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法国思潮变迁与福柯

当代法国思潮变迁与福柯

当代法国思潮变迁与福柯
当代法国思潮变迁与福柯

当代法国思潮变迁与福柯

法国巴黎是西方的一个文化中心。如果讲特色的话,或许可以说,这是一个"时尚"制造中心时尚"(Fasion)的本义是指服装的流行样式,即时装"。长期以来,巴黎不仅领导着世界的时装潮流,而且也不断地制造文化时尚。现代派文学艺术时尚大多滥觞于巴黎。

二战结束后,哲学也成为时尚翻新的领域。存

在主义,新弗洛伊德主义、结构主义、解释学、解构

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纷至沓来,而且在每

一种"新潮"中也是五花八门,令人应接不暇,眼花缭

乱。

当代法国思潮的变迁,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

段。首先,二战后,法国知识分子普遍左倾。现象

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勃然兴起,风靡一时,马克思主

义也在知识分子中获得同情。其次是1956 年及其以

后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引起思想界的变化。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做的秘密曝光;苏联出兵匈牙利,法国共产党予以支持;法国新上台的社会党政府镇压阿尔及利亚革命,并得到法共支持。知识分子普遍失望,不愿面对政治和历史。结构主义适逢其时,异军突起,第三是1968 年5月风暴后,"后现代主义“思潮风起云涌

法国新潮思想明星也相应地更换了三批。大体上说,第一批以萨特、梅罗-庞蒂等为代表。第二批是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拉康、巴尔特、福柯和阿尔杜塞。第三批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包括福柯、德里达、布贺丢、博德里雅尔、李奥塔德、德吕兹等。

法国新潮思想叠出不穷,有其复杂的原因,本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烈厄运,资本主义时代的剧烈变化,现代性固有的矛盾、异化,科技革命对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冲击,等等,都造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历史危机。

单就思想领域本身而言,盲人摸象,不妨试着

提出其中的几点具体原因。首先是思想传统。回顾20世纪西方社会思想界的曲折演变,不难发现,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思想的两大支脉,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的和盎格鲁-撒克逊的经验主义,到20世纪仍在延续。如果说英、美思想界在逻辑实证主义方面愈益精深,那么,欧洲大

陆则更纠缠于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留名、人本(道)主义和反人本(道)主义的矛盾情结。如果说,逻辑实证主义主要涉及的是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因此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工具思考,那么, 欧洲大陆的思想则更关注变动环境中的人类生存命运,因此是一种主体层面的目的反思,是"价值重估”。社会历史危机必然引起思想冲突。

其次是思想的杂交。法国作为欧洲乃至世界的一个文化中心,历来对八面来风兼收并蓄,从而保持着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二战结束后法国思想界更呈现出一片“混沌”。由于法国在二战中的胜利来得“不光彩“,传统的自由主义备受打击。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德国思想“竞相涌入,尤其在一些著名大学里,如巴黎大学(索

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等。各种思想的冲撞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杂交品种,结出了奇花异果。这些新潮思想不是传统自由主义的简单延续,而是对传统自由主义的批判,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或者说与马克思主义有互动关系

那么,为什么法国的一些有创造力的学者没有执著于某种既有的“思想体系“,如自由主义或马克思主义,而是另辟蹊径,自立门户?美国著名学者沃勒斯坦(l?Wallerstein) 在论述法国历史学中的年鉴学派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解释:在法国的新史学思想中,民族主义是一个很重要的动机。战后几年是冷战时期。自由主义同盎格鲁-撒克逊国际霸权相联系。马克思主义不仅教条化,而且成为僵硬的斯大林主义的国际战略工具。在文化观念领域里实现既非盎格鲁一撒克逊化,又非苏联化,成为知识分子的一种强烈情绪。在这种背景下,年鉴学派的存在为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提供出口。"大学里所有的年轻人都转向”年鉴”式历史学。"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情况也很相似。

第三是多学科的杂交。现代学科愈益细密的分

殊化,无疑与盎格鲁一撒克逊的经验实证主义传统有着更密切的关联。而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则有一种追求"普遍原则"的冲动,当然,各国情况也千差万别。如果说德国人更偏爱

聚敛式的"体系-,那么法国人似乎更喜欢发散式的”百科全书”风格。广泛涉猎,心有旁骛,关注和吸收其它学科的进展成果,在法国学者中蔚然成风。用现代的学科框架往往难以界定一些重要学者的归属领域,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证。恐怕我们不能把萨特只说成是哲学家或文学家,也不能把列维-斯特劳斯说成是哲学家或人类学家或语言学家。最简单的办法是把他们说成是“思想家",而在现代的学科划分中恰恰没有"思想学"这个学科。

反之,多学科的交叉又刺激了各个学科的边界的扩大和思想的突破。拿破仑帝国继路易十四绝对主义王权之余烈,造就了高度集中的政治- 文化体制。尽管法国文化"放眼世界",但其实际活动空间很小,浓缩在巴黎一地。故有人称之为"巴黎知识分子村"(Parisian intellectual village )。一个村子里,抬头不见低头见。彼此熟识。某人在某学科有什么重大进展和突破,立即成为"全村"的新闻,并竞相

效尤。哲学、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乃至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相互借鉴、互通有无,相得益彰。尤其是方法论,不分你我,

没有"知识产权",而奉行拿来主义,种到自己的花园里,嫁接在自己的果树上。南桔北枳,对文化和学术发展无疑利大于弊。因此,在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神话学等等研究中绽放出哲学思想之花,造成新潮拍岸,激浪冲天。

新潮思想既然成为时尚,就避免不了时尚的种种特征。

时尚就意味着新奇。新潮必须标新立异,争奇斗艳,并且大有睥睨一切之势,方能压倒和排挤旧潮。法国的新潮思想就总是以其“片面的深刻"惊世骇俗。

时尚还意味着流行。法国的新潮思想得以流行于世,多赖实现"mass production " (可译为"批量生产")的美国。往往是法国发明"思想”,再经过美国学术界按照学科进行标准化加工和批量生产

而推向全球。

时尚也意味着短命。每种新潮所能维持的寿命

已越来越短,能够独领风骚三五年,就很不容

易了。记得几年前,当"解构-这个新词刚刚在中

国登陆。一个在美国读博士的朋友回国探亲时感

叹道,只要在paper中出现"decon"(解构)这

个词,美国教授就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在国内闭门读哲学史之类的教科书,总以为西方现代思想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大断裂、大更新,似乎西方现代思想已面目无非。仔细想想,其实不然。尤其是本世纪后半期的新潮思想,大多是以反主流的姿态崛起。为何造反之浪此起彼伏,绵延不绝,而新潮作为时尚,只是昙花一现?这不正说明主流之根深蒂固、撼之不易吗?即便是”去中心”的反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按福柯的说法,也是由马克思、尼米和弗洛伊德开创的。以后的”作者"都是“话语功能”。可以说,西方社会-文化在主要方面依然笼罩在启蒙时代的巨大阴影下。

