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注心房颤,预防脑卒中

关注心房颤,预防脑卒中

关注心房颤,预防脑卒中

什么是房颤?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是心肌丧失了正常有规律的舒缩活动,而取之代以快速而不协调的微弱蠕动,致使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有效收缩。通俗点来说,正常人心跳是“咚哒、咚哒、咚哒”,房颤患者的心跳是“咚咚咚咚哒,咚咚咚咚咚哒,咚咚咚哒”,心房无规律颤动,不能正常收缩舒张,心跳不规则。

房颤常见吗?

房颤可称得上是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据估计2010年全球房颤患病人数约3350万。预计到2050年,中国房颤患者男性520万、女性310万。4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一生中患房颤的风险为26%,女

性为23%,即平均每个人一生中可能有四分之一的概率患有房颤。

房颤有哪些症状?

房颤有什么危害?

房颤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可使卒中风险增加5倍,心力衰竭风险增加3倍,痴呆和死亡风险增加2倍,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和个人造成巨大经济负担。

房颤如何治疗?

房颤的治疗主要为:抗凝、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转复为窦律的方式有自动复律、药物复律、电复律及导管消融。

研究显示:稳心颗粒具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房颤的作用。2015年在《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第29卷第5期刊发的《心房颤动: 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中指出“稳心颗粒对维持窦律有一定效果,同时,也可与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应用于房颤患者的维持窦律治疗”。

心房颤动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特点是心房丧失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房因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并导致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房颤的发病机制包括多种,如快速的局灶异位活动、单环路折返机制、多环路折返机制;也包括炎症介质以及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参与等。不同人群房颤发病机制并不相同,不同发病机制的房颤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反应也不相同 一、房颤的分类 根据房颤的发作特点,房颤可分为三类: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及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 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 7d 的房颤,一般< 24 h,多为自限性。 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d的房颤,一般不能自行复律,药物复律的成功率较低,常需电复律。 永久性房颤:指复律失败不能维持窦性心律或没有复律适应证的房颤。 有些患者房颤病史不详,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可采用新近发生的(recent onset)或新近发现(recent discovered)房颤来命名,

对于这种房颤,我们很难判定其持续时间,也不能确定以前是否有房颤发作。有些房颤很难界定发生时间。一个患者有可能存在多种房颤的类型,如多次阵发性房颤和偶尔发作的持续性房颤。 二、房颤的流行病学和危害 在普通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约为0.4%~1.0%。房颤的患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小于60岁的人群患病率较低,而80岁以上的人群可高达8%。40岁以下者房颤的发病率为0.1%/年,8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房颤的发病率分别为2%/年和1.5%/年。 房颤患者远期脑卒中、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率风险增加,特别是女性患者。与窦性心律者相比,房颤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一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5%/年,是无房颤者的2~7倍。若考虑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和无症状的脑卒中,伴随房颤的脑缺血发作的发生率为7%/年。与年龄匹配的对照者相比,房颤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7倍;与非风湿性房颤患者相比,风险增加5倍。房颤患者栓塞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0~59岁患者因房颤所致的脑卒中每年发生率为1.5%,而80~89岁者则升高到23.5%。男性患者栓塞发病率在各年龄段均高于女性。 心力衰竭患者中房颤发生率增加,房颤使心功能恶化。心功能Ⅰ级的患者(NYHA分级),房颤的发生率≤5%,随着心功能恶化,房颤的发生率增加,在心功能Ⅳ级的患者中,有近一半患者发生房颤。

心内科房颤抗凝治疗

心内科房颤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在所有房颤类型中,非 瓣膜性房颤(NVAF)的发病率最高,故其为国内外房颤研究关注的重点。截至2010年,全球房颤患者数约为3350万例。我国房颤患者已超800万,其中约 500万为NVAF患者。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NVAF患者的脑卒中患病率 为健康成年人的5~6倍,且房颤引发的卒中致死、致残率分别高达20%、60%。抗 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相关性卒中的核心措施。研究显示,抗凝治疗可使房颤患者脑 卒中发生率从6%降至2.2%。基层是管理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的“主阵地”,但目前NVAF患者抗凝治疗管理工作尚未在社区得到充分开展。 1指南建议 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的指南建议,TAVR后高出 血风险(CHA2DS2⁃VASc评分法:女性≥3分,男性≥2分)患者先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方案治疗6个月,低出血风险者先口服抗凝药物治疗3个月,之 后均终身使用单抗血小板方案。欧洲心脏病学会和欧洲心胸外科协会的指南建议,有抗凝指征的TAVR术后患者,高出血风险者单纯终身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低 出血风险者先口服抗凝药物联合单抗血小板3个月,之后终身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无抗凝指征者,高出血风险者终身使用单抗血小板方案,低出血风险者先使用双 联抗血小板方案3~6个月,之后终身使用单抗血小板方案。《经导管主动脉瓣 置换术中国专家共识(2020更新版)》的抗凝策略沿用上述四个欧美指南的 推荐,建议对于合并房颤的患者使用单一抗凝治疗的方法,同时因为证据不足且 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应用NOACs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不仅 与华法林相比无差异,且高于抗血小板药),暂不推荐NOACs。 2互联网规范教育 ①规范老年房颤患者专属云随访平台:设置适合老年人浏览的应用软件,如 大字体、重要内容突出标注、教育文章推送和用药提醒通知的声音洪亮等,避免

