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

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通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大便次数较平日增多和/或大便性状改变(含不消化食物残渣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

2.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及其他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高热或体温不升、抽搐、昏迷、休克等)。

3.脱水程度的分度

4.脱水性质的判断

(见下表)

5.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判断腹泻时因肠道丢失和摄入不足可发生低钾、低钙、低镁和代谢性酸中毒,重度脱水均合并酸中毒应根据症状、体征、血生化和血气分析判断。

二、病程分类病程<2周为急性腹泻病;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病;>2月为慢性腹泻病。

三、病情分类轻型:大便次数在5~10次/日,无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重型:大便次数在10次/日以上,有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

四、辅助检查

1.血常规细菌感染白细胞增多。

2.大便常规及培养因致病原而异,细菌性腹泻病可获阳性结果。

3.病毒检查病毒性腹泻病用免疫酶联反应(ELISA)或PCR检

测或电镜检查大便,可检查出大便轮状病毒或其他病毒。

4.血液生化检查血电解质(钠、钾、氯、钙、镁)、血气分析等。

五、鉴别诊断应与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梗阻、肠套叠等相鉴别。

治疗原则

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急性腹泻病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除重度脱水和严重呕吐外,一般不禁食,有严重呕吐者可暂禁食4~6h(不禁水)。母乳喂养儿,继续喂养,人工喂养儿,可适当稀释奶液,已添加辅食儿,适当维持或减少品种和数量,应保证饮食卫生、新鲜、易消化、有营养。

推荐补充量及疗程:6个月以内锌元素10mg/d(葡萄糖酸锌口服液20ml/d),6个月以上锌元素20mg/d(葡萄糖酸锌口服液40ml/d),10~14d;疑似乳糖不耐受:进食母乳后即出现水样泻;合并脱水、酸中毒;大便pH<5.5,还原糖试验阳性++以上。

二、药物治疗除高热、全身中毒症状严重、粪便为黏液、脓血便或镜下多量红、白细胞,大便细菌培养阳性,一般不用抗生素。细菌感染者应根据病情和病原选择抗生素,如复方新诺明、多黏菌素、先锋霉素类(头孢呋辛、头孢克肟)、氨曲南等,年长儿可用喹诺酮类,阿米巴痢疾选择甲硝唑。以上抗生素剂量按常规剂量,疗程一般

为3~7d。应适时加用胃肠黏膜保护剂和微生态制剂,如思密达、乐托尔、妈咪爱、金双歧、双歧三联活菌等,以保护肠道黏膜,扶植肠道正常菌群。对感染性腹泻病,特别是早期(48~72h内)避免使用止泻药物,后期(48~72h后)大便次数较多者可使用止泻药物。

三、脱水的治疗

(1)轻中度脱水可给新一代低渗性口服补液盐(5.125克/包,含氯化钠0.65g、枸橼酸钠0.725g、氯化钾0.375g和无水葡萄糖3.375g)化水口服。

(2)中重度脱水及呕吐严重者应静脉输液,补液原则为先浓后淡,先盐后糖,先快后慢,见尿补钾。静脉补液方案实行三定原则(定量:确定液体量;定性:确定液体性质;定速:确定补液速度),按液体累计损失量、继续丢失量、生理需要量三部分计算。

1)补充累积损失量。补液量:轻度脱水30~50ml/kg;中度脱水50~100ml/kg;重度脱水100~120ml/kg,一般按上述计算量的2/3给予补液量,低渗性脱水2/3张液~等张;等渗性脱水1/2~2/3张液;高渗性脱水1/3~1/5张液。暂时难以确定脱水性质者,可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输液速度:一般在8~12h内完成,以先快后慢的速度输入,开始的30~60min给液量为20ml/kg,以后为8~10ml/kg·h,等渗性脱水补液可稍快,高渗性脱水补液可稍慢。循环衰竭的重度脱水患者,先用等渗含钠液(生理盐水或2∶1的液体,2∶1即2份生理盐水和1份1.4%碳酸氢钠的混合液),酸中毒严重者可用1.4%碳酸氢钠20ml/kg于30min至1h快速输入,进行扩容,其余累积损失量

于8~12h输入。

2)补充继续丢失量继续丢失是指在补液开始后,机体仍继续丢失的体液,原则上是丢多少补多少,大多数情况下,可按20~40ml/kg·d补给。继续丢失用1/3~1/2张含钠液,12~24h口服或静滴输入。

3)补充生理需要量为了满足机体基础代谢所需液体,每日应补充生理需要量70~90ml/kg,1/4~1/5张含钠液即可。一般可将继续损失量与生理需要量混合在一起,于输完累积损失量后,在余下的14~16h内,由静脉均匀滴入或分次口服。

四、电解质紊乱治疗

1.补钾患儿有尿后或明显低钾而6h内有尿者,可以予补钾,一般每日200~300mg/kg分次口服,或0.15%~0.2%浓度静脉输入,全日钾量不能少于8小时给入。

