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秦至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

先秦至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

先秦至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
先秦至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

先秦至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

中国最初的诗歌是人文口头相传的乡野民歌,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成为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古代诗歌。周朝收集孔子正乐整理,让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闻名于世。《诗经》与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的源头,继《诗经》和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全新范本。汉魏六朝诗歌创作进入了以文人为主、自觉和个性化的时代,为后世诗歌的蓬勃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上述中,这一漫长的时间段可以看作是诗歌的萌芽与发展时期,为后来诗歌一次又一次的高潮,打下了非常重要的铺垫。接下来我希望分点阐述这一漫长时期中诗歌的发展变化。

一、句式结构变化

在这漫长时期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诗歌句式的变化。《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夹杂有二言至八言。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诗经》中除四言诗句以外,还存在着二言至八言诗句。如《召南?野有死麕》中夹杂了四言和五言。又如《魏风?伐檀》中夹杂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八言。但不论诗句字数如何不同,《诗经》大多数诗句以四言为主。随后出现的楚辞突破了《诗经》传统的四言句式,以杂言为主,句式结构变化非常大。相较《诗经》来说,楚辞更自由且富于变化,诗歌篇幅也较长。如《离骚》全篇以六言诗句最多,夹杂有二言七言和五言,,在《离散》中,因为句式的多变,让诗意更加灵活多变,诗意更加丰富。如: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句式灵活让诗句具有对话性。进入东汉以后,五言诗成为了新的诗歌形式,完整的七言诗也开始产生,现存最早的五言诗便是班固的《咏史》,除五言外,班固也是最早创作七言诗的文人,他的《竹扇赋》便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魏晋时期,诗坛涌现出众多大诗人。建安时期三曹七子再一次推动诗歌的发展,曹氏父子更是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曹操的《蒿里行》《苦寒行》便全是由五言诗句组成,但曹操诗歌更多还保留着四言为主的诗歌样式,到曹操儿子曹丕曹植之后,两人诗歌皆以五言、七言为主。如曹丕的《燕歌行》便是一首七言

诗歌,曹植的《白马篇》《野田黄雀行》《七哀》等作品全是五言诗。同时期,摒弃四言采用五言仿佛成为了文人之间的潮流,除五言之外,七言诗句也开始大幅度被文人采用,如建安七子陈琳的作品《饮马长城窟行》。此后诗歌句式结构发展基本以五言、六言、七言为主,但五言句式却是魏晋时期诗歌句式发展的代表,同时也为后来的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七言和五言诗奠定了重要的句式基础。

二、艺术特点

《诗经》以关注现实为主,主要抒发现实生活的情感,除了少数几篇诗歌外,《诗经》完全反映现实世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几乎不存在超脱现实的虚拟世界。诗歌以抒情言志为主夹杂少部分叙事的史诗。如《诗经》中的除了大雅和颂,其余200多篇都是抒情言志诗。赋、比、兴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诗经》中艺术手法比的代表诗有《魏风?硕鼠》,艺术手法兴的代表诗句有《小雅?白华》的第二章: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艺术手法赋的代表诗歌有《秦风?蒹葭》。《诗经》中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并非是单一的用于一首诗歌,更多的是三种艺术手法共同作用于同一首诗歌。《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是《诗经》的一大重要特点,在《诗经》中,这样结构的诗歌数量众多,重章叠句让诗歌在意义上形成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又如《豳风?东山》之中每章诗句的开头都用了: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诗经》作为歌谣,为了声韵美感,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词汇。

楚辞继承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演变为其所特有的象征手法,多将景物、环境、人物的感情结合起来,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诗歌经过不断发展,楚辞中重章叠句渐渐减少,不同的句式使得诗歌语义更加丰富,增加了诗歌的外在形式美。大篇幅的诗句让意象的采用变得平凡,大大增加了诗歌句词的优美性和含义的深度。语言上,楚辞善于渲染、形容,且用词繁复,以情味悠长见长,具有含蓄之美。相较《诗经》最大的差别,就是楚辞的突出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并在诗歌中多处了众多超脱了现实世界的精神产物,为后世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如《天问》《山鬼》《九歌》

中的各类神话形象,故此《诗经》是我国是个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歌发展到两汉时期,乐府诗成为了诗歌新形式,诗乐结合体制灵活,乐府诗中有叙事诗和抒情诗,但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诗经》《楚辞》以抒情诗为主,抒情过程中穿插叙事,但叙事附属于抒情。自乐府诗的叙事诗出现之后,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乐府诗表现的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如各阶层的苦乐和社会现状等等。《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均表现了百姓生活的疾苦。除此之外,乐府诗还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爱恨、生死的人生观。《上邪》《孔雀东南飞》都是写那个时代的爱恨观。《战城南》《蒿里》则是描写了时代人们的生死观。乐府诗中的叙事诗在叙事中对于故事事件的发生的安排具有新意,且在人物刻画上手法多样。乐府诗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汉朝除了乐府诗这样政治色彩较重的诗歌外,文人诗代表了文人群体的文学创作,《古诗十九首》则是文人诗的代表作之一。《古诗十九首》主要描写了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同时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领悟赋予了诗歌更多的哲学关系,如永恒与有限,心态与生命周期、忧郁和欢乐、来去亲疏等等关系。《古诗十九首》赋予了诗歌敏锐的节序感、微妙的空间感、深切的世态炎凉感等种种感受,一切源于作者自身独特的感知。《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抒情方式委曲婉转,反复低徊。在其中的诗歌中,大多以事或物起兴,使之形成诗中世界的经典事件。其内众多诗篇采用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来写,使得诗歌构成浑然圆润的艺术境界。《古诗十九首》最著名的便是语言的运用,它不用艰难冷僻的词汇,用最浅显的字词构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如其中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亦或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三曹父子与建安七子为核心的文人,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该时期诗歌具有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曹植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具有现实主