【指南速览】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房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19)

【指南速览】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房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19)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作者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心房颤动(房颤)是心血管病学科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近年来,除治疗药物和治疗理念更新外,技术上更是日新月异。左心耳封堵(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LAAC)技术自2001年开始临床应用以来已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主要有内塞型(以美国Watchman/Watchman FLX为代表)和外盖型[以中国LAmbre、LACbes和美国AMPLATZERTM Cardiac Plug(ACP)/Amulet为代表]两大类型、十余种左心耳封堵器用于临床。随着PROTECT AF 和PREVAIL两个随机对照研究和多个注册研究中长期随访结果的发布,LAAC 预防房颤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已被确认,并且被中国、美国、欧洲等多个国际指南推荐用于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卒中的预防。 LAAC除涉及适应证和禁忌证外,还涉及多种器械和操作的综合应用,多种影像学评估、指导和随访,并发症处理,围术期及术后用药,以及术后管理等多方面内容。然而,现有循证医学证据不能涵盖所有方面,技术和操作方面也缺乏指南的具体推荐,因此在临床实践过程中LAAC技术的应用存在较大差异。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不同领域和亚学科的专家,经过多轮讨论,编写了本共识,以指导和规范LAAC技术的临

房颤引发的血栓栓塞事件源于左心房内形成的血栓脱落。既往研究发现,在NVAF患者中,90%以上的左心房血栓位于左心耳,而最新的一项研究显示,NVAF患者只要有心原性血栓形成,都会存在于左心耳,无论是否伴有非心耳的血栓。因此,理论上而言,通过包括LAAC在内的技术将左心耳隔绝于系统循环之外,就能从源头上预防绝大多数的血栓形成和脱落引起的血栓栓塞事件,这正是LAAC预防房颤卒中的重要理论基础。 通过导管递送系统,将预制、预装的左心耳封堵装置输送并固定于左心耳,以覆盖或填塞的方式隔绝左心耳与左心房的血流交通,技术上完全可行,是目前所有经心内膜封堵左心耳装置的设计原则。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LAAC手术的学习曲线相对较短,手术安全性随着经验积累不断提高。以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为例,在2005年开展的PROTECT AF研究中LAAC手术成功率仅为91%,围手术期并发症高达8.4%,但随着产品的进一步优化,术者的操作经验逐渐提高,"PASS"原则等标准的建立,到2010—2014年开展的PREVAIL研究中,手术成功率提高到95.1%,7 d围手术期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则大幅降低到4.2%,到2016年发布的EWOLUTION多中心注册研究中手术成功率更是提高到98.5%,围手术期主要不良事件率则降低到2.7%。尽管其他类型封堵器如ACP/Amulet和LAmbre在设计理念和操作上与Watchman不同,但具有类似的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精解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精解 指南围绕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临床评估、卒中预防、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急诊处理、综合管理等七个方面,重点收集和引用亚洲、国内临床研究及人群队列研究的成果与数据,使指南更适用于中国房颤患者群体,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如根据2014-2016年我国的房颤流调结果,结合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估计我国约有1200万房颤患者。因约1/3的患者不知晓患有房颤而漏诊部分阵发性房颤,我国实际房颤患者数应该高于上述估算。 1、房颤的分类 根据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以及转复并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的难易程度和治疗策略选择,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持久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指南用持久性房颤取代既往根据字面直译的“长程持续性房颤”,并对永久性房颤给出了一些客观的定义,包括“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可能性小,房颤持续10~20年以上,心电图显示近乎直线的极细小f波;或心脏磁共振成像显示左心房纤维化面积占左心房面积的30%以上”。 2 、房颤筛查 筛查是房颤早诊早治的重要手段。 ✓推荐对于年龄≥65岁的人群,在就医时可考虑通过脉搏触诊或心电图进行房颤的机会性筛查(Ⅱb,A);

