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二

节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氮及其化合物

【教学目标】

(1)掌握氮的重要性质,了解氮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2)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重要化合物的用途及硝酸的相关注

意事项。

(3)掌握氮族元素的性质,理解氮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重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

【教学难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相关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硫的相关性质,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那我们

又知道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氮气,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已有的学习方法,

对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展开学习!

二、知识讲解

使用建议说明:《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高考命

题的热点内容之一。试题常以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计算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考点1 氮气、氮的氧化物、硝酸

使用建议说明:考纲要求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氧化

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了解硝酸的主要性质;通过浓硫酸、硝酸分别与不活

泼金属、非金属的反应,认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通过比较浓硫酸与

稀硫酸,浓硝酸与稀硝酸性质的差异,认识浓度、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一、氮气()

(1)分子结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氮氮叁键键能大,分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2)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空气中约

占总体积的78%。

(3)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

燃等条件下能与族的Mg、Ca等发生化学反应,即发生氮的固定(将空气中

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有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两种形式)。中N

元素0价,为N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4)氮气的用途:化工原料;液氮是火箭燃烧的推进剂;还可用作医疗、保护气等。

二、氮的氧化物

(1)氮的氧化物简介:

氮元素有五种正价态,对应有六种氧化物

(2)NO和的重要性质和制法

①性质:(易被氧气氧化,无色气体转化为红棕色);

(平衡体系);

(工业制硝酸);

(尾气吸收);

有较强的氧化性,能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

②制法:NO:(必须________法收集NO);

:(必须___________法收集)

(3)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的计算

①或与(非)的混合气体溶于水可依据利用气体体积变化差值进行计算。

②和O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由进行计算,当体积比时,恰好反应;时,过量,剩余NO;时,过量,剩余。

③NO和同时通入水中时,由进行计算,原理同②。

④NO、、的混合气体通入水中,先按①求出NO的体积,再加上混合

气体中NO的体积再按③方法进行计算。

三、硝酸()

(1)物理性质:

无色、刺激性气味、易挥发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常用浓硝酸

的质量分数大约为69%。

(2)化学性质

(4)用途:制硝酸盐、氮肥、炸药、染料等。

考点2 氨气和铵盐

使用建议说明:氨气与铵盐部分是常考内容,考纲要求了解氨气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了解铵盐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所以此处内容大家再授课时务必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把控。

1、氨气()

(1)分子结构:由极性键形成的三角锥形的极性分子,N原子有一孤对电子;N为价,为N元素的最低价态;

(2)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易液化(可作致冷剂);

(3)化学性质:

2、铵盐

(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三、例题精析

使用建议说明:此处内容主要用于教师课堂的精讲,每个题目结合试题本身、答案和解析部分,教师有的放矢的进行讲授或与学生互动练习。

【答案】C

【解析】分析四种盐溶液,两种铵盐,可以用碱液区分,两种硫酸盐都可用区分,故选用即可区分。

例题2下列关系图中,A是一种正盐,B是气态氢化物,C是单质,F 是强酸。当X无论是强酸还是强碱时都有如下转化关系(其他反应产物及反应所需条件均已略去),当X是强碱时,过量的B跟反应除生成C外,另一产物是盐酸盐。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当X是强酸时,A、B、C、D、E、F中均含同一种元素,F可能是

B.当X是强碱时,A、B、C、D、E、F中均含同一种元素,F是

C.B和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D.当X是强酸时,C在常温下是气态单质

【答案】D

【解析】A是正盐,既可以与强酸反应又可以与强碱反应,并且生成产

物B都是氢化物,A必须是铵盐,B如果是酸根离子形成的氢化物能与反应,说明其有还原性,有还原性的氢化物常见的是,故A是,A项,当X是强酸时,B就是,那么C是S,D是,E是,F就是,A对;B项,当X是强碱时,B就是,C就是,D就是NO,E就是、F就是,故B对;C项,不管B

是还是,与氯气发生的都是氧化还原反应,C对;D项,当X是强酸时C是S,是固态单质,D错。

例题3物质的量之比为的锌与稀硝酸反应,若硝酸被还原的产物为,反

应结束后锌没有剩余,则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

量之比是()

【答案】A

【解析】由装置图可知,制取气体采用固体与液体常温下反应,且采用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为净化提纯装置。A项不能用溶液作干燥剂,因为不