2.补钙佝偻病患者在补液同时可口服钙剂,如出现惊厥或手足抽搐,即给10%葡萄糖酸钙5~10ml,用等量葡萄糖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或静滴,应注意勿漏出血管及输注速度不能过快。

五、补锌治疗6个月以上患儿每天补充锌元素20mg,6个月以下患儿每天补充锌元素10mg,疗程10~14d。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病的治疗

(1)查清病因、对因治疗,根据大便培养结果决定是否选用抗生素。

(2)参照急性腹泻病补液原则,预防和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和酸碱失衡。

(3)乳糖不耐受者选择豆奶、低乳糖或无乳糖奶粉。

(4)肠黏膜严重受损或胰酶缺乏者可选用氨基酸、葡萄糖、中链甘油三酯、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组合成的要素饮食。

(5)不能耐受口服营养物质者,应用部分或全静脉营养。

(6)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如锌(6月龄以上患儿每天补充锌元素20mg,6月龄以下患儿每天补充锌元素10mg,共10~14d)、铁、各种维生素等。

(7)应用微生态调节剂和肠黏膜保护剂,必要时可使用止泻药物,如洛哌丁醇、消旋卡多曲等。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 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通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大便次数较平日增多和/或大便性状改变(含不消化食物残渣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 2.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及其他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高热或体温不升、抽搐、昏迷、休克等)。 3.脱水程度的分度 4.脱水性质的判断 (见下表)

5.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判断腹泻时因肠道丢失和摄入不足可发生低钾、低钙、低镁和代谢性酸中毒,重度脱水均合并酸中毒应根据症状、体征、血生化和血气分析判断。 二、病程分类病程<2周为急性腹泻病;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病;>2月为慢性腹泻病。 三、病情分类轻型:大便次数在5~10次/日,无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重型:大便次数在10次/日以上,有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 四、辅助检查 1.血常规细菌感染白细胞增多。 2.大便常规及培养因致病原而异,细菌性腹泻病可获阳性结果。 3.病毒检查病毒性腹泻病用免疫酶联反应(ELISA)或PCR检

测或电镜检查大便,可检查出大便轮状病毒或其他病毒。 4.血液生化检查血电解质(钠、钾、氯、钙、镁)、血气分析等。 五、鉴别诊断应与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梗阻、肠套叠等相鉴别。 治疗原则 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急性腹泻病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除重度脱水和严重呕吐外,一般不禁食,有严重呕吐者可暂禁食4~6h(不禁水)。母乳喂养儿,继续喂养,人工喂养儿,可适当稀释奶液,已添加辅食儿,适当维持或减少品种和数量,应保证饮食卫生、新鲜、易消化、有营养。 推荐补充量及疗程:6个月以内锌元素10mg/d(葡萄糖酸锌口服液20ml/d),6个月以上锌元素20mg/d(葡萄糖酸锌口服液40ml/d),10~14d;疑似乳糖不耐受:进食母乳后即出现水样泻;合并脱水、酸中毒;大便pH<5.5,还原糖试验阳性++以上。 二、药物治疗除高热、全身中毒症状严重、粪便为黏液、脓血便或镜下多量红、白细胞,大便细菌培养阳性,一般不用抗生素。细菌感染者应根据病情和病原选择抗生素,如复方新诺明、多黏菌素、先锋霉素类(头孢呋辛、头孢克肟)、氨曲南等,年长儿可用喹诺酮类,阿米巴痢疾选择甲硝唑。以上抗生素剂量按常规剂量,疗程一般

小儿腹泻

腹泻 英文名:diarrhea科室:儿科,小儿消化科,普外科,消化内科,胃肠外科 常用药物:症状:中毒严重,乏力,代谢性低钾,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休克,低钙血症,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体温变化,免疫损害,免疫缺陷,全身代谢低下,全身各脏器血流缓慢,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出血,发热,发热伴出血,发热伴有腹痛、腹泻. . . 腹泻病(diarrhea),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1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婴幼儿容易患腹泻病,主要与下列易感因素有关。 1.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婴幼儿水 代谢旺盛,婴儿每日水的交换量为细胞外液量的1/2,而成人仅为1/7,对缺水的耐受力差,一旦失水容易发生体液紊乱。婴儿时期神经调节、内分泌、循环、肝功能、肾功能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2.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且婴儿食物以液体为主,入量较多,胃肠道负担重。 3.机体防御功能差: 1.婴儿胃酸偏低,胃排空较快,对进人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 2.血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M、IgA)和胃肠道分泌型IgA(SIgA)均较低。肠黏膜的免疫防御反应及口服 耐受(oral tolerance)机制均不完善。 4.肠道菌群失调:正常肠道菌群(normal intestind microflora)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抗作用,新生儿生 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改变饮食使肠道内环境改变,或滥用广谱抗生素,均可使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失调而患肠道感染。同时,维生素K的合成有赖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参与,故小婴儿肠道菌群失调时除易患腹泻外,还可有呕吐或大便中带血。 5.人工喂养: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lgA、乳铁蛋白)、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溶酶体等,有很 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家畜乳中虽有某些上述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和食具易受污染,故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 目录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检查 4诊断