✓年龄≥70岁的人群,可考虑通过定期或连续心电监测进行房颤的系统性筛查(Ⅱb,A); ✓推荐具有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的患者常规程控时应评估心房高频事件,并明确房颤诊断(I,C); ✓对未诊断房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可考虑在1年内完成每3个月1次,每次至少7天,累计超过28天的心电监测以进行房颤筛查(Ⅱb,C)。 3、卒中风险评估 年龄是卒中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显示: ➢年龄≥50岁的亚洲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即开始增加。 ➢年龄55~59岁、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亚洲房颤患者与合并一个危险因素患者的卒中风险相似, ➢65~74岁、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与合并2个危险因素患者的卒中风险相似,并发现年龄>55岁的亚洲房颤患者服用口服抗凝药(OAC)可显著获益。 ➢指南采用CHA2DS2-VASc-60评分(表1)评估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I,B), ➢将年龄60~64岁的亚洲患者为1分,年龄≥65岁的患者为2分。推荐CHA2DS2-VASc-60评分≥2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房颤患者应使用OAC(I,B)。

抗凝治疗在心房颤动的临床应用

抗凝治疗在心房颤动的临床应用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非瓣膜病房颤占房颤患者的绝大多数。房颤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可能危及生命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脑卒中在临床上最为常见。 预防房颤相关脑卒中已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重要内容,其预防及治疗方式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卒中不同,抗凝治疗是预防和减少房颤所致脑卒中的有效手段。虽然已有确凿研究证据表明,对血栓栓塞事件风险高的房颤患者进行规范化抗凝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我国不少房颤患者并未应用抗凝治疗,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比率仍然较高。即使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多数患者未系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或INR 保持在无效的低水平。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临床医生对于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危害性认识不足以及对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增加出血风险过度担忧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实际上,只要遵循相关临床实践指南、正确掌握适应证、动态评估栓塞及出血风险、注意监测,脑卒中风险高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获益将远远超过其风险。 目前临床上权衡房颤患者缺血/出血风险的临床评估工具是 CHA2DS2-VASc、ABC、HAS-BLED。ABC出血风险评分(ABC

bleeding risk sco re)包括:年龄(age);生物标记(biomarkers):血红蛋白,高敏肌钙蛋白,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或血清胱抑素C 或CKD-EPI;出血病史(clinical histo ry)。高缺血风险的房颤患者往往并存高出血风险。对于高缺血风险的房颤患者应给予抗凝治疗,而对于高出血风险的房颤患者则并非是不应用抗凝治疗的理由。 临床上应用的口服抗凝药(OAC)主要分为两类:1)维生素K拮抗剂(VKA):例如,华法林(warfarin)。2)非维生素K拮抗剂(NOAC):①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dabigatran);②Ⅹ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rivaroxaban),阿哌沙班(apixaban),依度沙班(edoxaban)。 华法林是临床上常用的口服抗凝药,其经胃肠道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高,口服90 min后血药浓度达峰值,半衰期36~42 h。华法林存在不少缺点,例如,治疗窗口窄,出血风险高,容易受其他药物与食物影响,治疗剂量个体差异大,需要定期监测INR。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稳定性常用INR在治疗目标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time within therapeutic range , TTR)表示。一般情况下, 应尽量使TTR >65%。INR在治疗目标范国内的时间越长, 华法林疗效越明显。目前建议采用SAMe-TT2R2积分评价华法林抗凝强度的稳定性,积分越高(>2),TTR较高的可能性越小,血栓栓塞、严重出血和死亡率也会增加。因此,2018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房颤抗血栓治疗指南推荐NOAC为一线口服抗凝药,尤其当

房颤卒中危险分层及出血管理(完整版)

房颤卒中危险分层及出血管理(完整版) 1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截至2010年,全球房颤患者约3350万,且患病率及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加。尽管房颤本身并不直接危及生命,但是房颤时快速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导致卒中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研究数据显示,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4-5倍,房颤引起的卒中可导致近20%致死率及60%致残率[1]。而且,亚裔房颤患者较非亚裔患者更易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GLORIATM-A F I期研究发现近3/4的中国房颤患者处于卒中高危状态[2]。因此,预防房颤患者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重中之重。 1.1房颤卒中风险评估 房颤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房颤相关卒中是房颤患者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内容。不同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患者,房颤卒中患者预防管理的关键在于规范抗凝治疗。因此,临床上需要根据卒中患者的风险评估给予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以防止血栓的形成,避免因心房血栓脱落而引起各种临床事件的发生。目前房颤卒中风险评估,最常用的评估标准包括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是将AFI研究(危险因素:高血压,既往卒中/TIA和糖尿病)和SPAF研究(危险因素:高血压,