仅与挥发出的反应,也与发生反应;B项Cu与浓硫酸只能在加热条件下才

能发生反应,且不能用酸性干燥;D项不能用浓硫酸干燥,且收集应用向下

排空气法收集。

例题5甲、乙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测定氨分子中氮、氢原子个数比,

设计如下实验流程:

制取氮气→装有足量干燥剂的干燥管→装有氧化铜的硬质玻管→装有足

量浓硫酸的洗气瓶→测定生成氮气的体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__。

(2)甲、乙两小组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制取氨气,请将实验装置的字母编号和制备原理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实验装置实验药品制备原理

甲小组 A 氢氧化钙、硫酸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①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乙小组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

浓氨水、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溶于氨水后

放热,增加氢氧根浓

度,加快氨气逸出

(3)甲小组用所测得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之比为

________。

(4)乙小组用所测得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明显小于理论值,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四、课堂运用使用建议说明:在对课堂知识讲解完,把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以及练习精讲了之后,再用练习马上进行课堂检测,根据学生情况建议分3个难度层次:易,中,难。

基础

1.氨水显弱碱性的主要原因是()

A.通常状况下,氨的溶解度不大

B.氨水中的少量电离

C.溶于水的氨分子只有少量发生电离

D.氨本身的碱性弱

2.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浓度和反应温度有关。下列各组物质在反应中的产物与物质的浓度有关的是()

①Cu与溶液②Cu与溶液③Z n与溶液④Fe与HCl溶液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3.下列关于浓硝酸和浓硫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常温下都可用铝制容器贮存

②露置在空气中,容器内酸液的质量都减轻

③常温下都能与铜较快反应

④露置在空气中,容器内酸液的浓度都降低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1.B

2.A

3.D

【解析】

1、氨气极易溶于水,溶于水的氨气大部分与水结合成一水合氨,少部分电离成和,因此氨水呈弱碱性。氨气本身不能电离,也不显碱性。

2、本题考查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影响因素。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硝酸氧化性的强弱与浓度有关;铜与氯化铁溶液反应,与浓度和温度无关,产物唯一;锌与硫酸反应:稀硫酸生成氢气,浓硫酸则生成二氧化硫,硫酸氧化性的强弱与其浓度有关;铁与盐酸反应只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

3、常温下,二者均能使铝钝化,①正确;露置在空气中,浓硫酸吸水质量增加,②错误;浓硫酸在常温下与铜没有明显的反应,③错误;在空气中,浓硝酸挥发、浓硫酸吸水,二者浓度都降低,④正确。

巩固

4、在下列反应中,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的是()

5、下列关于氨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氨水显碱性,是因为氨水是一种弱碱

B.氨水和液氨成分相同

C.氨水中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粒子是(除水外)

D.1MOL·L-1的氨水指在1L溶液中含物质的量之和为1MOL

6、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7、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用以下三种途径来制取相同质量的硝酸铜:

甲:铜与浓硝酸反应;乙:铜与稀硝酸反应;丙:铜先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跟稀硝酸反应。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三种途径所消耗的铜的物质的量相等

B.三种途径所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相等

C.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是途径甲>途径丙>途径乙

D.所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途径甲>途径丙>途径乙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铵盐受热均可以分解,产物均有

B.所有铵盐都易溶于水,所有铵盐中的N均呈-3价

D.固体混合物可用升华法分离

【答案】

4、D

5、D

6、B

7、A

8、A

9、C

【解析】

(2)试用上图所示各装置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上述反应所产生的各种产物。这些装置的连接顺序(按产物气体从左至右的流向)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装置的编号)。

(3)实验室可观察到装置①中A瓶的溶液褪色,C瓶的溶液不褪色,A

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B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C瓶溶液的作用是

________。

(4)装置②中所加的固体药品是________,可验证的产物是________,确定装置②在整套装置中的位置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5)装置③中所盛溶液是________,可验证的产物是________。

11.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用如下实验装置及化学药品(碱石灰为氢

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制取氨气。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位同学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三位同学用上述装置制取氨气时,其中有一位同学没有收集到氨

(实验操作都正确),你认为没有收集到氨气的同学是________(填“甲”、“乙”或“丙”)。

(4)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简述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5)三位同学都认为,采用上述各自的装置,还可用于加热碳酸氢铵固

