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弟子规》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

《弟子规》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

《弟子规》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
《弟子规》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

论《弟子规》与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家天下的中国古代社会,齐家既是修身的目标,又是治国的基础。因此,如何“齐家”便成为古代家

庭教育的根本追求。

古人主张“养正于蒙”、“教子婴孩”,就是要从小注意家庭成员道德品质的培养,把道德实践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使品德的不断提高与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统一起来。我仅以当前在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最被国学教育者看好的古代蒙学教材《弟子规》

为例,进一步剖析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弟子规》从宋朝开始推行,流传在中国有近千年的历史。由于它通俗、易懂、易行,包含了大量思想修养、待人接物、饮食起居、生活礼规等做人的基本准则,特别讲究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曾经盛行一时,被誉为“便于诵读讲解而皆切于实用的”“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在进行青少年道德教育时,其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童蒙养成的教育思想,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并进行深人研

究,使之为今天的青少年教育实践服务。

一、蒙以养正,德教为先的家庭启蒙教育

现代家庭伦理建设必须抓家庭教育,不重视家庭教育,或者虽重视但不得其法,都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家庭伦理。儿童的第一学校是家庭,儿童在这里接受做人和做事的最初教育,打下一生立身成

浅谈《弟子规》的教育意义

浅谈《弟子规》的教育意义 摘要:近年来,提高全民素质、弘扬传统美德的浪潮日益高涨,因此,被誉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的弟子规越来越受大家的重视,《弟子规》自清朝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究其原因在于,其编为三子一句,两句一韵,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同时《弟子规》内容贴近生活,简单易懂,为广大人名群众所接受。《弟子规》包含众多中国传统道德的思想精华:尊重师长、爱众亲仁、孝敬父母、与人为善等,对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意义深远。关键字:道德思想;传统文化;教育创新 一、前言 《弟子规》是清代学者李毓秀所著,集结圣贤学问和中华传统教育思想,它引用《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思想,变为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格式,分为孝、悌、谨、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部分,共计360句,1080字。《弟子规》列举为人子弟在家、出外、格致求学以及待人处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尤其重视生活与家庭的教育。《弟子规》作为启蒙著作,其中“弟子”是指一切圣贤弟子,“规”则为“夫见”,即大丈夫的见解,因而该书适合各类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的人群。 二、《弟子规》的思想精华 《弟子规》强调教育的先后次序,首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即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也就是《三字经》上说的“首孝悌,次见闻”。这完全符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有很多人都误以为在当前文明的社会,高科技、高物质享受的社会当中,传统的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精髓,可以说是遭人所遗弃,很多人都不晓得这些宝藏的可贵。尤其近一、两百年来,中国遭受极大的动乱,许多的传统文化道德都在这个荡乱的时代当中,被破坏殆尽。尤其是道德、传统方面。很多人感叹,当今社会不安宁,人在茫茫的人生,不知所为何来,可以说是茫然无知。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对传统美德的学习、借鉴,选择性的践行《弟子规》的重要思想来丰富自己,迎接挑战。 1.《弟子规》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古时候,他们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从小就了解应该如何把小孩教好。因为小孩一生出来,他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他很纯洁。在这个时候需要好好的教他,你教他善,他就是善;

中职校弟子规德育管理模式

中职校弟子规德育管理模式 一、《弟子规》在中职学校德育管理中的重大作用 1.对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具有指导作用。《弟子规》是规范教育的尺子。符合党中央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符合道德内容的综合性特点。不同于那些虚假、空洞、华而不实的德育高调,它是实实在在语重心长的教诲,其中的道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如:《弟子规》中“信”告诉我们“,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如果老师和学生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就可以形成诚实的校风。2.可以纠正学生不良的言行。《弟子规》就像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学生每一个细微处的不足和错误,都可以从中发现。如学生屡犯错误时,老师可用“德有伤,贻亲羞,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教育他。学生在家教导他“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等等。总之,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以从《弟子规》中找到相应的规范。3.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践行《弟子规》并落实在生活当中,可以培养中职生敦厚善良的心性,让他们懂得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仅得到文化的熏陶、智能的锻炼、人格的培养,还能伴随经典逐步形成文明礼貌、高雅而富有教养的行为举止与生活态度,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学校教育得到家长、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弟子规》的“出则悌”、“谨而信”篇,列举了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交友等礼仪。中职生在校能礼敬师长、团结相处,走上社会后定能很快适应企业管理,符合企业人才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更好地服务社会,学校的教育也就会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扬。5.启迪智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生学校加强《弟子规》教育,有利于中职生对于自我根本的重新认识。对继承传统,启迪智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广的重要意义。 二、《弟子规》在中职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应用 1.教师率先力行。学习践行《弟子规》教师要以身立教,言传身教,起到榜样激励的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做到了,学生就会“听其言,观其行”,做到“不令而行”。中职学校必须采取各种形式的培训,让教师先深入理解《弟子规》的涵义。用经典文化正心、修身、养德,为以德立教提供可能,为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找到动力源。2.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弟子规》与家庭教育

