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北环中学刘丽红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第四课时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课程标准5-1:选择衣食住行等的事例,了解到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

课程标准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课程标准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二)教材分析

唐朝前期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的努力,出现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这正是课程标准4-2里提出的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本课主要展现的是唐朝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政治开明,文化发达,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流频繁的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以及一个泱泱大国开放的大家风范。唐朝于公元618年建立,907年结束。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本课时一方面用大量的图片展示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多姿的社会生活,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唐朝繁荣的印象。而这正是课程标准5-1里提到的选择衣食住行等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另一方面又蕴涵着出现盛世景象原因的分析。唐朝前期经济的繁荣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唐朝跻身当时世界级的经济大国。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尤其是唐朝农业生产工具的新发明曲辕犁和筒车,与课程标准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关系十分密切。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唐朝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

文化交流中心,更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值得后人引以自豪。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交流频繁,使唐朝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中西交融。这正是课程标准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所要求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唐朝经济的繁荣既是唐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直接结果,也与唐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有关。

(三)学生分析

(1)通过前面帝国新政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唐朝唐太宗贞观之治,以及唐朝国家政治体制和科举制的一些情况。有部分同学观看过《贞观长歌》等影视作品。这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作为现在的初中学生,身居城市之中,对农业情况了解得较少,要想理解当时农具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以致使社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比较困难。

(3)学生不喜欢死气沉沉、干巴巴的历史课,他们最想把历史学活,能学以致用,能亲身体会和参与,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欢乐的历史课。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简要叙述唐朝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的大致历史走向。

(2)学生通过对曲辕犁和筒车的学习,能理解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道理。

(3)在了解盛唐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交流、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表现的前提下,学生能够各举出具体的一到两个例子。

2.能力、方法培养目标: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为什么说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你认为出现盛唐气象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初步学会运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分析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从中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长安商业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采。

教学难点:分析出现盛世景象的原因。

(六)教学方式

以本课教学方法以创设情境法和任务驱动法为主,启发法和讨论法为辅。使学生在老师设置的情境中思考、讨论问题,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课堂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七)教学用具

曲辕犁的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布置学生查找资源。了解曲辕犁的构造;收集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多姿的社会生活的图片。探究:为什么在唐玄宗时期会出现唐朝会出现盛世景象?探究方向:农业生产情况,手工业状况,商业繁荣状况。

(二)新课导入部分

通过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的学习和理解导入本课。诗中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不正是唐朝盛世的一个缩影吗?设问:杜甫此诗中所描写的是历史上哪个时期情况?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由诗中所描写的内容,请你推断当时社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诗中描写的是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开元盛世不仅是唐朝的鼎盛时期,还是中国古代社会鼎盛的时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盛唐气象》。

设计意图:通过杜甫的诗中所描写的繁荣景象现象让学生了解到历史上唐玄宗创造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全盛时代──开元盛世。

(三)师生互动部分

1.唐朝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

(1)通过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导入新课后,老师出示三幅图片,他们分别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继续设问:当时是哪个皇帝在位?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唐朝进入盛世景象?是唐玄宗一个人的功劳吗?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唐玄宗所处“开元盛世”时代的知识掌握。而对唐朝进入盛世景象原因的探究,则需要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唐太宗所作所为,还要学习本课所涉及武则天“贞观遗风”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对“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到“开元盛世”这样一个递进发展有了初步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决非唐玄宗一个人的功劳,与他前几任的统治者的奠定的良好基础有关。

(2)探寻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设问:除了唐太宗、武则天的积累,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到开元盛世的出现还与当时的政局稳定、唐玄宗任用贤人和励精图治等分不开。

设问:出现《忆昔》诗中所描写“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景象出现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唐朝国势强盛,百姓富庶,粮食产量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密不可分。从而引出两个新出现的农具。

2.唐朝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

(1)曲辕犁与筒车

设问:筒车是干什么用的?它有什么好处?

