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XX农村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

XX农村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

XX农村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
XX农村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

XX农村商业银行

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真实、全面、及时反映XX农村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状况,规范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操作与管理,建立风险识别预警和风险抵补机制,提高非信贷资产质量

和管理水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根据银监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XX 省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试行)》、《XXXX农村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等法律规定,结合我行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非信贷资产是指总行资产负债表中除信贷资产以外的各类资

产。根据非信贷资产风险和损失程度的不同,划分为安全性和风险性两类。其中:安全性非信贷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及周转金、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联行款项等非

信贷资产项目。

风险性非信贷资产主要包括专项央行票据、同业债权、待处理抵债资产、应收账

款、其他应收款、投资类资产、委托及代理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

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益、固定资产清理、历年亏损挂账等非信贷资产项目。

第三条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的目的:

(一)促进我行树立审慎经营、风险管理的理念。

(二)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非信贷资产质量,充分揭示非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

(三)发现和分析非信贷资产使用、管理、监控、催收、处置等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加强对非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提高非信贷资产质量。

(四)为判断非信贷资产减值准备充足性提供依据,建立科学合理的非信贷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制度。

(五)为计量、监测资本充足率,评价经营管理能力提供依据。

第四条总行风险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风险原则。风险分类以非信贷资产的内在风险为主要依据,以预计损失程度为主要分类标准。

(二)真实原则。广泛搜集非信贷资产的各类信息,严格按照分类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分类,充分估计现实与潜在的风险状况,全面、真实反映非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

(三)审慎原则。对非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地分析、评估,科学合理地划分风险类别。对减值迹象判断困难或计量精确性受到影响的,应运用审慎的专

业判断和稳妥的分类方法。

(四)动态原则。当出现有可能影响非信贷资产风险的因素时,应适时、动态地对相关资产进行重新认定与分类。

第二章风险分类的核心定义和方法第五条按照非信贷资产的风险和预计损失程度,依据分类标准和方法,将风险性非信贷资产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个类别,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非信贷资产。非信贷资产预计损失,指按照会计审慎性原则,根据所掌握的全部信息对可能形成的损失而并不一定是事实形成损失进行的合理估计和评价。

风险分类标准的核心定义是:

正常类:资产未出现减值迹象,资金能够正常回收,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资产及收益会发生损失。其基本特征为“一切正常”。

关注类:资产未发生减值,但存在一些可能造成资产及收益损失的不利因素。其基本特征为“潜在缺陷”。

次级类:资产已出现显著减值迹象,即使采取各种可能措施,资产仍可能形成一定损失,但损失较小。其基本特征为“缺陷明显,损失较小”。

可疑类:资产已显著减值,即使采取措施,也肯定要形成较大损失。其基本特征为“肯定损失,损失较大”。

损失类: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资产仍然全部损失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其基本特征为“基本损失”。

第六条在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非信贷资产的形态、对象、权属、账龄等因素,对不同的非信贷资产相应使用风险分类法、账面价值法、可变现净值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和专家判定法等分类方法进行质量分类。

(一)风险分类法。根据资产账龄、交易对手履行合同和债务偿还能力等进行质量分类的方法。

主要适用于专项央行票据、同业债权、投资类资产、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项等。

(二)账面价值法。根据资产的特性、合同及账面的价值,能直接确认有无损失或损失程度,将资产直接按照账面价值和损失程度进行质量分类的方法。

主要适用于安全性非信贷资产和待处理财产损溢、历年亏损挂账等。

(三)可变现净值法。以风险性非信贷资产账面余额,扣除其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后的差额部分,作为预计损失的质量分类方法。可变现净值是指以资产预计售价减去预计相关处置税费后的金额。

预计损失计算:预计损失额=资产账面价值一可(已)变现净值;

预计损失率=(预计损失额/资产账面价值)×100%。

主要适用于待处理抵债资产、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等。

(四)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根据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估算投资损失的质量分类方法。

预计损失计算:预计损失额=资产账面价值一公允价值;

预计损失率=(预计损失额/资产账面价值)×100%。

主要适用于投资类资产等。

(五)专家判定法。以风险性非信贷资产实际情况为基础,经专家组综合判定研究确定预计损失的质量分类方法。

主要适用于资产情况复杂、资料不全、信息有限,不能使用上述分类方法确认损失的资产。专家组可由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也可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和有关专家组成。

第三章风险分类标准

第七条安全性非信贷资产依照账面价值法一般可认定为正常类。

第八条风险性非信贷资产具体分类标准如下:

(一)专项央行票据

根据风险分类法,确定“专项央行票据”风险类别为:

1.在兑付期内的专项央行票据直接认定为正常类。

2.在延长兑付期内的专项央行票据直接认定为关注类。

(二)同业债权

“同业债权”包括:拆放同业(含拆放银行业、拆放金融性公司和调出调剂资金)、存放同业款项(含存放联社款项)和买入返售资产等,均采用风险分类法进行质量分类。 1.拆放同业

(1)正常类是指交易对手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拆借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①交易对手经营正常,主要经营指标合理,现金流量充足,能正常足额偿还债务;

②拆借未到期;

③本笔拆借能按期支付利息;

④如有担保,担保合法、有效、足值。

(2)关注类是指尽管交易对手目前有能力偿还拆借本息,但存在影响债务偿还的不利因素。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①宏观经济、行业、市场、交易对手内部经营管理或财务状况发生变化,对正常经

营产生不利影响,但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尚未出现明显问题;

②交易对手改制(如合并、分立等)对债务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③交易对手还款意愿差,不与我行积极合作;

④交易对手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债务,但担保合法、有效、足值,完全有能力通过追偿担保足额收回债务;

⑤担保有效性有瑕疵,可能影响债务归还。

(3)次级类是指交易对手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债务,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造成一定损失。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①交易对手支付出现困难;

②交易对手正常营业收入和所提供的担保都无法保证总行或各经营机构足额收回债权;

③因交易对手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而需要对该笔拆借合同的还款条款作出较大调整;

④拆借款项本息逾期30天(含)以内。

(4)可疑类是指交易对手无法足额偿还拆借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会造成较大损失。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①因交易对手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经总行对拆借合同还款条款作出调整后,仍然逾期或仍然无力归还;

②交易对手资金来源不稳定,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会造成较大损失;

③交易对手资产负债率超过100%且当年继续亏损;

④总行已诉讼,执行程序尚未终结,债权不能足额清偿且损失较大;

⑤拆借款项本息逾期30天以上。

(5)损失类是指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债权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下列拆借款项应认定为损失类:

①交易对手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并终止法人资格,总行对交易对手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

②交易对手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或以保险赔偿后,确实无力偿还部分或全部拆借款项,总行经对其财产进行清偿和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

③交易对手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并被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终止法人资格,总行经对交易对手和担保人进行清偿后,未能收回的;

④因交易对手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总行诉诸法律,经法院对交易对手和担保人强制执行,交易对手和担保人均无财产可执行,法院裁定终结执行后,总行仍无法

收回债权;

⑤因上述①至④项原因,交易对手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总行对依法取得的抵债资产,按评估确认的市场公允价值入账后,扣除相关费用,小于拆借本息的差额,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

⑥由于上述①至⑤项以外原因,交易对手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且拆借款项逾期2年(不含)以上,确认无法收回的。

2.“存放同业款项”

