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解读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浅析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解读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浅析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解读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浅析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解读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浅析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

——解读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黄娟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210093)

摘要: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于1929年完成了他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在书中,曼海姆“概括了一门能对社会生活作出新的和更深刻理解的新学科”,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社会学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新见解。本文旨在从《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出发,探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间的关系,同时进一步解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意识形态乌托邦曼海姆知识社会学

一、引言:问题的提出

作为知识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与奠基

者,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

(Karl Mannheim)于1929年完成了他的《意

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从此,曼海姆的名

字从此紧紧地与知识社会学联系在一起。虽

然知识社会学的概念最先是由德国哲学家

舍勒最先提出的,但在曼海姆那里,知识社

会学才真正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人们才真

正对知识进行社会学的考察。

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曼海姆“概

括了一门能对社会生活作出新的和更深刻理解的新学科”,他认为,“意识形态这一术语总的说来有两个不同的和可区分的含义特殊含义和总体含义”。就是说,意识形态分为特殊的含义和总体的含义两种,即曼海姆所谓的意识形态的特殊概念和总体概念。

本文旨在从《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出发,探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间的关系,同时进一步解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既体现了社会研究在历史过程的逐步深化之规律,同时也体现着社会学学者本身对于该问题认识的认识与再反思。

二、核心问题评述:曼海姆的意识形态概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意识形态是社会学界中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1早在马克思与恩格斯之前,意识形态的概念就已经出现了。当我们现在再谈到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把其思想渊源与他通过卢卡奇对马克思的继承结合起来。

马克思认为,历史上一切阶级社会的思想体系,都只是当时占支配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且都只是为了他们自身的阶级利益服务的。而在曼海姆看来,人类相对于社会现实的思想的扭曲井不只是发生于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也同样存在思想被扭曲的现象,井由此引出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在概念上的分辨。

曼海姆指出,“意识形态”是统治集团的集体无意识,而“乌托邦”则相反,是被统治集团的集体无意识,前者无视社会现实中向未来发展的真实可能性,而后者则无视社会实际存在本身的现实性。换言之,“意识形态”维护统治集团既得利益者的现在,“乌托邦”则空想被统治者和利益受到侵害者的未来。他们都同都属于思想意识相对于社会现实存在的扭曲,而且也都是受到人们各自的集体无意识的支配。

从词源的角度看,“意识形态”一词的意思是“观念的科学”。后来,经过马克思的阐释,“意识形态”被“带入到另一个不同的领域”2,具有“虚假意识”

1Krishan Kumar.Ideology and sociology:Reflections on Karl Mannheim’s Ideology and Utopia.Journal of Political Ideologies,Vol.11,No.2(June,2006),pp.169-181

2[澳大利亚]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6

的内涵。客观地说,曼海姆的“意识形态”概念受到了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虚假意识”思想的影响,他刻意将这种因有限的认知视角而产生的扭曲知识,称为“意识形态”,该词在词义上相当于强调“阶级的意识”。

当然,也正是在阐释“意识形态”本身的过程中,曼海姆看到了这样一类知识分子的存在,即“鉴于他们自诩的独立自主性和各种各样的经历,不仅被要求在一个意识形态所扭曲的政治实践中扮演公正的集体批判角色,而且还应是建立在非相对性的、客观真理之上的科学政治的推动者”3。曼海姆甚至还强调指出:“能够使这两种角色的扮演切实可行的工具,就是知识社会学:对意识形态与社会规定的优越地位及团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做系统的揭露。”4因此,进一步说,在曼海姆那里,意识形态以及知识社会学也是与知识分子联系在一起的。

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中,曼海姆还明确区分了意识形态概念的两种不同含义。他认为,任何意识形态都带有某种程度的虚假成分,这种虚假成分与该意识形态的倡导者有关,但人们对这种虚假成分的性质及它与意识形态倡导者的关系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既“特殊的意识形态概念”(particular conception of ideology)与“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total conception of ideology)。

首先,从内容上看,意识形态的特殊含义与总体含义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意识形态的特殊概念只表示论敌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张的一部分——而且这一概念仅关系到这些主张的内容,总体的概念则对论敌的总体世界观(包括它的概念结构)表示怀疑,并试图把这些观念理解为他所参与的集体生活的结果。另一个方面是,意识形态的特殊概念在纯粹心理学的水平上对观念进行分析。但意识形态的总体概念则使用更形式化的功能分析,不考虑动机,只把自己局限于客观地描述在不同社会背景下起作用的见解的结构差异。其次,从历史起源上,意识形态的特殊含义与总体含义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们分别是历史发展的两种不同的潮流。意识形态的特殊概念标志着介于以单纯的谎言为一极、以谬误为另一极(这是被扭曲的、错误的概念构架造成的结果)之间的现象。

如果说特指的意识形态力图说明某种利益是谎言或欺骗的原因,研究的关注点是个体;那么,全指的意识形态则旨在探求某一社会情境与特定观点、观念及集团的思想之间的关系,它的关注点是群体。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曼海姆认为意

3[英]齐格蒙·鲍曼.寻找政治.洪涛,周顺,郭台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09

4[英]齐格蒙·鲍曼.寻找政治.洪涛,周顺,郭台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09

识形态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这就是从“自在意识”到“民族精神”,最后再到到“阶级意识”。5

曼海姆同时也认为,“这两个意识形态概念的共同成分在于下列事实,即坚持这两种观念的人,都不会为了达到对其对手的真实意向和意义的理解,完全诉诸其对手实际上说过什么。”

在他看来,他们都是从个体的或集体的主体的存在状况出发的,因而都具有功能的特征。这两种观念都诉诸主体——不论这种主体是个体还是群体,并且利用对这个个体或者他的群体的各种社会条件进行分析的间接方法,着手理解其对手实际说过的事情。这样一来,由这个主体表达出来的各种观念,就被认为是他的生存所具有的功能。这意味着,人们并不是根据各种见解、陈述、命题以及观念体系所具有的表面价值而接受它们,而是根据表达他们的人所具有的生活情境来解释它们的。此外,这一点还表明,这个主体所具有的独特特征和生活情境,对他那些见解、感知过程以及解释过程都产生影响。于是,这些意识形态观念就使这些所谓的“观念”,变成了坚持这些“观念”的人所具有的一种功能,就使这些观念变成了这种人在其社会性周围环境中的地位所具有的一种功能。