老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曲辕犁实物,让学生回忆以前的农业生产工具,说说曲辕犁功用。老师一旁释疑。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粗略讲解筒车的功用,着重讲解曲辕犁。通过实物认识曲辕犁并了解它的构造和用途。和过去耕地所用的犁的对比,感受曲辕犁的优点:犁架小、便于回转,操作灵活性,既便于深耕,节省畜力。先进的生产的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活动一:时空连线梦回唐朝

现在北环卫视《盛唐气象》专题报道组特派四组记者为大家就盛唐时期的农业做现场报道

●画面一:采访正在河边灌溉农田的农民

●画面二:采访当地主管仓库的官员

●画面三:采访正在农田犁地的农民

●画面四:采访当地主管户籍的官员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这个环节所模拟的情景让学生回到唐朝,在刚才老师对唐朝开元盛世的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四个画面中的某一个来反映盛世情景。学生在这个环节的活动中都围绕一个中心---盛世来设计,从而牢牢把握了盛世的四个方面的表现。

活动二:小组探究

“唐人斯科特”

请阅读学习P94~P95的相关内容后,合理设想斯科特到达唐朝后在衣、食、住、行方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展示照片──这学期学校新来的外籍教师斯科特,利用他特殊的身份来设计活动,创设情景。

创设情境:高薪急聘!!!

北环卫视《盛唐气象》专题报道组唐朝都城长安城里外国人很多,报道组与他们沟通很不方便,急需翻译一名,薪金100000新唐币!你们觉得谁最适应?老师觉得这一个人比较适合。出示斯科特的照片。

1.“斯科特的变化”请同学们设想斯科特到达唐朝后衣、食、住、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圣诞节你最想要的礼物。

快到年底了,斯科特要回到学校主持圣诞party。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请你写一件最想让他从唐朝带给自己的圣诞礼物,并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用时比较长(从阅读相关课文材料、思考礼物、书写纸条、老师读幸运学生纸条等大概所需10到15分钟)规模大、参与学生人数多的活动,既可以使学生怀着兴趣,带着任务去有目的的、主动的阅读课文中描写唐朝盛世期间手工业、丝织品、瓷器、商业的繁荣这些内容,又避免了老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的听这种乏味场面。活动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和喜爱的外籍教师斯科特先生入手,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视觉上一下就引起学生们的注意。第一个情境的设计斯科物来到唐朝开元年间,他会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发生变化:可能吃胡饼、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第二个情境的设计回老家将准备带些什么礼物,正好可以把书上的唐代的丝织品、唐三彩、珠宝等考虑进去。这两个情境的设计很好地把书上的唐代的社会生活这个内容运用起来,把唐代的手工业特色反映出来,这些内容更好地说明了唐代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3.唐朝的衰落

设计问题:安史之乱的时间:唐玄宗统治后期

叛乱将领:安禄山史思明

影响: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由老师从本节课所学大唐帝国的鼎盛,过渡到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此部分,老师略讲。

4.你还有哪些疑惑?

老师接受现场学生的提问,出现个别解答不了的问题,可放到课后师生共同探究。

设计意图:老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对可能暴露出来的认识误区和存在问题,可以及时给予弥补和更正。

(四)课堂总结部分

一根主线:唐朝的繁荣原因: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

政局稳定、任用贤人、励精图治

表现:农业(粮食产量增加、生产工具的改进)

手工业(丝织品、瓷器)

商业的繁荣(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社会生活(中西交融、胡汉交融)

安史之乱:时间:

叛乱将领:

影响: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巩固所学。

附:板书设计

盛唐气象

一、“开元盛世”

1.原因:唐太宗的新政→武则天的发展→唐玄宗的鼎盛

政局稳定、任用贤人、励精图治

2.表现:农业(筒车、曲辕犁)

手工业(丝织、唐三彩)

商业的繁荣(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社会生活(中西交融、胡汉交融)

二、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优点:1.《时空连线梦回唐朝》这个环节的精心设计,把学生都调动了起来,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巧妙设计问题,突出了盛唐的农业情景。如其中选择在农田劳作的农民这个画面的小组,他们有两个人扮成牛,嘴里还哞哞的叫,当问扮演成农民这个同学问题时,他还操着非普通话再讲,引起了同学们一阵大笑,教室里立刻活跃起来,其它小组也纷纷要上台表演。我在这节课中一共设计了的三个活动,改变了老师一味讲历史的局面,使历史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并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主动学习模式。

2.反复推敲,使之不断完善。在《时空连线梦回唐朝》这个环节的设计过程,我第一次设计时就让学生去报道唐朝的农业情况,第二次设计时的问题是你打算通过什么来展现盛唐的农业情况,这两个设计总是感觉不满意,后来经过反复推敲,根据忆昔这首诗设计了四个画面,这样一来学生容易操作,又突出农业繁荣的表现。