根据存放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状况,约定期限到期情况以及对款项的所有权是否受到限制,确定风险类别。

存在以下情况之一,应视风险程度进行分类:

(1)存放款项到期不能正常支取逾期1天至30天的,至少应分为次级类;逾期30天以上至90天的,至少应分为可疑类;逾期超过180天的,应分为损失类;

(2)总行、各经营机构或相关部门对款项的所有权存在争议的,至少应分为关注类;

(3)已采取法律手段,但可以预计即使执行法律程序仍将发生较大损失和经多次谈判或追索交易对手明显没有还款意愿,至少应分为可疑类;

(4)对交易对手的诉讼(仲裁)程序已经完结,但资产本息仍只能收回很少部分或完全损失,或因各种原因决定不提起诉讼(仲裁),应分为损失类。

3.“买入返售资产”

(1)买入返售资产以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作为质押券,且被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冻结的,原则上分为正常类。其余分为关注类;

(2)买入返售资产已出现逾期的,至少分为次级类;

(3)买入返售证券属无券买卖或买空卖空,或交易对手存在挪用回购资金从事非法活动等违规行为的,至少分为可疑类;

(4)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总行债权仍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的,分为损失类。

(三)待处理抵债资产

“待处理抵债资产”是指总行依法行使债权或担保物权而受偿于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的实物资产或财产权利。

待处理抵债资产的分类主要运用可变现净值法,并考虑资产状况、处置变现难易程度、可收回价值与账面价值对比情况等因素,逐笔确定预计损失,进行质量分类。至少划分为关注类。分类标准为:

关注类:能在市场上随时变现,且市场价值或评估价值扣除各项处置税费后不低于其账面价值;

次级类:市场变现能力一般,公允价值或评估价值扣除各项处置税费后低于其账面价值,一旦变现将造成一定损失,但损失较小,预计损失率小于30%;

可疑类:变现能力差,产权未过户,存在严重法律瑕疵,或严重毁损、贬值,变现后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预计损失率为30%(含)一90%;

损失类:难以变现且使用价值很低,存在严重法律瑕疵,或严重毁损、贬值,预计

理由怀疑债券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关注类:债券评级高于BB以上,或债券发行人有能力偿还债券本息,但存在对偿还债券本息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以及没有债券评级的中央企业债券;

次级类:债券处于存续期内,但债券评级低于B以下,或债券发行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以及没有债券评级的地方企业债券;或债券本金、分期付息债券欠息均逾期30天(含)以上;

可疑类:债券到期后未能得到足额偿付,或者债券虽然处于存续期内,但已经宣布违约;或债券本金、分期付息债券欠息均逾期30天以上至2年(含)以内;

损失类:债券融资方已经破产或虽未破产但已经关门停业的,且没有债券偿还能力以及融资行为存在严重法律瑕疵的债券投资;或由于债券发行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且债券投资款项逾期2年以上,确认无法收回。

(2)对于以交易为目的、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根据分类时点证券市场收盘价格计算预计损失率(预计损失率=[(账面价值一公允价值)/账面价值]*100%)进行分类。

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时,一般可划分为正常类。

若公允价值呈不利变动趋势,可划分为关注类。

预计损失率在30%(含)以内的,可划分为次级类。

对已关闭、破产的金融机构或企业发行的债券,预计损失率在30%一90%(含)之间的,划分为可疑类。

预计损失率90%以上的,划分为损失类。

2、股权投资

(1)对于可以获得股权市场公允价值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进行分类。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为:如存在活跃市场的,则其市价即为其公允价值;如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其公允价值应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

正常类:公允价值高于投资的账面价值,没有影响股权投资的不利因素。

关注类:公允价值虽高于投资的账面价值,但估计存在影响股权投资的不利因素。

次级类:公允价值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股权投资存在一定风险,预计损失率在30%(含)以内。

可疑类:公允价值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股权投资存在较大风险,预计损失率在30%-90%(含)以内。

损失类:公允价值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股权投资肯定损失,预计损失率在90%以上。

(2)对于无法获得股权市场公允价值的,如果企业财务报表经审计可认为是真实可信的,依据每股净资产计算预计损失率。

预计损失率=[(投资的账面价值一每股净资产/本机构持股数)/投资的账面价值]/100%

同时,结合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债权产权是否明晰以及影响被投资单位的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自然社会等因素分析,整体评价其风险状况和预计损失程度,合理划分风险类别。

正常类:持股净资产总数高于投资的账面价值,没有影响股权投资的不利因素;

关注类:持股净资产总数虽高于投资的账面价值,但估计存在影响股权投资的不利因素;

次级类:持股净资产总数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被投资单位经营出现不畅;或有违规行为;股权投资存在一定风险,预计损失30%(含)以内;

可疑类:持股净资产总数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被投资单位出现经营危机或有重大违规问题,监管当局已对其发出警示或整改通知;被投资单位已被宣告破产、接管、撤销,或停止经营、名存实亡,进入清算程序;股权投资存在较大风险,预计损失30%-90%(含)以内;

损失类:持股净资产总数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股权投资肯定损失,预计损失90%以上。

(3)对于无市场公允价值且无法保证企业财务报表可信度的,至少划分为次级类;被投资企业连续半年以上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无法获得有关信息的,至少划分为可疑类。

具有以下特征的划分为损失类:

①被投资单位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并终止法人资格,经清算和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股权;

②被投资单位或被持股企业亏损严重,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或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终止法人资格,经清算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股权;

③通过拍卖、出售、协议转让等形式处置被投资单位后变现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

④已采取法律诉讼手段,但被投资单位仍无法偿还投资而形成的损失;

⑤转让、出售股权后形成的账面实际投资损失。

3、入股省联社资金直接认定为正常类。

4、投资资产科目中核算的“应收债券利息”,原则上不高于相应主债权的五级分类情况。

(七)委托及代理资产业务

(1)委托及代理资产应依据操作风险进行质量分类。对于按委托协议约定,由委托

单位指定贷款单位(投资项目)、用途、期限、利率,总行各经营机构不承担任何经济责任的委托贷款和委托投资,若有关法律文件齐全,且总行各经营机构作为受托人已按约

定尽到管理职责的,直接划分为正常类;

(2)出现法律文件缺陷,可能导致法律纠纷,但可以采取补救措施的,应至少划分为关注类;

(3)对于经法院判决应由总行承担风险和还款责任的委托贷款和委托投资,预计损失率30%(含)以内的,应至少划分为次级类;

(4)经法院判决应由总行承担风险和责任的,预计损失率30%-90%(含)以内的,划分为可疑类;

(5)实际由总行承担风险的假委托实自营、假委托实垫款,按照贷款或投资的五级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6)预计损失率90%以上的,划分为损失类。

(八)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较高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

质形态的资产。

1、只针对未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确定是否存在价值变动迹象,采用可变现净值

法,按账面价值(此处账面价值是指固定资产原值减去累计折旧)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预计损失并据以进行质量分类:

正常类:正常使用的固定资产,无产权争议;

关注类:房产类固定资产暂无产权证、土地证,其他资产暂无所有权证,但无产权争议或闲置时间在6个月至1年以内,评估价不低于账面价值的固定资产;

次级类:存在产权争议或闲置时间在1年以上的固定资产,预计损失率在30%(含)以内;

