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之间_七百年来西方中国观的两个极端_周宁

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之间_七百年来西方中国观的两个极端_周宁

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之间_七百年来西方中国观的两个极端_周宁
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之间_七百年来西方中国观的两个极端_周宁

中国意识形态现代思潮

中国意识形态现代思潮 概念的解析意识形态不仅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有机组 成部分,没有意识形态人类就无法维持自己的生存。我们既是各种意 识形态的创造者,也是各种意识形态的创造物。作为一个在某种特定 利益驱动下形成的包含着欲望、情感、表象的知识系统,意识形态是 由理论到实践、由观念到行动的“翻译器”和“催化剂”。 但我们总是把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混为一谈。一种是“意识形 态”(Ideologie),一种是“意识形式”(Bewuβtseinsformen),二者 在来源、内涵、性质等方面存有本质区别,一味在二者之间进行“心 脏搭桥手术”,不仅难免郢书燕说以讹传讹,而且会过度强调意识形 态的阶级性,并极易造成乱贴“阶级”标签的粗暴学风。西方学者把 意识形态作为考察社会的一个视角,在他们眼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 义的对立与其说是两种制度的对峙,不如说是两大意识形态的对抗;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也是两种意识形态的较量与融合。20世纪 60年代以来,意识形态成为社会科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范畴。法西斯 主义、纳粹主义的形成与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 义两大阵营的对抗,第三世界(特别是非洲大陆)的出现及其政治意识 的觉醒,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的解体,都是培育“意识形态”研究的 适宜气候与土壤。这在一定水准上造成了“意识形态”一词的滥用, 不过同时又强化了它的语义威力。 “意识形态”是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内容最复杂、意义最含混、性 质最诡异、使用最频繁的范畴之一,撒姆纳以前归纳、总结了10种意 识形态定义,伊格尔顿归纳、总结了6种意识形态定义,其中都充满 了对立、矛盾和歧异。“意识形态”与“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等简单概念不同,它是一个动态复合概念,表达的是 一个动态复合过程,既包括历史、社会和文化的深层互动关系,又包 括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既包括主体的认知,又包括价值的评判;既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信仰的过程;既具有理论的性质,又具有实践的品格。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无法用其他内涵清晰、外延

浅析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解读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浅析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 ——解读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黄娟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210093) 摘要: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于1929年完成了他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在书中,曼海姆“概括了一门能对社会生活作出新的和更深刻理解的新学科”,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社会学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新见解。本文旨在从《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出发,探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间的关系,同时进一步解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意识形态乌托邦曼海姆知识社会学 一、引言:问题的提出 作为知识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与奠基 者,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 (Karl Mannheim)于1929年完成了他的《意 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从此,曼海姆的名 字从此紧紧地与知识社会学联系在一起。虽 然知识社会学的概念最先是由德国哲学家 舍勒最先提出的,但在曼海姆那里,知识社 会学才真正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人们才真 正对知识进行社会学的考察。 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曼海姆“概

括了一门能对社会生活作出新的和更深刻理解的新学科”,他认为,“意识形态这一术语总的说来有两个不同的和可区分的含义特殊含义和总体含义”。就是说,意识形态分为特殊的含义和总体的含义两种,即曼海姆所谓的意识形态的特殊概念和总体概念。 本文旨在从《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出发,探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间的关系,同时进一步解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既体现了社会研究在历史过程的逐步深化之规律,同时也体现着社会学学者本身对于该问题认识的认识与再反思。 二、核心问题评述:曼海姆的意识形态概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意识形态是社会学界中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1早在马克思与恩格斯之前,意识形态的概念就已经出现了。当我们现在再谈到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把其思想渊源与他通过卢卡奇对马克思的继承结合起来。 马克思认为,历史上一切阶级社会的思想体系,都只是当时占支配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且都只是为了他们自身的阶级利益服务的。而在曼海姆看来,人类相对于社会现实的思想的扭曲井不只是发生于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也同样存在思想被扭曲的现象,井由此引出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在概念上的分辨。 曼海姆指出,“意识形态”是统治集团的集体无意识,而“乌托邦”则相反,是被统治集团的集体无意识,前者无视社会现实中向未来发展的真实可能性,而后者则无视社会实际存在本身的现实性。换言之,“意识形态”维护统治集团既得利益者的现在,“乌托邦”则空想被统治者和利益受到侵害者的未来。他们都同都属于思想意识相对于社会现实存在的扭曲,而且也都是受到人们各自的集体无意识的支配。 从词源的角度看,“意识形态”一词的意思是“观念的科学”。后来,经过马克思的阐释,“意识形态”被“带入到另一个不同的领域”2,具有“虚假意识” 1Krishan Kumar.Ideology and sociology:Reflections on Karl Mannheim’s Ideology and Utopia.Journal of Political Ideologies,Vol.11,No.2(June,2006),pp.169-181 2[澳大利亚]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6

