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_以南京为例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_以南京为例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_以南京为例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_以南京为例

文章编号: 1009-6000 2007) ( 01-0051-08 中图分类号: X31;TU984 文献标识码: B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0571055) 资助 作者简介: 官卫华, 硕士,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 究中心战略规划所主管规划师; 何流, 博士,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副主 任; 姚士谋, 教授,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所城市发展 研究中心主任, 博导; 叶菁华,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战略规划 所规划师。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
——以南京为例
Thoughts and Strategy Research of Urban Ecological Corridor Planning: Taking Nanjing as an Example
官卫华 何流 姚士谋 叶菁华
GUAN Wei-hua HE Liu YAO Shi-mou YE Jing-hua
1 生态廊道的理论渊源与问题的提 出
“生态廊道” 一词最早出现在生物学 研究领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扩 展,许多国家自然生境面积锐减,同时 在空间上越来越分散和破碎化。如美国 和加拿大均设有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但 其在地理空间上呈“岛屿状”彼此孤立 和隔离,进而对野生动物迁徙形成难以 跨越的鸿沟 (孤岛效应) 很难达到生态 , 保育的初衷。正是在关注濒危物种存续 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要求之下,将各个 孤立保护区串联起来的保育新思潮—— “生态廊道”理念应运而生。 1 9 9 7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T h 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IUCN)提出 了保护区应采取“从岛屿式到网络式” 的规划方法。2000 年 Ferenc Jordan 研究 提出了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的概 念,即能够连接斑块,并且能够使特定 物种在斑块间迁移的地区,它们能够将 当地的小种群连接起来,增加种群间的
基因交流, 降低种群的灭绝风险[2]。 日本 学者由井正敏等认为,针对不同的空间 尺度和保护对象,生态廊道可分为两 种:一是大廊道或生境廊道( h a b i t a t corridor), 主要起连接大型保护区及重点 保护区域的作用,保护的对象主要是低 密度分布种;二是小廊道,指连接小面 积保护区的保留带以及河旁保护带等宽 度较窄的廊道,以利用廊道的小型动物 为保护对象。 国内学者李晓文等认为,生 态廊道是一种线状或带状斑块,它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之间的连通性,从 而影响着斑块间的物种、营养物质和能 量交流,并能够加强物种之间的基因交 换[3] 。达良俊等认为生态廊道是供野生 动物移动、 生物信息传递的通道[4]。 综合 起来,我们认为:生态廊道是异于周边 基质环境的狭长型地带,是生态系统中 实现各生态景观单元在空间上有效连接
2007(1)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的线性或带状景观生态空间类型。在宏 观层面,现今国外对生态廊道规划已有 许多成功案例,如“美洲生态廊道”北
[城市生态] 51

表1 1978~2004年南京城市建成区用地增长情况一览表 年限 1978 1990 1995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建成区面积 (km2) 102 128.8 151 194.39 201.4 211.8 438.63 446.79 484.27 资料来源: 南京市城市建设统计报告。 注: 2000年以前建成区统计未计入主城外围郊区县的数据。 南京市2000年撤销江宁县, 设立江宁区。 2002年撤销浦口区和江浦县, 设立新 的南京市浦口区; 撤销大厂区和六合县, 设立六合区。 随即2002年将以上地域一并纳入建成区统计范围, 故而2002年数据变化幅度较大。
路上式生物通
道路下式生物通道
涵洞式生物通道
图1 近年来国外出现的三种 “野生动物通道” 或生态桥梁
起美国阿拉斯加州的育空-库斯考文三 角洲,南抵阿根廷的火地岛沿海,总长 4 万 km, 构想始自 1967 年, 并于 1990 年 在美国、 墨西哥和中美洲各国相继启动, 现已初具规模,所保护的物种占美洲大 陆的一半;在微观层面,针对自然栖息 地(包括国家公园)内常因筑路造成景 观的断裂与破碎化,近年来国外研究出 路上式、路下式、涵洞式等三种设计规 格的 “野生动物通道” wildlife crossing) ( 或生态桥梁[5], 使两栖类、 哺乳类等动物 都能同时使用道路两旁的多样栖息地, 如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美国佛罗里达 州 75 号公路的野生动物跨越道等 (见图 1) 。 生态廊道具有防灾安全、景观生态 重建、 卫生防护、 生物信息传递通道、 保 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成 为城市空间与外部区域连接疏通的生命 线。 目前上海、 西安、 哈尔滨、 沈阳、 杭
2007(1)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52
州、天津、南京、广州、郑州等国内许 多城市均已提出生态廊道规划设想,但 是在快速化的城市化背景下,在粗放型 经济增长方式的约束下和在多种利益的 驱使下,许多城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对 生态空间的控制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自 然生态界面被侵占的现象频频发生。 新世纪以来南京就已确定了“一城 三区”和“一疏散、三集中” 的近期城 市发展策略,而且规划以绿色开敞空间 分隔各主要城市功能区,并严格控制生 态廊道上的非绿色空间的开发比例,致 力于形成“多中心、开敞式、轴向、组 团”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但是近年来 伴随着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展,局部地区 的建设对生态廊道已有所突破,使生态 廊道部分出现了断裂和破碎化现象,生 “ 态孤岛”效应有所显现。自 2002 以来南 京建成区用地面积每年均以 5 个百分点 的速度递增, 至2004 年全市城市化水平

已高达 75%左右 (见表1) 从 2004 年南 。 京城市建设用地现状来看,主要是在主 城东部和南部地区出现了东山新市区、 仙林新市区与主城连片发展的态势。而 且这种城市蔓延的结果已导致部分生态 化隔离地区为人工设施所分割和侵占, 造成生态廊道所联系的各生态组团在空 间上彼此孤立,难以连片形成系统性结 构。如紫金山地区已几乎为城市建成区 所包围,成为空间上孤立存在的生态斑 块(见图 2) 。同时,受高流量的城市交 通干线穿越并切割、分散的村镇建设、 产业园区超规模建设以及管理体制局限 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各类建设挤占 和吞噬生态绿地的现象层出不穷,今后 若不加以规划控制,必然造成对南京城 市规划布局结构的冲击和城市生态环境 的破坏,危害城市生态安全。为适应未 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倡导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重视生态

廊道地区功能的修复和重建,对于推进 南京城市化健康、持续和协调发展具有 重要作用。
弱、水土涵养、资源蕴藏、自然灾害发 生、历史文化等环境敏感地区,以维持 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护城市的生 态平衡。
小、 景观对比度以及景观连接度)、 空间 相关(即各生态系统的空间关联程度、 空 间梯度和趋势度等)三项内容。 塑造合理 的景观结构及能流顺畅的城市景观,实 现多样化的城市景观是人类天性的追求 目标。这种高度异质性的景观正是城市 与环境友好发展的基础。 2.1.3 区域整体性 区域统筹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城 市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根据景观生态 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对城乡景观空间结 构进行规划,使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
2 南京城市生态廊道规划的总体 思路
2.1 规划原则
2.1.1 自然优先性 通过维持自然生态过程及功能的连 续性、 整体性, 强化生态廊道地域特征, 保护廊道自然生境和物种,维护城市的 生态安全。特别重视划定和保护生态脆
2.1.2 景观异质性 异质性是系统或系统属性的变异程 度,在景观尺度上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 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 及其复杂性(肖笃宁,1997;邬建国, 2000) 。空间的异质性包括空间组成(即 生态系统类型、 数量及面积比例)、 空间 类型(即各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 斑块大
图2 2004年南京城市建设用地现状
图3 南京城市生态廊道规划结构分析图