可疑类:评估价值低于账面价值,预计损失率在30%一90% (含)以内的固定资产;

损失类:二年以上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使用,且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已被淘汰或即将淘汰,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严重毁损、有账无实、存在法律瑕

疵无法变现的固定资产;预计损失率在90%以上的固定资产。

2、账面上反映但房产实际上已卖给职工的房屋,全部列为“房改”类固定资产,按照财政部《关于金融企业住房制度改革若干财务问题的规定双财金〔2001】28号)有关意见,对已批准为损失但尚未消化完的房改损失,直接认定为损失类。

(九)在建工程

“在建工程”指施工前期准备、正在施工中和已完工但尚未交付使用或虽交付使

用但工程未决算的各项基建工程、安装工程、技术改造工程和大修理工程。按照专家判

定法进行分类。

正常类:法律手续齐全、运行规范、正常建设;

关注类:非正常原因停建3个月(含);

次级类:非正常原因停建3至6个月(含);

可疑类:非正常原因停建6个月至1年(含);

损失类:非正常原因停建1年。

被查出有严重违规问题的在建工程、存在各类法律纠纷的在建工程,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风险类别,但至少应划分为次级类。

(十)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包括土地、软件及其他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采取可变现净值法进行分类,按照帐面价值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和实际受益期(指资产已使用年限与预计继续正常使用的年限之和)长短预计损失,确定风险类别。

1、实际受益期不小于规定摊销期的、且预期可收回金额不小于账面价值的,划为正常类;

2、实际受益期小于规定摊销期的,按预计损失率〔公式:(1-实际受益期/规定摊销期)/100%]确定风险类别(预计损失率分类见“固定资产”);

3、对未摊销完毕的可能具有价值变动迹象的无形资产,采用“可变现净值法”,按照帐面价值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预计损失进行分类;

4、对无形资产中核算的各种软件,在经营过程中正常使用的视同正常类资产,原则上不作预计损失;由于各种原因今后不再使用的,应按照帐面价值100%预计损失;

5、对其他无形资产,总行应当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时,检查并预计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当由于市价波动、技术进步等原因导致预计可变现净值低于其帐面价值的,应当将可变现净值低于其帐面价值的差额作为预计损失;

6、以下项目直接划分为损失类:

(1)该无形资产已被其他新技术等所替代,且已不能带来经济利益;

(2)该无形资产不再受法律的保护,且不能带来经济利益。

(十一)递延资产

“递延资产”指已经对与经营有关的事项支付了一定费用,但效果不仅在本期体现,还可有益于以后各期的资产。按照摊销期确定分类标准。

“递延资产”在正常摊销的基础上认定为正常类;如因网点撤并或其他原因导致摊销期间无法正常摊销的,划为损失类。

(十二)待处理财产损溢

“待处理财产损溢”包括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按照账面价值法,依据待处理财产损溢账面反映的金额,损失部分直接划为损失类,盈余部分最多

划为关注类。

(十三)固定资产清理

“固定资产清理”按照可变现净值法,进行质量分类。

1、可变现金额等于或超过账面价值,且清理手续齐全,划分为正常类;

2、可变现金额虽等于或超过帐面价值,但清理手续存在瑕疵,划分为关注类;

3、现金额小于帐面价值,损失率在30%(含)以内的,分为次级类;损失率在30%一90%(含)的,分为可疑类;损失率在90%以上的,分为损失类。

(十四)历年挂账损失的分类

按照账面价值法,历年挂账损失直接划为损失类。

(十五)特别规定

1、未准确核算的项目,或由于分类所需的资料不全,导致风险分类判断困难的项目,至少划分为关注类;

2、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非信贷资产的有关制度规定的,除已划分为损失类的,分类结果要下调一级。

第四章操作程序

第九条风险分类一般分为初分、初审、认定三个程序:

(一)初分

1.收集整理资料。初分人员按风险分类要求,收集完善分类信息资料,做好档案资料的整理和分类准备工作。具体包括:各项资产的形成过程及现状;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及投资类等非信贷资产交易对手的基本信息、财务状况、履约意愿;抵贷资产的接收、管理、使用情况及相关证明;非信贷资产操作风险管理情况;非信贷资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以往资产处置、变现损失率;对我行各部门有重大不利影响的各种风险因素分析等。特殊原因造成权属资料不全,对手信息不全等风险分类依据信息资料不完整时,必须书面说明形成经过和原因,经负责人及有关人员签字确认后作为风险分类依据备查。同时,对会计核算科目的核对要做到准确无误,即各类非信贷资产的账账、账表、账款、账实、账据、内外账务均相符;

2.提出初分意见。初分人员依据分类标准,对不同非信贷资产采用不同的风险分类标准,综合评价非信贷资产的风险性,准确计量、评估预计非信贷资产的损失程度,归纳要点,对风险分类作出初步判断,提出初分理由和初步分类意见,并按要求填制《农商行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工作底稿》和《农商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表》,其中对单笔损失(或预计损失)10万元(含10万元)以上的非信贷资产应分笔填制《农商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表》;

3.确定初分结果。总行各部门(包括各经营机构)负责人组织初分人员对初分意见进

行集体讨论,按科目或分类填制《农商行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讨论意见书》,并在《农商行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认定表》上签署初分意见,确定初分结果;

4.上报初分结果。将《农商行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初分工作底稿》,《农商行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认定表》及其他资料等交总行风险分类工作小组进行初审。当附件资料过多时,经请示风险分类工作小组同意可拟定附件资料清单,并由负责人承诺依据资料的真实存在后,以清单作附件。

(二)初审

1.审核初分结果。总行风险分类工作小组对上报的初分资料进行分析,重点是审核资料完整性、程序合规性、分类理由的充分性和计算的准确性;

2.实地核查。根据初分情况总行要对重点项目进行实地核查,实地核查的比例不得低于20%,特别是对初分结果不准确或有疑问的,一定要逐笔实地进行核实,填制《农商行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工作底稿》并形成风险分类抽查报告,确保风险分类的准确性;

3.确定初审结果。按科目填制《农商行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讨论意见书》,并在《农商行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认定表》上签署初审意见,对初分结果有异议的风险分类进行调整,说明调整理由;

4.上报初审结果。将初审的结果及相关资料连同抽查报告一并报总行风险分类领导认定小组。

(三)认定

1.审核初审结果。总行风险分类领导认定小组依据上报资料对初审结果进行审核,填制《农商行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讨论意见书》和《农商行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认定表》;

2.核实调整内容。对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需要调整的内容,要求初分机构要逐笔进行现场核查,并上报书面情况;

3.认定分类结果。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领导认定小组在分类认定表上签署分类认定意见,确定认定结果。

第十条按认定权限向上级机构报备损失类非信贷资产。

第五章职责与权限

第十一条总行成立由董事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领导认定小组,负责辖内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的组织、推动工作。

第十二条总行风险分类领导认定小组的主要职责为:

1.承担对总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方案、细则制定工作;

2.负责总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宣传、培训工作;

3.指导、督导总行开展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

4.对总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进行考核;

5.对总行开展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中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6.负责对总行及各经营机构上报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统计报表进行审核汇总,并对风险分类进度通报;

7.逐步建立总行非信贷资产风险监测、计量、评价和处置体系。

第十三条总行、各经营机构风险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为:

1.对本部门开展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组织实施;

2.负责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结果的审核认定;

