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51074-2015)【可编辑】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51074-2015)【可编辑】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GB/T 51074-2015)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3)

4 热负荷 (4)

4.1 城市热负荷分类 (4)

4.2 城市热负荷预测 (4)

4.3 规划热指标 (5)

5 供热方式 (7)

5.1 供热方式分类 (7)

5.2 供热方式选择 (7)

5.3 供热分区划分 (8)

6 供热热源 (9)

6.1 一般规定 (9)

6.2 热电厂 (9)

6.3 集中锅炉房 (10)

6.4 其他热源 (11)

7热网及其附属设施 (12)

7.1 热网介质和参数选取 (12)

7.2 热网布置 (12)

7.3 热网计算 (13)

7.4 中继泵站及热力站 (13)

附录 A 供热规划的编制内容 (14)

本规范用词说明 (15)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GB/T 51074-2015)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1)

2 Terms (2)

3 Basic Requirements (3)

4 Urban Heating Load (4)

4.1 Classification of Heating Load (4)

4.2 Heating Load Forecasting (4)

4.3 Heating Load Index (5)

5 Heating Mode (7)

5.1 Classification of Heating Mode (7)

5.2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Heating Mode (7)

5.3 Heating Supply Partition (8)

6 Heating Source (9)

6.1 General Requirements (9)

6.2 Power Plant (9)

6.3 Centralized Boiler House (10)

6.4 Other Heating Source (11)

7 Heating Network and Accessory Facilities (12)

7.1 Heating Medium and Parameter Selection (12)

7.2 Heating Network Layout (12)

7.3 Hydraulic Analysis (13)

7.4 Booster Pump Stationand Heating Substation (13)

Appendix Contents of Urban Heating Planning (14)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15)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GB/T 51074-2015)

1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国家城市规划、能源、环境保护、土地等相关法规和政策,提高城市供热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性,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规划中的供热规划。

1.0.3 城市供热规划应结合国民经济、城市发展规模、地区资源分布和能源结构等条件,并应遵循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节能环保的基本原则。

1.0.4 城市供热规划应近、远期相结合,并应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的关系。

1.0.5城市供热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预测城市热负荷,确定供热能源种类、供热方式、供热分区、热源规模,合理布局热源、热网系统及配套设施。

1.0.6 城市供热规划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GB/T 51074-2015)

2 2术语

2.0.1城市热负荷urban heating load

城市供热系统的热用户在计算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所需的最大供热量。

2.0.2热负荷指标heating load index

在计算条件下,单位建筑面积、单位产品、单位工业用地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需由供热设施供给的热量或单位产品的耗热定额。

2.0.3采暖综合热指标integrated heating load index

不同节能状况的各类建筑单位建筑面积平均热指标。

2.0.4供热方式heating mode

以不同能源和不同热源规模为用户供热的类型总称,包括不同能源的选择,集中或分散供热形式的选择。

2.0.5集中供热热源centralized heating source

热源规模较大,通过供热管网为城市较大区域内的热用户供热的热源。

2.0.6分散供热热源decentralized heating source

热源和供热管网规模较小,仅为较小区域热用户供热的

热源。

2.0.7热化系数share of cogenerated heat in maximum heat- ing load

热电联产中汽轮机组的最大供热能力占供热区域最大热负荷的份额。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GB/T 51074-2015)

3基本规定

3.0.1城市供热规划应符合城市发展的要求,并应符合所在地城市能源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

3.0.2 城市供热规划应与城市规划阶段、期限相衔接,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一致。

3.0.3 总体规划阶段的供热规划应依据城市发展规模预测供热设施的规模;详细规划阶段的供热规划应依据详细规划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预测供热设施的规模。供热规划的编制内容宜符合本规范附录A 的规定。

3.0.4 城市供热规划应重视城市供热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3.0.5 城市供热规划应与道路交通规划、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河道规划、绿化系统规划以及城市供水、排水、供电、燃气、通信等市政公用工程规划相协调。在现状道路下安排规划供热管线时,应考虑管线位置的可行性。

3.0.6城市供热规划应充分考虑节能要求。

3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GB/T 51074-2015)

4

4 热负荷4.1 城市热负荷分类

4.1.1 城市热负荷宜分为建筑采暖(制冷)热负荷、生活热水热负荷和工业热负荷三类。

4.2 城市热负荷预测

4.2.1 城市热负荷预测内容宜包括规划区内的规划热负荷以及建筑采暖(制冷)、生活热水、工业等分项的规划热负荷。

4.2.2 采暖热负荷预测宜采用指标法,采暖热负荷可按下式计算:

(4.2.2) 式中:Qn——采暖热负荷(kW);

qn——建筑采暖热指标或综合热指标(W/m²);

A;——各类型建筑物的建筑面积(m²);

i——建筑类型。

4.2.3 生活热水热负荷预测宜采用指标法,生活热水热负荷可按下式计算:

(4.2.3) 式中:Q——生活热水热负荷(kW);

qw——生活热水热指标(W/m²);

A;——供应生活热水的各类建筑物的建筑面积(m²);

i——建筑类型。

4.2.4 工业热负荷宜采用相关分析法和指标法。采用指标法预测工业热负荷时,可按下式计算: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GB/T 51074-2015) 5

(4.2.4)

式 中 :Q ₈—— 工业热负荷 (t/h);

qg —工业热负荷指标 [t/(h·km²)];

A;—— 不同类型工业的用地面积 (km²);

i —— 工业类型。

4.2.5 热负荷延续时间曲线应根据城市的历年气象资料及有关 热负荷数据绘制。

4.3 规划热指标

4.3.1 规划热指标应包括建筑采暖综合热指标、建筑采暖热指 标、生活热水热指标、工业热负荷指标、制冷用热负荷指标。

4.3.2 建筑采暖综合热指标可按下式计算:

(4.3.2)

式中:q —— 建筑采暖综合热指标 (W/m²);

q;— 未采取节能措施建筑采暖热指标 (W/m²);

q;—— 采取节能措施建筑采暖热指标 (W/m²);

a;—— 采取节能措施的建筑面积比例(%);

β₁——为各建筑类型的建筑面积比例 (%);

i —— 不同的建筑类型。

4.3.3 建筑采暖热指标、生活热水热指标、工业热负荷指标宜 按表4.3.3-1~表4.3.3-3选取。

表4.3.3-1 建筑采暖热指标 (W/m ²)

