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纲要》《单元2(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新人教版必修2

福建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纲要》《单元2(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新人教版必修2

福建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纲要》《单元2(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新人教版必修2
福建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纲要》《单元2(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新人教版必修2

06《新课标语文第一轮复习(必修二单元2)》

本套必修教材共编排有三个古代诗歌单元,分别是唐前诗歌、唐诗、宋词。

《氓》是一首叙事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不难把握,难点在于对三四两节的比兴句所体现出的高度艺术技巧的认识和体会。这个比兴句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由叙述婚前的恋爱生活自然过渡到婚后生活。对于这一点,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展开海阔天空的联想、想象,举出一些用了类似手法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来,如电影《魂断蓝桥》里,男主人公罗伊被误传阵亡,女主人公玛拉堕入生活最底层,至此故事发展告一段落;下一个故事段落是几年后,罗伊归来,和玛拉意外地在火车站重逢。两个故事段落之间,影片即用了几个自然风景画面加以间隔。同时,这个比兴句取譬自然而有余味,用桑叶的润泽和枯萎比女子容颜的丰美和衰老,和女子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贴切。

《采薇》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卒的生活和感情。士卒们长期戍守边防,总也不能按照原定的期限回家,不满的情绪自然会产生,不过他们也知道,使他们无法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原因是外敌入侵,因此,他们还是以饱满而自豪的情绪参加战斗。最后,当他们真正踏上归途时,内心里真是悲喜交集,难以言表。这首诗“怨而不怒“、悲而能壮的风格和情调,我们在后世(尤其是唐朝)边塞诗中也能体味到,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等等。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士卒复杂的内心情感时,要掌握好“度”,不要过于偏向某一点,以免“失真”。

诗的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可再结合以前学过的《诗经》里的诗歌,对这种手法略加分析、探讨。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爱国抒情长诗。课文里所节选的部分,是诗人屈原抒发感情和表白心志最直接、最强烈的部分,也是他正直人格和不屈品质表现得最为充分、突出的部分。读起来,非常具有感染力。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一般认为它是一首乐府民歌性质的诗歌,产生于东汉末年。这首诗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很高,给人以美的享受。

1.动人的人物形象。女主人公刘兰芝聪明、勤劳,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同时,她身上还有很可贵的一点,就是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

2.故事的意义。一对彼此深爱着年青夫妇,在封建家长的阻挠和高压下,被生生拆开,并最终为了捍卫爱情而双双付出生命。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四大民间爱情神话和传说。牛郎和织女、七仙女与董永、白蛇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情投意合,满心指望能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外在的强大的破坏力不会轻易放过他们,这些破坏力眼里有所谓的“法”“理”,却看不到“情”。《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更不可理喻,因为看不惯儿媳妇就处心积虑地要把她赶走,儿媳妇长时间的委曲求全、儿子的恳求都丝毫不能打动她。在她身上,封建家长的违反人性的一面暴露无遗。

3.民歌风味。除了诗歌开头的起兴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外,这首诗的民歌风味突出体现在铺排手法的大量运用上。

《诗三首》

《诗三首》里选的是《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涉江采芙蓉》一诗,一般认为是写游子思念远在家乡的爱人的。折花赠给远方的亲朋,这种习俗,在古代诗歌里多有体现。这首诗里“芙蓉”“兰泽”等字眼,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关于这首诗,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是:“涉江采芙蓉”是不是实有的行为?联系《古诗十九首》里另外一首诗,我们会认识得更清楚: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两首诗内容相近,只是《庭中有奇树》的抒情主人公是女性。诗里“路远莫致之”一句,表明前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只是无着落的痴想而已。这让人觉得,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爱人含有思念、珍爱爱人的意思,这个举动不必实有,借以表达对爱人强烈的思念之情是目的所在。

《归园田居》创作于诗人辞去彭泽县令,从此隐居躬耕之时。陶渊明二十九岁出仕,至四十一岁再一次解职归隐,这十三年中他或仕或隐,而做官的时间都不长,这一次他的决心很坚定:再不会出去做官了。《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带有总括的性质。从这首诗来看,作者此时解决了长期困扰着他的是做官还是退隐的思想矛盾,他对官场生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厌恶感,对理想的乡村生活怀有莫大的热情,诗歌前后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对官场的厌恶情绪在诗中用直接包含感情倾向的语言来表达,如“俗韵”“尘网”“羁鸟”等,而在对农村生活场景的描绘中,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1.文学常识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②屈原(约前304-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

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沈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

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③离骚《楚辞》是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④《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悲夫!”——钟嵘《诗品》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胡应麟《诗薮》

“《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⑤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⑥陶渊明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

《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说来,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2.字音识记

