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监察体制改革与监察官制度构建

我国监察体制改革与监察官制度构建

我国监察体制改革与监察官制度构建

作者:王富民

来源:《西部学刊》2019年第14期

权力的行使必须有所控制,否则就会超出边界。现代国家通过建立各种各样的权力监督机制来制约权力,以期使权力始终在制度的轨道上正常有序运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开始探索建设国家监督体系,在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其中的不足也随之凸显出来,进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一、监察委员会与监察权及监察体制改革

新中国诞生初期,国家就设置了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用以制约公职人员的权力。《共同纲领》中提到,要在县市以上设立监察机关,以监督国家机关和公务人员是否依法履行职责,并对违法失职人员予以纠正。上世纪50年代以后,政治形势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非正常化政治活动使得国家正常的政治秩序和法律制度遭到破坏,监察体制也随之取消。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经济迅速繁荣,社会建设蓬勃发展,国家监督体系的落后使得腐败问题开始抬头,监督力量的不足造成了违法违纪却逃避惩罚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国家下大力气开始重新建设国家监督体系,于上世纪80年代再次设立监察部,为国家建设保驾护航,顺应了时代需要。我国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体现出一定的规律,如监督机构具有多元性,建国以来承担监督职责的主要有权力机关即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行政机关的监察和审计监督,以及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监督等。总体上表现为三位一体的监督格局,监督范围具有叠合性。

2016年底,国家决定继续深化监察体制改革。面对我国权力监督体系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力量分散、统筹效率不高等问题,决定将政府部门的监察机构及预防腐败部门与检察院的反贪局、反渎局和预防职务犯罪部门等进行整合,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形成全面覆盖、统一高效的国家权力监督体系,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人员进行监督。这次改革是建国以来对国家监察体制最大的一次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监督对象。以往的行政监察只对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进行监督,而其他履行公务的人员则游离于监督体系之外,造成了监督的片面性和缺失性。而党内监督不断加强,纪检机关已将监督范围覆盖到所有单位。这就出现了党政监督力量不一致的局面。新的监察体制改革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人员进行全覆盖,有力弥补了这一短板。二是领导体制。过去监察机关既要受到政府的领导,又要受到上级监察机关的领导,即双重领导体制,不利于监察权的履行和职能的发挥。新的监察体制改革实行垂直领导,中央领导地方,上级领导下级,有利于监察权的充分行使和监察工作的有力开展。三是监察权限。上世纪80年代的监察部门在50年代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的权限,涵盖了调查权、检查权、建议权和处分权,尤其是处分权,给予了监察机构惩治腐败的直接权力。新的监察体制改革改变了调查权行使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使监察权限焕然一新。

根据《监察法》的规定,监察权包括监督、调查、处置三种职责.第一,监督,监察机关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人员进行监督,对其是否依法办公,依法用权,廉洁自律以及生活作风等方面进行监督。同时党内监督条例也规定了党内监督的各项内容,与国家监察具有共通之处,在合署办公的條件下能够积极统筹,互相贯通,发挥更大作用。第二,调查、监察机关对职务违法犯罪调查权的统一履行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在制度反腐和法治反腐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规定,国家监察委员会对88个职务犯罪具有调查权,共涉及六大类。第三,处置,处置是三大职责的最后一步,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关系到反腐败体系是否能够顺利获得成效。根据监督和调查得出的结论,做出合适的相应处置,推动廉政体系建设的有序进行。由此可见,监察权并非单一的行政监察或者检察院的预防职务犯罪的权限简单叠加,而是综合了各方面职责权能后作出的整体规划考量设计。

二、中西方监察官制度的分析对比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使得监察委员会拥有了原本属于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调查权,监察委员会工作人员既要了解党纪,又要熟悉国法。因此,建立一支专业的监察官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建立专业的监察官队伍是保障监察体制改革有序进行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增强监察委员会职能实践的可操作性。随着反腐败工作逐渐进入深水区,新组建的监察委员会也将面对很多新情况。建立专业化的监察官队伍有助于扩大打击职务犯罪的成果,提高反腐败的整体效能。第二,旧有的纪检监察体制因其各方面的局限性,已经难以全面应对新时期形态各样的腐败问题,建立全新的监察官队伍成了顺应时代要求,加强新时期反腐建设的重要推动力,有利于提高反腐败工作队伍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收到思想素质和专业工作齐头并进的良好效果。第三,建立专业化的监察官队伍有助于增强纪检监察干部的职业认同感,通过对各项职业规范标准的统一制定,能够使得反腐败工作人员在各方面找到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职责所在,对身份、荣誉、职业等形成共同认知和肯定,并获得强烈的尊严感和归属感。

我国监察制度古已有之,监察御史在历代王朝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监察制度最早可以追溯于西周,秦朝正式确立,汉朝进一步巩固,通过后来的三国两晋以及唐宋的进一步发展,最终成熟于明清。虽然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背景下有着极大的局限性,但它确实起到了整顿吏治,打击腐败,维护政治稳定的作用,其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宝贵的实践经验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参考价值,对现代反腐败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发扬历史的有益经验,并不断根据现实条件和具体情况开拓创新。

瑞典于1809年建立起近代意义上的监察制度,20世纪中叶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随着行政权的日益加强,这项制度被广泛应用。在实践中,各国根据实际情况衍生出了不同类型的监察官制度。一是提高了监察官任职的门槛。比如要求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或者具备行政管理、会计、审计或调查等方面的能力。二是给予监察官极大的自由调查的权力。比如可以调查针对公职人员的一切申诉,或者随时抽调审阅有关政府文件。三是对监察官履行职权进行系统

