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印度文明在什么时候中断

古印度文明在什么时候中断

古印度文明在什么时候中断
古印度文明在什么时候中断

古印度文明在什么时候中断?为什么中断?

标签:古印度文明古国

回答:3 浏览:1748 提问时间:2008-05-04 14:07

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没有中断过,那么古印度是在什么时候中断的呢?又为什么中断呢?

该用户用手机上爱问知识人

相关资料:中断处理.pdf

更多资料>>

最佳答案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爱问知识人的观点

揪错┆评论

寞男

[学弟]

公元前3世纪中叶,古代南亚地区在印度河流域产生了自己灿烂的城市文明,即史家所说的哈拉帕文明.这一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足以与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河文明和尼罗河文明相媲美.然而,到了公元前17到18世纪,印度河文明突然衰落,繁华的城市被遗弃,古代印度又退回到蛮荒时代.这是为什么呢?

一种解释说,这是由于外族人侵造成的.改说倡导者认为,从城市遗址最大层格斗和暴力厮杀所说的大神"因陀罗什城堡的摧毁者",可以认为印度河文明是由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摧毁的.不过,雅利安人进入这一地区的最早时间是公元前15世纪,此时文明已经衰亡.另外,印度河文明的衰落是城市经济向村落经济和游牧业的退化,不是大规模的战争引起的人口灭绝.

有些人认为,这是洪水造成的,特大洪灾迫使印度河改道,人们不得不遗弃旧城市.不过,此论无法解释印度河流域整个地区大城市衰亡现象.

另有人认为,印度河流域靠洪泛耕作,洪水传染疟疾等疾病,疾病广泛流行是造成哈拉帕文明衰亡的原因之一.另外,从生态学和水文学等方面看,哈拉帕城市文明的后期发生过剧烈的地质水文变化,如有些地区由于河水逐渐干涸,居民点消失,影响了文明的发展和维系,促进文明迅速衰亡.

新近有人指出,探究哈拉帕文明衰亡之因,着重点应放在它为什么没有力量抵御天灾人祸上,哈拉帕文明虽从事大规模的内外贸易和手工业生产,但基础仍是生产水平有限的农业和牧业.这是只能靠简陋的工具耕种河边的洪泛地,没有修理过像样的灌溉工程,生产技术方面缓慢,没有铁器,结果导致整个体系的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外来文化的冲击或自然灾害轻而易举地予旧有文明以致命的打击

古印度文明在什么时候中断

古印度文明在什么时候中断?为什么中断? 标签:古印度文明古国 回答:3 浏览:1748 提问时间:2008-05-04 14:07 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没有中断过,那么古印度是在什么时候中断的呢?又为什么中断呢? 该用户用手机上爱问知识人 相关资料:中断处理.pdf 更多资料>> 最佳答案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爱问知识人的观点 揪错┆评论 寞男 [学弟] 公元前3世纪中叶,古代南亚地区在印度河流域产生了自己灿烂的城市文明,即史家所说的哈拉帕文明.这一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足以与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河文明和尼罗河文明相媲美.然而,到了公元前17到18世纪,印度河文明突然衰落,繁华的城市被遗弃,古代印度又退回到蛮荒时代.这是为什么呢? 一种解释说,这是由于外族人侵造成的.改说倡导者认为,从城市遗址最大层格斗和暴力厮杀所说的大神"因陀罗什城堡的摧毁者",可以认为印度河文明是由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摧毁的.不过,雅利安人进入这一地区的最早时间是公元前15世纪,此时文明已经衰亡.另外,印度河文明的衰落是城市经济向村落经济和游牧业的退化,不是大规模的战争引起的人口灭绝. 有些人认为,这是洪水造成的,特大洪灾迫使印度河改道,人们不得不遗弃旧城市.不过,此论无法解释印度河流域整个地区大城市衰亡现象. 另有人认为,印度河流域靠洪泛耕作,洪水传染疟疾等疾病,疾病广泛流行是造成哈拉帕文明衰亡的原因之一.另外,从生态学和水文学等方面看,哈拉帕城市文明的后期发生过剧烈的地质水文变化,如有些地区由于河水逐渐干涸,居民点消失,影响了文明的发展和维系,促进文明迅速衰亡. 新近有人指出,探究哈拉帕文明衰亡之因,着重点应放在它为什么没有力量抵御天灾人祸上,哈拉帕文明虽从事大规模的内外贸易和手工业生产,但基础仍是生产水平有限的农业和牧业.这是只能靠简陋的工具耕种河边的洪泛地,没有修理过像样的灌溉工程,生产技术方面缓慢,没有铁器,结果导致整个体系的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外来文化的冲击或自然灾害轻而易举地予旧有文明以致命的打击

