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卫生经济学复习资料 人卫第四版 预防类专业

卫生经济学复习资料 人卫第四版 预防类专业

卫生经济学复习资料 人卫第四版 预防类专业
卫生经济学复习资料 人卫第四版 预防类专业

第一章绪论

卫生经济学基本概念

一、经济学与卫生经济学

(一)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研究如何最优地利用和配置稀缺资源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欲望和需求的学科。

回答三个问题:

生产什么(what)商品或服务和生产多少?

如何(how)生产这些商品或服务?

为谁(whom)生产这些商品或服务?

(二)卫生经济学

1.健康经济学(economics of health)以健康需求为出发点,研究个体在资源配置中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影响,包括卫生服务购买以及时间分配等。

2.卫生保健经济学(economics of health care)研究卫生服务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包括卫生服务需求和供给、卫生服务要素市场、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等,以达到最优地筹集、开发、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与特殊性

(一)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问题

2.健康领域的配置效率问题

3 . 健康领域的生产效率(production efficiency)问题

4 . 健康领域的公平性问题

(二)卫生经济学研究的特殊性

卫生服务的特性决定了卫生经济学研究的特殊性。卫生服务特性:

1.不确定性

2.信息不对称

3 . 保险的介入

4 . 非营利性机构的存在

5 . 限制竞争

6 . 外部性

(了解)卫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卫生经济学研究内容

二、卫生经济学研究方法

微观经济学研究方法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卫生计量经济学方法

一、卫生改革与发展推动卫生经济学研究

二、卫生经济学研究促进卫生改革与发展

第二章卫生服务需求

掌握卫生服务需求定理、卫生服务需求特点、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熟悉卫生服务需求研究的方法,熟悉卫生服务需求弹性的计算、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其在卫生领域的应用

掌握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卫生服务需求弹性和边际效用的内涵

卫生服务需要

卫生服务需要(health service need)

是指从消费者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实际支付能力的情况下,由医学专业人员根据现有的医学知识,分析判断消费者应该获得的卫生服务数量。它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

广义的卫生服务需要包括

个人觉察到的需要

个人未认识到的需要

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

卫生服务需求

卫生服务需求

(demand of health services),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卫生服务消费者愿意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的数量

卫生服务需求的形成有两个必要条件:

一是消费者有购买卫生服务愿望

二是消费者有支付能力。如果消费者有购买卫生服务的愿望,却没有支付能力,或者虽然有支付能力,但却没有购买卫生服务的愿望,都不能形成消费者对卫生服务的需求

卫生服务利用

卫生服务利用(health services utilization)是指实际发生的卫生服务的数量,可以直接反映卫生系统为人群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和工作效率,间接反映卫生系统通过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

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利用之间的关系

Ⅰ区是卫生服务的主体,该区表示一方面消费者愿意并有

购买卫生服务的能力,同时,从健康的角度出发又是实际需

要的状态

Ⅱ区表示居民有对卫生服务的需要,但却没有转化成实际

的卫生服务需求的状态

Ⅲ区表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实际利用,是在从健康角度而

言没有卫生服务需要的基础上发生的,造成资源的浪费

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的研究可以作为资源配置的依据。如果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依据卫生服务需要来配置卫生资源,可能导致资源配置失当。当按需要配置的资源超过实际的使用量时,将造成资源浪费;如果低于人们的实际使用量,则呈现资源短缺,造成候诊时间的延长或不能及时获得所需要的服务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卫生服务抽样调查结果,对卫生服务需要量、卫生资源投入量及卫生服务利用量三类指标计算平均数作为划分高低的标准,组成八类组合,称为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模式。八类组合可以作为卫生资源配置的参考,即参考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服务利用程度,确定卫生资源的分配

卫生服务利用

需求法则认为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和需求间存在反向变动的关系,即提高价格,需求量会减少,降低价格,需求量会增加。对于卫生服务,需求量与价格间同样存在反向变动的关系

替代效应

当一种服务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可以用其他服务来替代变得更贵的该种服务,而减少该服务的需求量收入效应

当某种服务价格的上涨,导致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由此减少对该服务的需求量

卫生服务需求的表达方式和定律

需求函数

市场的需求函数可以用如下函数关系来表示。影响人们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因素除了价格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假定影响卫生服务需求的因素有服务的价格、人们的收入、其他相关服务的价格,以及人们对卫生服务的偏好,则需求函数可写为:

QD=f(P,I,P0,T)(2-1)

式(2-1)中,QD是市场对某种卫生服务的需求量;P是该服务的价格;I为收入;P0为相关服务的价格;T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式(2-1)表示某种服务的需求量与右侧一些因素间存在联系。若要了解相互联系的性质和程度,则需要选择具体的函数形式。其线性函数可以写为:

QD=β+α1P+α2I+α3P0+α4T (2-2)

式(2-2)中,α1、α2、α3和α4分别表示有关变量变动1%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方向和程度。用此函数可以预测当右侧的变量发生变化时,需求量的变化情况。

卫生服务需求的表达方式和定律

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也可以描述需求量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用需求量Q为横轴,用价格P为纵轴,可获得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反映需求量与价格关系的曲线,即需求曲线。

