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力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080102)

一、专业介绍

工程力学专业,学制4年,专业门类为力学。本专业始建于1977年。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人。专任教师中有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河北省教指委委员3人。

本专业依托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二、培养目标

根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的需要,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系统的工程力学基础知识和现代智能技术,能够在建筑、机械等工程领域中从事与力学相关的学术研究、复杂工程问题的计算、工程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机器人应用、智能建造等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1:具有扎实的力学及其相关工程的基础知识;

培养目标2:掌握智能相关技术;

培养目标3:较强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培养目标4: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修读方向的课程建议:必修课程全部修读。选修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或就业方向选择其中的部分课程。为了便于理解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对选修课程给出如下建议:(1)继续攻读本专业高级学位:应选读大学物理、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人工智能原理、数值计算方法及上机、力学基础实验1、塑性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及上机、力学专业外语、现代工程CAE、板壳理论及设计、智能结构分析与设计、学科进展专题讲座等课程。

(2)毕业后从事建筑工程相关工作: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土力学及地基基础、房屋建筑学、工程测量、建筑施工、工程概预算、土木工程材料等。若想从事智能建造工作,还应选择:

电工与电子技术、控制工程基础、人工智能原理、机械设计基础、智能结构分析与设计、三维造型基础及BIM技术、工业机器人基础、智能建造基础等课程。

(3)毕业后从事被动式建筑相关工作:大学物理、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控制工程基础、人工智能原理、房屋建筑学及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

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木结构设计、三维造型基础及BIM 技术、现代工程CAE、门窗设计基础、工业机器人基础、智能建造基础、被动式建筑设计等课程。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力学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接受工程设计和实践的基本训练,掌握相关的工程技术基本能力,具有工程师的基本素质。

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具备的能力和养成的素质:

1.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

1-1: 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

1-2: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学等基本内容,了解土木、机械、航空航天、机器人等相关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

1-3: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新技术知识;

1-4: 掌握系统的力学基本理论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

2.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

2-1: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基础及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2-2:掌握力学中分析、实验和计算等基本技能;

2-3:具有初步的工程设计能力,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力学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和数字仿真的能力。

2-4: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5:具有一定的工程组织管理、独立工作、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

2-6:掌握必要的人工智能等相关信息技术,能够获取、加工和应用力学及相关信息;

3.毕业生应养成的素质

3-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身体和心理素质健康。

3-2: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以及一定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3:具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

3-4:具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3-5:了解力学的发展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认识力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主干学科

数学、力学、人工智能、建筑工程等

五、标准学制

四年。

六、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核心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振动力学、流体力学、计算力学、实验力学、结构力学、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人工智能原理、工业机器人基础、智能建造基础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认知实习、金工实习、各类课程的专业实验和上机、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七、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八、毕业学分要求

(一)第一课堂

其中:

(二)第二课堂

按照《河北大学本科专业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执行。

九、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

(一)通识教育课程(58学分)

1.通识通修课(共修读48学分,其中实践实验环节修读12学分)

2.通识通选课(最低修读10学分)

(二)学科基础课程(共修读58学分,其中实践实验环节修读10学分)1.学科核心课(共修读34.5学分,其中实践实验环节修读3.5学分)

2.学科拓展课(最低修读2

3.5学分,其中实践实验环节最低修读6.5学分)

工程力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概述 重庆大学工程力学本科专业于1978年开始招生,当时属于机械工程一系。1985年创建工程力学系。1998年学校院系调整后归属于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2013年12月26日,学校成立航空航天学院,工程力学专业自2014年开始在航空航天学院招生。本专业目前拥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力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力学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力学重庆市重点学科。本专业有一支出色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10人,讲师5人。自1978年设立工程力学专业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的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他们正在全国和世界各地的企业单位、设计单位、科研单位和高等工科院校中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研和教学等工作,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适应航空航天工程相关领域的需求,加强工程力学专业向航空航天工程领域扩展,使毕业生能更好地在航空航天工程领域服务,工程力学专业增设航空航天工程方向。 二、标准学制 四年。 三、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四、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运用现代力学理论、先进计算技术和实验手段解决工程问题的专门人才,注重系统而扎实的科学知识与素质的培养,强调科学计算、实验与工程软件应用兼容的基础素质教育和科学研究能力学习并行的培养模式,注重必要的工程知识与基本工程训练,以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工程应用的要求。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在与力学相关的各领域如机械、土木、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航天、造船、水利、化工等的企业、设计和科研院所中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培养规格及具体要求: A 知识 A1、工具性知识 具有公共外语和专业外语、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文献检索等知识。 A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具有文学、历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健康教育、美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A3、自然科学知识 具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理方程、大学物理等知识。 A4、工程科学基础知识 具有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等知识。 A5、专业知识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概述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是培养建筑工程施工方向的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知识,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具备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实践的能力。 二、培养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 本专业培养建筑工程施工方面的专门技术人才,学生需全面掌握建筑工程施工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具备设计施工方案的能力,熟悉施工技术流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结合,培养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施工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2.实践能力培养 本专业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将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实地勘查和现场实习等方式,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3.创新能力培养 本专业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将通过课堂及实践课程的安排,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三、专业课程设置