建筑物 类型 低层 住宅 多高层 住宅 办公 医院 托幼 旅馆 商场 学校 影剧院 展览馆 大礼堂 休育馆 未采取节 能措施 63~75 58~64 60~80 65~80 60~70 65~80 60~80 95~ 115 115~ 165 采取节 能措施 40~55 35~45 40~70 55~70 50~60 55~70 50~70 80~105 100~150 注:1.表中数值适用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2.热指标中已包括5%管网热损失。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GB/T 51074-2015)

6 表4.3.3-2生活热水热指标(W/m²)

注:1 冷水温度较高时采用较小值,冷水温度较低时采用较大值;

2 热指标已包括约10%的管网热损失。

表4.3.3-3工业热负荷指标[t/(h·km²)]

4.3.4 制冷用热负荷指标的选取,宜符合下列规定:

1制冷用热负荷指标可按下式计算:

q=qe/COP(4.3.4) 式中:q—制冷用热负荷指标(W/m²);

qe——空调冷负荷指标(W/m²);

COP——制冷机的制冷系数,取0.7~1.3。

注:单效吸收式制冷机取下限值。

2空调冷负荷指标宜按表4.3.4选取。

表4.3.4空调冷负荷指标(W/m²)

注:体型系数大,使用过程中换气次数多的建筑取上限。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GB/T 51074-2015)

5供热方式

5.1供热方式分类

5.1.1城市供热能源可分为煤炭、燃气、电力、油品、地热、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等。

5.1.2 集中供热方式可分为燃煤热电厂供热、燃气热电厂供热、燃煤集中锅炉房供热、燃气集中锅炉房供热、工业余热供热、低温核供热设施供热、垃圾焚烧供热等。

5.1.3分散供热方式可分为分散燃煤锅炉房供热、分散燃气锅炉房供热、户内燃气采暖系统供热、热泵系统供热、直燃机系统供热、分布式能源系统供热、地热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系统供热等。

5.2供热方式选择

5.2.1以煤炭为主要供热能源的城市,应采取集中供热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具备电厂建设条件且有电力需求时,应选择以燃煤热电厂系统为主的集中供热。

2不具备电厂建设条件时,宜选择以燃煤集中锅炉房为主的集中供热。

3有条件的地区,燃煤集中锅炉房供热应逐步向燃煤热电厂系统供热或清洁能源供热过渡。

5.2.2 大气环境质量要求严格并且天然气供应有保证的地区和城市,宜采取分散供热方式。

5.2.3 对大型天然气热电厂供热系统应进行总量控制。

5.2. 4对于新规划建设区,不宜选择独立的天然气集中锅炉房供热。

7

5.2.5在水电和风电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城市,可发展以电为能源的供热方式。

5.2.6能源供应紧张和环境保护要求严格的地区,可发展固有安全的低温核供热系统。

5.2.7 城市供热应充分利用资源,鼓励利用新技术、工业余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新型供热方式。

5.2.8 太阳能条件较好地区,应选择太阳能热水器解决生活热水需求,并应增加太阳能供暖系统的规模。

5.2.9 历史文化街区或历史地段,宜采用电、天然气、油品、液化石油气和太阳能等为能源的供热系统;设施建设应符合遗产保护和景观风貌的要求。

5.3供热分区划分

5.3.1总体规划阶段的供热规划应依据所确定的供热方式和热负荷分布划分供热分区。

5.3.2 详细规划阶段的供热规划应依据热源规模、供热方式,对供热分区进行细化,确定每种热源的供热范围。

6供热热源

6.1一般规定

6.1.1总体规划阶段的供热规划应结合供热方式、供热分区及热负荷分布,综合考虑能源供给、存储条件及供热系统安全性等因素,合理确定城市集中供热热源的规模、数量、布局及其供热范围,并应提出供热设施用地的控制要求。

6.1.2 详细规划阶段的供热规划应依据总体规划落实热源位置、用地或经过技术经济论证分析,选择供热方式,确定供热热源的规模、数量、位置及其供热范围,并应提出设施用地的控制要求。

6.2热电厂

6.2.1燃煤或燃气热电厂的建设应“以热定电”,合理选取热化系数,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1以工业热负荷为主的系统,季节热负荷的峰谷差别及日热负荷峰谷差别不大的,热化系数宜取0.8~0.9;

2以供暖热负荷为主的系统,热化系数宜取0.5~0.7;

3既有工业热负荷又有采暖热负荷的系统,热化系数宜取0.6~0.8。

6.2.2 燃煤热电厂与单台机组发电容量400MW 及以上规模的燃气热电厂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1燃煤热电厂应有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

2单台机组发电容量400MW 及以上规模的燃气热电厂应具有接入高压天然气管道的条件;

3热电厂厂址应便于热网出线和电力上网;

4热电厂宜位于居住区和主要环境保护区的全年最小频率

风向的上风侧;

5热电厂厂址应满足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应避开机场、断裂带、潮水或内涝区及环境敏感区,厂址标高应满足防洪要求;

6热电厂应有供水水源及污水排放条件。

6.2.3 热电厂用地指标宜符合表6.2.3的规定。

表6.2.3热电厂用地指标

6.3集中锅炉房

6.3.1 燃煤集中锅炉房规划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有良好的道路交通条件,便于热网出线;

2宜位于居住区和环境敏感区的采暖季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3应设置在地质条件良好,满足防洪要求的地区。

6.3.2 燃气集中锅炉房规划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便于热网出线;

2应便于天然气管道接入;

3应靠近负荷中心;

4地质条件良好,厂址标高应满足防洪要求,并应有可靠的防洪排涝措施。

6.3.3 燃煤集中锅炉房、燃气集中锅炉房用地宜符合表6.3.3 的规定。

表6.3.3锅炉房用地指标(m²/MW)

6.4其他热源

6.4.1低温核供热厂厂址的选择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应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与存储设施,及居住、学校、医院、疗养院、机场等人口稠密区。

6.4.2 清洁能源分散供热设施应结合用地规划、建筑布局、规划建设实施时序等因素确定位置,不宜设置在居住建筑的内部。

7热网及其附属设施

7.1热网介质和参数选取

7.1.1当热源供热范围内只有民用建筑采暖热负荷时,应采用热水作为供热介质。

7.1.2当热源供热范围内工业热负荷为主要负荷时,应采用蒸汽作为供热介质。

7.1.3 当热源供热范围内既有民用建筑采暖热负荷,也存在工业热负荷时,可采用蒸汽和热水作为供热介质。

7.1.4热源为热电厂或集中锅炉房时,一级热网供水温度可取110℃~150℃,回水温度不应高于70℃。

7.1.5蒸汽管网的热源供汽温度和压力应按沿途用户的生产工艺用汽要求确定。

7.1.6多热源联网运行的城市热网的热源供回水温度应一致。

7.2热网布置

7.2.1 热网布局应结合城市近、远期建设的需要,综合热负荷分布、热源位置、道路条件等多种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7.2.2热网的布置形式包括枝状和环状两种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蒸汽管网应采用枝状管网布置方式;

