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椎体畸形的症与治

椎体畸形的症与治

椎体畸形的症与治
椎体畸形的症与治

椎体畸形的症与治

*导读: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Scoliosis)即通过X 线,MRI或手术证实的特定的先天性椎体异常而引起的脊柱侧凸。……

根据畸形的类型对脊柱侧凸进行分型主要分为形成障碍,

分节不良和混合畸形。形成障碍最典型的例子即半椎体;典型的

分节不良为骨桥即两个或多个椎体一侧或双侧的骨性连接;混合

型即同一患者同时具有以上2种畸形。

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会并发许多其他畸形其中发生比例最

高的是泌尿生殖系统的异常,如单肾,双输尿管交叉肾异位,尿路梗阻等等。除此之外还往往伴有许多其他异常如先天性心脏病,Spregel’s畸形, Klippell Feil畸形 ,Goldenhar综合症全

骶骨或半骶骨发育不全,肛门闭锁等。还有不少患者合并有脊髓异常其中脊髓纵裂,脊髓栓系综合症是最常见的。因此对于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应全面检查作出正确诊断。对于先天性脊柱侧

凸最重要的是判断侧凸的进展,但有时初诊时很难作出决定例如某些混合型畸形的患者因为同时存在多种畸形,包括半椎体,骨桥畸形不同的部位可能抵消了相互之间的作用而使脊柱达到平衡,进展可能性小。这样需要密切随访,对畸形进展的潜力作出及时而正确的评估。

影响先天性侧凸治疗的因素很多,如患者年龄、性别、畸形

部位,侧凸程度、节段长短、畸形类型、可屈性及进展性等均有重要意义。医生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治疗手段。

治疗

蝴蝶椎和半椎体畸形本身不需要治疗,但如果这种先天性畸形引起了明显的脊柱侧凸或后凸畸形,那就应该认真对待了!

先天性椎体畸形引起的脊柱侧凸称为先天性脊柱侧凸,多发展迅速,而且侧凸畸形比较僵硬,应该早期采取手术治疗!

椎体畸形的症与治

椎体畸形的症与治 *导读: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Scoliosis)即通过X 线,MRI或手术证实的特定的先天性椎体异常而引起的脊柱侧凸。…… 根据畸形的类型对脊柱侧凸进行分型主要分为形成障碍, 分节不良和混合畸形。形成障碍最典型的例子即半椎体;典型的 分节不良为骨桥即两个或多个椎体一侧或双侧的骨性连接;混合 型即同一患者同时具有以上2种畸形。 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会并发许多其他畸形其中发生比例最 高的是泌尿生殖系统的异常,如单肾,双输尿管交叉肾异位,尿路梗阻等等。除此之外还往往伴有许多其他异常如先天性心脏病,Spregel’s畸形, Klippell Feil畸形 ,Goldenhar综合症全 骶骨或半骶骨发育不全,肛门闭锁等。还有不少患者合并有脊髓异常其中脊髓纵裂,脊髓栓系综合症是最常见的。因此对于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应全面检查作出正确诊断。对于先天性脊柱侧 凸最重要的是判断侧凸的进展,但有时初诊时很难作出决定例如某些混合型畸形的患者因为同时存在多种畸形,包括半椎体,骨桥畸形不同的部位可能抵消了相互之间的作用而使脊柱达到平衡,进展可能性小。这样需要密切随访,对畸形进展的潜力作出及时而正确的评估。 影响先天性侧凸治疗的因素很多,如患者年龄、性别、畸形

部位,侧凸程度、节段长短、畸形类型、可屈性及进展性等均有重要意义。医生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治疗手段。 治疗 蝴蝶椎和半椎体畸形本身不需要治疗,但如果这种先天性畸形引起了明显的脊柱侧凸或后凸畸形,那就应该认真对待了! 先天性椎体畸形引起的脊柱侧凸称为先天性脊柱侧凸,多发展迅速,而且侧凸畸形比较僵硬,应该早期采取手术治疗!

我国脊柱畸形治疗发展史

我国脊柱畸形治疗发展史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脊柱畸形治疗发展史 20世纪50年代最常见的脊柱畸形就是强直性脊柱炎驼背畸形、脊柱侧弯等,当时被认为是“不治之症”。自从1945年Smith Peterson 为强直性脊柱炎驼背做截骨矫正手术,1962年Harrington治疗脊柱侧弯器械的问世,给了作者及骨科同道较大的启示。 作者在1961年遵照Smith Peterson的手术方法,作了第1例强直性脊柱炎驼背畸形的“脊柱截骨术”,取得成功。1962年Harrington 首篇手术治疗脊柱侧弯的论文在英文版“骨与关节杂志”上发表,当时我把这篇论文背的滚瓜烂熟,又与新疆拖拉机厂的高级工程师联合制造出整套的Harrington手术器“全国首届脊柱外科专业学习班”中外专家合影(1981年北京协和医院)械和内置入器械,并做了大量的动物实验,正当准备应用于临床之际,受文革风暴的影响而夭折。直到70年代末期在北京召开首届全国科技大会之后,我国骨科工作者才再次振奋精神、学习国际经验,引进新知识、新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科研与临床实践,各自在自己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做出具有各自特色

