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学派鼻祖郑钦安身处清末,乃温病学说最盛行之时。社会上滥用寒凉屡

见不鲜。

《郑钦安医学三书·医理真传·坎卦解》云:“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郑钦安虽然言辞激烈,但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辨证、重视人体阳气具有纠偏正弊的历史意义。

郑钦安针对当时过分强调局部辨证的流俗,提出: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千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主要观点其实是对阴阳证治的强调。因此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证治,主要是针对时弊,力倡整体辨证的一种回归。

扶阳学派起源于四川,继而其学术思想波及全国。然而,作为医学派别中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最年轻的一个学派,扶阳学派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因其独特的用药风格,颇受争议。

历代曲折发展中多有矫枉过正之嫌,人们心中仍然有《局方》流行造成后果的阴影。扶阳学派虽应时代需要产生,然而脱离辨证论治、不求经旨、不求甚解

的盲目效仿扶阳之路,势必形成新的用药时弊。

当今社会,扶阳学派临床用药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大剂量辛热药物为主。.并且广用、重用世人畏惧、辛热有毒之附子。

目前接触扶阳理论者有两种错误的倾向:’不得其要者,认为扶阳理论偏激、狂妄,必将重蹈历史之覆辙;还有人则视阳理论为至宝,不求甚解地盲目效仿,以附子用量为荣。所以在扶阳思想盛行的今天,有必要研究其理论精髓,使人们正确地看待、使用及继承扶阳理论。

目前扶阳队伍不断壮大、扶阳名家层出不穷,临床用药各有千秋,但总体用药

以顾护人体阳气为主。“滋阴派”的一代宗师朱丹溪是著名理学家许谦的高徒,是当地有名的鸿儒,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

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朱氏自创新说,自成一家之言,创立了有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并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传承千年的“滋阴派”。

朱丹溪的医学观点主要体现在《格致余论》中的两篇论文,即“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创立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原则。他的养生思想也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形成的。

他认为,人体即使在正常状态下,仍处于阴气难成易亏的状态,再加上人的各种欲望太多,容易引起相火妄动,进一步损伤阴精,极易导致阴精虚损,因此他把滋阴摄养作为贯穿于人生的重要摄生原则。《格致余论》中的许多篇章,如“养生论”、“茹淡论”、“饮食色欲箴”、“房中补益论”、“养老论”、“慈幼论”等大都从养阴立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丹溪倡导的滋阴摄养的养生思想,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证明,对于祛病延年确实有效。朱丹溪认为,人的衰老与疾病主要是阴气不足、阳气相对有余造成的,因此,他主张用滋阴降火的方法防治老年病,所创制的大补阴丸一类的名方,至今仍在临床上使用。

扶阳与滋阴是临床常用的两种治疗思想,二者理论来源、临床应用特点均有不同,在临床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深入剖析二者理论渊源,对其临床用药特点加以研判。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学派鼻祖郑钦安身处清末,乃温病学说最盛行之时。社会上滥用寒凉屡 见不鲜。 《郑钦安医学三书·医理真传·坎卦解》云:“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郑钦安虽然言辞激烈,但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辨证、重视人体阳气具有纠偏正弊的历史意义。 郑钦安针对当时过分强调局部辨证的流俗,提出: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千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主要观点其实是对阴阳证治的强调。因此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证治,主要是针对时弊,力倡整体辨证的一种回归。 扶阳学派起源于四川,继而其学术思想波及全国。然而,作为医学派别中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最年轻的一个学派,扶阳学派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因其独特的用药风格,颇受争议。 历代曲折发展中多有矫枉过正之嫌,人们心中仍然有《局方》流行造成后果的阴影。扶阳学派虽应时代需要产生,然而脱离辨证论治、不求经旨、不求甚解 的盲目效仿扶阳之路,势必形成新的用药时弊。 当今社会,扶阳学派临床用药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大剂量辛热药物为主。.并且广用、重用世人畏惧、辛热有毒之附子。 目前接触扶阳理论者有两种错误的倾向:’不得其要者,认为扶阳理论偏激、狂妄,必将重蹈历史之覆辙;还有人则视阳理论为至宝,不求甚解地盲目效仿,以附子用量为荣。所以在扶阳思想盛行的今天,有必要研究其理论精髓,使人们正确地看待、使用及继承扶阳理论。 目前扶阳队伍不断壮大、扶阳名家层出不穷,临床用药各有千秋,但总体用药