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城 市内、外围地区及城乡之间的信息流、 物质流与能量流循环畅通。既要使城乡 景观符合生态学原理,又具有一定的美学 价值,将自然组分引入城市规划与建设 中,使城市景观更具多样性。 2.1.4 可持续性 在有效保护生态廊道的空间结构、 格局与自然性征的前提下,适应地方经 济发展要求,使生态廊道与城市空间形 态实现用地结构和功能组织上的合理衔 接,谋求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在水源供给、物质运输、水汽运输、城 市风廊、动物迁移等方面的生态功能。 2.2.3 道路 道路作为一种人工廊道,具有辅助 于其他自然生态走廊的作用。通过建设 城市道路和交通干线两侧绿化带,形成 多条绿径,成为外围自然生态过程向城 市肌理延伸、渗透的重要通道,以消除 城市生态破碎化的负面效应。在沿岸绿 带的选择上应注意选取抗污染能力较强 的树种,以有效消纳汽车尾气造成的污 染,减轻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2.4 森林 森林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环城防风 林带,作为城市外围的生态屏障;二是 城区公园和郊野公园林地。通过增加公 园绿地,可有效保护并逐步扩大生态斑 块的范围,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 效益, 并且栽种树木应以乡土树种为主, 保持自然本底,推行应用近自然群落建 设模式,同时注重乔灌结合、多树种混 植,兼顾观赏性和景观特征,强化景观 的地方特色以及与其他环境要素的协调 性;三是生态隔离林带,以绿色开敞空 间为主,主要种植能起净化污染作用的 林木为主,并应逐步有计划地搬迁隔离 带内的人口和非生态设施,禁止非生态 性质的各类开发和建设。 2.2.5 农田 农田主要是指农业发展空间, 包括 以基本农田保护区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用 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划定合理的农业 发展空间范围,严格控制生产性和生活 性开发占用农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保 护区。同时,结合镇村布局规划,促进 农业空间内村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
2.2 规划思路
基于南京 “倚水而生、 倚山而成” 的 地理环境特征,兼顾景观美学价值、游 憩环境创造、野生生物保护、生态教育 等社会、经济和生态目标,合理串联 “山、 水、 路、 林、 田” 等生态空间要素, 构建南京特色生态廊道系统。 2.2.1 山脉 山脉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通过 相依相连的山脉廊道,可有效防止城市 化进程中各种人为干扰所造成的生态 “孤岛” ,有利于生物的繁衍、流动以及 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山体整体 应保持较高的森林覆盖,形成城市的天 然“氧吧” ,禁止破坏自然山体和植被, 途经山脉的各项建设应尽量绕道建设。 2.2.2 水系 河流及沿岸带是一种自然廊道。在 保护河流及其沿岸地带的自然或近自然 性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建设滨河绿带、 坝、堤和人行系统,创造一种亲水的体 验空间。尽可能不破坏原有的自然属性 和生物多样的生境组合,保护河流滩涂 湿地,整治河道,保持和发挥河流廊道
2007(1)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54

的集中建设,严格控制农民宅基地的审 批,并保证基本农田总量的动态平衡。
能显著。而城市可视为由外围乡村和绿 楔(自然基质)包围的斑块,伸入城市 内部的绿楔能增加城市与自然的交互界 面长度,有助于保持城市生态过程的连 续性,促进自然与城市的整合。在上述 绿楔之间的空间,则应成为城市建设与 发展的主要扩展区,这样以绿楔作为城 市用地增长的边界,并且重视由城市中 心向上述各方向的公共交通联系通道的 建设,使之成为城市的指状伸展轴,以 引导城市合理扩展。 2.3.3 多绿径 即形成多条绿色通道,连通城区与 郊区的绿色生态系统,同时兼顾景观改 造、人文环境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和古 树名木的保护。第一,结合“经六纬九”

化建设;加快夹江对岸江心洲东岸的环 境改造和景观重塑工作,完成江心洲洲 头公园建设,进一步发掘江心洲的景观 生态价值。 第四, 加快沿对外交通干线、 地面轨道交通线两侧防护林带和生态桥 梁建设,以联贯、沟通城市内外的生态 保护空间。 此外, 在工业区和生活区、 各 城市组团之间建设防护隔离带。 2.3.4 多节点 在连接两条绿径的交汇点,绿环与 绿径的交叉结点部位,或在绿楔凸处等 重要地段规划设立城区公园或郊野公园, 并可围绕这些节点集中建设旅游服务设 施,成为生态廊道的节点地区。如在郊 区集中建设牛首-祖堂山、云台山、青 龙山、汤山、栖霞山、兴隆湿地、灵岩 山、八卦洲、老山、绿水湾湿地等郊野 公园;老城内则围绕历史文化保护和展 示,拆违建绿,同时重视深入街区的小 块或条带状便民性绿地的建设,实现城 市居民步行 5 分钟即可见绿,进一步凸 显现城市生态效益。
2.3 空间布局
从南京城市整体性、景观异质性和 生态多样性出发,规划建成“三环、五 楔、多绿径、多节点”的南京生态廊道 系统(见图 3) ,形成南京生态城市发展 的基本框架和格局,实现南京绿色空间 的生态重构。 2.3.1 三环 即明城墙绿环、绕城公路绿环、绕 越公路二环等三条环城绿带。其一,有 效串联城墙,但不鼓励仿建城墙,而是 在合理维修的基础上,在城墙遗址处, 以绿带墙,以规则的树阵标志城墙遗迹 走向。而对于近期难以贯通的地段则应 结合周边城市支路,尽量在路径上串连 起来。这样实现明城墙在空间上串联成 环, 真正成为体现和象征 “绿色南京” 的 翡翠项链,形成南京老城的第一道生态 “防护墙” 。其二,加快建设绕城公路和 公路二环两侧绿化带,成为保护南京主 城生态安全的第二道和第三道生态“防 护墙”绿带建设必须保持自然或近自然 , 性的景观生态异质性。 2.3.2 五楔 即北极阁-玄武湖-九华山-钟山 -栖霞山-青龙山-大连山-汤山、雨 花台-牛首祖堂风景区-云台山、狮子 山-幕燕风景区-栖霞山-八卦洲-灵 岩山-平山-桂子山、潜洲-江心洲- 滨江风光带-长江湿地、龙王山-太子 山-珍珠泉-老山-亭子山等五条绿楔。 绿楔为城市外部自然环境伸入城市的楔 形绿地,其在调节城市小气候、削减二 氧化碳、释放氧气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
城市主干道系统景观改造,积极建设
南京的林阴道系统。采取恢复或加宽道 路绿带、隔离人行与车行交通、加强路 边建筑物立面改造和垂直绿化、建设街 头绿地或花园等措施进行景观绿化、软 化、美化处理,对于北京东路、北京西 路、长江路、中山南路等现有留存的枝 叶繁茂的高大悬铃木的景观价值应给予 进一步凸显。 第二, 加强沿内外秦淮河、 金川河、滁河、胭脂河、马汊河等城市 内河两侧滨河绿带建设,其中包括临水 活动区、 滨河公园、 林带和步行道系统, 为市民创造一种亲水、亲近自然的优美 环境。第三,进一步加快主城滨江段绿 化和景观建设。在现有滨江绿化带建设 基础上,进一步 “北延南拓” ,拉伸其生 态效应。加快下关滨江段绿化,完成三 汊河口公园建设和世茂滨江段景观改 造;结合下关电厂搬迁和大马路特色街 区建设,启动下关北部滨江段景观和绿
3 规划实施策略
3.1 加快推进各类生态廊道建设标准 的规范化
按照生态学理论,沿河绿带的规划 宽度至少应达到 30m,才能保证其控制 水土流失、降低温度、过滤污染物的功 效,增加河流中生物供给量和保护生物 多样性的功效;沿对外交通干线两侧绿 化带的宽度至少应达到 60m,才能满足 动植物迁移、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的效能;环城防风护林带在600~1200m 宽时,即能创造出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 景观结构。目前国家对各类生态廊道建
2007(1)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55