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X 周 宏 (常熟理工学院社会科学部,江苏常熟 215500) 关键词:意识形态;当代;理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摘 要:5德意志意识形态6的出版开启了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新路径。西方学者对意识形态的特征和历史命运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思想支援;而20世纪下半叶的社会变迁又促使了意识形态理论的凸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学术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开,这种展开对有效地批判形形色色的虚假意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5)03-0283-06Ideology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C hina .s ideology theoretical research ZHOU Hong (Social Sciences School ,Changshu I nstitute of T 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China)Key words:ideology ;contemporary;theory ;contemporary China;M arx i sm Abstract:T he publication of T he Ger man Ideology opened new ro ad for research o f the ideo logical theo ry.T he wester n scholars have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s on the char acteristic and historical destiny o f ideology from many aspects,which provides aid for the r esearch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s ideology theory.And social chang e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mpel the emerg ency of ideolog y t heory.Since 1980,ideolog y theory gets mor e abundant development in Chinese academia,which bear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criticize varied false con -sciousness effectively ,and to build so ciali st cultur e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一、当代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进程 1924-193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5德意志意识形态6的出版引起了学者们对意识形态理论的浓厚兴趣。1929年德国哲学家卡尔#曼海姆(Karl M annheim,1893-1947)发表了5意识形态与乌托邦6,从探讨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出发,对意识形态的含义进行分析,提出意识形态有特殊含义(即狭义)和总体含义(即广义)之分。他指出,如果说特殊含义的意识形态是指他人(或论敌)提出的在真实性和合理性上具有虚假性或可疑性的观点和陈述[1](P 56) 的话,那么广义的意识形态则是指一定社会集团所持的总体世界 观(包括其概念结构)及其要素。 [1] (P58) 意识形 态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人们基于一定的利益取向而形成的观察客观对象的方式。它是每一个社会集团所不可或缺的,难以避开的,人类的所有社会知识都是意识形态。曼海姆试图建立一种关于意识形态的客观科学理论,但是既然他认为所有社会知识都是意识形态,那么他的理论又怎么具有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科学性呢?这成了曼海姆理论的悖论)))史称/曼海姆难题0。 5意识形态与乌托邦6的发表引致了以霍克海默(Max H orkheimer,1893-1973)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2] 他们提出,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对意识形态进行总体的、中性的理解,是想消解意识形态理论原有的批判张力, 第33卷第3期Vol.33l .3 5安徽师范大学学报6(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Anh ui N ormal Univ ersity (Hum.&Soc.Sci.) 2005年5月M ay 2005 X 收稿日期:2005-04-08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十五0规划基金项目(01BZX009) 作者简介:周宏(1962-),男,江苏省吴江市人,江苏省常熟理工学院社会科学部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意识形态理论。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特点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特点 (一):一元主导性与多样性并存 一元主导性指马义在我国思想意识形态体系中占据着核心领导地位。之所以如此,与我国目前实行的政治经济制度密切相关。导致一元主导性因素:经济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上实行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一元主导是我国思想领域的突出特点,可以起到动员导向增强凝聚力的作用。同时意识形态多样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是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阶层的变化,人们现实思想水平差异的必然结果。在现实中,人们的思想水准有差异,不同的水准导致不同的价值取向判断。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用马义去正确引领整合社会思潮,同时把健康向上的意识形态整合到马义中去。 (二):先进性与层次性并存: 我国的社义意识形态是以我国社会现实生活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综合水平的反映,具有先进性。中共所秉承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及方针政策和道德准则是现实的表现形式,代表中共最广大人名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先进性。我国的社义意识形态还具有层次性,这主要是指主流意识形态的层次多样性,并非多种意识形态的并存性,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合理的追求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 (三):批判性和建设性并存: 批判性是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无论哪个阶级的意识形态都具有批判性。社义的意识形态从不排斥人来文明上任何有科学价值的思想,但它也从不放弃同一切反马义的思潮的批判。他的批判表现为对各种异质性思想的批判以维护马义主义的一元主导地位;同时还表现为自我批判,即对自身的吐故纳新和新陈代谢。当然,意思形态批判的目的不仅仅是在消除异己,更重要的是在批判中建设新的意识形态,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每一次的发展有与意识形态的建设性密不可分。每到社会转型的活跃期,都是彰显意识形态建设性的关键期。(四)、开放性与包容性:开放性是时代赋予的基本属性,源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根源于客观存在的事实及人类所面对的一些问题。由此决定了意识形态开放性的新特点:1、是意识形态自身发展的要求,具有主动性和持久性。2、是借鉴和吸收了一切先进思想和优秀成果,具有全方位性。3、是引进来喝好走出去相统一,具有双边互动性。4、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具有亲和性。包容性是开放性的意识形态的必然属性,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的特点决定的。要包容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在坚持一元主导的同时包容有益思想,从广义上讲应包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包容当代社会正在成长着的意识形态,包容世界各国有益的文化成果。 (五)、继承性和创新性 我国的意识形态在时空上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历史传统。同时继承和延伸着中国历史的文化资源即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性形态,反映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连续性(一)它继承的思想有:1、社会主义内在固有的意识形态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性和共产主义的目标理想。2、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民族性。3、西方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与教训的理论总结,体现了开放性4、批判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所产

