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化学复习之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

中考化学复习之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

中考化学复习之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
中考化学复习之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

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

【课标要求】

●知道几种重要的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及使用方法。

●初步认识中和反应以及中和反应的应用。

●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会书写常见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对酸和碱性质的开放性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核心内容】

1.几种常见酸的性质

(1)盐酸

(2)硫酸

(3)酸的通性

复分解反应

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的应用

【要点精讲】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浓盐酸的挥发性。浓硫酸的吸水性、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2.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

20

3.氧氧化钠与氢氧化钙性质及用途的比较

有吸水性,易

+3NaC l

4.酸和碱的通性

酸溶于水时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碱溶于水时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 5.复分解反应

①定义: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②表达式:AB+CD→AD+CB

③特点: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元素化合价不变

④发生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时可发生反应

6.中和反应

⑴中和反应

①定义: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②属于复分解反应类型中的一种

③实质:H+ + OH-=H2O

⑵中和反应的应用

①医药卫生② 改良土壤的酸碱性③ 处理废水④ 调节溶液的酸碱性

例题解析

【例1】把浓盐酸和浓硫酸敞口放在空气中,溶液的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如何变化?

【解析】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浓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减小,溶液的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溶剂质量增加造成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答案:浓盐酸溶液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浓硫酸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例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将生锈的铁钉投入过量的稀盐酸中,首先看到的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一会儿,又看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铁锈主要成分为Fe203与盐酸反应后生成FeCl3,溶液变棕黄色,当铁锈除净后铁与盐酸接触后反应生成H2,因而铁钉表面又出现气泡,溶液由棕黄色渐变成浅绿色。

答案:Fe203铁钉上的锈逐渐减小,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 Fe203+6HCl==2FeCl3+3H20 铁钉表面冒气泡,溶液颜色由棕黄逐渐变成浅绿色Fe+2HCl== FeCl2+ H2↑

【例3】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一药匙氧化钙放入一个洁净的烧杯里,加入适量水,用玻璃棒搅拌,放置至澄清。

⑴问可选用什么物质来确定上层清液显碱性?

⑵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鉴定上层清液中的溶质是Ca(OH)2

【解析】因为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CaO+H2O== Ca(OH)2故溶液应显碱性。由于氢氧化钙溶液中既有Ca2+又有OH-,所以可通过检验Ca2+和OH-的存在以证明氢氧化钙的存在。

答案:⑴pH试纸、酚酞试液、石蕊试液、氯化铁试液、硫酸铜溶液等。

⑵取上层清液:①滴入酚酞溶液中(或氯化铁试液.硫酸铜溶液.石蕊试液等)或用pH试纸。由对应产生的现象证明溶液中有OH-

②滴入少量可溶性的碳酸盐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证明溶液中有Ca2+,由上述可知清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

【例4】实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中哪一种粒子(H20、Na+、OH-)能使指示剂变色。实验步骤:①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约2mL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②在

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约2mLN aCl(pH=7)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③在第三支试管中加入约2mLNaOH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下述“现象”是指:无色酚酞试液是否变红)

(1)实验①看到的现象是,你得出的结论是;(2)实验②看到的现象是,说明Na+离子;(3)实验③看到的现象是,你得出的结论是。

【解析】①排除了水分子的影响②排除了Na+、Cl-的影响

答案:(1)不变红,H2O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2)不变红,Na+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3)变红, 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例5】下列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是()

A.C+ O2CO2 B.2NaOH+CO2==Na2CO3+H2O

C.Zn+H2SO4==ZnS04+H2↑D.CuO+2HCl==CuCl2+H2O

【解析】复分解反应指的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而A 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应属化合反应;B不是两者相互交换成分也不属复分解反应;C 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故应属置换反应。答案:D 【技能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不能溶于水的是( )

A.氢氧化钡 B.氢氧化镁 C.氢氧化钙D.氢氧化钾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有白雾冒出

B.盐酸和铁粉反应后溶液呈黄色

C.盐酸遇无色酚酞试剂显红色

D.盐酸可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锈

3.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NaCl和Na2CO3两种无色溶液区别开来,这种试剂是( )

A.NaOH B.KCl C.稀H2SO4 D.KNO3

4.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浓硫酸和浓盐酸,若把它们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则( )

A.浓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B .浓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C .浓盐酸对杯底的压强变大

D .浓硫酸对杯底的压强变大

5.欲将含有盐酸的CaCl 2溶液中和至中性,在不用指示剂的条件下,应加入的试剂是( )

A .石灰石粉末

B .石灰水

C .碳酸钠

D .生石灰粉末

6.用锌.氧化铜.稀硫酸作原料,采取下列两种途径制取铜 ①Zn ———→H 2 ———→Cu ②CuO ———→ CuS04 ———→ Cu

若这两种方法制得的铜的质量相等,则下列叙述符合实际实验结果的是( )

