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黎锦晖流行音乐创作

浅析黎锦晖流行音乐创作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e19471139.html,

浅析黎锦晖流行音乐创作

作者:邱涛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3期

摘 ;要:黎锦晖,中国近代音乐的奠基人,中国流行音乐的先导者,其对于中国近现代流行音乐的萌生与发展是莫大的,他不仅开拓了中国流行音乐的新空间、实现其流行音乐与都市生活、城市发展的有效对话,打破了近现代音乐的陈规陋俗,还对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深远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是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集大成者。

关键词:中国近代流行音乐;黎锦晖;影响。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3--01

一、中国近代流行音乐的产生背景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加之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

加重,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得到重创。五四运动后,在“新文化”思想的推动下,西方的音乐文化如百老汇歌舞、美国爵士乐等新的音乐形式传入中国,以上海为代表的殖民性大都市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颇大,中国的流行音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

二、黎锦晖流行音乐创作历程

(一)黎锦晖流行音乐创作之创作背景

黎锦晖,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字均荃,生于湖南湘潭一书香门第,“黎氏八骏”①之一。黎锦晖从小就对家乡的戏曲音乐产生极大的兴趣,并学习了古琴和弹拨乐器。1912年毕业于长沙高等师范学院,1915年在北京多所学校教国文、历史等学科,并得到了蔡元培的培养。随后,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撰写了大量语文教材的同时,提出了“学国语必须从唱歌入手,音乐是最好的方式。”并开始其创作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之路。黎锦晖先后创作了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和12部儿童歌舞剧,创办了《小朋友》期刊,并把其传到偏远的山村学校,给孩子们提供的良好的学习机会。黎锦晖自发成立了“明月歌舞社”和“中华歌舞专科”,对喜爱音乐的人专门培养,培养了王人美、徐来等音乐表演人才。

(二)黎锦晖流行音乐创作之创作过程

当时的上海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重,弥漫着西洋流行音乐的气息,黎锦晖看到此状况进行了反思,他认为:“中国要有属于自己的流行音乐,演唱自己的音乐作品,人们对于流行音乐

浅析黎锦晖流行音乐创作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e19471139.html, 浅析黎锦晖流行音乐创作 作者:邱涛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3期 摘 ;要:黎锦晖,中国近代音乐的奠基人,中国流行音乐的先导者,其对于中国近现代流行音乐的萌生与发展是莫大的,他不仅开拓了中国流行音乐的新空间、实现其流行音乐与都市生活、城市发展的有效对话,打破了近现代音乐的陈规陋俗,还对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深远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是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集大成者。 关键词:中国近代流行音乐;黎锦晖;影响。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3--01 一、中国近代流行音乐的产生背景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加之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 加重,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得到重创。五四运动后,在“新文化”思想的推动下,西方的音乐文化如百老汇歌舞、美国爵士乐等新的音乐形式传入中国,以上海为代表的殖民性大都市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颇大,中国的流行音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 二、黎锦晖流行音乐创作历程 (一)黎锦晖流行音乐创作之创作背景 黎锦晖,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字均荃,生于湖南湘潭一书香门第,“黎氏八骏”①之一。黎锦晖从小就对家乡的戏曲音乐产生极大的兴趣,并学习了古琴和弹拨乐器。1912年毕业于长沙高等师范学院,1915年在北京多所学校教国文、历史等学科,并得到了蔡元培的培养。随后,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撰写了大量语文教材的同时,提出了“学国语必须从唱歌入手,音乐是最好的方式。”并开始其创作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之路。黎锦晖先后创作了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和12部儿童歌舞剧,创办了《小朋友》期刊,并把其传到偏远的山村学校,给孩子们提供的良好的学习机会。黎锦晖自发成立了“明月歌舞社”和“中华歌舞专科”,对喜爱音乐的人专门培养,培养了王人美、徐来等音乐表演人才。 (二)黎锦晖流行音乐创作之创作过程 当时的上海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重,弥漫着西洋流行音乐的气息,黎锦晖看到此状况进行了反思,他认为:“中国要有属于自己的流行音乐,演唱自己的音乐作品,人们对于流行音乐

