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眼中的“核心素养”

我眼中的“核心素养”

我眼中的“核心素养”

我眼中的“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18-07-16T14:55:34.79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2月作者:赵冬梅

[导读] 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其实也是中国在与国际接轨一个标志。

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龙镇农场小学赵冬梅

摘要:什么是“核心素养”?以及我对核心素养的感悟,主要从两个方面说说我眼中的“核心素养”:课堂背景以及合作方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丰富背景合作交流

最近几年,“核心素养”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包括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新课程标准的制定,都是在培养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引领下。为此,我特意去翻阅,到底什么是“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它的提出到底起源在哪?我经过整理,如下:

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其实也是中国在与国际接轨一个标志。随着对教育的不断反思和重视程度的加大,人们逐渐意识到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因为知识过度教学,以及能力的过度培养,而忽略了以人为本位的教育观念,会导致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受阻,造成在未来终生学习中丧失竞争能力。因此,学校教育不能用满满的知识与能力填满学生的生活,而是将“立德”作为基本,“树人”一并发展的教育理念。基于国家这一方针的提出,教育部提出了“发展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并随后给出了具体的解释: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说明我们不但重视能力,还重视品格(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为一线教师,我深为国家的这一重大举措引以为傲,这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走向未来之门,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此,我也经常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学校的培训经验,做了如下反思,愿与同行共享。

1.提供形象丰富的背景引入新知

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动手与动脑,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结论,更经历了“结论”获得的过程,感悟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我来谈一谈如何发挥故事情趣这一特色的。孩子们自学后,我让他们每人写一个二分之一,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其中有个孩子的想象力最丰富,他说横线是祖先,祖先生了妈,妈有了孩子,所以先写横,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这时,我没有肯定谁的写法最有道理,而是出示一个苹果问怎样才能得到苹果的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我让同学们观察切苹果的过程,想想誰说的最有道理,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没有切的线就没有两份,所以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从两份中选一份出来,二分之一就产生了,所以最后写分子。像最有想象力的孩子那样写有祖宗有妈有孩子就能看出这个分数是怎么来的。通过苹果的故事来讲分数的写法,这样就有了理解,有了理解自然就有了根基,过程越丰富,越有趣,印象就越深刻,记忆也就越深刻。

提高思维训练,让学生发现规律,进行推理,渗透核心素养。在一节课的最后,我出了一道题:一张正方形的纸,连续对折一次,二次,三次…...,平均得到的份数分别是几份?同学们迅速的撕下一张纸,折成正方形,然后开始对折一次,很快得出了平均份数是2份,又继续对折二次,三次,得出的份数分别是4份,8份,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折纸的次数多,已经没有位置可折了,可黑板上的题明明写着对折四次,五次……平均分的份数是多少?这下同学们可犯愁了,他们皱着眉头望着我,我心想要沉住气,我只是微笑的看着他们,教室里又一次安静下来,突然,我们班的孙瑞含兴奋地喊到“老师,我知道了,对折4次,5次……平均份数分别是16份,32份……同学们吃惊地望着他。 “32份,那么多,怎么折出来的啊?” “当然不是折出来的,而是找规律找出来的”,她得意的说。

这时又有好几个同学说“啊!我也找到规律了,”李晓阳站起来说;”每对折一次得到的份数都是前一次份数的2倍,”

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充分培养了同学们的数学意识和数感。

2、注重合作交流模式的运用

合作交流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我在教学中有意的设计大量的合作交流机会,把它交给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面对“27+38”的计算任务,我首先让学生大胆的猜想,为了验证大家的猜测,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个位上7加8满十,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的实践活动,特别是注重了引导学生观察满10根后捆成一捆的过程,以此直观地说明进位加法中进位的问题。并在竖式上将进位的过程反映出来,由此让学生切实理解“为什么要进位”和“怎样进”两大核心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标志着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过程的全面理解。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必要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不至于盲目,才更有意义。

在学生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示学生思考:“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通过小组之间的探究交流活动,让学生结合具体题目的计算从列式对位、计算顺序和进位等方面加以总结,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多角度地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这样,把教师“教”的内容变成学生互动交流、相互促进的“学”的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方法形成过程的理解。

又例如:我在教长方形的面积时,我给学生准备了若干个相同的正方形彩纸,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拼长方形,然后记录下它们的面积、长和宽,再让他们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体会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学得更扎实。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探究能力是数学核心的素养。

