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城市福利经济南林城市经济学

第十二章城市福利经济南林城市经济学

第十二章城市福利经济南林城市经济学
第十二章城市福利经济南林城市经济学

第十二章城市福利经济南

林城市经济学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十二章城市福利经济

第一节福利经济学基本认识

一、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福利经济学的出现,是英国阶级矛盾和社会经济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西方经济学家承认,英国十分严重的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变得更为尖锐,因而出现以建立社会福利为目标的研究趋向,这导致了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一般认为,1920年庇古(. Pigou)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庇古的核心思想是:影响社会福利的主要因素是国民收入的总量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其基本的假定是:国民收入越大,福利越大。国民收入越平均,福利越大。他要求通过使生产资源在各生产部门中的配置达到最优状态,而使国民收入增长最大化,从而增加社会福利。同时他还认为采取收入均等化是增长社会福利的另一个主要途径。基于―收入均等化原则,他要求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穷人,以增加社会福利,而收入转移的途径便是政府向富人征税,再通过各种社会服务设施补贴给穷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后,英美等国的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许多修改和补充。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受到了许多批评。持批评态度的经济学家认为,人们都福利的评价只能排列顺序,即只能研究出某人对某种经济状态的偏好高于或低于另一种状态,而无法用数量单位来衡量福利的绝对值的大小。因此,个人间的效用是无法比较大小的,也不可能通过累计来计算出一个社会的总效用。

20世纪30年代以后,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助长逐渐被新福利经济学所取代。其分歧在于:新福利经济学助长效用序数论,并强调个人间的效用大小具有不可比性。

新福利经济学的原理是:一个人的福利好坏是指他们所得到的效用水平高或低,而且每个人的福利好坏是由其本人的感受来判断的;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各个人的福利,由于个人间的效用大小无法比较,个人对于幸福的感受无法比较。所以,新福利经济学舍弃了旧福利经济学的收入均等化的理论,而仅以资源的最优配置作为达到最大福利的条件。为了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新福利经济学建立了一整套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并提出了福利标准和补偿验证的方法,以及社会福利函数论,据此对社会经济体系的运行做出评价。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引入了数学工具,一些主要的福利经济学命题得到了较为严格的证明。从70年代以来,福利经济学的应用性研究得到加强。它的新发展主要集中

在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的研究,如福利尺度和福利最大化的目标问题,市场机制与政府的作用等问题。

二、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边沁认为人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幸福总量可以计算,伦理就是对幸福总量的计算。边沁把资产阶级利益说成是社会的普遍利益,把资产阶级趋利避害的伦理原则说成是所有人的功利原则,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标榜为功利主义的最高目标。

帕累托的―最优状态概念和马歇尔的经济学理论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按照这一规定,一项改变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增进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进而其他的人福利不减少,这种改变就有利;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加而另一些人福利减少,这种改变就不利。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是从福利的观点来评价经济体系运行状况的经济学

分支。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成员的福利或幸福,但它把这一问题具体化为若干经济因素(如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如何影响社会成员的福利以及如何从社会成员的福利状况莱评价一个社会的经济运行状态的好坏。

围绕这些问题,福利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有三部分

社会经济运行的目标,或称检验社会经济运行好坏的标准,如福利的定义、内容及衡量、评价等;

实现社会经济运行目标所需要的生产、交换、分配的一般最适度的条件。

政策的评价和建议。它运用一些基本定理和分析方法来评价政府的福利计划,为福利政策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节城市福利经济制度现状与问题

一、现代福利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

工业化革命以来,始自英国的现代福利经济制度已经形成了基本稳定、相对完善的福利经济制度体系。尽管存在着差别,但各国在福利经济制度的内容方面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一致性。

(一)社会保险制度

指国家通过立法确立的,对国家公民的生、老、病、死、伤、残、失业、退休等不同时期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来源给予物质帮助和保障的制度。社会保险的资金筹集,政府、个人以及各种经济组织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保险覆盖的范围等均由国家的法律具体规定。(二)社会救济制度

也是由国家出资建立的,与社会保险不同的是,社会救济具有特殊的针对性,通常是专门针对残疾人、孤儿、孤寡老人等丧失劳动能力者的福利帮助。社会救济也包括为应付突发性的灾害事件而对受灾人提供的食品、医药、救济款等临时救助。

(三)公共福利制度

内涵较广。包括实物类和补贴类两种类型。实物类的公共福利主要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为公民提供的公益性的生活和文化服务,包括各种市政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文化、教育、娱乐、休疗养等文化娱乐设施,这些设施和服务中包含着大量的政府公共投入,客观上起着减少人们的消费支出、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补贴类型的公共福利有医疗、食品、交通、住房、生育等多种项目。

(四)特殊补助制度

该制度是针对某些特别限定的对象进行的社会化的资助和救济项目,这些补助的发放往往并不与受助对象的经济受益情况相联系,而只注重他们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如对伤残军人、百岁老人、专业人才的补助等。

二、现代福利经济制度的特点

现代经济制度是由政府主持建立的一种社会化的福利保障体系,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客观经济范畴。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结果。

在现代福利经济制度中,政府是社会化的福利保障体系的主体,它代表国家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形成社会福利保障的基金,为社会化的福利保障的实施奠定物质基础;社会福利

保障的对象是全体公民,但其重点是无工作能力的人、失去工作机会的人、以及因各种原因收入不能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人。

社会性、强制性、非赢利性和覆盖面广是现代福利经济制度的主要特性,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福利保障是由政府主持和组织的福利保障体系。社会保险是其中的核心组成成分。保险对象包括社会上各个行业和各个收入阶层的公民和社会劳动者,以各种方式享受社会保险的人员在全民总数中居绝大多数。

2、社会福利保障是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政府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调节而建立福利经济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和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国家财政是社会福利保障的后盾,为社会保险的支付负有最后的责任。

3、社会福利保障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其筹集资金、保障标准和保障对象等均有严格的法律规定。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相当部分项目,主要是由国家和企业出资建立,法律规定了国家、企业、个人在保障基金来源中的分担份额和分担方法。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标准亦由法律规定,全体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法定标准,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也有权申请享受相应的权利。

4、社会福利保障是非盈利的行为。社会福利保障由政府指定的非盈利机构进行日常的组织管理,社会福利保障的基金建立起来以后,管理机构虽然也要进行资金的投资运行,但这些投资运营是为了保证基金的增值和连续周转使用,而非管理机构的盈利。资金运营的收入将用于扩大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或增加保障对象的受益水平。