图4 南京城市生态廊道规划布局构想图
56
2007(1)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图5 生态廊道空间分区管治示意图

设尚无统一的规划标准,今后应结合南 京的实际,合理制定具有南京特色的生 态廊道规划标准,以更好地贴近实际建 设,有效提升生态廊道建设的成效。
3.4 加快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3.4.1 建议将都市发展区内的集中建设 地区纳入“一书两证”规划管理 目前我国尚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 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在其间政府的宏 观调控作用不容忽视。从政府管理和规 划引导的角度出发,适时调整规划管理 体制,对于有效转变空间增长方式以及 保障和提高政府在下一阶段经济发展中 的调控能力至关重要。2005 年南京都市 发展区 ③内近期建设地区控制性详细规 划覆盖的规划建设用地为 624.9km ,减 去现状 484.27km ,尚余 100 多 km 的土 地可供开发建设,这可谓是未来南京城 市发展最为宝贵的资源。充分集约利用 好这些土地,可大大减轻城市扩展对生 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但是基于现行的规 划管理制度框架,唯国有土地上的建设 行为才能纳入城市规划管理范畴,而集 体土地上的各类建设则执行农村管理模 式 ,即遵照村镇规划建设标准进行管 理。这就造成城市政府不能完全对规划 用地 (集体土地) 上的建设实行统一、 有 效的规划控制和监管,出现许多实际建 设与规划意图相背离的现象,例如可能 出现主城内在大力整治城中村,而外围 地区却又不断生长出新城中村的怪现象。 因此,今后可考虑将都市发展区内的集 中建设地区特别是新市区、新城规划范 围内的建设用地纳入“一书两证”城市 规划管理范围之内。建议可适当采取土 地征用前颁发临时许可证、征用后再颁 发正式许可证等灵活方式进行规划管理, 以引导城市合理扩张,提高城市化的质 量,同时也可防止新的城中村的出现。
④ 2 2 2
3.4.2 尽快颁布实施非建设用地的规划 控制细则 适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发展要求,今后空间规划的重点将由以 “引导”为主转变为以“控制”为主。其 中,对非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是重 中之重。非建设用地是指城市确定的一 定时期内不得用于各项城市建设的土地。 目前按照现有城市规划的模式,对规划 区内的建设用地都有明确的范围和布局 结构,而对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的区域是 否可以用于建设,则没有相对清楚的表 述,更未提出相对明确的控制要求。这 样造成在调整过程中,要么予以严格控 制,影响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要么随 意调整,在不该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上 布置建设项目,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 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适应城 市规划向城乡规划转变的要求,必须加 强对非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 3.4.3 积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保 障措施 为适应城市生态廊道规划建设要 求, 积极跟进出台一系列配套实施政策, 以有效抑制城市蔓延,构建起南京合理 的城市空间结构: 其一,政策和资金投入向主城外围 区县倾斜。城市边缘地区是城市空间与 生态环境斗争最激烈、矛盾最复杂、存 在问题最多的地区,但也是城市与自然 接触最畅通的地区,故而最具条件成为 生态建设有所突破的重点地区。 其二, 利用人居森林⑤建设契机, 充 分利用其政策资源,加快生态走廊内各 风景区生态缓冲区内的土地流转,开发
2007(1)
3.2 在各层次规划中层层落实生态廊 道规划要求
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主要是明确 生态廊道的控制地域、类型、功能和结 构。其中,重点提出划定绿地绿线、水 系蓝线、历史文化紫线、环卫设施黄线 等规划标志线的要求,利用他们的法定 强制力加强对生态廊道内非建设地区的 管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主要对 区内各廊道的控制细则作进一步的明确, 包括明确绿线、紫线、蓝线、黄线等控 制线的具体位置,组成各局部地段的主 要功能、开发控制的程度和方式以及相 应的实施导则,可作为指导地段保护和 城市设计,或作为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 的编制依据。
3.3 明确分类指导的空间管治要求
将生态廊道空间划分为基本保护区 和缓冲区两类(如图 4、5 所示) ,明确 分类指导的控制细则和管治措施,保障 生态廊道不被分割和破碎化。其中,基 本保护区在规划管理上采取绝对保护的 方法,应严格保护其生态环境,保护生 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功能,不允许发展 经营性产业,而在缓冲区内则在保护廊 道的生态功能前提下, 可发展花卉苗木、 林农复合生产和经济林果,允许适当发 展旅游、科学研究、生态教育,区内各 类建设应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并将 环境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避免城市 化、商业化。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57

人居森林。 其三,在保证公益性生态建设与保 护资金财政支付的同时,注重社会资本 的引入, 多渠道扩大生态建设资金来源。 一方面,加快现有各林场的经济改革工 作,可充分运用公私合营等运作方式, 盘活林场的生态资产, 实现资产的保值、 增值;另一方面,延伸产业链,促进林 木管养、物业管理、旅游、居住开发等 一批项目的引进和开发(经营性项目在 空间上控制于缓冲区内)进而从劳务用 , 工、土地流转等方面增加林场职工和区 内农民的收益,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 制,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 其四,改革区县政府部门的考核机 制。对于偏重生态涵养功能的区县,则 应加重对生态建设的考核力度,而减轻 其经济考核指标。这样真正体现出各个 区县在地域特征、要素禀赋、发展潜力 等方面的均等性,在突出各自发展差异 性的同时,为彼此创造一个公平发展的 平台,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协调 发展。
注释: ① “一城”指河西新城区, “三区”指东山 新市区、 仙林新市区和浦口新市区“一疏散” ; 指疏散老城人口, “三集中” 指工业向园区集 中、建设向新区集中、高校向大学城集中。 ② 经六纬九” “ 是指规划南京南北方向六条、 东西方向九条城市主干道。 ③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把南京分为市域、 都市 发展区、主城三个层次。其中,市域即南京 行政辖区, 总面积6597km2;都市发展区是南 京人口、产业、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高度 集中、高度城市化的区域,是未来南京社会 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域, 总面积约2947km2;主 城地域范围(包括河西新城区)是南京都市 圈乃至更大范围的区域中心,鼓励发展以信 息科技、金融商贸、文化旅游等综合服务功 城 市 研 究 58 2007(1) 现 代
能为主的第三产业,面积为 258km2。 ④ 在南京主要是委托区 (县) 规划建设部门 实行“一书一证”的村镇管理。 ⑤ 人居森林是南京市政府为推进“绿色南 京”建设而推出的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 发展生态公益林,实行“以地养林”的一项 政策。 参考文献: [1] 姚士谋,陈爽,等.现代生态城市建设与空 间布局的若干思路[J].规划师,2004,(1):79- 81. [2] Ferenc Jordan. A reliability - theory ap- proach to corridor design.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0 (128) :211-220. [3] 李晓文,胡满远,肖笃宁.景观生态学与生 物多样性保护[J].生态学报,1999,19(3):399- 407. [4] 达良俊,陈克霞,辛雅芬.上海城市森林生 态廊道的规模[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 (4):16-18. [5] 万敏,刘成,王磊.基于城市景观格局连续 之桥梁[J].城市规划,2005,29(3):89-92. [6] 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城市规划[Z],2001. 摘要: 适应未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人-地关系合 理调控的要求,今后切实转变空间增长方式 和城市扩张模式,重视发挥生态廊道的生态 服务功能, 是南京建设生态城市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生态廊道;基质;斑块;管治;南京 Abstract: It's of significance to change the urban growth and urban sprawl pattern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of ecological corridor in Nanjing, regarding the adaptation to changes of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and requirement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per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locat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corridor; basic fabric; patch; regulation; Nanjing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些内容

