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酸和碱的性质教案

酸和碱的性质教案

酸和碱的性质教案
酸和碱的性质教案

酸和碱的性质教学模式介绍

一、教学模式: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模式是:“科学引导——自主探究”模式

二、理论依据:

“探究式”学习是由美国教育家萨奇曼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生来具有一种好奇倾向,这种本能的倾向会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他坚信儿童具有自然而又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会想方设法弄清楚这些新鲜事物,这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贵的动力和资源。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模式。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建立起一种认知结构。通过对新材料、新情境的不断探究,它赋于我们经验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生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如果新课程在实施中依然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那将违背课程改革的本意,使课程改革失去意义。学习就是同化(把新经验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而获得新的认识)和顺应(对原有的认知结构加以改造,从而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知识技能迁移,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能力提升→挑战自我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从生产、生活、科技等现象等入手,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经验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与该问题相关的知识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中进行交流与合作,从而达到复习巩固已有知识的目的。

三: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教师在学生原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构建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

四:巩固练习,能力提升

通过巩固练习题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并在练习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五:课堂检测,挑战自我

让学生通过挑战自我检测一下自己掌握的情况,以便查漏补缺,并通过挑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酸和碱的性质(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掌握酸、碱的性质。

2、巩固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某些化学反应的规律。

3、运用酸和碱的性质及反应规律解决具体问题。 【问题探究一】:

当把浓盐酸和浓硫酸敞口露置于空气中时,两溶液的质量如何变化?溶质的质量分数又如何变化?

知识回顾一:

1

【问题探究二】

盐酸和硫酸是实验室里常用的试剂,现有两瓶没有标签的浓硫酸和浓盐酸,请你

巩固练习一:

1、下列物质放在敞口容器中一段时间后,溶液质量变小,溶质质量分数变小的是

( ) A 、浓硫酸 B 、稀硫酸 C 、浓盐酸 D 稀盐酸 2、下列物质中,可以用金属和稀酸直接反应制得的是( ) A 、FeCl 3 B 、MgSO 4 C 、AgCl D 、CuCl 2

3、稀硫酸和稀盐酸具有许多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 A 、它们都是溶液 B 、它们都含有酸根离子 C 、它们都含有氢元素 D 、它们都电离出了氢离子

4、下列各组物质,能在PH=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 、NaNO 3 HCl Na 2SO 4 B 、 NaNO 3 NaCl CuSO 4 C 、NaCl Na 2SO 4 Na 2CO 3 D 、 NaCl BaCl 2 Na 2SO 4

【学以致用】

浓硫酸和固体氢氧化钠都可以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下列气体中,适合用浓硫酸干燥的有,适合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的是。①O2②H2③CO④CO2⑤SO2⑥NH3⑦HCl 若用浓硫酸,应选择的装置是。若用固体氢氧化钠,应选择的装置是。

. A B C

【巩固练习二】

1、下列气体中,既能与浓硫酸干燥,又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的是()

A、CO2

B、CO C 、HCl D、NH3

2、下列实验能用厨房中的食盐、食醋、纯碱三种物质做成功的是()

①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②检验鸡蛋壳能否溶于酸③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3、现有下列试剂:①石灰水②食醋③食盐水④纯碱溶液⑤烧碱溶液,其中,检验贝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盐必须用到的是( )

A.②⑤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4、【联系生活】

在一条鱼虾绝迹的小河边,有四座工厂:甲.乙.丙.丁。他们排放的废液里,每厂只有碳酸钠.氯化铁.氢氧化钙.盐酸的一种。某中学环保小组实地调查的情况如图。甲处的河水是乳白色的,乙处的河水是红褐色的,丙处的河水变清了,丁处的河水是清的,但有气泡产生。请推测这四座工厂废液里的污染物?

甲厂

乙厂

丙厂

丁厂

挑战自我:

1、下列物质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的是()

A.稀硫酸

B.硝酸钠溶液

C.浓盐酸

D.氢氧化钠溶液

2、为了区别稀盐酸和稀硫酸,最好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A、紫色石蕊试液

B、碳酸钠溶液

C、氯化钡溶液

D、硝酸银溶液

3、只选用一种试剂,就可鉴别Na

2

CO

3

、KCl、BaCl

2

三种溶液,这种试剂是()A、氢氧化钠溶液 B、硝酸钠溶液 C、稀硫酸 D、氯化钠溶液

4、某化学实验室中有一瓶失去标签的碱溶液,可能是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溶液,小