的保障。通过对监察官的选任、晋升、福利待遇、履职特权等进行详细规定,保障监察官独立履行监察权。四是监察官实行专业化与职业化。以监察专员的形式使监察官“术业有专攻”,集中精力对某个具体方面进行系统的监察工作,极大提高了监察效率。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西方国家监察制度与我国监察体制的不同,其中的内涵对监察官制度有着重要的导向和影响。第一,从职责分配角度来看,西方国家采取“多管齐下”的机构设置,多个不同的机构均具有监察和反腐败的职权。而我国监察体制改革后,监察委员会成为反腐败的专职机关,既有预防腐败的职能,又有调查和惩治腐败的职权,两位一体综合治理,避免多部门牵扯和协调,极大提高了反腐败的效率。第二,从监察机构职权来看,发达国家监察机构主要承担三个任务,即司法救济、保障人权、限制行政权,这也是西方国家强调监察官应具有法律素养的主要原因。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则更加侧重打击腐败。我国监察委员会是反腐败的专职机关,具有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特点,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有法律知识,会计、审计、调查、行政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同样需要融会贯通。第三,从监察制度的属性来看,西方国家的监察制度严格限制于三权分立的框架之下,监察机构或属于立法权,或属于行政权,这要看其国家的具体权力划分。但不管怎样,监察官不能逾越权力分立的红线。因此,监察官的大部分活动没有直接强硬的政治效力,都是通过调查施加压力来达到自身目的。而我国监察官拥有调查和处置的权限,能够直接对腐败分子启动监察工作程序,并采取一系列切实的调查惩戒措施,具有强硬的职能效力。

三、构建科学的国家监察官制度

(一)制定专门法律,完善配套措施

监察官是依照法律规定具体履行监察职责的人员,《监察官法》是保障监察官日常工作、规范监察官行为举止的重要依据。制定《监察官法》,使监察官制度于法有依,对于保障监察官依法履职,提高监察能力和水平,实现监察工作全面高效有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监察法》对于监察官的有关规定是原则性的,因此需要制定更加细化的《监察官法》来完善监察官制度。

从内容结构层面来看,制定《监察官法》可以借鉴我国《检察官法》和《法官法》的相关规则,以及司法体制改革的相关经验。但是否采取员额制,则有待商榷。2014年的司法体制改革对建构监察官制度很有启发,但不能盲目照搬。司法工作和监察工作并不相同,在本质上有所差异。第一,司法工作是法官、检察官运用法律知识对所办案件做出理性的个人判断,追求内心的自我确信,只以法律为依据,不受其他任何因素的影响。而监察工作是对公职人员涉嫌违法违纪的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置,本着保护干部的原则,更加侧重于集体决策,是对公职人员负责任的一种态度,需要慎重处理。第二,司法工作是被动性的,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则。在人口浮动不大,经济持续稳定的条件下,通过长期的规律探索,一个地区特定时期内的案件数量是可以估量出来的,所以法官的员额数也就有了判断的依据和标准。但是监察工作强调主动

性,案件数量也存在很大的随机性,监察人员的具体工作量难以衡量,也就无法确定需要多少员额监察官。

(二)合理设定监察官入职范围和条件

监察官的入职范围是监察体制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监察官队伍的建设和监察工作的开展。目前关于监察官入职范围有两种理论:一种是认为应该将内设机构工作人员全部纳入,另一种是要求效仿员额制。综合各方面因素,监察官的入职范围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问题,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监察官队伍是我们的基本要求,首要一点就是监察官专业素质必须过硬,这也是监察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所在。二是公平问题,不同单位,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监察人员都能公平地获得选任监察官的机会。三是善后问题,可以借鉴司法改革中的办法,将之前的老纪检监察人员合理地转为新任监察官。

监察官的入职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大致包括: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获得相关的资格证书等等,而受过刑事处罚、被开除公职或受到纪律处分者则失去选任资格。《监察法》中对于监察人员的各项素质都有明确规定,在《监察官法》中可加以细化。

另外,监察官是否需要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也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法律职业资格是监察官必备的专业素质。但从我们国家监察机构的职能以及目前人员来看,不宜制定过高标准,而且司法考试改革方案中,并未提到监察人员。监督工作一般不会用到过多的法律职业素养,但是调查工作尤其是针对职务犯罪的调查则必须运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形成案卷、证据材料移送检察机关,所以调查部门的人员可以要求具备相关的法律职业资格。

(三)建立完善的监察官职业保障机制

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的监察机关,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独立行使职权。我国《监察法》对此也做了明确规定,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不得干涉监察权的行使。因此,为了确保监察工作顺利进行,必须对监察工作的独立性进行保障。

第一,完善监察官的工资福利待遇,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应切实保障监察官的工资福利待遇,使其在生活保障上没有后顾之忧。在经济上体现个人的工作价值,使其具有极大的获得感和认同感。同时完善約束机制,明确监察官的责任,使其做到权责一致。第二,出台对监察官的人身保护措施。在办理腐败案件中,部分犯罪分子往往铤而走险,给监察官造成了极大的人身风险甚至伤害。应尽快出台保护措施,对监察官及其亲属人身安全加强保护。第三,给予监察官合理的履职豁免权。为了保证监察官在正常履行职务过程中不受到责任追究,应当给予监察官一定的豁免权。比如在监察委员会内部的言论和表决对外不受追究,非经监察委员会批准不受逮捕等。第四,完善监察官晋升机制。有助于对监察官形成正向激励,使监察官积极履行监察职责,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让能力出众、勇于担当的好干部不被埋没,发挥更大

作用。第五,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任何权力拥有者都可能滋生腐败,监察官也不例外。建立健全监察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对监察官自身的监督,守住反腐败最后一道防线,是保障监察机关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周磊.中国监察官制度的构建及路径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4).

[2]秦前红.监察体制改革的逻辑与方法[J].环球法律评论,2017(2).