按照规划南京将形成“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三级城镇体系,其中中心城由主城,东山、仙林和江北3个副城构成。新城包括龙潭新城、汤山新城、禄口新城、板桥新城、滨江新城、桥林新城、永阳新城、淳溪新城。新市镇则是指建制镇和街道所在地的集中建设地区。 都市区将形成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新城(地区)中心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其中城市中心由“新街口—河西—南站地区”共同构成,承载南京区域中心城市服务职能。三个副城的设置,规划形成江北(浦口)、东山和仙林三个城市副中心,江北将“相对独立发展”。江宁规划的城市中心是在目前的凤凰港一带。仙林新市区,目前是集中主要精力在发展大学城片区,而预留的城市中心是百水桥一带。江北新城的城市中心,则不是在珠江镇,而是位于石佛寺一带,这是江北新城的一个滨江城市中心 【南京构建城际交通圈,两小时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南京交通将构建以“2133、3155”为畅达目标,“2133”是指长三角中心城市2小时内通达;南京都市圈1小时通达;都市区通勤交通3刻钟(45分钟)通达;主城内30分钟通达。“3155”是指城市任意一点驱车15分钟上快速路、高速公路,市域所有规划村(或集中居民点)15分钟内能通达国省干线公路网;城市居民步行5分钟内可达公交、地铁车站。【将建成16条过江通道、16条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道路上,南京将规划形成“井字三环、轴向放射、组团快联”的城市快速路系统。同时将规划有16条过江通道,建成16条城市轨道交通线。 【南京规划提升公共服务】[仙林江北江宁都有三级医院] [步行8分钟到社区中心][打造30处地区商贸中心][9大片区集中供热] 南京在文化设施上建立五级文化设施体系,及市级文化设施集聚区、市级文化设施副中心、地区(新城)级文化设施中心、社区(新市镇)级文化设施中心、基层社区(村)级文化设施中心。 教育设施上,将把幼儿园服务半径控制在250米足有,小学服务半径控制在500米左右,初中服务半径控制在1000米左右。 医疗卫生方面,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同时在仙林和江北两个副城中心各建一所三级医院,河西将增设一所三级医院,江宁也将扩建一家三级医院。实现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覆盖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辐射的功能。在保障设施方面也将全面发展。 主城划分5大片区重点发展服务业。产业布局上,现代服务业主要在主城发展,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贸商务、信息服务、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主城将形成四大服务产业聚集区,分别是老城服务业集聚区,河西服务业集聚区,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 主城外结合副城和新城,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钢铁、航空物流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并规划引导形成十二个先进制造业板块。 1、南京的城市性质与定位是什么 南京的城市性质被定位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三角承东启西的重要中心城市”;

城市绿色景观廊道的生态化建设

城市绿色景观廊道的生态化建设 摘要:在当前快速发展的城市大背景下,将城市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打造合理的城市绿色景观廊道。 关键词:城市化发展;景观廊道;生态景观 在当前中国城市化大发展的情况下,城市自然景观与周边的一些生态大自然的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建设,也关系到城市可持续性的发展。城市景观整体的发展规划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障生态环境的建设,这样才能使整个周边的环境得到全面的提升。针对目前国内的一些建设现状,运用基本的景观生态廊道建设的原理,总结出城市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的重要性、绿色廊道的分类等。 1 绿色廊道建设的背景 随着目前国内基础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周边的环境污染、破坏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也受到了很严重的影响,严重的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影响人们生态环境的因素有很多,如:空气污染、白色污染等等,这些污染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在基础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绿色景观廊道的建设将作为城市生态环

境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绿色景观廊道的重要作用 2.1 绿色景观廊道是创造城市人居环境的主要方式 城市的绿色景观廊道是紧紧与人们生活的空间相互依存的,同时也承担了人们户外活动场地的作用,满足了当代城市居民对生态、大自然环境向往的愿望,而且可以满足城市人们的休闲、锻炼、娱乐等活动的功能。绿色景观廊道已成为目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素中不可缺少的条件。 2.2 绿色景观廊道可以调节城市暖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目前地球的空气质量在变差,这将会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植物对整个环境的改善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而且这样改善环境的方式将会造福后世。植物不但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其自身构成的绿色空间还对烟尘和粉尘具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的作用。 2.3 绿色廊道可以提升城市的人文景观建设 绿色廊道建设最初的目标是提升人们与环境的协调性,但绿色廊道的建设目前的现状已经不仅仅是完成它的基础使命,时代赋予它更高的要求和作用,它不仅可以优化环境功能而且还能丰富城市文化和艺术内涵,目前我国绿色廊道在规划与建设时需与城市周边的环境相融洽、和谐,营造具有地方特色、时代使命感的绿色廊道文化,丰富整个城市的人文意识与审美价值内涵。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_以南京为例

文章编号: 1009-6000 2007) ( 01-0051-08 中图分类号: X31;TU984 文献标识码: B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0571055) 资助 作者简介: 官卫华, 硕士,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 究中心战略规划所主管规划师; 何流, 博士,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副主 任; 姚士谋, 教授,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所城市发展 研究中心主任, 博导; 叶菁华,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战略规划 所规划师。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
——以南京为例
Thoughts and Strategy Research of Urban Ecological Corridor Planning: Taking Nanjing as an Example
官卫华 何流 姚士谋 叶菁华
GUAN Wei-hua HE Liu YAO Shi-mou YE Jing-hua
1 生态廊道的理论渊源与问题的提 出
“生态廊道” 一词最早出现在生物学 研究领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扩 展,许多国家自然生境面积锐减,同时 在空间上越来越分散和破碎化。如美国 和加拿大均设有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但 其在地理空间上呈“岛屿状”彼此孤立 和隔离,进而对野生动物迁徙形成难以 跨越的鸿沟 (孤岛效应) 很难达到生态 , 保育的初衷。正是在关注濒危物种存续 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要求之下,将各个 孤立保护区串联起来的保育新思潮—— “生态廊道”理念应运而生。 1 9 9 7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T h 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IUCN)提出 了保护区应采取“从岛屿式到网络式” 的规划方法。2000 年 Ferenc Jordan 研究 提出了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的概 念,即能够连接斑块,并且能够使特定 物种在斑块间迁移的地区,它们能够将 当地的小种群连接起来,增加种群间的
基因交流, 降低种群的灭绝风险[2]。 日本 学者由井正敏等认为,针对不同的空间 尺度和保护对象,生态廊道可分为两 种:一是大廊道或生境廊道( h a b i t a t corridor), 主要起连接大型保护区及重点 保护区域的作用,保护的对象主要是低 密度分布种;二是小廊道,指连接小面 积保护区的保留带以及河旁保护带等宽 度较窄的廊道,以利用廊道的小型动物 为保护对象。 国内学者李晓文等认为,生 态廊道是一种线状或带状斑块,它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之间的连通性,从 而影响着斑块间的物种、营养物质和能 量交流,并能够加强物种之间的基因交 换[3] 。达良俊等认为生态廊道是供野生 动物移动、 生物信息传递的通道[4]。 综合 起来,我们认为:生态廊道是异于周边 基质环境的狭长型地带,是生态系统中 实现各生态景观单元在空间上有效连接
2007(1)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的线性或带状景观生态空间类型。在宏 观层面,现今国外对生态廊道规划已有 许多成功案例,如“美洲生态廊道”北
[城市生态] 51