他认为特定的意识形态概念有必要上升到总体性的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的总体概念在理解我们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特别的意义和关联。”曼海姆提出,使意识形态概念从特定的转变为总体的,马克思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融合了意识形态的特定概念和总体概念。尽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意识形态及曼海姆的思想曾遭来不同的声音,但是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找到曼海姆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思想,只不过换上了其他的标签而已,这里面如“社会建构主义”、“话语分析”等。但是这一思想上的关联度,奠定了曼海姆的理论在意识形态问题研究领域不可忽视的地位。

三、“什么是乌托邦?”——曼海姆眼中的乌托邦

曼海姆认为,“一定的秩序的代表,会把从他们观点来看在原则上永不能实现的概念叫作乌托邦。根据这种用法,‘乌托邦’这个术语的当代涵义,主要是一

5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16

种原则上不能实现的思想。在超越情况的思想中,肯定有一些思想在原则上是永远不能实现的。然而,那些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与他们在其中有明确地位的现存秩序紧密联系起来的人,总是明显趋向于把那些仅仅在他们自己生活的秩序框架中显示出不可实现的所有思想称作绝对的乌托邦。”6因此,乌托邦话语的产生是维护现有秩序的力量与反对现有秩序的力量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的结果。

正如曼海姆所指出的,“乌托邦的优点正是在于,由于反对为现存秩序辩护的保守观点,它避免了对现存秩序的绝对化,因为它把现存秩序设想为从中将产生那些乌托邦因素的唯一可能的‘托邦’,而这些空想因素反过来又会破坏现存的秩序。”7也正如鲍曼在其所著的《社会主义——积极的乌托邦》一书中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和一切其他乌托邦都有一种令人不快的性质,自由当它存在于可能的领域中,它才保有其丰富的生命力。当它宣布它作为经验实在已经完成时,它就失去了其创造力,而不是激发人的想象力。”8所以,乌托邦是一种在不完美的社会秩序中产生的、以尽善尽美的实在形式来规划未来社会的总体性的政治表达。

乌托邦作为一种追求,它更多地朝向现实所不能包含的东西,所以它与意识形态不同。意识形态强调秩序,而乌托邦则有一种反现存秩序的倾向。在超越现实的思想中总有一些是可以实现的,它就转化为意识形态,也有一些是永远不能实现的,因而就成为乌托邦。乌托邦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更美好的前景,从而摆脱

现实的束缚,在对现实的批判中保持一

种追求未来的精神。

历史的演进充满着乌托邦思想的

出现——乌托邦社会规划的现世经验

化——社会秩序对普遍正义的背离—

—乌托邦精神复兴的动态循环,历史发

展的道路是一种从一个托邦经过乌托

邦的推动而导向下一个托邦的路径。在

封建主义序日益暴露其不合理性的历

史时期,自由的观念、自由主义的思想

6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00-201

7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02

8转引自张汝伦.柏林和乌托邦.读书.1999(7)

作为处在上升地位的资产阶级的乌托邦出现和兴起,曼海姆肯定了自由主义乌托邦的历史作用,他认为,在这一历史时期里,它包含着朝向实现更合理的社会秩序的因素,这些因素有助于瓦解现存的旧秩序,在它们实现后的确有一部分转变为现实。“在打碎静止的、行会的、等级的、秩序的纽带的意义上,在思想和言论自由的意义上,在政治自由和个性的无阻碍发展的意义上,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后者至少比在先前受束缚的状况中,即封建社会里,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可实现的可能性。”9

曼海姆赞同拉马丁“乌托邦常常只是早熟的真理”的论断,并认为:“那些处于上升阶段的乌托邦在很大程度上通常浸透着意识形态因素。”

他把历史上的乌托邦心态划分为这样几种形式:再洗礼派的纵情狂欢的千禧年主义,自由主义-人道主义观念,保守主义的观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乌托邦。10(如下表一所示)曼海姆对乌托邦心态的定义是:“只有那些具有超越现实的取向的心态才是乌托邦心态,而当这些乌托邦贯彻到行为举止之中的时候,他们或者部分,或者全部地破坏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事物的秩序。”11

表一曼海姆对四种乌托邦思想的分析

再洗礼派的千禧年主义重视即刻的“此在”代表最底层的社会阶层自由主义-人道主义重视未来代表中间阶层(资产阶级)保守主义重视过去代表贵族阶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重视现在代表无产阶层

然而,曼海姆同时指出了当代形势下乌托邦精神的逐渐衰落。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意识形态的总体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意识形态的总体概念的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使得不同形式的乌托邦思想陷入互不宽容的冲突。每一种思想都以绝对的正确肯定自身,将与之不同的思想贬低为由其阶级结构和属性决定的谬误的观念,乌托邦思想的萌生,也被贬低为狭隘的阶级属性产生的缺乏正当性的思想反映。另一方面,意识形态的总体概念导致各种思想之间以结构

9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08

10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50

11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28

性的偏狭来相互判断和相互怀疑,这又使得每一种思想的合理性和进步性都只能被接受为这一思想所代表的社会阶级意识形态视野下的相对的合理性和进步性。

正如曼海姆所说,“每一种观点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事件的整个复合体中的相互关系,从而使人产生这样一种怀疑:历史进程比所有现存的个体观点都更加具有包容性,我们的思想基础在其目前的分化状态中不能获得对时间的全面观点。”12这样,乌托邦精神的思想基础——普遍正义被彻底地摧毁,乌托邦绝对独断的真理主张被彻底地推翻,乌托邦精神几乎到达了穷竭的地步。

