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龋病流行病学

龋病流行病学

龋病流行病学

课程题目:绪论

第一节

牙菌斑

教学专业:2022口腔整形美容

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龋病的定义与特征2.掌握龋病病因及发病过程教学重点:龋病的好发部位教学难点:牙菌斑的结构与组成教学方法:1.讲授

时间:2学时(100分钟)

教材及参考教材:1.牙体牙髓病学第二版(樊明文主编)2.龋病牙髓病研究教研室审阅意见:

导言口腔医学的概念是研究牙齿硬组织和牙髓组织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教材内容包括三章:龋病、牙体硬组织非龋病和牙髓病,涉及这些疾病的病因、临床病理、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特点:常见病和多发病。

牙体牙髓病学发展简史龋病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百万年前。关于公元前14世纪殷墟甲骨文有记载,

三国时期,魏纪康在养生理论中写下了“金黄牙”的描述。唐代的柳枝牙刷和辽代的植发牙刷是世界上最早的。

唐代苏恭《新修本草》中关于银膏补牙的记载,其配方近似目前临床上的银汞合金。

我国口腔医学起源于宋代,明代出版了第一部口腔医学专著。

国外的口腔医学从一些文明古国开始起步,如印度、希腊等国,法国牙医对牙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美国牙医的化学细菌理论对龋齿的病因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初,口腔医学教学体系正式建立。

第一篇龋病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龋齿的概念

一、龋病的定义和特征1龋病(dentalcariestoothdecay)是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的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5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2.致龋因素主要包括细菌和牙菌斑、食物以及牙所处的环境。就病因角度而言,龋

病可称为牙体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龋病时牙体硬组织的病理改变涉及牙釉质、牙本

质和牙骨质,基本变化是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分解。3.临床特征是牙硬组织在色形质各

方面均发生变化:

在初期,龋齿部位的硬组织脱矿,微晶结构改变,牙齿透明度降低,从而形成白垩质

釉质。

继之病变部位有色素沉着,局部可呈黄色或棕褐色。

随着无机成分的脱矿,有机成分在不同阶段被破坏和分解,牙釉质和牙本质松动软化。

最终牙体缺损形成龋洞,龋洞一旦形成,则缺乏自身修复能力。

4.龋病的危害龋病是人类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疾病进展缓慢。一般来说,它不会危

及患者的生命,也不容易引起注意。事实上,龋齿对人的危害很大。

①可引起牙髓病、根尖周病、颌骨炎症等。②可造成牙冠缺损、残根致牙丧失。

③ 它会影响消化功能,但会影响儿童牙齿和下颌系统的生长发育,导致健康质量下降。

④龋病及其继发病作为病灶可引起远隔脏器疾病。

二、龋齿史10分钟

龋病是人类历史上极为古老的疾病,目前可整理出来的龋病流行病学资料,可追溯到

新石器时代,即公元前12000~3000年。唐《新修本草》采用银膏补牙记载

米勒提出了化学细菌理论,布莱克提出了坑沟分类标准

20世纪60年代keyes龋病三联因素概念及四联因素学说

三、龋病研究内容

1、龋病的发生因素①细菌及牙菌斑②宿主的抵抗力③细菌的代谢底物

2.新技术① 细菌葡萄糖代谢② 唾液对牙齿表面的影响③ 分子生物学应用④ 免疫防

龋疫苗3。所容纳之物① 龋病病因学② 病理变化③ 龋齿形成过程④ 龋齿治疗

第二节龋病流行病学

一、评估方法:10分钟

1、患病率与发病率

患病率,即龋齿率,表示存在或患病时间较长的慢性病(如龋齿)的频率。龋齿率=观察期(期)龋齿病例数/观察期(期)人口数×K基数K可根据具体情况为100%-100000/100000。

发病率表示在某一特定观察期间内,可能发生某病(如龋病)的一定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

龋齿发病率=观察期内新增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K2,龋齿

①指数必须简单,概念清楚,能反复验证,不同检查者使用这种指数检查

当患者生病时,应获得相同的结果,并且数据应能够进行统计分析。

②龋均即每个患者所患龋齿的均数。

③ DMF指数是龋齿数量、因龋齿而丢失的牙齿数量和因龋齿而填充的牙齿数量之和。

根据龋病记录的详细程度,又可将其分为dmft指数和dmfs指数。④dmft指数是受检人群中平均每个个体累患龋齿的牙数。

⑤ DMFS指数“s”表示受龋齿影响的牙齿表面数量。DMFS指数更为敏感,尤其适合在短时间内观察防龋效果。

DMFT指数可以用来记录乳牙的龋齿情况。可根据需要选择DMFT

或dmfs

课间休息10分钟

二、龋病的好发部位1、好发牙

恒牙列6>7>6>7>45>8>123>123458

乳牙列ⅴ>ⅴ>ⅳ>ⅰⅱⅲ>ⅰⅱⅲ

这种规律具有普遍性,恒下颌前牙患龋者少,但恒下乳前牙好发龋病却较多。2、好发牙面

首先是咬合面,其次是相邻面和颊面。

三、现代人龋病流行情况

在龋病流行病学研究中,10-12岁年龄组的数据能更客观地反映疫情。20世纪70年

代之前,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的龋齿指数较高,DMFT约为4.5。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龋齿开始增加。

表1我国龋病流行情况(见第二版教材第7页)四、龋病流行趋势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龋齿患病率开始下降。15年来,西方国家学龄儿童的龋齿发病率下降了50%。

第二章病因及发病过程

第一节牌匾

一、牙菌斑`牙菌斑是牙面菌斑的总称,依次所在部位可分为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

牙菌斑一般指龈上菌斑。龈上菌斑位于龈缘上方在牙周组织正常情况下g+菌占61.5%。龈

下菌斑位于龈缘下方以下以g_菌为主占52.5%。

埋入牙龈表面的细菌和粘附菌斑由埋入牙龈表面的矿化细菌组成。它可以看作是细菌

的微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繁殖和衰退,并进行复杂的代谢活动。

二、菌斑的结构1、平滑面菌斑平滑面菌斑人为地分3层即菌斑-牙界面、中间层和菌斑表层。

① 牙菌斑-牙齿界面最常见的排列方式是细菌位于获得的膜上方。

②中间层包括稠密的微生物层和菌斑体部,在界面的下方有稠密的球菌样微生物覆盖,又称稠密微生物层。该层为3――20的细胞深度不等。稠密微生物层外方为菌斑体部占菌

斑的最大部分,由不同微生物构成。

15分钟10分钟15分钟

③菌斑表层较其他部分更为松散,细胞间间隙较宽,菌斑表面的微生物差异较大。2、窝沟菌斑与平滑面菌斑明显不同,窝沟中滞留有微生物和食物分子,微生物类型更为有限。

三、菌斑成分10分钟

菌斑由约80%的水和20%固体物质组成。固体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

及无机成分,如钙、磷和氟等。蛋白质是其主要成分,它占菌斑干重的40%――50%,碳水化合物为13%――18%,脂肪为10%――14%。1、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是主要的碳水化和物成分。

2.蛋白质斑块中的蛋白质来自细菌、唾液和龈沟液。

3、无机成分菌斑中无机成分的含量取决于菌斑的部位和年龄。菌斑中含有钙、磷酸

盐和高浓度的氟。课堂小结

1.思考问题:(1)请回答龋齿的定义和临床特征?(2)光滑表面上斑块的结构和

成分?

