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消费、转移性支出和政府投资三个部分。政府消费和转移性支出对居民消费都有直接影响,特别是与公共服务相关的政府消费和转移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尤为明显。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支出的增加,不仅可以部分替代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间接增加居民收入,而且还会减少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进而增加其他消费。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和机构研究我国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论差别很大,但都认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是促进的。因此,政府支出结构调整对居民消费结构、消费水平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我国政府支出结构变动特点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政府支出(即政府财政支出)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支出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本建设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基本建设支出比重从1985年的27.67%下降到2006年的10.86%,政策性补贴支出比重从1985年的13.06%下降到2006年的3.43%。

二是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支农支出比重先降后稳。2001年以前,这两项支出比重都有不同程度下降,此后保持稳定。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比重基本在4%—5%之间,支农支出比重基本在5%—6%之间。

三是文化、教育、卫生支出波动较大。支出比重从1985年的15.8%上升到1994年的22.07%,此后总体上呈缓慢下降的趋势,2005年下降到17.99%。2006年以后,随着国家较大规模增加对教育、卫生的投入,这一比重又呈上升的趋势。

四是行政管理支出总体上不断上升。从1985年的6.52%上升到2006年的13.95%。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比重变化也较大。其中,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上世纪80年代有较大提高,但在1996年以后连续4年下降,到2000年以后基本在13%—14%之间徘徊。医疗卫生支出的比重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始终稳定在5%左右。社会保障支出从1985年的1.55%上升到2002年的11.95%,此后一直在10%—11%之间波动。总体来看,尽管2002年以后政府对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支出有较快增长,但其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没有明显变化。2007年,我国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只有29.2%,和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国家和人均GDP3000—6000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13.5和24.8个百分点。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情况。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居民的食品、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不断下降。食品消费比重(恩格尔系数)从1985年的5

2.2%下降到2007年的36.3%,衣着消费比重从14.6%下降到10.4%。

2.耐用品消费比重在上世纪90年代后稳中有降。上世纪80年代城镇居民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比重有大幅提高,进入90年代以后稳中有降,比重从1990年的10.1%下降到2007年的6.0%。

3.居民用于住、行、通信的消费比重持续上升。居住支出占消费的比重从1985年的

4.79%上升到2007年的9.83%,交通通信支出比重从2.1%上升到13.6%。

4.居民用于医疗、教育等提升人力资本的支出比重有较快上升。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从1985年的2.5%上升到2007年的7.0%,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支出比重从8.2%上升到13.3%。

(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与城镇居民类似,但总体滞后于城市居民。

1.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比重下降,但降幅要小于城市居民,而且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仍然比城市居民高出6.8个百分点。

2.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支出比重都有较大上升,但总体上仍低于城市居民。

3.居住消费支出比重与城市居民变动相反。居住支出占消费的比重从1985年的

18.23%下降到2005年的14.5%,2007年又回升到17.80%。

总的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增长要快于整个消费增长,其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另据对美国、英国、新加坡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分析,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文化娱乐教育支出比重平均为7.5%,而且教育支出比重很低;医疗保健支出比重平均为5%。因此,从横向比较来看,我国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比重也明显偏高。

三、政府支出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支出有较快增长,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但这些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没有明显变化,还显著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并已对居民收入和消费产生较大影响。

(一)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全部教育经费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使得居民承担的比重上升,突出表现为学杂费比重显著提高,导致居民的教育消费支出比重不断提高。

1992—200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重从84%下降到61.3%,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比从62.1%下降到55.4%;学费和杂费所占比重从5.1%上升到18.4%。2003年以后,随着社会教育经费的增加,以及国家相关教育改革措施的出台,学杂费比重终止了持续上升的趋势,稳定在18%左右。2006年以后,国家财政性经费比重有较大提高,学杂费比重则大幅下降。与此相对应,居民教育支出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在2002年后也呈稳中趋降的态势,这说明国家的教育支出与居民教育消费支出之间存在较大的替代效应。

(二)政府预算内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使得个人的卫生支出比重上升,居民医疗卫生消费支出比重提高。

1985—2001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38.6%下降到的15.9%,社会卫生支出比重也呈下降趋势,而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从28.5%上升到60%。2002年以后,随着政府和社会对卫生支出的增长,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也由升转降。与此相对应,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在2002年后趋于稳定,并在2006年开始下降。这说明国家的卫生支出与居民医疗卫生消费支出之间也存在较大的替代效应。

(三)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力度不够,使得居民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进而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降低。

1990—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3.9%。同时期,居民社会保障等支出年均增长36%,远远高于居民各项收入来源增速,对可支配收入的负面贡献也从0.4%上升到8.1%。这使得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总收入增速。这些特点在2000年以后表现得更加突出。

(四)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性支付实际上加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最大和较大的是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经营性收入则使城乡居民收人差距缩小。1990—2007年,工资性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最大,超过80%;其次为转移性收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超过了30%。由于转移性收入的主体是离退休金、价格补贴、社会福利救济等财政性资金的转移支付(占60%—70%),因此这种转移性支付实际上加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主要是对农村居民的补助不够。