然而,乌托邦的“穷竭”,作为一种无可替代的社会批判力量,同时也预示着某种社会的危机与灾难,“乌托邦成分从人类的思想和行动中的完全消失,可能意味着人类的本性和人类的发展会呈现出全新的特性。乌托邦的消失带来事物的静态,在静态中,人本身变成了不过是物。当乌托邦被摒弃时,人便可能丧失其塑造历史的意志,从而丧失其理解自身的能力。”13但是,出人类的理性出发,曼海姆在对限制表示出悲观的同时,也作出了乐观的期望。

四、小结与思考:意识形态的终结与乌托邦的复兴

与意识形态相对,乌托邦是一种未来的逻辑,由可能性演绎必然性的逻辑。因此,它的表达方式是理性的,而它的萌生点则一定是非理性的,因为理性只能是在大前提确定之后再确定其真子集即小前提的操作规范之下才能成立。乌托邦必然是以突破集体潜意识、突破个人思维定势、突破原有的社会规范的个体的思维成果来启动的。但是,由于意识形态是一种纯粹在场的形式,包括理性的在场、社会的在场和权力的在场,乌托邦只能是于在场的包围之中以不在场的形式建构自己。它天生的弱小就决定了它只能是内在的武装自己。于是,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它的概念与概念之间、命题与命题之间的结构方式和结构原则就一定要更有凝聚力,更有合目的性和合逻辑性的系统质本色。

知识社会学与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差别在于,前者认识到偏见、误解、歪曲、谎言,乃至欺骗等等产生的根源,因此它主张调和种种偏见,消除误解,纠正至曲、揭露谎言甚至欺编,以尽一切可能达到客观的知识。在此意义上人们显然会

12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98

13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68

认为,知识社会学者是在搞阶级调和,和稀泥,事实上,他们是在使人类的怀疑本身系统化,并从而使怀疑尽可能得以化解以切近实际。而后者则即使认识到存在偏见。但为了集团、党派、阶级等等的利益,却反而素性把偏见本身当做旗帜(主义),公开宣扬固执于偏见的竟争、阶级斗争,甚至武装暴力,事实上,他们是在把人类的怀疑更无限扩大,直至变为人类之间的永远难以消失的仇恨。

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评述道,曼海姆是“自觉地把知识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学科加以阐述”的学者,尽管他把自己置于马克思传统之内,但“他在一个关键性地方有别于马克思:在马克思那里,追溯观念与社会地位的关系,主要是作为挫败敌手主张的论战性武器,曼海姆却力图使知识社会学成为一种科学的、中性的分析工具。他主张所有观念(不仅是敌手的观念)都与观念据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因而也受到这些条件的影响”。14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人类历史的真正进步就是表现在乌托邦代替意识形态那短暂的一刹那。因为乌托邦一旦取代了意识形态,它便成为了在场,成为了一种固定程序的维护者,它自己从而就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意识形态。还是让我们使用曼海姆自己的例证吧。在君士坦丁大帝定基督教为国教之前,基督教无疑是一种乌托邦,它和罗马统治者的思想体系即意识形态相抗衡。基督教一旦取得它的国教地位,便把人的预成论模型(即福音书所说的按着耶稣的方式作人)向其信奉者灌输。这是一场伟大的进步,每一个人以自己个体的身份面对神圣,这是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前身。但是,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然后就是可怕的意识形态专政,公元5世纪末,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宣布信奉其他宗教即异端,是一种犯罪行为。漫长的中世纪西方迫害异端的意识形态暴政令人毛骨惊然。直到宗教改革运动的伟大时刻,每一个基督教信徒对上帝的忠诚由客观外在的形式肯定(即由宗教机构来认定信徒的忠诚)被主观内在的自我认同(即提供一套自我认同对上帝忠诚的标准)所取代之后,基督教又一次推动了人类历史前进。这就是韦伯的新教伦理产生资本主义的逻辑程序。这当然又是一次乌托邦战胜意识形态的例证。这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现代与中古时代的分水岭。

由于《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一书中各个章节写作时间的不同和写作风格的差异,使得此书有着不少矛盾和缺陷之处,大体而言,是理论层面“意识形态”这

14[波兰]弗·兹纳涅茨基.知识人的社会角色.郏斌祥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0

一核心概念的游移和方法层面并未具体化到经验研究的层次。然而无论如何,《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给后来者的启示远远多于疑惑之处。它远承马克思、尼采,近袭卢卡契、舍勒,但这些又只是作为多种启示融合在曼海姆的思考中,他博采众家、自成体系,最终完成了知识杜会学的理论、方法建构与具体研究,为后来者对最为主观的知识研究提供了客观的社会学视角和一套成熟的分析思路。

参考文献:

Krishan Kumar.Ideology and sociology:Reflections on Karl Mannheim’s Ideology and Utopia.Journal of Political Ideologies,Vol.11,No.2(June,2006),pp.169-181 [澳大利亚]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波兰]弗·兹纳涅茨基.知识人的社会角色.郏斌祥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英]齐格蒙·鲍曼.寻找政治.洪涛,周顺,郭台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张汝伦.柏林和乌托邦.读书.1999(7)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Interpretation of Mannheim's theory of ideology

Huang Juan

(Nanjing University,Sociology,Nanjing210093)

Abstract:German philosopher and sociologist Karl Mannheim finished his book"Ideology and Utopia"in1929.In this book,Mannheim, "summed up a social life which could make a new and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discipline,"and expounded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systematically about the ideological issues of the new ideas. This paper aims from the book"Ideology and Utopia,"starting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y and Utopia,and to further explain its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ideology utopia Mannheim SSK