然而。新潮思想绝非过眼烟云。毋庸赘言,尽管大浪淘沙,但人类的知善恶之树变得更繁花似锦,

硕果累累。新潮思想冲击和修正了主流思

想,--当然也就可被主流思想所容纳和消化。许多当年的新潮作品已经成为西方大学的必读书或参考书,就是一例。

但是,或许更重要的是,纵观法国20世纪后半期五彩斑斓的思想,令人感到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思想时代,不由地想起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当时,也是新潮迭起,狂飙激荡。我们现在用"启蒙思想家"一言以蔽之的那些人物,他们不也是各立门户,聚讼纷坛,何尝在聚义厅里排座次呢?但是,正是这些思潮汇合起来,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地思想运动。我们现在称之为“文艺复兴“的,也是绵延两个世纪之久的多中心的文化现象,而不是单一文化流派的独唱。资本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经若干阶段。思想领域同时也在变化。现在资本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经若干阶段。思想领域同时也在变化。现在,资本主义还在变,有人称之为”晚期资本主义“,也有人称之为"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近几十年西方(主要是法国)的新潮思想被统称为"后现代主义"。这不无道理。

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统一的哲学-社会学原则,不是统一的人文科学流派。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对西方现代化的大反思、大批判,既是西方社会深刻变化的体现,也是这种变化的催化剂。后现代主义表达了世纪末的孤独、愤懑、哀怨、无奈、刻毒、放荡、狂欢,也尝试着种种突围的努力。其核心思想或许可以用福柯的说法来表述。即用差异哲学取代求真求同的哲学。近代启蒙思想打破了等级思想,代之以平等思想。其核心是一个无差异的原子社会观。"摩登时代“的流水线生产大有塑造出这种"单向度的人"之势。后现代主义则强调每个人之间的差异,主张"去权威"、"去中心”、”拆结构",其核心思想似可归纳为:承认异质的平等观。由此看来,后现代主义对启蒙思想既有突破,又有继承。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启蒙思想的根本否定,而是启蒙思想的延续和扩展,实际上把近代个人主义原则又推进了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后现代主义扩展为对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批判,例如"东方主义“、”后殖民

主义“,则具有了世界历史的意义。启蒙思

想的"普遍原则“、“线性发展阶段论“和"大同观”

等理论是支撑现代世界体系的意识形态。打破这种"普遍真理“,承认民族性的差异、各民族发展道路的差异,则预示了一种新的世界历史发展图

在当代法国思想发展中,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无疑是一位极其引人瞩目的

人物。

福柯在西方思想界获得了广泛的盛誉。他被称作"20世纪法兰西的尼采“,“萨特之后法国最重要的思想家“。萨特去世前,其存在主义思想影响已经日渐消退,而福柯去世后,其思想影响方兴未艾,日益上升。法国著名哲学家德吕兹宣布:这个世纪将被称作"福柯时代"。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大师哈贝马斯说:”在我这一代对我们的时代进行诊断的哲学家圈子里,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响最持久的。”美国著名学者克利兹曼说:"福柯之死在法国知识界造成了一个巨大的空白。在现代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思想家像他那样对历史学、哲学、文学和文学理论、社会

科学乃至医学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II

福柯在西方被视为思想知识界的一个斯芬克斯,一个谜样的人物。但是,福柯之谜并非如中国一些介绍文字所说是由于福柯著作的“艰深晦涩“造成的。这种说法十分奇怪。须知,福柯的主要著作大多不是那种堆砌术语的”理论著作”,而是历史分析。另外,它们大多是“畅销书" (包括个别”艰深的理论著作“。如《词与物》。可见,福柯的大部分著作对于法国读者乃至其他国家的读者并非”艰深晦涩”。当然,"畅销书"不等于"通俗读物“。福柯的著作毕竟是非常严肃的学术研究。理解福柯,首先需要有一些当代西方哲学和思想文化的知识。但是,中国研究者绝不应该给”福柯之谜”凭空再增添一重迷雾。相反地,可以告诉读者,只要抱着严肃认真的态度,通过福柯的著作至少可以直接窥见当代西方哲学和思想文化的一个侧面。

福柯之谜首先在于福柯思想的离经叛道和难以归类性。1978年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

(Clifford Geertz )在《纽约书评》上介绍福

柯的《规训与惩罚》英译本时有一个精彩的说法:

"60年代初,福柯以其《疯癫与文明》突然跃上

学术舞台。从那时起,他就成为一个令人无从捉摸的人物:一个非历史的历史学家,一个反人本主义的人文科学家,一个反结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者。"这段话已经成为对福柯的一个经典性评论。这段话既涉及到对福柯一些基本思想的评价,也涉及到福柯在法国和西方思想和知识系谱中的定位。这两个方面相互关联。

福柯是哲学家吗?他不论述柏拉图、笛卡尔和康德,不讨论传统的哲学概念,而是从西方文化的边界入手,考察疯癫、医学、监狱和性的历史。福柯是历史学家吗?在他的历史分析中,疯癫、疾病、犯罪和性,乃至”人“,都不是确定不移的"客观事实“,而是“观念“、"知识“、"话语" 历史是时间的流程,但在他看来,历史不是进步、发展,而是断裂、不连续。福柯自称致力于学史"研究,但是他研究的是人文科学的历史,他在人文科学中看到的不是”客观真理”,而是权力关系。他的科学史研究是理性的,但是现代理性话语却成为他严厉批判的对象。

福柯经历了法国战后此起彼伏、前后相继的三大思潮: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各个思

潮的风云人物往往会被下一次思潮所吞没。福柯在每一种思潮中却总是保持着一种独立和疏离的姿态。他不断地自我否定,不断地超越流行思潮,不断地发出惊世骇俗的声音。福柯曾经被称作”结构主义冒险四巨头之一”。但是,在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中,他仍然是一个主将。

仔细研究福柯的思想,不难发现其中的一致

性。这就是借助尼采主义揭示、批判、打破和逃出资本主义"现代性"铁笼的努力。早在1967年, 福柯在一次谈话中说:"当人们考察古典时期时,人们只需要描述它。但是说到现代--始于1790-1810年,延续到1950年--问题则是如何从中解脱出来。这种明显的争议性质源出于这个事实:人们不得不挖掘脚下积累的大量话语。…… 考古学家不得不像尼采主义哲学家一样拿起榔头来敲击它们。"1983年,福柯在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时说:”简单地说,我是一个尼采主义

者,

借助于尼采著作,我试着尽最大可能在许多方面看看这个或那个领域能够做些什么

当然,仅用"尼采主义"一言以蔽之,就会抹杀

或贬低福柯思想的丰富性和独创性。实际上,他的考古学、系谱学等方法论,他的话语实践分析和权力-知识理论,他对许多领域的开拓性研究,等等,都已成为国外"福柯学”的话题。

