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城市基础设施经济南林城市经济学

第九章城市基础设施经济南林城市经济学

第九章城市基础设施经济南林城市经济学
第九章城市基础设施经济南林城市经济学

第九章城市基础设施经济

城市基础设施是现代城市发展重要的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在中国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之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城市基础设施的构成与特性

一、基础设施的概念与构成(Infrastructure)

? 一个涵盖很多内容的术语,是指为城市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的总和,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 广义上,一般包括能源系统、水资源及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邮电系统、环境系统和防灾系统等六大设施系统。在西方还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设施和部门。

? 狭义上,也称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由城市政府经营管理的基础设施,除城市对外交通(铁路、民航、港口等)、城市供电和邮电不属于市政府投资和管辖的部门外,城市给排水、道桥、煤气、供热、公共交通、环卫、园林绿化、防洪等。

? 世界银行关于基础设施的分类:

? 公共设施——电力、电信、自来水、卫生设施及排污,固体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管道煤气。

? 公共工程——公路、大坝和灌溉及排水用渠道工程。

? 其他交通部门——城市和城市间的铁路、城市交通、港口和水路以及机场

二、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

(一)服务的公共性和社会性

? 为全社会、全体市民提供服务,它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系统,不能拒绝任何使用者的需求。? 它们的建设是全社会共同劳动、联合劳动的结果,由国家投资或各企事业单位联合投资建设。社会出于公平、社会稳定及社会伦理的原因,对于一些有可能收费、实行商品化管理的服务和供应,也必须由政府来无偿供应或低价供应,如自来水、社区绿地等。

? 自然垄断性:一个企业是其产品的唯一卖者,而且其产品没有相近的替代品,因此,它可以通过调整向市场供给的数量来改变产品的价格。产生垄断的原因:

? 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所拥有;

? 政府给予一个企业以排他的方式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

(二)效益的内部性与外部性

? 城市基础设施中的一些内容,本身是城市中的经济产业,可以实现商品化生产或提供服务,如城市电信、电力等部门,由于其规模效应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其成本日益低廉,因而投资收益率很高。

? 城市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区域性基础设施在城市范围内的汇聚和深化。凡区域中有的设施城市几乎都具备,而且,这些网络设施都向城市汇聚,城市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的节点和枢纽。

? 外部性:为了自身的目标而努力的人和部门,在努力的过程中或由于努力的结果而使社会得到意外的收益,或给他人或其他部门带来麻烦和损害的现象。如上海的铁路客运站迁往新址后,原北站地区的商业营业量在短时间内下降了40%,而铁路新客站地区的商业服务业大大受益;大连因缺水每年损失工业产值6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大多为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至少一部分是福利品或公共物品,不能以经济效益为唯一的准则,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甚至更加重要。

(三)设施的耐久性和时代性

? 基础设施一般都有几十年或者上百年的使用寿命。设施是在使用中不断磨损和消耗的,因此需要持续的更新和维护。

? 随着经济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内容及水平也不断提高。

(四)建设的超前性和运行的整体性

? 基础设施一般投资大、周期长,需要超前建设。

? 基础设施不同于一般的分散的或小型的产品生产和服务供应,它常常是整体的一个庞杂系统

(五)需求的周期性与供给的连续性

? 人的活动具有规律性,饮食起居、居家出行,都有大致相同的时间。这使得人们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 而实际上,要么设施能力不能充分利用,要么不能满足高峰时期的需要。

? 限时使用或高峰加价等手段来―削峰填谷‖,尽量达到供需平衡,减少损失。(交通管制、生活用电)

三、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的改革

(一)城市基础设施经营中的问题

? 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受到政府的干预或直接控制。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政府通常是基础设施服务的主导决策部门和产业拥有者,基础设施有80%的投资来源于政府,其定价到供应都受到政府的约束,尽管如此,基础设施服务的质量普遍不佳,存在很多问题。

? 经营效益不佳—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 基础设施的服务产出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较高。如在电力行业中,约四分之一的电力在输变电网中消耗掉了,供水系统也是如此。

? 劳动力配置不当,劳动生产率低下,机构膨胀,在国营的运输部门如铁路系统中尤为突出? 维修不足:对维修不重视的结果是基础设施的寿命缩短,产出下降和服务能力丧失,仅为维持现有的服务水平就不得不持续追加投资,日后还要为重建和改建付出更高的代价。

? 资金匮乏:由于基础设施服务定价常常需要从政治和社会角度出发而低于成本,城市财政为此付出的补贴金额庞大,并且随之而来的是经营企业不重视内部管理和生产效率,缺少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对政府补贴依赖心理严重。

? 不适应用户需求:维修不足和效益低下的后果是服务质量低、可靠性差,用户的正常需求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满足,而且还伴随着基础设施企业的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投资、经营和激励体制

? 基础设施服务的提供通常是在不存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绝大多数基础设施服务是由垄断性的国有企业或政府部门所提供的。

? 负责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的企业,很少拥有经营和财务自主权。企业往往被要求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提供服务,价格的调整要经过政府的复杂程序的审批。

? 基础设施的使用者–实际的和潜在的–由于不当的服务定价而产生不恰当的需求。(三)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的改革

国际经验,无论是国营还是私营企业,成功的基础设施提供者都首先是按照商业化的原则经营的,并至少具有三个基础特点:

? 对提供的基础设施服务有明确、连贯的目的性;

? 拥有经营自主权,企业的管理者和生产者都对经营承担一定程度的责任;

? 享有财务上的独立性

? 要保证基础设施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得,除了引入市场机制,还要指定合理的评估与监督、管理制度,以合同、协议和法规的形式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既避免政府的过度干预,又能保障城市居民基本权益、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的政府和部门混淆它作为拥有者、法规指定者和经营者的身份,保证基础设施服务企业的效率。因此,使基础设施部门由福利部门改为商业化经营企业,采取有利于财务独立的定价方式,缩小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差距,减少财政拨款(或提高财政拨款的透明度),使企业的工作效率与收益联系起来,走市场调节的道路,是提高基础设施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第一步。