以顾护人体阳气为主。“滋阴派”的一代宗师朱丹溪是著名理学家许谦的高徒,是当地有名的鸿儒,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 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朱氏自创新说,自成一家之言,创立了有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并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传承千年的“滋阴派”。 朱丹溪的医学观点主要体现在《格致余论》中的两篇论文,即“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创立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原则。他的养生思想也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形成的。 他认为,人体即使在正常状态下,仍处于阴气难成易亏的状态,再加上人的各种欲望太多,容易引起相火妄动,进一步损伤阴精,极易导致阴精虚损,因此他把滋阴摄养作为贯穿于人生的重要摄生原则。《格致余论》中的许多篇章,如“养生论”、“茹淡论”、“饮食色欲箴”、“房中补益论”、“养老论”、“慈幼论”等大都从养阴立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丹溪倡导的滋阴摄养的养生思想,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证明,对于祛病延年确实有效。朱丹溪认为,人的衰老与疾病主要是阴气不足、阳气相对有余造成的,因此,他主张用滋阴降火的方法防治老年病,所创制的大补阴丸一类的名方,至今仍在临床上使用。 扶阳与滋阴是临床常用的两种治疗思想,二者理论来源、临床应用特点均有不同,在临床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深入剖析二者理论渊源,对其临床用药特点加以研判。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或简答: 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又一独特见解。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 2.亢害承制论: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该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 ,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 3.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治疗内伤病提倡的基本法则,即用甘温之剂来补益其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他所制的主治内伤热中证的补中益气汤即是以此为基础。 4.内感阴证:是王好古在“内伤三阴”基础上提出的,指饮食冷物、误服凉药以及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内伤厥阴、太阴和少阴三阴经而产生的阴寒病证。 5.情志疗法: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某些疾病。张子和对此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经验。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 。 6.伤寒时地议:是缪仲淳论治外感热病时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他认为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而且古今人禀赋亦各不同,治疗疾病时可参照《伤寒论》的理论,根据实际发病情况,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7.主客交:是吴有性的学术观点之一。主。正气;客。邪气。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 8.逆流挽舟法:喻嘉言对夏秋感受热、暑、湿气而成痢疾,治疗主张“必从外而出”,所以用汗法,先解其外,后调其内,且有失于表者,外邪入里,病虽日久,也往往仍可引其邪出之于外,这便是他治疗痢疾的独特见解,称为“逆流挽舟”法,其主剂采用人参败毒散。 9.治形论:张景岳治病的方法重在“治形” ,治形又必以精血为务。他说“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常用药物以熟地黄为主。 10.(邪伏)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11.畜鱼置介:喻嘉言将“同气相求”的原理,联系到人身的疾病,他指出人身之阴阳,相抱而不脱,是因为“阳欲上脱,阴下吸之;阴欲下脱,阳上吸之” ,从而维持着阴阳相抱而不脱的平衡状态。 12.阳化内风说:是叶天士在前人论述中风病的基础上,提出的肝风内动而致中风观点,他认为“阳化内风”的病机是“身中阳气之变动” ,指出这种肝风内动,“非外来之邪”。 精彩文档

圣爱中医馆

圣爱中医馆简介(2017年1月1日版) 圣爱中医馆成立于2005年1月19日,是一家集中医文化、中医医疗、中医养生、中医教育、中医研究为一体的集团化连锁中医医疗机构,下设云南昆明圣爱中医馆有限公司、湖北华龙圣爱中医馆有限公司、江苏华龙圣爱中医馆有限公司、四川华龙圣爱中医馆有限公司、贵州华龙圣爱中医馆有限公司、重庆华龙圣爱中医馆有限公司、云南圣爱养生服务有限公司七家公司和华龙圣爱培训学校,还成立了云南圣爱中医基金会、圣爱中医集团党支部和工会等组织。 圣爱中医馆在创始人刘琼董事长的带领下,成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云南昆明姚氏妇科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建设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批中医中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工作站、云南中医学院和法国巴黎杵针中医学院中医药临床带教基地,并在云南中医学院开设了大学生中医药健康服务创业园。圣爱中医馆汇聚了“姚氏妇科流派”、“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戴氏医学流派”、“李氏医学流派”、“张氏疏调学派”、“张氏妇科流派”、“冯氏儿科流派”、“孟河医派”、“吴门医派”、“山阳医派”、“温病学派”、“澄江针灸学派”、“外科学派”、“金陵医派”等二十多个中医流派,成立了二十八个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室,成立了九十五个名老中医名医工作室,并汇集了中医流派的当代掌门人、传人、弟子和国家级、省级、市级名老中医专家

700多名,还汇集了云南、江苏、四川、湖北、重庆等地名老中药专家66人工作在中药房、加工坊等工作岗位的一线零距离服务老百姓。圣爱中医馆现年服务人数超过200万人次。圣爱中医馆荣获“全国诚信民营医院”、“云南省著名商标”、“中华国医药文化杰出贡献奖”、“云南匠心品牌”、“云南好雇主”、“互联网+中医药团体科普传播杰出贡献奖”、“全国十大名中医馆”等荣誉,姚氏中医妇科疗法还进入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圣爱中医馆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加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医药领域正在开展交流与合作。圣爱中医馆雕梁画栋、清香飘逸、古朴典雅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老中医把脉问诊,就医者络绎不绝,赞不绝口……似乎又回到了一代医圣仲景、华佗、时珍和兰茂的时代。 圣爱中医馆以“圣者济世,爱心养生”的企业精神和“仁爱、诚信、负责、共赢”的核心价值观,立志“把圣爱中医馆打造成医术精、开良方、配好药、疗效好、服务佳、惠百姓的老百姓喜爱的百年老店式的全球性的名中医馆”,“为老百姓的健康和梦想保驾护航”,为实现“打造中医的平台,让更多的人服务中医,让更多的人享受中医的服务,把中医药事业进行到底”的中医梦,圣爱人践行着中医人的信仰正努力拼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 华龙圣爱中医集团 2017年1月1日