2供热面积大于1000万m²的热水供热系统采用多热源供热时,各热源热网干线应连通,在技术经济合理时,热网干线宜连接成环状管网。

7.2.3热网应采用地下敷设方式,工业园区的蒸汽管网在环境景观、安全条件允许时可采用地上架空敷设方式。

7.2.4一级热网与热用户宜采用间接连接方式。

7.3热网计算

7.3.1 热水管网管径应根据介质、参数和经济比摩阻通过水力计算确定。

7.3.2 经济比摩阻应综合考虑热网的运行管理、城市建设发展、经济等因素确定。

7.3.3 当管网供汽压力与用户用汽压力相比有余额时,蒸汽管网管径应根据控制最大允许流速计算确定;余额不足时,应根据供汽压力和用户用汽压力确定允许的压力降,根据允许的压力降选择管道直径。

7.3.4 水压图宜根据热网计算结果绘制。

7.4中继泵站及热力站

7.4.1中继泵站的位置、数量、水泵扬程应在管网水力计算和绘制水压图的基础上,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7.4.2热网与用户采取间接连接方式时,宜设置热力站。

7.4.3 热力站合理供热规模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供热面积不宜大于30万m²。

7.4.4居住区热力站应在供热范围中心区域独立设置,公共建筑热力站可与建筑结合设置。

附录A 供热规划的编制内容

A.0.1 总体规划阶段的供热规划主要内容应包括:

1分析供热系统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

2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规模,预测城市热负荷和年供热量;

3依据所在地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能源规划,确定城市供热能源种类,热源发展原则、供热方式和供热分区;

4依据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热负荷分布,确定供热方式、供热分区、供热热源规模和布局,包括热源种类、个数、容量和布局;

5依据供热热源规模、布局以及供热负荷分布,确定城市热网主干线布局;

6依据城市近期发展要求、环境治理要求以及供热系统改造要求,确定近期建设重点项目。

A.0.2 详细规划阶段的供热规划主要内容应包括:

1分析供热设施现状、特点以及存在问题;

2依据详细规划提出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热负荷和年供热量;

3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供热方式;

4依据详细规划的用地布局,落实供热热源规模、位置及用地;

5依据供热负荷分布,确定热网布局、管径,热力站规模、位置及用地;

6供热设施的投资估算。

本规范用词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可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51074-2015)【可编辑】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GB/T 51074-2015)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3) 4 热负荷 (4) 4.1 城市热负荷分类 (4) 4.2 城市热负荷预测 (4) 4.3 规划热指标 (5) 5 供热方式 (7) 5.1 供热方式分类 (7) 5.2 供热方式选择 (7) 5.3 供热分区划分 (8) 6 供热热源 (9) 6.1 一般规定 (9) 6.2 热电厂 (9) 6.3 集中锅炉房 (10) 6.4 其他热源 (11) 7热网及其附属设施 (12) 7.1 热网介质和参数选取 (12) 7.2 热网布置 (12) 7.3 热网计算 (13) 7.4 中继泵站及热力站 (13) 附录 A 供热规划的编制内容 (14) 本规范用词说明 (15)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GB/T 51074-2015)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1) 2 Terms (2) 3 Basic Requirements (3) 4 Urban Heating Load (4) 4.1 Classification of Heating Load (4) 4.2 Heating Load Forecasting (4) 4.3 Heating Load Index (5) 5 Heating Mode (7) 5.1 Classification of Heating Mode (7) 5.2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Heating Mode (7) 5.3 Heating Supply Partition (8) 6 Heating Source (9) 6.1 General Requirements (9) 6.2 Power Plant (9) 6.3 Centralized Boiler House (10) 6.4 Other Heating Source (11) 7 Heating Network and Accessory Facilities (12) 7.1 Heating Medium and Parameter Selection (12) 7.2 Heating Network Layout (12) 7.3 Hydraulic Analysis (13) 7.4 Booster Pump Stationand Heating Substation (13) Appendix Contents of Urban Heating Planning (14)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15)

2016年找最新工程检测新标准

2016年找最新工程检测新标准 标准号:标准名称:实施日期 GB/T 18250-2015 建筑幕墙层间变形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2016年9月1日实施 GB/T 9158-2015 建筑门窗力学性能检测方法2016年9月1日实施 GB/T 10699-2015 硅酸钙绝热制品2016年8月1日实施 GB/T 9779-2015 复层建筑涂料2016年8月1日实施 GB/T 17430-2015 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的评估方法2016年8月1日实施 GB/T 51141-2015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自2016年8月1日起实施 GB/T 51140-2015 建筑节能基本术语标准,自2016年8月1日起实施 GB 50292-2015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自2016年8月1日起实施 GB/T 51167-2016 海底光缆工程验收规范,自2016年8月1日起实施 GB/T 51028-2015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测控技术规范,自2016年8月1日起实施 GB 50303-2015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自2016年8月1日起实施 GB/T 17370-2015 含湿建筑材料稳态传热率的测定2016年8月1日实施 GB/T 50943-2015 海岸软土地基堤坝工程技术规范,自2016年8月1日起实施 GB 51022-2015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范,自2016年8月1日起实施 GB/T 31909-2015 可渗透性烧结金属材料透气度的测定2016年6月1日实施 GB/T 16545-2015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腐蚀试样上腐蚀产物的清除2016年6月1日实施GB/T 714-2015 桥梁用结构钢2016年6月1日实施 GB/T 4337-2015 金属材料疲劳试验旋转弯曲方法2016年6月1日实施 GB/T 8651-2015 金属板材超声板波探伤方法2016年6月1日实施 CJJ 45-2015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自2016年6月1日起实施 JGJ/T 380-2015 钢板剪力墙技术规程,自2016年6月1日起实施 JGJ 366-2015 混凝土结构成型钢筋应用技术规程,自2016年6月1日起实施 GB50460-2015 油气输送管道跨越工程施工规范,自2016年6月1日起实施 GB/T 228.2-2015 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2部分:高温试验方法2016年6月1日实施 JTS/T106-2016 水运工程建设项目节能评估规范,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 CJJ/T 233-2015 城镇桥梁检测与评定技术规范2016年5月1日实施 JGJ/T 368-2015 钻芯法检测砌体抗剪强度及砌筑砂浆强度技术规程2016年5月1日实施JGJ 337-2015 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规程2016年5月1日实施 GB/T 50269-2015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2016年5月1日实施 JGJ 38-2015 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2016年5月1日实施 JGJ 99-2015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自2016年5月1日起实施 JGJ 376-2015 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修缮标准,自2016年5月1日起实施 JGJ 113-2015 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2016年4月1日实施 JTG B05-2015 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自2016年4月1日起施行 JTG/T J21-01-2015 公路桥梁荷载试验规程自2016年4月1日起施行 JG/T 486-2015 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2016年4月1日实施 JG/T 485-2015 外墙涂料二氧化碳渗透率的测定方法,自2016年4月1日起实施 JG/T 252-2015 建筑用遮阳天蓬帘,自2016年4月1日起实施