世界地理南亚印度知识总结

南亚印度 一:位置范围 (一)位置 1:经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纬10°~30°之间,东经70°-90°之间,大体在喜马拉雅山脉和印度洋之间。使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称为“南亚次大陆” 2:海陆位置: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东濒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 3:板块位置: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消亡边界,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范围 (二)范围 包括: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内陆国:尼泊尔、锡金、不丹(均与中国相邻) 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巴与我国相邻) 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二.人口和宗教 1、人口数量 南亚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有三个国家人口过亿。以白色人种为主 2、三大宗教 佛教为主:斯里兰卡 印度教为主:印度、尼泊尔 伊斯兰教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三:气候: 1、主要类型与分布 热带季风气候: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 热带沙漠气候:西北部印度河流域; 高原山地气候:北部喜马拉雅山脉、西北兴都库什山脉等。 印度 一:地形 1、三大地形区 北部喜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沿海是东、西高止山 2、地势特征: 北部地表崎岖,起伏大;中部地势平坦;南部高原较平坦,西部略高,东部略低。 二、河流 1、印度河: 源于我国西藏(叫狮泉河)冈底斯山,注入阿拉伯海。是巴基斯坦的重要的灌溉水源。 2、恒河: 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注入孟加拉湾。 3、布拉马普特拉河:

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侧,在我国境内为雅鲁藏布江,注入恒河下游。 恒河的水文特征: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显著,含沙量较大,无结冰期 三:气候 1:热带季风气候典型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南风) 特征: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表现:旱季是10月至次年5月,雨季是在6月至9月,旱季后期(3至5月),气温迅速升高,半岛内部可达45℃以上,5月份气温最高。 2:热带沙漠气候 塔尔沙漠(印度沙漠)成因: ①冬季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②夏季风西南风无法到达; ③历史上对印度河流域的过度开发导致对森林植被的破坏: 3:降水 降水空间分布:由西向东增多,沿海多,内陆少。 乞拉朋齐降水最多原因:位于西南季风暖湿气流的迎风坡,形成丰富的地形雨。德干高原降水少的原因:德干高原东西两侧有比较高峻的东西高止山,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水汽的深入。 孟加拉国多水患灾害的原因:①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②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在一起,水量大增。③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三:农业 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气候多样,地形有差异,有利于多种作物种植 1:农业分布

论印度河与恒河流域

论古代印度文明 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的原因 印度河是亚洲南部著名大河之一,全长约2900千米,流域面积117万平方千米。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冈底斯山岗仁波齐峰北坡,源头称狮头河,向西经克什米尔奔流于高山深谷之间,绕过南迦峰北侧,切穿喜马拉雅山西缘,南折流入巴基斯坦。进入旁遮普平原,以下为印度河中游,自米腾果德以南为下游,受苏莱曼山脉和沙漠夹持无大支流汇入,于特达附近注入阿拉伯海。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信度)之拉丁语式拼法Indus--即“河流”之意。河流总长度2900~3200公里。印度河文明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和定居社会主要文明之一。 印度河流域属于亚热带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但由于东北部高山山脉的影响,使气候通常介于干燥与半干燥、热带与亚热带之间,年平均降水量约300mm。 从河源至河口,印度河地区年降雨量在125~500mm之间。除了巴基斯坦山区部分外,印度河流域均在次大陆最干燥的地区。西风冬季扫过上印度河流域,带来102~204mm的降雨量--这对于小麦和大麦的生长极为重要。流域山区降水形式主要是雪。印度河水的一大部分是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融雪及融化的冰川提供的。季风雨(7~9月)提供其馀水量。印度河流域气候包括信德和下旁遮普的半沙漠气候与科希斯坦、罕萨(Hunza)、吉尔吉特、拉

达克及西藏的严酷高山气候。印度河地表径流一部分来自高山融雪,一部分来自季风降雨,前者变化较少,后者随气候而变化,但年径流量的变化也不大【1】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前1750年。古代印度的文明首先在印度河流域而不是恒河流域萌芽是容易理解的。其中地理位置的差异起了很大作用,印度河流域靠近中亚并接近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四大文明起源之一的两河流域文明,而恒河流域则因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和中国西南地区崎岖的地形而与四大文明之一的华 夏文明远远相隔离。而且当时的华夏文明主要集中在北方,而南方发展较缓慢,这样就更加无法与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相联系了。再者中亚及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具有侵略性的扩张往往能起到联系不同地区 和传播先进文明的作用。虽然据考察,哈拉巴文化文字至今无法解读,印度河史前文化的创造者尚无定论,大概在他们中间有矮黑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蒙古利亚人和达罗毗荼人【2】,这些人种都与两河流域文明无关联,但印度河流域相对恒河流域的地理优势却是毋庸质疑的。另外印度河流域比恒河流域气候更加干燥,大约处于干旱与半干旱区之间,这样的气候条件更适于食物的保存,对于远古人类的生存是相当有利的。而气候较为湿润的地方食物容易腐烂,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四大文明古国都产生在有大河的地区而气候却相对干旱的原因。 直至今日,哈拉巴文化的衰落仍然是一个谜。古老文明究竟是怎样毁灭的?印度的史学家根据遗址和遗物从中提出了种种假说,较有影响的有以下两种:其一是外族入侵说。但是这些入侵者却并没有在

