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与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与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与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与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与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李广乾

近两年来,有关电子政务或信息化的“顶层设计”这个概念用得非常频繁。但是,时至今日,人们对此却仍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与说法。

其实,简单地说,所谓顶层设计即是就某个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但是,就电子政务来说,要实现“理论上一致、功能上协调、结构上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却不是件那么容易和简单的事情,因为它与科技项目和工程方面的顶层设计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基本内容来看,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应该是就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总体的、全面的设计,不仅应该包括网络建设、安全管理、信息资源建设等诸多技术层面的内容,也应该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政府绩效管理及具体业务类型之间的关系。

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以“顶层设计”来命名自己的电子政务政策或文件。不过,就基本内容来看,美国联邦政府的“联邦政府组织架构(FEA)”和英国政府的“电子政务互操作模型(e-GIF)”可以看作是两国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例如,就FEA来说,美国政府将电子政务的主要问题都纳入五个参考模型,即绩效参考模型(PRM)、业务参考模型(BRM)、服务构件参考模型(SRM)、数据参考模型(DRM)和技术参考模型(TRM),从而使其对电子政务的管理由原先的注重具体项目、业务细节与资金配给的特别管理转向基于绩效评估、业务规范与技术标准的制度化管理。可见,顶层设计正成为一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方向。

一、我国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本内容是建立“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

由于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国外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方法显然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但是,尽管如此,它们却为我们提供了顶层设计的基本思路,而且其中的一些具体的过程、工具和手段,更是可以直接应用到我们的顶层设计当中。所以,在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具体构建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实际;另一方面也必须借鉴其他国家在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时所采用的科学合理的思路与方法,以使我国电子政务更能发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和减少重复建设的目的。

根据对有关国家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分析,结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特点及电子政务发展实际,笔者就一级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构造一套结构模型,并将其称为“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模型。

该模型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模型,主要包括模型的骨干架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流程主体、三项业务要求(如图1、图2所示)(图略)。四个流程主体为各政府部门(以及由其业务网络所构成的内部网)、行政服务中心、政府门户网站以及公众(及其服务界面);三种基本业务要求为集中、整合以及互动。第二部分是扩展模型,是在基本模型基础之上的业务扩展。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模型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流程,几乎能将电子政务建设的全部内容涵盖其中。

“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与目前我国政府管理特点相契合。电子政务通常要求对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因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容易让某些部门产生抵触情绪,协调起来

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上述模型中,内网(局域网)及其网上办公业务是在统一规划下由各部门根据自身业务需要分别建设的,一些相应的后台业务仍然需要由本部门解决,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各政府部门开展电子政务的积极性。

2.体现了信息技术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与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行政业务、信息资源与政府财务管理的大集中;二是行政服务中心在整个一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枢纽地位,为信息时代的政府机构调整提出了改革的方向;三是突出强调了政府门户网站在整个系统流程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要求。

3.明确了电子政务所存在的三层“前台-后台”关系。第一层是公众(企业和公民)与政府门户网站之间的“前台-后台”关系,第二层是政府门户网站与行政服务中心之间的“前台-后台”关系,第三层是行政服务中心与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其实,在不同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水平下,“前台-后台”层级关系数量及其密切程度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层级数量较少,相互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也较低;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层级数量应逐渐增加,其密切程度也会相应地增加。

4.模型具有较大的伸缩性能。该模型只是从逻辑上表示一级政府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结构,因而能够包容很多的实际操作过程与建设方式。如就行政服务中心而言,本身可以是地域分布性的,能够满足管辖范围较大的一级政府对分片管理的要求;另外,行政服务中心是一种综合性管理机构的总称,可以表示行政审批中心、办证中心、市民服务中心等机构。不过,尽管其名称可以不一致,但却必须坚持与政府门户网站的唯一的“前台-后台”关系。政府不应该就每一种所谓的中心单建一套信息化系统,这样是与信息化的大集中特性相违背的,也是没有效益的。

5.能够容纳顶层设计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诸多技术与方法。这里可以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例一,就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而言,由于各政府部门是单独地向行政服务中心提供自己的网上对外办公事务,因此对政府信息公开以及行政业务网上办理情况都能分别进行考察。

例二,行政服务中心在整合相关的行政业务时,可以采用美国政府在FEA

中所采用的业务系统规划法(BSP),遴选出一些带共性的业务内容。

例三,由于行政服务中心要承接来自各政府部门的业务并对其进行整合,因此利用知识管理(KM)技术和客户关系管理(CRM)技术等技术方法,能够极大地提高政府服务于公民和企业的能力与效益。与此同时,由于行政服务中心直接管理政府门户网站,与政府各部门联系密切,因此也能处理通过手机、电话等联系的业务,延续传统手段下政府服务管理的内容与形式,以适应当前信息化过渡期内群众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

二、地方政府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政策建议

目前,不少地方政府(特别是地级市政府)已经或正在进行自己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不过,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其内容仍然显得不够全面,对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没能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作者认为,图2的“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可以作为构建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础,即围绕该模型,并从政府绩效管理、网络、业务、信息资源、组织结构等诸多方面进行各地的电子政务总体设计。因此,作者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绩效管理与评估模型