婴幼儿腹泻的诊治要点

婴幼儿腹泻的诊治要点 在我国,小儿腹泻病是居第2位的常见多发病。根据其发病原因分为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两类。多发生在5岁以下,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感染性腹泻每年有两次发病顶峰,夏季主要病原是埃希氏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秋季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 ★病因 ◆(一)内在因素或易感因素 1.小儿胃酸及各种消化酶分泌较少,胃酸酸度低,杀菌才能较弱。 2.小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的营养物质相对较多,胃肠道负担较大,消化功能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不易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3.小儿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对感染的防御才能低。 4.婴儿时期各系统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容易发生水和电介质紊乱及酸中毒。 5.对食物的不耐受,非常常见的。也有先天性的酶缺乏,如一些孩子肠道缺乏一种乳糖酶,这个酶缺乏的时候也会导致腹泻。 6.要提醒的是,如系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小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病症。食欲好,无呕吐,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二)感染因素 1.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引起,病原体多随食物进入消化道,多见于人工喂养儿 (1)病毒感染:病毒性腹泻中,有轮状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等感染。 以人类轮状病毒感染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顶峰多在秋冬季节,故又称秋季腹泻。轮状病毒特别容易进犯近端小肠粘膜绒毛上皮细胞,引起细胞变性与脱落。绒毛上皮细胞的病变,使刷状缘外表的双糖酶活性减少,双糖不能水解为单糖,反被肠道内细菌分解,产生有机酸,增加肠内浸透压,渗入大量水分,导致浸透性腹泻的发生。轮状病毒感染仅有肠绒毛破坏,故本病的粪便镜检阴性或仅有少量白细胞。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起病急,一般无明显的中毒病症。大便水样或蛋花汤样,有少量粘液,无腥臭味。腹泻重者可出现脱水病症,病程5-7天,少数较长。大便镜检一般无异常发现,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感染后1-3天取粪便的滤液或离心上清液染色后用电镜或免疫电镜检查,可发现轮状病毒,血清抗体一般在感染后3周上升。 诺如病毒〔Norovirus或NV〕是1968年在美国诺瓦克市被别离发现一组杯状病毒属病毒,先是称为小圆构造病毒,后称为诺瓦克样病毒,直到2002年8月才由第八届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批准名称为诺如病毒。由于该组病毒极易变异,此后在其他地区又相继发现并命名了多种类似病毒,统称为诺如病毒。分为基因Ⅰ、Ⅱ、Ⅲ、Ⅳ、Ⅴ组,Ⅰ、Ⅱ、Ⅲ组还可进一步分为基因型,3组分别有8个、17个和2

小儿腹泻健康教育

小儿腹泻健康教育 一、腹泻病定义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日大便次数等于或者超过3次(不论有无粘液及脓血)诊断为腹泻病。 二、腹泻的原因 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大体为两类:一类为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比如喂养不当,包括进食过多或过少;食物成分改变;食物加糖过多;添加辅食不适应等。另一类为感染因素引起的,比如进食的食物或器皿不洁,使细菌进入体内;还有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另外还有因其他疾病使用抗生素时间过长或使用不当而造成的菌群失调。 三、孩子患了腹泻病家庭应如何护理? 1、首先,腹泻病治疗重点是预防脱水,对轻、中度脱水可以采用口服补液盐的方法,家长可以自制口服补液盐:用米汤500ml+食盐1.75g(半啤酒瓶铁盖),预防脱水40ml/kg,治疗轻、中度脱水剂量为60-80ml/kg,总量在4-6小时内服完。 2、急性腹泻对原有的习惯饮食进行调整,母乳喂养的小儿可继续哺喂,人工喂养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可以先喂米汤-稀释奶-脱脂奶-全牛奶。6个月以上进食固体、半固体饮食的小儿,予稀粥、面食等易消化饮食。总之,腹泻期间是不禁食的。 3、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应用温开水清洗臀部,防止尿布疹及感染。若已出现臀部皮肤破溃,要将臀部暴露在空气当中,

使之保持局部干燥,然后外涂紫草油或鞣酸软膏。 4、密切观察腹泻情况,若腹泻加重,应立即去医院就医。 四、采取什么措施可以预防腹泻病? 1、首先应该加强婴幼儿的卫生管理,养成一个好的卫生习惯,做好奶瓶和餐具的消毒,一般要求消毒奶瓶用时需先煮沸30分钟,这样才能达到消毒目的,对较大的儿童要教他们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改掉吃手的习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 2、提倡母乳喂养,尽量不要在夏季给婴儿断奶,母乳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能增强婴幼儿免疫力。母乳几乎为无菌食品,直接哺喂,卫生经济,所以,母乳喂养的小儿发生腹泻比例较人工喂养儿低得多,需要提醒的是,妈妈在喂奶前一定要清洗乳头,否则无菌食品就有可能变成有菌的了。 3、夏季到了,新鲜水果大量上市,适当食用可以补充孩子的维生素,但不能过量,吃水果前一定要清洗干净。 4、现在很多家庭养有宠物,孩子和宠物自然成了朋友,宠物的卫生也关系到孩子的卫生,所以搞好宠物卫生及环境卫生也是至关重要的。