《诗经》两首

蚩chī淇qí愆qiān期筮shì徂cú汤shāng汤渐jiān车帷裳泮pàn 罔wǎng极夙sù兴夜寐狁yǔn 靡盬gǔ象弭mǐ棘jí孔疚jiù

《离骚》

修姱kuā謇jiān 蕙纕xiāng 揽茝chǎi 谣诼zhuó偭miǎm规矩忳tún郁邑侘chà傺chì溘kè死攘诟gòu 兰皋gāo 芰qí荷岌jí岌

《孔雀东南飞》

自缢yì公姥mǔ伶俜pīng 驰骋chěng 聘pìn请纨wán素磐pán石娉pīng 婷赍jī赏遗wi施踯zhí躅zhú踟chí蹰chú箜kōng篌hóu 窈yǎo窕tiǎo 葳w éi蕤ruí

《诗三首》

涉shè呦yōu呦子衿jīn 鼓瑟sè掇duō吐哺bǔ契qiè阔谈讌yàn 羁jī鸟守拙zhuō暧ài暧狗吠fèi 樊fán笼荫yìn后檐

3.形近字辨析

《诗经》两首

糜烂羁縻陨落殒命城垣永恒齐桓公愆期繁衍

泮宫湖畔绊脚石搅拌

《离骚》

朝谇夕替鞠躬尽瘁憔悴纯粹荟萃

侘傺差异姹紫嫣红叱咤风云

修姱跨越垮台纨绔

啄食琢磨涿州谣诼

《孔雀东南飞》

孺子相濡以沫腰襦嗫嚅儒家

坚韧发轫缝纫万仞高山

伶俜娉婷聘请驰骋

《诗三首》

笨拙相形见绌咄咄逼人

暧昧温暖樊笼攀登

掇取点缀啜泣辍学

子衿矜持沉吟

遗留溃败馈赠振聋发聩匮乏

浩大皓首诰命

《09年新课标高考考纲》关涉此单元的要求是: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常考的诗歌鉴赏类型题有八种:①鉴赏形象型;②鉴赏意境型;③鉴赏炼字型;④鉴赏诗眼型;⑤鉴赏语言风格型;⑥鉴赏表达技巧型;⑦理解诗句意义型;⑧评价观点态度型。

唐代以前的诗歌,06高考北京卷考了陶渊明的《移居》,07高考北京卷考了《诗经》中的《芣苢》,08高考四川灾区卷则考了何逊的《野夕答孙郎擢》。2020年的高考要适当关注对《诗经》和魏晋南北朝诗歌的考查。

1.(08高考四川灾区卷,语文,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夕答孙郎擢①何逊②

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

虚信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注]①孙郎擢:孙擢,何逊的友人,生平不详。②何逊(?一约518):南朝梁诗人。

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任尚书水部郎、庐陵王记室等职。

(1)诗题为“野夕答孙郎擢”,诗的前四句是怎样写“野”、“夕”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山中”、“墟上”把“野”具体化了;

②“气色满”、“生烟露”则是环绕着“夕”字,将傍晚的景色展现了出来;

③写星星从云中钻出,又以昏暗的“杳杳”作背景,更让我们感到了“夕”色;

④我们听到鸟雀在“啾啾”地鸣叫,但却不见踪影,因为它们归巢深藏在树林之中,这既为我们描绘出“野”景,又替“野”景抹上了一层“夕”色!

【考点】考查理解诗歌大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采分点】要结合诗句分析,答出1点1分,两点3分,三点满分。

【解析】据题干要求,要从前四句中分别分析如何写“野外”、“夕气”,回答包括画面的营造(内容),表达技巧的运用两方面。

(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末句中的“流水”比喻什么?

答:

【答案】表现出诗人因“幽居”、“无宾客”而“乏欢趣”的心情。诗人末句中用

“流水”来比喻对朋友的一种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

【考点】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和内容分析

【采分点】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解析】第一问要回答心情的依据(据原文);末句的含义要答出“思念”(1分)和该情感的情状(如流水般连绵不断)(1分)

2.(07高考北京卷,语文,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③题。(7分)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1分)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分)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

【答案】

①(1分)赋

②(2分)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③(4分)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3.(06高考北京卷,语文,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答案】【 D 】【 E 】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答案】

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一、基础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愆.期(qiān)篞.垣(guǐ)犭严

..狁(yán)象弭.(mǐ)

B.谣诼.(zhuó)蕙纕.(xiāng)芰.荷(zhī)傺.(chì)

C.公姥.(mǔ)伶.俜(pīng)葳.蕤(ruí)踯.躅(zhú)

D.阡陌.(mò)三匝.(zhā)吐哺.(bǔ)鲑.珍(xié)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其中不同类的一项是()

A.长余佩之陆离

B.佩缤纷其繁饰兮

C.亦余心之所善兮

D.燕赵多义士,慷慨悲秋风

3.从文言句式的角度,选出其中不同类的一项是()

A.高余冠之岌岌兮

B.冠切云之崔嵬

C.怨灵修之浩荡兮

D.蚓无爪牙之利

4.下列句子诵读时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郁/邑余/ 傺兮

B.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C.虽/九死/ 其犹未悔

D.将/ 往/ 观乎/ 四荒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终老不复取

B.蒲苇纫如丝

C.府吏见丁宁

D.诺诺复尔尔

6.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B.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履至尊而制六合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入则乱发坏形,出则窈窕作态

