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印度文明与当代印度社会

古代印度文明与当代印度社会

古代印度文明与当代印度社会
古代印度文明与当代印度社会

古代印度文明与当代印度社会

————文明引领社会发展姓名:张晗院系:体育教育学院年级:11级学号:013261

1.【概述】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后来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

2.【纯美曲调——音乐舞蹈】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买是文化的中心,而加尔各答则每天都有关于文化的新闻,多元化的音乐、舞蹈、舞剧和笑剧都令游人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在喧闹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们都向往返朴归真。而印度传统音乐的基础正是“自然”。它歌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四季的旋律都在传统曲调“拉格”中得到体现——传说古人从森林里小鸟的鸣叫和树枝燃烧的声音获得灵感而创造了第一首“拉格”。至于歌曲的内容,则源于北印度的宗教仪式。时至今日,传统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发音,歌者音质纯净,令歌曲保持一种简洁、纯美的圣诗感觉。即使你听不懂歌词,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神圣与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艺术”。它除了强调舞蹈的节奏感,还十分强调伴奏音乐必须悦耳动听,由庄重的诗歌和风格纯朴的音乐组成。这本是用于祭祀的舞蹈,能充分体现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庙舞女在庙宇里表演。这一舞蹈的动作关键在于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弯,双膝分开,而双脚则要像一把半开的扇。虽然有严格的动作规范,但其实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大多数时候表演都是即兴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个人风格都十分强烈。

现在,这种传统的舞蹈在一股复古的潮流中再度兴起。不过,古时候的Natyam一般是独舞,而现在群舞更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艳丽传统服装的舞女,在动听的音乐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独舞更胜一筹。时至今日,Natyam更发展成一套讲究技术的艺术体系。

3.【古国美食】印度的咖喱闻名世界,很多人都以为米饭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调味料。但实际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饭为主食,而咖喱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更是一种陌生的调味料。

其实,没有统一风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仅印度各城市之间的饮食习惯有很

大不同,就连每家人都有明显的饮食风格。但总的来说,鸡、鱼和羊肉是最普遍的。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酱料,在整个印度都十分流行。当然,每个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显的地方特色。而在印度的厨房里,只有新鲜的青辣椒和晒干的红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欢辣的游客不用担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对于游客来说,印度最著名的传统菜色起源于印度王室。炖肉、酱料和米饭分别是三种不同烹调风格的基础。但王室食品毕竟只能在专门餐馆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对它也并不“感冒”。在当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发酵的燕麦面包,涂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简单的冬天小吃,无论是农夫还是城市人都把它视为至爱。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饼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于在沿海的一些地区,除了有螃蟹、龙虾、虎虾和贝类等海鲜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炉碳火烹调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饪方式。它对时间的掌握非常讲究。当炉温达到600℃后,烹饪相差一两分钟,甚至一两秒钟,都影响着烹饪的成败。而用这种方法烹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时候再蘸上酸奶酪。当食物还没上桌,那吱吱作响的碳火声,还有悠悠飘出的香味,都已经令你食指大动。

此外,在印度的多个地方,都喜欢用一种叫“thali”的大浅盘盛载食物。在用“thali”进餐时,应该入乡随俗地慢慢品尝,狼吞虎咽只会让当地人笑话。

4.【青铜雕像】古代印度是神话之邦,宗教、哲学异常发达。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铜造像往往是神话的象征、宗教的偶像和哲学的隐喻,融铸着诸神之灵。印度青铜造像的传统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时代的青铜小雕像《舞女》。公元前9——6世纪相继兴起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为古代印度艺术包括青铜造像提供了永恒的主题。印度中世纪(公元7——13世纪),印度青铜造像达到鼎盛时期。

5.【数学成就】自哈拉巴文化时期起,古印度人用的就是十进位制,但是早期还没有位值法。

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以后,古印度才有了位值法记数,不过开始时还没有“0”的符号,只用空一格来表示。公元9世纪后半叶有了零的符号,写作“.”。

十进制位值法为中亚地区许多民族采用,又经过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逐渐演变为现今世界上通用的“阿拉伯记数法”。所以说,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创造的,他们只是起了传播作用。而真正对阿拉伯数字有贡献的,正是古印度人。

《准绳经》是现存古印度最早的数学著作,这是一部讲述祭坛修筑的书,大约成于公元前5至前4世纪,其中包含有一些几何学方面的知识。这部书表明,他们那时已经知道了勾股定理,并使用圆周率π为3.09,古印度人在天文计算的时候已经运用了三角形,公元499年成书的《圣使集》中有关数学的内容共有66条,包括了算术运算、乘方、开方以及一些代数学、几何学和三角学的规则。

圣使还研究了两个无理数相加的问题,得到正确的公式,在三角学方面他又引进了正矢函数,他算出的π为3.1416。

公元7~13世纪是古印度数学成就最辉煌的时期,其间的著名人物有梵藏(约589~?)、大雄(9世纪)、室利驮罗(999~?)和作明(1114~?)。

梵藏约于628年写成了《梵明满悉檀多》,对许多数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梵藏是古印度最早引进负数概念的人,他还提出负数的运算方法。

梵藏对零作为一个数已有所认识,但他却错误地认为零除零还是等于零的结论。他提出了解一般二次方程的规则,得出二次方程x+px-q=0的根为

梵藏还给出了ax+by=0的整数解和处理不定方程ax+1=y的方法。他最重要的成就是得出了求等差数列末项以及数列之和的正确公式。

在几何学方面,梵藏有以四边形之边长求四边形面积的正确公式,即S=√(s-a)(s-b)(s-c)(s-c) (√为根号下的意思),S为四边形面积,a b c d为各边边长。

而大雄继续了他前人的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是《计算精华》。他认识到零乘以任何一个数都等于零,不过他又错误地认为以零除一个数仍然等于这个数。

大雄对分数的研究也很有意义,他认识到以一个分数除另外一个分数,等于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相乘。

现存的室利驮罗的数学著作有《算法概要》一书,据说他还有一部专论二次方程的著作。他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二次方程的解法。

在这一时期,数学上成就最大的要数作明。他的《历数全书头珠》中的《嬉有章》和《因数算法章》反映了古印度数学的最高成就,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

作明对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正确地指出以零除一个数为无限大。他继续研究二次方程求解的问题,知道一个数的平方根有两个数,一正一负。

他还明确地指出负数的平方根是没有意义的。作明在不定方程的研究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他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许多不定方程的求整数解的问题。

如下列方程:

6x+2x=y,5x-100x=y,

他还给出圆周率的两个数值,即π=3927/1250=3.1416和π=22/7=3.1429,并且指出前一数值较为准确,自作明之后,古印度数学科学的发展便趋缓慢,没有更多引人注目的东西了。

印度文明在众多领域的辉煌成就,以及它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使它在整个世界文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印度文明又具有强大的辐射力,数千年来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十分深刻影响,为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世界上的所有文明古国一样,印度也是在部落融合成为社会之后才建立国家的。印度历史上最初的国家大约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出现在恒河流域,但它们都不太大。公元前7世纪至前4世纪为古印度的列国时代。公元前321年,摩揭陀帝国的孔雀王朝首次统一北印度。随后的几个王朝,都没有取得孔雀王朝那样辽阔的版图。笈多王朝之后,印度再次陷入分裂。玄奘在公元7世纪游学印度时,足迹遍及五印度。他的《大唐西域记》所记当时国家的数目达138个。即使在莫卧儿王朝和英属印度时期,印度也只是相对统一,各地大小土邦为数众多。可以说,古代印度大部分时间处于小国林立的分裂状态。印度诗人泰戈尔在一篇关于历史的文章中说过,印度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理概念。这一论断反映了历史事实。

印度诸语言中称印度为“婆罗多”。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及《莲

花往世书》中。《摩诃婆罗多》中著名插话之一《沙恭达罗》,讲述国王豆扇陀与净修林仙人义女沙恭达罗的爱情故事。他们生有一子,名婆罗多。婆罗多长大后成为转轮王。他的后代被称为婆罗多族。因此,印度诸语言又名印度为Bharatavat-sa,意思是婆罗多子孙之国或婆罗多族之国。沙恭达罗的故事后经笈多王朝时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迦梨陀娑改编为剧本而传遍印度乃至全世界。这似乎就是印度语言中国名“婆罗多”称谓的来源。印度古人亦称印度次大陆为瞻部洲(JambudV ipa),佛经及《西游记》中提到的南瞻部洲即指称或包括此地。