大师黎锦晖研究之综述

关于大师黎锦晖之研究综述 一、黎锦晖概况 黎锦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登上中国乐坛的著名的儿童歌舞音乐作者。他为孩子们所写的音乐作品,从二十年代起即风靡全国,以“美”和“爱”的甘露,滋润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心田。这位作曲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确立了中国儿童歌舞剧和歌舞表演曲的新体裁、新乐风,从而为中国儿童音乐创作史增添了新的一页。 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他,1910年前他在家乡读小学,中学时便广泛接触民间音乐。1912年于长沙等师范毕业,先后在北京、长沙、上海、任过音乐教员,机关教员,报刊编辑,文中教员等职。可以说他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开山鼻祖,在1927年以一曲《毛毛雨》开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先河。1927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训练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科学校”。1929年将歌舞社改名为“明月歌剧社”。 但是,黎锦晖的艺术道路又是曲折而坎坷的。在他的创作历程中,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值得记取的教训。特别是二十年代后期,他为成年人写出的某些“家庭爱情歌曲”,在三十年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产生过相当消极的社会影响。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黎锦晖的确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研究黎锦晖,充满着挑战,对其公正、客观、合理的历史定位,绝非易举。数十年以来,中国大陆音乐学界对黎锦晖音乐创作和音乐活动产生垢病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最为要者既非其儿童歌舞剧,亦非儿童歌舞表演曲,是他为城市里的成年人、为平民阶层所写的一系列的“新城市小调”。在一个历史阶段被戴上“鼻祖”的“桂冠”,并长期受到“批判”,皆因他的该类作品及其演出实践。 二、进化的历史评价 回顾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新旧文化艺术交替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面对各种文艺思想、观点,人人都有任意取舍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正是这一时代特点,一方面给黎锦晖的“创新”意识获得很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给他带来许许多多的反对、支持、冷漠、热诚各色不同的反响和意见。

黎锦晖

一、儿童歌舞剧的缘起 1916年,黎锦晖在北京参加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活动,此时,他深入学习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开阔了艺术视野。在五四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黎锦晖投身于普及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等运动的宣传中去,黎锦晖提出:“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而且最好从训练儿童做起。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开始了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实践,此后他还结合在上海中华书局主编《小朋友》周刊的工作,以及由他担任的上海“国语专修学校”的工作,办起附属小学,并设置歌舞部,这为他的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 黎锦晖最早的儿童音乐作品采用的是一种集音乐、诗歌、舞蹈和游戏于一体的载歌载舞 的儿童艺术形式。歌词是儿童语言,曲调也朗朗上口,很容易掌握,随时随地可歌可舞,适应儿童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审美情趣,当他以这种形式尝试着创编出一些作品时受到孩子们的极大欢迎,这是一个崭新的音乐形式——儿童歌舞剧出现了。 早期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分两种形式,以集体唱歌为主,配合队列变化和群舞,表达儿童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感情。如《努力》《吹泡泡》等,表演起来比较自由,不拘人数,不限场地,没有固定的程式,是一种简单、活泼、非常适合学校儿童音乐教育的形式。另一种形式是通过富于个性的独唱、对唱,配以生活化的表情和舞蹈动作表达某种情节,使音乐产生很强的感染力,如《寒衣曲》、《可怜的秋香》、《蝴蝶姑娘》、《好朋友来了》等,其中《可怜的秋香》影响最大。再加上儿童歌舞表演曲大都是教育孩子学好人、做好事、热爱大自然、增长新知识的内容,所以这一音乐体裁一出现就具有很鲜明的学校教育特点。这种后来称之为“儿童表演唱”的演出形式得到了相当广泛的传播和继承,至今仍然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可惜的是,今天的某些音乐教师更热衷于教孩子们的是西方成人的拉丁舞之类,而适合孩子们情感状态的儿童歌舞表演唱却常常被人遗忘。 二、儿童歌舞剧的思想内涵 在黎娜晖的儿童歌舞剧中,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贯穿其中,这就是人

关于黎锦晖早期音乐创作的理念与实践艺术论文

关于黎锦晖早期音乐创作的理念与实践艺术论文 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之一,黎锦晖(1891 -1967)一方面其推广国语,改革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热心从事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的创作,带动了儿童音乐作品在全国的广泛流行,对歌舞剧和新歌剧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都被给予积极的评价:另一方面其创作的一些不合当时国情、时宜的甜歌艳曲,的确曾对当时人们的爱国抗敌热情产生过一定消极影响。但是,关注黎锦晖的创作,无论是其极受褒奖的儿童歌舞剧,还是其争议不断的城市流行歌曲,几乎都离不开一个载体——“明月社”。这是一个完全以黎锦晖个人的力量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专门的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修学校”,他为黎锦晖个人理想的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实际上,在兴办“明月社”之前,或在1910年以前,黎锦晖在家乡读小学中学时代广泛接触民间音乐,形成了黎锦晖的创作理念、不外乎如下几点。 首先是受学堂乐歌时代出现的沈心工等音乐家乐歌写作经验的启发,并直接继承了学堂乐歌的表现思想内容,作品立意反对封建愚昧、邪恶残暴,歌颂科学文明、勇敢智慧、民主平等的精神。并由此萌生推行“平民音乐”的念头。于是,心怀“平民”思想发展音乐,并努力地将音乐与戏剧结合,自1920年开始编创并逐步形成的儿童