《弟子规》与家庭教育 《弟子规》与家庭教育作者:李春燕孩子送进了幼儿园我心里忐忑不安:这毕竟是孩子第一次进幼儿园还是周托她能适应吗?周五把孩子接回来她显得很兴奋。“爸爸我给你背一背《弟子规》吧?””;好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听着这稚嫩的声音我的心一下放宽了:学生一进校就学习《弟子规》诵读经典从小进行德育教育多好啊!那么我们做家长的又该怎么做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都非常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但是多数人往往把焦点集中在学校教育上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则不被重视。其实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中家庭教育才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起着基石的作用。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新教育评论》上说:”;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我国人漠视幼稚时代之重要学校教育耗费精神纠正幼稚时代之不良态度、习惯、倾向可谓事倍功半。”家庭教育成功与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小的时候孩子就像一个未成行的泥巴而作父母的就要把一滩泥巴雕刻成一件艺术品。这其中就需要灌注教育。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这块泥巴也渐渐有了形状渐渐的便越来越坚实而难以雕琢。甚至有时候这块泥就不听使唤了即使再怎么捏也无法捏出自

己想要的就是这么的冥顽不灵。如果这个时候再进行那些早该进行的教育已是为时已晚根本就是过时了。那些从小养成的恶习早已深入骨髓一时间真的很难改正这自然就是个失败的例子必然也是可怕的。 教育孩子除了在儿童期十分重要外在过渡期那时更加重要。尤其是一个孩子向青春期过渡不仅是生理上的变化也更是心灵上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孩子便形成了人生观和世界观更有了自己个人的主见由于两代人有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背景自然就难以躲开代沟就有心灵上的矛盾和冲突为了 消除一切不必要的灾难就要教育。万事德为先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行为的规范。要教育就先要以身作则让自己去作为孩子的榜样去相信教育的真实性只有自己做了孩子才会跟着学习。如果光说教育说大道理而自己不能作为孩子的榜样那么这种教育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教育是丝毫起不了作用的。例如父母教孩子说实话不撒谎而父母自己却常常说谎甚至在自己孩子面前说慌。倘若有一天孩子知道了就会很难过会学着说谎从此不信任父母对父母怀着疑惑的态度。这种教育又怎么能成功。 教育还要贴近实际从现实出发去教育孩子而不是渺茫的幻想。教育只要有效果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冠冕堂皇只要平平淡淡而且贴近实际的教育更能使孩子接受也更容易接受。每一次孩子都能按父母说的去做每一次爽朗地答应没有一个人会不高兴但如

浅析弟子规中的德育思想

浅析《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及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摘要:古人云“有才无德,行不远。”以前,人们常说大学生是国家栋梁之才,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而如今这种声音越来越少,倒是“大学生的总体素质越来越低”、“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论越来越多,问题究竟在哪里?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弟子规》无疑是颗璀璨明珠,用短短1080字,具体的列出了在家外出,待人接物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弟子规》中包含的思想,对现今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此做出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弟子规,大学生德育问题,思想素质教育 一、《弟子规》中德育思想分析 《弟子规》脱胎于清代秀才李毓秀的《训蒙文》,在动辄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古籍中实在是后辈中的后辈。但它以孔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爱”为中心,开篇便提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全文仅仅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在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文字又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内容又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所以影响非常之大。 1.首孝悌,道德的根基 儒家伦理思想奉行“百善孝为先”,《弟子规》亦在开篇强调了“孝”的首要地位。儒家文化强调“家国同构”,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孝悌之道”则是家庭和谐的基础。《弟子规》在“入则孝”部分详细阐述了怎样孝顺父母,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虽然在当今社会,有些观点并不适用,但是,这其中对父母的爱与敬,对父母养育之情的感恩,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出则悌” 部分,则阐述了对兄弟姐妹友爱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有五种基本关系,这就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称为“五伦”。每一种关系都是以“仁爱”这一基本精神为纽带。儒家认为,父母子女间真挚的感情,是人类“仁爱”精神的始源。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2.次谨信,行为的准则 “谨”就是谨慎,小心。《弟子规》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谨慎处事,规矩低调,并且自我约束。如“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这些对当今现实生活中那些不修边幅,盲目消费,攀比奢华,无上进之心者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信”则是儒家文化中“五常”之一,所谓“仁义礼智信”,“信”也就是守信,诚实的意思。“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言必行,行必果。”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所流传下来关于“信”的语句,《弟子规》中将“信”作为评价人的道德指标之一。“谨言慎行,诚信为本”不仅是大学生,应当是每一个所坚守的的行为准则。 3.“爱众”“亲仁”,人际交往的桥梁 “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这是一种博爱的精神,要怀有一颗感恩,宽容的心。受人恩惠要时时想着报答,“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应该宽大为怀把它忘掉,怨恨不平的事不要停留太久。感恩是一个人情感品质健全的表现,不懂感恩的人人际交往难以融洽,甚至出现焦虑,孤独,自卑,厌学,仇视等负面情绪。“亲仁”顾名思义就是亲近仁者,与仁者为友。《弟子规》亲仁篇虽然短小,却饱含深意。 告诫人们,内心一定要以仁义道德作为衡量标准,明辨善恶,结交君子。 4.余力学文,格物明德 余力,即多余的时间或精力。《弟子规》认为人应当努力实践“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如果你还有多余的体力,能力,精力,再去读书,做学问。中国的传统,一向把做人的大原则和大规矩放在第一位,首先做一