论《伤寒论》三阴病之由阴转阳

论《伤寒论》三阴病之由阴转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可见,阳气的存亡对人体有重要的意义。《伤寒论》通篇体现了“扶阳气”的治疗思想,为后世的扶阳派的创立奠定 了基础。人体是一个相仿于自然界的小宇宙,所谓“重阴必阳”,由于阴阳的互根互用,由阴转阳在有生机的人体身上就可发生。正如柯琴所言:“盖阴阳互为其根,阴中有阳则生,无阳则死,独阴不生故也。”阴病转阳,阳气来复对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时机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 三阴病由阴转阳的意义 1.1 太阴病之由阴转阳 《伤寒论》第278 条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条文指出,患太阴病七八日后,脾阳来复,驱邪外出。虽下利日十余行,却伴有暴烦,说明阳气来复,正邪交争剧烈,此时当手足温,精神爽,舌苔渐化。然病人禀赋各异,并非都能达到阳复自愈,这也提示我们在临证时,要审察病机,举一反三,密切观察病人的状态变化,必要时根据时机用药物助正达邪,而非仅仅待其自愈。 187 条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为太阴病阳复太过,转属阳明病的病理特征。而阳复的条件或为湿郁化热,或为过用辛温燥烈之品,或为正邪斗争过程中患者本身阴阳二气的调节转化。此时当因势利导,施下法即可。1.2 少阴病之由阴转阳 315 条后半段“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为服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后的两种转归。若服药后脉象浮大躁动无根,说明阴竭阳绝,而药物加速了阴阳离决的过程;若服药后脉象见缓,渐趋明显,说明阳气在体内逐渐被激发,预后良好,这也是阴病转阳的现象。由此可见,阴病转阳,阳气渐复的关键在于病人的机能状态,而试探用药是判断阳气是否能来复的方法。由阴转阳的内在动力为阳气达到一定的量,如此药物才能发挥激发阳气的作用。 287 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脉紧说明邪气盛实,故推测此下利乃寒邪直中少阴所致,而非从太阴传来,说明病人体质并非阳气极其虚衰。所以正邪交争之时,阳气才能鼓动邪气外出出现“手足反温,脉紧反去”的阴病转阳之征。由阴转阳,并可自愈的机理在于阳气持续和缓的生发。 288,289,292 条中分别指出少阴病阴证转阳,阳气来复的关键在于“手足温”、“时自烦,欲去衣被”和“手足不逆冷,

中医各家学说

第一章总论知识点 1.奠定中医理论体系的著作是:《黄帝内经》 2. 后世医家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发挥各家学说的基础是:①社会的需要②对前人医学成就的继承③个人勤奋④哲学理论基础 3.《礼记》所说的“三世医学”是指:《黄帝针灸》《神农本草》《素女脉诀》 4. 中医哪些著作被称为“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5.《四库全书》认为: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6.哪部著作奠定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 7. “方书之祖”是指何书:《伤寒杂病论》 8. 六经辨证法则是何人所创:张仲景 9. 医经七家是哪几家:《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篇》《黄帝内经》《黄帝外经》 10.伤寒学派宋以前伤寒八大家代表医家是谁,他们的著作分别是什么: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11.仲景方的特点:①辨证精细、结构严谨;②用药精专、直取无旁;③取效佳捷、误投坏病 12.中医四大家是指哪几位:张仲景、李杲、刘完素、朱震亨 13. “胃烂发斑”之说是谁的观点:华佗 14. 史称“金元四大家”的是哪几位: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李杲 15.《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药多偏于:辛香温燥 16. 河间学派的代表医家是:刘完素 17. 河间学派研究的课题主要是:火热论 18.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是:张元素、李杲 19.攻邪学派的代表医家是:张从正 20. 丹溪学派研究的中心课题是: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 21.完善脏腑辨证的医家是:张元素 22.温补学派的代表医家有哪些: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23.“命门”是哪部书提出来的,观点是什么:《灵枢》“命门者,目也”;后世医家又提出哪些观点:《难经》“左肾,右命门”;孙一奎“命门乃肾间动气”;赵献可“两肾之间为命门” 24. 金元医家中受运气学说影响的代表医家有:刘完素、张元素 25. 金元医家中受理学思想影响的代表医家是:朱震亨 第二章伤寒学说及其学派知识点 1. 伤寒学派的搜集整理阶段位于:晋唐时期 2. 伤寒学派的深入研究与学派形成阶段位于:宋金时期 3. 伤寒学派的发展、兴盛阶段位于:明清时期 4.对《伤寒论》进行搜集、整理与编次的代表医家是:王叔和 5. 首创“方证同条”研究伤寒先河的医家是:孙思邈 6. 朱肱研究伤寒创立了什么观点,其实质是什么:①首论六经经络学说;②首倡临证先辨病后辩证之说;实际上是从辨证论治方面研究《伤寒论》的医家 7. 朱肱有关伤寒的著作是:《南阳活人书》 8. 许叔微:以“八纲辩证”概括伤寒,是一种提纲挈领的方法