三、美国的福利经过60多年的发展和变革,美国的社会福利政策在内容上逐步完善,形成了三大政策支柱,即社会保障、社会公益事业和最低物质供应制度

(一)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组成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第一大支柱,由那些能帮助人们处理共同生活风险的行为所组成,用以保护其国民免遭天灾人祸的伤害,诸如残疾、疾病、有工资收入者的配偶或监护人的死亡、离婚、退休以及死亡等方面。社会保障政策成为那些生活水准急速下降的人们的缓冲器。

在现今的美国,社会保障政策主要是指由政府发起的社会保险计划。美国最重要的社会保险计划称作OASDHI,它代表老年、幸存者、伤残和健康保险。

社会保障在美国是一项几乎覆盖全部人口的广泛而又综合的公共计划。贫困不是社会保障设立的主要资格基础。比如,失业工人很可能并不贫困,但他们通常有资格享受失业保险所给予的权益;退休工人或许一点儿也不贫困,甚至可能已处于中产阶级范畴,但他们仍具备享受社会保障所提供的养老防老权益。社会保险计划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防止那些由于收入损失而产生的社会问题,所以社会保障计划是任何一个福利国家都视为最昂贵的计划,其范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次。

(二)社会公益事业

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第二大支柱是指为其国民提供最为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和相关的服务,包括教育、卫生保健、住房、幼儿日托和法律服务等。

社会公益事业中一个普通而又具有代表意义的内容便是公共教育。1992年美国有292亿美元的公共开支用于教育领域。同所有福利国家一样,美国的初级、中级公共教育都是作为市民权益的基础部分而由政府免费提供的。法律规定父母必须将其5至16岁的子女送到学校就读。通常而言,高等教育不是免费的,但美国政府及其他福利国家一般都提供学费资助。而提供这种帮助的财政支出无疑是巨大的,国家可能负担得起,也有可能不堪承受。由于公众高等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所有福利国家都不遗余力地推进高等教育进程以使学生有就读能力。

除了教育之外,美国也致力于推进基础卫生和营养的计划。但在美国则仅限于老龄和贫困者,尚未成为公共政策的一个目标。

(三)最低物质供应

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第三大支柱是指国家为所有最贫困、最易遭受伤害以及蒙受重大损失的居民制定一项最低物质生活标准,以确保他们能在最低生活水准之上。在美国,该项计划也称―反贫困政策‖,其中有些计划为低收入者提供现金补助,有些提供物品,有些提供服务,还有许多计划更直接地为待援者培养独立的劳动技能。

福利国家的所有这些属于第三大支柱的福利计划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便是所谓的有选择性。因为,该计划关注的焦点是那些在生活能力等方面有缺陷的人。对接受该项计划帮助的合格性做出决定的最为通行的办法之一便是考核。这种考核能决定谁有资格接受一份特别的受益金,而只有那些收入大大低于中等生活水平的人才有资格接受补助金。

四、中国现行的福利制度

(一)制度内容

我国现行的福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以普通人群为服务对象的城镇职工集体福利,包括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和福利补贴,其提供者和管理者是企事业单位和机关,一部分来源于财政;

二是以城镇无经济收入和无生活照料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特殊群体为服务对象的特殊社会福利,包括生活供养、疾病康复和文化教育等,由各级政府提供和管理;

三是农村的社会福利主要是面向孤寡老人、孤儿等特殊人群,即―五保户,主要由集体筹资、管理,政府给予少量补贴,面向人群服务的为合作医疗,由个人缴一部分费用(在分配前已扣除),再由集体资助一部分。长期以来,无论那种形式内容的社会福利制度,其基本特征都是纯福利公益性的,由国家和企事业单位、农村集体组织统包统管,不进行成本核算,不讲求效率,所有制形式为单一的公有制。

(二)存在问题

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对于在低收入水平下保证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必要的福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曾经被看作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内容。但是在这一制度下,存在着以下突出的问题:

(1)职工或农村集体福利本质上是单位、团体福利而不是社会福利,福利设施的举办和福利项目、补贴的安排是由各单位在国家统一规定下自行操办,在福利水平的决定上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各单位之间由于性质和经济状况不同、福利待遇标准具有较大差异,由此还带来了职工对企事业单位的依附性;

(2)单位举办福利项目和设施面对本单位服务,形成封闭式的―大而全、―小而全,不合理的重复设置设施,效率不高;

(3)国家包办的特殊社会福利,总体上资金不足,基本上是低水平运行,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服务水平低,难以满足福利对象的需要。

第三节城镇福利经济制度的改革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经济体制的转轨,现行社会福利制度的问题愈益明显,不仅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给国家和企事业单位造成沉重的经济压力,而且与经济运行产生一定的矛盾。单位福利制成为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竞争力的障碍,中央提出要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其重要内容就是要将企业从办福利中解脱出来,使职工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且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伴随着家庭小型化,特殊社会福利的需求有很大的增长,人群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养老院也开始为一些有收入和子女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单纯依靠国家包办不仅越来越难以为继;而且纯福利的性质也有了改变。城乡福利水平差异巨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原有的集体福利制度基本不能适应,困难重重。因此,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必须进行改革。

一、西方国家的福利经济制度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福利国家普遍出现了危机。与此同时,兴起了一股反福利制度的潮流,并引起了西方社会的巨大演变。反福利思潮的兴起对西方国家的福利经济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使西方各国开始了对福利经济制度的改革。

总的来看,改革可以归纳为两方面:

一是增加社会福利的财政收入,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二是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私人化、―资本化。

其措施具体有:

第一,提高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上限或者干脆取消纳费上限。

第二,征收社会保障所得税。

第三,提高医疗保健服务收费标准、削减疾病津贴。

第四,削减社会保障金支出。

第五,修改社会保障金的支出办法,对福利津贴指数化进行了限制。

第六,减少国家干预社会保障的范围和项目,将一些社会保障项目交给非政府志愿机关、个人合作社和其他社会团体承担。同时,恢复一些传统的社会保障机制,如家庭、慈善机构、各种互助组织等,即实行社会福利项目的私有化和资本化。

第七,精简机构,解决社会福利行政部门的官僚主义,以节约资源、提高效率。

二、西方福利经济制度改革的启示

处理好几大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兼顾问题。公平与效率的兼顾主要涉及到社会福利保障与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福利保障与社会贫困及贫困线等问题。因此,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应该成为福利经济制度发展的基本原则。