义精神。。

魏晋之交,世风变化,诗歌风格出现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阮籍、嵇康的作品,沉郁艰深、风调峻切。西晋太康时期诗歌繁荣,诗人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但多数作品流于华采繁缛,唯有左思的诗歌呈现出骨力遒劲的特点,因为他继承了建安文学慷慨任气的精神。东晋在玄学的影响下,田园诗显得格外出色,而田园诗又以陶渊明所创诗歌最为突出,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创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统一的艺术境界。《归园田居》、《饮酒》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除陶渊明之外,南朝诗歌在谢灵运手上山水诗大放光芒,其后谢眺的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世称“大小谢”。诗人鲍照出身寒微,则擅长用七言古诗体来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将南方精美圆熟的艺术技巧和北方刚健爽朗的精神融合,成为唐代诗风的先声。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传入和翻译,对当世诗歌和后世诗歌起到了催化作用。在文学上,佛教让文学想象世界变得丰富、让文学的故事性不断加强、让中国文人开始注重声韵关系、大大增加了词汇量、也让文学观念变得多样化,这一系列的变化都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条心的道路,并衍生了中国传统的玄学思想,促进了田园避世诗的开创和发展,以及对其他诗体的发现。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中国的文学不仅仅只受到佛教的影响,在数千年的反侵略过程中,中国文人也深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新兴事物和大量词汇的传入,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如诗歌从四言到五言七言的变化,押韵方式的变化,更多的因素便是受到外来民族的影响,让词汇量变得的丰富,并促进人们对物体形容词汇和字词之间的关系的确定。

从先秦至汉魏六朝,中国诗歌句式从最初的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慢慢发展固定为五言、七言为主的诗歌形式,重章叠句也由丰富的语言句式代替,诗歌篇幅从短到长,又从长到短,这些都为后世诗歌奠定了重要的句式基础。艺术手法也从最初的赋、比、兴慢慢变化为更加繁复抽象的象征手法,从杂乱的诗句押韵到韵律的规范化,从配乐诗到徒诗,这些变化都是古人对创作艺术手法更进一步的发现。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从实用性高于文学性到文学性占诗歌创作上

风,从现实到虚幻,从直接到抽象,诗歌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文人的思维广度处在不断加深的过程中,随之得到发展的便是诗歌中心思想深度的不断拓展。每一种文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漫长岁月的沉积发展起来的,诗歌便是显著的例子,在时间的变化中,诗歌慢慢变得体裁明确,作用群体不断增加,因为政治、文化、经济的不同,迫使诗歌向各种创作方法的探索,直至成就了唐诗宋词的诗歌文化大繁荣时期。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先秦南北朝诗歌6孔雀东南飞并序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

