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节选)-word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节选)-word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节选)-word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节选)-word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节选)

我在国内讲学时,曾经有同学问:“老师,你讲的古典诗词我们很喜欢听,可是学了它有什么用处呢?”这话问得很现实。的确,学了古典诗词既不能帮助你找职业,更不能帮助你挣钱发财。那么,为什么还要学它?

我以为,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你的心灵不死。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如果你的心完全沉溺在物欲之中,对其他一切都不感兴趣,那实在是人生中第一件值得悲哀的事。上一节课我说过,诗有一种“感发的生命”,它由作者传达给读者,而且可以不断生长,生生不已地流传下去。这种感发的生命,可以使你的心活泼起来,永不衰老。这就是诗的好处。辛弃疾有两句词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鹧鸪天》“不向长安路上行”)前文我们提到过陆机的《文赋》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倘若一个人能够把松树和竹子都当作知心朋友,听到山鸟的叫声和看到花开花落的变化都会受到感动,那么他对人间发生的事情怎么会无动于衷?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

·微子》)作为一个人,最关心的当然还是人世间的事情。所以杜甫才说:“穷年优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黎元”,就是老百姓的意思。在唐代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将要爆发的时候,朝廷已腐败之

极,老百姓也困苦之极,杜甫看到老百姓的苦难流离,预感到大乱将起,心里就不由得一阵阵发热,恨自己没有办法解除老百姓的痛苦。这就是一个真正伟大的诗人博大而善感的心灵。

上一节我们讨论了大自然中的“春风春鸟”、“秋月秋蝉”等物象对诗人的感发,但那并不是感发生命的惟一来源。因为人生所接触的毕竟不仅仅是草木鸟兽;人所接触最多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能够引起诗人感发的,除了自然界鸟兽草木的“物象”之外,还有更大的一类就是人事界的“事象”。关于人事界的“事象”,钟嵘《诗品序》中也举了很多例证,他说: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官。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显然,钟嵘在这里所举的“事象”的例证,要比前一段所举的“物象”的例证多得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并不是一天到晚坐在那里伤春悲秋就是诗人了。一个诗人不但对自然界的草木鸟兽有一份关怀,对人类社会中的悲欢离合也要有一份关怀,而且是更大的一份关怀才行。此外我们还要注意一点:钟嵘所举的这些人事界的例证,是有一个层次在里边

的。现在我们就结合诗例来作分析。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是第一个层次,说的是人事界的聚会和离别。在人世间,聚会永远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也是诗人的好题目。举杜甫的一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为例,我们只看其中的一部分: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乞归优诏许,遇我夙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近代诗人闻一多对李白与杜甫的相会作过一个比喻,他说那就像天上的太阳和月亮走到一起了,我们应该敲三通锣打三通鼓来庆祝这两位大诗人的聚会。杜甫在这首诗里就记载了他与李白这次美好的遇合。当时李白已经名满天下,因此不用参加进士考试就直接被玄宗请入朝廷去做翰林。然而皇帝并不是真正看重他的才干,只不过是请他写些新诗拿给杨贵妃去歌唱而已。李白不乐意干,就向皇帝辞职,结果皇帝批准,赐金放还。这就是“乞归优诏许”。短短的五个字,就包含了这位天才诗人得意与失意、荣宠与挫折的整体过程,这真是一种了不起的概括能力。杜甫是在李白离开朝廷之后与他相会的,所以接下来“遇我夙心亲”五个字,就记载了当时诗人自己的感受。《红楼梦》里宝玉见到黛玉时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人生能够遇到一个知己,怎么能不欢喜?杜甫说,那时候我和你刚刚相识,就觉得彼此之间那么

亲近,好像前世有什么夙缘一样。有的人不喜欢李白的奇思狂想和高谈阔论,而杜甫却喜欢;有的人以为嗜酒是不好的,可是杜甫却从李白的嗜酒中看到他的天真。两个人一起喝醉了酒,夜晚有时就高歌狂舞在那美丽的梁园;有时春日就携手散步在泗水水滨。你看,假如你是一个诗人,遇到了这么好的朋友,经历了这样愉快的聚会,怎么能不用诗把你的快乐写出来?所以钟嵘才说:“嘉会寄诗以亲。”

至于“离群托诗以怨”,例子就更多了。王维有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记载了他作客异乡时对家人的思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人每到这一天都要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王维说,我现在独自一人作客他乡,所以在重阳节这一天特别思念故乡亲人。我想,你们在故乡插茱萸登高的时候,也会因为少了我而倍加思念吧?除了这首,我们还可以看一首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参与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变法。变法失败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先后被贬到永州、柳州。当时这些地方还都是蛮荒之地,柳宗元曾写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等悲痛欲绝的句子,后来就死在柳州。上面这首诗就是

柳宗元在柳州时所写。他说,每当我站在海边思念家乡的时候,就觉得柳州海边那些尖尖的山峰像一把把剑,切割着我的肝肠,假如我的身体能化成一千个、一亿个,那么这一千个、一亿个我,都要永远站在海畔那些山峰上遥望我的故乡。所以你看,这就是“离群托诗以怨”。

以上所举的杜甫、王维和柳宗元的三首诗例,写的都是诗人自己的欢会与离别,以及诗人自己的快乐与悲伤。那么是否只有你自己的遭遇才能引起你写诗的感发呢?不尽如此。钟嵘《诗品序》认为,历史上古人的遭遇也同样能够引起你写诗的感发,这是他的第二个层次。这个层次,他举了“楚臣去境,汉妾辞宫”两个例子为证。

所谓“楚臣”,指的是屈原。屈原是战国时的楚国人,当时秦国十分强大,在楚国朝廷中有主张联秦和反对联秦的两派政治力量,屈原是反对联秦的,他主张与东方的齐国联合共同抗秦。可是后来联秦的那一派取得优势,屈原就被放逐出去。从此,楚国一天天走向灭亡。

屈原眼看着国家已经无药可救,而自己又没有办法挽回,悲愤抑郁,就写了历史上有名的长诗《离骚》。当然,《离骚》仍然属于作者个人遭遇引起的感发。不过,这篇《离骚》流传到千百年之后,却使很多人都受到了感动。比如汉代有个人叫贾谊,被贬官到当年楚国所在的湖南,想起屈原的遭遇,就写了一篇很长的《吊屈原赋》;唐代有个人叫刘长卿,经

过长沙贾谊的故宅,想起了贾谊哀悼屈原的事情,又写了一首《长沙过贾谊宅》的诗,诗中说:“万古惟留楚客悲。”这“楚客”,指的也是屈原。其实还不光贾谊和刘长卿被屈原的事情所感动,大诗人杜甫也层为此而感动。他在《咏怀古迹》的一首诗中说:“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他说我虽然生在千百年之后,但我深深地理解当年宋玉为什么为草木的摇落而悲伤。宋玉,是屈原的弟子。屈原死后,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于是写了《九辩》以述其志。《九辩》的开头两句就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两句的意思和屈原《离骚》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是一样的。贾谊、刘长卿、杜甫,都不是楚臣,而且都生在屈原去国的千百年之后,却不约而同地都为屈原的遭遇所感动。这说明,古人的遭遇虽然不是你的亲身经历,但也同样能够引起你的感发。