既往卒中/TIA,近期心衰,年龄≥75岁,女性)中的危险因素整合,用于NRAF (全球房颤注册)研究危险评分的卒中风险评估工具。 CHADS2评分总分值0~6分,0分为低危,1分为中危,≥2分为高危,随分值增加,患者卒中风险显著增高,但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没有纳入许多已广为接受的危险因素包括血管疾病、女性等[3-5]。因此,2010年ESC房颤治疗指南推荐使用基于危险因素的点积分系统评估方法-CHA2DS2-VASc,纳入更多危险因素,进行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6]。CHA2DS2-VASc评分在CHADS评分基础上增加了血管疾病、年龄65~74岁和女性3个危险因素,各为1分,将年龄>75岁改为2分,总分值0~9分,分值高低与卒中风险成正比。且相比于CHADS评分, CHA2DS2-VASc评分将CHADS评分中低危的患者进一步分层,能更好地识别低风险患者,从而避免过度抗凝治疗。因此,2016年ESC指南仍推荐CHA2DS2-VASc评分用于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7]。 除此之外,2017 APHRS/2018中国指南还推荐采用SAMe-TT2R2 评分识别接受维生素K拮抗剂(VKA)治疗可能实现良好抗凝控制的患者,评分为0~2分预示患者对VKA反应良好,而评分>2分则预示患者接受VKA治疗实现良好TTR的可能性较低[8]。研究表明,该积分与华法林抗凝强度的稳定性相关,积分越高(>2)、TTR较高的可能性越小,血栓栓塞、严重出血和死亡率增加。我国的临床研究结论与此一致[1],但由于非

心脏手术后房颤预防和管理指南(全文)

心脏手术后房颤预防和管理指南(全文) 心房颤动(AF)和心房扑动(AFL)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术后AF患者通常耐受良好,但它可能会导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并引发患者的不适。更重要的是,与保持窦性心律的患者相比,出现术后AF的患者发生脑卒中等其他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增高,这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在心脏手术后出院的早期,AF是最常见的导致患者重新住院的原因。明确哪些患者处于发生术后AF的高危状态,有助于针对这些最有可能从预防性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制定预防方案。术后AF的发病危险包括:高龄、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术后缺血时间过长、左心室肥厚、术前使用地高辛、周围血管病和阻塞性肺病。还有证据表明,遗传倾向也是危险因素之一。 2001年由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学会(AHA)等机构联合发布的AF患者管理指南在术后AF方面的关注很有限,在8月份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在Chest(2005,128∶9S-16S)上发布的这份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提供了最新的有关心脏手术后AF管理的文献概述,并根据已发表的科学数据提供了预防和管理术后AF的建议。指南所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控制心脏手术后AF和AFL患者的心室反应率;②预防AF和AFL时血栓形成,包括适当使用抗凝药物;③用药物治疗将AF或AFL转复为窦性心律,并维持术后的窦性心律;④用药物或手术的方法预防术后AF 和AFL。

指南的撰写者共查阅了约1000篇文献,其中128篇符合入选标准,按证据的质量将纳入的文献分为: ●好:证据来源于好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荟萃分析; ●满意:证据来源于其他类型的试验或RCT; ●低:证据来源于非随机病例对照试验,或其他观察性研究; ●专家观点:没有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因此证据来源于经过精心选择的专家小组的共识。 根据证据的质量和患者的净获益确定建议强度的分级: ●A级:强烈推荐 ●B级:中等程度推荐 ●C级:弱推荐 ●D级:不推荐