【精品】生态廊道建设工作表态发言

生态廊道建设工作表态发言 各位领导: ***生态廊道建设,是“后治水”时期“五水共治”的新战场。作为省级生态经济地区,打造***生态廊道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条件。近年来,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持之以恒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态品质显著提升,治水取得明显成效,顺利实现了条条“可游泳”的三年治水目标,为***生态廊道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市第七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三条廊道”建设战略后,我县第一时间研究部署,出台了《关于主动融入金义都市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对主动融入“三条廊道”特别是生态廊道建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目标举措。下步,将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今天会议精神,在“***生态廊道”建设中扛起使命、当好先锋、展现作为,为发展进入“江”时代贡献力量。具体将做好“四个抓”: 一是抓规划,全面融入大廊道。紧扣“温泉养生名城”定位,围绕“打造金义都市区的生态公园、养生庄园和科创乐园”目标,以新一轮县域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积极对接市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统筹谋划,科学编制生态廊道规划,打造水流清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美丽生态长廊,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二是抓整合,全域优化小廊道。围绕共建生态廊道目标,我们将结合美丽乡村、美丽城防、全域旅游等工作,整合资源,优化布局,重点打造“一廊两带两线”。“一廊”,即沿母亲河熟溪富民产业长廊。以熟溪全流域生态修复为基础,依托沿线生态湿地、大红岩、源口水库等自然风光,以及赛车场、一乐园、花田小镇等产业优势,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把分散的资源串成线、连成片,努力打造生态长廊、宜居长廊和富民长廊。“两带”,即江休闲旅游观光带和永康江五金产业特色带。江休闲旅游观光带,就是在加大江河流治理,护好一江清水的同时,结合沿线明招文化产业园、履坦千年古埠、坛头湿地公园、古窑址等资源优势,加强沿江绿道等基础设施和亲水项目建设,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和生态文化旅游业,成为展示文化的重要窗口。永康江五金产业特色带,就是以开发区体制调整为突破口,坚定不移打好“拆、治、归”转型升级组合拳,倒逼熟溪、泉溪、桐琴等沿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沿江生态工业走廊,持续提升巩固永康江水质,实现园区整合、产业提升、环境优化。“两线”,即宣平溪畲乡风情线和菊溪最美景观线。宣平溪畲乡风情线,就是以贯穿南部的宣平溪为藤,构建串联“两镇(畲乡古镇、桃源福镇)、一山(牛头山)、一寺(延福寺)”的宣平溪畲乡风情线,打造“周末周游”旅游目的地。菊溪最美景观线,就是以沿新宅菊溪的彩色林带、村落风景带建设为重点,打造集最美河道

试谈南京总体城市规划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 指导思想: 1、立足宏观战略的思考; 2、体现区域发展的思路; 3、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协同的理念; 4、表达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宗旨; 5、妥善处理好弹性和刚性的关系; 6、妥善处理好长远与近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规划范围和期限: 现行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近期200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现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南京都市圈—主城,本次规划调整对此没有修改。市域以及主城范围也没有改变,仅对南京都市圈作局部调整:鉴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把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地区称为“南京都市圈”,本次规划调整把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改称“都市发展区”。都市发展区范围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以乡镇为完整单位作了局部调整。 南京城市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南京市位于北纬33゜31′,东经118゜47′,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热冬冷,春秋短暂,雨量集中,历年平均气温16゜C,主导风向夏半年为西南风,冬半年为东北风。

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南京境内绵亘着宁镇山脉西段,城东钟山若长龙蟠绕,城西石头山似猛虎雄据,故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说。万里长江自西向南滚滚而来,折向东去;秦淮、金川两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两湖依偎东西山水之间,气势雄浑而景色秀美。 二、城市性质 南京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南京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继承古都历史精华,创造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城市特色。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也是该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要保证省级管理职能的顺利行使,并形成省内最发达的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对外交往中心。 南京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西部枢纽城市,要充分发挥沿江、近海的优势,增强跨省域的辐射功能和吸引力。 三、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全市总人口2010年为680万左右,远景按1000万人口预留,城镇人口2010年为520万左右,远景按870万左右预留。 ?都市发展区总人口2010年为530万左右,远景按800万左右预留。都市发展区城镇人口2010年为450万左右,远景按740万左右预留。 ?主城人口2010年控制在300万以内,远景下降到260万以内。 2、用地规模 主城城市建设用地为24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2010年为81平方米,远景为93平方米。新市区、新城和重点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左右安排。 四、主城功能布局特征 主城布局以河流、铁路、城墙等为自然边界。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片区。以明城墙围合的主体中片(旧城)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强调环境品质的提升和历史文化特色的体现;东、西、南、北四片区要在继续保持原区特色的同时,加强设施配套和功能完善,形成居住就业相对平衡,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的综合性片区。 西片是主城的重要新区,具有以商务、体育、文化等功能为主的新城区的中心功能;居住与新业相协调的中高档居住区的功能;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主城西部休闲游览功能。

生态廊道相关资料

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生态廊道研究——以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 摘要: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整合城乡绿地资源,利用绿色生态健康廊道将其有机联结,提高城乡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促进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由此对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概念、组成与特性、功能、发展等进行理论研究,并以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对其客观背景、建设原则和目标、远期和近期布局、近期建设重点区段和景观模式、功能和特色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对植物选择与配置等提出若干具体意见。以期对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研究和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植物配置;成都市;城乡统筹;和谐生态,人类追求;城乡统筹,时代呼唤。在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进程中,保护、恢复、建设生态环境,构建城乡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无疑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生态廊道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其规律性,以指导廊道建设的实践,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以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就一定市域范围内,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廊道,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以期为引玉之砖。 1 城市绿色廊道概述 概念 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城市景观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城市绿色廊道,以下简称“绿廊” (T HE GREEN CORRID)O,R一般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绿色狭长地带。城市景观既为绿廊所分割,又被绿廊所联结。它强调自然的过程和特点,并紧密结合城市的公园、街头绿地、庭园、苗圃、自然保护地、农地、河流、滨水绿带和山地等,构成一个自然、多样、高效,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动态绿廊结构体系,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协调。 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是城市绿廊诸多类型中的一种。它由设置了一定健康游憩设施的非机动车道和旁边的带状绿地、绿色节点等有机构建,连接城市各类公园和城郊的各类景点,集生态、休闲、游憩、健身、行人及非机动交通等多功能于一体。 组成与特性 城市绿廊(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主要由绿带廊道、绿色道路廊道、绿色河流廊道3 部分组成。 城市绿廊与其他廊道相比有自身的特殊性,它们具有:(1) 整体性,(2) 联结性,(3) 延伸性,(4) 多功能性,(5) 地域特色性。 功能 城市绿廊具有多重功能,从而发挥出巨大的协同作用。其主要功能有: (1)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城市绿廊首要的功能,它构建城市中的自然系统,为维持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和迁移提供保障。

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策略探讨

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策略探讨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徐国斌 【摘要】当前,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规划工作者将城市生态廊道引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以期有效地控制大城市“摊大饼”式无序蔓延,缓解城市中心区的热岛效应。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城市生态保护利益与地方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如何通过合适的规划策略,对生态廊道内的各项建设进行科学、合理地控制和引导是规划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本文以武汉市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研究为例,通过生态研究、产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探讨生态廊道的规划策略和措施。【关键词】生态廊道;规划策略;生态研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1 引言 “城市生态廊道”是城市生态环境中呈线性或带状布局的,能够沟通连接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景观单元的景观空间类型[1]。一方面城市生态廊道具有生态廊道的基本特征,是城市缓解“孤岛效应”和“热岛效应”,减低噪音,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界定城市边界,控制土地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展,地方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土地来开发,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因开发建设而破坏生态廊道的现象。因此,规划工作者往往面临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寻找平衡点的抉择。 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是《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六大生态廊道之一梁子湖-汤逊湖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的北部与武汉外环线(沪蓉高速公路)一线之隔,即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武汉科技新城,城市扩张的引力、地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城市的整体利益与当地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相互交织,使得这一地区未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地域空间形态走势变得敏感而又复杂。如何客观、科学地对牛山湖北部廊道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使之能够在保障城市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惠及当前地方经济发展,造福当地人民,使该地区及武汉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保证,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态度。本文拟通过总结其经验,提出生态廊道相关发展策略。 2 研究目标和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建立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的研究机制,一方面在保障牛山湖北部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谋求该地区经济;另一方面能为武汉市居民提供持续的生态服务,同时这种研究机制的建立,也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廊道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生态廊道的研究机制主要通过四方面来实现:生态、产业、人口及基础设施,这四方面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互为补充的对生态廊道内的用地进行探索研究,并较好的解决了生态控制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表1 生态廊道研究机制 3 规划策略 3.1 生态策略