滇南医学源流与命名探析

2019年第40卷第5期!南中医中约杂志1 &名医专家经验& 滇南医学源流与命名探析 郑进1,张玲2,李兆福2,葛元靖9,彭江云4! (1.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云南昆明650200; 2.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昆明650500; 3.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云南昆明650021; 4.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021) 摘要:概述云南本土中医药发展源流及历程,顺应时势,将本土学术流派集合起来形成地域性学术流派,充分考虑内涵及特色,予其赋名,以正视听,便于整理及推广。 关键词:滇南医学;学术流派;命名缘由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5-0001-05 在祖国医学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一大批著名医家。他们在学术上各领风骚,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各流派相互之间的争鸣与渗透,促进了中医的学术发展,使中医理论不断完善,临床疗效不断提咼,最终形成了中医学一源多流,百花齐放的学术及文化特色。 除深受古时经典影响而形成的传统医学流派如扁鹊学派、温补学派、伤寒学派、温病学派之外,地域因素也深刻影响着医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⑴。由于的不的,之理的异、人之禀赋的不同、行为方式的不一、所发疾病也各,,学术流派 惯等文化方面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出发点,体现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地域性特征。其命名皆以山水江,如医学()、医学()、 河医学(江苏)、吴中医学(苏州)、钱塘医学(江南)、永嘉医学(温卯I)、湖湘医学(湖南)、吁江医学(江西)、绍兴医派(浙江),齐鲁医派(山东)、敦煌医学(甘肃)、闽台医派、海外医派等〔2*% 1云南本土医学源流及特点 云南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动植物种类数为全国之冠,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美誉,加之少数民族众多,傣、彝、藏、苗、白、哈尼、纳西、拉祜等民族均有自己独特的医疗技术,为本土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赋予了鲜明的地域特征。经有汉、唐、明朝三次较大的汉族移民入滇,中医药学在云南得以广泛传播,逐渐与各民族医药文化融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医药文化,至明、清时已至鼎盛而名医辈出[3*% 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云南嵩明人兰茂所著的《滇南本草》问世,开创了云南传统医学发展的新篇章,这本我国最早的地方性本草专著,是一部记述西南高原地区药物的珍贵著作。全书共3卷流传于世,载药458种,早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40多年。许多常见的中医药都是始载于《滇南本草》,如仙鹤草、灯盏花、川牛膝、川草乌等,却因地域因素,该书未得以广泛流传,后世将兰茂及其地方性医学著作所表达的学术思想统称为“兰茂医学”〔4*% 彰显滇南医学特色的兰茂医学主要学术特色有% 1-1兼容并蓄、相得益彰云南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兼容并蓄的民族文化是最有力的粘合剂,对异族文化表现出极强的理解力和吸收力。相对封闭的环境,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在此繁衍生的各民族相互医药的流与发展%因此,滇南医学的发展具备一个稳定的“内环境”,各民族的医药在源源不断进补和 展。《滇南本草》中就记载了不少来源于彝族药的药材(如:滇重楼、滇黄精、滇龙胆、云黄连、金养麦等), 作者简介:郑进(1958-),男,教授,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论和民族医药研究△通信作者:彭江云,E-mail:Pengjiangyun@https://www.doczj.com/doc/0116159061.html,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复习进程

总论: 一、伤寒学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外感热病的辩证论治体系 1.宋金以前伤寒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美尼尔氏综合症 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 2.明清伤寒学派 错简重订派:方有执(首先提出)喻昌(喻嘉言)(大力倡导) 维护旧论派: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陈修园) 辩证论治派:柯琴,徐大椿(以方类证) 尤怡,钱潢(以法类证) 陈修园,包诚(分经审证) 二、医经学派:内经等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重理论。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痤疮疡门开手第一方。 三、经方学派:重方药(秘方) 四、中西汇通派唐宗海(第一人) 五、河间学派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 (为攻邪学派、丹溪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还是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形成的先导) 荆山浮屠:罗知悌 六、易水学派张元素李杲 七、攻邪学派张从正“汗、吐、下” 八、丹溪学派养阴 九、温补学派 宋《局方》温燥 金朱丹溪寒凉降火———苦寒 明温补 清寒凉 十、温病学派温疫学派: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 温热学派:叶桂,吴瑭,薛雪,王士雄(温病四大家) 华佗145-208东汉末医家建安三神医(董奉,张仲景)“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1.麻沸散:羊踯躅茉莉花根当归菖蒲 2.五禽戏:运动养生(华佗对中医养生的最大贡献) 3.漆叶青黏散:黄精漆叶桑葚何首乌茅山术 《华佗神方》孙思邈著 整易麻药神方:川乌草乌胡茄子羊踯躅麻黄专为开取箭头时用,服之令人不痛。 外敷麻药神方:川乌尖草乌尖生南星生半夏胡椒蟾酥荜茇细辛专为施割症时,可治骨质增生“阳化气,阴成形”解麻药神方:人参生甘草陈皮半夏白薇菖蒲茯苓 神膏:乳香没药血竭儿茶三七冰片麝香 热加黄连,腐加轻粉,有水加龙骨,收口加珍珠、蟹黄,杖伤三七倍用。 孙思邈药王千金要方(把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注重养生、医德。 对《伤寒论》的研究采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一则麻黄,一则青龙” “以方类证”“三纲鼎立”之说 治疗经验 中风:1.伤风,太阳中风 2.关节不利,疼痛风寒湿痹乌头,天雄,附子 3.半身不遂,口僻,言语不利独活酒,牛膝酒 真中风风邪入中 类中风内风,内虚 症瘕积聚属肝,胸痹属心,痢疾属脾。 小建中汤衍变的类方:内补当归建中汤,内补川芎汤,大补中当归汤,黄芪汤 《千金要方》内外两方面