所谓“汉妾”,指的是东汉元帝时被送到匈奴去和亲的王昭君,也称汉明妃。昭君曾被选送到宫中。但宫中美女太多了,皇帝看不过来,就让画师给这些女孩子画像,按图召幸。于是那些被选入宫的女孩子纷纷去贿赂画师,请他们把自己画得更美丽些,以求被皇帝选中。可是王昭君自恃美丽出众,不肯贿赂画师,画师就故意把她画丑,结果皇帝没有选上她。后来匈奴要求与汉朝和亲,美丽的王昭君就被嫁到匈奴,从

此再也不能回到故土了。昭君的故事感动了历代很多诗人,例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中,有一首就是咏昭君的: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昭君是湖北秭归县人,那地方有许多高山绵延不断。所以,“群山万壑赴荆门”是写实,而且写得开阔博大,很有气魄。古人认为,高山大河是钟灵毓秀的所在,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够诞生王昭君这样美丽的女子。要知道,上天降生这么美的一个女子,本来是应该得到欣赏和爱护的,可是她得到了吗?没有,她的结局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紫台”是指朝中的宫殿,犹言“紫宫”,这里指代皇宫。昭君悲哀地离开故国皇宫,走向外族那荒凉的沙漠,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传说塞外的草都是白色的,只有灶君冢的草是绿色的,所以叫作“青冢”。诗人说,我只是在画图中得识昭君美丽的容貌,她本人早已死去,谁也无缘得见了。现在月亮是如此明亮,说不定她的芳魂会从塞外归来,再看一看自己的故乡吧?据说昭君出塞是她自己主动请行的,如果是那样的话,她就应该无怨。可是当年昭君出塞时怀抱着琵琶,琵琶的曲子是那样哀怨,她到底是有怨还是无怨呢?

其实还不止杜甫,中国文学中写昭君的题材数不胜数,作者

们纷纷对这个历史人物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所受到的感动。直到不久前曹禺先生还写了《王昭君》的剧本,说昭君是一个有理想的女子,由于她的努力,使汉朝与匈奴建立了友好的睦邻关系,这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可见,昭君的身世也与屈原的身世一样,打动了千百年之后的作者和读者,使他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发联想。

除了诗人自身的悲欢离合和古人的悲欢离合可以引起诗的

感发之外,《诗品序》所举的例证中还有第三个层次,那就是即使是与你并不相干的人,他们的遭遇同样能引起你内心的感发。什么样的遭遇呢?那就是“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了。这是指那些战争中所产生的征人思妇的诗。唐代对外战争比较频繁,写征人思妇的诗很多,我们看一首晚唐诗人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和匈奴打仗本来是汉朝的事,但唐朝诗人写诗总是喜欢把当代的事情假托为汉朝的事。像白居易《长恨歌》写唐玄宗与杨贵妃,开头却说“汉皇重色思倾国”。这首诗也是如此,它其实是写当时发生在北方的一场对外族的战争。其结果是唐军打败了,五千将士都暴骨沙场。“无定河”是中国北方的一条河,现在已经改为“永定河”。诗人说,可怜这些勇

敢的年轻人都已变成了无定河边的白骨,而他们的妻子却不知道,还在家中苦苦地盼着丈夫回来,甚至做梦时也常常梦见他们。这首诗写得很好,但作者本人并不是征人思妇,他不是写自身的悲欢离合,也不是写历史人物的身世遭遇。他所写的,就是与他同时代的普通人的遭遇和痛苦。他被他们的遭遇和痛苦所感动,从而就写出了这首感发力量很强的好诗。

在举了这么多“事象”感发的例证之后,《诗品序》接着说:“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这真是一个很妙的总结。中国现代的读书人有很多专业可以选择,可以做科学家,也可以做工程师。而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学而优则仕”。但做官的人是很难掌握自己命运的,如果你遇到一个昏君,如果你还坚持你自己的政治理想,那就很可能被贬谪、被放逐。所谓“一去忘返”,并不是真的忘返,而是你欲返却不能够返,没有希望返。像我刚才提到过的诗人柳宗元,不是就死在谪所了吗?因此,中国古人特别注重一个“遇”字。三国时代的刘备与诸葛亮,是一对君臣之间美好遇合的典型:刘备对诸葛亮是三顾茅庐,言听计从;诸葛亮对刘备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遇合实在是太少了,所以后代不少读书人都羡慕他们的遇合,写了很多诗来歌颂他们的遇合。

然而对大多数读书人来说,更多的情况还是“不遇”,或者

是尚未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就遭到贬谪放逐。这就是“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那么,是否所有的“遇”就都是美好的呢?也不是,因为有的时候“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倾国”,出于汉武帝的乐师李延年所唱的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佳人歌》)在古代,君臣间的关系与夫妻男女间的关系有某些相似之处:女子靠美貌得到男子的宠爱,臣子也能靠逢迎拍马得到皇帝的宠信。而自古以来,有多少乱臣贼子就是通过谄媚蛊惑君王,转眼之间就可以使国家从兴盛走向衰亡。

“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之所以很妙,还不仅仅在于它点出了读书人的“遇”与“不遇”。更重要的是,这“遇”与“不遇”所涉及的“仕”与“隐”的问题,又恰恰是中国读书人心中一个很要紧的“情意结”。近代学者朱自清先生写过一篇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只有做官一条出路,“仕”与“隐”是他们必须考虑的一个大问题,因此,它也就成了唐代诗人们写诗的一个重要题材。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讲具体作品的时候再作详细分析。