课程题目:三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

第二节饮食因素

第三节宿主

第四节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其他因素第五节病因理论

授课专业:2021级口腔整形与美容专业

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牙菌斑的形成和发展2掌握龋病病因理论的教学重点:龋病

病因理论

教学难点: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

教学方法:1.教学

时间:2学时(100分钟)

教材和参考资料:1牙髓学第二版(范明文编辑)2龋齿与牙髓病研究教研室评审意见:

四、菌斑的形成和发育菌斑的形成有三个阶段:获得性膜的形成和初期聚集;细菌迅

速生长繁殖;菌斑成熟。1、获得性膜

① 在形成过程中,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在牙齿表面形成生物膜。

②组成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组成。蛋白质中的总体特征是含有高量的甘氨酸、丝氨酸和谷氨酸,他们占氨基酸总量的42%,其次为天冬氨酸、脯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碳水化合物包括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等。脂肪含量约为20%,其中主要是糖脂13%,

中性脂肪和磷脂共占15%。

③ 釉质表面的功能性修复或保护;为牙釉质提供选择性渗透性;影响特定口腔微生

物在牙齿表面的附着;作为斑块基质和营养物质。

10分钟2、细菌附着

最初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细菌是球菌,主要是血链球菌。早期为链球菌感染至第9天,

其次为放线菌,厌氧菌增多。

五、菌斑微生物20分钟1、能在常规动物中造成龋病的微生物主要是链球菌。2、菌

斑微生物

① 在光滑表面斑块的早期阶段,球菌和杆菌是主要的G+细菌。7天后,蚕丝菌群和

细菌数量达到50%以上。② 窝沟牙菌斑主要由G+球菌和短杆菌组成,缺乏中间层栅栏排列,分枝丝状菌少见。3.致龋微生物

①链球菌属g+兼性厌氧菌。在菌斑内占28%,龈沟内占29%,舌面占45%,唾液中达46%。血链球菌、变形链球菌、轻链球菌。

② 乳酸杆菌属于G+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

③放线菌属g+不具动力、无芽胞形成的微生物,呈杆状或丝状。

六、斑块代谢的物质代谢包括葡萄糖代谢、蛋白质代谢和无机物代谢。这些代谢过

程会影响牙齿。最重要的是葡萄糖代谢。

1、糖的分解代谢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两种过程。

2.糖的合成和代谢① 细胞内聚合物:细胞内多糖、聚对羟基丁酸和聚磷酸盐。② 胞

外聚合物:胞外多糖、葡聚糖、果聚糖和杂多糖。

七、菌斑的致龋性5分钟1、非特异性菌斑学说龋病不是由特异性致龋菌引起,而由

所有菌斑产生毒物所致。2、特异性菌斑学说只有特异性菌斑才能引起龋病。

第二节饮食因素15分钟

1、蔗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他们是细菌代谢的底物,为细菌提供营养。3、蛋白质:

再牙发育时发挥重大作用,待牙萌出后,对牙起局部作用。目前在进一步研究中。

3.矿物:① 氟化物牙齿在喷发前作用于全身,在喷发后依赖于局部作用。全身消化

吸收,局部在口腔中发挥作用。

②磷酸盐降低了釉质磷灰石的溶解率;再沉积形成矿化;缓冲菌斑发酵形成的有机酸;改建获得性膜。

4.脂肪对人体新陈代谢的影响是复杂的,目前正在研究中。第三节主持人

影响龋病的宿主因素包括牙和唾液。

牙齿和牙弓的形态对龋齿的发生率有重要影响。后牙对龋病高度敏感,牙齿对龋病的

敏感性与窝沟深度呈正相关。

3、唾液比重为1.002――1.008,ph波动于5.6――7.6间。含水99%,

固体成分为0.7%,无机成分主要为钾、钠、钙、氯化物、碳酸氢盐和无机磷酸盐。3.唾液功能维持牙齿组织的完整性;促进牙釉质成熟;促进再矿化。唾液中的有机成分与龋

齿密切相关。

龋病流行病学

龋病流行病学 课程题目:绪论 第一节 牙菌斑 教学专业:2022口腔整形美容 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龋病的定义与特征2.掌握龋病病因及发病过程教学重点:龋病的好发部位教学难点:牙菌斑的结构与组成教学方法:1.讲授 时间:2学时(100分钟) 教材及参考教材:1.牙体牙髓病学第二版(樊明文主编)2.龋病牙髓病研究教研室审阅意见: 导言口腔医学的概念是研究牙齿硬组织和牙髓组织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教材内容包括三章:龋病、牙体硬组织非龋病和牙髓病,涉及这些疾病的病因、临床病理、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特点:常见病和多发病。 牙体牙髓病学发展简史龋病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百万年前。关于公元前14世纪殷墟甲骨文有记载, 三国时期,魏纪康在养生理论中写下了“金黄牙”的描述。唐代的柳枝牙刷和辽代的植发牙刷是世界上最早的。 唐代苏恭《新修本草》中关于银膏补牙的记载,其配方近似目前临床上的银汞合金。 我国口腔医学起源于宋代,明代出版了第一部口腔医学专著。 国外的口腔医学从一些文明古国开始起步,如印度、希腊等国,法国牙医对牙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美国牙医的化学细菌理论对龋齿的病因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初,口腔医学教学体系正式建立。 第一篇龋病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龋齿的概念 一、龋病的定义和特征1龋病(dentalcariestoothdecay)是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的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5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2.致龋因素主要包括细菌和牙菌斑、食物以及牙所处的环境。就病因角度而言,龋 病可称为牙体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龋病时牙体硬组织的病理改变涉及牙釉质、牙本 质和牙骨质,基本变化是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分解。3.临床特征是牙硬组织在色形质各 方面均发生变化: 在初期,龋齿部位的硬组织脱矿,微晶结构改变,牙齿透明度降低,从而形成白垩质 釉质。 继之病变部位有色素沉着,局部可呈黄色或棕褐色。 随着无机成分的脱矿,有机成分在不同阶段被破坏和分解,牙釉质和牙本质松动软化。 最终牙体缺损形成龋洞,龋洞一旦形成,则缺乏自身修复能力。 4.龋病的危害龋病是人类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疾病进展缓慢。一般来说,它不会危 及患者的生命,也不容易引起注意。事实上,龋齿对人的危害很大。 ①可引起牙髓病、根尖周病、颌骨炎症等。②可造成牙冠缺损、残根致牙丧失。 ③ 它会影响消化功能,但会影响儿童牙齿和下颌系统的生长发育,导致健康质量下降。 ④龋病及其继发病作为病灶可引起远隔脏器疾病。 二、龋齿史10分钟 龋病是人类历史上极为古老的疾病,目前可整理出来的龋病流行病学资料,可追溯到 新石器时代,即公元前12000~3000年。唐《新修本草》采用银膏补牙记载 米勒提出了化学细菌理论,布莱克提出了坑沟分类标准 20世纪60年代keyes龋病三联因素概念及四联因素学说 三、龋病研究内容 1、龋病的发生因素①细菌及牙菌斑②宿主的抵抗力③细菌的代谢底物 2.新技术① 细菌葡萄糖代谢② 唾液对牙齿表面的影响③ 分子生物学应用④ 免疫防 龋疫苗3。所容纳之物① 龋病病因学② 病理变化③ 龋齿形成过程④ 龋齿治疗 第二节龋病流行病学 一、评估方法:10分钟

广东省居民牙体健康状况流行病学调查

广东省居民牙体健康状况流行病学调查 第一部分广州市青少年牙齿酸蚀症患病状况及危险指标调查研究目的描述广州市青少年牙齿酸蚀症患病状况,分析影响酸蚀症患病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方法抽取720名来自广州市越秀区、增城市的12、15岁青少年的牙齿酸蚀症患病状况进行横断面调查,12、15岁各半,男女各半,城乡各半。 问卷收集人口经济学信息、饮食行为和口腔保健行为等信息。临床检查牙齿酸蚀状况,使用基本酸蚀检查指数进行记录。 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广州市12、15岁青少年牙齿酸蚀症患病率为56.1%(中度54.8%,重度1.3%),酸蚀牙数为1.8±2.5;牙本质暴露率为26.2%,暴露牙数为0.6±1.5(均为加权结果)。 不管是患病率还是累及牙数,年龄差异均显著,12岁低于15岁;男生酸蚀牙数高于女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的青少年酸蚀牙数及牙本质暴露牙数高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青少年。10.1%的青少年处于中高患病风险。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睡前酸性饮食与牙齿酸蚀症相关。研究结论1:广州青少年恒牙常见中等程度的牙齿酸蚀症,但是累及牙齿不多;2:饮食因素、时间因素和人口学因素是主要的危险指标。 第二部分广东省居民龋病患病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目的描述广东省居民龋病患病状况,探讨影响龋病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方法对广东省3-5岁儿童,12-15岁青少年,35-44、55-64、65-74岁成人的口腔龋病患病状况进行横断面调查,样本人群共11136名,男女各半,城

口腔流行病学

口腔流行病学 用流行病学的原则、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口腔健康与口腔疾病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探讨病因及其影响因素,制定口腔健康目标和规划,选择疾病防治策略和效果评价提供依据的科学。 口腔流行病学的主要作用 1.描述人群口腔健康与疾病状态的分布规律 口腔流行病学可对人群口腔健康状况进行描述,横断面调查是描述性口腔流行病学最常用的方法。它可以通过对一个地区、某一人群在一定时间内的某种或某些口腔疾病进行调查,获得该地区特定人群某种或某些口腔疾病的患病情况和分布特点。如这些疾病在年龄、性别、职业、种族、文化、经济、习惯等方面的分布情况。用于与其他地区人群或不同时期人群进行比较和评价。 2.研究口腔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 横断面调查可以提供某种或某些疾病的流行因素的线索,形成危险因子假设,然后用分析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该危险因子进行验证,借以判断该疾病可能的病因。如有需要,可采用其他的研究方法,如流行病学的方法,或结合临床研究,综合这些结果,可有助于揭示该疾病的病因。 3.用于研究疾病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口腔流行病学也可用于口腔疾病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的研究,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一种新的预防方法或预防措施,可用流行病学实验方法对其效果进行检验,通常是把受试人群随机分配到干预组或对照组,并在试验过程中采用盲法,经过一定的试验周期,比较两组人群的发病差异,这样可检验新的预防措施的防病效果。 4.用于疾病监测 口腔流行病学还可用于口腔疾病发展趋势的监测,以观察各种因素对口腔疾病流行的影响。 5.为制定口腔卫生保健规划提供依据 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口腔保健规划的主要依据。卫生行政部门在制订口腔健康目标和规划时,必须有大量确切的调查资料作为依据,来制订一定时期的口腔健康目标规划。 采用口腔流行病学方法可对目标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一般一个目标规划制订后,在实施之中,应有中期评估,以确定所制订的目标能否达到,如果发现期限结束时达到该目标有困难,则在中期就应对目标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更切合实际。 口腔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 分析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 对疾病或健康现象在人群中的分布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作客观的描述,提出病因假设 横断面研究(现况调查) 纵向研究(疾病监测) 常规资料分析 横断面研究(现况调查) 调查目标人群中某种疾病或现象在某一特定时点上(较短的时间内)的情况。