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脑血管突发性阻塞或破裂导致的大 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13百万人患上脑卒中,其中近6百万人因此而死亡。然而,大多数脑卒中都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来避免。本文将介绍预防脑卒中的一些关键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健康饮食 保持健康饮食习惯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之一。首先,合理控制摄入盐分量。高盐饮食会增加血压,而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最主要的风险因素之一。因此,减少盐分摄入对于降低患脑卒中的风险至关重要。 其次,均衡摄取营养成分。饮食应包含适量的谷类、新鲜水果和无添加剂的新 鲜蔬菜,以获得丰富的纤维和维生素。此外,鱼类富含ω-3脂肪酸,具有抗炎和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因此多食用鱼类也是预防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策略。 二、合理控制体重 肥胖与脑卒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过量的体重增加了患糖尿病、高血压和 高胆固醇等相关疾病的风险,同时还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和心血管负荷。因此,保持适当的体重对于预防脑卒中至关重要。 为了控制体重,建议采取适合个人情况的健康减肥方法。首先是通过均衡饮食 控制摄入能量,并避免暴饮暴食。其次,定期参加身体活动以增强代谢和消耗更多的能量。最后,在减少摄入能量的同时,确保摄取足够的营养物质是必不可少的。 三、规律运动 坚持规律运动也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因素之一。适量的运动可以降低血压,改 善胆固醇水平,调节血糖和促进心血管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应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式,如散步、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此外,对于长时间久坐的人群,定期活动一下身体也非常重要。通过增加日常活动量,比如爬楼梯而不是乘电梯、步行而不是开车等,可以有效减少静坐时间。 四、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度饮酒都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尼古丁和其他化学物 质会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并增加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同时,酒精对心脏产生负荷,并影响肝脏处理胆固醇和脂质的能力。因此,戒烟和限制饮酒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步骤。 对于吸烟者,戒烟可能是个艰巨的任务,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对健康风险的降低 非常明显。可以咨询医生或专业机构,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戒烟。至于饮酒,建议男性一天摄入不超过两个单位酒精(一个单位相当于50毫升白酒),女性不 超过一个单位。 五、控制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慢性疾病会增加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因此,在 预防脑卒中方面,控制这些慢性疾病至关重要。 首先是高血压控制。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最主要的可修正 风险因素之一。通过改善饮食习惯、积极运动和必要时使用降压药物来维持正常的血压是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方法。 其次,糖尿病患者需要密切监控血糖水平。通过控制饮食、坚持适量运动和遵 循医生的建议定期用药,可以有效减少脑卒中发生的风险。 最后,心脏病患者应注意保护心脏健康,并接受医生的治疗和指导。房颤是一 种导致血栓形成和脑卒中风险增加的心脏问题,及时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 结语

世界卒中日暨脑心健康宣传月系列活动工作总结

世界卒中日暨脑心健康宣传月系列活动工作总结 20xx年10月29日,是第十三个“世界卒中日”,本次卒中日的活动主题为“战胜卒中,再立人生”。为迎接世界卒中日的到来,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发起了为期一个月的“脑心健康宣扬月活动”,并提出“早防早治”的宣扬口号。 xx高校第一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作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及脑卒中筛查防治基地,主动响应脑防委的号召,在吉大一院副院长、脑血管病中心主任杨弋教授大力支持和细心策划下,开展了一系列健康宣扬活动。 系列活动之一: 10月9日,在永昌社区进行了主题为“熟悉脑卒中”的义诊、宣教活动。我们为社区居民带去了卒中防治学问,更带去了健康生活理念。 系列活动之二: 10月19日在疗区进行了主题为“预防卒中,重视房颤”的宣教活动,表达了脑心一体的卒中防控理念。 系列活动之三: 10月23日,开展主题为“预防脑卒中”的宣教讲座,并邀请心内科和内分泌科的`患者和家属参与本次活动,盼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掌握危急因素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系列活动之四: 10月26日在门诊候诊区进行主题为“脑卒中的识别与急救”的宣教活动。通过讲解卒中早期识别、危急因素掌握等科普学问,强化卒中二级预防观念,削减卒中复发。 系列活动之五:10月29日,时值第十三个“世界卒中日”,杨弋副院长亲率脑血管病中心医护团队开展“战胜卒中,再立人生”

世界卒中日大型健康宣教和义诊活动。 脑血管病中心的靳航教授、孙欣教授分别进行了题为“掌握血压,远离卒中”以及“预防卒中复发,拥抱美妙将来”的健康宣教讲座。 随后,xx等多位医生为到场的百姓进行健康询问。 由中心护理人员为群众免费量血压、测血糖、发放健康手册等,旨在提高疾病预防意识,早预防,早发觉,早治疗。 脑卒中虽然可怕,但可防可控。“提高素养,宣教先行”,吉大一院脑血管病中心在杨弋副院长的带着下,始终坚持开展健康宣教活动,旨在让更多百姓了解卒中防控学问,强化疾病预防观念,把握卒中识别与急救,降低发病与复发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中心不断精进诊疗流程,规范各项操作,不断提高脑血管疾病防治水平,具备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治疗力量,时刻为百姓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战胜卒中,再立人生”,20xx年“世界卒中日”脑心健康宣扬月,我们在行动!

