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SWOT分析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SWOT分析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SWOT分析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SWOT分析

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

键。它不仅有助于增强职业院校的竞争力与吸引力、提升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契合

度,而且有助于缓解技术危机、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助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高

职院校的产教融合以及所取得的成效仍旧不尽人意,无论是顶层设计层面,还是具体实施层面都

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完善。因此,采用SWOT分析方法,剖析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优势、劣势及所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变革策略,具有一定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SWOT分析;技术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154(2018)06-0040-06

作者简介:朱赛荣(1993-),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收稿日期:2018-07-20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SWOT分析

朱赛荣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

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发展

理应坚持的重要原则。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职业

教育的开创者和倡导者黄炎培先生就提出了早期产教

融合的思想,他描述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双手万能、手

脑并用、读书与做工相互结合。[1]近几年来,政界与学

术界也都在相继的对产教关系进行研究,由工学结合、

产学结合到产学研结合再到产教融合,展现着不同背

景下对产教关系的认识与描述,体现着对产教关系内

涵探讨的深度与广度。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是指育人过

程中生产与教学的融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

过程与生产工作过程的融合,是育人方式上的融合;二

是教育教学内容与生产技术技能的融合,是育人内容

上的融合;三是教育教学成果与技术产品研发的融合,

是育人成果上的融合。[2]

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类

型,肩负人才培育与服务经济发展的双重重任。随着

产业的转型升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需矛盾急剧恶

化,劳动力市场结构日益失衡使技术强化成为当务之

急。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及吸引力却明显不

足,整个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与发展后劲仍有待加

强。因此,无论是缘于职业教育的变革要求,还是对于

产业转型、经济发展需求的考虑,加快推进高职院校的

产教融合均有一定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形式

产教融合的相关主体有政府、行业、企业与高职院

校,不同合作形式的主体虽有所不同,但最终是以企业

和学校两主体的合作为载体。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

桥梁与具体实施路径,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形式

主要有以下四种:[3]

(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合作育人,比较典型的模式是

“校中厂”与“厂中校”。“校中厂”指企业作为学校的一

部分,将企业生产线引入到学校,其偏重于实训教学,

根据学习需求对接岗位,增加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及

可能性,但其真实的生产性及服务性相对较弱。“厂中

校”指学校作为企业的一部分,在企业厂区划出校区,

作为实训实习基地,其偏重于实习实践,有助于让学

生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具体岗位及规章制度,但

受企业工作任务的制约,易使实践学习工作流程化、

形式化。该模式强调校企合作,形成交叉育人的融合

方式。

教育管理

40

(二)产教融合共建模式

校企双方共建经济实体、共建实训室、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等,比较典型的是集团合作化办学。校企成为利益相关体,双方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其偏重于对优质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增强办学实力,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但因彼此间的利益关系较为薄弱,又缺乏整体设计及运行的规范与管理约束,常常“集而不团”。且在实际运营中易过于市场化、牟利化,从而弱化学生教育。该模式强调校企办学、管理的融合,形成交互育人的融合方式。

(三)产教融合项目牵引与培训模式

项目牵引是校企合作的具体载体,是依托行业与职业院校的项目合作,建立与行业技能诉求切合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一方面,教师关注社会服务与经济发展,承担相应的课题项目,并将课题项目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企业共同合作完成。另一方面,校企合作打造育人与培训的项目路径,比较典型的就是项目设计与教学。通过让学生感受整个项目的工作过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获得。其偏重于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的结合,有助于发挥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但项目较为零散,不易系统化,且企业的自主参与性较低。该模式强调培育内容的融合,形成项目式育人与培训的融合方式。

(四)产教融合研发模式

校企以技术研发与创新为结合点,双方共同进行技术交流与技术研发。一种典型的方式是由校企双方组建科研机构,汇聚技术资本、科研人员与经济设备,共同参与创新研发,从而提升企业的技术、产品与服务。另一种典型的方式是由高职院校向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技术转让服务,由企业和高职院校分段完成技术的研发与成果的转化。该模式偏重于经济价值,强调利益的相关合作,易于建立持久性的合作关系,但需要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拥有深厚的科研实力、战略性眼光及研发与教学相贯通的能力。该模式强调研究成果的融合,形成互利互助的融合方式。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优势(一)输送技术人才之平台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及教育性。其高等性是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一线的技能操作者,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技术理论水平,使其成为具备管理、

实操能力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其职业性是相对于普通本科教育而言的,高等职业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训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及岗位适应能力。其教育性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理应具有的本质特征,即关注个体的生涯发展,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进行大批次的人才培养。显然,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方向主要为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因而,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与培养目标更是面向生产、基层与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型、实用型与技能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实践操作性,突出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4]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本应就是承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载体,是实现技术技能创新、积累和转化的平台。高职院校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输送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向本地输送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是其永恒的主题。

(二)提供企业培训之条件

高职院校不但能够按企业要求为其提供员工培训,而且具备承担社会培训的义务与条件。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劳动力市场对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对于从业人员而言,不再是一时学习、一世就业、一世一岗,而是要经历多次的职业变化,转岗、再就业培训已成为常态,完善的就业培训既是个人所需,也是企业及社会所需。一方面,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潮流,要加速内部的更新换代,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持续优化提升在职员工的工作能力,因而,完善员工培训体制便成为其保持持久竞争力的关键。另一方面,产业的转型升级,加速了一些低技能就业者的岗位流失,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低技能失业者的生活需求,开展及时的再就业社会支持性培训也是当务之急。相对于培训机构而言,由高职院校所提供的职业培训更具系统性、全面性及适应性。它拥有一支受过专业训练的高素质育人师资团队,为从业人员、社会再就业人员及再学习人员提供多样的再教育与再培训,他们虽未有企业员工的工作经历,但却时时接触科学研究的前沿,了解新的发展与变革趋势,再加上在该领域对职业教育问题的深入了解,其能够更有效地帮助从业人员缩短技能差距、弥补技能不匹配的缺陷。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功能,为企业提供了大批次、低成本、高质量的员工培训,使企业“产之需”与院校“研之能”有机结合,有助于促进劳