至于印度的英文名称,则源于印度河。印度人将这一民族文明的摇篮称为Sindhu(本义为河流,中国古代音译为“身毒”等)。但印度的近邻波斯人在说Sindhu时对其首字母s存在发音困难,遂将其讹变为}lindu;而}lindu一词因字母H弱化乃至失音,再变而为Indu。印度的名声因波斯人而传入希腊,希腊人遂以印度西部的这条河流指称整个印度地区。他们又将Hindu或Indu讹变为Indus。现在,Indus成了西方语言对印度河的通用名称。中世纪穆斯林入侵印度后,又依波斯语称印度为Tindustan(印度斯坦),意思是“印度人生活的地方”或“印度国”。同理,他们将印度教徒称为Tindus。英国殖民者来到印度后,称印度教为Linduism,称印度为India。India显然是从Indus演变而来的。

中国人至少在西汉时期已经知道印度之名。《史记·大宛列传》载:“其(大夏)东南有身毒国。(张)骞日:…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日:“安得此?”大夏国人日:“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引文中所谓大夏为中亚古国,《史记正义》释大水为河,则此河显系印度河。《史记》之后,《汉书》与《后汉书》等史籍对印度均有记载。东汉时,月氏居大夏故地。《后汉书·西域传》写道:“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俗与月氏同,而卑湿暑热。其国临大水,乘象而战。其人弱于月氏,修浮屠道,不杀伐,遂以成俗。”《后汉书·西域传》与《史记·大宛列传》有重复之处,但也增添了一些内容。“修浮屠道”指信仰佛教,而“不杀伐”正是佛教等印度宗教的基本教义。除了“身毒”、“天竺”之外,中国古人对印度尚有贤豆、忻都、欣都思、捐毒、印毒、印都、哂度等众多称谓。显然,它们基本是Sindhu的音译,只是不同时代不同译者选用了不同的汉字,但在读音上还是十分接近的。因此,初唐训诂学家颜师古云:“捐毒即身毒,身毒则天竺也,塞种即释种也,盖语音有轻重也。”然而,这些译名用字大多缺乏美感。随着对印度了解的增多,玄奘认识到了中文译名的混乱。所以,他在《大唐西域记》卷二《印度总述·释名》中说:“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日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从张骞通西域到玄奘万里求法,中国人经历了七百余年才最终确立了印度的译名。一名之立,诚非易事。

印度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史前至公元10世纪为古代文明阶段,公元10世纪至17世纪为中世文明阶段,17世纪至今为近现代文明阶段。公元7世纪时,阿拉伯穆斯林开始入侵印度次大陆,包括佛教在内的印度古代文明开始衰落,但穆斯林在印度的推进也使印度文明呈现出新的面貌。公元10世纪后,穆斯林入侵频繁,对印度的影响明显加大。13世纪初,德里苏丹国建立,穆斯林在印度的统治开始。17世纪,盛极一时的莫卧儿王朝由于自身没落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而衰微。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印度基本处于英国殖民主义的统治之下。古老的印度文明受到西方文明的掠夺、欺凌与冲击。印度的有识之士开始自觉学习和了解西方文明,反省自己民族文化中的弊端。印度人的现代意识和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印度社会开始从保守的传统社会向开放的现代社会艰难跋涉,并最终在20世纪40年代,以非暴力手段战胜殖民主义,赢得民族独立。印度文明的这三个阶段,均有其各自的鲜明特点和非凡成就。

印度文明的古代阶段是其发祥、孕育并臻于成熟与全盛的阶段。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就已经开始在印度生活,并留下史前文明的种种遗迹。考古学家在北方旁遮普地区梭安河

谷曾经发现大量用鹅卵石敲制的工具。与此同时,在印度南方马德拉斯地区,原始人类已经能够制造石斧之类的工具。与梭安文化相比,马德拉斯文化似乎更为先进一些。大约一万年前,在印度河平原的西缘,已经出现印度最早的村庄。随后,外来移民纷至沓来。他们或携带货物寻求商贸机会,或统辖军队以图占领土地;游牧部落驱赶着牲畜寻找肥美的水草,农耕部落则挈妇将雏寻找宜农土地与栖身之所。他们渡过印度河,不断向东向南推进。到公元前3500年时,农业文明已经遍布整个印度河平原。在公元前3000年至前2500年期间,许多村落在印度河中下游流域涌现。农业文明的发展虽然以自给自足为动力和特点,但也与外部文明如两河流域文明等建立了联系。

印度河流域农业和原始文化的发展,为随后出现的印度河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三干纪中叶,在印度河流域出现了地域辽阔且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其所占面积大致与埃及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当。这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文明之一。城市街道宽阔,住房设施完备。妇女已经知道使用口红等化妆品和首饰。印章得到广泛使用,青铜雕像也已出现。更重要的是,人们已经结束结绳记事的时代,开始创造并使用文字。这些文字主要保存在大量印章上。虽然世界各地古文字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这些文字的意义迄今尚未能够破解。有人认为,这些文字很可能是现在南印度广泛使用的达罗毗荼诸语言的早期书写形式。在今天的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界地带,依然有25万人讲属于达罗毗荼语系的布拉灰语。这或许是印度河文明语言的孑遗。中国有学者甚至认为印度河文明时期的文字可能与彝族语言存在联系。目前看来,这种说法还只能是一种假设。至于在度量衡方面,则已经出现二进法和十进法两种。印度河文明曾经一方面沿着印度西海岸向南印度扩展,另一方面沿陆路往东向恒河流域推进。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起,印度河文明在二三百年之间冰消瓦解。原因何在,众说纷纭。近年来,不少学者似乎更倾向于过度开发说、自然灾害说与生态演变说。印度河文明虽然由盛而亡,但毕竟播下了文明的种子。它的若干特征,也为后来者所继承。

在公元前二千纪中叶,随着雅利安人的到来,北印度进入吠陀时代。印度古代文明的又一辉煌篇章由此展开。雅利安人属于游牧部落,他们的活动加速了印度河流域原本半干旱地带的荒漠化进程。后他们继续向东,进入恒河流域。印度文明的中心随之从印度河畔逐渐转移到恒河之滨,确切地说是恒河与亚穆纳河之间的平原地带。雅利安人在征服印度河流域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之后,于数百年间逐渐使自己的雅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荼文化融合起来。印度教的前身吠陀教就在此时诞生。公元前1500一前1000年左右出现的梵文经典《梨俱吠陀》,是吠陀教产生的标志。它是印度历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文献,被认为是印度文学和哲学的源头。印度社会特有的种姓制度也形成于这一时期。吠陀文明即雅利安文明由此兴起,为日后印度教的发展和印度文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7世纪至前4世纪,从喜马拉雅山南麓至半岛边缘地带的这一辽阔区域处于不同国家的统治之下。史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列国时期。它与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大致重合,特点相似。北印度的16个强国彼此对立,互相攻伐,不断争雄。其中势力最为强大的国家是摩揭陀,此外还有许多蕞尔小国。这一时期是印度社会发生剧变的时期。公元前6世纪时,印度社会出现了类似我国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家并起,异说纷呈。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和社会理论应运而生,形成印度文化史上灿烂的一章。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便是这场思想文化较量的产物。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与我国儒家创始人孔子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印度与中国同时出现思想巨人既非巧合,也非偶然。这一事实说明,两国社会发展阶段大体相当。由于政治、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许多城市在广阔的恒河平原崛起。其中一些一直存留到现在,历经沧桑成了历史名城。公元前4世纪时,印度富庶的名声传到欧洲。觊觎东方财富的亚历山大大帝挥师东征“古老而腐朽”的亚洲,饮马印度河边,但却不敢贸然进犯恒河流域军事实力强大的摩揭陀国的难陀王朝。亚历山大虽然很快退出了印度,但一些希腊人却留在了旁遮普及西北边境。他们带来的希腊文化对印度西

北部十六国之一的犍陀罗的佛教造像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佛像带有明显的希腊化风格,只是到了后期才印度化。然而,这毕竟是印度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接触与交流。公元前321年,在亚历山大撤离印度河之后不久,月护王建立孔雀王朝,统一了北印度。