直面_诸神纷争_的世界_从_意识形态与乌托邦_看曼海姆与韦伯的思想关联

直面“诸神纷争”的世界3 ———从《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看曼海姆与韦伯的思想关联 熊 春 文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nheim ’s thought and Weber ’s one in three aspects :(1)diagnosis of their time ;(2)the Mannheim ’s epistem ological predicament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Weber ’s thought ;(3)the methodological problem.As W olff argues that ,m ost of Mannheim ’s w ork (not only that explicitly dev oted to the s ociology of knowledge )could be characterized as a ”diagnosis of our time ”.It was just on this topic where Mannheim followed Weber ’s proposition ———“g ods com plete in every fields of s ociety ”,and extended the tension of Weber ’s judgment in many theoretical aspects such as ideology and utopia ,the science of politics ,the problem of intelligentsia ,the types of knowledge and the styles of instruction ,etc.In this sense ,the attention to the connection of Mannheim and Weber gets its significance not only in the field of thoughts history or academic history ,but als o on the s ociological masters ’inspiration to grasp the problems of our time. 3 本文的思路与写作过程无不得益于我的导师苏国勋先生的指导和教诲,在此表示感谢。① 详细阅读过《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人不难发现,曼海姆在书中的各章都有对韦伯的直接引用或评论。 ② “接续”不完全同于继承、批判或超越等,笔者只是想借此强调曼海姆站在韦伯的基础往下言说的客观状态。毋宁说,接续包含着继承、批判、超越甚或倒退的可能性,但曼海姆对韦伯究竟继承了什么,批判了什么,在什么方面和意义上有所超越甚或倒退,这些都是值得认真分析和谨慎对待的问题。有关学者对曼海姆的认识论困境的分析,使得这些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③ 艾彦在《意识形态和乌托邦》译序中特别指出,“曼海姆具有异乎寻常的敏锐头脑和令人惊叹的综合能力,这突出表现在,他虽然吸收了如此之多具有深刻而丰富内容的思想流派的研究成果,但是,他自己却并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个流派,而是努力融百 家于一炉,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 (曼海姆,2001:11) 谈到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在其思想渊源上,人们主要强调他通过卢卡奇对马克思的继承,而较少关注曼海姆在思想上与韦伯的复杂关联。一般认为,正是在与马克思的关系上,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与舍勒的知识社会学区别开来,形成了知识社会学不可相互化约、又相得益彰的两套经典传统(W olff ,1970:32)。但实际上,在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代表作《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当中,我们也可以随处看到他 与韦伯思想的关联,①尤其是在对知识分子问题、知识社会学认识论、方法论等问题的论述上,曼海姆几 乎就是接续②着韦伯的命题在往下言说。另外,考虑到他的精神导师卢卡奇本人就曾在一段时间内与 韦伯过往甚密,曼海姆对韦伯思想的接续可以说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透过曼海姆的 纷杂的思想论述,③缕清他与韦伯思想的关联,是一个值得学人注意和努力的方向。本文拟从几个方面 出发,对曼海姆与韦伯观点的关联,进行一定的梳理,望能达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时代精神的诊断 曼海姆在其《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开篇就提出“关于思想的社会学概念”,把知识社会学的任务定义为对“思想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考察”,因此,对时代精神的诊断是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应有之义。