福柯之谜还在于福柯私生活的云谲波诡。作为一个思想家或作家,个人生活与其创作、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福柯表面上过着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数十年埋头于图书馆和档案馆,以一种实验科学家(他自己的说法是”考古学家")的态度研究人类社会的"反常"、"离轨"、"变态"的现象。

但这只是福柯个人生活的一面,另一面被故意掩盖了。首先是福柯本人极力保守自己的隐私。他不愿公开自己的个人生活。他多次声称,自己的生平就是由一系列的著作构成的;个人生活是乏味的,毫无故事性,不值得公之于众。而且,福柯对自己的个人生活也秘密分割。在较亲近的小圈子中,福柯的同性恋不是秘密。但是,在他死后,那些自以为是福柯某一时刻唯一伙伴的人,发现自己错了。更让他们惊讶的是,他们以为福柯极端厌恶女人,但一些女人回忆了与福柯的亲密合作。

其次是"权力机构"有意掩盖。福柯英年早逝,举世震惊。医院为保护名人声誉,始终对病因予以保密。因此,当福柯死于爱滋病的消息悄悄流传出来后,许多崇拜者不敢置信。美国学业者米勒(James Miller )是一个典型。据他自己描述,这一消息给他强烈震撼,从而促使他深入研究福柯的思想与生平的关联。

神秘恐怖的爱滋病及其与声名狼藉的同性恋的联系,也使福柯的形象变得更扑朔迷离。

事实上,福柯的生活也是"尼采式探索"。他如浮士德一般,一生追求”极限体验”,从未止步,直到最后耽迷于非性欲化的“极乐"体验,也就因

此被"魔鬼"摄走。福柯的文化边界研究与其社会边缘心理相辅相成的。

对"现代性"的批判是西方一股绵延不绝的潮流。但这毕竟不是主流,而是一种"反文化" 在这个理

性的世界里,福柯无疑处于边缘的位置。在理性世界的眼里,福柯的思想与行为无异于一种疯癫。而在福柯的眼里,这个理性世界无异于另一种疯癫。究竟谁疯了?

但是,至少在法国,类似福柯这样思想离经叛道、生活奇诡怪异的,不乏其人。仅就与福柯的思想或交往有关的人而言,前有萨德、鲁塞尔、巴塔耶等,同时代有阿尔杜塞、巴尔特等。他们构成了一个长长的系列。

福柯之谜正被逐渐揭开。福柯的思想与生活不是令人迷惑不解的“怪胎-,而是现代西方(具体地说是法国)社会和思想所孕育出的一朵“恶之花"。反之,福柯这一类怪异的思想家也正是现代西方社会的最真实的揭露者和象征。对于福柯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我们可以稍加修改地套用

《疯癫与文明》的最后一段话:“西方世界试图通过心理学来评估和确认疯癫,但是它必须首先在疯癫面前证明自身的合理性。因为充满斗争和痛苦的世界是根据像尼采、梵高、阿尔托和福柯这样的人的作品

大量涌现这一事实来评估自身的。而世界本身的任何东西,尤其是它对疯癫的认识,并不能使这个世界确信可以用这类疯癫的作品来证明自身的合理性。"

法国政体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法国政体的特点 新课教学: (一)、民主共和制的形成和主要权力机关 1、民主共和制 (1)、形成——是各阶级力量不断角逐、彼此斗争的产物 法国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国家。今日法国政体的形成始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历经二百多年的演变,是各阶级力量不断角逐、彼此斗争的产物。 相关链接: 1789年,法国爆发了震撼欧洲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列宁说:“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所服务的那个阶级,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至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这次革命比较彻底地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 (2)、发展历程: 法国资产阶级政权建立后,其具体政权组织形式,先后采用过共和制、帝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制和半总统制等。依据法国现行的《第五共和国宪法》,法国是民主共和制国家。人们根据它的政体特征,又把“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 2、主要权力机关——总统、政府、议会 (1)、总统及其主要职权: ①地位、产生方式及任期: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任期五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法国不设副总统,一旦总统不能履行职务,由参议院议长代理总统。 ②主要职权: 法国总统的主要职权: ◇任命总理,并根据总理提名,任命其他政府成员; ◇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 ◇有权解散议会; ◇拥有外交权(与总理分享,但总统权力更大); ◇可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 (2)、政府首脑(总理)及其主要职权: ①地位、产生方式: 总理是政府首脑,由总统任命。

②总理的主要职权: 总理的主要职权: ◇领导政府活动,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 ◇向总统建议任免政府各部部长和国务秘书; ◇除宪法规定的例外情况,副署总统的文件、法令和命令; ◇对国家防务负有责任; ◇可代替总统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 (3)、议会的构成及各自的职权——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两院组成。 ①国民议会 A、国民议会成员的任期和产生方式: 国民议会由577名议员组成,议员任期五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国民议会的主要职权: a、立法权。 议会的立法权集中在公民权利与义务、婚姻与继承、税收与货币制度、公共机构的设立等领域。 b、财政权 议会有权对政府的财政法案和经济计划大纲进行审议、辩论和表决。法国国民议会召开会议 c、监督权 议会的监督权包括对政府的法律监督和活动监督。其中,弹劾是国民议会对政府监督最严厉的手段。 ②参议院成员 A、参议院成员的产生方式: 参议院共321个议席,由国民议会议员、省议会议员、市议会议员组成的选举团选举产生。参议院保证共和国各地方单位的代表性,居住在国外的法国人在参议院中应有代表。 B、参议院的主要职权: 在行使立法权方面,参议院和国民议会有同等的权力。 专家点评: 从原则上说,法国两院在立法权方面有同等权力,但在实际立法过程中,国民议会的地位要优于参议院。两院议员均有权提出法案,但财政法案必须首先提交国民议会。如果两院对议案发生分歧,经协调仍达不成一致时,政府可以要求国民议会作出最后裁决。在监督权方面,国民议会拥有主要权力。国民议会可以使用弹劾手段对政府进行监督。

法国政治制度

法国的民主共和制与半总统半议会制 (1)法国的国家机构 ①法国总统 法国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五年。总统的主要职权:任命总理,并根据总理提名,任命其他政府成员。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有权解散议会(国民议会)。拥有外交权(与总理分享,但总统权力更大)。可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宣布紧急状态。 ②法国议会 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两院组成。 A国民议会:国民议会由577名议员组成,议员任期五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参议院:参议院共321个议席,由国民议会议员、省议会议员、市议会议员组成的选举团选举产生。 C议会的主要职权:立法权(政府的施政纲领、改革方案、立法修正案、提案,必须经过两院议会通过才能生效)。财政权(财政法案、经济计划大纲由议会进行审议和表决)。监督权(议会可以通过质询、投不信任票、甚至弹劾等方式追究政府的政治责任,其中弹劾是国民议会对政府监督最严厉的手段)。 ③法国总理 总理是政府首脑,由总统任命。总理的主要职权:领导政府活动,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向总统建议任免政府各部部长和国务秘书。除宪法规定的例外情况,副署总统的文件、法令和命令。对国家防务负有责任。可代替总统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拥有外交权(与总统分享,但总统权力更大)。 (2)法国政体的运行 ①法国总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在法国政治舞台上发挥主要作用:总统通过任免总理和组织政府、主持内阁会议,直接领导国家行政权力的实施,尤其是在国防和外交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总统可以通过解散国民议会、举行公民投票、宣布紧急状态