科普房颤患者的护理要点

科普房颤患者的护理要点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以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乏力、脉搏不稳定、头昏目眩等为主要症状表现。引发该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不仅包括心肺疾病,还包括内分泌系统疾病。正常人在饮酒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情况下也可 能出现房颤。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房颤的发生率也呈现出增高的趋势。该病不 仅影响人体健康,其所带来的并发症也非常多,使患者的生命遭受更为严重的威胁。房颤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非常高,且由此导致的残疾或死亡情况比 较普遍。此外,房颤还会增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的发生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疾病症状,防范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因此,不管出现何种异常症状,都要及时就医。而除了积极开展对症治疗外,护理方面的工作也非常重要,明确 房颤患者的护理要点,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疾病预后及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本文在简要分析房颤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 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此类患者的护理要点,如下。 1房颤的发病原因 总结房颤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各种心肺疾病包括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力衰竭、肺动 脉栓塞等。 (2)长期饮酒过度。 (3)精神和情绪状态,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 (4)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 (5)发生严重的感染,及合并有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等。 2房颤的临床表现

房颤患者通常会有胸闷气短、心悸不适、胸部不适、眩晕等症状,各种症状 出现时具体表现如下: (1)胸闷气短症状表现为在进行体力活动或者休息后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 (2)心悸不适症状表现为心跳过快或出现紊乱,并且感觉身体疲惫乏力, 产生疲劳感。 (3)胸部不适症状表现为胸部出现疼痛,有压迫感。 (4)眩晕症状表现为头晕目眩,还可能出现昏倒的情况。 一些患者情况比较特殊,可能不会出现任何症状。 为了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感受,临床应积极采取对症治疗 措施,同时配合以科学的护理干预。下面具体阐述房颤患者的护理要点。 3房颤患者的护理要点 3.1配合做好患者原发病的治疗 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充分考虑原发疾病对患者所带来的影响, 与医生配合做好相应的治疗。首先,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关注患者心 脏节律的变化情况,观察患者有无心律过快或过慢、心律紊乱等问题出现,并询 问患者有无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将监测结果汇报给主治医生,特别 是针对有问题的患者,要详细向医生说明情况,并配合医生做好相应的处理。此外,患者服药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要定期复查患者的心电图,监测并询问患者有 无不良反应出现,若通过观察或患者主诉发现其存在胸闷、头晕、言语不清、身 体不适、难以躺平等问题,需要及时告知医生,便于其做出进一步的诊断,考虑 其是否出现了相关并发症,如心力衰竭或血栓栓塞等,待医生作出明确诊断后, 再与医生配合进行相应的治疗。 3.2做好房颤急性发作期的护理

房颤卒中风险

房颤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 score for AF, ESC 2010)

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分(CHADS2 score for AF,ACC/AHA/ESC 2006)

关注房颤,重视抗凝,预防脑梗 【写给非专业人士】 房颤是一种常见疾病。这种疾病的主要危害之一是诱发脑梗。所以当发现自己患有房颤后,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风险评估,看看自己发生脑梗的风险大不大。如果发生脑梗的风险很高,就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凝药物治疗。已经发生脑梗的患者,应该通过动态心电图等方式加强房颤的筛查,并视情况接受抗凝药物治疗,以防脑梗再次复发。有些患者担心抗凝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用药,这是不应该的。只要规范用药,其副作用发生率是很低且可控的。如果拒绝使用抗凝药,一旦发生脑梗,对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将产生更大的影响,且会更为显著的增加医疗费用。 【写给专业人士】 目前我国房颤管理方面存在两大短板: 一是房颤筛查未受到应有重视, 二是抗凝治疗覆盖率严重不足。 充分重视房颤的筛查与抗凝管理,对于降低卒中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房颤筛查 对于65岁以上老年人,在检查脉搏与心电图时应注意是否存在房颤;在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患者中,应进行至少72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以便检出可能存在的阵发性房颤。若无阳性发现,建议进行更长时程的心电图记录; 对于75岁以上或卒中高危患者,也推荐进行系统性心电图检查以筛查房颤。 【解析】 我国是卒中大国,除高血压外,房颤是导致缺血性卒中高发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无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还是阵发性房颤,均会显著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因此,在高危人群中积极筛查房颤对于制定正确的卒中预防策略至关重要。 这一问题在我国一直未受到应有重视。 特别是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后的患者,部分患者可能属于非瓣膜性房颤所致的心源性卒中。若不进行房颤筛查并予以必要的抗凝治疗,此类患者未来复发卒中的风险很高。因此通过日常体检、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反复筛查房颤应作为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无创性可穿戴长程心电监测系统(连续记录7-14天)在我国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为卒中患者房颤筛查提供了便利。积极推广应用这些新技术,对于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心源性卒中防治指南(2021全文)