而这一问题显然也是韦伯一直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韦伯关于时代精神的诊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他提出的“诸神纷争”命题。韦伯在其著名的“以学术为业”的演讲中声称,我们这个时代,随着理性化的推进,“许多昔日的神 已从坟墓中走出来;不过它们已被祛除巫魅,因而采取非人格力量的形式出现” (韦伯,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读后感)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一) 小时候就听说乌托邦这个词了,他被用来指称不切合实际的幻想,知道有这本书也有很长时间了,直到最近才看到这本书,《乌托邦》语言优美流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莫尔先生悲天悯人的情怀,读来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平生第一次萌生写读后感的愿望,琐事分心再上生性懒散一直迟迟没有下笔,虽时隔多日却依然萦怀在胸,此书对我的影响可见一般。正如尼采通过学习查拉斯图拉代言,托马斯。莫尔在书中通过拉斐尔讲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国,我很欣赏拉斐尔的人格,他学识渊博周游世界阅历丰富,完全能够像莫尔和其他人所劝说的通过向国王献策谋取高位享受荣华富贵,自从拉斐尔游历乌托邦后就觉得他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国家制度,他深知这一制度很难获得其他各国国王的赞同实行,这让我想起春秋战国时代的商鞅,他起先建议秦孝公推行帝道,秦孝公的反映很冷淡,即使降到王道也没能打动秦孝公,最后不得已提出霸道春孝公顿时来了精神亦步亦趋,现实如此无可奈何,在理想与实行的两难中商鞅选择降低理想以求实行,拉斐尔选择即使实行不了也不降低理想以迎合国王,他为了自由甘于平淡。 托马斯。莫尔出身富裕家庭,喜好哲学(或是文学)却迫于父亲的压力改学法律从事律师行业,后来当了法官大臣,莫尔对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充满了深深的同情,即使是罪犯也表现出宽容,他并没有像别的律师法官一味指责罪犯的道德品行,绝大多数人是迫于生计才挺尔走险,从社会制度来看待犯罪问题。莫尔认为贫穷是一切罪恶的起源,贫穷是社会不公引起的,而社会不公是私有制引起

的。他严厉批评国王贵族的贪婪残酷奢侈无度,深深同情劳苦大众 陷于水深火热的疾苦,莫尔为拯救这些社会疾病开出消除私有制实 行公有制的药方。工人农民提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比如通过打 土豪,分田地实现社会公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多么高尚,站在自 己的利益上且坚持这就是公正那是胜利者的专利;这一主张却是出 自出身富裕而且是国家重臣的莫尔足见难能可贵,把高尚的光环安 放在他的身上我想没多少人会反对。莫尔因反对国王亨利八世离婚 及其暴政而宁死不屈最终被下狱外死,为了理想不惜违背自己的利 益甚至牺牲生命仅凭此莫尔的品格足以令人敬重。 乌托邦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盛产黄金珠宝,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实行精英政治哲学家治国;岛上人人都得参 加劳动官员可以免除这一义务,但很多官员都会放弃这一特权,因 为劳动对他们就是一种娱乐,每人每天只要工作七个小时就足以丰 衣足食,而别的国家之所以整天工作还吃不饱穿不暧是因为要养活 很多不干活的人如贵族富豪及其仆役,还有为他们提供娱乐的人。 乌托邦是共产主义国家,没有货币甚至连交易都没有,需要东西直 接到仓库去拿,人们鄙视金银只有奴隶罪犯才穿金戴银(他们的镣铐是金子做的),珠宝是小孩的玩具,大人要是戴珠宝就会遭到耻笑,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却保护别国商人的私有财产,因为他们知道 金钱对他们没有意义而对别国商人却意味着一切,这和苏联的共产 主义的天壤之别。穿衣都是很简单的款式没有那么多的花里胡哨, 这和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一样。吃饭都在大食堂里吃,如果你愿意 自己做饭可以去仓库领取食物自己做,一般的人都不会这么做因为 你不会做得比食堂可口,这和中国公社时代的大食堂又有很大区别。乌托邦有很好的医保制度医生医术精湛服务热情,病人会得到很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 马克思经典选读 授课学期 2010 学年至 2011 学年 第 2 学期 学院 外国语学院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学 号 2010010565 姓名 张 芳 任课教师 王秋梅 交稿日期 2011年6月26日 成绩 评阅教师签名 日 期 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摘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经历了不断形成和发展的曲折历程。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初步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