A .一定消耗质量相等的氧化铜

B .一定消耗相同质量的锌

C .一定消耗相同质量的稀硫酸

D .一定生成相同质量的硫酸锌

7.盐酸和硫酸常用做金属表面的清洁剂,是利用了它们化学性质中的( )

A .能与碱反应

B .能与金属反应

C .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D .能使石蕊试液变色 二.填空题

8.氢氧化钠俗名 、 和 。固体放置于空气中质量 ,

是因为① , ② ,检

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常在溶液中加入 ,如果发现有 生成,证

明已变质,检验时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所以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

存。

9.有五种白色固体,分别是生石灰.苛性钠.熟石灰.碳酸钙和纯碱。其中A 有强腐

蚀性,当它暴露在空气中表面变潮湿,最后转变成C ,B 跟C 作用生成A ,D 煅烧生成E ,E

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并转变成B 。根据上述关系,可推断A .B .C .D .E 的化学式为A ,

B ,

C ,

D ,

E 。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为 , , , 。

10.现有白纸.溶质质量分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溶液

和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紫色石蕊试液,设计“雨”落叶出红花开的趣味实验:先在白纸

稀H 2S04 稀H 2S04

CuO

Zn

上用玻璃棒蘸 画上花,再蘸 画上叶,将白纸挂起来,用 向纸上

喷洒即可。实验的化学原理是 。

11.氢氧化钾是我国古代纺织业常用做漂洗的洗涤剂,古人将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灼烧后的固体(主要成分是氧化钙)与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在水中相互作用,就生成

了氢氧化钾。请按要求用化学方程式表达上述反应。

(1)分解反应:

(2)化合反应:

(3)复分解反应:

12.20XX 年6月某校环保小组监测到一个造纸厂仍在向淮河排放无色碱性污水。请你

根据碱的两条不同性质,设计两个实验来证明。

拓展提高

13.如图,某气体x 可能是由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

一种或几种组成,将x 气体燃烧,把燃烧后生成的气体通过A 、

B 两个洗气瓶,试回答:

(1)若A 洗气瓶的质量增加,B 洗气瓶的质量不变,则X

气体是(填化学式,下同) ;

(2)若B 洗气瓶的质量增加,A 洗气瓶的质量不变,则气体是 ;

(3)若A .B 洗气瓶的质量都增加,则x 气体可能是 。

14.(1)小明用滤纸折成一只纸蝴蝶,并在上面喷洒了试剂A 挂在铁架

台上。另取一只盛有溶液B 的烧杯,放在纸蝴蝶的下方(如图所示),过一会

儿,纸蝴蝶的颜色变成红色。请你从下面提供的试剂中找出A .B 可能的组合 (填序号)

①石蕊试液 ②酚酞试液 ③浓盐酸 ④浓硫酸 ⑤氢氧化钠溶液 ⑥浓氨水

(2)只用下列试剂中的一种进行实验,就能确定B 的成分,则该试剂可能是 (填

序号) ①Na 2CO 3溶液 ②BaC l 2溶液 ③铁钉 ④NaC l 溶液

15. 现有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三瓶失去标签的溶液,为了鉴别这些溶液,将它们

编号为A .B .C ,并按图所示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到以下现象:

A B

步骤1 步骤2

红色溶液无色溶液白色沉淀无明显现象

(1)写出试剂的名称:a b

(2)写出三种溶液的化学式:A ;B ;C

(3)写出生成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本实验如果将实验“步骤1”与“步骤2”颠倒,能否达到实验目的?

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课题三(1)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日常生活出发,了解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了解由浅入深的科学认识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指导生活,并学会从生活现象中认识和学习化学。 2)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实质的探究、与石灰水的反应的原理。 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和手段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因此,教学中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此外,本节课实验较多,尤其要注意借助于板书和教学课件组织引导学生对学习重点进行归纳总结!成功的教学在于解决了问题,又引发学生思考更多更深入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除了作业之外,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思考题“是不是无毒就一定无害?”以此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建立科学观念。 四、药品与仪器:

药品:阶梯蜡烛、澄清石灰水、一矿泉水瓶(内充满二氧化碳)、紫色石蕊试液、蒸馏水、汽水、浸过石蕊试液的干燥小花四朵、四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一烧杯二氧化碳气体、稀醋酸、小木条 仪器:酒精灯、烧杯(250mL)、镊子、试管、喷壶、火柴、试管、试管架、玻璃片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引入:谜语:左边月儿弯,右边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打一物 质的名称。 生:二氧化碳 讲解:二氧化碳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呼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也需要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也是中考的重点考点。下面,就请大家跟我一起来探讨二氧化碳到底具有哪些性质呢?在生活中,它又有哪些用途呢? 板书:课题三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提问:研究物质的性质从几方面入手? 板书:一、物理性质:(物理性质主要指哪几方面?) 演示:展示一瓶已经收集好的二氧化碳气体,引导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板书:1、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提问:你能根据老师存放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瓶口方向猜出它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还是小吗?是这样吗? 生:密度比空气大,正放。 板书:2、标况下,密度比空气大 提问:你认为二氧化碳能不能溶于水? 演示:向一瓶盛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注入约1/3的水,然后拧紧瓶盖,振荡。 生:振荡后,塑料瓶瘪进去。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板书:3、能溶于水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苏教版化学1第4专题第一单元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设计 王海英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06) 一、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改变以往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模式:结构→性质→用途,而是从现实实际和观察到的现象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测性质→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体现探究式学习方式。本节课以“酸雨”为背景,课前循环播放的优美风景图片与一组环境污染图片的对比,视觉冲击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接着课堂创设“模拟酸雨”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欲,并由此引出相关问题,设计展开四个探究活动:①二氧化硫可溶于水且溶液显酸性。 ②探究SO 的还原性。③探究二氧化硫的氧化产物。④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这 2 些场景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将知识问题化,通过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原理、类比迁移等化学方法使问题得以解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使教学目标得以达成。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苏教版《化学1》专题4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二氧化硫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氧化物之一,是一种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的酸性氧化物,是工业生产硫酸环节中的一种重要的物质,也是学生初步认识环境污染中大气污染的一种主要物质。通过实验手段探究其性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通过了解二氧化硫对环境的危害,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对二氧化硫用途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辩证看待事物。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硫的作用,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 (2)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培养学生用新概念重新理解旧知识的能力(可逆反应的概念);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二氧化硫的组成及价态,分析其可能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且在实验研究中培养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图片展示环境污染的情景,对学生进行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教育,使其意识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投影】一组美丽的画面 【教师引入】清山秀水惹人醉,如画美景不胜收。美丽的风景需要我们珍惜和保护,否则我们将会看到另一番景象。 【教师投影】一组被酸雨污染的画面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化学推断题的解题策略 2014.2 近年来,各省市中考试卷中,推断题是考查的热点。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推断题的 答题技巧。 策略一:循序渐进、各个击破 此类推断题给出了物质结构、性质或数量关系等。且已知条件充分, 层次清楚,所求问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依次根据相关的已知条件直接 得出各个问题的结论。 例 1(2013?朝阳)如右图所示,A、B、C 是初中化学中常见液体、气体和 固体,气球套在试管口且保证密封性良好。 (1)若 A 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B 为空气,将金属固体 C 倒入试管中产生 气泡,同时气球因膨胀而鼓起来。则 A 是 (填化学式) ,金属固 体C是 (填化学式) 。 (2)若 B 为空气,将黑色固体 C 倒入试管中产生气泡,同时气球因膨胀而鼓起来,则 A 是 (填化学式) ,黑色固体 C 是 (填化学式)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 。 (3)若 A 是水,将气球中的固体 C 倒入试管中,气球很快被吸入试管中,则气体 B 是 (填化学式) ,固体 C 是 (填化学式)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 。 解析: (1)已知 A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即 A 显酸性。而 C 为金属固体,且现象为冒气 泡,所以 A 可以是稀盐酸或稀硫酸。而 C 为常见的活泼金属例如 Fe、Zn、Al、Mg 等均可。 (2)已知 C 为黑色固体,A 为液体,两者反应现象为冒气泡,联想到固液产生气体的反应 原理有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氧气;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锌粒与 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但 C 为黑色固体,所以满足条件的只有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 即 A 为 H2O2,B 为 MnO2. (3)由于气球被吸入试管中,则意味着管内压强减小,而 A 为水,则气体 B 必然被吸收。 虽然水也能与 CO2 反应,但倒入固体 C 之后,气球是很快被吸入,所以联想到碱的固体溶 解于水,形成溶液,能够吸收气体 B。 答案:没写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需要熟练掌握各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借助反应现 象、物质颜色等关键点解题。另外,还需对常见吸收气体的反应有所了解。 练习:
( 2013?沈 阳 ) 体 会 内 在 联 系 , 填 写 下 表 内 容 :
物质名称 组成元素 ( 1) C 石墨 C
微观结构模型
物 质
颜色 硬度
无色 ( 2)
黑色 小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正确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培养学生通过物质的结构了解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思维方式,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是由于物质组成和结构不同所决定,这是学习化学所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中毒的机理及其危害性,加强安全意识培养 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器材: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一套或视频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学生复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师: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比较,每个分子中少了一个氧原子,那么,一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呢?引出新课。 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教师:煤炉上放一盆水能不能防止煤气中毒?学生回答。可以看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物理性质上有一定的差异。 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教师出示一氧化碳燃烧的图片,学生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CO+O2==CO2 教师强调:火焰蓝色,不纯点燃容易发生爆炸,点燃前要检验纯度。 学生讨论:三种可燃性气体的燃烧后产物比较和现象的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填写下表: 教师强调:可燃物中含有氢元素,则燃烧后的产物中一定有水,可燃物中含有碳元素,则燃烧后的产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2、还原性,教师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视频,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CuO+CO==Cu+CO2 学生叙述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红,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教师:由于氧化铜变成铜,失去氧,发生了还原反应,之所以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正是由于有一氧化碳的缘故,所以,一氧化碳是还原剂,所以说,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3、一氧化碳的毒性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并回答问题 一氧化碳的中毒原因? 冬天生火炉,为什么容易发生煤气中毒? 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的比较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氧化碳的性质,下面同学们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比较,同学们讨论,看看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列表,学生填写