【课后探究一】

1、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请你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了化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2)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4)会用PH 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一些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广泛地运用于生活。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难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1、常见酸(盐酸、硫酸)和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及其化学式书写; 2、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二)新课-[情境引入]: 酸和碱都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那么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 从而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提出问题]:什么是中和反应? [板书]: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一、中和反应 [学生上台演示实验3-8]说出现象,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NaOH+HCl=NaCl+H 2O [学生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1)、Cu(OH)2 + H 2SO 4 (2)、Ca(OH)2+ HCl [过渡]其它的酸和碱之间也能发生类似的情况。 例如: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NaOH + HCl === NaCl + H 2O 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反应:2NaOH + H 2SO 4===Na 2SO 4 + 2H 2O 石灰水与硫酸反应:Ca(OH)2 + H 2SO 4===CaSO 4 + 2H 2O [思考讨论]:NaCl 、 CaCl 2 、Na 2SO 4 、CuSO 4 、CaSO 4的组成特点:它们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板书]:中和反应的概念: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即:酸 + 碱 ==== 盐 + 水 (放热反应) [设疑]: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中和反应的实质(借助FLASH 动画展示NaOH 和HCl 反应过程) [分析]:我们来看看微观模拟图:反应前,HCl 中有解离的H + 和Cl ˉ,NaOH 中有解离的 Na + 和OH ˉ。混合后离子的种类有没有改变呢?Na + 和Cl ˉ在溶液中粒子形式存在,加热后为NaCl 白色固体物质;HCl 中的H + 和NaOH 的中的OH ˉ在混合后的溶液中没有了,它们结合生成了一个H 2O 分子。H + 和OH ˉ没有了,因此溶液的酸性和碱性都消失了,所以我们说NaOH 和HCl 发生了化学反应。 [板书]:中和反应的实质:H + + OH ˉ== H 2O [设疑]: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 [思考讨论]:1、让学生思考:生活中两个例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除铁锈。 CO 2+Ca(OH)2=CaCO 3↓+H 2O Fe 2O 3+6HCl =2FeCl 3+3H 20 2、讨论: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有什么关系?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属于中和反应吗?为什么? [板书]:1、中和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3、判断中和反应的依据:反应物-酸和碱,生成物-盐和水。 [学生练习]:1、下列反应均有盐和水生成,其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CuO + H 2SO 4 === CuSO 4 + H 2O B.Fe+2HCl === FeCl 2+ H 2↑ C.KOH + HCl === KCl + H 2O D.2NaOH + CO 2 === Na 2SO 4 + H 2O [过渡]: 若反应过程中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如:固体溶解、生产沉淀、颜色变化等),则帮助判

专题训练(二) 酸和碱的性质

专题训练(二)酸和碱的性质 一、选择题 1.为了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不同器官内的体液具有不同的酸碱性。根据下表可知,在正常情况下() A.人体的唾液一定呈酸性 B.人体的胆汁一定呈碱性 C.人体的胰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D.pH试纸可精确测得以上体液的pH 2.下列物质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但溶质成分没有改变的是() A.氯化钠溶液B.石灰水 C.浓硫酸D.浓盐酸 3.实验室许多药品都需密封保存。下列对药品密封保存原因的解释,错误的是() A.浓盐酸——防止挥发 B.NaOH溶液——防止与CO2反应 C.浓硫酸——防止吸水 D.生石灰——防止与氧气反应 4.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本质原因是() A.都能与指示剂作用 B.都能解离出氢氧根离子 C.都能解离出金属阳离子 D.都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5.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常伴随着一些现象。下列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观察到化学反应发生的是()

图ZT2-1 6.下列各组物质间的反应,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出反应发生的是() A.锌与稀盐酸 B.烧碱与稀硫酸 C.氧化铁与稀硫酸 D.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 7.物质X可发生下列两个反应,则X可能是() ①X+碱―→盐+水 ①X+金属氧化物―→盐+水 A.HCl B.CO C.NaOH D.CaO 8.[2019·潍坊]25 ①时,向20.0 mL质量分数为30%的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pH 与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ZT2-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图ZT2-2 A.b点和d点对应溶液的pH:b>d B.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为30% C.向b点对应溶液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呈无色 D.d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是NaCl和NaOH 9.在含有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生成沉淀的质量(m1)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m2)的关系是() 图ZT2-3 二、填空题 10.根据图ZT2-4两个实验,请你任选一个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两个对比实验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ZT2-4