到阿育王时代,孔雀帝国国力强盛,领土几乎囊括整个次大陆,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专制帝国。阿育王在征服位于今奥里萨邦的羯陵伽国后,面对众多涂炭的生灵油然而萌恻隐之心,于是幡然悔悟,放下屠刀,皈依佛法,施行仁政,成为一代开明君主。他对于佛教在印度本土和国外的传播功勋卓著。他又在全国各地以摩崖或石柱刊布诏书,其铭文为研究当时印度的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这些铭文大多是用俗语写成的,以使当时的普通百姓能够领会王命;在印度西北边境发现的铭文则用希腊文写成。阿育王石柱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其柱头则是石雕艺术精品。阿育王死后半个世纪,孔雀帝国土崩瓦解。与贾谊《过秦论》将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归结于。“仁义不施”相反,印度有学者将阿育王的仁政当作孔雀帝国覆亡的根源。印度著名历史学家罗米拉·塔帕则认为,孔雀王朝所以覆灭,原因在于阿育王的后继者无力供养帝国庞大的官僚体系与军队。笈多王朝统治时期是印度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科学、文学、艺术等文化领域里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是一个相当于我国唐朝的盛世,但在时间上早了几百年。笈多帝国的疆域与孔雀王朝大体相同,仍然以北印度恒河流域为政治中心。在位近四十年的旃陀罗·笈多二世统治期间,为笈多王朝的鼎盛时期。当时印度与阿拉伯、东南亚以及我国的贸易规模相当可观。国王本人主张宗教宽容,同时热衷赞助文学艺术。

印度古代最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迦梨陀娑生活在这一时代。举世闻名的文化瑰宝阿旃陀石窟中的一些最精美的壁画也创作于这一时期。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我国东晋高僧法显西行求法,称当时的印度“民人富盛,竞行仁义”。然而,这一强大的王朝却由于Ⅱ厌哒等外来民族的频繁入侵而最终倾覆,印度再度分裂为许多大小不等的王国。其中一些王朝,如南印度的朱罗王朝等,在印度教宗教艺术的发展上颇多贡献。印度中世文明阶段的前期是以阿拉伯与中亚的穆斯林侵入印度并建立政权为标志的。印度内部的分裂、战乱和财富吸引了入侵者。从总体上说,印度古典文明由此开始衰落。阿拉伯人在712年到达信德。中亚穆斯林伽色尼王朝在963年建立以后,东向打败了印度的萨希王朝。进入11世纪,其苏丹马茂德17次侵印,大肆掠夺粮食与寺庙财产,以支撑其在中亚的战事。虽然遭到各种英勇的抵抗,穆斯林入侵者却几乎每战必胜。马茂德的接连胜利大大削弱了印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挫折了印度人抵御外敌的信心,为随后穆斯林的长驱直入铺平了道路。与此同时,印度教和佛教也不断遭受沉重打击。玄奘与义净曾经留学的印度佛教中。L-那烂陀寺在12世纪被入侵的穆斯林焚毁。侵略者以反对偶像崇拜为名凿毁印度教神庙中的人物雕刻,并以暴力和经济手段迫使印度人改宗伊斯兰教。到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趋于消亡。梵语及其文学也逐渐被新兴的地方俗语和俗语文学所取代。

随后入侵的穆斯林不但在印度定居下来,而且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他们先后以德里为首都建立了5个伊斯兰教王朝,并最终建立了强大的莫I~I,JL,帝国。在莫卧儿王朝统治中期,印度国力臻于鼎盛,堪与我国康乾盛世媲美,其版图最大时囊括了除半岛南端之外的整个次大陆。

莫朝的几代帝王都醉心于建筑。他们在印度建造了大量宏伟的城堡、清真寺和陵墓。阿格拉城堡、德里红堡、德里大清真寺、胡马雍墓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建筑物。蜚声世界的泰姬陵则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也最为瑰奇的建筑。这些石造建筑经历数百年风雨仍IE{巍然屹立,成为这一王朝永恒的纪念碑,向人们述说着当时印度雄厚的国力和人民的创造精神。莫卧儿皇帝还在克什米尔修建了一批精美的花园,以供自己避暑之用。莫卧儿时期的细密画也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

印度近现代文明时期虽然始于17世纪中叶英国人着手建立殖民政权之时,但西方殖民者

早在15世纪末期就开始叩击印度的门户了。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率船队经好望角抵达印度西海岸。当时正在崛起的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等西方列强纷纷把贪婪的目光转向印度。17世纪时,荷兰阿姆斯特丹股市的波动,已经与从印度返航的货船是否平安到港息息相关。英国人最初到印度的主要目的是开展贸易,18世纪中叶以后转为直接剥削。他们在印度建立的三大海港马德拉斯、孟买和加尔各答成为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新的中心。到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对印度的征服,使之完全沦为自己的殖民地。英国在奴役与剥削印度人民的同时,也将西方文明传入印度。印度教的一些陋俗如寡妇殉夫的萨蒂制被明令废除。从19世纪中叶起,铁路与工业使印度人的传统生活方式特别是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推行英语教育对印度社会进步产生了明显而长远的影响。在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下,印度传统文化开始发生变易。印度学者P·C·甘古利认为,“印度十九世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从中世纪观念向现代观念的迅速转变”。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最终导致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崩溃。

独立以来,印度文明获得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今天,在印度加速实现经济和社会现代化之时,印度历史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文明日益显示出巨大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印度社会和印度文化的复兴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美国高盛公司最近的预测,在今后的半个世纪中,印度经济将一直保持5~6%的增长率。到2050年时,印度的人均收入将是目前的35倍。届时,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而印度将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显然,作为一个整体,古代印度文明的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为丰富;同时,它也是后来印度文明的根基。印度近现代文明是其古代文明的继续。这是一个印度文明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了解这一阶段印度文明的演变,对于我们了解今日的印度具有重要意义。

印度文明最显著的特色是它的宗教性。印度历史上曾先后产生并流行过多种宗教,其中以印度教最为古老、正统,对印度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也最广泛而深刻。多种宗教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是造成印度文化浓郁宗教性的主要原因。历史上,宗教文化一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中心。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都在印度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印度教丰赡的典籍和神话令人赞叹,它巍峨的神庙和精美的雕刻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卷帙浩繁的佛教三藏典籍本身就是一个光彩四射的思想文化宝库。印度佛教雕刻、绘画和建筑蔚为壮观,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印度伊斯兰教风格的建筑达到了建筑艺术的顶峰。印度文化所涉及的种种方面,如文学、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舞蹈、民俗等,无不渗透着强烈的宗教性,而宗教性则把崇高、壮丽、灿烂和精美赋予了所有这些文化形式。

印度文明的另一个鲜明特色是它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先后来到印度的不同种族与民族造成的。它们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印度还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这些语言可以划分为4个语系,占世界语系总数的四分之一。印度目前使用的主要语言有18种之多,其中13种属于印欧语系,4种属于达罗毗荼语系。虽然印地语和英语同为印度联邦的官方语言,但后者才是印度实际通用的语言。一言以蔽之,操不同语言并信仰不同宗教的不同民族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使印度文明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

印度文明还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每次外来民族的入侵,都给印度文明带来新的成分。它们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使之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与此同时,外来民族也无不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印度民族所同化。此外,印度文明虽然呈现出引人瞩目的多样性,但也具有明显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体现为对精神生活的重视,也体现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近代以来,印度文明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首先,宗教色彩逐渐淡化。这一历史进程始于19世纪中叶。在文学创作中,泰戈尔早就认识到宗教题材的局限性和与现实世界的脱节。他的短篇小说和中长篇小说就不再具有宗教特色。他的部

分诗歌虽然在形式上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在实质上已全然不同于以往时代的宗教诗歌。印度独立之后,首任总理尼赫鲁把世俗主义作为建国的重要方针之一,旨在遏制教派冲突和国家政治宗教化。这一方针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印度文明的走向。今日,现实主义以及各种现代流派已经成为印度文学艺术的主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昌明,印度文明表现出来的现代性和世俗性已经十分明显。与那些政教合一或政治宗教化的国家相比,印度社会发展的活力和成就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珍视民族传统。印度社会没有经历过带有激进色彩的新文化运动,更不曾发生过像我国“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浩劫,因此,印度独立以来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相当平稳,传统文化没有遭到人为的禁锢和破坏。印度人十分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和优良传统。例如,为了保护遍地文物古迹的历史名城德里,印度人将它整体保留下来。当年的决策者在德里之南辟荒另建新都(即新德里)的远见卓识令人钦佩。他们完整地保留了一座古都,也就完整地保存了珍贵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奉行拿来主义。印度文明从来就不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如果说印度在殖民地时代曾经被迫接受西方文化,那么现在的印度可以说是在积极吸收世界上的所有先进文化,用以丰富并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本来,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联系就十分密切。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实行经济改革,又向世界敞开了自己的大门。可以说,当代印度人的心态是相当开放的,也是善于学习的。凡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人,都可以直接阅读英文原著并用英语工作。在吸收外来文明成果方面,印度人具有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印度软件业的崛起,既得益于印度人的数理逻辑能力,也得益于他们的英语能力。

