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概论重要概念.

传播学概论重要概念.

传播学概论重要概念.
传播学概论重要概念.

传播学概论重要概念和理论

(教材: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

绪论

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一般认为,传播学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末,上世纪50年代传入我国,但文革中我国的传播学引进和研究完全停滞,改革开放后才恢复了引进介绍和研究、教学工作。

我国传播学被确定为一级学科的时间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传播学为一级学科。

信息论信息论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熵、通信系统、数据传输、密码学、数据压缩等问题的应用数学学科。美国工程师香农是该理论的创始人。

系统论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美籍奥地利学者贝塔朗菲是该理论的创始人。

控制论是一门研究机器、生命社会中控制和通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变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美国数学家维纳是该理论的创始人。

老三论即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人们取其开头字母,又称为SCI论。

新三论即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人们取其开头字母,又称为DSC论。

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1、传统新闻学以报学为基础,传播学则涉及人类一切传播活动;2、新闻学偏重微观、局部和单向研究,传播学则偏重于宏观、全局和双向研究;3、新闻学是专业研究,传播学是社会研究。

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

传播学五位奠基人拉斯韦尔、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卢因、李普曼(要求了解其概况和代表性学术成果)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威尔伯·施拉姆(要求了解其概况和代表性学术成果)

拉斯韦尔的贡献一句话: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三功能:(大众传媒的)监视社会、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开创了内容分析方法,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引入传播学研究;代表性著述:《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宣传与传播世界史》

勒温(卢因)的贡献创立群体动力论,最先提出“把关人”概念;代表性著述:《群体生活的渠道》

霍夫兰的贡献将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应用于传播研究中,在劝服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代表性著述:《传播与劝服》

拉扎斯菲尔德的贡献运用传播研究方法深入研究美国大选,提出传播效果有限论,发现并提出“意见领袖”理论;代表性著述:《人民的选择》、《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想》李普曼的贡献做过12位美国总统的顾问,是美国伟大的专栏作家和政治新闻记者;提出议程设置理论、提出“刻板模式”理论、代表性著述:《舆论学》

传播学的完善者施拉姆首先提出“传播学”概念,世界上第一位传播学教授,开设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专业、建立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指导第一个传播学博士生。代表性著述:《大众传播》、《传播学概论》、《报刊的四种理论》

[增补]

国务院于1997年明确把新闻传播学列为一级学科目录,代码为0503;二级学科目录包括:新闻学(050301)、传播学(050302)。传播学学科中包括广播电视新闻学(050302)、广告学(050302) 我国传播学界明确的传播学研究十六字方针系统了解,认真研究,批评吸收,自主创造

传播学经典著作与参考文献《舆论学》《人民的选择》《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学概论》《乌合之众》《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帝国与传播》《一个世界,多种声音》《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报刊的四种理论》《大趋势》《第三次浪潮》《后工业社会》《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作为话语的新闻》

第二章传播

传播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劝服即说服,人类传播活动的重要目的。

传播的类型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

大众传播特征面向广大未知的受众,传播媒介使用成本低廉,可以快速大量地复制信息。

广播尽可能面向最多的受众所进行的传播(注意:非平时所说的无线电广播)

窄播(narrowcasting)即小众传播,有针对性地面向特定人群进行内容相对集中的传播。

模式是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直观而简洁的描述。

传播的分类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内向传播自我主体对自我客体进行的传播,即“内省”。(注意与亲身传播分别开)

传播的组织功能告知、表达、解释、指导

传播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认为传播有三种功能授予地位、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麻醉受众神经

传播技术革命的特点1、一直以加速度发展,进入现代社会后,传播技术革命步伐日益加快;

2、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科技始终以迭加性状态发展;

3、各种传媒整合式发展,共生共存;

4、信息和知识的增长与积累呈金字塔式发展。

模式是对某一事物或实体进行的一种直观简洁的描述。基本类型: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学模式等等

传播模式对传播行为与活动进行的直观简洁的描述。

单向传播模式拉斯韦尔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即线性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取得什么效果又叫线性传播模式,即认为信息是从传播者单向流向受众的模式,是传播学中的早期观点。

双向互动模式把受传者作为重要因素引入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研究模式。

互动传播模式认为传播者与受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相影响的模式。

两级传播模式拉扎斯菲尔德经研究认为“观念常常是从广播与报刊流向舆论领袖,然后由舆论领袖流向人口中的不太活跃的部分”。即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

沉默的螺旋理论德国学者诺伊曼认为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理会或受到众人否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强势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弱势一方越来越沉默。

格伯纳的传播总模式

纽科姆的ABX模式(三角形模式)

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罗杰斯和金凯德的幅合模式

拉斯韦尔的传播三功能说: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传播的组织功能:告知、表达、解释、指导

第三章传播者

个人层面的传播者

普通传播者、职业传播者

角色丛默顿提出。指那些由于处在某一特定社会地位的人们中间所形成的各种角色关系的总和。即传播者在进行传播活动时所承担的一系列复杂的社会角色总和。

职业传播者的特点代表性、自主性、专业性、集体性、复杂性

传播者的权利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专业保密权、安全保护权

传播者的责任契约性责任、社会性责任、法规性责任、国际性责任

传播者的赢效因素权威性、可信性、接近性、熟知性、悦目性

媒介组织的特点是一种经周密筹划成立的社会机构,有着明确的目标,以大众传播为职业,内部分工细密,追求时效性和互动性,至少办有一种以上固定媒介。

媒介组织的独特地位首先是一种公共事业单位,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机构。既有公益性质,也有产业性质。

媒介对信息和受众的操纵性左右和控制传播内容、对媒介语言进行规范化约束、操控传播过程。媒介操控性负作用:制造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虚假统一,制造虚假需求,美化、幻化现实。

媒介组织与信源的三种关系分离、合作、同化。“信源”应作如下理解:掌握并控制传播资源的社会阶层,最典型的代表是政府,因为政府是新闻信息的最大、最权威提供者。

传播者与受众的四种关系支配、疏离、圈层、服务。

支配关系传播者根据自己的意图将思想、观点或信息强行灌输给受众。最典型者的是组织传播。

疏离关系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意疏离受众,拒绝通俗化和大众化。如一些现代派、实验派文艺作品和深奥的学术著述。一种是缺乏服务受众意识,不把受众放在重要的位置,如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官腔、套话、空话。

圈层关系个体传播者将自己融入受众,使受众对其产生“自己人”印象,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如政治宣传家与工人、农民打成一片,明星与粉丝的互动、融合。

服务关系当代市场化、分众化的传播格局要求大众传媒首先要把大众放在极为重要位置,是第一服务对象。

抽象受众对于大众传播者而言,受众是未知的、陌生的、零散的,并非明确、具体、实际存在的受众。

预期受众传播者心目中最需要并最能理解其传播内容的理想目标人群。

强势受众爱出头露面争取权益的受众,他们往往最易吸引传播者的关注、使传媒作出有利于他们的报道。

传播者的专业权利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专业保密权、安全保护权

传播者的责任契约性责任、社会性责任、法规性责任、国际性责任

传播者的赢效因素权威性、可信性、接近性、熟知性、悦目性

传播者对受众的操纵对传播内容进行左右和控制,对媒介语言的规范和约束,对传播过程的控制与操纵

大众传媒的虚假性和欺骗性批判一是制造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虚假统一,二是制造虚假需求,三是美化、幻化现实

第四等级这个词出现于18世纪,又称“第四阶级”。西方一些学者用这一词来指新闻记者的特殊地位,它是无冕之王的又一说法。该词源于英国“国民等级”的概念,传统的三个等级分别是神职议员、世俗议员和下议院议员。

无冕之王“无冕之王”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 世纪的英国。当时,《泰晤士报》被称为英国上流社会的舆论权威,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人们就称这些报纸主笔是“无冕之王”。

极权主义理论:产生于16、17世纪的英国,其主要目的是支持推进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