最后,我希望我对学生在这几方面的培养,可在同学们的心中种下数学的种子,他们将来遇到困难时可以用数学的思维解决它。

我谈:核心素养

我谈“核心素养”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置于突出地位。政治课教学只有重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政治课的育人价值。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基本内涵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四个要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彼此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师必须面对的实践课题。 二、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措施。 下面以政治核心素养的公共参与为例,探讨再具体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政治核心素养。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和行动,直接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广泛的公共参与,彰显人民主体地位,是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表现,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助于鼓励社会力量热心公益活动、参与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培养青少年公共参与的素养,有益于他们了解民主管理的程序、体验民主决策的价值、感受民主监督的作用,增强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参与能力,成为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公共参与(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结果(行为)。 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首先,教师要研读课标、教材,把能够跟公共参与有关的知识、章节找出来; 其次,联系学生以及社会中存在的公共参与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适时开展时政教学,抓住教育的契机。时政教学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更能以情感对话引领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公共参与、法治意识。但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教育的契机,适时才能更有实效!课堂上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分析、去探究,在讨论中潜移默化的理解公共参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再次,开设实践活动课程,模拟或者实际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模拟人大代表选举,旁听人大会、政协会、中学生进社区等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该如何有效的参与,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是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政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例如,针对城市环境,交通拥堵等实际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有价值的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案上传有关部门。对有关部门给予答复或采纳的,教师要建议学校德育部门对这部分学生给予奖励。通过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家国情怀。进而培养学生做一个合格的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我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精品文档 . 我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新形势下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育人 要求,将化学知识转化为一种具体的能力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我认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研与创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大方面。这无法方面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从而对物质进行有效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旨在引导学生站在宏观和微观的高度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明白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是基于一定的基础、并遵循相关的规律;旨在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伴随一定的能量转化,从而生成新的物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的去分析化学反应,充分利用化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利用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变化提出相关的假设,通过层层分析、逐步推理来证实自己的假设,处理好观点、证据、结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分析推理法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来解释化学现象、解释化学本质与规律。 第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有价值的发现;组织学生去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并执行探究方案,在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对于“异常”现象,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树立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观念,对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我眼中的学前教育幼儿核心素养

我眼中的幼儿核心素养 幼儿养成核心的素养,不仅有利益幼儿的身心健康,对幼儿未来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核心素养在科学领域 例如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绳》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幼儿分为红、蓝两队开展游戏。教师会说“红队、蓝队谁最快。”幼儿都能努力地为集体获得荣誉,为集体加油、喝彩。在游戏中,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纸绳有承重力的特点。并通过实验知道拧纸的方向不同,纸绳的承重力不同。幼儿在合作游戏中,体验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培养了幼儿的实践创新、乐学善学和科学精神等素养。 二、核心素养在艺术领域 例如中班美术教学活动《梅花》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梅花视频、梅花图片,让幼儿观察并初步了解梅花结构特征。培养了幼儿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幼儿绘画时,教师要求幼儿用一支笔拿一支笔,用玩了把笔送回去,再取另一支,不能把笔弄丢了。画完了,把笔装好后整齐的放在老师指定的地方,这样笔就能保护好,延长笔的使用期。 三、核心素养在语言领域 语言是幼儿交往、认识事物、保存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县。幼儿正处在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同时,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也是智力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例如大班语言活动《有趣的西瓜皮》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幼儿看看、想想、画画、讲讲,孩子们能主动参与创编活动,用连贯的语言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核心素养在社会领域 在大班社会活动《我们都是好朋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指导幼儿学习正确的交往方法,为幼儿创设与他人合作、分享的机会。促进幼儿积极与同伴合作,与同伴交往。只有在实际情境中,幼儿通过交往技能

我眼中的“核心素养”