6 孔雀东南飞并序 一、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虞美人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① 叶梦得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②晴空。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③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注】①干誉、才卿:叶梦得友人。来禽:林檎别名,南方称花红,北方称沙果。②罥(juàn):缠绕。③美人:古代文人雅士饮酒常有侍女、歌伎捧觞。 1.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片写一场风雨过后,落花无数,清晨天气转晴,庭院中半是残花,只有游丝飘荡,写景富有层次,意境凄清迷蒙。 B.上片写景的重点从时间上来看是在清晨,即“晓来”之际,是实写;而前两句是回忆昨日风雨落花的景象,是虚写。 C.“落花”两句用了比拟的修辞,一个“舞”字,写出落花随风飘舞的景象,一个“送”字,赋予落花人的情态,创意新奇。 D.词的最后两句表面上是在用“我亦多情”劝慰美人不必悲伤,实际上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时内心的伤感与无奈。 E.全词既有“落花、风雨”的哀景,又有“游丝千丈罥晴空”的高旷清新,婉约中有豪放之气,颇得东坡婉约词之妙。 解析:AD A项,“游丝”指的是天上的云丝,意境不是凄清迷蒙。D项,“词人与情人分别时”说法有误,词写与友人花下饮酒,侍女同乐的情景,不是与情人分别的情景。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解析:本词内容丰富,先写景抒情,再写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最后写美人敛蛾眉,词人加以安慰。 答案:①惜花伤春的情怀。上片风雨摧残落花,残红满院,透出伤春之情。 ②对雨后初晴美景的喜爱。雨后初晴,天空云丝飘荡,更显晴空辽阔高旷,乐景写乐情。 ③与朋友聚饮的喜悦。(与朋友的深情厚谊)雨后初晴,词人花下置酒,殷勤劝酒。 ④宴终人散的伤感。最后两句借劝慰美人,委婉地说出了“酒阑”之后曲终人散的伤感。(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曲江二首(其一)①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冢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曲江:唐朝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赏胜地。②经眼:从眼前经过。③翡翠:翡翠鸟。④麒麟:麒麟状的石雕墓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先秦到南北朝诗歌 04 吟唱不尽的古代诗歌 诗三首学案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先秦到南北朝诗歌 04 吟唱不尽的古 代诗歌诗三首学案 一、文学常识回顾 曹操(155-220),字,沛国谯县(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代表作品: 《》、《》等等。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号,世称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 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 品有《》《》《》《》等。 二、《涉江采芙蓉》赏析 1.“古诗十九首”相关知识回顾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 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 的诗歌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 楚歌体,开始了中国诗歌的五七言体式。《古诗十九首》,就是 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谋篇、遣词、表 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所写的感情基本上有三类:的感情、 的感情、的感情。 2.诗歌赏析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赏析:全诗共八句,构成了一条情感行走的路线:忧 ———忧,从忧伤出发,不觉 又走回原地,这条路线是封闭的,并没有一个出口。全篇构成 一个回环式的感情困局,旨在诉求作者永寻而终不可得的解脱, 使忧伤的情感被梳成了打不开的结,愁肠万分,无可断绝。 三、《短歌行》赏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 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 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赏析:整首诗中,从个体生命的短促、友情的怀念,到 黎民百姓的流离,再到政治宏图、人格理想,真是有什么样的 胸襟,才有什么样的文字,曹操是有大怀抱大志向的人,所以 他的文字是有大格局的,大气象的。把曹操作为建安风骨的代 表作家,实至名归。 四、《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与出你自己的心得) 五、回忆整理你的收获,你的课堂感受,你的思考与疑惑……(欢迎发布到互帮互学或作文天地栏目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诗歌的地位仍是最重要。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五言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跃”的大发展时期;魏晋之交,随着世风的交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他们继承了建安时期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山水诗在这一时期也大放光芒。此外南北朝乐府民歌也足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以下文段即是对这一时期诗歌发展脉络的简要介绍。 正文: 按照一般的习惯,文学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上限为东汉的建安,下限为隋朝的统一。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到西晋的短暂统一。然后北方历经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各朝,南方从偏安的东晋到宋、齐、梁、陈相继,最后南北归于隋朝的统一,历时近四百年。这一时期的诗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和南北两个地区。 其中,建安时期的诗歌尤为引人注目。建安时期的文人打破了两汉以来四百多年辞赋独盛的一统局面,第一次兴起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诗歌创作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建安时期文人毕集,优秀作品大量涌现,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在诗歌形式的发展上,五言诗的形式在他们的诗歌中被普遍采用,居文词之要”,成为 这一时期文人诗歌的主导形式。七言诗也在这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为以后的诗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 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的梳理 ●摘要: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他的突出特点是政权更迭频繁,社会混乱,民族矛盾尖锐。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学术上受玄学、佛经、道教的影响。这一时期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鲁迅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就是文学理论繁荣和文学批评的兴起。魏晋时期由于玄理的影响和政治的黑暗,在抒情中还不乏浓厚的理性色彩。到了南北朝,作家抒写性灵明显加强,作家都在抒发自己真实的人生感受。在这个乱世中,文人一方面悲叹生命无常,一方面饮酒行乐,以期望享受人生,形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从曹操的《短歌行》到南朝江淹的《恨赋》,无不体现这一点。本文主要介绍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写作内容、艺术特色。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代表人物;写作内容;艺术特点; ●正文: (一)建安诗歌: 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风”指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指质朴刚健、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它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其内容有四: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色彩;浓郁的悲剧色彩。总体风格可以用八个字概括:清峻、通俗、骋词、华靡。以下是一些代表人物及其艺术特色 曹操——建安时期的文坛领袖,也是建安诗风的开创者 其诗歌内容主要有三:反映汉末的乱离现实和民生疾苦,如《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表现他的雄心壮志和政治理想,如《步出夏门行》、