绩效参考模型是美国FEA的核心内容,是决定其他四个参考模型的基础;而且美国政府在实施电子政务战略的24个“总统优先项目”时,同样也以此为考核依据。实际上,我国一些地方也在建立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并提出建立责任政府的要求,但是从具体内容来看,电子政务尚未被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制度范畴。为此,今后各地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明确电子政务的绩效考核单位及各自电子政务发展的具体目标。通过图2的“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我们能够实现这样一种双重的目标:既能单独地对各部门进行绩效考核,又能实现跨部门的业务整合。为便于对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开展情况分别进行考核,必须科学合理地设计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流程,即在进入行政服务中心之前,各部门是独立完成自己的电子政务业务设计与管理的。为此,地方政府首先必须针对各政府部门的业务情况制定详细的信息化发展计划,明确地为各部门订立电子政务发展的具体阶段性目标。

确立发展目标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出发点。但是在确立发展目标时,必须充分地考虑本地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从与自身发展实际相符的条件出发来制定电子政务业务发展目标。在确立具体方法时,应该选择合适的方法,如目标管理法、记分平衡卡法等。由于记分平衡卡法相对复杂,因而建议采用目标管理法来确立各部门的电子政务业务发展目标。

2.根据地方电子政务发展实际,构建自己的“绩效参考模型”。具体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明确可以具体考核的业务内容及考核指标。“绩效参考模型”所包括的内容和指标其实非常广泛,就地方电子政务来说,难以完全按照该模型来进行绩效考核。为此,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业务流程和确定绩效考核指标。在这方面,可以考虑挑选经济综合部门以及社会综合服务部门进行试点,通过试点并获得经验后再逐步地全面推广。二是绩效评估方法与方式的选择。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绩效评估方法可以有内评估、外评估、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估等多种。建议采取两种评估方式,一是由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局和信息化办公室一道进行内评估,就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化绩效进行考核;二是聘请独立的中介机构对政府各部门的电子政务业务成效进行评估。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进行全面评估有难度,或者为配合专项工作的需要,也可就某项具体业务进行单独评估。

(二)根据政府职能设计电子政务业务参考模型

在我国198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过程中,我们明确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此后,政府职能转变成为我国关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因此,在讨论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时,首先必须从政府职能的角度来设计电子政务的业务参考模型,遵循目前“三定方案”的基本原则来规划政府机构的电子政务业务。但是,从FEA的业务参考模型来看,我们看不到有关政府职能的思路;美国政府在设计该模型时采取的是业务例举法。

根据行政管理理论,政府职能是分层次的,如图3(略)所示。考虑到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将电子政务的业务划分为图4(略)的四级结构比较适合我国这些年来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要求。为此,图4就政府基本职能中的“政治职能”的“政府管理”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划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尚无权威的资料对政府职能层次及其明细结构进行全面的界定。因此,就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业务参考模型来说,其余的内容必须根据图4的基本结构,在对整个政府的业务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后才能具体确定。

根据图2,必须由行政服务中心对上述业务内容进行流程整合,然后通过门户网站向公众统一提供跨部门的服务。为此,地方政府必须对行政服务中心给予授权,并赋予其相应的编制与职能,使之能够协调各相关部门的业务流程。

(三)根据业务需要构造电子政务管理模块体系

为使业务模型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建立一些能够重复利用政府行政业务流程并提高跨部门业务协调能力的服务构件和模块。这既是建立FEA模型的初衷,也是开展电子政务的必需。从服务构件参考模型来看,其中包含了很多服务构件,其中一些构件对我们目前的电子政务来说,往往是超前的或不合适的。因此,我们在参考使用这些服务构件时,应从实际出发,借鉴切合地方电子政务业务发展需要的那些构件。

在采用服务构件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必须考虑服务构件的应用范围问题。不同的服务构件,其适用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可以适用于整个一级政府及各政府部门(如财政管理系统等),而有的则只能在专业性政府部门使用。

2.整合已有的业务应用系统。由于很多政府部门开展信息化应用已经很久,且是各部门分别进行的,因此存在着重复建设或系统之间彼此不兼容的问题。在建立电子政务管理模块体系时,必须充分地考虑这个现实问题。

3.加紧在行政服务中心推广使用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等构件。这些内容将有力地促进地方政府服务企业和老百姓的能力。例如,就客户关系管理的服务类型来说,就包括呼叫中心管理、客户分析、产品销售与市场营销、产品管理、品牌管理、客户帐户管理、日常往来管理、合作关系管理、客户反馈、信息统计等构件。

(四)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构建数据与信息参考模型

在构建数据与信息参考模型时,一方面可以参考国外进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技术方法,另一方面也必须结合前面所介绍的对政府职能层次划分的理论方法,通过对政府职能的四级明细划分来建立相应的数据分类、数据交换机制及数据结构。

(五)设计电子政务业务互操作模型

将美国的FEA和英国的e-GIF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种方法各有特点。前者注重业务流程整合及共享,后者则注意从技术上保证电子政务的互操作性。实际上,在对业务系统进行充分分析后,采用图5(略)的“电子政府互操作性模型”,将对实现政府跨部门操作更有针对性。因此,就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设计而言,最佳的做法是结合FEA和e-GIF两种模型的有益成份,构成一个更加合理有效的顶层设计体系结构。从内容上来看,就是以e-GIF来取代FEA的技术参考模型和数据参考模型。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方案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方案 为加快我县电子政务建设进程,促进政府转变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发挥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效能建设、改进为民服务、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推进电子政务,推行网上为民办事和普及党政机关文档电子化,通过推进电子政务,提高政府及部门的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服务社会能力,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改善招商环境,扩大吸引外资,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原则。 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促发展;统一规划,政府主导;统一平台,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统一标准,保障安全;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三)工作目标。 以《安徽省“十一五”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规划》为指导,到XX年,全县电子政务系统框架基本形成。通过统一的电子