在集权主义体制下,报刊可以公有或私有,但媒介控制十分严谨,政府要对媒介使用者颁发特许执照并进行新闻检查是加强政府统治的工具,现在很多地方仍广泛使用。

自由主义理论:18世纪最先由英国发展起来,理论来源主要是弥尔顿、洛克等人的思想著作。该理论认为:报刊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真相,监督政府,同时具有告知娱乐销售之功能,报业主要为私有,任何有经济手段可以使用媒介的人都可拥有媒介。主要依靠”观点自由市场”实行”自我修正”和依靠法庭来实行媒介控制,是监督政府和满足其他需要的工具

社会责任理论:产生于20世纪的美国,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理论认为媒介除有告知娱乐、销售功能外,主要用于讨论冲突,任何想表达某种意见的人都可以使用媒介,媒介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并受到社群意见,消费者行为,媒介职业道德行为的控制所有权除政府为服务公众而接管外,主要为私有。

苏维埃――共产主义理论:产生于前苏联,后被多国采用。该理论认为,媒介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和发展做贡献,特别要服从政党的专政;媒介受政府经济、政治行为及监督部门控制,归国家所有受严格控制,只作为国家发展的助手而存在。

西方媒介体系:这是市场经济世界的媒介体系。新闻事业的目的是,教育人民正确地投票选举,以此来捍卫社会秩序;要求大众追求真理,善尽社会责任;以非政治方式告知新闻;公正地为大众服务,支持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但媒介本身又作为监督政府的工具。

东方媒介体系:这是指马克思主义世界的媒介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新闻事业的目的是教育人民正确地为人处事,并以此来捍卫社会制度;要求人民寻求真理,善尽社会责任;以政治方式教育人民并争取盟友;要求人们拥护社会制度;在重大问题上,要求统一观点,协调行动。

南方媒介体系:这是指第三世界或欠发达国家的媒介体系。这一乐章“在全部三个乐章中最公开、最直接地把新闻媒介当作教育的工具。”新闻媒介既被用来捍卫社会制度,又被用来改造社会制度,具有雄壮有力、变革创新的特点。媒介以政治方式教育人民服务于真理和社会,与政府合作,为各种有益的目的和和平的事业进行变革发展。

[增补]

我国与传播相关的重要法规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外国驻华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

我国主要新闻奖项★一、中国新闻奖中国新闻奖是中国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出150---160个获奖作品。★二、范长江奖范长江新闻是我国中青年记者的优秀成果最高奖。该奖以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1909---1970)的名字命名,。这项大奖既评作品,又考察人品。主要评选对象是中青年记者。每三年评一次,每次评选获奖者10名,获提名奖者30名。★三、韬奋新闻奖韬奋新闻奖是以我国杰出的作家、编辑邹韬奋(1895—1944)的名字设立的高层次新闻奖。评选的对象是新闻单位的编辑、通联校对等人员。两年评一届,每次评出获奖者10名,获提名奖者30名。评选标准:工作实绩突出,人品作品俱佳。★四、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奖,是中央宣传部委托中国记协主办的一项高层次的新闻奖。评选对象是人品、文品俱佳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其中包括记者、编辑、评论员、主持人、播音员。每两年评一次,每次评选1000名。

我国“五个一”工程奖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自1992年起每年进行一次,评选上一年度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部分部委,以及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单位组织生产、推荐申报的精神产品中五个方面的精品佳作。这五个方面是: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一部好的电视剧(片)作品,一部好的电影作品,一部好的图书(限社会科学方面),一部好的理论文章(限社会科学方面)。

世界主要知名新闻奖项★“罗纳德.里根新闻奖”每年在世界上仅授予一名在体育报道中表现杰出的记者。获奖者须在现代社会的体育领域中,表现出使公众认可的想象力、激情、勇气

和天分。★“世界新闻摄影”荷赛奖(WPP) 是“世界新闻摄影”,一年一度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由于比赛是荷兰人发起并主办,中国摄影界习惯地称之为“荷赛”。★“普利策奖”由美国著名记者约瑟夫·普利策创立,主要分为新闻奖和文化艺术奖。普利策生前立下遗嘱,将财产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普利策奖,奖励新闻界、文学界、音乐界的卓越人士,该奖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遗嘱中规定普利策奖包括4项新闻奖、4项文学艺术奖、1项教育奖和4项学术奖。但由于影响越来越大,目前,普利策奖中包括14项新闻奖和7项文学艺术奖。

中国记者协会简称记协,1937年11月8日,以范长江为首的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协会,这是中国记协的前身。目前,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有记协。

中国记者节2000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的请示,同意将11月8日定为记者节。从此,我国的新闻工作者有了自己的节日。

第四章传播与信息

信息信息是减少或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事物(注意:这是仅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谈)

噪音(noise)加诸编码者与解码者之间的干扰信号。香农提出。

反馈(feedback)解码者对信息的反应返回编码者的过程。维纳首次提出。

前馈编码者编码之前对受众情况的搜集分析、对可能出现的传播效果的预想。

系统贝塔朗菲(系统论创建人)认为是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

技术信息论将通讯系统传输信息能力和可靠性进行研究的观点用于描述、解释社会信息传播中的某些现象的观点。

语义信息论研究信息交流中被传输的符号怎样准确地运载想表达的意义的理论。

效用信息论研究信源发出的信息被信宿收到后所起的效果和作用的理论。

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一般信息的特征客观性、抽象性、感知性、传递性、存贮性、共享性

大众媒介信息的特征新闻性、娱悦性、知识性、价值性、真实性、时效性

信息爆炸的表现新闻信息飞速增加、娱乐信息急剧攀升、广告信息铺天盖地、科技信息飞速增长

信息爆炸的后果信息泛滥、信息超载、信息浪费、信息疾病

信息匮乏的表现真相信息匮乏、重要信息匮乏、知识信息匮乏

弹片文化对信息泛滥的一种比喻性说法。意指在信息时代,人们像身处弹片横飞的战场一样,长期被动地接受着大量零散而无意义的信息,并由此而形成一种浮躁、肤浅的文化。

“知道分子”:一种比喻。当代信息爆炸,许多人只能匆匆了解层出不穷的新信息、满足于一般性地“知道”,反而以为自己知识丰富、见多识广。这样,以理性思维见长的知识分子就变成了以感性思维为主的知道分子。如浅阅读是“知道分子”最典型的阅读方式。

信息侵略指利用传播科技和经济实力的优势,对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压倒性的非对称传播。

[增补]

近百年中西文化交流基本状况鸦片战争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转折点。鸦片战争之前,西方国家(包括日本)普遍尊崇中国的哲学、文学、历史与文化,外国人士纷纷来华学习并积极向外推介中国文化,中国对外传播呈现优势;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甲午战争之后,随着中国的不断战败,西方国家普遍感到中国政治、经济、哲学、科技、文化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与此同时,中国大批有识之士也痛感本国诸多领域的落后与封闭保守,掀起“师夷之技以克夷之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热潮。从此,西学东渐、文化进口远远大于出口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趋势。这种趋势直至今天也还在持续,主要体现在图书、音像、科技、哲学、文化等各个领域里,国外信息进口量远远大于我国出口量,所以我们要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我国加入WTO及其文化市场准入协定WTO是贸易组织的英文缩写,它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该组织负责管理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其基本原则是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自2001年12月11日开始,中国正式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产业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文化的市场准入问题一直是谈判的焦点问题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也是我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后同美国、西欧等完成长达四年的知识产权保护谈判的继续。在入世的谈判中,在文化的市场准入方面,我国政府只承诺在音像的分销方面(音像制品的批发、零售、出租),遵守《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所设立的合资企业需经中国政府批准,合资企业中外方的股份不能超过49%,所经营的音像制品必须是中国政府审查批准的音像制品;在影院的改造和建设上,在遵守《电影管理条例》的前提下,在中方拥有管理控制权的情况下,外方股份不超过49%,允许外方参与经营管理。不仅我国,法国、日本、印度等国也将音像产品视为特殊文化产品,出于保护本国本民族文化和过滤不良信息的需要,上述各国纷纷制订了限制外国音像制品进口的政策。目前只有美国和其他少数国家在文化市场实行了全面开放的政策。

第五章传播与符号

符号(sign):能指代自身之外的某事物并被人们公认、使用的某种物质形式。(据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新华出版社2004)

