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衬词

衬词

衬词

衬词

衬词是在民歌的歌词中,除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外,为完整表现歌曲而穿插的一些由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或称谓构成的衬托性词句。衬词大都与正词没有直接关联,不属正词基本句式之内,甚至很多还是无意可解的词句,但一经和正词配曲歌唱,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时,衬词就表现出鲜明的情感,成为整个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常用的衬词有:啊、哎、吧、哪、噢、啦、唻、呣、啰、咪、咿、呀、嘿、哩、嗬、哟、呵、唉、咳、喂哈、咧、咚、嗯等,本歌曲中衬词就频繁出现。

衬词的应用,不但可以突出歌曲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同时对渲染歌曲气氛,活跃歌者情绪,加强歌唱语气,烘托歌声旋律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歌曲,如果把这些衬托性的词句去掉,不仅会大大减弱歌曲的表现力,使歌曲顿失光彩,而且还常常会破坏歌曲结构的完整性,甚至根本无法演唱。

衬词对音乐来说,通常兼有表情和结构两方面的功能。在我国传统民歌中,常用衬词丰富音乐形象,加深感情的表现;有些衬词用在句子内部作垫字或作落尾字,以加强节奏,加强语气,使音乐形象生动、有趣;在表现劳动气氛的的歌曲中,衬词的节奏一般较为短促,常作为两个乐句中的间隔、连接或号子呼应句中的应句;有些衬词和特定的景物连系在一起,通过衬词丰富想象力,又能深化主题;有些衬词和动物鸣叫声连系在一起,这在儿童歌曲中更为多见;衬词有时直接影响歌曲结构。

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

小调 即小令。与中调、长调对言。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一般指流行於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小调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 简介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因有职业艺人与半职业艺人的传唱,并和曲艺、戏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加工提炼的成分较多,词、曲即兴性少,较定型化,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所以小调相对来说流传面较广,遍及城市和乡镇,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农村小调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特别是反映农村妇女的爱情、婚姻生活者居多;城市小调则涉及城镇小手工业者、商人、市民和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乞丐等的生活,以及娱乐嬉戏、自然风光、生活知识、民间故事等。小调表现感情细腻曲折,形式较规整,表现

手法丰富多样。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小调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 特点 小调多数属分节歌形式,一曲多段词,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时等时序体,多侧面、较细致的陈述内容。为适应多段词的需要,其曲调则概括、凝炼地表达某种情绪(或柔美、或哀怨、或欢快),曲调性强、旋律流畅、婉转曲折,旋律线丰富多变,表现力强。 小调的节奏规整,节奏型丰富多变,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其次为对唱和一领众和等。城市小调多有丝弦乐器伴奏、引子和过门的运用,以及伴奏中乐器的加花装饰、托腔垫腔等,使小调音乐更为优美动人。 小调的歌词格式多样:除七字句外,也有长短句式,除二句,四句常见外,也常有非对偶的三句、五句等结构;加上衬词的丰富多变和格律化,使小调的曲式结构较之号子、山歌更为成熟且富于变化。