2、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专题复习

课题: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复习 考点: 一、氧气 1、物理性质 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色味的;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它溶于水;-183℃可变为色,-218℃可变为色状的。 2、化学性质 (1)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得更旺,发出 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的气体。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只能发生现象,不 能但在氧气里铁丝剧烈燃烧,,生 成色固体。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把红热的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会看到 燃烧完后,迅速向集气瓶中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会看到 ,写出木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综上所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在高温下可以与 物质发生反应,在反应中,具有性,是常见的 3、氧气的用途 (1);具体应用,如: (2);具体应用,如: 实战演练: 1、有关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氧气不易溶于水 B.固体氧是无色的 C.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D.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 2、2003年3月30日上午8时31分,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正式开赛,发令枪响后产生一缕白烟。白烟的主要成分是( )。 A.二氧化碳 B.五氧化二磷 C.二氧化硫 D.四氧化三铁 3、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有关氧气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B.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可以制取氧气 C.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D.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溅,产生黑色固体 4、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B、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 D、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5、有一个充满空气的集气瓶,现要除去其中的氧气,又不增加其他气体成分,可选用的可燃物是() A、木炭 B、铁 C、红磷 D、硫 6.下图所示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全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1)选用的铁丝应用进行处理,这个变化属于变化。 (2) ①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状? 。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不同,了解这两种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 (2)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CO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CO的可燃性、还原性以及毒性 教学难点: (1)CO与CO 2 的性质比较;CO与C的化学性质比较 (2)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教学方法:实验设疑、引导、分层启发式教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储气装置、铁架台(附铁夹)、酒精灯、集气瓶、硬质玻璃管、石灰水、氧化铜、火柴。 课题3第二课时一氧化碳 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共分为四阶段:课题引入、知识讲解、归纳小结、巩固练习)课题引入: [引入](电脑展示燃烧的煤炉)煤炭在不同的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两种氧化物 ——CO、CO 2,CO分子比CO 2 分子少一个O原子。这种分子构成上的差异,会给 两种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带来什么差异呢?结合新闻报道,引出令人谈之色变的煤 气中毒的罪魁祸首的庐山真面目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揭开CO的神秘面 纱,研究CO的性质。 出示教学目标: 知识讲解: 一、CO的物理性质

[讲述]我们研究物质的性质总是从它的物理性质开始,学习CO 也不例外。 (展示一瓶CO 气体) 请阅读课本P121第五段,归纳CO 的物理性质,提示:从色、态、味、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 [归纳]CO 的物理性质,与CO 2对比(用电脑逐步显示下表) [小结]CO 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的气体。 [过渡]从物理性质看出,CO 与CO 2有着很大不同,那它们的化学性质是否一致呢? 我们来看看CO 的表现吧。 二、CO 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实验探究1]电脑演示实验 [提示]观察要点:(1)火焰的颜色;(2)烧杯内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提问]CO 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现象:燃烧时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 22 22CO O CO 点燃 + [提问]CO 具有可燃性,若不纯时点燃会有什么后果?点燃前一定要注意什么?(回答:会爆炸,点燃前一定要验纯。) [讨论]煤炉上方的蓝色火焰什么气体在燃烧? [分析]上层22 22CO O CO 点燃 +中层CO CO C 22 高温 + 下层: 22CO O C 点燃 + [小结] 煤炉上方的蓝色火焰是CO 在燃烧。 [思考]前面我们学过木炭可以夺取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使氧化铜失去氧被还原成铜,一氧化碳是否也可以还原氧化铜呢? 2、CO 的毒性 [过渡]我们常常听到煤气中毒、煤气爆炸等等事故发生,所谓煤气就是CO 的俗称。煤气爆炸是因为CO 具有可燃性,那么煤气中毒又是怎么回事呢?多发生在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