扶阳派主要药方

扶阳派主要药方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扶阳派主要药方 四逆汤 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五钱甘草二两炙 辛甘化阳,纯阳无阴,乃回阳之方。主治纯阴之病。 古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白通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葱白四根 白通汤一方,乃回阳之方,亦交水火之方也。夫生附子大热纯阳,补先天之火种,佐干姜以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葱白一物,能引离中之阴,下交于肾,生附子又能启水中之阳,上交于心。阴阳交媾,而水火互根矣。 白通汤虽能宣通上下之阳,但必须加猪胆汁或童便乃能入阴。 潜阳丹西砂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 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

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附子、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龟板得水之精气而生,至阴之物,有通阴助阳之力,能引阳入阴,与童便、猪胆汁有异曲同工之妙。 封髓丹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炙甘草三钱。 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故整个方子的格局是交通阴阳,引阳入阴,纳气归肾。 潜阳丹有附子之燥烈,封髓丹有黄柏之苦寒,一潜一封,真阳难飞,交替服用,既无附子之燥烈,又无黄柏之苦寒,岂不妙哉! 桂枝汤 桂枝九钱白芍六钱甘草六钱〔炙〕生姜九钱大枣十二枚 桂枝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芍药之苦平,合甘草之甘平,苦与甘合,苦甘化阴。阴阳合化,协于中和,二气流通.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D) A.张景岳 B.王好古 C.张洁古 D.刘完素 E.朱肱 1.D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 2.刘完素认为肺、心、肝、脾、肾的本气是() A.清 B.凉 C.温 D.湿 E.燥 E.热 A.寒 2.刘河间脏腑六气病机说认为“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 “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 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E) A.张洁古 B.喻昌 C.绮石 D.缪仲淳 E.刘守真 7.E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结合运气学说阐发病机十九条,并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这一燥病病机。 8.刘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B) A.似土 B.似火 C.似水 D.似木 E.似金 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 A.瘖痱 B.消渴 C.结阳 D.热毒 E.胸膈痞结 11.A刘河间以地黄饮子治疗足废不用,暴暗失语之瘖痱证。 (二)B型题 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 B.阴虚火旺所致 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 D.阳气暴脱所致 E.痰生热,热生风 3.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 3.C刘河间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将息失宜,心火暴甚。 4.E朱丹溪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痰生热,热生风。 5.A李东垣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本气自虚。 A.下消 B.消中 C.肾消 D.上消 E.消渴

6.刘完素认为,饮水多而小便少者属(E) 7.刘完素认为,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属(B) 8.刘完素认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属(C) (三)X型题 1.刘完素的著作有(ABCDE) A.《素问玄机原病式》 B.《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C.《三消论》 D.《宣明论方》 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2.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是() A.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B.诸痛痒疮,皆属心火 C.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D.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 E.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2.ABCDE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他把五运主病与五脏相联系,在原有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使之更贴近人体脏腑的病理状况。 3.刘完素对火热病的论治是(ABCDE) A.表证用辛凉或甘寒解表 B.表证兼内热用表里双解法 C.里证攻下里热 D.邪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和解 E.里证清热解毒 5.地黄饮子由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加生姜、大枣、薄荷组成。 6.ABCE白虎汤为张仲景《伤寒论》方。刘河间创制的方剂有防风通圣散、地黄饮子、双解散、三一承气汤等。 6.下列方剂属刘完素创立的有(ABCE) A.防风通圣散 B.地黄饮子 C.双解散 D.白虎汤 E.三一承气汤 二、名词解释题 1.河间学派 1.是以宋金时代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从运气角度出发,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为其擅长,善用寒凉药物。河间学派由刘完素、马宗素、穆大黄、荆山浮屠、罗知悌、葛雍、镏洪、张从正等医家组成。 2.五运六气病机学说 2.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研究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影响的一种理论。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方证药证研究(转 贴)(2011-01-24 17:30:55)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 摘要:探讨扶阳学术,离不开姜桂附,尤其离不开附子。本文总结了历代医家尤其是扶阳派应用附子的规律,作者从临证实践探讨附子的应用指征,配伍原则等,对附子的运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善用姜桂附,是扶阳派的标志,探讨扶阳学术,离不开姜桂附,尤其离不开附子。明?张景岳将附子、人参、熟地与大黄列为“药中四维”,“礼、义、廉、耻”,古为国之四维,意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之要药。但附子大热,药性竣烈,并且有毒,应用不无顾忌。如何安全有效的运用附子,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用,就必须熟练掌握附子的药性、应用指征、配伍原则、服用剂量、煎煮方法、毒性及应对方法等:「1」 1附子的药性 《神农本草经》: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