世界古代史古代印度文明

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婆罗门教和佛教有哪些异同之处?试论德里苏丹国家对印度封建文明的影响印度种姓制度在中世纪的变化 概论 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古代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印度”一词来源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第一次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其后,西方人一直沿用了这一名称。我国汉代把它称之为“身毒”或“天竺”,至唐代,玄奘在其所著《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改译为印度。古代印度史事实上是指南亚次大陆各个国家的古代史。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北依喜马拉雅山,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湾,是一个被高山和海洋环绕的大陆。就地理形势而言,印度全境可分为北、中、南三部份,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山岳地带;中部是印度河和恒河平原;文底耶山以南是德干高原。通常把北部高山地带和中部平原地区称为北印度,这里是古代印度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印度历史的主要舞台。南部的德干高原有丰富的森林和矿产,但不宜于农耕。只有高原两侧的平原雨量充沛,气候良好,宜于农耕,也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印度各地区自然条件上的极大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印度各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 居民古代印度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居民,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几乎遍及整个次大陆。一般认为,这些文化的创造者为矮黑人和原始澳洲人。从公元前三千年代起,达罗毗荼人在次大陆居于主要地位,一般认为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文明就是由他们创造的。约自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开始,雅利安人自西北部侵入次大陆。到公元前一千年代中叶以后,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和嚈哒人又先后侵入次大陆,使次大陆的居民成份更趋复杂。 史料研究哈拉巴文化的资料,完全来自考古发掘。虽然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文字,但仅是印章上的文字,而且还未释读成功,还不能用之于历史的研究。现在发现的印章中,已公布约2500个(大部分出土于摩亨佐·达罗)。除了印章外,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城市遗址、陶器、青铜制品、车、船模型、女神像、卫城、房屋建筑、下水道、砝码等,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境外发现的哈拉巴文化的典型物品(印章),说明它与外界的交往的存在。 有关雅利安人入侵后的南亚历史的资料,与哈拉巴文化历史的资料完全不同,它主要不是依靠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而是依靠文献资料。这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代南亚的传统史料。其中又有几个来源: 1.婆罗门教系统的史料。这类材料相当地多,主要分三个部分:①婆罗门教的经典,包括四部吠陀经和解经的文献(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它们包括颂歌、曲调、牺牲仪式和咒语等;②史诗:《摩诃婆罗多》和《腊玛耶那》。这是关于英雄的神话,内容丰富,含有文学、哲学、社会经济和历史方面的内容;③法经和法论。古代南亚的法经、法论不是国家颁布的法律和法典,而是婆罗门制定的。它们的内容涉及法、经济、社会关系等方面。

古代印度文明与当代印度社会

古代印度文明与当代印度社会 ————文明引领社会发展姓名:张晗院系:体育教育学院年级:11级学号:013261 1.【概述】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后来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 2.【纯美曲调——音乐舞蹈】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买是文化的中心,而加尔各答则每天都有关于文化的新闻,多元化的音乐、舞蹈、舞剧和笑剧都令游人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在喧闹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们都向往返朴归真。而印度传统音乐的基础正是“自然”。它歌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四季的旋律都在传统曲调“拉格”中得到体现——传说古人从森林里小鸟的鸣叫和树枝燃烧的声音获得灵感而创造了第一首“拉格”。至于歌曲的内容,则源于北印度的宗教仪式。时至今日,传统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发音,歌者音质纯净,令歌曲保持一种简洁、纯美的圣诗感觉。即使你听不懂歌词,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神圣与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艺术”。它除了强调舞蹈的节奏感,还十分强调伴奏音乐必须悦耳动听,由庄重的诗歌和风格纯朴的音乐组成。这本是用于祭祀的舞蹈,能充分体现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庙舞女在庙宇里表演。这一舞蹈的动作关键在于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弯,双膝分开,而双脚则要像一把半开的扇。虽然有严格的动作规范,但其实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大多数时候表演都是即兴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个人风格都十分强烈。 现在,这种传统的舞蹈在一股复古的潮流中再度兴起。不过,古时候的Natyam一般是独舞,而现在群舞更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艳丽传统服装的舞女,在动听的音乐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独舞更胜一筹。时至今日,Natyam更发展成一套讲究技术的艺术体系。 3.【古国美食】印度的咖喱闻名世界,很多人都以为米饭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调味料。但实际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饭为主食,而咖喱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更是一种陌生的调味料。 其实,没有统一风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仅印度各城市之间的饮食习惯有很

高中地理小练习:印度河(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小练习:印度河 (附答案解析)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喜马拉雅山与喀喇昆仑山两山脉之间,流向西南而贯穿喜马拉雅山,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信度)之拉丁语式拼法Indus--即“河流”之意,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仅次于恒河,为该地区的文化和商业中心地带。河流总长度2900~3200公里。印度河文明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和定居社会主要文明之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印度河是南亚大河,年输沙量4.8亿吨,河口潮差达4.2米,其流域灌溉农业发达,灌溉用水约占径流量的4/5,灌区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平原地区。下图为印度河流域示意图。图中甲城和乙地分别是巴基斯坦棉纺织工业中心和棉花生产基地。