歌舞剧这一体裁,把儿童音乐创作与“五四”精神相联系,借鉴外来经验,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中国儿童歌舞艺术的新路, __新歌的 成长做出了早期的探索。 其次,是黎锦晖个人创作的理想。1916年,他在北京参加“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活动,开阔了艺术视野,此时他深入地学习中国戏曲,“集中于皮簧、旁及鼓书”。在上海时期,他到公共租界市政厅去听交响音乐会,每周一次,“风雨无阻”;还自学和声与作曲技法。与此同时,他又与当时的一些国乐团体有着经常而密切的联系,所有这些。使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新音乐的创造是应该“兼收并蓄的”。 第三,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黎锦晖开始热心致力于 普及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的活动,提出“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而且最好从“训练儿童”做起。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开始了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实践活动。在由他任校长的上海“国语专修学校”附属小学,黎锦晖更多地接触儿童生活后,了解到小朋友们非常喜欢边歌边舞这种生动活泼的歌唱形式,就有意识地结合着民间音调创造出一种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再加上舞蹈表演的“歌舞表演曲”。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认为“儿童的模仿的本能十分发达”,借演歌剧“可以训练儿童一种美的语言、动作与姿态,可以养成儿童们守秩序与尊重艺术的好习惯”;另外,歌剧演出“一切布景和化妆,都要儿童们亲自出力,这个,除开利用它采人手工、图画……以外,还可以锻炼

中国流行音乐商业化的萌芽——黎锦晖对流行音乐商业化的尝试和贡献

中国流行音乐商业化的萌芽——黎锦晖对流行音乐商业 化的尝试和贡献 中国流行音乐商业化的萌芽——黎锦晖对流行音乐商业化的尝试和贡献 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起步阶段,但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流行音乐商业化的萌芽逐渐出现。其中,音乐人黎锦晖对流行音乐商业化的尝试和贡献不可忽视。 黎锦晖,1962年出生於中国香港,作为一位音乐制作人、作曲家和作词家,黎锦晖在中国流行乐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音乐作品以多元化的风格和前卫的音乐理念而闻名,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商业化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黎锦晖早期的音乐创作受到了西方流行音乐的影响,他将摇滚、放克、流行等多种音乐风格相融合,并赋予了其创新的中国元素。他的音乐作品不仅适应了市场需求,更在音乐风格上进行了探索与突破。通过尝试新奇的音乐元素,他在中国流行音乐市场上创造了独特的商业化可能。 黎锦晖在音乐制作方面的贡献也不可忽视。他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制作公司,通过专业的音乐制作团队和先进的制作设备,为众多音乐人提供了高质量的音乐制作服务。他精心挑选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制作人,为他们提供创作空间和商业推广平台。在黎锦晖的推动下,中国流行音乐的制作水平得到了长足的提高。 除了音乐创作和制作方面的贡献,黎锦晖还积极参与流行音乐商业化的推广。他与多家音乐公司合作,推出了许多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带动了中国流行音乐市场的繁荣。他不仅在

广告、电视剧、电影等媒体中广泛使用自己的音乐作品,还积极推动音乐产品的销售和演唱会的举办。通过多种渠道的宣传推广,他成功地将流行音乐与商业利益相结合,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商业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黎锦晖的尝试和贡献在中国流行音乐商业化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他的音乐创作理念和商业策略深化了中国流行音乐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商业化探索出了新的方向。他所创造的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流行音乐市场的格局,促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多元发展。 然而,中国流行音乐商业化的道路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盗版问题严重,给音乐创作者和音乐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音乐市场的竞争激烈,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也在不断变化,流行音乐商业化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压力。因此,中国流行音乐商业化的萌芽虽然已经出现,但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推动。 综上所述,中国流行音乐商业化的萌芽得益于音乐人黎锦晖对流行音乐商业化的尝试和贡献。他的音乐创作和制作理念深化了中国流行音乐商业化的实践,为其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然而,中国流行音乐商业化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推动和支持。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流行音乐产业将迎来更加繁荣和成熟的时代 中国流行音乐商业化的发展道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 代和90年代,那时候流行音乐在中国开始兴起。然而,当时 的流行音乐市场并不成熟,商业化程度较低。直到2000年代初,随着数字音乐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中国流行音乐商业化迎来了新的机遇。

探究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创作特点与审美特征

探究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创作特点与审美特征黎锦晖儿童歌舞剧是中国音乐剧与儿童剧的杰出代表,具有独特的创 作特点与审美特征。 首先,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在创作上注重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他们 通过运用传统音乐、歌曲、舞蹈等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 到剧中,使得观众能够在观赏中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例如,黎锦 晖儿童歌舞剧《竹林七贤》通过选取了中国古代七位贤者的故事,展现了 儒家思想的伟大价值,并通过精美的音乐和舞蹈呈现出来,使得观众不仅 能够欣赏到精彩的表演,还能够获得教育和启发。 其次,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强调对儿童心理特点的关注。他们在创作中 尊重儿童的审美观念与情感体验,以儿童为主要受众,使剧目更贴近儿童 的心理需求。例如,黎锦晖儿童歌舞剧《母亲的心》,通过讲述母子之间 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引发观众对母爱的共鸣,同时也传达了积极向上的 人生态度,给予了儿童观众良好的情感滋养。 再次,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在舞美上注重创意与精巧。他们通过精致的 舞台设计、华丽的服装和炫目的灯光,营造出美丽绚烂的舞台效果。例如,黎锦晖儿童歌舞剧《贝多芬在蓝天中》通过巧妙运用舞美手法,将贝多芬 的音乐形象化,使观众在音乐的熏陶下,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美好与神奇。 此外,黎锦晖儿童歌舞剧注重故事情节的编排与推动。他们通过紧凑 的剧情安排,使整个剧目节奏紧凑,情节扣人心弦。例如,黎锦晖儿童歌 舞剧《草地的音符》通过以小草为主题,讲述了草地上的生灵故事,以小 草的生长与变化为线索,通过一系列的冒险与困难,引领观众领略生命的 奇迹与美好。

