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健康教育学重点(自理全面) 人卫3版(供预防专业使用)

健康教育学重点(自理全面) 人卫3版(供预防专业使用)

健康教育学重点(自理全面)  人卫3版(供预防专业使用)
健康教育学重点(自理全面)  人卫3版(供预防专业使用)

健康教育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大纲:

●健康和影响健康的因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目的和任务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

●健康教育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第一节健康和影响健康的因素

一、健康的概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提出了三维健康概念:“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对三维健康概念作出解释:“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是要具备躯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完好状态”。

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健康的三个维度:

1、躯体维度 (physical dimension)

躯体维度是指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状态。它包括:对疾病的易感性、体能、体重、协调性、耐力、视力、听力及病后的康复能力。

通常这个维度是最重要的,长期以来人们将躯体维度的状态作为衡量健康的唯一指标。

2、心灵维度(spiritual dimension)

心灵一词的内涵包括:信心、信任信仰、信念。从健康意义上讲,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信仰、坚定的信念、必要的信心和自信就能把健康的信念转变成促进健康的行为,他就会保持健康心态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进健康。

3、社会维度(social dimension)

个体自出生至死亡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生存的社会,实际上社会维度的具体体现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就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支持。

二、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环境因素

—生物学因素

—健康服务因素

第二节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大纲:

健康教育

健康促进

国际健康促进运动的发展

一、健康教育

WHO健康教育处前处长慕沃勒菲(A.Moarefi)博士认为:“健康教育帮助并鼓励人们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知道怎样做以达到这样的目的;每个人都尽力做好本身或为集体应做的努力;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健康教育首席专家田本淳给健康教育下的定义是:健康教育是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系列活动及其过程。

1、定义: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健康教育的四个特点

A. 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健康教育的理论是由多门学科发展而来的。健康教育除了具有自然科学特征外,也具有社会科学的特点。

B. 以行为改变为主要目标:健康教育的一切内容都是围绕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确立的,改变人们不健康

C. 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健康教育要达到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健康信息传播、教育和干预促使人们的行为发生改变。

D. 注重计划的设计和效果的评价:健康教育项目应从科学的设计开始。通过深入到人群和社区中去调查,发现人们存在的健康问题后进行诊断、分析,而建立的健康教育项目的主要内容、方向和目标。对健康教育项目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也是健康教育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3. 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

?联系:我国目前的健康教育是在过去卫生宣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的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仍可称为卫生宣教

?区别:

a、比之过去的卫生宣教,健康教育明确了自己特定的工作目标,促使人们改善健康相关行为,从而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方法为卫生工作某一时间的中心任务服务

b、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而是既有调查研究又有干预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涉及多层次、多方面对象和内容的系统活动。

c、健康教育在融合医学学科和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传播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4. 健康教育的作用

A.健康教育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认知教育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或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的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于把健康知识转变成健康行为,除了要有相关的知识外,也需要技术和技巧。

B. 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健康的生活方式。

当今有45%~47%的疾病与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而死亡的因素中有60%与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21世纪人们的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要达到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目的,降低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程度,只有通过健康教育,这是发达国家在同慢性病长期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C. 健康教育能够有效预防与行为相关的传染病

当今某些流行严重的传染病虽然是微生物引起的,但也与人类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密切相关。例如:艾滋病、甲型肝炎、乙型肝炎、非典型肺炎、痢疾等传染病就直接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关。

因此,运用健康教育手段广泛传播预防知识,干预高危行为,是预防行为相关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D. 通过健康教育能有效维护大学生心身健康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维护大学生的心身健康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综合性大学里开展健康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心身健康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对健康教育前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出健康教育前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

E. 健康教育能满足全社会人群对保健知识的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希望能够在精神和心理方面获得帮助和指导。健康教育就是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保障人民健康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战略上,健康教育能有效地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战略一种手段。

5. 健康教育学

A. 定义:健康教育学是研究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理论、方法及实践的一门学科。健康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群体及社区。研究内容为信息获得、整合和传播。健康教育是由医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教育学、行为学、社会市场学等学科理论相互融合,并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立学科特点的一门交叉学科。

B. 健康教育学的内涵有五个特征:

(1) 以交叉学科为基础,具有专门的研究领域。

(2) 为制定卫生政策提供服务,是医学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人们日常保健相联系的桥梁。

(3) 以预防为主,以促进健康为宗旨。

(4) 通过广泛的教育,影响或改变人们的行为,是社区服务不可缺少的项目。

(5) 健康教育与普及教育不同,必须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从事该项工作。

二、健康促进

1. 定义: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方式向有利于健康改变的教育和环境支持的综合体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环境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促进的定义是:“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2. 健康促进的基本特征

(1) 健康促进不仅局限于某一部分人群或某一疾病的危险因素,而是涉及整个人群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2) 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更强调一级预防。

(3) 健康促进强调通过健康教育激励个人自觉参与的意愿。

健康促进不仅包括健康教育的行为干预内容,还包括支持行为改变的政策、经济、法规等策略,健康促进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事业。

3. 健康促进的内涵

(1)健康促进的工作主体不仅仅是卫生部门,而是政府各部门的核心义务和职责,并由社会的所有领域和部门共同承担。

(2)健康促进涉及整个人群的健康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而非仅限于疾病预防。

(3)健康促进直接作用于影响健康的决定因素,包括社会行为、生态环境、生物因素和卫生服务等。(4)健康促进运用多学科、多部门、多手段来增进群众的健康

(5)健康促进强调个体、家庭、社区和各种群体有组织的积极参与。

(6)健康促进是建立在大众健康生态基础上,强调健康-环境-发展三者的整合。

4. 健康促进的五个行动领域:

?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

?创造支持性环境

?强化社区行动

?发展个人技能

?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具体解释:

A. 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

●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多样而互补:政策、法规、财政、税收和组织改变

●政策: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为准则

健康促进的含义已超出卫生保健的范畴,把健康问题提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无比重要,非卫生部门制定实行健康促进政策,包括政策、财政、法规、税收以及组织保障等,其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更容易做出更有利于健康的选择。

B. 创造支持性环境

●创造安全、舒适、满意、愉快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环境包括:家庭、工作和休闲地、当地社区,以及人们获得健康资源的途径

●营造健康的支持环境的要素:政治行动(发展和完善相关的法律)、经济行动(鼓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系统地评估快速变化的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以保证社会和自然环境有利于健康的发展。

C. 加强社区行动

●社区群众的参与是社区行动的核心

●充分发动整个社区的整体力量,积极有效地参与社区卫生保健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进一步挖掘社区资源,帮助社区民众认识自己的健康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D. 发展个人技能

●通过提供健康信息,帮助人们提高健康选择的技能

●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健康和环境,不断地从生活中学习健康知识,有准备地应付人生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

●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包含了通过健康教育传播健康相关的知识促使个人行为改变,政府制定政策保证社会环境改变有利于健康

●重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的最大健康潜能

●为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E. 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卫生是服务(医疗服务、预防服务、健康教育服务、计划生育服务)

●满意度与反应性

●健康促进的卫生服务责任由个人、社会团体、卫生专业人员、卫生部门、工商机构和政府共同分担

●健康促进是人类当前防制疾病的总体战略

●健康促进包含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中最活跃、最具建设性的成分

●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健康促进

第三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目的和任务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和任务

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

1.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卫生领域所有工作的基石

—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

与过去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急性传染性疾病——相比,慢性疾病目前尚不易治愈、病程长。

原因:病因复杂且目前尚不清楚;往往与遗传因素、环境中的各种有毒有害因素和自身行为有密切关系。

因此,必须注重预防保健;有效的预防可以避免或推迟疾病的发生

2. 是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

A. 疾病的诊断治疗费用是昂贵的;

* “高、精、尖”的诊断治疗设备价格昂贵

* 寻找、合成新的药物代价昂贵

B. 疾病给自身和家庭带来的痛苦是巨大的;

C. 疾病给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明显的。

——纷繁复杂的疾病发生发展相关因素可分为四类:

●人类生物学因素

●环境因素

●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医疗保健因素

——其中,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所占比重达40% - 50%。

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和任务

●总目标:实现全球性健康与公平,使人人都享有最高而且能获得的健康水平,不因种族、宗教、政治信仰、经济和社会状况不同而分等级。

●具体目标:

?全面提高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

?促进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缓降的健康;

?预防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中的相关危险因素;

?促使个人和社区人群降低因不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所致的危险;

?降低性别、种族、年龄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公平性,特别关注脆弱人群的健康。

●任务:使人们在任何地方都能做到更早、更方便、更愉快地作出健康的选择。健康促进是通过社会动员、倡导和游说、协调和多部门的行动,促进人民提高和改善自身健康的过程。

第四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

●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

●国外健康教育的发展战略重点

第五节健康教育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评估个人和社区对健康的需求

●设计有效的健康促进规划

●健康促进规划的组织与实施

●评估健康促进规划的效果

●组织与协调能力

●开拓健康促进资源

●健康传播能力

思考题:

●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举一实例说明健康教育的意义。

●你如何看待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健康相关行为

第一节行为概述

一、概念:

定义:人的行为是指具有认知、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因素作出的能动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外显的,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也可能是内隐的,不能被直接观察。简言之,是有机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下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变化的反应。

——行为的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人

行为客体:人的行为的指向目标

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所应用的工具或使用的方法

行为结果:行为主体预期的行为与实际完成的行为之间相符合的程度

二、行为分类:

1.本能行为:对环境的适应,包括摄食行为、睡眠行为、性行为、反抗、妥协和逃避

2.社会行为: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模仿、学习、教育、工作等就形成了得到社会承认,符合社会道德准

则、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人类社会行为。它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确立的,如职业技能、社会角色行为、娱乐行为。

三、行为的发展与适应

1.定义:指个体出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的成熟以及社会交往的不断扩大,个体行为不断变化和

发展的过程。个体行为由于遗传因素与后天学习的作用,从偶然的、非系统的行为逐渐发展为连续而系统的行为,行为内容也越来越复杂。

2.行为发展阶段:

a.被动发展阶段(0—3岁)

b.主动发展阶段则(3—12岁)

c.自主发展阶段(12岁—成年)

d.巩固发展阶段(成年以后)

3. 行为发展的特点

a.连续性

b.阶段性

c.不均衡性

第二节行为与健康的关系

1.恶性肿瘤

2.辛奈血管系统疾病

3.糖尿病

第三节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health related behavior)指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危险行为)。

1.健康行为

指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危险行为)。

a.基本健康行为:如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积极锻炼、适量睡眠等

b.预警行为:预防事故发生和事故发生后正确处置的行为,如使用安全带、车祸发生后的自救与他救

c.保健行为:正确、合理地利用卫生保健服务,维护身心健康的行为,如:定期体格检查、预防接种

d.避开环境危害:主动地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避开自然环境和心理社会环境对健康有害的各种因素,如

离开污染的环境、积极应对紧张生活事件

e.戒除不良嗜好:戒烟

2. 危险行为:偏离个人、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期望,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

a.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习以为常的、对健康有害的行为习惯

b.致病行为模式: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

c.不良疾病行为: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有病到疾病康复全过程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

d.违反社会法律、道德的危害健康行为:如吸毒、性乱等

3. 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健康的特点

a.潜伏期长

b.特异性差

c.协同作用强

d.变异性大

e.广泛存在

第四节健康相关行为转变的理论

一、知信行模式

1.基本思想: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

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知识——信念——行为)

2.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a.信息的权威性

b.传播的效能

c.恐惧因素

d.行为效果和效益

3. 接受信息与改变行为的过程

二、健康信念模式

1.对疾病威胁的认知:对疾病严重性的认知和对疾病易感性的认知

2.对采取健康行为后得益的认识和克服改变行为中困难的决心

3.提示因素

4.其他因素:人口学因素、社会心理学因素、结构性因素等

三、行为改变阶段模式

1.没有准备阶段

2.犹豫不决阶段

3.准备阶段

4.行动阶段

5.维持阶段

第五节健康相关行为的干预与矫正

一、转变行为的成功因素

1.认知

2.知识

3.动机

4.技能和管理技术

5.社会支持

6.评估与检测

7.责任感

二、个体行为的矫正

1.行为矫正

a.定义:运用操作式条件反射及生物反馈的原理和方法,矫正个体偏离正常的不健康行为。

b.因素构成:行为矫正对象、行为矫正环境、行为矫正过程

2. 行为矫正技术

a. 脱敏疗法分类:系统脱敏疗法、接触脱敏疗法、自身脱敏疗法

用途:消除个体因对某种因素过于敏感而产生的不良行为表现

原理:以认知原理为基础,在治疗中有目的、循序渐进地主动提供这一刺激因素,适时修正个体对刺激

b. 厌恶疗法原理:每当矫正对象出现目标行为或出现该行为的欲望冲动时,就给予一个能引起负性心理效应的恶性刺激。反复作用后,建立起该行为与恶性刺激间的条件反射,引起内心的由衷的厌恶,直至消除该目标行为。

注意:持续性、强度适宜性、保密性

c. 示范疗法

原理:将所要形成的健康行为或所要改变的危险行为分解成不同阶段或不同表现,设计相应的模拟场景,让矫正对象扮演其中角色或观察角色行为,身临其境模仿角色的示范,从而形成自己的行为。

d. 强化疗法

定义:一种在行为发生后通过正面强化或负面强化来矫正行为的方法。

原理:表现出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时,给予正面强化,巩固健康行为;反之,施以负面强化,逃避和放弃不利于健康的行为。

三、群体行为的干预

(一)原理:个体的行为、习惯、道德、价值观多是通过团体来实现的;人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等,受到社会团体的影响,团体可以显著地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二)优点:

1.有组织的行为,得到组织、政策和资源保证,成员的积极支持

2.有明确的目标和目的

3.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从实施、监测到评价都处于严密控制中

4.更多的关注,效果更显著、持久

(三)综合干预手段

1.开发领导

2.目标人群行为干预

a 提高群体的健康意识

b 心理支持与压力

c 竞争与评价

3.创造支持性环境

a 改善环境条件

b 社会支持与制约

第六节健康相关行为的评估

一、定量评估方法

目标:了解健康相关行为的发生率、干预效果、目标实现程度

方式:面对面访谈、电话问询、个人自填问卷、团体自填问卷

缺点:有时无法获取真实情况、对行为发生和转变的原因无法做出解释

二、定性评估方法

侧重于行为发生、发展、改变、影响因素等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

方式:专题小组讨论、个人深入访谈、行为观察

缺点:无法得到行为发生率、结果不具有代表性

三、敏感问题调查的随机化方法

第十二章传播与传播技巧

大纲:

概述

传播模式

人际传播

传播材料制作与预试验

第一节概述

- 传播的概念

- 传播的特性

- 人类传播行为的类型

一、传播的概念

传播: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个人之间、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交换、传递新闻、事实、意见的信息过程。

二、传播的三次革命

第一次:语言传播时代——非语言——语言

第二次:文字传播时代——符号、载体文字出现、造纸、印刷术的发明

第三次:电子传播时代——符号、载体、通道、电子媒介

第四次:网络传播时代

三、传播的基本特性

社会性、普遍性、工具性、共享性、互动性

四、人类传播行为的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第二节传播模式

1.拉斯韦尔单项线性传播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

五个要素:

a.传播者

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职能:收集信息、加工制作讯息、发出信息、收集与处理反馈信息

b.信息

信息是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

特点:符号通用、科学性、针对性、适用型、指导性、通俗性

c.传播媒体

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相互联系起来的纽带

传播渠道: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形象化传播、电子媒介传播、综合传播

选择原则:保证效果、针对性、速度快、准确性、经济型

d.受传者

信息接受者和反应者,是传播的接受对象

e.传播效果

传播对人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

分四个层次:知晓健康信息、健康信念认同、态度转变、采纳健康的行为

2. 施拉姆双向传播模式

该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的循环性,强调了互动性。

相较于单行线行比较的优势:

a.把传播活动推向传、授双方互动的循环往复过程

b.在互动中,传播和反馈系统都有条件自我调节。从而传授双方的自控和互控,使整个传播系统处于良

性循环的可控状态

第三节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界定:人际传播就是个体与个个体的沟通交流。

人际传播有两种:面对面传播、非面对面传播

人际传播的优势和不足:

优势:传播效果好。近距离传播信息反馈快捷,心理调适自由,且能运用多种媒介的综合效果,从而达到其他传播类型无法达到的良好效果。

缺点:传播范围小,不易产生较大的反响,因而不常用于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公共传播。

一、人际传播技巧

1.谈话的技巧

2.非语言传播的技巧

动姿(手势、触摸、眼神与注视方向、面部表情)、静姿、有声的类语言、时空语

3.倾听技巧

4.提问技巧

5.反馈技巧

6.组织小组讨论技巧

二、传播形式

讲座

小组活动

个别劝导

第四节传播材料制作与预试验

一、制作原则

材料的形式和内容等均应服从项目的需要

掌握目标人群的基本情况

保证制作计划具有可行性

具备相应的传播媒介及经过培训的传播者

传播材料应从总体上保持一定的统一和谐

配以音乐、使用幽默等,增强传播效果

二、材料的预试验

1. 问卷调查法

使用精心设计的问卷选择有代表性的不同人群进行测试

受试者自己阅读有关的材料

受试者独立完成问题,并在一定时间内交

2. 剧场测试法

将大量受试者集中在一起进行测试,并要求对其评价

事先不公布测试的真正目的

将相关健康信息和其他信息混杂在一起播放

技术性要求高

3. 重点人群调查法

4. 把关人调查

5. 预试验时必须完成

具体方法:调查表法、举办小型座谈会、个别接触、电话采访6. 中间位置间断调查

首先询问几个简单问题,确定是否符合预实验要求

若合格,将其带到特定测试点,要求作答

题目由多选题和封闭式题目组成

持续时间不超过15-20分钟

准备小礼品以示鼓励

强调研究的重要性

第三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施

Scope model

S:实施时间表

C:实施的质量控制

O:实施的组织机构

P:实施人员与培训

E:所需设备物件

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

项目执行的检测与质量控制

一、监督与质量控制

收集信息过程中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及时性

2.完整性

3.准确性

4.科学性

可靠性

信息搜集的方法

临床记录、库存记录、现场工作者练习册、考核活动记录、专题小组讨论、出口访谈、快速评价、全面调查

二、实施监督与质量控制的住哟内容和方法

正确评估健康促进规划执行者的技能。

建立专家小组审查制,保证规划执行质量。

加强内部审计

系统化的资料收集与保存

及时收集社会各界及目标人群对规划执行的意见

组织有关人员对项目活动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

第五章健康促进规划设计

第一节规划设计的意义

规划是科学管理

规划是行动指南

规划是协调纲领

规划是评价标尺

第二节规划设计的原则

1.目标原则:计划设计必须自始至终坚持以正确的目标为指向,使计划活动紧紧围绕目标开展,以保证

计划目标的实现。

2.整体性原则: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整个卫生发展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或说是一个专项。在制定计