符号是信息、声音和形象的结合。174

语言的基本特性语言是静态的、现实是动态的;语言是有限的、现实是无限的;语言是抽象的、现实是具体的

能指: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创造的概念,指符号中被我们感官所把握的物质形式。(同上)所指:索绪尔提出,指所指之物在心中形成的概念。(同上)

能指:指语言的声音部分。所指:指语言的意义内容。(据戴元光《传播学通论》)

抽象受众:传播者心目中预想的受众。

语言与现实的关系(三对矛盾):语言是有限的而现实是无限的,语言是表态的而现实是动态的,语言是抽象的而现实是具体的。

语言文字是怎样“还原”其指代的现实的:语言文字虽然是抽象的,但其意义有约定性。人们经过专门学习,能够在语言文字与现实中建立对应关系,通过联想来还原其指代的现实。

大众传媒对符号意义的确立、引申、替换、稳定及受众对符号含义的理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26)

符号既是编码的产物,也是编码的中介。(127)

投合性译码:接受者的理解与传播者想要表达的意义一致。

协调性译码:接受者的译码意义部分符合传播者想要表达的本义、部分违背其本义。

背离性译码:接受者的理解与传播者的本义截然相反。

死线抽绎:指语言难易程度固定在一条水平线上

潜意识的投射:传播者表述事实时,意是容易将自己的观点加进对事物的评价中。

误认为同一:语言的使用者同一范畴或同一类别中各个分子的差异,将它们混为一谈。

估计极端化:传播者在观察和描述事物时采用了非此即彼、排除中间状态的极端语言。

语言与实际混淆:人们在传播中不看具体实际,只看符号本身就去推断其含义。

推论与事实相乱:仅仅根据符号就作出对事实的推论,结果与实际不符。即望文生义。

晕轮效应:指受传者将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它方面的倾向。(213)

名片效应:先传播一些受众熟悉和喜欢的观点,再悄悄加进自己想要传播的观点。(213)

投射效应:受传者以自己的理解和心理为依据来理解和推断文本的涵义。(214)

受众的自述性:受传者对信息的感知和认识不全由传者给定,有自己的理解与阐述。(199)副语言:用口头语言进行表达时的语调、语速、音强、音高、音色等附加成份

体语:即身体语言。指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外貌、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

[增补]

符号学(Semiotics 或Semiology)广义上是研究符号传意的人文科学,当中含盖所有涉文字符、讯号符、密码、古文明记号、手语的科学。可是,由于含盖的范围过于广阔,在西方世界的人文科学中并未得到重视,直至结构主义在二十世纪下半期兴起,对符号在文化上的再现过程进行系统研究,正式出现当今所指的符号学,其起源要算到1960年左右。现代符号学另一个强大的源头是世纪初瑞士语言学泰斗索绪尔的教学讲稿——《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将符号分成意符Signifier 和意指Signified 两个互不从属的部分之后,真正确立了符号学的基本理论,影响了后来李维史陀和罗兰·巴特等法国结构主义的学者,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但它的哲学渊源则可以追溯到1967年。当时一位哲学家德里达(Jacque Derride,1930——2004)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他的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新闻语言学即用语言学研究方法来观照新闻写作、新闻文体风格等等的学科。

数理语言学应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来研究语言现象的一门新兴的语言学科,它使语言学与现代数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以及人工智能等学科发生密切的联系。又叫统计语言学。我国已有运用数理语言学研究《红楼梦》和鲁迅作品的成果。

第六章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计算机及其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这两个方面都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作为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如何决定着社会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率;另一方面,作为组织机构的传播媒介的制度、所有制关系、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如何,决定着社会传播的内容和倾向性。

大众传媒的功能:拉斯韦尔传播三功能说: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他用“社会雷达”来比喻监视环境功能。

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

和唐纳德.肖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中提出。主要内容为:(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3)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4)媒介对议题的表达也能影响受众的理解。

大众传媒的麻醉功能:

大众传媒的社会雷达功能:

人肉搜索指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机制,实际上就是通过其他人来搜索自己搜不到的东西。首创人肉搜索的是警备扑网,它的常见形式是先是一人提问,然后八方回应,通过网络社区集合广大网民的力量,追查某些事情或人物的真相与隐私,并把这些细节曝光。人肉搜索的有益之处是它充分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能在短时间内发掘和揭示一些内幕。但人肉搜索的发动和参与者通常都是网络上的愤青,他们容易头脑发热,无限制地挖掘他人隐私,给他人带来了极大的伤害,甚至触犯法律。因此,人肉搜索也被称为恐怖的社会搜索。

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地球村麦克卢汉认为,“地球村”的主要含义不是指发达的传媒使地球变小了,而是指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的重大变化

重新部落化:麦克鲁汉认为,电子媒介的趋向,是在一切社会制度中造成一种有机的相互依赖性,它所产生的瞬息和有机的联系有助于消除分割肢解局面,促成世界重新回归到部落的整体性时代。使非部落社会回到部落社会。

媒介即人体的延伸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热媒介”和“冷媒介”这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例如,一张照片是清晰的,而一幅漫画中的形象比较模糊,需要人进行联想和思考。前者属于“热媒介”,而后者属于“冷媒介”。“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电视人” 这是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后提出的概念,强调电视对现代人社会化过程的巨大影响,是对现代人行为方式特征的一种概括。“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容器人”这是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

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媒介依赖症”现代人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其特点是:过渡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

“他律性欲望主义”这是日本学者佐藤毅关于电视媒介对社会价值和消费文化的影响的一种批评观点。他认为,电视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而且还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它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像以及丰富的意境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这样,尽管日本社会中依然存在着阶层或收入的差别,却出现了整齐划一的追求奢侈化的倾向,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由勤劳、节俭和对社会的奉献价值,转向了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佐藤毅将这种现象称为“他律性欲望主义”,认为正是这种由媒介引发的欲望主义导致了日本人的自私化。

“电子乌托邦” 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电子乌托邦”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但是,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而是需要更加复杂的社会条件。

自媒体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精准传播与互动是其根本特征。

媒介技术决定论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一种批评。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麦克卢汉强调了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演进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他把媒介技术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使得他的理论带上了极端性和片面性;但另一方面,由于媒介是人创造和使用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所有制关系如何,反过来也规定着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性质。麦克卢汉仅强调媒介巨大能动性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社会制度和所有制形式对它制约的一面,因此其观点是片面的。

媒介功能融合指单一功能媒体向综合功能媒体的发展趋势,即多媒体化趋势。传统的媒介多是单一功能媒体,如书籍、报纸是视觉媒体,广播是听觉媒体等等。由媒介功能融合而产生的多媒体具有十分丰富的功能,如多媒体电脑集文字、影象、声音、数据储存、处理、双向通信、网络等功能于一体。多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大大提高了人类的传播效率,是媒介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事件。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

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所作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法兰克福学派用来指代大量生产的文化工业化过程以及推动该产业的商业化运行机制。

媒介文化所谓媒介文化就是指因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显现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社会文化现象。媒介文化以不同的媒介形态分为电影文化、电视文化、网络文化等不同的文化类型,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媒介文化具有广泛推行社会价值规范与建构社会价值意识的社会功能,是现代社会总体文化系统中由大众媒介所建构的一个亚文化系统,但其发展趋势正在从边缘文化形态进入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体系。媒介文化是当代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关切的热点。当代三种主要的媒介文化形态: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媒介文化生态系统指一个社会的大众传播对各种文化进行选择、包容、平衡和协调所形成的文化。

媒介内部控制传播学控制研究的领域之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传播媒介通过组织制度、报道方针等对新闻或信息的收集、选择、加工和报道过程的控制;二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制定职业纪律或道德准则来规范传播活动和传播工作者的职业行为。

[增补]

我国大众传媒主要数据

第七章传播的谋略

直接性谋略采取似乎没有谋略的方法,以明确的语言和方式直接刺激受者。

间接性谋略一般通过暗示、迂回的方法,调动受者的主观联想和补充来谋求观服效果。

公共外交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了解、获悉情况和影响国外公众,以提高本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

[增补]

注意分析运用传播谋略与尊重受众、尊重事实的辩证关系

重要参考书目:《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

第八章传播的技巧

运用传播技巧的原则要为内容服务、要与谋略吻合、要为受众接受

首位法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观点时,抢占时机首先发表的言论一般会获得较大效果。

