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临床分析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临床分析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临床分析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临床分析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6-05-16T13:48:18.4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0期作者:况汉超

[导读]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人民医院儿科四川自贡 643200)采用两药合用能够相互补充,在保护肠道粘膜的同时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的功能状态,改善临床治疗的效果。

况汉超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人民医院儿科四川自贡 643200)

【摘要】目的:探讨双岐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8例慢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蒙脱石散治疗,研究组给予双岐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大便性状及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研究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双气杆菌三联活菌;蒙脱石散;小儿腹泻;小儿慢性腹泻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0-0089-02

小儿慢性腹泻是小儿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由于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异常、感染导致的肠道粘膜慢性损伤等原因有关,小儿慢性腹泻多病程持久,严重者可导致营养不良及小儿发育迟缓[1],慢性腹泻多较为顽固,抗菌药等治疗效果较差甚至无效,近年来我院采用双气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手指的慢性腹泻小儿78例,其中男42例,女36例,患儿年龄2~7岁,平均3.2±1.6岁,病程2~5个月,平均(3.2±0.7)月,患儿诊断符合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小儿慢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并除外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患儿,患儿入选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通过静脉输液或口服补液盐补充体液及电解质,补充维生素,同时给予患儿低乳糖、低脂肪饮食,对照组给予蒙脱石散治疗(易蒙停),2岁及以下每次半包,每日3次,2岁以上每次1包,每日3次,研究组另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金双歧)治疗,年龄小于1岁患儿每次1片,每日3次,年龄大于1岁患儿每次2片,每日3次,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周后评价疗效,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患儿腹泻症状缓解情况。

1.3 疗效评价

临床疗效依据相关文献修改制定,[2]①治愈:治疗1周大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②有效:治疗1周后患儿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性状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减轻;③无效:治疗1周未见大便次数及性状的明显变化,全身症状体征未见好转,甚至加重为无效。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情况

两组患儿大便性状及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比较研究组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儿大便性状及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注:※表示同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小儿慢性腹泻是小儿常见疾病,其病因复杂,与肠道感染、肠道功能紊乱、菌群失调,免疫功能异常、对食物成分不耐受以及先天性代谢异常等原因导致,患儿病程长,反复发作,严重者甚至引起体液代谢异常和影响不良,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影响,因其病因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锌制剂治疗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疗效观察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锌制剂治疗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8-01-08T11:28:31.0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4期作者:黄小刚龚夏莲 [导读]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锌制剂,疗效确切,可显著性改善患儿血锌水平、血浆DAO活性,值得临床推荐。 (中江县人民医院四川德阳 618100) 【摘要】目的:在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患儿治疗期间利用以下药物联合治疗: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锌制剂,对患儿临床疗效进行深入研究。方法:本次探究需要利用自愿参与原则在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所接诊的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患儿中选取54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两组患儿分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27例患儿。参照组: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研究组: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锌制剂治疗。结果:研究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血锌水平、血浆DAO活性明显更佳,将其对比参照组患儿,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患儿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锌制剂联合治疗的疗效确切。 【关键词】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锌制剂;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4-0162-02 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且需要给予患儿实施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锌制剂联合治疗,疗效肯定。据相关性文献报道,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发病诱因复杂,主要包括抗生素使用以及肺炎病原体、吞咽痰液刺激肠道等。参与探究的患儿例数是54例且探究目的是深入分析在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患儿治疗期间利用以下药物联合治疗: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锌制剂的临床疗效,探究过程以及探究结果如下叙述。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参与本次探究的54例患儿均选自我院,均为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患儿,就诊时间:自2015年8月开始至2016年8月停止,共计两组(分组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研究组(男17例、女10例)、参照组(男16例、女11例),每组27例患者参与探究。研究组中,患儿最大年龄是4岁、最小年龄是2个月且平均年龄为(6.0±2.6)个月;参照组中,患儿最大年龄是3岁、最小年龄是4个月且平均年龄为 (5.9±2.3)个月。两组患者临床数据不具备对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需要进行血锌检测以及血浆二胺氧化酶检测,血锌检测时间是治疗前后,方法是:给予患儿清晨空腹采血操作,抽取1.5ml 静脉血并将其置入肝素抗凝管后实施血锌水平检测,仪器是荧光分光光度计;血浆二胺氧化酶检测时间是治疗前以及治疗后72h,给予患儿清晨空腹采血操作,抽取1.5ml静脉血并将其置入EDTA抗凝管中,测定DAO活性时使用的方法是分光光度法。 参照组: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每次服用剂量是1粒,每天需要服用3次,服药途径是温开水送服或者牛奶送服; 研究组: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锌制剂治疗,其中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使用方法同参照组;锌制剂选择葡萄糖酸锌片,对于年龄小于6个月的患儿来说,每天服用次数是1次,1次1片,对于大于6个月的患儿来说,需要每天服用2次,每次1片,服药时间是餐后,给予患儿连续14d服药治疗,叮嘱患儿家长禁止与牛奶同服。 对于大便性状呈水样患儿蒙脱石散治疗并给予轻中度脱水患儿ORS补液盐处理,给予重度脱水患儿静脉补液操作治疗并在治疗期间禁止患儿家长给予患儿自行使用其他具有止泻作用的药物。 1.3 统计学办法 计量资料利用SPSS19.0软件分析并经t检验,体现方式是(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利用SPSS19.0软件分析并经χ2检验,体现方式是率。判定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标准是:P<0.05。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组间数据,结论是: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表示两组患者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明显性差异。经过临床分析,明显最佳的组别是实验组患者,本次对比的组间数据是:临床总有效率、血锌水平、血浆DAO活性。见表。 表两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血锌水平、血浆DAO活性比较 组别例数临床总有效率血锌水平(umol/L)血浆DAO活性 研究组 27 26(96.29%) 57.78±0.11 1.33±0.04 参照组 27 19(70.37%) 49.96±3.44 1.02±0.06 χ2/t 6.5333 11.8061 22.3378 P <0.05 <0.05 <0.05 3.讨论 婴幼儿肺炎在临床上较常见和多发且属于常见感染性疾病,患病人群中常见5岁以下儿童[1],死亡率高,临床上主要通过抗生素治疗来有效控制本病患儿病情进展,但是,易发生继发性腹泻,导致婴幼儿尚未建立完全以及不稳定的肠道菌群受到影响[2],导致患儿肠道功能出现问题,需要给予患儿补锌治疗,同时需要给予患儿平衡肠道内微生物的益生菌补充操作,可良好改善患儿腹泻症状,可良好改善患儿的肠道功能紊乱情况,可有效防治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 二胺氧化酶(DAO)具有高度活性,DAO增加后可进入到患儿的肠细胞间隙、毛细血管以及淋巴管中[3],进而导致血液中DAO含量升高,大量临床数据均证实可以反映患儿小肠黏膜完整性以及修复程度的指标包括DAO活性。 锌制剂可直接参与患儿DNA复制以及核酸合成过程并可有效调节和维持患儿的免疫系统发育和功能;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可提高患儿菌类生长环境并激发人体免疫活性。联合使用,疗效确切。 本组探究中,研究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血锌水平、血浆DAO活性分别是96.29%、(57.78±0.11)umol/L、(1.33±0.04),显著性更佳。 综上,在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患儿治疗期间采用以下药物联合治疗: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锌制剂,疗效确切,可显著性改善患儿血锌水平、血浆DAO活性,值得临床推荐。