叶嘉莹先生说李商隐诗

叶嘉莹先生说李商隐诗〔五〕锦瑟 发信站: 水木社区(Sat Jun 29 09:20:17 2013), 转信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们上次讲了李商隐的《安定城楼》,这首诗接近于杜甫的风格,李商隐的诗总是有两类,一类是与旧传统相近的,一类是有他自己的特色的。所谓他自己的特色,就是说,他用很多的典故,都是神话,而他究竟写的是什么样的感情、什么样的事件,找们很难说明白。他这一类的诗,我要举一首例证,就是《锦瑟》。《锦瑟》是李商隐的一首代表作,历代很多诗选都把《锦瑟》选为李商隐的第一首诗。我曾经尝试过把李商隐有他自己的特色的这一类诗加以解说,我曾经讲过他的一首诗《嫦娥》,曾经写过文章分析他的《燕台诗四首》,还分析过他的另外一首诗《海上谣》。那么,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一个路子,来了解他这些不容易懂的诗呢?我个人的意思是,最好先从诗里边情感的本质去了解。就是说,这个情感是为什么而发生的,那些外在的具体的事件是难以确实地来指明的,所以我们就先从他的情感的本质来加以探寻。李商隐有的诗虽然在理性上难以说明,可是在感性上确实是可以感动你的,这是他的特色。下面我们来看他的这首《锦瑟》。 李商隐的诗有的时候叫做《无题》,有的时候他取开头的两个字作为诗的标题,像《锦瑟》。虽然诗的题目是《锦瑟》,但这首诗并不是真的只说这种乐器。我们刚才说了,诗中的形象很重要,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文字的本身。你先不用管它的意思,就是文字本身,它的形状,它的声音,它的本意都是有作用的。“瑟”是一种乐器,所谓“锦”者,是说“瑟”上装饰得非常美丽,这就叫“锦瑟”。“锦瑟”两个宇给人的印象是什么,一个就是它的美好;还有就是不管说“琴”,不管说“瑟”,它们奏出的音乐是可以传达情意的。中国对于琴瑟有一个传统,你心里边有什么样的感情,你就会弹出什么样的音乐来。古代有个钟子期,当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的是高山,他没有说出来,钟子期一听就知道他的情意在于高山;他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流水,他不用说出来,钟子期一听就知道他想的是流水。中国的古人一直相信音乐是一定能够把你的内心的情意、品格都表达出来的。 “锦瑟”还有一个典故,古时候,天上的泰帝(是天上最高的神仙)手下有一个仙女,就是素女。有一次,泰帝请素女鼓瑟,弹什么样的瑟呢?就是这个锦瑟。据说,锦瑟上面有五十根弦。一般来讲,中国所说的琴有两种,有五弦的琴,有七弦的琴,中国所说的筝一般是十三弦,琵琶是四弦,可是这种瑟竟有五十根弦,它比所有的乐器都繁复,所以这种乐器弹出来的声音就比所有的乐器都悲哀。素女弹瑟发出的声音太悲哀了,使听者流泪,泣不可止。泰帝说,没有人能够忍受这样悲哀的音乐,就把瑟的弦减少了,“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所以后来的瑟最多只有二十五根弦。 所以说,光是“锦瑟”两个字在本身的文字上,在古典的联想上就有这么多的含义。“五十弦”所传达出的是那最繁复、最悲哀、使人不能忍受的感情。我以前说过,诗人的

《中华诗词之美》叶嘉莹答案

《迦陵诗词稿》之咏荷(一) 1【单选题】叶嘉莹的《咏莲》写于()夏。 A 1962年 B 1956年 C 1940年 D 1938年 2【单选题】阴历的六月按照中国的传统是那种花的月份? A 栀子 B 桂花 C 荷花 D 蔷薇 3【单选题】“莲花何旖旎”中“旖旎”的意思是()。 A 颜色鲜艳欲滴的样子 B 随风摇摆的样子 C 娇美的样子 D 花瓣浓密的样子 4【单选题】《爱莲说》的作者是()时期的()。 A 南宋;朱熹 B 唐;韩愈 C 北宋;周敦颐 D 北宋,程颐 5【判断题】拟诗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是不存在的。× 6【判断题】《拟采莲曲》的湖云和湖水代表相思的双方。√ 7【判断题】“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田田”二字用以形容荷叶茂盛。√ 8【判断题】中国乐府中的很多字常常是谐音字。√ 9【判断题】中国古代乐府诗中的“莲”常常通“怜”字,即为爱的意思。√ 10【判断题】电影《云水谣》是改编自叶嘉莹的《水云谣》。× 迦陵咏荷.(二) 1【单选题】《尔雅》中解释荷花时将荷花的叶称为()。 A 薏 B 蔤 C 茄 D 蕸 2【单选题】“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节选自李商隐的()。 A 《赠荷花》 B 《登乐游原》 C 《夜雨寄北》 D 《暮秋独游曲江》 3【单选题】“何当百忆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这句诗出自? A 《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 B 《赠荷花》 C 《暮秋独游曲江》 D 《送臻师》4【单选题】叶嘉莹人生很曲折,几经飘零,最后定居在哪里? A 多伦多 B 巴黎 C 渥太华 D 温哥华 5【单选题】《木兰花慢·花前思乳字》中“愁听”的“听”是()。 A 仄声 B 平声字 C 入声字 D 韵字 6【单选题】《木兰花慢》的体裁是 A 赋 B 小令 C 散文诗 D 长调 7【单选题】下列诗句中,与荷花无关的是()。 A 出淤泥而不染 B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C 植本出蓬瀛 D 花前思乳字,更谁与,话生平 8【单选题】“枨触于心”中的“枨”字读音同()? A 畅 B 诚 C 帐 D 张 9【判断题】义山诗就是李商隐的诗。√ 10【判断题】《妙法莲华经》是道教的经典经书之一。× 11【判断题】叶嘉莹的乳名叫“荷”√ 12【判断题】叶嘉莹回国讲诗词是因为中国给的报酬很多。× 13【判断题】“珠泪暗中倾”中的“珠泪”指的是荷叶上的露珠。√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2欧阳修(三)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2欧阳修(三) 好,我们现在要结束欧阳修。在结束欧阳修以前,我不是说要给大家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吗?我要举两首不大好的小词,跟欧阳修所写的一首意思很相近的小词来比较。我们先看欧阳修的这一首词,写的是江南的一个采莲的女子。很多的词人,都曾经写过美丽的女子,也写采莲的女子。我们先把欧阳修所写的词念一遍,然后我再把别人所写的,也是江南的美丽的女子,给大家作一个比较。然后,我们再回来讲欧阳修的这首词,你就明白什么是有境界了。我们先把欧阳修这首词念一遍: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蝶恋花》现在先不讲,你已经觉得这小词写的情味悠长,是很美好了。他写这个女子的衣服是窄袖轻罗,写了这个女子的首饰是暗露双金钏。美丽的女子,穿着美丽的衣服,她身上配戴着金银首饰。好,你现在看另外一个人,也是写美丽的女子,也戴着金银美丽的首饰。他是怎么写的呢?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词要有境界,品格才会高。有的词没有境界,内容空泛,确实是淫靡的。这是《花间集》里边一个作者欧阳炯的词: 二八花细,胸前如雪脸如莲。耳坠金环穿瑟瑟,理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南乡子》二八一十六岁,戴着美丽的花钿等饰物的一个女子,她胸前如雪脸如莲。你可以写美丽的女子,她的容貌衣饰都可以写,你要从她的容貌衣饰里边写出她的品格。胸前如雪脸如莲的描写,没有品格在其中。“耳坠金环穿瑟瑟”,这个女孩子也戴着首饰,戴着耳环,穿的是瑟瑟,瑟瑟是珠子之类的穿戴在耳环上边。霞衣窄(zhè,入声),五彩的彩霞一样的衣服,很紧身的窄小的衣服。“笑倚江头招远客”,这个女子可能是个渡船的摆渡的女子,所以她笑倚江头招远客。这首词丝毫也没有深义。 还有一个薛昭蕴,也写了美丽女子的一首词: 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珰,渚风江草又清香 不为远山凝翠黛,只应含恨向斜阳,碧桃花谢忆刘郎。-《浣溪沙》 欧阳修说越女采莲在秋水畔,越女也采莲,越女也淘金,在春水上。头上戴着步摇,《长恨歌》形容杨贵妃“云鬓花颜金步摇”。一种首饰,你一走,随着行步而摇动的。佩鸣珰,身上还戴着鸣声丁当的玉佩。沙洲上的一阵风吹过,那江上岸边传来青草的清香。“不为远山凝翠黛、只应含恨向斜阳”。我们不是说女子的眉毛像远山吗?我们不是讲过山眉玛?韦庄的词“一双愁黛远山眉”。她说她不为远山凝翠黛,她带着一种愁恨面对着斜阳。为什么呢?因为她所怀念的所爱的男子没有来。“碧桃花谢忆刘郎”,这用的是中国一个神话的传说。相传东汉永平年间,刘晨、阮肇同入天台山采药遇仙女(见《太平御览》引文),这里用这个故事,说碧桃花都谢了,可是她所爱的男子没有来。 这首词写的有一点感情,是一个女子相思的感情,但是写的很肤浅,没有境界。我所以要提出来,就是为了与欧阳修的词做一个比较,来证明王国维所说的,“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微妙的事就是在这里发生的,同样写美女,同样写她的衣服,同样写她的首饰,怎么就有了境界了呢?怎么就有了高格了呢?现在我们就来看欧阳修的那一首词。他说“越女采莲秋水畔”,