教育管理

41

动者的可持续就业,加速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服务社会发展之功能

教育与社会发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经济发展决

定教育的发展方向及内容,而教育的发展又具备政治、

经济功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相对于普通学历

教育,职业教育更偏重于技能型教育,强调自身服务区

域发展的能力及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相对于普通

院校,高职院校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缩短职业

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距离,适应现代科技、支撑产业结构

调整和转型升级,将人才培养、技术进步与生产变革、

社会经济服务相协调。其办学宗旨更具有市场需求

性、更贴合区域产业发展,具有天然的“地方性、应用

性”特征,承担着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及为地方社会发

展提供知识、智力、技术等方面支持的重任,立足于对

接区域优势战略产业、增强区域特色产业、提升区域落

后产业。[5]此外,高职院校还能够促进社会的技术创

造与技术积累。职业教育支撑技术传承与创新,技术

进步反过来又推动职业教育发展。20世纪90年代,人

们提出了“软技术”的概念,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

泛关注,它不仅指非物质形态的智能化技术,更涵盖人

们对技术的理解与使用,增加了技术的软性因素,即在

实施硬技术过程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制度文化、伦理

精神等。高职院校所给予的不再单单是技术传授,更

重要的是对学生“技德”的培养,关注学生职业精神的

启蒙教育。[6]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的

培育,不仅能够促进技术的传承与创造,而且有助于为

未来社会造就更多的“匠心之作”。

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劣势

(一)高职院校整体实力相对不足

高职院校参与产教融合的实力资本相对单薄。首

先,当前高职院校的整体竞争力仍相对较弱,学历本

位思想仍占据主流,其生源主体依旧是由考试筛选出

的边缘后进生组成,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及素质需进

一步提升。其次,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也存在结构失

衡的问题,现阶段其教师招聘虽多是要求硕士及博士

研究生学历,但由于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真正应

用学科的硕博士很少到高职院校就职。因而,其师资

队伍存在实操能力有限、应用性研究能力不足的困

境。最后,高职院校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尚未真正得

到国家的同等重视,未获得足够的资金与政策支持。

现阶段高职院校多依托生源争夺谋求自身的发展,尚

未专注技术积累、科学研发及产业服务,难以满足发展

需求。而学校科研及办学实力正是吸引企业参与产教

融合的必要条件,是促进产学研融合的必要保障。高

职院校虽侧重于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性培养,但

是其高等性属性有待提高。

(二)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相对较弱

高职院校助力产教融合的实训教学条件相对较

差。一方面体现在高职院校实训资源的短缺与不匹

配,另一方面体现在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训教学能力较

弱。高职院校所配套的实训设施及硬件设备多是依据

学科专业建设进行组建的,受教育周期及物力财力等

条件的制约,其更新较慢且难以重新调配,因此存在滞

后化及不匹配的问题。而技术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默

会知识,显性知识,例如技术的操作、技术的原理、技术

的应用、工具使用与产品性能介绍等,是可以由教师在

课堂上通过语言、多媒体展示及实验操作进行传授

的。而默会知识,例如操作技巧、产品检验、力度把握

等,是无法从讲授中感知的,必须主体的亲身感知与传

授者的娴熟掌控相贴合。高职院校的教师虽理解技术

的重要性,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因缺乏对企业

的追踪式了解,市场信息获得不足,也难以在实训指导

中与岗位工作过程相贯通,理论指导中与实践操作相

关联。高职院校实训指导条件的不足,以及教师对产

业企业文化缺乏深入了解,易使教学脱离真实工作情

境,难以使学生达到相应的技术要求。

(三)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相对脱节

高职院校沟通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的专业路径相

对不畅;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区域经济发

展相脱节;专业建设过程中缺乏对地区产业结构及人

才需求的深入调研与分析。专业设置往往是依据学生

报考走向而盲目跟风,一味地进行投建,使高职院校的

专业类别总体呈现出多而不优、多而不强、多而不特的

特点,各院校多成了“小商城”而非“大商场”,多是“杂

货铺”而非“专卖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雷同化,不

但降低了学校自身的竞争力,而且导致专业设置与区

域人才需求不匹配,难以与地区企业实现精确对接。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一方面要契合院校的可持续发

展,另一方面要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满足产业发展

的人才需求。虽要规避因产业转型或市场变革而引起

的职业此消彼长现象,但若过于脱离行业企业的具体

需求,最终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脱节。

教育管理

42

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机遇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由“规定化”转向“法制化”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的通

知中指出坚持产教融合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7]随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的基本原则中指出要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8]两者均是立足于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指出职业教育参与产教融合的应然做法,对于行业企业参与虽有提及,但较为笼统。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中首次立足于产教融合,探讨职业院校、企业、政府、行业如何做好该项工作,实现人才培育、职教建设、社会服务与经济转型的协同发展。《意见》中对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等五项重点任务进行了分工,并明确划分了各项任务的主要内容及责任单位。[9]显然,《意见》中对产教融合工作的指导更加系统化、明确化、规范化、权威化,能够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的数量多寡、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10]当前,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先进制造业的健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文化创意和设计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一大批创新型、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支撑。[11]因此,加快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现市场化接轨,培养出符合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所需的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有能力本着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技术和劳动世界[12]。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助力产业结构调整、承担人才培养的重任,既是高职院校理应承担的责任,也是其

必尽的义务。

(三)“一带一路”助力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国际化“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化,伴随着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和沿线国家大量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如何培养更多了解地区行情,具有相关理论知识的复合型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便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2016年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教外〔2016〕46号)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发挥政府引领、行业主导作用,促进高等学校、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鼓励中国优质职业教育配合高铁、电信运营等行业企业走出去,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合作设立职业院校、培训中心,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和项目,开展多层次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当地急需的各类‘一带一路’建设者”。[13]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实现办学国际化既能够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与吸引力,也为学生就业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据国务院发布的《“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路线图》,截至2014年底,国资委监管的110余家央企中已有80多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致力于为双方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14]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该便利,加快与外企建立深度合作,助力双方的协同发展。