2019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8.3酸和碱的反应教案粤教版

8.3 酸和碱的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酸和碱的组成,知道酸在水中都能解离出H+和酸根离子,碱在水中都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OH-。 (2)掌握酸的通性和碱的通性。 (3)理解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实质。 (4)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及交流、汇报等方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中和反应。 (2)酸的通性、碱的通性的归纳。 【难点】 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中和反应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237~23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酸和碱的组成:酸溶液中阳离子都是氢离子,阴离子为酸根离子;碱溶液中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阳离子为金属离子。 2.酸跟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3.中和反应的实质: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的过程。 【教师点拨】 1.铵根离子(NH+4)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也属于碱。 2.很多中和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可通过指示剂或其他方法证明酸和碱发生了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和反应都没有明显现象,如难溶性的碱和酸反应,难溶性的碱会溶解;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可产生沉淀等。 【跟进训练】 下列物质中能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是( C ) A.铁锈B.大理石

C.氢氧化钠D.锌粒 知识点二酸和碱的通性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23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1.酸和碱分别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酸溶液中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碱溶液中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 2.碱和盐发生复分解反应时两种反应物均要能溶于水。 【跟进训练】 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D ) A.较长时间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最后变成白色粉末状的物质 B.酸能解离出氢离子,这是酸的通性之一 C.盛装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而应该用橡皮塞 D.区分食盐水和稀盐酸时,可用无色酚酞溶液 知识点三复分解反应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23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是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2.复分解反应的通式:AB+CD→AD+CB。 3.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1)反应物、生成物均是两种化合物; (2)发生反应的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 (3)各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均不改变。 4.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比较

初中化学酸和碱知识点总结

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一、酸、碱、盐 1、酸:阳离子只含氢离子的化合物。生活中常见的酸有: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 碳酸(H2CO3)、醋酸(CH3COOH)等,一般说酸时写名称不写化学式。 2、碱:阴离子只含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生活中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 氢氧化钾(KOH)、氨水(NH3.H2O)等。 3、盐:由金属(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食盐)[NaCl]、硫酸铜(CuSO4)、 碳酸钙(CaCO3 )等。 4、能够导电的物质:酸、碱、盐的水溶液,金属,石墨等。(金属能导电是因为其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酸、 碱、盐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二、酸碱指示剂 1、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是指与酸性或碱性溶液作用而显示不同顔色的物质。 2、常见的指示剂有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酸酞溶液;紫色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无色酚酞遇碱变红,遇酸 不变色。 三、生活中常见的酸 1、盐酸(HCl):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人的胃液中含有盐酸。 ⑴、物理性质:纯净的盐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和酸味的液体,工业盐酸因含有杂质而略带黄色。 ⑵、浓盐酸有挥发性,打开浓盐酸瓶盖后瓶口有白雾是因为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水蒸气结合形成的 盐酸小液滴。盛放浓盐酸的试剂敞口放置会导致溶液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⑶、盐酸是重要的化工产品,用途:①、金属表面除锈、②、制造药物、③、胃液中的盐酸可帮助消化。 2、硫酸(H2SO4):汽车的铅蓄电池中含有盐酸。 ⑴、物理性质: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粘稠、油状的液体,不易挥发,有酸味。 ⑵、浓硫酸:①、有很强的吸水性,常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将盛放浓硫酸的容器敞口放置其溶液质量会 增加,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是因为浓硫酸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使溶剂质量增加。②、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脱水性),能夺取纸张、木材里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炭,使用时要十分小心。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NaHCO3. ⑶、稀释浓硫酸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中,原 因是水的密度较小,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会使水沸腾,硫酸溶液向四周飞溅伤人。⑷、用途:硫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火药、燃料有冶炼金属、精炼石油和金属除锈 等。实验室常用浓硫酸的吸水性做干燥剂(不可干燥氨气)。 3、酸的化学性质(即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⑵、与活泼金属反应: 通式:金属单质 + 酸--------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H2↑锌和稀盐酸Zn + 2HCl == ZnCl2+ H2↑ ?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FeSO4 + H2↑铁和稀盐酸Fe + 2HCl == FeCl2+ H2↑ 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镁和稀盐酸Mg+ 2HCl == MgCl2 + H2↑?铝 和稀硫酸2Al +3H2SO4= Al2(SO4)3+3 H2↑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 2AlCl3+3H2 ↑?(3)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通式:酸 + 金属氧化物-------- 盐 + 水?(稀盐酸除锈)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6HCl ==2FeCl3+3H2O