3.使用实物,增加直观性。利用各种途径找到本节课教学所需要的曲辕犁、筒车和唐三彩。找学生现场演示曲辕犁、筒车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去看唐三彩的色彩,这样既有趣味性,又使学生对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4.及时的总结,回归课本。这节课学生上的轻松,课堂上讨论声热烈,笑声不断,学生被老师设计的三个活动完全调动起来,但热闹之后的总结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剩下的五分钟时间里让学生归纳本课。围绕一根主线──盛世气象。

探究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盛世气象的表现和唐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把原因中的两点写出来,表现中的四个方面写出来,其中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社会生活里

面的表现也要写出来,这样这一节就做到了有放有收。

不足:活动的时间把握上较难,处理好3个活动时间安排,更突出本课的重点,是我要认真修改的地方。

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盛唐的时代风貌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璠《河

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赵昀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和丰富了盛唐气象。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一、政治抱负诗——自信豁达昂扬,乃盛唐气象的最强音李白在诗中歌唱理想,赞美时代,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李白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又不愿走科举入世之路或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扺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归隐江湖。诗歌《出山》中“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一句表明了诗人的四方之志。在《驾去温泉宫赠杨山人》中诗人写道:“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诗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在《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中说“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侯”,充满了自信昂扬。 二、山水田园诗——万千磅礴气势,展现盛唐昂扬气概李白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地热爱,他写了很多山水诗。在诗中,李白半是仙人、半是侠士的豪迈的性格借歌颂祖国壮丽山川极好地得到表现。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与前代以及后来的山水诗相比,明显体现出他的个性特色和盛唐气象。在《望庐山瀑布》中他这样写庐山飞瀑:“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热爱山河的壮丽以及自然界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诗中蕴含的那种气势,是吟风弄月者们所不能比的,而这种心胸气势也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又如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再如《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诗中对壮丽山河的描绘,气势磅礴,又有一种昂扬的内在旋律,这正是盛唐诗歌的普遍特征。三、游仙寻道诗——飘逸洒脱,体现盛唐自由解放个性李白诗歌当中也有对神仙道教的膜拜,渴望融入自然,在其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这也是盛唐精神的体现。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道教为李白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意象空间。如李白所写的那样:“仙人游碧霞,处处笙歌发”——道教世界里,仙人们腾云驾雾,上天入地,而且还一路仙乐嘹亮,真是令人飘飘欲仙、无限向往。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熏陶,必然会刺激李白的想象力,并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表达提供了构筑“想象世界”的大量意象,如大鹏、巨螯、高山、急流、大江大河、仙境、梦境等。李白在《游泰山》一诗中就以神仙自诩:“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而诗中的许多意象如“王母池”、“天门阙”、“织女”等也都与道教离不开。无疑,道教鼓吹的神仙世界,投合了李白飘逸洒脱的个性。现实生活的黑暗龌龊使他更强烈地幻想和追求美好的神仙世界。道教给李白安上了神游四方的想象翅膀,使他的诗歌增加了恍惚飘逸、光怪陆离的神异浪漫色彩。四、个性风格——热烈追求大胆批判,强化盛唐气象布封说:“风格即人。”李白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使他的诗歌具有奔放飘逸的风格。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又善于调动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在《梦游天姆吟留别》中,他用梦幻的形式对超现实的幻想境界进行描摹:“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全篇感情的凝聚点,在诗的结构上是“卒章显其志”,所显的是诗人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 1954年,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认为,“李白的时代不但是唐代社会上升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健康发展的最高潮”,“这个当时全世界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民族,正走在她胜利的高峰上,她的无限的展望,带来了自由的丰富的想像,少年的解放的精神,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与礼赞,她需要尽情的歌唱,这乃是人民普遍的愿望,无数诗人都努力在满足人民这一个愿望,也就是在这高峰上,于是出现了李白”,“李白就是最优秀的完成了这个时代的使命的人。没有李白,我们今天对于盛唐高潮的认识就要减低,没有李白,盛唐的高潮就要为之减色,这就是李白诗歌的现实性”。 林庚此文先是在1954年6月下旬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举行的讨论会上发表的,有些与会学者对林文中所说的“太平盛世”的性质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否认李白对盛唐的歌颂,如赵树理在同意林文对盛唐性质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李白的诗作既反映了盛唐好的一面,但他对现实还是不满的,因此也反映了盛唐坏的一面。 此文在报刊上正式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的讨论。有些学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如胡国瑞在其《评〈诗人李白〉》中认为林文“对李白诗歌所表现的要求解放的精神力量的历史意义估价过高”,裴斐在《谈李白的诗歌》中认为,“李白诗歌贯穿着怀才不遇与人生若梦这样两个基本主题,其感情基调不是乐观、少年解放、青春奋发,而是忧郁和愤怒”,“当李白以一个卓越的诗人姿态出现时,面对的已经不是‘上升发展的现实’,而是唐帝国开始崩溃的时期了”。还有一些学者持调和的观点。如时萌在《谈研究李白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既不同意林庚的观点,也不同意裴斐的观点。他认为李白“既然经历过那个全盛阶段,那么他诗中的反映‘盛唐气象’,也真是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转变,李白的笔尖逐渐转向,笔上的彩色逐渐沾上了天宝以后的现实生活的灰黯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的控诉”。 1958年,林庚又发表了《盛唐气象》一文,对其“盛唐气象”的观点进行补充和伸发。他在该文中认为,“盛唐气象”是指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