五、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挑战(一)产教融合对接不畅

教育过程具有周期性、稳定性、阶段性,追求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优化。其强调理论知识传授,脱离了实践发展的需要,与岗位的具体需求相脱节,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不畅。而生产过程具有短期性、速变性、效益性,寻求商品制造的快、精尖,追求的是成本的最小化及利益的最大化。其强调遵循市场规律,谋求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与院校的人本理念相背离,导致企业发展与院校育人服务相脱节。高职院校与产业企业的本质特性及理念目标的不同使两者在工作重心及工作安排上会有所错位。并且,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企业的结构调整也尚未完成,经济自身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切性。与此同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健全,受学业水平测试等考核的制约,职业教育并未完全摆脱普通教育的色彩,未能彰显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其作用与地位仍令人质疑。产教自身内部环境的不协调,对于产教的融合是极大的阻碍。

教育管理

43

(二)产教融合深度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虽有产学结合的形式

及内容,但却没有产教融合的深度及广度。企业将产

教融合、校企合作看作是岗位培训,使学生快速成为企

业岗位所需的劳动者,以便减少人才引进的成本。而

学校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看作学生的实践学习,使学

生顺利从学校向企业过渡,以便完成人才输送任务。

学生以实习的形式进行产业学习,多被看作是流水线

上的廉价劳动者,承担重复的生产性操作,所接受的规

章制度与企业用人制度相差较大,吃苦耐劳、精益求

精、恪尽职守、卓越创新等职业精神在产业行业实习之

时更是少有涉及。两者将职业经验获取等同于职业能

力提升,将遵循职业准则等同于具备职业素养,将就业

率的增长等同于产教融合成效,致使学生的企业实习

有岗位性而无教育性。产教结合表现在主体间的联系

及结合,表现在量的变化,而产教融合强调内在间的互

通及融合,体现在质的变化。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不

是两个场所的表层衔接,而是人才培养的连贯与贯通。

(三)产教融合关系薄弱

产教融合相关主体都关注合作关系对于切身利益

的密切关系,而缺乏对整体利益的认知与考虑。政府

层面关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行业层面关注产业的转

型升级、经济的高效收益;企业层面关注的核心是利润

最大化;学校层面则追求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实力,致

使合作关系处于有利则有,无利则消极维持甚至搁

置。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所提供的科研成果未必能

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企业所传递的是产业化、产品化

的理念,但高职院校学术型、教育型教师的应用性成果

相对较少,实际研发和科研能力相对缺乏,知识型的科

研成果难以产生生产价值。因而,合作关系大多靠责

任及情感依托,企业参与的持久性及稳固性远远不

足。另一方面企业仍多寄托依靠劳力谋利,对于技能

型培训的需求有所不足。[15]高职院校单方面祈求性的

关系维护,不但难以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

且不能使企业从本质上认识到产教融合既是其所应承

担的责任与义务,也是其获得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六、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变革

(一)深化专业课程联动改革,搭建融合互通桥梁

专业是高职院校联接社会、服务社会的基本单位,

是产教融合的基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应与市

场预警相贴合,密切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的多方联

系,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对接,以产业结构为蓝

本,准确把握专业结构、内容及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职业性及科学性。[16]同时,高

职院校专业建设更要关注人的培养,展现教育的本质

属性,兼顾人才培养规律、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及产业转

型规律。结合区域行业发展及地区特色,改造旧有专

业、扶持特色专业、打造优势专业、升级强势专业,服务

社会人才培育与经济发展。在保持专业设置的前瞻

性、发展性基础上,课程项目组合灵活化,丰富职业教

育的内容建设,协同课程开发与实施,显现职业教育产

教融合的要求及特色,将课程、教学与行业企业技术同

步更新。

(二)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实力,构建持久互惠关系

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师实力,尤其是应用性科研及

产业服务能力,是提升经济效益、加深校企产教融合的

有效途径。应用性科研能力建立在对企业实践过程及

行业发展动态的深度了解上,兼顾科研知识性价值及

生产性价值。因此,要改变以往边缘化趋近的企业参

与模式,将高职教师以科技指导员的身份中心化地参

与到企业的研发生产中。教师不再是交流学习的技工

而是兼任企业科技顾问的指导者,由高职院校教师与

企业人员互育应用型、产业化的科研,提高科研转化

率,缩短知识发展的周期性。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课

程要结合当地企业产业发展动态设置,依靠科技指导

员入企,可以一边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产品、销售,

一边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新工艺革新,将企业与产业

发展信息及时融合到课程、大纲和教材中。[17]通过持

续性、深入性的项目研发与合作,将教师知识能力结构

与产业发展相贴合,拓宽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深度

与广度,增强双方关系的持久性与稳定性。

(三)推进产教双方密切合作,完善管理保障制度

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缺乏完整、系统、权威的

实施准则及指导手册,相关的管理、监督及责任制度尚

有待完善。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做好顶层设计,统筹

规划,推进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行业应加强产教融

合的指导能力,做好中层指导、校企协调及准则规范,

获得相应的发言权及指挥权。在我国经济领域,行业

组织自身的能力和作用尚未有良好的发展,行业指导

职业教育的权限不明确,支持和鼓励行业参与职业教

育的政策尚不健全。从整体上看,我国行业自身指导

职业教育发展的能力不足,自身能力尚需逐步培养。[18]教育管理

44

政府和行业在规划指导时,应依据不同企业的类型及规模有所筛选、有所侧重、有所倾斜。对于传统手工行业,注重于技术传承,强调继承人、艺术者的培养,是艺术院校的专属合作者;对于简单劳力、低技术行业,虽然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但却缺乏人才培育条件,可以减少甚至取消校企间的合作;而对于高技术行业,企业既需要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又具备优质的师傅资源,可加大合作力度。通过政、行、校、企的多方联动,规范管理、落实具体保障体系,推进产教双方的深度融合。

产教融合是一项长期性、全局性、跨界性的重大战略,是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需要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的深度融合与紧密协作。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要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将产教融合的理念渗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规划中,深入探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玲玲.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构建及实施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5(8):160-164.

[2][12]张玲,彭振宇.确立产教融合思想促进高职教育升级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4(8):36-39.

[3][17]孔宝根.企业科技指导员制度: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9-64.

[4]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

[5]陈裕先,谢禾生,宋乃庆.走产教融合之路培养应用型人

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5(Z2):41-43.[6]刘斌,邹吉权,刘晓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逻辑起点与应然之态[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106-110.

[7]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EB/OL].

[2018-06-20].https://www.doczj.com/doc/0c18506553.html,/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406/170737.html.