生态廊道

2.1.1 城市生态廊道的概念和内涵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概念,指的是呈线形或带状的具有系统性的景观生态空间。城 市中的廊道一般包括铁路、城市道路、河流、绿化带等都属于廊道。 城市生态廊道则是指城市中联系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景观单元之间 的廊道。按照城市生态廊道的产生方式,将其分成三类:自然廊道、人工廊道和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廊道。本文所研究的沣西新城中心绿廊是介于自然廊道与人工廊道之间的城市生态廊道,是在现状农田基础上规划的连接城市重要河流的连续性生态廊道。 城市生态廊道除了自身基本内容之外还具有文化属性。城市生态廊道的建立应该站 在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考虑,而且应该把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因此,城市生态廊道也体现着生态文明的城市文化。 首先,从空间结构出发,城市生态廊道是由纵横交错的城市绿带与绿色节点、绿色 片区相互结合,形成的绿色生态网络体系,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有机性、高度关联性的生态特征,是城市社会、自然、经济、文化等复合系统重构的发展目标、发展策略与行动方案。 其次,从城市形象出发,城市生态廊道是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空间组成元素,在城市生态的保护、修复、管理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自然生态作用,体现着城市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 最后,从城市文化出发,城市生态廊道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表现。可持续发 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中重要的发展理念,城市生态廊道是上述发展理念基础内容。 因此,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城市中多种多样的城市廊道进行 保护、治理,打造成为兼具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以及绿地系统重构的,具有东西方景观园林设计精髓的现代城市绿色生态网络。 2.1.2 城市生态廊道的基本原理 生态廊道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连续性原理、数目原理、构成原理以及宽度原理。 (1)生态廊道的连续性原理 由于社会、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产生的干扰,破坏了自然景观的整体性,景观的功 能流动受到阻隔。现代城市规划以及城市景观体系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被切割、分散的、孤立的城市生态板块间的有机联系。因此,生态廊道应当具有连续性。(2)生态廊道的数目原理 生态廊道是对生态系统流动与维护有利的景观生态空间,因此,生态廊道的数量越多,对生态系统的分割与阻隔影响就越小。 (3)生态廊道的构成原理 生态廊道应当由生态、本土的植物构成,并且与其所连接的生态斑块构成相接近, 加强生态斑块之间的延续性与关联性。 (4)生态廊道的宽度原理 生态廊道的功能性与其宽度成正比,达到一定宽度的生态廊道才能促进对分散、孤 立的生态斑块的联系与沟通,这是生态廊道建设的基本原理之一[ 11] 。 2.1.3 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霍华德的理想模型田园城市与沙里宁为解决城市盲目扩大的有机疏散理论,都是关 注到了生态廊道的重要性。

城市生态廊道构建理念及关键技术

城市生态廊道构建理念及关键技术 达良俊1,2,3 余 倩1 蔡北溟1 1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 上海 200062 2 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62 3 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上海 200062 文章归纳了城市生态廊道的概念和内涵,重点讨论了廊道的生境和通道功能,分析了城市生态廊道建设中存在的宽度确定、群落配置和廊道连接等关键技术问题,并针对上海目前分布的主要6种野生兽类确定了合理的廊道宽度,提出了以近自然理念为指导,配置城市“地标性”植物群落的廊道构建模式,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提出“生态道路(eco-road)”建设的初步设想。 1 城市生态廊道的主要功能 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是一种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状或带状斑块区域[1],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或阻抑物质、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2],是支撑生态体系运作的重要一环[3]。城市生态廊道是具有生态功能的城市绿色景观空间类型,由纵横交错的沿道路、河流林带系统构成,并与绿色节点有机结合,形成城市生态网络系统[4-5]。 作为城市生态廊道主体的林带,基本功能主要分为两方面:第一是生态功能,第二是景观美学功能。 笔者认为林带更应被赋予重要的生境(h a b i t a t)功能与通道(c o n d u i t)功能,即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提供所需的资源(食物、 庇护所、水)和环境条件,在提供栖 息空间的同时,成为其移动及传递生 物信息的通道。在个体水平上,是动 物日常活动及季节移动的通道[6];由 于能够提高斑块间物种迁移率,方 便不同斑块个体间的交配[7],在种群 水平上,它又是种群扩散、基因交 流,乃至气候变动时物种在分布区 域间迁移的通路,对生物多样性的 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城市生态廊道构建中需解决的 关键技术问题 近年,森林城市成为城市生 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步骤,贵 阳、沈阳、长沙、成都、广州、杭 州、威海、宝鸡、临安、无锡等地 相继开展包括片林、沿河沿路、环 工业区、环城镇林带在内的城市森 林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8]。上海 从2003年起开始现代城市森林发 展规划研究,除大型片林之外, 规划建设了宽1000m的环淀山湖、 宽500m的黄浦江两岸水源涵养 林,长97k m宽500m的外环林带, 长23.5k m宽30~200m不等的张家 浜滨水绿带,城市森林面积已达 11.63%。 由于林带的建设大都集中于 景观、防污染隔离或部分游憩功能 的追求,在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及 经营管理的三个层面,忽略了林带 的生态廊道功能。在人们关注城市 生物多样性,甚至尝试让乡土动物 回归故土、恢复区域原有动物相 (fauna)的当今,已建成的林带在 功能上略显欠缺。因此,如何对已 建林带生态廊道化以及构建具有生 态廊道功能的林带,是当前城市森 林建设中必须考虑和亟待解决的关 键科学、技术问题。在具体的实践 中,林带宽度、群落配置、林段连 接是目前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瓶颈 问题。 2.1 林带宽度的设计 宽度是城市生态廊道设计中 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对其生 态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宽 度过窄的廊道会对敏感物种不利, 所产生的边缘效应(edge effect)会 降低边缘种和内部种的数量,也会 影响廊道中物种的分布和迁移[9]; 但廊道也不宜过宽,否则促使生物 在两侧间的运动,从而增长动物的 行走时间,增加暴露于捕食者的机 会,而在城市土地资源异常紧缺现 状下,既不符合省地原则,又难以 操作实现。 如何科学合理确定具有生态廊 道功能的林带宽度是关键的科学技 术问题。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实例(三个实例)