法国政党制度与政体演变的关系

法国政党制度与政体演变的关系 现代西方政党是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产物和工具,是同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维护其阶级统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政党政治的普及,政党便同宪法所确立的宪政体制不可分离,构成国家宪政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就法国政党制度与其政体演变的关系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 政党产生的前提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确立。法国政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以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的最终确立和巩固为前提条件。法国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是在第三共和建立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法国曾先后于&(’&年’月至&(’!年.月,&.&#年#月至&.%"年(月和&.%"年(月至&.#.年!月三次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于&."#年*月至&.&*年,月和&.*!年&!月至&.("年’月两次建立帝制;于&(’!年至&."#年,&.#.年至&.*!年推行共和制政体。也就是说,在第三共和(&.(*—&’#")成立之前,法国政体尚未最终确立,政治体制处于经常的变换之中,一旦王朝复辟或恢复帝制,就要实行专制独裁,取缔和禁止政治团体组织。如列·霞白利法禁止公民结社和&.%#年的法律对结社进行了镇压。第三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法国民主制度的最终确立,实行议会制和普选制,政党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政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才有其土壤。第三共和国议会制的健全和发展,普选制的扩大,为政党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政治舞台,受议会左翼多数议员支持的“保卫共和国”政府为限制和打击保皇派和教权派

等右翼保守势力,于&.,&年(月颁布了一项关于结社的法律,允许自由建立政治党派和民间团体(但宗教团体必须得到当局的批准)。法国各政治派别由此纷纷组成政党,如激进党、共和民主联盟等。法国社会党和法兰西社会党于&’"*年按第二国际的要求合并为统一的社会党。统一后的社会党发展很快。&’"%年组成了以温和派为主的共和同盟。在&’"!年选出的众议院中,各个政党按其对共和民主制度的观点和立场初步划分为左、右翼两大阵营。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法国政党重新分化组合,出现了许多新政党。其中多数为左翼政党,一些为中间政党,少数为右翼政党。另外,由于第三共和国不断变化的选举制度,尤其是采用比例代表制的计票方法,使中、小政党有可能获得议席,在议会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从而使中、小政党得以生存和发展。正是在这些政党和处在变换中的选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第三共和国的政党制度。这种政党制度的突出特__点是政党林立、软弱涣散、变化无常。同时这也是这一时期政党制度的弊端,它最终导致第三共和的灭亡。第四共和国时期仍然实行这种多党制。此间,第三共和国政党制度的弊端不仅没有克服,反而使这种弊端更加严重。林立的各政党因大小不同,在议会中所占有的席位各异,没有一个政党能够在议会中保持绝对多数。因此,往往由几个政党结成政党联盟,共同组织政府,联合执政。 第五共和国与第三、四共和国相比,虽然其政体并没有改变共和制的面貌,但从微观层面上看,其共和制政体在权力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为从议会制过渡到半总统半议会制。法国政体在微观层

第四框题英法政治体制的异同

第四框题英法政治体制的异同 一、【课程标准】: 2.5简述法国总统、内阁、议会的产生及其职权,比较法国民主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二、【新课教学】: 英国议会对政府的监督权要强于法国。法国议会虽然有对政府的弹劾和倒阁权,但受到种种限制,实行起来非常困难。1959~1979年二十年间,法国国民议会先后提出38次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只有一次获得通过。 相关链接: 一谈到两党制,许多人就想到了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实际上,两党制的发源地是英国。英国最早出现的两大党是托利党和辉格党,其来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70年代。经过三百多年的演变,保守党和工党已成为英国两党制的主角。所以英国既是现代西方议会制度的发源地,也是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发源地;既是“议会之母”,也是“政党之母”。 相关链接: 英法国家权力重心不同。英国的权力重心在首相,法国的权力重心在总统。从内阁稳定的角度看,英国首相可以以党的领袖名义要求全体阁员服从自己的领导,以维护执政党地位,因而政府比较稳定。在法国,当政府内部发生意见分歧时,总理有时无法掌控局面,导致政府危机。总理受到议会和总统权力的种种制约,地位显然不能与英国首相相比。 (二)、政体相异的缘由——资产阶级革命不同的阶级力量对比、历史背景和政治传统 1、阶级力量对比:

(1)、英国: ①革命方式——革命加改良 ②原因——资产阶级力量没有占绝对优势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形成比封建势力更强大的力量,迫使封建贵族在革命后走妥协的道路,因而英国最终以革命加改良的方式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2)、法国 ①革命方式——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②原因——资产阶级力量没有占绝对优势 大革命前的法国总体上是一个封建农业国,封建势力特别强大,王权高度集中。封建势力对资产阶级和农民采用高压政策,资产阶级、广大民众几乎无法与他们达成妥协,只能采取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方式推翻封建王权。经过同封建势力之间复辟与反复辟的长期较量,法国资产阶级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度,形成了与英国不同的政体。 2、历史背景与政治传统: (1)、英国——保守、妥协 (2)、法国——激进、不妥协 综观英国社会政治历史的发展进程,英国政治文化传统比较保守,善于妥协,政体变革往往采用渐进方式,这是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与英国不同,法国大革命前以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为代表的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展开了猛烈批判。他们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舆论准备和理论武器,形成了法国激进的革命政治文化,对法国政治体制的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链接: 法国大革命前,资产阶级思想家已经掀起了一场启蒙运动。他们的主要思想是:主张民主,反对封建的君主专制;呼唤自由,反对封建的人身依附;要求平等,反对封建的等级制度;崇尚科学,反对封建的蒙昧主义。这些思想深入人心,极大地鼓舞了当时深受压迫的人们反抗封建专制政权的斗志。 (三)、异中有同,殊途同归 1、从政体与国体的关系看——国体决定政体 从政体与国体的关系来看,英法两国的政体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形式。两国的政权都是资产阶级政权,执政的根本目标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法国虽然是共和政体,议会、总统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从表面上看,似乎比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更加民主,、但其资产阶级政权的本质与英国并无根本不同。 2、从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看——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从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来看,英法两国执政党的阶级性质相同。执政党的阶级性质体现了国家政权的性质。英法两国右翼政党始终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号称代表中下层人民利益的左翼政党,如法国的社会党和英国的工党,也已经公开充当资本主义制度的捍卫者,与右翼政党没有本质区别。 专家点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法国共产党曾一度参加联合政府。对此,法国资产阶级深感

第1章 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答案)