体的方法来制取纯净的氨气,你认为哪位同学能够达到实验目的________

(填“甲”、“乙”或“丙”)。他们还认为,装置中的固体可用固体代替,你认为________(填“能”或“不能”)。

12.将铜置于一定量的浓硝酸中并微热。当铜片完全消失时,共收集到和NO的混合气体(标准状况)。

(1)写出上述过程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完成该反应至少需要量取的浓硝酸________mL。

(3)混合气体中的体积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L,NO的体积________L(均为标准状况下)。

(4)将收集上述气体的容器倒扣在盛有水的水槽中,并向其中缓慢通入

使其充分反应,若要使溶液恰好充满容器,则理论上需要参加反应的的物质

的量为________mol。

【答案】

11.(1)

(2)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氨气极易溶于水

(3)乙

(4)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如果试纸变蓝,则氨气已满

(或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如果产生白烟,则氨气已满)(5)丙

不能

五、课堂小结

使用建议说明:此处内容主要用于教师对本节课重点内容进行总结,一

方面是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的回顾,更重要的是针对这节课学生出现的

问题再次进行复习提问等,以达到让学生课上掌握的目的,同时可以对下节

课内容进行简单的铺垫,以体现出本节课内容与下节课内容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定位:知道的物理性质特点以及氨水显碱性的原因;学会氨气

的实验室制取、收集和检验方法;学会铵盐的性质及的检验方法;通过浓硫酸、硝酸分别与不活泼金属、非金属的反应,认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通过比较浓硫酸与稀硫酸,浓硝酸与稀硝酸性质的差异,认识浓度、反应条

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1、氮气的性质及用途

2、氮氧化合物的性质

3、氨气的物理性质

4、氨与水的可逆反应

5、氨的催化氧化

6、氨气的制取

7、铵盐的性质

8、硝酸的强氧化性

六、课后作业

使用建议说明:此处内容主要用于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掌握好的同学可以适当的布置难度大一些的作业,成绩一般的同学可以以基础题和巩固题目为主,但是一定要控制作业的数量,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一般不要超过5题,这样学生才能保证做题的质量。

基础

1.下列对于硝酸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浓硝酸和稀硝酸都具有氧化性

B.铜与硝酸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金属与硝酸反应不能制取氢气

D.可用铁或铝制容器盛装冷的浓硝酸

2.各取分别投入足量的下列酸中(必要时可加热):①浓硫酸、②浓硝酸、③稀硫酸、④稀硝酸,充分反应后在相同条件下得到的气体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②>④>①>③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③>④>①>②

3.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一瓶无色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根据气味判断可能是氨气,但不能确定是氨气。下列提供的方法中,能帮他检验该气体是否为氨气的是()

A.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打开的瓶口

B.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打开的瓶口

C.用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靠近打开的瓶口

D.将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打开的瓶口

【答案】

1.B

2.B

3.A

巩固

4.关于氨的喷泉实验形成的原理解释正确的是()

A.氨水呈碱性

B.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内外形成压强差

C.氨气易液化

D.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易挥发

5.下列反应中,说明氨有还原性和碱性的是()

6.(1)在浓硝酸中放入铜片:

①开始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铜有剩余,则反应将要结束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待反应停止后,再加入少量25%的稀硫酸,这时铜片上又有气泡产生,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粉与一定量浓反应,当Cu完全反应时,收集到标准状况下气体,则消耗硝酸______mol,生成______mol。

(3)若向Cu中加入硫酸和硝酸的混酸溶液制取溶液,则混酸中硫酸与

硝酸的最佳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7.如下图所示,图中每一方格表示有关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其中A、C为无色气体。请填写下列空白:

(1)物质X可以是_____________,C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F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G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B

5.B

①固体与共热。

②固体中加固体(过量),常温下即能产生;装置如图甲。

③固体中加入浓氨水。

④浓溶液中加生石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②方法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③方法制取氨气的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此法不加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下面的仪器中选择④方法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________(写字母,要求使用仪器最少、合理)。

写出用浓溶液与生石灰反应制取氨气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4)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收集氨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收集氨气的原理是向下排空气法

B.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倒吸

C.当烧杯中的水变红时证明氨气已收集满

D.该装置会形成红色喷泉

10.已知氨可以与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和金属铜,用如图中的装置可以实现该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A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实验时在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时在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D中收集到的物质是__________,检验该物质的方法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C

9.(1)