【精品教案】盛唐气象

善官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集体备课备课组长:主备教师:二次备课教师:序号: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下图为拉萨布达拉宫)学生应 该很熟悉《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这首歌唱出了全国各族人 民的心声,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强烈凝聚力,表达了人

们团结一心、建设国家的雄心壮志。 唐朝时候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繁荣开放的唐代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如何呢?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民族关系是怎样出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 1.(多媒体展示以下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2.(多媒体展示问题: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教材,要求分组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 邢窑、唐三彩。 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 1.(多媒体展示以 下两张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材料一: 西突厥 吐蕃 东突厥 南诏 回纥 靺鞨

材料二: 材料三:在西藏 地区,流传着一 首赞美文成公主 的诗歌:从汉族 地区来的文成公 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选自乌廷玉编写《隋唐史话》 (多媒体出示材料一地图,提出问题:吐蕃人生活在哪里,是哪个民族的祖先)教师讲述:吐蕃族的基本概况?(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3.(多媒体出示材料三,提出问题:简要介绍一下文成公主远嫁的基本情况)读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文成公主远嫁的情况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①情况: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还带去了很多手工工匠。 ②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民族交融的情况)读教材,老师引导学生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答案提示: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表现:①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③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④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唐太宗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目标导学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盛唐时期的盛唐气象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 《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 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 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例如王维,那个时代培育出来的全才,便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佛教造诣很深,而且能将禅意融会到诗里。他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和画家,被后人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他的画迹,据《宣和画谱》著录,仅宋朝宫廷里就有一百二十六件。王维九岁就会作诗属文,他的政治感遇诗、山水诗、边塞诗、赠别诗,都是第一流的。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他不甘心走一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他。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 1954年,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认为,“李白的时代不但是唐代社会上升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健康发展的最高潮”,“这个当时全世界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民族,正走在她胜利的高峰上,她的无限的展望,带来了自由的丰富的想像,少年的解放的精神,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与礼赞,她需要尽情的歌唱,这乃是人民普遍的愿望,无数诗人都努力在满足人民这一个愿望,也就是在这高峰上,于是出现了李白”,“李白就是最优秀的完成了这个时代的使命的人。没有李白,我们今天对于盛唐高潮的认识就要减低,没有李白,盛唐的高潮就要为之减色,这就是李白诗歌的现实性”。 林庚此文先是在1954年6月下旬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举行的讨论会上发表的,有些与会学者对林文中所说的“太平盛世”的性质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否认李白对盛唐的歌颂,如赵树理在同意林文对盛唐性质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李白的诗作既反映了盛唐好的一面,但他对现实还是不满的,因此也反映了盛唐坏的一面。 此文在报刊上正式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的讨论。有些学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如胡国瑞在其《评〈诗人李白〉》中认为林文“对李白诗歌所表现的要求解放的精神力量的历史意义估价过高”,裴斐在《谈李白的诗歌》中认为,“李白诗歌贯穿着怀才不遇与人生若梦这样两个基本主题,其感情基调不是乐观、少年解放、青春奋发,而是忧郁和愤怒”,“当李白以一个卓越的诗人姿态出现时,面对的已经不是‘上升发展的现实’,而是唐帝国开始崩溃的时期了”。还有一些学者持调和的观点。如时萌在《谈研究李白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既不同意林庚的观点,也不同意裴斐的观点。他认为李白“既然经历过那个全盛阶段,那么他诗中的反映‘盛唐气象’,也真是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转变,李白的笔尖逐渐转向,笔上的彩色逐渐沾上了天宝以后的现实生活的灰黯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的控诉”。 1958年,林庚又发表了《盛唐气象》一文,对其“盛唐气象”的观点进行补