城市供热规划的技术要求

城市供热规划的技术要求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国务院《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执行国家对能源开发和节约并重的方针,合理利用能源,治理环境污染,保证城市供热规划的编制质量,发展城市供热,制定本技术要求。 第二条城市供热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中供热专业规划的深化,是城市集中供热和热电结合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依据。城市供热规划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编制。 第三条城市供热规划包括集中热源向城市市区供应生产和生活用蒸汽、热水的所有供热方式。 第四条编制城市供热规划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为今后的发展留在余地,既要与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目标相适应,又要与城市其它基础设施相协调。第五条编制城市供热规划要打破部门、行业的界限,要贯彻近、远期相结合,工业与民用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分期实施的原则。第六条编制城市供热规划应采用先进、可靠的技术,以节约能源为前提,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第二章供热现状及热负荷调查 第七条对现有工业与民用用热的热源、热网、热用户的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工业和民用供热锅炉的现状及其环境影响。根据锅炉的参数、容量、运行状况及所在位置,拟定将来承担尖蜂负荷的锅炉。 第八条对现有的工业与民用(采暖、空调、生活热水)热负荷进行详细准确地调查,并逐项列出现有热负荷、已批准项目的发展热负荷及远期规划发展热负荷。在调查表中应列出采暖期与非采暖期最大、最小、平均热负荷。 第九条在确定某些宾馆或特殊用户的生活热水热负荷时,应考虑热水的供应方式。确定夏季热负荷时,在需要空调负荷的地区应考虑夏季用热介质制冷后,热负荷的增加量。 第十条对各类型建筑采暖供热指标的选取,应遵守CJJ34-90《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中的规定。对各类工业热负荷应根据各部门产品单耗,生产量或参照同类企业计算。 第三章热源及供热方式 第十一条在规划城市热源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现有资源、能源交通、工业发展、住宅建设、环境保护、气象水文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经过技术经济比较,优化选择合理的城市供热方式。 第十二条有条件的城市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地热、太阳能、低温核供热和热泵等新能源、新技术的研究与利用,开辟城市集中供热热源的新途径。 第十三条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热电厂(站)的建设应遵循“以热定电”的原则,合理选取热化系数,热化系数要小于1。以工业热负荷为主的系统,热化系数宜取0 8-0 85;以采暖热负荷为主的系统,热化系数宜取0 52-0 63;以工业和采暖热负荷兼有的系统,热化系数宜取0 65-0 75。 第十四条充分发挥现有热电厂(站)的作用,通过增加尖峰热网加热器,配置尖峰热水锅炉,降低热化系数,扩大供热能力。

市政管线工程规划期末报告——江苏省淮安市供暖设备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学校 期末报告 20××—20××学年第×学期 课程名称:市政管线工程 教师姓名: 授课班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目录 1. 供暖设备工程规划概述 (3) 1.1规划背景 (3) 1.2规划意义 (3) 2. 淮安市供暖现状及问题 (3) 3. 热负荷的预测 (4) 3.1热负荷分类计算 (4) 3.1.1 采暖通风热负荷的计算 (4) 3.1.2 生活热水热负荷的计算 (5) 3.1.3 空调冷负荷的计算 (5) 3.2供热总负荷计算 (5) 4. 热源规划 (6) 4.1热源的选择 (6) 4.2热源规模的选择 (6) 4.3热电厂、锅炉房的选址 (6) 5. 供暖管线规划 (7) 5.1供暖管网的形制 (7) 5.2供暖管网的布置、敷设方式及管径的确定 (7) 5.2.1 供暖管网的平面布置 (7) 5.2.2 供暖管网的竖向布置 (7) 5.2.3 供暖管网的敷设 (8) 5.2.4 供暖管网的管径确定 (9) 6. 安全防范系统 (9) 7. 心得 (9)

1. 供暖设备工程规划概述 1.1 规划背景 (1)淮安市地处中国南北分界,面对冬季的寒冷气温,低温造成居住及室内空间冷冽,影响生活及生活质量。 (2)淮安市正处于发展期,地下空间利用并不充分,管线分布并不复杂,本着以人为本,建设美好家园的理念,应为民众提供供暖设备。 (3)集中供热是以大型热源生产热量,通过供暖管网中的介质(高温热水或蒸汽)向大量用户供应生产或生活用能的一种公共能源供应方式。集中供热比分散供热的方式总体热效率更高,污染更小,更为节能环保。因此,为减少我国许多城市冬季因采暖而引发的雾霾,推广使用集中供热系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 1.2 规划意义 (1)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大量燃料。 (2)改广泛分散为比较集中的供热,减少大气污染,也便于采用整改措施,进行集中治理。 (3)减少城市运输量,节省城市用地,便于远景的利用规划,利用材料的运算规划使用,便于节省材料。 (4)使用大型设备,容易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减少管理人员数量,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提高供暖质量。 2. 淮安市供暖现状及问题 (1)淮安市共有四区三县,共有四座电厂,而供暖主要是阳光热力服务有限公司。 (2)小区开通率不高,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虽然有许多小区装有供暖设备,但开通的住户并不多,无形中抬高了企业的供热成本。 (3)供暖企业作为公共事业缺乏财政补贴,国家要求保本微利运营,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是指对城市供热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指导和规范性的要求。城市供热规划规范的制定与实施,能够保障城市供热的稳定运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下面,将从城市供热规划的内容和要求两个方面,对城市供热规划规范进行阐述。 一、城市供热规划内容 城市供热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规划目标与原则:明确城市供热的发展目标和原则,以保障居民的供热需求为核心,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供热规模和供热方式,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2. 供热网络规划:确定供热网络的布局结构、管线走向和关键节点,以满足城市各个区域的供热需求,降低供热网络的能耗和损耗,提高供热效益。 3. 燃料选择与能源利用:综合考虑燃料资源、环境影响及经济效益,选用清洁、高效的供热能源,如天然气、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生物质能源等,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 运行管理与维护:建立健全的供热系统运行管理和设备维护体系,严格执行供热系统的运行标准、检测指标和维护措施,