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X 周 宏 (常熟理工学院社会科学部,江苏常熟 215500) 关键词:意识形态;当代;理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摘 要:5德意志意识形态6的出版开启了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新路径。西方学者对意识形态的特征和历史命运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思想支援;而20世纪下半叶的社会变迁又促使了意识形态理论的凸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学术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开,这种展开对有效地批判形形色色的虚假意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5)03-0283-06Ideology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C hina .s ideology theoretical research ZHOU Hong (Social Sciences School ,Changshu I nstitute of T 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China)Key words:ideology ;contemporary;theory ;contemporary China;M arx i sm Abstract:T he publication of T he Ger man Ideology opened new ro ad for research o f the ideo logical theo ry.T he wester n scholars have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s on the char acteristic and historical destiny o f ideology from many aspects,which provides aid for the r esearch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s ideology theory.And social chang e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mpel the emerg ency of ideolog y t heory.Since 1980,ideolog y theory gets mor e abundant development in Chinese academia,which bear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criticize varied false con -sciousness effectively ,and to build so ciali st cultur e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一、当代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进程 1924-193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5德意志意识形态6的出版引起了学者们对意识形态理论的浓厚兴趣。1929年德国哲学家卡尔#曼海姆(Karl M annheim,1893-1947)发表了5意识形态与乌托邦6,从探讨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出发,对意识形态的含义进行分析,提出意识形态有特殊含义(即狭义)和总体含义(即广义)之分。他指出,如果说特殊含义的意识形态是指他人(或论敌)提出的在真实性和合理性上具有虚假性或可疑性的观点和陈述[1](P 56) 的话,那么广义的意识形态则是指一定社会集团所持的总体世界 观(包括其概念结构)及其要素。 [1] (P58) 意识形 态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人们基于一定的利益取向而形成的观察客观对象的方式。它是每一个社会集团所不可或缺的,难以避开的,人类的所有社会知识都是意识形态。曼海姆试图建立一种关于意识形态的客观科学理论,但是既然他认为所有社会知识都是意识形态,那么他的理论又怎么具有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科学性呢?这成了曼海姆理论的悖论)))史称/曼海姆难题0。 5意识形态与乌托邦6的发表引致了以霍克海默(Max H orkheimer,1893-1973)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2] 他们提出,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对意识形态进行总体的、中性的理解,是想消解意识形态理论原有的批判张力, 第33卷第3期Vol.33l .3 5安徽师范大学学报6(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Anh ui N ormal Univ ersity (Hum.&Soc.Sci.) 2005年5月M ay 2005 X 收稿日期:2005-04-08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十五0规划基金项目(01BZX009) 作者简介:周宏(1962-),男,江苏省吴江市人,江苏省常熟理工学院社会科学部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意识形态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简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几个问题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虽然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产生了一些误解,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值得我们重视的思想资源。在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上,传统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科书,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过于狭隘,忽视了马克思思想中关于意识形态的更加广阔和深刻的意识形态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总体上说,主要涉及到:意识形态的范围、价值问题;意识形态的主体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问题;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教育问题;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意识形态的种类;意识形态与语言的关系等问题。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观 无论你是否愿意,意识形态都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你,无论你如何讨厌,意识形态都已经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回避意识形态,否定意识形态,甚至说“意识形态”已经终结,这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这就如同鸵鸟把头埋到沙子里,防止自己被人抓住一样,是极其愚蠢的。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意识形态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虽然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产生了一些误解,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值得我们重视的思想资源。 一、如何看待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 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主要表现在,他们认为,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看作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是一种简单的历史决定论的思想,实际上意识形态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他们看来,马克思简单地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对社会现实的歪曲反映,并用阶级根源来说明意识形态的产生的社会根源,把意识形态和阶级意识等同起来,把意识形态的斗争归结为阶级斗争。他们有人质疑,难道一种意识仅仅由于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就表明这种意识是颠倒的意识吗?就是错误意识吗?[1]这种指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修正和完善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几乎是每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家的共同企图。 应该承认,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确实有僵化和教条化的问题,缺乏对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形式、内容和功能的深入思考。这也导致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多方面的质疑和思考。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某些思考,确实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在分析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念的时候,不同的人抓住了马克思思想中的不同方面来分析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思想。比如,早期阿尔都塞抓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提出的下列思想:“整体,当它在头脑被作为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2]在他看来,头脑所专有的掌握方式是科学的掌握方式,而对于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是意识形态的。而卢卡奇则抓住了马克思对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认为,这种商品拜物教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使人崇拜自己所创造的商品之间的交互关系,而忽视了交换关系背后的人和人之间的剥削关系。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于商品拜物教的意识形态功能的批判。或者说,马克思就是要揭示商品交换关系背后所存在着的人和人之间的交互关系。国内学者在研究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的思想的时候,发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讨论的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3]。由此可见,人们在分析马克思的意思形态思想的时候,也发现了马克思也有不同的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观念。英国学者汤普森发现,在马克思那里有三个不同的意识形态概念。第一种意识形态概念是:“意识形态是一种理论学说和活动,它错误地认为,观念是自主的和有效的,它不了解社会—历史生活的真正情况与特点。”[4]这就是说,那些把人的观念看作是独立于社会历史条件的思想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批判的各种不同的理论都是意识形态。第二种意识形态概念是

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_普遍性_理论及其文化实现路径_温兆标

2012年第4期(总第255期)学术论坛 ACADEMIC FORUM NO.4,2012 (Cumulatively NO.255)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极其重要的地位。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评价说: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对异化的认识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分析和文化分析最有独创性的贡献之一[1](P248)。而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2](P100)理论无疑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理论的丰富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即大众化的思想,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它是我们今天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4]的理论源头和信心源泉。在随后的《共产党宣言》《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重要著作中,马克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使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成为他的社会批判与社会发展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一)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是该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及法律思想、道德、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主流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它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灵魂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和凝聚力的基础,引领该社会意识形态的方向,维护该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的稳定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明确指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每个阶级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 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理论 及其文化实现路径 温兆标 [摘要]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理论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提供了学理支撑和方法导引,但迄今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的机理是“认同—悦纳—内化—践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当借助文化民生进行通俗解释和形象包装,在娱民、育民、裕民中寓民,润物无声地融入人民群众,引领人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文化民生;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温兆标,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江苏扬州225009;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书记,副教授,江苏淮安223300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12)04-0018-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大众化研究”(09BZX020);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研究”;淮阴师范学院高教改革与研究课题(11GJA0004)