[3]晏涛.浅论国家监察制度改革的动因和意义[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8(5).

作者简介:王富民(1994—),男,汉族,山东潍坊人,单位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李直)

我国监察体制改革与监察官制度构建

我国监察体制改革与监察官制度构建 作者:王富民 来源:《西部学刊》2019年第14期 权力的行使必须有所控制,否则就会超出边界。现代国家通过建立各种各样的权力监督机制来制约权力,以期使权力始终在制度的轨道上正常有序运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开始探索建设国家监督体系,在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其中的不足也随之凸显出来,进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一、监察委员会与监察权及监察体制改革 新中国诞生初期,国家就设置了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用以制约公职人员的权力。《共同纲领》中提到,要在县市以上设立监察机关,以监督国家机关和公务人员是否依法履行职责,并对违法失职人员予以纠正。上世纪50年代以后,政治形势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非正常化政治活动使得国家正常的政治秩序和法律制度遭到破坏,监察体制也随之取消。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经济迅速繁荣,社会建设蓬勃发展,国家监督体系的落后使得腐败问题开始抬头,监督力量的不足造成了违法违纪却逃避惩罚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国家下大力气开始重新建设国家监督体系,于上世纪80年代再次设立监察部,为国家建设保驾护航,顺应了时代需要。我国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体现出一定的规律,如监督机构具有多元性,建国以来承担监督职责的主要有权力机关即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行政机关的监察和审计监督,以及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监督等。总体上表现为三位一体的监督格局,监督范围具有叠合性。 2016年底,国家决定继续深化监察体制改革。面对我国权力监督体系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力量分散、统筹效率不高等问题,决定将政府部门的监察机构及预防腐败部门与检察院的反贪局、反渎局和预防职务犯罪部门等进行整合,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形成全面覆盖、统一高效的国家权力监督体系,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人员进行监督。这次改革是建国以来对国家监察体制最大的一次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监督对象。以往的行政监察只对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进行监督,而其他履行公务的人员则游离于监督体系之外,造成了监督的片面性和缺失性。而党内监督不断加强,纪检机关已将监督范围覆盖到所有单位。这就出现了党政监督力量不一致的局面。新的监察体制改革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人员进行全覆盖,有力弥补了这一短板。二是领导体制。过去监察机关既要受到政府的领导,又要受到上级监察机关的领导,即双重领导体制,不利于监察权的履行和职能的发挥。新的监察体制改革实行垂直领导,中央领导地方,上级领导下级,有利于监察权的充分行使和监察工作的有力开展。三是监察权限。上世纪80年代的监察部门在50年代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的权限,涵盖了调查权、检查权、建议权和处分权,尤其是处分权,给予了监察机构惩治腐败的直接权力。新的监察体制改革改变了调查权行使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使监察权限焕然一新。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作者:闫群力 来源:《求知》 2019年第3期 2018年12月13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深化纪检监 察体制改革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部署”。2019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 党的建设,取得全面从严治党更大战略性成果,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一体推进不 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 部署坚决贯彻落实到位,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关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纪检监察工作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深化,在变 革中新生,在创新中发展。要深化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推进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 体化、程序化、制度化,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 督体系,努力实现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党的纪检监察体制机制不断深化改革,进行重大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关键时期和重要阶段。第一,1978 年中央纪委、1987年监察部恢复重建,面对新情况,针对新问题,作出新部署。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通过的党章重新恢复了设置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条款。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成立中央纪委。全会选举产生了以陈云同志为代表的中央纪 律检查委员会,明确了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根本任务是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搞好党风。1979年1 月4日至22日,陈云主持召开恢复重建的中央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他强调:“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把维护党规党法、整顿党风的基本任务认真担负起来,也就是在这个伟大事业中尽了自 己应尽的一份力量。”1986年12月2日,根据宪法(1982年12月4日)第八十九条规定,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设立监察部,恢复并确立国家行政监察体制。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恢复组建。 第二,1993年中央纪委、监察部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开创新模式,探索 新路子,总结新经验。最重要的是形成了“三项工作格局”,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违纪 违法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 第三,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深化改革,进行重大变革,实行“三转”,中 央纪委、国家监委合署办公,履行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两项职能,走进新时代,发展新阶段, 开启新征程。2014年1月14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党 的纪律检查体制,完善反腐败体制机制,增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效果。2014年6月30日,中央 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方案》。中央纪委、监察部首先雷厉风行,大刀 阔斧,进行了“三转”,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用真招,出实招,有高招,取得了显著 成效。 党的纪律检查体制主要包括纪检机关的领导体制、职能职责、监督范围、权限程序、自我 监督等方面的机制制度,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领导体制。在这个问题上,纪委经历了由同级 党委领导,到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以同级党委领导为主,再到双重领导的变化。 1980年,经党中央批准,纪委领导体制改为“受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以同级党委为主”。党的十二大党章对纪委产生方式和领导体制作出重大调整,规定中央纪委由党的全国代