材料二下表为印度河流域干支流径流量比重及不同时段径流量占全年的 河流 径流量占流 域的比重(%) 不同时段径流量占全年的比例(%) 4~6月7~9月10~12月1~3月 印度河干流53 31 54 8 7 支流①13 44 36 8 12 支流②14 28 56 7 9 支流③ 4 30 51 8 11 支流④16 19 64 10 7 材料三巴基斯坦人口众多,80%的人口集中在印度河平原地区,该国实施“西水东调”工程,在印度河干流和支流①②兴建大型水库、拦河大坝等水利工程,将河水通过调水渠调入支流③④,使印度河流域灌溉用水得到保证,灌溉面积扩大。 (1)指出印度河径流补给来源地,并说明不同时段的主要补给类型。

(2)从发展灌溉农业的角度,分析巴基斯坦实施“西水东调”工程的必要性。 (3)从自然灾害角度,评价巴基斯坦“西水东调”工程对印度河三角洲产生的影响。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向西南流经印度河平原,但中下游地区属于塔尔沙漠,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因此印度河径流主要来自上游的山地高原。结合表中数据可知,印度河干支流上游海拔高,山地高原有丰富的冰川和积雪,每年4~6月气温回升,积雪融化,补给河流;7~9月受西南季风影响,山地降水较多,加之此时气温高,冰雪融水多,因此印度河流域干支流进入汛期;10月至次年3月降水减少,且温度较低,冰雪融水少,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来自地下水。 第(2)题,“西水东调”的主要原因可从西部水资源丰富和东部水资源短缺且需求量大两个角度分析。从材料可知,西部支流①②径流量高于③④,但③④所在流域地形平坦,土地面积广,灌溉水源需求量大。另外,大型水库、拦河大坝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缺点,保证冬季用水供应。 第(3)题,评价类问题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西水东调”增加了灌溉用水,因此使印度河入海流量减少,加上水库的调节作用,有助于减轻下游和三角洲地区洪水灾害威胁;但水量减少,会使地下水位降低,可能导致海水入侵或海水倒灌,加剧三角洲地区的土壤盐碱化;同时海岸侵蚀加剧,风暴潮威胁增加。

印度文明时间年表

印度文明和中亚、南亚文明 约公元前第3千纪下半期~前第2千纪上半期·古代印度哈拉帕文化时期公元前1500~前1000年·古印度前吠陀时期 公元前1000~前600年·古印度后吠陀时期 公元前10世纪·斯巴达城建立 约公元前563~约前483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 公元前6~前2世纪·古印度佛陀时期 约公元前6世纪~公元16世纪中叶·印度南部古国潘地亚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入侵印度旁遮普 公元前322~前185年·印度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 公元前265~前238或前273~前232年·阿育王在位 公元前100~公元200年·古印度萨塔瓦哈纳王国 1~6世纪·中亚贵霜帝国 约15~65年43年·贵霜帝国创立者丘就却在位 约65~约75年·贵霜国王阎膏珍在位 78年·古印度塞种纪元开端 约140~约162年·贵霜君主迦腻色伽在位 320~540年·古印度笈多王朝 约517年·哒王摩醯逻矩罗登基 606~647年·印度戒日王朝 1343~1673年·印度维贾亚纳加尔王国 1347~1526年·印度巴赫马尼王国 1483~1530年·莫卧儿王朝创建者巴布尔在世 1526~1858年·印度莫卧儿王朝 1540~1555年·印度苏尔王朝 1556~1605年·印度莫卧儿王朝君主阿克巴在位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1658~1707年·莫卧儿王朝皇帝奥朗则布在位 1630~1680年·印度马拉特联邦缔造者西瓦吉在世 1772/1774~1833年·印度启蒙学者R.M.罗易在世 1825~1917年·印度民族运动活动家D.瑙罗吉在世 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 1861~1931年·印度国大党活动家P.M.尼赫鲁在世 1861~1941年·印度大诗人R.泰戈尔在世 1866~1915年·印度国大党领导人之一G.K.戈卡尔在世 1869~1948年·印度“圣雄”M.K.甘地在世 南亚 约627年·湄公河下游的扶南为真腊所灭(吴哥王国) 802~1431年·真腊吴哥王朝