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其性质比较

《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其性质比较》教学设计 一、课题分析 二氧化硫既是工业上制备硫酸的原料气之一,也是污染环境的一种气体。其化学性质的多样性——酸性、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成为教学中的重难点,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和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许多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如能否与BaCl2或CaCl2溶液反应;与Ba(NO3)2、Ca(ClO)2溶液发生什么样的反应;漂白原理及其检验方法……。 本节课试图通过比较法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进行阐释,以期达到明确概念,澄清“模糊”的目的;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利用历年综合性的高考试题,将知识点和考点联系起来,加深对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认识,从而提升根据题设背景提取题给信息、综合分析和快捷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化学试剂的颜色及其变化 (2)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巩固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和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比较法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比较法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对物质或事物的纵横比较得出科学的结论。比较法有“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同中求异——将同类问题或事件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其不同点 异中求同——将异类问题或事件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其相同点 (2)明确知识点与高考考点的联系 (3)强化提升审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训练破题的技巧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运用思辨和实证的思维方法,明确二氧化硫的“利”与“害”,趋利避害 (2)懂得规范操作和科学表述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实验 将二氧化硫分别通入BaCl2(aq)、BaCl2-NH3(aq)、H2S(aq)、石蕊(aq)、Ba(NO3)2(aq)、MnO4—/H+(aq)、I2-淀粉(aq)、Br2(aq)、FeCl3(aq)、品红(aq)中。 1.现象描述 2.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将二氧化硫换成二氧化碳 分析比较现象,综合得出结论 (2)漂白性概念辨析 1.使品红褪色的气体就是SO2?检验SO2的操作? 2.SO2能使石蕊溶液先红后褪吗? 3.SO2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其漂白作用吗?为什么? 4.SO2使NaOH-酚酞溶液的红色是其漂白作用吗? (3)还原性 1.还原性:S2—>SO2或H2SO3或HSO3—>I— 2.遇到氧化剂,勿忘还原性

二氧化硫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硫的性质》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课的题目是《二氧化硫的性质》,本次说课我将分四个部分,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 在教材分析中我将对教材从教材地位、教学背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及其依据五个角度进行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新教材高一必修1课本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其中一部分内容,安排课时为15分钟。本节课所要接触到的非金属硫是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接触的又一种重要的化学元素,学生可以联系前面学习其他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方法,类比运用到硫及其二氧化硫性质的学习上。本节课内容是建立在上节课的实验基础上的,上节课上一节课学生已经到实验室做了二氧化硫溶于水以及其使品红褪色的实验,并让同学们课后与小组同学进行共同探讨,得出小组讨论结果。本节课采用“实验回顾—现象分析—问题讨论—实验结果”的总体思路来安排教学内容,对上一节课的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分步回顾讨论,师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回顾共同探讨出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其中本节课探讨的化学性质包括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与其漂白性。因此本节课为后面下一节课二氧化硫其他化学性质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根据新课标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配合教学大纲,以及结合课本教材,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它们分别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首先我们来看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知识目标中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然后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学生学会通过自己小组所得出结果与正确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会通过自己小组所得出结果与正确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们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让学生描述自己所做的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的探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组员协作精神;让学生课后做巩固练习,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 在了解了教学目标后,让我们再看一下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及其依据部分。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难点是可逆反应,这样设计是因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是二氧化硫重要的化学性质,必须重点掌握。而二氧化硫与水反应又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这个概念学生第一次接触,都比较陌生,对于刚接触可逆反应的高一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板书设计以及时间分配来强调和突破重难点,同时也采用学生实践的方法来强调重点。

真题汇编-2019年全国化学中考真题分类考点16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及用途

7. (2019·云南)“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等理念逐渐深入民心,下列做法或认识与之不相符的是( ) A.在空旷的地方焚烧大量的废旧塑料 B.鼓励乘坐公交或骑自行车出行 C.购物时提倡用布袋等环保袋代替塑料袋 D.植树造林 【答案】A 【解析】用火烧毁处理废旧塑料,会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污染空气,不符合这一理念。1.(2019赤峰)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 A.使用太阳能 B.乘公交出行 C.使用一次性木筷 D.增大绿化面积 【答案】C 【解析】“低碳”理念就是要求节能减排,工业上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淘汰高耗能产业,研制新的能,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等。 CO的说法正确的是( ) 8.(2019赤峰)关于CO和 2 A.组成: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分子构成也相同 B.性质: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且都有毒 CO可以做化工原料 C.用途:CO可以用灭火, 2 D.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D 【解析】由化学式可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分子构成不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一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可以用灭火的是二氧化碳,不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或还原氧化物可生成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8. (2019·永州)下列有关CO与CO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O 与 CO2都会污染环境 B.CO 与CO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C.在一定条件下,CO 与CO2可以互相转化 D.CO2气体中混有少量的 CO 气体,可用点燃的方法除去 CO 答案 C 3.(2019·台州)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2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去掉烧杯中的1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答案:D 解析: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将观察到低的蜡烛先熄灭;如果不将玻璃片拿下,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形不成压强差,不会流下进入烧杯内,蜡烛不会熄灭;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覆盖在蜡烛表面,隔绝了空气;由题干所给装置可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首先呢,我们大家一起回想一下上节课学习的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是用哪种类型的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注意事项反应原理又是什么固液混合向上排空气法 下面呢,我给同学讲一个小故事请大家思考缘由看能不能通过我们本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有个意大利人牵着一条狗走走进一个山洞,然后走着走着狗突然晕倒了,人却安然无恙,当人弯腰欲救狗时人也晕倒了,大家思考这是怎么回事然后大家看这是老师已收集好的一瓶二氧化碳同学们观察它的颜色状态及气味得出物理性质 大家都知道氧气的密度是大于空气的氢气密度是小雨空气的,那么二氧化碳呢?晋代葛洪,他说:“深井多有毒气,五月五日以鸡毛试投井中,毛直下,无毒;若回四壁,不可入。”(《葛洪方》)毛回四壁可见井里气体比平常的空气重,所以毛才不会顺利地坠落井底,而在井的四边回翔。大家都知道深井中是有二氧化碳的,那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是大于空气的密度的 下面我们揭开小狗死亡的疑团山洞上部有足够的氧气呼吸山洞下部二氧化碳浓度高不能有足够的氧气供给呼吸所以小狗晕倒了人弯腰救小狗时也晕倒了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我们只去二氧化碳的实验要用向上排空气法 我们平时打开汽水或者啤酒盖时,常有大量的气体产生,这是什么气体呢?这是利用哪一点性质呢?下面老师将这烧杯里的水倒入这瓶收集好的二氧化碳中然后我再把少量的石蕊试液倒入烧杯中从烧杯中取出一部分倒入试管中进行加热大家观察这实验思考并讨论得出CO2与H2O反应生成H2CO3, H2CO3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3)H2CO3的不稳定性: H2CO3=CO2↑+H2O 二氧化碳密度较大(约是空气的1.5倍),在岩洞、枯井、地窖中可能聚集着二氧化碳,人若误入其中则窒息死亡。为此,人们下到深井之前要进行明火试验,明火若熄灭就表明可能有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二氧化碳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下面我们进行下个实验用一只玻璃管往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会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得出原理CO2+Ca(OH)2=CaCO3↓+H2O 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一氧化碳的性质