小儿腹泻的诊断与用药

益丰大药房11月门店培训教材 小儿腹泻的诊断与用药 第一部分:医学知识 一、定义(理解) 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者约占50%。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 二、病因(理解) 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良,各种消化酶的分泌较少,活力较低,对食物的耐受力差不能适应食物质、量的较大变化,因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消化道负担较重,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易于发生消化功能紊乱。胃内酸度比成人低,抗菌能力差,易患肠道感染。 小儿腹泻可由非感染和感染性原因引起。 (1)非感染性原因:生理性腹泻,母乳的营养成分超过小儿的生理需要量和消化功能的限度时,便会使小儿发生腹泻;喂食不当可引起腹泻,多为人工喂养儿,由于喂养不定时、量过多或过少或食物成分不适宜,如过早喂食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物、突然改变食物品种或断奶;个别小儿对牛奶或某些食物成分过敏或不耐受(如乳糖缺乏),喂食后可发生腹泻;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而由于口渴吃奶过多,增加消化道负担,均易诱发腹泻。 (2)感染性原因:分为肠道内感染和肠道外感染。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病毒感染: ①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 ②诺沃克病毒:多侵犯儿童及成人,与婴幼儿腹泻的关系不密切。 细菌感染: 主要为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引起的感染。 病原微生物随污染的饮食或水进入消化道,也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手、玩具或带菌者传播。 另外,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等或急性传染病时,由于发热及病原体的毒素作用使消化道功能紊乱,可伴有腹泻。有时,肠道外感染的病原体可同时感染肠道(主要是病毒)。 三、临床表现(重点掌握) (一)腹泻分期 1、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下者。 2、迁延性腹:泻病程持续2周至2月者。 3、慢性腹泻:病程持续2月以上者。 (二)腹泻分型 按程度分2型:轻型(单纯性腹泻)、重型(中毒性腹泻)。 (1)轻型腹泻:多为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所致,或由肠道内病毒或非侵袭性

2023年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课件)

2023 年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课件〕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腹泻病是大便次数或大便性状的转变的统称 .感染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 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志贺痢疾杆菌、沙门菌等 .按病程分:急性腹泻,病程〈2周; 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至 2 个月;慢性腹泻:病程>2 个月。 一、病史采集 〔一)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首次病程记录于入院 8 小时内完成。 〔二〕大便性状、次数及病程。 〔三〕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四〕有无中毒病症。 〔五〕有无明显病因及诱因。 二、临床表现〔包括病症、体征〕 〔一)可有不洁饮食史。 〔二〕共同表现呕吐、腹痛、腹泻。重症呕吐、腹泻 频繁,可吐出黄绿色或咖啡色液体 ,大便每日可达十余次至数十次。

(三〕伴有精神委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 升等感染中毒病症. 〔四〕腹部平软或腹胀,肠鸣音活泼。 〔五〕重者合并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脱水程度 〔1〕轻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5%。患儿精神 稍委靡,略有烦躁,尿量削减,口唇稍枯燥,眼窝和前囟稍凹陷。 (2)中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5 %~10%。患儿精神委靡或烦躁担忧,尿量明显削减,口唇枯燥,哭时泪少,皮肤苍白,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四肢稍凉。 (3)重度脱水:失水量约在体重 10%以上。患儿精神极度委靡,表情冷淡,昏睡甚至昏迷。尿量极少或无尿,口唇极度枯燥,哭时无泪,皮肤枯燥、有花纹、弹性极差,眼窝前囟极度凹陷,甚至消灭休克病症。 2、脱水性质 (1 〕等渗性脱水 :最常见,血清钠为13 0-150mmol/L。 〔2〕低渗性脱水:血清钠<130mmol/L,可消灭头痛、嗜睡、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病症。 (3)高渗性脱水:血清钠> 150mmol/L。消灭皮肤黏膜枯燥、烦渴、高热、昏睡、惊厥等。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病因学 小儿腹泻分类 (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 1.轻型腹泻:有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不明显,体温正常或有低热。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2.重型腹泻:此型除有严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伴有重度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1]。 (二)根据病程分为 1.急性腹泻:病程< 2周。 2.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 2月 3.慢性腹泻:病程>2月。 (三)根据病因分类 1.感染性腹泻:霍乱、痢疾、其它感染性腹泻(除霍乱弧菌和志贺氏菌外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引起) 2.非感染性腹泻:食饵性腹泻、症状性腹泻、过敏性腹泻、内分泌性腹泻、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炎症性肠病、肠白塞、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等。 病因 (一)感染因素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1、病毒感染:寒冷季节的小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性肠炎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其次有诺如病毒、星状病毒、科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等。 2、细菌感染: (1)致腹泻大肠杆菌: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及粘附-聚集性大肠杆菌。 (2)弯曲菌:与肠炎有关的弯曲菌属有空肠型、结肠型和胎儿型3种,95%-99%