D1到D2,则称

(changes in demand),此时需

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

消费者信息缺乏

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

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

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

卫生服务费用支付的多元性

弹性

表示当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因变量的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一般用弹性系数来表示弹性的大小,衡量因变量的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的相对变化灵敏程度。弹性系数的数学表达式为:

弹性系数=因变量的相对变动/自变量的相对变动 弹性分为点弹性和弧弹性两种 卫生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

卫生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卫生服务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若以卫生服务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来表示,卫生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为:

卫生服务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dP )= dQ / dP

(dP 表示某种服务价格变动率,dQ 表示该种服务需求量变动率)

卫生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通常使用绝对值来比较卫生服务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如说某种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大,是指其弹性系数的绝对值较大 卫生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

|EdP|>1,称为富有弹性,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需求曲线比较平坦 |EdP|<1

,称为缺乏弹性,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动率,需求曲线比较陡峭 |EdP|=1,称为单一弹性,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需求曲线为双曲线 |EdP|=0,称为完全无弹性,表示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变动无影响,需求曲线与横轴垂直

|EdP|=∞(无穷大),称为完全弹性,表示任何价格的微小变动都会引起需求量的无限变动,需求曲线与横轴平行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由于卫生服务关系到人的健康,因而大多数卫生服务的需求是缺乏价格弹性的,国外的研究显示,大多数卫生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绝对值一般在 0.2~0.7之间。不同的卫生服务其需求弹性可以有所不同,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卫生服务的替代品获得的难易程度

卫生服务的费用水平在消费者收入或总预算支出中的比例 卫生服务需求的紧迫性、必需性

卫生服务持续的时间长短、疾病的迁延性 卫生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

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收入的变动将引起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收入弹性反映需求量变动对于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

卫生服务需求的交叉弹性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为正值(EPx>0):

表示服务X价格变动与服务Y的需求量变动方向一致,说明两种服务间具有替代的功能,即两种服务可以相互替代来满足消费者同种需求

需求交叉价格弾性为负值(EPx<0):

表示服务X价格变动与服务Y的需求量变动方向相反,说明两种服务间具有互补的功能,即某些服务(物品)必须共同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为零(EPx=0):

表示卫生服务X价格的变化对服务Y的需求量不发生影响,说明两种服务间互相独立、互不相关

卫生服务需求弹性分析的应用

弹性分析的用途广泛,在卫生经济学理论研究、政府和卫生机构决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弹性分析是卫生经济理论研究的一种定量分析的工具

卫生服务需求弹性对于政府政策的制定也有重大影响

卫生服务需求弹性分析对于卫生服务机构的经营管理等方面也有重要的用途

消费者行为理论

根据经济学理论,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效用是用于衡量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服务)时所感受到的心理满足程度的指标。效用是消费者自身的一种主观评价,其大小取决于商品(服务)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由于效用是消费者自身的一种主观评价,因此即使是同一种商品(服务),其效用的大小也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卫生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同样给消费者带来效用。经济学中有两种衡量效用的基本方法:

基数效用分析法(边际效用分析法)

序数效用分析法(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边际效用的内涵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卫生服务消费增长幅度与总效用变动幅度看,两者是不同步的,这里就引入一个边际效用的概念。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是指卫生服务消费量每增加(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减少)量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健康状况

当人们的健康状况下降或存在影响人们健康的因素时,出于健康的需求,消费者需要投资于健康,通过利用卫生服务,改善健康状况。一方面使消费者生理功能得以康复,能更有效地投入生产和活动,为家庭和个人创造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使疾病所造成的心理方面的压力(如疼痛)减轻,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再者,使消费者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活动,享受生活的乐趣。

二、社会人口文化因素

(人口、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家庭、教育程度、消费者住房布局、结构、规模等条件对卫生服务需求也会产生影响)

三、一般经济因素

根据经济学消费者行为理论,卫生服务需求受到卫生服务的价格、个人主观偏好、收入、相关商品(服务)价格、对未来商品(服务)供应情况的预期,以及货币的储蓄等因素的影响

四、时间价值

卫生服务需求中的时间因素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医疗服务网点的布局与消费者居住地的距离是否适宜,在寻医路途上花费的时间是消费者考虑的第一个时间因素

二是到医疗机构后就诊过程中的时间消费是否适宜,这是消费者考虑的的第二个时间因素

五、卫生服务供给者

在非卫生服务市场中,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支付能力来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但是,在卫生服务这一特殊的领域中,消费者是被动消费,主动权掌握在医务人员手中

六、医疗保险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

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不同,免费医疗、部分免费医疗与完全自费医疗患者相比较,前者由于不需要支付就医所需的全部医疗费用或只是部分支付医疗费用,因而,通常会更多地利用卫生服务

第三章卫生服务供给

掌握卫生服务供给的定义和特点、卫生服务供给曲线

熟悉卫生服务供给弹性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卫生服务供给的定义和特点

卫生服务供给的定义

1. 供给

经济学理论中的供给(supply)是在一定时间、一定价格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反映的是价格与其对应的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根据供给的定义,其构成必须有两个条件同时存在。第一,生产者必须有生产和出售的愿望;第二,生产者必须有供应能力。