7.下列五幅对联分别写出了五个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1)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2)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4)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孤傲,青莲居士谪仙人。

(5)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A.谢灵运欧阳修杜甫辛弃疾诸葛亮

B.欧阳修范仲淹白居易李白陈寿

C.范仲淹欧阳修杜甫李白诸葛亮

D.范仲淹谢灵运白居易杜甫陈寿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B.《离骚》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也是第一部杰出的抒情长诗。屈原在这首诗中反复抒发了自己要求革新的政治抱负,热情洋溢地表达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关怀,愤怒地揭露了楚国最高统治者的自私、昏庸和腐朽。

C.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全诗长达1700余字,可谓古诗中的鸿篇巨制。它生动具体地叙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婚姻悲剧的全过程,控诉了封建礼教,赞颂了焦刘两人对爱情的忠贞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D.《古诗十九首》是西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它反映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诗人对命运、对人生的看法。它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刘勰称之为“五言诗之冠冕”,钟嵘赞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二、填空题

9.按课文内容填空。

(1)不见复关,。既见复关,。

(2)士之耽兮,。女之耽兮,!

(3)及尔偕老,。淇则有岸,。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4)忧心烈烈,。我戍未定,。

(5),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6)长太息以掩涕兮,。

(7)亦余心之所善兮,。

(8)背绳墨以追曲兮,。

(9)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10)足下蹑丝履,。腰若流纨素,。

指如削葱根,。精妙世无双。

(11)月明星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 。

(12)羁鸟恋旧林,。开荒南野际,。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夕答孙郎擢①何逊②

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

虚馆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注]①孙郎擢:孙擢,何逊的友人,生平不详。②何逊(?一约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任尚书水部郎、庐陵王记室等职。

(1)诗题为“野夕答孙郎擢”,诗的前四句是怎样写“野”、“夕”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末句中的“流水”比喻什么?(3分)

答:

(1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上邪汉乐府民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以上两首诗同写对爱情的坚贞、执着,但是语言风格迥异:前一首风格

是,后一首风格是。

(2)两首诗的艺术技巧也不相同:前一首主要用方法,后一首综合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其好处分别是

答案解析

1.C ( A 犭严xiǎn;B 芰jì;D 匝zā)

2.B(A 长:形容词作动词,使之长;B. 缤纷:形容词作名词,缤纷的饰物;C.善:形容词作动词,向善、从善;D. 悲:形容词作动词,悲吟。)

3.C (一般句式,ABD 为定语后置句。)

4.A (郁邑/余傺兮)

5D (A 取———娶;B 纫———韧;C 丁宁———叮咛。)

6.C (交通:连接。)

7.C

8.D (“西汉”应为“东汉”)

9.(1)泣涕涟涟载笑载言;(2)犹可说也不可说也;(3)老使我怨隰则有泮信誓旦旦不思其反;(4)载饥载渴靡使归聘;(5)昔我往矣今我来思;(6)哀民生之多艰;(7)虽九死其犹未悔;(8)竞周容以为度;(9)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10)头上玳瑁光耳著明月珰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11)乌鹊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12)池鱼思故渊守拙归园田。

10.A (课:课功)

11.A (表顺承,当“就”讲。B 介词,凭借5 连词,于是;C 连词,又/副词,表时间;

D 介词,用、拿/ 连词,因为)

12.C(④句是讲他如何以身作则,⑥句则主要强调他与京兆老百姓的深厚感情)

13.(1)(5分)①“山中”、“墟上”把“野”具体化了;②“气色满”、“生烟露”则是环绕着“夕”字,将傍晚的景色展现了出来;③写星星从云中钻出,又以昏暗的“杳杳”作背景,更让我们感到了“夕”色;④我们听到鸟雀在“啾啾”地鸣叫,但却不见踪影,因为它们归巢深藏在树林之中,这既为我们描绘出“野”景,又替“野”景抹上了一层“夕”色!

14.(1)率真直接,热烈泼辣;清丽优雅,婉媚含蓄;(2)前一首民歌运用了浪漫想像(或夸张);用典、寓情于景;想像愈奇就愈见其心至纯,其情至深,其志至坚,其爱至贞。后一首,综合运用比喻、对偶、拟人和典故,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使情感显得含蓄、深沉而纯一,给人以永长的回味。

(要结合诗句分析,答出1点1分,两点3分,三点满分。)

(2)(2)(3分)表现出诗人因“幽居”、“无宾客”而“乏欢趣”的心情。诗人末句中用“流水”来比喻对朋友的一种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发展。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南北朝时最杰出的诗人是鲍照(410左右--466)。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18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成熟地运用七言句法,表现了个人的不幸和对社会不平的抗议。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眺(464左右--499)。谢眺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福建省高考语文2020年真题及答案(文字版)