古印度文明在什么时候中断

古印度文明在什么时候中断?为什么中断? 标签:古印度文明古国 回答:3 浏览:1748 提问时间:2008-05-04 14:07 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没有中断过,那么古印度是在什么时候中断的呢?又为什么中断呢? 该用户用手机上爱问知识人 相关资料:中断处理.pdf 更多资料>> 最佳答案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爱问知识人的观点 揪错┆评论 寞男 [学弟] 公元前3世纪中叶,古代南亚地区在印度河流域产生了自己灿烂的城市文明,即史家所说的哈拉帕文明.这一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足以与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河文明和尼罗河文明相媲美.然而,到了公元前17到18世纪,印度河文明突然衰落,繁华的城市被遗弃,古代印度又退回到蛮荒时代.这是为什么呢? 一种解释说,这是由于外族人侵造成的.改说倡导者认为,从城市遗址最大层格斗和暴力厮杀所说的大神"因陀罗什城堡的摧毁者",可以认为印度河文明是由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摧毁的.不过,雅利安人进入这一地区的最早时间是公元前15世纪,此时文明已经衰亡.另外,印度河文明的衰落是城市经济向村落经济和游牧业的退化,不是大规模的战争引起的人口灭绝. 有些人认为,这是洪水造成的,特大洪灾迫使印度河改道,人们不得不遗弃旧城市.不过,此论无法解释印度河流域整个地区大城市衰亡现象. 另有人认为,印度河流域靠洪泛耕作,洪水传染疟疾等疾病,疾病广泛流行是造成哈拉帕文明衰亡的原因之一.另外,从生态学和水文学等方面看,哈拉帕城市文明的后期发生过剧烈的地质水文变化,如有些地区由于河水逐渐干涸,居民点消失,影响了文明的发展和维系,促进文明迅速衰亡. 新近有人指出,探究哈拉帕文明衰亡之因,着重点应放在它为什么没有力量抵御天灾人祸上,哈拉帕文明虽从事大规模的内外贸易和手工业生产,但基础仍是生产水平有限的农业和牧业.这是只能靠简陋的工具耕种河边的洪泛地,没有修理过像样的灌溉工程,生产技术方面缓慢,没有铁器,结果导致整个体系的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外来文化的冲击或自然灾害轻而易举地予旧有文明以致命的打击

世界古代文明尔雅答案

世界古代文明尔雅答案 1 以下哪一位历史人物是中国清朝末代皇帝:() ? A、爱星觉罗·福临 ? B、爱星觉罗·载淳 ? C、爱星觉罗·溥仪 ? D、爱星觉罗·弘历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以法老时代的终结为标志,古埃及文明截止于以下哪一年:() ? A、公元前252年 ? B、公元252年 ? C、公元前525年 ? D、公元525年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以下哪一项是欧洲文明的摇篮:()? A、古巴比伦和古印度 ? B、古巴比伦和古罗马 ? C、古希腊和古印度 ? D、古希腊和古罗马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4 根据文字学的划分方式,古埃及象形文字属于图画文字。()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 从物质变化的角度而言,以下哪一组反应是对古埃及纸和古中国纸的正确描述:()? A、量子反应和引力反应 ? B、引力反应和量子反应? C、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 D、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罗塞塔石刻是哪一国家首先发现和挖掘而出的著名文物:() ? A、埃及 ? B、德国 ? C、英国 ? D、法国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3 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是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稻草是古代中国纸张制作唯一的原材料。()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 罗塞塔石刻上记载的文字字体不包括()。 ? A、古印度文 ? B、古希腊文 ? C、古埃及文 ? D、通俗体文字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2 以下哪一项是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马其顿王国主要使用的文字:()? A、古埃及文? B、古巴比伦文 ? C、古印度文 ? D、古希腊文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3 以下哪一位著名人物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世界古代文明课后习题详细答案剖析

导论与文字(一) 1、赫梯帝国于公元前12世纪灭亡。(正确) 2、世界古代文明的时段为人类产生至哪一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 3、关于爱新觉罗?溥仪说法错误的是(号浩然)。 4、关于胡适的说法,错误的是?(满族人) 5、古埃及三种文字,不包括以下哪项?(楔形文字) 导论与文字(二) 1、希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是第几任联合国秘书长?(6) 2、埃及雕刻水平极高。(对) 3、古埃及文明晚于中国文明。(错) 4、古埃及文字中,象形文字学起来比学祭司体文字难。(对)

5、罗塞塔石刻是由谁的大军发现的?(拿破仑) 6、埃及艳后严格来讲是马其顿人。(对) 导论与文字(三) 1、罗塞塔石刻由几种文字刻写而成?(3) 2、关于商博良说法错误的是?(英国人) 3、哪一年被认为是埃及学建立的年代。(1822) 4、苏美尔文字是最早的象形文字。(错) 5、贝希斯顿铭文石壁是用几种文字雕刻的?(3) 导论与文字(四) 1、赫罗兹尼破译了赫梯文字。(对) 2、对人类做出贡献,创造字母表的是(腓尼基人)。 3、以色列复国的时间是哪年?(1948年)

4、印度古代用的文字是(梵文)。 5、 19世纪时梵语成为重构印欧诸语言的关键语种。(对) 6、关于季羡林大师的说法,错误的是(江苏人)。 7、季羡林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对) 原始社会(一) 1、原始社会始于人类的出现,终于阶级社会和国家的产生。(对) 2、原始社会大致经历了原始群、血缘家族公社、氏族公社三个阶段。(对) 3、关于达尔文说法,错误的是(德国生物学家) 4、人类大约出现在多少年前?(300万年前) 5、克罗马农人生活在西班牙和法国。(对) 6、哪一年发现了北京猿人?(1929年)

世界古代史古代印度文明

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婆罗门教和佛教有哪些异同之处?试论德里苏丹国家对印度封建文明的影响印度种姓制度在中世纪的变化 概论 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古代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印度”一词来源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第一次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其后,西方人一直沿用了这一名称。我国汉代把它称之为“身毒”或“天竺”,至唐代,玄奘在其所著《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改译为印度。古代印度史事实上是指南亚次大陆各个国家的古代史。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北依喜马拉雅山,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湾,是一个被高山和海洋环绕的大陆。就地理形势而言,印度全境可分为北、中、南三部份,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山岳地带;中部是印度河和恒河平原;文底耶山以南是德干高原。通常把北部高山地带和中部平原地区称为北印度,这里是古代印度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印度历史的主要舞台。南部的德干高原有丰富的森林和矿产,但不宜于农耕。只有高原两侧的平原雨量充沛,气候良好,宜于农耕,也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印度各地区自然条件上的极大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印度各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 居民古代印度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居民,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几乎遍及整个次大陆。一般认为,这些文化的创造者为矮黑人和原始澳洲人。从公元前三千年代起,达罗毗荼人在次大陆居于主要地位,一般认为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文明就是由他们创造的。约自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开始,雅利安人自西北部侵入次大陆。到公元前一千年代中叶以后,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和嚈哒人又先后侵入次大陆,使次大陆的居民成份更趋复杂。 史料研究哈拉巴文化的资料,完全来自考古发掘。虽然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文字,但仅是印章上的文字,而且还未释读成功,还不能用之于历史的研究。现在发现的印章中,已公布约2500个(大部分出土于摩亨佐·达罗)。除了印章外,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城市遗址、陶器、青铜制品、车、船模型、女神像、卫城、房屋建筑、下水道、砝码等,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境外发现的哈拉巴文化的典型物品(印章),说明它与外界的交往的存在。 有关雅利安人入侵后的南亚历史的资料,与哈拉巴文化历史的资料完全不同,它主要不是依靠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而是依靠文献资料。这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代南亚的传统史料。其中又有几个来源: 1.婆罗门教系统的史料。这类材料相当地多,主要分三个部分:①婆罗门教的经典,包括四部吠陀经和解经的文献(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它们包括颂歌、曲调、牺牲仪式和咒语等;②史诗:《摩诃婆罗多》和《腊玛耶那》。这是关于英雄的神话,内容丰富,含有文学、哲学、社会经济和历史方面的内容;③法经和法论。古代南亚的法经、法论不是国家颁布的法律和法典,而是婆罗门制定的。它们的内容涉及法、经济、社会关系等方面。