的成就。如北京的吴之康、卢世璧、叶启彬、党耕町;四川的饶书城;山西的马景昆、宁利宏;上海的戴尅戎、赵定麟;苏州的唐天驷;青岛的胡有谷;广州的陈之白、周良安、李佛保;新疆的田慧中等都是在我国开展脊柱外科较早的尖兵。1980年以后在吴之康教授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外科学组”,由吴之康教授担任组长,点燃了我国脊柱外科的火炬,使全国热心于脊柱外科事业的同道们成长壮大起来!新疆脊柱外科研究所于1985年成立。当时,在中华骨科杂志上报道为“全国第一所脊柱外科研究所在新疆成立”。由吴之康、叶启彬教授主办的“Armstrong脊柱外科学习班”是最早的一次脊柱外科学术活动(图1)。后来中华骨科学会于1983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脊柱外科学术会议。在此基础上1985年正式成立了脊柱外科学组。1987年召开了第二届全国脊柱外科学术会议,以后每3年召开1次。从90年代开始我国脊柱外科事业蓬勃发展,全国部分大医院均设立了脊柱外科专业科室、研究所或中心。实现了吴之康教授生前所提倡的把我国的脊柱外科事业普及、发展和提高的遗愿。 2005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由脊柱外科学组组长党耕町教授组织召开了“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参加会议的新老委员已达到43人,可见我国脊柱外科事业正在蓬勃发展。 根据作者从事脊柱侧弯矫治30余年的临床经验,对脊柱弯曲的矫治工作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单纯器械矫治时期;牵引加器械矫治时期;牵引、截骨加器械矫治时期。

10种脊柱畸形影像表现汇总(1)

临床:通常不引起症状,伴发其他畸形可出现。 影像:后弓发育不良最常见征象是增大的枢椎棘突上缘,代表融合的寰椎后弓和后结节。过伸、过屈位可评估颈1/2椎体间是否有脱位。 寰椎后弓未融合 2、齿状突畸形 概述:包括Bergman永存小骨、游离齿状突小骨、齿状突发育不良或未发育。正常中,齿状突第一骨化中心5-7岁前与颈2椎融合;第2骨化中心2岁出现,10-12岁融合。Bergman 永存小骨为第2骨化中心未融合,形成独立小骨。游离齿状突小骨其头侧齿状突由双侧第一骨化中心发育成,但未与颈2椎体融合。 临床:游离齿状突小骨/齿状突发育不良如伴有寰枢关节不稳,可引起骨髓受压症状。颈1半脱位引起椎动脉压迫狭窄。 影像:12岁正常第二骨化中心融合后,如张口位齿状突头侧一游离卵圆形/圆形小骨,可诊断Bergman永存小骨。在5岁以下儿童中,在颈椎过伸/过屈位示齿状突活动异常增高,诊断为游离齿状突小骨。成人中,张口位及侧位,游离齿状突小骨为齿状突基底部线样透

亮影,将齿状突与颈2分开;寰椎前结节可见继发骨质增生。齿状突发育不良或缺如,张口位见齿状突短小或缺如。 游离齿状突小骨 3、脊椎分节不全 概述:脊椎分节不全或块状椎为相邻两节椎体自出生起骨性融合,系胎儿第3-8周发育过程中椎体分节失败所致。可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常见颈2-3、颈5-6、胸12-腰1、腰4-5。 临床:引起相邻上、下方椎间盘退行性脊柱炎。 影像:典型(1)椎体前后径减小;(2)椎间隙消失或仅残留线样钙化影;(3)50%可见椎间关节融合;(4)有时见棘突融合。融合椎体前后径较小,前缘形成“C”形凹陷,或称“细腰征”。融合椎总高度与相邻二椎体高度相仿,提示椎体融合为先天性而非获得性。先天性椎体融合骨性椎弓融合。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总论 1、人工对比 2、CT值 3、DWI 4、MRA 5、动态增强扫描 6、流空效应 7、窗宽 8、脑灌注成像 9、部分容积效应 10、放射性核素显像 1、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用人为 的方法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 它的物质,使产生对比的方法,称为人工对 比即造影检查。 2、系CT扫描中X线衰减系数的单位,用于表示 CT图像中物质组织线性衰减系数(吸收系数)的相对值。用亨氏单位(Hounsfield Unit) 表示,简写为HU。 3、即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利用磁共振成像观察活