盛唐时期的盛唐气象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例如王维,那个时代培育出来的全才,便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佛教造诣很深,而且能将禅意融会到诗里。他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和画家,被后人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他的画迹,据《宣和画谱》着录,仅宋朝宫廷里就有一百二十六件。王维九岁就会作诗属文,他的政治感遇诗、山水诗、边塞诗、赠别诗,都是第一流的。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他不甘心走一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他。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甫对他仍念念不忘,写了许多诗怀念他,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还有一个叫魏万的人,为了一睹李白的风采,从嵩宋出发追踪李白几千里,终于在广陵见面,称赞李白的诗“鬼出神入”。盛唐诗人的魅力,既是属于他们个人的,又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只有辉煌的时代,才能为辉煌的人物提供形成魅力的条件。 盛唐气象作为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也呈现在书法、绘画、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之中。张旭的草书狂放不羁,李颀在《赠张旭》中形容他写字时的神态:“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 1、A(文章第五段“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选项犯了主次颠倒的错误。) 2、C(第五段“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关键是“此”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即是“开元、天宝盛世”,实际上选项是夸大了范围。) 3、C(第六段“如李白的《客中作》全诗写得豁达开朗、一泻无余”,选项张冠李戴。) 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夸知音难觅,令人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6分,就要考虑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案】(2分) 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固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每答出一点给l分。意思答对即可。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案】 (2分) 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每答出一点给l 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七年级下册历史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历史才子 雄壮浑厚确是盛唐诗的风貌特征。南朝以至初唐诗风,大抵绮靡柔弱,雕琢词句,缺乏雄浑之气,它被盛唐诗人扬弃了。盛唐以后的中晚唐诗,有的偏于平易柔弱,如大历十才子、白居易、贾岛、姚合等,缺乏雄壮;有的偏于雄健,如韩愈,但因刻意追求奇险,缺乏浑成自然,所以雄浑确是盛唐诗区别于初唐与中晚唐诗的突出特征。严羽最推崇盛唐诗,于盛唐诗中最推崇李白、杜甫两大家。《沧浪诗话?诗评》称道李杜等盛唐诗人诗“如金鳷〔鳷(zhī)传说中的异鸟、大鸟〕擘海,香象渡河”,是赞美其雄壮。严羽又强调诗歌应写得浑然天成,不露文辞斧凿痕迹,即所谓“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沧浪诗话?诗辩》),并认为盛唐诗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严羽大力推崇提倡盛唐诗风,不但因为盛唐诗的确写得好,还有其时代背景。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其作品以杜甫晚年一部分刻意锤炼字句的篇章和韩愈、孟郊诗为学习对象,写得瘦硬刚健而缺乏自然浑成之美。南宋后期流行的永嘉四灵诗派,取法贾岛、姚合,气局狭小,缺乏雄壮阔大的气象。严羽竭力主张作诗应取法盛唐,寓有针砭当代诗风、补偏救弊之意。 盛唐诗 说盛唐诗雄壮浑厚,是就其总体风貌特征和主要倾向而言。大致说来,盛唐诗绝大多数是浑厚的,但有一部分诗篇特别是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篇,风格冲淡闲逸,虽也自然浑成,但并不雄壮。这类诗篇在盛唐诗中毕竟只占少数。盛唐气象是一种宏观性的概括。 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陲奇伟的风光、紧张的战斗和自己的豪情壮志。他们追求“鲸鱼碧海”(杜甫《戏为六绝句》语)的壮阔诗境。这就形成了盛唐