全国自考《西方政治制度》(课程代码:00316) (第一章) 历年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雅典城邦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 A )(2013年1月)p.54 A.公民大会 B.陪审法庭 C.议事会 D.十将军委员会 2.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法律是( C ) (2013年1月)P.63 A.《十二铜表法》 B.《法兰西民法典》 C.《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D.《大宪章》 3.近代史上第一个确立了宪政制度的国家是( B ) (2013年1月)p.71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4.近代史上第一个确立宪政制度的国家是( A )(2012年10月)p.71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荷兰 5.古罗马共和时代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中心内容是( A ) (2012年1月)p.59 A.土地问题 B.债务问题 C.政治权利 D.身份问题 6.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 D ) (2012年1月) p.70 A.法权主义 B.自由主义 C.社群主义 D.人文主义 7.君士坦丁体制是彻底的( A ) (2012年1月) p.62 A.君主专制政体 B.君主立宪政体 C.寡头制政体 D.贵族制政体 8.雅典城邦民主制的核心特征是( A ) (2011年1月)p.55 A.主权在民 B.公民轮流执政 C.抽签选举官员 D.法治原则 9.古罗马帝国的实质在于( A ) (2011年1月)p.61 A.军事独裁 B.四帝共治 C.法治 D.行省 10.在西欧封建社会大部分时间里居支配地位的土地占有制是( B ) (2011年1月)p.64 A.君主占有制 B.领主占有制 C.农民占有制 D.教士占有制 11.英国的“光荣革命”发生于( D ) (2011年1月)p.73 A.1628年 B.1649年 C.1660年 D.1688年

法国政体的演变

在法国,总统和议会都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理一职由议会的多数派出任。由于过去实行的是总统7年制、议会5年制,不同的选举时间,总统和议会多数派就可能不是来自同一阵营,因而造成总统和总理二人一个来自左派,一个来自右派,形成“左右共治”的局面。这也是法国政坛独特的现象。 半议会半总统制 在1946~1958年的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时期,法国的政体是议会制,即全民选举国民议会议员,由国民议会中占席位最多的党派出面组阁。那时候总理大权在握,总统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没有任何实权。由于议会内党派众多,而且议会有弹劾政府的权力,因此一不小心,多数派联盟便会分裂,造成政府倒台。在第四共和国存在的短短12年间,共更换了20届内阁!政府的频繁更迭造成政局不稳,国家动荡。 1958年,曾因反对议会制而退出政坛的戴高乐上台,建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他重返政坛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改宪法,制定总统制。出于稳定政局的目的,他继承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总统任期7年的传统。他一方面削弱了议会的权利,剥夺了议会任命总理和批准政府组成的大权;另一方面大大增强了总统的职权,甚至赋予总统在“非常时期”可以解散议会、进行全民公决等权利。1962年他宣布法国总统应由全民直选产生,并于1965年当选为第五共和国第一位直接选举出来的总统。 然而,第五共和国的政体并非绝对的总统制,议会对总统仍有制约,主要是:议会可以弹劾政府,迫使其下台;对议会通过的法律,总统须在15天内签署,最多只能让议会复议一次;总统不得在一年之内两次解散议会。 “左右共治” 在这样的政体下,总统只有得到议会多数派支持时,才能充分行使权利,反之,只能与反对派分享权利,把总理一职和组阁权交给政治对手。 实行半议会半总统制政体的初期,反对党势单力薄,总统的执政地位稳定,长达7年的总统任期又使其能够充分施展手脚,总统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活跃在法国政坛上的主要政党是右翼的保卫共和联盟和法国民主联盟以及左翼的社会 党和共产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法国左翼力量迅速上升,形成左右两大派旗鼓相当的局面。此时,一个新的问题显现出来:由于总统和议会任期不一致,因此无论是总统选举还是议会选举后,都有可能出现总统与议会的多数派分属不同派别。 1986年,前总统、来自左翼社会党的密特朗执政时,由议会多数派产生的政府属于右翼阵营,法国从此出现了“左右共治”的局面。自1997年以来,国民议会一直被若斯潘总理所属的左翼势力所控制,而希拉克总统则属于右翼政党保卫共和联盟。 总统任期改革 自1986年以来,法国已历经3次“共治”。“共治”期间总理、总统相互牵制,难以放手施政,严重影响效率。2000年6月,法国议会以绝对多数通过政府提出的关于“总统任期5年”的修宪法案。同年9月举行的全民公决中,赞成票占了73.2%。呼吁多年的法总

当代法国思潮变迁与福柯

当代法国思潮变迁与福柯 法国巴黎是西方的一个文化中心。如果讲特色的话,或许可以说,这是一个"时尚"制造中心时尚"(Fasion)的本义是指服装的流行样式,即时装"。长期以来,巴黎不仅领导着世界的时装潮流,而且也不断地制造文化时尚。现代派文学艺术时尚大多滥觞于巴黎。 二战结束后,哲学也成为时尚翻新的领域。存 在主义,新弗洛伊德主义、结构主义、解释学、解构 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纷至沓来,而且在每 一种"新潮"中也是五花八门,令人应接不暇,眼花缭 乱。 当代法国思潮的变迁,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 段。首先,二战后,法国知识分子普遍左倾。现象 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勃然兴起,风靡一时,马克思主 义也在知识分子中获得同情。其次是1956 年及其以

后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引起思想界的变化。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做的秘密曝光;苏联出兵匈牙利,法国共产党予以支持;法国新上台的社会党政府镇压阿尔及利亚革命,并得到法共支持。知识分子普遍失望,不愿面对政治和历史。结构主义适逢其时,异军突起,第三是1968 年5月风暴后,"后现代主义“思潮风起云涌 法国新潮思想明星也相应地更换了三批。大体上说,第一批以萨特、梅罗-庞蒂等为代表。第二批是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拉康、巴尔特、福柯和阿尔杜塞。第三批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包括福柯、德里达、布贺丢、博德里雅尔、李奥塔德、德吕兹等。 法国新潮思想叠出不穷,有其复杂的原因,本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烈厄运,资本主义时代的剧烈变化,现代性固有的矛盾、异化,科技革命对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冲击,等等,都造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历史危机。 单就思想领域本身而言,盲人摸象,不妨试着

