题的研究为其主要内容。我国的计算科学研究和实践曾为原子弹和氢

交叉学科

考研交叉学科:人参果OR金苹果? 曾几何时,“交叉学科”成为了研究生专业领域的热门词汇,许多学校都在打通学科门类界限,努力争取打造“大学科平台”。“合作实验室”,“联合培养”等新模式雨后春笋般在211学校中间纷纷建立。一批“交叉学科”的新专业也出现在研究生学科招生目录上,成为许多学子的目标对象。 “交叉学科”到底仅仅是“看上去很美”,还是真的含金量十足?神通广大的孙猴子上天入地才求得了医治人参果树的灵丹妙药,特洛伊王子把光彩夺目的金苹果判给了美神却挑起了人间大乱。交叉学科专业是不是值得许多人跨系、跨学科报考?是不是看似光鲜却隐藏着隐患?新嫁衣可试,但专业选择却只有一次。冷静分析,细心思考,交叉学科专业的魅力与误区是什么?来听一听考研教育咨询专家的分析,有心人自会做出适合自己的判断。 【交叉学科名片】 横跨两个一级学科门类的专业 “交叉学科”其实是个很早就出现的名词,并不新鲜。由于现有的学科是人为划分的,而科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根据人们的认识水平,过去只有天文学、地理(地质)、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六个一级学科;而经过20世纪科学的发展和交叉研究,又逐渐形成了新的交叉学科,如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现在的学科被划分为哲学、理学、工学、文学、医学、教育学、历史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数个一级学科。而我们这里所说的“交叉学科”专业,指的是横跨两个一级学科门类的专业,或者兼顾两个方向明显有区别的二级学科。比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学为主要研究方向但是学位颁发管理学;传媒经济专业,名为经济,其实是文学硕士;科学技术哲学,是哲学分支,但主要在理工类学校开设,以自然科学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更多的其实是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等复合性学科,以技术结合为导向的居多。 【风险分析】 得失之间要靠自己综合权衡 选择交叉学科专业的学生,并非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信息可供参考证明其前景光明与否。人参果好吃,要使用专业工具来采摘,还要有专人看护,还得不能放置时间太长,如此麻烦,想一劳永逸也难;金苹果好看,至于好吃不好吃就说不准了,但是留下无穷后患确是肯定的。有利也有弊,有收益自然有风险,得失之间,要靠自己综合权衡。首先说说交叉学科本身。 正说交叉学科:新颖多样朝气蓬勃 从我们服务过的学员来看,许多同学跨考这些专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改变自己的学位,从纯理论型专业向应用型专业,从纯文科专业向经管结合型专业转变。比如许多理科专业的本科同学,诸如物理学、应用化学、计算科学、力学等同学纷纷向电子、化工、软件、航天、船舶等工科专业跨考;中文、历史、哲学向对外汉语、新闻、旅游、文化管理方面跨考。虽然说文凭并不能定终身,可是在申请大企业校园招聘的时候,网申就是非常难对付的