实例一沧州市景观生态格局规划 一现状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生态格局概况 通过对、、三个年份影像的解译,得到各年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年,沧州市城镇规模总体 扩张较小,比较显著的是在东部临海地区工矿用地的增加较多,以及在现港城地区出现建设用地;而林地面积有所减少,且区域零散分布;盐碱地得到一定程度的利用和改善,主要是 用做一般农田,以及部分用于城镇建设;部分滩涂湿地资源开始出现退化现象。 总体而言,沧州市属于生态良好地区,但由于重度盐碱化等各方面原因,东西部覆被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其景观格局有一定的改善空间,主要是中部耕地和草地类型过于集中,降低了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度,属于脆弱生态系统;东部地区虽有南大港、管养场、杨埕等众多湿地资源,而景观格局未成体系。因此,需构建适合沧州市本底条件的生态安全格局。 沧州景观生态格局呈现明显的人工化较重、分布较为广泛的态势。在今后的生态格局构建中,开发过程应注重提高质量而非数量;生态建设同样应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有序地扩大数量。 图沧州市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图沧州市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图沧州市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土地利用现状将于年月底解译完成) 景观生态指数计算 根据沧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和遥感影象图,作了景观格局指数测算,针对本市实际情况选取以下指数进行测算和分析: (一)景观异质性指数 可采用类型图数据,通过斑块的组成和配置来研究。具体选用的指标有: 多样性指数:是指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以及随时间变化方面的多样性,它反映了绿地景观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度。 多样性指数∑[()],每一斑块类型所占景观总面积的比例乘以其对数,然后求和,取负值; 均匀度指数:该指数反映景观中各斑块在面积上分布的不均匀程度,表明景观各组成成分分配得越均匀。 ∑[()](),当趋近于时,景观斑块分布的均匀度也趋于最大。 (二)景观单元特征指数 直接反映景观中某一景观类型斑块大小的指标是斑块面积。斑块面积包括斑块总面积、斑块平均面积、最大斑块面积、最小斑块面积、斑块面积极差、斑块面积中值、斑块面积标准差 和变异系数、斑块面积偏态系数、最大斑块指数等。 斑块总面积:是景观中某类景观斑块面积的总和。反映该类景观类型斑块大小的整体水平; 斑块平均面积:,反映该类景观类型斑块大小的平均水平; 斑块分离度:表示各类景观斑块个体分布的分离程度; 斑块密度:指各类景观在单位面积上的斑块数; 类型斑块密度:反映某一类景观斑块的分布情况,值越高,该类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越大。 斑块面积标准差:{∑∑[ ()]}; 斑块面积变异系数:()。 (三)生态空间格局分形指数

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技术标准(试行)

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 技术标准 (试行) 南京市规划局 2013年12月

一、总则 1、为加强和规范我市地块城市设计工作,规范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内容、形式、制图标准等要求,特制定本标准并试行。 2、本标准适用于对《南京市出让地块城市设计工作暂行规定》(宁规字〔2013〕431号)明确的需提出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地块。在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地段城市设计)阶段,以及单独编制地块城市设计(已编制的上位规划中尚未明确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时,应遵守本规定。 3、本技术标准作为地块规划条件的组成部分,强调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简明有效、便于操作,并能确保建筑设计的灵活性。本图则编制的基本原则包括:(1)合理性原则——图则内容应在满足地块规划条件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和该地段城市设计研究的相关要求。 (2)有效实施原则——突出图则对城市空间秩序的有效控制引导,利于规划管理的具体实施和控制。 (3)可操作性原则——图则制定应因地制宜,图则内容和表达应简单、准确和明晰,便于土地出让和规划管控中各环节的操作。 (4)灵活性原则——图则制定以控制城市空间秩序中不利情况的发生为基本目的,同时为用地布局和建筑设计留出空间。 4、位于城市中心区以及其他一般地区的地块应按照本标准执行;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风景(名胜)区内的地块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二、内容与要求 1、地块城市设计及其图则是对各层次上位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落实和表达,是对

地块规划条件的补充和完善,其主要内容是在地块层面对“空间形态、交通流线、地下空间、界面类型、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以及其他方面”提出城市设计的控制和引导要求。具体地块编制本图则应根据该地块所涉及问题的具体情况,在本技术标准所列的地块城市设计内容框架中,选择需要表述的内容提出控制与引导的要求。特殊情况,也可适当增补表述内容。 2、图则的具体要求在“图则说明”中以文字形式归类表述,包含对各大类问题进行综述的“控制引导意图”和对各分项提出要求的具体“说明”两个部分。 3、为体现执行操作中严格程度的差异,图则说明应区分“控制性要求”与“引导性要求”的用词与表述方式。其中,“控制性要求”的表述相对严格,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引导性要求”的表述具有一定弹性,表示允许稍有选择或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图则内容的分类、图则说明的要求、图件的内容与形式等,如表1所示。

生态廊道相关资料全

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生态廊道研究——以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 摘要: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整合城乡绿地资源,利用绿色生态健康廊道将其有机联结,提高城乡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促进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由此对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概念、组成与特性、功能、发展等进行理论研究,并以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对其客观背景、建设原则和目标、远期和近期布局、近期建设重点区段和景观模式、功能和特色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对植物选择与配置等提出若干具体意见。以期对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研究和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植物配置;市;城乡统筹;和谐生态,人类追求;城乡统筹,时代呼唤。在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进程中,保护、恢复、建设生态环境,构建城乡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无疑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生态廊道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其规律性,以指导廊道建设的实践,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以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就一定市域围,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廊道,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以期为引玉之砖。 1城市绿色廊道概述 1.1概念 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城市景观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城市绿色廊道,以下简称“绿廊”(T HE GREEN CORRIDOR),一般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绿色狭长地带。城市景观既为绿廊所分割,又被绿廊所联结。它强调自然的过程和特点,并紧密结合城市的公园、街头绿地、庭园、苗圃、自然保护地、农地、河流、滨水绿带和山地等,构成一个自然、多样、高效,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动态绿廊结构体系,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协调。 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是城市绿廊诸多类型中的一种。它由设置了一定健康游憩设施的非机动车道和旁边的带状绿地、绿色节点等有机构建,连接城市各类公园和城郊的各类景点,集生态、休闲、游憩、健身、行人及非机动交通等多功能于一体。 1.2组成与特性 城市绿廊(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主要由绿带廊道、绿色道路廊道、绿色河流廊道3部分组成。 城市绿廊与其他廊道相比有自身的特殊性,它们具有:(1)整体性,(2)联结性,(3)延伸性,(4)多功能性,(5)地域特色性。 1.3功能

土人作品2: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

[转] 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土人作品)2012-5-14 09:10 项目名称: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 地点:迁安市 类别:城市绿道,线性公园 规模:135公顷 设计时间:2007/3-2007/7 建成时间:2010.5 委托方:迁安市建设局 本项目位于河北省迁安市东部的河东区三里河沿岸,该项目将截污治污、城市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 通过景观建设带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把带状绿地作为生态基础设施来建设,发挥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 占地约135公顷,绵延全长13.4公里,宽度约100-300米,为一带状绿公园,上游由引滦河水贯穿城市之后,回归滦河。 经过两年的设计和施工,一条遭遇严重工业污染、令全市人民为之伤痛的“龙须沟”,俨然恢复了当年“苇荷相连接,鱼鳖丰厚, 风光秀丽”的城市生态廊道。 迁安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滦河岸边,主城区虽西傍滦河,但由于地势整体低于滦河河床,高高的防洪大堤维系城市的安全,却被隔离在外,有水却不见水。三里河为迁安的母亲河,承载着迁安的悠远历史与寻常百姓许多记忆。她卵石河床,帮底坚固,因受滦河地下水补给,沿途泉水涌出,清澈见底,暑月清凉,严冬不冰。虽久经暴雨洪水冲刷和切割,但河床依然如故,从无旱涝之灾,素有“铜帮铁底”之称,为沿岸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水利资源。1913年西李显庭就在三里河创建了迁安第一座半机械化造纸厂,开北方造纸之先河。1917兴建水利碾磨坊,1920年以后沿河各村先后建水磨坊8处。这种原始的水利碾磨在三里河上一直延用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才为电力所代替。70年代以后,由于城关附近工业不断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长,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水质遭到严重污染。同时,随着区域水资源的减少,滦河水为严重下降,三里河干枯,河道成为排污沟,固体垃圾堰塞河道,昔日的母亲河成为城市肌体上化脓的疮疤,更是广大居民心中的剧痛。 于是,市政府决定彻底改变三里河面及两岸面貌,全面实施三里河生态走廊工程。2007年初委托“土人”设计。工程包括污水截流,引水和生态重建等所有内容。工程分为三段:上游引水段、中部城市段、和下游湿地公园段。从2007年4月开工到2010 年初,经两年的持续建设,除下游湿地公园仍然在建外,其他两段均告完成。“芦苇丛生、绿树成荫、雀鸟栖息”的优美环境已然重现这座北方钢城。 生态廊道的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高差,将被防洪堤隔离在外的滦河水从上游引入城市,源头处形成地下涌泉,进入城市并改善其生态条件后,又在下游归流入滦河;考虑到滦河水量的不确定性,三里河设计为串珠式的下洼式“绿河”,即使在没水的时候,也能保持串珠状的湿地,同时结合城市雨水收集和中水的生态净化和回用,使绿带具有雨洪调节功能,深浅不一、蜿蜒多变的拟自然河道设计,营造一个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场地中原有树木都保留,从而形成众多树岛,令栈道穿越其间;整个工程倡导野草之美和低碳景观理念,大量应用低维护的乡土植被,水草繁茂,野花烂漫。沿绿带建立了一个步行和自行车系统,与城市慢行交通网络有机结合,向沿途社区完全开放,营造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时代城市景象。