[8]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

[2018-06-20].https://www.doczj.com/doc/0c18506553.html,/ztk/xwfb/2014/gxbjhzyjyggyfz qkxwfbh/xgbd31088/Document/1373573/1373573.htm.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

[2018-06-20].https://www.doczj.com/doc/0c18506553.html,/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10]杨帆.深化产教融合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43-146.

[11]王淑涨,吕一军.产教融合市场化背景下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155-159.

[13]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

知[EB/OL].[2018-06-20].https://www.doczj.com/doc/0c18506553.html,/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

[14]徐华,黄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6(4):143-145.[15]王丹中.基点·形态·本质: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J].职教论坛,2014(35):79-82.

[16]王丹中,赵佩华.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47-49.

[18]和震.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推动产教融合制度

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38-142.

责任编辑

王炜

教育管理

45

国内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c18506553.html, 国内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研究 作者:李扬 来源:《办公室业务》2016年第11期 【摘要】职业教育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就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外的产教融合起步较早,得到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发展较为成熟。中国国内的产教融合在政策支持方面的力度尚不够完善,因而其发展并不明显。为了更好地推进国内产教融合的发展,文章重点研究了当前国内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几种典型支持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支持 伴随着市场经济以及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产教融合具有了新的内容和富有特色的地方。当前,根据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其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就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与市场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和相互适应,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二是人才培养的主体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依据企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来共同制定课程计划、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第三,职业学校应该按照自身的发展,进一步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综合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等。 研究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创新自身的办学体制,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对于企业和行业来说,可以为其提供更广泛的实用性的技能型人才,推动企业和行业的发展,以致进一步促进整个市场经济发展。 一、国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 根据相关考察分析,在国外,关于产教融合的集中典型的模式主要是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以及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一)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美国在1996年开始实行“合作教育”的模式,大学新生入 学之后,开始进行半年的学习,继而在学校和小企业之间进行两个月的岗位技能学习培训和专业课的学习,等到毕业前的后半年进入学校,进行集中学习以及准备毕业事宜。 美国这种产教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的经济发展需要而实行的,此外还受到多元文化并存以及政府实行的教育机会均等政策,保障公民基本教育权利所致。美国的传统意识中并不重视职业教育,所以其发展速度较慢。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美国的经济一度停止增长,通货膨胀严重,而日本此时经济发展却十分景气,美国政府研究之后发现这是由于日本政府对于员工的教育的重视。因此,美国政府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美国政府花费众多的财力以及物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逐步实行产教结合。另一方面,一改传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SWOT分析

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 键。它不仅有助于增强职业院校的竞争力与吸引力、提升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契合 度,而且有助于缓解技术危机、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助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高 职院校的产教融合以及所取得的成效仍旧不尽人意,无论是顶层设计层面,还是具体实施层面都 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完善。因此,采用SWOT分析方法,剖析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优势、劣势及所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变革策略,具有一定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SWOT分析;技术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154(2018)06-0040-06 作者简介:朱赛荣(1993-),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收稿日期:2018-07-20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SWOT分析 朱赛荣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 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发展 理应坚持的重要原则。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职业 教育的开创者和倡导者黄炎培先生就提出了早期产教 融合的思想,他描述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双手万能、手 脑并用、读书与做工相互结合。[1]近几年来,政界与学 术界也都在相继的对产教关系进行研究,由工学结合、 产学结合到产学研结合再到产教融合,展现着不同背 景下对产教关系的认识与描述,体现着对产教关系内 涵探讨的深度与广度。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是指育人过 程中生产与教学的融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 过程与生产工作过程的融合,是育人方式上的融合;二 是教育教学内容与生产技术技能的融合,是育人内容 上的融合;三是教育教学成果与技术产品研发的融合, 是育人成果上的融合。[2] 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类 型,肩负人才培育与服务经济发展的双重重任。随着 产业的转型升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需矛盾急剧恶 化,劳动力市场结构日益失衡使技术强化成为当务之 急。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及吸引力却明显不 足,整个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与发展后劲仍有待加 强。因此,无论是缘于职业教育的变革要求,还是对于 产业转型、经济发展需求的考虑,加快推进高职院校的 产教融合均有一定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形式 产教融合的相关主体有政府、行业、企业与高职院 校,不同合作形式的主体虽有所不同,但最终是以企业 和学校两主体的合作为载体。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 桥梁与具体实施路径,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形式 主要有以下四种:[3] (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合作育人,比较典型的模式是 “校中厂”与“厂中校”。“校中厂”指企业作为学校的一 部分,将企业生产线引入到学校,其偏重于实训教学, 根据学习需求对接岗位,增加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及 可能性,但其真实的生产性及服务性相对较弱。“厂中 校”指学校作为企业的一部分,在企业厂区划出校区, 作为实训实习基地,其偏重于实习实践,有助于让学 生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具体岗位及规章制度,但 受企业工作任务的制约,易使实践学习工作流程化、 形式化。该模式强调校企合作,形成交叉育人的融合 方式。 教育管理 40

产教结合工作计划重点

产教结合工作计划 广饶县中等专业学校

产教结合工作计划 实施产教结合教学是有效解决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要求相脱节的途径之一。为努力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我校于2006年启动了产教结合的教学改革工作,改革中坚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产教结合为载体,在广泛学习、借鉴兄弟学校成功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成功构建了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学校、企业、学生之间搭建了一条人才培养的通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体教学模式 (一)明确目标、准确定位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主导,以项目、产品为引领,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三者有机结合,努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一体化教学以贴近市场、服务企业、服务就业、服务经济为导向,依托企业立足学校实际,由点到面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和利用校企两方面优势,在专业开发、课程建设、产品研究、人才培养上展开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开创以产促教、以教带研、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教改新局面。 (二)科学选择企业、产品 根据学校教学实际,广泛进行市场调研。以重点行业的重点企业和一般行业的重点企业为必要条件,以企业与学校对口专业为突破口,以用发展的眼光培养学生为共鸣点,进行合作企业的选择。