我眼中的“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18-07-16T14:55:34.79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2月作者:赵冬梅 [导读] 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其实也是中国在与国际接轨一个标志。 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龙镇农场小学赵冬梅 摘要:什么是“核心素养”?以及我对核心素养的感悟,主要从两个方面说说我眼中的“核心素养”:课堂背景以及合作方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丰富背景合作交流 最近几年,“核心素养”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包括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新课程标准的制定,都是在培养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引领下。为此,我特意去翻阅,到底什么是“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它的提出到底起源在哪?我经过整理,如下: 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其实也是中国在与国际接轨一个标志。随着对教育的不断反思和重视程度的加大,人们逐渐意识到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因为知识过度教学,以及能力的过度培养,而忽略了以人为本位的教育观念,会导致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受阻,造成在未来终生学习中丧失竞争能力。因此,学校教育不能用满满的知识与能力填满学生的生活,而是将“立德”作为基本,“树人”一并发展的教育理念。基于国家这一方针的提出,教育部提出了“发展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并随后给出了具体的解释: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说明我们不但重视能力,还重视品格(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为一线教师,我深为国家的这一重大举措引以为傲,这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走向未来之门,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此,我也经常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学校的培训经验,做了如下反思,愿与同行共享。 1.提供形象丰富的背景引入新知 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动手与动脑,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结论,更经历了“结论”获得的过程,感悟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我来谈一谈如何发挥故事情趣这一特色的。孩子们自学后,我让他们每人写一个二分之一,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其中有个孩子的想象力最丰富,他说横线是祖先,祖先生了妈,妈有了孩子,所以先写横,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这时,我没有肯定谁的写法最有道理,而是出示一个苹果问怎样才能得到苹果的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我让同学们观察切苹果的过程,想想誰说的最有道理,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没有切的线就没有两份,所以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从两份中选一份出来,二分之一就产生了,所以最后写分子。像最有想象力的孩子那样写有祖宗有妈有孩子就能看出这个分数是怎么来的。通过苹果的故事来讲分数的写法,这样就有了理解,有了理解自然就有了根基,过程越丰富,越有趣,印象就越深刻,记忆也就越深刻。 提高思维训练,让学生发现规律,进行推理,渗透核心素养。在一节课的最后,我出了一道题:一张正方形的纸,连续对折一次,二次,三次…...,平均得到的份数分别是几份?同学们迅速的撕下一张纸,折成正方形,然后开始对折一次,很快得出了平均份数是2份,又继续对折二次,三次,得出的份数分别是4份,8份,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折纸的次数多,已经没有位置可折了,可黑板上的题明明写着对折四次,五次……平均分的份数是多少?这下同学们可犯愁了,他们皱着眉头望着我,我心想要沉住气,我只是微笑的看着他们,教室里又一次安静下来,突然,我们班的孙瑞含兴奋地喊到“老师,我知道了,对折4次,5次……平均份数分别是16份,32份……同学们吃惊地望着他。 “32份,那么多,怎么折出来的啊?” “当然不是折出来的,而是找规律找出来的”,她得意的说。 这时又有好几个同学说“啊!我也找到规律了,”李晓阳站起来说;”每对折一次得到的份数都是前一次份数的2倍,” 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充分培养了同学们的数学意识和数感。 2、注重合作交流模式的运用 合作交流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我在教学中有意的设计大量的合作交流机会,把它交给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面对“27+38”的计算任务,我首先让学生大胆的猜想,为了验证大家的猜测,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个位上7加8满十,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的实践活动,特别是注重了引导学生观察满10根后捆成一捆的过程,以此直观地说明进位加法中进位的问题。并在竖式上将进位的过程反映出来,由此让学生切实理解“为什么要进位”和“怎样进”两大核心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标志着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过程的全面理解。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必要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不至于盲目,才更有意义。 在学生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示学生思考:“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通过小组之间的探究交流活动,让学生结合具体题目的计算从列式对位、计算顺序和进位等方面加以总结,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多角度地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这样,把教师“教”的内容变成学生互动交流、相互促进的“学”的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方法形成过程的理解。 又例如:我在教长方形的面积时,我给学生准备了若干个相同的正方形彩纸,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拼长方形,然后记录下它们的面积、长和宽,再让他们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体会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学得更扎实。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探究能力是数学核心的素养。 最后,我希望我对学生在这几方面的培养,可在同学们的心中种下数学的种子,他们将来遇到困难时可以用数学的思维解决它。