《短歌行》、《对酒》;这类诗歌以政治家的气度书写了他的胸襟和抱负。此外,曹操诗歌中也有一些以歌咏神仙为内容的游仙诗,如《精列》、《秋胡行》。其主体风格是:慷慨悲凉,气韵沉雄。其艺术特色是:乐府古题写时事,充满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视野宽广、风格悲凉慷慨;为四言诗注入新的生命; 曹丕 其诗歌内容主要有二: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愁别恨和男女爱情;描写宴游、军旅生活;感事而发的作品。乐府诗《燕歌行》,内容上仍脱不了古诗十九首“少妇闺怨”的题材,主要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更重要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艺术特色是:语言婉转清丽;追求形式之美感;注重个人情感抒发; 曹植 其诗歌内容主要是: 1、前期创作: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以诗歌成就为大;功业精神和报国信念,代表作《白马篇》。游宴、唱和之作,代表作《名都篇》、《公宴》。抒写友情之作,代表作《赠丁仪》、《赠王粲》、《送应氏》;反映社会现实。2、后期创作:曹丕以魏代汉,对曹植的猜忌与迫害日益加剧,无可奈何的愁苦之外,更加上一分罹害的恐惧,这使他后期的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充满着受压迫的苦闷与痛苦,和预感到生命即将在屈辱与碌碌无为中消耗,失去其应有价值而产生的悲哀,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形成了悲愤哀怨的基调。代表作《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闺怨诗,抒写女性的相思与隐忧,代表作《美女篇》、《怨诗行》。艺术特色是:利用乐府形式广泛抒发感情,使以叙事为主的乐府诗转为以主抒情为主;用词华美而又形象生动,形成了“辞采华茂”的风格;讲究写作技巧;善于运用比喻; (二)正始诗歌

先秦至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

先秦至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 中国最初的诗歌是人文口头相传的乡野民歌,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成为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古代诗歌。周朝收集孔子正乐整理,让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闻名于世。《诗经》与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的源头,继《诗经》和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全新范本。汉魏六朝诗歌创作进入了以文人为主、自觉和个性化的时代,为后世诗歌的蓬勃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上述中,这一漫长的时间段可以看作是诗歌的萌芽与发展时期,为后来诗歌一次又一次的高潮,打下了非常重要的铺垫。接下来我希望分点阐述这一漫长时期中诗歌的发展变化。 一、句式结构变化 在这漫长时期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诗歌句式的变化。《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夹杂有二言至八言。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诗经》中除四言诗句以外,还存在着二言至八言诗句。如《召南?野有死麕》中夹杂了四言和五言。又如《魏风?伐檀》中夹杂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八言。但不论诗句字数如何不同,《诗经》大多数诗句以四言为主。随后出现的楚辞突破了《诗经》传统的四言句式,以杂言为主,句式结构变化非常大。相较《诗经》来说,楚辞更自由且富于变化,诗歌篇幅也较长。如《离骚》全篇以六言诗句最多,夹杂有二言七言和五言,,在《离散》中,因为句式的多变,让诗意更加灵活多变,诗意更加丰富。如: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句式灵活让诗句具有对话性。进入东汉以后,五言诗成为了新的诗歌形式,完整的七言诗也开始产生,现存最早的五言诗便是班固的《咏史》,除五言外,班固也是最早创作七言诗的文人,他的《竹扇赋》便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魏晋时期,诗坛涌现出众多大诗人。建安时期三曹七子再一次推动诗歌的发展,曹氏父子更是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曹操的《蒿里行》《苦寒行》便全是由五言诗句组成,但曹操诗歌更多还保留着四言为主的诗歌样式,到曹操儿子曹丕曹植之后,两人诗歌皆以五言、七言为主。如曹丕的《燕歌行》便是一首七言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摘要: 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诗歌的地位仍是最重要。汉末初,在“世积乱离,五言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跃”的大发展时期;晋之交,随着世风的交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他们继承了建安时期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山水诗在这一时期也大放光芒。此外南北朝乐府民歌也足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以下文段即是对这一时期诗歌发展脉络的简要介绍。 正文: 按照一般的习惯,文学史上的晋南北朝时期,上限为东汉的建安,下限为隋朝的统一。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到西晋的短暂统一。然后北方历经十六国、北、东、西、北齐、北周各朝,南方从偏安的东晋到宋、齐、梁、相继,最后南北归于隋朝的统一,历时近四百年。这一时期的诗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和南北两个地区。 其中,建安时期的诗歌尤为引人注目。建安时期的文人打破了两汉以来四百多年辞赋独盛的一统局面,第一次兴起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诗歌创作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建安时期文人毕集,优秀作品大量涌现,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在诗歌形式的发展上,五言诗的形式在他们的诗歌中被普遍采用,“居文词之要”,成为这一时期文人诗歌的主导形式。七言诗也在这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为以后的诗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以操,丕、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桢、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

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除此而外,女诗人蔡琰的五言《悲愤诗》,长一百零八句,五百四十字,是一首长篇的叙事诗歌。诗人以纪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多种手法,记述自己被掳入胡的痛苦经历,犹如血泪染成的历史画卷,读来催人泪下。它是建安诗坛上一篇不可多得的杰作,与《孔雀东南飞》一起,历来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我国长篇叙事诗的双璧。 建安之后,以废帝芳的年号正始为起点,至西晋立国为止,文学史上称为正始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集团是“正始名士”和“竹林七贤”,前者是何晏、王弼、夏侯玄,后者则是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伶、阮咸七人。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渊明,白。 从西晋统一中国北方到它灭亡的五十年间,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都远远超过了前代。诗人除了早期的傅玄、华而外,还有三(载、协、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岳、尼叔侄)、一左(左思),以及后期的琨和郭璞。其中岳、陆机的文学成就最高,代表了西晋文学的主流,在当时并称“陆”。 西晋灭亡,东晋在建康建立国都。在玄学的影响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泛滥一时,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渊明。渊明的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他因贫而出仕,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业生