1.选择企业文化优秀、技术力量雄厚、加工设备精良、产品工艺多样化的企业,以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习惯和思维方式等多方面得到锻炼,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 2.选择互补性强的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多层面锻炼学生的能力。通过与不同类型的企业合作,增进学生对生产过程中各层面知识的了解,技术能力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 3.选择企业固定的、批量大的并且与专业教学要求相符的产品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教学课题的可行性、稳定性和教学的连贯性。 (三)精心组织、逐步实施 我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设备特点、师资力量、教学水平进行了全面的统筹安排,尽量做到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符合企业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保证了学生顺利完成一体化学习。 1.选派教师到企业学习新技术、新工艺,熟练掌握产品的一系列加工程序,同时要求企业派驻技术人员到校进行必要的帮助与指导,以保证产品转化的成功率。 2.根据教学条件和产品加工工艺流程,合理调整实习设备,组建产品教学专区,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产教进行“柔性结合”。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企业的文化精神和理念,提升职业素质。 3.专业教师根据产品工艺扩展理论知识点,制定出产教结合的教学课题。根据产品课题的难易程度分解教学任务,由不同年级学生按工序分层次承担。

初中教育科研工作典型经验材料

初中教育科研工作典型经验材料

实施科研兴校战略落实塑名师铸名校工程 ——初中教育科研工作典型经验材料 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发展的机遇。作为一所学校,如何才能抓住机遇培养名师、提高质量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教育科研之路。传统教育以牺牲教师与学生的体力、时间为代价,结束既损害了师生身心健康,培养出的学生也只是知识的容器。为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向科研要质量。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思想是行为的主导,决定着行为的方向,当前教育最大的浪费就是教育行为缺乏科学的思想。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给教师以思想,赋予教学行为以涵义”。为此,我们建立了以下四个观念: (一)人本观 它包括两个方面,对教师来讲,我们要把单纯关注教学质量的提高转变为全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来;对学生来讲,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及时调整课堂程序,落实因材施教。在其它活动中,要相信学生,要敢于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 (二)质量观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事业,教育的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过程。我们不能仅仅把传递知识的量作为衡量教师的唯一标准。因此,我们必须把知识技能、智慧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有机地统一起来。这种教学才是完整的教学。 (三)发展观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也是如此。他们作为一个群体,每个个体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个体内部各个方面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因此,教学评价不能一锤定音,而应该以发展的观点,多层次、多角度评价学生、评价教师。 (四)整体观 教学是一个系统过程,它不是点与点的简单堆砌。对此,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思路,把整个学段当作一个整体,对教材站在整体性、全局性的角度去处理,使学生首先构建学科知识的框架结构,掌握基本的学科学习方法,然后逐步细节完善。如数学学科的“框架构建、整体推进”的教学策略,英语学科的“话题领先,逐步完善”的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二、教科研工作策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平台”、“四个机制” (一)“一个中心”即以学生培养为中心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计划

附件1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 建设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根据《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提出的“打造30个左右江苏省高职产教融合集成化实践平台”要求,现制定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计划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支撑中国特色高水平学校和骨干专业(群)建设为目标,在2016年实施的“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改造、集成创新,重点支持建设30个左右的产教深度融合、功能有机集成,设施设备先进、资源集聚集优、团队结构优化、管理集约高效的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建设改革经验和模式,支撑江苏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二、重点任务 (一)服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目标 聚焦区域重点行业或产业(链)领域,整合本校相关专业的设施设备与教学资源,按照专业群间共享、专业群内共享、专业核心能力和公共基础通用能力四个方面整体设计实践平台教学体系。结合国家

“双高计划”创建等项目实施,打造具有全国领先优势、在国际同领域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水平专业群,建立健全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支撑服务体系。 (二)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高地 在实践平台创设不同复杂程度、不同技术技能要求的多种岗位,以满足学生循环学习、阶梯起步、螺旋上升的实习实训要求。强化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模式,着力培养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完善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的实训教学体系,积极参加“1+X”证书制度试点。 (三)组建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根据国家和省关于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要求,以产教融合集成平台为纽带,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产业导师,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团队。引进或培育一批行业有权威专业群建设带头人,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建立健全教学创新团队管理制度,落实团队工作责任制,围绕生产性项目,不断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 (四)建设标准化实践案例和课程资源 参照行业国际标准,联合行业龙头企业,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或真实生产任务为依据,按照模块化课程的定位、目标、工作情境、考核方式、媒体资源等五大核心要素,系统开发标准化实践

产教融合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有机农业论文-农业论文

产教融合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有机农业论文-农业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针对农业高职院面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校企合作不紧密、合作层次较浅等现象,提出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构建长期合作机制、对接企业需求、打通校企人员流动通道等措施来创新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满足企业的需求。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1背景

自提出“促进产教深度合作”以来,、等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及《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都表明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当下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但目前农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存在层次较浅,培养学生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急需的现代职业农民缺乏,存在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际过程中,校企合作还停留在签协议多,学生只能近距离观看合作企业,更别说融入到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存在两张皮、一头热的现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裹足不前,长期停留在“合而不融”的阶段,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格与农业发展不相匹配,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如何与企业强强联合,改革创新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实现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已成为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影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因素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范式与方法》学习心得体会