3.组织人员对初分与初审意见不一致的风险分类项目进行现场核查;

4.根据需要组织人员对需上报备案风险分类项目进行重点抽查;

5.完成辖内风险分类数据的统计、上报工作;

6.负责辖内风险分类的指导、监督工作;

7.对风险分类结果进行总体评价。

第十四条总行、各经营机构风险分类工作具体工作小组,主要职责为:

1.负责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和管理工作;

2.对初分意见进行初审,并形成初审意见;

3.对固定资产、待处理抵债资产、其他应收款、在建工程等资产及其他可疑资产项目进行现场核查;

4.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领导小组提出异议的问题进行核查;

5.按照风险分类要求准确、规范完成初分工作;

6.填制、统计各种风险分类工作表格,撰写有关文字材料。

第十五条认定权限。风险分类坚持“分级负责、集体审议、按权限认定”的原则:

初分人员与初审人员对分类意见不一致的,应经过本级风险分类工作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决定,完整记录讨论意见并作为清分认定表的附件。工作领导小组初审意见与风险分类领导认定小组意见不一致的,以风险分类领导认定小组最终确认意见为准。

第六章监督与管理

第十六条为保证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工作质量,提高分类结果的准确性,总行要建立相应的风险分类检查监督制度,定期安排检查和抽查工作。检查内容包括:

1、执行风险分类有关规定的情况;

2、辖内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的组织实施情况;

3、分类标准、方法、程序的执行情况;

4、分类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

5、分类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情况;

6、对各经营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检查和抽查情况;

7、分类结果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情况。

第十七条总行要建立非信贷不良资产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形成的不良资产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处置工作有效开展,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第十八条总行要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金[2005]49号)和《财政部关于印发<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金[200515 0号)及有关规定,建立非信贷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制度和严格、授权明确的核销审批制度。非信贷资产减值准备提取标准为:正常类计提比例为1.5%;关注类计提比例为3%;次级类计提比例为30%;可疑类计提比例为60%;损失类计提比例为100%。

一般准备和相关资产减值准备比例达不到要求的,要根据自身的资产质量及经营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损失准备分年计提计划”报当地监管机构核准后实施。

第十九条总行应建立有效风险分类的非信贷资产管理机制。按照“分级实施、初始认定、按季监测、半年分析、年度总结、定期考核”的要求,全面落实责任,加强监测分析,及时调整形态,查找异动原因,改进管理措施,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

第二十条要加强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档案管理。各职责部门要按照档案管理规定,根据非信贷资产的项目性质及风险分类的不同处理方式,将权限内的认定表、调整表、复审表、超权限认定材料、批复及有关资料等装订成册,并按有关规定归档、保管、调阅。分类资料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背景资料。主要包括:

(1)该资产的形成过程及现状;

(2)存在信用风险的非信贷资产,其交易对手的基本信息、财务状况、履约意愿等,对资产有重大不利影响的各种因素;

(3)存在市场风险的非信贷资产,其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以往资产处置、变现损失率等;

(4)存在操作风险的非信贷资产,其有关的操作管理情况;

2.附件材料。指该项资产所涉及有关资料的复印件,主要包括:

(1)主要法律文书;

(2)原始凭证和原始记录;

(3)司法部门或相关政府部门的文件;

(4)已有的调查分析报告;

(5)原认定的风险分类资料,包括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表、资产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记录、批复文件等。

3.对划分为损失类的证明资料。还需有对资产损失的审计结论,以及以下证明文件之一:

(1)破产、关闭、解散类:交易对手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的证明及相关材料;县级及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注销证明;

(2)死亡失踪类:交易对手死亡或失踪的证明;

(3)灾害事故类:交易对手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的证明;保险赔偿证明。

第七章罚责

第二十一条对有下列违规行为之一的责任人,根据性质和情节给予通报批评直至行政处分:

(一)未建立分类组织和管理机构,工作措施不落实,不履行分类职责的;

(二)违反程序操作,不遵循分类标准,滥用分类方法的;

(三)故意降低分类标准,掩盖资产风险的,分类结果不真实,偏离度超过规定标准的;

(四)超权限隐瞒损失(或预计损失)金额的;

(五)不认真执行日常监测管理制度的,未建立风险分类报告制度,不按时上报风险分类情况的;

(六)档案管理混乱导致分类工作难以持续实施的;

(七)其他严重影响风险分类的行为。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本实施细则由XX农村商业银行负责制定、解释、修改。

第二十三条本实施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实施细则

凤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信贷资产风险 五级分类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凤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凤台联社)树立审慎经营、风险为本的信贷管理理念,真实、全面、动态地揭示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及时发现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为计提损失准备金提供依据,根据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中国银监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以及《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指由凤台联社信贷经营、管理人员按照本细则规定的方法、程序和要求对信贷资产质量进行全面、及时和准确的评价,并将信贷资产按风险程度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 第三条本细则适用于凤台联社辖内各信用社以及总部营业部。 本细则所指的信贷资产包括表内各类信贷资产(包括本外币贷款、进出口贸易融资项下贷款、贴现、银行卡透支、信用垫款等)和表外信贷资产(包括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担保、贷款承诺等)。 第四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风险原则。风险分类应以信贷资产的内在风险为主要依据,逾期情况只作为重要参考因素,内在风险是指潜

在的、已经发生但尚未实现的风险。 (二)真实原则。各信用社应广泛搜集有关客户信息,以债务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信用记录为主要依据,严格按分类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分类,充分估计现实和潜在的风险状况,全面、真实地反映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 (三)审慎原则。分类人员应对债务人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同时结合担保方式、影响还款能力的非财务因素、凤台联社内部管理等,分析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和偿还意愿,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信贷资产风险进行整体评价,合理划分风险类别。介于相邻类别之间的信贷资产原则上应归入低级档次。 (四)灵活原则。信贷资产原则上应逐笔分类,同一债务人有多笔贷款,且条件基本相同,在不影响总的分类结果的前提下,可将多笔贷款合并分类。 (五)动态管理原则。各信用社应把风险分类纳入日常信贷管理工作,及时、动态掌握影响信贷资产回收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及时更新客户信息,对风险状况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重新认定。 第二章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标准 第五条根据安全履行合同、及时足额偿还的可能性,信贷资产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个不同类别,后三类合称为不良信贷资产。 第六条信贷资产风险的核心定义分别为: (一)正常:债务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

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某商村镇银行 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促进某商村镇银行(以下简称“本行”)各项业务健康、持续、规范发展,有效控制和规范操作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行各级机构及各业务条线。 第三条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事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内部欺诈。有机构内部人员参与的诈骗、盗用资产、违反法律以及本行的规章制度的行为。 (二)外部欺诈。第三方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的行为。 (三)雇用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由于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符合劳动健康、安全法规所引起的赔偿要求。 (四)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意 或无意造成的无法满足某一客户的特定需求, 或者是由于产 品的性质、设计问题造成的失误。 (五)有形资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

形资产的损坏或损失。 (六)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例如,软件或者硬件错误、通信问题以及设备老化。 (七)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例如,交易失败、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失败、交易数据输入错误、不完备的法律文件、未经批准访问客户账户,以及卖方纠纷等。 第二章组织架构及职责 第五条本行董事会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定与本行战略目标相一致且适用于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总体政策。 (二)通过审批及检查高级管理层有关操作风险的职责、权限及报告制度,确保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有效性,并尽可能地确保将本行从事的各项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三)定期审阅高级管理层提交的操作风险报告,充分了解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情况、高级管理层处理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有效性以及监控和评价日常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四)确保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 (五)确保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接受内审部门的有效审查与监督。