划时必须明确卫生保健总体目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要为此目标服务而不能背离大方向。

3.前瞻性原则:一切计划都是面向未来的,要预测未来,把握未来。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要考虑长远的发

展和要求。前瞻性目标服务要体现一定的先进性,如果目标要求过低,将失去计划的激励功能。

4.灵活性原则:在制定计划时,要尽可能预计到在实施过程可能发生的变故,要留有余地并预先制定

应变对策,以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但不能因为弹性原则,而随意更改计划,只有经过评价与反馈,有修改计划的指征,认为确有修改的必要时才能由制定者进行。

5.可行性原则: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提出计划要求。

6.参与性原则:鼓励社区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项目的制定及项目的各项工作活动。

7.成功的原则:规划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并得到相关领导的承诺,责任和作用应该明确;工作机制应该透

明;制定的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规划应该包括检测与评价,各项指标应该是可测量的。

第三节基线调查

一、步骤

1.研究项目的确定和调查方案的制订

明确项目目标,调查对象、内容、方法等都是服务于这个目标。

研究方案应包括:调查对象、抽样方法、测量方式、问卷设计、以及后续进行的归类和统计分析。

2.抽样设计

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等

优点:省时、省力,成本低;调查质量容易控制。缺点:设计实施比较复杂,资料分析有一定的难度。

抽样误差:随机误差、系统误差

抽样的样本大小

3.问卷设计

分类:开放式、封闭式、混合式

内容:调查目的、范例说明、内容明确而不含糊、概念明确、措辞规范、避免使用诱导性的问题。

4.调查方法

实地面对面调查、邮寄问卷调查法、电话访谈法、查阅记录数据法、现场观测法

5.资料的统计分析

在实践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有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设计的思维逻辑和系统工作方法框架或工作模式(model)。各种模式的设计程序:①评估靶人群的需求;②确定优先要解决的问题;③制定总目标与具体目标;④提出干预措施;⑤执行干预;⑥评价规划效果。

一、评估—分析—行动模式

即“3A”模式(assessment-analysis-action):系统地从实际出发,制定并实施具体的行动计划,包括:

1. 评估:通过科学、完整的资料收集进行社区需求评估,确定当前发展水平,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2. 分析:把产生问题的原因分为3类进行分析,即

(1)直接原因:是直接造成问题的原因。

(2)潜在原因:是直接原因背后的原因。

(3)基础原因:是使直接原因和潜在原因长期存在的原因。

3. 行动:评估和分析的目的即是为了指导制定行动规划。其步骤:(1)确定优先解决的问题;(2)制定具体目标;(3)选择实现具体目标的措施;(4)进行具体行动;(5)进行资源分析和做预算;(6)开展活动;(7)确定对具体活动进行监测与评估的指标。

二、归元—赋权—控制模式

A、概念:是根据健康促进多元化理论设想,在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健康教育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由安徽省健康教育所建立的。

1.归元:依据健康促进规划总是由多部门、多学科共同完成的。把健康促进项目的各项工作具体地分解,将各项工作“回归”到相关的单位。

2.赋权:依据项目多元分工,把项目工作责、权、利赋予有关部门,由各有关部门按照本部门运行规律统筹规划本部门的健康教育工作。

3.控制:对健康促进项目实施单极化管理。依据项目规划和归元、赋权状况,对各有关方面执行项目的过程进行组织、协调、监督、监测、培训、指导,并及时将监督、监测的有关信息反馈,督促领导部门及时提出相应的对策,运用倡导、促成、协调行政干预等方法促进健康促进多元化的整合,保证各部门健康促进项目工作的良性运转,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工作,使项目效果、效能、效益最大限度地实现。

B、优、缺点

1.优点

(1)成本优势;(2)资源获得;(3)扩大影响;(4)创新发展;(5)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6)促进环境优化。

2.缺点

(1)价值取向不同;(2)整合的困难;(3)适应;(4)组织认同;(5)团体冲突。

三、格林模式

⒈本模式由著名健康教育学家劳伦斯.格林(Lawrence.W.Green)主创。是过去10余年来应用最广,最具权威性的模式。

⒉ 20世纪80年代末,PRECEDE模式引入中国,对指导和推动中国的健康教育起了突破性的作用。

⒊该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从“结果入手”的程序,用演绎的方法进行推理思考,即从最终结果追溯到最初的起因,其二是考虑了影响健康的多重因素,即影响行为与环境的社会因素。

⒋ PRECEDE-PROCEED模式为计划设计、实施及评价提供一个连续的步骤:

PRECEDE着重应用于诊断,即需求评估;

PROCEED侧重在实施过程与评价过程。

(一)PRECEDE-PROCEED模式的组成

⒈诊断阶段(或称需求评估):即PRECEDE阶段,指在教育、环境诊断和评价中应用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及强化因素。

2.执行阶段:即PROCEED阶段, 指实施教育和环境干预中运用政策,法规和组织手段。

(二)PRECEDE-PROCEED模式的程序

步骤1:社会学诊断。

针对特定的社区,进行社会现状及社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社区的特点,确定社区人民对自己健康需求和生活质量的判断。

原则:(1)参与原则;(2)认识环境因素对健康和健康行为的影响。

内容:1. 主要评估社区群众的需求与愿望,以及生活质量。2.生活质量评价指标:(1)客观指标:社会性指标,环境状况指标;(2)主观指标:通过调查社区成员对生活质量的判断取得,如对生活的适应

评估方法: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能发挥专家会议法的优点:即(1)能充分发挥各位专家的作用,集思广益,准确性高。(2)能把各位专家意见的分歧点表达出来,取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同时,德尔菲法又能避免专家会议法的缺点:(1)权威人士的意见影响他人的意见;(2)有些专家碍于情面,不愿意发表与其他人不同的意见;(3)出于自尊心而不愿意修改自己原来不全面的意见。德尔菲法的主要缺点是过程比较复杂,花费时间较长。】

步骤2:流行病学诊断。

评估的主要任务:确定哪些健康问题是最严重的问题,哪些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引起这些健康问题

1.流行病学评估与社会评估是两种互补的方法。

2.流行病学评估的另一方面就是评估已确定的健康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吻合程度。

评估的目的:1.找出因某健康问题而受累的是哪一类人群,不同性别、年龄、种族、职业间的流行是否相同,而其中哪一类人群受影响最大。

2.找出与该健康问题有关的各种影响因素是什么,其中什么因素影响最大。

3.明确规划应针对哪类人群,解决什么问题。

4.明确预期能得到什么效益。什么时候得到,这些效益能够持续多长时间。

5.提出完善规划目标的行为与环境问题。

步骤3:行为与环境诊断。

步骤4:教育与生态学诊断。

影响健康行为的三类因素分析: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强化因素【分析三类因素是制定干预策略的前提】

倾向因素:先于行为,是产生某种行为的动机、愿望、或是诱发某行为的因素。倾向因素包括知识、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促成因素:促使某种行为动机或愿望得以实现的条件,即实现某行为所必须的技术和资源。

强化因素:是激励行为维持、发展或减弱的因素。主要来自社会支持,同伴的影响和领导、亲属以及保健人员的劝告。也包括人们对行为后果的感受。这种感受有社会效益型的,如受到社会的承认与赞扬;生理效益型的,如通过体育锻炼后感到食欲增强,舒适;心理效

益型的,如改变精神面貌,增强自尊等。强化因素多指与个体行为有直接影响的人。

步骤5:管理与政策诊断。

优先项目的确定(健康问题或行为问题)

确定优先干预的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最真实的反映群众最迫切的需要。

评价标准:重要性、可行性、有效性、成本—效益【用最低成本达到最大的效果和最高的社会效益】

基本步骤:

规划目标的确定: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是规划实施和效果评价的根据。

规划的总目标

具体目标【3W和2H】

具体目标的分类制定:教育目标、行为目标、健康目标

确定目标人群:一级人群目标、二级人群目标、三级人群目标

规划评价:实施效率、效果如何、影响因素、及时调整

步骤6-9:评价阶段。

第十一章健康促进计划评价

健康促进:指一切能促进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和生态学支持的综合体。

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环境支持

第一节计划评价的目的

评价:是把客观实际与可接受标准进行比较。是一个系统地收集、分析、表达资料的过程,旨在确定健康教育计划与干预的价值,为健康教育计划的进一步实施和以后的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计划评价:是全面检测、控制、保证计划方案设计先进性、是否实施成功并取得应有效果的关键性措施,贯穿于计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始终。

一、评价的性质:

1.评价是管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健康教育项目的始终

2.最主要的作用是判定健康教育项目实施后是否实现目标,达到预期效果;关注计划的科学性、可行性

和适宜性;评估实施的进度和质量

3.评价的基本原理是比较

4.确定价值标准是评价的前提(公认标准或基线)

5.测量是评价的重要手段,准确的信息是评价成功的保障

二、评价研究的注意事项:

1.提高计划设计与评价水平

2.增加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生物医学家的合作

3.提高与改善政策分析

4.计划目标的定量化

5.制定实践标准

6.改善测量指标

三、计划评价工作存在的误区

1.计划设计者没有把评价设计列入总体计划,在计划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目的,没有进行基线调查,使

评价工作无法实施;

2.认为评价工作是耗时、耗费的工作,由于项目资金有限,而忽视了评价工作;