(五)政府对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不够,还导致居民的消费倾向下降。

政府增加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为居民提供较为广泛的社会安全网,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居民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进而减轻居民防范性储蓄动机,明显增加居民的消费倾向。但1990—2007年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与农村居民医疗教育消费支出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66,城市居民消费倾向与城市居民医疗教育消费支出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73。这说明政府对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不够,是我国居民储蓄连年增长、消费倾向持续走低的重要原因。

四、优化政府支出结构,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取向

上述分析表明,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资不足,导致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比重不断上升,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并降低居民消费倾向。今后,我国政府将进一步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内需、调结构方面的中长期作用。

一是大幅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当前,我国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比重要比人均GDP6000美元国家的平均水平低近25个百分点。如果我国在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时,这三项公共服务支出比重要达到当前的国际平均水平,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人民币汇率水平,按不变价计算,这三项支出比重每年应提高至少3个百分点。如果再考虑人民币升值、现价等因素,三项支出比重提高的速度应更快。

二是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本目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政府支出的标准差和居民消费的标准差高度相关,各地区政府支出差异的扩大加剧了各地区居民消费差距的扩大。因此,应加快确立并实施最低公共服务支出标准,增加对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投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同时,加强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制化建设,尽快建立起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的模式。

三是适当增加政府货币转移支付,并且更多地向农村和低收入群体倾斜。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进城务工人员就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民的收入风险;继续扩大和完善对农业的生产“直补”,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尽快转变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对城乡低收入家庭的社保支出给予适当补助,减轻其缴费压力。

四是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抓紧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包括优先发展教育投入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促进就业支持机制,医疗卫生事业保障机制,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筹集机制等。

五是创新准公共产品的融资方式,节省政府相关投资。一些准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基础设施,应尽可能吸收民营资本投入,减少政府支出,以便将这方面的资金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支出。

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消费、转移性支出和政府投资三个部分。政府消费和转移性支出对居民消费都有直接影响,特别是与公共服务相关的政府消费和转移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尤为明显。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支出的增加,不仅可以部分替代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间接增加居民收入,而且还会减少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进而增加其他消费。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和机构研究我国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论差别很大,但都认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是促进的。因此,政府支出结构调整对居民消费结构、消费水平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我国政府支出结构变动特点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政府支出(即政府财政支出)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支出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本建设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基本建设支出比重从1985年的27.67%下降到2006年的10.86%,政策性补贴支出比重从1985年的13.06%下降到2006年的3.43%。 二是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支农支出比重先降后稳。2001年以前,这两项支出比重都有不同程度下降,此后保持稳定。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比重基本在4%—5%之间,支农支出比重基本在5%—6%之间。 三是文化、教育、卫生支出波动较大。支出比重从1985年的15.8%上升到1994年的22.07%,此后总体上呈缓慢下降的趋势,2005年下降到17.99%。2006年以后,随着国家较大规模增加对教育、卫生的投入,这一比重又呈上升的趋势。 四是行政管理支出总体上不断上升。从1985年的6.52%上升到2006年的13.95%。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比重变化也较大。其中,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上世纪80年代有较大提高,但在1996年以后连续4年下降,到2000年以后基本在13%—14%之间徘徊。医疗卫生支出的比重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始终稳定在5%左右。社会保障支出从1985年的1.55%上升到2002年的11.95%,此后一直在10%—11%之间波动。总体来看,尽管2002年以后政府对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支出有较快增长,但其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没有明显变化。2007年,我国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只有29.2%,和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国家和人均GDP3000—6000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13.5和24.8个百分点。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情况。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居民的食品、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不断下降。食品消费比重(恩格尔系数)从1985年的5 2.2%下降到2007年的36.3%,衣着消费比重从14.6%下降到10.4%。 2.耐用品消费比重在上世纪90年代后稳中有降。上世纪80年代城镇居民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比重有大幅提高,进入90年代以后稳中有降,比重从1990年的10.1%下降到2007年的6.0%。