2021叶嘉莹先进事迹材料作文

2021叶嘉莹先进事迹材料作文 叶嘉莹先进事迹1 叶嘉莹为她一生获得的学者、教师和诗人等众多名号排了个序,说大半生的时间都用于教学了,所以首先是教师,其他的都排在这后面。 “我天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叶嘉莹说。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她在讲台后站了整整70年。 初回南开,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堂下座无虚席。她写下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 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尤其现在当她孑然一身迈入老年,给年轻人讲课成了她最愿意做的事。只要有人邀请,她都欣然前往。30多年来,她曾经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古典诗词演讲有数百场之多。 “我一直在教书,这是情不自已。”她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能讲给青年人知道,你不但是对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对不起古人。” 当被问及,为何在如此高龄,还要坚持推广普及古诗的吟诵时,叶先生这样说:“因为我觉得我对不起年轻人。以前我上课

大多是在讲批评啊讲欣赏啊,但是我没有教吟诵。近代之后,吟诵被认为是腐朽落寞的文化,逐渐不被提倡。离开台湾后,我觉得吟诵要是断绝了真的可惜。不留下正统的吟诵,我觉得对不起下一代的学生。” 古典诗词该用什么方式来传承?这是个讨论了很久的议题。 叶嘉莹的答案之一是吟诵,古人讲究“吟而成文”,中国古诗词由吟诵而始: “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出自《周礼》,乐语是古代贵族子弟美育的重要部分。从周朝开始,我们的学习就是伴随着吟诵开始的。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兴发感动的体会,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 在国外生活了许多年的叶嘉莹强调: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英文诗有朗诵、朗读,也有轻重的读音,但是没有我们这样拿着调子的吟诵。所以他们把吟诵翻译成chanting,这样翻译并不准确,因为chanting 其实是佛教做法事时的念诵,与诗歌的吟诵不同。 她对于吟诵非常“执着”,在《掬水月在手》里,能看到许多的吟诵镜头。叶嘉莹觉得,吟诵是“复活”诗人生命的手法,要读懂词人,就是要进入对方的语境中,过别人的人生。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1苏轼(四)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1 苏轼(四) 我们再看一首他在黄州写的小词《满庭芳》。刚才那首写得很飞扬,很跳荡,线索就是自己跟周瑜的对比。他的神情踪迹都不是很明显的,是跳荡飞扬的,是不易掌握的。可是《满庭芳》词,其中感情的转变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比较有一个线索可以追寻的。他在黄州连头带尾住了有五年之久,从元丰二年到元丰七年(1079?1084),他要离开黄州去汝州,你看他写的《满庭芳》词从悲苦之中是怎样挣扎解脱出来的,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氓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满庭芳》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开端写得非常悲哀,我苏东坡想要回到故乡眉山去。可是一旦仕宦了,而且贬官了,身不由己,那时苏东坡四十八岁了,已经是百年强半,未来还有多少日子?已经不多了。我谪居黄州经过了五年两次闰月,我的小孩子说了一口的黄州话。这不是我的故乡,我怀念我的故乡,归去来兮。但黄州也有黄州可爱的地方,虽不是家乡眉山,可是我也爱黄州的江山,我也爱黄州的人民,我也爱黄州的邻里。这黄州山中的朋友,每当春社秋社的节日,他们杀了鸡,杀了猪,酿了酒,相劝老东坡,请我和他们一同过节,我也心甘情愿在这里终老了。可是诏书下来要移往汝州,为什么我当离此而他去?柳永说的“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可是柳永只是悲哀。而苏东坡则不然,他说这里也不能留,我还要走,人生底事,来往如梭。他说去汝州,要奔波途路,但我想汝州一定也有汝州的好处。这真的是苏东坡!他说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汝州的洛水一定也是很美的。但是我舍不得黄州,“好在堂前细柳”,你们怀念我老东坡的时候,你们就不要伤害我所种的这棵柳树,不要剪那柳树柔软的枝柯(这里他用了《诗经?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的诗意)。你不要忘记,苏东坡曾通判杭州,获罪是在湖州,都是江南的地方。苏东坡写这首词,就是送给当时一个从江南来看他的姓李的朋友的,他说我怀念故乡,也爱黄州。我还没到汝州,我想我也会喜爱汝州。而我曾经在杭州、湖州生活过,我何尝不怀念。他最后对姓李的朋友说,希望你带一个话到杭州、湖州,我希望我曾经停留过的地方,无论是杭州,无论是湖州,你告诉当地父老,旧日的亲友,旧日我治理过的人民百姓,希望他们生活安定快乐,“时与晒渔蓑”。 你看苏东坡,他把他的悲慨和他的旷达这么美好的结合在一起了。他一方面对自己的苦难能够放达超脱,而一方面是如此的多情,他对所有经过的地方,所有来往的人物念念不忘。要从这样的多方面来认识苏东坡。 现在来看我论苏东坡词的第三首绝句。我主要是谈的夏敬观(1875?1953)对于东坡词的批评,我要拿苏东坡一首词来证实这个批评。夏敬观将苏东坡词分为两类,他说: 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也。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陈无己所谓:“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乃其第二乘也。- 《唐宋各家词选》引《吷庵手批东坡词》 他说苏东坡有一种词,如同春花散空、这类词不像刚才讲的《满庭芳》。《满庭芳》容易懂,但是那一首词不是苏东坡成就最高的词。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我们要欣赏古人的词,一定要欣赏他最好的作品。可是,最好的词有时不容易懂,一般人所称赞的,有的时候是他第二等的作品。 《满庭芳》也使大家感动了,但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他最好的作品是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的。夏敬观说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精编版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我特别喜欢《唐宋词十七讲》的两点,一是从人划分出部分,在作者风格和词之演进历史上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但同时叶先生也使用了西方的理论来为我们讲述词之演变,作者的文化背景使得她的讲述很顺畅。在中国大的历史背景下,使用西方的理论来感受古典诗词的意境,方法很特别又非常容易理解。另一个是叶先生在为你讲述某一首词中的一个意象时她会引出这个意象在不同地方的用法,然后非常客观分析在这里应该是哪一个。引诗词以证诗词,也是叶先生的拿手讲法。这种讲法,不但让读者更容易识别一些中国诗词传统里的符码,比如“蛾眉”的含义。更容易在举一反三中,帮助读者握住中国诗词、语言文字的传承脉络。 中国古典诗词有一种很本土的美感,与现代诗和西方翻译来的诗歌都不一样。跟文言文比起来又少了一些死板与匠气,更加自由与写意。词在古代本身又是可以唱出来的歌词,它本身就会跟音乐有一定的联系;另一个方面来说,它的表现方式与中国画的写意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品读的过程中会在脑子里形成一些画面和曲调,我们也能联想到一些之前接触过的音乐美术作品,会帮助我们解读诗词中的意蕴。这样让我们读起来更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而言应该是一种不必刻意的去学,我们与古诗词天然有着共通的地方。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之下生活,当文化底蕴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能够打通诗词与个人的内心,就会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这种感受会在你接触越来越多的诗词之后更加明显,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讲求厚积薄发。从最开始接触文言文,古诗词,我是到没有了考试的压力之后才开始细细品味古诗词。在读到了足够多的古诗词之后,我发现自己对诗词的解读越来越准确,越来越能摸准这其中的脉络。看过了叶先生的解读,真正认识到要想把古诗词讲的这样透彻婉转动情,还是需要多年的修炼。 在第二讲中,叶先生提到“我觉得我们有时在讲到文学的时候,常常是先立定一个框架,然后把这些作品放到框架里去批评。”这真的是很现实的现象,之前有一段时间为了做诗词赏析而去赏析,为了快速高质量的完成,我自己尝试着总结出一套应对的规则,但发现这套规则对应的仅仅是题目,离开题目再去赏析文字就会不自觉地进入僵硬的怪圈,并不能真正理解词的意境。所以,做这样的研究应该是从源流开始。从文字本身出发,从词本身出发,任何的方法其实都可以赏析关键是能不能真正理解各个意象所代表的意义。 同样是在第二讲,叶先生用西方符号学的理论来解读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婉约含蓄是中国人说话的特点,古典诗词中尤其喜欢这样的表现方法。温庭筠的词总是用很多的意象去代指一种气氛,一种感受。不直接的点破,而是用引起联想的方式来表达。而在西方理论中,每一个意象其实都是一个语码,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之下,这些语码有不一样的意义。而他的词好也就好在,他对这样的语码的运用非常到位。一首看起来写女子梳妆的词表现的其实是展现了作者个人在政治上的怀才不遇。叶先生用这样的理论教我们怎么样去欣赏词,而不是仅仅是解释理解,而是把词放进一个文化谱系里,让我们可以在我们平日里接触到的文化中寻找词的坐标。在一个文化语境里去解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体味每一首词究竟是好在哪里,从源头去理解词人为什么使用这个意向,这个意象在这里代表的最终意义是什么。 叶先生在讲课时很喜欢讲词的内容时顺带说一些她在学习生活中的感悟,但是并不让人觉得跑偏,经常会从一首词讲到她的感悟又穿插一些其他诗词再回到这一首诗词本身上来,这样的讲法看似漫无目的,其实有它的内在逻辑。 叶先生在书中提到“我们也不一定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之中一定要载道,一定要给他们讲出来什么样的道德伦理上的意义和价值。你要知道,一个人‘哀莫大于心死’,只要你有活