(2)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加入固体,吸水放热,使氨气溶解度减小,且受热易分解,放出氨气

(3)D

,消耗水并放热,和受热发生反应:

(4)D

10.(1)固体和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碱石灰(或CaO)

除去中的水蒸气

(3)黑色粉末变为红色且右管口有水珠出现

(4)出现无色液体

氨水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若变蓝则说明有存在(也可以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放在容器口,若有白烟出现,也说明有存在;用无水,若变蓝则说明有水存在)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二 节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氮及其化合物 【教学目标】 (1)掌握氮的重要性质,了解氮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2)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重要化合物的用途及硝酸的相关注 意事项。 (3)掌握氮族元素的性质,理解氮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重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 【教学难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相关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硫的相关性质,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那我们 又知道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氮气,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已有的学习方法, 对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展开学习! 二、知识讲解

使用建议说明:《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高考命 题的热点内容之一。试题常以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计算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考点1 氮气、氮的氧化物、硝酸 使用建议说明:考纲要求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氧化 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了解硝酸的主要性质;通过浓硫酸、硝酸分别与不活 泼金属、非金属的反应,认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通过比较浓硫酸与 稀硫酸,浓硝酸与稀硝酸性质的差异,认识浓度、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一、氮气() (1)分子结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氮氮叁键键能大,分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2)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空气中约 占总体积的78%。 (3)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 燃等条件下能与族的Mg、Ca等发生化学反应,即发生氮的固定(将空气中 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有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两种形式)。中N 元素0价,为N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4)氮气的用途:化工原料;液氮是火箭燃烧的推进剂;还可用作医疗、保护气等。 二、氮的氧化物 (1)氮的氧化物简介: 氮元素有五种正价态,对应有六种氧化物 (2)NO和的重要性质和制法

2020-2021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第5章 第2节 第1课时 氮气与氮的氧化物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氮气与氮的氧化物 发展目标体系构建 1.结合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理解N2的主 要性质和氮的固定,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 素养。 2.根据实验认识NO与NO2的主要性质,培养“科学探究 与科学态度”的核心素养。 一、氮气与氮的固定 1.氮元素的位置、结构与存在 (1)氮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ⅤA族。氮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5个电子,既不容易得到3个电子,也不容易失去5个电子。因此,氮原子一般通过共用电子对与其他原子相互结合构成物质。 (2)氮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氮分子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部分氮元素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蛋白质中,还有部分氮元素存在于土壤、海洋里的硝酸盐和铵盐中。 2.氮气的物理性质 N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ρ(N2)<ρ(空气),难溶于水。 3.氮气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1)N2的结构 N2的结构式为N≡N,氮氮键很难断裂,化学性质很稳定。 (2)化学性质 N2在高温、放电等条件下,N2获得足够的能量,使N≡N断裂。写出N2与Mg、H2、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3Mg +N 2=====点燃Mg 3N 2;②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 2NH 3; ③N 2+O 2=====高温或放电2NO 。 4.氮的固定:将大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 (1)自然固氮:大自然通过闪电释放的能量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或者通过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成氨。 (2)人工固氮:人类通过控制条件,将氮气氧化或还原为氮的化合物,最重要的人工固氮途径就是工业合成氨。 Mg 在空气中燃烧时可以发生的反应有哪些?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示:2Mg +O 2=====点燃2MgO ,3Mg +N 2=====点燃Mg 3N 2, 2Mg +CO 2=====点燃2MgO +C 。 二、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1.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毒性 水溶性 NO 无色 气态 无味 有毒 不溶 NO 2 红棕色 气态 有刺激性气味 有毒 易溶 2.(1)NO 在空气中易转化为红棕色的NO 2,反应方程式为 2NO +O 2===2NO 2。 (2)NO 2与H 2O 反应生成HNO 3和NO ,反应方程式为 3NO 2+H 2O===2HNO 3+NO 。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豆科植物通过根瘤菌吸收空气中的氮气属于氮的固定,是化学变化。 ( ) (2)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是由游离态氮转化来的。 ( ) (3)C 易燃烧而N 2需放电才反应,说明C 的非金属性比N 的强。 ( ) (4)N 2的电子式为N ??N 。 ( ) (5)2NO +O 2===2NO 2属于氮的固定。 ( ) [答案] (1)√ (2)√ (3)× (4)× (5)×