意识形态的理论维度和实践考察

一 一[收稿日期]2014?02?26 一[作者简介]冯刚,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鲁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三 意识形态的理论维度和实践考察 冯一刚1,鲁一力2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北京100816;2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关键词]一意识形态;话语权;规律 [摘一要]一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意识形态具有广泛的思想影响力和行动支配力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三深化意识形态研究,要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前沿问题,发扬光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经验,深入探索意识形态发展基本规律三 [中图分类号]D64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文章编号]0257?2826(2014)04?0005?09一一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三 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三 [1]这些论断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三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意识形态具有广泛的思想影响力和行动支配力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三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意识形态研究,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前沿问题,全面总结意识形态工作经验,深入探索意识形态发展规律;这对于我们牢牢掌握主流话语权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具有重要意义三一二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前沿问题 马克思说过: 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三[2](P35)同样,一定的意识形态的崛起也常常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三无论是要建设一个政权,还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三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非常注重通过多种形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和价值观念渗透三早在1945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四杜勒斯就针对瓦解苏联明确提出: 我们将倾其所有,拿出所有的黄金,全部物质力量,把人们塑造成我们需要的样子,让他们听我们的三 人的脑子,人的意识,是会变的三只要把脑子弄乱,我们就能不知不觉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并迫使他们相信一种经过偷换的价值观念三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几个方面突出问题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几个方面突出问题▲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既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也是国际较量中的重要筹码。 ▲当今世界,争夺话语权、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规则制定权、文化领导权等“软权力”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思想领域的争锋、较量从来不会消失,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任务艰巨。 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既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也是国际较量中的重要筹码。当今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核弹与火箭”退居幕后,“意志与思想”走向台前。争夺话语权、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规则制定权、文化领导权等“软权力”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作为这场“无硝烟战争”的参与国,基于国际、国内各种压力,中国被推到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苏联解体及西方敌对势力对后社会主义国家一系列“颜色革命”的成功,使中国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重要目标国家。西方敌对势力除了在经济、政治领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以外,更注重通过文化渗透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文化渗透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直接的文化宣传,即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长期思想渗透。最典型、最常用的是广播电台和电视的覆盖式宣传。美国的CBS、CNN等媒体发

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国家发布的总信息量的100倍。这种直接的文化渗透规模大、成本低、覆盖面广,正如《华盛顿邮报》宣称的,“西方世界在寻找瓦解共产主义方法,花费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和亿万美元,却发现答案就在电视新闻里”。如今,借助互联网,直接的文化宣传更获得了便捷、高效、广泛、强势的高科技平台,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另一个重要阵地;第二种是以文化商品为载体,向社会大众渗透西方的各种价值观。二战之前,西方敌对势力就注重文化输出与国家地缘战略的结合并用,二战之后更加重视通过全面的文化输出对他国施加影响。美国好莱坞电影成为典型代表,甚至有媒体称好莱坞电影是“铁盒里的大使”。通过这种方式传播文化价值观念,更具隐蔽性和迷惑性,往往能达到“无为而治”、“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第三种是以教育和学术交流为掩饰,向高层学者、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进行价值观渗透。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名目众多的基金会,如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福布赖特基金会等,拉拢和利用高层社科研究人员和知识分子,意在培养从内部瓦解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传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影响社会大众。 二是各种社会思潮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在思想领域,争锋、较量从来不会消失。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场,既有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也有主张改良、倡导民主、自由的民主社会主义,更有借歪曲、诋毁党的历史和领袖人物虚化中国共产党历史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直以来,我院有着紧跟中央意志,服务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流是好的,自中央两学一做工作开展以来,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素质得到极大提高,思想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结合警官院校和青年学生特点,我们认为,我校意识形态工作中还存在以下不适应的问题。 1.学校各级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与首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严峻形势不适应 西北地区位置相对闭塞,受外来文化冲击较小,这使得西北地区高校思想工作人员相对麻痹,不重视高校学生及自身的意识形态工作,外来文化特别是敌对势力的渗透影响日趋复杂,一些美剧、韩剧中的辱华、反华成分没有得到有效剔除。在这方面,高校各级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与面临的严峻形势仍不适应。 2.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与新形势下的任务要求不适应 由于长期以来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视有所欠缺,表现在工作上就是体制、机制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与不断提高的工作要求不适应。一方面,在学校总体工作中,意识形态工作没有上升到突出地位,存在平时看不出来、关键时刻跟不上去的现象;另一方面,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局面没有形成,存在意识形态工作部门单打独斗的现象。 3.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与青年学生的需求不适应 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教师队伍年轻化程度不断提高。由于年轻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相对欠缺,而我系教师队伍又是以年轻教师为主,直接导致他们在强化思想育人方面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年轻化程度高,其中辅导员队伍绝大多数是毕业5年以内的30岁以下的年轻人,由于他们

缺乏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际工作经验,导致其面对年龄差距不大的青年学生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足。 4.传统工作方法与日益发展变化的网络新媒体不适应 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人们获取资讯的手段和交流、交往的方式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年学生接受新事物速度快、能力强,迅速成为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和受益者,他们借助于虚拟空间获得的信息和服务已经远远超过现实空间。而我们在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采取的主要方法仍然是借助于课堂、讲座、会议、活动等传统方式,这些方式所传达的信息容量有限、形式相对呆板,工作的时效性必定大打折扣。 5.警察专业学生不能很好地达到警察的政治水平要求 作为我院最大的警官类系部,担负着为学院培养合格警官类学生,为社会培养警察后备力量的重任,而目前,在学生的警务技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的同时,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看齐意识还有待提高,学生学习党的知识的积极性不高,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有着抬头的趋势。警察作为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的主要力量,不但要求较高的警务技能,更要求高超的政治素质和奉献精神,而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还相对不足。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 阵地意识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保障,掌握主阵地是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的关键。从现实和虚拟的角度来说,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应该包括有形空间阵地和虚拟空间阵地两大类,我们必须在这两个方面做好阵地建设。 1.巩固有形空间阵地 有形阵地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传统阵地。从现实空间上来说,高校的所有场所都是我们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阵地,也都会发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但是,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明确工作的着力点,也就是要在工作的主战场、主阵地发力,牢牢掌控主要矛盾,才能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基本任务的完成。 一是用主流价值观的各种实现形态和现实载体强化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物质空间,也是接受教育的场所,环境在学生成长中具有直接、实时、贴近的影响,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手段。要认真研究主流价值观的实现形态和现实载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学校优良传统等浓缩固化,并用雕塑、标语、校训、文化墙、宣传栏、校史展等形式表现出来,在校园、教室、饭堂、运动场、宿舍楼宇等场所张挂,使学生在充满主流价值观的环境中受到熏陶。