城市生态廊道在城市景观中的功能与意义终极版

城市生态廊道在城市景观中的功能与意义 摘要:城市建设和发展中造成的环境问题不容轻视,城市以及更广大地域上的绿地生态构建和绿地系统规划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合理的城市景观体系的建立对城市的运行、人居环境和城市及区域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与建设,不仅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起到修复与改善的功能,促进了生活在城市环境和更广大地域中的其他物种生物因素的运动,还深刻影响和丰富了生活在城市及相近空间内人的精神文化层次的体验。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生态廊道;城市环境;物种多样性;精神文化 城市生态廊道在生态型园林城市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具有生态,美学,社会,经济的综合效应,为城市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自身潜力巨大,它所具有的多重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仍在不断放大,对城市的影响也在日益增强。 城市生态廊道的概念,发展历程 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是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生态廊道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城市生态廊道是依据城市场所的不同属性,契合城市场所特质所建构的景观单元,是城市生态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能力。 我国大部分城市长时间以来城市绿化建设的重点以城市公园等点,面状绿地空间为主,它们的建设确实改善了城市环境,斑块绿地对于环境的效果是明显的,但由于线性带状绿地建设薄弱,缺乏连接性的绿地的生态效应同样也是区域性的甚至是被削弱的【1】。在绿地空间彼此分隔的情形下,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来减少斑块绿地的孤岛效应,增强其连接性,提升其生态功能,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生态网络是解决当前人类剧烈活动造成景观破碎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众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 城市生态廊道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可由线性的绿地规划思想追溯到在应对自然灾害而发展而成的沿河流,交通线路的绿带【2】。近年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迅速,相应的有关城市线性绿地生态空间的理论也有所发展和相应实践,例如较早的合肥市环城公园,西安环城公园直至今年来应对城市化程度不断增加而出现的“新城”,“新区”中的线性公园空间如深圳文化公园,芜湖商务文化中心景观(图1)等。而时至今日,城市生态廊道对于城市空间内生态环境的改善,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精神文化的体验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也日益受到规划者,设计者的关注与应用。

生态休闲文化走廊建设概念性规划工作方案

生态休闲文化走廊建设概念性规划工作方案 一、背景 1、2010年,井口镇境内212国道实施拆迁,涉及到100户企业动迁,两千至三千居民就业,镇政府需要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带动镇域居民的就业,促进经济转型。 2、井口镇212国道以东及国道沿线区域发展,受到重庆市发展规划和沙坪坝区发展规划的限制,镇政府能规划发展的区域也是必须规划发展的区域就是镇域内212国道以西区域,并以此来解决拆迁居民就业安置、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经济。 3、井口镇域内拟修建渣(滓洞)-打(虎峡)公路(现已部分开工建),为三级公路,与国道212公路平行,靠近中梁山山脉,公路沿线小型农家乐成一定规模,但档次较低,镇政府拟通过争取区政府政策升级公路,联动井口镇南北向区域经济,依靠丰富的依山资源带动渣打公路沿线10km2区域发展。 4、井口镇拟规划区域内依山资源丰富、温泉资源有待开发以及渐成规模的农家乐资源和与城市中心区较近的距离,适合提升档次、规模经营、形成产业,发展都市休闲度假产业。 二、报告编制机构 委托、指导:井口镇政府 编制组织:重庆市投资咨询公司

三、规划区域 井口镇域内,中梁山脉以东,国道212线以西,渣-打公路沿线的南北向沿(中梁)山走廊区域,约10平方公里。 四、规划目的 1、充分利用镇域内资源,提升原有农家乐等休闲产业的水平和规模,发展沿山生态走廊区域休闲产业,让井口镇发展成为都市休闲区。 2、发展第三产业,带动镇域内居民就业和经济结构转型。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的背景及必要性 2、规划范围现状环境分析(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重庆市和沙坪坝等外部发展环境条件分析) 3、规划范围、发展定位及发展思路 4、概念性规划布局(住宅区、农家乐休闲区、生态旅游区等) 5、投资估算 6、保障措施 六、工作方法 1、课题组

城市生态廊道建设范例

城市生态廊道建设范例 分享 作者:翰墨香已被分享28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由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的三里河城市生态廊道已然亮 相河北迁安。迁安三里河环境治理工程获2009年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 本项目位于河北省迁安市东部的河东区三里河沿岸,该项目将截污治污、城市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景观建设带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把带状绿地作为生态基础设施来建设,发挥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占地约135公顷,绵延全长13.4公里,宽度约100-300米,为一带状绿公园,上游由引滦河水贯穿城市之后,回归滦河。经过两年的设计和施工,一条遭遇严重工业污染、令全市人民为之伤痛的“龙须沟”,俨然恢复了当年“苇荷相连接,鱼鳖丰厚,风光秀丽”的城市生态廊道。 迁安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滦河岸边,主城区虽西傍滦河,但由于地势整体低于滦河河床,高高的防洪大堤维系城市的安全,却被隔离在外,有水却不见水。三里河为迁安的母亲河,承载着迁安的悠远历史与寻常百姓许多记忆。她卵石河床,帮底坚固,因受滦河地下水补给,沿途泉水涌出,清澈见底,暑月清凉,严冬不冰。虽久经暴雨洪水冲刷和切割,但河床依然如故,从无旱涝之灾,素有“铜帮铁底”之称,为沿岸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水利资源。1913年西李显庭就在三里河创建了迁安第一座半机械化造纸厂,开北方造纸之先河。1917兴建水利碾磨 坊,1920年以后沿河各村先后建水磨坊8处。这种原始的水利碾磨在三 里河上一直延用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才为电力所代替。70年代以后,由于城关附近工业不断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长,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水质遭到严重污染。同时,随着区域水资源的减少,滦河水为严重下降,三里河干枯,河道成为排污沟,固体垃圾堰塞河道,昔日的母亲河成为城市肌体上化脓的疮疤,更是广大居民心中的剧痛。 于是,市政府决定彻底改变三里河面及两岸面貌,全面实施三里河生态走廊工程。2007年初委托“土人”设计。工程包括污水截流,引水和 生态重建等所有内容。工程分为三段:上游引水段、中部城市段、和下游湿地公园段。从2007年4月开工到2010年初,经两年的持续建设,除下游湿地公园仍然在建外,其他两段均告完成。“芦苇丛生、绿树成荫、雀鸟栖息”的优美环境已然重现这座北方钢城。 生态廊道的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高差,将被防洪堤隔离在外的滦河水从上游引入城市,源头处形成地下涌泉,进入城市并改善其生态条件后,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