政务网络交换平台,推进政府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公文交换无纸化、管理决策网络化、公共服务电子化,实现政务工作全面信息化。建成连接各乡镇及县直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网络系统;建立政府电子信息资源库,实现信息充分共享和广泛使用;建立政府辅助决策和指挥调度系统,提高政府决策和应变能力;初步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在网上提供方便、快捷、透明的“一站式”政务服务。 二、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规划 电子政务网络包括对外服务的政务外网、党政内部办公的政务内网,在政务内网之间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网络拓扑图见附件)。 政务外网:在互联网上建立公共行政部门统一的门户网站,为各公共行政部门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对外宣传交流提供平台。政务内网:建立党政职能部门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运用先进的数据交换、共享、采集、发布手段,使得各部门在同一平台上开展业务。通过政务内网为党政机关日常电子化办公提供服务,实现包括公文收发、会议管理、人员管理、项目管理、资产管理、档案管理等政务活动电子化。 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之间进行隔离,保证政务数据资源及应用的安全性。 三、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提升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水

电子政务流程设计

基于电子政务的社区管理 课程名:电子政务流程设计 课题名:基于电子政务的社区管理 注:不包含企业经济等方面的管理 一、项目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区建设已在我国逐渐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社区建设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娱乐息息相关,社区建设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息息相关,社区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我国的社区建设已从最初的社区服务,逐步扩展到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环境和社区治安等全方位的社区事业建设。社区建设的实践,需要科学和高效的社区管理,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社区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社区管理的过程。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随着网络的发展,电子政务在我国逐步推行,我国政府部门的职能正从管理型转向管理服务型,承担着大量的公众事务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政务透明度,建立政府与人民群众直接沟通的渠道,为社会提供更广泛、更便捷的信息与服务,实现政府办公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 因此,为了提高社区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以及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信息化交流的平台,同样可以将电子政务引入我们的社区管理。 二、项目目标 此项目主要目标是实现网络化科学管理,实行无纸化办公,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文明社区。主要环节分为社区概况、居民信息、社区组织、社区安全、社区文教体、社区卫生环境等六大方面。三个子系统为:社区信息采集子系统、社区信息统计查询子系统、社区数据库网络管理子系统,通过三个子系统实现对社区六大板块信息的采集、查看、修改、删除和基于时间、基于各种范围的统计、汇总功能,从而实现社区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达到提速提质的目的。 三、项目要求 (1)管理系统包括三个对象:第一个是政府,办事处(不直接参与管理,但

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与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与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李广乾 近两年来,有关电子政务或信息化的“顶层设计”这个概念用得非常频繁。但是,时至今日,人们对此却仍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与说法。 其实,简单地说,所谓顶层设计即是就某个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但是,就电子政务来说,要实现“理论上一致、功能上协调、结构上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却不是件那么容易和简单的事情,因为它与科技项目和工程方面的顶层设计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基本内容来看,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应该是就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总体的、全面的设计,不仅应该包括网络建设、安全管理、信息资源建设等诸多技术层面的内容,也应该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政府绩效管理及具体业务类型之间的关系。 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以“顶层设计”来命名自己的电子政务政策或文件。不过,就基本内容来看,美国联邦政府的“联邦政府组织架构(FEA)”和英国政府的“电子政务互操作模型(e-GIF)”可以看作是两国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例如,就FEA来说,美国政府将电子政务的主要问题都纳入五个参考模型,即绩效参考模型(PRM)、业务参考模型(BRM)、服务构件参考模型(SRM)、数据参考模型(DRM)和技术参考模型(TRM),从而使其对电子政务的管理由原先的注重具体项目、业务细节与资金配给的特别管理转向基于绩效评估、业务规范与技术标准的制度化管理。可见,顶层设计正成为一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方向。 一、我国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本内容是建立“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 由于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国外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方法显然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但是,尽管如此,它们却为我们提供了顶层设计的基本思路,而且其中的一些具体的过程、工具和手段,更是可以直接应用到我们的顶层设计当中。所以,在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具体构建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实际;另一方面也必须借鉴其他国家在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时所采用的科学合理的思路与方法,以使我国电子政务更能发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和减少重复建设的目的。 根据对有关国家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分析,结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特点及电子政务发展实际,笔者就一级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构造一套结构模型,并将其称为“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模型。 该模型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模型,主要包括模型的骨干架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流程主体、三项业务要求(如图1、图2所示)(图略)。四个流程主体为各政府部门(以及由其业务网络所构成的内部网)、行政服务中心、政府门户网站以及公众(及其服务界面);三种基本业务要求为集中、整合以及互动。第二部分是扩展模型,是在基本模型基础之上的业务扩展。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模型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流程,几乎能将电子政务建设的全部内容涵盖其中。 “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与目前我国政府管理特点相契合。电子政务通常要求对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因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容易让某些部门产生抵触情绪,协调起来