只说一面劝服文化程度较低、思维较简单的受者时,一般适合采用只说其好处或坏处的方法,可以收到比较明显的效果。

两面都说劝服文化程度较高、思维比较复杂的受者时,把正负面情形都说出来,一般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多说法反复、持续、大量地传播同一内容,有时可以收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角色扮演法传播者有意在服饰、生活方式、话语风格、利益等方面与受众保持一致,以获得良好传播效果。

号召从众法强调某一观点已经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以此来劝服他人。

第三人效应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教授于1983 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三人效应的作用》中提出。通过第三人佯作无意间转述他人的某种意见,或创造某种条件让对方间接地听到你对他的评价与关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或劝说效果的现象。

滋补法麦奎尔在“防疫论”中提出,指在抗御敌对传播时,传播者事先向某些受传者灌输或提供正面论文材料,建立或巩固受传者的正确立场和态度。

接种法对受传者的预存立场和所持正面观点有意加以适度攻击或驳斥,或预见到所要传播的正面观点会遭遇何种反对意见、应该如何去应对,以此来建立或巩固受传者的正确立场和态度。分为主动接种(有目的有准备地接受别人的批驳)与被动接种(无准备或偶然地接触到别人的批驳)。(273)

第九章受众

受众的特性众多性、混杂性、分散性和隐匿性

受众的自在性受众并非是专门为接受传播而存在的,他们有自己的丰富生活内容和立场观点,因此有着传播者可能无法劝服、改变的客观性。

受众的自述性受众大都希望由自己来讲述事实,或者按自己的意图来讲述事实。

纯粹受众只接受传播而不向他人传播的受者,如年龄、文化、社会地位很低的人群。

介质受众接受传播后又向他人进行传播的受者

预期受众传播者心目中希望出现的理想受众。大众传媒的预期受众一般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文化程度、消费能力和闲暇时间的中间阶层受众。又叫目标受众。

俯视型受众指社会地位、文化程度和生活经验比传播者高的受众,如政府高级官员、某一领域权威专家等等。他们往往反过来诱导甚至改变传播者的态度。

仰视型受众指社会地位、文化程度和生活经验比传播者低的受众,他们易崇拜、敬畏传播者,易受传播者的诱导和暗示。

传播者的权利选择权、知情权、表达权、反论权、监督权、隐私权

个人差异论霍夫兰提出。他认为受众个人兴趣、爱好、性格、价值观等并非先天赋予,而是后天习得,这些因素极大决定了受者接受传播时的差异。

社会类型论这一理论强调受众在接受传播时更多地受其所处社会群体的影响。

社会关系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研究发现,受众所处的社会团体、组织对其接受传播有着重要影响力。

满足需要论这一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介产品的消费的目的是希望满足其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有生存、安全、自尊、爱与被爱和创造五个层次的需求。

社会参与论这一理论强调受众并非被动接受传播的人群,他们对媒介的传播有主动的、积极的参与权。

威信效应受众易受权威、名人的影响而改变态度

名片效应传播者先向受众传播一些他们所熟知的、易接受的观点,然后悄悄将自己的观点渗透进去,使受众以为这些观点与他们认可的观点是相似的。

选择性注意又叫有意注意、职业注意。指受众出于自己的预存态度、职业需要,主动寻求能满足其需要的信息。

无意注意指体积庞大、色彩鲜艳、形状奇特、突然出现的事物等等引起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有意注意的基础,能够及时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往往是创造性发现的前提。

创造性理解指受者接受传播时,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补充和完善了所接受的信息。

想象空间指传播者在制作信息时,有意无意地为受传者预留出让其充分发挥联想、想象、补充的空白,文艺作品多使用这种方法。

卷入性理解受传者接受传播时,忘记了这是虚拟的、抽象的事物,混淆其与现实世界的区别,将其与现实生活混为一体,对其作出现实的行动反应。

选择性记忆指受传者有意无意地对所接受的信息作出牢记或遗忘的反应。

反馈被当作解码者对信息的反应而返回编码者的过程。

前馈传播者进行传播之前,对受传者可能出现的反馈进行的调查和搜集过程。

真性反馈和假性反馈

即时反馈和延时反馈

意见领袖指在信息传播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具有某种影响力的中介角色。他们往往是某一领域、阶层和群体中有威信、经验丰富、有专长的成功者。

两级传播模式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在40年代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的理论假说。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和影响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两级传播理论的目的在于揭示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强调大众传播的效果受到人际传播的制约。

第十章传播环境

传播环境指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多种条件和状况的总和

传播环境也是一种信息系统(参见传媒媒介一章梅罗维茨理论)

地理环境和物理环境

媒介环境指大众传媒在运作管理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氛、习惯模式。包括媒介威望、社会意识、团队精神、行为规范、求实精神、规章制度等等。还包括某一地区大众传媒的话语风格。

社会环境对于大众传媒而言,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四个因素。其中,传播制度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

强大效果论认为传播媒介对受众具有强大的效果。

魔弹论又叫皮下注射论,受传者几乎是应声而倒。此一理论受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强大宣传效果影响。现代社会很多事实证明,若将受传者置于某一封闭环境中,长期使其只接受某一方面的信息,排除其他信息,确实能收到惊人的传播效果,一些邪教组织和非法传销组织就普遍采用这种方法。

有限效果论

微弱效果论

条件效果论

分层效果论

沉默螺旋理论(见传播者一章)

抽样调查法: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

控制实验法:控制实验主要是用于测试特定的信息刺激或环境条件与人的特定心理或行为反应类型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由卢因和霍夫兰这两位传播学先驱从实验心理学中引入传播研究领域的。

对一些重要的传播学观点的评判

1、传播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对某些受众的一次“屠杀”。

这种看法有一定合理性。传播技术的革命一方面为人类带来福音,一方面也使很多来不及适应它的人无法熟练运用新的传播技术而迅速落伍。如电脑的普及使许多长于算盘的财会人员被解雇而失落,

电脑和手机也使许多只会用笔写字的人无法跟上信息时代的快速写作节奏。

2、语言文字的传播效果是通过唤起人们的生活经验、记忆来实现的。

这说法合理。语言文字虽然是抽象的,但其意义有约定性。人们经过专门学习,能够在语言文字与现实中建立对应关系,通过联想来还原其指代的现实。

3、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逻辑、没有理由、没有用处的注意。这种说法片面。无意注意虽然显得没有逻辑和理性,但它是有意注意的基础,有时甚至能激发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先有倾向经常是一种个人主观偏见,必须尽量杜绝。这种说法不正确。先有倾向是人们的固有特点,也是受众自主性和自述性的体现。不承认它存在的合理性,不是唯物主义的做法。传播者就是要通过有效的传播来改变人们的态度。

5.在所有传播活动中,传播者都必须将信息传播得十分明白、完整,才能确保传播效果。

片面。一般而言,传务求通,但在一些特殊的传播如文学艺术传播中,有时传播者有意制造一定的接受难度或给受众预留想象空间,让受众通过自己的努力“破译”信息中潜藏的奥妙之处,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第一,宣传重符号,新闻重信息。第二,宣传重反复,新闻重新意。第三,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第四,宣传重时宜,新闻重时效。第五,宣传重操控,新闻重沟通。第六,宣传有重点,新闻讲平衡。https://www.doczj.com/doc/8110491291.html,/GB/14677/22100/41466/41467/3027940.html 人民网(展江的观点)

媒介的传播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媒介本身就是信息。

有一定合理性。这是麦克鲁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媒介本身就是信息,其传播的内容是什么并不重要,仅仅是媒介这种工具本身就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有着重大的影响。

造谣可耻,辩诬可悲。

一般来说这说法是合理的,但在网络时代就不合理了。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为了争夺最大多数的网民,真相与谣言都在争抢速度,如果我们不在第一时间传播真相,谣言就会满天乱飞,真相被遮蔽,事后辟谣的成本和效果大打折扣。

传播实践问题要求提高到传播学理论高度加以解答:

人肉搜索微博2011年4-5月《人民日报》关于包容、善待公众舆论的五篇系统评论走转改最近三年舆论热点事件我国传媒普遍实行企业改制中央政治局多次举行社会管理专题学习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建设社会心态的表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增强软实力的表述网络水军舆论反制网络参政网络问政网络执政民间自组织能力无聊媒体

1、为什么抽象的语言能具有生动的形象性?