总之,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创作特点与审美特征包括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关注儿童心理特点、注重舞美与创意以及注重故事情节的编排与推动等。这些特点使得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在儿童剧的创作领域独树一帜,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观赏体验,也对中国儿童剧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试论黎锦晖音乐作品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试论黎锦晖音乐作品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作曲家一生的标志就是他的作品,就如我们常说的“文如其人”,对于作曲家来说就是“乐如其人”。大多数作曲家在他们的音乐旋律中都透露着他们的理想、情趣以及对音乐“美”的理解。在一生的创作生涯中,他们不断地探索和出新,用自己创造出的音调续写着音乐的历史,为音乐艺术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热情和心血。他们的创作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也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在中国音乐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了不少著名的音乐家,他们都曾以绚烂的艺术成就屹立于中国乐坛。悉数当中的每一个人,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为音乐发展做出的或多或少的贡献。其中,被誉为中国流行音乐鼻祖的黎锦晖便是众多作曲家中成绩傲人者之一,他的创作使中国音乐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开创了中国音乐向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一生活经历的影响 我们往往说生活塑造人。的确,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使人拥有与之相应的性格和品质。在音乐创作中,我们也可以说不同的生活经历打造了音乐家们不同的思想情感,因此他们在创作中所体现的音乐气质也有所不同。有的作曲家生活优越,很少有担忧的事情,所以擅长创作表现外在的作品。作曲家是音乐创作活动的关键,每一部音乐作品的产生都不可能脱离作曲家的工作。通常,作曲家的经历和创作情况作为制约音乐风格的内部因素会直接显现在他的作品的逻辑性中,即音乐作品中所体现的作曲家的思想艺术构思。而对于用音乐传达思想的手段及所传达的思想问题上,每个作曲家所惯用的手段及想传达的内容都有所不同,所以就造就了作曲家不同的个人风格。因此,作曲家的生活经历、个人审美情趣、创作目的和专业技术等因素都直接作用于他们的审美创造,并逐步形成其创作风格。 黎锦晖(1892-1967),湖南湘潭人,“黎氏八骏”之一。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韩剧等

接收美学视野下黎锦晖的流行歌曲创作特点研究

接收美学视野下黎锦晖的流行歌曲创作特点研究 作者:欧阳佟艳徐杰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8期 【摘要】黎锦晖不仅是我国流行音乐的奠基者,而且还是我国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1927年其创作了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至此,流行歌曲进入中国乐坛。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黎锦晖的流行歌曲创作特点,其次分析了黎锦晖音乐作品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黎锦晖;流行歌曲;创作特点;美学价值 随着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涌现了各种类型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而其中,黎锦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界的领军人物,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黎锦晖流行歌曲的创作特点,掌握其音乐作品的美学价值意义非凡。 一、黎锦晖的流行歌曲创作特点 (一)以爱情为主题的歌曲 黎锦晖早期创作的歌曲有《毛毛雨》《初恋》《桃花江》《爱情如玫瑰》等。其中,歌曲《毛毛雨》和《桃花江》被称之为“黄色音乐顶峰”的代表作。而今天我们对这两首歌曲的歌词与音乐进行认真审视和细致分析后,发现其并非是“黄色污秽”之作,相反,这些歌曲的内容及格调都非常的健康。 比如《毛毛雨》这首创作于1927年的歌曲,以民谣风的爱情小调为主,内容是一位少女站在毛毛细雨中静静等待自己的情郎。这首歌曲的表现手法十分细腻,曲调具有抑扬顿挫、抒情歌曲、舒展委婉的特点。其中一句歌词这样写道“心难耐等等也不来,意难挨再等也不来”表达了少女等待情郎时的焦急心理;而“小亲亲不要你的金,小亲亲不要你的银,奴奴只要你的心”这段歌词让我们看到了少女不在乎物质条件的高贵品质。 《桃花江》这首歌曲是赞美桃花江边的美丽女子,以加清角的民族六声宫调式为主。黎锦晖特意将歌曲创作和普通话的推广有机结合,他提出作曲过程中应时刻关注语调和音调问题,必须做到精心安排,才能应对困难,但若存在懈怠的情绪,那么创作的作品将毫无价值。可见,黎锦晖对创作的严格要求。虽然黎锦晖未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但对普通话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使得他在创作歌曲时尤为注重在中国语言声韵特点基础上科学处理词曲之间,对歌曲曲调和字音、语调、声韵、语气之间的关系,黎锦晖更是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和艺术处理能力。 (二)积极向上、思想健康的爱国歌曲