1.基础课程 数学、力学、材料学、建筑工程测量、电气与自动化、工程造价、工程力学、建筑材料与构造、结构力学。 2.专业课程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管理、施工组织与计划、工程安全技术、建筑制图、建筑工程设备与施工、工程测量与放线、工程质量检测与控制。 3.实践课程 建筑工程实习、建筑工程案例分析、建筑工程实训、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职业素养培养。 四、培养模式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实践实习的安排,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2.多元化课程设计 本专业课程设置涵盖建筑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兼顾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不同的课程安排,培养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 3.导师制度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703)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具有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道路、桥梁等的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岩土力学和建筑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受到课程设计、试验仪器操作和现场实习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土木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素养; 2、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电工、工程测量与试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掌握土木工程现代施工技术、工程检测与试验的基本方法。 3、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4、了解土木工程主要法规; 5、具有进行工程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力学、土木工程;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与CAD、测量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土木工程材料、基础工程、荷载与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建筑结构试验、建筑法规;桥梁工程、道路勘测与设计、路基与路面工程;岩石力学、地下建筑结构。 四、修业年限、学分要求和授予学位类别 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毕业学分要求:修满202学分。其中:通识课45.5学分、学科基础课77学分、专业课28.5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39学分、全校性公选课12学分。 授予学位类别:工学学士。 五、培养措施 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加学科前沿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得到培养和训练。 2、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保证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各类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 3、扩大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选修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取12个以上全校性选修课学分,其中应至少选修4个学分的社会科学类课程。指导和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大类辅修专业、副修第二学士学位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 4、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考核内容、考核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倡导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学习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学空间。考核内容应当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核;考核方式应当灵活多样。 5、实施3至6年弹性修业年限和学籍预警机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个性发展空间。 6、鼓励学生尽早进入科研领域,采取具体措施活跃学生科研活动;积极探索和实践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协调作用和综合优势,重视课外训练,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结构力学竞赛”、“结构模型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广告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对参与创新科技活动并获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相应学分。 六、通识课模块教学进程表(附表一) 七、学科基础课模块教学进程表(附表二) 八、专业课模块教学进程表(附表三) 九、专业教学进程计划安排表(附表四) 十、集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附表五)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方向 本专业坚持以培养“基础知识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土木工程应用科学理论为基础,兼顾法律法规、经济、管理、材料、测绘及测试、计算机应用等必备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结构设计、建造等应用技术为培养核心。课程体系涵盖注册结构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师、注册造价师、注册岩土师等土木类注册工程师所需知识。通过严格、系统的课程设计、实训、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获得土木工程师的基本素质训练和技能培养,并具备向土木工程各专业领域和各职业畴发展的坚实基础。该专业下设建筑工程、交通土建两个专业方向。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工程力学、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施工、预算、项目管理基本理论和法律、法规、经济、材料学、测绘等基本知识,并获得土木工程师、建造师基本训练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与技术、建设项目开发与投资分析、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在房屋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资、开发及监理等部门从事相关技术或管理工作。 . 建筑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通过在校四年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初步掌握结构设计、建筑工程建造、施工与项目管理等方面基本知识和技能,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成为设计和施工企业所需要的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 . 交通土建专业方向的学生,通过在校四年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初步掌握道路和桥梁结构设计、施工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成为设计和施工企业所需要的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 三、培养要求: .思想政治素质 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社会道德。具有艰苦奋斗、实干创新的精神和热爱劳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自律谦让、团结合作的品质。有较好的文化、道德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专业技能素质 学生应当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高等数学、物理学等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其他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工程力学、结构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和岩土工程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工程概预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工程测量、试验与检测的基本技能,了解建设项目的经济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本容,了解土木工程的主要法规,具备在土木领域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能力。 .文化素质 掌握一门外语并能运用其进行业务工作;具有较好的自然科学基础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有关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问题;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应用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向相关专业拓展的能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培养方案