[标签:标题] 篇一:《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范式与方法》学习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范式与方法》学习心得体会 2013年暑期我有幸参加了昌图县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暑期中小学县级骨干教师培训。经过这次培训,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是一笔永久的财富。本次培训,主讲老师以鲜活的教学课堂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们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受益非浅。下面是我学习《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范式与方法》获得的点滴体会: 作为一个走上工作岗位才十几年的中青年教师,一听到别人提及搞科研这三个字,总感觉它离自己的职业生涯还很远。总觉得自己业务都尚未娴熟,又哪有搞科研的能力呢?但当我听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范式与方法》这次讲座后才发现,自己对教育科研存在深深的误解,并明白了一个道理:科研,离不开实践,离不开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只有在点点滴滴的教学生活中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反思,注重记录,注重阅读,做个有心人,就会慢慢积累起属于自己的第一手资料,也就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无尽的素材。因此,搞教育科研,要从现在做起!把我对体现教育的爱,执着,困惑,幸福,方法,技巧的故事进行些思考,并把他们一点一滴地记载下来,一定会积累成宝贵的教育财富。 听完讲座,使我明白了几个关键的问题。第一,我们为什么要搞教育科研?从目前教育科研的现状来看,科研对很多老师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原区,因为这时候的教师走上了一种职业的倦怠,特别是40岁左右的教师。书里谈到四个成形信念已经成形,很难再改变;思维已经成形,不再想突破;技能已经成形,不愿再发展;状态已经成形,不肯再激进。自己的压力很大,来自家庭、来自单位、来自社会,这让很多老师体力、健康极度透支。造成教师的事业陷入了一种高原期,导致事业的停滞。有些老师很疑惑,为何我们总是被鼓励做研究,可研究怎么总是做不好呢? 其实很多老师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很多教师经常把自己当成是一个雇员,自己的工作是一种等价交换;大部分的老师在做着一种知识贩子的工作,美其名曰教书匠;而其实教师职业最高的一种境界是做一个研究型教师。我认识到教师只有参与教育科研,才能够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才能够使我们由一名普通的教师向名师靠拢。我们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反思自己,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同时,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也是我们自身专业化的需要。历来人们认为只要有点文化知识就能够做教师,根本不必要向医生、工程师那样需要专业型的人才,不认可教师的专业地位。实际上,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的专业要求。 .第二,我们应怎样搞教育科研?下面我从价值取向,研究选题,研究的主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来阐述这一问题。 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的理想价值取向应该是解决现实教育教学情景中的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教师研究的实践价值取向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性决定的。很强的实践性,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高度依赖,研究的问题具有动态的情境性等是教师职业的鲜明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构建一套理论,不是发现教育规律,也不是坐而论道式的指点江山,而应该是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导向,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培养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研究的结论也不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只要对其他老师、其他相似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就足矣。 中小学教师研究的选题应该直接来自一线教育教学实践,直面现实中的实际问题,选择的研究问题切实来自一线教育教学情景,是亟须解决的;题目的特点应该微小、具体,具有可

中学教师如何开展教育科研

中学教师如何开展教育科研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在新世纪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适应未来社会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而对教育提出的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振兴在于教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传统的经验型的“教书匠”将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科研素质的“学者型”教师。 一、中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中小学的本职工作是教好书,管好学生、抓住升学率,搞科研是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的事,因此,他们的工作往往被囿于教学和班级管理之中。中学教师要不要参与教育科研,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意义又在什么地方?我认为,中学教育科研主要是在中学教育教学领域中开展的一种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活动,它为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新知识和新经验。中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中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我国教育改革新时代的需要。 首先,从教育教学的实践来看,中学的教育教学是极富创造性、学术性的活动,与科学研究有着必要的内在联系。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除了依靠自身的教学经验、发挥教学技巧、注重教学方法外,还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开拓思维、丰富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有将科研成果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活动,才能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彩,学术思想更活跃,课讲得也更有特色、更生动。因此,中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来看,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一方面,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积极进行教改实验,并用取得的成果去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会优化教育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加强了教育理论的学习,有目的、有选择地接受了新的教育思想,并利用科研的迁移效应,迅速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只凭教学经验和教学热情,没有强烈的科研意识,教学上就不会有新的突破和提高,因此,中学教师参加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再次,从心理需求来看,中学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价值的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上发生的许多新的热点、新的矛盾、新的困难势必呼唤教育通过科研去探索、去解决。 而现在的中学教师也确实不再只顾埋头教书了,他们进行科研、撰写论文、出版专著,以确定自己在中学界的学术地位,这是中学教师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为此,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为教师创造成名成家的客观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学纷纷出台“名师工程”,其中的一个原因,也是从教师自身的心理需求出发。因为名师之所以能造成“名师效应”,不仅仅在于教育教学上的工作实绩,而且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教育科研成果在中学界的影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既是提高自身价值的需要,也是中学教改的必由之路。 二、教育科研知识和方法 有了教育科研意识,如何开展教研呢?这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问题。学习有关教育科研知识是必要的,老师们可以去看有关教育科研书籍,如《中小学教育科研基础》。下面介绍教育科研的有关知识。 1.教育科研的分类方式 学校教育现象是千姿百态的,对它的研究也就多种多样,和其它事物一样,这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而就着不同的教育科研类型。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合集:职业教育论文 相关热搜: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形式。产教融合历经多年,已经形成“订单班”、“校中厂、厂中校”等多种形式,但诸如企业参与度不高、学校与企业价值取向矛盾、企业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等问题也凸显。在分析产教融合现状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形式区别的重要特征。经多年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已形成一些固定形式,并取得极大成功,但很多方面的问题也同样凸显。在全面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产教融合应总结以往经验,拓宽内涵、创新形式,以达到培养高

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及其意义 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业与教育一体,两者良性互动、有机结合。从而使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科学研发、素质培养、技能提升、生产劳动和服务社会等多种因素一体发展。产教融合的基本内容是要实现“五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其根本目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培养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能够解决职业学校老师实际操作不足的缺点,提升其业务水平,并且对地区经济的繁荣、产业升级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产教融合打破了传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经济、脱离实际的弊端,真正将教育与就业衔接起来,学校真正形成“产、学、研”的能力,培养的人才更适应社会需求。企业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将岗位的需

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探索

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探索 [摘要]:依托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面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根据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所需岗位技能,探索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建有:智能制造基础性实训室、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室、柔性制造单元实训室、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室、智能制造名师工作室、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创客教育中心。构建了“教育教学-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定岗生产-素质陶冶-创业孵化”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平台。 [关键词]: 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前言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业强国梦。随着“制造业强国梦”的提出,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已经悄然来临。无锡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重要的模具工业基地。“十二五”期间,无锡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 化、高端化为引领,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2015年8月,无锡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全力打造无锡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的意见》,要把无锡打造成“国内一流制造业强市”。在“中国制造2025”新的形势下,不仅要求我院高职教育能促进高素质劳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还要能将我院和新吴区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对我院高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建设能与之相匹配的集“教育教学-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定岗生产-素质陶冶-创业孵化”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平台。 1.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定位 坚持“立足高新区、依托高新区、融入高新区、服务高新区”的办学宗旨,积极响应国家“中国制造2025”行动,彰显“双元培养、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围绕无锡高新区建设“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的总体目标,依托无锡高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面向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智能化方向发展,基于德商会双元制培训中心,构建“教育教学-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定岗生产-素质陶冶-创业孵化”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平台。通过创新产教深度融合机制,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投入机器人先进技术与设备,共建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开发智能制造实训能力体系与实训课程项目,构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校企协同研发纵横向智能制造技术应用课题,移植企业技术服务平台,着力开展“四技服务”;引入创客教育,激发学生兴趣,开展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由点及面,促进课堂改革;实现“四合作、五对接”,保障“技术、设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三个同步发展。力争建成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公共开放型实训平台,在高职院校中具有引领与示范效应。 2.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2.1 智能制造基础性实训室 与工业机器人基础应用开发型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智能制造基础性实训室。按照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智能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教学要求和实训基地建设要求,建设场地200M2,建有工业机器人多功能基础教学工作站、工业机器人多工