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

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首先,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其音乐的语言特点上。 黎锦晖的音乐作品以鲜明的节奏、简单的旋律和易于理解的歌词为特点, 能够直击儿童的内心世界,富有亲和力。他的音乐作品通常采用流行曲风,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这不仅符合儿童对快乐、活泼的音乐的喜爱,同时 也能够引导儿童积极向上的情感表达和自由舞动。例如他的歌曲《小苹果》、《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都成为儿童们喜欢的经典曲目。 其次,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艺术特征还表现在舞蹈的形态特征上。 黎锦晖的舞蹈编排常采用简单明了的动作,注重舞蹈的互动性和表达力。 他的舞蹈作品常常结合儿歌的歌词意境和节奏感,通过简单易懂的动作来 表达歌词所描绘的情感和形象。舞蹈的形态特征丰富多样,既可以是整齐 划一的群舞,也可以是灵动的个人舞蹈,这样的形式不仅能够培养儿童的 协调性和节奏感,还能够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和表演能力。 最后,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艺术特征还表现在戏剧的表演特色上。 他的音乐舞蹈作品经常以戏剧化的形式出现,通过角色扮演、情感表达等 手法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过戏剧化的表现手法,他能够引导儿 童投入到剧情中,体验戏剧的魅力,并借助音乐和舞蹈等元素将其表达得 淋漓尽致。例如他的舞台剧《跳跳手指家族》将舞蹈、音乐和戏剧的元素 完美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儿童戏剧的全新形式,丰富了儿童的审美体验。 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审美价值也不容忽视。首先,他的音乐作品具 有宽容、欣赏和享受美的心理,可以激发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 儿童的审美情趣。其次,他的舞蹈编排能够鼓励儿童自由表达和身体协调,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后,他的戏剧化表演能够培养儿童的观察 力和倾听力,让儿童在参与表演中学会倾听、合作和理解。

浅谈中国流行音乐

浅谈现当代中国流行音乐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迄今已有60年左右的历史。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一、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 中国现代创作歌曲是自萧友梅、黄自、青主、李叔同、赵元任等人开始的。在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期,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已经出现,即一方面,大量采用或借鉴西方歌曲创作模式,甚至多有完全“西化”的作品;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民间音乐的基质也在创作中显露出来。这种情况大体上规定了日后歌曲创作的方向。 二.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黎锦晖 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 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歌曲创作 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歌曲创作除少数艺术歌曲外,大致可分为两支。一支是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另一支是以聂耳、冼星海等人为代表的群众性歌曲。 抗日战争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进步音乐工作者继续沿着救亡歌咏活动的方向发展创作。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郑律成的《延安颂》(莫耶词)、李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还有歌剧《白毛女》、《刘胡兰》等作品的诞生都显示出生气勃勃的发展趋势。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又出现了《解放区的天》、《山那边好地方》、《咱们工人有力量》和《胜利进行曲》等优秀歌曲。 四、新中国建国后17年间的歌曲创作 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特别是群众歌曲的创作,呈现着良好的态势。当属我国歌曲创作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自《歌唱祖国》到《我们走在大路上》。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红霞》等大型声乐作品中的选曲也在群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五.流行歌曲之民谣时代——1978年到1988年,代表人物是邓丽君、罗大佑。1977年起,随着对外开放的先声,少量港台流行音乐通过广州进入内地。刘文正、邓丽君等歌手的盒带开始流入内地,引发了内地听众的强烈追捧。 1980年起,《童年》、《外婆的澎湖湾》、《光阴的故事》等一大批台湾校园民传入内地。邓丽君、罗大佑几乎成为那个年代的符号性人物。校园歌曲、文学的流行,是校园人纯真与浪漫表达需求的外在表现,使那个时代的校园文化充满了亲和力,也映射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 内地流行音乐开始进入开拓时期。 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继崔健的《一无所有》获得广泛好评后,《信天游》又大获成功,其创作理念得到了不少音乐人的认可。此后,一批风格相近的作品相继问世,成功内地歌坛第一次原创歌曲的高潮期——“西北风”时期。 “西北风”是当时的音乐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摇滚乐文化的自觉吸收。同时,