《5.2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导学案

《5.2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氮的重要性质,了解氮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2)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重要化合物的用途及硝酸的相关注意事项。 (3)掌握氮族元素的性质,理解氮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重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 【教学难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相关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硫的相关性质,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那我们又知道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氮气,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已有的学习方法,对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展开学习! 二、知识讲解 使用建议说明:《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之一。试题常以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计算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考点1 氮气、氮的氧化物、硝酸 使用建议说明:考纲要求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氧化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了解硝酸的主要性质;通过浓硫酸、硝酸分别与不活泼金属、非金属的反应,认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通过比较浓硫酸与稀硫酸,浓硝酸与稀硝酸性质的差异,认识浓度、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一、氮气( N) 2 (1)分子结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N N ,氮氮叁键键能大,分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2)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空气中约占总

体积的78%。 (3)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能与2H 、2O 、IIA 族的Mg 、Ca 等发生化学反应,即发生氮的固定(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有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两种形式)。2N 中N 元素0价,为N 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①与2H 反应:223N 3H 2NH +高温、高压催化剂 ②与2O 反应:22 N O 2NO +放电 ③与活泼金属反应:232N 3Mg Mg N +点燃 (4)氮气的用途:化工原料;液氮是火箭燃烧的推进剂;还可用作医疗、保护气等。 二、氮的氧化物 (1)氮的氧化物简介: 氮元素有1+、2+、3+、4+、5+五种正价态,对应有六种氧化物 (2)NO 和2NO 的重要性质和制法 ①性质:2 22NO O 2NO +(易被氧气氧化,无色气体转化为红棕色) ; () 224()2NO N O 无色红棕色(平衡体系) ;

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氮及其化合物 【教学目标】 (1)掌握氮的重要性质,了解氮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2)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重要化合物的用途及硝酸的相关注意事项。 (3)掌握氮族元素的性质,理解氮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重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 【教学难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相关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硫的相关性质,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那我们又知道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氮气,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已有的学习方法,对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展开学习! 二、知识讲解 使用建议说明:《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之一。试题常以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计算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考点1氮气、氮的氧化物、硝酸 使用建议说明:考纲要求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氧化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了解硝酸的主要性质;通过浓硫酸、硝酸分别与不活泼金属、非金属的反应,认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通过比较浓硫酸与稀硫酸,浓硝酸与稀硝酸性质的差异,认识浓度、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一、氮气( N) 2 (1)分子结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N N ,氮氮叁键键能大,分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2)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空气中约占总体积的78%。 (3)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能与2H 、2O 、II A 族的Mg 、Ca 等发生化学反应,即发生氮的固定(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有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两种形式)。2N 中N 元素0价,为N 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①与2H 反应:223N 3H 2NH +高温、高压催化剂 ②与2O 反应:22 N O 2NO +放电 ③与活泼金属反应:232N 3Mg Mg N +点燃 (4)氮气的用途:化工原料;液氮是火箭燃烧的推进剂;还可用作医疗、保护气等。 二、氮的氧化物 (1)氮的氧化物简介: (2)NO 和2NO 的重要性质和制法 ①性质:2 22NO O 2NO +(易被氧气氧化,无色气体转化为红棕色) ; () 224()2NO N O 无色红棕色(平衡体系);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优质 课教案 【教材分析】 《氮及其化合物》讲述了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本课以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载体,以实验设计为核心,训练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氮气与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铵和铵盐、硝酸、酸雨及防治。教材以文字介绍氮原子导入,以文字叙述为主,辅以图片。另外教材还提供了“资料卡片、科学史话”,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教材设置“思考与讨论”相关栏目,引导学生探究实践。 【教学目标】 1.掌握氮的重要性质,了解氮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2.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重要化合物的用途及硝酸的相关注意事项。 3.掌握氮族元素的性质,理解氮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 【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研究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速率,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变化,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 2.教学难点: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相关实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有本课知识的学习经历,但学习的知识是零星的。高中化学的学习是要把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教学要更深入更细致,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

人教版高中2019版化学《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 第一课时氮气与氮的固定 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氮及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教材首先根据氮的原子结构知识,应用前一节掌握的研究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基本思路预测氮的化学性质,渗透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引出氮的固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之后,根据物质类别研究氮的化合物,包括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氮的原子结构,推断含氮物质可能的化学特性,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等性质,感受化学变化的奇妙。 核心素养 (1)根据氮的原子结构知识,应用前一节掌握的研究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基本思路预测氮的化学性质,加强学生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 (2)渗透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引出氮的固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