2019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先秦、南北朝诗歌 7 诗三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先秦、南北朝诗歌 7 诗三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一、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凝香斋① 曾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纟由黄卷,疑在香炉②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香炉:香炉峰。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C.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颈联上句湖光,下句泉水。纯洁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砂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D.炼字精警,颇具匠心。“醒”“鸣”“清”“漱”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诗句声形色兼备,景情理俱在,让人顿生赏湖景、观流泉的雅兴。 E.尾联归结全诗。置身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潜心书史,其清幽意境与高雅情趣让诗人疑是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愉悦之情,如超脱世外,暗含辞官归田之念。 解析:BE B项,“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错误,结合注释可知,“身无事”是因齐州大治。E项,“暗含辞官归田之念”属臆测,于文无据。 2.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的关键词句。可结合诗句进行梳理,看全诗是否围绕“幽”字来写,“幽”在结构和主旨等方面有哪些作用。 答案:诗眼“幽”,总揽西斋景物特征。其一,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处,实为清幽境界。悠游庭斋,临风玩月,乐而忘身。身为齐州知州,政通人和,丰收有望,才有闲情探幽览胜;其二,湖水清幽,白云驻足,好鸟幽鸣,泉清见石,寒流激荡,好不让人留恋喜爱。可谓幽景寄幽情;其三,悠游之余,潜心书史,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更是显得情趣高雅、心境清幽。全诗无不紧扣诗眼“幽”展开意境。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 廖世美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紫薇①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注】①紫薇: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曾经登临浮云楼赋诗。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骈俪化发展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骈俪化发展 摘要:从骈俪化的起始看来,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六法海》说: “ 自李斯《谏逐客令》始点缀华词, 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始点缀故事, 是骈体文之渐也” 可以看出,虽然骈俪化的萌芽初生于周秦两汉时期, 但真正应用于诗、赋创作中,并成为作者的一种自觉形式上的感情诉求是在汉末魏晋始时期。而到了南北朝时期,骈俪化倾向发展至高峰,其诗、赋中的骈偶句所占比例也比较重。齐梁以后则比例下降, 表现出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形式均衡美、对称美、和谐美的理性思考。本文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文作,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骈俪化的发展,并阐述其影响。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诗赋骈俪 、骈俪化的初始阶段 汉字的形式是一字一音,特别是在古汉语中,单音节词较多。所以当古代诗赋者在创作时组词成句,在结构和音步上都较容易拼成骈偶句。骈俪化是汉语中的天然的一种特点,因此诗与赋中,作者对于骈句的运用也有其自然性的一面,但根据相关考究发现,周秦诸子时作者已经可以创作骈句,其影响一直延至秦汉时期,一些文人开始有意识地运用骈句在诗歌中的作用,以至于发展成为了一种骈俪化的风气。 骈俪化的倾向在魏晋时期的诗与赋中已经较为明显了。从代表作家看,主要是曹植和陆机。曹植所作的赋,根据其自己的《前录自序》称有78 篇之多, 就现如今所保存的文献看来, 骈俪化的程度都很高, 再例如《洛神赋》中所计包括赋序在内共178 句, 其中的对句就有27联,54 句, 约占全赋的30%左右;而在《节游赋》共51 句, 对句11 联, 22 句, 约占全赋的43 %左右。可以看出,骈俪化的程度已经很高了。 再说到陆机,根据《晋书. 陆机传》,陆机在吴亡后曾“ 退居旧里, 闭门勤学, 积有十年”。十年期间,他对前人的文学贡献作出了仔细的清理,从理性的角度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并揭示了其中的规律。他指出,文学作品要用美德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情怀。在遣词造句方面,应该追求词句的精巧完美。从他的作品中看,其骈俪化的程度也是相当高的。其中抒情短赋如《述思赋》, 对句比例已达到50% , 就连以说理为主的《文赋》也十分讲究句式的骈偶。 曹植和陆机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都属于特出的人物, 他们都主张文学形式的华美巧丽, 在赋的骈俪化方面也是开风气之先。但是这一骈俪化的倾向在当时却招致一部分人的诟病, 表明文坛上对骈俪化文风的态度还存在分歧。张华以陆机文章之“ 才多” 为恨, 后人也批评他作文“非对不发”。但曹、陆创作中的骈俪化倾向对南朝赋与诗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人在南北朝文学家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 钟嵘《诗品》将二人列入上品, 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说曹植诗“ 词采华茂”, 说陆机诗“ 才高辞赡, 举体华美“,” 咀嚼英华, 厌饫膏泽, 文章之渊泉也“。对其文辞华美, 形式精工的特点推崇备至。而在对谢灵运、颜延之等南朝诗人的评价中, 钟嵘一再强调他们对陈思、士衡风格的继承。说他们的诗歌“ 巧似”,“ 错彩镂金“ , 既讲究文采, 又追求句式的对偶。这一点也为明清以来的大多数诗评家所认可。由此可以想见, 从汉末建安开始的辞赋骈俪化倾向对南北朝诗赋的影响。 、骈俪化的展开阶段 南朝宋、齐时代, 诗赋中的骈俪化完成了量的积累, 对句的质量比较此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主要表现在:对句中的虚词逐渐消失, 同字对减少, 对句成份的词性、内容、平仄等方面的要求日益精密。由此带动了赋与诗在结构、组织、句式等方面的革新。从赋说赋家们理性地对赋的语言句式进行探索, 刻意求工、精心设计, 使赋的语言形式具有更强的抒情、描写、铺叙功能, 使之成为结构均衡整饬、音韵圆转流利、词藻华美巧丽的美的文体。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文学作业练习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原始口头文学 作业练习 一、填空题 (一)鲁迅的__门外交谈__一文,称集体抬木头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为创作,属于_“杭育杭育”_派。 (二)“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句话中,“三人”说的是___群体演唱__,“牛尾”说的是__以猎物为道具__,“投足”是___小步为节拍的舞姿,“八阕”是___八支原始歌曲名___。(三)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这句话是___马克思____在____《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___中对神话所下的定义。 (四)反映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和斗争的神话有__《鲧禹治水》《后羿射日》___;探索天体和人类起源奥秘的神话有_《盘古化生万物_;反映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的神话有_《共工与颛顼争帝》__等。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括号内,以后各章均同) (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艺起源于(3 ) 1、游戏 2、劳动 3、巫术 4、心灵 (二)我国人类早期的原始诗歌有( 2 ) 1、《列子·仲尼篇》中的《康衢谣》 2、《帝王世纪》中的《击壤歌》 《吴越春秋》中的《弹歌》4、《孔子家语》中的《南风歌》(三)《精卫填海》载于(1 ) 1、《山海经》 2、《淮南子》 3、《庄子》 4、《列子》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以后各章均同) (一)《弹歌》是一首二言诗。(√) (二)神话和传说都带有史实的影子,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第二章诗经 一、填空题 (一)《诗经》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____305_____篇,其中“国风”____160_____篇,“雅”____105_____篇,“颂”______40___篇。 (二)诗经的“六义”,指的是__风雅颂赋比兴。 (三)汉代传习《诗经》的有___齐鲁韩毛___四家,流传至今的本子是_毛诗__。 (四)朱熹在__《诗集传》_一书中对赋、比、兴的解释是:“赋者_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魏晋南北朝诗赋的骈俪化发展