小儿腹泻护理常规

小儿腹泻护理常规 小儿腹泻主要是大便次数和大便性质改变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腹泻病多见于婴幼儿,2岁以下小儿约占75%,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季(6.7.8月)及秋冬季(10.11.12)是两个高峰期。小儿腹泻应及时护理治疗,注意了解小儿腹泻护理常规, 1. 腹泻的护理 1.1. 评估相关因素,去除病因。腹泻常见原因是饮食不当及肠内感染,应停止食用可能被污染的食物以及可能引起消化不良及过敏的食物。感染引起的腹泻可按医嘱用抗感染的药物。 1.2. 观察并记录排便次数、性状及腹泻量,收集粪便送检。 1.3. 做好消毒隔离,与其他患儿分室居住。食具、衣物、尿布应专用,护理患儿前后要洗手,对腹泻患儿的粪便,被污染的衣、被进行消 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2. 体液不足的护理 2.1. 防止体液继续丢失通过调整饮食和按医嘱用药控制感染;呕 吐重者可按医嘱应用止吐药。 2.2. 按医嘱补充液体纠正脱水 2.2.1. 口服0RS液适用于轻、中度脱水而无严重呕吐者。累积损失量按轻度脱水50m1/kg、中度脱水80~100m1/kg喂服,于4~6h喂完;继续损失量根据排便次数和量而定。一般每1~2min喂5ml(约l 小勺),稍大的患儿可以用杯子少量多次饮用。若呕吐,可停10min再喂,每2~3min喂5ml.注意事项:①服用0RS液期间应让患儿照常饮水,防止高钠血症的发生;②如患儿眼睑出现水肿,应停止服用ORS液,改用白开水;③新生儿或心、肾功能不全,休克及明显腹胀者不宜应用0RS 液。 2.2.2. 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的患儿。 ①定量:补液总量包括三部分,即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及每日 生理需要量。以上三部分合计液量,在禁食情况下,入院第一天应供给液体总量为:中度脱水120~150m1/kg;重度脱水150~180m1/kg。上

