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线条爆发力的形成及训练方法

书法线条爆发力的形成及训练方法

书法线条爆发力的形成及训练方法
书法线条爆发力的形成及训练方法

书法线条爆发力的形成及训练方法

书法艺术中的变与不变书谱云:“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宗,即法、根、道,是不变的;变,即化,化为己有,自成面目;随其性,则强调了感性的重要性,强调了情感的张扬。书法讲究变,变则发展;书法也讲究不变,不变则守道。书法在变与不变之中循环、在变与不变之中生存、在变与不变之中发展。当然,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其变化的层次也不一样。浅层次的变有:从慢到快的变、从生到熟的变、从不会到会的变。较深层次的变有:结体的变、章法的变、艺术风格的变。但是,作为书法表现的对象——汉字不变,书写使用的工具——毛笔不变,基本技法不变,对比变化的规律不变,协调统一的关系不变。在书法艺术中,从用笔到用墨、从线条到结构、从字法到章法、从技术到思想、从古到今,一直都在变。在变中生存、在变中发展、在变中延续、在变中获得新生。在书法的书写上,就形成了两种基本的书写方式,一是感性书写,二是理性书写。总之,变贯穿在书法的整个过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但这些变化是建立在不变的基础之上,变相对于不变而存在。从思维角度讲,变与不变的形式有三种:感性的变与不变、理性的变与不变、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变与不变。一、感性的变与不变

1 、感性的变。感性,是指人的感觉器官在社会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世界而在头脑中产生的直观感受。感性的变,是根据这些直观感受而形成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单纯的靠感觉产生的,另一种是理性后的感性。即学书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感性——理性——感性,由初学者单纯的、表面的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由理性上升到高层次的感性。由此可知,感性的变在书法过程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而在这两个感性的阶段中,又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阶段的感性是先天固有的,是人直接接触客观世界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冲击,从而产生表达的欲望。如看到书法的美,就想学习书法,听到歌曲美,就想学习音乐,任何人看到任何事物都会产生感觉。第二阶段的感性是后天形成的,是理性后的感性。是通过知识的积累、理性的分析、技术的精湛后形成的,是人们把自己的知识、思想、情感、追求直接融入客观世界的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学识,就产生了不同的感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书法风格。所以,学习书法的过程是从感性开始,通过量的积累,对书法产生充分的认识,很自然地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理性的指导下刻苦练习,最终达到心手两忘,“随其性欲”,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达到“返老还童”的艺术境界,但一定要知道“返老还童”和“儿童”的本质区别。第一个感性阶段,是知识积累的阶段,是每个学书者的必经之路。初学

书法者,由于对书法不懂,学习全凭感觉,看什么字好看就写什么字,或者比猫画虎,这样做只能事倍功半。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找老师、前辈请教,先吃透一家,并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使技术逐步完善,思想逐步提高,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从而上升到理性阶段。经过理性阶段之后的感性阶段,有的人可以达到,有的人终生也不能达到,是学书者终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个阶段,由于已经熟练掌握了书法的技术,具备了深厚的功底,艺术思想也达到了比较高的境界,因此,这时的书写,主要在于感性的发挥,不用再刻意考虑用笔、用墨、结体等因素,只管尽情抒发情感,表现才情,追求我行我素、潇洒自如的艺术风格,作品则具有天然去雕饰之自然美。道理很简单,已经会走路的人,在走路的时候从来不考虑,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感性的变,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在学习书法中,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要敢想敢做。面对古今那么多优秀作品,如何选择,从何做起?实践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一是由远到近。从古代碑帖入手循序渐进,也就是从源到流、从本到末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强调了基本功的练习,按部就班,但其时效性比较差。另一种就是由近及远。从当今大家入手,进行大胆的临摹学习,其时效性较高,往往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这种方法是聪明的,它有几大好处:(1)不用考虑理由。选择的都是近代或当代认可的作品,

他们的成功就是理由。(2)容易达到“会古通今”。近代或当代被认可的作品都是继承和创新的典范。(3)紧跟时代步伐。采用的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方法,把现代和当代的精华吸取过来,既适应了时代,又抓住了流行。(4)不用怀疑方向。跟着成功的人走,走他们走过的路,就不会迷失方向,轻松自如。(5)成功的机会大、效率高。符合当代大家的口味,又是直接“摘果子”法,所以,可以在短期内获得成功。选择由近及远学习方法的人往往具有不寻常智慧和胆量,感觉灵敏,才情极高。但应注意,取得阶段性的成功之后,要进行回归,多临古代碑帖,其目的是找到根源,把根扎得更深些,根深了枝叶才能茂盛,长成参天大树。感性的变,是人的本能,是追求个性的结果。感性的变不分年龄、性别和层次,人人都具备,有广泛性和普及性。感性的变随意性很大,具有想变就变、说变就变的特点。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容易见异思迁、故步自封等。有的因此而成功,有的因此而失败,有成功者的喜悦,也有失败者的沮丧,就像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一样,走同一条路,结果会不同,由很多因素决定。实际上感性的变也是有条件的,不具备必要的基本功时,就不要只凭感觉写,随手而写,信笔为体,那是永远也写不好字的。当条件具备时,有坚实的基本功做后盾,就可以轻松自如地在作品中抒发写出自己的情感。2、感性的不变。感性

的不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为没有感悟到而不知道变,这种不变是非常可怕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其感性思维极差,只知道埋头用功,感觉不到或很少感觉到字的美感;或者是学的太少、太单一,抱住一本字帖不放,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天地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吸取不到更多的营养,很难走出新路。如有的老先生从小就酷爱书法,用尽毕生精力追求,结果只是落个会写字而已。另一种是能够感悟到而不变,同样,这种不变也要引起重视。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过于强调基本功,总觉得基本功是最重要的,从而忽略了前进,也就是说强调了继承,而忽略了发展。拿一棵树来说,向下是为了扎根,向上是为了发展,如果只知道向下扎根,而不知道向上发展,永远也成不了参天大树。基本功是相对而言的,他不能用时间来衡量,没有一个确定的尺度,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方向。基本功很重要,发展是硬道理。二理性的变与不变

1、理性的变。理性的变是指在明确概念的前提下通过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中而产生的变化。这个阶段的变化主要是靠理性思维来完成的,是建立在雄厚的基本功之上的。当对书法具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定的功力之后,就要进行理性的分析,为达到返老还童奠定基础。“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是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通过理性分析,可以明白道理,不使误入歧途。在学习书法

的过程中,理性为朝目标迈进指明了方向。理性可以指导观念,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理性注重用实事说话,在处理问题时多用思考、论证的方法。理性的变讲究对比、变化、协调、统一的关系,反对重复、雷同。常用此方法来规范书法的行为,使书法始终沿着轨道行驶,不至于脱轨。

理性的变,是全凭理性办事,从不感情用事。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理性的变注重技术的发挥,由此,形成了理性书写。其表现为理智、严谨,追求准确到位、不差毫厘的艺术风格,充分表现技术和思想。技术决定着质量,思想决定着艺术风格。所以,在功夫上,下再多力也不为过。功夫分内功和外功。内功是指技术,属于硬件部分。外功是指知识和艺术思想,属于软件部分。如书写技术中的笔法有:连、断;转、折;粗、细;快、慢等。字法有:宽、窄;大、小;粗、细;松、紧;连、断;高、低等。墨法有:浓、淡;干、湿;燥、润等。章法有:对联、中堂、横幅、条幅、扇面等。在艺术风格上有细腻的、粗犷的;喜庆的、悲哀的;连绵的、冷俊的等。例如“兰亭序”之喜庆;“祭侄稿”之悲哀;“书谱”之浪漫,张旭之狂放、欧阳询之险峻等,不同流派其技术和思想各有千秋,真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这些都要认真地、不断地、有序地、逐步地学习,逐步加以完善,才能真正地学好技术。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书法专业理论知识及各类艺术知识的提高,还必须有文、理、史、哲等知识做后盾。技