我眼中的核心素养

我眼中的学科核心素养 云南省洱源县第三中学罗送文 英语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英语课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 识活动,获得的相关英语学科的基础知识、技能、情感、观念和品质等。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语言能力:是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发展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并在语境中整合性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口、笔语语篇所传递的意义,识别并赏析其恰当表达意义的手段;有效使用口、笔语传递意义和进行人际交流。 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自信、自尊、自强,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各种现象;分类、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初步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的能力。 学习能力: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够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有效规划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选择恰当的策略与方法,监控、反思、调整和评价自己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应围绕核心素养的内涵及 其构成要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英语这门学科,英语学科体现核心素养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其中“文化品格核心素养不仅指了解一些文化现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括评价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解释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比较和归纳语篇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态度、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别能力。” 作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突出了“文化品格”这一要素,重拾了英语教学的价值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掌握一种语言交流工具,更要帮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的过程,掌握及形志学习一门语言的方法,了解英语国家乃至世界文化,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及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增进国际理解和形成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等文化品格。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转变观念,要知晓英语学科对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培养应有的作用,要知晓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与教学的关系,认识到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文化性同样重要,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任务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还有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 除了转变观念,教师还需要能力的提升。作为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学生文化品格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学生文化品格的形成则会受到教师的眼界、文化基础、思维力以及对跨文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影响。因此,教师也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扩大自己的眼界,广泛接触不同的文化,不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拓展自己的知识范畴,加强对其他门类知识的吸收与借鉴。只有教师的文化品格和核心素养发展了,学生的文化品格及其他核心素养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教师核心素养是什么

教师核心素养是什么 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人,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难以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学生。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时候,有一件事情同等重要,那就是研究教师的核心素养。 教师核心素养,不妨来点“五味杂陈” □柯中明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核心素养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成为一个符合国家和时代需要,能被家长和社会接纳且深受学生爱戴与尊敬的教师,他们必须在道德情操、理想信念、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方面下功夫。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不妨来点“五味杂陈”,即“甜味”“酸味”“辣味”“苦味”“鲜味”。 “甜味”,教师应该具有一颗慈悲为怀的大爱之心。教育需要爱,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归根结底是根据儿童的个性,把他们培养成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该具备一颗慈悲为怀的大爱之心。这颗大爱之心,首先是建立在尊重儿童个性的理性之爱、科学之爱基础之上;是建立在读懂儿童内心世界的智慧之爱、和善之爱的基础之上;其次是建立在一种平等、和谐、安全、愉悦的师生关系

之中;其三就是建立在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之中。所谓慈悲,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给儿童带来成长、进步、学习的快乐,同时还能减除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和痛苦。对于儿童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他们遇到的各种困难与困惑,不是无视,更不是漠视,而是设身处地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一起对话、交往、探索,努力解决他们的问题,用儿童的视角来观察儿童的世界,而不是居高临下地颐指气使。这样的大爱之心对儿童而言,这种滋味是甜的;对于教师自身的职业幸福感而言,这种滋味也是甜的。 “酸味”,教师应该具有淡泊明志的职业坚守。优秀教师成长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成为一位优秀教师需要外部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需要教师自身具有淡泊明志的职业坚守。这种职业坚守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可以说是略带酸楚的。教师职业岗位平凡,但意义重大。当下,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和职业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既要抗拒外在社会的诱惑,又要扛起自身专业成长的压力。由此,教师要守住清贫、清净,用宁静的心去面对生活;教师要守住平凡、平淡的工作境遇,用对教育炽热的爱去面对工作;教师要守住对教育真理的坚守,能坦然面对学生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在成为优秀教师的路上,我们应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守;在外在浮躁和功利的氛围中,能有坚定的教育理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工作生活中的酸楚味转化为抗压的正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在中国教师研修网上的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然而最让我深受启发的是:了解到了有关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知识,这仿佛为我今后的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分数,甚至出现了“唯分数论”的观点。评价一个学生也是以此为基准,至于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很多老师都忽视了。而我也不例外。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近三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好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一生。不能让让学生成为分数的机器,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良好素养的人。我想,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坚信了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我清楚的知道智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还注重教学中德育、智育、体育等“五育”渗透交织。我从不占用音、体、美等课程,也不把剥夺学生上这些课的权利作为惩罚教育的手段,只有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了,教师才有成功后的喜悦。时下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尤显突出,在健康人格中,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习,我会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听到有学生说“我不行”、“我不敢”的话语时,我总是鼓励他们:“去试试”、“你挺不错的”。在全体学生面前,我从不揭个别学生的短,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他,没有失去自尊心,慢慢地对自己也开始有了一点信心,这时候,我再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以证实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得到老师、同学的关怀与鼓励后,他们肯定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树立了自信心,更好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生理和心理都健康发展的中学生。 二、对学生信任和宽容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官建经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最热门的话题,通过继续教育的培训、学习,让我对素养教育又多了更深的认识。 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那么怎样在我们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核心素养呢 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 受应试教育作崇,某些学校部分教师仍然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了自己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我的教育准则是:我培养的学生将来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平时,我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便给予表扬,并引导他们努力发扬。我清楚的知道智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还注重教学中德育、智育、体育等“五育”渗透交织。我从不占用音、体、美等课程,也不把剥夺学生上这些课的权利作为惩罚教育的手段,只有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了,教师才有成功后的喜悦。时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尤显突出,在健康人格中,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习,我会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听到有学生说“我不行”、“我不敢”的话语时,我总是鼓励他们:“去试试”、“你挺不错的”。在全体学生面前,我从不揭个别学生的短,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他,没有失去自尊心,慢慢地对自己也开始有了一点信心,这时候,我再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以证实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得到老师、同学的无私关怀后,他们肯定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树立了很强的自信心。 二、对学生信任和宽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我经常对学生说:想一想,你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你必须这样做。在人品上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哪怕是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同样相信学生有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我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在,更关注学生的将来,利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基础,让学生做未来发展的设计师。 三、经常反思,不断提高 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