七年级下册地理关于印度的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地理关于印度的知识点 1、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超过10亿,居世界第二位。 2、印度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 德干高原。最大河流是恒河,印度河在巴基斯坦。注:看印度地形图7.34,找出印度所在经纬度、临海,地形的分布特点,主要邻国及方位,主要城市: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海得拉巴、班加罗尔。 3、印度大部分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 两季。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风,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活动p37由于受季 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为抵御水旱灾害,修筑水利工程,如北部 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 4、20世纪60年代,印度实行了“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粮食产量增长很快。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对照图7.34、7.41、7.42,分析小麦和水稻的 分布与地形和降水的关系。经济作物有棉花、黄麻和甘蔗。印度的黄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棉花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5、印度首都是新德里;加尔各答是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钢铁工业中心;孟买是棉纺织工 业中心;班加罗尔是印度的“硅谷”。 位置境域 印度地处北半球,位于北纬8°24′~37°36′、东经68°7′~97°25′之间。印 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面积为29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地形 从喜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岳地区,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平原约占总面积的40%,山地只占25%,高原 占1\3,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过1000米。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在热带季风气候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等肥沃土壤 条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农业利用,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 然条件。 气候 印度全境炎热,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而印度西部的塔尔沙漠则是热带沙漠气候。夏天时有较明显的季风,冬天则较无明显的季风。印度气候分为雨季6~10月与旱季3~5月以及凉季11~次年2月,冬天时受喜马拉雅山脉屏障影响,较无寒流或冷高压南下影响印度。

古印度文明的兴衰与地理环境

古印度文明的兴衰与地理环境 【摘要】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文明兴于地理环境,也衰于地理环境。古印度文明的产生、发展与消亡与地理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关键词】古印度地理环境关系 一、引言 古印度文明是世界公认的“四大古文明”之一,位于印度河沿岸,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印度河文明或称哈拉帕文化,兴盛于公元前2500年至1700年。在其鼎盛时期它包容了一千多座城镇,覆盖了相当于整个西欧的面积,其年代早于亚述和巴比伦文明,比中国的夏朝要早几百年。在人类社会文明早期,自然对人类文明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文明的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变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古印度自然环境概况 古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是一个半岛,其状略如不规则的三角形。它包括了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国的领土。北依喜马拉雅山、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古印度北部有平原,还有两条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恒河。南部有高原,有富饶的森林和矿藏。印度半岛主要位于北回归线以南,赤道以北,在气候上,印度半岛基本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类型,主要受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三、古印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1古印度文明的起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古印度文明从印度河流域开始。印度河流域地处平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在气候上,印度半岛基本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森林气候区,主要受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气候湿润。,加上喜马拉雅山脉对冬季风的阻挡,使得印度半岛冬无严寒,适合人类的生存。 印度半岛“一面围山,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古印度的天然屏障,使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使其形成了独具面貌和个性的文明单元。雄伟的山脉、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江河、茂密的森林等无不展现出自然的强大力量。因此,生活在古代独特地里环境之下的印度先民,对于自然怀有普遍的敬畏之心。可以说,正是那样的环境特别适于一种文明的产生。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印度宗教的诞生远远早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3.2古印度的生产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先民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更甚于现代人类。水、耕地、能源是人类农业文化产生的三大必须要素。 对于古印度来说,第一,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有充足的水源,可以满足农业用水的需求。 第二,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都生长着茂盛的热带森林。两个流域之间的差别在于东半部的森林更为茂密,是一片原始的热带雨林,对使用石器工具的先民来说,是开发难度颇大的区域,而西半部的印度河流域,则是季雨林区域,既有

古印度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印度 久,从公元前2世纪起就一直同中国人民友好往来。古印度的文字除了极少数是刻在石头、竹片、木片或铜器上之外,大量的文字则是书写在白样树皮和树叶子上的。古时的喜马拉雅山下有很大的一片样树林,早在公元前若干世纪,古印度人就把他们的梵文写在这种树皮或树叶上。玄类从印度取回的佛经几乎都是写在这种白样树皮或树叶上的。大约在公元7世纪末,中国发明的纸才传到印度,直到公元11世纪以后,印度才有了自己用纸写的典耪。第六节古印度的天文历法 古印度人很早就开始了天文历法的研究。 吠陀时代把一年定为360日,在古印度的天文历法史上先后出现过四部著名的天文历法名著。《太阳悉檀多》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据说它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后人又有增改。书中记述了时间的测量、分至点、日食、月食、行星运动和测量仪器等问题。它成为古印度天文学著作的范本。大约在公元5世纪后期,古印度天文学家圣使著有《圣使集》一部。它也是古印度的一部重要的天文学著作。书中讨论了囚、月和行星的运动及推算日食、月食的方法。免日在505年汇集古印度五种最重要的天文历法著作编成《五大历数全书》,它在天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2世纪,古印度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作明著《历数全书头珠》一书,在书中他把前人的成果阐述得更为清晰。古印度天文学的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于不十分注重实际的天文观测。直到18世纪,古印度人才在镕里等地建立起拥有较为复杂的观测仪器的天文台。随着天文知识的积累,人们自然产生‘了对宇宙的一些看法。在吠陀时代,人们认为天地中央是一座名为须弥山的大山,日和月都绕着此山 运行,太阳绕行一周印为一昼夜。《太阳悉檀多》则说大地为球形,北极为一称作墨路山的山顶,那里是神仙的住所。日、月和五星的运行是一股宇宙风所驱使。在作明的著作中,他主张地球是缩自身力量固定于宇宙之中。他认为有七重气,它们分别推动日、月和五星的运动。看来,作明的想法已受到古希腊人的影响. 第七节古印度的数学 古印度在数学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哈拉巴文化时期起,古印度人用的就是十进制记数法,大约到了7世纪以后,才有位