电子政务网建设方案

电子政务网建设 技术建议书 目录

1前言 政府及事业单位一直是中国信息化的先行者,政府网络的建设已经比较完善。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政府信息化建设重点变化明显,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受重视程度继续加强;而办公自动化、信息安全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受重视程度显着加强。 按照政府网络管理的要求,必须保障含有国家机密信息的“内网”不但要求的绝对安全。但随着电子政务、网上政府、政府自身的信息化业务系统等的发展,政府与自身各分支机构、外界相关单位信息交互的“外网”安全和互连互通就变得更为必要。此外网络的安全问题日益显得尤为重要。 2网络平台需求分析 随着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化的发展,电子政务内网网络平台逐渐从“分离的专网”向“统一网络平台”转化,成为主流的建网思路。其基本思想都是在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上为各种业务系统提供传输通道,以及方便地实现流程整合。 统一网络平台解决了业务专网建设思路存在的问题,其优势如下:

利于网络扩展:当增加新的业务系统时不需要建设新的专网,而是由网络平台统一分配网络资源;当业务专网扩容时不需要单独扩容,首先通过统一网络平台扩展其容量,当统一网络平台容量不足时再考虑对整个平台进行扩容。 管理成本低:统一网络平台由专门的部门统一维护,不需要每个业务部门都设置网络管理员及网管,极大地降低了管理成本。 网络资源利用率高:由于各业务系统对网络资源(如带宽)的需求由统一网络平台来满足,可以根据各业务系统实际的流量动态调整带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利于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流程整合:由于各业务系统采用统一的网络平台,相互之间很容易实现互访,为在将来进行信息共享及业务横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为充分满足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统一网络平台还需要满足以下的关键业务需求: 部门系统之间的安全隔离:不同部门系统之间需要提供安全隔离,避免非法访问。 电子政务系统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访:部分业务系统,如领导决策公文下发数据、政策公布、业务数据上报业务等之间有相互访问的需求,随着业务纵向整合的开展各单位系统之间需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网络平台必须满足各单位系统互访的要求及安全性。 不同业务系统的差别服务(COS):不同业务系统,需要网络平台提供

电子政务网页设计与制作

《电子政务网页设计与制作》实验指导书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电子政务)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前言 本课程是电子政务的基础课程,主要介绍电子政务网站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实现方法,它是一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的计算机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网络技术,并能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相关的电子政务网站。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深刻把握这些知识,在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设计了IIS 的安装与调试、基本HTML网页编辑、高级HTML网页编辑、Vbscript (一)、Vbscript(二)、表单设计、Response对象应用、交互式表单程序设计和用Session制作安全登录页面等这些实验项目。 本指导书内容详细,对关键操作部分均有详细的步骤指导,易于学生学习操作。 本实验主要针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电子政务方向学生。

实验项目:IIS的安装与调试 实验学时:2 实验类型:基础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检测不同版本Windows操作系统IIS的安装与否; 2. 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安装IIS的方法; 3.掌握利用IIS设置虚拟目录调试ASP程序的初步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检测Windows系统IIS的安装; 2.在Windows系统中安装IIS; 3.利用记事本等编辑器编写第一个ASP程序,程序见教材P13练习1-1; 4.在IIS中建立虚拟目录,调试ASP程序,互相访问。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ASP模型的运行原理是:当浏览器向Web服务器请求.asp文件时,服务器端脚本开始运行,WEB服务器调用.asp文件,将运行结果发送到浏览器。四、实验组织运行要求 实验采用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的开放模式组织,教师可以进行个别指导。 五、实验条件 Windows 2000,IIS 5.0,记事本 六、实验步骤 1、实验前先观看指导老师的演示; 2、如果计算机未安装IIS,使用安装程序安装IIS; 3、利用记事本编写教材P13 1-1的ASP程序并存盘; 4、在IIS中建立虚拟目录,调试ASP程序,找出并解决问题,确保调试成功,并相互访问; 5、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 七、实验报告

电子政务云平台设计指南

(一)“信息孤岛”的形成 由于政府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基本上都是各自规划、分散建设、独立运行的,而且数据格式与标准互不相同,导致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组织、规划和互联。“数据王国”仍然存在“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本来可以向公众公开的文件、信息、资源依然被掌握在各个部门手中,不能由其他部门和社会公众及时共享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 五、设计内容及重点 (一)需求设计 1.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是指由县级以上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运用云计算技术,统筹利用已有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应用支撑等资源和条件,统一建设并为各政务部门提供基础设施、支撑软件、应用功能、信息资源、运行保障和信息安全等服务的电子政务综合性服务平台。 2.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紧紧围绕各级政务部门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提高履行职责能力的迫切需要,为各部门实现政务、业务目标提供公共的技术环境和服务支撑。 3.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有效支持政务部门灵活、快速部署业务应用,满足业务不断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4.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满足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以及行业系统与地方应用条块结合的需要。 5.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满足大量数据访问、存储和智能化处理的需要。 6.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满足安全可靠运行的需要。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 QWB_2014智慧城市圈子专注产业链的概念普及、报告分析及趋势等的行业分享,致力于搭建IT大佬、政界、商界、学界的跨界智力及项目对接平台!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11﹞13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3号)和《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工信部规﹝2011﹞567号),充分发挥既有资源作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潜能,开展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特制定本指南。 一、设计目的