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和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重点:根据氮的结构分析氮可能具有的性质。 难点:根据氮的结构分析氮可能具有的性质。 课前准备: 查找氮的固定的相关内容,构思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氮原子的结构 教师设问:画出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氮的原子结构,推断含氮物质可能的化学特性。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分析书写。 教师讲述:氮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VA族。氮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5个电子,既不容易得到3个电子,也不容易失去5个电子。因此,氮原子一般通过共用电子对与其他原子相互结合构成物质。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课堂投影展示:自然界的氮元素分布。拓展学生视野。 二、氮气 教师讲述:氮气的物理性质。强调液氮沸点低。关联液氮的用途。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视野。 教师设问:为什么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通常情况下难以与其他物质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课堂教学教案教 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 第一课时氮气与氮的固定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氮及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教材首先根据氮的原子结构知识,应用前一节掌握的研究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基本思路预测氮的化学性质,渗透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引出氮的固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之后,根据物质类别研究氮的化合物,包括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氮的原子结构,推断含氮物质可能的化学特性,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等性质,感受化学变化的奇妙。核心素养

(1)根据氮的原子结构知识,应用前一节掌握的研究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基本思路预测氮的化学性质,加强学生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 (2)渗透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引出氮的固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和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重点:根据氮的结构分析氮可能具有的性质。 难点:根据氮的结构分析氮可能具有的性质。 查找氮的固定的相干内容,构想教学过程。 1、氮原子的结构 教师设问:画出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氮的原子结构,推断含氮物质大概的化学特征。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分析书写。 1 教师讲述:氮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VA族。氮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5个电子,既不简单获得3个电子,也不简单失去5个电子。因此,氮原子一般通过共用电子对与其他原子相互结合构成物质。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二节_氮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2节氮及其化合物 课时1 氮气与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氮及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氨和铵盐、硝酸、酸雨及其防治。教材首先根据氮的原子结构知识,应用前一节掌握的研究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基本思路预测氮的化学性质,渗透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引出氮的固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之后,根据物质类别研究氮的化合物,包括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酸、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工业合成氨、工业制硝酸的生产原理为载体,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含氮化合物的转化,使学生认识到从一种原料转化成多种产品,路径之一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改变主要元素的化合价,提升“变化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教材设置铵根离子的检验、实验室制取氨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根据氨、铵根离子的性质和反应,选择合适的试剂,设计检验或者制取物质的方案,提升其科学探究的能力。最后,教材编入“酸雨及其防治”内容以及“测定雨水的pH”的研究与实践活动,综合运用硫和氮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寻求证据参与社会性议题的讨论,分析硫酸工业、合成氨工业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和对环境的影响,有意识地渗透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对本节的要求: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合实例认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其情景素材建议为:“雷雨发庄稼”;氮的循环与氮的固定;工业合成氨、工业制硫酸(或硝酸);氮肥的生产与合理使用;氯气、氨气等泄漏的处理;酸雨的成因与防治;汽车尾气的处理。因此内容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为氮气与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第二课时为氨和铵盐,第硝酸和酸雨及防治。本节为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与核素养 【学习目标】 1、了解氮元素的存在及氮的固定。

氮及其化合物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氮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物》第二课时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的第二课时。本节内容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氨和铵盐的性质。教材通过浓硝酸的的颜色以及氨的喷泉实验,让我们认识氨的的结构和性质。氨及铵盐是氮组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氨就是我们身边的元素,我们身边的化肥以及身体中,都有氨及铵盐的影子,通过氨的喷泉实验,引出氨的化学性质,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氨以及铵盐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Vwijb4Hj2 另外,在氨以及铵盐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了大气污染物。我们要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要求,加强环境教育,关注环境问题,要对我们的社会负责,也要对我们的环境负责。在介绍氨以及铵盐的性质与应用时,不止看到化学对我们带来的好处,也要关注化学对我们带来的负面效果。而解决环境问题,最终的还要从化学学科入手,找到解决的根本方法。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为解决我们的黄精问题,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节安排了“氨-----NH3”,“铵盐”,这两部分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掌握氮的氨以及铵盐有关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我们经常在城市的广场上看到美丽的喷泉,那么你知道, 在实验室里也可以形成美丽的喷泉吗?这一节课,我们就讲 一种可以形成喷泉的物质---NH3。 讲授新课第一节氮及其化合物 一、氨-----NH3 1、氨分子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电子式: 结构式: 氨分子的空间结构: 分子形状:三角锥形 键角:107°18′ 分子极性:极性分子 2、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标准状况下密度 0.771g/L;易液化,(可作致冷剂);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5.2氮及其化合物 学案讲义 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