语言虽然抽象,但它却能通过唤起使用者对语言所指代的事物进行形象思维,从而具有形象性。另外,有些特定的语言排列组合方式也可以表达某种形象化的内涵,如图案诗。

另外,语言具有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往往给受传者提供了想象空间和创造机会,相反,视觉形象虽然生动,但却大大限制了受传者的这种想象力和创造性。

2、能够比竞争对手更早获得新闻,曾是大众传媒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法宝,今天它还有那样重要的作用吗?为什么?

3、一个并不太懂音乐的人成了狂热的追星族,只要有歌星演出,每场必到。他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他热爱的不单是音乐歌曲,而是热衷于那种传播环境和气氛,因为梅罗维茨认为情境也是一种信息。另外,从众心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大家都追星,他也跟着追星。

4、长期偏重使用某种传媒的人会形成一些特殊的心理特征甚至引发心理疾病。这个问题主要要参考麦克鲁汉关于“冷热媒介”的看法。

5、文化背景对受传者的影响主要体现于:A、首先他是在全民族公认的文化环境中接受传播;B、他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都受着文化的制约;C、个人的文化水准也受着文化大背景的影响;D、区域性文化对受传者的影响往往很大。

6、网络把关人与报刊把关人的作用很不相同,网络管理者把关功能往往严重退化,其职能更多地转向搜集信息、防范病毒、编排制作信息方面。这种倾向有不少弊端。

7、传务求通,但有时也故意不求太通。

8、信息量与信息的质量要综合起来加以考察。

9、面向庞大受众的全国性传媒在竞争中,往往因受众针对性不强而败给区域性传媒。

10、信息生态平衡问题。信息传播能不能绝对净化?

11、我们说人际传播多是面对面进行的,但新媒体――手机、电子邮件却将大众传播的远距离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亲近性结合起来。值得关注。

12、受众在宣传、新闻报道、学术领域中的逆反心理有哪些具体表现?

13、布热津斯基认为电视是万恶之首。他有哪些理由?

14、首位法:即在传播中抢占先机、先发制人,造成第一印象,以影响其他人的意见。

15、传播技巧与传播技术有何区别与联系?讲究技巧与说真话有矛盾吗?

16、记者怎样正确处理他既是生活的客观报道者、又是生活的主动参与者这种双重角色?

-建筑环境学试卷A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由两部分组成,即 直接 辐射和 间接 辐射。 2、 风速 和 风向 是描述风特征的两个要素。 3、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各种内扰和外扰的影响。外扰主要包括 室外气候参数 和 邻室的空气温湿度 。 4、 人体的能量代谢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肌肉活动强度 、 环境温度 、性 别、年龄、神经紧张程度、进食后时间长短。 5、 热感觉投票的选项有热、暖、 中性 、 稍热 、稍凉、凉和冷。 6、 室内空气污染按其污染物特性可分为化学污染、 物理 污染和 微生物 污染。 7、 空气净化的主要方法有: 过滤器过滤 、 吸附净化法 、纳米光催化降解VOCs 和紫外线照射法等。 8、 机械通风从实现方法上可分为三类:稀释法、 置换法 、 局部保障法 。 9、 换气效率定义为新鲜空气置换原有空气的快慢与 活塞 通风下置换快慢的比值。换气效率越 高 ,说明房间的通风效果越好。 10、 声压级的定义式为 Lp=20lg(p/p0) ,其中参考声压等于 2*10-5 Pa 。 11、 累积分布声级 L 10=60dB 表示整个测量时间内有10%的测量时间,噪声都超过60dB 。通常在噪声评价中多用L 10、L 50 、 L 90 。 12、 舒适的光环境应当具有以下四个要素:适当的照度水平、 舒适的亮度分布 、 适宜的 色表与色温、 避免眩光干扰 。 13、 亮度对比不变时,视角越小,需要的照度越 大 。在相同的亮度对比条件下,识别相同的视角作业所需要的天然光照度要明显 低于 人工光的照度。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室外气温一般是指距地面( C )米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 A .1 B. 1.2 C. 1.5 D. 2 2、 普通玻璃能够有效地阻隔( C )。 A .可见光 B. 近红外线 C.长波红外线 3、 以下选项中,( D )是评价自然通风环境中人体热舒适的。 A .PMV B. 有效温度 C. 热损失率HDR D. 适应性模型 4、 下列污染物中,( D )不是有机挥发物VOCs 。 A. 甲醛 B. 甲苯 C. 四氯化碳 D. 氨 5、 房间容积V 与通风量Q 的比值V/Q 定义为( C )。 A. 换气次数 B. 换气效率 C. 名义时间常数 D. 排空时间 6、 在理想活塞流通风条件下,等于房间的名义时间常数的是:( B )。 A. 房间入口处的空气龄 B.空气微团的驻留时间 C. 房间的平均空气龄 D. 空气微团的残留时间 7、 两个数值相等的声压级叠加后,声压级比原来增加( A )。 A. 3dB B. 4dB C. 5dB D. 6dB 8、 表示被照面上的光通量密度的是( A )。 A. 照度 B. 光通量 C. 明度 D. 亮度 9、 湿黑球温度适用于( D )。 A. 室内中等环境 B. 室内偏热环境 C. 室外寒冷环境 D. 室外炎热环境 10、 夏季服装的热阻一般为( A )。 A. 0.5clo B.1.5clo C. 2.0clo D. 4.0clo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 1. 太阳常数 太阳常数是指太阳与地球之间为年平均距离时,地球大气层上边界处垂直于阳光射线的表面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 2. 热岛现象 由于城市地面覆盖物多,发热体多,加上密集的城市人口的生活和生产中产生大量的人为热,造成市 中心的温度高于郊区温度,且市内各区的温度分布也不一样。如果绘制出等温曲线,就会看到与岛屿的等高线极为相似,人们把这种气温分布的现象称为热到岛现象。 3. 操作温度 反映环境空气温度ta 和平均辐射温度tr 的综合作用。 To=(hr*tr+hc*ta)/(hr+hc) 4. 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 空调空间中绝大多数人没有对室内空气表示不满意,并且空气中没有已知的污染物达到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的浓度。

传播学概论重点 最新郭庆光版 期末考试版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5、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网络传播概论-最终版本

网络传播概论 名词解释: 1、信息图表:将信息数据等可视化的一种方式。(含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列 表)。(新闻信息图表:它是那些具有新闻价值或者可以传达、解释新闻信息的图表,其特点是形象性与直观性。) 2、网络新闻专题: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 续报道的形式。 3、社会化媒体营销:是指运用各种社会媒体平台和手段开展的品牌营销、产品销售、客户 服务、企业公关等活动。 4、网络论坛:通常是指以各种话题讨论为主的BBS。它是利用网络手段所开展的一种多对多的交流方式,是网民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也是网民评论的主要栖息地。 5、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也可以说,语义网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轻松。 6、微博:也称为微博客,它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在微博平台上发表简短的消息,这些消息可以即时地传送给关注自己的那些对象。尽管它常常被拿来与博客相比,但微博不是博客的一种简单延伸,它把即时通信、SNS和博客等的特点结合起来,从而在人际交流与公共信息传播方面形成了综合优势。 7、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源于社会组织,社会变化以及由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所构成的一个技术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百度)从微观来看,该“网络社会”是从原现实社会中分化出来的比特世界与原子世界分离与统一的新的现实社会。从宏观视之,它是由人们的交往实践主体与主体通过网络这一中介客体构成的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交往大系统,是现代世界交往、互动联系的媒介,是交往实践全球化的共在结构。 8、网络营销: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 9、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问答: 一、网络新闻报道单元 是对日常稿件进行整合的一种手段,常常是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由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信息和手段等共同组成一个小的集合,通过他们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与新闻专题相比它的规模要小得多,且针对的是各种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日常报道,而不一定是重大报道题材。 作用:(1)克服新闻碎片化现象;(2)体现网络媒体竞争力; 特点:(1)以某一稿件为主干,其他稿件为其服务、报道线索明确;