福建省高考语文2020年真题及答案(文字版) 2017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真题及答案(文字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新课标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

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 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 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 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 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 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 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 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 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 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 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 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2020年普通高考语文模拟测试题(答案)

一、(本大题4小题,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花卉.财会.污秽.不容置喙. B.游弋.飘逸.肄.业毁誉.参半 C.虔.诚掮.客颧.骨黔.驴之技 D.狭.隘辖.制狡黠.瑕.不掩瑜 2.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去年,北京大学一批曾接受过社会无偿资助的学生成立了学生义务劳动服务队,队员表示,社会予以他们帮助,他们理应用义务劳动来。 ②公民见义勇为,是对政府职责“缺失”的实时、现场“补救”,政府应该责无旁贷地公民见义勇为的付出,包括医疗费、误工损失等。 ③这项工作如果做得好,不但不会降低效率,有助于提高效率。当然,如果采取平均主义的办法,是可能影响效率的。 A.回报赔偿而且B.回报补偿反而 C.报答补偿反而D.报答赔偿而且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于丹日前来到拥有“江南第一文庙”之誉的湖南浏阳文庙讲学,成了众矢之的 ....,受到热力追捧,足有三千余人聆听了于丹的精彩演讲。 B.德国诗人歌德作《浮土德》延续六十年之久,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一切优秀的作品,都不是侥幸偶得之物, 而是不辞艰辛惨淡经营 ....的成果。 C.人生的海上变幻莫测,有时风平浪静,有时却波浪翻天,我们 只有勇敢地披荆斩棘 ....,才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新航道”!

D.真正聪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能正确分析事情的发展状况,他们常用的思维方式或是见微知著,或是管窥蠡测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B.截至年底,这个城市市区二手楼成交价最高可达7000元一9000元/平方米,就连十几年楼龄的无电梯住宅,开价也要5000元/平方米。 C.日前,省物价部门表示,将加强成品油市场的监测,强化价格的监督检查,对突破国家规定的价格和变相涨价,要严肃查处,切实维护成品油市场的稳定。 D.以“闪电”般的速度走马上任的中国新女足主教练法国人伊丽莎白,既有足球理论,又有丰富的指挥大赛的经验。 二、(本大题7小题,共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 矣,见公合十肃立,呼其徒具茶。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日:“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叉问:“尔何以识我?”曰:“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问:“尔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两造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彼皆阳不识公耳。”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僧投地膜拜日:“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公之为郡,不减龚、黄①,

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深海的发现:从“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人们看惯了绵亘的山岭和曲折的海岸,一般不会问“为什么”的问题。90年前,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可以拼合,又有同样的化石,从而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但当时回答他的只是嘲笑和冷漠。半个世纪后,深海测量技术发现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岭,全世界有8万公里长的山脊蜿蜒在各个大洋,而大西洋的中脊恰好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陆和大洋的岩石圈是分成若干“板块”的整体。同样,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看惯了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决不会对“万物生长靠太阳”产生怀疑,又是深海洋底"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视野。上世纪70年代,“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了近百度的高温区,原来海底有"黑烟"状的含硫化物热液喷出,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更为有趣的是在热液区的生物群。现在,这类热液生物群在各大洋被发现的地点已经数以百计,离我们最近的就在日本冲绳海糟。黑暗食物链的基础,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原核心生物,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不只是海底,近年来发现在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于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原来从极地冰盖到火山热泉,从深海海底到地层深处,生物的分布几乎无处不在,人类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过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不但海底,海水层里也是一样:运用新技术,发现了普通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微微型浮游生物。 深海大洋的发现,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我们用肉眼甚至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生物的一级人类,应当是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生物圈概念的扩展,也改变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而实际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几首没有形态化石可留,只靠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在三四十亿年的地质历史上默默无声地“耕耘”,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的评价。总之,深海大洋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也是生命科学的突破口。 1.根据文章,下列对“大洋中脊”或“深部生物圈”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的大西洋海底山脊,构成了大西洋的“中脊”。 B.“大洋中脊”的发现证明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和“板块”现象的存在。 C.组成“深部生物圈”的原核生物生存于深海海底及其下面数百米的深处。