预防口腔医学_精华

第一章预防口腔医学绪论 1st:一级预防(病理形成前期)针对致病因素采取措施—— ①健康教育与促进②特殊的防护措施(社区公共卫生措施)③监测危险因素与疾病发展趋势 2nd:二级预防(病理形成期) 三早预防——阻止病理过程进展,尽可能达到完全康复 ①早期发现疾病②早期进行正确诊断③早期采取适当治疗措施 3rd:三级预防(疾病发展晚期) 功能恢复——防止伤残与康复功能 ①恢复器官的功能缺陷②恢复一定的生产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2、预防口腔医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①口腔预防医学涉及到口腔医学的各个方面, ②通过预防或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③达到促进良好的口腔健康与功能。 一级预防(初级):氟化物应用,饮食控制,窝沟封闭,保护牙髓等。 二级预防(干预):牙体外科学,牙周病学,正畸学及其他领域的 早期诊断与适当治疗。 三级预防(修复):固定与活动修复 第二章口腔流行病学 ①是用流行病学的原则、基本原理和方法, ②研究人群中口腔健康与口腔疾病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③为a.b.c.提供依据的科学。 a.探索病因及其影响因素, b.制定口腔健康目标和规划, c.选择疾病防制策略和效果评价 ①描述人群口腔健康与疾病的分布状态 ②研究口腔疾病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 ③研究疾病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④监测口腔疾病的发展趋势 ⑤制定口腔卫生保健规划并评价其进展 第二节口腔流行病学的方法 ①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纵向研究、常规资料分析) ②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群组研究) ③实验性研究(临床实验、现场实验、社区干预实验、“类实验”) 第三节龋病流行病学 ①恒牙龋失补指数(DMF、DMFT、DMFS) ②乳牙龋失补指数(dmf、dmft、dmfs) *WHO的标准 - 9岁以下儿童丧失了 不该脱落的乳牙,即为龋失牙。 ③龋均和龋面均 :反映了受检人群龋病的严重程度 a.龋均:受检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 b.龋面均:…………牙面数。 ④患龋率:在调查期间某人群中患龋病的频率,常以百分数表示。 ⑤龋齿发病率:至少在一年时间内,某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 与患龋率不同的是仅指在这个特定时期内新龋发生的频率。⑥龋面充填构成比:一组人群中的龋、失、补牙面之和中已充填的龋面 (继发龋面不算)所占的比重,常以百分数表示。 ⑦根龋指数:根龋数目(包括已充填的根龋)占牙龈退缩牙面数目的比率。 ⑧无龋率:全口牙列均无龋的人数占全部受检人数的百分率。 2、流行特征及其有关因素 ①地区分布(各地不同,衡量标准如下) ②时间分布 *发达国家60年代是高峰,70年代起逐渐下降。 *一些发展中国家近20年来龋病呈上升趋势。 *我国第三次口腔健康调查显示乳恒牙龋病呈下降趋势。 ③人群分布 *年龄:龋病患病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性别:目前尚无明确定论。(乳牙:男略高于女;恒牙:女略高于男) *城、乡居民:城市儿童高于农村。一些富裕地区的农村儿童可能高于城市。 *民族:因饮食习惯、人文、地理环境不同所致。(彝族最高,回族最低) ①氟摄入量②饮食习惯③家族影响 第四节牙周病基本流行情况 1、牙周健康指数 **只检查6个牙面:16、11、26、31的唇(颊)舌面和36、46的舌面 VS口腔卫生指数(OHI):检查28颗牙,评价12个牙面 △a.简化软垢指数 DI-S ( Debris Index-Simplified) 0 = 牙面无软垢 1 = 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1/3以下 2 = 软垢覆盖面积为牙面1/3与2/3之间 3 = 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2/3以上 △b.简化牙石指数CI-S (Calculus Index-Simplified) 0 = 龈上、龈下无牙石 1 = 龈上石覆盖面积占牙面1/3以下 2 = 龈上石覆盖面积占牙面 1/3与2/3之间,或在牙颈部有散在龈下牙石 3 = 龈上石覆盖面积占牙面2/3以上,或在牙颈部有连续而厚的龈下牙石 1 = 龈缘区的牙面有薄的菌斑,但视诊不可见,若用探针尖的侧面可刮出菌斑 2 = 在龈缘或邻面可见中等量菌斑 3 = 龈沟内或龈缘区及邻面有大量软垢 **Turesky改良的Q-H菌斑指数: 0 = 牙面无菌斑1 = 牙颈部龈缘处有散在的点状菌斑 2 = 牙颈部菌斑宽度不超过1mm 3 = 牙颈部菌斑覆盖面积超过1mm,不足牙面 1/3 4 = 菌斑覆盖面积在牙面1/3与2/3之间 5 = 菌斑覆盖面积占牙面2/3以上 0 = 牙龈健康1 = 牙龈轻度炎症,牙龈颜色有轻度改变并轻度水肿,探诊不出血2 = 牙龈中度炎症,牙龈色红,水肿光亮,探诊出血 3 = 牙龈严重炎症,牙龈明显红肿或有溃疡,并有自动出血倾向

龋病学讲义(无图)

龋病学讲义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龋病学课程融合课题组2005.10.

“龋病学”讲义前言 龋病是人类口腔疾病中最常见和多发病的一种疾病。研究龋病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的”龋病学”在高等口腔医学教育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许多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重点内容;与其他口腔医学专业疾病比较,龋病学的理论课、实验课和临床实习课在课程体系中占的比例最大。而且,龋病学的发展状况一直是口腔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长期以来,我校龋病学理论课程内容的教学由五个教研室,即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生物学、牙体牙髓病学、口腔预防学和儿童口腔病学教研室分别授课。因此,口腔医学生学习龋病学的总体时间虽然不少,但存在理论不连贯、系统性不强;龋病学内容某些部分的讲课常有重复;而龋病学的某些基础内容,如病因研究、发病机制和氟防龋机理等却显深度不足。 多年前,本院多位教授和教学主任就陆续提出过开设“龋病学”课程的倡议,学生和研究生们也曾提过开设“龋病学”综合课程的要求;同时本院承担的国家教育部课题“长学制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教学课程体系研究”已将开设“龋病学”课程作为改革的重点问题之一列入课题计划内。 在院领导的支持下,2001年我院多学科教师联合成立了“龋病学”课程融合课题组,进行课程融合的教学研究,连续两年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本科99级和2000级学生开设了“龋病学”课程。 课题组高学军、高岩教授、王伟健、郑树国、王晓灵和沈嵩副教授承担讲课并编写了这本讲义供学生使用。希望阅读和使用该讲义的教师和学生提出宝贵意见,以利于修改和完善。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龋病学课程融合课题组 2005年10月