2. 卫生服务供给

卫生服务供给(supply of health care)也应具备一般商品或服务供给的两个条件:提供者具有提供卫生服务的愿望;提供者具有提供卫生服务的能力。

卫生服务供给的特点

卫生服务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的产品的特殊消费品;因此,卫生服务供给既包含了一般产品供给的特征,也有其特定的特征。

垄断性外部性

不确定性主导性和信息不对称

公共产品技术性

卫生服务供给曲线

1.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supply curve)是表示产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函数关系的一种几何图形。和需求曲线一样,供给曲线也是一条光滑的曲线,它建立在价格和供给量的变化是连续假设的基础上。

供给曲线有多种形状,本章所介绍的是经济学中最常使用的图形,曲线向右上方延伸,斜率为正,它表示生产者在每个价格上愿意生产和出售的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2.供给函数

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运用供给函数式来表达。若把影响供给量的因素作为自变量,把供给量作为因变量,用QS代表供给,用a,b,c,……,n代表影响供给的因素,则供给函数为:

QS = f(a,b,c,……,n)

如果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为线性关系,供给曲线是一条直线,表达为:

QS = c + d·P

如果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是非线性关系,供给曲线是曲线。表达为:

QS = λPβ

c、d、λ和β为数值为正的常数。

供给的决定因素

供给的决定因素很多,既有经济方面的因素,也有非经济

方面的因素。

第一,生产者的目标;

第二,生产成本的变化;

第三,产品的价格。

此外,还有其他相关物品的价格、价格预期和市场上的供给者数目等。

熟悉卫生服务供给弹性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一)卫生服务供给弹性

1. 供给弹性

供给弹性(supply elasticity)表示某一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表示价格变动与数量变动之间的相对关系,而不是绝对关系。

如果以Es 表示供给弹性,以Qs表示供给量,以P表示价格,则供给的价格弹性可表达为:Es= (dQs/dP)×(P/Qs)

供给弹性可分为点弹性和弧弹性。

供给的点弹性:表示某种服务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供给的弧弹性:是某种服务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弧的弹性。

卫生服务供给弹性及其特点

卫生服务供给弹性

卫生服务供给的价格弹性是指价格每变动1%所引起的卫生服务供给量的变动百分比。

卫生服务供给弹性系数

卫生服务供给弹性系数是反映卫生服务供给数量对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和需求弹性不同,供给弹性系数为正值,即供给量和价格通常按照同方向变化。

卫生服务供给弹性的影响因素

产量调整的伸缩性

时间因素

替代品

第四章卫生服务市场

掌握卫生服务市场基本概念,卫生服务市场特征,卫生服务市场失灵内容,政府作用与政府失灵,卫生服务领域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必要性

熟悉市场与市场机制的基本理论

市场与市场机制

1.市场(market) :是与商品经济联系在一起的概念,哪里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哪里就有市场。

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

2.市场机制:市场上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经济运行的内在机理即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的类型:价格机制、竞争机制

3.市场机制功能与作用条件:市场机制最主要的功能是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使之趋于合理和优化。发挥作用条件:经济信息完全和对称的假设;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的假设;企业与个人经济活动没有任何外部经济效应的假设;交易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的假设;经济当事人完全理性的假设。卫生服务市场

1.卫生服务市场:卫生服务市场是指卫生服务产品按照商品交换的原则,由卫生服务的生产者提供给卫生服务消费者的一种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2.卫生服务市场的构成

卫生服务市场特征

1.卫生服务市场属性:卫生服务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2.卫生服务产品的特性

(1)卫生服务产品分为:

公共产品:效用的不可分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

准公共产品:并不完全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但却存在一定的外部效应

个人产品:属于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缺乏外部效应。分为必需品和特需品

(2)卫生服务产品的特性

卫生服务是以服务形态存在的劳动产品

卫生服务的产品中有大量的产品为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卫生服务的最终产品是人们健康水平的改善

3.卫生服务成本与效益外部性

(1)需方外部性:当某种产品或服务的边际社会效益偏离边际个人收益时就产生了需方的外部性。

(2)供方外部性:当某种产品或服务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偏离边际个人成本时就产生了供方的外部性。

4.医疗服务市场的特点

医疗需求与供给的不确定性

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在医疗服务市场中存在垄断和诱导需求

医疗服务需求弹性小

医疗服务价格不是经充分竞争形成的

医疗服务市场的主体特征

提供者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卫生服务市场失灵

卫生服务领域市场失灵的内容

信息不对称

效益外在性

垄断

公平问题

宏观总量平衡问题

卫生可持续发展问题

卫生服务市场政府作用

政府功能:

提高效率

促进公平

确保稳定

政府在卫生服务市场的作用

1.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2.为公众提供或购买公共卫生服务

3.治理外部效应

4.促进市场信息传递

5.促进公平和稳定

政府失灵与矫正

1.政府失灵

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受限官僚主义

政府决策实施过程的不确定性政府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不足

2.政府失灵的矫正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在公共部门引入市场机制

建立有效的制约与监督机制

卫生服务领域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必要性

市场机制在卫生服务领域的作用

1.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效率

2.提高卫生机构的生产效率

权力下放改革

对卫生服务机构的支付制度

向消费者提供信息

增加消费者的选择权

3.提高卫生筹资效率

使用者付费

多渠道筹集资金

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在卫生领域的结合

1.政府主导并引入市场机制

政府具有重要的筹资责任、宏观调控责任、培育市场的责任等

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提高效率的作用

2.在卫生资源配置中的结合

市场机制微观配置

政府做宏观控制、总量控制、结构调整、规模布局等资源引导

3.在满足居民不同卫生服务需求方面的结合

政府:公共卫生、基本医疗

市场:高档服务等

4.在其他领域中的结合

从卫生机构看:

国家举办医疗卫生机构

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等政府定价和免费

市场机制则在特需医疗等医疗服务及私立医疗机构发挥作用

从地区看:贫苦地区加强政府干预;经济发达地区,市场成分高些

第五章卫生筹资

掌握卫生筹资的基本概念、主要目标和相关理论及评价方法

熟悉卫生资金筹集的来源

卫生筹资的基本概念

卫生筹资的概念

卫生筹资(health financing)是指为提供卫生服务而进行的资金筹集活动,是研究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环境下卫生领域资金的筹集、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

卫生筹资的研究内容

卫生筹资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如何使稀缺的卫生资源在卫生事业发展中发挥最大的效益。而卫生资金是卫生资源的货币表现,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开展卫生筹资研究就是研究卫生领域的资金运动规律。卫生筹资的三个功能

1.资金筹集

2.风险分担(风险集中风险分散)

3. 购买产品和服务

卫生筹资的目标

中间目标

1.卫生筹资的公平

2.卫生筹资的效率

3.风险共担

4.卫生筹资的可持续性

(1)筹资的可持续性

(2)政治的可持续性

(3)组织和管理的可持续性

(4)立法的可持续性

最终目标

健康状况的改善

筹资的风险保障

患者的满意度

卫生资金筹集的来源

政府卫生筹资社会健康保险私人健康保险现金支付社区卫生筹资

我国卫生筹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1. 我国政府卫生筹资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政府卫生筹资总量不足

(2)政府卫生筹资地区差异大

(3)政府卫生筹资模式单一

2.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筹资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民覆盖仍需进一步深化

(2)医疗保障体系呈碎片化特征

(3)医保还未能切实发挥“第三方购买”的功能

3. 个人现金卫生支出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较高

(2)城乡之间卫生负担差异较大

4. 外部环境因素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2)疾病模式的转变

(3)社会变迁

卫生筹资系统的评价

卫生筹资系统的宏观评价

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例

政府卫生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

政府卫生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患者直接支付部分所占的比例

卫生筹资系统的微观评价

1)卫生资金筹集

①家庭卫生筹资额

②家庭可支付能力

③卫生资金筹集的公平

2)卫生资金分配受益公平

3)卫生筹资风险保护

①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

②因病致贫

第六章卫生费用

掌握卫生费用的基本概念、核算口径、主要结果与分析指标

熟悉卫生费用核算的基本框架和常用方法

卫生费用基本概念

1.卫生费用:广义的卫生费用是指一定时期内为保护人群健康直接和间接消耗的社会资源,包括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以货币来计量;狭义的卫生费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全

社会为提供卫生服务而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通常我们称之为“卫生总费用”。

2.经常性卫生费用:是指核算期内居民最终消费的所有医疗卫生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反映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机构所提供医疗卫生用品和服务的最终消费。

3 .固定资本形成费用:是指核算期内卫生服务提供机构获得的资产(扣除同类资产的处置价值),即在卫生服务提供过程中重复使用或者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产的总价值,反映卫生服务提供机构提供医疗卫生用品和服务的资本性投入。 卫生费用基本特点:

1.卫生费用是一种信息工具

2.卫生费用是一个全社会的概念

3.卫生费用需要动态了解和把握

4.卫生费用是卫生政策基础性研究

卫生费用核算口径

服务口径

卫生费用核算系统中,卫生服务活动按照功能分类主要包括所有通过利用有资质的医学和卫生学知识(医学、辅助医学和护理知识和技术,包括传统的、补充的和替代医学),以提高和维持人体健康状况和减轻不健康影响为首要目标的活动。主要包括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的治疗性服务,用于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预防性服务,以及保证卫生系统运行的卫生行政和筹资管理服务。 卫生服务活动是否纳入卫生费用核算范围的界定标准:

时间口径

1.明确各项特定活动所发生的时期,通常是一个财政年度或一个公历年度。

2.区分卫生服务活动和相应费用支付发生的时间。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进行权责发生制(accrual accounting )与收付实现制(cash accounting ) 的选择。 空间口径

卫生费用核算覆盖一个国家的全部卫生资金活动过程,其核算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在国家境内发生的活动。准确地说,它被定义为全国的公民或居民的卫生活动,即卫生费用核算除本国公民外,还应包括那些暂时居住在国外的公民或居民的卫生服务费用,但是不包括外国公民在本国发生的卫生费用(属于卫生服务的“输出”)。

1. 活动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和维持个人及全体的健康状况,防止健康水平恶化,减轻疾病影响