酸和碱的性质教案

酸和碱的性质教学模式介绍 一、教学模式: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模式是:“科学引导——自主探究”模式 二、理论依据: “探究式”学习是由美国教育家萨奇曼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生来具有一种好奇倾向,这种本能的倾向会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他坚信儿童具有自然而又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会想方设法弄清楚这些新鲜事物,这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贵的动力和资源。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模式。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建立起一种认知结构。通过对新材料、新情境的不断探究,它赋于我们经验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生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如果新课程在实施中依然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那将违背课程改革的本意,使课程改革失去意义。学习就是同化(把新经验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而获得新的认识)和顺应(对原有的认知结构加以改造,从而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知识技能迁移,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能力提升→挑战自我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从生产、生活、科技等现象等入手,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经验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与该问题相关的知识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中进行交流与合作,从而达到复习巩固已有知识的目的。 三: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教师在学生原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构建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 四:巩固练习,能力提升 通过巩固练习题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并在练习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五:课堂检测,挑战自我 让学生通过挑战自我检测一下自己掌握的情况,以便查漏补缺,并通过挑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反应》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反应》教案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反应》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以及热量的变化。盐的组成,并能初步判断盐类物质。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酸、碱、盐对人类生活与社会生产的重要性—新金属+新盐 2、酸+盐一新盐+新酸 3、碱+盐一新碱+新盐反应物都可溶 4、盐+盐--新盐+新盐反应物都可溶 【交流与讨论】查阅附录四,探讨盐的溶解性。 钾、钠、铵盐水中溶; 硝酸盐入水无影踪; 盐酸盐(指氯化物)除去银,亚汞; 硫酸钡、铅水不溶。 【要求】学生记忆盐的溶解性 【练习】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问的关系如下: 活泼金属+酸盐+氢气 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酸+碱盐+水. 酸+盐新酸+新盐

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 碱+盐+新盐 金属+盐新盐+新金属 盐+盐新盐+新盐 从以上的归纳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类物质的相互反应中,都有盐类物质生成。所以,我们可以联想到制备盐类的途径,方法有很多。[想一想] 请用五种方法制备ZnCl2。 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新金属+新盐 2、酸+盐一新盐+新酸 3、碱+盐一新碱+新盐(反应物都可溶) 4、盐+盐--新盐+新盐(反应物都可溶) 二、盐的溶解性。 钾、钠、铵盐水中溶;硝酸盐入水无影踪;盐酸盐(指氯化物)除去银,亚汞; 硫酸钡、铅水不溶。 【教后小结】 第三课时金属活动性 【提问】你知道锌、铁、铜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吗?请提出你的假设,并设计实验检验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猜想:

实验方案现象结论 【活动与探究】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归纳】 KCaNaMgAlZnFeSnPb(H)CuHAg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学生讨论】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何用途。 【总结】在初中教材中,金属活动性顺序主要应用于在溶液中进行的两类置换反应: 一、金属+酸盐和氢气. 反应条件: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排b. 二、金属+盐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反应条件a.反应物中的金属必须排在盐b.盐必须可溶.很活泼的金属如:钾、钙、钠与某些盐溶液反应 【教师讲述】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初中化学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理解和应用现将其几种应用归纳如下:判断金属是否能与酸发生置换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金属是( ) A.银?B.镁?C.锌?D.铁 镁锌铁排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银排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金属2.为验证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将它们分别投入稀盐酸中,只有c不能与盐酸作用产生气体。再把a投入b的硝酸盐溶液中,在a的`表面有b析出。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b>a>c??B.a>b>cC.b>c>a??D.c>a>b