5.2氮及其化合物 1 氮与氮的氧化物 ........................................................................................................ - 1 - 2 氨和铵盐 ................................................................................................................... - 8 - 3 硝酸、酸雨及防治 .................................................................................................. - 18 - 4 含氮化合物的转化、计算和综合实验 .................................................................. - 25 - 1 氮与氮的氧化物 学 习 任 务 1.结合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理解N 2的主要性质和氮的固定,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2.根据实验认识NO 与NO 2的主要性质,培养“科学探究与科学态度”的核心素养。 知识点一 氮气及氮的固定 1.氮元素的位置、结构与存在 (1)氮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ⅤA 族。氮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5个电子,既不容易得到3个电子,也不容易失去5个电子。因此,氮原子一般通过共用电子对与其他原子相互结合构成物质。 (2)氮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氮分子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部分氮元素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蛋白质中,还有部分氮元素存在于土壤、海洋里的硝酸盐和铵盐中。 2.氮气的物理性质 N 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ρ(N 2)<ρ(空气),难溶于水。 3.氮气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1)N 2的结构 N 2的结构式为N ≡N ,氮氮键很难断裂,化学性质很稳定。 (2)化学性质 N 2在高温、放电等条件下,N 2获得足够的能量,使N ≡N 断裂。写出N 2与Mg 、H 2、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3Mg +N 2=====点燃Mg 3N 2;②;

《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氮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展示几种氮肥的图片,通过氨态氮肥和硝态氮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何将氮气转化为NH4+和NO3。 新课讲授 一、氮气与氮的固定 【PPT展示】展示氮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引导学生完成学案上的价类二维图 【师】氮气的物理性质: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提问】决定氮气性质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完成学案上氮气的电子式结构式等信息的书写。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师】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气结构决定了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跟其他物质反应,常用作保护气,但在一定条件下,N2可以跟Mg、O2、H2等发生反应。引导学生完成相应方程式: 【学生】思考书写 (1)N2与Mg反应:;

(2)N 2与O 2反应:22 N +O 2NO 放电或高温 (3)N 2与H 2反应(工业合成氨的反应): (注意反应条件,通过氨气的合成历史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 氮的固定 (1) 定义:将大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氮的固 定,简称固氮。 (2)分类:自然固氮:豆科植物根瘤菌固氮雷雨天产生NO 气体 人工固氮:工业合成氨。 【PPT 展示】价类二维图,氮气如何转化为硝酸呢? 二、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师】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毒性 水溶性 NO 无色 气体 无味 有毒 不溶于水 NO 2 红棕色 气体 刺激性 有毒 易溶于水 【PPT 展示】魔鬼谷的故事 【视频展示】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时的反应。根据PPT 提供的NO ,NO 2相关性质引导学生写出氮气与氧气反应时的方程式 【学生】思考书写,并展示部分学生书写的方程式(两种方程式对比展示) 【PPT 展示】模拟演示氮气和氧气反应的数字化实验图,引导学生分析图像,得出氮气氧气放电情况下的反应方程式。 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22 N +O 2NO 放电或高温 2NO+O 2=2NO 2 【师】生成的NO 2也不是硝态氮肥,还需要发生怎样的反应?雷雨发