术又以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字体的不同而所不同。这些都要在实践中不断体会,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理性的变,是利用智慧有意识、有选择、有目的的变。在学习书法中,人们清楚地知道书法离开技术和功夫不行,但也明白纯粹依靠技术和功夫是不行的,那样会成为“书匠”。追求技术和功夫的目的是在技术和功夫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

书法。所以,当掌握住书法的技术和功夫之后,就要变,要思变,要善变,要表现思想,技术、功夫都要为思想服务,这才是理性的变的真正归宿。2、理性的不变。理性的不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食古不化,始终抱着古人不肯改变。在学习书法的中,这样的学习者很难有所发展,要懂得继承的目的就是为了创新。二是守成不变,始终抱着已有成功不肯改变。在学习书法中,一次偶尔的成功,不等于永远的成功。光靠吃老本是早晚要吃完的,靠守是守不住的,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要想守住江山,就要在发展上下功夫。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只有不断地注入新的元素,才有可能保持事物的长新。

三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变与不变。孙过庭在书谱中告诉我们:“岂唯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书法不只是贯通古今,同时还融入了深切的情感,调和了其格调与情趣。这就构成了书法艺术变化的全部过程,感性和理性、情感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如果有一方面不足,就会影响其质量,因此,

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提高,就要考虑平衡发展。拿“木桶理论”来说,水平面的高度,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快板高度,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快板的高度。学习书法也是一样,它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既需要感性又需要理性,既需要技术又需要情感。作品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感性和理性、技术和情感等因素的综合发挥,而且发挥出来的水平往往只是你综合能力中最低的那个水平,因此,只有这些能力得到了均衡的发展,水平才能达到新的高度。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过硬的技术来源于正确的方法和刻苦的训练,先进的思想来源于勤奋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积累。情感是技术、思想的发挥。情感属于感性范畴,技术属于理性范畴。把技术和情感、理性和感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再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的“顿悟”,就可以产生“灵感”,有了“灵感”才能创造出好作品,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注重技术(理性)而缺乏情感(感性),那么创作出的书法作品“有功无性”,属于匠人之作(模具产品);或者只注重情感(感性)而缺乏技术(理性),那么创作出的书法作品“有性无功”,属于杂乱之作(儿童涂鸦)。真正经典的书法作品,既有感性,又有理性,既有技术,又有情感,既有激情,又有智慧,是感性和理性、技术和情感、激情和智慧的完美组合,就像金字塔的塔尖一样,是矗立在牢固的、多面的塔身之上的。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不但书法美,其文也经典。其书“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被视

为“天下第一行书”而风流千古。其文,文笔隽爽流畅,洒脱无拘。颜鲁公的《祭侄季明文》稿,书法、文章皆能动人,情感真切,痛贯心肝,悲壮情怀溢于字里行间,抚今追昔,感慨万端,被视为“天下第二行书。苏东坡以文章盖世,他在诗中写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他提倡书家要提高知识修养,只有胸中万卷诗书,才能够笔下通神。并提出“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把书家从对书法形成的依附中解放出来,他认为书家的学识修养直接决定他的书法境界,从而奠定了苏东坡的书法境界之高而称雄于宋代,也使后人折服,其书法《黄州寒食诗帖》也登上了天下第三行书的领奖台。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变”是主流,“变”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总是先对事物有了兴趣从而产生感性,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感性不断升华,对事物的本质有了认识,就会很自然地对事物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分析,从而对事物产生理性的认识,理性的丰富带动技术、境界的提高,使有意识书写上升到无意识书写,由理性书写上升到高层次的感性书写,这样循环往复,进行螺旋式的上升。但应注意,起初的感性是单纯的,是兴趣、爱好;而最后的感性是建立在理性之后的感性,是情感的发泄注入在作品中。感性和理性,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其变化也不同。其表现是,过于规矩者多理性,过于浪漫者多感性;写楷书者多理性,写行草者多感

性。一个好的书家是很会调理的,知道那个强、那个弱,学会互补,实现完美。四书法艺术中的变与不变的关系

1、变与不变是自然形成的。书法艺术中的变与不变,实际上是一个伪题目,就像向左走、向右走一样,没有正确的答案,没有对与错的区别,只是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条件而选择不同的方向。书法的变与不变也是如此,变与不变是积累的结果,是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是在学书过程中自然出现的,不可强求,就像酿酒一样,在具备了必需的原料之后,再给予适宜的温度、适宜的环境、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酿成醇香的美酒。

2、变与不变是相互渗透的。变与不变没有明显的界限,任何事物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在不变的过程中蕴涵着变的因素,在变的主流中也有永恒的因素存在,二者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变是绝对的,变是相对的,变与不变是需要条件支持的。例如,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但是,水在常压下,温度在0°——100°时是液体,100°以上变成了气体,0°以下又变成了固体。随着外部条件的改变,水也在变化。在不同的条件下其外部形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组成水的基本元素没有变。这是大自然的造化,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因此,在学习的书法过程中,具备了什么样的条件、环境、位置,就会有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反过来说,要想达到某一个高度,就要有相应的条

件做支撑。五、变与不变的“度”的把握

学习书法的过程是变与不变平衡的过程。该变而变则流畅,该变而不变则凝固;不该变而不变则囤积,不该变而变则流失。顺之者则成,反之者则败。变并非全部遗失、另起炉灶,不变也并非全部保存、收入囊中。在变的过程中要保留什么、保留多少?在不变的过程中丢弃什么、丢弃多少?何时变、何时不变?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其实,变与不变本来就不是什么“单行道”,而是一种动态平衡,不变中蕴涵着变,变中存在着不变,任何事物都是在变与不变的循环往复之中螺旋上升。但在这个过程中,下列情况应该注意。1、营养过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营养过剩会给肌体带来负担,从而影响健康。学习书法也是一样,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要释放,就要变化,否则就会因堆积、沉淀而引起僵化。释放的方法,就是思变。功夫(理性)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要转移到情感(感性)方面,写自己心灵的感受。要不断地注入新的东西,才能具备活力。例如,膏药可以舒筋活血,但要恰倒好处,贴多了就有皮肤和空气隔绝,从而产生副作用。2、营养缺乏。营养不良,就会影响肌体的生长、发育。学习书法也要注意这个问题。从技术上说,不可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技术是靠长期练习、长期积累、长期探索而逐步提高的,书法水平的高低与书法技术的高低是密不可分的,没有高水平的技术再好的理念也只是空中楼阁。技术不同于

知识,知识可以通过背而掌握,技术是背不会的,技术的取得,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苦练,熟能生巧。从书体上说不能偏科,真、草、隶、篆都要学,并且要善于把他们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全面发展。