中医推拿法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观察

中医推拿法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疗法对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方法:从2009年1月-2011年12月治疗的患儿中,随机抽取200例单纯采用小儿推拿穴位治疗。结果:200例急性腹泻患儿全部治愈,平均療程2.23 d。结论:中医推拿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简便易行,疗效显著。 【关健词】小儿急性腹泻;中医推拿;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3-0103-01 腹泻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尤其以1岁以内小儿多见,常由于饮食不当引起,多数表现为先呕吐,随即出现发烧腹泻,口渴尿少,有的伴有腹痛腹胀[1-2]。吐泻频繁者可出现脱水,脱水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西医多以静脉输液加口服药物治疗,但疗程较长,痛苦多,且有时输入的寒冷液体较多时往往加重腹泻[3-4]。中医推拿历史悠久,疗效卓著,临床中治疗腹泻效果尤佳,笔者采用中医推拿法治疗大量急性腹泻患儿,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治疗的患儿200例,其中男112例,女88例,1周岁以内152例,1~2周岁36例,2周岁以上12例;伴发烧178例,伴呕吐170例,伴腹胀44例,伴精神不振180例;轻度脱水146例,中度脱水44例,重度脱水10例。 1.2方法 取患儿左手穴位推拿:揉小天心500次,推补肾水500次,推清板门穴500次,逆运内八卦200次,推四横纹各100次,揉二人上马500次,推清天河水100次,推清大肠穴300次。泻水多者加推分阴阳100次,推清小肠穴1000次,肛门红肿者清大肠穴加至1000~1500次,热高者加揉乙窝风300次,呕吐重者掐合谷100次,清肺经穴500次。每日推拿2~4次。脱水者口服温糖盐水补液,以患儿饮够为度。推拿期间禁食寒凉瓜果,哺乳者母亲亦禁之,禁食鱼肉蛋奶等高蛋白食物,饮食以米汤、米粥、米粉等谷类为主,尽量减少奶粉及母乳比例,小米及面食不宜。 2结果 200例全部治愈,1 d治愈者22例,2 d治愈者130例,3 d治愈者32例,4 d治愈者12例,5 d治愈者4例,平均疗程2.23 d。 3典型病例 患者,女,10个月,因进食过多以“吐泻发烧5 d”为主诉就诊,初诊日期2009年2月11日。曾在市内某大医院诊断为小儿腹泻病,静脉点滴5 d未好转。来诊时高烧,进食饮水即吐,频频排出黄色稀水样便,每日10次左右,体温39.2 ℃,轻度脱水貌,精神不振,全身查体未见其他异常。诊断为小儿急性腹泻,中医辨证为火泻。治则:清热利湿,降气止吐。取穴:揉小天心500次,推补肾水500次,推清天河水100次,推清小肠穴1000次,揉二人上马500次,分阴阳100次,逆运内八卦200次,推四横纹各100次,推清小肠穴500次,捏揉天枢,神阙,每日推拿4次,当天烧退,呕吐停止,大便次数减少,3 d痊愈。 4讨论

小儿推拿学考试复习题(高级)带答案

小儿推拿师复习题 间:2016-08-2 一、单选题: 1.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的经脉是(C )A.阴经B.阴维脉C.阳经D.奇经E.带脉 2.髓海位于( C )A.项部B.胸部C.头部D.背部E.腹部 3.经络系统中没有表里关系的是( B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皮部E.十二经筋 4.在胸部,任脉旁开4寸的经脉是( C )A.足太阴脾经B.足少阴肾经C.足阳明胃经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5.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处的穴位是( D )A.少海B.小海C.少泽D.少列E.中冲 6.十二经脉中,循行至心的经脉有( C )A.2条B.3条C.4条D.5条E.6条 7.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除心和小肠外,还有( A )A.胃B.胆C.脾D.肝E.大肠 8.直接入络脑的经脉是( B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少阴心经E.手太阴肺经 9.在胸部,任脉旁开2寸的经脉是( E )A.足太阴脾经B.手太阴肺经C.足阳明胃经D.足少阳胆经 E.足少阴肾经 10.手厥阴心包经的起始穴位是( E )A.天泉B.少列C.中冲D.少府E.天池 11.不与足少阳胆经相联系的脏腑或器官是( D )A.肝B.耳C.胆D.胃E.胁 12.手阳明大肠经出于“柱骨之会上”,所指督脉的穴位是( B )A.百会B.大椎C.风府D.神庭 E.水沟 13.位于脐上4寸的穴位是( D )A.下脘B.水分C.建里D.中脘E.上脘 14.心的募穴是( A )A.巨阙B.鸠尾C.中庭D.膻中E.华盖 15.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的穴位是( C )A.会阴B.中极C.长强D.腰俞E.曲骨 16.手厥阴经的络穴是( C )A.列缺B.通里C.内关D.支沟E.偏历 17.任脉起于( B )A.会阴B.小腹内C.神阙D.承泣穴E.目眶下 18.百会穴前后左右各l寸的穴位是( D )A.四满B.四渎C.四缝D.四神聪E.四关 19.两眉头的中间是( B )A.攒竹B.印堂C.鱼腰D.太冲E.球后 20.捏脊在小儿推拿临床上常用于( C ) A.惊风B.发热C.疳积D.腹泻E.便秘 21.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其中与上肢、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分别在( B ) A.耳垂、耳甲 B.耳舟、耳甲A.耳垂、对耳轮体D.三角窝、耳甲E.三角窝、耳垂 2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D )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辨病论治 D.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辨病论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D 23.七周岁后至青春期来临称为( C )A.青春期 B.幼儿期 C.学龄期 D.学龄前期 24. 三岁的幼儿,正常身高应该是( A )A.92 cm B. 82cm C 85 cm D 96