龋病学讲稿温医《牙体牙髓病学》课件

龋病学讲稿 (一)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口腔内科学教研室 潘乙怀

龋病学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龋病的概念 一、龋病的定义和特征 龋病(dental caries,tooth decay)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 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致龋的多种因素主要包括细菌和牙菌斑、食物以及牙所处的环境等。就病因角度而言,龋病也可称为是牙体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 龋病时牙体硬组织的病理改变涉及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基本变化是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分解。 龋病的临床特征是牙体硬组织在色、形、质各方面均发生变化。初期时牙龋坏部位的 硬组织发生脱矿,微晶结构改变,牙透明度下降,致使牙釉质呈白垩色。继之病变部位有色素沉着,局部可呈黄褐色或棕褐色。随着无机成分脱矿、有机成分破坏分解的不断进行,牙釉质和牙本质疏松软化,最终发生牙体缺损,形成龋洞。龋洞一旦形成,则缺乏自身修复能力。 龋病是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在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中,龋病位居前列。但由于其病程进展缓慢,在一般情况下不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不易受到人们重视。实际上龋病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甚大,特别是病变向牙体深部发展后,可引起牙髓病、根尖周病、颌骨炎症等一系列并发症,以至严重影响全身健康。随着牙体硬组织的不断破坏,可逐渐造成牙冠缺损,成为残根,终至牙丧失,破坏咀嚼器官的完整性。这样不仅影响消化功能,而且在童年时期可影响牙颌系统的生长发育,使健康素质下降。此外,龋病及其继发病作为一个病灶,引起远隔脏器疾病的案例也时有报告。 二、龋病的历史 有史以来,人类就开始与龋病进行斗争,时至今日,国际社会为征服这一疾病仍在耗费大 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龋病也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极为古老的疾病。据考古研究发现,目前可以整理出来的龋病流行病学资料,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即公无前12 000~3 000年。 我国古代的医学,不仅对龋病早有认识,而且具有丰富的防治经验。有关我国防治龋病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已在绪论中叙及,不再赘述。在此仅举一例,如我国唐代《新修本草》一书中便有采用银膏补牙的记载,其配方与现代广泛使用的银汞合金非常相似,含有汞、银、铜、锡几种成分,这比西方采用银汞合金充填龋齿要早七八百年。我国的这些医学遗产,是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在医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从文艺复兴时代起,欧洲的口腔医学,特别是关于龋病的研究有了较大发展。19世纪 末,Miller在德国进行了一系列细菌学研究,提出了解释龋病病因的化学细菌学说,大大地推动了龋病的研究,指导了龋病临床实践工作,至今仍有重要意义。美国的G.V.Black也就龋病病理及临床问题作了系列研究,他提出的窝洞分类标准,一直沿用至今。20世纪60年代keyes提出的龋病三联因素概念,以及随后发展的四联因素学说,都丰富了化学细菌学说的内容。随着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对龋病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近20年来,在一些国

第六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第六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近年来,口腔健康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口腔健康状况,中国口腔医学会于2015年进行了第六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这一调查涵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25,000名受访者,涉及口腔疾病、口腔卫生、口腔行为等方面。 一、口腔健康状况 1.龋齿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岁儿童龋齿患病率为70.9%,12岁儿童龋齿患病率为38.2%,成年人龋齿患病率为87.1%。其中,35-44岁人群中,龋齿患病率最高,达到了90.2%。这些数据表明,龋齿在我国仍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口腔疾病。 2.牙周疾病 我国成年人牙周疾病患病率为47.2%,其中轻度牙周炎最为常见,占比为37.5%。牙周炎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50岁以上人群中,牙周疾病患病率达到了70.2%。 二、口腔卫生状况 1.刷牙

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中,平均每天刷牙次数为1.46次。其中,农村地区平均每天刷牙次数为1.38次,城市地区平均每天刷牙次数为1.51次。与此同时,调查发现,使用电动牙刷的人群中,每天刷牙次数更多,刷牙效果也更好。 2.牙线 口腔卫生不良是牙周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中,只有7.6%的人使用牙线清洁牙齿。与此相对应的是,使用牙线的人群中,牙周疾病患病率更低。 三、口腔健康行为 1.吸烟 吸烟是口腔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中,吸烟率为27.1%。其中,男性吸烟率为51.4%,女性吸烟率为2.1%。随着吸烟年限的增加,口腔疾病的患病率也逐渐升高。 2.饮食 饮食健康与口腔健康密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中,甜食食用频率高达72.6%,膳食纤维、维生素C、钙等营养成分摄入不足。这些不良饮食习惯容易导致口腔疾病的发生。

口腔医学专业《龋病的危险因素》

第三章龋病病因及预防 第一节龋病致病因素 龋病是口腔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它是在多因素作用下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是由口腔常在菌引起的内源性感染性疾病。 龋病的病因学研究,早在殷商时代〔公元前13世纪〕甲骨文中就已有了龋病的记载,到汉代淳于意〔公元前180年〕提出了"食而不漱"的最初病因论。在国际上,最早的病因理论探讨是在1819年以后,如Parmly〔1918〕、Roebertson〔1835〕、Regnart 〔1938〕为代表的化学学说及Erall〔1843〕的寄生学说.但有影响的病因研究是W.D Miller〔1890〕的化学细菌学说〔chemo--bacterial theory〕。随着实验技术的开展,研究不断深入,相继又出现了Gottlieb 〔1944〕等人的蛋白溶解学说〔Proteolysis-theory〕,Schatz〔1945〕的蛋白溶解——螯合学说〔Proteolysis-chelatian theory〕。然而得到广泛认可的理论是以Qrland〔1955〕和Keyes〔1960〕等人的细菌、食物、宿主三因素学说。此后Newbrun〔1978〕又补充提出了时间因素,那么称四因素学说〔四联学说〕。近20年来人们继续通过病理、微生物、分子生物、分子遗传学的先进技术对四因素的纵深研究,使人们对龋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更丰富的认识。随着预防医学及生态学的开展,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环境及人的行为因素同样也影响着龋病的发生开展。

一、细菌因素 在龋病发生的过程中,细菌是多因素中的主要生物因素。在正常的口腔生理活动中,细菌与牙体之间保持着平衡状态,当某些因素使有关细菌〔致病菌〕发生异常的生态变化,就会出现平衡失调。失控的细菌毒素使牙体出现慢性病理性损害,而产生牙体破坏性疾病。 致病菌确实定 在化学细菌学说的影响下,早期是在龋洞里寻找致龋菌,认为龋洞是产酸菌,如:乳酸杆菌等作用使牙硬组织酸蚀破坏的结果。口腔内存在有30多种产酸菌,但确定哪些菌是致龋菌是在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研究的,结果大体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证实了有关致龋菌的存在: 用单菌感染确定致龋菌以Qrland〔1955〕、Fitzgerald〔1966〕和Keyes〔1960〕为代表的研究,用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和悉生动物〔gnotobiotie animals〕单菌感染实验,集中确定了8~9个有致龋作用的菌种。 从牙外表龋的早期病损别离有关菌种Stoppelar 〔1971〕、Duchin〔1978〕等人,从患龋者的牙釉质外表脱钙的白垩色斑点区别离发现,变形链球菌群数比正常部位高10~100倍。 从动物模型中,寻找食物种类与龋的关系Fitzgerald〔1968〕、Dennis〔1975〕、Schustor〔1978〕等人,在动物实验中,选择不同的含糖饲料进行喂养实验,结果发现蔗