关于我国的监察体制改革

关于我国的监察体制改革 作者:廖聪 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2期 摘要:制定《国家监察法》是为了弥补中国目前监察制度立法之不足,是实现反腐制度化、法治化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国家监察法》必须要有立法思想和立法导向,明确监察机关的定位和运作机制,完善监察手段和监察程序,强化对监察机关的监督和制约,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改革。 关键词:监察体制改革;宪法;监察权 一、我国监察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的缘由 1949年以来我国一直延续的“纪委、人民检察、行政监察”三方管理的监察制度。但60多年以来这种管理监察存在职权交叉、职责不清、权责不一等弊端,促使以法规的形式启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方案,统合职权,合并机构,成立国家监察委,并以《宪法修正案》确立其宪法地位,以实现职权统一、权责一致。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最大的变化是实现违纪、职务违法与职务犯罪监督的统一,建立独立的反腐败专门机关——监察委员会。改革以前,纪检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分别处理违纪、职务违法、职务犯罪案件,腐败的治理倚赖于各个机关之间相互配合,但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放纵腐败。改革以后,腐败治理从“多主体分治”到“合力共治”,这不是主体的简单合并,而是职能的系统升级,有效地整合了反腐资源、提升了反腐效能。在这之中主要有三个方面促使着监察体制改革: (一)职权的不统一 在19大之前,我国一直是实行着监察机构分立的监察模式,设计的初衷是为了相互制约,相互协调配合。但实际的操作之中有着很大的弊段。例如检察院在处理案件过程中缺乏了对其本身的监督过程,监察院一直是同体监督,这样的话造成权责不统一,在处理案件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力远远超过了其所承担的责任。行政检察机关在监察过程中享有检察权、调查权、行政处分权,但是行政监察机关是隶属关系,下级对上级或同级的建议缺乏有效的实施手段,会对上级或者同级产生忌惮,导致同流合污或者不作为的事件。不利于监察权的行使,会产生检察权的行使的乏力低效。 (二)三者的职责不明确 三者最初本应统管自己的部分:纪委主要是维护党章党纪,对党的政策和路线进行监察并且强化党部之间的党纪建设和加强党内管理;而检察机关是负责职务犯罪侦查,公诉等;行政监察机关主要负责是对管理对象进行法律法规的遵守方面进行监察,受理违反行政法规的检举和

新时代国家纪检监察体制运行实践的制度逻辑

新时代国家纪检监察体制运行实践的制度逻辑 新时代国家纪检监察体制运行实践的制度逻辑 近年来,我国纪检监察体制经历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形成了新时代下的国家纪检监察制度。这一制度的运行实践体现了一定的制度逻辑,为有效打击腐败、维护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本文将结合相关政策文件和实践案例,从制度设置、权力运行、责任落实等方面探讨新时代国家纪检监察体制运行实践的制度逻辑。 一、制度设置的逻辑 国家纪检监察体制是一项专门的机构安排,旨在维护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的实施。新时代,我国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原纪委和监察机构合并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形成了党的领导下的统一纪检监察体制,科学设置了权力、职责和组织结构,以实现国家监察力量的统一与集中。这一制度设置的逻辑在于,通过建立一站式的纪检监察机构,消除了监察职能分散、信息孤岛的问题,提高了监察工作效能。同时,国家监察委员会直接对党委负责,实现了党对纪检监察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新时代纪检监察体制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权力运行的逻辑 权力运行是纪检监察体制的核心环节,关系到打击腐败和维护党的纪律的有效性。新时代的国家纪检监察体制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监察委员会为依托,形成了权责统一、权威高效、权力运行有效的制度逻辑。一方面,国家监察委员会具备了广泛的调查审查权,对监察对象进行调查和审查,采取措施依法进行监察工作。另一方面,监察委员会实施纪律处分权,对党员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进行严肃处理。这种权力运行的逻辑在

于,通过权责统一,确保了监察工作的权威性和效率,扎实推进了反腐败斗争和党的建设。 三、责任落实的逻辑 在新时代的国家纪检监察体制下,责任落实成为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保障。国家监察委员会明确了监察对象的范围和职责,并将监察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对于重大决策和重要领导干部,国家监察委员会实行专案负责制,严肃追究相关责任。而对于监察委员会成员,建立了严格的问责机制,对违法违纪行为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这种责任落实的逻辑在于,通过明确了权力和责任的关系,推动了监察工作的有效进行,强化了纪检监察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担当。 总之,新时代国家纪检监察体制运行实践的制度逻辑,在于通过制度设置、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三个方面的有机配合,实现对党员干部行为的监察和纪律的约束,有效打击腐败行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随着纪检监察体制的持续改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制度体系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事业提供坚实的保障 综上所述,新时代国家纪检监察体制的运行实践通过制度设置、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三个方面的有机配合,确保了监察工作的权威性和效率。这一体制体系有效监察和约束党员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扎实推进了反腐败斗争和党的建设。随着持续改革,这一制度体系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实的保障

新时代我国监察制度的改革

新时代我国监察制度的改革 一、改革背景 1、我国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 我国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最早发端于夏朝,为了实施监督惩治官员的不法行为,夏制定“皋陶之刑”。周朝设立监察官员。秦始皇对官员的监督和制约主要有五种,一是通过公卿百官的奏章了解。二是派监御史监察。三是审查账目。四是通过举报。五是皇帝亲自巡视。汉承秦制,但是有所更新。魏晋以后,监察制度有重大变化,一是御史台独立,成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独立监察机构;二是由中央不定期派遣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吏。隋唐两代,将御史台分为三院:台院;殿院、察院。唐朝时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除此以外还设立了谏官组织,建立了言谏制度。宋代的监察制度模仿唐朝。元代尤其重视监察御史,大幅度提高了监察官员的地位。明清两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而中华民国反贪制度建设是‘强力建设——趋于完备——作用日渐减弱——名存实亡’的衍生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监察委员会,隶属于政务院。1949 年11 月,中国共产党设立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1954 年,政务院改为国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改为国务院监察部。1959 年监察部被撤销。1986 年12 月,我国恢复并确立国家行政监察体制,设立监察部。1987 年,十三大做出了以“党政分开”为原则的政治体制改革,在中央和地方撤销纪检机关。1993 年,我国开始实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与监察部合署办公模式,实行一套工作机构、两个机关名称,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政府行政监察两项职能,纪检监察机关反腐模式由此而始。十八大以来,全国纪检监察系统的反腐决心、反腐力度、反腐成效前所未有。 2、十八大前我国监察体制的弊端。 (1)监察资源不集中。 我国监察体系可被概括为“三驾马车”模式。党纪委、检察院和行政监察机关三轨并行,难以集中发力,影响反腐职能的有效发挥。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2)监察权不独立。 我国的行政监察机关隶属于国务院监察部。监察对象限于政府机关内部,而监察机关又隶属于政府,作为行政机关的组成部门之一,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同体监督”问题。 (3)纪检机关权力不受监督十八大以来,我国更是进一步强化了党纪委在反腐中的主要作用,凸显了党纪委的主导性和权威性,但是实践中,党纪委为主