膝病不能行步。 金?刘完素:附子大辛大热、气厚味薄,---无所不至,为诸经引用之药。《素问病机原病式》 金?朱丹溪:气虚热甚者,稍用附子,以行参芪,肥人多湿,亦宜少加附子以行经。《丹溪心法》 金?王好古:附子能导虚热下行,以除冷病,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汤液本草》 元?吴绶:附子乃阴症要药,伤寒及一切阴寒急症,急须用之,若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舍参、附不用,将何以救之?《伤寒蕴要》 明?戴原礼: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枝则补命门。《证治要诀》 明?李时珍:乌附毒药,非病危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功甚捷。 明?虞抟: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走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去在里之冷湿。《医学正传》 明?缪仲醇:附子性走而不守,入补气药则温中,入补血药则强阴,并能搜逐风湿,为百病之长。《本草经疏》 明?倪朱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

肺炎证候诊断标准的初步建立

短,病势轻重等具体情况全面考虑。切不可鲁莽行事,误人性命。 总之,笔者认为,中医只有熟读经典,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审证准确,立法精当,才能在处方用药时,做到得心应手,恰到好处,药到病除。而认真探究、正确对待药物剂量与疗效的关系,切实做到规范用药,合理用药,知常达变,才能提高疗效,也有宜于纠正盲目强调必用大量才能治病的思潮。 参 考 文 献 [1] 冯世伦.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 社,2009:178 FENG Shi -lun.Treatise on Cold Damag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Related by HU Xi -shu.2nd Edition.Beijing:People , s Military Medical Press,2009:178 [2] 顾树华.传承吴佩衡学术思想,践行温阳扶阳大法.中华中医 药杂志,2009,24(3):331-333 GU Shu -hua.WU Pei -heng , s academic thought of warming yang.China Journal of TCM and Pharmacy,2009,24(3):331-333 [3] 闫云科.经方躬行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5:490 YAN Yun -ke.Practical Records on Classical Prescriptions.Bejing:Academy Press,2009,5:490 [4] 清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416 Qing Dynasty·ZHANG Xi -chun.Recor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Combination.Taiyuan:Sh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2009,1:416[5] 何宽其.从医案看中医配方用药五法.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 23(1):47-49 HE Kuan -qi.Analyzing the five prescribing methods of TCM from medical records. China Journal of TCM and Pharmacy,2008,23(1):47-49 (收稿日期:2010年7月5日) 肺炎证候诊断标准的初步建立 余学庆1,李建生2,王至婉1,李素云1,胡金亮2,王明航1,王海峰1 (1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郑州 450000;2河南中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郑州 450008) 摘要:目的:初步建立肺炎证候诊断标准。方法:采用病证结合研究模式,通过32篇文献分析、1059份临床调查和27份专家咨询,运用医学统计和计算智能技术,揭示肺炎证候要素及其组合、变化规律,揭示肺炎基础证候的诊断指标及其相互关系,构建肺炎证候诊断指标体系,初步建立肺炎证候诊断标准。结果:在总结不同分析方法和不同研究阶段结果基础上,根据拟定的肺炎常见证型及变证的确立、证型主次症的划分或判定方法及依据、肺炎证候诊断标准的建立形式和依据,初步建立了包括风热袭肺、外寒内热、痰热壅肺、痰湿壅肺、肺脾气虚、气阴两虚等6个常见证,和热入心包、邪陷正脱等2个变证的肺炎证候诊断标准。结论:初步建立的肺炎证候诊断标准有待在临床中进一步考核与验证。 关键词:肺炎;证候;诊断标准 基金资助: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No.2006CB504605),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o.2006HANCET -05) Preliminary establishment of diagnostic criteria of TCM syndrome of pneumonia YU Xue-qing 1, LI Jian-sheng 2, WANG Zhi-wan 1, LI Su-yun 1, HU Jin-liang 2, WANG Ming-hang 1, WANG Hai-feng 1 (1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CM, Zhengzhou 450000, China; 2The Geriatric Department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CM, Zhengzhou 45000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TCM syndrome of pneumonia. Methods: By means of the clinical epidemiologist, medical statistics and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 the syndrome elements of pneumonia and their combination rule, basic syndrome diagnostic indexes and their relations were showed. The diagnostic index system ·论著· 通讯作者:李建生,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号河南中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邮编:450008,电话:0371-********,E -mail:li_js8@https://www.doczj.com/doc/0116159061.html,