土建类本科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总体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和科学发展观,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建类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实践能力,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必要实践能力,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在铁道工程、公路工程、桥梁工程、建筑工程、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土木工程技术(包括铁道工程、公路工程、建筑工程等)基础知识及与工程项目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力学建模、分析、计算、实验及与力学相关的工程系统软件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工程力学专业人才。毕业生可在各种土建工程(铁路、公路、桥梁、隧道与地下结构、建筑工程等)部门从事与力学有关的科学研究、软件应用与开发、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等工作,也可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消防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火灾科学的基本理论、消防安全技术和工程方法以及消防政策法规,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消防工程专业人才。毕业生可在企事业单位消防部门和公安消防部队从事消防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灭火救援指挥、火灾调查、建筑消防审核、消防器材研究与开发等工作,也可在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从事消防工程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土木工程(天佑班)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计算和实验研究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毕业生可在铁路、公路、桥梁、隧道与地下结构、建筑工程等部门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和开发工作,也可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二、培养要求 (一)政治思想和品德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理解科学发展观;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河北大学工程力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河北大学工程力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介绍 工程力学专业始建于七十年代,至今已为国家输送毕业生千余人。该专业现有教师十余人,平均年龄40岁左右,其中大部分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形成了年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该专业实验中心面积2000平方米,大型设备10余台,下设电测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振动实验室、建材实验室、土工实验室、结构测试实验室和计算机室等,可以保证教学实验的顺利进行。该专业拥有固体力学学科硕士授权点,下设四个研究方向,可充分体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工程力学属技术科学类,该专业学生有系统的力学基础知识,必备的计算与力学试验能力,同时具有必要的工程和设计知识,这为学生的考研和就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一般工科专业相比该专业毕业生更具横向发展潜力。学生毕业后能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研究、科技创新、软件开发、大型工程计算及设计工作,还可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二、培养目标 工程力学学科几乎涉及所有工程领域(如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城建、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因而该专业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培养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必备的计算和实验能力,能在各种工程领域中从事与工程力学学科相关的科研、技术和软件开发、工程设计、工程计算和科技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要求 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本专业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建模能力,同时受到必要的工程技能训练,具有应用计算机和现代实验技术手段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具有较系统的本专业领域技术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论分析能力与实验技能; 3.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 四、标准修业年限:四年 五、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六、毕业学分学时要求:

工程力学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培养方案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工程力学方面的高级人才,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较 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具体培养目标为: 1.具有宽厚的数理基础,能够熟练运用工程力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工 程问题; 2.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设计、工程化设计、施工图设计、工 程招标等; 3.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和工程实验技能,能够 在工程力学领域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 4.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 适应国内外工程技术交流和合作。 2. 培养方案 2.1 课程设置 2.1.1 基础课程 •数学、物理、化学基础课程; •计算机基础及编程技术; •工程力学基础课程; •材料力学基础课程。 2.1.2 专业课程 •结构力学、杆件稳定理论、抗震设计理论、有限元方法、混凝土结构力学等力学基础课程; •工程设计、工程造价、施工组织、工程招投标等实践课程; •固体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断裂力学、疲劳及断裂机制、微固体力学等深入学习课程; •结构动力学、岩土力学、地震地质学、液体介质力学等领域拓展课程。 2.2 实践环节 2.2.1 实验课程 •实验基础训练课程; •材料力学实验、结构力学实验、抗震实验等力学实验课程; •工程实践和科研实践环节。

2.2.2 毕业设计 毕业生必须完成1个学期的毕业设计,其内容应涉及深入学习课程和应用技能 的培训内容。毕业设计应包括设计方案、技术分析、施工组织、施工图及经济考虑,并在毕业论文中进行表述。 2.3 学分要求 总学分要求180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不少于70学分,专业方向课程不少 于50学分,实践环节不少于10学分。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不少于10学分。此外还要求综合素质教育、英语等其他课程的学分。学生应确保拥有足够的学分以取得毕业证书。 3. 实施计划 本方案的总学制为4学年。大部分学生将在校完成所需要的学分。按照学生不 同情况,可以有所调整。学生可以申请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学习。 结束语 本文为本专业工程力学培养方案的详细介绍,旨在为广大师生提供完整详细的 学习方案,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和创新性思考,以便更好的完成毕业学业,并更好地在工程力学领域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是一门研究物体受力和运动规律的学科,是工程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力学基本理论和工程实践能力,为他们从事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课程设置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包括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等基础课程,以及工程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结构稳定性等专业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巧,具备分析和解决工程力学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注重实验教学的开展,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内容包括力的测量、结构应力应变分析、振动实验等,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学原理。 三、工程实践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参与工程项目实践、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还能够了解工程实践中的规范和流程,培养工程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能