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分析报告模板

信用社(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分析报告为了做好**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确实提高非信贷资产质量,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资产的能力。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的通知》和《省农村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以及《**市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县联社制定了《**县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县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组织机构》、《**县农村信用社风险分类工作估价小组》。按照文件精神,我们认真核对帐务,查找资料,严格审核,稳步推进此项工作,现将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全县原非信贷资产总计**万元,合并抵销后资产总计**万元,其中:安全性非信贷资产**万元;风险性非信贷资产**万元。初分情况:正常类**万元(其中:正常类**万元,关注类**万元);不良类**万元(其中:次级类**万元;可疑类**万元;损失类**万元)。 二、风险分类结果如下: (一)安全性非信贷资产共计**万元,包括现金**万元和准备金存款**万元,这两项资产都属于安全性非信贷资产依照账面价值直接划分为正常类。 (二)风险性非信贷资产共计**万元,其中: 1、专项央行票据**万元,2005年9月1日,根据人民银行\银监

会精神,置换不良资产,其中置换不良贷款**万元,置换历年亏损**万元,到2007年9月到期,根据《实施细则》在兑付期内的专项央行票据直接划分为正常类。 2、存放同业款项**万元,是各社在县农行、县工行、市御河分社为了方便结算的款项,各行经营正常,财务状况良好,且能按期支付利息,按照《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划分为正常类。 3、入股联社资金**万元,是县联社入省联社清算中心的资金,为了方便资金结算,按照《实施细则》入股联社资金直接划分为正常类。 4、待处理抵债资产总计**万元,其中:(1)**信用社**万元,是**年依法起诉贷户**和**年起诉**而收回的抵债资产,分别是**作价**万元和**作价**万元;(2)**信用社** 万元,是**年依法起诉贷户**,以**抵顶,作价**万元;**年依法起诉贷户**,以**抵顶,作价**万元;**年依法起诉贷户**,以**抵顶,作价**万元;(3)**信用社**万元, 是**年依法起诉贷户**而收回的抵债资产——**,作价**万元。这些抵债资产不论是车辆、设备,还是厂房都已严重毁损、贬值,使用价值低,难以变现,持有年限最短的达5年多,最长的也达10年多,预计损失率都在90%以上,按照《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划分为损失类。 5、其他应收款共计**万元,其中: (1)诉讼费共计**万元,包括**信用社共计**户**万元;**信用社共计**户**元;**信用社共计**户**元;**信用社共计**户**

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操作细则

市商业银行 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操作细则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的部门及职责权限 第三章五级分类的标准和主要特征 第四章贷款五级分类的原则及特别规定 第五章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流程 第六章贷款五级分类的操作方法 第七章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提取 第八章贷款五级分类考核与评价 第九章贷款五级分类后期管理 第十章罚责 第十一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完善我行风险分类管理制度,真实、全面、动态反映贷款风险程度,加强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化解信贷风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城市商业银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实施意见》及《中国

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行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并结合我行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所称“贷款”包括:一般贷款(含抵押、质押、保证、信用等贷款)、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进出口押汇、银行卡透支、拆出资金、存放同业、应收账款等类似性质的其他债权及类似性质的或有负债。 第三条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是评价贷款风险状况的一种方法。严格按照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的标准、方法和程序对贷款风险进行评估和揭示,并及时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是防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 第四条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是指按贷款本金利息收回的可能性,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个类别,其中次级、可疑和损失类合并称为不良贷款。 第五条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必须严格按照分类的标准、程序、方法进行初分和认定,按审批权限进行审批。并纳入日常信贷管理工作。 第六条通过贷款风险分类应达到以下目标: (一)可以使信贷业务经办人员及时发现其管理的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动态、真实、全面地把握信贷资产的质量状况; (二)可以使贷款管理人员及时发现贷款评估、审批、发放、管理、监控、催收以及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基础管理; (三)为分析和预警信贷风险、制定信贷政策及收贷收息和开拓业务提供依据; (四)正确评价各级支行信贷经营管理工作绩效,为信贷业务授权提供依据; (五)为判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 第七条分类围和时限要求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 论文关键词:信用风险;风险;操作风险 论文摘要:传统的风险是指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事实上这两种风险很早就已引起机构的重视。按照巴塞尔银行业委员会的估计,在银行业所有风险中,操作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已经发展到仅次于信用风险的地步。因此。操作风险是当今中国银行业风险的重中之重,是当下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现代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并着手狠抓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19世纪70~80年代开始,银行业就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但是,对操作风险来说,尽管该概念提出有很长的,但把操作风险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三大风险之一则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本文从操作风险的基本概念人手,分析了现代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寻求防范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和类型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按照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大小,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 (1)内部欺诈。有机构内部人员参与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以及公司的规章制度的行为。 (2)外部欺诈。第三方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的行为。 (3)雇用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由于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符

合劳动健康、安全法规所引起的赔偿要求。 (4)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无法满足某一顾客的特定需求,或者是由于产品的性质、设计问题造成的失误。 (5)有形资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形资产的损坏或损失。 (6)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例如,软件或者硬件错误、问题以及设备老化。 (7)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例如,交易失败、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失败、交易数据输入错误、不完备的法律文件、未经批准访问客户账户,以及卖方纠纷等。 从操作风险的定义和分类方法中我们不难发现,操作风险的来源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为操作性的操作风险,二是非操作性的操作风险。从我国各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现状来看,目前各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尚不完善,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管理框架、管理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即使部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有所关注,也还只是停留在操作性的操作风险层面。 二、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的关注较晚,真正意义上的标志性事件应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5年3月22日发布的《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在这一通知中,银监会明确提出了操作风险概念。但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对操作风险尚处于学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实务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实务 上篇 贷款风险分类管理 贷款风险分类法是自1985年以美国为主发展起来的,属于动态分类法。是以借款人归还贷款的不确定性的全过程为分类内容,综合当前借款人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对未来贷款安全回收可能性的分析判断方法。该分类法从产生到现在只有10多年的历史。尽管如此,该分类法仍显示了其明显的优点和魅力,更由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97年发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提出:“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建立评估银行资产质量和贷款损失准备金充足性的政策、做法和程序。”(第八条)“银行在进行信贷风险管理时应建立并推行内部的风险评级系统。该评级系统应与银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及复杂程度相一致。”(原则十)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和正在开始运用这种“国际语言”——信贷风险分类法。 目前,在中国银行业普遍开展的信贷风险分类管理是商业银行早期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有效途径,风险分类管理主要是通过全过程的、科学的、动态的、早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控制信贷风险,强化贷款质量管理。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大量的定性、定量分析及对贷款分类结果的比较分析,反映银行贷款质量结