1.引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具体要求。(朱兆中,2008)。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经历了更新与重构的曲折历程,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几代党中央集体,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实践相结合,形成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和功能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他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在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由四个方面组成:(1)马克思主义是其核心和主导;(2)改革开放以来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新思想、新观点;(3)反映未来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若干思想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共产主义观念的部分呈现;(4)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结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社会主义的法律思想、社会主义道德等等。(尚兴娥:199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理论上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探索了在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加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在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也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是不断前进创新的,与时俱进的。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 意识形态具有政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指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巩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让公众坚信社会主义的政治优越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秩序有导向和巩固的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经济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推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并且指导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伦理规范和风俗习惯 )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他们都是首先维护个人的利益,再到实现社会利益的增值。因此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层出不穷,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得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文化功能在整个特色社会主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包容和协调社会的各种力量,使全社会的成员能够团结一致,形成一个统一思想,凝聚民族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发展。

从乌托邦到科学社会主义

从乌托邦到科学社会主义 ——以收入分配制度为视角论哥达纲领批判的贡献 【摘要】:古往今来,和谐大同世界一直都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从莫尔的《乌托邦》,到欧文的“和谐公社”,以及我国历史上肇始于春秋时期大儒孔子所构想的“大同世界”以及清末太平天国所努力营造的“大同社会”的构建却都无一例外以失败而告终。究其缘由,缺乏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无疑是它们失败的重要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此做出的精妙阐述,世人孜孜以求的和谐大同理想才从乌托邦走向了科学与现实。 【关键词】:乌托邦哥达纲领批判收入分配 【正文】: 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的社会生产发展史经历着一个从财产公有到私有的历程。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开始有了剩余财富,个别人(部族酋长贵族)开始有了私有财产,财产私有化便不可逆转地发展起来。然而,人类对于社会产品共同支配、消除贫富差距以构建和谐大同世界的美好愿望并没有消除。此种意义上的大同

而和谐的社会在收入分配体制上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都倡导社会产品资源的公平分配。 收入分配体制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地位弥足重要。众所周知,社会生产力水平及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着可供分配的社会产品的数量,制约着分配的方式。然而收入分配制度(或者分配方式)作为社会关系也对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能反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进而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反之落后的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则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乌托邦的构想 16世纪初一个名叫莫尔的英国人创作了《乌托邦》一书,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莫尔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在书中勾画出一副美妙的乌托邦社会蓝图:在茫茫大海上,有一座孤岛。岛上风光秀丽,气候宜人。54个城市分布在岛上各处,各城市的规模也差不多,语言、风俗、法律也差不多。岛上一切土地、房屋、生产工具都为大家所有,共同使用。大家共同劳动,产品在各城市之间可由国家无偿调拨,互通有无。消费品按需分配,这里没有货币,也没有买卖,金银被造成便桶,人们没有私有财产观念…… 莫尔笔下的乌托邦乐园很天真也很美好,可是也就仅此而已——纯粹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空想或者幻想。莫尔在现实中无法完成这种美好的社会愿望,只能寄望于思想的神游太虚——到最后莫尔本人也因