慎对扶阳派重用附子。

这里牵涉到对附子的药性的理解。附子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下品,属于不可长期服用之品。附子走而不守,并不能补益元气,它所起的作用是激发人体储存的元气或者说元阳,有人认为,这种激发作用和激素的作用相类似,都是将人赖以生存的能量提前支取,所以是不可持久的,有危险的。 阳和阴并非完全对立,非此即彼,除阴虚阳虚之外还有阴阳两虚,最为棘手。补阴则阳不足,壮阳则阴不足,而阴不足会导致血不足,壮阳会耗阴动气,导致气血双衰,又反过来引起阳虚,就象燃烧灯心,不加油光加火,最终要烧光光的。故畏寒之症不可一概以阳虚而论。伤寒论中有四逆散,也是治疗手脚怕冷的,其中并无壮阳之药物。即使阳虚,也分很多档次,重症才用附子。还有阳和汤,就用麻黄肉桂,不用附子,临床效果还是不错的。桂枝汤其实也是补阳的。我觉得火神派有点走火入魔的味道,动不动就是几十克附子,非常人可以承受,一病一方,因人而异为好 本品具有镇痛作用,临床上用于缓解癌痛,尤其适用于消化系统癌痛;外用时能麻痹周围神经末梢,产生局部麻醉和镇痛作用;有消炎作用,本品毒性极大,能兴奋麻痹感觉神经和中枢神经,兴奋麻痹胆碱能神经和呼吸中枢,兴奋心脏迷走神经,直接毒害心肌细胞。还有发汗作用 伤寒重温阳,也多用白虎清气,承气急下救阴 温病重护阴,也要生脉饮,参附汤,四逆汤回阳救逆

自东汉伤寒论后,一些医生学艺不精一味重温阳。 到宋金元时期始觉不能太过温燥,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注重滋阴降火,后来者不精通学习,一味苦寒,又太过了。 到明之后,张景岳等又纠正那些盲目尊崇刘河间,朱丹溪等人的错误,注重温补。 到清中期,又有叶天士,吴鞠通纠正那些盲目温补者,重竖温病派旗帜。 名家们都没错,错的是那些一味推崇某个单一学派,却不能全面,系统学习,学得一鳞半爪就认为练就屠龙技。 最近看叶案,虽以自拟方为主,但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栀子豉汤,半夏泻心汤,白虎汤,麻杏石甘汤,旋覆代赭汤,黄芩汤,真武汤,乌梅丸,炙甘草汤,苓桂术甘汤,麦门冬汤,肾气丸,甘麦大枣汤等都常加减应用。 扶阳,最怕那些——画虎不成反类犬,动辄附子60,120克,把某某名家的个别病案当成金科玉律,能不出问题吗? 附子的用量与煎法 张仲景用附子分生、熟,生者用于回阳救逆如:四逆汤、白通汤,炮者用于温阳扶阳、散寒除湿,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等。考其用量,一般用一枚,甚者二枚,最多为三枚,按一枚20-25计算,大约在80左右,而扶阳派诸家用附子则多为大剂量,甚者超大剂量,郑钦安、吴佩衡、卢铸之、卢崇汉、范中林、李可等常用量都在30

卢崇汉验案三则

卢崇汉验案三则 卢崇汉验案三则- 天地斯人的日志- 网易博客中医药导报2008年第9期 卢崇汉验案三则 马宇 (北京同仁堂成都高升桥店,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分析卢崇汉先生三则病案的立方用药之妙,阐述扶阳的临床特点。 [关键词]火神;用药特色;主体思想 卢崇汉先生系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师承祖父卢铸之,他17岁悬壶蓉城,19岁已有名气,临床善用姜桂附。如今年过6旬,是四川扶阳派领军人物,有“火神”之称,现举其医案三则,以供同仁窥其一斑。 案一:黄XX男74岁成都人 2006/6/26(录自《扶阳讲记》)[1] 西医诊断: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主诉:动则自汗,不欲饮食,二便不调。 四诊:舌淡红、苔白腻罩黄,脉沉缓。

处方:制附片75g、白术15g、杭巴戟20g、菟丝子20g、白晒参10g、黄芪50g、砂仁15g、木蝴蝶20g、阿胶20g、肉苁蓉20g、枸杞20g、炒麦芽20g、潞党参30g、炙甘草5g、生姜60g,6付水煎,每日1付。 (按):卢师辨证为脾阳不振,方中重用附片、白术、砂仁、麦芽、生姜扶萎顿之脾阳;晒参、黄芪、党参益气;阿胶补血;苁蓉、巴戟、枸杞、菟丝子滋阴强肾;木蝴蝶是卢师常用之药,疏肝解郁、兼有升血的功。大剂量附片扶阳,通行十二经,以散寒凝、温阴血。 复诊:面色白光白,脉仍沉缓。宗上方加减:去麦芽,加山茱萸15g。6付水煎。 再诊:服上方,觉体力佳,自买上方3周付数,自汗止,胃口正常,二便转好,但乃失眠、多痰。 2006/11/27诊:西医检查血色素上升至11.7g/dL。 处方:潞党参30g、生白术15g、杭巴戟25g、菟丝子20g、黄芪50g、山茱萸20g、生晒参10g、东阿胶20g、春砂仁15g、生龙骨牡蛎各30g、杞果20g、炙甘草5g,12付,每日1付。 2007/01/09诊:身体佳,去外地旅游,归来后,失眠、大便不畅。