南开19春学期(1709、1803、1809、1903)《中华诗词之美(尔雅)》在线作业[标准答案]

(单选题)1: 李商隐《西溪》采用了哪种引发感发的叙写方式? A: 起兴 B: 比喻 C: 象征 D: 寓托 正确答案: (单选题)2: “蛾眉”在中国语言文化中有悠久的传统背景,可以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因此蛾眉在西方语言学里被称为? A: 语音 B: 语法 C: 显微结构 D: 语码 正确答案: (单选题)3: 长调的字数范围时? A: <58字 B: 58~90字 C: >91字 D: >100字 正确答案: (单选题)4: 古时君子以美人、簪花等来象征寄托自己所追求的美好品格,这一传统起源于? A: 乐府诗 B: 汉赋 C: 楚辞 D: 晚唐、五代小词 正确答案: (单选题)5: 《东轩笔记》的作者是? A: 缪钺 B: 叶梦得 C: 释惠洪 D: 魏泰 正确答案: (单选题)6: “燃犀下看”这一典故出自? A: 全唐书 B: 史记 C: 晋书 D: 明史 正确答案: (单选题)7: 《长门赋》中描写的被抛弃的妇女是? A: 梅妃 B: 卫子夫 C: 陈阿娇 D: 班婕妤 正确答案: (单选题)8: 苏轼在《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中描写的是什么花? A: 槐花 B: 杨花 C: 桃花 D: 樱花 正确答案: (单选题)9: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中的“进”字意思是? A: 得到君王的重用

D: 吃、喝 正确答案: (单选题)10: 诗词中以美女自比,使自己的妆容保持美好,代表对于美好品格的追求。这是延袭了()的传统。 A: 诗经 B: 屈原 C: 乐府 D: 温庭钧 正确答案: (单选题)11: 以下哪一词句不是出自不是南唐时期的作品? A: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B: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C: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D: 将远恨,上高楼。寒江天外流 正确答案: (单选题)12: 关于“小词”,以下选项中正确的是: A: 抒情写景 B: 言志载道 C: 市井低俗 D: 怀才不遇 正确答案: (单选题)13: 叶嘉莹先生的《南溟》一诗,诗名典故出自? A: 《法华经》 B: 《山海经》 C: 《庄子》 D: 《老子》 正确答案: (单选题)1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男子的“三不朽”? A: 立言 B: 立功 C: 立行 D: 立德 正确答案: (单选题)15: 被称作“花间鼻祖”的是? A: 冯延巳 B: 李煜 C: 温庭筠 D: 韦庄 正确答案: (单选题)16: 《离骚》中“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离”的意思是? A: 离开,离别 B: 草木茂盛的样子 C: 遭遇 D: 违背,背离 正确答案: (单选题)1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柳永的《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是一首长调 B: 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一首小令 C: 柳永的《定风波》和温庭筠的《菩萨蛮》都只是描写美女梳妆,都是淫靡之词,不能引起人任何联想。D: 柳永的《定风波》中“终日恹恹倦梳裹”,意同温庭筠的《菩萨蛮》中的“懒起画蛾眉”,都描写的是思妇。