建筑环境学复习题(专升本)

《建筑环境学》复习题(专升本) 一、填空题 1.围护结构表面越粗糙、颜色越深,吸收率。 2.采用两种积分变换法,得到和两种冷负荷计算方法。 3.对人体的能量代谢率M起绝对影响的是。 4.建筑物必须满足美观性、安全性和、四个要求。 5.冬季的太阳高度角 越小,则其日射强度越。 6.夜间辐射包括与长波辐射、与长波辐射、与周围建筑和其它物体外表面的长波 辐射。 7.声速是声波振动状态的传递,与媒介的弹性、和有关。 8.按灯具布局情况可分为照明、照明、照明和照明四种照明 方式。 9.不好的室内空气品质除了引起人的不舒适外,还会 和。 10.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方法中暴露水平评价属于评价指标。(选填“主观、客观”) 11.高激发的热环境适合做的脑力工作。(选填“简单”或“复杂”) 12.室内污染物按其特性可分为:、、三类。 13.某点的空气龄越小,说明该点的空气品质越。 14.确定太阳位置常用的两个角度是和。 15.普通平板玻璃对太阳辐射能中的是高透过。 16.服装吸收了汗液后,热阻,会使人。 17.根据消声原理,可把消声器分为:、和消声器。 18.人工光源分为光源、光源和LED光源三大类。 19.获得自然通风压力差ΔΡ的途径有和。 20.人耳能够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约在 Hz~ Hz。 二、判断题(对选“√”,错选“×”) 1.温度波在向地层深处传递时有衰减和延迟。() 2.空气对长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 3.常规的送风空调去除的冷负荷包括室内其他各表面向空调的辐射热量。()

4.热中性就是热舒适。() 5.吸烟是世界公认的肺癌的第二大诱因。() 6.物理吸附对所吸附的气体选择性弱。() 7.共振吸声结构主要用于吸收高频声波。() 8.在暗环境中,人眼能看清物体的颜色,但无法分辩物体的细节。() 9.我国气候分区有两种: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和建筑气候区划。() 10.在天气晴朗的白天,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长波辐射可以忽略不计。() 11.当室内外温差平均值远大于室内外温差的波动值时,可用稳态法计算建筑冷热负荷。 () 12.人的热感觉最初由人体皮肤温度决定、最终由核心温度决定。() 13.送风可及性与送风中指示剂浓度有关。() 14.在不同气流组织形式中,下送上回形式的余热利用效率最高。() 15.在办公室内,可以用CO 2浓度作为衡量室内空气品质的指标,其原因是 CO 2 浓度易测;并 且 CO 2 浓度能够反映了室内人体代谢污染物的总体水平。() 16.相对热指标RWI和热损失率HDR都适用于稳态热环境。() 三、名词解释 1.建筑环境学: 2.得热: 3.空气龄: 4.(声音)掩蔽效应: 5.空气温度: 6.热负荷: 7.平均辐射温度: 8.光通量 四、简答题 1.简述影响人体与外界热交换的因素。 2.简述室内得热途径。 3.简述室内空气品质问题产生的原因。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 信息焦虑:当人们不理解信息时,不知道到哪里查找信息时或者知道到哪里找却不能对其访问时都会产生焦虑,这就是信息焦虑。 2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3 网络媒体:借助于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移动电话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 广义:借助于互联网发布信息和进行信息服务的站点。 狭义:我们认为只有在互联网上主要从事新闻信息的选择,编辑,登载,和链接等信息服务的专业网站才能被认为是网络媒体。 5 公民新闻:又称参与式新闻,指大众传媒以组织者、行动者的身份参与社区事物,倾听市民心声,寻找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发起的讨论,以各种形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同时进行高强度,大规模地报道,争取对社会各界产生最大程度的影响,以实现某个良好愿望或解决某个社会问题的媒体行为。 6网络广告:从广义上讲,一切基于网络技术的传播信息方法与过程都是网络广告。从狭义上讲,网络广告是基于计算机操作,通过国际互联网发布的电子广告。 7虚拟社区:又称网络社区,指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求的人组成,成员可以分布于各地,以知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核心功能:公告栏,群组讨论,社区通讯等)8博客: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的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V)撰写博客文章的行为,其他人可以感受到博客门的行为价值。 (N)具有博客行为的人群,他们将其生活与网络相结合,通过网络展示自己的生活,并通过网络社区实现其价值。 9、网络隐私: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活动领域与个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包括第三人不得随意转载、下载、传播所知晓他人的隐私,恶意诽谤他人等。 10、网络伦理: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显示出得新型道德关系,表现为社会意识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对人和多种组织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 13、中国网络媒体:依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并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授权和认定,在

建筑环境学填空题

一填空题: 1目前人们希望建筑物能够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 美观性。 2、北京时间等于世界时加上8小时。 3、在气象台上,一般以所测距地面10m高处的风向和风速作为当地的观 察数据。 4、空气湿度一般以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来表示。 5、城市气候的特点是:风场与远郊不同、热岛现象、云量不同。 6建筑对日照的要求的根据是建筑的使用性质、当地的气候条件。 7、冷负荷与得热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房间的构造、围护结构的热工特性 和热源的特性。 8、调查对环境的热感觉的简写为:TSV。 9、预测不满意百分比(简写为PPD表示人群对热环境的不满意百分比。 10、室内空气环境包括室内热湿环境和室内空气品质。 11、、表征过滤器的主要指标有:过滤效率、压力损失和容尘量。 12、建筑通风的方法从实现机理上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 13、目前人们希望建筑物能够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 美观性。 14风分可以分为人类环境;和地方风。 15从日照角度,建筑最好的体型和朝向正方形和长方形、 朝向为东南和西南 16得热量与外界之间存在着衰减与延迟的关系。 17、做脑力工作的能力在有效温度高于:33 度以上开始下降。 18、表征过滤器有效指标的过滤效率、压力訊失和容尘量。 19、照成室内空气低劣的主要原因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牛物污染三部 分组成。 20、颗粒物浓度的表示方法计质浓度、计量浓度组成。 21 .声音产牛与传播过程包过的三个基本要素声源,传播途径,接受者。

、选择题: 1、太阳与地球平面的夹角为。(D)

A 公转角 B 太阳方位角 C 太阳高度角 D 赤纬度 2、大气透明度一般取。(C ) A 0.85-0.95 B 0.75-0.85 C 0.65-0.75 D 0.55-0.65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两者无法比较 4、热平衡方程不包括下列哪一项。(D ) A 对流形式散发的热量 B 辐射形式散发的热量 5、热舒适投票常用那个字母表示。(C ) A MRT B TSV C TCV D PMV &室内污染物浓度处于稳定状态,所需要的全面通风量不取决于 A 室内污染物允许浓度 B 室外污染物允许浓度 C 室内污染物发生量 D 室内污染物浓度 7、一裸露的白炽灯,加上一灯罩后。(B ) A 光通量不变发光强度不变 B 光通量不变发光强度改变 C 光通量改变发光强度不变 D 光通量改变发光强度改变 8、对于点声源来说,当声源以稳定的功率辐射时,传播距离加倍,声压 9、影响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因素不包括有。 A 10 B 50 C 100 D 500 11下面哪一项不是建筑环境学的三个任务之一? A 如何协调满足室内环境舒适性与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B 了解人和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室内环境 C 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建筑环境的 D 掌握改变或控制建筑环境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12、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称为( 3、任一时刻房间瞬时的热量总和 同一时间的瞬时冷负荷(D ) C 人体蓄热 热传导形式散发的热量 级和声强级要衰减 dBo (D ) A 赤纬 B 时角 C 纬度 D 经度 10、下面哪个频率是常用倍頻程的中心频率。 (D) A)o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北语 18秋《社会语言学》