岩石力学研究进展报告

岩石力学研究新进展报告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 专业:岩土工程

岩石力学研究新进展报告 1 引言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学期的《XXXXX》课程在不知不觉间结课了。这一学期的学习,使我在岩石力学方面有了很大的启发,特别是分形理论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令我神往。下面我对岩石力学研究的新进展做简要报告。 岩石力学可以作为固体力学的一个新分支,用以研究岩石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岩石工程的特殊设计方法。岩石力学经过近50年的发展,在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采矿工程、石油工程、国防工程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岩石力学涉及的领域会进一步扩大。岩石力学是一门内涵深,工程实践性强的发展中学科。岩石力学面对的是“数据有限”的问题,输入给模型的基本参数很难确定,而且没有多少对过程(特别是非线性工程)的演化提供信息的测试手段。另一方面,对岩体的破坏机体还不能准确的解释。岩石力学所涉及的力学问题是多场(应力场、温度场、渗流场、甚至还存在电磁场等)、多相(固、液、气)影响下的地质构造和工程构造相互作用的耦合问题。这就表明,工程岩体的变形破坏特征是极为复杂的,其大多数是高度非线性的。目前,岩石力学的许多数学模型是不准确和不完整的,可以广泛接受和适用的概化模型并不多。基于此,近年来,多种数值方法、细观力学、断裂与损伤力学、系统科学、分形理论、块体理论等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以及各种人工智能、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算法、非确定性数学等域岩石力学的交叉学科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全新和有效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更能激发研究者的创新精神,这也为突破岩石力学的确定性研究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1]。 本报告主要对分形岩石力学、块体岩石力学、断裂与损伤岩石力学和岩石细观力学四部分的研究新进展做简要报告。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最近导师安排的任务非常多,而且要准备英语和政治期末考试),每部分内容除第一大段的研究新进展综述外,只对近几年的三篇比较好的文献做分析说明,包括两篇中文学术论文和一篇外文学术论文,这12篇学术论文我都比较仔细的看了。以后若有机会和时间,我会在导师和各位老师同学的不吝赐教下,努力做岩石力学的创新性研究,届时会在文献综述部分查阅和介绍更多最新以及更优秀的文献。 2 分形岩石力学 从古至今,岩石已成为人们熟知的工程材料,它是由矿物晶粒、胶结物质和大量各种不同阶次、不规则分布的裂隙、薄弱夹层等缺陷构成,是一种成分和结构高度复杂的孔隙体。岩石力学经过近50年的发展,人们尝试用各种数学力学方法研究和描述岩石复杂的自然结构性状和物理力学性质,提出了多种岩石力学分析和计算方法,为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创造了条件。19世纪70年代Mandelbrot创立分形几何学,提出了一种定量研究和描述自然界中极不规则且看似无序的复杂结构、现象或行为的新方法,从此分形几何学广泛地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并且在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也有很巧妙的应用。19世纪80年代,分形几何学开始应用于岩石力学研究,开始形成分形岩石力学这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人们逐渐发现岩石力学领域中的分形现象相当普遍,不仅岩石的自然结构性状、缺陷几何形态、分布以及地质结构产状、断层几何形态、分布都观察到分形特征或分形结构,而且岩石体强度、变形、破断力学行为以及能量耗

智慧医疗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智慧医疗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刘炜,李润知,林予松 摘要: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交叉型复合人才需求的增大,使得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趋势。本研究通过了解智慧医疗学科的现状及社会对医疗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模块化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并探索了智慧医疗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对提高这一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化研究生培养举措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交叉学科;智慧医疗;人才培养模式 收稿日期:2018-12-17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研究生教改项目(编号:2017SJGLX029Y );郑州大学研究生核心学位课程项目(编号:YJSXWKC201540) 作者简介:刘炜(1981—),男,郑州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互联网医疗与大数据安全;李润知(1978— ),女,郑州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智能医疗与健康数据分析;林予松(1973—),男,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互联网医疗、医学影像处理等。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被 广泛应用到医疗行业。我国高校计算机专 业人才数量丰富,但很少有计算机专业人 才从事医疗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社 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如何培养 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型医疗信息交叉学 科专业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 心和重点。 交叉学科的概念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 理学家伍得沃斯于1926年首次提出的,用 于表示超出一个学科范围的研究活动。作为 交叉学科分支之一的智慧医疗,涵盖临床医 学、公共卫生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 个学科。本研究以智慧医疗这个交叉学科 的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以资 料搜集、实地调研、综合分析、思考总结 为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国内外各研究型大 学对交叉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及政府机构、企业组织、大型医院对智慧医疗专业人才的需求,并结合笔者所在单位的具体实践,总结出了新时代智慧医疗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同时,本研究尝试构建和创新符合人才要求规范和标准的智慧医疗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一、现状分析(一)智慧医疗学科的发展现状2009年,美国联邦政府为促进医疗信息化发展投资190亿美元,Google 、微软、IBM 等各大IT 公司也纷纷推出各类医疗信息平台,使用受众包括医生、病人及病人家属。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确立了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智慧医疗是医学、计算机和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型综合专业。2003年,四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0)2019第3期教改探索