从李白诗中观盛唐气象

从李白诗中观盛唐气象

从李白诗中观盛唐气象 摘要: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此期间涌现了一大批天赋极高的诗人。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与抒情感慨情怀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势磅礴,情感真挚。正如殷璠所说的“神来、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就是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而李白,则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美不胜收。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关键词:盛唐气象李白诗歌艺术个性影响 一、盛唐气象 最早提出“盛唐气象”这一概念的林庚先生写过“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的蓬勃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了那个时代而存在的。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有了几百年来成熟了的封建社会中民主斗争的方式。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这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解放时代,它孕育了鲜明的性格,解放了诗人的个性,他的那些诗篇永远是生气勃勃的,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它丰富到只能用一片气象来说明。” [1]而郑振铎先生则从艺术风格方面提出“虽只有短短的四十三年(713年—755年),却展布了种种的诗坛的波澜壮阔的伟观,呈献了种种不同的独特的风格。这不单纯的变幻百出的风格,便代表了开、天的这个诗的黄金的时代。在这里,有着飘逸若仙的诗篇,有着风致澹远的韵文,又有着壮健悲凉的作风。有着醉人的谵语,有着壮士的浩歌,有着隐逸者的闲咏,也有着寒士的苦吟。有着田园的闲逸,有着异国的情调,有着浓艳的闺情,也有着豪放的意绪”。[2]所谓盛唐气象,既是一种时代精神的折射,更是丰富内涵的艺术风貌,包括充实的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盛唐气象》主要展现的是唐朝那一派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政治开明,文化发达,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流频繁的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以及一个泱泱大国开放的大家风范。唐朝于公元618年建立,907年结束。以“安史之乱”为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前期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的努力,出现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本课时一方面用大量的图片展示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多姿的社会生活,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唐朝繁荣的印象;另一方面又蕴涵着出现盛世景象原因的分析及唐朝历史大致的走向。唐朝前期经济的繁荣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唐朝跻身当时世界级的经济大国。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唐朝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更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值得后人引以自豪。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交流频繁,使唐朝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中西交融。从而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唐朝经济的繁荣既是唐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直接结果,也与唐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有关。 ●教学目标: (1)能简要叙述唐朝历史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的大致历史走向。 (2)通过对曲辕犁和筒车的学习,理解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道理。 (3)了解盛唐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交流、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表现。体会认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4)通过思考讨论:“为什么说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你认为出现盛唐气象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初步学会运用客观、辨证的方法分析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 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长安商业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采。 教学难点:分析出现盛世景象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通过由浅入深的启发式设问贯穿全课,辅之以讨论法。运用图表法、图文示意法、配合历史人物、农具工艺品的资料、图片展示,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发展的情景,充分发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讨论,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从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领会“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道理,初步学会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投影图片:如2001年上海APEC会议图片、各国“唐人街”

李白诗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与盛唐气象 [摘要] 文学史上空前光辉灿烂的盛唐气象,形成了诗国高潮,这种政治的、经济的以及与相适应的社会风尚,孕育了这个时代的诗人,李白之个性,天才及深厚的文学素养,终于使他成为了盛唐最杰出的诗人并让唐时代的诗坛朝气蓬发。 [关键词] 李白浪漫主义、乐观、自信、豪迈 公元八世纪的前半个多世纪中,唐帝国以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称雄与世,巍然屹立与亚洲的东方。在这百年前后,中国诗坛出现了群星灿烂的局面。有以李白、杜甫“双子星座”,“惊天地、泣鬼神”的时代巨人,初唐四杰,白居易、无瑱的新乐府运动,韩愈的古文运动……一时种流派迭起,或仿效古人、或改革新、编著立说。遂名人辈出。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光芒照耀着国内诗坛。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被保存下来的诗约有千余首,这些诗篇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进步的政治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就一个作家在同时代所产生的轰动而论,中国文学上没有谁可与李白相匹敌,李白就像一把火炬,一股狂风,挟着惊天泣地的文势,以流畅的文笔,虚异的想像,诗画的语言震撼着同时代的读者。他的诗各体背工,乐府、古诗、咏怀、送行、临别、寄赠等都不乏精美绝伦之作,既有雄奇奔放的阳刚之美,又有平淡秀丽的阴柔之美,都被以效仿和推崇。在李白二十多岁时,就以文章渴见益州长史苏颋,苏见文章后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以学,可以相如经肩也”。杜甫在赴长安的途中与李白相遇竟改变路线,随之车下。别后终身念念不忘,赞之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廋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说晁公武云:“白天才英丽”,其辞旬逸荡隽伟,飘然有超世之心。王屋山人魏万国固慕其才,追踪数千里,后于广陵相见,頌其人为“横海鲲,负天鹏”,誉其诗为:“鬼出神入”。就连八十高龄名振朝野的贺智章一见李白“奇白风骨,呼为谪仙子”,“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些赞许,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李白诗的崇拜。 天才的诗人李白,何以为“诗仙”?除了他超人的天赋,坚韧不拨的毅力,浑厚的文学素养主观因素外,还应以社会时代找根据。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作家的艺术风格,不能脱离社会,超越时代,若只强调诗人的主观因素,还不能揭示风格形成