法国政体演变过程

法国政体演变过程 法兰西王国(843年—1791年)〔君主专制(大革命前)〕 君主立宪制(1791年—1792.8)〕→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9月—1804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815年)→ 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1830年)→ 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1852年)→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年—1940年)→ 维希政权(1940年—1945年)→ 临时政府(1945年—1946年)→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6年—1958年)→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现在)。 ①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兰西王国实行的是波旁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在路易十四时期(1643-1661-1715年在位),法国王权空前强化,“太阳王”实行“朕即国家”的中央集权的绝对君主专制统治,此时是法国封建专制君主制的鼎盛时期;路易十五时期,法国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封建制度开始解体,法国日益衰落;路易十六时期,法国专制制度已到了腐败透顶的程度,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反抗情绪与日俱增,革命一触即发。 ②1789年大革命后大资产阶级当权,保留国王同时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三级会议转变为制宪议会,取代王室成为法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为改造旧制度,创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作出了重大贡献。8月颁布著名的《人权宣言》,明确宣告了“主权在民”、“天赋人权”、“权力分立”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资产阶级民主法治原则,实际上宣告了旧封建王权的的灭亡和一种全新的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诞生,1791年的法国宪法就是以《人权宣言》作为序言的。1791年制宪议会颁布了法国也是欧洲大陆历史上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③1792年巴黎人民发动第二次起义,普选产生的国民大会宣布废除王权,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开始建立民主共和政体。1793年初宣判国王路易十六死刑,不久将其推上断头台。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中间经过吉伦特派掌权、雅各宾派专政和热月政变后的督政府的政权,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独裁体制,共和国名存实亡,但名义上仍属于共和政体。 ④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实行资产阶级的帝制。拿破仑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革新政治,发展经济,颁布系列法典,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法律体系,对外发动多次征服战争,沉重打击了法国和欧洲的封建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秩序,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法国议会制度的历史沿革

法国议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议会萌芽的出现 现代法国政治始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之后,大量的宪法草案被起草,其中18部草案正式生效为宪法。法国一直在君主制、帝制和共和制之间徘徊。正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现代意义上议会萌芽开始出现。 (一)1791年宪法 1789年6月17日三级会议转变成国民议会这件事标志着旧有秩序的崩溃。当时革命者的主要诉求便是制定一部旨在保卫人权、限制国王权力、使政治生活有序化的成文宪法。1789年国民议会又宣布改名为制宪议会。在这种情况,1789年8月26日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和1791年9月3日宪法得到了通过。其中,前者只是一项旧有超越时空性质的原则宣言,而对于具体的议会制度并未规定,甚至对于议会政治的重要性也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对于议会政治具体化的任务在1791年宪法中得到了初步的完成。根据该宪法规定,法国的主权属于国家,这一主权由立法机构和国王代表,立法机构是一院制的国民立法议会。 当时的国民立法议会共有745名议员,由选举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但这并不是一种普选制,只有“积极公民”才享有选举权。所谓积极公民,是指那些25岁以上、出生在法国或归化了法国的、有固定住所的,特别是缴纳了不低于三个工作日日值的直接税的男性公民。宪法还规定了国民立法议会的权限主要是:法律的创制权(提出法案的权力)和通过法案的权力;决定公共支出及赋税的权力;决定公共收入在各省间的分配及运用的权力;与王一起决定宣战的权力;批准与外国签订的和平或同盟条约的权力。 由于在这种宪法的规定中,国王处于劣势地位,因而其频频使用否决权,从而导致了双方矛盾的激化,最终到了1792年的年中,这部宪法实施上就已经被搁置了。 (二)1793年宪法 1792年8月10日,巴黎爆发了起义。9月21日,国民公会正式开幕,取代了国民议会的地位。1793年6月24日,国民公会通过了新宪法。 与1791年宪法相比,1793年的新宪法具有许多新的特点。首先,从性质上来说,这是一部共和宪法,其废除了世袭的权力,规定一切权力必须经选举产生。同时,为了扩大选举的范围,其还废除了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的界限,废除了选举权的财产资格。一切年满21周岁的男性公民在某地居住了10个月后,都可参加该地的初级议会,然后在初级议会中按人口比例选出选举人,参加对国民议会的选举。其次,1793年宪法宣布国家的主权属于全体公民,从而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指导思想。 但是,1793年宪法在实践中仍然没有得到真正的执行。当时决定着法国政治的是国民公会及下属的各个委员会,尤其是公共安全委员会,因而,甚至有学者认为这段时期是议会专政的时期。 (三)1795年宪法 这部宪法否定了国民公会的绝对优势,重新建立了行政权的权威,再次确认了分权原则。 在选举方面,虽然公民均可很容易的加入初级议会,但如果想参加选举议会,则除了需要年满25周岁之外,还要拥有一份相当于100-400个工作日日值的产业。因而这仍然是一种财产选举。 在立法及立法权方面,这部宪法在法国政治史上第一次确立了两院制,即元老院和五百人院,其中元老院由250名议员组成。五百人院享有法案的创制权,讨论和三读通过法案的权力。五百人院的法案转送到元老院,由后者决定是否将其付诸表决。此外,还规定了一些原则,这些原则至今对于法国的议会实践仍然有着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议员法律地位的不

法国政体的更替

法国政体的更替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法国的政体出现了多次的改变,反反复复,令人眼花缭乱,在大革命爆发之前,是封建性的绝对君主制,革命考试后,先是在1789年建立的君主立宪制,1792年的共和制,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9年,雾月政变后,共和制名存实亡,波拿巴将军在共和国的旗帜下,实行的是军事独裁体制,1804年拿破仑正式该制称帝,建立了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帝国垮台后,1814 1815年两次复辟才得以稳住的波旁王朝重建了王国,1830年复辟的王朝在七月革命中被推翻,资产阶级再次执掌了政权,奥尔良王朝,作为金融贵族的王朝统治法国达18年之久。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这个共和国寿命很短,1848年二月成立,12月总统选举时,拿破仑的侄儿路易波拿巴以超过其余四名候选人的得票数总和的绝对票数当选为总统,此人一心想继承其伯父的皇统,重建波拿巴王朝,显然,总统本身就是共和制度的隐患,另外,在议会选举中,有各类君主派组成的秩序党占用了优势,这也是对共和制的严重威胁,1851年波拿巴政变后,共和国已经是名存实亡,一年后,波拿巴称帝,共和国变成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帝国维持了18年,与1870年9月在普法战争中被巴黎人民革命推翻,随后建立的政体在形式上是共和主义,但在官方文件中没有明确的规定。1875年宪法勉强定下了共和政体,总算是有了官方结论。但是不久共和制又发生了危机,秩序党曾猖狂一时。直到1879年共和制才真正稳定地确立下来。此后又有了第四共和国和第五共和国,那已是现代史的事情了。 在这个政体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看似混乱,但仍是有规律可循的,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789到1830年是第一阶段,要解决的是摧毁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因为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只能建立资本主义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制度,1830到1870年是第二阶段,主要解决顺应工业革命的发展问题,共和运动的兴起,1848年二月革命都是实力强大的现实,共和派在第二共和国又承袭了18世纪大革命的传统,一味的坚持单独掌权,结果是政局大乱,这才造成了不得不以第二帝国的独裁统治的形式来稳定局势,并用强制的办法进行某些改革,是工业革命得以完成,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进入了第三发展阶段,即1870年以后的时期,此时要解决的是按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一自由主义的方法治国,就像英国和美国那样,所以共和制度得以确立,一系列政治民主的决策颁布起来,诸如保障人权,新闻自由,政教分离,结社自由,政党政治,更加健全的议会民主制等等。 从上述情况来看,法国政体的演变,正好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至少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那就是生产力发展的程度起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有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状况。这是历史的辩证法。