内生增长政府生产性支出与中国居民消费

内生增长、政府生产性支出与中国居民消费 2013年01月30日10:19 来源:《经济研究》2012年9期作者:胡永刚郭新强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5 【内容提要】中国财政支出的较大一部分用于生产建设,中国居民消费与政 府生产性支出表现出稳健的正相关关系,这一事实与从标准的新古典和新凯恩斯模型得出的挤出效应截然不同。本文构建了包含存量和流量两部分政府生产性支出的内生增长模型,研究表明,政府支出增加在提高税负、挤出居民消费的同时,也通过其生产性增加收入、挤入居民消费;政府支出增加究竟挤入还是挤出居民消费取决于两种效应的比较以及政府的生产性支出比重和税负水平。政府生产性支出的最优结构等于其相对生产性之比,政府支出的最优规模等于政府支出的生产性。 【关键词】居民消费内生增长政府生产性支出政府支出结构 一、引言 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一直是宏观经济研究中的热点。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之所以再度趋热,首先因为增加财政支出究竟会挤入还是挤出居民消费在理论上悬而未决。在传统凯恩斯主义模型中,政府支出增加被看作是总需求的外生增加,它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中增加产出和消费。然而,根据当代标准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Baxter & King, 1993; Campbell, 1994)或新凯恩斯主义分析(Blanchard & Perotti, 2002; Linnemann & Schabert, 2004),政府支出增加导致的税负上升将通过财富负效应减少居民预期收入,从而挤出居民消费,这一结论与传统凯恩斯主义截然相反。其次,增加财政支出究竟会挤入还是挤出居民消费的许多实证分析结论也常常莫衷一是,不同学者使用不同检验方法有时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用同一方法考察不同国家有时也会得到不同结果。 尽管仍然存在较大分歧,但越来越多的实证分析(Gali et al., 2005; Perotti, 2007; Giordano et al., 2007; Ravn et al., 2007)似乎表明,政府支出增加通常会挤入居民消费。一些学者通过在标准的新古典或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引入消费习惯(Bouakez & Rebei, 2006; Ravn et al., 2007)、拇指规则消费者、流动性约束(Gali et al., 2003; Horvath, 2009)、非李嘉图家庭(Coenen & Straub,2005)以及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的相互替代或互补(Linnemann & Schabert, 2003; Ganelli&Tervala, 2009)等来解释上述事实。另一些学者则在Barro(1990)的内生增长框架下通过将政府一部分支出引入生产函数或效用函数来分析财政政策效应,较具代表性的有Turnovsky & Fisher(1995)、Devarajan et al.(1996)、Chang(1999)、Turnovsky(2000)、Chen(2006)、Park(2009)等。 中国政府将较大一部分支出用于生产性建设,中国政府支出稳健地挤入居民消费等经验事实给了笔者较大启示:如果政府支出的一部分具有生产性,那么,其增加就不必如标准的新古典或新凯恩斯主义模型所示一定挤出居民消费。政府支出增加在通过预期税负增加的财富负效应减少居民消费的同时,也会通过其生产性增加收入和消费,政府支出增加究竟挤入还是挤出居民消费取决于两种效应大小的比较。 既然将政府的一部分生产性支出通过生产函数引入模型,那么,从生产性大小来考察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就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然而在现有文献中,我们没有见到将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与政府支出生产性大小相联系的文章。Kühn(2010)借助于价格粘性和泰勒规则,Ganelli & Tervala(2009)用政府消费与

以“政府支出”为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小论文。

我国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008年底以次贷危机为爆点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为此中国政府重启了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出台了规模空前的政府投资和经济刺激计划。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其效果是不容怀疑的,中国经济迅速复苏,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是,基于财政支出的内容依旧更多的属于外延式扩张,如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环节且主要流向国有经济主导部门,而较少的涉及福利保障、消费刺激和技术进步及结构调整上,故而也有不同的声音聚焦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持续性上,更多的关注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投资和消费环节,从而在完成总量刺激的同时,实现增长方式的扭转和增长质量的改善。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是如何实现与传导的,政府该如何借助于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优化提高财政调节的效率并形成可持续的增长路径,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早已从“政府是否该干预经济”衍生到“政府如何干预经济”,财政支出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分析也从理论争论和探讨发展到实证的检验和判别。并集中于不同体制、政策和发展条件下,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度量。将之与现阶段的中国实际相结合,则更加凸显出其价值与意义。大量逆周期财政政策的实施确实有效的刺激了经济增长,但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在保证增长的同时,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消费和投资环节?经济刺激计划能够在一个长时期内发挥作用并对中国经济的繁荣提供长久动力吗?本文正是由此出发,从增长、投资和消费三个途径对我国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进行再检验,并考察地方政府行为的

典型特征如何反映在效应的传递上,从而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持续性给出经验的判定。具体的,本文在第一、二章中对政府支出增长效应的相关研究和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借助于AD-AS以及IS-LM分析框架,刻画了政府支出的变化对增长、投资、消费和就业等经济系统的各方面产生的冲击,进而形成了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此后,在此基础上,在第三章中对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总量效应进行了实证测度,结果证实了地方政府财政调节的主体地位,这也为本文将研究对象集中在省际政府提供了依据,但是,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呈现出显著的时变特征,更重要的是,政府支出不同构成对经济的作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政府生产性支出与政府投资的增加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更为突出,在当前以区域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政府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下,政府的投资饥渴和投资冲动、政府支出结构偏重于生产性支出和微观经济领域而忽视福利与公共品提供,就不难解释了,投资性支出的增加的确能产生更显著的增长成绩,结构矛盾正是源自于不同层级政府间激励机制的扭曲。第四章则主要集中在政府支出与私人投资的关系研究上,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实际否定了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长期有效性,虽然,在短期内,政府支出的增加确实能够促进私人投资的上升,但是,这样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发生逆转,长期内,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挤入效应。同时,中央投资的增加也无法显著的影响到私人投资的变化上。这部分的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经济刺激计划更多的属于对私人投资和民营经济的替代,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仅通过产生出直接的社会需求而促进增长,结合我