古印度文化

古印度文化 一、文学 1、文字 哈拉巴印章文字:2.5CM见方天青石、陶土、象牙、铜摩亨佐·达罗出土 雅利安梵语:吠陀经梵语、史诗梵语、古典梵语、俗语 (梵语:Samskrita,意为“整理好的”,引申为“完美”、“文雅”) 吠陀经梵语:用来书写《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的最古老的梵语 史诗梵语:用来书写《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古典梵语:称其它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等著作所用的语言。 俗语:民间雅利安人所用的梵语的各种方言,主要指摩揭陀语、半摩揭陀语、巴利语2、吠陀文学(产生于婆罗门祭司阶层) 婆罗门教四大吠陀本集:《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 《梨俱吠陀》最早、最重要、最具文学意义,四大本集成书于BC1500-BC500,韵文作品吠陀文学指文献中富文学性的成分,有颂诗、神话、咒语诗、传说等 3、史诗文学(产生于与刹帝利王族关系密切的“苏多”阶层) 重要标志:印度两大民族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的诞生 《摩诃婆罗多》被认为印度古代文学艺术的最高峰,内容被视为印度人民的圣经,被誉为印度文学史上的《伊利亚特》BC4世纪成书,作者:毗耶娑 《罗摩衍那》作者:仙人蚁垤,成文于2世纪 4、往世书文学 《往世书》又译“古事记”、“富烂那”,印度教百科全书,基本用诗体写成,行文多问答《薄伽梵往世书》地位仅次于两大史诗,描写黑天,为最具影响力的往世书 5、佛教文学 巴利文佛教文学、梵文佛教文学(因佛教典籍有巴利文和梵文经典两大类) 巴利文佛教“三藏”:经、律、论经、律包含较多文学成分 律藏由《经分别》、《犍度》、《附篇》组成,《犍度》较有文学趣味 经藏《小尼迦耶》、《法句经》包含格言诗、偈颂诗、民间故事、寓言 《佛本生故事》是《小尼迦耶》第十部经,是一部体系庞大的佛教寓言故事集,也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大致分7类: 寓言故事:主角多为动物,隐喻人间各色人物 神话故事:主角为蛇精、仙鸟、罗刹,不乏对人类社会的映照 报恩故事:将人与动物对比,劝谕人心向善 魔法故事:主角基本是人,劝人不要贪财或心术不正 笑话故事:主角为愚人或智者,以幽默讽刺见长 道德故事:多劝人积德行善 世俗故事:描写男女青年如何通过巧妙的手段获取爱情的成功 梵文佛教文学:《大事》、《神通游戏》 6、梵文古典文学 特点:情节的非现实性和大量作品以恋爱为主题,文学和宗教混合在一起 体裁:诗歌、戏剧、故事、小说 诗歌:出现了伐致呵利、马鸣、迦梨陀娑等著名诗人 伐致呵利:梵文古典文学初期最引人注目的诗人,生活在公元初期,诗集《三百咏》(《世道百咏》、《艳情百咏》、《离欲百咏》)在印度长期广泛流传 马鸣:长诗《佛所行赞》、《美难陀传》

古代印度文明与当代印度社会

古代印度文明与当代印度社会 ————文明引领社会发展姓名:张晗院系:体育教育学院年级:11级学号:013261 1.【概述】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后来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 2.【纯美曲调——音乐舞蹈】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买是文化的中心,而加尔各答则每天都有关于文化的新闻,多元化的音乐、舞蹈、舞剧和笑剧都令游人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在喧闹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们都向往返朴归真。而印度传统音乐的基础正是“自然”。它歌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四季的旋律都在传统曲调“拉格”中得到体现——传说古人从森林里小鸟的鸣叫和树枝燃烧的声音获得灵感而创造了第一首“拉格”。至于歌曲的内容,则源于北印度的宗教仪式。时至今日,传统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发音,歌者音质纯净,令歌曲保持一种简洁、纯美的圣诗感觉。即使你听不懂歌词,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神圣与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艺术”。它除了强调舞蹈的节奏感,还十分强调伴奏音乐必须悦耳动听,由庄重的诗歌和风格纯朴的音乐组成。这本是用于祭祀的舞蹈,能充分体现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庙舞女在庙宇里表演。这一舞蹈的动作关键在于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弯,双膝分开,而双脚则要像一把半开的扇。虽然有严格的动作规范,但其实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大多数时候表演都是即兴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个人风格都十分强烈。 现在,这种传统的舞蹈在一股复古的潮流中再度兴起。不过,古时候的Natyam一般是独舞,而现在群舞更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艳丽传统服装的舞女,在动听的音乐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独舞更胜一筹。时至今日,Natyam更发展成一套讲究技术的艺术体系。 3.【古国美食】印度的咖喱闻名世界,很多人都以为米饭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调味料。但实际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饭为主食,而咖喱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更是一种陌生的调味料。 其实,没有统一风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仅印度各城市之间的饮食习惯有很

古代希腊世界大事年表(公元前)

古代希腊世界大事年表(公元前) 1200年迈凯尼人(据英语发音的旧译为“迈锡尼”)攻打小亚的特洛伊城十年。 1100年迈凯尼人的多数城市被多瑞安人夺去。 1000年在刻写在泥板上的乌旮瑞特楔形字母文字的影响下,西亚腓尼基人发明了用墨水书写在皮或草纸上的腓尼基字母文字并向地中海世界移民。 900年伊奥尼亚盲人荷马诵说特洛伊战争故事,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形成。800年多瑞安人的城邦斯巴达统一拉科尼亚地区,征服美塞尼亚,把人民沦为农奴。意大利的伊斯基亚岛出现第一个希腊殖民地,西西里的叙腊古成为希腊殖民地。 700年第一枚希腊钱币在小亚的吕地亚铸造。斯巴达进行鲁库尔古(又译“莱库古”)改革,组成公民重装步兵和五人监察委员会和长老会;镇压美塞尼亚起义。科林斯僭主库普塞洛和派瑞安德尔父子的统治。雅典执政官之一的德腊古编定成文法,多用死刑。 600年梭伦战胜美旮腊城,夺取萨拉米岛,成为雅典9名执政中的首席,进行政治法律改革,取消债务,释放债奴,减轻刑罚,保护孤儿寡母,成立四百委员会和人人可任法官的民众法庭,把公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组成骑士、重装步兵、轻装步兵等军队,9位执政由4个部落各推10人,在40人中抽签选出。梭伦隐退后,(相继30个僭主?)争夺独裁权力。 550年佩西斯特腊图父子叔3人在雅典建立僭主独裁制统治近40年(560-509),后被民主派首领克雷斯忒尼推翻。克雷斯忒尼的改革恢复了梭伦改革的制度,打破4个血缘部落,按地区建立10部落,每部落按保甲(demos)征兵;建立公民大会;大会上,每部落选出50人组成雅典五百委员会执政,并选出一位将军组成雅典十将军团(504),将军可连选连任,首席将军执掌兵权;公民大会可以在陶片写名,投票放逐腐败官员可达10年。第一部希腊戏剧在雅典上演。 500年大流斯王的2万波斯大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侵入希腊(490夏),雅典统军执政米勒提亚德帅1万军队在马拉松大败波斯军。480年,薛西斯的25万波斯大军再次侵入希腊,斯巴达王莱奥尼达率七千人防守温泉关,但叛徒将敌军引致山后,开始夹击时,王撤离了多数部队,率300斯巴达人全部战死。波斯军进入雅典卫城,雅典统军执政忒米斯托克利率380艘希腊战舰在狭窄的萨拉密斯湾迎战1000艘波斯舰队,重创敌海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次年,斯巴达将军咆萨尼阿率4万希腊重装步兵在雅典西50公里的普拉塔亚迎击波斯将军马尔多尼的10万大军,大败敌军,活捉并处死马尔多尼。477年,雅典成为金库设在德罗斯岛的同盟的霸主,后将金库移至雅典,民主进入全盛。雅典在小亚南岸大败波斯军。斯巴达成为伯罗奔尼撒同盟的盟主。 450年雅典民主派领袖克雷斯忒尼的侄子柏瑞克里(500-429)连续15年在公民大会上被选入雅典十将军团(443-429)。雅典和斯巴达开始了争夺希腊霸权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第一阶段(431-421)斯巴达陆军攻入阿提卡,雅典在海上打击敌人,战争进行10年后停战。开战第二年,雅典发生瘟疫,伯瑞克里病死于次年。第二阶段415-13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岛的叙腊库,被本地军和斯巴达援军歼灭,损失45000士兵。第三阶段405年,斯巴达将军吕叁德尔率新建海军在赫勒斯滂特海峡大败雅典军,雅典被围,次年投降。 400年科林斯、忒拜斯和雅典等国为盟,联合波斯人向斯巴达开战(395),雅典人基农指挥波斯舰队大败斯巴达,希腊和波斯建立和平。忒拜斯挑战斯巴达的霸权,伊帕米南达率军大败斯巴达,攻入伯罗奔尼撒(371-370)。斯巴达和雅典联手和忒拜斯在曼丁尼亚决战,忒拜斯取胜,但将军伊帕米南达阵亡(362)。他的学生马其顿王菲力第二(359-336)崛起,开始征服全希腊,在喀罗尼亚大败忒拜斯、雅典、科林斯等国联军,主盟希腊各国对波斯宣战(338-337),斯巴达不参加。336年,马其顿王菲力第二被本国贵族刺死,其子20岁的亚历山大(336-323)继位,他平定希腊和马其顿的起义,占领忒拜斯,统一希腊。334年他率领