权利与义务的兼顾问题。一般而言,受益者比较强调应享有的权利,而政府则比较强调公民应尽的义务。只有两者兼顾,福利经济制度才能良性运作。

发展与稳定、福利与经济的兼顾问题。西方福利经济制度的功能主要是缓和劳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但其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它是构建市场经济功能体系的重要环节,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口老龄化或社会福利受益年龄集团的变化问题。社会福利与国家、政府与团体、社会与个人的协调问题。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但更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社会福利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给生态与社会经济体制带来严重影响。同时,社会老龄化也加重了政府社会福利支出的压力。因此,社会福利的发展对于实现人口、资源、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尤其是人口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社会福利的积极作用。

三、中国城镇福利制度的改革

(一)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责任和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承担的社会福利职责必须要进行重新界定.既要彻底打破政府包办的格局,又要增强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解决政府在社会发展职能上―越位和―缺位的问题。

(二)将社区作为社会福利的重要载体

我国的社区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起步,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在服务范围和对象上从最初单纯的民政优抚福利扩展为面向社区所有人群提供便民利民、卫生、教育、文

体、计划生育、养老等全方位的服务,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城市在城区、街道和居委会分别建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和各种服务设施。据统计,全国城镇社区服务中心已达到7600个,社区服务设施14、8万个。如今,社区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区符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适应社会转型要求,是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最佳的载体。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进入转型时期,社会成员的工作流动性加大,企事业单位不再承担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职能,原来体现在单位福利中的大量与居民相关的公益性事务从单位剥离出来,相关的费用交由个人购买服务,单位所有制逐渐消失,单位意识淡化,使人们对所居住的社区有越来越强的归属感,成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环节。个人的基本生活和福利需要,如家庭服务、基本医疗、老年人和残疾人照料、基础和终身教育、文体活动等都要在社区的层次上获得满足,社区成为家庭养老的重要依托,社区也创造了邻里互助,发扬社会主义道德

风尚的环境。政府只有通过社区,才能把工作单位处于动态的人群更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起来,提供基本的生活和福利保障。

(三)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福利的新机制

农民生活质量与福利状况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政策议程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和最为突出的问题。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转变的历史阶段,结构性变迁与社会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农民与国家关系是最基础、最重要与最突出的问题。最基础是指农民与国家的关系是考虑所有农民福利问题的最主要基础;最重要是指农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影响农民福利状况最重要的因素;最突出是指农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农民福利议题中最优先的领域。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城市经济学复习要点整理 【题型】名词解释(4*5)、简答题(5*8)、论述题(2*10)、材料分析(1*20) 第一章概论 一、城市经济学概念(书) 城市经济学是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用于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下的位置或区位选择。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特点、理论价值 1)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 不同于企业——城市是企业的集合,同时是“企业外”实体的集合,还是“企业+企业外”实体的“外部效益”的集合。 不同于国家——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地域支点,是国家连接企业的中坚环节,是动态的非平衡态耗散结构体系,它的均衡或平衡存在于城市与城市外部的更大系统之中。 2)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 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空间地域不断集中、扩展的过程 3)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经济学 效益综合性——城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的综合体,决定城市经济学要重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体——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密切相关。这是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的必然反映。 三、城市区域的形成过程 城市+镇——大都市——大城市区域 第二章城市 一、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以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为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1)地理解释 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和结合点 2)建筑学解释 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3)生态学解释 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环境 4)统计学解释 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集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人口、建筑物、经济、文化活动 2)经济上的非农性——非农产业聚集、非农土地利用 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 三、城市的产生 1)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其主导作用 (1)比较利益:区域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由于个人生产能力的差异、区域的资源条件差异和技术条件的差异,产生了劳动生产率的禅意,区域之间建立起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分工生产,然后通过区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 ——一个区域的生产模式可以由比较优势来确定 ——区域比较利益只有在存在交换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城市规划经济学单元测试及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题 已经超过规定的测试次数或提交截止时间已过。你可以作为自我学习进行测验,但提交的结果将无法获得学分。 1 单选(2分) 从课程类型来看,《城市经济学》应该属于下列哪个类型? 得分/总分 A. 公共基础课 B. 专业基础技能课 C. 专业理论课 D. 专业实践课 正确答案:C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2 多选(3分) 与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类似,城市经济学相关研究的主要任务包括 得分/总分 A. 解释 B. 描述 C. 制订对策 D. 评价

正确答案:A、B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3 多选(3分) 与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同,城市经济学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中国特色”主要是正在同时经历“两个转型”,这两个转型指的应该是什么? 得分/总分 A. 从以一二产业为主转向以二三产业为主 B. 从原始社会转向现代社会 C. 从自由市场经济转向垄断市场经济 D.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A、D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4 多选(3分) 阿瑟-奥沙利文所著的《城市经济学(Urban Economics)》是世界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教材,尽管学术价值极高,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中使用可能仍有部分不够理想之处,包括的原因有哪些? 得分/总分 A. 教材中举的案例大多来自美国,与中国案例实际问题有些差距 B. 大多数理论在成熟资本主义制度下较为适用,对非成熟市场经济的体系讨论不充分

理论内容过多,案例不够丰富 D. 该教材出版版本过多,可能会有一定的错误 正确答案:A、B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第二单元测试题 返回 本次得分为:9.00/10.00, 本次测试的提交时间为:2019-02-01, 如果你认为本次测试成绩不理想,你可以选择再做一次。 1 单选(1分) 经济学基本问题和逻辑 基本经济学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 得分/总分 A. 价格水平的上涨速度过快 B. 一些人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C. 资源具有生产能力 D. 资源相对于欲望而言是有限的

2021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精选试题)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1、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 2、扩散型城市化 3、就地型城市化 4、超前城市化 5、城市现代化 6、SOD 7、TOD 8、城市经营 9、住宅市场 10、住宅供给