中国新歌剧与当代歌剧艺术创作的传承与发展——从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谈起

中国新歌剧与当代歌剧艺术创作的传承与发展——从黎 锦晖的儿童歌舞剧谈起 近年来,中国的歌剧艺术在传承与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无疑是中国歌剧艺术创作的一次创新尝试,也是中国新歌剧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文将从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入手,探讨中国新歌剧与当代歌剧艺术创作的传承与发展。 众所周知,歌剧作为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元素。在中国传统音乐剧艺术的基础上,中国的新歌剧在音乐、剧本和舞台呈现等方面注入了新的元素,使得其具备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而儿童歌舞剧则是中国新歌剧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以其独具魅力的音乐风格、精彩的剧情和生动的舞台表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并且为中国新歌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充满了童真童趣的特点,音乐作品中融入了多样的旋律,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也有现代流行音乐的特色。例如,他的作品《绿野仙踪》中,通过活泼欢快的音乐节奏和动人的旋律,展现了小女孩多萝西奇幻世界的冒险故事。这种巧妙的音乐设计不仅让观众沉浸在剧情中,也为儿童歌舞剧带来了更广阔的审美空间。 与此同时,黎锦晖的剧本创作也给予新歌剧艺术更多的想象空间。他的儿童歌舞剧透过幽默、温馨的故事情节,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比如,在《绿野仙踪》中,通过多萝西的冒险经历和与伙伴们的互助合作,表达了勇敢、友爱、团结的重要意义。这不仅启发了儿童观众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在

文化传承中注入了新鲜的能量。 儿童歌舞剧的舞台呈现更是独具一格。在黎锦晖的作品中,舞台布景、服装以及灯光设计等各个环节都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他巧妙运用现代舞蹈的元素,丰富了舞台表演的层次感和视觉效果。同时,他注重细节处理,使得整个舞台呈现得既逼真又充满艺术感。这种创新的舞台设计让观众们不仅欣赏到了音乐作品的精彩呈现,也感受到了舞台艺术的魅力。 正是通过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及其对中国新歌剧创作的贡献,中国的歌剧艺术得到了新的传承与发展。中国的新歌剧作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韵味,不仅让观众得到艺术享受,也为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即便是在中国新歌剧创作达到了一定高度的今天,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歌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未来的创作之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将其融入到新歌剧的创作中,使得新歌剧更具中国特色和民族精神。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培养年轻的歌剧人才,提供更多的创作机会和舞台,为中国新歌剧的发展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 综上所述,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是中国新歌剧艺术创作的一次成功尝试,也是中国新歌剧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从中学习借鉴,继承传统,创新发展,致力于打造更加丰富多彩的中国歌剧艺术。同时,我们也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优秀的作品涌现,为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黎锦晖通过其儿童歌舞剧作品对中国新歌剧的贡献不可忽视。他的创新舞台设计和注重细节处理使得音乐作品更加精彩,同时也为观众展现了舞台艺术的魅力。中国新歌

黎锦晖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

黎锦晖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 作者:邹联丰 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6期 摘要:黎锦晖先生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颇有争议且受到责难最多的音乐家。他是我国儿童歌舞剧的开创者、奠基人,开了这一领域的先河,又是音乐教育家,理论家。时至今日,对他在20年代创作的儿童歌舞音乐的价值及历史意义,学术界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并形成广泛共识。但是,对于他创作的流行歌曲,由于种种原故,尚处于基本否定状况中,本文仅就黎锦晖的音乐创作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阐述一点管窥之见。 关键词:黎锦晖儿童歌舞流行音乐影响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自产生至今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在它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在这些众多的杰出音乐家当中,黎锦晖便是其中之一。这位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至抗日战争前这段时期,创作了一些都市流行音乐,后来由于受到“左”的思潮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将其称为“黄色音乐的鼻祖”。但他却被誉为“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如何正确审视和评价他,特别是他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无可替代的地位、作用,本文试从其音乐创作的历程及风格、贡献等方面来阐述他的音乐创作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黎锦晖生平简介 黎锦晖(1891~1967),字均荃,笔名“甚么”、“金玉谷”等。生于湖南湘潭,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这位为儿童音乐事业发展而勤奋探索的音乐家,因心力衰竭永别了入世,享年七十七岁。 二、黎锦晖的音乐创作历程