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2019年文档

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 《弟子规》继承和发扬了古圣先贤的智慧和美德,把“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日常行为规范具体化、生活化,包含了大量思想修养、待人接物、饮食起居、生活礼规等做人的基本准则,特别讲究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其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童蒙养成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3]。 一、现代家庭教育的现状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存在,通过家庭教育可以有效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塑造家庭成员的人格,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遵从社会意愿,成为社会的同质因子。但现有家庭教育的实然状况限制其应有职能的有效发挥,甚至出现负效和职能错位现象。 1、家庭教育观念 在家庭教育观念上,一方面沿袭了传统家庭教育中的“光宗耀祖”、“望子成龙”等价值观念,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一方面又受现代社会主文化、各种亚文化甚至有意无意受某些反文化影响,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注意到家庭成员的多方面发展,但又忽视家庭成员人格主导方面,道德品质的培养,出现重智轻德甚至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致使家庭成员人格畸形发展。2、家庭教育职能 在家庭教育职能方面,忽视大众传媒在家庭中的有效利用,使其传递了大量不必要甚至有害的信息;社会还缺乏一套强有力的道德规范体系,使家庭教育中道德观念的培养处于茫然无措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中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牢固基础的德育职能的发挥;现存人才选拔制度引发了学校教育职能的偏颇,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生错位,弱化了家庭教育应有的职能,增加了家庭成员利用消极的亚文化甚至反文化中的价值观塑造自我、设计自我的可能性,其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异质因子。 3、青年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 以自我为中心实质上就是自私。自私像一颗毒瘤,它不仅可以摧毁一个人的免疫系统,而且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灾难。 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深受父母宠爱甚至溺爱,因而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意识,习惯于对父母呼来唤去,为父母做些事情多懒心无肠,对父母的抱怨多不理

弟子规与德行教育

《弟子规》与德行教育 蔡礼旭老师曾经说过,教育就是长善救失,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在中国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教育面对的现实的问题,是怎么样培养一个分数高、成绩优的学生,无论是对家庭、对班级、对学校,对一个老师工作的评价,几乎都是围绕着同学的分数;关于做人的道理,没有人教给这些孩子。所以学校面对的是不好教的学生,家长面对的是头疼的孩子,无从下手。 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的自律行为越来越差,不知道事情该怎么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弟子规恰恰就是教人做人做事的一本很好的德行教育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弟子规的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共360句1080字,分别列出了做人的113件事,是贾存仁先生在清朝李毓秀根据童蒙教育需要写成的《训蒙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永久性老师,父母在家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起着很重要的教育作用。因此,弟子规的学习和践行还需要从家长开始,家长们通过学习和践行要给孩子以榜样,孩子才能模仿着去做,才能真正成人。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父母用错误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得更坏。所以在优秀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才的背后,我们总能找到和谐温馨家庭的影子。孩子之所以会变成问题孩子,作为家长首先要反思自己,看自己是不是在孩子面前有不合适的做法,是不是对孩子采取了不合适的教育方法。作为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孩子是变化的,其次要明白家长的变化能促使孩子发生改变,因此,如果孩子出现了状况,不是教育不好了,关键是看家长能不能改变家庭教育观念,率先学习和践行弟子规,用弟子规教育孩子,让弟子规促进孩子发生改变。 对于我们学校教育而言,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组织学生学习践行弟子规,从诵读开始,然后逐渐要求践行和反思,只有时刻用弟子规教育和约束孩子,孩子们的行为才能发生改变。而这一活动的主要力量还是班主任,班主任要坚决贯彻执行学校学习践行弟子规的做法,并坚持利用弟子规引导和教育学生的言行,并通过家长学校组织家长进行弟子规学习践行活动,这样,浓厚的弟子规学习氛围就能营造起来。在进行弟子规学习和反思时,我们可以结合日常德行教育的主题灵活开展学习活动。比如针对物品摆放等组织学习践行反思“置冠服,有定位,