扶阳派主要药方

扶阳派主要药方 四逆汤 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五钱甘草二两炙 辛甘化阳,纯阳无阴,乃回阳之方。主治纯阴之病。 古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白通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葱白四根 白通汤一方,乃回阳之方,亦交水火之方也。夫生附子大热纯阳,补先天之火种,佐干姜以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葱白一物,能引离中之阴,下交于肾,生附子又能启水中之阳,上交于心。阴阳交媾,而水火互根矣。 白通汤虽能宣通上下之阳,但必须加猪胆汁或童便乃能入阴。 潜阳丹西砂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 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

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附子、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龟板得水之精气而生,至阴之物,有通阴助阳之力,能引阳入阴,与童便、猪胆汁有异曲同工之妙。 封髓丹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炙甘草三钱。 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故整个方子的格局是交通阴阳,引阳入阴,纳气归肾。 潜阳丹有附子之燥烈,封髓丹有黄柏之苦寒,一潜一封,真阳难飞,交替服用,既无附子之燥烈,又无黄柏之苦寒,岂不妙哉! 桂枝汤 桂枝九钱白芍六钱甘草六钱〔炙〕生姜九钱大枣十二枚 桂枝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芍药之苦平,合甘草之甘平,苦与甘合,苦甘化阴。阴阳合化,协于中和,二气流通.

运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治小儿病

中医临床研究2016年第8卷第27期-9- 阳气治疗大法;擅用仲景名方加减挽救疑难重症,屡起沉疴痼疾,总结临床验案,取经方用药之长,力推中药“十大主帅”等方面,都能体现他“由博返约”治学之道,尤其是吴佩衡先生在理法方药上取得的建树都可以指导《伤寒论》教学和实践运用。明代医家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中指出:“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说明医者必须博览群书,博采众长,精通中医经典著作,掌握其精微义理,通过由博返约,执简驭繁,在临床治疗中融会贯通,抓住关键要害,才能应手奏效,妙手回春,具有普遍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树则.中国现代名医传(一)[M].北京:科普出版社,1985:86. [2]吴佩衡著,吴生元,吴元坤整理.吴佩衡医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05,111,52-53. [3]邵贵宏.吴佩衡对《伤寒论》学术思想研究[D].昆明:云南中医学院,2012. [4]龙德昭,张晓琳.吴佩衡对《伤寒论》的研究和学术思想的发展[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18(1):19-21. 基金项目: 本课题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工作室(项目编号:LP0125056);2015年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云南中医学院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基金,项目编号:2015FB205(-005);2013年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伤寒论建设项目的资助。 作者简介: 张晓琳(1964-),女,安徽宿州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伤寒论》辨证论治规律的理论与临床运用研究。E-mail:zhangxiaolin0428@https://www.doczj.com/doc/0116159061.html,。 吴生元*,通讯作者,主任医师、教授,云南省名中医,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组长,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学方向。E-mail:WSY370331@https://www.doczj.com/doc/0116159061.html,。 编辑:白莉编号:EB-16041813F (修回:2016-05-11) 运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治小儿病 Pediatric treatment based on Viewing pulse syndrome, knowing what’s the proble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于峰伟 (驻马店市中医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中图分类号:R2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6)27-0009-02 【摘要】本文所述乃是笔者结合临床所使用的仲景遗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阐释小儿体质、用药法度等,旨在抛砖引玉,共勉同道。 【关键词】仲景遗论;辨治;小儿;用药 【Abstract】This thesis reviews the author’s experience of pediatric treatment based on Viewing pulse syndrome, knowing what’s the proble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which is Zhongjing’s theory in treating children diseases by combing physiology,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and children’s constitution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rules. It aims to provide insights for pediatric treatment. 【Keywords】Zhongjing’s theor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hildren; Treatment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6.27.005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一语出自伟大医圣——张仲景其《伤寒论》16条文中。历代研究“伤寒”大儒共称这句是仲景学术的真言要旨,仲景法中的“活”同样体现在其中,在267条中也有一句“知犯何逆、以法治之”,跟此句意义相近且行文相同。统观《伤寒论》全书,在没有方证药物且在东汉惜简如金的背景下,同时出现两句法度严谨、措辞简练的类似条文,实属难能,更堪重要,依据疾病的证候舌脉,推算演绎疾病的变生规律,在随证或依法治之,足够体现医圣辨证准确、法度灵活之特点。 余不敏,在儿科临床颟顸近十余年,运用仲圣“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法度,加之小儿生理、病理之特点,现简述之,期匡正批之。 古称儿科为“哑科”,皆谓辨病识证诚难矣[1]。如:阎季忠作《小儿药证直诀》序曰“儿科审病施法则有五难:黄帝不明则为一难……隐奥种种,故难亦多”[2]。因小儿证难询问,脉不可凭,多数能言者,言犹不可信,故而古之相传“能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能治十妇人,不治一婴儿”。对于“哑科”诊疗,很是锻炼医务工作者,固然辨病识证难之又难,但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若医治及时得法,大都能做到随拨随调之预期目的,临证察机虽是种种困阻,医治病患时就需要儿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