[高考英语作文]关于高考压力的英语作文3篇

寒风凛冽,覆压一切,唯青松抵挡得住风雪的压力,构成一幅千里冰封,银装素裹的世界。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精心挑选的关于高考压力的英语作文3篇,希望大家喜欢!供你参考和阅读! Although the root cause of the pressure from society, and the pressure transmission is students' parents, now most families have only one child, parents, of course, will be hopes on him, and the boundless expectations for children may be an endless pressure. When the child's achievement is not ideal, the parents that blue eyes and mouth, every time a child's grades inferior to others, parents sigh, every time when the child's poor places, parents hooting, for every child is a kind of invisible pressure. Actually, this kind of comes from social pressure mainly comes from the population of our country, because of the population in our country, so the employment also was more difficult, so the difficult into competition, competition and further becomes a stress for everyone. Said that this seems to be the people to bring pressure to yourself, no matter how since age chose you, let you come to this stressful times, so you must also be brave face pressure, face pressure to give you all the difficulties and inconvenience, a pessimist would say: "pressure will be grow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but as the saying goes,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how can you if you don't go in the face of pressure to survive in this world? How do you gain a foothold in this society? Since you were born in the competitive age, then you must learn to accept all of life brought about by the pressure, accept all unhappy, with "with changeless should change the old" several to treat pressure. 压力的根本原因虽来自社会,而这压力的传导者是学生的家长,现在各个家庭里大部分只有一个孩子,当然父母就会将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而这些无边无际的期望对于孩子来说或许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压力。每当孩子的成绩不理想时,父母那忧郁的眼神和口中的说词,每当孩子的成绩比别人差时,父母的叹息声,每当孩子的名次不佳时,家长的呵斥声,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其实,这种来源于社会的压力主要来自于我们国家的人口,因为我国人口过多,所以就业也就比较困难,因此这种困难变成了竞争,而竞争更深入就变成了对每一个人的压力。 说到这好象是人们自己把压力带给自己似的,其实不管怎样既然时代选择了你,让你来到这个充满压力的时代,那么你也必须勇敢面对压力,面对压力给你带来的一切困难与不便,悲观者会说:“压力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日俱增”,但是俗话说适者生存,如果你不去面对压力你又怎能在这世界上生存呢?怎样在这社会上立足、占有一席之地呢?既然你出生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那你就必须学会接受这一切生活所带来的压力,接受一切不快,用“以不变应万变”的老套着数来对待压力。 Here, I want to ask you a question: what is it that makes the grass so strong? The answer is there are many, but the main or pressure, pressure makes the grass more yearning sunshine is outside, so it will stubbornly survive and live a more confident and persistent.

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一)

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建设智慧社会是我国在新时代把握信息化带来的重大机遇、以信息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智慧社会作为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智慧城市等各种智慧系统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②回顾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三条相辅相成、相融相生的主线。数字化奠定基础,实现数据资源的获取和积累;网络化构造平台,促进数据资源的流通和汇聚;智能化展现能力,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呈现信息应用的类人智能,帮助人类更好地认知复杂事物和解决问题。当前,我们正在进入信息化新阶段,即以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阶段,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呈现融合发展新态势。信息化新阶段已经开启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信息技术开始从助力经济发展的辅助工具向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转变,进而催生一种新的经济范式——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网络化重构和智能化升级为前提,其重要表现形式就是社会活动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环境中的高度智能化,从而形成智慧社会。 ③我国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在各个领域积累了大量数据。当前,新的数据更是呈现指数增长态势。然而,要实现从数据大国向数据强国转变,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对高质量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资源的迫切需求,数据的“盘活”和“赋能”是我们面临的两大难题。所谓“盘活”,关键是要解决数据开放、流通、共享的问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同系统、不同领域的数据实现大范围的流通与融合,才能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从而赋予人类观察事物的全方位视角。而“赋能”则是要形成高效分析应用数据的能力。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发展数据融合分析的算法和工具,帮助人们分析数据、萃取价值。另一方面,要重视人们数据思维和技能的养成。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每个人都应形成基于数据建立概念、解决问题、作出决策的思维方式,并且掌握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分析结果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④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和服务系统,既包括公共建筑、交通运输、能源供给等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也包括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网络空间基础设施。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的发展趋势下,网络空间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传统的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也需要完成深度信息化。万物数字化、万物互联和“软件定义”将成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必然要求。各种感知设备、智能装置要嵌入到物理实体之中,通过无所不在的通信网络与后台具有强大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的云计算平台相连,通过“软件定义”来实现灵活的功能配置和智能化的管理服务。(摘编自梅宏《夯实智慧社会的基石》《人民日报》2018.12.02)

2015年高考英语作文题目及范文

2015年各地高考作文 一、2015·全国新课标Ⅰ卷 假定你是李华,你校英文报“外国文化”栏目拟刊登美国节日风俗和中学生生活的短文。请给美国朋友彼得写信约稿,要点如下:21教育网 1. 栏目介绍; 2. 稿件内容; 3. 稿件长度:约400 词; 4. 交稿日期:6 月28 日前。 注意: 1. 词数100 左右; 2. 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3. 开头语已为你写好。 【参考范文】 Dear Peter, I’d like to a sk you to write an article for our school’s English newspaper. The “Foreign C ulture s”section in our newspaper is very popular among us students.It carries articles written by foreign friends about the cultures of their home countries. Would you please write something about the culture in your part of the United States?And we would especially welcome articles about how Americans spend their holidays and

festivals,and the life of American high school students.You can write anything relevant so long as it’s interesting and informative.400 words would be fine.Could we have your article before June 28? I’m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Yours, Li Hua 二、2015·全国新课标Ⅱ卷 假如你是李华,计划和同学去敬老院(nursing home)陪老人们过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请给外教露西写封邮件,邀她一同前往,内容包括:21·cn·jy·com 1.出发及返回时间; 2.活动:包饺子、表演节目等。 注意: 1.词数100左右; 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3.结语已为你写好。 【参考范文】 Dear Lucy, I’d like to invite you to join us for a visit to the nearby nursing home next Saturday for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It is the day for the elderly in our culture. We’ll go and make dumplings and cakes with the