利用《弟子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利用《弟子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生生活的典范,它对学生进行了谆谆教诲:作为一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有学生的言行规范。通俗地讲,《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学生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弟子规》的开篇所阐述的道理非常精辟,这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德育教育。因此,要充分利用好校本课《弟子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孩子们在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下,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弟子规》用大量的文字阐述怎样孝敬父母,例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等。”在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在讲到孝敬父母时,我问同学们:你们平时在家是怎样孝敬父母的?为父母做过一些什么事?一些同学能讲出为父母倒茶、揉肩,在家里有时扫地洗碗,可也有一些同学愣是说不出自己为父母做过什么事。针对这种情况,我给学生讲了二十四孝中黄香的故事:在他九岁的时候,母亲便去世了。他看见自己的父亲,每天辛苦地劳动,特别心疼。为了照顾好自己的父亲,他在夏天的时候用扇子把父亲睡的枕头和席子扇凉;冬天天气寒冷时,他先帮父亲把被窝睡暖了,再让父亲睡。教育学生:可见黄香非常懂得体恤别人,他的孝心一直被后人所称赞。现在我们不需要为父母扇扇子暖被窝,但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对父母孝敬。父母抚养我们很辛苦,小的时候要喂奶、喂饭,换尿布,有病时背着你去医院,半夜起来喂药。风里雨里天天接送你去幼儿园,

《弟子规》在现代学校德育教育中的意义

Vol.33No.1 Jan.2012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中国教育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德育思想,注重德育教育的结果是人们普遍拥有羞耻心,时时告诫自己要为善去恶。但当今日常生活的数字化、抽象化,人们被架构在痛苦的“追求”之下,人们不断地向外追求功名利禄而丢失了内在宁静的心灵体验,这种社会氛围也影响了学校的教育,致使学校的教育方针更注重知识与技术的培养,而忽略了个人内在的德性教育。因此,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拯救世界。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儒释道,但不管是佛家的入门经典,道家的入门经典还是儒家经典的教诲都有强调孝悌、忠信等德育的重要性,而这些德育思想的精髓在《弟子规》中都得以体现。所以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弟子规》的引入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德育的界定和《弟子规》所包含的德育思想(一)德育的内涵 第一,德育可理解为以德育人。它要求教育者本身要有德,即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有一定的理解和遵循;第二,德育的主要途径是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从教育者的角度主要是是身教和言教,身教重于言教。而被教育者有其自身的领悟能力并将教育者所教导的内容内化于自身。第三,德育工作应根据被教育者的需要和特点来进行。如果不是根据被教育者的需要和特点进行培养,那德育的内化过程不能得以实现;第四,德育也可理解为育德,德育的目的就是使被教育者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有一定的理解和遵循,德育工作者所有的工作都是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第五,真正的德育是一种愉快的活动。受教育者会有一种有所领悟的欢喜感,教育者也会因其给予被教育者的帮助而心生欢喜。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按照人的本性,按照规律对人进行向上向善的教育、引导。 (二)《弟子规》所包含的德育思想 1.孝敬父母。《弟子规》浓缩了儒家德育教育的 要点,“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此句经文强调对父母的恭敬之心,一个人要想拥有美德就必须从基础即孝敬父母做起,“百善孝为先”。 2.出则悌。“悌”包括兄友弟恭,包括尊敬长辈 的礼节态度。兄弟姐妹和睦相处也是孝的一种表现。现代独生子女对此体会不深,而古代兄弟姐妹多,如果相处和睦,整个家就是其乐融融,父母看了会很欣慰。在家和睦友爱,以礼相待,外出自然而然就能够以礼待人,也能以友爱之心待人。 3.谨信思想。古者云: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所 以如果平常生活能够谨慎,就可以免掉很多的错误与麻烦。“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当今社会诚信问题天天提,可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是对此二字的莫大讽刺。《弟子规》的谨信思想注重培养人们对人对物的恭敬心与守护的心灵。 4.爱众亲仁。“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 载”。人与人在交往相处时要时刻将爱存于心中,用感恩的心对身边所有的人。由此,对于不明白自我的芸芸众生就必须时时接近有道德修养的贤者并 《弟子规》在现代学校德育教育中的意义 黄 河 (河池学院 外语系,广西宜州 546300) 摘要: 本文采用比较法研究、历史研究、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弟子规》所拥有的道德标准、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德育的界定和《弟子规》所包含的德育思想、现代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弟子规》对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等方面进行研究。以便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以很大的启示,为人类的和谐发展寻找真正的出路。 关键词:《弟子规》;德育;现代学校德育教育;伦理思想;身体力行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1-0229-03 229--