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调查分析

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调查分析 目的通过对1443例儿童乳牙龋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以进一步明确乌鲁木齐市儿童的乳牙龋病患病现况。方法对10所幼儿园的1443名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同时对龋齿作详细检查记录。结果3~6岁学龄前儿童平均患病率为61.95%,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性;学龄前儿童龋患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牙位患病率最高的为Ⅳ位和Ⅴ位,Ⅲ位最少;儿童刷牙习惯与龋病患病率的发生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年龄、口腔卫生、生活条件等均与龋病发病有着密切关系,学龄前便应抓紧防治龋病工作。 标签:学龄前儿童;龋齿;患龋率 龋病是口腔的常见病,主要是由于牙齿硬组织上的慢性细菌而造成牙齿硬组织的颜色、形态、质地的改变,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直接影响儿童及青少年的身体生长发育以及造成牙齿排列不齐,颌面发育不良,从而引起心理障碍等,现已引起广泛关注[1]。为了解儿童龋病发病情况,做好龋病的预防工作,笔者对乌鲁木齐市10处幼儿园的1443名(其中男745名,女698名)学龄前儿童的乳牙龋病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收集2010年乌鲁木齐市10处幼儿园的1443名(其中男745名,女698名)学龄前儿童的健康体检资料,其中乳牙龋病例数为894例(1790牙),男467例,女427例。 1.2方法采用调查表,由家长填写,填写后由相对固定的口腔科医师检查,在牙科治疗椅聚光灯下对口腔进行直视检查,按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龋病诊断标准记录。 1.3诊断标准按国家龋病统一标准规定,凡乳牙龋、失、龋补均做龋齿统计(正常乳牙脱落除外)[2]。 1.4统计学处理分性别、年龄构成和牙位分布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患病率就诊的1443例学龄前儿童患儿中,龋病患病数为为894例(1790牙),患病率61.95%;894例乳牙龋病患者中,男467例,发病率62.68%,女427例,发病率61.17%,两者乳牙龋病发病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2乳牙患病情况各年龄的龋患率分别为3岁45.28%,4岁57.18%,5岁68.62%,6岁69.00%,学龄前儿童随年龄增长而龋患率上升;牙位患病率最高的为Ⅳ位和Ⅴ位,分别占49.66%(889/1790)和42.34%(758/790),其次为Ⅱ

口腔医学专业《龋病流行病学》

龋病流行病学一、单项选择题 1.在恒牙列中,患龋率最高的是 A.下颌第一磨牙 B.下颌第二磨牙 C.上颌第一磨牙 D.上颌第二磨牙 E.前磨牙 2.龋损的好发牙面中居首位的是 A.咬合面 B.邻面 C.颊面 D.舌面 E.切缘和牙尖 3.在恒牙列中,患龋率最低的是 A.上颌第二磨牙 B.前磨牙

C.第三磨牙 D.上颌前牙 E.下颌前牙 4.患龋率最高的是 A.上颌第二乳磨牙在乳牙列中 B.下颌第二乳磨牙 C.第一乳磨牙 D.乳上前牙 E.乳下前牙 5.在乳牙列中,患龋率最低的是 A.上颌第二乳磨牙 B.下颌第二乳磨牙 C.第一乳磨牙 D.乳上前牙 E.乳下前牙 6.在恒牙列和乳牙列中,患龋率居第二位的是

A.下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二乳磨牙 B.前磨牙第一乳磨牙 C.第三磨牙下颌第二乳磨牙 D.上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二乳磨牙 E.下颌第二磨牙下颌第二乳磨牙 7.患病率是在调查或检查时点,一定人群中的患龋情况。“时点〞一般不应超过 A.1个周 B.1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E.12个月 8.发病率是在某一特定观察期间,可能发生龋病的一定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观察期间〞一般要选择 A.日 B.周 C.月

D.季 E.年 9.DMF指数包括 A.龋齿数 B.因龋失牙数 C.因龋补牙数 D.龋齿数、因龋失牙数、因龋补牙数 E.龋齿数、因龋失牙数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龋病流行病学,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兴旺国家的龋病发病处于下降趋势,而等开展家,龋病仍呈缓慢上升趋势 B.兴旺及开展家的龋病发病都处于下降趋势 C.农村的儿童及青少年患龋率和龋均上升幅度较大 D.新的防龋手段如防龋疫苗的应用,已经使龋病和牙髓病发病率处于下降趋势

龋病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研究现状

龋病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研究现状【关键词】龋齿;龋病易感性;口腔卫生;流行病因素;危险因素 龋病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继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后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患病率高、危害范围广。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龋病仍然是一个严峻的健康问题,60%~90%的学龄儿童及大部份成年人均受到龋病的阻碍[1]。我国乳牙龋患发病严峻,1995年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资料说明[2],我国儿童乳牙龋病患病率为%。已引发国内外许多学者的重视,并对儿童龋病的流行情形及相关危险因素做了很多研究,以寻觅合理有效的预防方式。现将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如下。 1 龋病流行病学情形 2004年,WHO流行病学研究数听说明:目前,活着界各国及不同地域,由于经济、文化、地域等不同,龋病的发病情形及严峻程度是不平稳的。以12岁儿童为调查对象,在美州,DMFT=,欧洲地域DMFT=,而在非洲DMFT=。最近几年来,进展中国家的儿童患龋率仍低于各国的平均水平,但已显现上升趋势。而在过去的20年中,西方工业化国家儿童的患龋率尽管高于各国的平均水平,但已呈下降的趋势[1]。在我国,对儿童龋病的患病情形、进展趋势有很多研究。1999

年全国第二次口腔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2]:乳牙龋患率高,龋患严峻,而恒牙龋患状况较轻。在部份城市,如银川市从1990~2001年,对市区青青年进行了龋病调查,并对其转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觉[3],随年代的进展,龋病患病率、龋均、龋面均都呈下降的趋势。而部份城市患龋情形却有上升。对龋病的流行研究还显示出龋病的流行具有城乡不同。在我国四川,12~13岁儿童DMFT指数在城市、郊区、边远地域不同具有显著性:城市儿童DMFT指数最高,边远地域最低[4]。 2 与龋病流行相关的因素 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与龋病的关系已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Schou等[5]发觉社会地位与儿童牙齿健康的关系是刷牙与牙齿健康关系的2倍,是食糖量与龋关系的4倍。而Grindefjord 等[6]以为如将微生物、社会地位和饮食作为龋病预测因子,那么预测龋病的准确性可高达%。社会经济地位对龋病的阻碍要紧通过蔗糖消耗量、口腔卫生观念和口腔保健行为转变而实施。社会经济地位对家庭摄糖量、对口腔卫生关注程度、饮食适应和口腔预防方法的利用等因素产生阻碍。当社会经济地位低下时,家庭糖摄入量和其它因素均处于较低水平,现在龋病危险性较低;当社会经济地位上升时,第一体此刻蔗糖摄入量增加,而口腔卫生、饮食适应和预防方法方面的改善作用尚未显现出来,这时患龋危险性上升。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进一