3.认为行为与环境的干预需要很长的“潜伏期”方可发生改变,或一经改变也不持久,难以评价;

4.自行设计的评价标准与专业标准不统一;

5.在实际工作中难以确定因-果关系,效果难以确定;

6.缺少评价专业人员或专业人员中途离去;

7.领导者为了节约开支,增加项目效益而对计划评价不予考虑。

四、计划评价的目的

1.确定健康促进计划的先进性和合理性

2.明确健康促进活动的数量和质量,确保健康促进是否何时目标人群,各项活动是否按计划进行及资源

的利用情况。

3.确定健康促进计划达到预期目标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4.总结成功与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假设。

5.介绍项目结果,扩大项目影响,改善公共关系,取得更多的支持与合作。

6.向项目资金提供者说明项目结果,完成合同的要求。

第二节计划评价的内容

一、评价的核心内容

阐明当地实施计划活动的质量和效率、计划中设定的目标是否达到以及达到的程度们也为领导和群众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

二、评价结果的作用

用以改善现有的计划

决定是否终止现有计划或扩大计划

为设计新的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评价策略

四、评价内容

1.健康文化的评价:健康相关知识、态度、动机、行为意图、个人保健技能和自我效能。

2.社会行动和影响的评价:社区参与、社区赋权、社区规范和公众意见。

3.健康公共政策和组织改革:政策、立法、法规、资源分配、组织改革、文化和行为。

4.健康生活方式和条件的评价:吸烟、食物的选择和可用性、体育活动、违禁药品的滥用、在自然和社

会环境中对危险因素的保护比例。

5.有效的健康服务评价:预防性服务、服务中的可得性以及社会和文化的合适性。

6.健康环境的评价:限制其获得烟酒和违禁品、为青少年和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环境、远离毒品和暴力

7.社会结果的评价:生活质量、功能的独立性、社会支持网络、辨别能力和公平

8.健康结果的评价:包括降低发病率、残疾率、可避免的死亡率、社会心理能力和社会技能

9.能力建设结果评价:可持续的测量、社区参与和赋权

第三节计划评价的类型

一、形成评价

(形成评价=计划的可行性论证)

形成评价是在项目执行前或执行早期对计划内容所作的评价,包括为制定干预计划所做的需求评估及为计划设计和执行提供所需的基础资料。

形成评价总的目的是通过需求评估以了解所制定的计划目标和干预措施是否合适;计划实施前对靶人群的了解,以决定适用于该人群的最佳干预方法;产生新观念、探索新策略。

形成评价主要发生在项目计划的设计阶段,其部分职能还将延续到计划的实施阶段。

1. 形成评价的方法与指标

方法:文献、档案、资料的回顾、专家咨询、专题讨论小组等,有条件时也可采用运筹学的方法。

指标:计划的科学性、政策的支持性、技术上的适宜性、目标人群对策略和活动的接受程度等。

二、过程评估

起始于健康教育计划实施开始之后,贯穿于计划执行的全过程。

作用:

1.为解释健康教育的结果提供信息

2.监督和保障计划的实施

—过程评估的内容

针对个体评价的内容

针对组织的评价内容

针对政策和环境的评价内容

—过程评价的指标

项目活动的执行率

干预活动的覆盖率

干预活动的暴露率

有效指数EI

目标人群的满意度

资源使用进度指标

—过程评价的方法

直接观察各项干预活动

专题讨论法、倾听提供者与两方面的意见和看法,有助于获得真实情况

抽查少量目标人群了解他们是否得到有关信息

记录各项活动,这是最重要的评估方法,能提供动态的变化

—过程评价与质量控制

内部质量控制:主要依赖于项目工作人员在执行项目过程中能准确记录项目活动进行情况,有可操作性评价指标并能严格把握标准

外部质量控制:一般由项目以外的,有项目评价经验的专业人员以专家小组评审的方式进行,以便能更加客观地反映项目实施情况,其在计划实施的早期阶段意义尤为重要,能够为完善项目计划提供直接的指导意见

三、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应当证明那些效果是项目投入造成的,哪些“效果”是非项目因素造成的,并对这两类影响加以鉴别。

包括:效应评价、结局评价

(一)效应评价的内容

1. 近期和中期效果评价(效应评价,impact evaluation)

评价健康促进项目导致的目标人群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

a.评估哪些影响有关健康行为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及强化因素改变的程度。

倾向因素:

——目标行为发生发展的内在基础,包括个人的知识、态度、信念,以及行为动机和意向。

——项目执行前后人群的卫生保健知识、健康价值观、对健康相关行为的态度、对疾病易感性和严重性的信念、采纳促进健康行为的动机(motivation)、行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以及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等发生了什么变化。

促成因素:

——行为动机和意愿得以实现的因素,即实现或形成某行为所必须的技能、资源和社会条件

——目标人群实现促进健康行为,所需要的个人保健技能、环境条件、卫生保健资源、服务、技术等方面的变化

——是指激励行为维持、发展或减弱的因素,主要是指第三方因素

——与目标人群关系密切的人、公众等对目标人群采纳促进健康行为的支持程度、个人感受等方面在项目前后的变化,如同伴的评价、家人的理解、公众舆论等

b.评估相关行为改变情况。

c.评估政策、法规制定情况。

效应评价常用指标:

卫生知识

信念

行为

环境、服务、条件、公众舆论等方面的改变

(二)结局评价的内容

2. 结局评价:也称远期效果评价,指评价健康促进计划实施后目标人群的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变化

A. 效果:即计划对目标人群健康的影响。健康水平指标:如患病率、死亡率及平均期望寿命等

B.效益:指计划改变人群健康状况所带来的远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命质量:生命质量指数(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PQLI)生活满意度指数(life satisfaction index,LSI);社区卫生状况:如预防接种、卫生检查合格率

C.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通过技术实施健康促进计划所费资源(费用或成本)与健康收益进行分析比较,目的在于确定以少数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效果的计划,比较不同成本-效益(效果)以决定某计划是否继续实施的必要性。

效果评价的方法

1.评价方法:

a.在干预组或社区中重复横断面调查(有对照组更好),提供基线资料和随访资料,以评估在某特定时

期内行为改变情况。

b.在靶人群中建立哨点监测发病情况,干预前后作比较(有对照组更好)。

2. 资料收集方法:定量+定性

四、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是综合形成评价、过程评价、效果评价以及各方面资料做出的总结性的概括。

—综合性指标更能全面地反映计划的成败。

—总结评价从计划的成本-效益,各项活动的完成情况作出判断,以期作出该计划是否有必要重复或扩大或终止的决定。

五、评价研究

—评价研究是一种以研究为核心目的的健康计划,目的在于验证研究假设,揭示教育干预和结局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获取可推广到其他场所或相似人群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研究者要充分考虑内外两方面的效力:

—内在效力(internal validity):指计划效果直接归因于干预措施的程度。

—外在效力(external validity):指这些归因于干预的效果能推广到相似人群或场所的程度。

第四节计划评价阶段设计类型

根据评价者是否人为控制所研究因素和评价对象是否随机分组,分为实验、准实验和非实验三类。

一、实验研究:

1.实验设计是评价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观察他们在干预前后的情况。

2.实验设计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控制影响因素,对结果的说服力较强。

3.难以实行,尤其是随机原则。

二、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是人为控制研究因素,但在设立实验、对照两组时,未能严格地按照随机化原则分组。—较易实施,省时省钱,更具可行性,但对结果的说服力不如实验设计。

1、非随机比较组

干预组和对照组非随机确定,对照组除干预因素外,其他特征与干预组可比,从而控制混杂因素,减少外部误差来源。

2、复合时间系列比较

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结果,需进行多次基线调查和追踪随访,因此应注意相同的测量技术。

既不遵循文化原则又不设立对照表,因而对实验中的影响因素控制力最低。

1.单组前后比较

1.用同一对象在接受教育干预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前后观察时间越短,其结果的意义越大。

2.在健康促进计划形成阶段,该方案可能有用,但条件是观察期间短且有理由剔除其他重大的

历史影响,多用于评估培训计划的即时效果。

3.不足之处:计划中所选人群并非代表某个社会、组织人群的特征。

2.时间系列

1.不设对照组,在对目标人群进行多次观察后,实施干预,干预过程结束后再进行多次观察。

2.多个时间点观察(>50次)

3.应满足的条件

1.可建立能测量的时间周期和结果变量模式

2.结果应稳定

3.收集资料应比较方便

4.可以在很多时候进行观察

5.干预可在特定时间进行并能突然停止

4.需要许多时间点进行最敏感的统计学检验。选用该方案还必须控制主要影响内在效力的影响

因素---历史性因素。

第五节影响评价的因素及存在问题

一、影响计划评价的因素

1.历史性因素

1.指计划执行时发生的重大的、干预事件以外的、可能对目标人群产生某种影响的事件。

2.如政策变化、自然灾害

3.通过设立对照组和过程追踪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

2.工作人员和参与者的熟练性

1.研究期间发生在参与者和工作人员中的知识量增加和技术熟练度的变化,也可影响参与者知

识行为的改变和调查结果。

2.通过设立对照组,对工作人员加强技术培训,以及同一批工作人员进行干预前后的调查等方

法减少该种偏倚。

3.测试或观测的偏倚

1.在测试或观测时影响测量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

2.主要通过加强对调查者的培训和资格审查,以及测试和观测时的质量控制来减少偏倚。

4.测量工具

1.测量工具:问卷、仪器、试剂

2.处理办法:测量工具本身的可靠度和准确度,因此需要对测量工具的可靠度和准确度进行检

3.可靠度:重复测定一相对稳定的现象时,多次测量结果彼此接近的程度。

4.准确度: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事物实际数值的符合程度。

5.处理方法:处理前对测量工具进行校正

5.回归因素

1.原因:在初次测量时个别被测量对象的某些特征水平过高或过低,再次测量时又回复到实际

水平的现象,常见于危险因素的筛检和测量。

2.处理方法:统计学假象,被错误地归因于干预。可采用对照组、多次测量或随访检查等方法

消除或减少(方案设计)