世界古代史古代印度文明优选稿

世界古代史古代印度文 明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婆罗门教和佛教有哪些异同之处试论德里苏丹国家对印度封建文明的影响印度种姓制度在中世纪的变化 概论 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古代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印度”一词来源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第一次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其后,西方人一直沿用了这一名称。我国汉代把它称之为“身毒”或“天竺”,至唐代,玄奘在其所着《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改译为印度。古代印度史事实上是指南亚次大陆各个国家的古代史。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北依喜马拉雅山,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湾,是一个被高山和海洋环绕的大陆。就地理形势而言,印度全境可分为北、中、南三部份,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山岳地带;中部是印度河和恒河平原;文底耶山以南是德干高原。通常把北部高山地带和中部平原地区称为北印度,这里是古代印度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印度历史的主要舞台。南部的德干高原有丰富的森林和矿产,但不宜于农耕。只有高原两侧的平原雨量充沛,气候良好,宜于农耕,也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印度各地区自然条件上的极大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印度各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 居民古代印度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居民,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几乎遍及整个次大陆。一般认为,这些文化的创造者为矮黑人和原始澳洲

人。从公元前三千年代起,达罗毗荼人在次大陆居于主要地位,一般认为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文明就是由他们创造的。约自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开始,雅利安人自西北部侵入次大陆。到公元前一千年代中叶以后,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和嚈哒人又先后侵入次大陆,使次大陆的居民成份更趋复杂。 史料研究哈拉巴文化的资料,完全来自考古发掘。虽然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文字,但仅是印章上的文字,而且还未释读成功,还不能用之于历史的研究。现在发现的印章中,已公布约2500个(大部分出土于摩亨佐·达罗)。除了印章外,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城市遗址、陶器、青铜制品、车、船模型、女神像、卫城、房屋建筑、下水道、砝码等,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境外发现的哈拉巴文化的典型物品(印章),说明它与外界的交往的存在。 有关雅利安人入侵后的南亚历史的资料,与哈拉巴文化历史的资料完全不同,它主要不是依靠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而是依靠文献资料。这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代南亚的传统史料。其中又有几个来源: 1.婆罗门教系统的史料。这类材料相当地多,主要分三个部分:①婆罗门教的经典,包括四部吠陀经和解经的文献(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它们包括颂歌、曲调、牺牲仪式和咒语等;②史诗:《摩诃婆罗多》和《腊玛耶那》。这是关于英雄的神话,内容丰富,含有文学、哲学、社会经济和历史方面的内容;③法经和法论。古代南亚的法经、

印度文化环境

梵天:梵天通常以四面,手持念珠,水壶(装着水的椰子壳),令牌(吠陀经),莲花。座骑是白天鹅,也有说是孔雀的。这代表四种种姓的人,婆罗门,地位权利最高,刹帝利,权利颇高,仅次于婆罗门,吠舍属于一般平民,首陀罗是地位最低的,也是人数最多的。后来被佛教吸纳为护法之神,在南传佛教的东南亚,尤其是泰国,信奉着,华人称为四面佛。梵天就相当于中国的盘古,开天辟地。传说他是从一个金蛋里出来的,蛋壳上部为天,下为地。据说开始他有五个头,创造出智慧女神辩才天,应该算他女儿,但是他娶了辩才天,有违伦理,所以湿婆砍了他的一颗头。梵天是有求必应的神,不管是神,魔,人,他都会帮他们实现愿望。传说梵天在宫殿只顾享乐,不管人间疾苦,做种种道德败坏的事,所以公元6世纪人们对他的崇拜衰落,大部分转移给了毗湿奴和湿婆。虽然他是印度三大主神之一,但是现在印度信奉他的人很少。虽然这样,但是梵天的地位还是无与伦比的。 毗湿奴:毗湿奴是叙事诗中地位最高的神,掌管维护宇宙之权,与湿婆神二分神界权力。毗湿奴通常手持法螺贝,妙见神轮、棍棒与莲花,座骑是迦楼罗(千头蛇)。他的肚脐有一朵莲花,传说毗湿奴一觉醒来,从他的肚脐里长出的一朵莲花中诞生的梵天就开始创造世界,而一劫之末湿婆又毁灭世界。不但循环反复。他性格温和,有多种化身,常以化身拯救危难世界。他的神妃是吉祥天女,拉克什米,代表吉祥与幸运,他们住的地方叫外琨塔也叫韦孔塔。在印度教徒中有一个毗湿奴派,他们只供奉毗湿奴,有1000多做寺庙供奉他。 湿婆:湿婆的地位是毁灭者,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双重性格。手中分执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身着兽皮衣,浑身涂灰,头上有一弯新月作为装饰,头发盘成犄角形,,颈上绕着一条蛇,座骑是一头大白公牛南迪,湿婆居住在凯拉萨山(Mount Kalashi,即中国西藏阿里境内的冈仁波钦神山),他的神妃是雪山神女帕尔瓦蒂(Parvatī),又叫乌玛(Umā,光明、美丽),他的配偶还有另外两种形象,复仇女神,黑女神。湿婆派,湿婆节,纪念是破的诞生。

世界古代文明-网课问题详解

如果没找到答案,请关注公众号:搜搜题免费搜题!!! 1. 单选题巴比伦之囚是指()王国的人。(1.0分) 犹太 2. 单选题波斯帝国灭亡是在哪个国王在位?()(1.0分) 大流士三世 3. 单选题皮洛士统治的城邦位于()。(1.0分) 意大利南部 4. 单选题罗马城市的起源传说是()。(1.0分) 母狼哺婴 5. 单选题古埃及留下的浮雕中拉美西斯二世的王后纳弗尔塔利所下的棋的棋子来源于()的形象。(1.0分) 埃及神 6. 单选题亚述人使用的屠城是一种()战术。(1.0分) 恐吓 7. 单选题历史上的布匿战争一共有()次。(1.0分) 3次 8. 单选题阿卡德第一个国王是()。(1.0分) 萨尔贡 9. 单选题阿卡德第一个国王是()。(1.0分) 萨尔贡 10. 单选题 ()是著名壁画《雅典学院》的作者。(1.0分)

拉斐尔 11. 单选题 ()是著名壁画《雅典学院》的作者。(1.0分) 拉斐尔 12. 单选题迦太基位于今天的突尼斯港,是个天然港口,迦太基人非常擅长航海,具有发达的()业。(1.0分) 造船 13. 单选题迦太基位于今天的突尼斯港,是个天然港口,迦太基人非常擅长航海,具有发达的()业。(1.0分) 造船 14. 单选题 ()是最大程度的民族间的融合。(1.0分) 婚配 15. 单选题马其顿王国在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之后分为()个国家。(1.0分)3个 16. 单选题公元前538年,巴比伦被居鲁士攻占,居鲁士随后创立了()。(1.0分) 没搜到哦~ 17. 单选题犹太人越倒霉导致他的信仰会()。(1.0分) 坚定 18. 单选题死海古卷是在相当于中国什么时期留下来的?()(1.0分) 东汉 19. 单选题 ()是古印度文明的法典。(1.0分) 《摩奴法典》