书法的线条艺术

书法是抽象的线条分割空间的艺术,最基本最简单的元素就是线条,运用简单的线条去分割空间,去表达丰富的自己,是一种智慧。线条是简单的又是复杂的,书法中的每一条线都有不同的内涵与情感,表现形式也是千变万化,每位书家所写出来的线都是不同的,每一条线都代表着独特的自己。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所谓“书,心画也。”是对自己情感的表达,心性的抒发。 例如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与宋徽宗赵佶的线条相比较,一眼就可以看到他们的不同,宋徽宗大概因为他是皇帝的原因吧,你会发现他无所顾忌,锋芒毕露,非常自我,线条如流星般美丽,快速的划过夜空,那种速度感力量感,那种美,虽然经历千年,但是跃然纸上,仔细研究他的结构,你会发现他的线条围成的白大多是三角形,很尖锐,这些都跟他人有关系,他的一生就像一颗流星一样快速美丽的划过夜空。黄庭坚则不同,细看黄庭坚线条,他每个笔画里的暗流涌动,他每一笔都尽力的去书写,尽力的去克服笔与纸的摩擦,表现出来的韵律,是那么丰富,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如万岁枯藤般坚韧,看黄庭坚一生的作品,你会发现他的字是越写越收的,越写越圆润的,这与他的人生不无关系,他在现实中所遭遇的挫折,抹去了他锋芒的棱角,线条里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更是他真实内心的写照。晚年黄庭坚惟爱书法,书法也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课堂上我们既教授孩子书写的方法,也训练孩子的的眼界。 在汉字书写,有起有收、有粗有细、有快有慢、有重有轻、有顿有挫、有方有圆,一般要把握住“准”、“挺”、“狠”三个字。 准,就是下笔之前先要看准原帖笔画位置,如看准笔画在格子里的位置,笔画的方向、形态以及笔画的长短等,写的时候要下笔准确,做到位置准确、长短适宜,初学者习字可借助田字格训练。 挺,就是将笔画书写得挺拔、刚劲。横竖平直,弯弧有力,不能颤抖软弱。 狠,是指下笔果断,干净利落,不要犹豫反复 同时,添加艺术鉴赏环节,让孩子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书法的艺术美,提升自己的眼界,提高艺术鉴赏的能力。

书法线条爆发力的形成及训练方法

书法线条爆发力的形成及训练方法 书法艺术中的变与不变书谱云:“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宗,即法、根、道,是不变的;变,即化,化为己有,自成面目;随其性,则强调了感性的重要性,强调了情感的张扬。书法讲究变,变则发展;书法也讲究不变,不变则守道。书法在变与不变之中循环、在变与不变之中生存、在变与不变之中发展。当然,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其变化的层次也不一样。浅层次的变有:从慢到快的变、从生到熟的变、从不会到会的变。较深层次的变有:结体的变、章法的变、艺术风格的变。但是,作为书法表现的对象——汉字不变,书写使用的工具——毛笔不变,基本技法不变,对比变化的规律不变,协调统一的关系不变。在书法艺术中,从用笔到用墨、从线条到结构、从字法到章法、从技术到思想、从古到今,一直都在变。在变中生存、在变中发展、在变中延续、在变中获得新生。在书法的书写上,就形成了两种基本的书写方式,一是感性书写,二是理性书写。总之,变贯穿在书法的整个过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但这些变化是建立在不变的基础之上,变相对于不变而存在。从思维角度讲,变与不变的形式有三种:感性的变与不变、理性的变与不变、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变与不变。一、感性的变与不变

1 、感性的变。感性,是指人的感觉器官在社会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世界而在头脑中产生的直观感受。感性的变,是根据这些直观感受而形成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单纯的靠感觉产生的,另一种是理性后的感性。即学书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感性——理性——感性,由初学者单纯的、表面的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由理性上升到高层次的感性。由此可知,感性的变在书法过程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而在这两个感性的阶段中,又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阶段的感性是先天固有的,是人直接接触客观世界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冲击,从而产生表达的欲望。如看到书法的美,就想学习书法,听到歌曲美,就想学习音乐,任何人看到任何事物都会产生感觉。第二阶段的感性是后天形成的,是理性后的感性。是通过知识的积累、理性的分析、技术的精湛后形成的,是人们把自己的知识、思想、情感、追求直接融入客观世界的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学识,就产生了不同的感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书法风格。所以,学习书法的过程是从感性开始,通过量的积累,对书法产生充分的认识,很自然地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理性的指导下刻苦练习,最终达到心手两忘,“随其性欲”,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达到“返老还童”的艺术境界,但一定要知道“返老还童”和“儿童”的本质区别。第一个感性阶段,是知识积累的阶段,是每个学书者的必经之路。初学

硬笔书法执笔及运笔训练备课讲稿

运笔是硬笔书法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大方书写教室通过多年的习字和辅导,认为很有必要加强运笔的单独训练。其训练内容:能大能小的运笔范围;能快能慢的运笔速度;能轻能重的运笔力度;能正能斜的运笔方向。 能大能小的运笔范围。未经过运笔训练之人的手,执笔后运笔范围不大,尤其是中小学生,其手指肌肉骨骼未完全发育,错误的握笔姿势 五花八门,或是五指死死紧握笔杆, 或是三指捏笔成向内紧缩状,或是 握笔后食指第一关节与第二关节成 90°,或是手腕向内弯曲,造成运笔 范围极其小,从而使错误的执笔造 成不规范的坐姿,既影响孩子的生理发育,又影响书写的流畅。针对中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大方书写教室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训练,使学生手指活动范围尽可能得到极大扩展。比如在书写练习前,用正确的执笔,以大拇指、食指、中指的屈伸(指动腕不动)来画一些尽可能大的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圆等几何图形以及平行排列的横、斜直线。接下来练习一些短小的笔画,如点画练习。点画虽然短小,其运笔是在笔尖触纸后极短的距离内完成起、形、收“三步曲”的,这就要求手指有极强的微控能力。也可以练习一些尽可能小的几何图形和平行排列的横、斜直线,做到熟能生巧,从而体会运笔的微妙动作和细微之处的神奇效果。

能快能慢的运笔速度。作为书法,不掌握能快能慢的书写技巧,便无从形成节奏,更谈不上神韵,也就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钢笔书写,是墨水随着笔尖在纸上的接触移动,流渗入纸形成线条的。行笔快,线条劲键飘逸。然而,纸吸墨较少,易流于浅薄浮滑,实为书法之大忌。目前很多中小学生在“赶作业”时,运笔速度飞快,转折处一绕而过,这样的线条软弱乏力,给人以轻飘浮滑之感;行笔慢,线条厚重稳健,有立体感,耐看。而过于慢,纸吸墨过多,线条凝滞呆板,没有神韵,也是不可取的。由此可见,加强运笔快慢的练习是硬笔书法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若行笔速度能快能慢,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可臻佳境。譬如起笔、驻笔、蓄势稍慢,行笔较快,收笔时又略减慢;撇画的节奏比写捺画快;写挑画的节奏比写横画、竖画等笔画快;写钩、捺、折等笔画,顿笔蓄势时慢;写较长的笔画行笔慢;写较短的笔画时快。就是如此快慢、轻重有节奏的反复,直至一字、一行、一幅的完成。 能轻能重的运笔力度。由于硬笔笔尖的特殊性,提按程度远不及毛笔明显,因而在硬笔书法书写中不能过于强求运笔提按的效果。然而,在钢笔书法练习中,行笔时出现轻微的提按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掌握好“度”,既在提不离纸,按不破纸的“力”的范围内尽量表现出用笔提按的艺术效果。 能正能斜的运笔方向。汉字笔画的行笔方向,在 实际书写中是难以计数的。粗分起来“横”有平横、 斜横。“竖”有左倾竖、中竖、右倾竖。“撇”有斜撇、平撇。“捺”有斜捺、