中国心源性卒中防治指南(2021全文) 一、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预防 (一)房颤与卒中的流行病学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根据2004年发表的中国数据,我国30~85岁居民房颤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以上。 绝大多数房颤属于非瓣膜病房颤。在瓣膜病中,二尖瓣狭窄患者房颤的患病率最高,约占40%。其次为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病变和主动脉瓣病变。在发展中国家,房颤合并瓣膜性心脏病仍较为常见。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卒中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约5%,是无房颤患者的2~7倍,而瓣膜病房颤卒中发生率是无房颤患者的17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风险进一步增高。发生卒中的风险在不同的房颤类型(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中是类似的。房颤所致卒中占所有卒中的20%。在不明原因的卒中患者中应注意心电监测以明确是否存

在房颤。研究数据表明房颤患者在相同的栓塞风险评分下,亚洲人群发生卒中风险高于非亚洲人群。 房颤相关卒中与非房颤相关卒中相比,症状重、致残率高、致死率高,易复发;死亡率2倍于非房颤相关卒中;医疗费用1.5倍于非房颤相关卒中。 虽然已有确凿研究证据表明,血栓栓塞事件风险高的房颤患者进行规范化抗凝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并未应用抗凝治疗。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多数未系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或INR保持在无效的低水平(<2.0)。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临床医生对于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以及对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增加出血风险过度担忧可能是其主要原因。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在房颤卒中及体循环栓塞预防上以疗效不劣于或优于华法林、大出血及颅内出血更少为特点,已经在我国开始应用,且应用比例逐渐增加。近年来,随着对心源性卒中预防认识的提高,以及有了更加安全、便捷的药物选择,抗凝治疗现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改善,但仍然有很大改善空间。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的开展,也有望提供更多的选择。

防治脑卒中核心知识解读

防治脑卒中核心知识解读 防治脑卒中核心知识 一、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有什么危害?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通常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脑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脑卒中可防可治。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吸烟、酒精摄入、不合理膳食、超重或肥胖、运动缺乏、心理因素等。 三、如何进行脑卒中风险自我评定?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在全国200 个地区连续10余年组织开展40岁以上人群的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和干预工作,并推行了简单易行的脑卒中“8+2”危险评分。其中,“8”是指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心房颤动、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脑卒中家族史8项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2”是指发生过脑卒中或者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高危:具有3项及以上危险因素;或者发生过脑卒中;或者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判断为高危的人群建议立即向专科医师咨询脑卒中的预防。 中危:具有少于3项危险因素,且患有1项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 低危:具有少于3项危险因素,且无慢性病。 对于高中危人群都需给予定期的随访管理,同时针对其危险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诊疗处置。 四、如何做好血压管理? 各地应大力开展“30岁及以上公民知血压行动”。30岁及以上公民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血压检测,提高高血压

ESC 2020心房颤动指南(全文)

ESC 2020心房颤动指南(全文) Sophia Antipolis, France -2020年8月29日: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会使脑卒中的风险增加五倍。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今天在线发布在《欧洲心脏杂志》1和ESC网站上的指南,心律不齐患者应与医疗人员一起选择治疗方案。该文件是与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ACTS)合作制定的。 德国莱比锡心脏中心心律学部主任、指导方针工作组主席Gerhard Hindricks教授说:“病人希望参与决定其治疗,他们的偏好应该得到尊重”。 据估计,三分之一的欧洲人会患上心房颤动。它与女性的死亡风险增加两倍,男性的死亡风险增加1.5倍有关。房颤患者入院的几率是无房颤患者的两倍。 房颤的症状包括心悸、气短、疲劳和睡眠困难。多达五分之一的病人患有抑郁症。超过60%的患者报告生活质量明显受损,而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的可能性比普通人群高出约50%。