弯曲菌肠炎是由胎儿弯曲菌及空肠弯曲菌引起的。 (3)其他:包括耶尔森菌,沙门菌(主要为鼠伤寒和其他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嗜水气单胞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 3、真菌:致腹泻的真菌有念珠菌、曲菌、毛霉菌等。婴儿以白色念珠菌多见。 4、寄生虫:常见为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和隐孢子虫等。 肠道外感染:有时引起消化功能紊乱,亦可产生腹泻症状,即症状性腹泻。年龄越小越多见。腹泻不严重,大便性状改变轻微,为稀糊便,含少许粘液,无大量水分及脓血,大便次数略增多,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中耳炎等,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腹泻症状渐消失。 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腹泻:常表现为慢性、迁延性腹泻。由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一方面使肠道有害菌,耐药金葡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绿脓杆菌等大量繁殖,另一方面使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减少,微生态失衡而出现腹泻,大便的性状与细菌侵袭的部位有关,病情可轻可重。 (二)非感染因素 1、饮食护理不当多见于人工喂养儿。喂养不定时、不适当或以淀粉类食品为主食,或饮食中脂肪过多以及断奶后突然改变食物品种,均能引起轻~中度腹泻(消化不良)。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由于口渴,吸乳过多,增加消化道负担,均易诱发腹泻。大便为稀薄或蛋花汤样,无脓血和酸臭味,如不及时控制,易并发肠道感染。 2、过敏性腹泻:如对牛奶或大豆制品过敏而引起的腹泻。 3、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肠道对糖的吸收不良引起腹泻。 4、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都可以诱发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2]。

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第一版) 婴幼儿是指年龄在3岁以下的宝宝,腹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婴幼儿腹泻,又名婴幼儿消化不良,是婴幼儿期的一种急性胃肠道功能紊乱,以腹泻、呕吐为主的综合征,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本病致病因素分为三方面:体质、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乱。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排稀便和水电解质紊乱。本病治疗得当,效果良好,但不及时治疗以至发生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时可危及小儿生命。 由于腹泻的原因不同,腹泻的表现形式和持续的时间不同,腹泻可以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腹泻时间在2周以内我们称之为急性腹泻,慢性腹泻是包括腹泻时间长于2周的迁延性腹泻和腹泻时间多于2个月的慢性腹泻 下面我们将从腹泻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临床诊断、并发症、临床治疗等几个方面来了解下婴幼儿腹泻 一、病因 1.体质因素 婴幼儿腹泻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其内在原因特点为: (1)婴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酶的活性较低,但营养需要相对地多,胃肠道负担重。 (2)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及肝、肾功能发育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 (3)婴儿免疫功能也不完善。血清大肠杆菌抗体滴度以初生至2周岁最低,以后渐升高。因而婴幼儿易患大肠杆菌肠炎。母乳中大肠杆菌抗体滴度高,特别是初乳中致病性大肠杆菌分泌型IgA高,所以母乳喂养儿较少发病,患病也较轻。同理小婴儿轮状病毒抗体低,同一集体流行时,小婴儿罹病多。 (4)婴儿体液分布和成人不同,细胞外液占比例较高,且水分代谢旺盛,调节功能又差,较易发生体液、电解质紊乱。婴儿易患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易致消化功能紊乱,此时肠道分泌型IgA不足,腹泻后易於迁延。 2.感染因素 感染因素又分为消化道内与消化道外感染,以前者为主。 (1)消化道内感染致病微生物可随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小儿消化道,因而易发生在人工喂养儿。哺喂时所用器皿或食物本身如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够,亦有感染可能。病毒也可通过呼吸道或水源感染。其次是由成人带菌(毒)者的传染,如病房内暴发细菌性(或病毒性)肠炎后部分医护人员受染,成为无症状肠道带菌(毒)者,可导致病原传播。 (2)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的器官、组织受到感染也可引起腹泻,常见于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等。腹泻多不严重,年龄越小者越多见。引起腹泻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肠道外感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另一部分可能是肠道内外均为同一病原(主要是病毒)感所引起。 (3)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长期较大量地应用广谱抗生素,如氯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各种头孢霉素,特别是两种或以上并用时,除可直接刺激肠道或刺激植物神经引起肠蠕动增快、葡萄糖吸收减少、双糖酶活性降低而发生腹泻外,更严重的是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此时正常的肠道大肠杆菌消失或明显减少,同时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 3.消化功能紊乱 消化道功能紊乱主要有饮食因素、不耐受碳水化物、食物过敏、药物影响、其他因素: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原则

---------------------------------------------------------------最新资料推荐------------------------------------------------------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原则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原则首医大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郑军写在课前的话腹泻病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同时也是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虽然世界卫生组织1991年推出第1版的《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 这些规划和指南的实施,尤其是口服补液盐的应用,对于减少腹泻儿童的死亡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但是在腹泻的治疗中,尚存在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和过多使用静脉补液等问题。 因此本课讲课的儿童腹泻病诊断、规范化治疗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重要意义。 一、概述腹泻是指大便中水分及大便次数异常增加,通常 24 小时之内 3 次以上。 大便的性状比次数更重要。 腹泻病为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除中国外,全世界每年有 10 亿人患腹泻,其中 5 亿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有 8 . 36 亿人次患腹泻,其中 5 岁以下儿童占 3 亿人次,腹泻病年发病率 1 / 12