好书法得写出线条的五个特征

好书法得写出线条的五个特征“线性”是由五个部分构成的: 1、线形 线形,系指点画的具体造型。它是笔法的具体体现。 无论书法的何种书体与字体,每一点、每一画都有确切的造型。“蚕头雁尾”、“铁柱悬针”等既是。有的比较形象一些,可以以物类相比,有的或者说大量点画,就很难以物类相拟对,但是,每一个点画都有着确切的形态造型。这种造型是指具有审美意义的造型,而不是指那些“肉饼”、“死蛇”类的败笔笔形。

2、线质 线质,系指点画的质地和质感。它是笔法的表现力所在。 书法的点画线条应该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这种表现力就体现在点线的质地和质感上。它是书法特有的形式技巧语言。有的富有弹性,如“铁线”;有的体现苍劲,如“万岁枯藤”;有的表达飘逸,如“彩带”;有的展示刚健,如“铁画银钩”等等。它具有审美特质,并用以表达烘托作品的风格气息。不是指那种“死蛇挂树”、“煮烂的面条”之类的败笔质感。

3、线色 线色,系指线条的墨色与层次。它是笔法的神采所在。 书法的点画不只是一种墨色,有浓淡、枯润、浅深等等区别和变化。“重若崩云,轻如蝉

翼”既是。它是点画线条要表现的重要内容。所谓“墨出神采”就是指具体的线色而言,线条丰富的墨色层次变化,会更加拓展丰富线条的表现力。不是指那种“墨猪”、“失血”之类的败墨之笔。 4、线向 线向,系指点画的运笔走向和点画顾盼的方向。它是笔法的动态所在。 在书写的过程中,如果点画的走向有一定的规律性,就会形成一种势。这种势对风格会起很大作用。横平竖直表现稳和,横翘竖倾体现险绝。如果运用得好,会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如果运用得不好,则会成为习性笔病。

书法教师的素养

书法教师的素养 导读:本文是关于书法教师的素养,希望能帮助到您! 书法教师的素养之书中国文化之大艺法 书法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瑰宝,是陶冶人的情操的,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奇葩。中国书法,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中华祖先的传承与演绎,而今已成为举世无双,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的、可进行“力与美”艺术创造的神奇的语言文字。书法不仅是中华优秀的文化遗产,它最能体现东方艺术的特质的,是我国的“国粹”,更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的璀璨明珠。 我认为,中华文化传承是我们中国现代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做老师应尽的义务。书法是中国人的传统艺术,必须靠我们自己来传承,这样做才能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永远享用这一文化大餐。 书法教师的素养之传承便是德 书法是中国的一门传统艺术,是文化的瑰宝,是永远值得中国人骄傲“国粹”,在国际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中国的汉字、中国的书法它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声音美、动态美、点画美和结体美。如何很好的传承是我们当代人必须思考的问题,让书法好好的传承下去,是我们现代人的神圣使命,也是我们为自己“积德”。中国人讲究君子完美,讲究人与人的和谐,以及做人的修养,书法是最好的精神依托,是心与性情的比照,是中国文人的最高修养,是东方“雅文化”的代表。 有一位外国学者认为,如果你把中国的书法研究透了,东方的文化就

通了。我们作为教师有义务把这一优秀艺术传承好。书法是靠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艺术,这门艺术已经代代相传几千年了,这一艺术是靠老师教、学生学,经过多年的专门训练而成,它不可能一年半载就能学会的。有一位中国学者认为,传承便是德。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书法的传承者、引导者,做好“传帮带”,引领学生学习书法。 书法教师的素养之为人重学养,结体讲神韵 我们要把中国人的儒雅、高贵之气写出来,必须看重做人,从写字的“两姿”抓起, 就是学生的坐姿和执笔姿态。告诉学生,肢体到位,规范了才能写出有模有样的好字来。有人说,练字就是练人,这是不无道理的。我们做老师的要看重书法,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有人专门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坐得端端正正,心情舒畅,环境优雅,可能能写出好的字来,还有古代的文人雅士都十分看重书法,重视自己的文学修养,书法是修身养性的高雅艺术。 我们要把书法的点画韵味写出来,对临字帖,分析结体,仔细临习,细心临摹。写字跟做人一样,多读书,多学习,多练习,多思考,多比较,才能写出好的字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 书法教师的素养之给我一节课,穿越三千年 书法可以磨练人的性格,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还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我们要把中国传世文化精粹渗透到书法课堂中去,利用好多媒体,把中国书法史、传存下来的跟书法有关的东西做成课件,大胆开展书法教学研究,让我们的学生通过我们的课件了解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书法史,中华历史上精彩纷呈、浩如烟海的书法墨迹、碑帖、竹简……,我们应该感谢中华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使我们拥有了精美绝伦、享用不尽的文化

书法的线条训练文字版解读(DOC)

书法的线条训练 书法是抽象线条的王国。书法线条之所以富有神奇的表现力,是因为线条具有极为复杂的属性,诸如质感、力感、动感、立体感、节奏感等等。在小学书法课中,由于时间短,学生数多,教师往往偏重于纪律、气氛、数量(即一堂课写几个或几张)而忽视了书法线条的训练。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是书法艺术主要构成材料,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认为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水平,就要加强质感、力感、立体感、动性、节奏感的教学。 质感 质感或质量感,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造型物表面质地(如坚硬、细软、光滑、粗糙、细腻、柔润)和量度的感受和联想所达到的真实程度。书法线条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有的粗涩凝重,有的细润华滋,但都显示出一定的质感。《书谱》中所谓“重如崩云”、“轻如蝉翼”;《笔阵图》中形容点画如“千里阵云”、“高山坠石”、“万岁枯藤”等,这是审美感受,其实要说明的是线条的质感。 那么,怎样去训练学生呢?可以从两方面去分析:

一、由于书写工具性能不同,笔法不同,墨色不同,会造成不同质感的线条效果。在平时教学之中一般要求浓墨(但浓而不滞)正锋,重按涩行,则笔实墨沉,线条圆浑刚劲,骨肉相称,“藏骨抱筋,含义包质”(“文”指形,“质”指神)线条力度大,质感强,因而会给人以浑厚含蓄,丰盈充实的感觉,如金文、魏碑、颜楷线条即是,而墨乏、墨淡、笔飘墨浮,墨不入纸,其线条或抛筋露骨,或肉丰肥涨,会给人轻薄笨弱之感,线条力度小,质感弱,质量感与落笔力量及用墨浓淡直接有关。有份量、有力度,即有质感,一般来说有质感的线条能唤起审美联想,所以选择一种特定形质的线条,去表现特定文字内容,加之巧妙的章法,就可能是一幅内容、形式相统一的佳作。例如浓重粗涩的细线,宜于表现“钢铁长城”的意境,柔软细韧的线条,宜于表现“细雨春风”的意境,枯燥凝涩的线条,宜于表现“寒林渐肃,虎啸猿啼”的意境,否则,难以创造出书法作品特殊的神采和韵味来,更不会酿造出浑朴或高逸或妍丽或霸悍的风格。总之,落笔着实用力,濡墨浓重充盈,行笔稳健劲涩,所造成的线条效果,无论粗壮或细柔,都会给人以明显的质量感觉。 力感