互联网+电子政务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与规划设计方案

互联网+电子政务 顶层设计与规划设计方案1

目录 第1章总则 (14) 1.1、指导思想 (14) 1.2、总体目标 (14) 1.2.1、政务服务标准化 (15) 1.2.2、政务服务精准化 (15) 1.2.3、政务服务便捷化 (15) 1.2.4、政务服务平台化 (16) 1.2.5、政务服务协同化 (16) 第2章重点任务 (17) 2.1、业务支撑体系建设 (17) 2.2、基础平台体系建设 (18) 2.3、关键保障技术体系建设 (19) 2.4、评价考核体系建设 (19) 第3章“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 (20) 3.1、按事项性质分类 (21) 3.2、按服务对象分类 (22) 3.3、按实施主体分类 (22) 3.4、按服务主题分类 (22) 3.5、按服务层级分类 (23) 2

3.7、按行政管辖分类 (23) 第4章“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 (23) 4.1、总体构架 (24) 4.1.1、总体层级体系 (24) 4.1.1.1、国家级平台 (26) 4.1.1.2、省级平台 (26) 4.1.1.3、地市级平台 (27) 4.2、平台系统组成 (28) 4.3、建设方式 (30) 4.3.1、分建方式 (30) 4.3.2、统分方式 (31) 4.3.3、统建方式 (32) 4.4、业务流程 (33) 4.5、平台技术架构 (35) 4.5.1、基础设施层 (36) 4.5.2、数据资源层 (36) 4.5.3、应用支撑层 (36) 4.5.4、业务应用层 (37) 4.5.5、用户及服务层 (37) 4.6、用户注册和认证体系 (37) 4.6.1、分建方式 (38) 4.6.2、统分方式 (39) 3

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方案详细

统一电子政务平台 建设方案

目录 1、基础系统平台 (13) 1.1 系统后台 (13) 1.1.1. 工作流管理 (13) 1.1.2. 可视化流程编辑器 (13) 1.1.2.1. 工作原理 (15) 1.1.2.2. 设计定义 (16) 1.1.2.3. 流程节点角色化 (16) 1.1.2.4. 数据库、文件两种保存方式 (17) 1.1.3. 流程分类管理 (17) 1.1.3.1. 部流程管理 (18) 1.1.3.2. 并联流程管理 (18) 1.1.4. 电子表单管理 (19) 1.1.4.1. 可视化表单编辑器 (20) 1.1.4.2. 表单管理 (22) 1.1.4.3. 表单共享管理 (23) 1.1.4.4. 表单打印 (24) 1.1.4.5. 表单存档 (25) 1.1.5. 文书模板管理 (25) 1.1.5.1. 可视化文书编辑器 (26) 1.1.5.2. 支持多种文书 (26) 1.1.5.3. 支持预览打印 (26) 1.1.5.4. 文书模板管理 (27) 1.1.5.5. 文书管理 (27) 1.1.6. 信任授权管理 (27) 1.1.6.1. 用户管理 (27) 1.1.6.2. 区划管理 (30) 1.1.6.3. 机构管理 (30) 1.1.6.4. 角色管理 (31) 1.1.6.5. 岗位管理 (31) 1.1.6.6. 应用管理 (32) 1.1.6.7. 权限管理 (32) 1.1.7. 单点登录管理 (32) 1.1.8. 统一日志 (34) 1.1.8.1. 普通日志管理 (36) 1.1.8.2. 失败日志管理 (36) 1.2 行政权力事项管理 (37) 1.2.1 配置管理 (37) 1.2.2 事项动态管理 (38) 1.2.3 事项库管理 (40)

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的要素构成。本标准对总体设计要素选用以及总体设计中使用的方法给出了指导性意见。本标准适用于电子业务系统的总体设计,包括系统顶层需求分析和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其他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 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8567 —2006 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 GB/T 19487--2004 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系统体系结构system architecture 一个系统的基本组织,表现为系统的构件、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构件与环境之间 的相互关系以及设计和进化的原理。 3.2构件component 系统的组成部分,可以是子系统、硬件部分或软件部分。 4一般要求 4.1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的目标是:确定系统所支撑的政务活动的范畴,明确系统在 其所属电子攻务框架中的位置与作用,给出满足系统需求的一种解决方案,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无缝集成和预期目标的实现。 4.2系统总体设计开展时机 在进行大中型或综合性(含多种软件和/或硬件成分)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时,应按 照业务应用的要求,在下述时机开展系统总体设计: a)在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时进行立项阶段系统总体设计,

b)在批准立项后进行实施阶段系统总体设计。 立项阶段系统总体设计与实施阶段系统总体设计应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根据实际情况,可将其简化为一个过程。 4.3系统总体设计范围 系统总体设计范围包括系统需求分析和系统体系结构设计两方面: a)系统需求分析要素 1)业务组织结构; 2)系统业务功能; 3)部门业务关系; 4)系统信息资源; 5)安全保密要求; 6)系统性能要求; 7)系统设施与环境要求; 8)系统质量要求; 9)标准与规范要求; 10)系统验收要求。 b)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的系统体系结构设计要素 1)技术体系框架; 2)系统设计策略; 3)系统构成; 4)系统运行模式; 5)构件接口关系; 6)系统部署形式. 4.4与系统总体设计相关的电子政务特点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应充分考虑下述特点,以便在系统投入使用后能够发挥其应有的 作用: a)整体性:电子政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整体出发提出解决方案,系统的建设需遵循整体规划要求,注重整体效能的发挥。 b)协同性;电子致务需要不同部门的协同配合,需要跨域运作和资源整合。进行系统总体设