弟子规练习题及答案

《弟子规》复习题 1、《弟子规》的作者是谁?李毓秀。请解释“弟子规”的含义。是指一切圣贤弟子的见解。 2、弟子规分为哪几个部分?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几部分。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必要?是一个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及为人处世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3、请简单解释“入则孝,出则弟”。在家尊敬孝顺父母,多在父母身边聚,嘘寒问暖;兄弟间互相尊重、爱护,出外待人接物要有礼貌。 4、请简单解释“谨”和“信”。在家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举止;出外要诚实守信,不说谎话,不花言巧语。 5、请简单解释“泛爱众,而亲仁”。关爱他人;多与有仁德的亲近。 入则孝 6、颂词“父母命,行勿懒”告诉我们应如何对待父母的要求?父母交待事情,要立即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7、颂词“父母责,须顺承”告诉我们应如何对待父母的责备?父母责备教训时,应恭顺地虚心接受。 8、请解释颂词“冬则温,夏则凊”,并说明随着外在的天气环境变化,我们应该怎样照顾父母?待奉父母要用心体贴,冬天寒冷时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睡前为父母铺床扇凉。 9、黄香小时候是如何孝顺父母的?冬则温,夏则凊。现在我们有了很好的生活条件,还需要向他学习吗?孝顺父母是不分生活条件的,条件好要孝顺,条件不好也要孝顺。 10、颂词“晨则省,昏则定”告诉我们早晚应该如何关心和孝顺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早晨起床,应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晚上伺候父母安睡;及时掌握父母要求和身体状况。 11、颂词“出必告,反必面”告诉我们作为子女出门、回家时应如何对待父母?这样做有何必要?外出时,须告诉父母去处,回家以后,也要当面禀报父母;让他们安心,避免他们挂念。 12、颂词“居有常,业无变”告诉我们居所和事业应该处在一个什么状态?平常起居作息,要保持规律,做事有规矩,不要任意改变世代相沿的事业。应该怎么对待自己的学业?学习是关系自已一辈子的事,更加不能随便。 13、应该怎样对待父母所喜欢的事和讨厌的事?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做子女的应尽力准备齐全;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去除掉。 14、假如我们随意让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是孝顺的举动吗?身有伤、贻亲忧。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之受到伤害,让父母忧虑。 15、请解释颂词“德有伤,贻亲羞”, 并说明我们应该如何修养,才不会让父母蒙受羞辱?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有违

《弟子规》中的德育

《弟子规》中的德育 还记得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参加辩论赛,题目是“以法治国还是以德治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心中一直是推崇“以德治国”的,因为在我看来,一个人从心中知道自己怎么做是对的,比拿着鞭子逼他承认怎么做是对的更为有效。 在教育中,更是如此,德育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现在的小学校园中,骂人、随手乱丢垃圾、横冲直撞等现象屡见不鲜,说到底,孩子们还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在课上教他们怎么写字,怎么算题,怎么读英文单词,但是却没有认真地告诉他们作为一个小学生,他们怎么做才是对的,才是受人欢迎的。 我一直认为,《弟子规》是小学生应当认真学习的一本书,甚至我们应当将它的教授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但是不是简简单单的让学生去一遍遍诵读,一遍遍背诵。我不止一次看到,学生刚刚还齐声朗读着:“奸巧语,污秽词,市井气,切戒之。”但是放下书之后,张口就是很难听的叫骂声。那么,他们刚才的朗读除了浪费几分钟时间之外,究竟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对于《弟子规》的使用,不能仅仅停留在诵读上,而是应当有专门的老师进行讲解,真正让学生明白这本书究竟有着什么意义。 我以前讲国学课的时候,将《弟子规》放在第一个学期,用整个学期国学课的时间,给学生分节讲这本书究竟是让他们怎么做的。在第一次上课,我便会强调:“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

余力,则学文。”这简简单单几句话,其实是为了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顺序,那就是“先成人,再成才。”一言以蔽之,则是“德为文基”。 若是真的能够按照书中讲的那样,依次让学生明白孝悌,瑾信,爱众,亲仁,并在此基础上明白学习的重要性,那何愁学生不能成才? 古人将做人做事的智慧凝聚在一本本经典名著当中,其中专门教育小孩子的《弟子规》更是应当作为启蒙之书,但是,这样一本很有智慧的书,单单让学生们扯着嗓子喊上几遍就足够了吗?当然不是。我们要一点一滴将书中的智慧渗透进学生们的心中,让他们真正按照书中的要求去做,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撷取书中的营养,成为栋梁之材。 孔西小学霍云娇 2016年11月17日