学习书法基础训练方法

曲线形状的控制 训i练目的 准确控制曲线形状。 说明 “准确”与否.首先取决于观察方式和检查方式。曲线的要素是弧度《与半径成反比,即半径越大弧度越小)。通过仔细的观察,可以感觉到弧度的徽妙变化,并进而判断弧度在哪一点上发生了改变。 注愈与练习1一17的不同要求。 步骤要求: 1、临写图a各线条.藏锋,中锋.均匀、稳定。 2、用铅笔在图a上对各线段弧度改变处做出标记.据此检查所临线段的准确性。 3、重新临写。 4、按以上要求临写图b,

线条形状的渐变 训练目的 线条形状的渐变。 步骤与要求: 1、临写图a各组线条.藏锋,中锋, 2、临写图b各组线条。 3、临写图c各组线条,藏锋,中锋, 4、自己设计五组渐变线条进行练习。线条均匀、稳定。线条均匀,行笔可加顿挫。

线条距离与位置的渐变 线条距离与位置的渐变 训练目的 简单线条距离与位置的渐变。 步骤与要求: 1、临写a各组线条。藏锋.中锋,线条均匀、稳定。 2、临写图b各组线条。要求同上。 3、自己设计线条距离渐变练习和线条位置渐变练习各五组,按以上要求进行练习。

简单线条的等距排列 简单线条的等距排列 等距线条 训练目的: 简单线条的等距排列。 步骤与要求: 1、按图所示,用毛笔写各组线条.每组线条间距相等。藏锋,中锋,线条均匀、稳定。 2、随手画一些简单曲线,以它们为基准进行等距线条练习。对线条的要求同上。

判断、控制书写时所使用的力量 力量的控制 训练目的: 判断、控制书写时所使用的力量 说明: 通常书法训练中总是强调“指力”、“腕力,,不适当地使用力A只会使运动值化、线条呆滞。我们强调学习初期以动作的协调性为主要目标,强调各部位的放松.灵活.在达到协调、灵活的目标以后,再体会适度增加力A的效果。实际书写时指、臂确实需要用力,但它必须适度,而自如地控制所使用的力盘,成为技术训练的要点之一。不同的字体、风格对书写时所使用的力量要求不一样。 步骤与要求: 1、书写长横线,线条平直、均匀,指、腕、臂尽可能放松。 2、继续书写若干条长横线,依次逐渐增加右手指、臂所使用的力量.直到无法再增大为止.使用较大力盆时.应有自己为自己制造阻力的感觉。 3、将写出的线条与图示线条比较,找出自己所写的线条中与线条c最接近的一条。回忆自己书写这条线时的感觉.反复练习,以至能自如地把握线条中的这种感觉。 4、按照所找到的对力盘的感觉.书写竖线、S线与自由线. 5、利用线条a, d做上述练习。

初级硬笔书法作品

初级硬笔书法作品 初级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初级硬笔书法作品1 初级硬笔书法作品2 初级硬笔书法作品3 硬笔书法的线条美: 硬笔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线是书法中最基本的元素,线在中国造型艺术中,又是最简洁、最概括、最单纯而又最深刻的,是人类生命的象征。“日本近代画家村上华岳说过线是贯穿整个宇宙的最根本的东西”。线条是书法家表情达意、精神、气质、学养得以流露的媒介。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首先映入欣赏着眼目的也是线条,也是欣赏者沟通书家的桥梁,通过线条欣赏者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美的享受,心灵上得以慰藉、净化和震撼。线条是硬笔书法艺术的主旋律,是灵魂,作为纯艺术的寻绎,书法家可以紧紧抓住线条反复“锤炼”反复“讴歌”。如果说,毛笔的线条能充分自由的在点、线之间快速变幻身形的话,硬笔的线条唯有可怜的拖着自己清瘦的身段翩翩起舞。如此的先天不足使硬笔在表现形态上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点、线方面。 然而在近年来硬笔书法热潮的兴起,在硬坛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却佳作纷呈,风格迥异,或秀美,或老辣,或雄强,或生挫……这些都充分证明了硬笔的线条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和特殊的美学价

值。那么,硬笔书法线条的美学价值具体体现在哪里呢?“唐朝着名诗人杜甫有论毛笔书法的名句书法贵瘦硬方通神,正好为硬笔书法的线条题写了具有前瞻性的绝妙评语。与毛笔书法相比,硬笔书法的基本形态特征是“瘦”,工具的本质使其特点体现为“硬”这硬非生硬,而是使观者有绵里藏针般的感受。用风格化的名词来提炼它的理想刚健。刚者,坚强也,如千仞铁塔,稳定压倒一切,充满力度美;健者,挺劲也,是弹性的张力与纸面接触时耕下的轨迹。它决不是拖泥带水,又非蜻蜓点水。其实,比其毛笔书法来,硬笔要达到笔笔中锋的程度要快得多。“晋卫夫人的《笔阵图》中提到:善笔力者多骨,骨微肉者谓之筋书”。“米芾在《自述学书帖》中论述的更为深刻: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又,得笔则虽细如鬓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橼,亦褊。此虽心得,亦可学”。因此,刚为骨,健为肉,硬笔书法线条的本体基调大致可定。 基调一定下,线条在作品中的表现就可以加以衡量了。一幅硬笔书法作品的鉴赏跟其它艺术品一样,首先关注的当属整体美。而组成整体的正、负空间的分割,黑白色块对比的节律,都是线条的长短、粗细、方圆、正侧、疏密等诸因素有机调和的结果。抽象地看,是点线在一定时空中按某种一定的节奏所构成的造型。经过对整体的扫描之后,基本的点线品质则是要进一步加以赏析的重心。传统的毛笔书法对点线的追求历来是摆在一个很高的层次,甚至在评价一位书法家作品时,往往先看点线功力如何,崇尚无一笔无来历。对硬笔书法来说,工具特性的局限使毛笔书法

浅谈素质教育下的书法教学

浅谈素质教育下的书法教学 书法篆刻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审美习惯,是我国艺术宝库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国书法最能表现出东方文明的独特性,最能表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此,想借今天素质教育的一席之地,谈谈对书法教学的认识。 一、为什么要开展书法教育 随着电脑、掌上辞典等高科技产品在家庭、学校的广泛普及、使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不仅缺乏对书法篆刻这一国粹的初步解读欣赏能力,甚至为写不好硬笔字找到了理由。近年来,学生们的学历越来越高,书写水平却越来越低,许多学校甚至失去了书法教育的概念,最终导致书法教学培训教材和专门的指导教师的缺乏。作为21世纪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重视书法教育,让其在当今社会文化中保持其活跃的生命力。 书法教学就要从娃娃抓起,一个学生从小培养端端正正地写字,写的字端端正正,这对学生的心理调节、平衡能力是一种极好的锻炼,而且,这种认真的良好习惯必然会迁移到他做人的其他方面去。所以让每一个学生从小练就一手好字,从小就很好地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从学习写字中学习做人,成为了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怎样进行书法教学 (一)在书法教学中,必须注重渐进性和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一开始,教师要把工作重点放到培养学生对书法的浓厚兴趣上,这是顺利进行书法教学的原动力。教师们可