浅析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创作

浅析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创作 黎锦晖作为中国儿童歌舞音乐的奠基者,开创了这一特殊音乐体裁,其多部音乐作品至今仍在传唱。本文通过对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创作背景及动机、创作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其音乐思想与教育思想,使中国儿童歌舞音乐能够更快发展。 标签:儿童;歌舞音乐;特点 在近代中国乐坛上,黎锦晖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他创作了儿童歌舞音乐这一体裁,在儿童歌舞音乐道路的探索中,共创作了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和12部儿童歌舞剧,可谓成果丰硕。其中的一些歌曲,如《小小画家》、《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老虎叫门》等至今仍在小朋友们中间流行,其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是与他的创作动机、创作背景、个人生活经历以及儿童歌舞音乐中所吸收的中外音乐因素分不开的。 黎锦晖(1891年一1967年)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的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对他影响至深。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并开始进行儿童歌舞音乐创作。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49年后,致力于电影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一、创作背景及动机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当时“推广国语”教育运动。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黎锦晖开始致力于改革普通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的运动,他认为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这样既熟练了许多国音、标准词、标准句,又可以使姿态、动作、心情与歌声十分融洽,于是便产生出利用歌曲协助国语教学的想法。他把采集来的民歌小曲删繁就简、省略花腔、编成新曲,并配上儿童易懂好唱的白话歌词,成为新的儿童歌曲。 二、创作特点 1、词曲结合巧妙,语言通俗易懂。锦晖作为一个语言学家,对词曲结合的问题非常重视。在创作实践中,他曾提出过“乐化句”的原则。所谓“乐化句”就是“使寻常语句变为‘乐化句’。这一原则正与当时提倡的国语教育相符合,在普通话声调的基础上,注意语言四声的规律,从而谱写出与口语声调协调的乐曲。黎锦晖完全遵循了这一创作原则,写出了许多质朴流畅、亲切如诉的歌曲。以《可怜的秋香》为例: “暖和”二字,从声调上说是“上声+阳平”,旋律走向是上行四度,贴近语言的自然声调。“照过金姐的脸”,从声调上是“去声+去声+阴平+上声+轻声+上声”,旋律线根据歌词声调成弧形。“你”是个“上声”字,旋律走向是上行小三度,使“你”

黎锦晖流行歌曲创作初探

黎锦晖流行歌曲创作初探 作者:李政文 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20期 【摘要】黎锦晖开创了我国早期都市流行歌曲的先河,赋予了市井俗曲新时代特色,将传统音乐文化和西洋音乐文化融入流行歌曲中。在流行音乐中,流行元素和本土元素得以互相转换。朗朗上口的流行音乐创新了歌曲的创作模式,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娱乐需求。都市流行歌曲的出现,推动了我国早期都市音乐文化的发展。为了研究黎锦晖流行歌曲的特色和发展,我们以宏观审美文化的发展为基础,综合认知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和流行音乐文化的特点,探究都市流行音乐的社会影响,了解中国近现代创作歌曲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中国早期都市流行歌曲;黎锦晖;形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一、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我们出现了一批影响力较大的音乐家,黎锦晖是其中之一。黎锦晖开创了我国流行歌曲的先河,是我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开发了儿童歌舞剧等新型艺术形式。1927年,黎锦晖创作了现代流行歌曲《毛毛雨》,这是我国乐坛出现的第一首流行歌曲。20世纪30年代中期,黎锦晖创作了大量现代流行歌曲,统治了当时的中国流行歌坛。 流行歌曲的创作赋予了黎锦晖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其本人受到了传统音乐家的批判和诋毁。在中国乐坛,黎锦晖是一位毁誉参半的音乐大师。20世纪20年代,黎锦晖以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作为主要创作内容。这些内容为黎锦晖带来了赞誉和认同。20世纪30年代后,黎锦晖开始大量创作流行歌曲,这些歌曲成为黎锦晖受到诋毁的主要原因。中国近现代乐坛对黎锦晖流行歌曲的诋毁,降低了黎锦晖在乐坛中的地位,破坏了他的音乐评价和音乐成就。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音乐是我国发展儿童歌舞音乐的重要参考依据。由于对我国儿童歌舞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黎锦晖成为音乐教材的重要教学人物,是我国乐坛著名的音乐家之一。黎锦晖在儿童歌舞曲方面的成就掩盖了他在流行歌曲方面的成就。在国内乐坛,黎锦晖的流行歌曲沉寂了半个世纪之久。20世纪80年代,中国乐坛充满了对黎锦晖流行歌曲的批判和抨击。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乐坛中,流行歌曲被视为靡靡之音,是黄色音乐,是有悖于音乐传统的非主流音乐类型。在历史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乐坛对黎锦晖的流行音乐作出了有失公允的评价。 近些年,中国乐坛开始重新审视黎锦晖创作的流行音乐。在《黎锦晖评传》中,孙继楠先生总结了我国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流行歌曲的发展,重新定义了对黎锦晖流行音乐的评判要求,修正了对黎锦晖流行音乐有失公允的评价。流行音乐摆脱了靡靡之音、黄色音乐的负面标签。严肃、深入、全面,成为流行音乐学术研究的主要特征。