魏晋南北朝诗赋的骈俪化发展 摘要:从骈俪化的起始看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四六法海》说:“自李斯《谏逐客令》始点缀华词, 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始点缀故事, 是骈体文之渐也”。可以看出,虽然骈俪化的萌芽初生于周秦两汉时期,但真正应用于诗、赋创作中,并成为作者的一种自觉形式上的感情诉求是在汉末魏晋始时期。而到了南北朝时期,骈俪化发展至高峰。其诗、赋中的骈偶句所占比例也比较重。齐梁以后则相对下降, 表现出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形式均衡美、对称美、和 谐美的理性思考。本文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文作,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 骈俪化的发展,并阐述其影响。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诗赋、骈俪化、发展 一、骈俪化的初始阶段 汉字的形式是一字一音,特别是在古汉语中,单音节词较多。所以古代诗 赋者在创作时组词成句的过程中,在结构和音步上都较容易拼成骈偶句。骈俪 化是汉语中天然的一种特点。因此在诗与赋中,作者对于骈句的运用也有其自 然性的一面,但根据相关考究发现,周秦诸子时作者已经可以创作骈句,其影 响一直延至秦汉时期,一些文人开始有意识地运用骈句在诗歌中的作用,以至 于发展成为了一种骈俪化的风气。 骈俪化的倾向在魏晋时期的诗与赋中已经较为明显了。从代表作家看,主 要是曹植和陆机。1曹植所作的赋,根据其自己的《前录自序》称有 78篇之多, 就现如今所保存的文献看来, 骈俪化的程度都很高, 如《洛神赋》中所计包括 赋序在内一共有共 178 句,其中的对句就有27联,54句, 约占全赋的30%左右;而在《节游赋》共 51句, 对句 11联, 22句, 约占全赋的43 %左右。可以看出,骈俪化的程度已经很高了。再说到陆机,根据《晋书 . 陆机传》,陆机在吴亡后曾“退居旧里, 闭门勤学, 积有十年”。2十年期间,他对前人的文 学贡献作出了仔细的清理,从理性的角度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并揭示了其 中的规律。他指出,文学作品要用美德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情怀。在遣词造句方面,应该追求词句的精巧完美。从他的作品中看,其骈俪化的程度也是相当高 1胡应麟,诗薮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 2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 210.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名词解释