11、住宅存量 12、住宅需求 13、“熟地” 14、“生地” 15、智能城市 16、划分城市的标准主要有:()、()、()、职业和产业构成的标准。 17、我国大陆地区的城市按照行政级别划分可以分成:()、副省级市、()、县级市和建制镇五个层次。 18、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在《美国城市的职能分类》将城市分为7类:()、混合城市、()、运输业城市、()、大学城市、()。 19、美国经济学家()在其1973年发表的《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即前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20、()年初,美国城市率先提出兴建“()”。 21、美国未来学家()于1980年出版了《第三次浪潮》 22、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着:()、工业化的中坚推动和()。 23、工业化的特殊经济本性包括:“()”、“()”和“()”三项原则。 24、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产业结构和()。 25、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将城市化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轨迹概括为一条被拉平的()曲线。 26、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阶段;30-70%为()阶段;70%以上为()阶段。 27、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即城市化水平在()以前为史前阶段;()为起步阶段;()为加速阶段;()为基本实现阶段;()为高度发达阶段;()以后为自我完善阶段。 28、城市化主要有()、()和就地型城市化三种基本形式。

第十二章城市福利经济南林城市经济学

第十二章城市福利经济南 林城市经济学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十二章城市福利经济 第一节福利经济学基本认识 一、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福利经济学的出现,是英国阶级矛盾和社会经济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西方经济学家承认,英国十分严重的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变得更为尖锐,因而出现以建立社会福利为目标的研究趋向,这导致了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一般认为,1920年庇古(. Pigou)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庇古的核心思想是:影响社会福利的主要因素是国民收入的总量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其基本的假定是:国民收入越大,福利越大。国民收入越平均,福利越大。他要求通过使生产资源在各生产部门中的配置达到最优状态,而使国民收入增长最大化,从而增加社会福利。同时他还认为采取收入均等化是增长社会福利的另一个主要途径。基于―收入均等化原则,他要求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穷人,以增加社会福利,而收入转移的途径便是政府向富人征税,再通过各种社会服务设施补贴给穷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后,英美等国的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许多修改和补充。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受到了许多批评。持批评态度的经济学家认为,人们都福利的评价只能排列顺序,即只能研究出某人对某种经济状态的偏好高于或低于另一种状态,而无法用数量单位来衡量福利的绝对值的大小。因此,个人间的效用是无法比较大小的,也不可能通过累计来计算出一个社会的总效用。 20世纪30年代以后,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助长逐渐被新福利经济学所取代。其分歧在于:新福利经济学助长效用序数论,并强调个人间的效用大小具有不可比性。 新福利经济学的原理是:一个人的福利好坏是指他们所得到的效用水平高或低,而且每个人的福利好坏是由其本人的感受来判断的;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各个人的福利,由于个人间的效用大小无法比较,个人对于幸福的感受无法比较。所以,新福利经济学舍弃了旧福利经济学的收入均等化的理论,而仅以资源的最优配置作为达到最大福利的条件。为了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新福利经济学建立了一整套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并提出了福利标准和补偿验证的方法,以及社会福利函数论,据此对社会经济体系的运行做出评价。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引入了数学工具,一些主要的福利经济学命题得到了较为严格的证明。从70年代以来,福利经济学的应用性研究得到加强。它的新发展主要集中

城市经济学试卷及答案zhengli

《城市经济学》课堂测验 班级姓名学号方向 一、名词解释(3分×5=15分,任选5题) 1.比较优势原理; 2.配第—克拉克定理; 3.城市经济增长; 4.城市化经济 5.首位分布; 6.生产者剩余; 7.集聚经济; 8.规模经济 1.比较优势原理:虽然国家可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两者的优劣程度一般都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成本劣势要小一些,具有相对优势。国家或地区间利用这种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之后进行贸易,那么双方都能从中获得利益。 2.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3.城市经济增长: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资本积累量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城市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市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的过程。 4.城市化经济:是指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规模经济,即在整个城市区域内,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总规模的上升而出现了下降的情况。 5.首位分布:指有少数几个大城市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规模分布,在这种城市规模体系中,第一大的城市作用非常突出。首位分布是“位序——规模”分布的特例,其城市分布的集中趋势明显。 6.生产者剩余:卖者销售一种商品获得的实际货币量减去其能够接受的货币量的结余部分。 7.集聚经济:是因企业间或各种生产活动的选址彼此靠近而使成本降低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效应。无论是生产中的规模经济还是交换中的比较利益原则,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要素和生产的集聚。 8. 规模经济:是指在规定的技术和投入要素价格下,长期平均总成本的降低,意味着等比例投入的增加将会带来更大的产出。 二、判断题(1分×15=15分) ( √)1.早期城市由于农业在整个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城市对农村经济的依赖很强,因此出现许多城邦,即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加上周围村庄共同组成的国家或行政组织。 ( ×)2.分工意味着专业化和多样化,其中,与专业化经济相联系的是范围经济利益,与多样化经济相联系的是规模经济利益,二者共同构成集聚经济内涵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3.外部经济是指某一经济行为者带来的自己无法占有的利益,这种利益并没有通过货币或市场交易反映出来。 ( ×)4.根据“规模——顺序法则”,城市首位度一般以4为正常。 ( ×)5.城市的规模越小,城市的功能通常越多;城市的规模越大,城市的功能通常越少。( √)6.根据区位商,如果某城市某一行业就业量的就业比重超过全国,意味着该城市的该种产业是输出产业;其超过的倍数,就是该城市从事该产业输出产出的就业人数的比重,( ×)7.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适当使劳动略高于资本的要素配置方案是促进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经济政策。 ( √)8.国民收入指标本质上是以货币度量物质财富,但考察经济增长还应注意环境污染对增长的副作用;同时,测度经济增长使用的是实际城市经济产出,要以价格指数对名义指标进行修正。 ( ×)9.城市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模型假设城市中有三个生产部门,其中生产服务部门是为地方生活服务进行生产的部门

城市经济学考试试题1213

城市经济学——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2×2'=24') 1.以下不属于我国城市行政层级的是()。 A.副省级城市 B.计划单列市 C.县级市 D.建制镇 2.提出中心地等级分步理论的是( )。 A克里斯塔勒 B.奥尔巴克 C.贝里 D.辛格 3.城市集聚经济是城市形成的直接推动力,它是由( )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 A.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B.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C.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D.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4.整个城市的投标租金曲线表明:城市土地在不同用途使用者中间分配时,遵循“最高租金原则”,即由愿意支付最高租金者使用。一般来说,( )对位置敏感性最强,其投标租金曲线最为陡峭。 A.商业 B.居住 C.制造业 D.农业 5.下列不属于市场导向型企业的是()。 A.餐馆 B.矿泉水企业 C.咖啡店 D.面包房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使用古典经济学理论,简明、清晰地6.勾勒了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因而成为工业化理论的经典模型。如右图,关于对不)。发达经济中的劳动力状况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表示过剩劳动力 A.L-L31 表示剩余劳动力 B.L-L32点右侧表示边际产值小于最低生存费OF中D C.曲线用。点之间边际产值大于最低生存费用。点与中曲线 D.OFDF拉尼斯和约翰费改进的两部门理论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7.说明城市化明显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如右. 图。关于这一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工业劳动力由O增至Q,农业劳动力由L减少至L时,农村中边际产值为零的劳动力213全部出来,内部开始出现一部分剩余农产品,形成对流出劳动力的粮食供给。 B.L-L之间农业劳动力仍然外流,L为粮食短缺点。221 C.L-O之间农业边际产出开始小于制度工资,这时农业人均收入不再取决于边际产值,1而是取决于制度工资。 D.L-O之间粮食短缺进一步加剧,迫使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化,所以L为商业化点。118.关于中间区位定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理论是研究拥有多投入品和多市场的厂商区位时最重要的工具。 B.该理论表明厂商区位选择与每个消费者区位之间距离具有直接联系。