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新的把汉字的起源和各种书法的产生,串联成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再配合精美的图片或者录像短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初步领略书法艺术的实用价值与艺术特色。为从书法欣赏过渡到具体实践打好基础。 在开始书法教学之初,教师们应当注意到学生学习的顺序特点,并充分利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展开教学工作。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简单的运笔写笔画开始。有些学生往往在书写练习时急于求成越写越快越不得要领越写不好,导致不良习惯的养成。这就需要教师在示范运笔和笔画的同时,让学生仔细品味一点一划间的顿挫韵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中锋用笔、笔的按提、墨的量的控制等。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书法练习是一种十分枯燥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们对他们严格要求的同时,运用包括赏识教育方式在内的多种手段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对于本来就有些书法基础或者部分进步较快的学生,可以先让他们由练笔画升级到写大字和简单的三、四个字的作品。这样既可以提高他们写作品的能力和更大的学习书法的积极性,还激发了其他同学不服输的精神,以先带后,从而达到学生整体进步的效果。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愉快又充满着挑战性紧迫感的书法学习氛围下,更快的掌握对笔墨的灵活应用,取得更大程度的提高。 (二)在书法教学中,必须注重系统性。 第一.笔画教学是练好书法的重要基础,而笔画与字体的结合练习,更能让学生更快捷、更系统地掌握运笔方法和书写技巧。

书法的线条训练

书法的线条训练 书法的线条训练2011-08-29 16:10书法的线条训练 学习绘画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通过对实物进行写生练习;一是通过临摹前人的作品进行学习。方法不同,但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写生或临摹掌握造型能力和表现技巧。不同的画种有不同的造型规律和形式语言,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在造型能力和形式语言的学习上也各有特色:通过写生,可以直接来源于生活,这种方法更注重对象的真实性和写实性,与西画的造型观一致,因此比较适合西画的学习。中国画在造型上讲究意象,并不追求对象的真实性,在形式语言上具有较强的程式性,意象的造型和程式的语言是可以通过临摹学习其规律的,所以学习中国画从临摹入手是一个好的方法。 线条是中国画的基础,它的好坏直接决定作品的成败,因此在学习中国画之前,尤其在学习工笔画之前进行线条的学习尤为重要。学国画练习线条就犹如学书法练习笔画一样,通过对线条的起、行、收的练习,掌握线条运行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各种线条变化的练习,熟悉不同笔毫的硬度特性和用笔的不同角度变化规律,准确把握指、腕、肘的运行方向和力度,灵活运用各种顿挫、转折、提按。在书法笔画线条练习中,要求藏锋,也就是要将笔锋藏于笔画线条之中,切不可露锋。线条在运行时要始终使笔锋藏于笔画线条之间,如果笔锋露出线条之外,就犯了侧锋的大忌了。虽然国画线条和书法线条不尽相同,国画线条变化丰富,要求多样,但在进行基础线条练习时,它也和书法笔画线条的要求基本一致,重点要求掌握中锋运笔,这样才能画出挺健流畅,如锥画砂、如屋漏痕般遒劲有力的线条。 任何一根线,它都由起笔、行笔和收笔这三个部分组成,正确掌握和运用这三个动作是线条成败的关键。 (一)·起笔--起笔要顿 所谓顿就是笔锋着纸后轻轻地上下抖动几下,其目的就是将外露于线条欲右先左。书法笔画线条起笔时要求藏锋之外的笔锋调整到线条之中,使之 ,即如果笔画是从左往右写的话,起笔时要求笔画先从右往左写,然后再回过来从左往右,这样做的目的也就是让笔锋藏于线条之中。 (二)·行笔--行笔要畅 线条在运行过程中要流畅,要求线型要统一,不能出现蜂腰、侧锋和飞白等现象。要使线条流畅,首先要做到呼吸均匀,千万不要憋着一口气,尤其是画长线,更要气息流畅,这样就会克服紧张情绪,有效地减轻停顿和颤抖等现象。要解决粗细不均,线型不统一和侧锋等现象,必须中锋运笔,只有这样线条才能如春蚕吐丝般地劲健连绵。 在行笔过程中要注意线条的节奏和韵律。一根线,尤其是长线,在行笔中切不可一泻千里,要尽量利用笔触运行的快慢、轻重来控制线条的节奏变化,在转折的地方要顿笔,这样既可以调整笔锋运行的轨迹方向,又可以产生节奏感,这种有节奏变化的线条才能产生韵律,只有有节奏和韵律的线条才有生命力。

开展书法课的意义

8月26日,教育部对中书法教育提出指导意见,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三至六年级的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在美术、艺术等课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小学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 众所周知,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书写、视觉艺术。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逐渐削弱,写不好或不会写汉字的人越来越多,可以这么说,这一代的小孩子们,他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都是在高科技的电子产品中度过的。课堂上老师也是用这投影仪、幻灯片授课。很少有机会写字。更别提书法了。 曾有人说过,现在的孩子长大之后会慢慢的把国粹书法给淡忘,N多年之后他们根本不知道毛笔是用来做什么的。许多有识之士早就为之呼吁。对此,教育部站在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确实是一件大好事。 设置书法课程就是给书法教育应有的地位与尊严,是对书法艺术价值的重申,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光大,对畸形的应试教育的矫正,更是对国民个性文化素养提升的高度重视。 然而书法这块文化瑰宝在当下中国却日渐黯然落寞,无外乎两点原因,一是,科技发展削弱书法教育。随着现代电子科技发展,尤其是电脑的普及,手写进一步被弱化、被冷落,不仅丧失了其艺术性,连传播信息的功能也退化,作为润峭、徐缓的书法明显赶不上快捷、简单的时代步伐。二是畸形的应试教育排挤书法。作为书法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功利观的影响下对此不作为。如今在家长、学生、老师、学校的眼里,学书法又不能提高成绩,更不能成为升学的必要条件,与其慢腾腾练几个“斗大”的毛笔字,毋宁多做几道题。在畸形教育形势和功利求学思维下,书法也就从大众艺术滑落为小众艺术,从基本功被“提升”成“绝招”了。 其实,书法艺术价值远远高于电子书写的价值。书法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反映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和时代精神,是一条独特的人文风景线,是留住记忆的载体。电子书写虽然流行、快捷,但书法艺术绝不逊色,北宋黄庭坚的书法《砥柱铭》以亿元成交,显示