有关酸和碱性质的化学方程式

有关酸和碱性质的化学方程式 制作:初四备课组 一.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1.镁和稀盐酸Mg+2HCl==MgCl2+H2↑ 2.铝和稀盐酸2Al+6HCl==2AlCl3+3H2↑ 3.锌和稀盐酸Zn+2HCl==ZnCl2+H2↑ 4.铁和稀盐酸Fe+2HCl==FeCl2+H2↑ 5.镁和稀硫酸Mg+H2SO4==MgSO4+H2↑ 6.铝和稀硫酸2Al+3H2SO4==Al2(SO4)3+3H2↑7.锌和稀硫酸Zn+H2SO4==ZnSO4+H2↑ 8.铁和稀硫酸Fe+H2SO4==FeSO4+H2↑ 二.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9.氧化铁与稀盐酸Fe2O3+6HCl==2FeCl3+3H2O 10.氧化铁与稀硫酸Fe2O3+ 3H2SO4==Fe2(SO4)3+3H2O 11.氧化铜与稀硫酸CuO+ H2SO4== CuSO4 + H2O 三.酸+碱→盐+水 12.氢氧化钠与稀盐酸NaOH + HCl==NaCl+H2O 13.氢氧化钠与稀硫酸2NaOH+H2SO4==Na2SO4+2H2O 14.氢氧化钙与稀盐酸Ca(OH)2+2HCl==CaCl2+2H2O 15.氢氧化钙与稀硫酸Ca(OH)2+H2SO4==CaSO4+2H2O 16.氢氧化镁与稀盐酸Mg(OH)2+2HCl==MgCl2+2H2O 17.氢氧化铝与稀盐酸Al(OH)3+3HCl==AlCl3+3H2O 18.氢氧化铁与稀硫酸2Fe(OH)3+3H2SO4==Fe2(SO4)3+6H2O 四.酸+盐→新酸+新盐(条件:生成气体或沉淀) 19.石灰石与稀盐酸CaCO3+2HCl ==CaCl2+H2O+CO2↑ 20.碳酸钠与稀盐酸Na2CO3+2HCl ==2NaCl+H2O+CO2↑ 21.碳酸钠与稀硫酸Na2CO3+H2SO4==Na2SO4+H2O+CO2↑ 22.氯化钡与稀硫酸BaCl2+H2SO4==BaSO4↓+2HCl 23.硝酸银与稀盐酸AgNO3+HCl== AgCl↓+HNO3 五.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24.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Ca(OH)2+CO2==CaCO3↓+H2O 25.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2NaOH+CO2==Na2CO3+H2O 26.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2NaOH+SO2==Na2SO3+H2O 六.碱+盐→新碱+新盐(条件:反应物全溶,生成沉淀) 27.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2NaOH+CuSO4==Cu(OH)2↓+Na2SO4 28.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3NaOH+FeCl3==Fe(OH)3↓+3NaCl 29.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Ca(OH)2+Na2CO3==CaCO3↓+2NaOH 30.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铜Ba(OH)2+CuSO4==Cu(OH)2↓+BaSO4↓

第2课时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并掌握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 2.了解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及其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浓度同种酸和同种碱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体会到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2.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的测定,掌握测定溶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在坐标系中表示酸碱度的变化情况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酚酞试液、不同浓度的两瓶硫酸溶液、不同浓度的两瓶氢氧化钠溶液、橙汁、白醋、洁厕灵、洗洁精、洗发水、护发素、石灰水、自来水、试纸。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实验引入:利用酚酞试液能否将不同 浓度的两瓶硫酸和不同浓度的两瓶 氢氧化钠溶液鉴别出来?动手试一 试吧! 学生思考,动手操作。发现只能 将溶液的酸碱性鉴别出来,但 是不能确定哪个浓度大,哪个 浓度小。 激发学生 学习新知 识的欲望。 新课讲授讲解:由刚才的实验可以知道,利用 酸碱指示剂不能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我们用来表示溶液酸碱度。请同学们 阅读教材,学习的相关知识,并回答 以下问题: (1)的范围; (2)测定的仪器; (3)测定的方法。 老师介绍用计测,讲解用试纸测度数 是整数,而用计测可以有小数。 追问:(1)能不能直接将试纸浸入待 测溶液中? (2)若试纸先用蒸馏水润湿,然后再 测溶液的酸碱度,结果如何? 学生聆听,然后阅读教材。阅读 完教材之后,回答问题: (1)值的范围:0—14。溶液的 ﹤7 为酸性,且越小酸性越强; = 7 为中性;﹥7为碱性,且 越大碱性越强。 (2)用试纸测定溶液的。 (3)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 试纸上,所得颜色与标准比色 卡比较,所得值就是溶液的。 讨论老师追问的问题。(1)不 能,会使待测液受到污染。(2) 蒸馏水润湿试纸,溶液就会被 稀释,所测得的值可能不准确。 酸性溶液会偏大,中性溶液不 变,碱性溶液会偏小。 通过阅读 教材,培养 学生从教 材获取知 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的能力。

初三化学(酸和碱的性质研究)

精品小班课程辅导讲义 讲义编号2014届初三下学期化学02 辅导科目:化学年级:初三课题第2讲:酸和碱的性质研究 教学目标1、理解酸和碱性质 2、理解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3、掌握酸和碱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酸碱的性质