城市经济学考试题目

1)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状况(几个主要阶段) 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一、最原始的乡村城堡阶段(以城为主) 1、时间: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夏朝初期)的过渡时期,部落联盟阶段。 2、《轩辕本纪》:“黄帝筑城邑,造五城。”《吕氏春秋·君守篇》:“夏鲧作城”,《淮南子》:“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 3、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 4、特点:与一般的村落有某些区别,但其生产与生活状况又与乡村无明显的差异。 二、城、市分离(发展)阶段 1、时间:始于夏,迄于西周前期。 2、城:对外具有防御性作用,对内具有政治中心职能。市:固定的生产物的交换场所。 3、特点:“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单概念,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地理实体,其性质、功能等相互有别。 三、城、市合一阶段 1、时间:西周至春秋时期。 2、《周礼·地官》:“大市,日昃而市。” 《韩非子·爱臣》:“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羽虽众,不得臣士卒”。 3、作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中心。 4、特点: a.行政、生产、文化、居住、交通等系统开始在空间统一。

b.城市形成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工肆之人” c.政区的划分与管理等方面表现出新的特点。 d.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城市的性质 1.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城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是统治阶级用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 ----傅筑夫 2.中国古代城市是“城”与“市”从各自独立、分离的个体发展成的复合体。 3.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非农业各类产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城市还以四周环绕有城墙为其基本的标志。 4.城市代表一种不同于乡村生活方式的经济生活。 2)美国城市发展特点 美国城市发展的原型性和典型性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很少受外来的、不确定的因素的干扰。 ?美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步调一致。市场经济对城市化的影响直接而强烈;在国家的每一个经济转型期,城市的作用都非常明显。 ?美国城市发展史说明:新的资源、技术和商业组织即是城市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城市发展的动力和产物:新的技术、资源、商业组织,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边疆城市化时期 1、16世纪前北美已有许多小的印第安人聚落。 2、但美国最初那些较大的城镇都是作为欧洲经济前哨站点而建立的。西班牙

城市经济学试题1

第1 套课程名称:Urban economics (双语A)命题者:共1 页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第1 页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交通环境 2、可持续发展 3、urban economics 4、urban area 5、住宅存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土地的经济特性主要有、、。 2、住宅具有、的属性。 3、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有、和聚集经济三个经济原因。 4、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地租包括:、和。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城市交通问题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我国城市土地使用相关税费有哪些? 3 四、计算与论述(30分)Q 1、试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为什么啤酒厂通常位于市场附近(距离投入品原产地较 远),而葡萄酒厂通常位于其投入品原产地(距离市场很远)。(10分) 2、下表总结了再同一地区从事小麦和布料生产的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情况。 output per labor hour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tion east west east west wheat 1 6 cloth 1 2 a、完成表格内容。填写在东部和西部生产小麦和布料的机会成本。(5分) b、假设运输的费用为0,交换的比率为2kg小麦换1m布。如果一个西部家庭将一小 时生产布料的时间用于生产小麦,并将其交换为布料,这样做是否更合算。(5分) c、假设进行(b)中交换所需的时间为1/4小时,那么这个交易是否仍有利?当交易 成本(每次交换所需的时间)为多少时,从交易中获得的净收益为零?(5分) 3、Write an essay about bilingual teaching on your opinion.(5分)

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园林综合理论试题 一、填充题(共40分,每空1分) 1.我国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而盛名于世,享有“ (1) ”的 美誉。在世界造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里的开拓,文学、艺术上出现繁 荣景象,特别是以描写自然风景的山水画,在表现技巧上都有了新的成就,给予园林创 作很大的影响,刘宋(2) 和王微 (3) 成为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专 著。 3.西汉时,帝王苑囿影响到贵戚富商,也纷纷竞相建造园林。从此贵族、官僚、富户 的私家园林便发展起来。如河南商邱的贵族的 (4) 园,陕西北邙山下 茂陵的富豪 (5) 园等。 4.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是著名的 (6) ,它创建于 (7) 年。 5.后赵石虎在邺城筑华林苑,苑周围数十里,引璋河水入园汇为大池,池内堆筑五个 岛屿象征“ (8) ”,四个水域象征“ (9) ”通行舟船的水程长 达二十五里。 6.钱伯斯的著作《 (10) 》、《中国园林布局艺术》等促成了一股仿造 中国式花园的热潮;他还将一些中国园林的题材和手法运用到 (11) 的建 造中。 7.我国古代宫苑中大内御苑的苑园与主体建筑通常是采用 (12) 的模式 建设的。但也有基于基地条件的限制从而打破这种模式的例子,如: (13) 。 8.日本镰仓时代最著名的造园大师 (14) 的造园活动在日本文化史和 思想史上占据着光辉的一页,他设计的 (15) 和 (16) 对后来的园林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9.西晋石崇的金谷园是当时著名的(17) ,这是一座临河的,地形略有起伏 的天然山水园,除园中泉涧池沼花果茂林之胜景,主人还建有居住的房屋,从事生 产的水礁,鱼池及大量的辅助用房。 10.中国古典园林按照园林基址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18) 和 (19) 。 11.十八到十九世纪期间,英国自然风景园风靡了造园界,出现了三个杰出人物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精简)确定