论衬词在民歌中的表现作用

人 文 论 坛 186 INTELLIGENCE ······· ·················的瞬间驾奴。为了赋予影像意义,摄影者必须感觉得到自己有涉入取景器中获取事物,摄影者需凭借极为精简的方法才能达到表现上的单纯,必须永远秉持对被摄者与对自己的最大尊重”。1958年,布列松曾再次来华摄影采访。作品《北京》在一个科技展览会里,一群观众,好奇而又精神专注地观看着电视图象,布列松不动声色地拍下了当时的真情实景。照片中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前一幅的愁苦面容截然不同,有鲜明的反差。他说:“我感到最大的愉快,就是别人看了我的作品而感到真实”。在美国,几乎每一家公司的经理和老板都离不开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秘书,作品《纽约》秒就妙在观众看不见女秘书的容貌和身影,只能看到一只高跟鞋的脚。这就避免了直露,提高了作品的内涵和视觉趣味。布列松拍摄人物时,经常喜欢在他们的动作过程中下手。作品《雕塑家贾柯米蒂》是意大利现代派雕塑家贾柯朱蒂的照片,就是在他们搬运雕像时抓拍下来的。抓拍的时机,恰好是贾柯米蒂处于两个塑像之间,而且举步前行的姿态又与前景中塑像的身姿有某些相似之处。 布列松在生前享誉欧美,但现实生活中的布列松非常低调,不愿意别人为自己拍照,他总是习惯于躲避公众的目光。他竭力逃离名声,但名声却从未因此离他远去,而是越来越多地聚集到他的身上。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这位20世纪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大师,就是这样的人物。为了更近距离的接近人群,布列松经常将照相机隐蔽起来。他的拍摄理念富创造性,非常善于用镜头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画面。他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他用黑胶带遮住照相机的闪光部分,以便更好地融入到人群中。他坚持摄影师必须仅仅使用现有的光,不要在暗房里剪辑,而更应该在照相机里“现场剪辑”。 1947年布列松同别人合伙建立了世界最具影响力、受到广泛尊敬的马格南图片社,分别在美国纽约和法国巴黎建立了分部,图片社的图片大量刊载在美国主要的图片杂志《生活》以及《时代》、《新闻周刊》、《纽约时报》等。马格南摄影师这个称号是摄影师们仰望的最高爵位,是“天下第一的摄影团体”,是个“神圣的群体”。 布列松在1931年参加了超现实主义小组并从事摄影活动。1935年在美 国同保尔·斯特朗从事电影拍摄工作。三年的时间,他拍摄影片《生活属于我们》、《乡村一部分》和《火的规律》以及纪录片《生命的胜利》。 2004年8月,享誉国际的法国摄影大师、20世纪世界纪实摄影之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在法国逝世。总统希拉克说:“法兰西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摄影家、真正的大师、一代最具造诣并为全世界广为尊重的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并高度评价卡蒂埃·布列松“作为时代不可缺少的见证人,他用激情去拍摄20世纪,以他博学的目光去记录人类的活动与文明。” 这位摄影之父用他的摄影“定义了20世纪”,更有相当多的摄影师说自己是看了布列松的照片之后才决定成为一名摄影师的,他几乎成了20世纪摄影的代名词。评论家认为他的影像具有与塞尚或者伦勃朗的作品类似的复杂性,而其中的美与诗意更是无以伦比。参考文献: [1] 阮义忠:《二十位人性见证者》,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年7月。 [2] 江融:《摄影的力量》,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9年2月。 论衬词在民歌中的表现作用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黄 英 衬词在我国各族的民歌中,都普遍存在着,不论是山歌、 小调、劳动号子都有之,并且是千变万化的。这直接导致民歌表现的丰富性,与词曲结合的多样性以及审美观念的深刻性。但伴随人民生活的演变,衬词也赋予新的内容,同时也被人忽视。 一、衬词在民歌中的范围及作用特性1、无意衬词 是存在民歌中的各种不同音色,用文字记录下来,不表示什么意义的衬词。如民歌中的“呀!啊、呕、依”等,一般是单个字,用在民歌的乐句结束或乐曲的终止处,不属于本歌词的范围,属于一种表现形式,对歌唱的内容起宣染、补充、描绘的作用,有时用在曲首或曲尾并可以构成乐段。如 :《小河淌水》(云南民歌) 衬词“哎”用在句首,起描绘,宣染主题的作用,形象 地为后面所表达的在银色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的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又如:《槐花几时开》(四川民歌) 衬词“啥”曲间,“哟喂”曲尾,用这几个衬词把“我望槐花几时开”加以断开,更维妙维俏地表现了姑娘思念情郎的神情。 2、含意衬词 有一定含义,起表现、喧染、描绘主题的作用,主要是在继承发展过程中,把曲谱填上衬词,而另一部分歌词则保留下来而形成,它同无意衬词一样具有对歌唱的内容起补充喧染描绘的特性,又同样不属于歌词,一般用在歌词的句与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民歌有大概的了解。 2、初步掌握民歌的三种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体会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略) (二)欣赏与简要说明: 1、引入:课前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民歌。让同学们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引出课题《中国民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有关于我们国家的民歌的知识。(出示课件) 2、中国民歌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民歌?民歌即民间歌曲。 民歌的产生:民歌源于人们的生活,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以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情况。 3、中国民歌的三种体裁及特点: 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1)、劳动号子:是伴随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

不同的劳动产生不同的号子。 在内容上,包括劳动、爱情、诙谐、说古论今的,歌词大多即兴而成。 在种类上,有搬运号子(如“装卸号子”)、船工号子(如“川江号子”)、农事号子(如“舂米号子”)等。 欣赏《川江船夫号子》。(播放音乐,同时出示《船夫号子》的曲谱片段。学生思考讨论) 介绍《船夫号子》:《川江船夫号子》是四川嘉陵江上船工所唱的劳动号子。它包括了:“平水号子”、“浅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和“下滩号子”等。 劳动号子的特点: 1)、劳动号子的音乐节奏、音调、情绪都和这种劳动动作的特点紧密联系的。每种号子的节奏、音调和情绪都随劳动的节奏变化而变化。 2)、劳动号子中经常使用衬词。(如:哎嗨哟……) 3)、劳动号子一般都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2)山歌: 泛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民歌。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 山歌的种类: 黄河中上游一带的山歌,其特点比较高亢、粗矿。 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的山歌,其特点是抒情性较强。