2020年意识形态工作总结-2020年意识形态学习内容

2020年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 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下面是找总结网整理 的意识形态工作总结范文,欢迎参考。 档案局2020年度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局党组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主体责任,不断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引导和管理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切实履行党组主体责任 明确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明确了局领导班子对 本单位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 协助党组书记抓好统筹协调指导工作。党组其他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抓好分管部门、单位的意识形态工作,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 成立组织。成立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副组长,局各部 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局意识形态工作。明确了局综 合科作为党组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部门,在党组统一领导下,履行指导、组织、协调、督查和抓好落实的责任。 摆上位子。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年度党建工作总结,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 与日常业务等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并纳入党组民主生活会、述职 报告中接受监督和评议。 二、强化思想武装,切实提高责任意识 加强学习。我局把党中央和上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指示精神及《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贯彻意见》纳入学习教育内容,作为领导干部和一 般干部职工的必修课,要求悟透精神,把握要领,增强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组织纪律和宣传工作纪律,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 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红色熏陶。充分发挥XX红色资源的优势,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组织举办了一场高规格、全国性的理论研讨会。为隆重纪念建军90周年、打响两源两地品牌,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安徽省军区、

道德理论与意识形态

道德理论与意识形态 人们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非常熟悉,且经常给某些理论冠以意识形态的称谓,尤其是与人们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理论,往往被定义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但人们对熟悉的东西不一定确切的了解,对某些思想观念或理论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过程更是较少探讨。采用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以中国古代思想家董仲舒的理论体系为例,阐述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三纲”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问题。从而揭示出意识形态的虚妄性。 标签:意识形态;道德理论;董仲舒;三纲 人们一般很容易把某些思想观念贴上意识形态的标签,但是,对于思想观念,尤其是理论如何称为意识形态的过程却很少关注。意识形态的理论非常复杂,虽然马克思不是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但正是在马克思之后,“意识形态”的使用才逐渐频繁起来。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当中,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它掩盖了利益和矛盾。马克思认为,并非所有的思想意识都是意识形态的,只有那些为某一阶级或集团辩护的思想才转化成意识形态。马克思说:“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1]100其实不仅仅是新的阶级在企图取代旧阶级时运用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98,在新阶级取得了统治权成为新的统治阶级之后,他们为了维护其统治,同样也会运用政治、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形式,采用的方式同样是把代表他们利益的思想观念赋予普遍的形式,通过“公理”的设定、逻辑的推演、体系的构造等有意无意地用思想观念对现存社会进行合理性论证,把他们的特殊利益掩盖在普遍的形式之下,说成是社会整体利益,并且用普遍的形式使人们相信他们的思想观念是永恒真理。 道德理论是意识形态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在一些伦理学的教科书中论述道德的本质时称“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2]那么道德理论究竟是怎样起到意识形态的作用的呢,也就是说一定时期的道德理论是怎样成为意识形态的?本文就以董仲舒建立的形而上学体系与道德理论体系来加以说明。 董仲舒提出“王道之三纲”思想以来,经历汉唐,一直到宋明清,“三纲五常”的伦理纲常绵延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我们现代人或许会觉得这种思想不可思议,但是在当时来讲,整个封建历史社会都对这种伦理纲常深信不疑,这固然有社会历史原因,但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这一思想被哲学家用形而上学的形式把她的实质掩盖,就是说“三纲五常”能使各个封建社会的人民大众信奉,其原因在于统治阶级和思想家一起把她隐藏在真理的形式之下,形成意识形态,这样对统治阶级有利的这一思想,就有了普遍性、永恒性。 一、天人感应理论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

法政学院研究生作业 (硕士研究生) 学生姓名:姜冬梅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级:2013级 学生类别:学历硕士 课程名称: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 课程类型:②专业课 开课时间(学期):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教师姓名:程立涛 提交作业时间:2015年3月9日 成绩: 教师签名: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姜冬梅 [摘要]:马克思是现代意识形态概念的创立者,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把意识形态的概念导入其理论,赋予意识形态以全新的含义,使它成为具有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三重性质的概念,并且建立了意识形态理论,他的一些观点影响并支配了后来的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意识形态具有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是实践的和批判的这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我们做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基础。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决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当代价值 一、意识形态相关概念剖析 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的原意是指向人们解释观念上的成见和偏见的根源的观念科学,它首次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被法国哲学家德·特拉西提出来的,1796年特拉西在其著作《意识形态原理》一书中将观念科学称为意识形态。马克思把法国观念学家对观念的认识论进行分析,并把其改造为社会学和政治学分析,赋予意识形态以全新的含义,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三重性质的概念。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意识形态一词自从被提出来后就一直是个复杂多变的概念,它在不同的使用者那里分别被赋予否定性、肯定性和中性的含义。随着学者们对意识形态研究的深化,逐渐形成了对意识形态内涵的广泛性的认识,即意识形态是指在阶级社会里,适应并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中的思想上层建筑那部分内容。它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价值观念体系,是统治阶级观念、观点与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它是一个阶级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的理论依据。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的特征 1、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形成的基础是阶级和国家,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基本特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_王永贵