第二节西方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模式

一、西方国家发展基础设施的理论

(一)先行论–优先发展基础设施

? 英国经济学家罗森撕坦·罗丹(Rosenstein Rodan)于1943年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东南欧工业化一文,提出了社会分摊资本的概念和超前建设基础设施的观点。

? 在消费品工业建立以前,必须大规模地筹集大量不可分割的社会分摊资本,建立起基础设施部门。

? 这些资本通常占总投资的30-35%,依靠私人和市场的积极性无法做到,必须通过倡议、计划或规划等步骤,为工业部门创造投资机会。

? 基础设施工期长,投资额大,资本-产出率高,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预测,有准备、有步骤地进行投资和建设,不然就会发生电力不足、道路不畅等问题,因此,基础设施应优先于直接生产部门,超前发展。

(二)滞后论–优先发展直接生产部门、滞后建设基础设施部门

? 美国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Albert Hirschman)(不均衡增长理论的主要倡导者)。? 从投资效益出发,认为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一部分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 认为优先发展论是一种超能力的发展。不能刺激引致投资;而生产部门优先发展,虽是一种短缺发展、不平衡的增长,却能够刺激进一步的投资,产生最有效的投资结果,也就是能使引致决策(引致投资)最大化。

? 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应集中资本投资于直接生产部门,尽快获得效益,增加收入,待直接生产部门发展起来并有了较大收入后,再利用一部分资本投资于基础设施,带动其增长。(三)同步论–基础设施和其他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投资、同时发展

? 经济学家纳克斯于1953年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主张对工业、农业、外贸、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按不同比例进行大规模投资,实现平衡增长战略。

?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穷困是由于经济落后、收入太低,导致供给方面储蓄水平太低,需求方面市场容量太小,引致投资不足,从而造成贫困的恶性循环,即所谓的“纳克斯陷阱”。

? 为打破这一困境,必须同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大规模投资,均衡发展,使经济增长率迅速达到一定的高度,人均收入增长突破一定的限度,从而才能彻底冲破低收入造成的贫困恶性循环。著名经济学家钱纳利、廷伯根以及后期的罗森斯坦·罗丹都同意这一观点。

二、国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

(一)超前型–英国:交通运输网的形成要比工业化高潮早20-30年

? 英国1840-1850年铁路里程由0.0165万公里延伸到0.135万公里,增加6.89倍;铁路密度增加6.6倍;而煤炭产量由3600万吨上升为5000万吨,仅增长0.38倍,生铁产量由14200万吨增加到22900万吨,增加0.61倍。说明英国铁路的长度和密度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煤炭、生铁的生产。

? 英国1830年形成全国水陆运输网,1840年主要铁路干线大部分建成,而其工业高涨的时期是1850-1870年,前者比后者早20-30年。

? 英国铁路密度1850年与1978年相近。

(二)同步型–美国

? 美国1850年铁路密度仅为英国的1/10左右,1850-1870年英国工业高涨,美、德奋起直追,在50年代美国铁路建设发展迅速,运输网络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形成。

? 美国工业化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基础设施和工业部门是平行发展的。19世纪后30年,美国经济水平超过英国,此时,虽然其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尚未超过英国,但基础设施总体和技术完善程度已经大大超过英国

(三)滞后型–前苏联

? 1950年– 1978年,钢产量由2733万吨增加到15100万吨,煤炭由26109万吨上升为72400万吨,原油由378万吨增长到57132万吨,分别增加4.53倍,1.77倍和14倍;而铁路营业里程由11.69万公里上升为14.04万公里,仅增长0.2倍,远远落后于工业产量的增长,铁路密度也几乎没有增长,邮电等设施比欧美日等国差距甚远。中国是什么类型的?应加以时间段的划分

第三节城市公共财政与基础设施投资

一、城市公共财政的职能

(一)概念

? 城市公共财政是与私人财务(财政)对应的概念,是国家财政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经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涉及到与中央财政的垂直关系,因此要研究如何使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在财力上得到合理的分配,又涉及到与城市所具有的各种职能之间的关系,即要研究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市政建设、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资金活动。

? 城市公共财政代表社会公共利益,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收支活动。这里的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是指广大民众的利益和需要。公共财政行为目的社会公共性,是公共财政与私人财务的区别所在。

(二)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的三大职能

? 资源配置,当出现市场配置资源低效或失败时,公共财政的职能之一就是通过预算、税收、财政投资等政策手段进行调节,以优化资源配置,如提供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公益性服务,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等。

? 收入分配职能。市场经济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组织产品分配,微观上是合理和必要的,但在宏观上不一定公平,公共财政的职能就是运用所掌握的政策手段,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校正原有的分配格局,促进公平分配目标的实现。

? 经济稳定与增长的职能。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大体均衡,是国家财政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当出现宏观经济波动时,财政的经济稳定与增长职能表现在一方面可以借助于税收的自动稳定器功能消除或减轻经济波动;另一方面,通过有意识地运用财政手段进行调节。

(三)城市公共财政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城市的建设和维护

? 城市规划的实施也是城市公共财政的职能所在。

? 促进城市经济建设、推动城市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生活质量稳定提高,也是城市财政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的城市财政体制

(一)中国城市财政体制的演变和发展

? 1950-1976年毛泽东时代的财政制度。其间虽有波动,但整体上是权限集中于中央,地方没有真正的财政权力。

? 1979年收支挂钩、超收分成,调动城市增产增收的积极性

? 1980年,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在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比例和范围的基础上,各级实行财政包干。

? 1994年1月起,正式实行中央地方分税制,这是建国以来最具力度、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财政体制改革。