中国民族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音乐鉴赏? 【教学模块】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 【教材版本】湖南文艺出版社(必修)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设计时段】一课时 【设计思想】根据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祖国对家乡情感。 2、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形成原因及发展。了解中国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 教学重点: 听赏不同地域的民歌,比较他们的异同。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2、用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汉族南北民歌风格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学思路: 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对欣赏课的理解比较精疏,对教师的依赖特别强,对此,引导启发学生从熟悉的音乐作品,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再由老师的讲解、分析,比较等方法,结合听、看等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对音乐作品的鉴赏的能力,掌握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方法: 用“小舞台”----?赛歌会?、?露一手?的形式唤醒学生原有的民歌 知识信息,激发学习兴趣。 2、用欣赏与对比分析的方法,运用视听、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讨论法、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教学内容: 江苏民歌?茉莉花?2、河北民歌?茉莉花?3、陕北民歌?赶牲灵?4、江浙民歌?采茶舞曲?5、江都民歌?拔根芦柴花?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课前音乐,播放?春江花都?mtv,(大屏幕展示) …设计意图? 营造课堂气氛,家乡的一草一木,勤劳勇敢的人民,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新课导入 师:这段音乐具有怎样的风格特点?它描绘了什么地方的风土人情?生:优美、清新。我们的家乡扬州江都。 师:我们的家乡人美、水美、风光秀丽,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千百年来,人民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耕作、生息,其悠悠水韵,韵出了灿烂的文化,也韵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

谈中国民歌的风格特征

谈中国民歌的风格特征 【内容摘要】 民歌是世界各个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经典,反映着人类的一切生活实践流传至今,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珍品。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地区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不同的地区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特色,从而成为该地区音乐特征的标志。我国地域广阔,南北东西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而也形成民歌在风格上的多姿多彩。本文简略地就我国南方,西北,中原民歌的风格特征和形成各种风格特征的原因作一下介绍。 【关键词】中国民歌风格特征比较 民歌作为音乐艺术发展的基础,它自身就发源于社会底层,广泛流传于民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色和生动的艺术语言,所以民歌能充分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理查德·哈特说过:“研究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必须由文化特征入手。个性差异明显的中国民歌文化,最鲜明之处也正表现在其地域的风格差异上。这地域风格差异,源自中国幅员辽阔的版图:源自中国复杂丰富的地理环境;源自中国数千年超稳定的经济结构;更直接的源自于各地的方言、风俗文化。” 南北民歌的对比:一,在语言特点上,北方民歌的字多、南方民歌的字少,北方咬字棱角分明、南方咬字细巧柔和;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细腻、抒情。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结构短小精悍。歌曲前多有引子。二,在节奏特点上,北方民歌速度快而紧凑、南方民歌速度慢而从容,北方民歌乐句短而呼吸应快速灵活、南方民歌乐句长而气息需深沉稳定;三,在润腔特点上,北方民歌断处多,南方民歌以连为主;四,在传情特点上,北方民歌字情多、南方民歌声情多,北方民歌用声真声多于假声,南方民歌假声成分稍多些。 而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是西北民歌。区别于当前歌坛孱弱无力、浮泛绮靡的流行风气,能让你感觉到心灵深处的震撼的,能让你闻声落泪、血脉贲张的,那就是西北民歌。西北民歌是中国民歌的脊梁,是中国民歌之魂... 太行山以西山西高原、黄土高原、青海高原统称西北高原。西北山歌是指流行于此一地区的山歌体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晋西北的山曲、烂席片、内蒙古的爬山调、陜北的信天游、和甘肃、宁夏、青海的“花儿”。音乐特性:苍茫、凄然。 对于中原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大多数为小调,中原民歌多数为大调,形成原因同上。小调的色彩比较柔和凄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状况普遍是比较落后和贫穷的生活也比较艰难,所以他们一般用小调来表达他们的内心。大调色彩光明,中原生活相对比较稳定,丰衣足食,所以一般用大调来表达他们的内心。 民歌地方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关:如:南方地区河流交错,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对里的人们聪颖细致,音乐风格委婉秀丽;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石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与大自然做斗争,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2、民歌地方风格的形成与方言有关:民歌的旋律总是和不同的语言、语音、语调相一致。3、民歌地方风格的形成还与该民族的人文环境、生活方式、经济形态、生活方式都因素有关。

对河曲民歌中衬词衬腔的探析

对河曲民歌中衬词衬腔的探析 摘要河曲民歌中衬字、衬词、衬句构成的衬腔,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十分丰富,与民歌中的优美曲调融为一体,千姿百态,令人叫绝,且运用相当频繁,几乎是没有衬词不成歌。衬词衬腔既是一种声音符号,也是一种感情符号。衬词衬腔的大量使用体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极大地丰富了河曲民歌的表现力。本文主要分析了号子、山歌、小调三种体裁的河曲民歌,对其中所出现的衬词衬腔进行了分类,概括了衬词衬腔在河曲民歌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试图从衬词衬腔这一切入点初步探讨河曲民歌的艺术特色和地方特色,对研究、演唱、继承和发展河曲民歌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河曲民歌;衬词;衬腔;特色 引言 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歌中,衬词衬腔是十分独特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花样极多,而且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使人们在欣赏歌曲的时候仅根据衬词衬腔就能大致分辨出它是哪个地区的“特产”。近年来,许多音乐家和理论家开始研究起了民歌的衬词衬腔,如《论中国民间歌曲中衬腔的运用》对民间歌曲中衬腔的分类以及功能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如《陕北民歌衬词衬腔论析》从结构、情感、演唱三方面分析了陕北民歌的衬词衬腔;如《重庆民歌中的衬词衬腔浅析》对重庆民歌中衬词衬腔的分类、作用及意义予以论述与分析,为研究、探索重庆民歌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以上这些文献主要是对民歌衬词衬腔的类别、结构功能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概括。 近年来,有不少对民歌衬词衬腔文化内涵的研究,但大部分研究都是研究者对自己非常熟悉的民歌种类,还无人对某个民族甚至全国民歌的衬词衬腔作出系统的研究。在阅读相关文献后,我决定按照河曲民歌的体裁对本地区民歌的衬词衬腔进行分析研究,尝试挖掘河曲民歌的艺术魅力以及社会意义,使演唱者更好的理解歌曲内涵,更好的演绎地方韵味,使河曲民歌的衬词衬腔研究在我国民歌研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河曲民歌简况 (一)河曲地理简况 一泻千里的黄河,几经曲折从内蒙流入晋陕峡谷,越过偏关县寺沟,就到了位于晋、陕、蒙交界的河曲、保德县。河曲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黄土高原,南北长56公里,东西