书法的线条练习 提按

书法的线条练习提按”是书法创作的生命线 (2011-04-18 18:38:39) 书法的线条练习 书法是抽象线条的王国。书法线条之所以富有神奇的表现力,是由于线条具有极为复杂的属性,诸如质感、力感、动感、立体感、节奏感等等。在小学书法课中,由于时间短,学生数多,教师往往偏重于纪律、气氛、数目(即一堂课写几个或几张)而忽视了书法线条的练习。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是书法艺术主要构成材料,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以为要想切实进步学生的水平,就要加强质感、力感、立体感、动性、节奏感的教学。 质感 质感或质量感,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造型物表面质地(如坚硬、细软、光滑、粗糙、细腻、柔润)和量度的感受和联想所达到的真实程度。书法线条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有的粗涩凝重,有的细润华滋,但都显示出一定的质感。《书谱》中所谓“重如崩云”、“轻如蝉翼”;《笔阵图》中形容点画如“千里阵云”、“高山坠石”、“万岁枯藤”等,这是审美感受,实在要说明的是线条的质感。 那么,怎样往练习学生呢?可以从两方面往分析: 一、由于书写工具性能不同,笔法不同,墨色不同,会造成不同质感的线条效果。在平时教学之中一般要求浓墨(但浓而不滞)正锋,重按涩行,则笔实墨沉,线条圆浑刚劲,骨肉相当,“躲骨抱筋,含义包质”(“文”指形,“质”指神)线条力度大,质感强,因而会给人以浑厚蕴藉,丰盈充实的感觉,如金文、魏碑、颜楷线条即是,而墨乏、墨淡、笔飘墨浮,墨不进纸,其线条或抛筋露骨,或肉丰肥涨,会给人轻薄笨弱之感,线条力度小,质感弱,质量感与落笔气力及用墨浓淡直接有关。有份量、有力度,即有质感,一般来说有质感的线条能唤起审美联想,所以选择一种特定形质的线条,往表现特定文字内容,加之巧妙的章法,就可能是一幅内容、形式相同一的佳作。例如浓重粗涩的细线,宜于表现“钢铁长城”的意境,柔软细韧的线条,宜于表现“细雨东风”的意境,枯燥凝涩的线条,宜于表现“冷林渐肃,虎啸猿啼”的意境,否则,难以创造出书法作品特殊的神采和韵味来,更不会酿造出浑厚或高逸或妍丽或霸悍的风格。总之,落笔着实用力,濡墨浓重充盈,行笔稳健劲涩,所造成的线条效果,无论粗壮或细柔,都会给人以明显的质量感觉。 力感 我国书法艺术的明显特点,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非常重视点画的笔力,因此作书时需凝神静思,将一身之力达于笔端,倾注于点画之中,使之呈现出有力度的线条,字体显得筋骨遒健。所以书法教学中力感练习是很重要的,那么怎样创造有力度的线条呢?它与执笔、运笔、用墨、用线有关,概括起来有三大方面: (一)取势。得势则生力,无势则力弱。势指的是形势、姿势、态势、气势等。从线条分析有点势、撇势、横势、竖势、钩势、挑势、执势等,从用笔看有正势(中锋)、侧势(侧锋)等。书法艺术之类,从根本上说是“势”的综合体现,没有线条的力度就没有书法的神采,然而求力必先识势。

书法教学策略完整版

书法教学策略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书法教学策略 《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三字’(即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训练”的要求。但在当前,一些师范院校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事倍功半,令人无奈。那么如何使师范院校的书法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教学策略入手。 一、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书兴趣 教学中首要关注学生是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要在不断强化其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学书兴趣。 首先让学生感受到书法本身特有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已故着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书法史、赏析书法佳作、组织学生交流等途径,让学生在真切的感受中,萌生自豪之情和使命之感,迸发出学习书法的兴趣。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作用,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联系师范生将来的工作性质,使他们意识到书法学习对今后的帮助。可以带领学生在欣赏书法佳作的同时品析作品的内容,体味书法对学识修养提升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做事马虎、心浮气躁的学生,帮助他们在练字过程中磨练意志性情。当学生树立练字目标变得实在而明确后,更愿意努力去学习书法。再次,要让学生增强练字的信心,促使兴趣内化。要使学生的练字兴趣不转瞬而逝,就一定要将外在不稳定的兴趣转化为内在稳定的需要和决心,这个过程中学习的信心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借助作业展示、评价交流、比赛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取长补短,增添信心,获取不断进取的动力。 二、优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传统的书法教学大多是“教师以多示范为主,学生以多练习为主”,这样容易使教和学的过程变得枯燥乏味,导致教学效果欠佳。要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可优化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优化示范。示范是使学生迅速领会书写要领,进行有效练习的重要途径。传统的示范是在黑板上用毛笔或粉笔进行演示,一些学生会受观察角度和距离

书法作品的线条美

书法作品的线条美 书法作品的线条美王文超书法作品是由点画线条构成的,书法美,最直观的就是线条美。离开了点画线条的形质美,就没有神采美。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自古以来,不同的书家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其点画线条也就有各种不同的面貌。但概括的说,任何书法作品,书家都是在追求点画线条的形象美,都在点画线条的形象中赋予自己对书法美的理解,并将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在点画线条中。书法线条美的标准,主要指点画线条的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首先,力量感。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指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笔端所自然流露出来的点画线条在欣赏者心目中产生的力量感。高明的书法家的点画线条是有力量感的。汉代书法家蔡邕对书法的点画线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九势》中总结道:“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他强调中锋用笔,即在行笔过程中使笔锋和纸面保持垂直,笔锋保持在线条中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中间部分的行笔取涩势,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力含其中。中锋用笔为用笔之根本。以中锋行笔,可以做到笔毫不散,线条圆润,便于展示点画线条的力度。由于中锋用笔,笔画的色调保持一致,避免出现有的地方淡,有的地方浓的现象,线条厚实,凝练,有力

透纸背的感觉。中锋用笔贵在将气力蓄入毫中,锋用八面,适当的转折边锋,保持笔锋的挺括力。如果使用了侧锋,就会使线条一边厚实,另一边单薄,形成扁笔,使线条呆板而无生气。而且由于笔心着纸,可运用各种笔势书写,笔毫匀铺,使点画神采飞扬。即达到了外露肌肤之丽,内藏筋骨之力的效果。清人笪重光所说的“能运用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端在于此。”。但是,中锋用笔,并不是排斥侧锋用笔。我们在欣赏古今书法作品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的普遍性。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用笔只是方法,重要的是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蔡邕所处的时代以隶书为盛。他总结出的规律也就是隶书创作中的普遍规律。我们稍加对比就会发现,自古以来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在大篆、小篆、隶书创作中,大部分书家都采用藏锋手法。而在行草书创作中,为求点画线条的丰富变化,书家往往根据需要藏锋或露锋,藏露结合,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耐读性,使作品产生足够的力量感。其次,节奏感。书法是生命的延续,生命是有节奏的。如心脏的搏动、如血脉的流淌、如昆虫之鸣叫、如狮虎之奔腾,都体现了节奏美。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必然讲究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书家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有所不同,便产生了点画线条的

线条的表现力.doc

《线条的表现力》 作者:赵京花时间: 2012-04-29 08:48:01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线条的表现力》教学设计 学科美术学段:7—— 9 学段年级初二 相关领域生活、自然领域和以线造型的绘画领域 教材书名: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第15 册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日期:2001 年 5 月第一版设计者赵京花单位大兴六中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要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师生关系也由过去的“授——受”关系,变成了师生互动的双边关系。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我 们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的实效性,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 能力、感知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并且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体验学习过程的快乐,掌握用线表达情感、表现美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力图体现发展性原则。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 意识,鼓励学生大胆的运用线条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积极乐观 的生活态度、陶冶情操的目的,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力图体现创造性原则。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画面当中,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美版教材15 册第四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其实学 生对线条描绘物体并不陌生,在初一 14 册《黑白装饰画》中我们已经学习美术语言形式 点、线、面,而且前面的两节国画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也有了一定 的认识,因此本课是进一步深入的感受线条的形式美感。同时本课的学习为下面北京街景写 生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学习其它艺术门类打下基础。 课上我首先采用悬疑式导入,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然后在教学中 采用探究的学习方法,从学生身边入手,由浅入深的感受、体会线条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之后过渡到美术作品中的线。其中在感受国画中线的环节中,让学生感受国画以线造型的特色,增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 学生情况: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和感受能力,对造型和线条都有一定的把握能 力和认知能力。教学中我安排了从感受、理解、运用到深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过 程,使学生逐步了解线条,并且学生在一、二课中学习了国画的基本常识,因此本课 只要稍加点拨就能强化学生理解线条在国画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所授班级学生性格,学习情况不同,因此在小组合作时,我有意识的将爱思 考、讨论的学生分派到各小组,以起到活跃小组合作气氛,带动其他学生学习的目的。 并且在小组合作时,我深入到各小组,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讨论结果朝正确的知