电子政务存在问题——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

电子政务存在问题——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 北京时代远景信息技术研究院庆怀韬 一、缺乏顶层设计的指导和规范 我国地市和县区制定电子政务规划的比例分别约为6%和1%,在制定电子政务规划和 电子政务发展方式、深化应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地市和县区政府在规划设计方面 严重不足。 中央机关和省级政府分别是60%和36%,72%的中央国家机关和83%的省级政府明 确提出电子政务发展以业务应用建设为主、突出成效,其中,已经开始实施电子政务 以应用发展为主,突出成效的中央国家机关占80%,省级政府占79%。 大部分地方政府都制定了电子政务总体规划,对于方向和目标、任务和项目等已经建 立共识,弄清楚了要“做什么”,。但是,还缺少顶层设计这一重要步骤,也就是弄 明白“怎么做”,尤其是结合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系统解决方案,对信息技术在 地方政府的大规模、深层次、跨组织应用,提出适度超前、先进适用的总体架构,还 做得很不够。缺乏顶层设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顶层设计缺乏方法论的支撑。中国电子政务是一个包含了党委、人大、政府、 政协、法院、检察院六大系统在内的大系统,不管是国家层级,还是省、市、县,或 是具体行业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面对的都是极其复杂的纵横关系,涉及众多部门和 机构,考虑战略目标、业务、数据、技术等诸多方面内容,因此,需要有统一方法论 的指导和支撑。 国外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主要以EA(Enterprise Architecture,总体框架)为理论支撑。20世纪90年代,随着EA理论在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广泛应用,美国政府将EA理论应用在电子政务领域,在政府机构内部开展EA规划,并基于EA开发出了新的理论方法——FEA,英国的xGEA也是采用EA理念,加拿大采用了EA最早的框架——Zachman框架,韩国也是在美国FEA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提出了总体框架。很多国 家在对顶层设计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后提出了适合本国的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而目前我 国尚缺乏对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 (二)顶层设计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设计人员能力不足,例如参与电子政务建设的 实施单位中,全国只有50多个接受过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的培训,普遍对顶层设计的内涵和内容了解还不够不深入。

电子政务网络系统设计方案要点

电子政务方案设计

前言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政论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极大地推动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五个应用领域中的首要应用,电子政府/电子政务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的重视,可以说政府信息化是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前提,电子政务是未来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点要素之一。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高政府的办公效率,改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流程再造,提高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水平,构建“电子化政府“,是各级政府实施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目标。 实现“电子化政府”,必须分步走:首先是“政务公开”,即“电子政务”,将政府的决策和工作情况在网上公布,人民可以通过上网了解政府在干什么,并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是实现政府内部各项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第三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化政府”。 电子政务的建设,通过以实现电子政务为目标,建立一套完善的电子化的办公系统,为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企业、社会公众等服务,电子政务的建设围绕这三类主体展开。

前言 ---------------------------------------------------------------------------------------------------------------- - 1 -一、项目建设的任务及目标----------------------------------------------------------------------------------- - 5 - (一)电子政务的背景和意义-------------------------------------------------------------------------------- -5-(二)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 -6-(三)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要求 ---------------------------------------------------------------------- -7-(四)该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 -8-(五)项目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分析 ------------------------------------------------------------------------- -9-(六)、现有基础条件----------------------------------------------------------------------------------------- -9- 1、承担单位----------------------------------------------------------------------------------------------- - 9 - 2、协作单位----------------------------------------------------------------------------------------------- - 9 - 二、资金安排 --------------------------------------------------------------------------------------------------- - 10 - 三、项目计划进度 --------------------------------------------------------------------------------------------- - 10 - (一)技术方案论述 ------------------------------------------------------------------------------------------- -10-(二)进度安排 ------------------------------------------------------------------------------------------------- -11-四、技术方案 --------------------------------------------------------------------------------------------------- - 11 - (一)项目的主要内容---------------------------------------------------------------------------------------- -11- 1、网络通信平台 ---------------------------------------------------------------------------------------- - 12 - (二)项目的关键技术---------------------------------------------------------------------------------------- -12- 1、网络技术---------------------------------------------------------------------------------------------- - 12 - (2)网络产品的选择 ---------------------------------------------------------------------------------- - 15 -(3)网络体系结构的选择 ---------------------------------------------------------------------------- - 15 -(三)网络详细设计方案------------------------------------------------------------------------------------- -15- 1 、内网设计方案 -------------------------------------------------------------------------------------- - 15 - 2、主要设备介绍 -------------------------------------------------------------------------------------- - 17 - (四)、网络安全技术---------------------------------------------------------------------------------------- -26-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与建设方法论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与建设方法论

目录 前言 (3) 一、体制机制架构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根本保障 (5) 二、业务架构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5) 三、绩效架构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检验标准 (6) 四、信息架构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资源基础 (7) 五、技术架构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实现手段 (7)