《氮及其化合物》 第2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化学必修2(新课标)】

氮及其化合物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化学实验,了解氨与水、酸或氧气的反应,知道氨的催化氧化反应是工业上制取硝酸的基础,知道铵盐是重要的氮肥。 2、通过对铵盐性质的学习,了解氨的实验室制法,知道铵盐的检验方法,培养学以致用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1、氨气和铵盐的化学性质,铵根离子的检验。 2、喷泉实验,实验室制备氨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如需使用此资源,请插入资源“【化学天地】液氨”。 二、讲授新课 【阅读理解】阅读教材p13的内容,完成表格,总结氨气的物理性质。 (一)氨 1、物理性质 【思考】氨作为制冷剂,是利用了它的什么性质? 试分析它有什么缺点? 氨气很容易液化,液化时放热。液氨气化时会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急剧降低。缺点是有刺激性气味、有毒、可以燃烧和爆炸。 2、实验探究 【实验5-6】喷泉实验 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NH3,用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预先吸入水)的橡胶塞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预先在水里滴入少量酚酞溶液)。打开弹簧夹,挤压胶头滴管,使水进入烧瓶。观察并描述现象,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反应原理: 【视频】需使用此资源,请插入资源“【教学实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 【思考与交流】 (1)根据以上实验,探究形成喷泉的原因是什么? (2)某同学做该实验时,打开止水夹后将胶头滴管内的水挤入烧瓶内,可并未产生喷泉,试分析实验失败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若将NH3换为NO2,能否形成喷泉?若能形成,则实验后液体能否充满烧瓶? 【总结】喷泉实验的原理及应用 (1) 喷泉形成原理 容器内外存在较大的压强差,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液体迅速流动,通过带有尖嘴的导管喷出来,即形成喷泉。 (2) 常见喷泉实验装置

高一化学必修 第二册(2019版)_《第二节_氮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2节氮及其化合物 课时2 氨和铵盐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氮及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氨和铵盐、硝酸、酸雨及其防治。教材首先根据氮的原子结构知识,应用前一节掌握的研究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基本思路预测氮的化学性质,渗透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引出氮的固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之后,根据物质类别研究氮的化合物,包括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酸、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工业合成氨、工业制硝酸的生产原理为载体,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含氮化合物的转化,使学生认识到从一种原料转化成多种产品,路径之一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改变主要元素的化合价,提升“变化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教材设置铵根离子的检验、实验室制取氨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根据氨、铵根离子的性质和反应,选择合适的试剂,设计检验或者制取物质的方案,提升其科学探究的能力。最后,教材编入“酸雨及其防治”内容以及“测定雨水的pH”的研究与实践活动,综合运用硫和氮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寻求证据参与社会性议题的讨论,分析硫酸工业、合成氨工业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和对环境的影响,有意识地渗透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对本节的要求: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合实例认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其情景素材建议为:“雷雨发庄稼”;氮的循环与氮的固定;工业合成氨、工业制硫酸(或硝酸);氮肥的生产与合理使用;氯气、氨气等泄漏的处理;酸雨的成因与防治;汽车尾气的处理。因此内容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为氮气与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第二课时为氨和铵盐,第硝酸和酸雨及防治。本节为第二课时的内容:氨和铵盐。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 1、认识氨的物理性质,掌握并能熟练应用氨的化学性质。

高中化学 新人教版必修2第5章第2节氮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学案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 氮气与氮的固定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新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目标 1.通过分析氮的原子结构,推断含氮物质可能的化学特性,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一氧化氮 与氧气反应、二氧化氮与水反 应等性质,感受化学变化的奇 妙。 合格性 考试 通过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实验探究,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水平1) 等级性 考试 通过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 价值,深刻认识化学对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们日益增 长的美好生活的巨大贡献,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科学 态度与社会责任-水平3)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答案P159 一、氮气及氮的固定 1.氮气 (1)氮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存在 ①氮原子的结构 原子结构示意图: ,一般通过 与其他原子结合。 ②自然界中,氮元素主要以氮气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2)氮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密度气味溶解性毒性 无色比空气 无臭难溶 (3)氮气的化学性质 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①; ②; ③。 2.氮的固定 (1)定义:将大气中的的氮转化为的过程。 (2)分类: 氮的固定 3.自然界中的氮循环 (1)(前后串联)根据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析氮气只表现氧化性吗?

(2) (情境思考)在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中,氮气有广泛的用途。首先,利用它“性格孤独”的特点,我们将它充灌在电灯泡里,可防止钨丝的氧化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还可用它来代替惰性气体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氮气为什么可以作保护气? (3)(教材二次开发)根据教材“氮气的熔点:-210 ℃,沸点:-196 ℃,密度:1.25 g·L-1”数据,分析医生为什么可以利用液氮给手术刀降温即被称为“冷刀”? 二、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1.物理性质 物质颜色状态气味毒性水溶性 NO 气态有毒溶于水 NO2气态有毒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在一支50 mL的注 射器里充入20 mL 打开弹簧夹,快速吸入10 mL空气后夹上弹簧夹,观察现 象。振荡注射器,再观察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