硬笔书法的线条美

硬笔书法的线条美 硬笔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线是书法中最基本的元素,线在中国造 型艺术中,又是最简洁、最概括、最单纯而又最深刻的,是人类生命 的象征。“日本近代画家村上华岳说过线是贯穿整个宇宙的最根本的 东西”。线条是书法家表情达意、精神、气质、学养得以流露的媒介。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首先映入欣赏着眼目的也是线条,也是欣赏 者沟通书家的桥梁,通过线条欣赏者能够获得精神上的美的享受,心 灵上得以慰藉、净化和震撼。线条是硬笔书法艺术的主旋律,是灵魂,作为纯艺术的寻绎,书法家能够紧紧抓住线条反复“锤炼”反复“讴歌”。如果说,毛笔的线条能充分自由的在点、线之间快速变幻身形 的话,硬笔的线条唯有可怜的拖着自己清瘦的身段翩翩起舞。如此的 先天不足使硬笔在表现形态上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点、线方面。 不过在近年来硬笔书法热潮的兴起,在硬坛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却 佳作纷呈,风格迥异,或秀美,或老辣,或雄强,或生挫……这些都 充分证明了硬笔的线条自有其存有的意义和特殊的美学价值。那么, 硬笔书法线条的美学价值具体体现在哪里呢?“唐朝着名诗人杜甫有 论毛笔书法的名句书法贵瘦硬方通神,正好为硬笔书法的线条题写了 具有前瞻性的绝妙评语。与毛笔书法相比,硬笔书法的基本形态特征 是“瘦”,工具的本质使其特点体现为“硬”这硬非生硬,而是使观 者有绵里藏针般的感受。用风格化的名词来提炼它的理想刚健。刚者,坚强也,如千仞铁塔,稳定压倒一切,充满力度美;健者,挺劲也, 是弹性的张力与纸面接触时耕下的轨迹。它决不是拖泥带水,又非蜻 蜓点水。其实,比其毛笔书法来,硬笔要达到笔笔中锋的水准要快得多。“晋卫夫人的《笔阵图》中提到:善笔力者多骨,骨微肉者谓之 筋书”。“米芾在《自述学书帖》中论述的更为深刻:要得笔,谓骨 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 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又,得笔则虽细如鬓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橼,亦褊。此虽心得,亦可学”。所以,刚为骨,健为肉,硬笔书法线条的本体基调大致可定。

书法形象中的线条

书法形象中的线条 从欣赏角度看,书法形象中的线条、笔画之所以能传达出某种情感,给人以相应的情绪感染,是因为形式的鲜明强烈的直观性与情感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不同的形式常常可以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应。如线条中的水平线可以使人产生安定感,逐步变化的和谐的曲线能给人以温柔感,急剧变化的不规则的折线可能使人产生紧张感,直线中的粗直线能给人以强劲感,细直线能给人以锐利感,等等。 因而,书法作为一种线条造型艺术,也能通过线条的运动变化,以及白纸黑字的色彩效果等,引起观赏者相应的情绪体验,从心灵深处产生出一种情感震动,以致达到与作品传达出的情感相通同构,和谐共振的审美境界,获得极大的审美满足。汉字人人都会写,可堪称书法艺术家的人却凤毛麟角,这除了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技巧问题。只有通过圆熟的技巧处理,才能自如地使书写的内容沉淀于结构形式中,相互熔融,取得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因此,书法形象美与不美,成功与否,艺术技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代书法家都非常注重对技艺的追求,例如:书圣王羲之曾“于山谷中,临学钟氏及张芝正书、草书二十余年,竹叶、树皮、山石之上有版木等,不知可数,至于素、纸、笺、彀、藤、柴,反复书之”(元?刘有定《衍极》注疏),故书艺大进,写出了“入木三分”的效果,为古今所推崇。又如赵孟积学功深,虞集对此赞曰:“书法甚难,有得于天资,有得于学力。天姿高而学力到,未有不精奥而神化者也。 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观其书,得心应手,会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可谓书之兼学力天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元代柳贯也说:“犹记寒夕宿斋中,文敏谈余,试濡墨覆临颜、柳、徐、李诸帖。既成,命取真迹一一覆校,不惟转折向背,不无绝似,而精彩发越,有或过之。予问以何以能然,文敏曰:‘亦熟之而已’。” (《柳待制文集》)有了对高度的技巧的掌握,书法家就拥有了高度的自由,即能够自由地运用美的规律“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达到“无法之法”的境界,写出妙造自然、巧夺天工的作品。书法讲究纸质和墨汁,讲究毛笔质地,它不仅是为了保存久远,更主要是它本身就是书法美的一部分,它与形式和技巧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书法家根据自己的书写内容和想表达的意蕴,选择合适的笔、墨、纸张,以及石料、铜器等,确定表现的方式,再通过对运笔轻重高低、疾徐变化的驾驭,对墨色浓淡枯润、黑刻。在书写技法上,它保留了隶书开张洞达的体势又参以篆书浑穆而简约的线条,同时吸取了北魏书写的峻利雄厚,写出了安详和穆的效果。 鲜明的风格美 风格是书法家艺术个性成熟的标志,古往今来流传千古的书法佳作都有鲜明的风格特点。清代书法评论家刘熙载曾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开展书法课的意义

8月26日,教育部对中小学书法教育提出指导意见,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在美术、艺术等课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小学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 众所周知,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书写、视觉艺术。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逐渐削弱,写不好或不会写汉字的人越来越多,可以这么说,这一代的小孩子们,他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都是在高科技的电子产品中度过的。课堂上老师也是用这投影仪、幻灯片授课。很少有机会写字。更别提书法了。 曾有人说过,现在的孩子长大之后会慢慢的把国粹书法给淡忘,N多年之后他们根本不知道毛笔是用来做什么的。许多有识之士早就为之呼吁。对此,教育部站在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确实是一件大好事。 设置书法课程就是给书法教育应有的地位与尊严,是对书法艺术价值的重申,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光大,对畸形的应试教育的矫正,更是对国民个性文化素养提升的高度重视。 然而书法这块文化瑰宝在当下中国却日渐黯然落寞,无外乎两点原因,一是,科技发展削弱书法教育。随着现代电子科技发展,尤其是电脑的普及,手写进一步被弱化、被冷落,不仅丧失了其艺术性,连传播信息的功能也退化,作为润峭、徐缓的书法明显赶不上快捷、简单的时代步伐。二是畸形的应试教育排挤书法。作为书法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功利观的影响下对此不作为。如今在家长、学生、老师、学校的眼里,学书法又不能提高成绩,更不能成为升学的必要条件,与其慢腾腾练几个“斗大”的毛笔字,毋宁多做几道数学题。在畸形教育形势和功利求学思维下,书法也就从大众艺术滑落为小众艺术,从基本功被“提升”成“绝招”了。 其实,书法艺术价值远远高于电子书写的价值。书法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反映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和时代精神,是一条独特的人文风景线,是留住历史记忆的载体。电子书写虽然流行、快捷,但书法艺术绝不逊色,北宋黄庭坚的书法《砥柱铭》以4.368亿元成交,显示出资本对传统书法艺术的青睐。对个人而言,练好毛笔字不仅能端正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可以涤洗浮尘,纯净心境,陶冶情操,塑造良好品行,提升文化修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