财政学第四章财政支出练习题及答案,DOC

第五章财政支出 一、判断以下各陈述的正误 1、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经济职能,对其从私人部门集中起来的,以货币形式表示的经济资源的支配和运用。在财政预算上,支出是指政府各部门可以支配的预算金额,即政府可以支配的总钱数。() () 7、依据世界银行的定义,国防开支包括国防部门与其它部门所有用于维持武装部队,武装力量的费用,如购买军需品、军事设备、军事建筑、征兵,以及训练费用。对外军事援助项目,一般不属于国家的国防开支。() 8、公共支出按支出的性质可分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环境支出等。()

9、国防支出是纯消费性支出,不形成资本。() 10、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提供。() 二、选择题(从以下各题所给答案中挑选出所有被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1、一般来税,个人收入中至少有三项得自于政府支出:()。 A、个人劳务收入的一部分 B、大部分转移支付 政府财政支出分类法有()。 A、按照支出用途分类 B、按照政府社会经济职能分类 C、按照开支重要性程度分类 D、按照使用财政支出的部门分类 E、按照政府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F、按照政府财政支出的流向分类 5、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个人在满足基本消费后,其剩余收入就会越来越多地用与“二类需求”。在“二类需求”中通常要求政府财政活动予以满足的项目主要包括()。 A、对公共教育的需求 B、对公共卫生保健的需求 C、对海外旅游的需求 D、MRT G、Y =MRS A G、Y -MRS B G、Y 8、一国国防支出的规模通常受以下各因素影响()。 A、国家的经济实力 B、国际政治环境 C、国防战略 D、国防支出的效率 9、财政教育开支的范围,不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A、义务教育

政府消费问题初探

我国政府消费问题初探 【摘要】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我国的总消费率偏低已经影响到经济增长。对此,政府消费应当发挥对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或者对总消费率的平滑作用。但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的政府消费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我国政府消费存在严重的结构问题,一方面行政管理费支出增长过快,另一方面对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正相关关系的科教文卫支出增长过慢。因此,必须通过调整政府消费水平,优化政府支出结构,进而提高居民消费率和总消费率,并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内需、调结构方面的中长期作用。 Abstrat: Consump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total consumption rate in China are so low as to have influenced economic growth. Government consumption, consequently, should play a role as pulling up household consumption or smoothing the total consumption rate. But our empirical study does not support that. Besides, there is a big problem existing in government comsumption structure. On one hand, the administrative expenses increase overheated. On the other hand, government consumption in science, education, culture and health, which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household consumption, has a much slower growth. Therefor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adjust its consumption level and optimize its public expenditure structure to increase the total and household consumption rate and bring fiscal policies into full play in domestic consumption-stimulating and structure-adjusting. 【关键词】消费率;政府消费;结构 Key words : Consumption rate Government consumption Structure 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在各国的总需求中,消费需求占60%以上。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公认。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消费占GDP 的比重越高,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就越强。 在生产、流通、分配、交换、消费五个环节所构成的社会再生产循环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梗阻或者中断,都会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如果消费需求不足,那么企业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主体,由于产品卖不出去,生产

政府支出与国民经济的计量经济模型

政府支出与国民经济的计量经济模型 1 国民经济是指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是由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经济环节、经济层次、经济部门和经济地区构成的。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突出强调经济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为对象,应用现代经济计量学方法,分析探讨1978-2005年期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活动。在此基础上分析政府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进而由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居民消费与社会投资,因而政府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起到直接的影响而对居民消费、社会投资则起到间接的影响。 政府支出规模随经济的增长而扩张。我国的GDP近年来处于持续高速增长的阶段,就2005年而言,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属于“高增长阶段”。根据“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政府支出规模会以更大比例增长;与此同时,R?A?马斯格雷夫认为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政府支出的规模逐渐增长。因此,本文想探讨一下在未来的时间里,政府支出的变化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投资、居民消费的影响。 2模型设计 2.1模型结构 建立一个能反映农村政府消费支出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投资、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计量经济学联立方程模型,文章共选取了3个内生变量,2个滞后内生变量和1个外生变量。 2.2模型的变量说明 (1)内生变量 Ct-居民消费;单位:亿元 I-社会投资支出;单位:亿元 Y-国内生产总值 (2)外生变量 G-政府消费支出;单位:亿元

(3)滞后内生变量 Y(-1)国内生产总值上一年的值;单位:亿元 Y(-2)国内生产总值上上年的值;单位:亿元 2.3模型结构方程式 Ct=a+b*Y(-1)+U1(1) I=c+d*Y(-1)+e*Y(-2)+U2(2) Y=Ct+I+G(3) 方程(1)反映的是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与上年度的国内生产生产总值相关。 方程(2)反映了社会投资与上年度国内生产总值、上上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相关。 方程(3)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与居民消费、社会投资、政府消费相关。 3模型的参数估计及检 3.1数据来源 本模型参数估计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数据均来自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样本区间为1991~2005年。数据处理与模型计算采用的是Excel2003和Eviews3.1软件。 3.3模型检验 本模型估计出来的参数所反映的经济意义与经济理论与实践相符;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本模型各方程均能通过F检验,所以模型具有显著性;各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大于0.94,表明模型的可信度较高;估计参数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基本能够通过t检验,参数具有显著性。上述结论表明,本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在经济意义和统计意义上均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4历史模拟和事后预测 4.1历史模拟 为了检验模型用于模拟分析的可靠性,本文运用上述模型对样本期数据进行模拟,并进行事后预测,通过计算内生变量1991~2005年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来考察模型的预测能力。计算结果见表2。 表2结果显示,本模型变量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绝大部分均小于5%,