中华诗词之美 叶嘉莹 南开大学 章节测验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18-2019(2)综合素养网络研修课程章节测验答案 《中华诗词之美》(叶嘉莹、南开大学) 目录 课程内容 (1) 章节测验及答案 (2) 迦陵咏荷(一) (2) 迦陵咏荷.(二) (2) 迦陵咏荷(三) (3) 性别文化谈小词中画眉簪花照镜之传统(一) (4) 性别文化谈小词中画眉簪花照镜之传统(二) (4) 性别文化谈小词中画眉簪花照镜之传统(三) (5) 性别文化谈小词中画眉簪花照镜之传统(四) (6) 性别文化谈小词中画眉簪花照镜之传统(五) (7) 性别文化谈小词中画眉簪花照镜之传统(六) (7) 南唐冯李词对花间温韦词的拓展(一) (8) 南唐冯李词对花间温韦词的拓展(二) (9) 南唐冯李词对花间温韦词的拓展(三) (10) 南唐冯李词对花间温韦词的拓展(四) (10) 南唐冯李词对花间温韦词的拓展(五) (11) 南唐冯李词对花间温韦词的拓展(六) (12) 中华诗词之特美(一) (13) 中华诗词之特美(二) (13) 中华诗词之特美(三) (14) 中华诗词之特美(四) (15) 课程内容 1迦陵咏荷 1.1《迦陵诗词稿》之咏荷;1.2忧患中的诗词人生;1.3叶嘉莹的创作生涯。 2从性别文化谈小词中画眉簪花照镜之传统 2.1词产生的背景;2.2词的产生;2.3配乐填词与《花间集》;2.4小词与性别文化;2.5性别文化与君臣之道;2.6小词中的《离骚》传统。 3南唐冯李词对花间温韦词的拓展 3.1赏析温庭筠之词;3.2赏析韦庄之词;3.3冯延巳其人;3.4赏析冯延巳之词;3.5赏析李璟之词;3.6赏析李煜之词。 4中华诗词之特美 4.1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质与诗歌传统;4.2中西方诗歌传统比较;4.3赋比兴的诗歌创作方法;4.4词的内涵与特质。

高中语文专题07李商隐诗两首练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07 李商隐诗两首(练)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杜工部蜀中离席① 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②。 注释:①释题:公元851(宣宗大中五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辟李商隐为节度使府书记、检校工部郎中。 不久,他又奉差赴西川推狱。这诗是留别僚友杜之作。题意本是“蜀中离席”,因为诗的风格模仿杜甫,所以加“杜工部”三字。②卓文君,汉代才女,貌美,善鼓琴,家中富贵,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 1.颈联与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两句诗的句法相似。 【答案】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结合全诗,从思想感情方面谈谈这首诗与杜诗的相似之处。 【答案】①忧国伤世:“世路干戈”表现时局动荡,战乱不断;使节未归,军队驻防,说明边防紧迫,外患严重;诗人忧国之情自然流出。②自伤身世:“醉客延醒客”言自己怀才不遇,只能借酒消愁。并以美酒佳人自我宽慰,实则表达生活之流离漂泊的无奈。 【解析】 试题分析:李商隐此诗继承了杜甫诗的风格,把时事引入传统的酬赠之作,恢复并发展了杜甫七律感时伤世和忧国忧民这种诗歌风格。诗歌一开头就是一个反诘句:“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这句的前半句泛言人生离别的普遍和平常,让读者在诘问中有所思考:人生有多少悲欢离合,个人的命运又是怎样身不由己。后半句笔锋一转,转到“世路干戈”这个大背景上,道出在干戈中离别的沉重感伤。“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这两句紧承上文的“世路干戈”,写出了当前的动荡局势。当时唐王朝和吐蕃、党项经常发生边境争夺战争,朝廷屡派使者处理边境事宜,局势紧张,

2018中华好诗词网络学习答案叶嘉莹

? 1.“诗言志”最早出自以下哪一本书?() A.《论语》 B.《诗经》 C.《易经》 D.《尚书》 ?正确答案:D ? 2.古代社会,各种职业的统称为()。 A.工行 B.百工 C.数工 D.千行 ?正确答案:B ? 3. 诗词常常连起来说,所以诗和词没有差别。() ? ?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 4.“雅乐”是在宗庙朝堂之上演奏的音乐,下面不属于“雅乐”的是 A.颂 B.雅 C.卿云歌 D.菩萨蛮 ?正确答案:D

? 5.国学大师()创办了新亚学院。 A.饶宗颐 B.胡适 C.顾炎武 D.钱穆 ?正确答案:D ? 6.南北朝时期民间的音乐是: A.雅乐 B.宴乐 C.清乐 D.胡乐 ?正确答案:C ?7.关于诗,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写景抒情 B.作者显意的活动 C.没有配乐 D.来源于现实生活 ?正确答案:C ?8.“词”这种文体的本意就是配乐的歌词。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9.词和诗经一样,都能配合音乐来歌唱,都是先有显意的歌词作品,再配上音乐歌唱的。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10.下列选项中,属于市井俗曲的特点是:

A.言辞高雅 B.词采富丽 C.言辞低俗,错字百出 D.韵律整齐 ?正确答案:C ?11.《花间集》里作品绝大多数描写的是? A.美女和爱情 B.志向理想 C.山河美景 D.闲适生活 ?正确答案:A ?12.《花间集》收入的第一首词作者是温庭筠,词牌名是菩萨蛮。()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13.敦煌曲子唱词大都记载在竹简上流传下来。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14.庄姜夫人的父亲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 A.楚庄王 B.齐庄王 C.齐桓公 D.卫庄公 ?正确答案:B ?15.以下哪项不是《硕人》中歌咏庄姜夫人美貌的诗句? A.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叶嘉莹诗词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的词给人的是一种感官印象。先看第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这个形象,在"花间集"的时代有几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可以指山眉,说女子眉毛的形状象山。在这首词里面,它指的是不是眉呢我以为不是的。词中说小山重叠,眉毛可以象小山,但如何重叠呢还有,词中第三句有"懒起画蛾眉",又提到蛾眉。就文学的感动的情意上说来,这种重复显得凌乱,不能造成一种感发的效果。 小山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指山枕。五代时"山"是可以形容"枕"的。顾写的两首"甘州子"里,就有"山枕上,私语口脂香"和"山枕上,几点泪痕新"的句子。但我以为,温词中的小山,不指山枕。因为他说小山重叠,现在软的枕头可以两个重叠,山枕是无法重叠的。 剩下的一个可能,是山屏。小山的形状,指的是屏风,是折叠的屏风,有点像山的形状。有人以为这说法不对。说下边将"鬓云欲度香腮雪",是女子鬓边如云的头发要从脸上遮掩过去的样子。屏风离得老远,女子在床上,两者不能衔接。可是,我们不能用现在的屏风来理解古人的词。古人所说的山屏或屏山,就是在床头的。我们可以用温庭筠自己的词来证明。他在一首"菩萨蛮"中写有"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把屏山和睡脸结合在一起来写。我们上面讲的"鬓云欲度香腮雪",指的是睡脸,小山指的正是屏山。 "小山重叠金明灭","金明灭"是什么呢他所写的应该是早晨,阳光从门窗的空隙照射进来,照在这个女子枕畔的屏山上,而屏山上是有一种金碧螺钿的美丽装饰的。所以当日光照在上面,就显出金光闪烁的样子。有了光线人就容易惊醒。"鬓云欲度香腮雪",晚上卸了妆,头发是披散的。鬓云欲度,度是度过的意思。当她在枕上一转头,那鬓云就欲度---流动过来,要掩过去没有掩过去的样子。腮就是指面颊,以"香腮雪"说明她的腮上有脂粉,是香的,皮肤是白的。他把"云 "放在前边,把"雪"放在后边,说香腮的雪白,鬓发的乌云,这是温飞卿的特色。 到后来"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就跟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了。屈原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其中的"蛾眉"是指一种才德志意的美好。李商隐写的"无题":"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是代表一个有才学,有志意,有理想的人,对于自己的才能志意的珍重爱惜。可是温庭筠说的不只是画蛾眉,他说的是"懒起画蛾眉",这懒起有道理吗欣赏诗词不能从表面上来看,我们读诗词要超出外表所说的情事,看出一种精神上的本质才行。你要从屈原的爱美要好,看出一种在精神品质上爱美要好的心情。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作用,就是培养读者一种爱美要好的感情。 下半首说"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这女子戴上花是前后镜都照一照,从每一个角度看这花的位置是不是适合,是不是美好。"华严经"上曾经说过,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之间的关系,

中华诗词之美叶嘉莹期末考试答案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张惠言所指与“小词”大概相近的是()。
0.0
?
诗之比兴

A、
?
B、
乐府之音
?
C、
变风之义
?
D、
骚人之歌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A
2
下列哪项准确的表达了王国维对李璟词句 “菡萏香销翠叶残, 西风愁起绿波间” 的评价? ()
1.0
?
英雄末路

A、
?
B、
夕阳无限好
?
C、
众芳芜秽,美人迟暮
?
D、
相思伤别离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3GS1+04D5x%T()7C<689B sjvb,-zkg.W aperncofthwldquiym 体 整 完 具 因 化 以 加 素 朴 散 零 把 则 证 论 理 和 辑 逻 密 严 乏 缺 觉 、 不 成 发 自 是 。 它 握 掌 能 才 习 的 统 系 过 经 只 学 哲 而 , 有 都 人 观 界 世

3
按照王国维的境界说,“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属于()的诗句。
1.0
?
造境

A、
?
写境
B、
?
叠境
C、
?
梦境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节自李商隐的()。
1.0
?

A、
《赠荷花》
?
B、
《登乐游原》
?
C、
《夜雨寄北》
?
D、
《暮秋独游曲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23GS1+04D5x%T()7C<689B sjvb,-zkg.W aperncofthwldquiym 体 整 完 具 因 化 以 加 素 朴 散 零 把 则 证 论 理 和 辑 逻 密 严 乏 缺 觉 、 不 成 发 自 是 。 它 握 掌 能 才 习 的 统 系 过 经 只 学 哲 而 , 有 都 人 观 界 世

中华诗词之美(叶嘉莹)第四单元答案

?对偶形式的存在得益于中国文字的哪种特质?() A.意象多元 B.声音多元 C.内涵丰富 D.独体单音 ?正确答案:D ? 2.“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是()的《文赋》中的词句。 A.陆少游 B.柳永 C.陆机 D.李清照 ?正确答案:C ? 3.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质不包括: A.平仄 B.破读 C.单音四声 D.独体单音 ?正确答案:A ? 4.“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中的“白”指的是李白。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 5.“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是古体诗。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 6.古汉语的四声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是完全一致的。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7.“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节”其实应该读成三声。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8.“一襟余恨宫魂断”运用了寓托,其事源自: A.鲁国

B.孤竹 C.齐国 D.越国 ?正确答案:C ?9.杜牧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A.像喻 B.暗喻 C.明喻 D.转喻 ?正确答案:B ?10.“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这句词采用了以下哪种叙写手法? A.外应物相 B.隐喻 C.拟人 D.转喻 ?正确答案:C ?11.以下哪句诗没有起到起“兴”的作用?() A.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D.将仲子兮,无逾我里 ?正确答案:D ?12.李白是诗句“美人如花隔云端”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A.拟人 B.暗喻

C.明喻 D.隐喻 ?正确答案:C ?13.西方的史诗也好,戏剧也好,注重的是()。 A.内涵 B.描述的方法、技巧、情节 C.所表达情感 D.所用的语言 ?正确答案:B ?14.《诗经·郑风·将仲子》采用的是“赋”这种引起感发的叙写方式。正确错 误 正确答案:正确 ?15.外应物象(objective correlative)最早由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正 确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16.按照希腊的传统,希腊最早的诗指的是史诗。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17.“过尽千帆皆不是”所用手法为举隅。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18.陶渊明《饮酒》中的“鸟”运用了()的写作手法。 A.咏物 B.明喻 C.举隅 D.自比 ?正确答案:D ?19.李商隐《西溪》采用了哪种引发感发的叙写方式? A.起兴 B.比喻

网络课程中华诗词之美 叶嘉莹 (1)