2010年城市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说明:问答题请一定展开,否则要扣分。 1.什么是城市经济?它有哪些特征?其地位和作用如何? 城市经济: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以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式、经济活动或经济体系。 城市经济的特征 1.以工商业为主体 2.以地域空间为组织形式 3.聚集性和高效性 4.开放性和网络性 5.综合性的经济。城市的经济门类多、行业全、设施齐。 城市经济地位和作用:其一,是各部门经济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重要纽带。 其二,是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和核心支柱 其三,加深了社会分工,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其四,对其经济腹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作用。 另外,推动城市化进程,优化城市环境,从今科技进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发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2.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有哪些? 城市化就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比例不断增加,非农经济活动在一定区域不断集聚或扩散,非农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高的动态演变过程。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单一测度方法主要包括:人口比重测度法、非农业人口测度法和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 人口比重测度法,即采用某一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 非农业人口测度法,即采用某一地区或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采用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 复合指标法,主要是城市成长力系数测度法以及城市度测量法 3.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当代中国城市化有哪些特征? 一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特征) ①时间上:阶段性——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乡人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有序变化和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 ②空间上:地域推进——由城市集聚与扩散机制所决定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运动规律。 ③质态上:性状与结构变动——在城市性状和结构的变动趋势上,它包括城市职能、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 ④量态上:数量和规模变化——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规律作用下的城市数目和人口规模变化的规律。 即,初级阶段:大城市数量较少,中小城市较多; 中级阶段:大城市数量增多,中小城市较多; 高级阶段:大城市数量稳定,中小城市较多。 二当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二)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三)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四)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4.什么是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地方化经济:主要指同一行业或一组密切相关的企业,由于集聚在一个特定的地区,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济。 城市化经济: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的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或者当经济对企业和行业而言都是外部经济时,就出现了城市化经济。 两者之间的关系: 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聚集经济的两种类型。其中,地方化经济是一种行业的集聚经济,城市化经济是

第七章城市住宅经济南林城市经济学

第七章城市住宅经济 第一节城市住宅的特征与属性 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房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既是生存资料,又是享受资料,还是发展资料。 一、住宅的特征 住宅是一种独特的商品,有其自身的特征 (一)住宅的多样性 体现在房屋的大小、位置、建成年限、楼面布置图、内部特征以及有用性方面。 (二)住宅的不可移动性 住宅一旦建成,其位置就是固定的,一般很难移动。 (三)住宅的耐用性 只要设计合理、施工正常且维护得当,其自然寿命都在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 四)住宅的昂贵性 当一个家庭购买住宅时,支出一般是家庭年收入的2倍至4倍(【美】奥沙利文,2000)。中国一线城市2009年的房价与家庭收入之比竟然达到21-28 (五)密集性 为了节约用地,减低住宅及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费用,必然要求城市住宅成幢、成片、成区地密集建设。 (六)搬迁费用也比较高 除了搬迁的大量货币成本,还包括与离开旧邻有关的成本,如学校、商店和朋友 (七)对周围社会环境的要求 西方城市社会中,还涉及到邻居的种族和宗教背景。 二、住宅的属性 住宅作为一种昂贵耐用的生活必需品,无疑具有自然、经济、社会的诸多属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商品属性和福利属性。前者反映在住宅经营上,后者反映在住宅政策上。 (一)商品属性

? 中国长期以来否认住宅的商品属性,城市住宅建设完全由国家统一投资、统一分配,住宅不能进入市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住房制度改革的进行,住宅的商品性已得到肯定和执行。 ? 国际层面,绝大部分国家的城市住宅供给是以市场调节为主渠道。一些国家还把住宅私有化作为其主要的政策目标。住宅私有率高达50%以上。 (二)福利属性 住宅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享有适当住房的权利属于基本人权。―居者有其屋常常是政府的施政纲领。政府参与住房市场,其中手段之一就是提供社会保障用房

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1

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两者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土地利用形态是产生城市交通的源泉,决定城市交通的发生、吸引及方式选择,从宏观上决定了城市交通需求及供给模式,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要求不同的城市交通模式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又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产生反作用,交通会改变城市地区的可达性,从而对城市用地的规模、强度及空间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城市中的土地开发会使该地区的交通需求量增加,两者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双向反馈。 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 1.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布局与城市土地价格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与布局也会影响城市经济的集约程度和人口密度分布。 3.城市交通系统运输条件的改善会极大促进城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狭义上的基础设施常常接近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市政公用设施,如给水、排水、电力、燃气、通信、邮政、环卫等,适当放宽则可以经常地包括水利、交通、环保、防灾等一些重要的基础性公用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经济特性:服务的公共性、非竞争性及非排他性;效益的外部性与间接性;自然垄断性与使用的低边际成本;建设的超前性与使用的耐久性;供给的门槛性与连续性;运行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影响因素:城市基础设施现状、城市人口规模、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科技发展水平 具有地方公共物品性质和外部性的城市基础设施,一般由政府投入成本,主要包括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道路、桥梁及场站设施,城市环境系统中的环境保护系统、园林绿化系统、城市防灾系统等设施。 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一般由企业提供,主要包括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城市邮电及通信设施系统、城市能源系统、城市交通系统中的收费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的条件:体制市场化、投入资本化、经营主体的企业化、产品的商品化、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的政策:政企分离、领域开放、允许竞争、消费有偿、合理定价、财政支持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的规划与布局提供基础、城市规划决定城市基础设施的未来容

围绕1135战略 实施大项目

围绕1135战略实施大项目 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实施一年来,我市围绕“1135”发展战略,实施了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规划图已变成了施工图。而在市委、市政府日前出台的《天水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意见》中,我市共储备了建设项目5大类541项,总投资3242亿元。 《规划》发布不久,宝天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关中与天水的有效对接。天定高速公路、宝天高速城区过境段、天平铁路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平凉至天水高速公路庄浪—张家川—清水—社棠连接线工程开工建设,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天水至平凉高速公路、宝鸡至兰州铁路客运专线正在加紧建设,这一大批交通基础建设完成后,天水1135战略中的一枢纽即“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目标就可以实现了。 在工业项目方面,中材天水年产200万吨水泥生产线、祁连山甘谷年产120万吨水泥建设项目建成,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渭河流域综合治理、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华能天水2×350MW热电联产工程、中卫至贵阳天然气输气管道天水段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与关中城市在装备制造业的对接取得初步成效。陕西航空工业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在天水设立分公司,,西飞公司与中航天水飞机工业公司合作的大运输机舱门项目已生产出成型产品,,天光公司与陕西电子工业公司开展了合作,,中国西电集团(西安电力机械制造集团公司)收购天水长城电工器材厂破产资产,,在天水建设国际一流的铜钨合金研发生产基地。 天水风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与西安一家公司合作,同时也获得了位于西安的中国石油管材研究所的支持,相关项目投产后,一年产值有