18秋《社会语言学》作业_1 一、单选题( 每题5分, 共11道小题, 总分值55分) 1.“懂得什么样的话适合什么样的场合”是海姆斯“言语交际能力”()的要求。 A. 形式上的可能性 B. 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 C. 语境适应性 D. 现实中的实施情况 答案:C 答案可以联系屏幕左上的“文档贡献者” 2.对语言转用的认识有误的是()。 A. 语言转用只能是整体转用型 B. 语言转用也是由语言接触引起的 C. 语言转用又称“语言替换”、“语言替代” D. 语言转用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民族的部分人放弃使用自己的母语而转用另一语言的现象答案:A 3.制定、实施语言规划,要充分考虑政策所依赖的群众因素,尊重人民的意愿,满足群众的需要,并依靠群众去贯彻、执行,这符合语言规划的()原则。 A. 政治性 B. 理论性 C. 群众性 D. 可行性 答案:C 4.语言存在着的()差异是所有差异中最直观、最常见的。 A. 性别 B. 年龄 C. 职业 D. 阶层 答案:B 5.从语言规划角度去看,语言的人文性主要表现不包括()。 A. 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性质、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 B. 语言应用中折射出的各种文化现象,如经济形态、思想观念等 C. 语言交际中所反映的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 D. 语言交际中所反映的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情感、态度及其他文化背景等 答案:C 6.有关阶级差别与语言代码、语言威望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掌握代码系统多少以及复杂程度是语言能力的体现 B. 伯恩斯坦通过实验认为出身上等阶级的人比下等阶级的人在语言能力上更有优势 C. 最下层阶级的男性发音往往是远离社会标准发音的,形成“显威望”标准 D. 中产阶级的地位、生活方式连同他们的语言特点都成为较低等级的人们模仿学习的对象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名词解释: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它是一套协议的结合,用于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通俗的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搜索引擎:为满足大众信息检索需求的搜索技术,分为网络蜘蛛型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和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分类目录)。谷歌、百度是前者的代表,雅虎是后者的代表。 社会化搜索:通过整合用户力量,来补充及其搜索的不足。人肉搜索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社会化搜索。社会化搜索引擎主要指基于人们的社交网络、针对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搜索的技术。 Web2.0:指允许用户广泛参与网站内容建设和交互的技术,网络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写”,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相比Web1.0,Web2.0具有强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与此相关的技术有RSS、博客、维基、SNS、微博、微信等。Web2.0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站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Web2.0的指向试图将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Web2.0的应用还是一种社会纽带,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也是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 自媒体: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环境下,不从属于专业媒体的个体或组织通过各种网络手段进行自主的信息传播的新形式。 UGC(UCC):用户生成内容,不仅可以使信息生产的成本转移到用户,从而减轻网站的负担,而且用户生产的内容更具个性化,更能满足常委需求。同时它也有助于用户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更容易产生黏着力。 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主要特征有内容生产与社会相结合;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社会化媒体常常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社会化”意味着依赖于人们关系的集成,要在人们的社会互动基础上产生较大规模的社会聚合。社会化媒体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社交的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它也在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社会化媒体也促进了公民新闻和自媒体的繁荣,对专业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传播格局带来了重大打击。

建筑环境学 名词解释

第二章建筑外环境1、赤纬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5~-23.5度之间,向北为正,向南为负。根据赤纬的变化,确定夏至、秋分、春分以及冬至。 2、太阳时角当太阳入射的日地中心连线OP线在地球赤道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时间12点时,日地中心连线在赤道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简称时角。一般说来:当地时间12时的时角为0,前后每隔1小时,增加15度 3、太阳常数指太阳与地球之间为年平均距离时,地球大气层上边界处,垂直于阳光射线的表面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I0=1353 W/ ㎡。 4、大气环流由于照射在地球上的太阳辐射不均匀,从而造成赤道和南北两极之间的温差,由此引发的大气从赤道到两极,和从两极到赤道的经常性活动,叫大气环流。 5、风向频率图(风玫瑰图):按照逐时所测得的各个方位的风向出现次数,分别计算出各个方位出现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比,并按一定的比例在各个方位的方位线上标出,再将各点连接起来。分为年风向频率图和月风向频率图。它的优点是特别直观。 6、气温的日较差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通常用它来表示气温的日变化。日较差取决于地表温度的变化。由于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我国各地的日较差一般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7、热岛现象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且市内各区的温度也不一样,如果绘制出等温曲线,就会看到与岛屿的等高线极为相似,人们把这种气温分布称为“热岛现象”。热岛强度会随气象条件和人为因素不同出现明显的非周期变化。 第三章建筑热湿环境 1、得热量某时刻在内外扰作用下进入房间的总热量。得热量包括:显热(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和潜热,它有正负之分,主要来源是:室内外温差传热、太阳辐射进入热量、室内照明、人员、设备散热等。 2、冷负荷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为恒定值时,在单位时间内需要的从室内除去的热量。分为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 3、热负荷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为恒定值时,在单位时间内需要的从室内加入的热量。分为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 4、空气渗透由于室内外存在压力差,从而导致室外空气通过门窗缝隙和外围护结构上的其他小孔或洞口进入室内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非人为组织(无组织)的通风。原因是由于建筑存在各种门、窗和其他类型的开口,室外空气有可能进入房间,从而给房间空气直接带入热量和湿量,并即刻影响到室内空气的温湿度。计算负荷时仅考虑渗入空气。目前常用方法是基于实验和经验基础上的估算方法,即:缝隙法和换气次数法 第七章建筑声环境 1、声功率指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的声能,单位为W。 2、声强衡量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声音强弱的物理量,单位W/m2。人耳能听到的下限声强为10-12W/m2,上限声强为1W/m2。人耳的容许声强范围为1万亿倍。 3、分贝分贝:所谓分贝是指两个相同的物理量(例A1和A0)之比取以10为底的对数并乘以10(或20)。声压级LP=20lg(P/P0)。 4、A声级参考40方等响曲线,对500Hz以下的声音有较大的衰减,以模拟人耳对低频不敏感的特性。 5、等效连续A声级某一时间间隔内A计权声压级的能量平均意义上的等效声级,简称等效声级。在对不稳态噪声的大量调查中,已证明等效连续A声级与人的主观反映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我国使用该量作为噪声评价指标。 6、统计声级累计分布声级就是用声级出现的累计概率来表示这类噪声的大小。累计分布

传播学概论重点

2010年自考《传播学概论》练习题与答案 一、简述题: 1、信息的特征? 答:1共享性,2扩散性,3传递性,4扩充性,5浓缩性,6替代性。 2、拉扎斯菲尔德通过对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调查,写出了《人民的选择》,其中提出一系列理论的假说,这些假说都就是什么? 答:《人民的选择》就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调查结果表明,在整个竞选过程中间,改变了原来投票意向的人只占8%,大部分人始终没有改变投票意向,也就就是说,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意向的力量,它只就是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且不就是主要因素。 研究者通过这项研究否定了早期魔弹论的效果观,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其中包括: 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就选举或其她政治问题作出的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与大众传播,而就是基本取决于人们已有的或迄今所持有的政治态度) 2)选择性接触假说(指受众并不就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就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3)“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就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就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可能产生的三种效果:1强化效果2“结晶”效果3“改变”效果) 3、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有什么区别? 答: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的根本差异表现在:前者就是哲学思辨的,后者就是科学实证的。具体地说,批判学派采用的研究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卢卡奇的“总体性”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总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之与,总体包含着部分所没有的东西。用总体的眼光审视传播,才能洞察其内在的历史背景与社会联系。传统学派采用的就是实证方法,以“科学性”见长。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控制实验等研究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根据一项理论假设,去寻找有关的实际数据,然后据此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证明或否定这一理论假设,简单地说,就就是提出命题,定量分析,得出结论。 4、问卷调查中提问设计的原则就是什么? 答:合理性,科学性,艺术性。 5、报纸的主要特点就是什么? 答:长处:1信息容量较大2保存信息的能力强3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强;报纸信息容量虽然受到篇幅的限制,但可以通过扩版增张扩大信息容量。报纸就是印刷品,易于保存与查阅。读报的时间,读报的方式都任由读者决定。 短处:1传播信息的速度不如电子传媒,因而新闻的时效性逊于广播电视2传播形式缺乏图声并茂的电视节目的动感,也不如以声传情的广播节目来的新切3读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限制了读者的范围。 6、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区别就是什么? 答:传播学虽然与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与新闻学并不存在“血缘”关系,不同之处在于: 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新闻学的研究路线就是:实务-历史-理论;传播学的研究路线就是: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与指导-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