前言 智慧城市建设将改变中国新一轮城市竞争格局。在经济危机的国际背景下,世界许多国家已将智慧城市建设提升为振兴经济的国家战略。在美国,奥巴马称“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毫无疑问,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清晰表明了其智慧地球战略;新加坡“智慧国2015”计划的预计成果两方面,包括凭借ICT增强经济竞争力和创新力,促进ICT产业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日本在2009年8月将"u-Japan"升级为"i-Japan"战略,提出“智慧泛在”构想;韩国的松岛新市镇的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希望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宣扬韩国的通讯技术水准,发挥其对国际通讯领域的影响力。 在中国,“感知中国”已经成为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推动国家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顶层战略。具体到各个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资源和环境矛盾日益突出,迫切要求加快城市管理和运行创新,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思维创新和虚拟手段的结合成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关键,智慧城市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认知。据统计,到2012年,中国明确提出并已启动建设的智慧城市数量已有40个左右,已初步形成沿海地区聚集分布、中西部地区热点涌现的总体分布格局,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已经兴起。可以预见,随着城市智能发展新模式开始孕育成型,智慧城市建设将逐渐改变着中国新一轮城市竞争格局。 新时期的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出新特征。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具备几大特征,主要包括:第一,数据的自动采集.充分利用物联网等技术,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将具备信息自动采集和迅捷采集的能力,使城市的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和高效.第二,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打

电子政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电子政务管理系统设计 与实现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电子政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 电子政务的管理系统是以电子网站为平台,以共享、简化、便捷、高效为核心,以政务信息流、工作流为整体结构的政务专网管理系统。本文介绍了对电子网站建设和政府政务信息管理进行需求分析,对系统进行了总体规划和功能划分,以及对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框架进行设计,最后介绍了系统功能的实现,以及系统实现采用的关键技术等。本系统的使用将为政府内部专网办公提供方便高效的管理平台。 【关键词】电子政务网站建设管理系统 1引言 电子政务管理系统,是运用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政务信息流程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共享、简化、便捷、高效的政府内部政务运作模式。通过构建web网站系统,帮助政府机关更高效办公,节省政府的办公经费。 2系统分析 电子政务管理系统是我们团队采取https://www.doczj.com/doc/0917891294.html,技术,利用vs2013开发平台,设计开发电子政务管理系统,是一种简

化、便捷、高效的政务专网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是为了帮助政府部门制定自己政务信息流以及工作流的网上办公室,而且对政府办公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对政务公文、政务报表以及审批流程实现电子化,减少政府办公经费投入以及节省人力资源。该系统是适用于各级政府内部专网办公的综合性网站。 2.1动态管理网站 在我们系统中,管理员可以动态添加、修改和删除用户,并为用户分配权限、区域以及职务,这样可以做到对政务部门机构进行模拟,完善政府政务的信息流和工作流,并且给网站的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带来便捷。 当用户想利用系统建立自己所管理的地区时,只要填写地区信息,并且对地区的可见性进行选择,就实现地区的动态添加。 用户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台动态添加自己地区的组织机构。 2.2网站功能模块

顶层设计方案总结

项层设计总结 1项层设计内容 1.1基础设施建设 1.1.1宽带网络 (1)宽带网络接入能力 (2)宽带网络普及率 (3)宽带用户渗透率 1.1.1.1家庭光纤可接入率 光纤接入是指局端与用户之间完全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体。光纤接入覆盖率是反映了城市基础网络设施发展水平核心指标之一。智慧城市的家庭光纤可接入覆盖率应在99%以上。 1.1.1.2无线网络覆盖率 指通过各种无线传输技术实现的无线网络连接在城市区域的覆盖率。智慧城市的无线网络覆盖率应在95%以上。 1.1.1.3主要公共场所WLAN 覆盖率 指大专院校、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等主要公共场所WLAN 覆盖率。智慧城市主要公共场所WLAN 应达99%以上。 1.1.1.4广播电视网 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融合发展、互通互联以及相关衍生业务的发展水平。智慧城市的NGB 覆盖率应在99%以上。 1.1.2电子政务外网 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OA办公系统

统筹规划和建设全县电子政务的外网服务平台、内网办公平台,逐步实现电子政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应用。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共享与交换的规范和机制,制订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加强对政务信息采集、存储、共享等环节的管理,规范各部门的信息交换工作,逐步消除“信息孤岛”现象,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1.1.3政务数据中心 1.1.3.1网络需求 (1)由于政府行业的性质,在构建数据中心时需要搭建两张物理隔离的网络及其相关的服务器、 存储及运行其上的应用,两张网之间的数据交互必须通过单向导入设备或其它数据交换硬 件设备来保证内网的安全性及数据交换的管理和控制。政务内网和外网在数据中心的构建 层面上是相似的,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数据库、中间件、安全、IT服务管理和应用 等。 (2)政务内、外网需根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 统分级保护技术要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试行)》的要求进行安全 域的划分,政务内外网需划分二级、三级安全域,各安全域能根据业务需求灵活划分业务 功能域。不同级别安全域之间需根据安全等级保护要求进行逻辑隔离或物理隔离,不能互 访。 (3)由于数据中心需要支持政务服务、企业服务和公共服务,因此数据中心网络需要支持如下 多种类型的接入用户: a)互联网用户:主要是个人用户和企业人员通过互联网访问数据中心来获取公共服务; b)政府部门用户(包括办公网用户、远程办公用户、移动用户):通过访问数据中心内网 核心区业务的终端用户 c)数据中心运维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数据中心运行维护管理的人员,如系统管理员、数 据库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存储管理员、业务应用管理员等。 1.1.3.2安全需求 政府数据中心由于自身对安全的高要求,因此需要数据中心通过构建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以及安全域来保证电子政务业务的安全性、便利性和可服务性。数据中心需进行政务内外隔离、安全域划分,需对不同安全域按安全等级要求进行安全管理、用户与身份、数据安全、应用安全、IT基础