二、魏晋南北朝 1、建安风骨 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4、咏怀诗 阮籍所作。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它开创了中国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这些诗非作于一时,反映了他的各种感受,因多用比兴、象征的手法,诗意较为曲折隐晦,钟荣《诗品》说他“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继承了“小雅”和“楚辞”的传统,开创了一种委婉含蓄、言近旨远的抒情风格,

必修二第二单元 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第二单元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一、字音字形词义 氓之蚩蚩淇水汤汤匪我愆期将子无怒将领垝垣泣涕涟涟载笑载言卜筮 咎言贿赂桑葚耽搁虎视眈眈陨落自我徂尔渐车帷裳渐染流水渐渐 毫厘不爽夙兴夜寐靡靡之音靡室劳矣靡费望风披靡咥笑哀悼白头偕老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譬如慷慨青衿嘉宾鼓瑟吹笙掇拾阡陌契阔谈讌绕树三匝吐哺羁鸟守拙荫蔽荫庇阴凉暧昧王事靡盬小人所腓孔疚四牡骙骙象弭鱼服修姱孔棘謇朝谇蕙纕揽茝谣诼偭规矩忳郁邑侘傺溘死鸷鸟方圜攘诟兰皋荠荷岌岌体解浑身解数押解惩罚桂冠离骚自缢徘徊公姥薄禄相秦罗敷伶俜绣腰襦哽咽咽下咽喉遗施玳瑁纨素耳著明月铛削皮剥削纤细扶将拊掌窈窕便言主簿否泰络绎鹄舫龙子幡青骢马金镂鞍赍钱鲑珍下榻晻晻日欲暝摧藏蹑履怅然鸳鸯涉江荣膺杂糅xū()嗟jiū()兮yǔn()身不恤士也w ǎng()极kōng()hóu chuí()床shǔ()光钱bó()pán()石蒲wěi()悲cuī()城guō()zhí()zhú()sī()叫páng()huáng()焙()烧醅()茗消mǐ() 二、文学常识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原本只称,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分为、、三大类。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分大雅、小雅,是;分周颂、鲁颂、商颂,是。 2、“楚辞”是战国时期在楚国创作兴起的一种诗歌。它最著名的作者是,名,字。其代表作是。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 的创作典范。是它思想内容的核心。 3、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是,它和被合称为。 4、《涉江采芙蓉》选自朝梁的《文选》。 5、陶渊明,的文学家,一名,字元亮,是诗派的代表人物,世称“靖

节先生”,自号。 三、名句默写 1、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既见复关,。尔卜尔筮,。以尔车来,。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士之耽兮,。女之耽兮,! 3、,三岁食贫。淇水汤汤,。女也不爽,。,二三其德。 4、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5、,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6、,?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天下归心。 7、少无适俗韵,。,一去三十年。,。开荒南野际,。 8、,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虚室有余闲。 三、内容概要 1、《<诗经>两首》集中反映了《诗经》“卫风(国风)”部分的内容,将国家政策与百姓生活及青年男女的情爱浓缩在短小的诗歌中,体现出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特征。 2、《离骚》是屈原政治理想与情绪品格的艺术展示,是我国古典诗歌抒情长诗的开山之作,构成了浪漫主义风格的基本内涵。 3、《孔雀东南飞》在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精髓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长篇叙事诗的先河。 4、《诗三首》将汉、魏、晋三个朝代的作品级合在一起,展办了五言诗的特点。 5、《涉江采芙蓉》采用了悬想的方式,从对面曲揣彼意。 二、体味情感 1、《氓》中女主人公的深情决绝与怨恨;兰芝的深情与刚毅;屈原的深沉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操;曹操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苦闷与伤感,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贤才良士的渴盼,对功成名就的期盼。《采薇》以一个自叙的口吻,抒写他归家途中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他保家卫国的自豪和久役回家的悲伤。塑造了一个人品可敬,可爱而处境又值得同情的士兵形象。 2、《涉江采芙蓉》反映游子思乡的痛苦;《归园田居》以朴实的语言,高远技俗的意境,写出了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出对归隐的热爱。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3、《短歌行》中反复出现“忧”字,有两方向的内容:人生苦短、求贤不得。 三、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300.开创了我国现实文创作。诗经是“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南北朝诗歌