课题: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的性质: 从CO和的化学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个氧原子。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结构决定性质)。 【指导阅读】阅读97页第1自然段(注意与物理性质的比较)。 1.物理性质:CO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提问:制取CO气体时应如何收集? 归纳: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因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剧毒。应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特别指出: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点燃CO之前必须先验纯。 提问:为什么要验纯?怎样验纯? 明确:若CO不纯,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CO的爆炸极限是12.5%~74%。验纯的方法同氢气的验纯。 讲述: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时所产生的。(引导学生看图课本第97页5-22)。水煤气是CO和的混合气。 引导回忆: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 设问:CO是否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指导学生思考:①实验的仪器、药品有哪些?②课本上图5-23、图5-13、图5-18有什么明显区别?③主要操作步骤有哪些? 要求学生观察:①玻璃管中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产生了什么现象? 让学生分析有关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并出示小黑板: 药品:CO、CuO、溶液。 仪器:铁架台、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细口瓶、气球。 步骤:①先通一会儿CO气体;(为什么?) ②点燃酒精灯加热; ③停止加热; ④处理收集到的尾气。 现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在该反应中,CO是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强调:①CO必须干燥、纯净。这样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也避免了实验事故的发生。②增加尾气收集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因从导管进入细口瓶的气体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许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③尾气的处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课本99页图给出了处理尾气的另一种方法。 提问:还原CuO、C还原CuO、CO不原CuO,三个反应有何异同点? 归纳:①反应CuO中均为氧化剂,C、CO分别作还原剂。②前两个反应属置换反应,最后一个不是。 讨论: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质决定用途) 归纳并板书: 作气体燃料; 作冶金工业上的还原剂。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二氧化碳的 性质和用途 二氧化碳性质与用途 一、选择题 .自然界中存在氧循环和碳循环,其中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是 A.水变成水蒸气B.动植物的呼吸 C.植物的光合作用D.化石的燃料的燃烧 2..为了区别O2和CO2两瓶无色气体,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A.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B.分别倒入适量NaOH溶液,振荡 C.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D.用塑料可乐瓶分别盛满上述两种

气体后各倒入约1/5容积的水,盖紧瓶塞振荡 3.”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要求的 是 A.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C.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D.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 4. 用右图装置可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 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会变蓝 B 粗铜丝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 产生的二氧化碳可用生石灰干燥 D 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气