2009年6月 理论学刊 J u n.2009 第6期 总第184期 T h e o r yJ o u r n a l N o.6S e r.N o.184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 王永贵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不仅科学地阐释了意识形态的含义和实质,还深刻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系统的理论性、强烈的实践性、相对的独立性和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精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认识和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我们应全面理解和认识全球化态势下意识形态的内涵和特性,科学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进一步发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功能。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9)06-0004-05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历程中,在批判继承以往意识形态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意识形态认识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形成了丰富的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精髓主要包括他们对意识形态含义的科学阐释;对意识形态本质特征的深刻揭示以及对意识形态功能的全面阐述等,重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意识形态思想理论能给我们许多新的启发。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内涵的科学阐释 “意识形态”是近代随着西方哲学发展而形成的一个重要范畴,人们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目前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据考证,“意识形态”一词最早出现于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其开创者是法国启蒙学者、哲学家安托尼·德斯杜特·德·特拉西(有的译为特·托拉西)。1797年(亦有说1796年),特拉西在其撰写的四卷本巨著《意识形态原理》(有的翻译为《思想的要素》、《意识形态的要素》等)(1801-1805年出版)中最早提出了“意识形态”一词,并把它引入西方哲学史。当时特拉西认为,意识形态是一个肯定性的概念,主要是指“观念的科学”,即观念学、概念学或意识学,其目的是为了把意识形态与经院哲学、宗教神学的种种谬误区分开,以便于研究认识的起源、认识的界限及认识的可靠性,进而去改造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科学地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含义和实质。不过,直到20世纪初期,随着1927年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公开发表和1929年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出版,意识形态的概念才流行起来,并开始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人们认识的深化,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不断发展和演变,并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复杂多变、歧义丛生的概念范畴。直到今天,对“意识形态”一词含义的解释和界定,正像对全球化含义的界定一样,众说纷纭。 意识形态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现象,由于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外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认识,可谓观点各异、差别很大。但总的说来,西方学者的观点大都具有片面性,缺乏对意识形态内在本质的揭示。在西方大多数学者看来,意识形态是与科学对立的虚假意识形态和政治偏见,是为满足狭隘的阶级利益而设想出来的,在有的西方国家甚至不承认意识形态这个词。比如许多美国人承认并且炫耀自己有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却不承认这就是意识形态,并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个贬义词;美国人只承认并炫耀自己的“爱国主义”,而其他国家的爱国主义被他们贬义地称为“民族主义”。这可以看出西方狭隘的意识形态观,他们大多缺乏运用科学的阶级分析 4*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项目编号:05A K S003)和江苏省“333高层 次人才培养工程”专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 - 西南政法大学 SWUPL

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证明 文学平陈应琴 (重庆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400031)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合法性追问,这种追问如果得不到深刻的理论解答,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困境,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对意识形态的误解。因此可以从意识形态与主体的生成,意识形态与政治合法性,意识形态与理性经济人等方面给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证明。 [关键词]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 一、问题的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式。革命思想是革命运动的前提和指导,思想一旦掌握群众,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在这样的理论致思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赋予极为重要的地位,①其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也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②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民众的思维由政治激情的狂热渐渐回复到理性的冷俊之后,地位的崇高被视为具有一定的先验性,而不完全是经验实证的产物,即使是历史经验实证的结果也不必然指示出民众对其现实的一致认同,历史中的巨大作用也不当然被认同为现实的功能指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诸多方面可能面临理性的置疑,这种置疑中最具根本性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legitimacy)的无穷追问。③ 对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追问,是人的理性之本性使然,而非激情和偏见的指引,因为人类的任何特定活动安排和制度设计都需要接受合法性的追思,没有合法性的追思就不可能有长久的价值认同,合法性问题得不到解决也不可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去。然而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解答仅仅局限于对领导人的宏大叙事的简单援引,或者干脆保持沉默。问题在于领导人不可能对每一个具体理论问题都有非常细致而深入的论述,这是由于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和单个人的认识能力所决定的,而沉默也只能是默认问题的实存或对问题的直接取消,而对问题的真正解决毫无益处。正是理论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问题上的缺席,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的持续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问题的存在从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可以窥见。我们难以明确地界定对现今农民和市民阶层而言在何种意义上存在着何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而难以准确分析其中所隐含的合法性危机,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易被观察到的高校而言,所有的大学生逃课最多的课程恐怕是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甚至个别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不愿向别人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高校的管理者往往存在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严格的校规校纪取消对学生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既害怕又反感,可以说,高校思 ①这种地位可以从如下几个命题得到确证:(1)“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2)“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3)“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生命线”,(4)“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关于这几个命题的演进历程和内涵可参阅《飞扬的生命线》(陈应琴主编,群众出版社,2003年版)。 ②这可参阅《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最通俗地讲,合法性是对被统治者与统治者关系的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也当然地蕴涵着被统治者与统治者的关系,一个最好的反证是,从来就没有现实地赋予被统治者对统治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力,即使形式上被赋予也不可能在现实中真正得以实行。被统治者的首肯是合法性的第一个要求,合法性的第二个要求涉及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认同,合法性的第三个要求与法律的性质和作用相关。(参见《合法性与政治》[法]让--马克·夸克著,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意义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意义 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代杰出的文学批判学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伊格尔顿在文学批评方面的文献非常多。 西方学者引用率虽然很高,但是在哲学方面的专著却很少。西方对伊格尔顿的研究已经起步,而在国内学术领域,伊格尔顿被翻译的著作只占其著作的三分之一左右。 我们仅能通过这些少之又少的著作来寻找伊格尔顿哲学思想的蛛丝马迹进行梳理。相对来说,国内的研究状况较西方状况还是落后的。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是他的哲学体系的核心。他从文学批评方面入手,总结并归纳出他的意识形态理论;又从意识形态理论出发,完善和丰富了他的文学批评理论。 本文着重从伊格尔顿的原著进行梳理,从而归纳出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概况和内容提要,并结合实际对其理论进行一些评价,旨在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一些有意义的依据。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主要阐述了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论渊源、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范畴的界定,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价值局限及其作用。 第一部分的主要工作是从马克思与恩格斯、卢卡奇与葛兰西、法兰克福学派和阿尔都塞的思想中提取出伊格尔顿的思想来源,为对其意识形态理论概况的梳理进行铺垫;另外,还对伊格尔顿本人对“意识形态”的概念以及范畴的界定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的主要工作是对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从文学的维度进行阐述,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找到新的视角。 文学是否是意识形态?文学与意识形态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文学批评和