考研调查报告记录

考研调查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关于大学生考研情况的调查报告 教学单位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课程名称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班级城规14-1 学生姓名王昕昕 学号 1404080116 指导教师赵桂玲

关于大学生考研情况的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度过丰富多彩的四年大学生活,同学们都开始计划自己今后人生的前行的方向。大学毕业之后是直接工作或是进入更高的学术平台继续深造?这成了同学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近年来中国考研人数呈逐年上升之势。进入更高的学术平台继续深造,这是很多大学生考研的初衷,但是根据社会资料显示,现如今的考研大军中许多考生考研的初衷并不是为了继续深造自己。因此,我们小组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50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当面访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大学生考研调查,希望可以了解我校学生考研的情况。也为更多想考研的同学提供一些信息。 关键词:考研目标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毕业等于失业”记得这是现在在大学校园里普遍流行的一句话。是啊,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社会竞争也越来越大,毕业和工作无疑还是摆在大学生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度过无忧无虑的大一、大二生活之后,很多同学在大三阶段开始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大学毕业后是工作还是考研,同学们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力进行着取舍。国家对研究生招收政策的放宽,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开始迷茫。是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就成了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大学生在其毕业后, 考取研究生, 向着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 为国献力,是其

关于大学生考研及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考研及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 从2001年开始,考研成为继高考和公务员考试之后竞争最激烈的考试之一。近年来,每年考研的学生都在100万以上,由于研究生扩招的不断加大,2010年研招扩招已达5%,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为46.5万人,而2010年1月份的考研初试吸引了140万考生。面对如此激烈的考研竞争,在校大学生是否看清了当前形势,分析了自身情况,明确了心中理想,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而广大学生家长对近乎炽热的考研形势又持怎样的观点呢?我就此对当代大学生及部分家长进行了关于考研认识程度及相关问题的调查。 一、调查目的: 大学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是人生重要的一步。面对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大学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考验,在毕业后是继续深造,还是大胆地踏入社会就业,或是出国留学开阔眼界?这一系列关乎自己人生规划的问题随着大学时光的流逝一步步向大学生们逼近。面对如此压力,大学生们是否了解当下就业及考研形势,是否做好了准备迎接挑战? 我就在校大学生对考研的认识及相关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目的是希望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关于考研的部分思想,帮助大学生看清当前考研形势,分析自身情况,明确目标,做出正确选择。

二、调查对象及方式: 本次调查的主体对象为大三学生,另外有部分学生家长及已毕业大学生和在职员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和家长的考研认识程度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 此次调查共发放140份调查问卷(见附件调查问卷样本),其中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100份,收回68份;针对家长的调查问卷20份,收回12份;针对已毕业大学生及其他人士的调查问卷20份,收回8份。同时,此次调查利用网络,查找了考研资料及相关信息。 三、调查时间: 2010年8月1日——2010年8月20日 四、调查内容: 此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当代大学生及部分学生家长对考研的认识和看法,调查问卷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设置了不同的问题,共计50个问题。 五、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及家长对现今大学生活的满意度 在针对大学生的问卷中,有2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表示比较满意,55%的大学生则表示不满。大多数学生认为,理想的大学生活应该是充实的,大家争相向上,沐浴着知识的甘露,根据各自的

力学交叉学科发展报告

力学中的交叉学科 力学中的交叉学科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由力学学科内部不同分支学科交叉组成; 第二类由力学与其它学科交叉组成。 内部的交叉学科最典型的是由流体力学与固体力学交叉组成的学科,它们有: 1)流体弹性力学,研究流体和固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发生耦合效应的问题; 2)流体弹塑性体力学,研究兼有固体和流体的双重特征的物体的变形和运动; 3)含有流体的多孔介质或散体的动力学,研究的客体本身就由多相组成,而骨架的变形和破坏与体内流体的状态和运动发生相互制约。这方面的实例有地下渗流、地基、边坡和断层的稳定性、泥石流、雪崩等。