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一.doc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建设智慧社会是我国在新时代把握信息化带来的重大机遇、以信息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智慧社会作为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智慧城市等各种智慧系统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②回顾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三条相辅相成、相融相生的主线。数字化奠定基础,实现数据资源的获取和积累;网络化构造平台,促进数据资源的流通和汇聚;智能化展现能力,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呈现信息应用的类人智能,帮助人类更好地认知复杂事物和解决问题。当前,我们正在进入信息化新阶段,即以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阶段,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呈现融合发展新态势。信息化新阶段已经开启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信息技术开始从助力经济发展的辅助工具向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转变,进而催生一种新的经济范式——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网络化重构和智能化升级为前提,其重要表现形式就是社会活动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环境中的高度智能化,从而形成智慧社会。 ③我国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在各个领域积累了大量数据。当前,新的数据更是呈现指数增长态势。然而,要实现从数据大国向数据强国转变,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对高质量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资源的迫切需求,数据的“盘活”和“赋能’’是我们面临的两大难题。所谓“盘活”,关键是要解决数据开放、流通、共享的问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同系统、不同领域的数据实现大范围的流通与融合,才能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从而赋予人类观察事物的全方位视角。而“赋能”则是要形成高效分析应用数据的能力。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发展数据融合分析的算法和工具,帮助人们分析数据、萃取价值。另一方面,要重视人们数据思维和技能的养成。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每个人都应形成基于数据建立概念、解决问题、作出决策的思维方式,并且掌握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分析结果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④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和服务系统,既包括公共建筑、交通运输、能源供给等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也包括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网络空间基础设施。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的发展趋势下,网络空间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传统的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也需要完成深度信息化。万物数字化、万物互联和“软件定义”将成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必然要求。各种感知设备、智能装置要嵌入到物理实

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共15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民间艺术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离开民俗就如同离开母体,民间艺术将孤立难存。只是由于时代观念的变逆和愿有生活方式的改变,民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民间艺术要永保青春,就要设法在变化了的民俗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比如,近年来一种两三公分见方的“福”字往流行,常用来贴在电脑屏幕上方。别小看这小小的“福”字,它可以使数千年来民族传统中的“过年”的情杯一下子点燃起来。这种脱象还告诉我们,在时代转型期间,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可喜的是,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今已成为法定休假日,有的传统节日还在复苏,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民间艺术也将随之有了宽广的用武之地。 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生活中的应用文化转化为历史文化,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标志、符号,乃至经典。就像马家窑的陶器,原来只是再寻常不过的容器,现在却被视为艺术珍品,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甚至要装上报警器保护起来。但是,也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离开我们今天的生活还不远,我们还不应“历史地”去对待它们,而应当采取积极的方式,为这些民间艺术注入时代的活力,让它们重新回到今天的生活中来。也就是说,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应当顺应时代的转型,做到既适应变化了的生活,富有时代的朝气,又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持着独特的民族风格。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间艺术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在民俗生活的变化中调整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B.在时代转型期间,传统的情感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的心灵再也无法承载这份传统的情感了。 C.许多民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它的实用功能,转化为历史文化,有的还成为经典。 D.应该通过努力,让那些还没有完全从生活中消失的传统民间艺术,重新回到我们今天的生活。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B项曲解原意,由原文“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可知。A、C、D三项可以筛选和整合第一段和第二段信息看出均为正确选项。】 2.下面列举的现象,与文中“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主张不一致的一项是 A.在唐装中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使这种服装兼具古典韵味和现代气息。 B.研究和借鉴马家窑陶器的传统制作工艺,用以开发新的陶器产品。 C.把传统京剧《将相和》改编为西方话剧,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D.春节时,用“福”字剪纸代替过去的门神,使传统的情感有所寄托。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需要准确理解原文信息来作答。C项强加因果,】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晏子之暑,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患于逾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于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料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 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于使人应之曰:“吾来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赌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载之暴也。” 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已,而中乎知已,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于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 晏子出,见之曰:“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寝实者不讥其辞,婴可