? 分税制,是一国的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按照税种划分财政收入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央和地方各级的财政关系比较明确,这与我国以往各级财政按照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来源和地方负责组织收入,并按比例分别上解中央和留成的旧体制有本质的不同。

? 分税制是世界上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普遍采用的方式。

实行分税制以后,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有了较大的上升,提高了各地区对中央财政的依赖度,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返回地方政府。可以缩小各地区人均财政收入相对差距。但新的税制仍然存在若干问题,如省与市、市与区的财政关系还有待规范化。(二)城市财政收入来源

? 税收收入:实行利改税以前,城市财政的主要收入是城市地方工商企业上交的利润;

利改税以后,税收收入是城市财政的最主要的形式,1991年工商税收占全国城市财政预算内收入的89.0%;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将税种分为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财产和行为税类等18个税种,其中部分属于中央税收,部分属于地方税收,还有部分属于中央和地方分享税收。

? 利润收入:国营企业的利润在规定留成后的剩余。对城市来说,只有市属企业的利润才部分收归市里

? 规费收入:城市各项公用设施使用费、土地使用费、管理费、事业费、资金占用费、租赁费以及罚没收入的总和。占城市财政收入的比重不大,但体现了发生在城市中的各种权利和利益关系,对促进城市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债务收入:城市政府根据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需要,经过批准可发行债券以弥补地方财力的不足或财政赤字。此外,国际金融机构、国外政府通过我国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贷款,以及民间融资等,也是城市政府债务收入的重要来源。(如美国城市市政债券的发行)(三)城市财政支出

? 市政建设支出:城市公用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的维护与建设费用

? 科教文卫事业的支出:除基本建设支出、技术改造资金、流动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以外的各项文教卫生事业费,以及科学事业费,包括文化、出版、体育、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等共计15项事业费。

? 生产支出:城市政府对市属工商企业的建设与生产投资。

? 生活支出:用于城市居民生活的资金,包括住宅建设与维护费用、医疗保健卫生费用、生活补贴费用等。

? 管理支出:城市各行政部门的管理费用,包括市政府、人大、政协、公检法、人民团体、直属机关、事业单位的办公费、设备费、业务费、工资、基建开支等。

三、拓展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一)增强城市建设财力的几个问题

? 城市建设维护资金主要来源于城市财政,也有部分来源于其他渠道。进入90年代以来,城市建设和发展迅速,城市建设、改造资金短缺是全国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拓宽城市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增强城市建设财力成为目前城市政府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 现有的城市建设资金来源:城市维护建设税、公用事业附加费、财政拨款、配套建设费、贷款、集资等,其中前两项是城市建设资金的固定来源。此外,一些新型的投资建设方式也开始尝试。

? 要扩大城市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从扩大除政府拨款、银行贷款和建设税费以外的投资渠道。? 传统观念认为,政府应该包揽城市建设与维护的所有投资,然而,由于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和需求标准的提高,城市建设投资的需求会大幅度增长,政府财政支付能力往往跟不上投资需求的增长,因此,投资体制的多元化,成为城市建设维护融资的必然发展方向。

(二)拓宽城市建设资金渠道的措施

? 进一步理顺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调动基层政府的积极性。进一步调整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安排(财权和事权的匹配)。

? 盘活存量资产,筹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如有偿有权限出让城市若干基础设施的经营权和收益权,迅速筹集用于新建重大基础设施的巨额资金。

? 引进外资和民营资金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如通过出让某些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经营权,让外商或民营公司建设、经营基础设施,并在规定的期限后向城市政府转交所经营的项目

(BOT)。随着BOT的发展,又出现了BOO(Build-Own-Operate),即建造一确权一运营;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即转让一经营一转让 (移交)等项目管理融资方式。? 改革城市公用事业的经营方式,增强公用事业企业的活力。

?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考察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地位,可以得到两个具有规

律性的结论:

一是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

二是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尽可能地利用市场竞争和私人力量。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城市经济学复习要点整理 【题型】名词解释(4*5)、简答题(5*8)、论述题(2*10)、材料分析(1*20) 第一章概论 一、城市经济学概念(书) 城市经济学是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用于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下的位置或区位选择。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特点、理论价值 1)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 不同于企业——城市是企业的集合,同时是“企业外”实体的集合,还是“企业+企业外”实体的“外部效益”的集合。 不同于国家——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地域支点,是国家连接企业的中坚环节,是动态的非平衡态耗散结构体系,它的均衡或平衡存在于城市与城市外部的更大系统之中。 2)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 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空间地域不断集中、扩展的过程 3)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经济学 效益综合性——城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的综合体,决定城市经济学要重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体——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密切相关。这是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的必然反映。 三、城市区域的形成过程 城市+镇——大都市——大城市区域 第二章城市 一、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以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为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1)地理解释 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和结合点 2)建筑学解释 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3)生态学解释 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环境 4)统计学解释 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集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人口、建筑物、经济、文化活动 2)经济上的非农性——非农产业聚集、非农土地利用 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 三、城市的产生 1)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其主导作用 (1)比较利益:区域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由于个人生产能力的差异、区域的资源条件差异和技术条件的差异,产生了劳动生产率的禅意,区域之间建立起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分工生产,然后通过区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 ——一个区域的生产模式可以由比较优势来确定 ——区域比较利益只有在存在交换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城市经济学期末重点总结