茵栀黄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辅助光照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探讨

茵栀黄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辅助光照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探讨 发表时间:2015-10-23T14:41:26.90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5期作者:王连珍 [导读] 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澧州医院 415500 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茵栀黄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辅助光照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澧州医院 415500 摘要:目的:探讨茵栀黄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辅助光照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9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性的方法,将92例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光照联合茵栀黄治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47 %,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3.91 %。显然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330,P<0.05)。结论: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茵栀黄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辅助光照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茵栀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光照;新生儿;黄疸;效果 通过对近年病理性黄疸的发病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发现这种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其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1]。另外生理性黄疸的患者也存在,但生理性黄疸不需要接受临床治疗,随着新生儿日龄的不断增加,生理性黄疸会逐渐消失。但病理性黄疸,需要接受相应的临床治疗[2]。本组试验主要对茵栀黄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辅助光照在新生儿黄疸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现将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接诊的9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将其作为本组试验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相关诊断,符合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男58例,女34例。将92例患随机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患者的日龄为(1—41)天,平均日龄为(26.38±2.16)天,对照组患者的日龄为(1—40)天,平均日龄为(25.79±2.14)天。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家属对本组试验的整个研究过程及目的有全面的了解。 1.2 方法 对照组:在治疗箱里接受蓝光治疗,五根20031vr20BT灯管,使患儿与单面照管的距离控制为40 cm,治疗前将患儿阴部、双眼盖住。光照8 h后,停止16 h,定时翻身,连续接受1周的治疗。同时,给予患者茵栀黄颗粒治疗,每天1.0 g。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温水送服,每次105 mg,两组患者均接受1周的治疗。 1.3 临床疗效判定[3] 对本组试验患者的临床治疗症状进行观察,根据实验室指标制定相应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具体情况如下。 治愈:患者的皮肤黏膜黄染全部消退,且没有复发,患者足月后血清胆红素<85 μmol/L。接受临床治疗后没有发生其他并发症。 有效:患者的皮肤黏膜黄染的情况得到有效的缓解,患者足月后血清胆红素高于85 μmol/L,且低于221 μmol/L,同样没有并发症。 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出现恶化的现象。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5.0完成新生儿黄疸患者临床数据的统计分析,选择卡方(X2)检验以率(n/%)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选用(t)检验(±s)形式的计量资料,以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47 %)较高,与对照组(73.91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330,P<0.05),见表1。 3 讨论 生理性黄疸主要指婴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逐渐升高,达到86μmol/L(5mg/dl),甚至更高,并在2周内可自然消失[4-5]。对于生理性黄疸轻者,面颈部可呈现出浅黄色,也可波及全身,一般在3天左右自行后消退,在一周内皮色已经恢复正常,对于严重的生理性黄疸患者,其特征从头、足并遍及全身,通过对其呕吐物及脑脊液进行研究,其也有黄染,个别严重者可4周,尿中无胆红素。但要提高对生理性黄疸应有警惕,以防对病理性黄疸的误诊或漏诊[6]。病理性黄疸可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需要提高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治疗效果。 在当前小儿黄疸临床治疗过程中,光照疗法的应用效果较好,深受广大患者家属的认可。在本组试验中,两组患者均接受光照治疗,同时对照组患者接受茵栀黄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茵栀黄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茵栀黄是属于一种比较传统的退黄药,可有效利湿退黄。通过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可加快胆红素排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完整版)小儿腹泻基本常识