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艺术表现特征.

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艺术表现特征 内容摘要:“衬词”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在民族、民间歌曲中的表现力是十分丰富的。研究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艺术的表现特征,对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掌握民族音乐特点,总结民族音乐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歌曲衬词特征我们的祖国具有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风格绚丽。民族音乐是各族人民音乐智慧的结晶,反映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不但体现在创作、表演和理论方面,而且也体现在表情达意的“衬词”语言上。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一部分,“衬词”语言在民族、民间歌曲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不但有助于民族风格的体现,也有助于地方色彩的突出,更有利于歌曲情感的积极表达。它在音乐性格的刻画上,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在音乐情感的表达上,起着积极的作用。所以,研究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艺术的表现特征,对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掌握民族音乐特点,总结民族音乐规律,对民族音乐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衬词”,就是在歌曲中,除格式规定的字数以外,为了行文和歌曲的演唱需要而增加的字。如歌剧《刘胡兰》“数九(那个)寒天下大雪,天气(那个)虽冷心里热”中的“那个”就是衬词。衬词作为一种音乐语言,在民族、民间歌曲中运用得相当广泛,其表现力也是十分丰富的。“衬词”在歌曲创作中,运用是否准确,是否恰当,其形象性、生动性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不但体现着民族风格、地域特色,而且也影响着歌曲情感的表达。这种准确与恰当、形象与生动、模仿与模拟,就是“衬词”语言在民族、民间歌曲中几个重要的表现特征。 1.“衬词”语言在民族、地域风格上的准确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由于生产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在语言上、表情达意的方式上都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点。“衬词”也是如此,不同民族、不同区域,其“衬词”的风格也是不一样的,要注意它的准确性。“衬词”作为歌词中一种表情达意的语言元素,在其运用上应该准确鲜明,并体现其民族特点,地域特色。它作为一种音乐情感语言,一种音乐情感表达元素,在民族、民间歌曲中具有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不但体现在民歌中,也体现在当代很多优秀作品之中。如歌曲《跑马溜溜的山上》,是一首四川民歌,产生并流行于四川康定,所以又叫《康定情歌》。这首歌旋律优美、抒情,描写了康定城里年轻人的爱情。歌中的“溜溜”就是衬词,它活跃了节奏,舒展了歌腔,使歌曲的表现更加生动、风趣,不但体现了四川特有的地方色彩和特征,而且也增添了歌曲的表现力。又如民族风格创作歌曲《青藏高原》(张千一词曲),歌曲融入了藏族民间旋律,具有浓郁的藏族色彩。歌曲高亢、朗洁,不但唱出了蓝天的圣洁,也倾注了人们对高原的赞美之情。曲中的衬词“呀朗索”就具有浓郁的藏族韵味,歌曲的引子与尾声都用到了“呀朗索”这种衬词语言,特别是尾声,运用变奏手法,唱出了高亢、明朗的天外之音,令人耳目一新,雅韵脱俗。所以说,“衬词”语言在民族、地域风格上的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这是“衬词”语言的重要表现特征,它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不但体现了民族风格,也体现了地域的特点。 2.“衬词”语言在情绪渲染、情感抒发上的恰当性恰当,即适当、妥当、合适之意。民族歌曲创作中,除准确把握“衬词”的民族风格与地域色彩外,恰当地运用“衬词”渲染气氛,表现情感也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情感的表达主

音乐鉴赏中国民歌

第二周中国民歌 教学课题:中国民歌欣赏 年级:大学一年级 课时:2课时 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 教学目的:通过对中国民歌的分类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国各地的民歌 教学内容 1什么是民歌 民歌就是民间所流传的歌曲的简称。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民间歌曲源远流长,世世代代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劳动。《诗经》中的《国风》,就是我国最早的民歌选集。民间歌曲浸透了劳动人民心血,是发自人民群众肺腑的声音。 2民歌的创作特点 民歌是在广泛的群众性即兴编创中产生,并通过口头传唱来代代延续的。民歌的创作,具有集体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民歌是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出来的,它并没有具体的作者。民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唱,同时经历着一个被选择、被加工的过程,所以,每一首能够流传下来的民歌,都凝聚着人民的心血和智慧。