财政学第4章购买支出(上):政府消费作业参考答案

财政学第4章购买支出(上):政府消费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政府消费支出——是指政府为了保证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而安排的财政支出,又称为社会性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以及科教文卫支出。 2、行政管理支出——指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权力和管理职能所需的财政支出。是保证政府职能部门的运行,发挥政府对社会经济的管理、控制与协调作用,进而保障国家政权巩固的物质条件。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范围包括三个部分,即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公共安全支出(含武装警察部队支出)和外交支出(含对外援助支出)。 3、国防支出——指国家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安全需要而用于陆、海、空军及国防建设的各种费用。具体来说,国防支出主要包括国防费、国防科研事业费、民兵建设费和其他支出。其中,除民兵建设费外,其他各项支出均属中央预算专用科目。国防支出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和装备费。我国国防支出的各项经费,均由中央军委负责管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具体组织实施。 二、简述题 1、如何理解行政管理和国防的纯公共产品属性? 行政管理是指依法享有行政、立法、司法等国家权力的国家组织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实施有效管理的活动。国防是指国家制止和抵御外来威胁、攻击、侵害、维护自身利益的安全和持续发展所预先采取的各种防护手段和措施。 行政管理和国防都具有典型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即属于典型的纯公共产品。 每一个社会公众都能得到行政管理和国防提供的服务,且不会因为社会成员的增加而改变行政管理和国防服务的数量及成本,具有典型的非竞争性。 社会公众只要居住于一国之境内,则难以排斥其享受国家提供的行政管理和国防服务,具有典型的非排他性。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自国家产生以来,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始终同国家的存在和国家政权的巩固直接联系在一起,成为政府财政支出的基本内容。 2、我国行政管理支出有什么特点?规模如何? 1、非生产性。行政管理支出是一种纯消费性开支,其支出结果只能引起社会产品消耗和价值丧失,而不能实现其价值的补偿和增值。 2、连续性。只要行政管理机关和国家权力机关存在,行使其职能就需要连续不断的行政管理支出予以保证。 3、增长刚性。行政管理支出一般不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容易乱开口子,任意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基本呈现出一种个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管理支出增长较快,绝对额从1978年的52.9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7571.1亿元;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1978年仅为4.71%,1999年该比重上升到15.32%,其后的各年则稳定在19%左右。行政管理支出占GDP的比重则从1978年的1.45%上升为2006年的3.59%。行政管理支出的高速增长,不仅有必需的政权建设和行政管理建设不断完善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行政机构日益膨胀,人员配备过多。 3、怎样提高行政管理支出的效率? 行政管理支出的过度增长,导致国家财政运行困难,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行政管理支出的过度增长,致使部分地方财政成为典型的“吃饭财政”,地方政府无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争业的发展,影响了国家整体经济目标的实现。

我国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我国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二零零八年底以次贷危机为爆点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为此中国政府重启了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出台了规模空前的政府投资和经济刺激计划。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其效果是不容怀疑的,中国经济迅速复苏,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是,基于财政支出的内容依旧更多的属于外延式扩张,如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环节且主要流向国有经济主导部门,而较少的涉及福利保障、消费刺激和技术进步及结构调整上,故而也有不同的声音聚焦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持续性上,更多的关注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投资和消费环节,从而在完成总量刺激的同时,实现增长方式的扭转和增长质量的改善。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是如何实现与传导的,政府该如何借助于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优化提高财政调节的效率并形成可持续的增长路径,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早已从“政府是否该干预经济”衍生到“政府如何干预经济”,财政支出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分析也从理论争论和探讨发展到实证的检验和判别。更重要的是,政府支出不同构成对经济的作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政府生产性支出与政府投资的增加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更为突出,在当前以区域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政府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下,政府的投资饥渴和投资冲动、政府支出结构偏重于生产性支出和微观经济领域而忽视福利与公共品提供,就不难解释了,投资性支出的增加的确能产生更显著的增长成绩,结构矛盾正是源自于不同层级政府间激励