构和总体状况,预测贷款质量的发展趋势,查找与同行业间的差距,通过对不良贷款结构分析,明确不良贷款的分布情况,以利于及早加强信贷的全面管理,并采取相应的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提高贷款质量。 第一部分 贷款风险分类概述 一、现行的贷款风险分类与历史上期限分类的不同点(一)贷款风险分类的内涵 不同的国家和银行从不同角度对贷款风险分类的定义有着不同的描述。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哥瑞格.布鲁诺的定义:对贷款帐面价值的正确评估。 世界银行戴安娜.迈克诺顿的定义: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确定贷款价值的损失程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约翰逊.安德森德定义:根据已确定的标准对贷款进行的评级。卡尔.约翰.林捷瑞恩德定义:作为一种贷款的估价方法,是银行采用的与折旧原始成本相似的方法估价其贷款。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的定义:显示和预测因不能偿付、延迟偿付部分贷款而发生的潜在信贷损失的系统。 标准.普尔的定义:基于对风险因素的分析而形成的对于

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操作办法

阿荣旗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讲义 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工作,此项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个新事物、新课题,为了将全区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工作顺利完成,便于各级农村信用社对非信贷资产进行分类,确保分类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我们结合银监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和《内蒙古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实施细则》制作了相关分类工具表。现就操作步骤、现金、业务周转金类资产、同业债权类资产、投资类资产、固定资产类、在建工程类相应工具表的填制讲解如下: 操作步骤 一、各信用社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内蒙古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实施细则》和《阿荣旗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实施细则》; 二、核对账务、收集有关资料; 三、编制工作底稿 1、资产项目:填列资产所属会计科目名称; 2、资产名称:填列具体资产名称; 3、编制内容应具体包括:资产形成时间及原因、资产

现状、具体分类理由及依据、分类结果。 四、填制工具表 现金类资产、存放联行款项等(附表1-1) 在填制工具表前必须按分类程序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填制工作底稿确定分类结果,然后按分类结果填制认定工具表。 1、现金资产、存放联行款项、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属于安全性非信贷资产,由于风险很低或无风险,风险分类时可直接依照账面净值法认定为正常类。分类前应收集如下资料: (1)分类日期的现金日记账(复印件);(2)日报表(复印件);(3)对账单(复印件)。这些能较全面的证明这些资产的状态,当然针对一些特殊的情况,分类社要多收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证明材料。但在实际分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历史问题,出现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不能划分为正常类的情况,比如前些年有的信用社在人民银行融资中心的钱,现在融资中心取消了,但这部分资金就不应该仍放在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科目核算,而应根据资金的性质调整到相应的科目。 填这张表时在填报说明中要注意第二项,现解释如下:

信用风险管理办法

XXX制度 信用风险管理办法 文件编号:XXXXXXXXX-XXXX 编制部门: 审核: 批准: 版次号:A/0 生效日期:年月日

目录 修改记录 (3) 第一章总则 (4) 第二章组织和职责 (7) 第三章信用风险的识别和计量 (11) 第四章信用风险的监测和控制 (15) 第五章信用风险的报告 (23) 第六章授信政策 (24) 第七章附则 (28)

修改记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和健全XXX(以下简称“我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有效管理信用风险并降低信用风险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以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我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第三条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将信用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获得最高的经风险调整收益: (一)提高资产健全性,以特定的借款人、企业集团、行业、地区、产品等类似的风险特征对信用风险进行分类并管理,防止信用风险向某一方面偏重,把信用风险可能导致的非预期损失控制在适当的水平内。 (二)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管理因交易对手不履行债务而导致的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及非预期损失(Unexpected Loss)。 第四条本办法所指损失指对我行的价值、财务状况、声誉、客户或员工造成的不利影响。

第五条本办法所指信用风险管理指对信用风险进行主动识别、计量、监测、控制或化解、报告的过程。 第六条本办法管理对象包括除交易类账户和衍生产品外的所有银行账户表内外资产,主要包含计量信用风险暴露项目,即各项贷款、拆放同业和买入返售资产、存放同业、银行账户债券投资、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不可撤销承诺及或有负债。 第七条信用风险管理理念: (一)全面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渗透到各项业务中,覆盖所有部门、各个支行和岗位,并由全体人员执行。 (二)及时调整。信用风险管理与我行面临内外部环境相适应,并根据经营战略、理念、外部经济、政治即监管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 (三)成本与收益匹配。信用风险管理措施与具体业务规模、复杂程度和特点相适应,并在风险管理成本和收益之间寻求合理平衡。 第八条为有效改进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必须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一)加强对不良资产的管理,切实提高资产质量; (二)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观念,将信用风险和其它风险以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试题及答案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 1、业务复杂及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应采用更加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如使 用量化方法对各部门的操作风险进行评估,收集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并根据各业务线操作风险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 2、重大操作风险事件应当根据本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规定及时向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管理人员报告; 3、为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和报告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并逐步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至少应当记录和存储与操作风险损失相关的数据和操作风险事件信息; 4、商业银行可购买保险以及与第三方签订合同,并将其作为缓释操作风险的一种方法,但不应因此忽视控制措施的重要作用; 5、操作风险报告程序,其中包括报告的责任、路径、频率,以及对各部门;的其他具体要求; 6、应针对现有的和新推出的重要产品、业务活动、业务程序、信息科技系统、人员管理、外部因素及其变动,及时评估操作风险的各项要求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关键风险指标的是:(D ) A、每亿元资产损失率; B、每万人案件发生率、百万元以上案件发生比率; C、客户投诉次数、错误和遗漏的频率; D、利率变化频率 2、商业银行应及时向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告重大操作风险事件,下列无需报告的是:(D ) A、高管人员严重违规; B、涉及损失金额可能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1‰的操作风险事件; C、抢劫商业银行或运钞车、盗窃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40万元; D、诈骗商业银行或其他涉案金额500万元案件 3、商业银行应当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具体的方法不包括:(D ) A、评估操作风险和内部控制、损失事件的报告; B、数据收集、关键风险指标的监测; C新产品和新业务的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的测试; D、外部监管措施 4、谁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B ) A、当事行行长; B、当事行董事会; C、当事行高级管理层; D、当事行当事员工 三、多项选择题

贷款风险分类指引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 《贷款风险分类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07]54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现将《贷款风险分类指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00七年四月三日 贷款风险分类指引 第一条为促进商业银行完善信贷管理,科学评估信贷资产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指的贷款分类,是指商业银行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其实质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

第三条通过贷款分类应达到以下目标: (一)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 (二)及时发现信贷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贷款管理。 (三)为判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 第四条贷款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分类应真实客观地反映贷款的风险状况。 (二)及时性原则。应及时、动态地根据借款人经营管理等状况的变化调整分类结果。 (三)重要性原则。对影响贷款分类的诸多因素,要根据本指引第五条的核心定义确定关键因素进行评估和分类。 (四)审慎性原则。对难以准确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的贷款,应适度下调其分类等级。 第五条商业银行应按照本指引,至少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

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关于下发包商银行 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办法(修订稿)的通知 各分行,锡林郭勒支行: 为了进一步完善全行贷款风险分类工作,规范全行信贷资产分类操作,根据银监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小企业贷款风险分类办法(试行)》、《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 管理办法》等文件内容,并结合我行实际情况,对《包商银行关于对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办法进行修订的通知》(包商银发〔2011〕121号)进行修订,现将包商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办法(修订稿)下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包商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办法(修订稿) 附件2、包商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标准