《弟子规》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

《弟子规》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 概要: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人才,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造福于广大劳动百姓。一个孩子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光靠家长和老师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孩子从小受到《弟子规》的熏陶,就会逐步养成“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好习惯。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在他们人生基础阶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更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所以,作为启蒙老师的我们,应当教孩子做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人。 那么,教孩子做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人,从哪里做起呢?庆幸的是,学校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孔夫子教育我们:“夫孝,德之本也。”大道至简,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要先从孝敬父母开始。一个有孝心的人在家做到“父母呼,应勿缓”,即使来到学校也一定会做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孩子,就是上课认真听课,与同学团结友爱、友好相处。在家里懂得孝顺的孩子,也一定懂得尊敬老师,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成绩不好呢?所以,这学期我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加入了《弟子规》的蒙学读本。 一、融入礼的教育 古圣先王教育子民没有用法律,而是用道德,用礼仪来化民成俗。因为法律是树,道德是根。《论语》里讲:“不学礼无以立”,所以,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礼记·曲礼》里面记载着春秋时晏子的一则公案,晏子说:“夫人之所以责于禽兽者,以有礼也。”(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人有礼,而禽兽没有礼)孟子也说过:“饱食暖衣,易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用礼来区格,让我们去遵循、保持我们民族的优良,他是我们真正创造子孙后代的福址,才能过幸福生活。曾经有一个大学生宿舍,在一个秀美的山脚下,每年当洪水一泛滥,从山上一冲下来,就冲到了宿舍里,差点儿淹死人。后来就把堤坝建立起来,从此再也没有水患,可是住在一楼的人说:我们推开窗户看到的是一堵墙,都看不到风光,他们就想把墙推倒。试想一下,推倒这堵墙会怎样?居安思危,礼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我们认

《弟子规》原文及解说〈总叙〉原文: 9688615

《弟子规》原文及解说 〈总叙〉原文: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原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茍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出则弟〉原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餘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谨〉原文: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信〉原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茍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

浅谈《弟子规》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弟子规》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复苏,《弟子规》作为儒学的启蒙读物,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青睐。我市小学普遍都开展了蒙学经典诵读的课程。我所教的班级也将诵读和力行《弟子规》作为一门课程进行学习,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下面就《弟子规》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我在自己的工作中是怎样运用《弟子规》管理班级来进行论述。 一、小学生学习力行《弟子规》的重要性 1、小学生判断力较差,《弟子规》可以促进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古人说:“童蒙养正”,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是非判断观念,因此容易受到家庭、社会和媒体的种种不良思想意识的影响,逐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在儒家文化的经典当中,《弟子规》是儒学教育的基础。它是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编写而成。虽然它只有千余字,但它是用儒家文化提炼出来的做人规范.是儒家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儒家文化的精髓。用它来影响小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2、小学生自我控制力差,《弟子规》可以帮助其做到自我约束 有些小学生虽然明知道某些行为是不对的,可他为什么还要去做呢?答案就在于他没有一个良好的自制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

需要给他一个外部的约束。换言之,我们要想打造一个和谐的班级,就应该有一个要求群体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言行的标准。通过这种外部约束使小学生逐步做到自我约束,最终养成有利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良好习惯,而《弟子规》作为蒙学中的经典教材,恰好可以起到这方面的作用。 《弟子规》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古圣先贤的智慧和美德,而且还把“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日常行为规范具体化、生活化,包含了大量思想修养、待人接物、饮食起居、生活礼规等做人的基本准则, 3、《弟子规》简单易学,朗朗上口,易于让小学生接受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很多教师都会不自觉地采用禁令似的、模糊不定的,恐吓似的语言教育学生,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弟子规》则在“良好行为”和“常见陋习”两方面给出了很好的示范。使得小学生可以在其中很好地获得行为的参照。 4、《弟子规》可以解决小学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 众所周知,现在小学生中独生子女比较多,这些孩子大多的“自我意识”非常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在和同学相处时往往不懂得谦让和宽容,不知道孝敬长辈和感恩,更不会主动去帮助别人。如何教育好这些独生子女,让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带给教师新的任务和挑战。蒙学经典教材《弟子规》精辟地列举出为人弟子在家、出外,

弟子规 孝敬父母

子弟规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便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优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悌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人呼即代叫人不在己先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馀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廉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无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吴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於无倘掩饰增一辜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勿诌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弟子规教给我的家庭教育智慧