确保供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5. 用户服务与投资回报:完善居民供热服务体系,提高用户满意度,加强居民用热行为的节能意识和合理使用热能。针对供热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进行综合评估和合理调整。 二、城市供热规划要求 城市供热规划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节能减排要求:建立并执行供热节能减排措施,提高供热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耗。 2. 区域布局要求:合理划定供热区域范围,确保供热网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热源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3. 基础设施要求:合理规划供热管网的管径、材质等技术指标,确保供热管网的流量、压力等参数满足运行需求。 4. 安全管理要求:建立安全运行监测和应急措施,及时处理供热系统的故障和安全问题,确保供热系统的安全运行。 5. 经济效益要求:综合考虑供热系统的投资和运营成本,合理确定供热价格,确保供热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6. 居民需求要求:根据居民的供热需求和舒适度要求,确定供热系统的供热负荷和供热温度等参数,确保居民的供热舒适度。

城市供热工程设计规范

城市供热工程设计规范 篇一:城镇供热管网结构设计规范CJJ105-2005 篇二:城市供热工程设计 第三篇城市供热 1 工程设计 1.1 供热介质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CJJ 34-90 1.0.2 供热介质设计参数适用范围: 一、热水热力网压力小于或等于2.5MPa,温度小于或等于200℃;二、蒸汽热力网压力小于或等于1.6MPa,温度小于或等于350℃。 3.3.1 以热电厂为热源的城市热水热力网,补给水水质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溶解氧小于或等于0.1mg/L;二、总硬度小于或等于0.7mg/L;三、悬浮物小于或等于5mg/L;四、pH(25℃)7--8.5。 3.3.2 以区域锅炉房为热源的城市热水热力网,补给水采用炉外化学处理时,其水质应符合第3.3.1条的规定;当热力网设计供水温度等于或小于95℃时,可采用炉内加药处理,补给水水质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总硬度小于或等于6mg/L;二、悬浮物小于或等于20mg /L;三、pH(25℃)大于7。 3.3.3开式热水热力网补给水质量除应符合第3.3.1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的要求。 1.2 压力工况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CJJ 34—90 6.3.1 热水热力网供水管道任何一点的压力不应低于供热介质的汽化压力,并应留有30--50kPa的富裕压力。 6.3.2 热水热力网的回水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不应超过直接连接用户系统的允许压力;二、任何一点的压力不应低于50kPa。 6.3.3 热水热力网循环水泵停止运行时,应保持必要的静态压力,静态压力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不应使热力网任何一点的水汽化,并应有30~50kPa的富裕压力;二、与热力网直接连接的用户系统充满水;三、不应超过系统中任何一点的允许压力。 6.3.4开式热力网非采暖期运行,回水压力不应低于直接配水用户热水供应系统静水压力再加上50kPa之和。 1.3 管网布置与敷设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CJJ 34—90 7.2.6 工作人员经常进入的通行管沟应有照明设施和良好的通风。人员在管沟内工作时,空气温度不得超过40℃。装有蒸汽管道的通行管沟每隔lOOm应设一个事故人孔。 7.2.7 地下敷设热力网管道的管沟或检查室外缘,直埋敷设或地上敷设管道保温结构表面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铁路、电缆、架空电线和其他管道的最小水平净距、垂直净距应符合表7.2.7的规定。 热力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其他管线的最小距离表7.2.7 续表

罗山县城市集中供热规划(2017-2030)

目录 第一章总则............................................................................................. - 1 - 第二章规划热负荷................................................................................. - 5 - 第三章规划热源..................................................................................... - 8 - 第四章供热系统规划........................................................................... - 12 - 第五章环境保护................................................................................... - 17 - 第六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及建议........................................................... - 18 - 第七章附则........................................................................................... - 22 -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城市集中供热是城市的主要基础设施之一,是完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建设节能环保型城市的主要举措。为促进罗山县集中供热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将许罗山县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标准,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专项规划适用于《罗山县城市集中供热规划(2017-2030)》中确定的罗山县中心城区的集中供热工程建设管理。在罗山县中心城区内进行供热工程建设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与《河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三条本专项规划经罗山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是指导罗山县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和进行集中供热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 第四条指导思想 1、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高供热设备利用率,减少污染,改善环境,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2、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建设程序,满足工业与民用供热需求。 3、尊重供热现状和城市功能分区,达到实施的可操作性。 4、节约土地资源和能源,减少城市交通运输,改善城市市容。 第五条规划原则 1、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做好供热规划,以满足城市建设的发展对供热的需求;

市政工程标准精选最新

市政工程标准精选(最新) G28885《GB/T 28885-2012 燃气服务导则》 G30428.1《GB/T 30428.1-2013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第1部分:单元网格》G30428.2《GB/T 30428.2-2013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第2部分:管理部件和事件》 G50195《GB 50195-2013 发生炉煤气站设计规范》 G50838《GB 50838-2015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 G50853《GB/T 50853-2012 城市通信工程规划规范》 G50903《GB/T 50903-2013 市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 G50918《GB 50918-2013 城镇建设智能卡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51074《GB/T 51074-2015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 G51080《GB 51080-2015 城市消防规划规范》 CJ1《CJ/T 1-1999 城市无轨电车和有轨电车供电系统》 CJ2《CJ/T 2-1999 城市公共交通通信系统》 CJ3《CJ/T 3-1999 城市无轨电车和有轨电车供电线网电杆》 CJ4《CJ/T 4-1999 城市客运车辆修理通用技术条件》 CJ5《CJ/T 5~8-1999 城市公共交通经济技术指标计算方法》 CJ9《CJ/T 9~11-1999 城市公共交通主要保修设备配备》 CJ16《CJ/T 16~21-1999 城市环境卫生专用设备》 CJ22《CJ/T 22-1999 动物园动物管理技术规程》 CJ23《CJ/T 23-1999 城市园林苗圃育苗技术规程》 CJ24《CJ/T 24-1999 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木本苗》 CJ25《CJ/T 25-1999 供热用手动流量调节阀》 CJ27《CJ27-1999 房屋接管验收标准》 CJ29《CJ/T 29-2003 燃气沸水器》 CJ38《CJ/T 38-1999 测氟仪指示剂》 CJ39《CJ/T 39-1999 平面格栅》 CJ40《CJ40-1999 工业用水分类及定义》 CJ41《CJ41-1999 工业企业水量平衡测试方法》 CJ43《CJ/T 43-2005 水处理用滤料》 CJ46《CJ/T 46-1999 水处理用陶瓷配水管》 CJ47《CJ/T 47-1999 水处理用双层陶瓷滤砖》 CJ51《CJ/T 51-2004 城市污水水质检验方法标准》 CJ80《CJ/T 80-1999 污泥脱水用带式压滤机》 CJ81《CJ/T 81~82-1999 机械搅拌澄清池搅拌机刮泥机》 CJ83《CJ/T 83-1999 供水用斜管》 CJ84《CJ/T 84-1999 垃圾车》 CJ85《CJ/T 85-1999 草坪剪草机》 CJ86《CJ/T 86-1999 客车侧窗用铝型材断面》 CJ87《CJ/T 87-1999 客车用冷弯型钢》 CJ92《CJ/T 92-1999 供热用偏心蝶阀》 CJ93《CJ/T 93-1999 供水用偏心信号蝶阀》 CJ94《CJ94-2005 饮用水水质标准》 CJ96《CJ/T 96-1999 城市生活垃圾有机质的测定》