物质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除了机械运动这一最基础的形式以外,还有热运动、电磁运动、原子及其内部的运动和分子及原子层次的化学运动等。机械运动往往不能脱离其他运动形式独立存在,在需要和可能研究其他运动形式对机械运动有较大影响或者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的情况下,便会在力学同其他学科之间形成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的生长点。 力学是研究物质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随着人类观测手段的进步和对各种形式运动认识的深入和提高,特别是20世纪物理学各个分支和数学的飞速发展,加上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对于伴随有其他运动的机械运动的认识也随之提高。今天,我们对自然界各种层次的物质,从宇观的宇宙体系,宏观的天体和常规物体,细观的颗粒、纤维、晶体,到微观的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已经有了较为广 深的认识。这样就为研究多种形式同时存在的复杂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产生了力学中多种多样的交叉学科,如物理力学、电磁流体和等离子体力学、物理化学力学、爆炸力学等。 此外,自然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些传统的一级学科,如天文学、地学和生物学等。这些学科和力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历来存在着重大的相交和重叠。对于天体、地球和生物这样一些重大类别的物体来说,机械运动形式也是他们的基本运动形式,研究他们的结构和运动变化的规律也是力

中国力学科技发展史及现状观察报告

中国力学科技发展史及现状观察报告 中国力学的滥觞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的商代。商代音律发展十分良好,由此引申的力学概念五度协和音程也随之出现。后来中国古代提出“兼爱”“非攻”的墨子及其弟子解释力的概念与杠杆平衡。之后,力学发展一直是以民间工匠的智慧作为寄托,未能形成体系,只在《梦溪笔谈》、《天工开物》、《营造法式》等书籍中以经验总结的形式篆述。 1860年以来,随着中国近代的觉醒,力学在西方知识体系与思想的冲击下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京师同文馆首次开设有关力学的教程,而后各小学也纷纷引入,中国力学教育开始有了新的气象。1909年,冯如造出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通车。1912年,罗忠忱回国,开创工程力学的教学,明年,理论力学课程开设。193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一系列力学书籍,如《应用力学》(徐骥)、《水力学》(张含英)、《工程力学》(陆志鸿)等。在有力的教育改革下,茅以升、周培源、钱学森、钱伟长、李四光等一系列在国际上有着广泛影响的力学泰斗们涌现出来,为我国近现代力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没有了战火摧残,力学科蓬勃发展。1951年,中国船舶模,型试验研究所在上海成立,5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建力学研究室,同年,周培源设立我国第一个力学专业,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中国科学院于54年与56年分别成立土木建筑研究所和力学研究所。此后,中国土地上,各式样各级别的有关力学的学院、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如雨后春笋,一个个钻出地面。55年归国的钱学森及四、五十年代回国的物理学专家们为这些新近成立的单位注入的充满活力的血液。 改革开放后,各类力学报刊创立,如《力学与实践》、《空气动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爆炸与冲击》、《工程力学》、《实验力学》等。同时加强了国内国外有关力学的研究成果。1980年,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成立。81年,国际有限元会议在合肥召开。83年,中、日、美生物力学国际会议在武汉召开,第二届亚洲流体力学回忆在北京召开。85年,首届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在上海召开。国际交流的加强,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力学发展。直至今日,力学的研究,制度,条文等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渐渐地走向成熟。07年“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地成功发射,及其他力学的成功应用都是无数人辛劳的结晶,值得后辈一直铭记。 当代力学分类更为细化,研究更加深入,应用更加广泛。但其中的诸多遗憾不足还有待后人不断探索。 材料力学是固体力学的最早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作为机械、土木、采矿、航空航天、石油工程、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基础学科,是理工科院校有关专业的必学科目。1638年,伽利略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材料力学教材《两种新的科学》才使得材料力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后经过几代人艰苦努力,材料力学渐渐成长成熟。形成了一门系统学科。最初研究对象多为石头,木材等脆性较强的材质,受力变形较小,易分析。随着科技的发展,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化材料等诸多高科技材料涌现,如何高效利用与处理这些材料,也成了材料力学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在校大学生考研情况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我国目前国民教育系列的高等教育学历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从学历系列上讲,主要包括专科、本科、第二学士学位班、研究生班(目前已停办)、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六个方面。此外,还包括1970年至1976年普通高校举办的大学普通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本、专科的大量扩招致使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不少学生选择了考研,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增加就业的砝码。在这种形式下催生了"考研热"现象。现如今“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教育、学历、就业之间息息相关。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读研成为大学生求职、考公务员的"跳板"。大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其次是想继续深造,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我校考研的现状。我校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学校设有18个二级学院,54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构建了“教育科学与教师教育、现代艺术与文化创意、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生物农业与环境工程、现代