体组织中水分子的微观扩散运动的一种成像方法。水分子扩散快慢可用表观扩散系数(ADC)和DWI两种方式表示。 4、即磁共振血管成像,是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 征显示的一种技术。MRA不但对血管解剖腔简单描绘,而且可以反映血流方式和速度的血管功能方面的信息,故又称磁共振血流成像。 5、是指注射对比剂后对某些感兴趣的层面作连 续快速多次的扫描,它可以了解病变的强化程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6、是指心脏、血管内的血液由于迅速流动,使 发射MR信号的氢原子核居于接收范围之 外,所以测不到MR信号,在T 1或T 2 加权像 中均呈黑影,这就是流空效应。 7、指显示图像时所选用某一定范围的CT值,使 只有在规定范围内的不同CT值,才能有灰度的变化,而在此范围最低值和最高值以外的CT值,一律分别显示为黑或白色。 8、快速静脉团注有机碘对比剂后,在对比剂首 次通过受检脑组织时进行快速动态扫描,并

先天性椎体畸形

先天性椎体畸形 【概述】 先天性椎体畸形系胚胎时椎体发育过程中分节不全或形成不全所引起。 【诊断】 详细记录病人的身高,包括站高及坐高,胸背的旋转及侧凸程度,双下肢社经检查结果,是否合并其它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Sprengel畸形、腭裂等。X线片可明确椎体畸形类型,应包括全脊柱正侧位片,以便初步估计术中可能矫正的角度。若有神经症状者,必须行脊髓造影,有条件者做MRI检查,除外脊髓纵裂或栓系综合征。 【治疗措施】 1.非手术疗法 Milwaukee支具可以防止长段柔软性侧凸的发展,而对短段且僵硬者效果较差。拍摄牵引状态下及自然状态下X线片,可测出脊柱弯曲柔软度。穿支具期间应记录原始弯及代偿弯的角度,以便监测其发展情况。如支具固定期间,弯曲度明显加重,则应考虑手术治疗。对于弯曲度超过50°者,最好不采用支具固定。

2.手术治疗根据脊柱畸形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脊柱侧凸的进展速度、畸形的部位及病原菌的年龄而决定术式。 (1)脊柱原位后融合术适应于脊柱畸形轻至中度、外形尚可,畸形发展不快者,尤其单侧未分节者适合做此类手术。手术时机宜在5岁前,有利于控制畸形的发展。可采用自体髂骨作为骨源,融合范围包括上、下两个正常椎体。 (2)单侧椎体骨骺固定术对椎体凸侧的前方和后方进行融合,阻止其过度生长,使脊柱凹侧继续生长,达到矫形目的。但对有过度后凸者不宜做这类手术。 (3)脊柱侧凸的矫正及融合适合于脊柱畸形严重者。术前需行脊柱牵引,防止术中脊柱突然被拉长而发生脊髓操作内固定矫形方法可选用Harrington棒Luque棒。 (4)半椎体切除术适应于骶椎连接部位所引起的脊柱倾斜和失代偿。提倡早期手术,以免发生继发骨性变化。切除半椎体后,用压缩棒进行固定。如合并有不仍髓分叉或神经闭合不全,则有先行凸侧腰、骶1椎体之间半侧融合术。 (5)脊柱截骨适应于年龄较大或者青春期的患者,其椎体单侧未分节、病变部位僵硬、严重成角侧凸。如脊柱岫侧有肋骨融合术中应将其切除,通过脊柱前入路行楔形截骨及融合术,这

先天性跖骨内收畸形的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先天性跖骨内收畸形的治疗方法 导语:先天性跖骨内收畸形的情况,对于我们身体的正常发育影响非常大,成为我们很多人都特别困扰的一种疾病,而且跖骨内收畸形会大大影响我们自身 先天性跖骨内收畸形的情况,对于我们身体的正常发育影响非常大,成为我们很多人都特别困扰的一种疾病,而且跖骨内收畸形会大大影响我们自身的外部形象,会是我们走到看起来非常难看,而且治疗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治愈效果的,先天性跖骨内收畸形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择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最常见的类型,根据其与上下椎体是否融合可分为不分节型、半分节型和完全分节型。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的上下具有完整的椎间盘,生长潜能大,最易引起畸形的进展。胸腰段半椎体将会导致后凸角的逐渐加重而引起神经症状,腰骶部的半椎体则易产生严重的躯干失平衡现象。明确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分型及部位,才能更好的预测侧凸畸形的进展及危害。早期半脊椎切除的影响:早期半脊椎切除能够有效矫正局部角状侧后凸畸形,进而防止上下代偿弯进一步加重,形成结构性弯曲,可有效避免因脊柱侧凸加重以及继发性胸廓畸形而导致心肺功能障碍、脊髓、神经损害以及骨盆倾斜、双下肢不等长等继发性病理变化; 同时,采用可靠的短节段固定融合可以减少对脊柱生长的影响。手术方法选择: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手术矫正方法多样,各有其优缺点,必须根据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脊柱的潜在生长能力,权衡手术利弊,选择安全、合理而有效的手术方式。既往针对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采用的原位融合、凸侧椎体骨骺阻滞等手术,虽可延缓侧凸的进展,但矫形作用有限且“曲轴现象”发生率高,远期疗效及对脊柱进