社会语言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第二章理论与方法学 一、什么是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是怎么调查语言变项和社会变项之间的共变关系的?请举例说明 1、语言变项和社会变项: 人们使用各种语言变体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说话人使用某些语言变项与其社会背景有关 研究者必须判定哪个社会变项与某个语言变项相关:地位,性别,年龄 (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常用术语之一,英文为Linguistic variable,指语言变异的项目。语音、句法、词汇都可能成为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奠基人拉波夫所做的纽约语言调查,其中的(r)就是语言变项。一个语言变项一般包含几个“变式”,比如(r)变项包括两个变式,一个是(r)变式,第二个是零变式。又如话中零声母(w),是一个变项,它有两个变式,一个是(w),第二个是(v)。) 2、拉波夫(William Labov)的著名例子 car, card, fourth 语言变项:在元音前的辅音/r/发音或者不发音 社会变项:地位 结论: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倾向于发出词语中的r音。 二、拉波夫(William Labov)对纽约[r]音的调查 拉波夫:探索语言变异的个别理论 纽约流行的r音 假设:假如纽约市本地人中有任何两个集团在社会分层的阶梯上处于高低不同的地位,那么他们在发[r]音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 假设被证实:越是社会地位高的人,或越是正规的场合,就会有越高的卷舌率 语言变项:发r音/不发r音,w/v ,公交车/巴士 语言变项可选择音位、词素、句法、词语等各层次上的某个结构单位 语言变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同相应的社会变项发生有意义的共变。 60年代前半期拉波夫运用定量分析法研究语言变量与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拉波夫感觉到下层黑人倾向不发[r]音 做出假设:假如纽约市本地人中两个集团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那么他们在发[r]音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 怎样证实这个假设呢?

网络传播概论重点概念

网络传播概论 主要概念: 1、计算机网络:若干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且固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被称为一个节点。 2、www:伯纳斯李在1989检提出的技术构想。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次飞跃。互联网中的一种应用方式,主要功能是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即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同时利用超链接将网络中的信息相互连接起来 3、物联网:1999年提出,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测、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也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4、P2P技术:也称对等网络技术,是一种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客户端/服务器结构,整个网络结构中不存在中心节点,每一个节点大都同时具有信息消费者、信息提供者、信息通信等三面功能。其中每一个节点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 5、云计算:将庞大的计算粗粒任务自动分拆成多个较小的子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给多部网络服务器所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利用此技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极为复杂的信息处理,实现和超级计算机同

样效能强大的网络服务。

6、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社交平台以及内容生产与交换的平台。主要两个特征:一是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两者间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反过来这些平台上的内容也成为连接人们彼此关系的纽带。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可以很快从无数信息碎片中将有公共价值的内容筛选出来。二是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7、公民新闻:非专业新闻工作者从事的新闻信息和评论的发布、传播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从总体来看,人们对公民新闻的两点共识是,一是强调公众在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参与,二是强调新技术对于公民新闻发展的作用。对于公民新闻活动的认识应该把公民的各种新闻信息生产行为综合在一起进行考察,包括新闻采集、发布、整合、传播以及相关的评论和其他活动。 8、媒介融合: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浦尔教授提出。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媒体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带来的最终结构就是各种媒体之间界限模糊、功能交叉与产品的融合。既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一种走向,也是其他媒体发展的共同趋向。 9、流媒体技术:流式传输,将声音、影像或动画经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进行接续、不间断的传送,用户不必等到整合文件全部下载完毕,而是只需经过几秒或者十几秒的启动延时即可进行观看。用户在播放时,文件的剩余部分还会通过服务器继续下载。流式传输技术两种:一是顺序流式传输,另一种是实时流式传输。

建筑环境学填空题

一填空题: 1目前人们希望建筑物能够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 美观性。 2、北京时间等于世界时加上8小时。 3、在气象台上,一般以所测距地面10m高处的风向和风速作为当地的观 察数据。 4、空气湿度一般以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来表示。 5、城市气候的特点是:风场与远郊不同、热岛现象、云量不同。 6、建筑对日照的要求的根据是建筑的使用性质、当地的气候条件。 7、冷负荷与得热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房间的构造、围护结构的热工特性 和热源的特性。 8、调查对环境的热感觉的简写为:TSV。 9、预测不满意百分比(简写为PPD)表示人群对热环境的不满意百分比。 10、室内空气环境包括室内热湿环境和室内空气品质。 11、、表征过滤器的主要指标有:过滤效率、压力损失和容尘量。 12、建筑通风的方法从实现机理上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 13、目前人们希望建筑物能够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 性、美观性。 14 风分可以分为人类环境;和地方风。 15从日照角度,建筑最好的体型和朝向正方形和长方形、 朝向为东南和西南。 16得热量与外界之间存在着衰减与延迟的关系。 17、做脑力工作的能力在有效温度高于:33度以上开始下降。 18、表征过滤器有效指标的过滤效率、压力訊失和容尘量。 19、照成室内空气低劣的主要原因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生物污染三部分组成。 20、颗粒物浓度的表示方法计质浓度、计量浓度组成。 21 .声音产生与传播过程包过的三个基本要素声源,传播途径,接受者。 二、选择题: 1、太阳与地球平面的夹角为。(D)

A公转角 B太阳方位角 C太阳高度角 D赤纬度 2、大气透明度一般取。(C) A 0.85-0.95 B 0.75-0.85 C 0.65-0.75 D 0.55-0.65 3、任一时刻房间瞬时的热量总和同一时间的瞬时冷负荷(D) A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两者无法比较 4、热平衡方程不包括下列哪一项。(D) A对流形式散发的热量 B辐射形式散发的热量 C 人体蓄热 D 热传导形式散发的热量 5、热舒适投票常用那个字母表示。(C) A MRT B TSV C TCV D PMV 6、室内污染物浓度处于稳定状态,所需要的全面通风量不取决于。 (D) A 室内污染物允许浓度 B室外污染物允许浓度 C室内污染物发生量 D室内污染物浓度 7、一裸露的白炽灯,加上一灯罩后。(B) A 光通量不变发光强度不变 B光通量不变发光强度改变 C光通量改变发光强度不变 D光通量改变发光强度改变 8、对于点声源来说,当声源以稳定的功率辐射时,传播距离加倍,声压 级和声强级要衰减dB。(D) A 3 B 4 C 5 D 6 9、影响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因素不包括有。(D) A赤纬 B时角 C纬度 D经度 10、下面哪个频率是常用倍頻程的中心频率。(D) A 10 B 50 C 100 D 500 11下面哪一项不是建筑环境学的三个任务之一?( A ) A 如何协调满足室内环境舒适性与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B了解人和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室内环境 C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建筑环境的 D掌握改变或控制建筑环境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12、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称为(A)。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瞧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就是作为意义与符号、精神内容与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就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就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就是一种行为,也就是一种过程,也就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与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就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的存在就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与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与谐与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与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社会语言学真题

试题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 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去看语言、方言及其他具有完整系统的语言变体,可以归纳出某些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B) A. 非标准性 B. 独立性 C. 非历史性 D. 短暂性 2. 社会语言学是(A)。 A. 从社会研究语言 B. 从语言研究社会 C. 从社会研究社会 D. 从语言研究语言 3. 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语言学这个概念的是美国语言学家(A)。 A. 哈佛·丘里 B. 韩礼德 C. 拉波夫 D. 布莱特 4.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C)用“Who says what to whom,when and how”来概括社会语言学的范围。 A. 克里斯特尔 B. 布莱特 C. Nessa Wolfson D. 乔姆斯基 5. 乔姆斯基主张区分“语言能力”和(A)。 A. 语言运用 B. 语言转换 C. 语言变异 D. 语言使用 6. 社会语言学家用(C)这个概念来指称自己的研究对象。 A. 变化 B. 变动 C. 变异 D. 改变 7. 社会语言学是(B)的重要分支之一。 A. 社会学 B. 语言学 C. 人类学 D. 文字学 8. 社会语言学通过对(A)的描写和分析来说明语言的社会变异状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