2018届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全国

仿真模拟(八)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境界之真,不等于实录、实描、实写。实录是史家的事,实描是匠人的事,实写是记者的事。然而即便是史学著述、新闻写作,面对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也得有一定的选择与取舍。 艺术境界之所以需要真,乃是基于这样的审美实际:唯有真情实境,才能引人;唯有真情实感,才能动人。鉴赏者只有在信以为真的心绪的引领下,才乐于进入艺术审美的过程。看画,看戏,看小说,尽管观众读者明知这是画的,编的,造出来的,可他们会主动地进行虚实真假的心理转换:以虚为实,以假为真。可见,艺术创作的基点在于,不是胡编乱造,而是以生活真实为依凭进行艺术真实的再创造。由真而假,由假而真,出发点是真,落脚点在真,“真”的品格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铸炼与提高。 只有懂得艺术真实的这种真正底蕴,才能理解艺术境界之真的领域的广与阔—— 夸能显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谁说这不是情感之真?“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能讲这不是景物之真?“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佳人之美的真实感难道你会怀疑?艺术实践表明,夸张的美学功能,有如一面以艺术灵性为涂饰的、形制特殊的放大镜,最能突出人、物之真,情、景之真,让人于夸张的境界之中体悟艺术更高层次的真实感。 幻中有真。比如我国著名的幻想小说《西游记》,通篇以虚幻的境界来敷衍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似人似佛,亦鬼亦魔,上天入地,惊险离奇,然愈幻而愈觉其真。尤其孙悟空的形象,他叱咤风云、驱邪去恶的智慧与本领,已经成为体现我们民族心灵理想的最佳典型之一。这是荒诞化、玄妙化、魔幻化了的人生境界。似乎作者在巧施艺术的魔法,以期读者能于幻境之中更深刻地体悟世事之真、理想之真。借用艺术家的话来形容,就是“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 梦亦存真。人道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确乎是一位艺术家,具有再现与重塑人生境界的本领。昔日美好的形象留存于梦境中,永葆青春的情韵。现实中追索不到的美好事物,

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2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解析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三岁食贫。(《诗经·氓》) (2)群贤毕至,。(王羲之《兰亭集序》) (3)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登高》) (4) ,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5) ,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6)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己亥杂诗》) 【答案】(1)自我徂尔(2)少长咸集(3)渚清沙白鸟飞回(4)人非生而知之者(5)岸芷汀兰(6)吟鞭东指即天涯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一5题。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蠲,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宵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日“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杳无穷极杳:深远 B、修篁干霄干:冲 C、延坐后堂延:延请 D、履苍莽中履:鞋子 【答案】D 3、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3分)()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四)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四)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优秀传统。改革开放40年来,现实主电视剧创作是一根贯穿始终的红线。以表现时代、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书写着每一个历史阶段独具特色的“中国故事”。也赢得了属于自身和电视剧史的辉煌荣光。其在创作上经历的曲折、呈现的症结也为今天的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启示。 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整体环境,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而获得了很大改观。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下的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首推表现中国城乡改革大潮的作品,它们承继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题材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如《鸡毛飞上天》等。以先进人物为原型创作的纪实题材的电视剧如《黄大年》《太行赤子》都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取胜,向观众展现了主旋律创作的新意及其丰富性。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的强势回归,也是适应受众需求、自我调整的必需,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涉案剧及其子类型的开拓上。如刑侦题材剧《湄公河大案》等。而近年来,家庭伦理剧、都市情感剧紧扣社会热点,也出现了一批上乘之作。新时代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在叙事艺术、影像质量、表演水准、艺术风格上都实现了跨越式进步。在典型人物塑造之外,成长型人物、“尖形人物”等大量出现,这些人物类型有着各自的审美价值。但性格特质最为丰富的还是典型人物形象,它是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追求与表现。 然而,当下现实题材创作包括某些现实主义电视剧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在题材拓宽的同时,精神内涵却日益稀薄,在不同题材类型中都存在以情感表现填充或置换社会现象的问题。如有的国产医疗剧因过于偏重情感表现成医生的“情感创痛记忆”,而淡化了医疗剧本应具有的职业伦理思考及社会意义。都市情感剧向来扣紧社会热点话题,但有的却总是将社会问题置换为情感纠葛,限制了作品的思想格局。此外,亟待提升的还有创作中的艺术真实性。如果说细节不真实还是艺术功力不足的表现,那么,“作品局部真实却整体失真”等问题,就不只是艺术功力的问题。它损害的是“揭示真实”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功能。值得关注的还有,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中存在着典型人物形象较少,人物符号化、定型化、泛偶像化等问题。最后,许多作品虽然影调唯美,但却缺乏真实的质感之美:在价值观上过度迎合年轻现众的流行认知,如“颜值即正义”的感官崇拜、金钱权力迷恋、女性独立意识造化、耽于梦想、缺乏理想等。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福建卷)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福建卷) 第 I 卷(选择题,共24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李普曼认为,公众舆论的形成不仅基于现实利益,而且更大程度上为公众自身的信念所左右。在他看来,公众的舆论是建立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牢固的信念之上,这种信念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新闻报道和新闻舆论的影响;换句话说,是报刊等大众媒介通过经年累月的报道和宣传,塑造出一种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种知觉模式,从而在公众头脑中植入一整套“固定的成见”——公众在无意识中受到这种刻板成见的支配,以媒体的立场和视角去现察世界并形成舆论。他说;“对于大多数事物,我们是先想象它们,然后经历它们的。如果不是教育使得我们已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的话,那么这些先入之见会深深地支配整个知觉过程,这些先入之见把某些事物划分为熟悉的或陌生的,强调了这种区别,所以,看到了有一点熟悉的东西就像是很熟悉;有一点生疏的东西,就像是非常陌生。”他认为,固定的成见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它会妨碍人们对真实世界的了解,让人们生活在一种虚幻的“拟象”之中,“当成见的体系已牢固地形成时,我们都会注意那些能支撑成见的事实,而不去注意那些与成见相矛盾的事实,但是,固定的成见并不总是偏见和错误的观点,事实上常常是有条理的、能够自圆其说的信念体系,是一种社会心理的自我防御机制,对于社会意识的统一和公共价值的认同具有积极的意义。一言以蔽之,固定的成见就是看不见的社会习俗和对传统的维系力量。 1.下列对李普曼的“固定的成见”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固定的成见会妨碍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理解,使人们生活在一种虚幻的“拟象”之中。 B.固定的成见不总是偏见和错误的观点,事实上,它是有条理并能自圆其说的信念体系。 C.固定的成见是一种社会心理的自我防御机制,对统一社会意识、认同公共价值有积极意义。 D.固定的成见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它是看不见的社会习俗和对传统的维系力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公众舆论的形成不仅建立在现实利益基础之上,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受制于公众自身的信念。 B.公众舆论是公众在无意识中受到刻板成见的支配,以媒体的立场和视角观察世界而形成的。 C.人们对大多数事物的先入之见会深深地支配整个知觉过程,并妨碍人们对真实世界