齿状突畸形

齿状突畸形 定义: 齿状突畸形是先天性发育异常,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但是可引起明显的寰枢椎不稳定。往往在创伤或有症状时偶然被发现。寰枢椎不稳定可引起脊髓压迫症、椎动脉受压。 齿状突发生学及血液供应: 齿状突起源于第一颈椎的间质。在发育过程中,它与寰椎分离,而与枢椎融合。髓与C2之间遗留的椎间盘间隙形成枢椎内的软骨联合。齿状突的尖端来源于最尾端的枕骨生骨节,即前寰椎。这一分离的骨化中心,又叫终末小骨。3岁时出现,12岁时融合。这种终末部分的异常罕有临床价值。 齿状突的动脉来自椎动脉与颈动脉,椎动脉在C3水平发出前升动脉与后升动脉,分别从齿状突前方及后方上升,在上方汇合而形成一顶端血管弓。颅外段的颈内动脉最嘴侧的部分发出“裂隙穿通支”,供应齿状突的上部。这种特别的血液供应为齿状突的胚胎发育与功能解剖所必须。软骨联合阻断了齿突自C2直接获得血供。因为滑膜关节腔包绕齿状突,也使C1与齿状突不能发生血供上的联系。 病因学: 齿状突畸形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的原因。先天性的原因包括齿状突尖端或称终末小骨不能融合,以及齿状突与枢椎不能融合,但二者都不能解释游离齿状突中的所有表现。终末小骨的通常太小不足以明显的影响其稳定性;齿状突与枢椎未融合的理论不能解释小骨与枢椎之间的间隙是位于C2关节面水平,而不是低于关节面水平,此处恰是在发育过程中软骨联合形成的部位。齿状突骨也可因感染、创伤或缺血性坏死而获得。Fielding(1965)提出,没有发现的齿状突基底骨折是最常见的原因。翼状韧带的牵拉使骨折的齿状突尖端远离它的基底而形成骨不连。Tredwell和O’Brien曾报告13例在halo—骨盆牵引后,因缺血性坏死而形成获得性齿状突。 分类:先天性齿状突畸形可分为三类:未发育(缺如),发育不良和齿状突骨。未发育是齿状突完全缺如;发育不良是齿状突部分发育,骨性部分可以从较小的树桩样突起,到几乎正常大小。而齿状突骨则为一边缘平滑、硬化的卵圆或圆形小骨,它与枢椎相分离,二者之间有一较宽的横行裂隙,其尖端部分没有任何组织支持。该小骨可大小不等,通常位于正常齿状突的位置(orthotopic),偶见于枕骨大孔区域的枕骨附近(dystopic)。由于这种变异通常无症状,直到因创伤或出现症状才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齿状突骨的准确发病率尚不清楚,但它可能比所想象的要更常见。据文献报告,齿状突畸形更常见于Down综合征,Klippei— Feil 综合征, Morquio综合征和椎体骨骺发育不良的患者 诊断问题: 齿状突骨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症状和体征可以很轻微,也可有明显的脊髓压迫或者椎动脉受迫。表现的症状包括颈部疼痛,斜颈和寰枢关节局部受到激惹所引起的头痛。神经系统症状可由创伤后一过性的轻瘫到因脊髓受压迫所引起的完全性损害。尽管可完全缺乏上位神经元损害的症状,但可有平衡能力减弱或消失伴上位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体征。本体感觉与括约肌紊乱是常见的表现。椎动脉受压引起颈椎和脑干缺血,导致癫痫,晕厥,眩晕和视觉障碍。颅神经不受累则有助于齿状突骨与其它枕椎畸形的鉴别,因为脊髓撞击症状多发生在枕骨大孔下方。 X线表现 通常根据在常规开口齿状突位的X线片上,能够做出齿状突畸形诊断。前后位与侧位的X 线断层有助于初步诊断齿状突骨,侧位的屈伸像及断层可发现任何不稳定征象。齿状突未发育在开口位片上可见上关节面之间的轻压迹。齿状突发育不良时可见一短的骨性残迹。而齿状突骨则在枢椎椎体与一骨性小骨之间存在一间隙,游离的小骨通常为正常齿状突的一半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