《弟子规》教给我的家庭教育智慧 2010年年底,我在中央电视台开始看《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之后我以买了《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的图书,觉得深受教育。近来仔仔细细地把《弟子规》好好读了几次,觉得读得太迟了,其中不少家庭教育方面的至理,现在却是悟之太晚。今年儿子就要读六年级了,一边回想与儿子一起成长的这五年的经历,一边学习《弟子规》,我已经被《弟子规》中包含的家庭教育智慧所深深感动。 一、教育者先接受教育:家长也是弟子 我早就知道“教育者先接受教育”这个说法,但是一直无法在心理接受这个观念。现在,我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过程,经历了很多挫折,发现对孩子打骂无用,说教也无用。现在学了《弟子规》,忽然我明白了什么是“弟子”。终身教育要我们活到老,学到老,在古圣先贤前面,我们一辈子都是“弟子”。所以要孩子学《弟子规》,首先我们家长要主动先学《弟子规》,在家长的以身示范下,就算孩子不直接诵读学习,我们家长营造的学习气氛也能让孩子耳濡目染,从而潜移默化的起到教育作用。 二、家庭教育的顺序:力行与学文 《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现代人读《弟子规》总叙尤其要注意和认识的是“学文”,因为其中包含了我们家庭教育的顺序、内容和目标。现代教育是以上学读书识字的“学文”开始的,并以“学文”为基础直至离开学校教育。而中国传统教育的观念里,“学文”是处于最末端的,这就是古今教育不一样的一个地方。所以现代人如何理解“学文”和前三个的关系就比较复杂一点,得结合后面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来理解。现在中国教育的症结可能就在这些字行间里,以“学文”开始却误入了“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的歧途。而我们家庭教育的困境,我觉得主要原因也在其中。 学了《弟子规》,我慢慢地明白了“力行”与“学文”的辩证关系,其中的道理令家长深思。我觉得我们的家庭教育把“力行”与“学文”的顺序搞颠倒了,只知道为“学文”而学文,不让孩子学做人做事。太多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劳动,光知道做好作业学习好考好试就行了,最终多半导致“长浮华,成何人!”我曾听朋友说,其实孩子的学习就是他需要做(力行)的一件事而已,孩子懂得做事,必然懂得学习,学习成绩也不会差,做家长的要多使孩子做人做事,少使孩子作业。现在在《弟子规》的指引下,我开始明白了。 所以,我们当父母的,要学会给孩子找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去做。如果孩子以要做作业为理由拒绝,家长也不要让步,要给孩子讲讲劳逸结合效率高的道理,让孩子在劳动中明白做点事不耽误作业和学习,甚至能提升作业和学习的效率。 三、家庭教育的内容:孝悌谨信 《弟子规》以《论语》中的孔子语为开篇,说了四件事情: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我打了箭头,表示顺序很重要,钱文钟教授也说,这个顺序不能搞错了。我

学习《弟子规》的一点心得体会(多篇)

学习《弟子规》的一点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弟子规》由“入则孝,出则弟,行则谨,事则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和行为规范,内容涉及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弟子规》从古至今,经过前人的著作与不断完善,才有幸传承到我们手中,成为了我们现在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虽是一本儿童启蒙读本,但它却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精髓,虽非集大成于一身,但却是传统至今不变的奉准则。更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和价值观的取向。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纵观历史,它虽是封建时期的产物,也许有些难免会过时,与当今会产生碰撞,但只要我们赋予新的内涵,注入新的活力,《弟子规》不但在那时行的通,当今照样走的通。 所谓“弟子”就是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做圣人的学生。“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每一次学习《弟子规》,都会得到一次全新的洗礼,被传统圣贤文化影响,被书苑式的学习环境影响,被例子中的人、事、物影响……每一次学习《弟子规》,像从一个混沌的尘世间步入了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不再有尘世间的烦杂,清新而又美好。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弟子规》开篇就是首孝悌,可见孝在传统文化中所占有的份量。在晋武帝时期,蜀汉亡,晋武帝任李密为太子洗马,而李

密为行孝,躬亲抚养祖母,特冒生命危险上书《陈情表》,“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可见古人对孝的重视。但现今的我们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小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也许是仁爱的最高境界。因为爱自己,所以爱父母,因为被人爱,所以爱人,因为爱生命,所以感恩爱。我们生命有限,但爱是无限的,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同样,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汶川、玉树地震中,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心相映,共同为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奉献微薄之力,与灾区人民共度难关。在中华大地上谱写了“大爱”之歌,在大爱之下,再大的困难都已微不足道,因为爱,我们有了团结度过难关的勇气;因为爱,我们不再畏惧黑夜,我们坚信,黑夜之后总会迎来全新的黎明;因为爱,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学习了《弟子规》之后,我感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合理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在古代,《弟子规》是为人处事的准则,在当今仍然影响着很多人,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