小儿腹泻基本常识 腹泻是婴儿常见的病症。婴儿消化功能不成熟发育又快,所需的热量和营养物质多,一旦喂养不当,就容易发生腹泻。常见的原因有: 1、进食量过多或次数过多,加重了胃肠道的负担; 2、添加辅食过急或食物品种过多,使食物不能完全被消化; 3、喂养不定时,胃肠道不能形成定时分泌消化液的条件反射,致使婴儿消化功能降低等; 4、食物或用具被污染,引起胃肠道感染; 5、婴儿患消化道以外的疾病(如:感冒、肺炎等),也可因消化功能紊乱而导致腹泻; 6、环境温度过低、过高时,小儿也可能出现腹泻。 生理性腹泻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8个月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腹泻,大便次数增多且稀,但食欲好,无呕吐及其它症状,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到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渐恢复正常。生理性腹泻是某些婴儿的正常现象,不属病态,无须用药。 婴幼儿腹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综合症之一,也是影响婴儿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孩子身上,尤以1岁以内的婴儿更为多见,这种病症表现腹泻、呕吐,可伴有食欲不振、腹痛、发热等,主要原因是婴幼儿的消化器官尚末发育成熟,不适应食物的质和量的变化,所以一旦喂养不当、冷热失调或遇到感染时,就容易引起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紊乱而发病。 主要症状有: 1、轻症:每日大便次数在10次以下,粪便呈黄绿色,带粘液,有时有少量水,但量不多,并伴有轻微腹胀,肠鸣音亢进。偶有少量呕吐或溢奶,食欲减退,体温正常或偶有低热,面色稍苍白,精神尚好,无其它周身症状。临床脱水症状不明显,病程约3-7天,预后较好。 2、重症:腹泻频繁,每日排便数十次,呈水样或蛋花汤样,量多,有酸臭味,伴有溢乳或呕吐。重者吐咖啡色物,伴有发热、烦躁、嗜睡、萎靡,甚至昏迷、惊厥等。部分患者可出现明显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如低钾或低钙等。 婴幼儿腹泻的治疗方法 婴幼儿腹泻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道病毒而引起肠道消化功能紊乱的一个综合征。以大便稀薄,便次增多,或如水样为特征。属中医学“腹泻”、“泄泻”范畴。 一、未病先防

慢性腹泻应用黄连素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的效果分析与研究

慢性腹泻应用黄连素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的效果分析与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05T15:36:17.4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3期作者:叶志军[导读] 黄连素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慢性腹泻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腹泻和炎症水平,加速止泻。 贺州广济医院广西贺州 542899 【摘要】目的:探讨黄连素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慢性腹泻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6月-2017年4月90例慢性腹泻患者以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单一黄连素治疗,观察组则给予黄连素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比较两组慢性腹泻控制率;止泻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干预前后患者炎症介质TNF-α、IL-6、IL-8水平;药物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慢性腹泻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止泻时间、腹痛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炎症介质TNF-α、IL-6、IL-8水平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炎症介质TNF-α、IL-6、IL-8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率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黄连素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慢性腹泻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腹泻和炎症水平,加速止泻,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黄连素;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慢性腹泻;应用效果慢性腹泻患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发生因素较多,和多种疾病或因素关系[1]。慢性腹泻患者排便次数明显增多,且粪便量增加,患者还可出现腹痛、发热等症状,病程>3周,疾病在秋季和夏季发生率较高,和全身性疾病、饮食、细菌病毒感染、消化功能紊乱等相关[2]。为了探讨慢性腹泻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本研究纳入2016年6月-2017年4月90例慢性腹泻患者以数字表法分组,分析了黄连素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慢性腹泻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5年6月-2017年4月90例慢性腹泻患者以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23岁-77岁,平均48.71±2.13岁。发病时间2个月-8个月,平均(4.51±0.21)个月。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21岁-77岁,平均48.72±2.11岁。发病时间2个月-8个月,平均(4.52±0.24)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单一黄连素治疗,饭前口服,剂量0.2g,每天3次,治疗3周。观察组则给予黄连素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黄连素饭前口服,剂量0.2g,每天3次,治疗3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剂量为0.63g/d,口服用药,每天2次,治疗3周。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慢性腹泻控制率;止泻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干预前后患者炎症介质TNF-α、IL-6、IL-8水平;药物不良反应率。显效:炎症介质达到正常水平,腹泻停止,排便正常;有效:炎症介质降低,但未达到正常范围,症状有所缓解;无效:排便、炎症介质等情况均无改善。慢性腹泻控制率=显效率+有效率 [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统计数据,进行t检验(计量,用`x±s表示)、χ2检验(计数,用%表示),P<0.05说明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慢性腹泻控制率相比较 观察组慢性腹泻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双岐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双岐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6-06-08T15:21:47.15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3期作者:徐桂梅[导读] 观察组大便恢复正常时间、粪常规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均更早,临床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显著,P<0.05;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双岐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不但能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优于单用蒙脱石散治疗,值得推广。 徐桂梅云南省蒙自市人民医院 661100 【摘要】目的:探讨双岐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6例确诊为小儿腹泻的患儿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两组患儿均行补液,纠正电解质基础治疗,对照组40例加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3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岐三联活菌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差异。结果:观察组大便恢复正常时间、粪常规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均更早,临床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显著,P<0.05;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双岐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不但能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优于单用蒙脱石散治疗,值得推广。【关键词】双岐三联活菌片;蒙脱石散;小儿腹泻;临床疗效小儿腹泻是一种临床上以腹泻、四肢无力、发热等为主要表现的常见儿科疾病,发病率高,患儿年龄多集中于6个月~3岁[1]。小儿腹泻预后较好,多经积极治疗可痊愈,但部分患儿可因腹泻而引起电解质紊乱和严重脱水,危及生命。本病致病因素较多,就诊时多不能立即确诊,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蒙脱石散的因其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疗效较为局限。我们联合双岐三联活菌片治疗,效果显著,在此汇报成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病例均为2013年8月到2014年9月于我院确诊为小儿腹泻(参照第6版《儿科学》[2])的患儿共76例,依据随机数据表法进行分组。观察组36例,男18例,女20例,2.68±1.44岁,病程27.69±6.27h,感染性腹泻16例,非感染性腹泻20例;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3例,2.87±1.22岁,病程25.82±7.26h,感染性腹泻18例,非感染性腹泻22例。两组一般资料具可比性,P>0.05。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并已知情同意者;②自身无其他严重疾病者;③年龄6个月~14岁者;④患者均经我院医学伦理会审核通过。 1.3排除标准: ①不符诊断标准者;②受试药物过敏者;③确诊为霍乱,细菌性痢疾等传染性腹泻者。 1.4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蒙脱石散(思密达,福-益普生(天津)制药,国药准字H20000690)温水冲服,剂量根据患儿年龄而定,<1岁者3.0g/d,>1岁者3.0~6.0g/d,分3次服用。 观察组:联合双歧三联活菌片(上海医药(集团)制药,0.5g×24s,国药准字S1*******),<6个月者3片/d,>6个月者6 片/d,分3次服用,两组均以3天为一疗程。 1.5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大便恢复正常时间、粪常规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等指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治愈:治疗3d内症状消失,粪便次数及性状正常;有效:症状显著改善,粪便次数及性状明显好转;无效:全身症状、粪便次数及性状粪便性状均未见改善。 1.6统计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均用双侧检验,统计前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测,计量资料数值以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用百分数表示,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疗效指标 观察组大便恢复正常时间、粪常规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均更早,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表1两组相关疗效指标比较(,d) 3讨论