管理与应用经济”五大学科专业集群,形成了以文学、理学为基础,管理学、经济学、工学、艺术学为主干,多学科相互融合、各具特点,以教师教育为优势和特色,学术性和应用技术类专业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结构。学校现有重庆市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1个,有各级各类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近30项。伴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质量的提升,考研也将逐渐成为我校人才输出的重点。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而就业环境的严峻,促使在校大学生不断提升个人的竞争实力,考研也在我校开始升温。我校研究生报考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12年的596人增加到2016年的1094人;但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比重却呈现不稳定的趋势,2012年报考率为22.20%,2013年报考率为20.1%,2014年报考率为19.00%,2015年报考率为18%,2016年报考率为20%。我校研究生录取人数也呈逐年增长趋势,从2012年的162人增加到2016年的324人,但研究生的录取人数占当年报考研究生考试人数的比重却有波动。 二、调查的目的 为了深入了解我校大学生考研的情况,以及了解大学生对考研的态度,也为更多有志考研的同学提供一些信息,真实地了解我校在校生的考研动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

大学生考研情况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考研情况的调查报告导语: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 随着就业等问题的加剧,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即将走向社会抑或正在校园学习的大学生都将目光瞄向了考研。考研升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有人将其称为高考之后中国第二大考试。如此众多的学生,以如此高涨的热情准备考研,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为此我们特进行了此次调查活动。“研究生这么吃香,就业比本科生好多了,你为什么不考研?”这是前几年大学毕业生时常遇到的问题。“研究生现在不吃香了,就业情况比本科生好不了多少,甚至很差,你为什么还要考研?”这是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考研时遭遇的困难。针对这一现象我特以在校大学生对考研现状为题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为我校大一至大三学生。本次调查意在了解大学生们对于考研的认识,考研的动机等情况,并提出相应的社会问题与解决办法。 随机调查200名大一、大二、大三在校大学生、 给每位调查者一份调查表进行填写。 由此可见,随着离考研越来越近,关注度也逐渐增加。考研的同学中,仅有20%是准备就就读专业考取研究生。由此可见,考研原因中还有对就读专业的不满。从努力程度看,

仅有10%的人有明确的报考学校目标和专业,40%的学生认为考研仅需从大四拼一把即可,只有4%的同学从现在起为考研定下计划和目标。 目前的考研队伍中,大概有这么几种类型:一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己;二是考研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三是随大流,别人都考研,我也要考一下;四是为了不喜欢大学的专业,读自己喜欢的专业。 对于第一类考研学生而言:一些学生读大二的时候就开始为考研做准备,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而且还有意放弃一些基础课程的学习,腾出时间复习将来考研有用的科目。这样往往在无意中缩小了自己的知识面。 对于第二类考研学生而言:下定决心通过考研改变自己的职业命运,以便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是绝大多数考生的想法。一位大四学生在调查中坦言,自己本科读的不是名校。为了不让一毕业就失业这种情况发生,家里人早在大一入学之际,就让她准备考研,“家里人说,不考研,就很难找到一份好工作”。她也想继续深造,首先是读英语文学语言专业。 对于第三类考研学生而言:自己没有主见,自己大多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要考研,大多数是受家长、老师、亲戚、朋友、同学的影响,别人说考研好他就考研。甚至对将来要考哪一方面的研究生都没有想过。