弟子规中蕴含的养成教育思想

《弟子规》中蕴含的养成教育思想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著名学者李毓秀所著。它根据《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为纲领。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编纂而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学易记,成为蒙学教育的理想教材。具体内容为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其中的养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因此,对于《弟子规》中的养成教育思想,应该予以重视,深入学习研究,使之为今天的儿童道德教育实践服务。 养成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品格。《弟子规》中的养成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并且易于转化为实践行动。它把孔夫子的教育理念提炼出来,作为教育儿童的纲领,重点把孝悌、仁爱、诚信、礼仪作为核心教育理念,让儿童在踏入社会之前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提升儿童的道德素质;并强调要从生活小事做起,从日常的行为去规范言行举止,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孝顺父母,尊敬师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在对待父母的关系上,《弟子规》非常强调,为人弟子应该养成听从父母教导,孝顺父母和尊敬师长的良好习惯。比如《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听到父母叫你时,应该立即答应,不要迟缓不答。父母交代做什么事,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懒惰拖沓。父母讲解为人处世的道理时,应该虚心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时,应该虚心接受,承认错误,不要和父母顶撞。”我认为,这种要求比较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在年幼时,没有足够的经验、思维方面尚不成熟,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不高,也不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特别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教育。而人的最初的道德观念、是非标准都是从家庭中得到的,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应该给予

细讲弟子规第5讲 家庭教育中的夫妇之道 讲稿

讲稿使用说明: 1、讲稿中的浅色文字部分,多系老师自己的经历,不适宜直接复讲或授课使用。可以跳过不讲,也可以转换一下人称去讲,比如把老师提到的“我”换成“有一位老师”。如能将老师的故事换成我们自己的故事,将老师的体悟换成自己的力行实践心得,才能将老师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收获,把习讲变为授课。 2、老师在演讲过程中有不少地域性或者个人习惯性语言,我们在习讲时,可以灵活转换成更易于为大众接受的语言表述方式:如把“诸位朋友”或者“诸位家长”换成“各位朋友”或“各位家长”;把“比较不好”换成“不太好”;把“长者”换成“老人”;把“长官”换成“领导”;把“刚好”换成“正好”;把“澳洲”换成“澳大利亚”;把“中国大陆”换成“国内”,把“欢喜”换成“高兴”;把“透过”换成“通过”……如此等等,均可在习讲中灵活转换表述。 3、老师在演讲过程中大量采用了向听众提问或自问自答方式,对初学者来说,不宜过多运用,在听众对演讲人认同度不高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听众无反应、冷场的尴尬场面。可以转换为直接表述方式,如:“很多人说等我学好了再来教孩子,等我学好了再来帮助别人,等我们学好了,来不来得及?来不及。”可只问不答或改为反问句:“来不来得及!”再如:“这本书有看过的朋友举手?”可表述为:“可能有不少朋友看过这本书。” 4、在熟悉每讲内容的基础上,习讲时,可依据PPT提示内容,自行组织语言,避免一字不改的背诵或读稿。 5、此讲稿仅供参考或学习时使用,习讲时尽量使用隐藏在PPT备注栏内、听众看不到的精讲讲义(比另附讲稿语言更简练些)。具体操作方式见

每一讲PPT最后一张幻灯片:“本PPT电脑后台演示效果图”。 细讲弟子规 第五集 PPT4 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提到家庭有两个很重要的主轴,一个是经济,就是物质生活;另外一个是精神生活,孩子的教育这方面。刚刚也提到现在的家庭情况都是夫妻一起赚钱,孩子大部分是留给托管班,或者留给佣人,留给爷爷奶奶来带。人生的智慧在哪里看到?在取舍当中看到,有舍才有得。少赚些钱,多教育孩子;还是你要多赚钱,忽略孩子教育,得到的结果一定会不一样。 PPT5 我们看看上一代,现在五、六十岁的人,跟我们现在二、三十岁的人,这两代我们来比较一下。上一代的人很有责任心,很孝顺父母。我们这一代?您不要客气直接讲,有没有上一代的这些人生态度?是进步了还是退步?退步。上一代有钱还是我们这一代有钱?这一代。对!为什么有钱了反而人生的态度退步了?所以有钱不一定解决问题。 我父亲那一代,基本上都很穷,因为很穷,所以特别节俭。记得小时候在吃饭的时候,剩菜都是谁捡?都是爸爸妈妈,因为他们已经很习惯不能糟蹋食物。所以生活比较拮据,第一个养成了勤俭的习惯,第二个,生活愈困难人愈懂得感恩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所以我父亲那一代,他们在念书都不是父母催他们的,都是自己很积极主动,因为希望透过自己在学问上有所成就,能够往后让父母过好一点的日子。你看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