南北朝诗歌 第一节谢灵运和山水诗的兴起 先秦汉魏诗歌中的山水描写 ?《诗经》中描写自然景色的作品:《关雎》、《淇奥》、《节南山》等; ?《楚辞》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很多,如《山鬼》、《湘君》、《湘夫人》、《渔父》等; ?汉末文人诗中涉及自然景色描写的作品有《青青陵上柏》、《回风动地起》等;?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最早的一首以写景为主的中国诗歌作品。 山水文学的兴起 与魏晋南朝庄园经济的发展 魏晋之际,政乱频仍,名士少有全者,士子们试图以纵情山水来逃避政治斗争,他们建造了一些私人小园林。西晋时期,巨富石崇的金谷园为其中翘楚,当时名流经常在此游玩宴饮。 东晋南朝的士族,在南方更是大量修筑园林。他们常常侵占湖泊山林,将私人园林、宅第和自然山水结合在一起。据《宋书?¤武帝纪》记载,当时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夺,小民薪采鱼钓,皆责税值。 大诗人谢灵运家的庄园,自祖父谢玄以来,一直是?°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通,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楼两面临江,尽升眺之趣。芦人渔子,泛滥满焉。湖中筑路,东出趣山,路甚平直,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虚,垂檐带空,俯眺平林,烟杳在下,水陆宁晏,足为避地之乡矣。?±(《水经注?¤渐水》) 他们崇尚?°朝隐?±之风,经常优游其中,得山水清幽之趣。谢灵运即云:?°今所赋既非京都、宫观、游猎、声色之盛,而叙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才乏昔人,心放俗外,咏于文则可勉而就之;求丽,邈以远矣。览者废张、左之艳词,寻台、皓之深意,去饰取素,傥值其心耳。?±(《山居赋序》) 金谷园 江南山川之美 激发了文士新的审美欲望 永嘉乱中,北方士人随晋室南迁。为协调南北世族利益,北方世族多居会稽一带。江南山川风貌,迥异于北方,南下士人,耳目为之一新。《世说新语?¤言语篇》云:?°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ˉ。?± 山水之美如此,文人秉笔,不免寄情。《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既东还,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ˉ。?±江南山水,曲折深秀,而都邑街衢,亦纡余委曲。这样的环境,亦影响到山水诗歌的风格。 南朝山水诗的产生 与玄学审美观之关系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经》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3、《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4、《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5、《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6、《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 心。 7、《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8、《离骚》(节选)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古代文学先秦--秦汉部分试题库

《古代文学》先秦—秦汉文学题库一.选择题: 1.“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在()。 A.西周时期 B.西周和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代 2.风、雅、颂的得名本质上是由于()。 A.诗歌的内容 B.产生的地区 C.音乐 D.产生的时代 3.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诗经》是()。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4.赋、比、兴是《诗经》的()。 A.音乐的分类 B.内容的分类 C.艺术表现手法 D.讽刺手法 5.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是()。 A.《春秋》 B.《左传》 C.《国语》 D.《尚书》 6.我们见到的《春秋》是一部鲁国的()。 A.编年体史书 B.分国记事的史书 C.纪传体史书 D.汇集历史资料的史书 7.《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这篇文章出自()。 A.《老子》 B.《论语》 C.《孟子》 D.《庄子》 8.屈原的《九歌》和《九章》分别有()。 A.11篇和1篇 B.9篇和9篇 C.1篇和9篇 D.11篇和9篇 9.《鵩鸟府》和《吊屈原赋》的作者是()。 A.枚乘 B.司马相如 C.司马迁 D.贾谊 10.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 A.《孔雀东南飞》 B.《离骚》 C.《木兰诗》 D.《天问》 11.汉代传习的"四家诗"中,属于"古文诗"的( )。 A.《鲁诗》 B.《毛诗》 C.《齐诗》 D.《韩诗》 12.先秦历史散文中文学性最强的两部书是()。 A.《左传》和《战国策》 B.《左传》和《国语》 C.《春秋》和《左传》 D.《尚书》和《国语》 13.《子虚赋》和《上林赋》的作者是()。 A.扬雄 B.司马迁 C.司马相如 D.贾谊 14.《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

“先秦到南北朝诗歌”综合应用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基础知识 1.下列加红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氓.(ménɡ)狁.(yǔn)伶.俜(línɡ)否.泰(pǐ) B.愆.期(qiān)戍.守(shù)葳蕤.(ruí)三匝.(zhā) C.垝.垣(ɡuǐ)侘.傺(zhà)蹑.(niè)子衿.(jīn) D.汤汤.(shānɡ)鸷.鸟(zhì)纨.素(zhí)暧.暧(ài) 2.对下列加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拙.归园田拙:不善于在官场逢迎取巧。 B.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厌:满足。 C.可怜 ..体无比可怜:值得同情。 D.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依依:杨柳随风摇曳飘拂的样子。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B.曰归曰归,岁矣莫止 C.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D.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4.下列句子中“相”的用法表示“动作偏指一方”的一项是() A.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B.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5.填空 (1)__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 (2)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_______。 (3)君当作磐石,______________,蒲苇纫如丝,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6.翻译下列句子。 (1)越陌度阡,枉用相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静言思之,躬自悼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遣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7.下列语句中加红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勿复重.纷纭(再)奉事循公姥 ..(公公与婆婆) B.进止敢.自专(岂敢)昼夜 ..勤作息(深夜) C.伶俜萦.苦辛(缠绕)谓言 ..无罪过(总觉得,自认为) D.箱帘.六七十(同“奁”)留待作遗.施(留下) 8.仲卿、兰芝二人凄楚话别时,兰芝为什么要赠物于仲卿?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刘兰芝这段“自白”中,可以看出她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