巴基斯坦重要水源-印度河水系资源

巴基斯坦印度河水系资源 国内学者大多较为重视美日欧发达国家的研究,针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即便是对与中国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周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也并不热门,而中国的巴基斯坦研究也长期处于一种边缘位置。如何促进中国的巴基斯坦研究,推动中巴关系向前发展,成为摆在中国学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的巴基斯坦研究大多数停留在政策研究领域,对于基础性、理论性投入时间较长、短期收益较少的领域则关注较少,国内对巴基斯坦国内情况分析尚不够深入。(2017,涂华忠,中国的巴基斯坦研究述评,) 一、印度河概况 巴基斯坦可分为三大地理区域,北部及西北部山区(241647km2)、西南部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高原区(242683km2)、印度河流域平原区(311766km2) 印度河位于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全长3180公里,流域面积约45万平方英里、1165000km2,是世界最大的流域之一,包括印度河干流、右岸的2条主要支流和左岸的5条主要支流。发源于中国境内的冈底斯山西侧,流经中国、克什米尔,再流经巴基斯坦后注入阿拉伯海。对于巴基斯坦,这条河流是唯一给这片干旱土地带来生命的河流,对于印度来说,这条河流为已成为该国粮食基地的北方干旱省份的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印度河下游区(主要为SINDH省)年均降水量低于100mm,当地农业灌溉系统对引用印度河水的依赖性极强,存在重灌轻排的缺陷。

印度河水量的70%至80%是由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提供,是亚洲最依赖于冰川融水的河流(2007,郑宾.科学生活,印度河-全球气候变暖的危险范例)。 印度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年输沙量约为5.4至6.3亿t,平均含沙量为3kg/m3。印度河下游主流蜿蜒、摆动频繁,洪水带来的泥沙沉积在下游河道,形成新的淤积,加剧洪水威胁。印度河下游两岸建有堤防,但缺少控导工程,部分堤防工程直接受含沙水流的冲刷,容易产生横向破坏和侵蚀堤防,是导致决口或险情发生的原因之一。印度下游水文站缺少泥沙测量资料,主河道上建设了一系列拦河闸和引水口,但拦河闸上下游河床变化和渠系泥沙情况并不清楚。 表1 印度河流域各国分布 杰赫勒姆河、拉维河、杰纳布河和萨特莱杰河均是印度河的重要支流,其中杰赫勒姆河、拉维河是杰纳布河的支流,杰纳布河汇入萨特莱杰河,并最终流入印度河。 表2主要国际支流

(完整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印度教案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学会从课本图片,观察地图,材料阅读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大河对于古代印度文明形成的意义,大河文明相对应在政治上多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难点:对于种姓制度的认识;佛教产生的背景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四大文明古国图片,让学生找到印度的位置。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灿烂的古代文化,只是后来印度的文明没有传递下来,那么古代印度曾经有过哪些辉煌呢?本课我们将学习这些内容。(二)讲授新课: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地理范围要比现在的印度大。 1、印度的地理位置:南亚次大陆。河流:恒河和印度河,河水,定期泛滥,给两岸带来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印度河是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 2、早期印度文明的代表:阅读教材,说说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哪些。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 PPT出示印度早期文明代表的遗址: 3、时间:公元前23---公元前18世纪,这些文明一度繁荣,但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而衰落。 4、强盛时期:公元前1500左右年,雅利安人入侵建立一些小国, 图为雅利安人入侵路线。鼎盛时期:孔雀王朝(前324---187)前3世纪阿育王基本统一印度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帝王,他原在西北地区担任总督,在父亲病重时回到首都华氏城。孔雀王朝初期控制了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孟加拉湾,德干高原以及远达阿拉伯海的广大领