2. 活动执行过程中应使用有资质的医疗卫生知识和技术,或在具备上述资质的人员或机构的监督下执行的活动,或是卫生行政和筹资管理功能

3. 消费是居民对卫生服务产品和服务的最终使用

4. 存在卫生服务或产品交易

卫生费用核算的基本框架和常用方法

卫生费用核算基本原则

(一)政策相关性与制度性 (二)数据可比性 (三)可靠性 (四)时效性 (五)可行性

卫生费用核算方法

来源法卫生费用核算

政府卫生支出(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行政管理事务、人口与计划生育事务等)

社会卫生支出(社会医疗保障支出、商业健康保险费、社会办医支出、社会捐赠援助、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等)

个人卫生支出

第七章 卫生资源配置

掌握 卫生资源配置和区域卫生规划的原则 熟悉 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制定与测算方法

卫生资源

存量:指原来所拥有的卫生资源总量 增量:指将要增加的卫生资源补充量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面临的主要问题

(1)卫生资源配置的城乡、区域分布不均衡 (2)卫生资源配置的结构不合理 (3)卫生资源配置的供需失衡

(4)卫生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不高、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

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

卫生资源配置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以健康需要和卫生服务需求为依据的原则

保证重点兼顾全局的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

区域卫生规划的原则

建立在区域主要卫生问题及与人群健康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注重公平与效率统一,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

系统整合的原则

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

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制定

卫生服务需要量法

卫生服务需求量法

服务目标法

卫生资源/人口比值法

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只有两个:提高效率和实现公平。

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评价方法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

泰尔指数(Theil index)

差异指数(The index of dissimilarity, ID)

极差法(range method)

集中曲线法(method of concentration curve, CI)

集中指数分解法(decomposition method of concentration index)卫生资源密度指数法(HRDI)

阿特金森指数(Atkinson index)

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

(技术效率、配置效率)

实现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有两种方法:

一是对应调整法——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二是最优化方法——达到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最常见的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有:

(1)投入-产出分析法(input-output analysis)

(2)需要、资源和利用之间平衡分析法

(3)资源—效益分析法(resource-benefit analysis)

第九章医疗保险医疗保险的制度模式

社会保险模式

全民医疗保险模式

商业保险模式

储蓄保险模式

第十二章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投入

掌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概念及其构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投入的概念

熟悉中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投入策略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概念及其构成

公共卫生的概念及经济学特征

公共卫生是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健康的科学和艺术;有组织的社会努力包括改善环境卫生,控制传染病,开展以个人卫生为原则的健康教育,组织医护人员提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服务,建立社会体制以保证每个社会公民都享有维持健康的生活标准。

公共卫生的经济学特征

正外部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回报周期长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概念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构成: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疾病预防控制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

医疗服务机构

公共卫生科研机构

公共卫生相关政策、法规、制度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管理模式

1.区域管理

2.垂直管理

3.混合管理

公共卫生投入的概念

公共卫生投入指的是政府为开展各项公共卫生活动,通过公共财政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公共卫生提供者筹集所需资金的过程,它包括财政投入途径、总量和分配状况三个问题。为达到卫生资源的公平性,政府卫生投入量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对规模的测算包括卫生投入总量和财政支出结构即相对量的研究两部分内容。

公共卫生投入的意义

从理论上讲,公共卫生投入的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

1.保障具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卫生服务和健康服务的有效供给。

2.纠正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医疗卫生市场缺陷,促使医疗卫生服务做到效率与公平

的统一。

3.补助贫困者和特殊人群,使其能够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维护公共卫生

服务的公平性。

中国公共卫生投入策略

1.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

2.建立可持续性公共卫生投入机制

3.拓宽公共卫生投入渠道

4.基于绩效评估的疾控机构投入策略

5.基于精细化管理的疾控机构投入策略

第十八章疾病经济负担

掌握疾病经济负担的概念及其分类

熟悉疾病经济负担测算方法

疾病负担(burden of disease)是指疾病、失能(伤残)和过早死亡对健康和社会造成的总损失

疾病经济负担的概念及其分类

疾病经济负担:疾病经济损失又称疾病经济负担(economic burden of disease)或称为疾病费用、疾病成本(cost of illness,COI),是指由于发病、伤残(失能)以及过早死亡带来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消耗的总和。

疾病经济负担测量

伤残

/失能指标

病残率是测量人群中因各种原因致残发生的频率,可用来描述人群健康状况。

k

?=

调查人数

病残人数

病残率k

?=

调查人数

某病病残人数

某病病残率

时间指标

患者因病休工、休学或者早死带来的工作、学习以及生命方面的时间损失,是测算疾病间接经济负担的基础。

调查人数持续总天数

某人群调查前两周患病天数患病=

持续两周

调查人数休工(休学)天数

某人群调查前两周患病患病休工(休学)天=

数两周

生命质量指标

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 ):是指疾病造成的实际死亡年龄与该年龄组人群的预期寿命之差的总和。通过估算不同疾病死亡者总的减寿年数,继而估算疾病带来的劳动者工作日的损失。主要用于评价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程度,该指标能够消除死亡者年龄构成的不同对预期寿命损失的影响