五六个亿,是公司现在年产值的两倍多,增加利税8000多万元。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西安建设的全资子公司——西安天胜电子有限公司集成电路生产项目开工,项目总投资6亿元,项目完成后将达到年封装高端集成电路10亿块的生产能力,实现年销售收入7.5亿元。天水锻压机床有限公司不但和西交大联合进行了人才培养计划,去年下半年,还与西交大以及位于西安的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一道成立了联合技术中心。 《规划》实施以来,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天水市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先进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天水长城开关厂有限公司、天水华天电子集团、天水锻压机床有限公司3户企业晋级第十六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旅游业发展方面,玉泉观、南郭寺、伏羲庙三景区成功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正在申报国家5A级景区。 根据甘肃省区域发展布局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对天水的定位,天水提出了“1135”区域发展战略,即建设“一圣地”(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一枢纽”(区域综合运输交通枢纽)、“三基地”(国家循环经济产业聚集示范基地、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航天育种示范基地),打造“五品牌”(西部装备制造业聚集城市、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甘肃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城市、西北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国家重点旅游城市)。天水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景辉提出,要努力把天水建成经济实力较强的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西端的重要增长极。 张景辉说,处理好甘肃省产业布局和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布局的关系,处理好天水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其他城市和辐射区城市的关系,处理好天水“十二五”规划与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关

城市经济学考题复习.docx

城市经济复习 填空 12345 工业化进程经济组织规模同心圆模式城市发展的 规律 微观经济学 选择 12345678910 C C B D B C A D C D 填空题 12345用地规模经济效益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空间结构 选择题 12345678910 C C A D B1)D I) 简答题 1.经济区 指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于地理环境,口然资源,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等诸方面的内在联系,(5分)自然形成的地域经济综合体。(5分) 2.房价收入比 某个住宅市场上某个指定时期内销售的住宅的自由市场价格中位数(或平均数)(5分)和该市场上家庭年收入中位数(或平均数)的比值。(5分)

3.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某一生产内部随着生产规模的上升,(5分)生产成木逐渐下降 或效率得以提高的经济现象。(5分) 4.具体谈谈中国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现实意义 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政府对城市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2 分)增加城市政府收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分)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城市经济发展,(2分)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2分)落实土地基本国策,有效保护城市郊区农地。(2分) 5.中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进程吗?说出理由。 是(3分)。建国五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仍然有将近七成的人口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屮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比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滞后二-|?个百分点。(1分)H前在此间举行的促进小城镇建设研讨会上一些专家指出,城市化滞后己成制约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应该抓住中国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力争每年把城市化的水平一个百分点以上。(2分)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副会长浦善新指出,中国城市化在国际上还仍然停留在低收入国家的水平。据统计,截止到一九九八年,按菲农业人口计算,屮国城市化水平约百分Z三V,按国际可比口径计算也仅百分Z三丁五左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平均水平。(2分)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的速度都达到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速度,而在中国,建国五十年來城市人口年均增长为百分Z三, 仅比总人口增长率高一点二个百分点,也远远低于屮国工业年均百分之八的增长率。(2分) 简答 1.超前城市化 超前城市化亦称“过度城市化”,(3分)是指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了本国的 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3分)表现为没有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化。(4分)

南京林业大学 环境科学概论 考研 06-07

环境学概论习题与试卷环境学概论习题与试卷回忆版本2套2006-2007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环境法) 2. 可持续发展 3. API 4. 致畸作用 5. 地方病 6. 协同作用 7. 大气污染 8. 气温垂直递减率(R) 9. 干法脱硫 10. TSP 11. 温室效应 12. 水污染 13. 生化需氧量 14. BOD5 15. 水体自净 16. 面污染源 17. 废水一级处理 18. 厌氧生物处理法 19. 水环境容量 20. 土壤背景值 21. 土壤环境容量 22. 土壤的自净作用 23. 噪声污染 24. 声压级 25. 生活垃圾 26. 危险废物 27. 环境物理性污染 28. 放射性污染 29. 城市热岛效应 30. 环境质量评价 31. 单项质量指数法 32. 环境管理 33. “三同时”制度 34. 环境保护许可证制度 35.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36. 环境经济学

37. “三同步”方针 38. “三统一”方针 39. 环境质量标准 40. 光化学烟雾 41. 总需氧量 42. 土壤净化能力 43. 环境规划 44. TOD 45. 环境生物监测 46. TOC 47. 水体富营养化 48. 烟的抬升高度 49. 生物的浓缩作用和定位效应 50. 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物 51. 响度和响度级 52. 土壤污染 53. Rad(拉德) 54. 环境质量生物监测 55. 环境容量 56. 生物多样性 57. 噪声级 58. 温室效应 59. 赤潮 60. 清洁生产 61.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背景值 二、填空题 1.人类活动造成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二是;三是。2.湍流可以分为:和。湍流具有明显的扩散效应。风速越大,湍流越强,污染物扩散的速度就越,污染物的浓度就越。 3.水资源的特性主要是:、、和。 4.进入水环境中的污染物可以分为两大类:和。如碳水化合物就不属于而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就属于。 5.环境污染造成环境质量变化的过程包括:、 和三个过程。 6.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有、、。 7. 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称为。 8. 气象动力因子包括、。 9. 光化学烟雾发生的条件是和CH在紫外线照射下,形成光化学氧化剂(O3、NO2等)。 10. 风在大气污染中起到作用、作用、作用。 11. 全球范围内唯一的一个关于抑制全球变乱的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其生效的两个必备条件是:①经各国国内程序批准的国家达个; ②发达国家中的缔约方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需至少占1990年造成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总量的。