力。 四、科研能力培养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开展科研项目、参与学术论文的撰写和发表,学生能够深入研究某一领域的工程力学问题,提升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五、实践应用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案例分析和项目设计,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为工程实践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实践应用,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工程实践工作,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综合素质培养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注重理论教学,也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是为了培养具备工程力学基本理论和工程实

工程教育认证下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doc

工程教育认证下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 摘要:以内科技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按照专业认证要求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方案以工程教育认证为主线,以特色鲜明为引领,以课程体系制定为落脚点,将学生作为主体,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 ﻭ关键词:专业认证;工程力学;培养方案ﻭ 工程教育认证是专业认证机构针对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专门性认证,由专门职业或行业协会、专业学会会同该领域教育专家和相关行业一起进行,旨在为相关工程人才进入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工程教育认证可构建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对应行业的联系,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的适应性。从2006年开始全面构建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2016年成为《协议》的正式会员国.《协议》(WashingtonAccord)是普遍认可的本科工程教育专业国际互认协议,是工科毕业生职业能力国际公认的权威要求.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工程人才国际流动的需求,按照协议成员国标准,在全国高校全面开展了本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内科技大学于2015年开始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相继有若干专业通过。2017年开始着手各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并要求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进行.内科技大学工程力学专业于2002年成立并招生,至今已经连续招生16届.由于国家并未工程力学专业的专业认证标准,本文结合相近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内科技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进行了如下探索。

ﻭ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ﻭ 指导思想:全面党的教育方针,遵循规律,以促进学生全面和适应需求为根本标准,依据XX《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和专业介绍(2012年)》对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参照XX颁布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等相关文件精神,以“厚基础、重、强能力、高素质”为指导,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持标准引领,目标导向:根据XX公布的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行业制订的专业人才标准等为参照,结合国家“新工科”建设内容,分析国家战略需求,对人才的市场需求,学生个性需求,在专业办学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科学设置模块: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标准,全面梳理课程体系,科学各课程模块及学分要求,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创新素质模块”四部分融合、层次分明、比例协调的课程体系。强化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强化教学环节,根据工程力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公共基础、专业课程、专业综合和第二课堂活动"模块化、多层次教学体系,明确教学体系具体实施方案,增强性教学环节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根据工程力学专业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自学讨论课程、研究型课程、设计性课程、科研训练课程、创新创业训练等课程,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训练创新创业思维。

工程力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本科)

工程力学专业2020版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实宽广的力学理论基、现代力学计算技能和力学实验实测技能,能综合运用力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中的力学问题,具有科学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终身学习能力,能够引领科技创新、行业发展、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 二、毕业要求 1.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思想觉悟,践行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的基本原理。 2.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爱岗敬业、艰苦创业、求真务实、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 3.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法律、国防知识和素养,了解能源、土木、机械、交通等相关工程领域的基知识与发展趋势; 4.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具备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较强的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 5.掌握较系统而扎实的数学力学基,对于复杂的工程问题,能够进行全面分析,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数学力学模型。 6.掌握计算机理论基,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知识和相关软件对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软件开发与应用。 7.掌握较全面的实验分析技术,能运用力学实验方法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 8.了解力学的发展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认识力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9.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和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能通过不断学习以适应个人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10.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体育锻炼技能。 三、工作领域及业务范围 毕业生适宜到厂矿企业、事业单位、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工程设计、科技研发、软件开发与应用、技术管理等工作;适宜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可以继续攻读力学及与力学相关的工程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四、专业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力学。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振动理论及测试技术、实验力学、计算力学、流体力

力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

工程力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力学 (学科代码:0801) 二级学科:工程力学 (专业代码:08010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独立担负本专业领域技术工作的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本学科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1、岩体力学与土力学 2、复合材料力学与结构设计 3、道路桥梁材料及其力学行为 4、计算力学与工程力学中的反问题 5、工程结构动力分析与抗震 6、材料损伤与疲劳强度 7、工程结构分析 三、学制、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至3年(特殊情况者可延长至5年),实行学分制。毕业总学分不低于29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5学分,学位课程学分不低于19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4学分。