3民歌的特点与风格 民歌在结构上一般都比较短小,艺术形象集中,单纯。表现内容的方法比较直接,朴实。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我国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有着丰富的民歌宝藏,由于民歌受各地区各民族的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和语言音调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各地的民歌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地方味很浓。比如说,平原地区的民歌大多是婉转流畅,就好象中国南方地区的吴侬软语,小桥流水一样,而北方的人一般都比较豪爽粗圹,西北地区的民歌也都往往比较高亢,没有南部民歌优雅细致。而草原地区的民歌则是音调悠长,气息宽广,有种蓝天白云的感觉。 4民歌的分类 由于民歌是人民群众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它所表达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有反映日常生活的,有表达爱情的,有反映社会矛盾的,还有歌唱风光等等很多,几乎囊括了生活中各个方面。由于内容表现的不同需要,民歌的体裁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各种不同场合,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编唱条件和思想内容的表现要求,使各类民歌具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和音乐特征,形成了不同的体裁形式。大体上可分有三大类:1号子2山歌3小调 号子 1号子的起源 号子也称劳动号子、哨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歌唱的民间歌曲。《淮南子》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是以前的人民一边集体搬运巨木,一边呼喊号子的逼真描写。而且,还说出了一个极朴素又极重要的道理:早在原始时代,凡“举重”,必唱“劝力之歌”。所谓“劝力之歌”就是后来的劳动号子。 2特点与分类

中国民歌

欣赏课《汉族民歌》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江都市丁沟中学徐静 【教学内容】《音乐鉴赏》 【教学模块】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 【教材版本】湖南文艺出版社(必修)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设计时段】一课时 【设计思想】根据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 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祖 国对家乡情感。 2、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 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形成原因及发展。了解中国民歌具有鲜 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 教学重点: 听赏不同地域的民歌,比较他们的异同。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2、用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汉族南北民歌风格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学思路: 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对欣赏课的理解比较精疏,对教师的依赖特别强,对此,引导启发学生从熟悉的音乐作品,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再由老师的讲解、分析,比较等方法,结合听、看等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对音乐作品的鉴赏的能力,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方法 1、用“小舞台”——〈赛歌会〉、〈露一手〉的形式唤醒学生原有的民歌 知识信息,激发学习兴趣。 2、用欣赏与对比分析的方法,运用视听、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讨论 法、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汉族南北民 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教学内容: 1、江苏民歌《茉莉花》 2、河北民歌《茉莉花》 3、陕北民歌《赶牲灵》 4、江浙民歌《采茶舞曲》 5、江都民歌《拔根芦柴花》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课前音乐,播放《春江花都》mtv,(大屏幕展示) 〔设计意图〕 营造课堂气氛,家乡的一草一木,勤劳勇敢的人民,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新课导入 师:这段音乐具有怎样的风格特点?它描绘了什么地方的风土人情? 生:优美、清新。我们的家乡扬州江都。 师:我们的家乡人美、水美、风光秀丽,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千百年来,人民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耕作、生息,其悠悠水韵,韵出了灿烂的文化, 也韵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 ▲〈〈民歌赛歌会〉〉的表演形式,师生共同演唱一组扬州民歌。(唱民歌的前两句)《杨柳青》《拔根芦柴花》、《茉莉花》、《杨柳青》、《撒趟撩在外》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民歌着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的参与,可增进师生情感交流,起到引导示范作用。 师:这些歌曲真是非常好听,因为民歌能表情达意, 它能反映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不同的地理环境、性格语言、文化风俗,就会形成不同风 格特点的民歌。(展示中国地图)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各地不同的地 形地貌、风土人情,孕育出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汉族的人口最多,分布地区极为广阔,通过他们的音乐我们可以感受他 们的生活,他们的风俗,他们的文化。今天,老师就领着同学们随着汉 族民歌的旋律,遨游丰富多彩的汉族民歌的海洋。 ●探索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一] 听赏江苏、河北民歌《茉莉花》 师:在西方有一位著名的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曾在他的歌剧作品《图兰朵》中,应用了中国民歌的曲调,为他的歌剧增添了东方的音乐 色彩。它以独特的魅力,深深感染了中国和世界,堪称是音乐的精品、 同学能说出是哪一个地区的民歌? 生:我们家乡的民歌,江苏民歌《茉莉花》 ▲学生随琴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配以江南水乡的画面:思考音乐有怎样的音乐特点?(展示中国地图)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 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班级:建筑1202班姓名:张文韬 中国领土幅员辽阔,各地民歌呈现出详明的地域性。中国民歌的地域色彩,意味特定地区民歌音乐上的独特个性,各地民歌都有不同的个性,构成不同的美感效应,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色彩”。 地域色彩的形成与诸文化要素密切相关。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悬殊很大,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导致各地在语言、风俗、审美心理和文艺传统上都形成了不同特点,这些文化因素综合作用于各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民歌形式,遂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色彩差异。 民歌的美感体验和地方色彩主要表现于音乐形式要素的具体特点上,而唱词的特点,通常也可作为辅助性的分析因素。音乐形式方面:主要涉及音阶、结构、音调、音律、旋法等要素的特点。 以下词曲形式中任一要素的特点,或多个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都可构成民歌色彩的个性及其变迁,这些要素也正是辨析民歌地域色彩的理性依据。下面以两首民歌的分析为例,从中了解民歌地域色彩的具体表现和辨析的基本方法:山西的左权民歌《樱桃好吃树难栽》。此歌是体现“北音”色彩的作品,其具体形式表徵为:带变宫的六声音阶,宽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23,对应性质的上下句体结构,旋法含有六度大跳,方言唱词“开”的韵母特点,为e,而不是ai,等等。 四川的民歌《康定情歌》。此歌为体现南音色彩的作品,具体形式表徵为:五声音阶,四句体结构,窄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12、356,级进为主的旋法,四川特有方言衬词“跑马溜溜的”等的运用。 这两首民歌分别体现了中国北音、南音的地方色彩个性,在美感体验上,北歌有悠远高朗之美,南歌为柔和婉转之美。从以上简析中可以见出,南北民歌音乐的审美色彩差异并非玄虚而不可捉摸的,它具体清楚地由音阶、结构、音调旋法和方言声韵衬词诸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而达成。 而谈及差异可谓与中国复杂广阔的地域有关。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悬殊很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不平衡,不同地域在风俗和文化传统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了解民歌的地域性风格特征对我们了解欣赏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中国民歌的地域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第一,不同地域的民歌在题材,风格,曲调,唱法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这是民歌地域性的最主要的一点。第二,中国民歌地域性还体现在,同样的音乐题材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材料”都是一样的,但“味道”却大不相同。第三,在同一地域内部,民歌也表现出微妙的差异,不同的特色相互交融和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地域完整的民歌品质。下面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不同地域的民歌呈现出多样性 中国领土广阔,因为地理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的民歌在题材,风格,曲调等方面表现出多样性。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①中国自然人文地理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中国民歌一方面具有中国文化的普遍风貌,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不同风格或者特色的民歌区的产生。根据国内学者吴永生等人