深化监察体制改革

深化监察体制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监察体制改革日益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深化监察体制改革不仅对于促进全 面从严治党、确保国家政权安全、提升政府权力运行效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建设法治国家、推进乡村振兴等各个方面的关键所在。本文 将就深化监察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举措以及带来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深化监察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监察体制也 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目前,反腐倡廉的形势依然严峻,一些 腐败分子甚至利用监察制度的漏洞逃避惩罚。另外,一些基层干部滥 用职权、腐化堕落等不良现象仍然存在。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 们需要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规范、高效的监察体制。 二、深化监察体制改革的主要举措 深化监察体制改革的主要举措包括推进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完善监 察法律制度、加强监察机关建设,以及推进警务改革等。 首先,推进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充分利用试点经验和成果,逐步扩 大试点范围,推动监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通过试点工作,可以总 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为全面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提供有 力支持。

其次,完善监察法律制度。加强监察法律制度建设,制定符合国情 的监察法律法规,明确监察机关的职责权限和权力运行规则。加强对 监察机关工作的法治化监督,使监察机关在依法行使权力的同时,也 受到法律的制约和监督。 再次,加强监察机关建设。深化监察体制改革,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权威性的监察队伍。加大对监察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 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执法能力。同时,加强对监察机关的监督,确保监 察机关依法履职,不滥用职权、不徇私舞弊。 最后,推进警务改革。警察是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 产安全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作用不可小觑。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还需要 推进警务改革,提高警察的执法水平和服务意识,加强警务队伍的整 体素质建设,为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三、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 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将会在各个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监察体 制改革有助于维护党的纪律和党中央权威,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其次,监察体制改革可以有效遏制腐败,提高党风廉政建设水平。再次,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将增强执纪执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树立起人 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最后,监察体制改革有助于优化政府权力 运行效能,提高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推动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 总之,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迫切需要。只有通过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党风廉政建 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我们要

中国监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中国监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原创实用版1篇】 目录(篇1) 一、引言 二、中国监察制度的历史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监察制度 2.改革开放后的监察制度 3.当前监察制度的现状 三、中国监察制度的改革 1.监察体制的改革 2.监察范围的扩大 3.监察程序的完善 四、中国监察制度的完善 1.立法完善 2.提高监察能力 3.加强监督与问责 五、总结 正文(篇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深入推进,监察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反腐败工作的需要,中国监察制度正面临着改革与完善的历史任务。本文将从中国监察制度的历史发展入手,分析当前监察制度的现状,探讨监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以

期为推动我国监察制度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国监察制度的历史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监察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借鉴苏联模式,建立了以人民监察委员会为核心的监察制度。这一阶段的监察制度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主要任务是打击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改革开放后的监察制度 改革开放后,我国监察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2 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设立国家监察部。此后,我国监察制度逐步实现了从政治监察向行政监察的转变,监察范围和权限得到了进一步明确。 3.当前监察制度的现状 当前,我国监察制度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监察委员会为核心,涵盖中央和地方的监察体系。然而,在反腐败斗争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如监察范围有限、监察能力不足、监督与问责机制不健全等。 三、中国监察制度的改革 1.监察体制的改革 2018 年,国家监察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监察体制的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实现了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为反腐败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2.监察范围的扩大 随着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监察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传统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外,还包括了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行使公权力的组织和个人。 3.监察程序的完善

监察体制改革中的法律保障与制度建设

监察体制改革中的法律保障与制度建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正面临着重大改革。这一改革旨在加 强反腐败工作,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法律保障与制度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监察体制改革中的法律保障是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通过制定 与监察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明确监察机关的职责和权力,规范监察行为,保证监察工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例如,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法的颁布,明确了中央监察体制的改革框架和机构设置,为改革落地提供了法律支持。此外,还有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如监察法、行政监察法等,为监察机关的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增强了依法行政的能力。 其次,监察体制改革需要适应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制度建设也是不可忽视的。 制度建设包括完善监察体制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以及监察机关与其他相关机构的配合与合作。例如,建立监察委员会制度,使监察机关向纪委(党委)独立行使职权,增强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同时,加强与司法机关、审计机关等的协作合作,形成工作合力,提高监察整体效能。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监察机关的内部管理制度,如加强监察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建立激励机制和问责机制,确保监察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除了法律保障和制度建设,监察体制改革还需要注重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通 过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监察体制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公众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同时,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和热点问题,建立健全监察机关与媒体的沟通渠道,及时回应社会的质疑和批评。这样可以增加监察体制改革的公信力和合法性,推动改革进程更好地落地。 在监察体制改革中,法律保障和制度建设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依靠 法律规范,明确监察机关的职责和权力,才能保证其正当行使权力,有效防止滥用职权等不正之风。同时,通过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和与其他机关的