城市供热工程施工规范

城市供热工程施工规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供热工程作为一项关键基础设施建设 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确保供热工程质量和运行效果,制定和遵守工程施工规范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从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施工后的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述。 一、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规划设计:供热工程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城市规划、环境因素、管 网布局等因素,并与相关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和协调。设计应符合相关 规范,并确保有足够的供热能力满足用户需求。 2.选址与土地准备:供热站、锅炉房和管道走线等设施选址应考虑 到交通便利、用地安全等因素,并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相关土地准备 工作包括清理、平整土地,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3.人员培训和技术准备:施工前需要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确保技 术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进行必要的技术准备,包括 工程测量、施工设备的准备和物料采购等。 二、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1.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热站、锅炉房和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应按照设计方案的要求进行施工,确保设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管道敷设和焊接:管道敷设应符合设计要求,确保管道走向合理,避免弯曲或过度拉伸。管道焊接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确保焊缝的牢 固性和密封性。 3.阀门和附件安装:安装阀门和附件时,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置 和连接。阀门应安装在合适位置,方便操作和维护。 4.保温层施工:保温层的施工应符合相关规范,并确保保温材料的 质量和密封性。 5.设备安装和调试:锅炉、泵等设备的安装需要确保牢固可靠,同 时进行必要的调试,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三、施工后的质量保障 1.验收和测试:供热工程的施工完成后,应进行相关的验收和测试 工作。包括设备性能测试、管道压力测试等,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2.运行管理和维护:供热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维护要做到定期检查、 维护设备、清理管网,确保供热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 3.安全措施:供热工程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范,做好 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确保工程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的安全。 4.应急处理和应对措施:供热工程在运行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应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和应对措施,确保及时处理,并降低对供 热系统的影响。

供热热网规范

热网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生产,方便人民生活,加速发展我国城市集中供热事业,提高集中供热工程设计水平,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 本规范适用于以热电厂或区域锅炉房为热源热泵新建或改建的城市热力网管道、中断泵站和用户热力站等工艺系统设计;其它型式热源的城市热力网设计可参考本规范; 供热介质设计参数适用范围: 一、热水热力网压力小于或等于,温度小于或等于200°C; 二、蒸汽热力网压力小于等于, 温度小于或等于350°C; 第1.0.3条城市热力网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并注意美观; 第1.0.4条 城市热力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在地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地区进行排水和煤气热力网工程设计时,尚应遵守现行的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TI3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TJ25,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以及国家和有关专业部门颁发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耗热量 第一节热负荷 第2.1.1条热力网支线及用户热力站设计时,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应采用经核实的建筑物设计热负荷; 第2.1.2条没有建筑物设计热负荷资料时,或热力网初步设计阶段,民用建筑的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可按下列方法计算: 一、采暖热负荷 Qn=q·A10-3 2.1.2-1 式中Qn—采暖热负荷,kw; q—采暖热指标,W/m,可按表2.1.2-1取用; A—采暖建筑物的建筑面积,m2; 采暖热指标推荐值表..2-1 建筑物类型住宅居住区综合学校办公医院托幼旅馆商店食堂餐厅影剧院大礼堂体育馆 热指标W/m2 58-64 60-67 60-80 65-80 60-70 65-80 115-140 95-115 115-165 注:热指标中包括约5%的管网损失在内; 二、通风、空调冬季新风加热热负荷 Qtk=k1Q`n 2.1.2-2 式中Qtk—通风、空调新风加热热负荷,KW; Q`n—通风、空调建筑物的采暖热负荷,KW; k1—计算建筑物通风、空调新风加热热负荷的系数,可取三、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 Qsp=mvtr-t1/T 2.1.2-3 式中Qsp—采暖期间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m—用热水单位数住宅为人数,公共建筑为每日人次数,床位数等; v —用热水单位每日热水量,L/d,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选用; tr—生活热水温度°C,按热水用量标准中规定的温度取用; t1—冷水计计算温度,取最低月平均水温,°C,无资料时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取用;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温岭市集中供热规划(2015-2025年)的批复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温岭市集中供热规划 (2015-2025年)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6.04.18 •【字号】 •【施行日期】2016.04.1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能源及能源工业其他规定 正文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温岭市集中供热规划(2015- 2025年)的批复 温岭市发展和改革局: 你局《关于要求审批的请示》(温发改〔2016〕30号)收悉。《温岭市集中供热规划(2015-2025年)》由浙江省城建煤气热电设计院有限公司编制完成,并已由我委组织专家进行审查。规划编制依据、规划期限、规划原则和目标、规划编制方法,以及深度基本达到国家有关规定。规划在综合考虑温岭市经济社会发展及供热现状基础上,切实贯彻国家和省市关于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规范发展的热电联产有关要求,对热负荷及供热系统进行了预测和分析,规划了热源点的建设布局,考虑了供热管网布置原则和路由选择,分析了规划实施后节能减排效果。经研究,原则同意《温岭市集中供热规划(2015-2025年)》作为温岭市发展集中供热的依据。主要内容批复如下:

一、温岭市发展集中供热的必要性 温岭市地处我省东南沿海,属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从产业布局看,温岭市拟重点建设6 个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构建“一心、两带”的制造业布局格局。“一心”是指以温岭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形成制造业综合服务中心。“两带”包括:一是以温岭市区为主体,联合泽国、大溪、新河形成内陆机电及轻工产业带,包括温岭工业城和泽国、大溪、新河城镇工业功能区。二是以温岭港区、永安港为依托,以沿海高速公路为纽带,形成东部沿海装备制造及材料制造产业带,包括东海塘组团(东部新区)、滨海、松门、箬横、城南等地。 根据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年)》要求,温岭市要在2017年完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创建、分散燃煤锅炉淘汰任务。温岭市注册在用分散燃煤锅炉共992 台,绝大多数为10蒸吨/小时以下的燃煤锅炉,锅炉分布较为分散,绝大多数燃煤小锅炉热效率较低(大多小于60%),供热标煤耗高,能源浪费严重。东部产业集聚区由已建森林造纸公司热电厂负责集中供热,上马工业园的台州翔进医疗废物处置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余热综合利用集中供热项目。 为保障温岭市用热产业发展,加快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创建和分散燃煤锅炉淘汰,编制集中供热规划并根据规划推进集中供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规划范围和期限 (一)规划范围:温岭市行政陆域范围(926平方公里)和东部新区围涂区域。包括5个街道、11个镇、东部新区和铁路新区。 (二)规划期至2025年,近期规划至2017年,中期规划至2020 年,远期规划至2025年。 三、热负荷、热源点和热网规划 (一)供热分区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供热网设计的基本原则: 1.安全性原则:供热网络应保证供热管道和设备的结构安全,避免发生爆炸、泄漏等意外事故;电控设备、管网应设置监测和报警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2.高效性原则:供热网络应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提高供热效率,减少能源浪费;应根据城市发展情况和居民热负荷需求,合理设置热源和热力站布局,确保供热网的热平衡。 3.稳定性原则:供热网络应稳定可靠,能够适应气候变化和用能需求的变化,确保居民正常供热;同时,应具备良好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及时调节热源和管网的运行参数。 4.经济性原则:供热网络应综合考虑投资和运营成本,选择经济实用的供热方式和技术;应采用合理规模的热源和热力站,避免过度投资和过剩能力,同时保证供热质量。 主要内容: 1.供热网络规划:根据城市规划和能源需求,确定供热网络的总体布局,包括选择热源和热力站的位置、热力站之间的管道布置等。供热网络应与城市基础设施相衔接,不影响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行。 2.管道设计:供热管道应符合一定的设计原则,如选择合适的管材、管径和厚度,合理设置管道的支撑和防腐措施。供热管道的设计应考虑供热量、压力损失和泄漏等因素,确保管网的运行安全和稳定。

3.热力站设计:热力站是供热网络的核心设施,应合理选择热力站的 规模和数量,确保满足供热负荷需求;热力站的设计应包括设备选择、管 道布局、热交换和控制系统等,以实现高效、稳定的供热。 4.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供热网络应配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测 和控制供热过程,保证热源和管网的运行参数稳定。控制系统应具备远程 监控、故障报警和数据分析等功能,提高供热网络的可操作性和管理效率。 5.安全监测和报警系统设计:供热网络的安全监测和报警系统应包括 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实时监测设备,以及故障报警和紧急处理机制。系统应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供热网的异常情况,保障供热网络的安全。 6.能源利用和节能设计:供热网应采用高效能源设备,如余热回收装置、低温供热技术等,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供热网络还应考虑节 能措施,如供热管道的保温、回水温度的控制等,减少能源损耗。 综上所述,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是城市供热系统设计的基本准则,通 过遵循这些规范,可以保证供热网的运行稳定、高效、安全。随着城市发 展和能源节约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也将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技术发展。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是指对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规定和要求。其目的是保证供热管网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提高供热效率,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一、总体设计原则 1.按照“合理布局、紧凑配置、集中供热、分散热源”的原则进 行设计。 2.优先采用地下管廊、管沟等隐藏敷设方式,确保管网的安全 运行。 3.考虑到未来的扩建和改造,应预留足够的应急和备用能力。 二、管线布置设计 1.根据城市规划和供热需求,合理确定管道走向和布置。 2.管线应尽量避免穿越建筑物,交通干线等敏感区域。 3.管线布置应尽量保持平整,避免大坡度和弯曲,减少流阻和 损失。 三、管道材料选择 1.管道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 2.优先选用耐腐蚀、耐高温、无毒、无味的材料,确保热力传 输的安全和健康。 3.管道绝热性能要好,选择导热系数低的材料,减少热量损失。 四、管网压力设计 1.根据供热区域、管道长度、流量等参数确定管网的设计压力。 2.管网的最大设计压力应能满足最不利的工况要求,保证系统

的稳定运行。 五、管线敷设设计 1.根据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因素,选择合理的敷设方式。 2.采用埋地敷设时,应保证管道埋深符合相关规定,减轻地表影响。 3.管线敷设应考虑到与其他设施的关联,避免与其他管线、电缆等交叉干扰。 六、防腐设计 1.根据管道材料的特点和环境条件,确定相应的防腐蚀措施。 2.内外壁衬塑料、涂层等材料,保护管道免受腐蚀影响。 3.对于特殊条件下的管道,如高温、高压等,应采取加固和防腐措施。 七、热力站设计 1.根据供热范围、热负荷和热源情况,合理确定热力站的数量和规模。 2.热力站的布置应方便管理和运维,合理利用现有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施。 3.热力站的主要设备和系统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确保供热的安全和稳定。 综上所述,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是确保城镇供热系统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只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才能有效提高供热效率,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从价格承受能力看居民采暖“煤改气”——以北京市城乡为例