教学内容 一、课前回顾 物质的溶解性: 二、知识梳理 (一)酸的性质研究 1.水对酸的化学反应的影响 酸的很多反应通常要在水溶液中才能完成。 2.浓盐酸与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1)浓盐酸的物理性质:浓盐酸(通常市售浓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约为36%)是无色透 明的液体,有刺激性气味,具有挥发性而产生白雾现象。 【注意】①纯净的盐酸为无色液体,工业盐酸因含杂质(如Fe3+)而显黄色。 ②盐酸易挥发,瓶口出现白雾,这是由于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 气接触,又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 ③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实验室必须避光密封保存。 (2)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纯净的硫酸是无色、粘稠、油状的液体,不容易挥发,易溶于 水并放出大量的热。浓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98%。 【注意】①浓硫酸有吸水性,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②由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实验室必须密封保存。 3.浓盐酸与稀盐酸 (1)浓盐酸十分易挥发,从浓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里的水蒸气接触,形 成盐酸的小液滴而产生白雾,用此方法可以鉴别浓盐酸、稀盐酸。 (2)挥发性对浓盐酸的影响:浓盐酸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以后,溶质的质量减少,溶 液的质量也减少,廖以溶液的浓度下降。 4.浓硫酸与稀硫酸 稀硫酸浓硫酸 物理性质密度小密度大 无吸水性有吸水性,能用作干燥剂 化学性质无脱水性有脱水性,能使许多有机物炭化 跟氢(H)前面的金属(如Zn)反应产生H2跟金属反应不产生H2 【注意】(1)吸水性对浓硫酸的影响: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以后,溶剂的质量增加,溶液的质量增加,所以浓度下降。 (2)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 量迅速扩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10.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优秀教案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2)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系实际。 (2)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2.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联系生活、活动实践。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pH试纸。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滴管、玻璃棒、玻璃片、纸巾、pH试纸、标准比色卡、线。 药品: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稀硫酸、橘汁、糖水、牛奶、番茄汁、肥皂水,汽水、自来水、洗洁精、醋、酱油、头发样品、五种不同pH的溶液。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第二课时;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提问]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 [学生)1.能 2.不能 [教师]能否反应,我们应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1)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加 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人几 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 人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 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 止。 (2)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 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教师强调]1.用滴管滴入盐酸时要缓慢,一滴一滴加入,以便观察实验现象。 2.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盐酸时,要边滴边搅拌。 [学生活动] [讨论]玻璃片上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 [学生总结]氢氧化钠是碱,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显示红色,随着盐酸的加入,红色逐渐消失变成无色。所以此时的溶液肯定不是碱性溶液。玻璃片上的白色物质是溶液中新生成的溶质。 [讲解](借助FLASH动画展示反应过程) 在上面的实验中,发生了这样的反应: NaOH+HCI=NaCl+H2O [介绍]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例: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设问]试总结上述三个反应的特点。 [讨论]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三个反应都生成水,另一种产物(氯化钠、氯化钙、硫酸钠)都是由金属离子和相应的酸根离子构成的,我们把这类化合物叫做盐。我们把这类化学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板书]一、中和反应 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过渡]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下面我们看几则资料。 [投影]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利于植物生长。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变成酸性,

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复习提升

常见的酸和碱 ---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复习提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的酸、碱、盐,熟练的区分酸、碱、盐。 2.熟练掌握酸的通性及有关的反应方程式,并能运用其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熟练掌握碱的通性及有关的反应方程式,并能运用其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掌握稀盐酸、稀硫酸和氢氧化钙的特性,并运用其特性解决一些鉴别类的题 目。 5.掌握复分解反应和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及其应用。 6.掌握溶液酸碱性及强弱的判断方法。 7.帮助学生建立本单元要点的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一个整体认 识,更加系统。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联系实际生活、小组合作交流等方法,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认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以及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使学生获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通过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强化学生“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意识,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贯穿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 1.酸的通性、特性。 2.碱的通性、特性。 难点: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用品

多媒体实验器材 四、方法解读 教学方法: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归纳式教学 教学准备:1.把握学考,了解学生对酸碱的化学性质等有关问题的掌握情况。 2..教师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反 思 评 价 价出示练习学生争先恐后发表 自己的意见、评论 反馈学生 信息 七、评测练习 挑战自我 1.下列物质中属于酸的是() A.H2CO3 B.NaHCO3 C.P2O5 D.Ba(OH)2 2.(2018济南中考8)下列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 CO2+H2O=H2CO3 B. H2CO3=CO2↑+H2O 点燃 C. CO2+Mg = C+MgO D. MgO+2HCl = MgCl2+ H2O