国家实行监察官制度

国家实行监察官制度 国家实行监察官制度 国家的监察体制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措施。为了更好地履行监察职责,许多国家纷纷实行了监察官制度。监察官制度作为一种独立的监察机构,对于预防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监察官制度首先可以确保监察工作的公正性和独立性。监察官是独立于其他政府部门的,他们的任期不受政府干预,可以更加平等地对待政府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在执行监察工作中,监察官依据法律法规,严格审核工作程序,确保监察工作的公正性和公开性。监察官作为法律的执行者,可以有效地评估政府工作人员的业绩和行为,及时纠正不当的行为,对于减少腐败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监察官制度能够提高监察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在传统的监察体制中,许多监察机构存在工作分散、效率低下等问题。而实行监察官制度可以集中监察力量,减少监察机构之间的协调成本,提高监察工作的效率。监察官在执行监察工作时,可以通过严格调查取证,持续监察和定期报告等方式,及时发现和曝光政府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增加了监察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度,促进了政府的廉洁行为。 此外,监察官制度还能够加强对国家财务管理的监督。监察官作为专门的监督机构,可以对政府财务管理进行全面的审计和监管。他们可以对政府的收支情况进行审查,及时发现和纠正

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监察官制度的实行不仅能够提高国家资金财务的管理水平,还能够提高政府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度,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综上所述,国家的监察官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监察体制改革举措。它能够确保监察工作的公正性和独立性,提高监察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加强对国家财务管理的监督。通过实行监察官制度,国家可以更好地履行监察职责,增强社会公平正义与法治意识,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在加强监察体制建设的同时,我们应积极推进监察官制度的实行,为国家的发展壮大提供坚实的保障。

监察法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监察法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监察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监察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构建和改革监察法律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从监察法律体系的构建和改革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监察法律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监察法律体系时,首要任务是建立统一的法律框架和法规制度。这需要依法制定关于监察工作的法律法规,并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监察法律体系应当包括监察组织的组织法、监察职权的界定和行使、监察责任的明确、监察程序的规范等基本内容。 其次,需要建立健全监察机构和监察人员的选拔、任用和监督制度。监察机构是监察法律体系的核心,应当依法设立、独立运行,并拥有足够的权力和资源。监察人员作为监察工作的执行者,其职务任免和行为监督应当严格规范,以确保其职责的履行和监察工作的公正性。 另外,构建监察法律体系还需要加强监察工作与其他法律制度的衔接。监察工作与刑事诉讼、行政责任、国有资产管理等相关法律制度存在密切的联系,需要进行合理的衔接和协同作用,以提高监察工作效能。 二、监察法律体系的改革 监察法律体系的改革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在改革监察法律体系时,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注重提高监察执法的法治化水平。通过加强监察法律培训、完善监察执法手段和方式,不断提高监察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专业能力,进一步提升监察执法的公正性和效能。

其次,要推进监察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和创新发展。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建立完善的监察信息系统和数据共享平台,加强监察信息的汇聚和分析,提高监察工作的智能化水平,增强监察执法的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 再次,要加强监察工作的社会参与和民主监督。通过建立健全的民主参与机制和公众意见征集制度,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监察工作,发挥社会监督的力量,提高监察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信任度。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借鉴国际监察法律体系的先进经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监察工作跨越国界的情况日益增多,国际合作和交流对于构建和改革监察法律体系至关重要。 总之,监察法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是推进监察工作的重要一环。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监察法律体系,才能有效履行监察职责,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与发展。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监察法律体系的构建和改革的重要性,并加强相关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只有不断深化监察法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监察模式视野下的监察体制改革

监察模式视野下的监察体制改革 在我国封建监察制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集权司法”型的监察模式,与“民主弹劾型”形成鲜明对比。民国时期,孙中山开创了“独立监察权”模式的现代监察制度,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会监察使”模式的道路。监察本身的独立是东西方监察模式的共同特征。监察体制改革必须坚决彻底,并应以监察权的独立为其目标。 标签:监察模式;监察体制改革;监察权;独立 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败呈现高压态势,反腐斗争行动密度之大,涉及领域之宽前所未有;反腐斗争中查处贪腐官员人数之多,级别之高前所未有。毋庸置疑,经过数年铁腕反腐,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成效卓著,在此基础上,反腐重心开始从“治标”走向“治本”。2016年11月,中办发布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的方案,部署在3省市设立各级监察委员会,探索重新组建国家反腐机构。2016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在上述三地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决定”就监察委的设置与产生、职责与履职措施、相关法律的暂停适用等问题进行了规定。 《决定》指出:“试点地区监察委员会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监察委员会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监察委员会负责,并接受监督。”监察委由权力机关产生,这将使得我国“一府两院”的政权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而代之以“一府两院一委”的格局。监察委的设置实质上对我国反腐败资源的整合以及对监察权的重构。本文在梳理我国监察制度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分析各大历史时期监察制度的模式类型,从东西方监察模式中揭示出监察权的特征与规律,为我国当前的监察体制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1我国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监察制度滥觞于秦朝。秦始皇自建立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后,为加强监督,维护统治,始创“御史”这一官名,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掌管监察。汉代在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监察制度。汉代开创了颇具特色的言谏制度,即所谓的“监官之外有言官”。言官的主要任务是对皇帝的施政与品行提出谏议和规劝。隋唐时期,形成了组织机构较为严密的“一台三院”体制架构。宋时的皇权高度集中,与此相适应的是,监察机构的职能也得到强化,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宋朝将唐时宰相任用和荐举御史的权力收归己有,监察御史由皇帝亲自任命。元代时,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处于三足鼎立的地位。正如忽必烈所说:“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为朕医左右手。”明朝对监察机构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中央,撤销御史台,设立都察院;在地方,实行分道监察制;言谏机构的职能被改革成为专职监察六部业务。清初统治者基本上沿用明制,直至乾隆以后,谏官与监官彻底合二为一。 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在吸取、借鉴西方分权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