浅谈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重要性

浅谈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重要性 李月粉 摘要:教育科研是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必须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的捷径;同时科研能力也是21世纪教师必备的素质。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 近年来,教育改革实践已使许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许多学校为此确立了“科研兴校”、“科研先导”的观念、策略和指导思想,教育科研在基层学校一时呈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现象,已形成的基本认识包括:教育科研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第一生产力;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参与教育科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等。 一、教育科研是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现代教育不仅仅是凭多年积累的经验,也不仅仅是凭熬时间、拼体力,而是更多地依赖科学的决策。教育科研所以在现代教育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决定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就要对教育的规模、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决策。二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成倍增长,使得传统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因此,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确立教育科研的先导地位,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基于上述认识,教育科研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就进一步明晰和具体了:1联结宏观调控思想系统和学科教学前沿地带的“纽带”作用;2参与管理学科教学业务的“指挥棒”作用;3研究学科发展趋势并引导教学思想的“导向”作用;可见,教育科研是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教育科研必须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科研是以拓展教育科学知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最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始于问题,教师从事研究要从问题入手。有的地区或学校为了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每学期都进行论文评选,这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没有研究的实践过程,论文从何而来?东拼西凑的组合文章,失去了论文的灵魂独到与创新。所以为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必须先组织教师参加研究的实践,认真研究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因此,学校在选择研究课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个课题是否对提高教育质量有利,教师在确定自己的研究内容时也必需这样考虑。也就是说,学校教育科研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程序目标必须一致。总体来说,学校的科研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教研活动,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跟日常教学的进度相协调,教务处按教学计划以教研或备课组为单位组织讨论和研究。第二个层次为专题研究,由教师个人或若干教师组成的集体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进行侧重探求某一教育或教学规律的研究。一般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科研指的是第二个层次。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07T15:11:34.25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下作者:吴春梅龚长兰 [导读] 产教融合就是通过让生产教学与理论教学彼此协调,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 吴春梅龚长兰 本文系2017年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成果,项目名称《基于川港特色实训中心的产教融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8SA0249。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产教融合就是通过让生产教学与理论教学彼此协调,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目的。本文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情况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矛盾,并以此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及建议。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的开展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运行现状、对策 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需求型的人才,因此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所有教育,学习的所有东西,最终都要被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产教融合”是近年来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产教融合的实质就是生产教学与理论教学彼此协调,达到一种有机融合的境界。其最根本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形式的创新,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进而提高其教学质量,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其能够更好地走向今后的技能岗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研究的发展趋势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当前,国家从政策制度层面、理论层面、实践层面都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高职院校应抓住契机,深刻认识到产教融合是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必由之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产教融合需要汇聚产与教两个方面的内容和资源,缺一不可,该模式施行目的在于共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质量,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共同发展。学校和企业则是推动产教融合的两大中坚力量,但两者的配合需要政府的统筹和主导,否则将难以进行。并且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尊重市场的发展和自然规律,明确政府、学校、企业以及学生等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权利和责任,从而推动产教融合正式实施。 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已经开展,并且某些地区、企业与教育机制先试先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当前产教融合机制依旧存在很多问题,若要进一步发展和实施,必须全面展开分析,寻找有效推进产教融合有效实施的措施。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运行现状分析 近年来产教融合也已经在多个地域实施,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目前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者步调还不够协调,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想要进一步开展,必须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 (一)制度存在缺陷 高职高专院校实施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制度上缺乏法律保障。校企双方的合作远远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合作过程中的义务承担、权利保障、意外风险承担、利益冲突等问题,没有明文的相关法律条文、制度协议,难以保证产教模式的顺利开展。学校和企业的直接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时间,提高了效率。但在利益冲突、观念相左时,缺乏沟通的桥梁、缓解的平台,产教结合的教育模式很难得到规模有序的发展。 (二)院校认识不足 院校课程设置方面有待完善。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很多,但在课程内容、教学结构、实用性等方面还有待提高,许多专业表面听来高大上,实则教学内容不丰富、教学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不愿与之合作,导致学校大批学生空有理论,缺乏实践经验,毕业就业率低。 (三)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院校教学观念落后,仅仅注重教学理论的掌握,忽略实践经验的积累,很少甚至没有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去进行工作岗位的实习,教学质量不足,影响学生就业,更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四)基础设施有待加强 落后的教学设施无法开展实践教学,学生积极性大大减弱。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要想获得企业的青睐,还必须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只有优秀的职业技能的教师方可培养优秀的学生,才能更好地促进校企的合作。 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对策分析 (一)明确双方责任,实现共赢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的开展,必须要根据现有条件资源以及管理状况,积极与管理和技术都较为先进的企业沟通,说服其加盟产教融合体系,实现校企合作。要加强和促进校企合作,必须明确双方责任,实现责任共担,从而实现校企双赢的最终目标。 (二)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优势互补 在产教融合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以学校现有厂房和设备,以及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两者相互结合,在实践中进行教学,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生产,从而学习理论之外的实践知识。此外,企业可以安排生产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学人员,根据产教结合教学计划,实施生产中的教学工作,学校则安排有关教师跟班参加生产兼指导、辅导学生学习生产技术。 (三)解决企业的生产与学生实训之间的矛盾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更倾向于自主生产的时间占多数,但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则更倾向于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占多数,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学校与企业相互协调,协商既能满足企业生产,又能满足学生实践的时间安排。其次是要解决企业生产与学生学习之间的矛盾,企业生产注重效率和合格率,而学生都是新手,易出问题。学校和企业应该安排技术过硬,上手熟练的技术人员提前进行指导和培训,增加学生的熟练度。最后则是解决学生人数与设备数量之间的矛盾,要求学校利用已有的资源,加强生产设备方面的投资,满足产教融合的需