第九章城市基础设施经济南林城市经济学

第九章城市基础设施经济 城市基础设施是现代城市发展重要的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在中国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之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城市基础设施的构成与特性 一、基础设施的概念与构成(Infrastructure) ? 一个涵盖很多内容的术语,是指为城市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的总和,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 广义上,一般包括能源系统、水资源及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邮电系统、环境系统和防灾系统等六大设施系统。在西方还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设施和部门。 ? 狭义上,也称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由城市政府经营管理的基础设施,除城市对外交通(铁路、民航、港口等)、城市供电和邮电不属于市政府投资和管辖的部门外,城市给排水、道桥、煤气、供热、公共交通、环卫、园林绿化、防洪等。 ? 世界银行关于基础设施的分类: ? 公共设施——电力、电信、自来水、卫生设施及排污,固体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管道煤气。 ? 公共工程——公路、大坝和灌溉及排水用渠道工程。 ? 其他交通部门——城市和城市间的铁路、城市交通、港口和水路以及机场 二、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 (一)服务的公共性和社会性 ? 为全社会、全体市民提供服务,它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系统,不能拒绝任何使用者的需求。? 它们的建设是全社会共同劳动、联合劳动的结果,由国家投资或各企事业单位联合投资建设。社会出于公平、社会稳定及社会伦理的原因,对于一些有可能收费、实行商品化管理的服务和供应,也必须由政府来无偿供应或低价供应,如自来水、社区绿地等。 ? 自然垄断性:一个企业是其产品的唯一卖者,而且其产品没有相近的替代品,因此,它可以通过调整向市场供给的数量来改变产品的价格。产生垄断的原因: ? 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所拥有;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答案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 1 (一)城市化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二)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 1、城市化的三阶段论---城市发展的s型曲线 2、城市化的五阶段论 城镇人口增长系数K = 城镇人口增长规模/总人口的增长规模 1、K<0.5,前城市化社会。 2、0.5≤K<1,城市化初期阶段。 3、K≥1,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4、城市化水平高于5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 5、城市化水平高于60%,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 K=0.5、K=1和城市化水平超过50%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大重要转折点。 (三)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 ·表现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中小城市,并产生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带和城市群。 ·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也即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阶段,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表现得最为明显。 2、中国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 1)1978年以前中国城市化的缓慢增长与停滞阶段 (2)1979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规模超过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化初期阶段。 (3)世纪末中国农村人口开始绝对下降,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200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城镇人口达到45844万人,比前一年增长6952万人,而同年全国人口仅增长674万人,农村人口比前一年绝对减少6278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999年的30.9%迅速增加到36.2%。 城市化历程 ?1949—1957:城镇化短暂健康发展阶段 ?1958—1960:城市化“大跃进”阶段 ?1961—1976:反城市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人口流动控制松动阶段 3、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在中国能体现吗? 总结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轨迹.认为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在中国不能体现,原因在于中国不具备公民迁徙自由选择和完全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前提条件;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工业化率高于城市化率的反常现象,可解释为中国50多年来实行的工业化赶超战略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根据世界城市化的规律判断,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加速期.但是,未来几十年城市化水平能否顺利加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4、城市化是越快越彻底越好吗? 答案是否定的,城市化不是越快越好,不是越彻底越好,因为城市化的结果,对于各方面来说,都不只是得到,还会有失去。 城市化每向前推进一步,会带来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如果条件不成熟,也可能产生一些人们不愿看到的结果,损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能给政府带来收入,也会使支出增加,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支出会多于收入。“城市化政策”需要衡量这些因素,逐步推进,使城市化进程中的“得到”大于“失去”。 有一种观点比较盛行,一些人认为,如果“城市化”早进行几年,珠三角很多地区目前城不城、

城市经济学复习(南林)整合版

城市经济学复习(南林)整合版

一、名词解释 1、城市基础部门 指那些向城市域外出口产品和劳务而为城市带来收入的部门。 2、城市经济结构 1)构成城市经济系统的各种经济要素之间的关联组合状态及其数量比例关系。 2)城市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分工状态在城市经济领域内的反映。 3、“当斯定律” 1)当斯指出,人们一般认为,修路能缓解交通的拥堵.扩大设施供应能力能满足交通需求的增长。但当斯研究后发现,道路畅通后交通流会重新分布.其他地方的交通马上会被吸引过来,从而产生新的拥堵;交通设施通行能力提高后,会迅速被机动车的快速增长所抵消,设施建设跟不上需求的增长速度。 2)当斯定律表明,道路建设不能完全解决拥挤问题。美国的交通专家当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新交通设施建设诱发交通量的论点。 4、就业

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没有工作,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新增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二是原有的劳动者失去了旧工作、尚未找到新工作。 9、城市基础设施 既为生产又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10、城市经济规模 城市经济规模是指城市经济的综合容量与范围,主要包括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资产规模、市场规模和经济当量。 11、城市经济功能 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经济中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经济中心作用,以及由这种作用发挥而产生的效能。 12、集中系数 指某一地区的某一经济部门,按人口平均的产量、产值等相对数,与全国或全区该经济部门相应指标的比值。 13、弹性系数 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的两个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的比率,它是衡量一个经济变量的增长幅度对另

城市经济学试题1

城市经济学 课程号:6150405 课序号:0 开课系: 一、选择题(根据每小题提干和所给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10分) 1.城市的本质是:()A.人类的一种居住空间 B. 政府等国家机构所在地 C. 社会生产力的一种形式 D. 非农产业的生产集聚地 2.城市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是()A.社会分工 B. 城乡的分离与对立 C. 城市第三产业 D. 城市基础产业 3.引起城市规模经济特性的城市特点是:: A.人口密集性 B. 城市基础设施的不可分性 C. 集聚经济性 D. 三者都不对 4.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问题是:() A.城市交通模式 B.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C. 城市基础设施模式 D.城市住宅模式 5.如果地租为10,利息率为5%,土地上的资本价格为88,那么土地价格为:()A.90 B.138 C. 288 D.108 6.西方房租政策的基本内涵是:()A.最低房租限制 B.最高房租限制 C.房租浮动限制 D.三者都不对 7.反映城市规模与城市密度之间关系的规律称为:()A.位序-规模分布理论 B.集聚-扩散效应理论 C. 中心-外围分布理论 D.共享-外部效应理论 8.城市公共事业的发展,其实质是对()提出的某种要求。 A.城市性质 B.城市功能 C.城市规模 D.城市环境 9.反映外部效果的城市污染费用指:()A.治理费用 B. 防护费用 C. 设备费用 D. 损害费用 10.反映城市特点的需求指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主要是:()A.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B. 投入产出模型 C. 城市基础部门模型 D. 哈罗德·多马模型

二、案例与观点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有人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应当主要走小城镇的道路,因为建设大城市要花很多投资,你认为如何,谈谈你对城市化道路的看法。 2. 有人说城市住宅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请根据我国当前城市房地产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为什么? 3.有人说GDP指标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产出潜力的核心指标,你认为如何?请简要说明你的看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