约为 0 . 7 次/人, 5 岁以下儿童的年发病率平均为 1 . 9 人。 世界卫生组织 1978 年制订全球性腹泻病控制规划, 1980 年正式实施, 1991 年推出第 1 版的《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 这些规划和指南的实施,尤其是口服补液盐的应用,对于减少腹泻儿童的死亡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但是至今,腹泻病仍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也是 5 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在腹泻的治疗中,尚存在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和过多使用静脉补液等问题。 多年来口服补液疗法治疗急性腹泻获得了成功。 从 1978 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EF )将口服补液盐作为治疗急性腹泻脱水的首选疗法后,使5 岁以下儿童急性腹泻的死亡人数从 450 万下降到 180 万。 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急性腹泻仍然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 WHO 和 UNIEF 已经公布了新修订的《腹泻临床管理推荐实施指南》,腹泻病治疗研究也取得了两项重要的成果,旨在大幅度降低腹泻儿童死亡数。 腹泻病治疗研究取得两项重要的成果,第一项是新的口服补液盐配方(低渗 ORS )配方,将钠浓度降到 75 mmoL / L 、葡萄糖浓度降低到 75 mmol / L 、总的渗透压降低至 245 mOsm /L 的低渗 ORS ( hypoosmolarity ORS )配方有助于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减少大便的量以及减少静脉补液。

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

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 腹泻是指儿童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烂或呈水样,伴有腹部胀气、腹痛等症状的一种常见疾病。对于小儿腹泻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临床表现、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明确诊断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临床表现 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多样,具体表现因年龄、病因和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小儿腹泻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排便次数增多:小儿腹泻时,排便次数明显增多,常达到每天3次以上。 2. 大便性状改变:小儿腹泻的大便常常呈现稀烂或水样,有时带有黏液或血丝。 3. 腹部胀气:小儿腹泻时,腹部常出现胀气的感觉,患儿可能会有腹胀、腹痛的不适感。 4. 全身症状:小儿腹泻时,患儿可能会出现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发热等症状。 二、体征检查 在诊断小儿腹泻时,医生通常会进行一些体征检查,以帮助明确诊

断。常见的体征检查包括: 1. 腹部触诊:医生通过轻柔触诊患儿的腹部,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肠蠕动增快、肠鸣音亢进等体征。 2. 腹部B超:腹部B超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小儿的肠道情况,了解是否存在肠道梗阻、炎症等病变。 3. 骨龄测定: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腹泻患儿,可以进行骨龄测定,以排除肠道吸收不良引起的腹泻。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于明确小儿腹泻的病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有: 1. 大便常规检查:通过对患儿的大便进行化验,可以了解大便中是否存在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异常物质。 2. 大便培养和毒力因子检测:对于疑似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可以进行大便培养,以确定病原菌类型。同时,还可以检测细菌的毒力因子,以判断致病菌的致病性。 3. 血常规:血常规可以了解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性腹泻或贫血等情况。 4. 免疫学检查:对于疑似免疫相关的腹泻,可以进行免疫学检查,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儿科腹泻病是指儿童在消化道出现异常,导致大便次数增多、稀薄、 呈现液体状态的一种常见疾病。它有很多种病因,包括感染性、非感染性 和药物等引起,严重的腹泻会给儿童的生活和成长带来很大的困扰。因此,针对儿科腹泻病,制定诊疗指南十分有必要。 1.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儿科腹泻病的诊断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包括病程、腹泻性质、大便频率、是否有血便、发热情况等。体格检查包括体温、呕吐、腹痛、腹胀、是否有腹部包块等。这些信息对于判断病情和病因、 制定治疗方案都非常重要。 2.辅助检查 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血常规、 粪便常规、病原学检测、肠道吸收功能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原体,判断 病情和指导治疗。 3.营养支持治疗 对于轻度腹泻患儿,可通过改善饮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来进行营养 支持治疗。建议喂养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增加饮水量,适当补充盐分和矿 物质,保证儿童营养和水分的平衡。 4.抗菌治疗 对于明确存在细菌感染的儿童,可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适当的 抗生素进行治疗。注意选择安全有效的抗生素,避免滥用和盲目使用,以 免产生耐药菌株。