教育科研三种境界(市教科所经验交流材料)

“悬思—苦索—顿悟” ——教育科研三种境界 首先感谢市教育局、学院及教科所构建了这样一个平台,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能够和在座的各位同仁在这里对教育科研这个重要课题共同的学习、探讨和交流,其实和在座的各位相比,我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教育科研领域,并没有什么动人的事迹和骄人的成绩,也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和做法,我只想利用这个机会,谈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几点体会,不当之处,还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指正。我想借用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名言,描述一下我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感受。大家知道,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后人归之为:知、行、得。这三句本是描写相思的诗句,但王国维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虽然我不能悟到国学大师的真正涵义,但是几年教育科研工作使我对大师所描绘的三种境界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悬思远望,理念先行,强化科研意识。即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里对治学而言就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对于教育科研工作来讲,就需要有长远的目光,要有科研意识和全新的理念,因为搞科研不一定马上见成效,而很多人却急功近利,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没有科研意识,意识不到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的推动作用,还有的教师有顾虑心理,我能搞科研吗?觉的科研离我们很远,部分教师对于教育科研还显得较为生疏,科研为何

物,似乎有种神秘感。还有的教师认为搞什么科研浪费时间,不如多挤点时间教几节课效果来的快,我整天忙于上课,批改作业,哪有时间搞科研呢?在“十五”初期,很多教师、部分校长包括我都有这样的想法。我想这就是没有登高远眺,没有做到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实怎样上好课,改好作业,这本身就是教育科研,关键在于脑海中是否有科研意识。只有先具备科研意识,之后行动起来,深入研究,才会有科研成果。科研意识并不是虚幻的东西,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的著作中,曾经提出过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庞大的一支教育工作者队伍,现在这样专心致志的在全世界工作着,而且一般说来,都具有胜任的能力,却产生不出杰出的科学研究者,能够使教育学变成一门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学问了。”这个问题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忙忙忙碌碌,不注重教育科学的研究,成为知识的“机械传递者”,即日常所说的“教书匠”。所以如何变“教书匠”为科研型教师,这已经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育科研也被许多学校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生命线。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只有从纷繁复杂的日常工作中跳出来,用科研的眼光重新审视,才能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只有具备科研意识才能不断的从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追索问题的原因;只有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才能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断的改进自己的工作,提高教育教学的工作水平和质量。因此,具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实现由“工匠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专家型”教师转变的重要条件。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我想首先要做的就是强化我区教师的科研意识,做到理念先行,这样才能站的高望的远,让教师觉得科研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高高在上,不是理论家的事,科研成果切切实实是来自于我们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基层的教师才是最有优势搞教育科研的。就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周常青吴祝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2) 摘要:职业教育与产业都是社会再生产链条中的一个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社会职责和功能,又相互协作,共同推动社会再生产协调有序发展。产教融合就是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是职业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其具体内容包括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产教融合不同于一般的产业融合。它不会让职业教育与其他产业融为一体,也不会产生新的产业,它只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是一种深度合作。这种合作从理论上有两条实现途径,一是要素整合,二是契约合作。 关键词:产教融合要素整合契约合作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行业企业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高职院校如何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是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拟结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经验,探讨产教融合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一、产教关系辩 讨论产教融合,首先要明确产教涵义、产教关系。 (一)产、教涵义 毫无疑问,“产”是产业的简称。相应地,“教”是教育的简称,但在这里特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产、教是两个不同的国民经济部门。产业是指社会专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部门或行业。产业的内涵很广,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产业泛指一切从事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活动的集合体,即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大到部门,小至行业都可以称为产业。狭义的产业指生产物

产教融合方案

产教融合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增强电商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组织学生跟岗实习的相关要求,应公司的请求涵,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结合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专业建设任务,对电商达人、实战应用型人才开展跟岗实习(企业实战),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增强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征求学生、家长意愿前提下,决定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安排部分学生到公司开展跟岗实习、产教融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副组长:成员: 2、工作小组 组长:常务副组长: 副组长: 成员:带队管理教师、企业管理、技术人员 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 工作职责: :牵头负责跟岗实习、产教融合的各项工作。 :负责统筹协跟岗实习、产教融合管理等各项工作。制定并督促落实活动实施方案,负责考核各类人员的履职情况。 :根据工作组统筹安排,负责对接企业相关工作。组织本专业部学生主动对接企业开展跟岗实习、产教融合活动;具体负责宣传动员、人员组织,协助企业安排、调度人力资源及生产任务。根据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安排、调配,及时通知、督导本专业部上岗人员准时到岗履职,负责跟岗实习、产教融合学生的考勤考核与现场管理等,负责本专业部实习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稳定工作,协助企业做好实习生生活保障工作。协助企业做好实习生白班、夜班实习体验安全管理工作;负责

准确记录、统计实习人员、时间、班次;负责安排带队教师的调课顶课工作。 :负责跟岗实习、产教融合期间车辆安全运行管理,提前联系好车辆,确保车辆准时到点接送学生。 :负责清点实习学生的人数,负责路途中学生的安全管理,确保实习期间上岗学生人数齐、规范有序,不出安全事故。 班主任:负责本班跟岗实习、产教融合人员的思想教育、态度教育及出勤管理、安全管理等。 :负责学生生活、住宿安排及饮食卫生、住宿安排管理、企业实习现场安全管理,现场管理教师协助。 :负责学生跟岗实习、产教融合期间的业务培训与实战训练,现场管理教师协助,确保数据准确、质量达标。 二、跟岗实习、产教融合目标 1、安全“0”事故(不出安全事故); 2、稳定率达100%(“0”流失,确保学生实习结束全部返校); 3、总出勤率达100%以上; 4、跟岗实习成绩合格率达98%以上; 5、提升岗位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6、培养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电商达人、电商实战应用型人才。 7、提升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能力,在区域内具有影响力。 8、实现校企共赢。 三、跟岗实习、产教融合时间、项目、内容 (一)实习时间: (二)实习项目: (三)实习内容 四、前期准备工作 1、学校准备工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