世界古代史古代印度文明

世界古代史古代印度文 明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婆罗门教和佛教有哪些异同之处试论德里苏丹国家对印度封建文明的影响印度种姓制度在中世纪的变化 概论 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古代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印度”一词来源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第一次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其后,西方人一直沿用了这一名称。我国汉代把它称之为“身毒”或“天竺”,至唐代,玄奘在其所着《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改译为印度。古代印度史事实上是指南亚次大陆各个国家的古代史。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北依喜马拉雅山,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湾,是一个被高山和海洋环绕的大陆。就地理形势而言,印度全境可分为北、中、南三部份,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山岳地带;中部是印度河和恒河平原;文底耶山以南是德干高原。通常把北部高山地带和中部平原地区称为北印度,这里是古代印度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印度历史的主要舞台。南部的德干高原有丰富的森林和矿产,但不宜于农耕。只有高原两侧的平原雨量充沛,气候良好,宜于农耕,也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印度各地区自然条件上的极大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印度各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 居民古代印度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居民,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几乎遍及整个次大陆。一般认为,这些文化的创造者为矮黑人和原始澳洲人。从公元前三千年代起,达罗毗荼人在次大陆居于主要地位,一般认为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文明就是由他们创造的。约自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开始,雅利安人自西北部侵入次大陆。到公元前一千年代中叶以后,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和嚈哒人又先后侵入次大陆,使次大陆的居民成份更趋复杂。 史料研究哈拉巴文化的资料,完全来自考古发掘。虽然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文字,但仅是印章上的文字,而且还未释读成功,还不能用之于历史的研究。现在发现的印章中,已公布约2500个(大部分出土于摩亨佐·达罗)。除了印章外,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城市遗址、陶器、青铜制品、车、船模型、女神像、卫城、房屋建筑、下水道、砝码等,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境外发现的哈拉巴文化的典型物品(印章),说明它与外界的交往的存在。 有关雅利安人入侵后的南亚历史的资料,与哈拉巴文化历史的资料完全不同,它主要不是依靠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而是依靠文献资料。这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代南亚的传统史料。其中又有几个来源:

印度文明时间年表

印度文明和中亚、南亚文明 约公元前第3千纪下半期~前第2千纪上半期·古代印度哈拉帕文化时期公元前1500~前1000年·古印度前吠陀时期 公元前1000~前600年·古印度后吠陀时期 公元前10世纪·斯巴达城建立 约公元前563~约前483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 公元前6~前2世纪·古印度佛陀时期 约公元前6世纪~公元16世纪中叶·印度南部古国潘地亚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入侵印度旁遮普 公元前322~前185年·印度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 公元前265~前238或前273~前232年·阿育王在位 公元前100~公元200年·古印度萨塔瓦哈纳王国 1~6世纪·中亚贵霜帝国 约15~65年43年·贵霜帝国创立者丘就却在位 约65~约75年·贵霜国王阎膏珍在位 78年·古印度塞种纪元开端 约140~约162年·贵霜君主迦腻色伽在位 320~540年·古印度笈多王朝 约517年·哒王摩醯逻矩罗登基 606~647年·印度戒日王朝 1343~1673年·印度维贾亚纳加尔王国 1347~1526年·印度巴赫马尼王国 1483~1530年·莫卧儿王朝创建者巴布尔在世 1526~1858年·印度莫卧儿王朝 1540~1555年·印度苏尔王朝 1556~1605年·印度莫卧儿王朝君主阿克巴在位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1658~1707年·莫卧儿王朝皇帝奥朗则布在位 1630~1680年·印度马拉特联邦缔造者西瓦吉在世 1772/1774~1833年·印度启蒙学者R.M.罗易在世 1825~1917年·印度民族运动活动家D.瑙罗吉在世 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 1861~1931年·印度国大党活动家P.M.尼赫鲁在世 1861~1941年·印度大诗人R.泰戈尔在世 1866~1915年·印度国大党领导人之一G.K.戈卡尔在世 1869~1948年·印度“圣雄”M.K.甘地在世 南亚 约627年·湄公河下游的扶南为真腊所灭(吴哥王国) 802~1431年·真腊吴哥王朝

印度社会与文化论文

瓦尔那统治下的印度女人 摘要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生活在种姓制度下的印度女人的历史与现状,不仅是对普通印度女性的真实面目做一个比较系统地了解,提高对印度妇女的重视;并且也是在探寻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培养包容性,积极摒除偏见,创造和谐社会。 研究方法:首先,主要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有关专家论文,借鉴他们的观点,深化对印度女性的认识;其次,浏览互联网上网民的评论,以扩宽自己的思维,做到与时俱进,批判性地吸收有关论述;再次,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已形成对印度社会一个比较感性生动的认识;最后,利用比较分析的方式,对印度女人进行更加全面的认识。 研究结论:印度妇女发展虽然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仍面临着艰巨的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印度女性终会得到充分地解放。 关键词:种姓;社会;女人;权益;变革 目录 1.女人的创造 2.总体特点 3.社会地位 4.妇女权益 5.婚姻制度 6.嫁妆制度 7.希望与福音 引言 印度女人经过曲折的发展历史,虽然现在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仍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可是她们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终有一天会迈向性别平等,实现社会

的和谐。本文通过了解印度女人生活的历史与现状,提高对她们的关注与重视,以消除妇女歧视和解决妇女权益问题,并推进印度妇女发展进程。 女人的创造 要了解印度教创造的概念,就要学习《大林间奥义书》中的创世神话。虽然这则神话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且直至今日仍鲜为人知,但它表明了印度人对起源、创造、创造力的一些思考特征,它们在今天依然是基础,并具有影响力。其中关于女人的创造,它是这样描述的: 太初,这个宇宙是以原人的形象出现的自我。原人环顾四周,除了自己,别无他物。他先说:“我是,”于是“我”字产生了。因此,现在人们一讲话,就先说“我”,然后再说别的他知道的名字。 原人有些害怕,因此,任何孤独的人都会感到害怕。但原人醒悟了:“既然只有我一个人,有什么好害怕的?”于是,恐惧消失了,因为,他有什么好怕的?一个人感到恐惧,是因为有别的人存在。但他也没有什么快乐,因为一个完全孤独的人没有什么好快乐的。原人希望有第二个人。 现在原人的大小及样子均如同紧紧拥抱的一男一女。他将自己分为两部分,从自身生出一夫一妻。因此,圣哲雅若洼基夜说:“一个人就如同一半碎片。”但这个空间被女人填补了。他与她结合,如此人类便诞生了。但女人醒悟了:“既然我是从他而造,他怎么能与我结合?真羞耻!我要躲藏起来。”①…… 至此,女人就被原人所创造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女人与男人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关系,女人是被征服者,是男人的附属品,她的被创造是出于男人的需要。 总体特点 西方人的脸型、东方人的眼神,在印度女人脸上得到了和谐统一,黑人和白人的肤色也在印度女人身上得到了调和,印度女性的特征是丰乳、细腰、肥臀,身体扭成“三道弯”,性感妩媚,风情万种。印度女人的好人缘是天生的,她们擅长歌舞,几乎个个都是天生的舞者。另一方面,印度女人又是保守的,在一个宗教国度里她们几乎都是围绕着家庭而生存,一生都是以家为主,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 印度女人也有属于自己特殊的时尚,纱丽、吉祥痣、鼻饰、脚铃等都是独属于印度女人的标志。 社会地位 有这样一句话:在印度,与其做女人,还不如做一头牛比较划算。 印度女人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她们普遍受到社会的歧视和贬低。一方面,是受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影响,“多少年来,以男人为主的社会制度告诉男人们,女人是比他们下贱的泄欲工具。甚至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修行人都不断在他们心中播下对女人敌视的种子……一些学者把妇女看做无知的雌性动物,认为她们的作用不过是操持家务和生儿育女,以使家族传统得以延续。”(《被双重道德摧残的妇女》,《萨哈拉报》,1999年11月14日);另一方面,种姓制度对女性的歧视也形成了一张天然大网,吠陀经明确地把妇女和印度教认为的低级种姓首 ①此神话出自《大林间奥义书》第一部分第四婆罗门书。