酸和碱的反应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课题:《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酸与碱之间发生的是中和反应,会写常见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参与实验探究过程,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化学反应发生的探究方法; 3.从微粒的角度认识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的原理; 4.感受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同时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中和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探究中和反应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 1.方法:引导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练习法、阅读 2.手段:多媒体课件 四、使用教材的构想 本课题共分三个板块:一是“中和反应”;二是“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是“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在实际教学中,我将本课题的内容稍作了调整,将第三板块"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放到第二课时学习。本节课的重点是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分解为三个方面:反应是否发生的判断,反应微观实质的理解,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先从学生熟悉生活情景入手感受到酸碱能发生反应,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再引导学生进入本次的探究活动—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从酸碱指示剂的变色、从化学反应常伴随的现象等,分析、讨论、探究,得出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反应的微观过程,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在课堂教学中要不失时机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分散学习难点,并注意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体会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人体健康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导探究 多媒体——情境导入:通过两种蜂蜇人,采取不同缓解疼痛的方法,感受到酸碱能发生反应,引入酸碱反应的话题。(从学生熟悉生活情景入手感受到酸碱发生了反应,并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实验探究

酸和碱的性质教学反思

酸和碱的性质教学反思 眉底中学高宏军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化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和探索的主阵地,更是创新发展的主渠道。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各方面的价值,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倡导学生自主、协作、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和情感体验。如:在讲解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时,我不再以讲授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实物标签自己观察总结,这让学生感到知识是他自己学到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的,初步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浓硫酸的腐蚀性和浓硫酸的稀释时,如果不给学生提供这些情景小实验,他们的思维就不会如此积极,对其性质和方法的理解也不会非常深刻,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同学们的反应超过了我预先的设想,效果很好;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则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体验实验带来的乐趣,他们手脑并用、乐在其中,这种亲身经历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活动设计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多数时候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作为“引路人”,我及时恰当地对他们的成功与问题进行评价,这样缩短了老师和学生之间感情的距离,在这样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全体学生都没有过重的思想包袱,他们有时窃窃私语,有时群情激昂,积极主动地在老师设计的活动中探究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参与、协作、创新等能力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 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我没有刻意地加以修饰,华而不实、多而无用的课件不会对教学有任何的帮助。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探究,所以我只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认识反应的微观本质,看似简单的flash动画,却能让学生不再凭空想象,很容易看出反应的本质,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归纳和提升。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时,有很多实验可以在井穴板中进行,这样可能节约更多的药品。 2014年8月25日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8.3 酸和碱的反应教案

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 6. 3酸和碱的反应

探究点一探究中和反应 [情景展示] 一、观察实验:把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进行混合。 二、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探究] 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时没有明显现象,如何设计实验证明酸和碱之间确实发生了反应?我们又如何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中和反应?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探究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方法:可借助酸碱指示剂,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稀盐酸,可观察到溶液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

酸发生了反应。在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要边滴加边搅拌,至红色刚好褪去为止,否则容易使盐酸过量。 判断某个反应是否为中和反应,关键是看反应物是否为酸和碱,而不是仅看生成物是否为盐和水。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酸、碱的通性 [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酸类物质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酸类物质为什么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酸能与指示剂反应、与较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与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存在氢离子。 [继续探究] 碱类物质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碱类物质为什么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和碱的性质

《酸和碱的性质》 教学设计思路、预期目标及反思评价 一教材分析 前几单元中学生所学的化学用语、物质组成与结构、物质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溶液、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规律等知识为本单元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本单元是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继续和总结。同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第十一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无机物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经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元素及化合物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还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如: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分析等等。其中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本单元酸和碱的实验较多,且现象比较明显,学生在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需加强了,很多重要的知识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加以解决掌握。 从学生熟悉的化学知识及现象中(碳酸使石蕊变红,大理石与酸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等)逐步引出来酸的性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铁锈、水垢等的除去,让学生感知酸的其它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对酸的性质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 观察总结、实验探究、交流合作 四教具 仪器:试管、镊子、药匙、多媒体展示台 药品:浓硫酸、浓盐酸、稀盐酸、镁条、铜丝、木炭、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钙、氯化铜溶液、氯化钡溶液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了解酸的腐蚀性、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及原因;掌握酸的主要化学性质;认识其它几种常见的酸的化学式。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了解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途径;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对比、敢于质疑、参与实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使用酸,进行物质性质的探究,增强实验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六教学流程 1、引入新课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教案