机制的扭曲。 同时,中央投资的增加也无法显著的影响到私人投资的变化上。这部分的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经济刺激计划更多的属于对私人投资和民营经济的替代,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仅通过产生出直接的社会需求而促进增长,结合我国产业和部门经济的结构差异,或许,这形成了两种循环,国有经济主导的行业内部,政府支出与投资的增加形成了强烈的产业需求,并通过产业链传导,微弱的反映在传统的竞争性领域和民营经济行业中,也一定程度促进了私人投资的上升, 在将视野从投资转移到消费环节,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改善消费水平,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又能够对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和消费驱动机制的形成提供帮助吗?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向公共服务建设,一个小政府的财政模式似乎是更为高效,但如果不辅之于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机制,预算外资金比重的上升,地方政府资金支配能力的自主性得到强化,政府收支体系的扭曲程度进一步加深,财政政策也许得到相反的结论:财政支出的增加反而抑制了消费的增长。最后,在对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完成初步度量后,我们在第六章还从效率的角度对我国省际政府的财政调节智慧与政府支出相对效率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前地方政府行为特征和目标诉求,我们调整了衡量政府效率时往往偏重于公共服务职能与公共品提供的能力差异的研究方向,重构了政府支出的投入产出核算体系,将政府支出效率的衡量更多的集中于调控目标的实现。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的支出效率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且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从这个角度将目光更多的集中在效率的改善,而

中国财政支出现状及解决措施

发言稿 中国财政支出现状及解决措施 一、我国财政开支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向政府财政支出提出的几点意见 我国财政开支方面存在的问题 1.行政费用占财政总开支过大,大量挤占公共开支项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机构精简改革,但是机构和人员编制仍急剧膨胀,而且行政事业部门公用经费支出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这些原因使得行政费用增长过快,大量挤占其他项目支出,导致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加重了财政负担。 2.财政支出中“缺位”、“越位”现象仍然存在。 财政支出的“缺位”表现在,一方面介入市场有效领域,另一方面对于政府职能范围之内的一些工作没有尽到责任,尚未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来满足社会需求。 财政支出的“越位”表现在政府参与生产、提供私人产品、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以及支出负担过重等。 3.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分配不均。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07年,我国中央政府的财财政收入由49.5%增加到54.1%,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却由50.5%下降到45.9%。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中央的财政支出却是呈下降趋势的造成地方政府事权过多,财权过少,民生政策资金不足的现状。这样就可能造成地方政府为了节省财政收入而置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于不顾,从而削弱中央政府方针政策的有效性。 4.社会文教费投入依然很低。 向政府财政支出提出的几点意见 1.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2.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满足民生需求。 3.深化财政支出管理体系改革,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 4.正确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财政支出外国经验的借鉴 一:财政立法经验 (一)美国: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实行双模式下的双轨制政府采购 (二)英国:物有所值和充分竞争为价值核心的政府采购制度 (三)韩国:与国际接轨,建立“集中、分散”并存的政府采购模式 要在借鉴他国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财政支出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找寻解决之道,尝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支出法律制度。 1.制定《财政基本法》,实现对财政支出的统筹指导;出台《财政收支划分法》,合理界定 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 2.完善《预算法》,引入增量预算、滚动预算等预算编制方式,严格预算审批机制;出台 《财政转移支付法》,健全转移支付模式,统一转移支付的计算标准和口径。 3.完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协调《政府采购法》和《指标投标法》的冲突,健全政府投资 法律制度,形成完善的政府投资决策审批机制、项目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4.完善财政支出监督法律制度,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财政支出监督机制,提高 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政府采购问题 政府采购的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六条:政府采购采用以下方式:

我国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国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08级经济系刘敏学号:MG0802043 经济增长领域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焦点,今年全球经济环境不容乐观,中国的出口总量大幅下降,政府支出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政府的各项职能支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到底有多大,从而对政府重点支出的方向提出政策上的建议。 一文献综述 1 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实际人均产出水平的提高(人均实际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实际增加量或它们的实际增长率,另一方面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生产能力的增加。 2 各学派研究角度的差别。 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总结起来主要有两个,一是市场的调节作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二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是经济增长的外在因素,不同理论学派的的差别在于在长期的经济增长中政府这只“看的见的手”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有多少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理论,总结起来为,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完美的配置资源,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政府只需要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凯恩斯经济学派认为政府支出对GDP的增长存在着乘数效应,这在短期内是有效的,长期内财政政策无效。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政府的税收和支出可以促进技术的进步,从而在长期促进经济的增长。 3 理论上的研究现状 Barro 将公共投资流量直接纳入企业的生产函数从而建立了生产性政府服务的公共品模型。 Barro and Sala-I-Martin建立了包含拥挤性公共品的模型,Arrow和Kurz将纯公共品性质的资本存量直接纳入私人生产函数,Glomn和Raikumar将基础设施的存量纳入生产函数,能够攻私人部门使用的资本存量,建立了模型。 肖云,龚六堂(2003)扩展了Barro和Gong和Zou的模型,在财政分权的框架下讨论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消费者行为、地方政府行为、和中央政府行为直接的Nash均衡解,得到了经济增长率和各参数的隐式关系。结论为经济增长率和收入税的关系是Laffer 曲线,消费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正,财产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 郭杰(2003)从GDP的构成公式出发,分析了两类不同性质的支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对GDP增长的影响,结论为我国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对GDP的增长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王力(2003)利用汉弥尔顿方程计算了消费路径、社会资本积累路径和公共支出占GDP 的最优比例。 娄洪(2004)在拉姆齐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两个理论模型,系统分析了公共基础设施资本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第一个模型是包含了外生公共基础设施资本的动态模型,结论是无论是纯公共品还是拥挤性的外生基础设施资本,都能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率。第二个模型是包含由公共投资形成的内生公共基础设施资本的动态模型,结论是,如果基础设施基本上为纯公共性质就能产生恒定的内生增长,如果基础设施资本为拥挤性质,则虽然不能产