2020年(发展战略)力学交叉学科发展报告

(发展战略)力学交叉学科发展方案

2.4力学中的交叉学科 力学中的交叉学科基本上能够分为俩类:第壹类由力学学科内部不同分支学科交叉组成;第二类由力学和其它学科交叉组成。 内部的交叉学科最典型的是由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交叉组成的学科,它们有: 1)流体弹性力学,研究流体和固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发生耦合效应的问题; 2)流体弹塑性体力学,研究兼有固体和流体的双重特征的物体的变形和运动; 3)含有流体的多孔介质或散体的动力学,研究的客体本身就由多相组成,而骨架的变形和破坏和体内流体的状态和运动发生相互制约。这方面的实例有地下渗流、地基、边坡和断层的稳定性、泥石流、雪崩等。物质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除了机械运动这壹最基础的形式以外,仍有热运动、电磁运动、原子及其内部的运动和分子及原子层次的化学运动等。机械运动往往不能脱离其他运动形式独立存于,于需要和可能研究其他运动形式对机械运动有较大影响或者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内于联系的情况下,便会于力学同其他学科之间形成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的生长点。 力学是研究物质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随着人类观测手段的进步和对各种形式运动认识的深入和提高,特别是20世纪物理学各个分支和数学的飞速发展,加上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对于伴随有其他

运动的机械运动的认识也随之提高。今天,我们对自然界各种层次的物质,从宇观的宇宙体系,宏观的天体和常规物体,细观的颗粒、纤维、晶体,到微观的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已经有了较为广 深的认识。这样就为研究多种形式同时存于的复杂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产生了力学中多种多样的交叉学科,如物理力学、电磁流体和等离子体力学、物理化学力学、爆炸力学等。 此外,自然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壹些传统的壹级学科,如天文学、地学和生物学等。这些学科和力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历来存于着重大的相交和重叠。对于天体、地球和生物这样壹些重大类别的物体来说,机械运动形式也是他们的基本运动形式,研究他们的结构和运动变化的规律也是力学学科的内容。今天,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实际上超出了刚体和多体动力学的范围,增添了连续介质力学、物 理化学流体力学以及电磁流体和等离子体力学的内容;地学的研究对象则超出了地球表面现象的范围而拓宽到大气、海洋以至地球内部的力学过程;而生物力学则方兴未艾,从基因、细胞、组织和器官四个层次全面展开系统的研究。 交叉学科的形成不仅有利于发展新学科且促进源学科的发展,而且对推动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下面将分别探讨物理力学、电磁流体和等离子体力学、爆炸力学、环境流体力学、地球动力学和生物力学今后壹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和建议着重研究的领域。我们估计于下壹世纪这些交叉学科,特别是物理力学、地球动力学、生物力学和环境流体力学等学科将会有长足的进步,且将有力地促进人类和社会的

交叉学科前沿概述

交叉学科前沿概述 20世纪下半叶,各类交叉学科的应用和兴起为科学发展带来了一股新风,许多科学前沿问题和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在交叉学科的联合攻关中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随着越来越多交叉学科的出现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发挥作用的不辩事实,交叉学科在科学领域中的生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一、交叉学科的概念 交叉学科是指由不同学科、领域、部门之间相互作用,彼此融合形成的一类学科群。其宽泛的含义也包括: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等在内。交叉学科既是一个学科概念,同时一又是一个历史范畴。从学科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新学科的产生大都是传统或成熟学科相互交叉作用产生的结果。新学科在经历一段时一期的发展之后,将成为成熟的学科,进而有可能再与其他学科交叉作用发展而产生新的交叉学科。 1.交叉学科名词的起源 为了追溯“交叉学科”名词出现的时间,应该首先确定“交叉学科”的词源。形容词“跨学科的”( Interdisciplinary)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伍德沃斯(R. S. Woodworth)于1926年首创的一个专门术语,用于指称超过一个学科范围的研究活动。在1926年新成立的SSRC(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上,伍德沃斯建议说,理事会是几个学科的集合,要努力促进不仅仅是一个学科进行的研究,理事会的任务是促进被专业化所隔离的两个或多