∑==e

i i

i d a 1

PYLL)数(潜在减寿年

式中 e:预期寿命(岁) i: 第i 年龄组(取组中值) ai: 第i 年龄组剩余年龄 di: 第i 年龄组的死亡人数

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QALY ):该指标是一种健康状况和寿命质量的正向综合测量指标,一个QALY 反映一个健康生存年。对一些慢性病或具有死亡威胁的疾病进行干预时,可以采用QALY 来评价

∑==n

i i

i y w QALY 1

)质量调整生命年(

式中 wi:权重(效用值) n :功能状态数 yi :各状态下生存年数

残疾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 DALY ),该指标包括因早死所致的生命年损失(years of life losts,YLLs )和伤残引起的生命年损失(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YLDs )两部分,该指标综合考虑了死亡、发病、疾病严重权重、年龄相对重要性权重以及时间偏好率(贴现率) 等因素,是综合评价各种非致死性健康结果(包括各种伤残状态)与早死的效用指标。

(一)疾病直接经济负担测算

1.自下而上法自下而上法(bottom-up approach)是根据疾病的平均治疗成本与疾病发病率(患病率)的乘积来计算疾病直接经济负担。通常利用不同卫生服务种类的平均费用乘以相应卫生服务利用次数来获得平均治疗成本。

DMC:直接医疗负担

PH:每次住院治疗平均费用

QH:12个月内人均住院治疗次数

PV:每次门诊平均费用

QV:两周内人均门诊次数

PM:每次自我医疗平均费用

QM:两周人均自我医疗次数

POP:某年平均人口数

直接非医疗负担自下而上法

NDMCi = [PHIi×QHi+PVIi×QVi×26 +PMIi×QMi×26] ×POP

其中NDMC——直接非医疗负担

PHI——平均每次住院治疗用于交通、营养伙食和陪护人的费用

PVI——平均每次门诊用于交通和其他非医疗费的费用

PMI——平均每次自我医疗用于交通和其他非医疗费的费用

其他符号的含义和上面直接医疗负担公式一致

2.自上而下法(top-down approach)自上而下法也叫做流行病学归因法,主要用于测算归因于某个危险因素暴露的疾病经济负担。人群归因分值(PAF)

PAF = p(RR-1)/ [p(RR-1)+1]

其中p——疾病患病率RR——相对危险度

获得人群归因分值后,将归因分值与某种或某几种疾病的直接经济负担相乘,即可获得某种或某几种疾病归因于某个危险因素的疾病经济负担。

3.分步模型法国内较多应用的四步模型法(four-step model)是对门诊利用和门诊费用、住院利用和住院费用建立测算模型。推算方法如下:

1)年门诊医药费用=Σ(次均就诊医药费用×两周就诊率×年龄组就诊率×年龄组人口数×26)

2)年住院医药费用=Σ(次均住院医药费用×年住院率×人口数)

3)年门诊交通费用=Σ(次均就诊交通费用×两周就诊率×人口数×26)

4)年住院交通、营养、陪护费用=Σ(次均住院交通、营养、陪护费用×年住院率×年龄组人口数)

该类费用, 具体明确, 易于测量, 可以从卫生机构搜集, 也可以从病人或其家属处搜集。

4.直接法直接法是通过调查得到疾病的例均直接经济负担,再结合地区人口、患病率等计算疾病总的直接经济负担。某病直接费用=年平均直接费用×患病率×人口数。各种疾病直接费用之和为总的疾病直接费用。

1.人力资本法

人力资本法(human capital approach)是根据患者损失时间引起的收入减少而测算间接经济负担。

1)用工作或市场劳动力价值测算:该方法表示劳动者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西方国家多采用该方法进行测算,我国采用工资总额或平均工资进行测算。

间接经济损失=年人均工资×损失工作人年数

损失工作人年数=人口期望寿命-死亡或残疾时间

人卫版循证医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一、循证医学指的是临床医生面对着具体的病人,在收集病史、体检、以及必要的试验和有关检查资料的基础上,应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分析与找出病人的主要临床问题(病因、诊断、治疗、预后以及康复等),并进一步检索、评价当前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取其最佳证据、结合病人的实际临床问题与临床医疗的具体环境作出科学、适用的诊治决策,在病人的配合下付诸实施,最后分析与评价效果。 二、循证医学实践的方法(P4) ①确定拟弄清的临床问题:找准患者存在的需要回答和解决的临床问题,是实践循证医学的首要关键环 节,如果找不准或者根本不是什么重要问题,就会造成误导,或者本身就不是什么医疗常规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②检索有关的医学文献:根据第一步提出的临床问题,确定有关“关键词”、应用电子检索系统或期刊检 索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并找出与拟弄清和回答问题有关,与临床问题关系密切的资料,作为分析评价之用。 ③严格的文献评价:将收集的有关文献,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及EBM质量评价标准,从证据的真实性、重 要性及实用性作出具体的评价,并得出确切的结论。 ④应用最佳成果于临床决策:将经过严格评价的文献,从中活得真实可靠并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之最 佳证据,用于指导临床决策,服务临床。 ⑤总结经验与评价能力:通过对患者的循证医学临床实践,必然会有成功或不成功的经验或教训,临床 医生应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认真总结以从中获益,达到提高认识。促进学术水平和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对于尚未和难于解决的问题,会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 第二章 一、构建临床循证问题的模式(P13) 构建具体临床问题时,可采用PICO格式 P特定的患病人群(population/participants) I:指干预(Intervention/exposure) C:指对照组或另一种可用于比较的干预措施(comparator/control) O:为结局(outcome) 第三章 一、循证医学证据资源分类(P17) 分类:(课件老师分类) 原始研究证据:直接以人群(病人和/或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所获得的第一