小儿腹泻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719168150.html, 小儿腹泻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作者:刘春华朱雅媛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12期 【摘 ;要】目的:小儿腹泻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并且具有一定的季节特点和年龄特点,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有效的预防措施,将小儿腹泻防患于未然,并且分析针对临床的腹泻患儿进行护理的科学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近一年里收治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纠正水,水电解质失衡及对症治疗等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全面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分析患儿的喂养习惯以及季节等因素,发现喂养不当是导致儿童发生腹泻的重要因素,季节、饮食卫生、感染等因素也是诱发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在护理方面,护理人员对患儿加强巡视,有助于避免患儿发生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改善家长的喂养习惯,纠正错误的理念是预防小儿腹泻的有效措施。结论:小儿腹泻是影响小儿健康水平的主要疾病,在预防方面,主要加强对家长的小儿保健知识的普及力度,针对小儿腹泻的常见病因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小儿腹泻;水电解质紊乱;病情观察;健康教育;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2-0217-01 在消化科当中,小儿腹泻属于常见疾病,严重的腹泻常会导致患儿出现精神欠佳、食欲减退,甚至会导致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严重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也是腹泻威胁患儿生命的常见原因。对于儿童而言,一般五周岁以内的小儿罹患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较大,主要由于消化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抵御病原体的能力相对较差,加之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不能适应温度、饮食种类等变化,进而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婴幼儿是小儿腹泻的高发群体,特别是气候变化、喂养不当等因素产生时,发生腹泻的风险较大,特别是初次生育的家长,对婴幼儿喂养方面的知识了解有限,导致喂养方式的错误,进而埋下小儿腹泻的隐患。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法,找出影响小儿腹泻发生的主要因素,并且针对常见的危险因素制定可行的预防措施。对于临床护理方面,通过分析既往的小儿腹泻的临床病例采取的护理措施,在护理质量方面加以提升,主要目的是改善护理效果,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100例患儿的年龄在0-4岁之间,其中,男70例,女30例,平均年龄 (2.4±1.6)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 发表时间:2018-08-28T12:00:45.51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19期作者:揭汉理 [导读] 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揭汉理 崇阳县妇幼保健院湖北省咸宁市 437500 摘要: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6年8月—2017年8月这段期间内,对来我院67例小儿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成对照组(33例)与观察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式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排便正常时间以及止泻时间均比对照组患儿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32例,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25例,75.76%),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其有助于促进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蒙脱石散;小儿腹泻;临床疗效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其机体免疫力差,胃肠功能比成年人脆弱。所以,幼儿更容易产生腹泻,夏季6—8月以及10—12月是患儿腹泻常发阶段[1]。如果不及时对患儿进行腹泻治疗,其严重时会威胁患儿生命[2]。因此,本文详细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为治疗小儿腹泻提供合理的治疗方式,详细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来我院进行小儿腹泻治疗的67例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选研究对象均符合腹泻的诊断标准,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对照组(33例)与观察组(34例)。在对照组33例患儿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8个月—6岁;平均年龄(2.01±0.27)岁。病程2d—5d;平均病程(3.01±0.02)d。在观察组34例患儿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9个月—6岁;平均年龄(2.13±0.23)岁。病程1d—5d;平均病程(3.08±0.10)d。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详细报道如下。 1.2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式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方式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补液、抗感染以及给予患者酸中毒纠正剂均属于常规治疗范畴,并对患儿进行饮食调整。与此同时,在50ml温开水中加入蒙脱石散,患儿快速服用完药物。以患儿年龄为基础给予不同剂量的蒙脱石散服用剂量。小于1岁患儿,服用1.5g,每天服用3次。大于2岁话呢服用3—6g蒙脱石散,每天服用3次。对于腹泻比较严重患儿,要增加患儿首次服药剂量。 1.2.2观察组治疗方式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常规治疗以及蒙脱石散治疗方式与对照组相同。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的具体操作步骤为:患儿可直接嚼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或者将碾碎的药片放置在温热牛奶中溶解。小于岁患儿,服用片药剂,每天服用3次。年龄处于1—5岁患儿,服用2片,每天服用3次。6—8岁患儿,则每次服用3—4次,同样3次/d。 1.3评价标准 (1)治疗效果比较。显效:患儿体温、大便次数恢复到正常水平,腹泻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患儿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儿大便次数和形状均无变化,临床症状无改变甚至加重。(2)基本情况比较:统计两组患儿退热时间、排便正常时间以及止泻时间,并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表示计量资料的标准差,用t进行检验,X2进行计数资料检验。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基本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排便正常时间以及止泻时间均比对照组患儿短,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情况见表1. 2.2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显效、有效、无效人数分别为15例、17例、2例,对照组患儿治疗显效、有效、无效人数分别为12例、13例、8例,观察组治疗有效率(32例,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25例,75.76%),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大便次数增加且大便性状发生改变,尚未对其病因进行明确,便统称为腹泻[3]。由于小儿肠道没有得到完全发育,胃酸和酶含量明显少于成年人,其杀菌能力较差。当病毒侵入患儿肠道后,患儿便容易出现腹泻[4]。 蒙脱石散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治疗腹泻的药物,其是一种硅铝酸盐,不仅能对消化道粘膜具有强大的覆盖能力,同时还能有效地保护患儿私膜,避免其受到侵害。同时,蒙脱石散还能抑制肠道内病菌产生,减少病菌的致病能力。蒙脱石散不会经过患儿胃肠道吸收进入到血液中,其所存在的毒副作用小,安全性较高。但研究发现单纯采用蒙脱石散治疗效果有待提升,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有助于提升腹泻治疗效果[5]。该药物能直接为患儿补充正常生理性细菌,对患儿肠道菌群平衡具有调节作用,有助于改善患儿的肠道环境,抑制肠道内致病