印度河文明

印度河文明 迄今发现的主要古城市集中地在今拉贾斯坦的卡利班甘(大概是印度发现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巴基斯坦旁遮普的哈拉帕和印度河下游的莫亨焦-达罗。三地共有近200个同一时代的较小城镇或村庄的遗址,它们散布在从印度河流域向东至恒河上游、向南几达今孟买的广阔地域内,它们展示了相似的居住区、陶器、印章(用于标明财产所有权)和艺术品。所有这些遗址的发掘深度和地层性质都相同,这进一步表明了哈拉帕文化的同一性。这个在地域面积上超过所有其他地方所有已知古文明的文化综合体被称为印度河文明,它无疑与这条 河及其支流有密切的关系,如同苏美尔和埃及文明与河流的关系。印度河与尼罗河及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一样,也是一条不稳定的河流,即发源于多水的地方。它的多条支流从有充沛融雪水和夏季季风雨的喜马拉雅山区出发,流过旁遮普和干燥的拉贾斯坦低地,进入信德的沙漠后在今卡拉奇附近入海。所有这些低地都缺雨,而印度河流域的下游部分实际上与苏美尔一样是沙漠,因而农业必须依靠灌溉。一年一度的洪水既提供了水又带来了极肥沃且容易耕种的冲积土壤,再加上长而温暖的生长期和终年不断的日照,构成了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这些条件与促成埃及和苏美尔在掌握了管理利用洪水的方法后达到古代突出地位的条件是相同的。印度河也提供了运输粮食和建筑材料等大宗货物的廉价而方便的手段,它和少树而平坦的平原一起,创造了便利的交通,这对于互通有无和劳动分工都是十分重要的。 古印度对世界文化最重要的影响是直接或间接的创立了大量的宗教,并且把宗教融入到人的日常生活当中。 实际上,当深入了解世界各大主要宗教的起源地后,会发现那些地方都曾经或多或少的受到过古印度宗教思想的影响。而且今天许多宗教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都与古印度的宗教思想有关。今天的许多人认为,“宗教就是生活”,这就是来源于古印度的宗教思想。 1.历法:古印度人制定了自己的精确历法。 2.数字:古印度人发明了包括零在内的10个数字。 3.文学:古印度的著名史诗是《摩河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4.0-9十个计数符号;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论古印度文明的特性

论古印度文明的特性 【摘要】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以其异常丰富、玄奥和神奇深深地吸引着世人。此外,它还有许多与其它文明迥异的特性: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很少形成统一局面;宗教繁多,吠陀教、婆罗门教、耆那教、佛教、印度教、锡克教等宗教均产生于印度,外来宗教基督教、祆教、犹太教等在印度也有不少信徒;等级制度森严,各等级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保持严格的界限;各地文化多彩多样,各种文明相互包容。 【关键词】古印度;文明;特性 古印度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圈里璀璨夺目的一处文明殿堂,它有着许多与其它文明迥异的特性。探究它的特殊性有利于我们把握古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一般说来,古代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是由城邦分立走向统一。但古印度文明却是例外,它在长达四千多年的时间里是短暂的统一和长期的分裂。著名的印度史家辛哈说:“政治统一并不是印度古代史和中世纪史上正常特征。在各个时代中,这个广阔的次大陆分成许多小王国。”[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也指出:“印度与中国不同,在中国,是长期的帝国统一间隔以短暂的分裂;而在印度,则恰恰相反,是短暂的统一和长期的分裂。”[3] 从以上历史不难看出,从公元前2500 年左右印度文明的兴起至莫卧儿帝国的衰亡,印度约有百分之七十的时间处于分裂状态。各地割据称雄,小国林立,极少形成统一王朝。孔雀帝国、贵霜帝国、莫卧儿帝国这三个帝国是统一强盛的帝国,但即使是这三个强大的王朝,也从来没有完全统一过次大陆,其统治范围只是覆盖了次大陆半数以上的土地,仍有诸多小王国在帝国的版图之外。如号称统一了全印度的孔雀王朝,实际上只不过是以宗主权加在原来的统治机构之上而已。莫卧儿帝国时期,境内仍存在数以百计大大小小的王国。古印度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其首要原因是与割裂、分散的自然环境有关。古印度地形复杂,大多数土地多为山区,这助长了一种孤立精神而使印度分裂为许多小的行政单位。其次,

古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多拉维拉遗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91852351.html, 古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多拉维拉遗迹 作者:豆豆\译 来源:《奥秘》2019年第03期 与摩亨约·达罗遗迹、哈拉帕遗迹比肩的古代都市遗迹 印度古吉拉特邦,西边与巴基斯坦国境接壤、南边面朝阿拉伯海。该邦的西北部被广袤 平坦的卡奇沼泽地所占据。这片沼泽地含盐量较高,每到8~9月的季风季节时就会因水涝使得沼泽地水量充沛,而到了旱季由于水分蒸发则会变成陆地,且陆地表面被盐的结晶所覆盖,看上去如同一片白茫茫的雪原,十分美丽。 这片沼泽地中有一座名为卡第路的小岛,岛上有着解开印度河流域文明之谜的关键钥匙——多拉维拉遗迹。 这座遗迹是最近几年才引起世人关注的。遗迹的发现时间在1967年,直到1989年才开 始正式的发掘调查工作。而早在上世纪20年代,在巴基斯坦地区的印度河流域被相继发现的摩亨约·达罗、哈拉帕等遗迹,充分证明了公元前2500~前2000年期间,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鼎盛时期是真实存在的。 多拉维拉遗迹的发掘工作由印度考古局负责,属于国家性质的工作,多年来一直禁止国 外媒体进行采访报道,直到2000年才解禁。 被发现的多拉维拉城整体由外墙包围着,东西长781米、南北长630米。城市被划分为 几个区域,南部区域的宏伟要塞可能是统治者的居住地。要塞东西走向达151米、南北走向118米,由厚度约10米的墙包围着。 遗迹所属时代据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整个遗迹的规模堪比摩亨约·达罗遗迹和哈拉帕遗迹,基本可以断定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古代城市遗迹。 未知的印度河流域文字 从多拉维拉遗迹中发现的水渠、道路等结构遗迹说明,这座城市与印度河流域文明其他 城市遗迹一样,都是规划性、计划性很强的城市,而且,这里还有一些独特之处。 与摩亨约·达罗遗迹不同,多拉维拉遗迹最主要的要塞部分并不是砖造的,而是用切成方形的石块堆积建造而成的。 要塞中还建有几座大门,北门面对着广场,可以眺望城市大半部分,据推测可能是城市 的正门。从北门内侧的石阶一下来就能发现“印度河流域文字”,似乎可以从侧面印证这一点。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古印度文明》教学设计