(高优)我眼中的学科核心素养

我眼中的学科素养 通过网络学习,聆听了由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吴荔红教授关于《指南》指导下的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探讨讲座,学习了林碧玲园长的用《指南》指导下的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工作,李金艳教授的《指南》指导下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探讨,再结合《纲要》、《指南》对幼儿教育总要求,使我对学科素养有了更深的感悟。 “素养”是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核心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核心素养是对农业和工业时代“基本技能”的发展与超越,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复杂交往能力。核心素养具有时代性、综合性、跨领域性和复杂性。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有一名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记者接着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说:“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便后要洗手;要诚实,不撒谎;打扰了别人要道歉;做错了事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一直

是按幼儿园老师教的去做的。”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答记者问告诉我们:一是良好的品行和习惯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本条件,二是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作用非常大。我认为,这两点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特别要重视的问题。孩子品格形成的关键期在少儿时期,少儿时期忽视甚至放弃对孩子的品格教育,必然给孩子留下隐患甚至危险。那么做为学前教育的我们,不再是以说唱弹跳为荣,而应该是做一位研究性的老师,专业教师不是自制玩具,而是用好的玩具去引导幼儿的学习发展! 人的成长主要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升,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智慧,教化道德,点化生命,帮助儿童健康成长,成人。立德树人,从小让孩子“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存,学会做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教育过程的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是当下幼儿教育的方向。国家为什么要做如此要求,就是要为新时期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奠定基础。但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所以,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积极的生命情态,是心地善良、有情有爱、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对社会肩担道义,对工作爱岗敬业,对生活乐观向上,对困难愈挫愈勇,对他人团结合作,对自我勤奋进取。其次要具有强烈的育人情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途径、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作为幼儿教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

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水平。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合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摘抄自《培养核心素养,塑造美好人生》)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动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水平,每个学生,都能够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水平等。这与我们学校的《新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水平和创造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表现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从文化基础能够看出,它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准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水平,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九龙小学徐润丽 毛主席曾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在这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更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在核心素养的召唤下,作为教师的我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核心素养的教学路上走得更远。2018年3月17日—18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梦——聚焦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观摩活动”。 活动中,我聆听了贲友林、任敏龙、朱向阳、房昔梅、沈勇五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精彩绝伦的“真”数学示范课和直击数学核心素养的讲座。让老师们零距离的接触和感受教学名师的风采与魅力,感受他们对教材解读的深度与厚度,感受他们精湛的教学造诣和深厚浓郁的数学文化底蕴。 一、在贲友林老师的《年月日》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一张自主学习卡: 1.关于“年月日”,我知道了什么 2.关于“年月日”,我的疑问: 3.我收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数学故事:三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 他们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在这张小小的纸上写下自己的对于“年月日”所掌握的知识,同时大胆地提出自己心中的困惑和想要知道的知识。但对于第三个问题,我当时有点担心,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他能知道什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呢特别是数学故事,老实

说我自己也不知道。但后面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基本上每个学生都对“年月日”了解一二。 贲老师大胆地让学生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学习卡,说出自己知道的和想知道的,让其他同学来帮他解疑解惑。就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的风采一次又一次赢得了台下老师们阵阵的掌声。特别是最后一位同学展示关于大月七个,小月四个,二月只有二十八天的由来的故事时,台下的掌声变成了惊叹。 二、多看看教材。教材内容是经过编者深思熟虑,集许多优秀思想才写进来的,书上的每幅插图、小精灵说的话,每道习题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只是由于老师的钻研程度、领悟能力、教龄等影响,有时未看懂,但这并不代表你永远看不懂,相信只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慢慢地你就会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因为懂得编者意图,教学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三、怎样教比教什么更重要。 以前总认为尽心尽力地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就已经是最大的满足了,如果学生不懂,还很负责地把学生留在教室,给他补课,这是我以前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经过听讲座,这种思想有点颠覆,有时想想也是:你是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还是要“让一群孩子停下来等他呢”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有时我们在课堂更多关注的是学困生,某个知识点,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往往你会提问学困生,如果他不会,你会请一个优生先回答,再问学困生,如果学困生还不会,你会再请一个优生回答,最后再问,这不正是让一群孩子停下来