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

————————————————————————————————作者:————————————————————————————————日期: 2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 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歌,即民间歌曲的简称。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作品。我国的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诗经》中的“风”就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流行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调”、元代的“小令”、“散曲”,明清的“歌谣”、“小曲”等。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民歌也随之有了新的内容、精神风貌、音乐形式和艺术风格。发表论文。而其中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理背景则使我国民歌体裁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一、地域性的差异对民歌风格特征形成的影响 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歌中展现出了劳动人民多样的生活模式,如:与不同的劳动方式紧密相连的号子,与不同的生活场景、生活情趣紧密相连的小曲、小调等。同时由于民歌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音调、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使得民歌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如平原地区的民歌大多婉转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豪放;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产生的民歌,则多是那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长歌等等。 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又称之为劳动号子。如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川江船夫号子》,是在行船过程中为组织、协调纤夫们的动作而唱的,由于川江上的水路和气候险恶多变,纤夫们的工作不仅异常艰苦,而且常常性命攸关。在这种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川江号子,便成为劳动号子中极富感染力的一种。川江号子的演唱形式保持了号子的基本特点,即一领众和。领唱者即是劳动的指挥者,领唱者通过多样化的领唱,来指挥和协调船夫们的动作。不仅透出浓郁的川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乐观、开朗、顽强、坚毅的性格,及与大自然抗争的豪迈气概。 第二,黄土高原的“信天游”。黄土高原的民歌,作为“黄土地的歌”,有“信天游”、“山曲”、“顺天游”、“爬山调”、“花儿”等,节奏大多舒缓而自由,音调悠长而飘逸,具有即兴演唱的特点。如;《蓝花花》这首歌中唱到“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采”,这种极富地方风情的语言与浓郁的陕北音调紧密相连,充分展示了这首民歌的独特的声韵、节奏和语调的美。 第三,青藏高原民歌。青藏高原绵延千里,特定的地理环境使这一地区的山

中国民歌传播现象之同宗民歌

中国民歌传播现象之同宗民歌——以民歌《掐菜苔》为例

【摘要】中国民间歌曲绚丽庞大,而同宗民歌则是民歌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一支特殊群落。本文借鉴冯光钰的同宗民歌概念以及分析方法,从传 播的角度,以分析民歌《掐菜苔》入手对中国民歌的演变进行探讨。【关键词】传播;同宗民歌;冯光钰;《掐菜苔》

目录 中国民歌传播现象之同宗民歌——以《掐菜苔》为例 (2) 摘要、关键词 (3) 一、传播与同宗民歌 (5) 二、同宗民歌《掐菜苔》 (8) 1、风格不同情节丰富的《掐菜苔》 (9) 2、词同曲类似的《掐菜苔》 (14) 三、结语 (19) 参考文献 (20)