谷氨酰胺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谷氨酰胺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27T10:56:52.463Z 来源:《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8期作者:彭元妹 [导读] 目的:讨论谷氨酰胺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芷江侗族自治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湖南芷江 419100 【摘要】目的:讨论谷氨酰胺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方法:在2016年5月到2018年5月选取我院治疗的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患儿100例,根据使用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实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的患儿为对照组,实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谷氨酰胺治疗的患儿为实验组。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小于实验组,两组之间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别(P<0.05)。对照组的球菌总数,杆菌总数,球杆菌比值小于实验组,两组之间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别(P<0.05)。对照组的CD3+,CD4+, CD4+/CD8+的水平小于实验组,两组之间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别(P<0.05)。结论:在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使用谷氨酰胺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增加肠道益生菌的繁殖以及平衡,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谷氨酰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在早产儿中多发的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由于年龄较小,小肠血管以及肠管的结构没有发育成熟,肠道的蠕动的功能比较弱导致小肠的供血不足,对病原菌的防御能力比较低,因此,病原菌很容易侵入,从而导致小肠壁发生炎症甚至坏死。在治疗中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谷氨酰胺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文中在2016年5月到2018年5月选取我院治疗的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患儿100例,根据使用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实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的患儿为对照组,实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谷氨酰胺治疗的患儿为实验组,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6年5月到2018年5月选取我院治疗的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患儿100例,根据使用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实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的患儿为对照组,实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谷氨酰胺治疗的患儿为实验组。其中,实验组中具有24例女性患儿,26例男性患儿,年龄区间为(26岁,41岁),平均年龄在(35.9±4.1)。对照组中具有25例女性患儿,25例男性患儿,年龄区间为(27岁,43岁),平均年龄在(36.1±4.2)。选取的两组患儿在一般的资料上的比较不具有较大的差异,能够进行比较。 1.2方法 两组中均使用综合的治疗,比如抗感染治疗,对患儿进行补液,维持患儿的酸碱,电解质,水平衡。在对照组中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使用温水将0.5到1.0克的双歧杆菌融化,并通过口服使用,每天使用2到3次。在实验组中使用谷氨酰胺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其中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的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谷氨酰胺的治疗方法每次使用0.15克/千克,通过口服或者鼻饲的方式治疗,每天使用两次。 1.3观察标准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球菌总数,杆菌总数以及球杆菌比值,CD3+,CD4+,CD4+/CD8+的水平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2.0软件对本文中涉及的数据实行分析统计,其中球菌总数,杆菌总数以及球杆菌比值,CD3+,CD4+,CD4+/CD8+的水平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使用均数±标准差来表达;治疗效果为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测,例数以及百分比进行表示,如果检验中出现P<0.05,表示具有较大的差别。 2 结果 2.1两组的治疗效果的情况 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小于实验组,两组之间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别(P<0.05)。 表1 两组的治疗效果的情况 3 讨论 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由于患儿的肠道结构没有发育成熟,肠道功能比较弱,因此,很容易被病原菌感染导致呕吐,腹泻,便血等症状的疾病[1]。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会导致患儿出现小肠穿孔,败血症,腹膜炎等,具有很高的病死率[2]。在治疗过程中促进患儿的小肠的发育,调节肠道的功能,提高患儿的抵抗力才能治疗的关键。在治疗中使用谷氨酰胺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3]。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能够为患儿提供益生菌,提高患儿的杆菌以及球菌的浓度,但是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只能为患儿提供菌种,如果小肠内环境较差,治疗效果会降低[4]。谷氨酰胺在治疗中能够防止肠道黏膜萎缩,增加肠道细胞的活性,减少肠内毒素,提高肠道内的免疫功能[5]。 本文研究中选取50例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患儿实行谷氨酰胺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进行治疗,选取50例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患儿实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进行治疗。根据研究发现,实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谷氨酰胺治疗的患儿的治疗效果大于实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的患儿,实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谷氨酰胺治疗的患儿的球菌总数,杆菌总数,球杆菌比值大于实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的