口腔流行病学

口腔流行病学 第一篇:口腔流行病学 第一节内容概要 一、口腔流行病学的概念、作用及其发展(一)口腔流行病学的概念 口腔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即用流行病学的原则、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口腔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二)口腔流行病学的作用 1.描述人群口腔健康与疾病的分布状态 2.研究口腔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 3.研究疾病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4.监测口腔疾病流行趋势。 5.为制订口腔卫生保健规划提供依据。 二、口腔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描述性流行病学 断面研究:调查目标人群中某种疾病或现象在某一特定时点的情况 纵向研究:研究疾病或某种情况在一个人群中随着时间推移的自然动态变化常规资料分析:对已有的资料或监测记录做分析或总结分析性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群组研究 实验流行病学 特点:①有干预措施;②设立对照组 三、龋病流行病学 (一)龋病常用指数 1.恒牙龋、失、补指数用龋、失、补牙数(DMFT)或龋、失、补牙面数(DMFS)表示。“龋”即已龋坏尚未充填的牙;“失”指因龋丧失的牙;“补”为因龋已做充填的牙。 2.乳牙齲、失、补指数指乳牙的龋、失、补牙数(dmft)或齲、失、补牙面数(dmfs)。 3.龋均和龋面均龋均指受检查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龋面均指受检查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面数。 4.龋面充填构成比指一组人群的龋、失、补牙面之和中已充填的龋面所占的比重,常用百分数表示。

5.患龋率指在调查期间某一人群中患龋病的频率,常以百分数表示。 6.龋病发病率指至少在1年时间内,某人群新发生齲病的频率。 7.无龋率指全口牙列均无龋的人数占全部受检查人数的百分率。(二)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齲病的流行特征从地区分布上看,各国齲病患病率差别悬殊。从时间分布上看,发达国家患龋率逐渐下降,发展中国家龋病患病率逐渐上升。从人群分布看,乳牙、年轻恒牙和老年人牙龈退缩后的恒牙易感齲病。乳牙患龋率男性略高于女性,而恒牙患龋率女性略高于男性。一般城市居民的患龋率高于农村。民族之间的患齲情况不同。 2.影响龋病流行的因素常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因素、氟摄入量、饮食习惯和家族影响。 四、牙周病流行病学(一)牙周健康指数 1.简化口腔卫生指数(OHIS)是Greene和Vermillion对他们在1960年提出的口腔卫生指数(OHI)加以简化而成。OHI-S只检查6个牙面,包括简化软垢指数(D1-S)和简化牙石指数(CI-S)。 2.菌斑指数(PLI)是根据牙面菌斑的厚度而不根据菌斑覆盖面积计分。可检查全口牙面,也可检查选定的几颗牙。每颗牙检查4个牙面,每颗牙的计分为4个牙面计分之和除以4,个人计分为每颗牙计分之和除以受检牙数。 3.Turesky改良的Q-H菌斑指数先用菌斑染色剂使菌斑染色,再检查指定的六颗牙的牙面菌斑面积得到计分。 4.牙龈指数(GI)只观察牙龈情况,检查牙龈颜色和质的改变,以及出血倾向。 5.龈沟出血指数(SBI)检查用视诊、探诊相结合的方法,所用探针为钝头牙周探针,检查时除观察牙齦颜色和形状外,还须用牙周探针轻探龈沟,观察出血情况。 6.牙龈出血指数(GBI)可以检查全部牙齿或只检查指数牙。检查采用视诊和探诊相结合的方法。检查时使用牙周探针轻探牙龈,观察出血情况。 7.社区牙周指数(CPI)使用CPI牙周探针检查牙龈出血、牙石和牙周袋深度。使用CPI时将口腔分为6个区段,可用10个指数牙。检查时可以检查6个区段中的每个牙,也可以只检查指数牙。每个区段中以

口腔预防医学重要考点

口腔预防医学重要考点

口腔预防医学 第一、二章绪论与口腔流行病学 1、 由于牙牙合面存在点隙裂沟,窝沟龋患率较高,以 1995全国口腔流行病学 调 查为例,12岁年龄组窝沟龋占龋患的90.35%。 2、 标准一致性检验是在正式调查前,为避免检查者偏性而设置的,用 Kappa 值来计算。Kappa 值的大小与可靠度的关系为: 0.4以下可靠度不合格 0.41〜0.60可靠度中等 0.61〜0.80可靠度优 0.81〜1.0完全可靠 3、 CPI 是社区牙周指数,检查内容为牙龈出血、牙石和牙周袋深度;用于描述 牙周状况。DMFT 是恒牙龋失补指数, 牙龋失补牙面数,它们是龋病常用指数; 4、 2010年全球口腔健康目标: 5〜6岁:龋均90%无龋 12岁:龋均(DMFT )不超过1 15岁:至少有5个牙周健康区段,其余 18岁:无因龋病或牙周病而缺失的牙 35〜45岁:无牙颌不超过2% ; 90%至少保持20颗功能牙,CPI 记分为4不超 过0.1个区段 65〜74岁:无牙颌不超过5% ; 75%至少保持20颗功能牙,CPI 记分为4不超 过0.5个区段 5、 龋均(DMFT )等级 0.0 〜1.1 1.2 〜 2.6 2.7 〜4.4 4.5 〜6.5 6.6以上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ART )原则为:随机、对照、盲法。受试者的依从性也很 重要。 7、 根据实验目的决定实验观察期限,至少 2年,一般为2〜3年。 8、 1986年我国对120多万围产儿的调查,男婴唇腭裂发生率为 0.2%,女婴发 生率为0.16%。 9、 横断面研究调查目标人群中某种疾病或现象在某一特定点上(较短时间内) 的情况;历史常规资料分析即对已有的资料或者疾病监测记录作分析或总结; 病例对照研究是了解和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过去的暴露情况,从病例开始以追 溯办法寻找疾病的原因,在时间上是先由“果”,后及“因”的回顾性研究; 群组研究是在疾病出现以前分组,追踪一段时间以后才出现疾病,在时间上是 先有“因”,后有“果”,属前瞻性研DMFS 为恒牙龋失补牙面数,dmfs 为乳 Dean 指数为氟牙症诊断标准。 CPI 记分为1或2 很低 低 中 咼 很咼