6.选择偏倚

1.原因:对照组的主要特征与干预组的不一致,选择不均衡。

2.处理方法:随机化或配对

7.失访

1.含义:目标人群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不能被干预或者评价,如失访超过10%或发生非随机失访

(只是其中有某些特征的人失访),会造成偏倚。

2.处理方法:努力减少失访或采用独立随机样本;或对应答者和失访者的各种特征分析以估计

失访引起的偏倚和程度。

8.相互影响

2.其中4、6、7最常见

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健康促进计划的评价主要针对相关的健康知识、生活方式、行为和生活质量。而这些指标相对来说是

无形的,潜在的,确立明确的标准有一定的困难。

2.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这些结局难以做到全面实现。也有

与干预造成的结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造成结局评价的困难。

3.健康促进评价指标较难确定特异性的标准,有时定量性差,评价时主观性较大。

4.存在多种妨碍评价正确性的影响因素。

妨碍评价正确性的影响因素

1.月晕效应

1.即其他因素对被研究因素的影响。如评价者对某事物持有的先入为主的观念,这将影响到以

后他对该事物的看法,造成评价的偏差。

2.评定错误

1.即评价者的意向会影响到评定结果的高低。

3.霍桑效应

1.即被选择做实验对象或干预对象,当他们感受到正在被实验时,所表现的行为可能异乎寻

常。

4. 暗示效应

评价或教育者的意向将导致情况向其意向性发展。

5. 因果混淆

由于时间的先后混淆了因果关系。

6. 不均衡

由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某些特征不相同,可能导致结果的偏倚。

三、评价实施的过程

1、描述问题:明确计划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理论框架。

2、熟悉计划:包括目的、内容、目标、以及目标人群的知、信、行。

3、确定评价指标:决定评价变量及指标;决定所需资料类型和来源。

4、确定设计类型:多用类实验设计

5、确定资料收集方法:

包括抽样方法。

6、确定资料收集工具:问卷表。

7、现场调查及质控:参与人员培训和资格审查和质量控制。

8、资料整理、汇兑、分析:

资料在审核、修正、补漏的基础上,编码、输机、核对、制表、分析

健康管理师健康教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六章健康教育学 1.健康教育的概念(重点) 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的着眼点是促进个人或群体改变不良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2.健康促进的概念(了解) 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进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 包含了个人和群体的行为改变,以及政府行为(社会环境)改变两个方面。 3.健康促进涉及的主要活动领域(重点) (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 (3)增强社区的能力; (4)发展个人技能;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4.传播的概念(掌握) 通常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分享,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行为。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和部分,它是指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5.人际传播的概念(掌握) 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信息沟通的一类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可以分成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三种形式。 6.人际传播的特点(了解) ①直接的人际传播不需要任何非自然的媒介。 ②在同一次人际传播活动中,交流的双方可以互为传播者和受传者。 ③反馈及时,交流充分 ④相对大众传播而言,信息量比较少,覆盖范围比较小,传播速度比较慢。 ⑤在多级的人际传播活动中,信息容易走样。 7.大众传播的概念(重点) 大众传播是指职业性信息传播机构和人员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书籍等大众媒介和特定传播技术手段,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过程。 8.常用人际传播形式(熟悉) ①讲课(咨询) ②同伴教育③演示与示范 9.针对个体的传播材料的主要类型(熟悉) 传单、折页、小册子等供个人阅读观看的材料 10.针对群体的传播材料的主要类型(熟悉) 宣传栏、招贴画/海报、标语/横幅、DVD、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 11.针对大众的主要传播媒介(了解)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 12.新型传播媒介的主要类型(熟悉) 互联网、手机

中医药大学_药理学重点整理完整版

作用机制的学科 作用机制 :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上市后调研 最为常见 :药理活性暂时消失,不能跨膜转运 :可逆性、非特异性、差异性、饱和性、竞争性 C色素P450 .如苯巴比妥、利福平 .如西咪替丁、异烟肼 药物浓度过高,药效增强,甚至中毒,是停药敏化现象的原因之一;还可加速自身代谢,是药物产生耐受性的原因之一;利用药酶诱导剂的酶促作用,可诱导新生儿肝药酶活性,促进血中游离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经胆汁排出,用于预防新生儿脑核性黄疸 Css所需时间;估计停药后药物体内消除所需时间;按半衰 C来计算进入体内药物总量A应占有的血浆容积,其计算式为Vd=A/C,Vd 值大说明药物分布广泛 A占给药量D的百分率F,F=A/D×100% 药理作用基本一致 特点:1、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2、反应性质与药理作用有关,用药理拮抗剂解救有效 3、原因:与遗传有关 :药物在治疗剂量时,机体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与选择性低有关 :指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对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最大效应,此时巳达最大有效量,若再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加。效能常用药物作最大数值来表示 50%阳性反应为指标)所需的药物剂量的 意义相同,可通用 半数有效量ED50:引起50%的实验动物发生阳性反映的药物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的实验动物发生阴性反映的药物剂量 LD50/ED50的比值,表示药物安全性,指数大安全性大 意义:两药亲和力相等时其效应取决于内在活性强弱 两药内在活性相等时则强度取决于亲和力大小 ,通过中介信号转导与放大系 : 指有较强的亲和力,无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不能产生该受体兴奋的效应,而是拮抗该 具激动药和拮抗药的双重特性,亲和力较强,内在活性弱,单独应用时产生较弱的激动效 若与高浓度激动剂合用时表现为拮抗作用,但增加激最大效应 线右移,但对其效能无影响 少 :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G-蛋白 :长期用药后,机体对药物产生的精神上的依赖与需求,停药后有主观不适,但无客观戒断症状,未对药物产生耐受性。 :长期用药后,机体对药物产生的生理上的依赖与需求,停药后有主观不适和客观戒断症状,对药物产生了耐受性。 :长期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长期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五、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受体的兴奋效应: M受体兴奋,抑制ACh释放(负反馈) N受体兴奋,促进ACh释放(正反馈) ①M受体兴奋的效应 1、心脏抑制:四负 2、腺体:分泌增加。汗腺、唾液腺、胃腺、呼吸道腺。 3、眼:瞳孔缩小、眼内压下降,调节痉挛。 4、内脏平滑肌收缩,括约肌松弛。 ②N1受体兴奋(分布于神经节的受体):植物神经节兴奋 ③N2受体兴奋(分布于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骨骼肌收缩

最新健康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健康教育学试题(一)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小题,每小题 分,共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或未选均无分。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改变个体和群体的( ) ? 知识 态度 行为 价值观 .卫生宣传通常指的是卫生知识的( ) ? 单向传播 双向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驾车时使用安全带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的( ) ? 基本健康行为 预警行为 保健行为 避开环境危害行为 .拉斯韦尔模式的 繁硎鍪牵?) ? 传者 ?信息 ?传播途径 ?受者 ?效果 传者 ?传播途径 ?信息 ?效果 ?受者 信息 ?传者 ?传播途径 ?受者 ?效果 信息 ?传者 ?传播途径 ?效果 ?受者

.高血压病患者关注电视节目中降压药的广告,属于受者对信息的选择性( ) ? 应用 记忆 理解 接受 .在传播材料预试验中,听取有关领导对该材料的修改意见属于( ) ? 可读性试验 重点人群调查 把关人调查 问卷调查 .期望寿命属于( ) ? 人群健康学指标 日常生活质量指标 临床健康学指标 社会健康学指标 .健康促进规划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 ? 设计、管理、评价 设计、实施、评价 评估、设计、实施 评估、实施、管理 .社会诊断评估的是( ) ? 需求与健康 健康相关行为 卫生服务 社会环境 ?.实现母乳喂养的促成因素是( )

? 母亲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 母亲愿意进行母乳喂养 在时间、地点上方便母亲进行母乳喂养 丈夫对妻子进行母乳喂养给予支持 ?.患者戒烟的强化因素是( ) ? 患者了解吸烟的危害 患者使用帮助戒烟的产品 医生指导患者如何戒烟 医生对患者戒烟表示肯定和赞许 ?.为了了解健康促进规划的进展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而进行的评价是( ) ? 形成评价 过程评价 效果评价 总结评价 ?.高血压病健康促进规划的结局评价是评估目标人群( ) ? 有关高血压知识的变化 测量血压技能的变化 饮食行为的变化 高血压控制率的变化 ?.在收集评价资料的过程中,调查员使用了诱导性提高,属于影响评价因素中的( ) ? 观察或测试偏倚 选择偏倚 回归因素 测试工具不准确 ?.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网络,属于社区健

自学考试健康教育学试题 (2)