卫生学考试重点(人卫第8版)

1、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2、预防疾病不仅是预防医学的目标,也是临床医学的目标。预防疾病既包括防止疾病发生也包括防止疾病的发展和组织伤残。 3、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综合性预防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临床前期或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对于传染病的二级预防除三早外,还应早隔离,早报告以便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流行蔓延。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即在临床期或康复期,积极采取的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4、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包括自然环境(由理化,化学,生物学因素构成)和社会环境(由上层建筑,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因素构成)自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5、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大要素构成。 6、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为生态平衡。 7、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8、生物富集作用: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通过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得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 9、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 10、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 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 11、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没有发生改变的叫做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经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称二次污染物。来源:生产性污染包括“废气,废水,废渣’工业三废生活性污染包括生活性三废’粪尿,污水,垃圾” 12、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分为污染物在空气中迁移,污染物在水中迁移,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污染物在生物间迁移。 13、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该过程被称为环境污染物的自净。

(完整版)卫生学(人卫版)简答题大全学习指导与习题册

1 . 简述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1卫生学是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从预防医学的意义上定义环境,环境是指人体外的全部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与生物因素及有关的行为因素,而不包括不可改变的自然环境。 2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以群体为对象,采用公共卫生措施,则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最可行和最有效的途径。卫生学对整个医学向预防为主的方向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 卫生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①环境与健康:卫生学作为临床医学等专业的一门独立课程,重点研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②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重点阐述在我国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我国卫生工作取得的成就,贯彻三级预防策略,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卫生立法与执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以及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措施;③医学统计学方法揭示病因,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及疾病发生与分布的规律,评价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措施的效果等都是本学科的重要任务,因此需要运用医学统计学的方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1. 简述环境的概念及其分类。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人类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 何谓环境污染?试述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健康损害包括:①急性危害;②慢性危害;③致癌作用;④遗传毒性;⑤生殖和发育毒性;⑥对免疫功能的影响;⑦干扰内分泌功能 3. 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有何不同?①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基本上未受到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存在对健康有利的许多因素,如清洁的水、空气、土壤和小气候,但也会给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如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②次生环境:受到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改造后的环境有更加适合人类生存的一面,如房屋、风景区、疗养院等。另一方面,人为活动以及对环境改造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带来许多环境污染问题 4. 环境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人类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属于非物质环境,它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口、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构成。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总和,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自然环境由自然界存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物质因素构成 5. 全球范围内现存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问题:①全球气候变暖;②平流层臭氧层破坏;③酸雨;④土壤沙漠化与生态平衡失调;⑤生物多样性资源锐减;⑥海洋污染; ⑦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越境转移 6. 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介质中的分布、迁移与自净有何特点?环境污染物通过吸收进入生物体后,随血液和淋巴液分布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不均匀,主要取决于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及组织器官对污染物的亲和力。早期主要取决于组织器官的血流量,后期主要取决于组织器官对污染物的亲和力。另外,机体的一些主要屏障也影响污染物在体内分布,如血脑屏障等。进人机体的毒物,通过生物转化和排泄清除。通过生物转化,大多数污染物毒性降低,称为生物解毒作用;但少数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后毒性增强,称为生物活化作用。 7. 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生物放大作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条件:①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②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③有食物链存在;④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和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的损害

健康教育学重点(自理全面) 人卫3版(供预防专业使用)

健康教育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大纲: ●健康和影响健康的因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目的和任务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 ●健康教育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第一节健康和影响健康的因素 一、健康的概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提出了三维健康概念:“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对三维健康概念作出解释:“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是要具备躯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完好状态”。 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健康的三个维度: 1、躯体维度 (physical dimension) 躯体维度是指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状态。它包括:对疾病的易感性、体能、体重、协调性、耐力、视力、听力及病后的康复能力。 通常这个维度是最重要的,长期以来人们将躯体维度的状态作为衡量健康的唯一指标。 2、心灵维度(spiritual dimension) 心灵一词的内涵包括:信心、信任信仰、信念。从健康意义上讲,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信仰、坚定的信念、必要的信心和自信就能把健康的信念转变成促进健康的行为,他就会保持健康心态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进健康。 3、社会维度(social dimension) 个体自出生至死亡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生存的社会,实际上社会维度的具体体现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就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支持。 二、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环境因素 —生物学因素 —健康服务因素 第二节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大纲: 健康教育 健康促进 国际健康促进运动的发展 一、健康教育 WHO健康教育处前处长慕沃勒菲(A.Moarefi)博士认为:“健康教育帮助并鼓励人们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知道怎样做以达到这样的目的;每个人都尽力做好本身或为集体应做的努力;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健康教育首席专家田本淳给健康教育下的定义是:健康教育是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系列活动及其过程。 1、定义: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健康教育的四个特点 A. 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健康教育的理论是由多门学科发展而来的。健康教育除了具有自然科学特征外,也具有社会科学的特点。 B. 以行为改变为主要目标:健康教育的一切内容都是围绕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确立的,改变人们不健康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基本概念总结(预防医学考博用人卫第7版)