第4课古印度文明 教学目标 1.知道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古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的棉花栽培者,精心规划与建设的城市是哈拉帕文明的重要特征,“印章文字”是古印度最早的文字,古印度种姓制度将社会成员划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了解古印度是指整个南亚次大陆,佛教发祥于印度,创始人为释迦牟尼,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主张“众生平等”。 2.通过对摩亨佐·达罗遗址复原图和照片的比较分析,提高利用图片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知道第一手材料对于历史研究来说更有价值。通过“各抒己见”中婆罗门神话的教学,懂得包括神话传说在内的口传史料包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古埃及、古西亚、古印度、中国四大文明的列表比较,能自主列表比较几个相似的历史事物,能抓住历史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3.认识佛教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欣赏佛教文化的遗迹,养成尊重宗教信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种姓制度与早期佛教。 难点:早期佛教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06年9月17日,东方网文章报道:自1955年起,印度法律允许跨种姓通婚。但大部分印度人仍只与同种姓的人联姻,以免受到配偶“高种姓”亲属们“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迫害”。上星期,在孟买附近的巴尔克尔城,法院判处因不满姐姐与“低种族”通婚而杀害4人的迪利普·蒂瓦里等3名男子死刑。最高法院指出,这种“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杀害”是野蛮行为,并下令警方保护通婚的夫妇。法院将种姓制度叫做“民族的诅咒”。这是一种什么制度,为什么会沿续到今天? 一、哈拉帕文明 (一)观察《古代印度地图》。 指出“古印度”的地理区域范围,注意与现在印度区域范围的不同,了解古代“印度”的区域范围要比现在的印度广。 (二)古代印度早期的奴隶制城邦 时间:公元前2300——前1750年 哈拉帕文明和“摩亨佐·达罗遗址” 创造者:达罗毗荼人 1、农业:印度河流域古代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的棉花栽培者。 2、手工业:制陶、纺织 3、商业贸易:与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和中亚贸易往来 4、城市建设: 看图学史: 观察地图册第6—7页插图“摩亨佐·达罗的一条典型的街道”以及教科书第18页“摩亨佐·达罗遗址”照片。思考:①从图片中能提取出哪些历史信息?②对于历史研究,哪幅图更有价值?为什么? ①如城市规划整齐,街道设有下水道,城市商业、手工业发展等;城市规模大,布局整齐,建筑雄伟等; ②就科学性而言,遗址照片属于第一手材料,比复原想象图更接近于真实。摩亨佐·达罗的一条典型的街道是复原想象图。 5、文字:印章文字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关于印章的内容,完成动手动脑。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古代印度 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古代印度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印度地理知识总结

印度地理知识总结 印度 一:地形 1、三大地形区 北部喜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沿海是东、西高止山 2、地势特征: 北部地表崎岖,起伏大;中部地势平坦;南部高原较平坦,西部略高,东部略低。 二、河流 1、印度河: 源于我国西藏(叫狮泉河)冈底斯山,注入阿拉伯海。是巴基斯坦的重要的灌溉水源。 2、恒河: 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注入孟加拉湾。 3、布拉马普特拉河: 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侧,在我国境内为雅鲁藏布江,注入恒河下游。 恒河的水文特征: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显著,含沙量较大,无结冰期三:气候

1:热带季风气候典型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南风) 特征: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表现:旱季是10月至次年5月,雨季是在6月至9月,旱季后期(3至5月),气温迅速升高,半岛内部可达45℃以上,5月份气温最高。 2:热带沙漠气候 塔尔沙漠(印度沙漠)成因: ①冬季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②夏季风西南风无法到达; ③历史上对印度河流域的过度开发导致对森林植被的破坏: 3:降水 降水空间分布:由西向东增多,沿海多,内陆少。 乞拉朋齐降水最多原因:位于西南季风暖湿气流的迎风坡,形成丰富的地形雨。 德干高原降水少的原因:德干高原东西两侧有比较高峻的东西高止山,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水汽的深入。 孟加拉国多水患灾害的原因:①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②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在一起,水量大增。③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三:农业

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气候多样,地形有差异,有利于多种作物种植1:农业分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