5.抑制腹泻药物治疗 针对腹泻症状较为严重的儿童,可以使用抑制腹泻药物进行治疗。常 用的药物包括吗丁啉、吡坦霉素、洛哌丁胺等。但是应该慎用,根据具体 病情和患儿年龄进行选择。 6.病因治疗 对于明确的非感染性腹泻,要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 针对乳糖不耐受,要通过饮食调整使之远离乳糖;对于胆汁酸吸收不良, 可采用药物疗法,如奥美拉唑等;对于过敏性腹泻,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7.评估病情和预后 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评估患儿病情和预后。根据病情的好转程度和 复发的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8.水电解质平衡的监测和调整 儿童腹泻在造成水电解质紊乱的同时,也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关键。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理状态,及时纠正钠、钾、钙和氯等电解质的紊乱。 在进行儿科腹泻病的诊疗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医务人员对儿科腹泻病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诊疗水平,避免对 儿童腹泻的过度治疗或延误治疗。 2.加强儿童腹泻病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家长和儿童对腹泻的认知和自 我保健意识。 3.避免用过多的抑制腹泻药物、广谱抗生素等对儿童进行治疗,尽量 选择相对安全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小儿腹泻疾病诊疗指南

小儿腹泻疾病诊疗指南 小儿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儿童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 成熟,免疫系统功能较弱,容易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引起腹泻。 本文将介绍小儿腹泻的诊疗指南,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问题。 一、腹泻的定义和病因 腹泻是指儿童每天大便次数增加,通常超过3次,并伴有稀便或水样便,且持续时间超过3天。腹泻的病因非常多样化,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 非感染性腹泻两类。常见的感染性腹泻病原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而非感染性腹泻则可以由过敏、消化不良、肠道功能异常等因素引起。 二、腹泻的临床表现 1.大便次数增多:通常超过3次/日; 2.大便异常:常为稀便或水样便,有时伴有脓血; 3.腹部不适:常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4.全身症状:可能出现发热、食欲不振、嗜睡等; 5.其他症状:如呕吐、脱水、体重下降等。 三、腹泻的诊断 1.详细病史询问:对发病时间、症状表现、饮食情况、生活环境等进 行了解; 2.客观检查: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检查,腹部 触诊、听诊等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首先进行常规血常规、尿常规等基本检查,如有必要,可进一步进行粪便常规、粪便培养、病毒抗原检测等。 四、腹泻的治疗 腹泻的治疗主要分为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两个方面。对症治疗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补充液体:腹泻会导致严重的体液丢失,因此,要及时补充足够的 水分和电解质。可以给儿童口服葡萄糖盐水、果汁水、补液盐、口服补盐 液等。对于重度脱水的患儿,应及时就医住院治疗。 2.适当饮食调整:在腹泻期间,要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可适 当增加米汤、稀饭、面条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3.增加益生菌摄入:益生菌可以增强肠道正常菌群,调节肠道功能, 有助于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减少腹泻症状。 病因治疗则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1.病毒性腹泻: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抑制病毒,一般通过对症治疗,促进机体康复。 2.细菌感染性腹泻: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3.寄生虫感染性腹泻:根据具体寄生虫种类选用相应的抗寄生虫药物 进行治疗。 五、腹泻的预防 腹泻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儿童腹泻疾病治疗指南

儿童腹泻疾病治疗指南 儿童腹泻是指儿童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水样或呈水样,伴有腹痛、 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的腹泻甚至 可以危及儿童的生命健康。因此,对于儿童腹泻的治疗非常重要。下面是 儿童腹泻疾病治疗的一些指南。 首先,儿童腹泻的治疗应该综合考虑病因和病情。腹泻的病因有很多种,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食物过敏等。因此,在治疗 前首先要确定病因,这样才能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其次,儿童腹泻的治疗应该注重控制症状和预防合并症。对于腹泻症 状比较轻的儿童,可以通过饮食调整来控制腹泻,比如减少脂肪和纤维素 的摄入,增加淀粉类食物的摄入。对于腹泻症状比较严重或存在并发症的 儿童,应该及时就医,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第三,儿童腹泻的治疗应该根据病情进行药物治疗。对于病因为病毒 感染的儿童,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因为病毒感染是无法通过抗生素治 疗的。对于病因为细菌感染的儿童,可以考虑使用抗生素治疗,但需要慎 重选择抗生素,避免使用不当导致抗药性。对于病因为寄生虫感染的儿童,需要选用具有驱虫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病因为食物过敏的儿童,需 要尽快查找过敏原并进行相应的避免接触或治疗。 最后,儿童腹泻的治疗应该注重营养支持和补充水分。腹泻会导致机 体水电解质紊乱和营养不良,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儿童的水 分摄入和排出,及时补充水分。对于营养不良的儿童,可以考虑给予补充 营养的药物或食品,确保其获得足够的营养。

总之,儿童腹泻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病情和患儿的个体特点。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控制症状和预防合并症,根据病情进行药物治疗,并注重营养支持和补充水分。此外,家长在儿童腹泻的治疗中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合理安排饮食和日常护理,帮助儿童尽快康复。