中国自考人(https://www.doczj.com/doc/6d14065506.html,)——700门自考课程永久免费、完整在线学习快快加入我们吧! 全国2005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健康教育学试题 课程代码:0048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WHO提出的健康概念是() A.没有疾病 B.身体健康 C.生理与心理的健康 D.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2.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改变个体和群体的() A.卫生保健知识 B.态度与信念 C.行为生活方式 D.政策与环境 3.某人在工作中受到委屈后,回家迁怒于家人,这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 A.排他性防御 B.幼稚性防御 C.神经性防御 D.成熟性防御 4.在人的不同年龄阶段,行为特征与规律有不同的表现,这是人类行为特点的() A.连续性 B.阶段性 C.不均衡性 D.继承性 5.不酒后驾车可以降低意外伤害的发生,这属于影响健康的() A.行为生活方式因素 B.环境因素 C.卫生保健服务因素 D.生物学因素 6.不属于 ...拉斯韦尔模式的是() A.传者 B.信息 C.反馈 D.效果 7.在传播材料预实验中听取主管的相关领导对该材料的全面评价以及个人的看法是 ()A.剧场测试法 B.重点人群调查法 C.把关人调查 D.问卷调查 8.不属于 ...期望健康的指标是() A.无残疾寿命 B.期望寿命 C.高质量寿命 D.健康寿命 9.以下不属于 ...社区健康促进的评价指标是() A.社区的收入水平 B.社区居民的吸烟率 C.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程度 D.社区所处的地理位置 10.根据格林模式,子女劝诫父亲戒烟对于吸烟行为是() A.倾向因素 B.促成因素 C.强化因素 D.抑制因素 11.不属于 ...倾向因素的是() A.知识 B.价值观 第 1 页

药理学人卫八版

一、序言 药物: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以用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互相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 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新药研究过程: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上市后调研 二、药物代动力学 离子障:分子型的药物可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生物膜的一侧,称为离子障 意义: 首过消除:药物通过胃肠壁和肝脏时可被代、失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以口服途径给药最为常见 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后对药物的影响:药理活性暂时消失,不能跨膜转运 药物与血浆结合特点:可逆性、非特异性、差异性、饱和性、竞争性 体过程:药物的吸收、分布、代和排泄的总称,又叫药物的处置 消除:代和排泄的总称,是药物作用消失的主要原因 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通过胆汁排入小肠,在小肠被水解,部分药物可被再吸收重新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肝药酶:存在肝细胞质网中,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主要是C色素P450 酶诱导剂(酶促剂):能使肝药酶合成增加或活性增强的药物.如苯巴比妥、利福平 酶抑制剂(酶抑剂):能使肝药酶合成减少或活性减弱的药物.如西咪替丁、异烟肼 酶促剂意义:使药物代加速,药效降低,常需增加剂量才能维持疗效。一旦停用药酶诱导剂,可是同服的药物浓度过高,药效增强,甚至中毒,是停药敏化现象的原因之一;还可加速自身代,是药物产生耐受性的原 因之一;利用药酶诱导剂的酶促作用,可诱导新生儿肝药酶活性,促进血中游离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 结合,经胆汁排出,用于预防新生儿脑核性黄疸 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意义:确定给药时间;估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Css所需时间;估计停药后药物体消除所需时间;按半衰期时间的长短对药物分类;反映药物消除快慢程度。 表观分布容积:按血浆药物浓度C来计算进入体药物总量A应占有的血浆容积,其计算式为Vd=A/C,Vd值大说明药物分布广泛 生物利用度:经肝脏首过消除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A占给药量D的百分率F,F=A/D×100% 清除率:单位时间有多少毫升血浆含药物被清除 三、药物效应动力学 局部作用:药物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部位产生的作用 吸收作用(全身作用):药物吸收入血之后,分布到全身各部发生的作用 直接作用:药物对机体先产生的作用

全国自考健康教育学试卷

全国2008年7月自考健康教育学试卷全国2008年7月自考健康教育学试卷试卷内容预览网站收集有1万多套自考试卷,答案已超过2000多套。我相信没有其他网站能比此处更全、更方便的了。 全国2008年7月自考健康教育学试卷 课程代码:0048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关于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者实质上是等同的 B.健康教育是卫生宣传的重要手段 C.卫生宣传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 D.卫生宣传较健康教育更为广泛 2.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 ) A.正常的智力 B.和谐的人际关系 C.坚强的意志品质 D.完整与健康的人格 3.讳疾忌医属于( ) A.不良生活方式 B.A型行为模式 C.致病行为模式 D.不良疾病行为 4.针对某一地方的健康传播中,有时候使用当地的方言效果

更好,这是因为受者什么样的心理特点?( ) A.求新心理 B.求真心理 C.求近心理 D.求短心理 5.从健康传播的效果层次看,属于健康传播最终目标的是( ) A.知晓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B.经常参加有氧锻炼 C.相信合理膳食有利于健康 D.愿意接受健康教育 6.下列属于临床健康学指标的是( ) A.出生率 B.孕产妇死亡率 C.育龄妇女生育率 D.生活满意度 7.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每项健康促进活动无论周期长短都必须有科学周密的( ) A.规划设计 B.进度安排 C.组织领导 D.设备购买 8.为深入了解目标人群的行为及其产生背景和影响因素,较为适宜的社区需求评估方法是 ( ) A.特尔斐法 B.观察法 C.小组工作法 D.流行病学调查 9.吸烟者戒烟的促成因素是( ) A.吸烟者了解吸烟的危害 B.吸烟者确信吸烟是有害的

自学考试健康教育学名词解释与重点

。健康教育学――是研究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科学。 。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指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满状态。.环境因素――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或者说围绕人们的客观事物的总和。 。卫生服务-指卫生机构和卫生专业人员为了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运用卫生资源和各种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服务的活动过程。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健康教育诊断---是指在人们面对健康问题时,通过系统的调查、测量来收集各种有关事实与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推理、判断,从而为确定健康教育干预目标、策略和措施提供基本依据。 。健康促进――是一个综合的教育,是调动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广泛力量,改善人群健康的活动过程 。健康促进(WHO)――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健康管理――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健康 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 。传播―――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个人之间、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个人之间交换、传递新闻、事实、意见的信息过程。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它是指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传播模式――是指为了研究了解传播现象,采用简化而具体的图解模式来对复杂的传播现象、传播结构和传播过程进行描述、解释和分析,以求揭示传播结构内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传播关系――人们通过信息交流和分享而在传播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 。健康咨询――为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而提供的一种健康服务的形式,应归类于健康教育的范畴 。小组讨论――指在一位主持人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具有相似背景的人围绕某个共同关心的主题或对大家某一共同经历进行座谈讨论,属于人际传播中的群体传播形式 。传播材料预试验――指材料最终定稿和投入生产之前,健康教育传播材料设计人员在一定目标人员的典型代表中进行试验性使用,从而系统收集目标人群对该讯息的反 应,并根据反馈意见对材料进行反复修改的过程。 。契约关系――指在传播活动中传播双方相互依存的一种默契关系,传播双方以此约束各自的传播行为。 。共同经验阈――指在人际传播过程中双方对信息能够共同理解、相互沟通,产生共识的经验范围,另外在大众传播中还要加上传授双方对传播媒介的使用及理解的 共识范围。 。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是指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交流、 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信息沟通的一类交流活动。是人类最早,最原始的传播方式 。大众传播――指职业性信息传播机构和人员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等大众媒介和特定传播技术手段,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过程 。反馈――指传播者获知受传者接受信息后的心理行为反应,体现传播的双向性。

健康教育学 部分考试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健康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 2.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指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良好状态。 3.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4.健康管理: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 5.健康行为;是指人们为增强体质、维持与促进身心健康和避免疾病而从事的各种活动 6.危害健康行为:是指在偏离个人和社会健康所期待的方向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相对明显的确定的各种行为 7.危害健康行为:是指偏离个人和社会健康所期望的方向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相对明显确定的各种行为 8.人格: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9.健康睡眠:迅速消除个体疲劳,有效提高睡眠质量,睡眠科学合理不会诱发疾病,在睡眠中能康复多种慢性疾病 10.药品: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适应症和用法、用量要求的物质 11.非处方药:是指病人不需要凭医师处方直接从药房或药店买到,根据患者的病情,自行判断,借助药品说明书,自我进行治疗的药品 12.生活护理:是指人们对自身或他人日常生活的维护与管理 13.体育卫生:是指运用卫生学和体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影响人们健康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及其规律 14.体育环境:是指体育锻炼的自然环境和人工提供的场地设施 15.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16.膳食制度:是指按营养学的原则,将人体每天所需求的膳食营养进行定质定量定时分配安排的一种制度 17.膳食指南:是指营养学家概括营养学原理,对膳食中食物的选择和搭配提出的指导性建议 18.饮食结构:一日各餐中各种食物种类和数量的组成关系。 19.饮食制度:按营养学的原则,将人每天所需要的饮食营养进行定质、定量、定时分配安排的一种制度。 20.自我效能:个体对执行某种特殊行动以达到某个特殊目的的自身能力的信念。 二、知识点 1.WHO提供的4大健康行为:“不吸烟,饮酒不过量,锻炼身体,平衡膳食”。 影响健康的4大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环境、生物学、卫生服务。 日常行为方式影响致命疾病和慢性疾病的发展。 1992年维多利亚心脏保健宣言指出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的膳食,适量的运动,戒烟和限制饮酒,心理健康”。 2.情绪的特征:倾向性、稳定性、深刻性、效能性。 情绪的控制方法:修身养性、转移注意、自我调控、异位思考、登高远望。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统一性、稳定性、社会性、功能性。 3.体育锻炼的卫生原则:循序渐进、系统性、全面性、区别对待、持之以恒原则。 4.健康饮食4个内容:健康饮食结构、健康饮食制度、健康食物加工方式、食品安全。