龋病学整理总结

临床龋病学整理 名解 1.龋的现代学定义:龋病时含糖食物进入口腔后,在牙菌斑内经致龋菌的作用,发酵产酸,这些酸从牙面结构薄弱的地方侵入,溶解、破坏牙的无机物而产生的。四联因素论 2.龋病dental caries:是一种以细菌为主要病原体,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牙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牙齿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 3.环状龋:前牙唇面、邻面龋较快发展成围绕牙冠的广泛性的环行龋,呈卷脱状。多见于冠中1/3至颈1/3处。常发于乳牙。 4.慢性龋chronic caries:一般情况下,龋呈慢性的进展过程。临床表现为洞内软化牙本质较少,病变组织着色深,呈黑褐色,病变部位质地相对干硬。去净龋腐后,洞底可见硬化牙本质。 5.急性龋acute caries: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龋的发展速度很快,从发现龋到出现牙髓病变时间可短至数周。急性龋洞内软化牙本质较多,病变组织着色浅,釉质呈白垩色,牙本质呈浅黄色。缺乏第三期牙本质,牙髓易受感染。多发生于儿童和易感个体。 6.静止龋arrested caries:在龋进展过程中,由于局部环境发生变化,隐蔽部位变为开放状态,致龋因素消失,病变停止进展并再矿化,但已造成的牙体实质性缺损仍保持原状。 7.猛性龋rampant caries:发病急、涉及牙多,迅速形成龋洞,早期波及牙髓,且常发生在不好发的牙齿和牙面上。 8.低龄儿童龋(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6岁以下儿童,只要有一个龋补牙面或一个龋补牙齿,就成为婴幼儿龋。 9.原发龋primary caries:在未经治疗的牙齿上发生的龋均为原发龋。 10.继发龋secondary caries, recurrent caries:做过牙体治疗或牙体修复的患牙,在其充填体或修复体边缘的牙体组织或与材料接触的洞壁、洞底发生的龋。 11.再发龋:曾对患牙的原发龋进行了完善修复,在该牙的其他位置又新发生了龋病 12.潜行性龋(undermined caries):点隙裂沟处的深龋多呈潜行性破坏表现,即窝沟处釉质仅有少量缺损,但龋坏已在沟底向侧方和深部发展。 13.隐匿性龋:发生在平滑面的深龋,完整釉质下墨浸状改变,内部病变范围很大,但外边表现很轻的龋坏 14.洞底剩余牙本质厚度(residual dentin thickness,RDT)。 15.脱矿与再矿化:脱矿是指在酸的作用下,牙齿矿物发生溶解,钙和磷酸根等无机离子从牙齿中脱出、释放的过程。再矿化包括钙、磷和其他离子在正常矿物组织内的再沉积,或在部分脱矿的组织内发生矿物质的重新沉积,并且结晶化。 16.龋面均DMFS:指受检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面数。 17.龋均DMFT:指受检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 18.患龋率prevalence of caries experience:指在调查期间某人群中患龋人数所占的百分数。 19.龋病发病率caries incidence rate:指至少在一年期间,某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 20.牙本质透明层:又称硬化层,是牙本质龋病变最深层的改变。由于管腔内有矿物晶体沉

03、龋病

第三节龋病 一、龋病流行病学 (一)龋病常用指数 记录龋病情况常用的指数有龋缺失补指数、患病率、龋病发病率与根龋指数,分述如下: 1. 恒牙龋、失、补指数(DMF index)是检查龋病是最常用的指数,用龋、失、补牙数(DMFT)或龋、失、补牙面数(DMFS)表示。“龋”即以龋坏尚未充填的牙;“失”指因龋丧失的牙;“补”为因龋已作充填的牙。作为个别患者统计,DMF指数是指龋、失、补牙数或牙面数之和,而在某人群中的DMF指数为这个人群的平均DMF牙数或牙面数,通常可称之为龋(牙)均(DMFT)或龋面均(DMFS)。 成年人因牙周病而失牙的几率较高,因而统计成年人龋失补牙数时有可能将牙周病丧失的牙也计算在内。因此,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记录,检查45岁以上者,不再区分是龋病还是牙周病导致的失牙,其失牙数按口腔内实际失牙数计。 2. 乳牙龋、失、补指数(dmft index)指乳牙的龋、失、补牙数(dmft)或龋、失、补牙面数(dmfts),龋、失、补定义与恒牙龋相同,计算龋丧失的牙数须与生理性脱落的乳牙区分,不应以患儿或家长的回忆为依据。世界卫生组织计算失牙的标准是:9岁以下的儿童,丧失了不该脱落的乳牙,如:乳磨牙或乳尖牙,即为龋失。或用龋拔补牙数(deft)或龋拔补牙面数(defs)作为乳牙龋指数。“拔”指因重度龋坏,临床无法治疗已拔除的乳牙。也可用龋补牙数(dft)或龋补牙面数(dfs)说明人群中乳牙的患龋情况(表19-8)。 表19-8 龋失补牙数和牙面数使用方法 患龋情况DMFT/dmft DMFS/dmfs 一颗牙近中面患龋D(d)=1 D(d)=2 一个牙面有填充体另一牙面有原发龋的牙D(d)=1 D(d)=1 一个牙面上既有原发龋又有充填体的牙D(d)=1 F(f)=1 D(d)=1 可疑龋不记分不记分 一颗丧失牙M(m)=1 后牙龋失M(m)=5 前牙龋失M(m)=1 3. 龋均和龋面均龋均(DMFT)指受检查人群中没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龋面均(DMFS)指受检查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面数。 龋、失、补牙之和 龋均= 受检人数 龋、失、补牙面之和 龋面均= 受检人数 虽然龋均和龋面均反映受检人群龋病的严重程度,但两者反映人群龋病严重程度的敏感性不同。相比之下,DMFS较为敏感。一颗牙如有3个牙面患龋,用DMFT计分则为1,而DMFS计分为3,客观上放大了计分值。 4. 患龋率指在客观期间某一人群中患龋病的频率,人口基数以百人计算,故常百分数表示。患龋率主要用于龋病的流行病研究,如:比较和描述龋病的分布,探讨龋病的病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