盛唐气象

第四课时盛唐气象 ●教学目标: (1)能简要叙述唐朝历史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的大致历史走向。 (2)通过对曲辕犁和筒车的学习,理解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道理。 (3)了解盛唐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交流、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表现。体会认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4)通过思考讨论:“为什么说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你认为出现盛唐气象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初步学会运用客观、辨证的方法分析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长安商业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采。 教学难点:分析出现盛世景象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通过由浅入深的启发式设问贯穿全课,辅之以讨论法。运用图表法、图文示意法、配合历史人物、农具工艺品的资料、图片展示,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发展的情景,充分发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讨论,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从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领会“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道理,初步学会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投影图片:如2001年上海APEC会议图片、各国“唐人街”图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图片,花鸟纹锦、唐三彩、唐都长安平面图,仿唐音乐片段等等。 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将唐朝曲辕犁和东汉二牛扛犁耕作图与唐朝筒车和三国马钧发明的翻车分别画在投影片上。收集一则反映中外历史上,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资料。收集有关反映唐朝百姓在衣、食、住、行、娱乐等社会生活的资料。 三、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首脑身穿唐装以及各国“唐人街”的图片资料。 [提问]唐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活动]学生回答。 [总结]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中国封建时代是空前的,在当时世界上是仅有的,因而受到各国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从这个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种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中沿用。 (新课教学) [提问]唐朝建立于哪一年?你知道哪些唐朝著名的皇帝? [讨论]你认为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才是客观公正的?你怎么看武则天? [活动]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同学们的历史知识很丰富,讨论也很热烈。唐朝建立于618年,907年结束。著名皇帝有三个。唐太宗以隋亡为戒,任用贤能,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形成“贞观之治”。而武则天,因为受电影、电视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影响,有些同学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正面作用产生了怀疑。评价历史人物要侧重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武则天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重视发展农业:根据农业生产情况奖惩州县官,兴修水利,减轻赋役。发展科举制度,在试卷管理中首先采用糊名制度,还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善于发现人才,破格用人,鼓励推荐和自荐。武则天统治时期,人口明显增加,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史称有“贞观遗风”。她是中国历史上300多个帝王中唯一的女皇帝,是一个著名的女政治家。唐玄宗也叫唐明皇,他统治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板书]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活动]学生齐声朗读杜甫诗《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提问]此诗反映的是什么历史时期的什么景象? [活动]学生回答:唐代开元年间粮食丰收,装满了官府和百姓仓库的景象。 [总结]回答的很好。这首诗的确形象地再现了唐朝靠元年间国家富足的情景。