1《诗经·十五国风》的作品大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诗人写作的。()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诗言志”最早出自以下哪一本书?() A、《论语》 B、《诗经》 C、《易经》 D、《尚书》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诗词常常连起来说,所以诗和词没有差别。()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桃之夭夭”中的“夭夭”的意思是: A、迅速逃走 B、少,好之貌 C、繁盛 D、鲜艳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5《诗言志辩》的作者是()。 A、胡适 B、鲁迅 C、朱自清 D、王国维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周礼》中所记载的“国子”指的是卿大夫的子弟们,而非指平民子弟。()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古代(上古)的雅乐结构工整,灵动活泼。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3词这种文体产生的背景是: A、现实生活 B、歌台舞榭(饮宴的场所) C、劳动 D、祭祀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4南北朝时期民间的音乐是: A、雅乐 B、宴乐 C、清乐 D、胡乐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儒家经典《周礼》是西周时周公旦所着的。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下列选项中,属于市井俗曲的特点是: A、言辞高B词采富丽C、言辞低俗,错字百出D、韵律整齐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花间集序》的作者是()。 A、赵崇祚 B、李商隐 C、温庭筠 D、欧阳炯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花间词序》中,将《花间词》中的词作者们称为()。 A、英哲 B、文士 C、雅贤 D、圣士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4宴乐主要流行于宫廷、士大夫之间。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5在词中,贯串连接曲首、曲尾和句、逗之间唱腔中段处的器乐伴奏叫做()。 A、间调 B、中奏 C、连曲 D、过门儿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庄姜夫人的父亲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 A、楚庄王 B、齐庄公 C、齐桓公 D、卫庄公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2“硕人其颀,衣锦褧衣”中的“褧”指()。 A、蓑衣 B、布衣 C、丝衣 D、外穿的罩袍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06韦庄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06韦庄(一) 下面我们要讲韦庄的词了。 我们在讲温庭筠的词的时候,你可以发现,温庭筠的词比较是客观的,他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说这个女子“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这个女子是悲哀,是欢喜?是相思,是怀念?他说了吗?没有说呀!就是我们讲的第一首,“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所呈现给我们的也只是一幅图画,没有强烈的鲜明的主观的感情的叙述和说明。这正是因为词在初起的时候,本来就是歌筵酒席之间写给美丽的女子去歌唱的歌词,诗人在写词的时候没有像作诗的时候有一个言志的意思,说我要表达某一种感情和心意。“言志”,就是说我自已的志意。歌词的作者没有这一种意识存在。他客观地写一个美丽的女子,不表达自己主观的感情。可是作品的美感却给我们一种感受,它的语言符号,它的语码给我们一种联想,把它的意义加深了,这是词第一步的进展。但是,它还保留了没有主观思想和感情的特质,它只是写美丽女子香艳的歌词。 到了韦庄的时候,词的发展就有了一点的进步。韦庄的词有了什么呢?有了主观的抒情。温庭筠他在语码里所透露的,有没有他在生活上仕宦方面、政治方而被迫害或者不得意的托喻?我们上一次介绍温庭筠的生平,他的词也许有这种托喻的可能、但是他没有直接表现,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不相信张惠言话的缘故。因为作者自己没有主观的感情的表现,而屈原是有的,我们相信屈原有托意,因为屈原曾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离骚》 他把他对于国家的忠爱,做了主观的表现和说明。他不是只用美女的形象,可是温庭筠只有美女的形象,没有表现主观的感情。因此,我们不能够肯定说温庭筠那些个词里边果然是有一种喻托。这就是大家不完全相信张惠言解说的缘故。 韦庄的词是表达了主观感情的。不过他虽然表现了主观的抒情,可仍然保持了词的本色。就是所写的情,只以爱情为主,跟他所写的诗有一种士大夫读书人的理想和志意是不相同的。只是他所写的爱情不再是一个没有个性的,随便给一个歌女唱的没有主人公的爱情歌曲了。他写的爱情歌曲是有主人公的。温庭筠所写的歌词都站在女子的身份上说话,韦庄则往往用男子的口吻:我,写我所爱的女子。我写的就是我自己,是男子对女子的爱情,主观的感情。且看韦庄的两首词: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女冠子》 他说跟一个女子离别了,还怀念她,梦见她了。他说的“分明”,直接,跟温庭筠的作风迥然不相同。温庭筠是那样的客观,从来不表达自己的感情。而韦庄所写的,你看他多么样的直接,多么样的真率。“昨夜夜半”,我“枕上分明梦见”。我跟这个女子什么时候分别的?前一首《女冠子》说: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有月,有日,有年,我悲哀,我怀念,这是韦庄。温庭筠从来没有说过这祥直接的话、韦庄说了:“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梦见什么?梦见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1苏轼(四)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1苏轼(四) 我们再看一首他在黄州写的小词《满庭芳》。刚才那首写得很飞扬,很跳荡,线索就是自己跟周瑜的对比。他的神情踪迹都不是很明显的,是跳荡飞扬的,是不易掌握的。可是《满庭芳》词,其中感情的转变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比较有一个线索可以追寻的。他在黄州连头带尾住了有五年之久,从元丰二年到元丰七年(1079~1084),他要离开黄州去汝州,你看他写的《满庭芳》词从悲苦之中是怎样挣扎解脱出来的,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氓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满庭芳》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开端写得非常悲哀,我苏东坡想要回到故乡眉山去。可是一旦仕宦了,而且贬官了,身不由己,那时苏东坡四十八岁了,已经是百年强半,未来还有多少日子?已经不多了。我谪居黄州经过了五年两次闰月,我的小孩子说了一口的黄州话。这不是我的故乡,我怀念我的故乡,归去来兮。但黄州也有黄州可爱的地方,虽不是家乡眉山,可是我也爱黄州的江山,我也爱黄州的人民,我也爱黄州的邻里。这黄州山中的朋友,每当春社秋社的节日,他们杀了鸡,杀了猪,酿了酒,相劝老东坡,请我和他们一同过节,我也心甘情愿在这里终老了。可是诏书下来要移往汝州,为什么我当离此而他去?柳永说的“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可是柳永只是悲哀。而苏东坡则不然,他说这里也不能留,我还要走,人生底事,来往如梭。他说去汝州,要奔波途路,但我想汝州一定也有汝州的好处。这真的是苏东坡!他说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汝州的洛水一定也是很美的。但是我舍不得黄州,“好在堂前细柳”,你们怀念我老东坡的时候,你们就不要伤害我所种的这棵柳树,不要剪那柳树柔软的枝柯(这里他用了《诗经·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的诗意)。你不要忘记,苏东坡曾通判杭州,获罪是在湖州,都是江南的地方。苏东坡写这首词,就是送给当时一个从江南来看他的姓李的朋友的,他说我怀念故乡,也爱黄州。我还没到汝州,我想我也会喜爱汝州。而我曾经在杭州、湖州生活过,我何尝不怀念。他最后对姓李的朋友说,希望你带一个话到杭州、湖州,我希望我曾经停留过的地方,无论是杭州,无论是湖州,你告诉当地父老,旧日的亲友,旧日我治理过的人民百姓,希望他们生活安定快乐,“时与晒渔蓑”。 你看苏东坡,他把他的悲慨和他的旷达这么美好的结合在一起了。他一方面对自己的苦难能够放达超脱,而一方面是如此的多情,他对所有经过的地方,所有来往的人物念念不忘。要从这样的多方面来认识苏东坡。 现在来看我论苏东坡词的第三首绝句。我主要是谈的夏敬观(1875~1953)对于东坡词的批评,我要拿苏东坡一首词来证实这个批评。夏敬观将苏东坡词分为两类,他说: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也。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陈无己所谓:“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乃其第二乘也。-《唐宋各家词选》引《吷庵手批东坡词》 他说苏东坡有一种词,如同春花散空、这类词不像刚才讲的《满庭芳》。《满庭芳》容易懂,但是那一首词不是苏东坡成就最高的词。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我们要欣赏古人的词,一定要欣赏他最好的作品。可是,最好的词有时不容易懂,一般人所称赞的,有的时候是他第二等的作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