中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

中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 意识形态工作是“极端重要的工作”,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关乎人民群众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对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著名学者马尔库塞于1964年在其《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向我们详细描述了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分析了意识形态在那时的呈现状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网络社会形成。新时期、新形势,现实客观存在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意识形态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点。本文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在网络社会条件下的新样态,是意识形态发展史进入网络社会的新呈现和新存在。正是在这个视域下,立足中国实际,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研究法、统计分析法、质性分析法。本文认为,传统意识形态在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改变,社会阶层分化,网民、网上社会和网络社会形成,信息传播方式、交往方式明显变化,网络语言及叙事方式提供巨大张力,以及宽松社会环境等条件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宏观、中观、微观的三维生成动力机制实现了网络意识形态的演进生成,具有推动力量和动力机制的无穷技术性、现实性和虚拟性的有机互动性、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交互性、思想观念的多元迸发性的规律性特点。论文指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是时代的新课题,需要高度重视,充分结合网络意识形态新特征,全面分析把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现状。本文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进行了理论解析,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由于信息技术推广运用产生,是意识形态在网络社会的崭新样式和更高形态,是网民

在借助数字化、符号化、图像化、语言化等中介系统进行在线、线上与线下及线下与线下交流互动而形成的思想认识,是网民看待网络社会且具有能动效应的价值观念,是网民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理论基础,其本质属性是价值性与技术性的有机统一。论文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指出网络意识形态的结构,从宏观社会整体看,国家意识形态、思想理论和社会心理出现有机分离。从微观内部看,网络意识形态中认知解释层、价值信仰层和目标策略层三者处于相对分离,而又有机统一的状态,同时层与层之间出现了耦合效应。论文简要分析了网络意识形态与传统意识形态的异同,分析了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变化关系,指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详细研究分析了网络意识形态动态转化,针对技术的两面性,分析了网络技术的意识形态性与抑制。本文分析了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现状,总结中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取得的主要成效,包括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舆论积极向上,网上社会愈加晴朗,有效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中国声音更加响亮。论文指出了中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存在的不足,表现在治理局限网上社会,一元管理比较明显,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时显得悬空乏力,治理措施手段传统且较单一,中国部分网民素质不高,在效果上标本兼治尚未实现。论文分析了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成败的原因,在取得成效方面,主要是因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旗帜鲜明地与非马克思主义作斗争,注重理论创新,与时俱进找准意识形态治理的重点内容,重视方式方法手段的创新。存在不足的原因是传统思想认识根深蒂固,多元

感受乌托邦的人文精神---读《乌托邦》有感

科学社会主义作业 感受《乌托邦》里的人文精神 ——读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后感 学院: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 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 姓名:*** 学号:1120111***

感受《乌托邦》里的人文精神 ——读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后感 摘要 《乌托邦》一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不朽巨著,书的全名原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读完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之后,对书中的思想进行的思考与感受。 Abstract Utopia,written by Thomas More who is a British utopian socialist, is an immortal masterpiece.The full name of this masterpiece.De optimo reip. statv, deque noua insula Vtopia, libellus uere aureus, nec minus salutaris quam festiuus.After reading up this extraordinary masterpiece,I have some idea and expericnce to wright down.. 关键词: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 Key Words:Utopia Utopia socialism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大都思想比较先进,反对中世纪的禁欲观念和神权主义,坚持以人为本位,相信人的力量,力求满足人的情感和兴趣。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当然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多数人文主义者毕竟主要地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不可能在利益上和人民大众取得更大程度的一致。然而莫尔所以超出同辈,直到今天还享有盛名,其作品还未丧失现实意义;恰在于其能高度关心人民大众的生活。 他在《乌托邦》这部不朽的著作中,结合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真实地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广大劳动群众的痛苦生活,深刻地批判了资产阶级和封建统治者的血腥罪恶,并且通过对一个虚构的“乌托邦”岛国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他的理想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卓越设想。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初期,就深刻地看到了它的许多矛盾和弊病,预见到了万恶的私有制社会必将为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公有制社会所代替,从而为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先躯作用。 莫尔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描述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的基础上的。莫尔用大量篇幅揭露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圈地运动”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刻苦难。他愤怒地指出∶“你们的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躏完啦。”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曾记得中学时疯狂追捧的电视剧《奋斗》里有个“心碎乌托邦”,“心碎乌托邦”里有LOFT风格的房子,陆涛、夏琳、向南他们在“乌托邦”挥洒自己的青春,有感动,也有泪水。那时候,因为非常向往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于是也关注了“乌托邦”这个名词,但也仅仅是有个概念而已。直到最近偶然机会拜读了莫尔的《乌托邦》,才有其了真正较为深刻的理解。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莫尔在书中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尊重女权等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对15、16世纪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作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对封建的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深刻地认识到君主制国家是压迫人民的工具,而法律只不过是“把他们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莫尔借一位外国旅游者希斯拉德之口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私有制造成了种种社会罪恶,这