1.如何由自给自足—人口均匀分布模型推导出市场型城市和工业型城市的产生? 模型假设如下:①某一地理区域内只有家庭一种经济主体,身兼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色,自给自足,主要生产和消费两种产品:小麦和毛料。②家庭生产小麦和猫了得要素投入包括劳动和土地,所有家庭面临相同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③家庭在生产小麦和毛料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产量越大,生产效率越高的情况,即不存在生产中的规模经济。④所有家庭在区域内的通行方式和速度都相同。四个假设简单概括为:自给自足+相同的生产率+不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相同的通行时间。 自己自足模型的价值:①模型提出了导致人口在某一地理范围内均匀分布的假设,为其后放松这些假设,解释城市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②模型的分析重点是生产率和生产的规模经济③模型着眼于贸易交换和工厂伤残来探究城市陈恒。 自给自足模型的不足:①模型没有考虑社会资本的影响②模型没有考虑土地的有限性。 2.放松模型假设 (1)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设——市场型城市的产生:家庭面临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有所差异,首先,基于绝对优势原理考察生产率差异。无论在绝对优势还是比较优势,都将会导致北部家庭与南部家庭实行分工,相互间交换产品,发生贸易,并从中获益。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①只有考虑了运输成本之后的贸易净收益为正数时,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设,才会导致区域内贸易的发生。第二,在运输方式既定的前提下,运输成本的大小取决于交易地点的位置,能够使运输成本尽可能低的地点将受到贸易者的青睐。 市场型城市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①从生产者的角度讲,生产率差异足够大,足以补偿运输成本,带来贸易净收益,从而产生贸易②从商人的角度讲,贸易公司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大量采购、运输、销售的成本较低,专门从事贸易活动有利可图③从农业的角度讲,农业生产力足够高,农业剩余足以养活城市中的贸易者。 (2)放松“不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假设——工业型城市的产生:生产的规模经济是指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或者由于实行了专业化分工,从而大大增加了产量,使之超过投入的增加量,当要素价格不变时,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毛料生产具有存在规模经济的可能性原因在于:如果实行劳动分工,每人只从事毛料生产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劳动的专业化将会提高毛料产量。实际经济中,先进生产技术的采用、劳动分工的实行、机器设备的有效利用、大批量采购原材料等,都能够形成生产的规模经济。当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时,意味着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人口围绕工厂集聚,工厂的选址点逐渐演变为工业型城市。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进程?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①新中国成立—1957年为第一阶段,这段时间我国的城市化平稳发展,平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第一阶段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平稳发展,归因于三年国民经济恢复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正确的经济发展路线和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为了配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以及通过建立新的工业基地改变工业生产布局不合理状况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这一阶段重点进行了城市规划建设,体现了城市数量和布局上的变化,一方面城市数量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城市的空间布局有所调整。②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城市化率经历了三起两落的变化过程,三次上升分别是1958年-1960、1963-1964以及1972-1978,两次回落分别是1960-1963和1964-1972。在1958-1960年期间,我国的城市化率由16.2%上升到19.7%,当年提出的口号“用城市建设的大跃进来适应工业建设”。1960-1963年期间,城市化率连续下降,由于大跃进错误的路线和经济困难带来的

第十二章城市福利经济南林城市经济学

第十二章城市福利经济南 林城市经济学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十二章城市福利经济 第一节福利经济学基本认识 一、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福利经济学的出现,是英国阶级矛盾和社会经济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西方经济学家承认,英国十分严重的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变得更为尖锐,因而出现以建立社会福利为目标的研究趋向,这导致了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一般认为,1920年庇古(. Pigou)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庇古的核心思想是:影响社会福利的主要因素是国民收入的总量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其基本的假定是:国民收入越大,福利越大。国民收入越平均,福利越大。他要求通过使生产资源在各生产部门中的配置达到最优状态,而使国民收入增长最大化,从而增加社会福利。同时他还认为采取收入均等化是增长社会福利的另一个主要途径。基于―收入均等化原则,他要求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穷人,以增加社会福利,而收入转移的途径便是政府向富人征税,再通过各种社会服务设施补贴给穷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后,英美等国的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许多修改和补充。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受到了许多批评。持批评态度的经济学家认为,人们都福利的评价只能排列顺序,即只能研究出某人对某种经济状态的偏好高于或低于另一种状态,而无法用数量单位来衡量福利的绝对值的大小。因此,个人间的效用是无法比较大小的,也不可能通过累计来计算出一个社会的总效用。 20世纪30年代以后,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助长逐渐被新福利经济学所取代。其分歧在于:新福利经济学助长效用序数论,并强调个人间的效用大小具有不可比性。 新福利经济学的原理是:一个人的福利好坏是指他们所得到的效用水平高或低,而且每个人的福利好坏是由其本人的感受来判断的;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各个人的福利,由于个人间的效用大小无法比较,个人对于幸福的感受无法比较。所以,新福利经济学舍弃了旧福利经济学的收入均等化的理论,而仅以资源的最优配置作为达到最大福利的条件。为了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新福利经济学建立了一整套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并提出了福利标准和补偿验证的方法,以及社会福利函数论,据此对社会经济体系的运行做出评价。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引入了数学工具,一些主要的福利经济学命题得到了较为严格的证明。从70年代以来,福利经济学的应用性研究得到加强。它的新发展主要集中

2021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精选试题)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1、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 2、扩散型城市化 3、就地型城市化 4、超前城市化 5、城市现代化 6、SOD 7、TOD 8、城市经营 9、住宅市场 10、住宅供给

11、住宅存量 12、住宅需求 13、“熟地” 14、“生地” 15、智能城市 16、划分城市的标准主要有:()、()、()、职业和产业构成的标准。 17、我国大陆地区的城市按照行政级别划分可以分成:()、副省级市、()、县级市和建制镇五个层次。 18、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在《美国城市的职能分类》将城市分为7类:()、混合城市、()、运输业城市、()、大学城市、()。 19、美国经济学家()在其1973年发表的《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即前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20、()年初,美国城市率先提出兴建“()”。 21、美国未来学家()于1980年出版了《第三次浪潮》 22、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着:()、工业化的中坚推动和()。 23、工业化的特殊经济本性包括:“()”、“()”和“()”三项原则。 24、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产业结构和()。 25、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将城市化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轨迹概括为一条被拉平的()曲线。 26、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阶段;30-70%为()阶段;70%以上为()阶段。 27、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即城市化水平在()以前为史前阶段;()为起步阶段;()为加速阶段;()为基本实现阶段;()为高度发达阶段;()以后为自我完善阶段。 28、城市化主要有()、()和就地型城市化三种基本形式。