法国大革命与法国19世纪政体变迁

法国大革命与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一)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一.背景 1.政治:18世纪的法国处在波旁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 2.阶级:国王、教会教士和贵族为享有特权的统治阶级;资产阶级 等被统治阶级深受压迫,矛盾尖锐 3.思想: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启蒙思想的传播启发 了反抗意识,成为大革命的先导 二.过程 1.开端: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2.纲领:1789年,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 3.1791年短暂君主立宪 4.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三.《人权宣言》 1.通过: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 2.内容:1)核心是人权、民主和法治 2)承认人生而自由、权利平等 3)国家最高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可以担任一切公职 4)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 3.影响:1)否定了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揭示了人权、自由和平等原则;宣告了全新政治制度的诞生 2)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激发了法国民众的革命热

情 3)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亚洲的革命产生深远影响;推动了民主化的进程 (二)法兰西第一帝国 一.拿破仑崛起 1.大革命时期:1)支持雅各宾派革命2)1793年收复被保王党攻占 的土伦,展现杰出军事才能督政府时期: 2.督政府时期:1)1795年,平息保王党人的巴黎武装叛乱,被视为 “共和国的救星2)1796年拿破仑出任总司令远征意大利,击败反法同盟军3)1798年远征埃及 3.雾月政变: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任政府第一执政-实际 上进行军事独裁 4.《民法典》(《拿破仑法典》) 1)时间:1804年颁布 2)影响:a.法典宣告实行法律上的平等和财产权的保护-维护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b.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立法的蓝本和经典,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二.法兰西第一帝国 1.拿破仑称帝: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2.对外战争:1)背景: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俄国等欧洲君主国

法国政治制度演变及特点

法国政治制度演变及特点 摘要: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他包括国家的政体形式、宪法法律和政党制度等。法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他已有的政治制度演变特点可以概括为四种政治体制和阶级属性的演变。四种政治体制是指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和公社制。四种阶级属性是指奴隶主阶级、贵族阶级、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法国的政治体制相对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有其独特性,演变规律由法国整个社会进程所决定,与法国 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政治制度;演变及特点;政党与宪法 内容:法国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典型国家之一,恩格斯曾概括说:“法国是这样一个国家,在哪里历史上的阶级斗争与其他各国相比,每一次都达到更加彻底的结局。法国在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的中心,从文艺复兴时代起,是统一的等级君主制国家,他在大革命时期就彻底粉碎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这种统治所具有的典型性,是欧洲各国所没有的。奋起向上的无产阶级反对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法国也已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尖锐形式表现出来。”法国每一次政治制度的演变都有其鲜 明的特点,并深刻影响其他国家。 一、中世纪法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以奴隶主阶级和封建贵族阶级为代表的君主制演变及 其特点。 罗马帝国灭亡前后,原来居住在莱茵河下游法兰克人,趁机占领高卢地区,并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经过墨洛温王朝、加洛林王朝的改革和发展,随着国土的统一,民族的凝聚,经济共性的加强和语言文化的融合,法兰克终于成为正真意义上的王国,这是以封建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君主制国家,根据其发展的时代背景不同,我们将其分为等级君主制和绝对君主制两种形式。 等级君主制顾名思义,就是建立在法国等级制度上的君主制。法国的等级君主制可以将1302年等级会议的召集为开端,他的终结应该是1515年弗兰索瓦一世的登基。13-14世纪封建地主制的确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法国人按照每个人的社会状况分为三个等级:教会、贵族和第三阶级。在法王菲利普四世统治时期,由于弗朗得尔伯爵在英国的支持下开始进行反对法国国王的战争,由于法国王室当时没有固定的财政收入,战争的开使法国王室捉襟见肘,出现了财政困难。为了解决困难,法王菲利普四世决定向教会征收“教士十分之一税”,但此项措施遭到当时教皇博尼法斯八世的反对,为拜托宗教对王权的制约,形成独立的民族国家,菲利普四世决定于1302年召集三级会议,以解决这些问题。三级会议的召集,标志着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开端。等级君主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国王的决策与等级代表会议咨询相结合, 在加强王权的同时,又限制了王权的过度膨胀。 随着王权的进一步加强,法国政治制度逐渐由等级君主制向绝对君主制转变。绝对君主制是法国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独居特色的阶段,是封建等级社会较高发展阶段的一种政治形式。法国等级君主制度一方面是法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法国一度成为欧洲大陆强国;另一方面法国绝对君主制发展到顶峰,法国国王开始宣称君权神授,国王是国家的唯一统治者,在专制统治下,他又进一步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级君主制下,法王统领教会,集权治理国家,严厉打击反对派,压制三级会议和控制高等法院。这些措施都进一步激发了法国的社会矛盾,促使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二、近代法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及特点——以新兴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的演变及特点。 经历长达一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法国,16世纪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社会内部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波旁王朝统治后期,统治者腐朽无能,乱政税收,造成法国王室严重的经济财政困难,再加之自然灾害导致农业歉收,,致使法国社会矛盾尖锐。1789年围绕税收问题的三级会议召开,由于法王利用三级会议解决财政问题的目的没有达到,法王有企图镇压三级会议的人员,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举行起义,推翻王朝,于1791年通过想法,宣布成立君主立宪政体。法国

法国政治体制的变迁

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的眷顾和滋润,广阔的平原上多瑙河静静的流淌,美丽的塞纳河轻抚过巴黎。既如此,岂能不孕育出浪漫的法国人? 法国,得名于日耳曼族的法兰克人(Franks)公元5世纪时,法兰克人定居在当时的高卢(罗马帝国把今天法国这个地方叫做高卢(Gallia), 把高卢人叫做Gallus,而它在拉丁语裏的另一个意思是公鸡。)地区,得国名即“自由人”之意。 一、法国政治体制的发展 10世纪后,封建社会迅速发展。1337年英王觊觎法国王位,爆发“百年战争”。初期,法国大片土地被英侵占,法王被俘,后来法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1453年“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而结束。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形成中央集权国家。17世纪中叶,君主专制制度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达到顶峰,法国也成为欧洲大国。但路易十四统治中后期为了争夺欧洲霸权,与外国战争不断,消耗了大量国力,国家也开始走向衰弱。伏尔泰和卢梭去世11年后,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监狱。成了全国革命的信号。不久,由人民组织起来的制宪会议掌握了大权。这一年,制宪会议颁布了“废除一切封建义务”的“八月法令”,紧接着又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了“人身自由,权利平等”的原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人权宣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1789年人权宣言宣称:“人生而平等”,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个人财产神圣不可动摇”,宣告了“主权在民”、“天赋人权”、“权力分立”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资产阶级民主法治原则 1789--1792年,立宪派(斐扬派)掌权。在此期间,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大革命废除了君主制,并于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国。1799年11月9日(雾月18日)史称雾月政变,拿破仑?波拿巴夺取政权,1802年8月,拿破仑修改共和八年宪法,改为终身执政。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过共和十二年宪法,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波拿巴为法兰西人的皇帝,称拿破仑一世。同年12月2日正式加冕,他并不是由教皇庇护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将皇冠戴到了头上。一年之后,他又在意大利由教皇加冕为意大利国王,