09高考英语作文系列复习题1

2009年高考英语书面表达分类训练 Part one写人 1.刘铭,1968年出生在福建省北部的一个山城。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在大学期间,他各科成绩优秀,尤其是计算机和英语。他写的论文曾在全国获奖。业余时间他喜欢踢足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汤姆出生在纽约。他家人口很多。他每天乘校车去上学。放学后他喜欢打篮球。他希望将来能到中国访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林老师是我的化学老师。他五十多岁了。他在课上总是鼓励我们提问题。他的课是如此生动,以至我们都爱学化学。虽然他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但我们都很喜欢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立被认为是我们班最好的学生之一。她总是乐于帮助别人。她不但学习好,小提琴拉得也很好。她的两篇作文已经在报纸上发表。她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好榜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Rose 是一位年轻的科学家,她每天工作繁忙,但卓有成效。下面记录的是她昨天一天的主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

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的内容,具体内容:高考考生复习语文的最好方法是适当做模拟试题查漏补缺。接下来,我为你分享。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高考考生复习语文的最好方法是适当做模拟试题查漏补缺。接下来,我为你分享。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湖南江永女书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唯一的女性文字,还是一种特殊的表音文字,被誉(y)为世界文化瑰宝,现已濒(bīng)临灭绝。 B.长株潭3市进入了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长沙和湘潭还跻(j)身了国家10个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的行(hng)列,31个县(市)先后被列入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县(市)。 C.《恰同学少年》虽然具有华丽的时尚元素,但一个个俊男靓(ling)女背后,是激情飞扬的理想与倔强(jing)坚毅的性格。 D.世乒赛落幕,中国军团强势出击,当我们横(hng)扫天下诸侯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那些失败队伍的沮丧(sāng)和痛苦? 2.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轰"的一声闷响,熊熊烈火和滚滚浓烟从锰矿井口蹿出,挖掘机填土堵封井口——这是湘潭执法部门依法取谛非法小锰矿井的一幕。

B.没有噱头遍地的打斗和情感戏、没有明星"大腕"加盟、没有没完没了的花边新闻,《恰同学少年》这部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亮点"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恰恰点亮了近期的荧屏。 C.装饰公司优劣并存,装修材料鱼龙混杂,令众多业主颇为头痛心烦,稍有不缜,就可能跌进一个陷井。 D.利用直航的锲机,湘川两地旅游部门将建立合作联动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市场共托。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省气象台共同发布湖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消息,强降雨今日又将湖南。 ② "80后"的购房行为,与其群体特质、经济实力极为。 ③ 国内多家媒体近期指称28岁的永州小伙子咏飞(化名)在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内,把区区7.33万元变成了2004.54万元,仅仅320个交易日,就神奇地将资金翻了273倍。一时之间,"湖南股神"之名。 A.登陆适合名闻遐迩 B.登录吻合名闻遐迩 C.登录适合不胫而走 D.登陆吻合不胫而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强基层,重视基层,进一步关心村干部的成长,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事关全局,至关重要。 B.长沙阳光100国际新城是一个瞄准青年白领的国际社区,"80后"在此购房比例大约占30%以上。 C.长沙生产力促进中心已自有孵化服务场所近30000平方米,累计孵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