附件1: 包商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办法(修订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完善本行信贷风险管理,真实、全面、动态反映贷款风险程度,科学评估信贷资产质量,有效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为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提供依据,根据银监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银监发[2007]54号)、《小企业贷款风险分类办法(试行)》(银监发[2007]54号)等办法,对包商银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办法进行修订。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贷款”包括:一般贷款(含抵押、质押、保证、信用等贷款)、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进出口押汇、打包贷款、贸易融资及信用卡透支等表内业务。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贷款分类是指包商银行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其实质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 第四条 贷款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分类应真实客观地反映贷款的风险状况。 (二)及时性原则。应及时、动态地根据借款人经营管理等状况的变化调整分类结果。 (三)重要性原则。对影响贷款分类的诸多因素,要根据本办法第六条的定义确定关键因素进行评估和分类。 (四)审慎性原则。对难以准确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的贷款,应适度下调其分类等级。

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西安市碑林区民生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 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贷款风险管理,科学评估信贷资产质量,完善信贷风险监控措施,遵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引》(银监发〔2007〕54 号)和本公司的贷款管理、贷款业务操作流程等相关规定,结合业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风险分类,是依据借款人、担保人的还款意向和还款能力的变化,以及贷款本息到期收回的可能性,或贷款本息发生损失的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不同类别,进行风险管理的工作措施。 第三条对信贷资产进行风险分类应达到以下目的: (一)揭示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信贷资产质量; (二)发现信贷业务管理过程中,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加强风险监控,保全信贷资产价值; (三)将信贷资产按照风险程度区分为不同类别,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分类管理的成效; (四)为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业务考核提供基本依据。

第四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分类应真实、客观地反映贷款的风险状况。 (二)及时性原则。应及时、动态地根据贷款风险的变化调整分类结果。 (三)重要性原则。在影响分类结果的诸多因素中,要以本办法第八条的核心定义作为重要标准,进行关键因素的评估,确定贷款分类。 (四)审慎性原则。对难以准确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的贷款,应适度从严确定其分类级别。 (五)客观性原则。贷款风险分类实行以逾期时间和担保方式相结合的脱期法为基础,分析判断认定为辅进行分类。 第二章分类对象 第五条分类的对象包括:由本公司承担风险、贷款余额不为零的各类贷款资产,都应当按照本办进行风险分类,评估和反映贷款质量。委托贷款可以参照本办法,但暂不作具体要求。 第六条贷款风险分类以单笔信贷业务为基本单位,不进行拆分分类。即一笔分期还款的个人贷款如果部分已逾期、部分尚未到期,则应将整笔贷款余额评估风险做统一分类。 第七条贷款风险分类的对象限于贷款资产的本金,无本纯

贷款风险分类指引

贷款风险分类指引 第一条为促进商业银行完善信贷管理,科学评估信贷资产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指引。第二条本指引所指的贷款分类,是指商业银行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其实质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 第三条通过贷款分类应达到以下目标: (一)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 (二)及时发现信贷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贷款管理。 (三)为判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 第四条贷款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分类应真实客观地反映贷款的风险状况。 (二)及时性原则。应及时、动态地根据借款人经营管理等状况的变化调整分类结果。(三)重要性原则。对影响贷款分类的诸多因素,要根据本指引第五条的核心定义确定关键因素进行评估和分类。 (四)审慎性原则。对难以准确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的贷款,应适度下调其分类等级。 第五条商业银行应按照本指引,至少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第六条商业银行对贷款进行分类,应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二)借款人的还款记录。 (三)借款人的还款意愿。 (四)贷款项目的盈利能力。 (五)贷款的担保。 (六)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 (七)银行的信贷管理状况。 第七条对贷款进行分类时,要以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为核心,把借款人的正常营业收入作为贷款的主要还款来源,贷款的担保作为次要还款来源。 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包括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影响还款能力的非财务因素等。 不能用客户的信用评级代替对贷款的分类,信用评级只能作为贷款分类的参考因素。 第八条对零售贷款如自然人和小企业贷款主要采取脱期法,依据贷款逾期时间长短直接划分风险类别。对农户、农村微型企业贷款可同时结合信用等级、担保情况等进行风险分类。第九条同一笔贷款不得进行拆分分类。 第十条下列贷款应至少归为关注类: (一)本金和利息虽尚未逾期,但借款人有利用兼并、重组、分立等形式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嫌疑。 (二)借新还旧,或者需通过其他融资方式偿还。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 发布部门: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 银监发[2003]22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为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全面、准确地识别、反映和监控信用风险,合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加强不良资产的管理与处置,银监会决定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从2004年起,实施贷款质量五级分类(以下简称五级分类)的资产范围将从《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416号,以下简称《指导原则》)规定的各类信贷资产,扩大到开出信用证、承兑、担保(含保函、备用信用证)和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上述表外业务风险分类结果单独统计报告;表外业务一旦出现垫款或履约行为,计入资产负债表时,须按贷款五级分类的标准划分,并按贷款五级分类口径上报分类结果。 信托投资公司发放的委托贷款暂不实施五级分类。 二、从2004年起,五级分类的实施范围将扩大到所有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中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合作机构、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从现在开始,应当在制度和操作方面着手准备,从2004年起试行五级分类。 三、从2004年起,已全面实施五级分类制度的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可停止执行“一逾两呆”分类制度,同时要按照《指导原则》的要求加强贷款期限管理,根据有关规定对贷款按逾期时间长短情况进行统计和监测。 从2004年起,各机构应按季上报五级分类的数据。目前已全面实施五级分类制度的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从2004年起可以停止向银监会报送“一逾两呆”的分类数据,但应按季报送逾期90天、180天、270天、360天和360天以上五个档次的贷款数据。 四、各机构应将贷款逾期天数作为贷款风险分类的重要参考指标。逾期天数的计算应建立在贷款合同期限与贷款实际所需的资产转换周期相一致的基础上。各机构在贷款审核发放时应认真匡算贷款实际所需周期,依此确定贷款期限。 五、各机构应严格按照《指导原则》和本通知的要求对有关资产实施五级分类。对于透支、贴现、各类垫款、进出口押汇等信贷类资产和有关表外业务,各机构应当根据其风险特征、历史损失状况以及自身的管理经验和水平测算实际风险状况,并制定风险分类实施细则。 各机构可知行制定各类非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方法,试行对非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并

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银行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银行 风险管理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客观及时的反映我行信贷资产的真实价值,监测信贷资产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等法律法规,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信贷资产分类,是指按照风险程度将信贷资产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其实质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 第三条通过信贷资产分类应达到以下目标: (一)揭示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的反映贷款的质量;(二)发现信贷资产审批、发放、贷后管理、清收等信贷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信贷风险防范; (三)为判断信贷资产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 (四)为信贷资产质量考核和不良贷款责任认定提供依据。 第四条本办法所涉及的信贷资产包括公司业务信贷资产和零售业务信贷资产。公司业务信贷资产包括对公司客户发放的贷款(含抵押、质押、担保等贷款)、贴现、信用垫款(含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等)、进出口押汇、信用证、保函和承兑汇票等各类表内外公司授信业务(以下简称公司业务贷款)。零售业务信贷资产包括对自然人客户发放的个人贷款、信用卡贷款等零售业务(以下简称零售业务贷款)。本办法所指的借款人包括公司和零售各类表内外授信业务的申请人。 本办法所指的贷后检查包括对各类授信业务的授信后检查。 第五条信贷资产五级分类遵循以下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分类应当真实客观的反映信贷资产的实际的风险状况,不可人为高估或低估信贷资产的风险。 (二)及时性原则 应及时,动态的根据借款人经营管理等状况的变化调整分类结果。原则上我行每月对于全行信贷资产进行一次五级分类;发现预警信息或其他影响贷款归还的不利因素,随时调整分类结果。 (三)重要性原则 对影响贷款分类的诸多因素,要根据五级分类的核心定义确定关键因素进行评估和分类。 (四)审慎性原则 对难以准确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的贷款,应适度下调其分类等级。