语文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语文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专题学习,我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标准、与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关注了核心素养课程与教学改革,内容实在,可读性强,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我们要学习他们教育思想的先进性,教育理论的严密性,教育措施的细致性,教育成果的全面性,真正做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建真正的高效课堂。我谈三点学习体会: 一、转变教学理念想要真正使核心素养落地,教师必须转变并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要切实为学生能“学”服务,正确对待教师的“少教”,给学生以更多的“多学”主动权。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变学生“听懂了”为“学懂了”“学会了”。我也结合了自己英语课堂的实际,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都得到全面改观,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式”或“被填灌式”的学习状态,转变成为现在的自主式与开放式的主动学习状态,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活跃、自信了,也更乐于用英语大胆的进行交流和表演。 二、领悟有效教学学习的过程是一次知识积累与运用、创造的过程,因此要会学、善用。核心素养的主体是学生,提倡“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需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学会阅读课堂,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思想,学会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会帮助引导学生更深入的进行思考。我认真学习并思考着每一个观点,同时也思考着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带进自己的课堂,有针对性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也深刻地领悟到: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等等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通过实践对理论、经验的检验,寻找这些方式方法上的不同点、相同点与衔接点,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艺术。 三、学会终身学习提高教育素养首先要立足学科素养的提升,同时突破学科教学的界限,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懂的教育规律,做反思型教师,养成反思习惯,反思自己的活动过程,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总结经验,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 核心素养为教师指明未来的方向,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学科业务精通熟,同时也要时刻关注教育发展的动向,争做一名真正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教师。

怎么理解核心素养

怎么理解核心素养 我认为教育要培养的人,其核心素养一是会生存,二是会生活,三是会创造。会生存就要有生存的能力,既要有知识,又要有技能,还要善于与人交往;会生活就是懂得生活、享受生活、活得幸福;会创造就是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 核心素养的提出,真正让我们从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中跳出来,真正开始专注学科背后的人,核心素养实际上是关乎人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素养。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眼睛不是盯着学科,而是盯着背后那个人,让这个人完整地认识这个学科,完整地认识这个世界,继而完整地认识自己,让每一个人真正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能够使自己幸福和使他人幸福的人。 我觉得核心素养不必刻意追求,也不能刻意追求。核心素养很简单,就是关注人。从“双基”到三维目标,不是做错了,而是做对了,但还缺少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比如今天台湾教师吴慧琳上的课就涵盖了核心素养,她跳出音乐上音乐课,不把音乐作为一种工具,而是作为一种素养,把节奏渗透到生活当中,我觉得这就有点核心素养的味道。另外,她的课还体现了课堂文化,她经常说的几句话非常有特点,“我们到学校是来玩的”“你们不要站队”“叫我姐姐,别叫我老师”,这是一种民主。 核心素养教学转化之道,首先要有学生立场,我们讨论核心素养的转化指向谁?一定是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我们讨论转化的前提,因为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和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化首先要指向学生,要有学生立场,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要真正读懂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那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就是围绕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三个方面真正理解、践行。所以,我们必须聚焦学生的学习,不断持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核心素养怎样落地 在我眼里核心素养非常简单,就是培养一个合格的人,培养一个健康的人,培养一个正常的人。 本学期开学时,学校转来两个姐妹,她们的爸爸是亲兄弟,而妈妈都抛弃了他们,相同的血缘、相近的经历,考虑再三我把她俩分到一个班里,这个班的班主任兼任学校的心理辅导员。一个星期后,她找我说,那个姐姐无论你怎么跟她交流,她都