印度音乐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承与发展

印度音乐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承与发展 摘要印度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传统,鲜明的特色。它在几百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下不仅没有被同化,而且还进一步将某些欧洲乐器同化为印度的民族乐器,依然保持着本民族浓厚 的传统音乐特色。本文重点探究印度音乐如何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及其对我国音乐发展的启迪作用。 中 在世界各民族音乐中,印度音乐可谓是一种历史悠久、传统丰厚、特色鲜明、引人注目的音乐,它那绵延不断的旋律,错综复杂的节奏,强烈多变的鼓声,余音缭绕的琴声,多样式的装饰音,无穷尽的装饰乐句,变化多端的即兴演唱和演奏,构成了一幅印度音乐美妙的画面,让人回味无穷。它在几百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下不仅没有被同化,在极艰苦的条件下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而且还进一步将某些欧洲乐器同化为印度的民族乐器。为什么会如此?印度音乐是如何传承与发展的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印度音乐特色鲜明、风格独特 音乐是一种植根于文化中的艺术,不同的文化土壤会滋生和孕育出不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印度是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是印度音乐产生和发展的肥沃土壤,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出的是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音乐,拥有着它恒定 不变的音乐之根。这种根深蒂固的音乐风格成为印度音乐永恒的特色。同时,印度音乐又是极具包容性的,它可以吸纳百川于己身,“任何新的观念都会被吸收和消化,最终成为公认的具有印度特色的新混合体中的一部分”。这种融合非常自然和平稳,不会因为任何强大外力的侵袭而失掉,这种泰然自若的能力,使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国之间的各种风俗习惯交汇到一起,成为今天多姿多彩、包罗万象的印度音乐。 印度音乐中有它永远不变的特色,这些特色是印度音乐区别于其他之各类音乐的不同之处,使它在世界音乐之林中独树一帜,风格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听者能在众多的音乐种类中很快将其辨别出来。印度音乐一直以一种稳定而完整的体系状态存在着,各个部分都井然有序,有理可循。这种整体性的紧密关系使得印度音乐始终保持着它所特有的风格和韵味,以至于英国数百年的殖民统治也没有对印度音乐造成很大的破坏,依然以独特的魅力成 为世界音乐的瑰宝,成为世界音乐之林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音乐分支。印度音乐中那如怨如诉、绵延不断的旋律,波浪形、曲线形,甚至螺旋式的音乐进行,余音缭绕、婉转曲折的西塔尔,维纳琴声和呜咽欲泣的笛声,无穷无尽、各式各样的滑音、装饰音,强烈而音色多变的鼓声和变化多端的即兴演唱与演奏……展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印度风情画,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印度音乐的独特风貌与它的文化息息相关。印度半岛在人种、宗教、文化、音乐等方面是世界上种类最繁杂的地区之一,印度(尤其是北方)历史上长斯受到各种外来民族的侵略,接

古印度文明的兴衰与地理环境

古印度文明的兴衰与地理环境 【摘要】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文明兴于地理环境,也衰于地理环境。古印度文明的产生、发展与消亡与地理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关键词】古印度地理环境关系 一、引言 古印度文明是世界公认的“四大古文明”之一,位于印度河沿岸,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印度河文明或称哈拉帕文化,兴盛于公元前2500年至1700年。在其鼎盛时期它包容了一千多座城镇,覆盖了相当于整个西欧的面积,其年代早于亚述和巴比伦文明,比中国的夏朝要早几百年。在人类社会文明早期,自然对人类文明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文明的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变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古印度自然环境概况 古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是一个半岛,其状略如不规则的三角形。它包括了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国的领土。北依喜马拉雅山、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古印度北部有平原,还有两条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恒河。南部有高原,有富饶的森林和矿藏。印度半岛主要位于北回归线以南,赤道以北,在气候上,印度半岛基本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类型,主要受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三、古印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1古印度文明的起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古印度文明从印度河流域开始。印度河流域地处平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在气候上,印度半岛基本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森林气候区,主要受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气候湿润。,加上喜马拉雅山脉对冬季风的阻挡,使得印度半岛冬无严寒,适合人类的生存。 印度半岛“一面围山,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古印度的天然屏障,使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使其形成了独具面貌和个性的文明单元。雄伟的山脉、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江河、茂密的森林等无不展现出自然的强大力量。因此,生活在古代独特地里环境之下的印度先民,对于自然怀有普遍的敬畏之心。可以说,正是那样的环境特别适于一种文明的产生。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印度宗教的诞生远远早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3.2古印度的生产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先民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更甚于现代人类。水、耕地、能源是人类农业文化产生的三大必须要素。 对于古印度来说,第一,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有充足的水源,可以满足农业用水的需求。 第二,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都生长着茂盛的热带森林。两个流域之间的差别在于东半部的森林更为茂密,是一片原始的热带雨林,对使用石器工具的先民来说,是开发难度颇大的区域,而西半部的印度河流域,则是季雨林区域,既有

印度文化分析

市场营销二班陈晓丽2010021459 印度文化分析 近年来,印度正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稳步前进,其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8%以上,是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它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美誉度不断攀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大。我们自身也深刻感受到印度这个巨大邻国正在加紧追赶中国的脚步。随着印度经济实力的上升,其军事能力、外交活力乃至文化张力随之增强。印度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在印度现代化和崛起的过程中,印度的文化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其中的很多精华,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作为长期研究印度问题的学者,笔者想就其中的一些方面进行一些探讨。这里就几个主要的方面进行分析。 一、宗教文化 印度是个宗教国家,历史上曾先后产生并流行多种宗教,对其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也拥有广泛的信徒。多种宗教在印度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浓郁的宗教性。宗教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语言、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等更是以宗教为中心。在印度文化体系中不难看出其他文化成分如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特点。形成印度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历史上的外族入侵,二是和平方式的文化交流。此外,印度有数以百计的民族和众多的部落,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因此,印度文化就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印度对所有的外来文化均采取兼容并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语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成分,又与外来文化融为一体。 二、政治文化 印度是一个施行民主制的国家。它的宪法规定,印度施行议会民主制和联邦制。按照议会民主制的原则,印度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和法院行使,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又相互制约,形成了一套复杂的权力结构网络。议会对政府的组成及其施政行为拥有决定性的权力。总统由联邦议会两院议员和各邦议会议员按照比

古印度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印度 久,从公元前2世纪起就一直同中国人民友好往来。古印度的文字除了极少数是刻在石头、竹片、木片或铜器上之外,大量的文字则是书写在白样树皮和树叶子上的。古时的喜马拉雅山下有很大的一片样树林,早在公元前若干世纪,古印度人就把他们的梵文写在这种树皮或树叶上。玄类从印度取回的佛经几乎都是写在这种白样树皮或树叶上的。大约在公元7世纪末,中国发明的纸才传到印度,直到公元11世纪以后,印度才有了自己用纸写的典耪。第六节古印度的天文历法 古印度人很早就开始了天文历法的研究。 吠陀时代把一年定为360日,在古印度的天文历法史上先后出现过四部著名的天文历法名著。《太阳悉檀多》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据说它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后人又有增改。书中记述了时间的测量、分至点、日食、月食、行星运动和测量仪器等问题。它成为古印度天文学著作的范本。大约在公元5世纪后期,古印度天文学家圣使著有《圣使集》一部。它也是古印度的一部重要的天文学著作。书中讨论了囚、月和行星的运动及推算日食、月食的方法。免日在505年汇集古印度五种最重要的天文历法著作编成《五大历数全书》,它在天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2世纪,古印度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作明著《历数全书头珠》一书,在书中他把前人的成果阐述得更为清晰。古印度天文学的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于不十分注重实际的天文观测。直到18世纪,古印度人才在镕里等地建立起拥有较为复杂的观测仪器的天文台。随着天文知识的积累,人们自然产生‘了对宇宙的一些看法。在吠陀时代,人们认为天地中央是一座名为须弥山的大山,日和月都绕着此山 运行,太阳绕行一周印为一昼夜。《太阳悉檀多》则说大地为球形,北极为一称作墨路山的山顶,那里是神仙的住所。日、月和五星的运行是一股宇宙风所驱使。在作明的著作中,他主张地球是缩自身力量固定于宇宙之中。他认为有七重气,它们分别推动日、月和五星的运动。看来,作明的想法已受到古希腊人的影响. 第七节古印度的数学 古印度在数学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哈拉巴文化时期起,古印度人用的就是十进制记数法,大约到了7世纪以后,才有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