【不能贬低黎锦晖在流行音乐史上的地位】 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

《【不能贬低黎锦晖在流行音乐史上的地位】黎锦晖的流行 音乐创作》 摘要:《毛毛雨》和同时问世的《妹妹我爱你》、《人面桃花》、《卖花词》、《桃李争春》、《落花流水》、《文明结婚》、《春朝曲》等中国第一批时代曲,奠定了黎锦晖中国流行歌曲创始人的历史地位,陈钢的基本观点,就是赞美20世 纪40年代,把20世纪40年代说成是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最辉煌的年代,这一辉煌又因陈歌辛创作的大量歌曲而使然,到1941年上海的“孤岛时期”结束,黎锦光的名曲《卖杂货》、《满场飞》、《叮咛》、《探情》、《苏三》、《清流映明月》、《采槟榔》、《卖花翁》、《口哨的安慰》、《闹五更》、《梦中梦》都已问世 陈钢主编的《上海老歌名典》(以下简称“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2007 年4月再版)贬低黎锦晖,抬高陈歌辛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的历史地位。我在此以史实为依据,进一步说明历史真相。一部中国流行音乐史出现两个“鼻祖” 1927年,黎锦晖创 作了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当时称“时代曲”或“摩登歌曲”)《毛毛雨》,把“流行歌曲”这一体裁引入近现代中国的乐坛,从此,中国乐坛进入了流行音乐的新时代。《毛毛雨》是划时代的,黎锦晖的贡献也是划时代的。《毛毛雨》和同时问世的《妹妹我爱你》、《人面桃花》、《卖花词》、《桃李争春》、《落花流水》、《文明结婚》、《春朝曲》等中国第一批时代曲,奠定了黎锦晖中国流行歌曲创始人的历史地位。1929年,黎锦晖在新加坡创作了百首“家庭爱情歌曲”,分批寄回上海。这些歌曲之书被书商一版再版,风靡了上海滩。从1927-1936年,黎锦晖创作的时代曲,火爆走红,民营广播电台从早到晚播放黎锦晖的歌曲,播音 歌星作为一种行当应运而生。1934年,上海《大晚报》独家举办了中国首届“三大播音歌星 竞选”的活动。参赛的歌星演唱的歌,95%以上是黎锦晖的作品,他的歌是当选为“三大歌星”的白虹、周璇和汪曼�的成名曲。1934-1935年,被称为中国流行歌坛的“中兴时期” 和“黄金时代”。黎锦晖既是中国流行歌曲的创始人,也是奠基人,被称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陈钢到处宣传他的父亲陈歌辛,由于当年流行歌坛著名作曲家的后人们保持低调,对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宣传少,致使不了解中国流行音乐史的人说“陈氏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艺界中的杰出之辈,是中国近代流行音乐的先导和鼻祖。”(陈钢在《玫瑰、玫瑰我爱你――歌仙陈歌辛之歌》一书第42页引用这段话时津津乐道。此书由上海辞 书出版社2002年出版)一部中国流行音乐史出现了两个“鼻祖”,只能一个是真、一个是假:黎锦晖的鼻祖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更不能篡改。“名典”怎样贬低黎锦晖 陈钢贬低黎锦晖始于他不承认1927年是中国流行歌曲历史起始的时间,他把1898~1949年作为中国流行歌曲诞生的年代。如此,在中国的流行音乐史上就没有了黎锦晖,没有了《毛毛雨》。中国流行歌曲的创始人、奠基人和鼻祖的位置出现了“空缺”,这把交椅该由谁来坐?

论黎锦晖及其儿童音乐

论黎锦晖及其儿童音乐 黎锦晖是在五四运动之前就登上中国音乐舞台的著名音乐家,他的创作尤其是儿童音乐创作,优美活泼,符合儿童心理,深受一代代少年儿童的喜爱。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黎锦晖在中国音乐史上一直未受到充分重视,一直处于被批判的位置。然而历史的真相会由时间证明,新世纪以来,音乐界对黎锦晖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笔者通过对中国期刊网搜索发现,关于黎锦晖和他的儿童歌舞剧一共有10篇文章,1981年、1983年各1篇,2001—2009年共7篇,2006—2007年有3篇优秀硕士论文是研究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的。2001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纪念黎锦晖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众多音乐界专家、学者出席。与会者们积极讨论了黎锦晖对中国近代音乐的贡献,并做了解除“禁区”,为黎锦晖“跨世纪悬案”揭秘的工作,由此揭开了对黎锦晖重新认识的新局面。2006年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了《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DVD光盘,这套光盘收录了重新排演的黎锦晖先生创作的11部儿童歌舞剧。2007年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了孙继南的新书——《黎锦晖和黎派音乐》,为黎锦晖正名。 一、黎锦晖儿童音乐创作的特点 黎锦晖的歌舞剧形式活泼、声情并茂、载歌载舞,既可使少年儿童从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又可使儿童文艺教育工作者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他的优秀作品包括我们熟知的《老虎叫门》、《年老公公》(1920),《可怜的秋香》(1921),《因为你》(1921),《麻雀与小孩》(1921),《寒衣曲》(1922),《葡萄仙子》(1922),《努力》(1925),《小小画家》(1926),《蝴蝶姑娘》(1928)等。这些作品的基本特点是:音乐与内容轻松结合,集音乐、舞蹈、诗歌于一身,歌词口语化、曲调平易化、表演生活化、戏剧化等。以下就这几点来谈谈黎锦晖儿童歌舞剧成功的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