【实用】-小儿腹泻护理常规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由于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的临床综合征。发病年龄以2岁以下为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季发病率更高。 1.护理问题 1.1腹泻,肠道功能紊乱 1.2腹泻、呕吐体液丢失过多,体液不足。 1.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1.4潜在并发症。 1.5家长只是缺乏。 2.护理措施 2.1控制腹泻 2.1.1控制饮食:腹泻患儿存在着消化功能紊乱,根据患儿病情,合理安排饮食,达到减轻胃肠道负担,恢复消化功能目的。一般在补充累积损失阶段可暂禁食4~6小时,母乳喂养者除外,腹泻次数减少后,给予流质或半流质如粥、面条,少量多餐,随着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双糖酶缺乏者,不宜用蔗糖,并暂停乳类。 2.1.2控制感染:防止感染,按肠道传染病隔离,做好床边隔离,护理患儿前后要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2.1.3观察排便情况:观察记录大便次数、颜色、性状等,及时送检。 2.2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2.2.1口服补液:用于轻、中度脱水及无呕吐或呕吐不剧烈且能口服的患儿,鼓励患儿少量多次口服ORS补液盐。 2. 2.2静脉补液:建立静脉通路,保证液体按计划输入,特别是重度脱水者,必须尽快补充血容量。按照先盐后糖、先浓后谈、先快后慢、见尿补钾原则,补钾浓度应小于0.3%,每日补钾总量静脉点滴时间不应短于6~8小时,严禁直接静脉推注。每小时巡回记录输液量,必须根据病情调整输液速度,了解补液后第1次排尿时间,以估计疗效。 2.2.3正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3皮肤护理 2.3.1选用柔软布类尿布,勤更换,每次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擦干,局部皮肤发红处涂以5%揉酸软膏或40%氧化锌油并按摩片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2.3.2避免使用不透气塑料布或橡皮布,防止尿布皮炎发生。 2.4密切观察病情 2.4.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过高应给予患儿多喝水,擦干汗液,减少衣眼,头枕冰袋等物理措施,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 2. 4.2监测代谢性酸中毒表现:当患儿出现呼吸深快、精神萎靡。口唇樱红,血PH及CO2CP下降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及使用碱性药物纠正。 2. 4.3观察低血钾表现:常发生于输液后脱水纠正时,当发现患儿全身乏力、不哭或哭声低下、吃奶无力、肌张力低下、反应迟钝、恶心呕吐、腹胀及听诊发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心音低钝,心电图异常时应及时补充钾盐。 2. 4.4判断脱水程度:通过观察患儿的神志、精神、皮肤弹性、前囱眼眶有无凹陷、机体温度及尿量等临床表现,估计患儿脱水的程度,同时要动态观察经过补充液体后脱水症状是否得到改善。 2. 4.5注意大便的变化:观察记录大便次数、颜色、性状、量,做好动态比较,为输液方案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3.健康教育 3.1指导合理喂养: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避免在夏季断奶。按时逐步添加辅食,切忌几种辅食同时添加,防止过食、偏食及饮食结构突然变动。 3. 2注意饮食卫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食物新鲜、清洁和食具消毒,避免肠道内感染。教育儿童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 3. 3增强体质:发现营养不良、佝楼病时及早治疗,适当户外活动。 3. 4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或过热,冬天注意保暖,夏天多喝水。 4.护理评价 4.1患儿排便次数减少至正常。 4.2患儿腹泻呕吐好转,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纠正。 4.3患儿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4.4患儿臀部皮肤保持正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