候变化大会,气候变化问题进一步 成为了人类关注的热点,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温室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甲烷、臭氧等。 B.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 C.开发新能源,禁止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 D.提倡乘坐公交车、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6..世博“零碳馆”是中国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零碳”中的“碳”主要指 A.CO B.CO2 C.CH4D.C 7.【10新疆】6.2016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了世界气候大会,各国共同协商对策,以减 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下列气体中大家关注的温室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氢气 D.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知识要点】 1.物理性质: 二氧化硫是一种色有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液化;密度比空气,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体积的二氧化硫。 2.化学性质: 二氧化硫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它的水溶液pH 7(填>,<,=)。 (1)SO2是酸性氧化物:(请与CO2对比学习) a.与水反应:(H2SO3容易被氧化,生成硫酸)b. 与氧化钙反应: c.与碱反应:与NaOH溶液反应 与Ca(OH)2溶液反应 (2)SO2的漂白性: SO2气体通入到品红溶液中,现象____________;然后给溶液加热,现象_。 结论:____能漂白某些有色物质,这是由于它能与某些有色物质反应,生成_________的无色物质。而________时,这些无色物质又会发生_________,恢复原来颜色。 (3)SO2的强还原性: a.与氧气: b.与双氧水: c. 与氯水(溴水或碘水): d. 与酸性KMnO4 (4)SO2的弱氧化性: 与硫化氢气体: 3.二氧化硫的污染 a、SO2是污染大气的主要物质之一,主要来自于。 b、形成硫酸型酸雨(空气中硫的氧化物随雨水降下就成为酸雨,酸雨的pH<5.6。 正常的雨水由于溶解CO2形成弱酸H2CO3,pH约为5.6) c、硫酸型酸雨的形成有两条途径: d.、酸雨的危害: (1)酸雨进入江河湖泊,会导致__________难以生存,影响___________的繁殖 (2)酸雨落至土壤中,使其中的____、____、_____等营养元素溶出,并迅速流失,使土壤肥力____,并被逐渐酸化,农作物和树木的成长遭到破坏。 (3)酸雨会使桥梁、雕塑等建筑物的腐蚀加快。 e、防治酸雨减少酸雨的产生可采用的措施有:燃料脱硫;少用煤作燃料;开发新能源。 一、SO2中S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以还原性为主) a.弱氧化性:与硫化氢反应 b.较强还原性:可被多种氧化剂(如O2、Cl2、Br2、I2、HNO3、KMnO4、H2O2等)氧化 SO2与O2反应 SO2与H2O2反应 SO2使氯水褪色: SO2使溴水褪色: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 班级:姓名:2017/6/19 【教学目标】1、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硫的应用及危害 3、了解酸雨的形成和防护 【知识梳理】 1.物理性质:二氧化硫是一种色有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液化;密度比空气,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体积的二氧化硫。2.化学性质: (1)SO2是酸性氧化物:(请与CO2对比学习) a.与水反应: (H2SO3容易被氧化,生成硫酸) b.与碱反应:与NaOH溶液反应 与Ba(OH)2溶液反应 c.与某些盐溶液反应:与Na2CO3溶液反应 (2)SO2中S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以还原性为主) a.较强还原性:可被多种氧化剂(如O2、Cl2、Br2、I2、H2O2、HNO3、KMnO4等)氧化 ①SO2使溴水褪色: SO2+Br2+2H2O==H2SO4+2HBr ②SO2使氯水褪色: ③SO2与O2反应: ④SO2与H2O2反应: ⑤SO2使KMnO4溶液褪色: b.弱氧化性:与硫化氢反应 (3)SO2的漂白性:使品红褪色 3.二氧化硫的污染 SO2是污染大气的主要物质之一,主要来自于。 空气中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随雨水降下就成为酸雨,酸雨的pH<5.6。 正常的雨水由于溶解CO2形成弱酸H2CO3,pH约为5.6 硫酸型酸雨的形成有两条途径,反应方程式分别为: ① ② 【课堂练习】1.左图是古时用燃烧硫的方法漂白布料的 图片。请同学们分析其原理。 2.下列可以用来鉴别SO2和CO2的方法是[ ] A、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B、观察颜色 C、通入澄清石灰水 D、通入品红溶液中 3.检验SO2气体中是否混有CO2气体,下列方法可采用的是() A.通过品红溶液B.通过澄清石灰水 C.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认识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4、通过对CO 在自然界的循环、二氧化碳两重性的分析,对学生进行一分 2 为二、由量变引起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关心他人的情感。 四、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这一课时属于科学教育出版社教材第五单元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本节课可以按三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为《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第二课时为《二氧化碳的制取》,第三课时为《温室效应及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用途等方面作了系统的本节教材分别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CO 2 介绍,本节教材实验多、联系实际生活多,又蕴含丰富的思想哲理教育因素(如一分为二,量变引起质变等观点),对于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素质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及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这一知识点上,设计了探究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也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探究一个实验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只要我们打开思维的空间,解决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很多种方法。 《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也是化学教材第一次较全面介绍的化合物。按照 作为氧化物,是其中联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这一由简到繁的顺序,CO 2 的性质可为第八章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小学科的桥梁,学习CO 2 的知识已有初步的了解。而《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学课和初中生物课中对CO 2 处在化学和生物的一个知识链接点上。并且二氧化碳在化学第五章《燃料》这一单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碳和碳的化合物这一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在这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教学内容上讲难度不大,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的实验探究 五、教学方法 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多媒体辅助下,通过情景创设→科学探究→概括整合→拓展运用→联系生活等环节,促成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形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回归到生产、生活当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同时,还设计了训练学生自主探究CO 性质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能力,树 2 立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及价值观,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六、教学准备 教师: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蜡烛,火柴,烧杯,染上石蕊的小纸花(若干),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5个,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装有稀醋酸、稀盐酸、水的喷壶各一个,澄清的石灰水,雪碧或啤酒一瓶。 学生:4人一组,每组提供盛水的烧杯,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2个,火柴,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蜡烛,玻璃片。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4.24一氧化碳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了解由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构成分子不同,使一氧化碳具有和二氧化碳不同的化学性质。4.知道一氧化碳的主要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相关的问题。 2.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进行信息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周围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生存的地球。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木炭、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设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装置,比较装置异同点。 三、教具准备 试剂:一氧化碳、氢氧化钙溶液、氧化铜 仪器:试管、酒精灯、铁架台、玻璃管、导气管、单孔塞。 四、教学方法实验、讨论、归纳、对比等。