【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分类(doc 389页)

【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分类(doc 389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实务 上篇 贷款风险分类管理 贷款风险分类法是自1985年以美国为主发展起来的,属于动态分类法。是以借款人归还贷款的不确定性的全过程为分类内容,综合当前借款人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对未来贷款安全回收可能性的分析判断方法。该分类法从产生到现在只有10多年的历史。尽管如此,该分类法仍显示了其明显的优点和魅力,更由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97年发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提出:“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建立评估银行资产质量和贷款损失准备金充足性的政策、做法和程序。”(第八条)“银行在进行信贷风险管理时应建立并推行内部的风险评级系统。该评级系统应与银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及复杂程度相一致。”(原则十)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和正在开始运用这种“国际语言”——信贷风险分类法。 目前,在中国银行业普遍开展的信贷风险分类管理是商业银行早期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有效途径,风险分类管理主要是通过全过程的、科学的、动态的、早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控制信贷风险,强化贷款质量管理。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大量的定性、定量分析及对贷款分类结果的比较分析,反映银行

贷款质量结构和总体状况,预测贷款质量的发展趋势,查找与同行业间的差距,通过对不良贷款结构分析,明确不良贷款的分布情况,以利于及早加强信贷的全面管理,并采取相应的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提高贷款质量。 第一部分 贷款风险分类概述 一、现行的贷款风险分类与历史上期限分类的不同点(一)贷款风险分类的内涵 不同的国家和银行从不同角度对贷款风险分类的定义有着不同的描述。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哥瑞格.布鲁诺的定义:对贷款帐面价值的正确评估。 世界银行戴安娜.迈克诺顿的定义: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确定贷款价值的损失程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约翰逊.安德森德定义:根据已确定的标准对贷款进行的评级。卡尔.约翰.林捷瑞恩德定义:作为一种贷款的估价方法,是银行采用的与折旧原始成本相似的方法估价其贷款。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的定义:显示和预测因不能偿付、延迟偿付部分贷款而发生的潜在信贷损失的系统。 标准.普尔的定义:基于对风险因素的分析而形成的对于

信用社(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工作报告

信用社(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工作报告 xxxx市农村信用联社: 为了规范和加强对非信贷资产的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全面提升资产质量,根据省、地联社制定的《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工作方案》要求,xxx农村信用社全面推行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工作,现将非信贷资产五级分类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x信用社辖四个行政村,截止今年12月末我社总资产xxxx 万元,(比资产负债表多xx万元,其中,累计折旧x万元,呆帐准备xx万元)其中信贷资产xxxx万元,占资产总额xxxx%,非信贷资产xxx万元占资产总额xxx%。 二、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结果 1、非信贷资产总额xxx万元,其中安全性非信贷资产x万元,占非信贷资产总额2.72%,其中现金及业务周转金x万元,按照风险分类法定为正常。 2、风险性非信贷资产总额xxx万元,占非信贷资产总额97.27%,其中(1)专项央行票据金额为xx万元,占风险性非信贷资产总额20%。我社于xxxx年x月x日入帐,未超过三年兑付期,按照风险分类法规定为正常。 (2)同业债权 1)存放同业款项xx万元,占风险性非信贷资产6.27%,即存放联

社款项xx 万元,能正常支取,存取方便,经营良好,按照风险分类法定为正常. 2)入股联社资金,我社98年7月3日入股联社资金5万元,交易对手为xxxx联社,按照风险分类法定为正常。 3)固定资产,今年末我社现有固定资产xx万元,占风险性非信 贷资产10%,其中房屋建筑面积120㎡,金额x万元,交通工具x 台,金额x万元,累计折旧x万元,固定资产净值x万元,按照风险分类法定为正常, 三、为了有效开展xxx农村信用社的非信贷资产五级分类的工作,我社成立了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组织。 组长:xxx 副组长:xxx成员:xx xxx 办公室设在我社营业室.负责我社的非信贷资产五级分类初分工作。 以上就是我社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初分情况,请联社领导批示!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指引》(银监发[2007]42号)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四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实施监督检查,评价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第二章操作风险管理 第五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与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形式不要求统一,但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董事会的监督控制; (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 (三)适当的组织架构;

(四)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程序; (五)计提操作风险所需资本的规定。 第六条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将操作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一项主要风险,并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定与本行战略目标相一致且适用于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总体政策; (二)通过审批及检查高级管理层有关操作风险的职责、权限及报告制度,确保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有效性,并尽可能地确保将本行从事的各项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三)定期审阅高级管理层提交的操作风险报告,充分了解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情况、高级管理层处理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有效性以及监控和评价日常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四)确保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 (五)确保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接受内审部门的有效审查与监督; (六)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在全行范围有效地推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地建设。 第七条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总体政策及体系。主要职责包括:

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x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标准 第三章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方法 第四章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流程 第五章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职责分工 第六章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监督与管理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准确、全面、动态衡量信贷资产风险程度,提高风险敏感度与前瞻性,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并为准确计提信贷资产专项准备金提供依据,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贷款风险分类指引》(银监发[2007]54号)、《小企业贷款风险分类办法(试行)》(银监发[2007]63号),结合x银行的实际情况,特制定《x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简称“本办法”)。 第二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指由x银行信贷经营、管理人员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标准、方法、程序和要求等对信贷资产质量进行全面、及时和准确的评价,并将信贷资产按风险程度划分为五个级别的过程,其实质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的“信贷资产”,是指由x银行发放、提供信用以及承担信用风险而形成的信贷资产,具体包括: (一)各类本外币贷款:纳入本行资产负债表中“各项贷款及垫款”科目核算的全部资产。包括公司类贷款(含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汽车经销商贸易融资贷款、国内保理、应收账款质押贷款、银团贷款、法人按揭贷款、进出口贸易融资贷款、透支、免费供、小企业流动资金循环贷款、中小企业“手拉手”贷款、“流贷易”

贷款、“商贷易”贷款、商业汇票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垫款、各类外汇贷款等)及个人类贷款(含个人住房贷款、个人商业用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个人商用车消费贷款、个人消费信用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个人权利质押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等)。 (二)表外授信中的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各类保函、信贷证明、保理担保付款、贷款承诺(限于已经签定了借款合同或合作协议的帐户透支业务中未支用的额度、借款合同中分期用款尚未支用的贷款)。 (三)公务卡或信用卡透支。 第四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各经营机构及部门应广泛搜集有关客户信息,严格按分类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分类,充分估计现实和潜在的风险状况,全面、真实地反映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 (二)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分类人员应对债务人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同时结合授信方式、影响还款能力的非财务因素、银行内部管理等,分析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和偿还意愿。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信贷资产风险进行整体评价,合理划分风险类别。 (三)重要性原则。各经营机构及部门应根据影响债务人偿还债务可能性的诸多因素,区别其重要程度,对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分析、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