浅谈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浅谈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姓名:谢锦槟 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个话题,我觉得还不是很成熟,很多方方面面都可能会涉及到,但是能真正让中国人认同却很有难度。因而我认为可以好好探究,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文化力量雄厚,使其符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更得符合当时的国情需要。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领域、6项核心素养指标(见图1),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的18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图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 我觉得学生对于生命安全的关注只停留在理论与讲解上,没有很好地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不小心或者麻痹大意就可能造成伤害,危及人身安全。例如:学生经常使用的笔,可能是一件文具,没放在心上,就有可能因玩耍而受伤或死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我们能正确地看待,就会减少悲剧的发生。现在我简单的说一下学生的安全:一、交通安全,二、活动安全,三、防火安全,四、用电安全,五、游泳安全,六、饮食安全,七、自我保护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小部分,我觉得应该具体条件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年龄层和不同的学龄有针对性的引导与演习。这样还得看各地区的条件允不允许,不能简单的照搬照套,不然适得其反。所以我觉得安全第一,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 学生们的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正视着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就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有差异的发展。学生们能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觉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眼中的语文核心素养

我眼中的语文核心素养 当前规划未来教育发展时,“核心素养”一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 我们日益认识到,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的确有必要厘清,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可以做些什么,最需要做些什么。“素养”一词的内涵太大了,不是教育一己之力可以达成的。因而,教育需要聚焦在“核心素养”上。 这决定了,就教育规划而言,需要落实在人的培养上,即体现人本的需要与时代发展中社会之于人才的需要。换句话说,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意志需要什么样的人,教育就应该为此付出努力。 语文科,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其责任就是要为教育规划课程需要完成的总体目标而承担一部分任务。基于学生未来发展,以及其学力基础,要规划语文科的教学目的,这构成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个独立学科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融入学科意识,即自然需要以独有性,来让语文科素养区别于其他课程。 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需要双核的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以语文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为基础。 研究语文科素养,要突出几点: 一是,着眼在现代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要失掉现代属性。 现代人处于一个特殊人际活动圈子,其文化特征是鲜明的。具体说,是现代人聚集起来,过着现代生活,推动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他们渴望发展的也是基于现代文化而重新塑造新文化。现代人与现代社会,这个特定环境决定了语文教育所塑造的人,也应该具有现代文化特征,在语言表达、思想价值、思维方法上都要打上这个“现代化”的烙印。 语文教育的这个“现代性”,体现在阅读的语料、认知价值、语言交流、主流价值观等很多方面。传统语文与现代语文在五四运动和葵卯学制下的教育都曾经画过界:现代语文,以学习白话文为主,演变而今,在于学习典范的现代汉语;这个语文不是限于国学的,传统的,历史的,而要前瞻未来,本着世界眼光,学习多元文化;这个语文的学习,也需要在注重语感的积累同时,更加重视在有限时间内的学习有效性;这个语文所塑造出来的人,要能够较好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积极构造现代生活的价值观与行为规则。 二是,着眼于语文科的独有特点,体现学科基本学习属性。 语文是语言学科,就人才类型而言,按照多元智能的理论,其培养人的特长也归入语言领域。语文人,一定是具有语言优势的,进而发展文学水平、文化水平等。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画出界限来,这个课程到底要学习什么?不要让语文老师变成一个全能选手,什么都教。这门课程也不可能不所不包。语文教什么,这是一个老问题,却无法解决。语文学习的核心圈,即内核是语言层次。这个层次的语文,较多关注词汇、句子、修辞、语法等。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要由此起步,语文姓语,也要做好这个本分的事。第二个层次是文章与文学圈子。也就是语言具备了完整形态的表达,具有了结篇的意义。这就是说,语文科的学习,也把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全世界人类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作品都包容进去了。文章里包容的东西一下子丰富起来,诸如人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价值观等都要包括

我眼中地核心素养

我眼中的核心素养 通过一系列视频文章认真而详细的学习,可以说我收获颇丰!纵观我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工作,我坚信:“教师有爱心是师德之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肩负着神圣而伟大的教育教学责任,所以我们教师要热爱学生,同时自身的师德,学识也要不断提高。现浅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所谓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学科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这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数学抽象 数学抽象是指通过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到 数学研究对象的素养。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

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般规律和结构,并用数学语言予以表征。 2.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岀其他命题的素养。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 3.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间题、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素养。数学建模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确定参数、计算求解,检验结果、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4.直观想象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空间形式特别是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主要包括:借助空间形式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5.数学运算