也是他对数千年私有制社会的历史总结。 第二部分 《乌托邦》第二部分,莫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国画卷。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不同的是,莫尔的“乌托邦”不是一个消费性的共产主义,而是一个人人劳动、按需分配,财产公有,消灭私有制,消除了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这部分里,莫尔用了八个不太引人注目的标题,系统地为我们规划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莫尔在乌托邦中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超出了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例如莫尔主张普及教育,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用本族语教学,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男女教育平权等等。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合理、进步的成份,为以后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养料,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莫尔虽然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但却未能找到理想社会取代现实社会的任何途径。这也是以后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共同的无法克服的缺陷。正如恩格斯所说:这种“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只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而不可能付诸社会实践。因此,“这种新的社会制度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愈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纯粹的空想。” 以上可以看出,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莫尔,不仅深刻地洞察和揭露了那个时代的各种矛盾,对当时刚刚兴起的,将私有制历史地发展到了最高顶点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给予当头一棒;而且还富于天才性

浪漫主义视野中的理想乌托邦-2019年文档

浪漫主义视野中的理想乌托邦 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欧洲产业革命的迅猛发展,英国社会进入历史转型期。然而,这一时期西方人的道德水准、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并未与工业文明同步提升;相反,由于基督教地位的日渐衰微,西方人心底最深沉的信仰备受重创。为了摆脱现代物质文明对精神空间的侵蚀,西方人开始从古老的东方寻求启示与救赎,希望通过对东方的想象或探索,消解对生命归宿的困惑与迷惘,从而完成对自身文化的修复和提升。{1}于是,东方异域不断出现在西方文学作品里。 在浪漫主义诗人群体中,拜伦和雪莱对东方的话语实践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和思想家们寻求精神启蒙、实现自我探索的迫切愿望。尽管两位诗人均表现出了对东方题材的情有独钟,但无论是从迷恋东方的个体心理诉求还是从诗歌中东方情调的书写策略,抑或是对东方文化的深层认知上来看,拜伦和雪莱笔下的东方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一、拜伦与雪莱迷恋东方的个体心理动因 周宁曾这样评论拜伦和雪莱笔下的东方:“拜伦的东方是欧洲的东方,从希腊到土耳其,雪莱诗中的东方是世界的东方。他们的东方都是历史的过去或时间的起源,是由空旷的目的与废墟构成的永恒之地。”{2} 1.逃离社会现实,追寻革命理想如果说拜伦对东方的迷恋

一部分源于他童年时代滋长的东方情结,那么其青年时代追寻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则是触发诗人探寻东方的更深层缘由。 由于个人情感经历的波折和人文政治环境的压抑,拜伦被迫走上了浪漫的游历之路:1809年到1811年间,诗人游历了葡萄牙、马其顿、西班牙、希腊、阿尔巴尼亚和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并亲身体验了“东方”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及民间习俗。{3}“东方”游历一方面使诗人暂时逃离了现实带来的精神负担,另一方面也成为他投射革命理想的主战场。统观拜伦这一时期的作品,反抗压迫、捍卫自由的拜伦式英雄占据了诗人文学创作的主要篇幅,如异教徒康纳德、恰尔德?哈洛尔德和唐璜。从这些外表貌似神勇强悍,而内心却无比孤独脆弱的斗士身上,读者不难发现拜伦本人的影子:他一方面热切地追逐着自由和理想,另一方面又因个性桀骜而孤标傲世。 在亲历了西方的社会动荡和精神荒原之后,拜伦更加坚信,唯有逃向东方,人们才能超越世俗樊篱,重获家园归属感。因此,为了消除对现实的心理戒惧,同时也为了给革命理想和人生信念寻找一个自由释放的空间,诗人最终选择了东方这一遥远而神秘的异域来表达自我期望。 2.质疑工具理性,崇尚普世正义雪莱对东方文化的迷恋,尤其是对东方宗教的认同源于诗人摆脱西方工业文明滋生的物 质欲望和精神羁绊,寻求灵魂归宿和普世正义的心理诉求。“雪莱所谓‘无边的东方’其实是西方重构东方他者虚设的一个空