意识形态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都是第二部分要解决的问题。第三部分的主要工作是对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一些客观的评价,在肯定其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的基础上,提出其理论中的缺点和局限,为研究伊格尔顿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寻找到更好的切入点。

意识形态概念

意识形态概念: 1、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理论家、意识形态理论的鼻祖特拉西最早提出:一种对真理 的认识 2、19世纪,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部分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3、20世纪,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践,是对人的意识的加工 4、但是在现代语境中,人们很容易局限于他的理论成果,而失去了理论前提和理 论成果的联系,关于阿尔都塞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及阿尔都塞视野下的马 克思主义哲学,仍未形成定论,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 1、作为与科学对立的意识形态: ——科学是表达事实的真理,它如实反映了客观现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过程; ——意识形态是“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规律的”意识再现体系, ——科学主要是一种认识,理论功能占第一位重要性 ——意识形态是一种价值观念,实践功能压倒了理论功能 ——科学表现了对客观知识的超功利追求,与阶级利益无关 ——意识形态受利益支配,完全为阶级利益服务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学说的核心观念:意识形态是虚构的东西,但又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力量 2、作为国家机器的意识形态 ——镇压性国家机器(AE政府,行政机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等,通过暴力发挥功能)只有一个;意识形态国家机器(AIE,宗教,教育,家庭,法律,政治,公会,传播,文化)有多个

——由中央集权组织来保证;由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来保证 ——暴力方式执行职能;意识形态方式执行职能 ——属“公共领域”;属“私人领域” 3、作为表象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人们对自己的欺骗,是人们对于自己生存条件的自我想象与幻觉,意识形态是先于个人存在的文化客体、社会架构、思想通道或政治无意识,意识形态反映的不是人类同自己生存条件的关系,而是他们体验这种关系的方式 4、作为物质存在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的无意识结构 5、作为不变形式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具有无意识性,而无意识是永恒的,。一般意识形态与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态不同,“意识形态是指在某个人或某个社会集团的心里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或表述体系”意识形态是高度结构化的,这一结构永恒不变。是肯定意义上的理解。 阿尔都塞将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结合成一个新的范畴,重在揭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实际上发挥作用,但往往被人忽略的神秘性,为祛除和结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寻找突破口。 马克思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作为表现形式就意味着意识形态本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强调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在于他的实践性,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的观念,意识形态在历史中的发展就要依靠现实生活中物质实践的历史发展,可见意识形态本身的发展是“被动”的,意识形态只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不能独立的存在。不具备独立的外观,没有独立的历史,不能实现自身独立的发展——虚假性。 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马:否定性、批判性的从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阐述,从意识形态内容上阐发,即随着现实生活的变迁,意识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它没有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 继续理解就有:意识形态在历史中的发展要靠现实生活中物质实践的发展,本身是“被动的”,不能独立存在,没有自己独立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也即“虚假观念”。

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

《传承》2008年第6期 目前,在国内学术领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存在这不同的诠释,那么,我们如何评判这些诠释?本人认为,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首要任务是切实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因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我们应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原生态,并把马克思以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看作是这个原生态的演化和发展。所以,我们应把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探讨看作是全面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工作。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在逻辑上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和发展过程是一致的,而这一过程是通过马克思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中体现出来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的理论起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初步创立写于1845年至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此外,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和进一步研究,主要体现在其经济学巨著《资本论》中。本文主要阐述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本文主要阐述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物质生活实践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基础 马克思曾经指出,意识形态是人们“实际活动”的“反射或回声”,“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便失去了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生存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马克思明确指出了意识形态的受动性特征。 意识形态在外观上具有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绝对独立性。这主要是由于第一是统治阶级的成见。意识形态的制造者均属于统治阶级及其劳心者,他们自然地将自己视作历史的创造者,把自己的创造物当成历史的基础,而把意识形态的真实源泉和基础予以遮蔽。第二是人们对社会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列宁指出:“以往的历史理论之多只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理论家们只看到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即意识、理论的指导性,并把这些意识、理论看作历史的终极根源,“认为观念统治着世界,把观念和概念看作决定性的原则”,“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 在”。人们对意识形态绝对独立性的承认与推崇在人类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 但是,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没有绝对的独立性,没有自己独立的历史,没有自己独立的发展。马克思指出:“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独立的空间,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倒现着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象在眼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物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只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历史发展的观念表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社会物质生活决定社会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既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有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实践不仅决定了一定的意识形态的性质,也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变化与更新。也就是说,意识形态不是“从天上降到地上”的,而是“从地上升到天上”的。离开了物质实践过程,意识形态就成了无源之水了。一句话,意识形态具有受动性的特点,即它只能是物质生活实践的产物,受物质实践的制约和限制,随着物质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二、意识形态作为“软国家机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实施自己对社会的统治采取两种基本的手段。其一是国家机器,其二是意识形态。前者是统治阶级限制人民的“硬”手段,是指国家的实体性存在,即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具体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设施,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一系列社会组织。后者是统治阶级“感化”人民的“软”手段,是社会的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是“软国家机器”。统治阶级在实施其统治时,不仅使用实体性的工具,即通过制度和设施来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而且使用观念性的工具,即通过意识形态在思想上制约和控制人民的思想,同化被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消解人民的反抗意识,从而达到自己社会的长治久安。 意识形态作为“软国家机器”在阶级统治的过程中发挥着国家实体性存在所难以起到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识形态论证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合理性,给人民以只有这种统治才能给他们安定和幸福的生活的 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 郑慧仙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三个方面:社会物质生活实践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基础,意识形态作为“软国家机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文化发展的载体。与此相对应体现了意识形态的三个特征:受动性、阶级性和虚假性、文化性。 [关键词]意识形态受动性虚假性文化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 1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