七、教学反思: 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点: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 附录: 拓展应用 1.可以用来区别CO和CO2方法有 ( ) A.点燃 B.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C.闻气味 D.看颜色 E.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F.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物质的某些性质可能有利于人类,也可能不利于人类,请填写下表: 3、 3、当打开开关a和b(同时在尖嘴处放一火源),通过适量的一氧化碳后,关闭开关a和b,并撤掉火源, 约10min—15min后,可观察到A中鱼,B中蛙。然后打开开关b,同时在尖嘴导管处点燃。 (1)A中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2)B中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3)C中出现的现象是鲜红色变成的血液,这是因为一氧化碳易与__________________。(4)在尖嘴导管处点燃的目的是。

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探究 一、实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一)通过简单介绍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法,使学生掌握好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硫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硫,用于动手实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归纳出二氧化硫的性质。 能力目标: 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比较、思考提高归纳、总结、应用等各方面的能力。 情感目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探索的思维方法,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三)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欲。 (四)通过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试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硫的特殊性、漂白性和还原性。 (六)通过改进实验培养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实验内容设计 实验探究1:用干燥的矿泉水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硫,然后向矿泉水瓶中注入蒸馏水,请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为什么注射蒸馏水而不是自来水? 实验探究2:向变瘪的矿泉水瓶中注入石蕊溶液,观察实验现象,这说明什么? 实验探究3:用干燥的试管收集二氧化硫,用橡胶塞塞住,然后用注射器吸10mL的品红溶液向试管注入品红溶液,观察实验现象,这说明什么? 实验探究4:用干燥的试管收集二氧化硫,用橡胶塞塞住,然后用注射器吸10mL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向试管注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实验现象,这说明什么? 实验探究5:给实验探究3和实验探究4的试管加热,对比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向其滴加酸性氯化钡溶液,观察实验现象,这又说明什么? 三、实验方法设计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适当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是实验教学课,所以以实验为主,通过 分组实验、活动探究、演示实验、对比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 生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积极的思考,最后由学生自己来归纳总结。让学生在体会实验探究

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氧化碳毒性的原理,知道使用一氧化碳的注意事项。 (2)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知道一氧化碳泄漏后的应急措施。 (3)了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以及还原铜的装置及操作顺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有关性质的比较,了解收集一氧化碳时,收集装置的异同,确立收集有毒害气体的方法。 (2)通过参照氢气的可燃性,推及点燃一氧化碳的操作要求,确立可燃气体的使用方法。 (3)让学生在观察一氧化碳气体点燃、还原氧化铜过程中,体验、反思实验步骤,初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树立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减小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畏惧感,增强对有害气体的使用认识,激发学习化学的勇气; (2)培养学生大胆、细致、实践的科学精神。 (3)让学生体验化学的魅力,从而热爱化学、钻研化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采用活动与探究方式研究一氧化碳的毒性、燃烧实验、还原氧化铜实验2.教学难点:实验中装置的组装、步骤先后的分析 三、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准备 (1)多媒体教学系统及课件 (2)连接好的还原性装置、硬质玻璃管、单孔塞、酒精灯、贮气瓶、铁架台、烧杯、试管、火柴 (3) 实物投影仪 (4)药品;氧化铜、澄清石灰水、草酸、浓硫酸、新鲜鸡血(先加入抗凝血剂) 2.学具准备: 硬质玻璃管、铁架台、酒精灯(两个)、广口瓶、单孔橡皮塞(两个)、双孔橡皮塞(带一长一短的导管)、气球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具体实施:将抽取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盛紫色石蕊试液的广口瓶和放有高矮蜡烛的烧杯。 教师提问:二氧化碳比具有什么性质。有哪些用途? CO想不想知道该气体有哪些性质? 教师过渡:大家对煤气有什么印象?提醒学生:煤气中毒是因为其中的一氧化碳有毒,它最可怕之处是什么呢? 煤炉中的煤在高温和空气充足情况下是如何产生一氧化碳的? 提问:如果一氧化碳泄漏,高处容易中毒还是低处?如何判断? 师生小结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