中国传统音乐浩如烟海,在这里生长着无数优秀璀璨的音乐文化,而民间歌曲则是一颗闪耀着与众不同的光芒的珍珠。在千百年的历史中,中国民歌历经集体智慧的洗练,以其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在传统音乐中独放异彩,她是真挚情感的宣泄,是鲜活生命的律动,也是芸芸众生的定格。 周青青老师说过:“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臻完美。”1那么,民间歌曲的演变过程,也就是一首民歌怎样演变为现在所看到的模样,这个问题是中国民间歌曲研究中的重要部分,笔者试图从传播的角度以及运用同宗民歌(以《掐菜苔》为例)的概念和方法来进行探讨。 一、传播与同宗民歌 传播在汉语中应该分开解释,传:授、递、推广、散布、宣传;播:种、撒、传扬、传布。现在意义上的传播是从英语名词“Communication”一词翻译而来,原意为:通讯、传达、思想交换、交流、交际、交往、联络、联系。它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与大众传播媒介有关的问题,是信息的点到面的传播中的问题故译为传播、传播学。2 在此,笔者认真学习了冯光钰教授的民歌传播思想。他认为,通过研究比较中国各时代民歌传播情况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不仅自身有着特有的传承特点,同时还在不断的与其他民歌交流传播。“在千百年来的交流过程中,在我国广袤的社会文化背景上,民歌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开放式的相互吸收、相互 1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8月 11页。 2【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M].重庆新华出版社,1984年9月。

浅谈我对中国民歌唱法的理解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e2888521.html, 浅谈我对中国民歌唱法的理解 作者:吴婷婷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1期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民族风格的发扬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本文在对中国的汉民歌了解的基础上,谈一谈对民歌唱法的理解。 [关键词]民歌;特点;演唱 我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疆域,被统计在册的民族就有五十六个。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会听到有人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可见,民族音乐在整个世界的历史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现在所学习的民族民间音乐主要是指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或是至今仍在人民群众中活跃着的,以传统艺术形式为依据的新民族音乐作品。如:新民歌、新戏曲音乐、新曲艺音乐和新民族器乐曲等。 民歌的发展是扎根在社会的深厚土壤里的,它的形成、发展、变迁等等与地理学、民俗学、生态学、人类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华先民就利用我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繁衍出一个个农业部落,走上了原始农业的道路,并奠定了民歌历史的久长。 远古的民歌形式就有:采集歌、狩猎歌、网罟歌、畜牧歌、耕作歌、祭祀歌、情歌等几大种类。 从古至今中国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也改变了经济、政治格局,地理环境的变迁推动了民歌沿袭与变革。 汉族民歌体裁主要有:号子、山歌、田歌、牧歌、渔歌、船歌等。 各民族的民歌在小的封闭状态中独立的发展着,并保存了各民族的自身特色,具有各民族内在的凝聚力。同时,各民族在大的封闭状态下又互相渗透着,形成了中国民歌共有的特征,具有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对民歌唱法产生影响的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点:

关于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艺术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

关于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艺术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

论文关键词:歌曲衬词结构类型形式 论文摘要:在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衬腔的运用最能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衬词作为一种情感表达语言,其表现力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但可以强化歌曲的抒情性,也可以使歌曲形象化、生活化。由于衬词的结构类型、表现形式的各异以及在歌中所处位置的不同,其音乐中的表现性是不一样的。因此,研究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对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传统,提高民族音乐演唱水平以及对民族音乐创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民族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它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自它诞生起就始终伴随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实践,反映他们的生活,表达他们的情感。民歌中衬词的运用十分广泛,由于它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因此,在民间和民族歌曲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歌曲情感的抒发、演唱的流畅、风格的形成、形象的塑造、意境的刻画、歌词的表达都是不可缺少的。从“衬词”的特点(用语习惯,

表情达意的方式)以及运用的规律来看,衬词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单音节衬词、双音节衬词、多音节衬词。由于衬词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的各异,以及在歌曲中运用方法、位置的不同,它在音乐中的表情性是各不相同的,就是同一结构的衬词在不同的曲调中也能传递各不相同的情感信息。因此,研究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对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民族音乐演唱水平以及对民族歌曲创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单音节结构衬词 由一个音节结构组成的衬词,称单音节衬词(也叫“衬字”)。在汉族民歌中,演唱时在正词中加“衬词”(虚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几乎每首歌、每句词都有加虚词衬字的现象,我们称之为“习惯性用语”衬词,或者叫“语气辅助”衬词。常见的衬词有:“啊”“哪”“呀”“啦”“哇”“哎”“嗨”“哟”“咿”“喂”“耶”等。这些衬词多用于歌词的词或词组中间、句读助词之后以及句末之后。其作用有三种:一是调剂节奏。在正词中加虚词衬字,使词或词组之间增加字数,促成节奏细分,使歌曲的节奏产生变化,从而达到轻快活泼的艺术效果。二是保字、行腔。使语音中的闭口音(清音或浊音)变化成张口音(元音)来增强歌词的可唱性和润腔。特别是在句末有拖腔时促使字音纯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知识讲解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 点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民歌有大概的了解。 2、初步掌握民歌的三种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体会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略) (二)欣赏与简要说明: 1、引入:课前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民歌。让同学们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引出课题《中国民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有关于我们国家的民歌的知识。(出示课件) 2、中国民歌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民歌?民歌即民间歌曲。 民歌的产生:民歌源于人们的生活,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以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情况。 3、中国民歌的三种体裁及特点: 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1)、劳动号子:是伴随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不同的劳动产生不同的号子。 在内容上,包括劳动、爱情、诙谐、说古论今的,歌词大多即兴而成。 在种类上,有搬运号子(如“装卸号子”)、船工号子(如“川江号子”)、农事号子(如“舂米号子”)等。 欣赏《川江船夫号子》。(播放音乐,同时出示《船夫号子》的曲谱片段。学生思考讨论) 介绍《船夫号子》:《川江船夫号子》是四川嘉陵江上船工所唱的劳动号子。它包括了:“平水号子”、“浅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和“下滩号子”等。 劳动号子的特点: 1)、劳动号子的音乐节奏、音调、情绪都和这种劳动动作的特点紧密联系的。每种号子的节奏、音调和情绪都随劳动的节奏变化而变化。 2)、劳动号子中经常使用衬词。(如:哎嗨哟……) 3)、劳动号子一般都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2)山歌: 泛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民歌。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 山歌的种类: 黄河中上游一带的山歌,其特点比较高亢、粗矿。