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参考文献

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参考文献 在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方面,有许多参考文献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经验。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参考文献,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思考这个主题。 1. 《中国行政监察制度的转型与建设》(陈竞秀) 这本书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行政监察制度转型的历程和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改革和完善的路径和思路。 2. 《中国行政监察体制改革研究》(金勇) 金勇教授在这本书中研究了中国行政监察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和路径选择,深入剖析了行政监察制度改革的意义、目标、原则和方法,为我们理解和推进行政监察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思考。 3. 《中国行政监察法律研究》(赵春明) 赵春明教授在这本书中对中国行政监察法律进行了系统研究,详细解读了我国行政监察法律的内容和精神,并对法律的改革与完善提出了建议和思考,对于我们加深对行政监察法律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4. 《行政监督与反腐败体系》(胡远航) 这本书从行政监督与反腐败的关系出发,探讨了我国行政监督体系在反腐败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和完善的建议,为我们理解和推进行政监督体系的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 5. 《中国行政监察制度发展研究》(王华宁) 王华宁教授在这本书中研究了中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趋势,对我国行政监察体制的基本架构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我们理解和把握行政监察制度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些参考文献在不同的方面对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改革与完善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剖析,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学习和借鉴这些文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思考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改革的问题和路径,为推进行政监督体制改革做出更有价值的贡献。 在行政监督体制改革与完善方面,我个人认为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行政监督的基本框架和机制。这包括建立健全行政监督的法律体系,明确行政监督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对行政监督的监督和评估,确保行政监督的公正和效力。 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这包括加强行政

我国的监察制度

我国的监察制度 我国的监察制度是指一种针对公共权力行使监督的制度。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监察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于保障公共权力运行的公正性、廉洁性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监察制度起源于古代的镇监制度,清代设立的都察院即是监察机构的雏形。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宪政实践的不断演进,直到2018年,我国才正式提出建立全面监察体制,成立了国家监察委员会。 我国的监察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我国的监察制度具有严密的层级结构。从国家监察委员会到省级、市级、县级各级监察委员会,形成了覆盖全国范围的监察机构网络。这种层级结构使得监察工作既能够统一领导和管理,又能够根据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特点进行细化和适度的灵活性调整。 其次,我国的监察制度注重了监察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监察委员会不仅行使监察权力,还受到人大、政协等机构的监督。监察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可以在全国人大上进行审查,对监察委员会的工作进行评议。此外,群众监督也是我国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群众可以通过举报、申请调查等方式参与到监察工作中。 再次,我国的监察制度注重了对公职人员特别是高级公务员的监督。高级公务员被列为监察的重点对象,监察机构可以对其

进行特殊监察措施,比如约谈、询问、调查等。这种特殊监察措施的实施使得监察机构能够更好地发现和查处腐败行为,保持公共管理的公正性和廉洁性。 最后,我国的监察制度注重了反腐败斗争的整体性和持续性。党中央明确提出“严厉整治腐败现象”的目标和要求,并将监察制度作为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监察机构与纪委合并,实现了监察力量的集中和统一,有效避免了一些腐败分子利用权力和地位来逃避监察的情况。同时,监察制度还通过完善和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等途径,形成了监察制度与其他制度相互配套的整体机制,确保了监察工作的效果。 总之,我国的监察制度在实施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和改革探索,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框架。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做出调整和改进。只有进一步加强监察机构的能力建设,加强对监察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监察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我国监察体制的完善措施

我国监察体制的完善措施 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国家监察体制也在不断完善。近年来,特 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监察体制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正在构建覆盖 全党、全员、全、全过程的党内监督体系,在完善监察体制方面也积极探 索和实践。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监察体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构建国家监察机关的法定地位 目前,我国的监察机关主要是指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但是,两 者在法定地位以及权力、职责等方面存在差异。为了充分发挥监察机关的 作用,需要构建一个统一的、有法定地位的监察机关。这个监察机关独立 于党委、政府之外,既可以制定监察工作的具体规定,又可以对行使监察 权进行监督和监察。同时,应当通过法律手段明确监察机关的权力、职责 和程序,并且规定监察机关的组织形式和人员配备,为监察机关提供充足 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 二、完善监察机关的权力和职责 三、强化监察机关的审查程序 为了确保审查程序的公正和透明,需要进一步强化监察机关的审查程序。首先,要加强与司法机关的协作,确保监察机关引导的案件能够有序 调查和审理。其次,要建立公正的审查机制,确保监察机关的审查工作不 受干扰和干预。最后,要增加监察机关实施决定的透明度,对监察机关的 决定进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四、加强监察机关的人员培养和管理

为了确保监察机关的专业性和高效性,需要加强对监察机关人员的培 养和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的选拔机制,确保监察机关能够聘请和培养 一流的专业人才。其次,要建立全面的考核和奖惩制度,对监察机关人员 的工作进行评估和激励。最后,要加强监察机关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 专业素养和执法水平。 五、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为了扩大监察工作的覆盖面和监督力度,需要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这些社会组织可以包括媒体、法律服务机构、学术机构等。通过与这些组 织的合作,监察机关可以更好地获取信息和线索,同时也可以借助他们的 力量对监察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六、建立监察机关的国际合作机制 为了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监察机关的交流与合作,需要建立监察 机关的国际合作机制。这个机制既可以促进我国监察机关与其他国家的监 察机关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又可以增强我国监察机关的国际影响 力和竞争力。 总之,我国监察体制的完善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在构建符合我国国 情的监察体制的同时,还应不断总结和借鉴他国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对监 察工作的研究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监察体制的效能和 权威性,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对我国监察官制度建设的分析研究