第一章概论 1.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 (1)是现代医学科学中研究职业环境与职业从事者之间关系的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其目的是使职业从事者在其所从事的生产或工作过程中,有充分的安全和健康保障,并为不断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提供科学保证;(3)其主要内容和任务是以职业人群和职业环境为主要对象,旨在阐明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影响职业从事者健康的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论述如何识别、评价、预测、控制和研究不良职业环境和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从事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健康损害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提出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因素的方法和措施;从而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职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职业从事者的身心健康。 2.职业卫生学(occupational health)(劳动卫生学) 是以职业人群的作业环境为主要对象,研究职业场所工作环境或条件对职业从事者健康状况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质和量两方面阐明职业场所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与职业从事者健康水平的关系,为保护职业从事者健康、提高作业能力、改善工作条件所应采取的措施及卫生要求提供科学依据。 3.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medicine)(职业病学) 是一门临床医学的学科,是以职业从事者个体为主要对象,旨在对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潜在健康危险的个体,通过临床检查和诊断的方法,联系职业暴露的环境和条件的调查,综合研究职业从事者健康受职业性有害因素损害的程度及其与职业性有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发生的职业病与职业相关疾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

卫生学考试重点(人卫第8版)

1﹑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 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2﹑预防疾病不仅是预防医学的目标,也是临床医学的目标。预防疾病既包括防止疾病发生也包括防止疾病的发展和组织伤残。 3﹑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综合性预防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 防或三早预防,指在临床前期或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目 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对于传染病的二级预防除三早外,还应早隔离,早报告 以便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流行蔓延。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 即在临床期或康复期,积极采取的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 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4﹑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包括自然环境(由理化,化学,生物学因素构成)和社会环境(由上层建筑,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因素构成)自然环 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5﹑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由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大要素构成。 6﹑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为生态平衡。 7﹑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8﹑生物富集作用: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通过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得浓 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 9﹑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 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 10﹑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 之为环境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 11﹑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从污染源直 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没有发生改变的叫做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 经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 染物称二次污染物。来源:生产性污染包括“废气,废水,废渣’工业三废生活性污染包括生活性三废’粪尿,污水,垃圾” 12﹑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分为污染物在空气中 迁移,污染物在水中迁移,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污染物在生物间迁移。 13﹑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该过程被称为环境污染物的自净。

(完整版)预防医学重点归纳_完整版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 预防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预防医学的特点:1预防医学不同于临床医学,其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与包括群体,既着眼于健康人群又着眼于亚健康人群。2从整体论出发,研究自然和社会因素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探索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3重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客观定量的描述和分析各种生物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与身心疾病的内在联系和规律。4从群体的角度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制定卫生政策,实现社区预防保健,将临床治疗与预防保健相结合,提供社区预防和干预的卫生保健。 三级预防策略: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主要任务:针对疾病发生因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有害作用。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传染病还应有早隔离、早报告措施。包括:普查、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着眼于康复,力求减轻疾病的不良后果,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并发症、后遗症,防止伤残。 临床预防服务定义:是指由医务人员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的“患者”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价,实施个性化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其服务提供者是临床医务人员,服务的地点是在临床场所,服务的内容强调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的结合,且是临床与预防一体化的卫生服务。 临床预防服务内容:1.健康咨询2.健康筛检3.免疫接种4.化学预防。 1.求医者的健康咨询通过收集求医者的健康危险因素,与求医者共同制定改变不健康行为的计划,督促求医者执行干预计划等,促使他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2.健康筛查指运用快速、简便的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以及危险因素监测与评估等手段,在健康人群中发现未被识别的病人或有健康缺陷的人。 3.免疫接种是指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使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发生。 4.化学预防指对无症状者使用药物、营养素、生物制剂或其他天然物质作为第一级预防措施,提高人群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止某些疾病的发生。 临床预防服务与健康管理的意义临床预防服务和健康管理通过实现个体健康危险性的量化评估,获得控制疾病危险因素的健康干预策略,能有效地调动个人改善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管理个人的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并及时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 人的社会化:指人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参与一定的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职能的社会人的过程。 病患:是对身体健康状况的自我感觉和判断,即对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失调的判断,它是一种感觉尺度,是一种个人主观上的疾病感觉。 健康决定因素:健康决定因素是指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状态的因素。 1.社会经济环境 2.物质环境3.个人因素。4卫生服务 1.社会经济环境:(1)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2)文化背景和社会支持网络;(3)教育;(4)就业和工作条件。 2.物质环境:包括在生活和职业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以及建筑环境等都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3.个人因素:(1)甲亢的婴幼儿发育状态;(2)个人的卫生习惯;(3)个人的能力和技能;(4)人类生物学特征和遗传因素。 健康生态学模型:强调个人和人群健康是个体因素、卫生服务以及物质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且这些因素间也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以多层面上交互作用来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