城市经济学试卷及答案zhengli

《城市经济学》课堂测验 班级姓名学号方向 一、名词解释(3分×5=15分,任选5题) 1.比较优势原理; 2.配第—克拉克定理; 3.城市经济增长; 4.城市化经济 5.首位分布; 6.生产者剩余; 7.集聚经济; 8.规模经济 1.比较优势原理:虽然国家可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两者的优劣程度一般都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成本劣势要小一些,具有相对优势。国家或地区间利用这种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之后进行贸易,那么双方都能从中获得利益。 2.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3.城市经济增长: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资本积累量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城市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市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的过程。 4.城市化经济:是指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规模经济,即在整个城市区域内,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总规模的上升而出现了下降的情况。 5.首位分布:指有少数几个大城市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规模分布,在这种城市规模体系中,第一大的城市作用非常突出。首位分布是“位序——规模”分布的特例,其城市分布的集中趋势明显。 6.生产者剩余:卖者销售一种商品获得的实际货币量减去其能够接受的货币量的结余部分。 7.集聚经济:是因企业间或各种生产活动的选址彼此靠近而使成本降低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效应。无论是生产中的规模经济还是交换中的比较利益原则,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要素和生产的集聚。 8. 规模经济:是指在规定的技术和投入要素价格下,长期平均总成本的降低,意味着等比例投入的增加将会带来更大的产出。 二、判断题(1分×15=15分) ( √)1.早期城市由于农业在整个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城市对农村经济的依赖很强,因此出现许多城邦,即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加上周围村庄共同组成的国家或行政组织。 ( ×)2.分工意味着专业化和多样化,其中,与专业化经济相联系的是范围经济利益,与多样化经济相联系的是规模经济利益,二者共同构成集聚经济内涵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3.外部经济是指某一经济行为者带来的自己无法占有的利益,这种利益并没有通过货币或市场交易反映出来。 ( ×)4.根据“规模——顺序法则”,城市首位度一般以4为正常。 ( ×)5.城市的规模越小,城市的功能通常越多;城市的规模越大,城市的功能通常越少。( √)6.根据区位商,如果某城市某一行业就业量的就业比重超过全国,意味着该城市的该种产业是输出产业;其超过的倍数,就是该城市从事该产业输出产出的就业人数的比重,( ×)7.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适当使劳动略高于资本的要素配置方案是促进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经济政策。 ( √)8.国民收入指标本质上是以货币度量物质财富,但考察经济增长还应注意环境污染对增长的副作用;同时,测度经济增长使用的是实际城市经济产出,要以价格指数对名义指标进行修正。 ( ×)9.城市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模型假设城市中有三个生产部门,其中生产服务部门是为地方生活服务进行生产的部门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习题答案

Y Y0 Y0 O X0X0X 图8-5 生产和交换的一般均衡 2.答:我们之所以把MRT XY= MRS A XY=MRS B XY作为交换与生产的一般均衡的条件,是由于只有符合这一条件,才能既使生产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又使资源达到有效配置。如果MRT XY不等于MRS A XY和MRS B XY,比如,若MRS=2,MRT=1,表明消费者愿意放弃两单位Y商品而得到一单位X商品。但是,生产中多生产一单位X商品仅需要放弃一单位Y商品的生产,说明重新配置资源以增加X商品的生产是必要的。只要MRT与MRS不相等,重新配置资源都会使消费者受益。 3.答:第一,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局限性的含义是在具备所有理想条件和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市场对某些经济活动仍然无能为力。由于市场作用的局限存在,其作用范围在客观上受到限制,这就决定了市场失灵的存在。 在现实资本主义发展中,市场万能论早已被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所粉碎,市场失灵的现实被人们所公认。市场局限性使得紧紧依靠市场解决一切问题早已不可能了。所以,有市场局限性而产生的市场失灵,已成为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固有属性和现实。 第二,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市场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即市场具有不完全性。在西方经济学的论述中,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市场调整资源配置终将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市场的不完全性就破坏了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出现市场失灵。由不完全性产生的市场失灵也称为市场缺陷。 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不完全性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抽象的理想模型,条件苛刻,现实市场根本不能具备和达到要求的条件。二是社会化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使现实市场更加远离完全竞争市场,破坏完全竞争市场所要求的条件,这就必然造成市场的不完全性。由于市场失灵不可避免,应该把市场机制与完全竞争市场分开。这就是说,市场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不意味着要达到完全竞争市场的作用程度。 第三,市场本身不完善。这主要指两种情况:一是市场还不够发达;二是市场在运行中出现功能障碍。这是由于市场功能不健全或遭受破坏而出现的市场失灵。市场不发达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化、商品化、货币化不发达,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当今世界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就是这样。市场在运行中出现功能障碍的情况如:相互竞争的企业勾结形成垄断;企业为谋取