唐代诗歌与盛唐气象

唐代诗歌与盛唐气象 【摘要】盛唐诗歌承袭建安风骨的自由浪漫气质,在其基础上将诗歌的发展更进了一步。唐代诗歌从华丽的辞藻中解放而出,在初唐时期更多得汉魏风骨的传统影响,而发挥在那至盛唐,更是将汉魏风骨与唐代的盛世气息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批颇具盛唐气象的唐代诗歌。盛唐气象饱满、热情,豪放之中透露出洒脱的人生态度,每一个细节都能够直接透视到唐代诗人的不同创作热情,夸张到“白发三千丈”,典雅至“一片冰心在玉壶”,皆说明了唐代诗歌与盛唐气象之间的相辅相生。 【关键词】唐代诗歌;盛唐气象 0.引言 唐代诗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与当时唐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经济繁荣等存在直接关系。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发展到唐朝进入成熟的时期,尤其是在诗歌创作领域出现“盛唐气象”更足以说明唐代诗歌的繁荣。盛唐诗坛璀璨夺目的诗人众多,李白的诗作更是“盛唐气象”的代表者。[1]唐代统治者初唐休养生息政策之后,步入发展的全盛时期——盛唐。盛唐气象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诗歌数量增多,诗人达到274位,作品是初唐诗歌的3倍之多(《全唐诗》,林庚),因盛唐时期的诗歌很好地、全面地反映了唐代人民的生活、政治、经济等面貌,主调积极向上,大部分诗歌营造而出的气质与意境都呈现出雄浑宽广、豪放恢弘的特征,故而后世将盛唐诗歌推崇为“盛唐气象”。[2] 1.“盛唐气象”的成因 盛唐气象,主要是指盛唐时期诗歌创作呈现而出的外显精神与性格形象,是盛唐诗歌营造的主基调。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发展至唐朝,已经并非作为一种文体而存在,更是凝聚着唐朝人的精气神——唐诗,不仅发展繁荣,同时也升华了诗的品格,与其他朝代的古典诗歌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3] 缪钺先生曾言:“扬雄谓言为心声, 而诗又言之精英, 一时代之诗, 亦足见一时代之心也。”观唐代诗歌,与这个特定的时代中营造的特殊精神息息相关。唐代诗歌分为初唐诗、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这与唐代政治与社会的发展进程基本一致。安史之乱之前,唐诗处于生长期;安史之乱爆发后至穆宗时期,唐诗进入转变期;随后由敬宗时期至唐末,唐诗渐渐衰微。盛唐诗的出现,离不开南朝与北朝的民族融合带来的影响。[4] 随着南北朝民族不断融合,域外的梵音进入中原,中原的古雅声乐又开始于南方的靡靡之音产生融合,西北的雄健歌舞元素的添加,使得唐朝诗歌整体上呈现出于前朝诗歌发展迥然不同的特色。唐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统治者的治国政策宽松,生产的持续增长与政治的稳定增强了唐代人民的信心,最终整个盛唐时期呈现出一股热情、青春的风采,逐渐渗透在文学作品之中,形成了盛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歌思潮。 2. “盛唐气象”的表现 盛唐气象这一概念最早由严羽《沧浪诗话》中“考证十九”提出“盛唐人气象”。严羽批“迎旦东风骑蹇驴”“只似白乐天言语”,而非“盛唐人气象”。他认为的“盛唐人气象”是“雄深雅健”、“笔力雄壮、气象雄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因此严羽理解的“盛唐气象”更多的是指盛唐诗歌作品中透露而出的一种格调美。创作环境作为一个大的环境总体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德阳赵昀 就个人与社会而言,个人的生存发展总是受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制约和影响的,在其身上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时代的特点,并且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与个人的思想情绪是不同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特点。主要生活在盛唐时代的李白,时代精神,文艺风格,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加上个人的思想性格与非凡的文才,使他成为了盛唐时代杰出的诗人。在李白身上,爱国主义,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侠客精神可谓交织融合,难分彼此。他二十五岁出巡远游,隐居安陆,客鲁郡。期间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而归;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又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受囹圄,长流夜郎。途中遇赦东归,往依族叔李阳冰,不久病逝。在他六十二年的生命里,李白足迹踏遍祖国大好河山。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多舛,再加上诗人横溢的才华,至今有存诗九百余首,内容及其丰富,而由此而生的万千气象,也可以说是盛唐气象的折射吧。他的诗歌充分地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神来气来情来”,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杜甫说他的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又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一言概之,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丰富了盛唐气象。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 盛唐气象 继承北朝体系建立的唐王朝,在开疆拓土稳定边疆国内的政治秩序以后,将重心转向如何构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采取了一系列比较适应当时生产力的措施。同时社会风气开放,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这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对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意义。唐朝强大的国力为唐士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使其有更为恢宏的胸襟、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这种怀着繁荣时代强盛民族的优越感、自信心和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政治抱负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文学中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情调;再者,经过初唐四杰的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陈子昂的高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联系的大旗,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和瑰丽的文学。文章四友的诗体定型。张若虚和刘希夷在诗歌意境上要求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将诗情和画意相结合,形成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这一切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做了充分的准备。 唐开元天宝年间,统治者不拘一格降人才,长安成为了四方文士的聚散地。他们是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殷璠说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做到了“神来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并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王维的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孟浩然的自然平淡静逸明秀之美,王昌龄的豪爽明丽清刚俊健之美,高适的沉雄浑厚慷慨奇伟之美,李昕的雄浑旷放苍凉悲怆之美,岑参的雄奇阔大意调高远之美……遂形成盛唐诗风,也就是文史称之的在诗人群体,诗歌的体式,诗歌内容,诗歌情感,艺术风格等方面以开阔的眼界,对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自由活跃的思想,大胆的批判精神,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激奋昂扬的气概,展现了强大民族鼎盛时代的整体精神风貌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盛唐气象之体现 盛唐气象体现于李白诗的内容和风格中

第3课 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史实;掌握唐朝时期,唐朝与西藏的往来历史;掌握唐朝文学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唐朝着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从中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艺术性、从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言:下面有很多熟悉的面孔,你们不会有了新朋友就忘记我这个老朋友吧 下面谁能背诵历史朝代歌,请举手。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课《盛唐气象》 出示:“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这是谁的诗 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百花行》,描写的是长安城人们赏花的盛况。唐朝时期,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盛唐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怎样的呢当时的民族关系如何唐朝在文学艺术方面又呈现出什么样的辉煌局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经济的繁荣 师:什么才能表现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经济) 师: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问: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时期的什么景象(开元盛世)那个行业(农业) 师: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唐王朝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师: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