对我国监察官制度建设的分析研究 作者:李雨泽 来源:《公关世界》2022年第12期 摘要:监察官的设立和监察官制度建设是当下我国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中国特色监察体系完善的创新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官法(草案)》的诞生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举象征着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目标更进一步,也意味着监察机关的工作即将迈入新的征程时代。本文将所收集文献内容,归纳出学术界对监察官制度建设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之上以监察官草案为背景,分析该草案对我国整体监察官制度建设有何重要意義,并根据目前情况就未来监察官制度发展建设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监察官制度建设分析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上下坚决听从党的指挥,全面落实中央、中央纪委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牢牢抓在手上,从严监督执纪,为新时代的新征程和新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优化了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的监察制度和纪律保障。在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官法(草案)》全文公布并公开征求意见。由此可见,监察官的设立与监察官制度建设成为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公务员队伍的应然要求和必然趋势,是监督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利活动过程中是否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初衷,是否能够坚持贯彻执政为民的原则,是否能在工作中依法履行职能、秉公执法,是否有效地执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等问题的实际需要和制度保证。 自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过程中列出监察官的提法,便引发学术界大规模的讨论。[ 1 ]李斌雄、廖凯认为监察官立法工作的推行是解决中国特色监察制度的短板问题的必要举措,应以制度促实践,以此不断推进监察官法的完善,监察法的诞生就是前车之鉴。在此问题上,有学者持相反意见,认为应先实践后立法,在实践中充分总结经验,再考虑立法事宜也不迟。显然,监察官法草案的公布证实了前者论证观点的可靠性。在我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上党和人民对贪污腐败现象零容忍的态度的加持,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工作亦刻不容缓。就如何具体构建监察官制度问题上学者们各抒己见,通过对文献梳理,论述内容主要集中在监察官囊括范围问题、监察官的权利和职责问题、监察官监督问题、监察官等级和称谓问题、监察官保障问题、监察官入选和退出机制问题等。其中[ 2 ]袁刚提出应借鉴法官法、检察官法的立法技术和司法体制改革的经验,借鉴同时要突出监察官工作特色,不能全盘复制。薛彤彤,任建明[ 3 ]认为根据监察官的反腐和监督工作的独有专业性和特点,再配合法官员额制改革的基本思

职业化视域下监察官职业保障制度的构建

职业化视域下监察官职业保障制度的构建 1.引言 1.1 概述 职业化视域下监察官职业保障制度的构建旨在为监察官提供必要的职业保障和发展空间,以提高其工作效能和职业素养。在当前社会变革和法治建设的背景下,监察官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执行法律职责的重要力量,职业化进程尤为重要。 职业化带来了监察官日常工作的专业化和标准化,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职业需求和法治发展的要求。职业化的核心是以职业道德规范为指导,通过专业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提升监察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职业化使监察官更加独立客观、公正廉洁,提高了执法执行的公信力和效果。 然而,要实现监察官职业化,必须建立健全的职业保障制度。职业保障制度不仅要保障监察官的权益,还应确保其在职业发展、晋升等方面有公平公正的机会。现行监察官职业保障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如晋升机制不够透明、职业培训不够完善等,影响了监察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本文将从职业化视域出发,探讨构建监察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通过明确构建监察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原则和目标,以及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旨在为监察官提供更加稳定、公正的职业环境,促进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只有构建了科学有效的监察官职业保障制度,才能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实现法治镜头下的公正与公平。 1.2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参考以下写法: 1.2 文章结构 本文将围绕职业化视域下监察官职业保障制度的构建展开讨论。首先,引言部分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概述,明确研究目的。接着,在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章节来探讨监察官职业化的意义和特点以及监察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在第一个章节中,将详细阐述监察官职业化的意义,包括提升监察工作的效能、维护社会公正和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分析监察官职业化的特点和影响。在第二个章节中,将重点探讨监察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包括为监察官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确保其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列举相关实例进行说明。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提出监察官职业保障制度的构建原则,并具体提出一些构建监察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具体措施,以期为监察官职业化的推进和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通过对监察官职业保障

监察官资格准入制度建立的现实必要与路径选择

监察官资格准入制度建立的现实必要与路径选择 作者:王强 来源:《廉政文化研究》2022年第04期 摘要:监察官作为行使监督、调查、处置职权的国家工作人员,对其职业准入应建立必要的制度设计,进行严格的从业限定。对于是否建立监察官资格准入制度,目前学界有不同的观点,包括是否需要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是否需要建立独立的监察官资格准入制度等。从监察官队伍专业化建设、监察职权依法行使以及推进反腐败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等角度来看,建立监察官资格准入制度是十分必要的。结合我国监察工作实际,应建立独立的监察官资格准入制度,即国家统一监察官职业资格考试制度,遵循政治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公正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并进行相关制度设计,以推动建立科学、权威的监察官资格准入制度,不断推进监察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关键词:监察官;资格准入;监察官资格考试;专业化;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D922.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22)04-0059-09 2021年8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官法》(以下简称《监察官法》)。《监察官法》对监察官的任职条件、职责、任免、考核、惩戒等作出了比较系统而具体的规定。在监察官任职资格上,规定监察官应熟悉法律、法规、政策,具备运用法律、法规、政策实施监督、调查、处置等职责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该法律虽明确规定了监察官的任职能力,但如何判断监察官是否具有实际的任职能力并没有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法官法》《检察官法》要求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应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以下简称“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对初任法官和初任检察官的任职能力也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有效加强了法官和检察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监察官与法官、检察官具有较大的同质性,应借鉴《法官法》《检察官法》的有关做法,建立监察官资格准入制度。本文拟在评析理论界现有的观点及对监察官资格准入制度建立的现实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我国监察实践的监察官资格准入制度,以期对推进监察工作法治化、规范化、进一步加强新时代监察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有所启发。 一、观点争鸣:监察官资格准入制度建立的理论争议及评析 自监察体制改革以来,国内学者对监察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在监察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方面发表了诸多观点。现将国内学者关于监察官资格准入制度的相关观点进行梳理和评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