城市经济学试题1

第1 套课程名称:Urban economics (双语A)命题者:共1 页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第1 页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交通环境 2、可持续发展 3、urban economics 4、urban area 5、住宅存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土地的经济特性主要有、、。 2、住宅具有、的属性。 3、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有、和聚集经济三个经济原因。 4、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地租包括:、和。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城市交通问题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我国城市土地使用相关税费有哪些? 3 四、计算与论述(30分)Q 1、试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为什么啤酒厂通常位于市场附近(距离投入品原产地较 远),而葡萄酒厂通常位于其投入品原产地(距离市场很远)。(10分) 2、下表总结了再同一地区从事小麦和布料生产的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情况。 output per labor hour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tion east west east west wheat 1 6 cloth 1 2 a、完成表格内容。填写在东部和西部生产小麦和布料的机会成本。(5分) b、假设运输的费用为0,交换的比率为2kg小麦换1m布。如果一个西部家庭将一小 时生产布料的时间用于生产小麦,并将其交换为布料,这样做是否更合算。(5分) c、假设进行(b)中交换所需的时间为1/4小时,那么这个交易是否仍有利?当交易 成本(每次交换所需的时间)为多少时,从交易中获得的净收益为零?(5分) 3、Write an essay about bilingual teaching on your opinion.(5分)

“城市经济学B”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经济学B”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融入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城市经济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运行规律的学科。本课程是城市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希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城市发展建设及城市管理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外在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熟悉中国城市主要经济活动内容的运行现状及规律,学会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管理等领域所遇到的问题。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内容 城市问题的经济学解释、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失业与贫困问题、城市土地经济,城市住宅经济。 2.难点内容 城市产生的经济学分析,地租理论与土地区位选择、住宅供求与流通、城市交通拥挤的经济分析。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

六、实验、上机与实训教学条件及内容(无) 七、作业要求 针对重点内容至少布置4个作业题,形式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题或小型调研报告。八、考核方式与要求 1.知识考核 占总成绩的70%,采用期末开卷书面考试的方式评定。 2.能力考核 占总成绩的30%,根据听课、作业、质疑、课堂讨论等表现出的能力、素质评定。 九、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 推荐教材: [1] 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主要参考书: [1] 阿瑟·奥沙利文. 城市经济学(第四版)[M].中信出版社,2003 [2] 保罗·诺克斯, 琳达·迈克卡西. 城市化[M].科学出版社,2009 [3] 谭善勇,王德起. 城市经济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菲利普·麦卡恩.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M].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 丹尼斯·迪帕斯奎尔, 威廉·C·惠顿. 城市经济学与房地产市场[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园林综合理论试题 一、填充题(共40分,每空1分) 1.我国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而盛名于世,享有“ (1) ”的 美誉。在世界造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里的开拓,文学、艺术上出现繁 荣景象,特别是以描写自然风景的山水画,在表现技巧上都有了新的成就,给予园林创 作很大的影响,刘宋(2) 和王微 (3) 成为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专 著。 3.西汉时,帝王苑囿影响到贵戚富商,也纷纷竞相建造园林。从此贵族、官僚、富户 的私家园林便发展起来。如河南商邱的贵族的 (4) 园,陕西北邙山下 茂陵的富豪 (5) 园等。 4.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是著名的 (6) ,它创建于 (7) 年。 5.后赵石虎在邺城筑华林苑,苑周围数十里,引璋河水入园汇为大池,池内堆筑五个 岛屿象征“ (8) ”,四个水域象征“ (9) ”通行舟船的水程长 达二十五里。 6.钱伯斯的著作《 (10) 》、《中国园林布局艺术》等促成了一股仿造 中国式花园的热潮;他还将一些中国园林的题材和手法运用到 (11) 的建 造中。 7.我国古代宫苑中大内御苑的苑园与主体建筑通常是采用 (12) 的模式 建设的。但也有基于基地条件的限制从而打破这种模式的例子,如: (13) 。 8.日本镰仓时代最著名的造园大师 (14) 的造园活动在日本文化史和 思想史上占据着光辉的一页,他设计的 (15) 和 (16) 对后来的园林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9.西晋石崇的金谷园是当时著名的(17) ,这是一座临河的,地形略有起伏 的天然山水园,除园中泉涧池沼花果茂林之胜景,主人还建有居住的房屋,从事生 产的水礁,鱼池及大量的辅助用房。 10.中国古典园林按照园林基址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18) 和 (19) 。 11.十八到十九世纪期间,英国自然风景园风靡了造园界,出现了三个杰出人物

城市经济学思考题解全

城市经济学思考题 思考题一 1、城市的功能在现实中是如何体现的? 城市功能的含义: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应有的作用和能力。它可以分为基本功能与特殊功能,或主要功能与辅助功能。(城市的基本功能是指任何城市都具有的功能,它包括城市的载体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城市的特殊功能是指城市所特有的功能,他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拥有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背景有关。) 例如武汉作为汉江和长江交汇处的城市和位于中国中部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他九省通衢的特有功能,为其建立中国的物流中心打下了基础。 2、如何理解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性及其变异现象?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有其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而这种规律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规律体系组成的,忽视城市化规律体系的完整性或结构特征,在实际工作中就有可能误导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规律是由时间、空间、质态和量态四个维度构成的体系。 (一)从时间维度上看,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乡人口随着工业化进程发展的有序变化,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学家称之为城市化阶段。 (二)基于空间维度分析,城市化规律表现为由城市“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所决定的城市与其辐射区域之间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各领域的互动关系。 (三)是基于动力维度分析,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相互促进,并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 城市化的变异现象 (1)逆城市化,是指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都市的小城镇、非大都市或远方较小都市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化中的过度集聚造成的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的城市压力日益增大小从而使人们倾向于迁移至郊区居住。 (2)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不协调。一般的发达国家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比较发达,并不依赖于第一产业。而我国过多的依赖与第一、第二产业,不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 3、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与国民经济的区别体现在哪里? 城市经济是指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本质特征就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城市经济学专业城市经济发展(精)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城市经济学专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方向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 一、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 院系(招生人数 专业 (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 507 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 (4 0202Z1 ★城市经济 学 (2 02城市经济发 展战略刘治彦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1004德语、1005法语选一②2001经 济学原理③3124城市与区域经济学 二、导师介绍 魏后凯: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博士生导师。1963年12月出生于湖南省衡南县, 200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生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主任、教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中国地质矿产 经济学会资源经济与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民委、北京市、广东省、宁波市 等决策咨询委员。 二级学科专业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发展、区域政策、城镇 化、产业发展与布局、区域规划等。负责主持了70多项国家重大(重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重点以及各部委和地方委托研究项目,公开出版独合著学术专著12部, 主编学术专著20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00多篇,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 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1993年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青年、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2001年享受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所领导的《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2010年荣获“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2013年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人员。 宋迎昌,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博士生导师。1965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大同市大