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什么反应 【学习目标集成】 1.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 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 会用pH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重点: 1. 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2.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难点: 酸碱中和的反应的探究过程 [知识要点梳理] 知识点一:中和反应 1.概念: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2. 反应实质:酸溶液中的H+和碱溶液中的OH-相互“中和”生成了中性的水。表达式为:H+ + OH-=H2O。 3. 现象:有些中和反应进行时有明显的现象,生成的盐以沉淀的形式析出;有些中和反应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所以要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发生或是否恰好完全反应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 【要点诠释】 1. 向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一定要用滴管 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直到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否则非常容易使稀盐酸过量,从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分析,当红色恰好变为无色时,溶液由碱性变为中性,说明中和反应常常伴随溶液酸碱性的改变,因此,可以利用中和反应改变溶液的酸碱性。 2. 注意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才叫中和反应,如果只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2NaOH+CO2=Na2CO3+H2O,生成盐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 知识点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 应用于医药卫生 (1)人的胃液呈酸性,当胃液的pH为0.9~1.5时,有助于食物消化。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的胃酸,胃酸过多就会使人感到不适,这时医生就会让你口服某些含有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十单元 酸和碱 知识点归纳

酸和碱的性质一.浓盐酸、浓硫酸物理性质和用途 浓盐酸浓硫酸 物理性质①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有 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②浓盐酸易挥发。产生的 HCl气体遇空气中水蒸气 形成由盐酸小液滴构成的 白雾。 ③有强烈的腐蚀性, ④工业品因含杂质而呈黄 色。 ①纯净浓硫酸是无色,粘稠状 液体,不易挥发。 ②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可作干 燥剂。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量。 ③具有强烈的脱水性。能将纸 里的H、O按水分子组成比脱 去,而使其碳化 ④有很强的氧化性和腐蚀性。 用途化工原料。制取氯化物及医 药等,金属除锈。 化工原料。用于生产人造棉、 化肥、农药和染料。精炼石油、 除锈等。 3% 到5%的碳酸氢钠溶液。 二.酸的化学性质:(由于酸溶液中的阳离子都是H+,所以具有下列共性。) 1.跟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酸溶液(如:盐酸、稀硫酸、稀硝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注意:浓硫酸和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跟酸碱指示剂作用时,颜色变化不符合上述规律。2.酸能跟Al、Mg、Fe、Zn等比H活泼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金属+ 酸=盐+ 氢气 稀盐酸与金属反应: 2Al + 6 HCl =2AlCl3 + 3 H2↑,Mg + 2 HCl =MgCl2 + H2↑ Zn + 2 HCl =ZnCl2 + H2↑,Fe + 2 HCl =FeCl2 + H2↑ 稀硫酸与金属反应: 2Al + 3H2SO4 =Al2(SO4)3 + 3H2↑,Fe + H2SO4 =FeSO4 + H2↑ Zn + H2SO4 =ZnSO4 + H2↑,Mg + H2SO4 =MgSO4 + H2↑ 注意:①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②铁参加置换反应生成的是+2价的亚铁离子:Fe2+;③相同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又多到少的顺序:Al、Mg、Fe、Zn。; ④金属活动顺序表: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3.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金属氧化物+ 酸=盐+ 水 CuO + 2HCl =CuCl2 + H2O,CuO + H2SO4=CuSO4 + H2O Fe2O3 + 6HCl =2FeCl3 + 3H2O,Fe2O3 + 3H2SO4=Fe2(SO4)3 + 3H2O 注意:工业上常用盐酸或稀硫酸出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4.酸能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碱+ 酸= 盐+ 水(实质:H++OH-=H2O) NaOH + HCl =NaCl + H2O,Ca(OH)2 + 2HCl =CaCl2+ 2H2O Cu(OH)2 + 2HCl =CuCl2+ 2H2O ,Fe(OH)3 + 3HCl =FeCl3+ 3H2O 2 NaOH + H2SO4 =Na2SO4+ 2H2O,Ca(OH)2 + H2SO4 =CaSO4+ 2 H2O Fe(OH)3 + 3H2SO4 =Fe2(SO4)3 + 3H2O,Cu(OH)2 + H2SO4 =CuSO4+ 2H2O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优秀教案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下册。 2、所属单元课题:第十单元课题2。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②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借助酸碱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反应的探究方法。 ②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中和反应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中和反应的应用,感受到化学知识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②体验化学活动充满探究性,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2、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因此,中和反应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的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综合起来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的学习能理论联系实际。 (2)教学重点:认识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实质的理解。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且学生已具备了一些学习化学的方法,对化学探究有极大的兴趣,能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材放眼于实际生活,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4、设计思路 ①从复习旧知导入,提出问题,导入课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