谈中国民歌的风格特征

中国民歌的风格特征 民歌是世界各个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经典,反映着人类的一切生活实践流传至今,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珍品。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地区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不同的地区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特色,从而成为该地区音乐特征的标志。我国地域广阔,南北东西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而也形成民歌在风格上的多姿多彩。本文简略地就我国南方,西北,中原民歌的风格特征和形成各种风格特征的原因作一下介绍。 民歌作为音乐艺术发展的基础,它自身就发源于社会底层,广泛流传于民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色和生动的艺术语言,所以民歌能充分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理查德·哈特说过:“研究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必须由文化特征入手。个性差异明显的中国民歌文化,最鲜明之处也正表现在其地域的风格差异上。这地域风格差异,源自中国幅员辽阔的版图:源自中国复杂丰富的地理环境;源自中国数千年超稳定的经济结构;更直接的源自于各地的方言、风俗文化。” 南北民歌的对比: (一)、语言特点上,北方民歌的字多、南方民歌的字少,北方咬字棱角分明、南方咬字细巧柔和;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细腻、抒情。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结构短小精悍。歌曲前多有引子。 (二)、在节奏特点上,北方民歌速度快而紧凑、南方民歌速度慢而从容,北方民歌乐句短而呼吸应快速灵活、南方民歌乐句长而气息需深沉稳定。 (三)、在润腔特点上,北方民歌断处多,南方民歌以连为主;四,在传情特点上,北方民歌字情多、南方民歌声情多,北方民歌用声真声多于假声,南方民歌假声成分稍多些。 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是西北民歌。区别于当前歌坛孱弱无力、浮泛绮靡的流行风气,能让你感觉到心灵深处的震撼的,能让你闻声落泪、血脉贲张的,那就是西北民歌。西北民歌是中国民歌的脊梁,是中国民歌之魂... 太行山以西山西高原、黄土高原、青海高原统称西北高原。西北山歌是指流行于此一地区的山歌体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晋西北的山曲、烂席片、内蒙古的爬山调、陜北的信天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 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歌,即民间歌曲的简称。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作品。我国的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诗经》中的“风”就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流行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调”、元代的“小令”、“散曲”,明清的“歌谣”、“小曲”等。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民歌也随之有了新的内容、精神风貌、音乐形式和艺术风格。发表论文。而其中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理背景则使我国民歌体裁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一、地域性的差异对民歌风格特征形成的影响 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歌中展现出了劳动人民多样的生活模式,如:与不同的劳动方式紧密相连的号子,与不同的生活场景、生活情趣紧密相连的小曲、小调等。同时由于民歌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音调、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使得民歌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如平原地区的民歌大多婉转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豪放;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产生的民歌,则多是那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长歌等等。 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又称之为劳动号子。如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川江船夫号子》,是在行船过程中为组织、协调纤夫们的动作而唱的,由于川江上的水路和气候险恶多变,纤夫们的工作不仅异常艰苦,而且常常性命攸关。在这种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川江号子,便成为劳动号子中极富感染力的一种。川江号子的演唱形式保持了号子的基本特点,即一领众和。领唱者即是劳动的指挥者,领唱者通过多样化的领唱,来指挥和协调船夫们的动作。不仅透出浓郁的川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乐观、开朗、顽强、坚毅的性格,及与大自然抗争的豪迈气概。 第二,黄土高原的“信天游”。黄土高原的民歌,作为“黄土地的歌”,有“信天游”、“山曲”、“顺天游”、“爬山调”、“花儿”等,节奏大多舒缓而自由,音调悠长而飘逸,具有即兴演唱的特点。如;《蓝花花》这首歌中唱到“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采”,这种极富地方风情的语言与浓郁的陕北音调紧密相连,充分展示了这首民歌的独特的声韵、节奏和语调的美。 第三,青藏高原民歌。青藏高原绵延千里,特定的地理环境使这一地区的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