城市经济学考试题目

1)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状况(几个主要阶段) 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一、最原始的乡村城堡阶段(以城为主) 1、时间: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夏朝初期)的过渡时期,部落联盟阶段。 2、《轩辕本纪》:“黄帝筑城邑,造五城。”《吕氏春秋·君守篇》:“夏鲧作城”,《淮南子》:“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 3、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 4、特点:与一般的村落有某些区别,但其生产与生活状况又与乡村无明显的差异。 二、城、市分离(发展)阶段 1、时间:始于夏,迄于西周前期。 2、城:对外具有防御性作用,对内具有政治中心职能。市:固定的生产物的交换场所。 3、特点:“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单概念,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地理实体,其性质、功能等相互有别。 三、城、市合一阶段 1、时间:西周至春秋时期。 2、《周礼·地官》:“大市,日昃而市。” 《韩非子·爱臣》:“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羽虽众,不得臣士卒”。 3、作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中心。 4、特点: a.行政、生产、文化、居住、交通等系统开始在空间统一。

b.城市形成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工肆之人” c.政区的划分与管理等方面表现出新的特点。 d.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城市的性质 1.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城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是统治阶级用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 ----傅筑夫 2.中国古代城市是“城”与“市”从各自独立、分离的个体发展成的复合体。 3.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非农业各类产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城市还以四周环绕有城墙为其基本的标志。 4.城市代表一种不同于乡村生活方式的经济生活。 2)美国城市发展特点 美国城市发展的原型性和典型性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很少受外来的、不确定的因素的干扰。 ?美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步调一致。市场经济对城市化的影响直接而强烈;在国家的每一个经济转型期,城市的作用都非常明显。 ?美国城市发展史说明:新的资源、技术和商业组织即是城市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城市发展的动力和产物:新的技术、资源、商业组织,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边疆城市化时期 1、16世纪前北美已有许多小的印第安人聚落。 2、但美国最初那些较大的城镇都是作为欧洲经济前哨站点而建立的。西班牙

第七章城市住宅经济南林城市经济学

第七章城市住宅经济 第一节城市住宅的特征与属性 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房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既是生存资料,又是享受资料,还是发展资料。 一、住宅的特征 住宅是一种独特的商品,有其自身的特征 (一)住宅的多样性 体现在房屋的大小、位置、建成年限、楼面布置图、内部特征以及有用性方面。 (二)住宅的不可移动性 住宅一旦建成,其位置就是固定的,一般很难移动。 (三)住宅的耐用性 只要设计合理、施工正常且维护得当,其自然寿命都在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 四)住宅的昂贵性 当一个家庭购买住宅时,支出一般是家庭年收入的2倍至4倍(【美】奥沙利文,2000)。中国一线城市2009年的房价与家庭收入之比竟然达到21-28 (五)密集性 为了节约用地,减低住宅及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费用,必然要求城市住宅成幢、成片、成区地密集建设。 (六)搬迁费用也比较高 除了搬迁的大量货币成本,还包括与离开旧邻有关的成本,如学校、商店和朋友 (七)对周围社会环境的要求 西方城市社会中,还涉及到邻居的种族和宗教背景。 二、住宅的属性 住宅作为一种昂贵耐用的生活必需品,无疑具有自然、经济、社会的诸多属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商品属性和福利属性。前者反映在住宅经营上,后者反映在住宅政策上。 (一)商品属性

? 中国长期以来否认住宅的商品属性,城市住宅建设完全由国家统一投资、统一分配,住宅不能进入市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住房制度改革的进行,住宅的商品性已得到肯定和执行。 ? 国际层面,绝大部分国家的城市住宅供给是以市场调节为主渠道。一些国家还把住宅私有化作为其主要的政策目标。住宅私有率高达50%以上。 (二)福利属性 住宅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享有适当住房的权利属于基本人权。―居者有其屋常常是政府的施政纲领。政府参与住房市场,其中手段之一就是提供社会保障用房

经济地理学 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概念题 《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年格兰学者奇泽姆(G.G.Chisholm)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性分析:20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有何局限性? 4、布置阅读相关研究文献,讨论新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涵。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容经济活动的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或初级产业),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次产业,如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

城市经济学考试试题1213

城市经济学——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2×2'=24') 1.以下不属于我国城市行政层级的是()。 A.副省级城市 B.计划单列市 C.县级市 D.建制镇 2.提出中心地等级分步理论的是( )。 A克里斯塔勒 B.奥尔巴克 C.贝里 D.辛格 3.城市集聚经济是城市形成的直接推动力,它是由( )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 A.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B.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C.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D.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4.整个城市的投标租金曲线表明:城市土地在不同用途使用者中间分配时,遵循“最高租金原则”,即由愿意支付最高租金者使用。一般来说,( )对位置敏感性最强,其投标租金曲线最为陡峭。 A.商业 B.居住 C.制造业 D.农业 5.下列不属于市场导向型企业的是()。 A.餐馆 B.矿泉水企业 C.咖啡店 D.面包房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使用古典经济学理论,简明、清晰地6.勾勒了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因而成为工业化理论的经典模型。如右图,关于对不)。发达经济中的劳动力状况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表示过剩劳动力 A.L-L31 表示剩余劳动力 B.L-L32点右侧表示边际产值小于最低生存费OF中D C.曲线用。点之间边际产值大于最低生存费用。点与中曲线 D.OFDF拉尼斯和约翰费改进的两部门理论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7.说明城市化明显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如右. 图。关于这一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工业劳动力由O增至Q,农业劳动力由L减少至L时,农村中边际产值为零的劳动力213全部出来,内部开始出现一部分剩余农产品,形成对流出劳动力的粮食供给。 B.L-L之间农业劳动力仍然外流,L为粮食短缺点。221 C.L-O之间农业边际产出开始小于制度工资,这时农业人均收入不再取决于边际产值,1而是取决于制度工资。 D.L-O之间粮食短缺进一步加剧,迫使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化,所以L为商业化点。118.关于中间区位定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理论是研究拥有多投入品和多市场的厂商区位时最重要的工具。 B.该理论表明厂商区位选择与每个消费者区位之间距离具有直接联系。