健康教育学重点.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第一章绪论 *健康教育定义:是有计划地应用循证的教学原理与技术,为学习者提供获取科学的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技能的机会,帮助他们作出有益健康的决定和有效且成功地执行有益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的过程。 *健康教育的特点 (1)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 (2)以行为改变为目标 (3)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 (4)注重计划设计和效果评价 (5)评价健康教育对改善健康状况的效果有较大难度 (6)既有独立的领域又无独立的领域 *健康教育的五个环节 1、教学者:公共卫生医师、临床医师或健康教育老师(专业性健康教育工作);基层卫生工作者和社区社会工作者(普及性) 2、健康相关信息:正确性、证据充分、适合学习者需求 3、教学活动:个体咨询指导、人际和小组活动、培训等。 4、学习者:以学习者为中心 5、效果:健康行为的形成,维持、促进和改善个人和社区的健康。 *健康教育与增权:增权是指人们增强对决定他们生命事件掌控力的过程,自主自律健康行为。 *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指给老百姓竞选卫生知识宣传教育 特点:单向、大众传媒 两者联系:我国当前的健康教育是在过去卫生宣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健康教育的部分措施认可称为卫生宣教。 两者区别:健康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教育活动过程(双向)。它强调的是健康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合作,需要广大群众的主动参与,通过两者共同努力,达到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融合了医学、行为科学、传播学、管理学等知识形成理论和方法体系。 *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在进行与医疗服务、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有关的日常活动时,获取、理解、评价和应用健康信息来作出健康相关决定以维持或提高生活质量的知识、动机和能力。*健康促进的概念:指包括健康教育在内的促进人们行为改变和社会环境改变的组织、法律、资源支持等各项策略和活动。 行动策略:1)制定能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2)营造健康支持环境 3)强化社区的行动 4)发展个人的技能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1、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健康促进包括健康教育 3、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策略和方法之一,是基础和先导。 4、健康教育必须以健康促进战略思想为指导 *健康共治:是指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以及整个政府和全社会的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企业

药理学重点(人卫第3版)

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为临床合理用药、 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提供基本理论依据。(1)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规律(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处理的规律(3)药物: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 2.选择题药物作用的1方式:兴奋、抑制2治疗效果:治疗作用、不良反应--1)副反 应:如氯苯那敏(扑尔敏)治疗皮肤过敏时可引起中枢抑制。2)毒性反应:如尼可刹米过量可引起惊厥,甲氨蝶呤可引起畸胎3)后遗效应:如苯巴比妥治疗失眠,引起次日的中枢抑制4)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如抗癫痫药突然停药可使癫痫复发,甚至可导致癫痫持续状态5)变态反应:如青霉素G可引起过敏性休克6)特异质反应:少数红细胞缺乏G-6-PD的特异体质病人使用伯氨喹后可以引起溶血性贫血或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3.药物1)效应: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相互作用而引起机体在功能或形态上的改变2) 最大效能:是指在量效曲线上,随药物浓度或剂量的增加,效应强度也增加,直至达到最大效应(即为最大效能) 3)效应强度:是指在量效曲线上达到一定效应水平时所需的剂量(等效剂量)大小 4.药物安全性的评价能够引起50%动物产生效应或引起50%最大效应的剂量称为 ED50;引起一半动物死亡的剂量称为LD50。药物的安全性可用治疗指数(TI)来表示: TI= LD50/ ED50。用TI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并不完全可靠 5.1)激动药: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的药物。它们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 内在活性2)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本身不产生作用,但可拮抗激动药的效应。(3)部分激动药:与受体既有亲和力也有内在活性,但是内在活性较弱的药物。它们能激动受体并产生较弱的激动效应,与激动药并用时又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6.被动转运:药物从细胞膜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的过程1分类:简单扩散 和滤过2特点:①药物从细胞膜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渗透,当药物分子在细胞膜两侧的浓度相等即达到动态平衡②不需要载体③不消耗能量④无饱和性⑤分子量小的、脂溶性高的、极性较小的、非解离型药物(原型药物)易转运 7.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吸收: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2)分布- -先与血浆蛋 白结合:药物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3)代谢(生物转化):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的改变,又称为生物转化4)排泄:主要是肾脏 8.首关消除(首过消除):口服给药,药物在吸收过程中部分被肝脏和胃肠道的某些酶灭 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量减少实际意义:首关消除强的药物应加大给药剂量,或改用其他给药方法,以避免疗效降低,如硝酸甘油舌下给药,水合氯醛直肠给药,利多卡因以静脉注射给药等;但需要在胃肠道或门静脉发挥作用的药物,不受首关消除的影响 9.1)肝药酶诱导:A增强肝药酶活性,使其他在肝脏内代谢药物的消除加快,导致A的 药效减弱,称为肝药酶的诱导,如苯巴比妥、利福平、苯妥英钠2)肝药酶抑制:B能抑制肝药酶活性,使其他在肝脏内代谢药物的消除减慢,导致B的药效增强,称为肝药酶的抑制,如氯霉素、西米替丁等。 10.药物半衰期(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1.生物利用度概念及其意义:绝对生物利用度:口服与静脉注射AUC相比的百分比,同 一药物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量。②相对生物利用度:口服受试制剂与标准制剂AUC相比的百分比,用于评价受试制剂与标准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评价同一药物不同剂型的吸收程度

最新健康教育学试卷与答案

健康教育学试题(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4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或未选均无分。 1.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改变个体和群体的() A 知识 B 态度 C 行为 D 价值观 2.卫生宣传通常指的是卫生知识的() A 单向传播 B 双向传播 C 人际传播 D 组织传播 3.驾车时使用安全带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的() A 基本健康行为 B 预警行为 C 保健行为 D 避开环境危害行为 4.拉斯韦尔模式的繁硎鍪牵?) A 传者——信息——传播途径——受者——效果 B 传者——传播途径——信息——效果——受者 C 信息——传者——传播途径——受者——效果 D 信息——传者——传播途径——效果——受者 5.高血压病患者关注电视节目中降压药的广告,属于受者对信息的选择性() A 应用 B 记忆 C 理解 D 接受 6.在传播材料预试验中,听取有关领导对该材料的修改意见属于() A 可读性试验 B 重点人群调查 C 把关人调查 D 问卷调查 7.期望寿命属于() A 人群健康学指标 B 日常生活质量指标 C 临床健康学指标 D 社会健康学指标 8.健康促进规划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A 设计、管理、评价 B 设计、实施、评价

C 评估、设计、实施 D 评估、实施、管理 9.社会诊断评估的是() A 需求与健康 B 健康相关行为 C 卫生服务 D 社会环境 10.实现母乳喂养的促成因素是() A 母亲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 B 母亲愿意进行母乳喂养 C 在时间、地点上方便母亲进行母乳喂养 D 丈夫对妻子进行母乳喂养给予支持 11.患者戒烟的强化因素是() A 患者了解吸烟的危害 B 患者使用帮助戒烟的产品 C 医生指导患者如何戒烟 D 医生对患者戒烟表示肯定和赞许 12.为了了解健康促进规划的进展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而进行的评价是() A 形成评价 B 过程评价 C 效果评价 D 总结评价 13.高血压病健康促进规划的结局评价是评估目标人群() A 有关高血压知识的变化 B 测量血压技能的变化 C 饮食行为的变化 D 高血压控制率的变化 14.在收集评价资料的过程中,调查员使用了诱导性提高,属于影响评价因素中的() A 观察或测试偏倚 B 选择偏倚 C 回归因素 D 测试工具不准确 15.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网络,属于社区健康促进要素 中的() A 创造支持环境 B 发展社区健康服务 C 建立社区健康促进机构 D 提高社区保健技能 16.医院健康促进的目标人群是() A 患者 B 患者及患者家属 C 患者及医院职工 D 患者、医院职工及所在社区的居民 17.通过开展医院健康提高病人的依从性,直接体现出医院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健康教育定义:是有计划地应用循证的教学原理与技术,为学习者提供获取科学的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技能的机会,帮助他们作出有益健康的决定和有效且成功地执行有益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的过程。 *健康教育的特点 (1)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 (2)以行为改变为目标 (3)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 (4)注重计划设计和效果评价 (5)评价健康教育对改善健康状况的效果有较大难度 (6)既有独立的领域又无独立的领域 *健康教育的五个环节 1、教学者:公共卫生医师、临床医师或健康教育老师(专业性健康教育工作);基层卫生工作者和社区社会工作者(普及性) 2、健康相关信息:正确性、证据充分、适合学习者需求 3、教学活动:个体咨询指导、人际和小组活动、培训等。 4、学习者:以学习者为中心 5、效果:健康行为的形成,维持、促进和改善个人和社区的健康。 *健康教育与增权:增权是指人们增强对决定他们生命事掌控力的过程,自主自律健康行 件为。 *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指给老百姓竞选卫生知识宣传教育 特点:单向、大众传媒 两者联系:我国当前的健康教育是在过去卫生宣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健康教育的部分措施认可称为卫生宣教。 两者区别:健康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教育活动过程 (双向)。它强调的是健康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合作,需要广大群众的主动参与,通过两者共同努力,达到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融合了医学、行为科学、传播学、管理学等知识形成理论和方法体系。 *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在进行与医疗服务、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有关的日常活动时,获取、理解、评价和应用健康信息来作岀健康相关决定以维持或提高生活质量的知识、动机和能力。 *健康促进的概念:指包括健康教育在内的促进人们行为改变和社会环境改变的组织、法律、 资源支持等各项策略和活动。 行动策略:1)制定能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2)营造健康支持环境