消费与消费统计

消费与消费统计 中国信息报作者:发布时间:2009-03-26 本期嘉宾: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副巡视员蔺涛消费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无论是对人民生活还是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到底什么是消费?消费又是如何进行度量的?下面我们就请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副巡视员蔺涛和我们一起谈谈消费与消费统计。 主持人: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消费”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那么究竟什么叫消费?消费的概念到底是指什么?请您给我们谈谈吧。 蔺涛:“消费”一词不是在消费社会才出现的,现代意义上的“消费”概念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崛起和市场社会的确立才最终形成的。 对于消费,《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卷4给出的定义是“物品和劳务的最终耗费”;《说文解字》解释“消”与“费”为:“消,尽也,从水肖声”,“费,散财用也,从贝费声”,可见这两个字都有“用尽、耗尽”之义;在现代汉语中,消费一词是指“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 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消费就是把钱拿来买东西,就是通过消费各种商品和服务来满足自己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比如消费食物可以解除饥饿,消费衣物可以防御寒冷,外出旅游可以愉悦心情…… 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后,经过分配和交换等一系列的过程就进入消费领域,这些产品只有通过消费才能真正成为商品,才能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 消费可以分为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人们花钱购买食物、衣着和享受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是一种消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活消费;生产过程中原料燃料的消耗、机器厂房的使用和劳动力的投入也是一种消费,这就是生产消费。我们通常讲的消费是指前者——生活消费,即最终消费,不包括中间消费。 消费又可以分为有形的消费和无形的消费,购买商品是一种消费,享受服务比如再教育、美容美发也是一种消费。所以消费又分为有形的商品消费和无形的服务消费。 人们实际消费支出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吃、穿、住、用、行、烧等不同形式。这种划分比较具体,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这种分类,便于计算和统计,也便于进行比较。 主持人:如此看来,消费包含了种类繁多的各项活动,那么如果要了解消费情况的话,该如何进行度量呢? 蔺涛:这就要说到消费统计。消费统计工作是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消费统计信息既是国家实现宏观管理、进行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城乡居民了解生活水平变化和企业安排生产的重要信息来源。所以,消费统计的职能和作用不仅表现在高层次决策方面,而且表现在反映人们生活消费情况这一基础层次方面。 主持人:也就是说消费统计既关系到国家宏观政策,也关系到每个老百姓

政府扩长性财政政策效应分析+政府增加购买支出的影响

1:政府扩长性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①LM 曲线不变,IS 曲线变动。在图4—6(a)、(b)中,假定LM 曲线完全相同,并且起初的均衡收入0Y 和利率0r 也完全相同,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现在假定是增加一笔支出ΔG ,则会使IS 曲线右移到1IS ,右移的距离是2EE ,2EE 为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乘积,即2EE =G K ΔG 。在图形上就是指收入应从0Y 增加至3Y ,0Y 3Y =G K ΔG 。但实际上收入不可能增加到3Y ,因为IS 曲线向右上移动时;货币供给没有变化(即LM 曲线不动)。因此,无论是图4—6(a)还是图4—6(b),均衡利率都上升了,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这就是所谓“挤出效应”。由于存在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问题,因此新的均衡点只能处于1E ,收入不可能从0Y 增加到3Y ,而只能分别增加到1Y 和2Y 。 从图4—6可见,01Y Y <02Y Y ,也就是图4—6(a)中表示的政策效果小于图4—6(b),原因在于图4—6(a)中IS 曲线比较平缓,而图4—6(b)中IS 曲线较陡峭。IS 曲线斜率大小主要由投资的利率敏感度所决定,IS 曲线越平缓,表示投资对利率敏感度越大,即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幅度越大。若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映较敏感,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就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就是挤出效应较大,因此IS 曲线越平坦,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被挤出的私人投资就越多,从而使得国民收入增加较少。图4—6(a)中的13Y Y 即是由于利率上升而被挤出的私人投资所减少的国民收入,01Y Y 是这项财政政策带来的收入。图4—6(b)中IS 曲线较陡峭,说明私人投资对利率变动不敏感,所以挤出效应较小,政策效果也较前者大。 图4-6 财政政策效果因IS 曲线的斜率而异

财政支出的概述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概述 本章重点: 1。财政支出的组成 2。财政支出的四种分类 3。财政支出的三条原则 第一节财政支出的含义与组成 本节主要内容: 财政支出的含义 1.财政支出的含义 财政支出是各级政府在财政年度内的支出总和(不包括政府间的转移支出,以避免重复计算)。 财政支出的内容是由法律、法规确定的。 财政支出是由“社会公共需要”决定的,收入是按照支出的需要来组织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出现财政盈余;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出现财政赤字。 2.财政支出的范围 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的财政支出由公共预算支出和预算外资金支出组成。 注意:预算外资金也是财政性资金,是公共部门按照法律法规收取或者提取的收入。公共部门来源于预算外收入安排的支出也是财政支出。 3.我国的财政年度 采用自然年度,即从当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有些国家采用跨年历制,例如美国。 4.公共部门及其类型 (1)履行政府职能的单位也是财政会计中的核算单位,称之为公共部门。 (2)公共部门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政府的职能机构,或称行政部门(单位),另一类是事业单位。