五、实践环节 在学期间,必须参与实践教学,可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1、课程实践:一般在校内实验中心、工程中心和研究中心等单位完成,主要进行专业课程实践和科研技能训练,由指导老师负责落实,可采取“助教、助管、助研”等形式,包括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参加学术讨论会,进行社会调查等。 2.专业实践:依托校外实践基地,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特别是重大横向科研项目,在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专业实践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 参加实践环节的学生完成实践报告,经指导教师检查、评阅后,合格者记2学分。 六、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调查实际情况和参加研究工作,提出学位论文选题报告,经审核后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工程实际,必须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距离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0个月。选题报告通过后记1个必修环节学分。 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学校的中期考核。硕士研究生选题报告和中期考核的具体要求,参照研究生手册“研究生中期考核与选题管理办法”执行。 七、科研与论文 鼓励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刊物或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以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必须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2)”检测,达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学位论文的有关要求方可答辩。 八、培养方式与方法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坚持导师(导师小组)负责制或系(所、教研室)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导师(导师小组)和集体的积极性,从政治思想和业务学习两方面引导研究生全面发展。具体方式如下: 1、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与经常性的政治、纪律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在认真学好政治理论课的同时,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公益劳动等集体活动。 2、坚持课堂讲授和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广泛、灵活地采用案例式教学、专题讲座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学术沙龙以及学术报告与学术讲座等多种教学方式。 3、课程学习和科研论文工作并重的原则。既要深入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又要培养具有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4、研究生要参加必要的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次数不少于5次,且每次活动要求写出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学术活动的时间、地点、宣讲人、报告的内容和体会等。完成者记1学分。 5、研究生培养方式应灵活多样,强调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九、其他 1. 凡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均须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主干课程,不计学分。具体规定见《研究生手册》中武汉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补修课程的规定》。 2. 各专业应对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文献阅读量作出具体的规定与要求。硕士研究生应查阅本学科国内外文献4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三分之一。

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依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将来〞的指导方针,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开展的、能习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开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如下要求:1、把握马克思主义全然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效劳。2、树立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本门学科把握坚实的根底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把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具备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3、把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运用于本专业。4、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1、疲惫与断裂; 2、结构分析及优化设计; 3、力学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 4、计算流体力学及应用; 5、非线性系统识不。 详见附表一。 三、学习年限及时刻分配 1、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以学分制为根底,在校学习年限2年。 2、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的时刻约各占一半,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方可申请论文辩论。 3、在职人员的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时刻一般不超过一年。 4、硕士研究生在校培养期间,实行学期注册制度,未注册者终止其下一 时期各培养环节内容的登记备案。5、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累计不应少于一年时刻。四、培养方式及方法 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贯彻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两者并重的原那么,实行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的培养模式,采取导师个不指导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在研究生进学后的1个月内组织完成确定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培养工作应遵循如下原那么: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相结合,注重提高硕士研究生思想品德修养。2、指导教师确定后,导师应依据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硕士生本人的根底和特长,指导硕士生制定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的培养方案。为了保证论文工作的时刻和论文质量,指导教师要尽早安排研究生进进论文工作,并在第一学年安排研究生完成专业文献阅读及报告、选题、开题报告撰写等环节。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硕士研究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善于考虑、勇于创新的精神。4、应贯彻启发式讲授与研究生自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积极开展学术讨论和实验研究活动,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硕士研究生能力的培养;既要充分发扬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个人的潜能和积极性。 五、课程设置及时刻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修课(学位课)应包含公共课、根底理论课、专业课三局部;专业文献阅读、开题报告应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必修内容,并记相应学分。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在其学习过程中至少应修满26学分、必修课学分不低于16学分、选修课学分应不低于10学分。选修课能够从本专业开出的课程中选,也能够跨专业选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60学时,3学分。对所有的硕士研究生均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30学时,1学分〕。对理工农医科类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自然辩证法概论〞课〔40学时,2学分〕。 2、第一外国语100学时,3学分。 3、专业根底课和专业课很多于10学分。 详见附表二。学位课程的考核必须以考试方式进行,以百分制评定成绩。非学位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为考查,也可依据专业或导师要求定为考试课。考查课程的成绩评定为及格或不及格。考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引言 工程力学是工程学科中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力学性质和变形规律。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力学理论基础、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工程领域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培养目标 1. 理论基础:学生应具备扎实的数学和力学理论基础,能够熟练运用数学和力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2. 实践能力:学生应具备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开展工程实验并分析实验数据。 3. 创新精神:学生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三、专业课程设置 1. 基础课程:数学、物理学、力学、材料力学等。 2. 专业核心课程:结构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振动学等。 3. 专业选修课程:工程材料力学、地震工程力学、复合材料力学、计算力学等。 4.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工程实践和科研实践等。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 2.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课程和工程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工程设计,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科研导向: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实践环节安排 1. 实验课程:安排力学实验、材料实验、结构实验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力学原理和实验方法。 2. 工程实践:安排学生参与工程项目,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 3. 科研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实验室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课程评估与考核 1.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参与讨论、课堂作业等,占课程总成绩的一定比例。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在课程学习的中期进行考核,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力学专业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在力学及相关科学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和管理工作。 二、业务培养要求 1.掌握数学、物理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和演算能力; 2.掌握系统的力学基本理论知识,初步掌握力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分析方法;掌握一定的工程背景知识,初步学会建立简单力学模型的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对本专业范围内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5.了解国家科技、产业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力学。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数学物理方法、科学计算方法、程序设计、普通物理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振动理论、计算力学、力学实验等。 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必需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学习力学基础理论及某些专业方向的专门知识,加强实验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训练,注意培养理论分析能力和力学应用的能力,接受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的初步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五、学制 一般为4年。 六、学位授予 理学学士。 七、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较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培养方案的全部教学环节,总学分达到158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45 学分,实践教学8 学分,课外培养计划5学分)。