我眼中的核心素养

我眼中的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18-12-19T09:55:40.15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作者:刘莉 [导读] 移情是中学教师的核心素养。移情不仅有助于教师教学策略的调整,也有利于师生间信任感的增加。学校在教师移情方面应有所作为。 刘莉(宜宾市翠屏区南广镇初级中学四川宜宾 644000)摘要:移情是中学教师的核心素养。移情不仅有助于教师教学策略的调整,也有利于师生间信任感的增加。学校在教师移情方面应有所作为。关键词:移情、师生信任感中图分类号:G6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11-180-01 移情是个体由于理解了真实的或想象的他人情绪而引发的与之一致或相似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替代的或间接的情绪反应能力,个体能够以他人为中心,识别和接纳他人的观点并能够亲身体验他人情绪的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在移情产生的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成分都是必要的,认知水平和情绪唤醒共同决定着移情的性质、强度、方式和内容。移情在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表述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移情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能力,是人类智慧的体现。移情对于教育者有着重要作用,也是我眼中中学教师的核心素养之所在!美国教育家、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的中学校长D.C.Wesley曾在1998年访华之旅中提出其对教师成长的十一条建议,其中便有关于“移情”问题的阐释:“如果你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学生,那么,作为一位父母、管理者或者新教师,你能想象这种学生内心的烦恼吗?你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而这种着想正是理解学生的开端。有这样一位学生,就很合适做一位卓越的教师:早在上中学时,她就有着很强的移情能力。” 诚如D.C.Wesley所说,“移情”对于中学教师而言是十分必要的,但确实中学教师们十分缺失的。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形成了“教师本位”的思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习惯性地用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学生对话,致使许多学生一提到老师,首先将他们定位于“管理者”的角色。相关研究表明:人们都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或控制。如果德育过程使受教育者感受到处于这种压力之下,就毫无自主性可言,个体就会产生人格的主体性受到侵犯的感觉,进而产生反感和抵触的心态,不但不会接受教育者辛苦施加的德育影响,反而会对教育者产生后天的免疫力,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厚实的“防火墙”。这会严重削弱德育效果。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培养教育者移情能力的首要问题是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者的“教师本位”思想,树立教育服务的现代观念,不应该过于强调管理者的角色,而应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将自己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在大多数教师眼中“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是分离的。这种分离主要体现在“教学”双方将彼此责任单一化,即“教”是教师的“教”、“学”是学生的“学”。这样便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老师抱怨学生“悟性低”、学生抱怨老师“讲太快”的情况。就英语学科而言,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在学生时代英语这一学科一般都是他们的优势学科。换而言之,学习英语本身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件比较轻松的事。此外,大多教师毕业以后几乎就停止了英语方面的进阶学习,从而在教学中逐渐忘记了学习过程中的“障碍感”。教师一味琢磨如何“教”,却从未设身处地感受学生如何“学”。或者所感受的“学”是从教师自身的学科学习水平出发,进而提出的学习方法也相对只适用于英语学习习惯或英语学科基础不太差的学生,对于更多的英语学习方面的后进生而言便显得不那么适用。长此以往,学生便对老师产生不信任感,觉得老师的学习方法没有用。而这种“不信任感”将会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头号杀手!所以中学教师应当摆脱惯有的教学思维,学会移情。移情要求教师能摆脱以自我中心,从自我中走出来,努力循着不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发展水平等设身处地去体会、理解学生,将知识经验学生化,心理水平学生化,认知方式学生化。当然,教师也不能完全沉浸在学生的思维模式中,应该能在学生的心理世界和教师自我之间自由穿梭,在了解受教育者的心态之后,从教育者的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因此,教师要能很好地移情,首先应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以上人格特质的培养,为移情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将自己重新投放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学习环境中。比如,英语学科的教师可以在课余学另外一门语言,在学习新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障碍感”,并将这种“障碍感”移植到教学中。有了相应的经验,移情便能更好的产生。这样不仅能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还能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信任感——让学生觉得老师的困惑也是自己的困惑,所以老师的方法可能真的能解决自己的学习问题。学校在教师的移情建设方面也应有所作为。传统的教师职业培训注重的是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强调的是优秀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尝试将“再学习”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内,让教师一定程度上重新学习专业之外的知识。这样不仅能极大提高教师的职业认识,更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的专业提升思路。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师不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还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的使命。然而,通过对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仍有很多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本文基于中学教师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从教育移情角度出发增强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和换位思考意识方面探讨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希望对中学教师有所帮助。参考文献 [1]张莹丰国欣《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英语广场》第十二期。 [2]黄雯《教育者移情的基础》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 [3]王海澜《外国教育信息》上海师大教育研究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