【例题·单选题】我国财政年度的起止时间是()。 A.1月1日至当年l2月31日 B.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C.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 D.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 答案:A 解析:我国的财政年度采用自然年度,即从当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止。 【例题·单选题】财政支出的内容是由( )决定的。 A.法律法规 B.财政收入 C.国民经济 D.经济活动 答案:A 解析:财政的内容是由法律、法规确定的。 二、财政支出的组成 财政支出的内容组成: (1)行政事业单位的经常支出。是指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为公共部门的日常活动所安排的支出。 (2)国家投资性支出。是指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为公共部门的固定资产安排的投资。 (3)财政补贴。是指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对公共部门或者市场机制主体(单位)的补助支出,在我国,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计划亏损补助,二是价格补贴,三是政府支援农业生产的支出。 (4)社会保障支出。这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等支出。 (5)政府债务的还本付息支出。 【例题·单选题】在我国,财政补贴包括的内容有() A.政府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 B.价格补贴

中国的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_挤出还是挤入

中国的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挤出还是挤入① 陈太明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摘 要〕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是经济学者研究的重要问题,为世界各国政府所广泛关 注。本文从平稳实际变量系统和非平稳名义变量系统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中国政府支出挤出还 是挤入居民消费。基于OLS、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结果一致表明: 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中国的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都具有挤出效应,二者之间不存在 Granger因果关系。挤出效应会导致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预期效果大打折扣,中国经济增长的推 动力正在逐步由投资转向消费,这一转变趋势客观要求财政政策应适度而行。 〔关键词〕政府支出;居民消费;挤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01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6(2007)0520003206 引言 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者研究的重要问题,也为世界各国政府所广泛关注。在一个国家的财政政策制定与执行当中,必须考虑到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如果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那么政府支出的增加将会被居民消费的减少所抵消,政府支出乘数将会非常小甚至可能为负值。相反,如果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那么政府支出的增加将会被居民消费的增加所进一步加强,政府支出乘数将会非常大。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到底是具有挤出效应还是挤入效应,这将会由于国别和时期的不同而不同,这是一个实证性的问题。 对于政府支出挤出还是挤入居民消费,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有着不同的观点。凯恩斯主义对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没有进行直接的论述,但其理论思想表明,政府支出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国民收入的成倍增长,居民消费水平取决于当前的绝对收入水平,所以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刺激居民消费。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出现的滞胀令凯恩斯主义束手无策,新古典主义便顺势逐渐兴起,代表性人物比较多。Bailey[1]最先研究了政府支出和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发现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可能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Barr o[2]利用一般均衡经济模型和持久收入理论探讨政府在消费和服务上的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发现:政府支出的短期增加会导致消费暂时增加,即有正的消费效应,但消费增加幅度小于政府支出增加幅度;政府支出的长期增加仍会导致消费增加,但这种正的消费效应要小于政府支出短期增加的消费效应,即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A schauer[3]使用一个长期收入决定模型研究美国的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发现前者对后者存在较为明显的挤出效应。Ah med[4]运用跨期替代模型研究英国的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也得到同样的结论。Amano和W irjant o[5]利用相对价格方法估计美国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跨期替代弹性,结果发现:美国政府支出每增加1个单位,将减少019个单位的居民消费,这是非常明显的挤出效应。Tsung-wuHo[6][7]以一个线性的有效消费函数建立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跨期替代模型,利用板块数据对OECD24个工业国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单 ①收稿日期:2007-07-30 作者简介:陈太明(1979-),男,辽宁铁岭人,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及 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姓名:李晓红 学号:201121070223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本文讨论的是有关于财政支出的问题,从经济范畴入手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其意义。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面。纵观世界各国财政支出增长的情况,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经济现象,但同时,这也成为各个国家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过程中,公共财政职能不是缩小而是要扩大,尤其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及发展时期,改革的成本、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措施等等,对财政支出都呈现出增长的需求。以下我将对我国1998年——2012年财政支出的相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并且预测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提出合理地应对措施。 一、1998——2012年财政支出与GDP的相关数据 表1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自1998——2012年,不论是GDP的数额还是财政支出的数额,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是逐年增长的。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GDP 的增长率总体呈现出的是波动上升的态势,在2007年达到最高,2009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8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下降,而2010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9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上涨,2012年GDP的增长率相对于2011年又是大幅度的下降。 二、1998——2012年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 1998——2012年财政支出增长率变化图 图1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总体上来说,我国的财政支出是下降的。仔细看来,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2003年的增长率最低,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但是,增长率始终没有低于10%,这足以说明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中,财政支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