某市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方案

龙泉驿区龙泉镇 电子政务系统方案建议书 V1.0 西南物理研究所 二〇二〇年六月

前言 非常感谢成都龙泉驿区龙泉镇人民政府给予我们这个机会,参与镇政府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方案征集工作。我们真心希望以我们的智慧、经验以及专业的服务精神提供一套符合您们要求的电子政务系统,帮助成都龙泉驿区龙泉镇人民政府早日迈向信息化,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我们真诚祝愿成都龙泉驿区龙泉镇人民政府蓬勃发展,成为各区中的亮点。

目录

第 1 章电子政务系统概述 1.1电子政务的基本架构 1.1.1系统总体功能划分 按功能目标的不同可将电子政务的系统功能分为以下三类:内容管理(Content Management)、协同处理(Collaboration)与内务服务(Business service)。 内容管理即管理对内 对外网上发布的各种信息。 协同处理支持工作人 员的协同工作,它提供自动 处理公务流程,这样减少了 纸张成本和提高处室工作效 率。 内务服务为工作人员 提供后勤等公务之外服务, 优化内部配置。 电子政务的系统功能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它们组合构成了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 1.1.2基本架构 一个完善的电子政务系统应该包括哪些部分,目前还没有权威的论述。从我们的实践来看,由于电子政务覆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因此必须针对具体的应用才能描述清楚系统架构。从总体上来看,电子政务系统是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的,并分成三层框架结构,底层是网络平台,是信息传送的载体和用户接入的手段,它包括各种各样的物理传送平台和传送方式;中间是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包括CA(Certificate Authority)安全认证、数据库和数据交换与接口三个部分,其主要的核心是CA安全认证;而第三层就是各种各样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其中最

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 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的要素构成。 本标准对总体设计要素选用以及总体设计中使用的方法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本标准适用于电子业务系统的总体设计,包括系统顶层需求分析和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其他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8567—2006 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 GB/T 19487--2004 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系统体系结构system architecture 一个系统的基本组织,表现为系统的构件、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构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设计和进化的原理。 3.2构件component 系统的组成部分,可以是子系统、硬件部分或软件部分。 4一般要求 4.1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的目标是:确定系统所支撑的政务活动的范畴,明确系统在其所属电子攻务框架中的位置与作用,给出满足系统需求的一种解决方案,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无缝集成和预期目标的实现。 4.2系统总体设计开展时机 在进行大中型或综合性(含多种软件和/或硬件成分)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时,应按照业务应用的要求,在下述时机开展系统总体设计: .. . a)在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时进行立项阶段系统总体设计, b)在批准立项后进行实施阶段系统总体设计。 立项阶段系统总体设计与实施阶段系统总体设计应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根据实际情况,可将其简化为一个过程。 4.3 系统总体设计范围 系统总体设计范围包括系统需求分析和系统体系结构设计两方面:

北京市政务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框架及应用方案

北京市政务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框架及应用方案

北京市政务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框架及应用方案本文摘自穆勇在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上所做的演讲。 一、大数据在政务领域应用的概述 说起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首先是在互联网行业起步并逐步拓展到电信、金融、工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产业空间,现正拓展到政务领域。 (一)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行业的成功应用,那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第一,应该是思维观念和运作方式的变化,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其核心理念包括: 体外互动:邮件、电话、信件互动---服务导引 服务外包:购买服务---简单服务 让渡社会:众包---自助服务 边界开放:数据开放---创造服务 第二,是其技术演进,针对数据处理的技术 首先是传统数据分析处理阶段,该阶段是面向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处理效率低;硬件成本高;平台兼容性差。其次是基于

云计算的大数据处理阶段,该阶段总体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升,主要体现在:具备结构化/非结构化混合分析的能力;基于消费级硬件,不依赖高性能、高可靠性硬件,从而保障系统性能和可靠性;平台兼容性好、扩展性高;进而业界又提出去IOE的思路。 第三,是数据挖掘分析技术 画像技术以及各类数据融合、分析、挖掘、预测等。 这些都是政务领域需要学习与借鉴的。为此,我认为:大数据在政务领域应用即包括用新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来解决电子政务需求,也包括了政务大数据新的应用。对于第一个方面比较容易理解,对于第二个方面需要对政务大数据给出定义。有些人认为政府没有大数据,只有传统的小数据或中数据。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专门中进行讨论。 政务领域是大数据应用崭新的领域,它将极大的改变政府的管理模式,有利于节约政府投资、提高政府决策能力、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开展大数据在政务领域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同时,政务大数据本身也不同于其它领域或行业的数据,其复杂程度和需求的多样化比互联网行业大的多,也难的多。 (二)政务大数据的定义及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