儿科诊疗常规--儿童腹泻病

儿科诊疗常规--儿童腹泻病 儿童腹泻病 【概述】 腹泻病(diarrhea)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表现的消化道综合征,是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最常见疾病之一,以婴幼儿尤其6月~2 岁发病率最高,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婴幼儿易患腹泻,主要与以下易感因素有关:①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②生长发育快,胃肠负担重;③机体防御功能差;④肠道菌群失调;⑤人工喂养。 【病史要点】 1.起病特点:腹泻的起病、病程及发展过程。 2.大便次数及形状:腹泻每日次数、大便性状(量、水分多少、粘液脓血),有无酸臭和腥臭味,是否伴里急后重(或坠胀感)。 3.伴随症状:是否伴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其他消化系统症状;是否伴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发热、精神萎靡、食欲减少等),有无其他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抽搐、皮疹等)。 4.病程中一般情况:进食情况,是否伴口渴、喜饮、眼泪较少,尿量减少及其减少的程度,询问最后一次排尿的时间。 5.入院前治疗情况:接受何种治疗,补液方式、性质和量。 6.有无基础疾病。 7.详细询问病前喂养史、添加辅食史、腹泻病人接触史、不洁饮食史。 8.发病的季节,当地有无腹泻病的流行。 9.既往腹泻史,包括诊断及治疗情况。 【体检要点】 1.有无脱水表现:眼窝及前囟的凹陷程度、皮肤弹性、尿量、有无周围循环衰竭等判断有无脱水以及脱水的程度。注意高渗性脱水表现为高热、烦渴、烦躁、意识障碍、抽搐等细胞内脱水表现,而脱水

体征不明显。 2.腹部检查:有无腹胀、肠型、蠕动波、压痛、肌紧张、反跳痛、腹部包块、腹水征、肠鸣音活跃程度等。 3.有无代谢性酸中毒表现:口唇樱红、呼吸深大、精神萎靡、呼出的气体有丙酮味,注意小婴儿表现不典型。 4.有无低钾血症表现(包括在纠正脱水的过程中):精神不振、无力、腹胀、肠鸣音减弱、心音低钝、心律失常、腱反射减弱等。 5.有无肠道外感染病灶,如外耳道、咽部、肺部,有无皮疹。 6.有无其他系统体征,如心脏及神经系统等其他肠道外并发症,其中尤其注意心脏并发症。 7.营养状况,营养不良或病程长的患儿,还需注意有无肛周糜烂、直肠脱垂、维生素A、B族缺乏表现,如角膜混浊、毕脱氏斑、口角炎和口炎等。 【辅助检查】 1.大便常规: ①侵袭性细菌所致感染者大便为黄稀粘液便、粘液血丝便或脓血便,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及脓细胞。 ②病毒性腹泻及产毒性大肠杆菌性肠炎大便为黄稀水样便,无粘液及脓血,显微镜下无红白细胞,或少许白细胞。 ③食饵性腹泻大便为黄色糊状大便,有不消化奶块或食物,镜下见较多脂肪滴。 2.血清电解质(血钠、钾、氯、钙、镁)及肾功能: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应检测。血钠可协助判断脱水的性质。 3.血浆渗透压:有条件的单位应进行,判断脱水的性质。 4.血气分析:中度脱水以上应进行。 5.大便涂片:可查找寄生虫、霍乱弧菌、真菌菌丝及孢子。 6.大便病毒学检查:疑为病毒感染者需进行检测,如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 7.大便培养及药敏试验:疑为细菌感染者需进行。 8.大便还原糖试验:了解有无乳糖不耐受。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四)证候诊断 (1)湿热泄泻证:泻下稀薄,水分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量黏液,腹部时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恶,肢体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2)风寒泄泻证:泄泻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兼恶寒发热,舌苔白滑,脉滑有力。

儿科诊疗常规

儿科诊疗、操作规范 2019.7 第一次修订(医务科审核)

目录 第一部份儿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 (1) 一、小儿腹泻病 (1) 二、急性喉炎 (2) 三、支气管肺炎 (3) 四、急性支气管炎 (4) 五、热性惊厥 (5) 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6) 七、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7) 八、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8) 九、支原体肺炎 (9) 十、流行性感冒 (11) 第二部份儿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13) 一、气管插管术 (13) 二、新生儿气管插管 (17) 三、儿童氧气疗法 (19) 四、早产儿治疗用氧指南 (21)

第一部份儿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 一、小儿腹泻病 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索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消化道疾病。本病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2岁以下婴幼儿多见。本病以夏秋季多见。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多见于秋冬季节,大肠埃希菌感染等引起者以夏季多见。 根据病因,小儿腹泻可分为:①感染性腹泻: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所致;②非感染性腹泻:包括饮食性、症状性、过敏性和其他原因所致。 【病史采集】 1. 入院 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大便性状、次数及病程。 3.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4.有无中毒症状。 5.有无明显病因及诱因。 【检查】 1.全身体检,注意生命体征及脱水情况。 2.血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及肾功能检查。 3.病毒学检查,大便细菌培养。 【诊断】 1.根据大便性状、次数即可诊断,病因未明确之前,统称腹泻病。 2.尽可能找出腹泻的病因以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1.合理饮食。 2.控制感染。 3.消化道粘膜保护剂,微生态疗法。 4.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5.脱水程度、中毒症状严重又缺乏相应检查及治疗手段者需送上级医院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脱水纠正。 2.好转:大便次数减少,性状明显好转,脱水基本纠正。 3.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