个学科之间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当时,Interdisciplinary就是SSRC 会议使用的记录文字,但未普及。1930年,SSRC在一份文件中正式使用了“跨学科的活动’,这样一种说法。1937年,《新韦氏大词典》、《牛津英语辞典》(增补本)首次收入“跨学科”一词。到了50年代,这一术语己在社会科学界被普遍使用,到了60年代,这个词变得时髦起来,自然科学家、教育学家等广泛使用,此后又相继出现了交叉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er ),交叉学科理论(Interdisciplinarytheory ),交叉学科特征(Inter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等,还出现了一些首字母组成的缩写词,如IDE(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IDR(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IDU(Interdisciplinary Union) ,IGPH(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Progxarn in Humanity) ,IDS( Interdisciplinary Survey)。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交叉科学研究日趋繁荣,各种交叉科学研究机构、研究中心和学术团体纷纷成立。1970年9月在法国召开了“大学的跨学科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出版了文集《跨学科—大学中的教学和研究问题》,1976年,在英国创办了国际性的交叉科学杂志《交叉科学评论))(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eview),1980年,国际跨学科学陇会i1,式成立,以跨学科科研和跨学科竹理的研究为中心,迄今为止己经成功地组织了多次跨学科国际学术研讨会。范岱年先生早在1981年就指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1984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科学工作的六条方针》,其中特别提到“自然科学中有

关于“考研热”现象的调查报告

关于“考研热”现象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实践者: 学院: 班级: 实践主题:常怀感恩之心,回报父母恩情 实践时间: 实践地点: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正文 (一)摘要:考研,在当今逐渐成为类似与高考的考验,而“考研热”也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或者说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大学校园中随处可以听见关于考研的讨论。而在近这十年里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增长了将近100万,每年的研究生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在不断增加,考研的规模不断地扩大。 眼下的“考研”,到底带给我们什么······ (二)关键字:考研原因考研态度考研过程考研形势 (三)活动内容 现如今考研逐渐成为一个市场,各种考研辅导机构相继出现,今年暑假我在考研辅导机构进行了了解与实践。 考研的原因 1.提高自身进入社会的能力,找到好的工作。现如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生的地位与日剧下,而客观的现实表明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同学一方面是在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在逃避现阶段的就业压力。可以说抱有此种考研目的的同学不在少数。江同学:考研,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如果毕业有好的工作,我会放弃考研。张同学:现在大学生学历低了,以后发展起来,还得需要研究生学历。 2.提升专业素养,从事专业研究。一部分同学想要从事于本专业的研究工作,希望做出一定的成绩,不仅仅是为了一份安定的工作。他们寻求更高的目标,能够站在学术的最前沿,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有别于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彭同学:我就想高研究,发明创造出我的东西。至于工作暂时没有考虑。李同学:我想提高专业的知识,想在大学任教,对于学术有着很高的要求。 3.没有目标,盲目考研。此类同学占很少的一部分,考研只是他们的一种经历。家里希望其考研,自己想总一个过程。丁同学:我还没上够学呢,反正家里也要求,考考研就考呗。 我认为研究生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培养的是高级人才,大量的大学生涌入考研队伍中来无疑是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空间。但是随着大学生考研队伍的越来越庞大,其目的性也有了不同,甚至出现了不必要的扭曲。我们要正确面对考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