第一章 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

第一章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 一、单选、多选知识点 1、古代希腊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城邦制度。在古希腊的城邦中,雅典实行的是民主政体,斯巴达实行的是寡头政体。 2、雅典城邦民主制的经济基础是奴隶制经济。 3、早期的雅典城邦由以下三个等级组成:世袭贵族、自由民中的工商业者和农民。 4、梭伦改革为奴隶制城邦民主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梭伦改革后,雅典人分成了平原派、海岸派和山地派三个派别。 5、古代雅典城邦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在雅典,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雅典城邦民主制的核心特征是主权在民。 6、雅典民主制的特征包括:主权在民、直接民主、法治原则。雅典民主制是西方政治制度的活水源头,是西方民主实践的思想摇篮。 7、陶片放逐法是全体雅典公民对高级官吏进行控制和监督的最严重的手段。 8、古罗马国家经历了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时代、罗马帝国时代;实行过的政体有军事民主制、共和制、元首制和君主制等。古罗马王政时代政治制度的特征是军事民主制。 9、古罗马王政时代的平民与贵族的矛盾集中在:土地问题、债务问题、平民向贵族争取政治权利的问题。 10、罗马民主程度最高的人民大会是特里布大会。 12、公元前326年通过的彼特留法,规定禁止将负债的罗马公民变成奴隶。 13、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如下内容:人民大会、元老院、行政官吏。 14、罗马共和国的行政官吏包括:执政官、独裁官、行政长官、监察官、保民官。 15、罗马最早的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制定的“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28年制定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法典,它提出了公法与私法的划分。 16、中世纪的欧洲,教权和王权冲突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王权的来源。 17、在欧洲中世纪先后出现过封建割据君主制、等级(议会)君主制和专制君主制三种封建君主制统治形式。等级(议会)君主制是封建割据君主制与专制君主制之间的过渡形态。

西方政治制度史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

1.概述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 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1)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2)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3)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一)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以雅典为代表) 1、产生条件: (1)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雅典城邦民主制的形成古代希腊位于爱琴海区域,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中各岛屿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2)城邦制度:城邦制度是古代希腊社会的基本结构。城邦即城市国家,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近若干村落。民主,是由希腊语的人民和统治派生出来的。城邦民主制是指城邦国家中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行使决定国家大政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力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制是古希腊城邦民主制的典范。(3)希腊公民:雅典城邦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构成:雅典城邦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对雅典全体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是开放的。国家的法令,政策和一切重大问题都要由公民大会批准,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作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的五百人会议不过是执行公民大会意志的附属机构。 2、发展历程: (1)奠基:梭伦改革(BC594年) 梭伦改革主要有三项重要的内容:1 在经济上,颁布“解除债负令“。此外还推行一系列发展工商业措施。2 在社会结构上,以财产而不是按血亲划分社会等级。按新宪法,全体雅典自由民,不论贵族还是平民,一律按财产多寡分为四个等级。3 在政治上,削弱贵族会议的权力,提升公民大会的作用 意义:它是平民反对贵族寡头斗争的一次胜利。恩格斯认为:它揭开了雅典政治改革的序幕。“而且是以侵犯所有制揭开的”。这样,雅典的城邦制度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国家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按照它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日益遭到排斥,民族制度遭到新的失败。它为奴隶制城邦民主制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它改革后,分成三个政治派别:平原派,海岸派和山地派。 (2)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BC506年) 公元前508年,平民领袖克里斯梯尼当政,进一步推进了雅典的政治改革。 改革内容有:1 以地区原则划分的新选区替代了按氏族部落组成的旧选区。公民权的认定取决于所居村社机构的登记。2 以五百人会议替代以前的四百人会议,从此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并执行公民大会决议。3 建立“陶片放逐法”制度。它规定公民大会有权通过投票决定放逐被认为是危害国家的分子。 意义:它的政治改革结束了雅典平民反对氏族贵族斗争的长期过程,确立雅典奴隶制城邦民主制,完成了雅典由氏族社会向国家的历史过渡。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获得高度的发展。 (3)鼎盛:伯里克利时代(BC443-429年)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并达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伯利克里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②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③五百人议事会(各部落轮流执政)是公民大会常设机构,闭会期间处理日常事务,职能也进一步扩大④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⑤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⑥剥夺议事会的政治权力。剥夺战神山议事会的政治权力,使之分别归属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此后,战神山议事会只审理带有宗教性质的案件和事务。公民大会、陪审法庭和五百人会议摆脱了战神山议事会的牵制,完全成为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执行机构。⑦作用限制取得雅典公民身份的范围。公元前451年规定,凡父母双方皆为雅典公民者才能获得雅典公民权 评价: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

法国政治制度演变

二外法语期末论文 法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和 特点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姓名:周俊海 学号:0925301036

法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特点公元前2世纪,罗马帝国征服法兰西民族的祖先高卢人后,在高卢设置行省,实行奴隶制,建立与罗马帝国相仿的行政机构。罗马皇帝通过高卢贵族进行统治和征税。从5世纪开始,法国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由于推行分封制,国家长期处于割据状态,形成法国早期的封建割据君主制。从14世纪开始,国王为加强王权,打击教会势力,开征新税,召开了由僧侣、贵族和市民代表参加的三级会议,形成了国王和等级代表制相结合的等级君主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法兰西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从16世纪起,法兰西出现了中央集权,国王统治全国的领土,中止三级会议,建立了官僚制的御前会议。从此,法国由等级君主制发展到“朕即国家”的君主专制制。17世纪后半叶,君主专制制发展到顶点,王权空前强大。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此后,法国政治风云多变,阶级力量对比关系不断变化,经历了君主立宪制、帝制和共和制的多次反复更替的过程,直到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诞生,才最终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相继建立了第四共和国和第五共和国。它使法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法国共和政治体制臻于完善。经过了大革命的洗礼,各种基本接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也初具雏形,虽然在大革命时期的政治制度还没有最好定型,但我们仍然可以说,19世纪以来的法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都是在大革命所奠定的原则上进行的。 一、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及其制度特点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政治制度(1792~1804)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后,于1791年召开制宪议会,制定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并赋予国王很大权力。1792年在人民的压力下,国民公会废除君主立宪制,建立了共和制,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雅各宾派政府颁布宪法。宪法规定,法国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确立议会共和制,最高立法机构为一院制的立法会议,议员由年满21岁的男子普选产生;最高权力机构是由24名成员组成的执行会议,成员由各省的选民会议选出。公民除享有《人权与公民权宣言》规定的权利外,还享有劳动权、受教育权、获得社会救济权,以及对侵犯人权的政府的起义权。虽然由于法国政局多变,这部宪法未能实施,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彻底摧毁了封建主义政治制度,初步确立了近代法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