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具备力学基础理论知识、计算和试验能力,能在各种工程(如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中从事与力学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二、培养基本规格要求 本专业主要学习力学、数学基本理论和知识,进行必要的工程技能训练,具有应用计算机和现代实验技术手段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 2.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弹性力学、计算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等基础知识; 3. 具有较强的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论分析能力与实验技能; 4.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5.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振动力学、有限元法、实验力学、工程结构分析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 四、学位课程 理论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弹性力学。 五、毕业最低学分及要求 本专业毕业最低学分为163学分,其中任意选修学分要求22学分(见课程设置总表中任意选修课说明)。 六、学制 四年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四年制本科学生的最长学习期限为6年。 七、授予学位及要求 本专业毕业授予学位:工学学士。要求:达到宁波大学学士学位授予要求。 八、各类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汇总表

九、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置总表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学院(代号)系(代号)本科专业学位 航天学院(01)控制科学与工程系(04) 自动化工学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工学航天工程与力学系(18) 工程力学工学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工学 飞行器环境与 生命保障工程 工学 复合材料与工程工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21) 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工学 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05) 通信工程工学 电子信息工程工学 机电工程学院(02)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08)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学工业设计工学飞行器制造工程工学工业工程工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03) 材料工程系(09)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学材料科学系(19)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学焊接技术与工程系(29)焊接技术与工程工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系(35)材料物理工学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04)热能动力工程系(02) 热能与动力工程工学 飞行器动力工程工学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05)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系(01) 测控技术与仪器工学 光电信息工程工学电气工程系(06)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学 理学院(06)应用化学系(07)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工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工学材料化学理学 应用化学理学

学院(代号)系(代号)本科专业学位 理学院(06) 物理系(11) 应用物理学理学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理学数学系(12) 数学与应用数学理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理学生命科学与工程系(28) 生物技术理学 生物工程工学 管理学院(07)管理科学与工程系(10)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学 电子商务管理学营造与房地产系(13)工程管理管理学 工商管理系(20) 工商管理管理学 市场营销管理学 会计学管理学 财务管理管理学 旅游管理管理学金融与贸易系(22) 金融学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科)经济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08)哲学与社会学系(16) 社会学(社会学/英语双学 位) 法学 和文学经济系(23)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科)经济学法政系(24)法学法学传播学系(30) 广播电视编导文学 广告学文学 土木工程学院(09)土木工程系(33)土木工程(建筑、岩土与地 下工程) 工学理论与应用力学—土木工 程(建筑工程方向)(五年 制双学位) 理学 和工学 市政环境工程学院(10) 市政工程系(25)给水排水工程工学建筑热能工程系(26)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7) 环境工程工学 环境科学理学

机械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日期:

机械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机械工程类专业是培养掌握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基础理论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 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专业领域内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数控技术与设备、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外语、计算机辅助工程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进行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设备控制与检测、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掌握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工程、产品设计与开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机械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模具制造、数控技术等产品制造加工方面的基础知识; 3.掌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计算机应用与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4。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专门技能,受到本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5。具有本专业必需的识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设计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 6。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与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三、学制与学位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 力学、机械工程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五、主要课程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