读《美丽新世界》——浅谈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读《美丽新世界》——浅谈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作为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金的《我们》齐名的“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享有相当高的世界声誉。虽然就连高中英语课文中都对其有过介绍,但它却是我在这三部书中最晚读到的一本。比起《1984》曾在我个人的思想历程里扮演过极其重要的启蒙角色(当然,相信有无数青年都会有类似的感受),《美丽新世界》则让我多看到了另一些可能。它描述的乌托邦场景,较之另外两本会少一些极权色彩,但却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某种程度上说也更加值得警醒。 *三种乌托邦的比较 尼尔·波兹曼在其名作《娱乐至死》中,一开始就提到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并认为世界最终没有发展成乔治·奥威尔的预想,却越来越向赫胥黎所描绘的方向发展。《娱乐至死》的核心观点是“我们终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这里的矛头明确指向电视、电视节目等娱乐性设施。波兹曼认为一切公共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政治、新闻、教育等多个方面成为了娱乐的附庸,人们的思考能力受制于此,最终娱乐至死。 《美丽新世界》中描绘的社会与其确有共通之处。《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得名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牛津词典的解释是“本欲改善人们的生活,实则带来预料不到的问题”。这个新世界是一个设定好的机械化的盛世,尊奉汽车大王福特为救世主。科技与政策管理极度发达。精子卵子在试管中调制好,胎儿在孵化器中长大。人类虽被分为五个等级,但却从小就以“睡梦教育”的形式被灌输了幸福的概念,而热爱自己的使命。他们被设计得厌恶书籍、厌恶艺术、厌恶独处,性滥交、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横行。即使出现最糟的情况,也还有索麻这一“完美的药物”使人们获得快感。可以说,“幸福”在这美丽新世界中似乎唾手可得。 诚然,幸福是人类始终追寻的一大终极目标,然而我们看到,这样一种“被幸福”却不等于、甚至往往是有悖于我们真正的幸福概念的,就如同波兹曼描绘的“被娱乐”一样。新世界中的幸福成为了人为的研究成果,而每个人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则消失殆尽。在这里被扭曲的不只是幸福的概念,这些新人本身也不同于我们如今定位的自由、正常的人,而失去了灵魂。 相比较《美丽新世界》中人被技术改造,《1984》则侧重于制度对人的挟制。如果说前者中描绘的人们是热爱技术而被技术改造,后者中塑造的人则是被制度改造得热爱制度。老大哥在看着你;无法关掉的电幕覆盖着生活每个角落;新话和双重思想则成为人们自身上的枷锁。这里营造出的极权恐怖更为直接。然而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恐怖可能尚不如《美丽新世界》中来的可怕。举例来说,《1984》中还需要设立真理部来篡改历史进而控制人心,而《美丽新世界》中人已经从内心最深处拥抱现实而厌恶过去的一切。 《我们》的作者扎米亚金本身就是俄国人,但《我们》约写于1923年,看来并不是对斯大林时代的影射。尽管如此,但由于其在意识形态上不合时宜,仍被禁止出版。书中的故事发生在约六百年后的世界,人们只以数字命名,住在玻璃房子里以便于极权监督。他们唯一可以放下窗帘的一小时被称为性小时,每个人需要一种粉红色的票券来和性伴侣做爱。世界被“造福主”个人所统治,每年由全体人民重选却无一类外地连任。造福主的机器是断头台,处决的过程经常发生且公开进行。“这一国家的指导原则是幸福跟自由互不相容。在伊甸园里,人是幸福的,可他愚蠢地要求自由,就被驱逐到荒野中。现在大一统国通过剥夺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