该指南提倡采用心房颤动更好护理(ABC)途径:A'(抗凝避免脑卒中)是指除低风险患者外,房颤患者应使用抗凝药物,以预防脑卒中,B’(更好的症状管理) 指更好地控制心率; C'(心血管和共病优化)是对高血压和生活方式的管理,例如戒烟、改善营养以减肥、避免过量饮酒和中等强度运动。 在病人及其家属与包括心脏病专家、护士和心理学家在内的跨学科团队讨论每种治疗方案的优点和局限性后,应商定一个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从患者的角度来看,应该通过定期收集有关生活质量、症状、认知功能、工作和身体活动能力的信息来评估治疗效果。预防脑卒中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房颤动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尤其是在老年妇女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它增加死亡风险。由于出血的风险,服用华法林的妇女禁止阴道分娩。怀孕期间禁止使用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剂(NOACs)。 与久坐不动的人相比,运动员一生中发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要高出5倍左右。耐力运动,如跑步、骑自行车和越野滑雪,风险最高。职业运动员应注意,长期剧烈的运动可能会促进心房颤动。由于有出血的风险,口服抗凝剂的患者应避免接触性运动。

房颤的护理措施相关文献

房颤的护理措施相关文献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 影响。为了有效管理房颤患者的护理工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许 多研究已经关注并提出了各种护理措施。 房颤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有效控制心率:房颤患者的心率快而不规律,容易导致心脏负 荷过重,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因此,护理工作中需要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控制心率在正常范围内。 2. 预防血栓形成:房颤患者存在血液淤滞的风险,在心房中易形 成血栓,进而引发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护理工作中需要加强 对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评估和监测,以及合理的抗凝治疗措施,如口 服抗凝药物或注射抗凝药物等,预防血栓的形成和脑卒中的发生。 3. 维持心脏健康:房颤患者的心脏负荷较大,需要加强心脏康复 和保健工作。护理工作中可以通过合理的运动、控制体重、戒烟戒酒 等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提高心脏功能并减少心脏负荷。 4. 管理并发症:房颤患者容易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 糖尿病等。在护理工作中需要对患者的并发症进行评估和管理,并配 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控制病情的发展。 5. 提供心理支持:房颤患者常常对心脏状况担忧,容易出现情绪 低落、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工作中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

通,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疾病,维持心理健康。 总之,房颤的护理措施是多个方面的综合工作,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并结合其个体化需求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预防血栓形成、心脏康复、管理并发症和提供心理支持等措施,可以有效帮助房颤患者管理疾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心房颤动卒中风险评估进展(完整版)

心房颤动卒中风险评估进展(完整版) 一、房颤卒中风险评估发展史 从最初1991年Framingham研究证实房颤增加卒中风险开始,卒中风险评估经历了预测精度提高和从识别高危患者转为排除低危患者的主 要历程。 2001年,CHADS2评分首次建立,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在这项美国人群的队列研究中(n=1733),CHADS2评分凭借较高的预测准确度(C指数0.82),被用于进行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评估6。该评分综合了最主要的卒中风险因素,包括心力衰竭(C-congestive heart failure)、高血压(H-hypertension)、高龄(A-age ≥75)、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S-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该评分的优点在于能够识别卒中高危患者(CHADS2 ≥2分),但该评分中0-1分的患者也有相当高的卒中风险。 2010年,在CHADS2评分的基础上,一项研究对卒中风险进行了再分层,建立了CHA2DS2-VASc评分,成为目前房颤卒中风险评估和抗凝策略制定的基石7。该评分增加了血管疾病(V-vascular disease)和性

别(S-sex category)因素,同时将年龄分为三层(<65, 65-74, ≥74)。藉此,CHA2DS2-VASc评分提高了房颤卒中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该评分能有效识别卒中低危患者(0-1分)。在被CHADS2评分判定为低危的患者中,仍然有1.4%/年的卒中风险;而被CHA2DS2-VASc判定为低危的患者未发生栓塞、卒中事件,可以不进行抗凝治疗。目前该评分在众多人群中得到验证,受到诸多国际权威指南的推荐。 二、卒中风险评估国际研究现状 目前针对房颤卒中风险评估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现有评分模型的验证及改进;应用生物标志物进行卒中风险分层;卒中风险的动态评估;各房颤亚型对卒中风险的影响;房颤射频消融后卒中风险评估与决策制定。 1、CHA2DS2-VASc评分的验证与改进 CHA2DS2-VASc建立应用的数据来自欧洲35个中心群,但在其他人群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也得到了充分验证8-12,并受到众多国际指南的推荐13-16。在一项亚洲人群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中, CHA2DS2-VASc评分0-1分的患者比CHADS2评分0-1分的患者的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