从价格承受能力看居民采暖“煤改气”——以北京市城乡为 例 刘应红 【摘要】北方地区居民冬季采暖“煤改气”已成为当前雾霾治理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采用收入支出比模型分析了当前条件下北京市城镇和农村居民的采暖气价承受能力,并与现行的阶梯气价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当前气价条件下,采暖“煤改气”超出了农村居民的价格承受能力;考虑政府“煤改气”补贴并完成住宅节能改造后,燃气采暖支出在北京市各收入群体家庭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基本能控制在3.0%以内.为顺利推进居民采暖“煤改气”工作,需要政府、居民、供气企业三方共同努力,建议:1)政府要在推广“煤改气”的同时加强住宅节能改造,降低单位热负荷,同时要改变现有“大水漫灌”的补贴模式,提高补贴效率;2)居民要转变观念,提高对“煤改气”的认识,并培养科学用暖的习惯;3)供气企业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营效率,努力降低气源获得成本和配气成本,保障安全供应. 【期刊名称】《国际石油经济》 【年(卷),期】2017(025)006 【总页数】6页(P45-50) 【关键词】天然气;煤改气;北京;价格承受能力;收入支出比 【作者】刘应红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展计划部 【正文语种】中文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各地实施细则的逐步落实,北方地区“煤改气”进入攻坚阶段,工业燃料清洁化取得阶段性进展,SO2、NOx、可吸入颗粒物(PM2.5)等大气污染物的工业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使得冬季居民燃煤采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凸显。居民采暖的“煤改气”成为进一步控制大气污染的现实选择。但是,由于居民炊事和取暖习惯差异,采暖用气直接套用炊事用气的阶梯气价公式,会导致居民支出大幅增加,影响人民群众生活和社会安定。因此,有必要对居民采暖用气价格承受能力进行研究,为取暖用气价格的制定提供依据。2002年西气东输一线的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天然气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4年来,我国天然气年消费量从291.84亿立方米增长至2058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达到15%(见图1);全国城镇化率和城镇燃气普及率保持同步增长,新增用气人口2.5亿,人均生活用气量由2004年的5.2立方米/年增至2015年的26.2立方米/年(见表1),10年增长近5倍。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从保障天然气市场供应、促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对天然气价格进行了多次调整。以北京为例可以看出,在最近的几次调价中,民用气价格始终保持稳定(见表2)。 在京津冀三地中,北京天然气消费量占比超过50%,其面临的雾霾治理压力、政府推行“煤改气”的决心、供气企业保供力度和居民收入水平都超过其他地区,选择条件最好的北京为例测算居民对采暖“煤改气”的价格承受能力,更能反映其对居民、对政府以及对供气企业的影响。 2.1 北京市居民生活基本情况 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2016》,2015年北京市城乡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根据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面积以及户均人口,计算出不同收入群体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和住房面积:北京居民家庭平均住房面积为93.04平方米,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为13.57万元。其中城镇居民家庭平均住房面积为85.56平方米,

黑龙江省城市供热条例(2015年修正)

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废止和修改《黑龙江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等五十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2015年4月17日黑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 黑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对《黑龙江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等五十部地方性法规作出如下决定: 一、废止《黑龙江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黑龙江省工业污染防治条例》、《黑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条例》。 二、对《黑龙江省文物管理条例》等四十七部地方性法规作如下修改: (一)修改《黑龙江省文物管理条例》有关内容。 …………。 (四十二)修改《黑龙江省城市供热条例》有关内容。 将第十八条第一款中的“50万平方米”修改为“100万平方米”。 (四十三)修改《黑龙江省防震减灾条例》有关内容。 …………。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黑龙江省城市供热条例 (2011年8月12日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6次会议通过;根据2015年4月17日黑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关于废止和修改<黑龙江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等五十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供用热管理,保障安全稳定供热,规范供热采暖行为,改善民生,节约能源,维护热用户、供热单位和热源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城市规划区及其他实行城市化管理的地区内从事供热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的单位、个人和热用户,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城市供热(以下简称供热),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及其他实行城市化管理的地区内由热源产生的蒸汽、热水通过管网为热用户提供生产和生活用热的行为。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篇一:《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生产,方便人民生活,加速发展我国城市集中供热事业,提高集中供热工程设计水平,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以热电厂或区域锅炉房为热源热泵新建或改建的城市热力网管道、中断泵站和用户热力站等工艺系统设计。其它型式热源的城市热力网设计可参考本规范。供热介质设计参数适用范围: 一、热水热力网压力小于或等于2.5MPa,温度小于或等于200°C; 二、蒸汽热力网压力小于等于1.6MPa, 温度小于或等于350°C。 第1.0.3条城市热力网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并注意美观。 第1.0.4条城市热力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在地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地区进行排水和煤气热力网工程设计时,尚应遵守现行的《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TI3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TJ25,《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以及国家和有关专业部门颁发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耗热量 第一节热负荷 第2.1.1条热力网支线及用户热力站设计时,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应采用经核实的建筑物设计热负荷。 第2.1.2条没有建筑物设计热负荷资料时,或热力网初步设计阶段,民用建筑的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可按下列方法计算: 一、采暖热负荷 Qn=q·A10-3 (2.1.2-1) 式中 Qn—采暖热负荷,kw; q—采暖热指标,W/m,可按表2.1.2-1取用; A—采暖建筑物的建筑面积,m2。 采暖热指标推荐值表2.1..2-1 建筑物类型住宅居住区综合学校办公医院托幼旅馆商店食堂餐厅影剧院大礼堂体育馆 热指标(W/m2) 58-64 60-67 60-80 65-80 60-70 65-80 115-140 95-115 115-165 注:热指标中包括约5%的管网损失在内。 二、通风、空调冬季新风加热热负荷 Qtk=k1Q`n (2.1.2-2) 式中 Qtk—通风、空调新风加热热负荷,KW;

《城市供热管理办法》

《城市供热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城市供热的建设与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国家建设部《城市集中供热当前产业政策》、《城市区域锅炉供热管理办法》、《城市燃气和集中供热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城市集中供热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和河北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的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城市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县城区范围内的各类型的供热设施建设,供热生产、经营与管理。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城市供热包括: (一)热电联产、区域锅炉集中供热; (二)各类燃煤、燃油、燃气及电力锅炉为热源的联片供热、分散型供热; (三)热交换制冷、空调、生活及经营性热水、蒸汽供应等。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供热单位,是指自己生产或使用外单位的蒸汽、热水从事供热经营及为本单位、职工供热的单位。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热用户是指消耗热能的单位或个人。 第六条凡在本市从事供热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监理;从事供热生产、经营;从事供热专用设备、附件、材料的生产、经营单位或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七条市城市建设管理局是城市集中供热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指导、协调集中供热工作。市人民政府供热办公室是城市供热的管理部门,负责城市供热规划;供热项目建设的审批与管理;新装、增容锅炉的审批;供热行业、产业及资质管理工作。 (三)对不具备管理、维修能力的用户,可委托集中供热单位或其它符合资质的单位进行有偿代管代修其供热设施。第二十七条供热单位与热用户应按合同法的规定签订供热合同,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依法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第二十八条 热用户应按规定标准缴纳热费。 (一)对缴费确有困难的热用户经申请、批准后可拆除部分室内采暖设施,供热单位不承诺室内温度标准。 (二)对不缴纳热费和欠费的用户,供热单位视情节有权采取措施停止供热,直至通过法律程序追缴热费,也可通过司法机关协助拆除室内供热设施。 (三)热用户中途变更时,应到供热单位办理用户变更过户手续并缴清热费。无供热单位手续,房产部门不予办理房产交易、过户手续。 (四)用户室温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经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检测、核实,属供热单位责任的应在3日内负责处理、达标,因特殊原因暂无法处理的,供热单位应向用户签发手续并应酌情退费或减免热费。 (五)新建建筑物极其供热设施因设计、质量等原因导致用户室温达不到国家标准的全部责任由建设单位负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