城市经济学

院(系 ): 专业: 年级: 学生姓 名: 学号: 课堂号 :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1 页(共 4 页)

------------------------------------------------- 密 ---------------------------------- 封 ----------------------------- 线 ---------------------------------------------------------

第 2 页(共 4 页 )

------------------------------------------------- 密 ---------------------------------- 封 ----------------------------- 线 ---------------------------------------------------------

围绕1135战略 实施大项目

围绕1135战略实施大项目 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实施一年来,我市围绕“1135”发展战略,实施了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规划图已变成了施工图。而在市委、市政府日前出台的《天水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意见》中,我市共储备了建设项目5大类541项,总投资3242亿元。 《规划》发布不久,宝天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关中与天水的有效对接。天定高速公路、宝天高速城区过境段、天平铁路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平凉至天水高速公路庄浪—张家川—清水—社棠连接线工程开工建设,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天水至平凉高速公路、宝鸡至兰州铁路客运专线正在加紧建设,这一大批交通基础建设完成后,天水1135战略中的一枢纽即“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目标就可以实现了。 在工业项目方面,中材天水年产200万吨水泥生产线、祁连山甘谷年产120万吨水泥建设项目建成,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渭河流域综合治理、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华能天水2×350MW热电联产工程、中卫至贵阳天然气输气管道天水段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与关中城市在装备制造业的对接取得初步成效。陕西航空工业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在天水设立分公司,,西飞公司与中航天水飞机工业公司合作的大运输机舱门项目已生产出成型产品,,天光公司与陕西电子工业公司开展了合作,,中国西电集团(西安电力机械制造集团公司)收购天水长城电工器材厂破产资产,,在天水建设国际一流的铜钨合金研发生产基地。 天水风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与西安一家公司合作,同时也获得了位于西安的中国石油管材研究所的支持,相关项目投产后,一年产值有

五六个亿,是公司现在年产值的两倍多,增加利税8000多万元。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西安建设的全资子公司——西安天胜电子有限公司集成电路生产项目开工,项目总投资6亿元,项目完成后将达到年封装高端集成电路10亿块的生产能力,实现年销售收入7.5亿元。天水锻压机床有限公司不但和西交大联合进行了人才培养计划,去年下半年,还与西交大以及位于西安的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一道成立了联合技术中心。 《规划》实施以来,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天水市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先进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天水长城开关厂有限公司、天水华天电子集团、天水锻压机床有限公司3户企业晋级第十六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旅游业发展方面,玉泉观、南郭寺、伏羲庙三景区成功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正在申报国家5A级景区。 根据甘肃省区域发展布局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对天水的定位,天水提出了“1135”区域发展战略,即建设“一圣地”(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一枢纽”(区域综合运输交通枢纽)、“三基地”(国家循环经济产业聚集示范基地、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航天育种示范基地),打造“五品牌”(西部装备制造业聚集城市、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甘肃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城市、西北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国家重点旅游城市)。天水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景辉提出,要努力把天水建成经济实力较强的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西端的重要增长极。 张景辉说,处理好甘肃省产业布局和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布局的关系,处理好天水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其他城市和辐射区城市的关系,处理好天水“十二五”规划与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关

发展经济学第12章思考题答案要点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 A.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B.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C.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D.以上都不对 2.—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投人得越多,其产出的边际产品会() A.越多 B.越少 C不变 D.不一定 3.传统的主要以经济指标进行衡量的发展概念认为经济发展主要是( D )。 A.可持续的发展 B.注重社会公平的发展 C.依赖政府计划的发展 D.经济增长 4.下列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 A.绝对的贫困是一种不能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状态 B.可持续发展理论表明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C.每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与物质生活质量指数是一一对应的 D.以上说法均不对 二、多项选择题 1.二战后取得民族独立的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广大国家,被称为( acd )。 A.发展中国家 B、南方国家 C.第三世界国家 D、欠发达国家 E.传统国家 2.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特征主要指( ac )。 A.人均收人水平低 B.类似于富裕国家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贫因 C.贫富收入差距比发达国家中的差距更大 D.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低 E.通过追随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而可以解决的贫困 3.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除公开的失业外,必须加上( bd )。 A.临时的失业 B.隐蔽的失业 C.摩擦性失业 D. 就业不足 E.结构性失业 4.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含义也在不断演变,主要有下列几种理解( ABBDE )。 A.经济发展主要是经济增长问题 B.经济发展不仅是增长的问题,也是缩小经济中的不平等状况、消灭绝对贫因的过程 C、经济发展除了经济增长外,还必须伴随思想观念、政治体制、文化法律的发展变化 D.经济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 E.经济发展是一种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发展 三、名词解释 1、二元经济结构 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并存的经济结构。 2、人类发展指数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1990年开始建立了相应的人类发展指数。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它包括人们的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和人均收入水平。 四、简答题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异同是什么? 经济增长是以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来衡量一国居民的经济福利增长。 经济发展是不发达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除了经济增长外,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法律的发展,乃至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更新的伟大变革,是国民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