药理学练习及标准答案--人卫版

药理学习题一 第一章绪言 一、选择题: 1.药物是( B ) A 纠正机体生理紊乱的化学物质 B 能用于防治及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C 能干扰机体细胞代谢的化学物质 D 用于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E 对机体的滋补、营养作用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主要研究( E ) A 药物理论 B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C 药物对病原体的作用 D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E 药物和机体的相互作用 3.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B ) A 药物理论 B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C 药物对病原体的作用 D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E 药物和机体的相互作用 4.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D ) A 药物理论 B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C 药物对病原体的作用 D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E 药物和机体的相互作用 二、名词解释: 1、药理学 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2、药物效应动力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原理的科学 3、药物代谢动力学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名词解释: 1.体内过程(药动学)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总称,又叫药物的处置(disposition )。 2.首过消除(第一关卡效应,first pass elimination ) 口服药物进入体循环以前,在肝脏和肠壁细胞部分破坏,使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量减少。3.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 F ) 经肝脏首过消除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A)占给药量(D)的百分率,用F表示,F = A/D ×100% 。 4.曲线下面积(AUC)

(全新整理)4月全国自考健康教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健康教育学试题 课程代码:0048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不属于 ...健康促进策略的是() A.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B.创造支持性环境 C.发展个人技能D.增加医药费用的投入 2.人们认为北方人体格粗壮,性格豪爽,直率,能吃苦耐劳,这属于知觉心理偏见中的 ()A.第一印象B.刻板印象 C.月晕效应D.近因效应 3.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被动发展阶段的年龄约为() A.0~3岁B.3~12岁 C.12岁~成年D.成年以后 4.某人多次体检血压正常,却总是怀疑自己有高血压,这是一种() A.致病行为模式B.不良疾病行为 C.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D.预警行为 5.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以下传播技巧恰当的是() A.避免重复B.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C.及时取得反馈D.尽量用专业词汇,以显示权威性 6.以下属于人群健康学指标的是() A.婴儿死亡率B.出生率 C.无病痛或残疾D.患病率 7.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首要任务是() A.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B.确定优先项目 C.建立领导机构D.制定健康促进规划 8.在制定艾滋病的健康促进规划时,计划通过工会把工人组织起来,积极开展预防艾滋病的教育,这体现了规划设计的() 1

A.整体性原则B.前瞻性原则 C.灵活性原则D.参与性原则 9.在社区需求评估法中,最适于探索性研究的是() A.小组工作法B.特尔斐法 C.专题组讨论D.观察法 10.“规划实施两年后,社区中10%的吸烟者戒烟”这一目标属于() A.总目标B.行为目标 C.技能目标D.知识目标 11.进行项目监测加强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 A.培训监测人员B.传播材料预试验 C.是否按项目要求投入资金D.规划进展情况 12.现代的控烟健康教育中,可以通过检测头发中的尼古丁含量,来更精确的评价目标人群在项目前后的烟草使用情况,这是属于影响评价因素的() A.历史性因素B.工作人员和参与者的成熟性 C.回归因素D.测量工具 13.在对糖尿病人的健康教育中,以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变化为指标进行评价,属于 ()A.形成评价B.过程评价 C.效应评价D.结局评价 14.初级卫生保健的要求之首是() A.社区健康促进B.学校健康促进 C.医院健康促进D.职业人群健康促进 15.在青少年吸烟中,促使其吸烟的最主要原因是() A.好奇B.社交需要 C.消愁D.成瘾 16.危害面最广、接触人数最多、危害程度最严重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是() A.生产性粉尘B.化学毒物 C.噪声D.放射线 17.根据“改变阶段模式”,尼古丁替代疗法常用于() A.没有戒烟愿望阶段B.犹豫不决阶段 2

最新教育学考试大纲大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哪些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的?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5、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制约作用表现方面):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 2、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能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8、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习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习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药理学》电子教案(人卫版)

《药理学》教案 学科药理学教员授 课 对 象 专科NO: 1 学期三时间授 课 内 容 1 概述 2 药效学 目标教学内容时 间 分 配教学 活动 教 学 资 源 评估与反馈 1 阐述药物的概念。 2 说明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3 针对药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说明学习药理学的意义。第一章概述 1 概述药理学的概念。 2 概述药理学的概念及所 研究的内容: ?药效学:药物对机体 的作用及其作用原理; 包括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作用 的类型和药物的作用原 理。 ?药动学:机体对药物 的作用。 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 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 1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临床 医学的桥梁学科。是临 床用药的基础。 2 分 钟 5 分 钟 5 分 钟 10 分 钟 1 认定 目标。 2 讲 述: 1 )药 物的概 念; 2 )药 理学的 概念及 其研究 的内 容。 3 )学 习药理 学的目 的及意 义。 3 再次 认定目 教材 讲稿 病 例: 1 医 嘱错 误: KCl 静脉 注 射。 2 护 士将 9 倍 剂量 的地 高辛 给病 人 口 服。 提问: 1 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有那些? 2 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那些? 作业:作为一名护士为什么要学好药 理学?

2 举例说明护士在临床药 物治疗中重要性。 标及达 成度。 1 认定 目标。 2 讨 论: 1 )作 为护士 为什么 要学好 药理 学? 2 )怎 样学好 药理 学? 4 详述: 1 )药物的基本作用; 2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3 )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4 )?药效学 第一节药物的作用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1 兴奋作用 2 抑制作 用。 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三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1 治疗作用: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2 不良反应:副作用、毒 性作用、后遗作用、继 发反应、变态反应、致畸 作用、致突变作用。 四药物的量效关系 5 分 钟 3 分 钟 30 分 钟 20 分 钟 20 分 钟 1 认定 目标。 2 讲 述: 1 )举 例说明 药物的 基本作 用; 2 )简 述药物 作用的 选择 性; 3 )举 例说明 药物作 教材 讲稿 提问: 1 药物的副作用与毒性作用有什么区 别? 2 已知 A 药的 LD 50 为 1mg , B 药的 LD 50 为 2mg ,哪药的毒性 大?

性健康教育试卷2

《性健康教育学》 期末考试试卷 本试卷共三个大题。考生在作答前应先检查是否有缺页、白页,以防漏答。查对无误后,请先填写办学单位、班级、姓名、学号,再答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请在答题卡作答) 1、青春期的年龄在国际上界定为10至20岁,我国习惯把( )岁称为青春期? A 、10—18 B 、11—18 C 、12—18 D 、13—18 2、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世大约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 A 、8个月 B 、9个月 C 、10个月 D 、11个月 3、女性外生殖器不包括哪些?( ) A 、阴阜 B 、阴道 C 、大小阴唇 D 、阴蒂 4、男性内生殖器官不包括( ) A 、睾丸 B 、输精管 C 、前列腺 D 、精囊 5、女性排卵时间大约在什么时候?( ) A 、月经后的二天 B 、月经前二天 C 、下次月经开始前的第14-16天 D 、下次月经开始前第4-6天 6、女性月经是由于女性每月身体内部什么东西的剥落产生的( ) A 、阴道内膜 B 、子宫内膜 C 、卵巢内膜 D 、宫颈内膜 7、以下哪种行为不属于青春期不良心理?( ) A 、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别人都不行 B 、喜欢和异性交往 C 、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 D 、没有主见,缺乏自信 8、女性乳房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 ) A 、第二性征的标志 B 、哺乳后代 C 、性器官 D 、体现女性美 9、人们最初的性意识是广义的性意识,即性别意识,大约在 ( )岁左右就出现了。 A 、2 B 、3 C 、4 D 、5 10、我国目前处于艾滋病流行的 ( ) A 、传入期 B 、播散期 C 、快速增长期(高发期) D 、稳定期

健康教育学复习题(含答案)

1、影响人类健康因素和主要的因素,慢性病发病率上升增加的原因(不良健康行为)。 1)急性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威胁所造成的突发事件 2)慢性、持续性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对健康构成的威胁 3)自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4)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主要的因素是行为与生活方式 2、健康、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概念。健康促进的具体目标和健康促进的主要策略。健康教育的主要特点和核心问题。 健康: 身体的、精神的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健康教育: 是通过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公民的健康素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促进: 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 健康促进的具体目标: 1)全面提高我国公民健康素养 2)促进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环境的健康 3)预防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中相关的危险因素 4)促使个人和社区人群降低因不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所致的危险

5)降低性别、种族、年龄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公平性,特别关注脆弱人群的健康促进的主要策略: 1)社会动员: 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基础,以社区参与为原则,以自我完善为手段。 2)倡导与游说 3)协调 健康教育的主要特点:1)多科性和跨学科性;2)以行动改变为主要目标3)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4)注重计划的设计和效果的评价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 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的行为改变。 3、在健康促进中,政府的角色 促进健康和社会发展是政府的核心义务和职责,并由社会其他所有部门共同承担。如果没有一个由政府和社会各部门组成极具凝聚力的领导机构是难以完成促进健康的使命的。重新认识健康促进面临的挑战、建立新的战略伙伴关系、调整战略方向。 4、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卫生宣教的关系 卫生宣传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而不是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延伸,其概念要比健康教育更为广义。 5、组织管理的一般程序和手段,管理工作的核心 组织管理一般程序为: 计划、组织、用人、指导和控制五步骤。 目标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核心。 手段是行政干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